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研究报告

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研究报告
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研究报告

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研究

王国敏[1]周庆元[2]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业自然灾害发展态势日趋严重,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不仅仅是农民负担的一种私人成本,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成本”。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途径单一,必须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的整体性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体系,实现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的公平与效率。

[关键词]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普遍承受各种自然灾害风险和经济风险威胁,加之我国农业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较为脆弱的农业基础设施,使得农业风险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过去的工作重点是危机管理,因此,社会总是从“一个灾害走向另一个灾害”,很少降低灾害风险。与此同时,我国人口持续增加,耕地逐年减少,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的三个不可逆转,又要求农业不得有半点波动。这一严峻的事实一再告诫我们:必须重视对农业自然灾害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农业风险管理体制和风险分散机制,有效化解和分散灾害风险,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稳定。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农业自然灾害进行分析和透视,提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不仅仅是农民负担的一种私人成本,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成本’”这一命题,并据此提出构建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散机制的设想。

一、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发展态势

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是一个充分暴露在各种自然气象风险之下的特殊行业,农业活动对气象条件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较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与地貌特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较大面积和范围的、较为频繁的、损失程度较大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综合考察,近年来,我国农业自然灾害发展态势日趋严重:<1)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据有关部门统计,各种自然灾害平均发生频率数呈增长趋势,20世纪50年代是19.56次,60年代为26.20次,80年代高达28.18次,“灾害周期”也较明显。例如,在1953~1966年期

间,出现4次周期,平均每次周期长度为3.5年;在1971~1991年期间,出现7次周期,平均周期长度为3年。这说明,建国以来,平均每3.0~3.5年出现一次严重自然灾害,与历史上的“三岁一饥”之说基本相符。<2)自然灾害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大。据统计1950~1959年,全国平均每年遭受自然灾害的受灾面积为22255千公顷;1960~1966年年均受灾面积为37603千公顷,比50年代增长了68.96%,受灾面积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70~1979年均受灾面积为37668千公顷,比60年代增长了0.17%,受灾面积在稳中仍有增长之势;1980~1989年均受灾面积为41550千公顷,比70年代增长了10.31%,受灾面积增幅明显;1990~1999年均受灾面积为49552千公顷,比80年代增长了19.26%,受灾面积增幅加大;2000~2004年均受灾面积为48659千公顷,比上世纪90年代略有下降。在这55年中,平均最高的90年代的农业受灾面积49552千公顷比最低的50年代的年均受灾面积22255千公顷增长了122.66%;新世纪最初几年<2000~2004)年均受灾面积为48659千公顷,比上世纪50年代增长了118.64%。<3)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据多种调查资料分析表明,按全国平均水平计算,20世纪50年代的单位成灾面积损失值为2190元/公顷,60年代为3255元/公顷,70年代为5880元/公顷,80年代为12120元/公顷,40年翻了两番多。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20世纪50年代为480亿元,60年代为570亿元,70年代为590亿元,80年代为690亿元;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90年代以后,年均已经超过1000亿元。进入21世纪后,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明显加重,2001年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942.2亿元;2002年为1637.2亿元;2003年为1884.2亿元;2004年为1602.3亿元;2005年为2042.1亿元;2006年截止8月份为1600亿元,六年平均达到1784.67亿元,2005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最高值。建国50多年来,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总计约25000亿元左右。<4)自然灾害是农村贫困的重要根源。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平均每提高10%,农村贫困发生率会增加2%~3%。另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中有71.2%是当年返贫人口。在当年返贫农户中,有55%的农户当年遭遇了自然灾害,有16.5%的农户当年遭受了减产5成以上的自然灾害,42%的农户连续2年遭受了自然灾害。这不仅给农民、农村、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使

国家财政背上沉重的负担,也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1]。

二、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属性分析

风险属性的科学界定是确立风险分散机制的基本理论前提。广义风险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私人风险和公共风险。私人风险是一种相对孤立的事件,一般不会产生社会性影响,通常可以借助市场机制将风险责任的成本分配融入到各项产品和服务之中,从而使风险得以化解。公共风险则是指产生社会性影响的风险,一般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内在关联性,公共风险在发生过程中,对企业和家庭来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二是不可分割性,如同无法排斥社会中某一社会成员享受公共产品一样,每一个企业和家庭也无法游离于公共风险之外,尽管公共风险发生的时间、方式是不确定的,但社会成员遭受损害的可能性却是同等的,谁也无法逃避;三是潜伏性,公共风险很难正面识别,通常在积累到即将爆发时才被发现,才引致一系列措施出台。当风险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或当风险出现了外部性或非排他性的特征时,风险就转化为公共风险。此外,当风险不能借助市场机制有效地分摊给有责任或有能力承担的机构来承担的时候,风险就会转化为公共风险。

随着人类历史的经验累积,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农业自然灾害采取预测、辨识、估算与评价,并采取工程或非工程措施进行风险防范。但是从根本上说,囿于自然力的作用,农业自然灾害超出了个人可控制的能力范围,是无法避免的。尽管随着人们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认知的增加,个人会采取风险规避行为避免可能的损失,但灾害损失往往并非个人所能承担。那么,究竟农业自然灾害的私人损失应视为公共风险还是私人风险?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看,就效率层面来讲,不论视为公共风险还是私人风险,只要符合社会福利极大化原则,也就是如果社会认同政府在灾后救助灾民,承担灾民的风险,政府救助并无不可。

农业自然灾害私人损失风险若完全由私人承担<视为私人风险),则会有私人无法承担巨额损失的问题;若完全由社会承担<视为公共风险),会发生社会承担自愿承担风险者及高所得者<不需救助者)的风险。政府既不能完全将私人损失完全视为私人风险,也不能将其视为社会风险。比较适当的方式是,政府

应鼓励私人购买保险或提供充分信息,促使人们采取风险规避措施和损失成本分摊措施;对无能力负担灾害损失成本者,政府予以救助,也就是政府可以承担无能力者或非自愿承担者的风险。

三、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途径的现实考察

有灾害必然引发损失和风险,有损失和风险就必然需要进行相应的损失补偿和风险分散。否则,受灾区或受灾主体就可能陷入非正常状态并最终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与发展。面对日益严重的农业自然灾害损失,我国的灾害风险的分散方式主要包括财政补偿法、保险赔偿法、社会捐助和国际支援等三种方法,其中社会捐助和国际支援完全出自于援助方的自愿,且受其经济力量、觉悟或道义感以及与受援助方的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难以控制,而财政补偿法和保险赔偿法两种方式则构成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的主体。

1.以政府为主体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的政府机制是指以政府为主体,以财政资金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为主要的工具,对全社会自然灾害风险进行灾害损失的分摊和补偿的灾害风险分散机制。因此,国家灾害补偿机制具有灾害风险管理的政府主体性、资金配置的财政性、管理方式的计划性和实施手段的行政性等特点。国家灾害补偿机制具有自身的优点:国家对救灾资源调动较为迅速和集中。能够较好地满足灾害补偿的公平目标,有利于优先扶持和保证社会的弱势群体。此外,国家由于在社会中处于“超然”的地位,特殊时期还可以动用系列非经济手段,如物品管制与配给等手段,集中全社会资源来度过困难时期,维持社会的稳定。但是,政府灾害风险分散机制存在以下缺陷:<1)难以形成有效的灾害风险管理激励,是一种非契约的风险分散,不利于实现社会风险单位的减灾救灾激励目标;<2)难以控制管理费用和交易成本的上升,降低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3)受制于国家财力资源的约束。<表1)反映的是我国近年来国家财政支出与灾害损失情况的统计,国家救灾支出占灾害损失的比例非常低,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较为困难的财政资源对逐年扩大的灾害损失“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我国的自然灾害损失补偿的社会缺口非常巨大。国家在有限的财力情况下所能解决的仅仅是“临时性”和“紧急性”的特殊救助,受灾个人承

担了主要损失,这同时说明我国的灾害管理在相当程度上还处于低水平的自发状态。

表1 我国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与财政救灾支出对比表<1990-2004)单位:亿元

时间经济损失财政救灾支出比例

199061613.332.16%

1991121522.511.85%

199285415.891.86%

199399315.401.55%

1994187619.421.04%

1995186327.271.46%

1996288239.061.36%

1997197534.511.75%

1998300752.321.74%

1999196234.051.74%

2000204528.731.40%

2001194235.171.81%

2002171732.931.92%

2003188455.712.96%

2004160248.993.06%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国民政局民政事业统计公报数据整理

2.以市场为主体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的市场机制是指以私人为主体,以市场为依托,以风险利益为纽带,以保险作为主要手段建立风险损失基金,所形成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市场风险转移和分摊机制的典型手段是通过保险形式。风险单位作为投保人事先以少量的、可以确定的风险费用的支付,来换取对未来不确定的、巨大经济损失补偿的保证。投保人既是风险损失补偿的受益者,更是风险损失的最终承担者。由于市场风险转移和分摊机制能较好地实现灾害风险管理的激励目标和效率目标,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但这种机制成功运作的前提条

件是必须具有强大的保险基础设施和保险资源,而且是建立在完善的保险市场假设的基础之上。因此,保险业激励目标和效率目标的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于保险的市场发育程度。但是灾害损失的市场分散机制难以处理和实现公平目标。虽然理想的市场机制的最大优点是能够促进效率的提高,但是如果期初财富分配是不公平或不合理的,则有效率的政策只会加剧这种不公平,总体上讲,穷人最容易受到重大灾害的影响,并且最无能力投保以挽回灾害损失[2]。

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各有优缺点,需要将两种机制进行有效的结合,形成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混合机制,以充分发挥两种机制的优点,弥补和克服各自的不足,形成一种合力。市场风险转移和分散机制具有良好的激励功能和效率优势,但必须正视市场机制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灾害管理和补偿问题:一是保险市场的失灵问题。成熟和理性的商业保险市场必须进行风险的选择,并非所有的灾害风险都属于可保风险,即使是可保风险,保险人也将对所承保风险的保险条件进行专门的处理和规定,并非所有的保险条件风险单位都能承受[3]。人类面临的是种类繁多的自然灾害风险,保险市场失灵现象将长期存在,特别是在保险发展的初级阶段。二是灾害风险管理的公共产品属性。宏观灾害安全管理普遍具有公共产品的社会属性,许多事关全局性的致灾因子的控制,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灾害风险水平和社会福利状况,从这一意义上讲,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属于“社会成本”的范畴,不能将其作为私人成本简单的直接由农民个人完全承担,这更多地需要政府协调、控制和承担。

四、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的构建

用系统论的思想指导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的构建,将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的整体性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体系,发挥各子系统的作用,实现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的公平与效率。

1.建立稳定增长的政府投入机制

一个有效的政府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应该是以合作者的身份促进市场发育并发挥作用。在不能够依靠或不能够完全依靠市场功能的领域,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对宏观的调控作用,应当更加重视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来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各类政策工具的运用,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经济发展。从农业的

属性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来看,农业自然灾害管理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政府的必要财政投入是灾害管理的重要物质基础,政府在经济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中,应预留和拨付稳定增长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农业自然灾害中去。近年来政府部门普遍具有较为强烈的投资与发展经济的愿望,但是在经济高速运行过程中的风险问题的投入、补偿及风险分散往往受到忽视,表现出在灾害风险管理中的临时性与随意性。针对灾害发生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特性,为克服这种高度不确定性给经济和社会所造成的冲击与影响,政府的灾害管理的投入应加强计划性和预见性。

2.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保险体系

首先,建立以政府补贴为主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需尽快制定和完善农业保险条例,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作物实行强制性保险,政府对强制性保险的农作物应实行低费率和高补贴的政策。其次,建立农业自然灾害的相互保险和合作保险制度。农业相互保险和合作保险是农民以互助共济为原则,在自愿的基础上将防险与保险相结合而组织起来的民间性的农业合作基金组织。其资金来源可以采取地方政府支持部分,“以工补农”费用中挤出部分,村集体提取一部分,农户出一部分构成合作保险基金。第三,建立政府和社会共同联办的农作物保险集团。农作物保险集团是以政府控股为主体,社会参股的形式建立起来的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按照三级(出资者、董事会、经理制>控制的群体结构而运行。对一些农作物实行商业性保险,以转移风险。第四,拓展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分担途径,建立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发行农业保险风险债券和设立农业保险风险保障基金来分散农业保险巨灾风险。

3.加快农业灾害风险分散工具的创新

现代农业风险监测技术的创新、灾害管理信息化网络的构建以及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工具的创新提供了可能。国外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农业灾害风险证券化创新,将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与资本市场结合起来,在资本市场上以各种金融有价证券的方式筹集资金来分散和化解农业的自然灾害风险损失,强化了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保险技术创新。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证券化通过借助气象卫星技术和通讯网络技术将农业灾害风险与损失进行标准化信息化处理,在精算技术的支撑

下,开发出标准化的产品,然后通过与资本市场的连接,使灾害风险这种损失型的产品变为具有投资价值的金融产品,通过强大的资本市场,在一个更为广泛的空间进行分散。国外发展的风险证券主要有:灾害债券、应急准备金债券和灾害股票等。发展灾害债券需要一定发展水平的资本市场,较好的监督管理,一定数量的机构投资者,有关的服务机构等,这些条件在短期内我国可以具备,可以从发展农业保险灾害债券入手探索农业灾害风险管理的新路径,并以此进一步过渡到灾害风险证券化

农业灾害的不可避免性和灾害损失的必然性,决定了灾害损失的补偿和风险分散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永恒的命题。在当代社会,灾害损失的严重性与扩大化,决定了任何单一的灾害补偿形式和风险分散方式都不可能真正解决灾害问题,而是客观上需要一种混合型的灾害补偿机制,即由多种灾害风险分散方式共同构成社会化的灾害风险分散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规范化的整体性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体系应当成为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发展的目标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国敏.农业自然灾害与农村贫困问题研究[J].经济学家,2005,3:55~61.

[2]Linnerooth-Bayer and Amendola.Global change,natural disasters and loss-sharing[J].The 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2000,25(2>:203~219.

[3]Duffie D,Rahi R.Financial market innovation and security design:an introduc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99,65: 865~871.

The Research on the Risk Decentralization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Natural Calamity

Wang Guomin[3] Zhou Qingyuan2

(1. Politics College of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2. Jiangsu Technical and Normal College, Changzhou, Jiangsu 213001>

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研究报告

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研究 王国敏[1]周庆元[2] [摘要]近年来,我国农业自然灾害发展态势日趋严重,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不仅仅是农民负担的一种私人成本,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成本”。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途径单一,必须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多元化的整体性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体系,实现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的公平与效率。 [关键词]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普遍承受各种自然灾害风险和经济风险威胁,加之我国农业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较为脆弱的农业基础设施,使得农业风险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过去的工作重点是危机管理,因此,社会总是从“一个灾害走向另一个灾害”,很少降低灾害风险。与此同时,我国人口持续增加,耕地逐年减少,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的三个不可逆转,又要求农业不得有半点波动。这一严峻的事实一再告诫我们:必须重视对农业自然灾害问题的研究,建立健全农业风险管理体制和风险分散机制,有效化解和分散灾害风险,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稳定。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农业自然灾害进行分析和透视,提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不仅仅是农民负担的一种私人成本,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成本’”这一命题,并据此提出构建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分散机制的设想。 一、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发展态势 农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是一个充分暴露在各种自然气象风险之下的特殊行业,农业活动对气象条件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较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与地貌特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较大面积和范围的、较为频繁的、损失程度较大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综合考察,近年来,我国农业自然灾害发展态势日趋严重:<1)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据有关部门统计,各种自然灾害平均发生频率数呈增长趋势,20世纪50年代是19.56次,60年代为26.20次,80年代高达28.18次,“灾害周期”也较明显。例如,在1953~1966年期

44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程序

目录 1 目的 (3) 2 范围 (3) 3 组织机构及职责 (3) 组织机构 (3) 职责 (3) 4 相关文件 (8) 5 工作程序 (5) 暴雨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 (5) 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 (5) 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 (6) 应急资源 (7) 人力资源保障 (7) 物资保障 (7) 医疗卫生保障 (7) 交通运输保障 (7) 治安维护保障 (8) 信息和通信保障 (8) 经费保障 (8) 6记录 (8)

1 目的 为提高公司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公司员工安全健康和公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促进公司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各部门可能存在的暴雨、雷击、地震等自然灾害,各子公司可参照执行。 3术语和定义 无 4 组织机构及职责 组织机构 公司设立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公司总裁任总指挥,安全分管副总裁任副总指挥,公司党、团、工会等部门负责人、各部门、子公司第一责任人和分管安全领导为指挥部成员。 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办公室和6个专项行动组,应急救援办公室设在公司综合部,综合部总经理任办公室主任,副总经理任办公室副主任。 职责 应急救援指挥部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宣布启动和终止应急预案,负责领导、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工作,承担上级有关部门安排的其他工作。

应急救援办公室职责 制定应急工作有关制度和措施,指导各部门、子公司专项应急预案与公司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协调与衔接,指挥协调各项应急救援工作,组织开展培训与演练。 疏散引导组职责 负责引导公司员工迅速有序地逃离灾害现场和危险区域,到达安全地点。同时积极做好受灾人员的安抚工作,协助各单位清点人数,向指挥部报告人员疏散情况。 应急行动组职责 负责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快速进入现场,及时消除安全风险,控制灾害影响扩大。医疗救护组职责 负责自然灾害现场的伤员抢救与护理,必要时组织救护车辆紧急将伤员送医院救治。 信息联络组职责 负责收集应急工作相关信息并通报给应急救援指挥部,同时将上级指令准确、及时地传达给各相关单位,确保整体行动协调一致。 条件保障组职责 负责在自然灾害处理过程中为其他各专项行动组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和技术支持,保障全过程的顺利实施。 志愿消防队职责 负责抢救公司重要的物资设备,以及在安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合公安消防队进行灭火作业。

自然灾害风险分析

自然灾害风险分析 2020年第1 期 吉林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吉林省应急管理厅2020年1月2日 1-3月份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报告 近日,省减灾委办公室、省应急管理厅会同省气象局、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对1月至3月份全省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进行了综合分析研判,具体情况如下。 一、主要灾害趋势预测 (一)气候趋势及气象灾害 据省气象局预测,1-3月份,全省平均气温为-8~-7℃,比常年同期偏高,比去年同期略低;全省平均降水量为27~30毫米,比常年同期略多,比去年同期偏多。其中,1月份气温比常年同期略高,比去年同期偏低;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比去年明显偏多。1月份主要降温过程有3次:1月

7-10日,25-26日,28-30日。2-3月份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比常年略多。预计1-3月份我省有大到暴雪、寒潮(强降温)、低温严寒、大风以及雾霾等灾害性天气,会对交通、设施农业、畜牧业以及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洪涝灾害 据水利部门预测,我省1-3月份没有较大的流域性自然灾害风险。1-3月份,我省气温较低,水利行业主要面临冬季河水、土壤结冰冻胀引起的土地膨胀、地表不均匀隆起对水利工程设施的影响。 (三)地质灾害 据自然资源厅分析预测,1-3月份是我省地质灾害低易发时段,全省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从历年降雨及气温数据看,我省第一季度一般以降雪为主,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从近年来同期地质灾害灾情数据看,2015年发生1起地面塌陷、2016年发生1起崩塌、2017年发生2起崩塌,主要诱发因素为人类工程活动及冻融。因此,预测2020年1-3月份,全省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受冻融影响,3月份有发生崩塌地质灾害的可能。 (四)农业灾害 据农业部门预测,第一季度我省正处寒冬时节,也是温室育苗和生产的季节,时常会出现降温、降雪和大风天气,容易造成温室内植物冻害、棚室被大雪压垮、棚膜被大风刮坏等情况。同时,由于冬季气温较低,有的温室为了生产采

农业自然灾害应急措施

农业自然灾害应急措施 一、总则 (一)目的 为做好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恢复灾后农业生产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失,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生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工作原则 、以防为主,防抗结合。树立农业灾害可持续治理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和加强农业重大灾害的预警机制,健全测、报、防、救信息网络,做到早发现、及时报告、快速反应、有效控制。 2、快速灵活,经济效能。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在灾后第一时间,快速、准确传递灾害发生地区、发生程度、损失情况等信息,为政府及时实施救助提供依据。同时,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合理整合资源,降低减灾救灾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3、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县农业救灾指挥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救助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责任分工认真负责,密切配合,确保救助工作顺利开展。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甘泉县范围内发生突发性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灾后复产。 自然灾害发生区涉及防旱、防风、防汛的,按照甘泉县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甘泉县重大沙尘暴灾害预警应急预案》规定执行,涉及重大动物疫情的按照《甘泉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规定执行。 二、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任务 (一)组织机构 县上成立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全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由分管副县长担任组长,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农业局、水利局、国土局、财政局、经济发展局、粮食局、气象局、民政局、公安局、卫生局、交通局、县委宣传部、物价局、供电局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由县农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部署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指导农业抗灾救灾和灾后复产;及时收集、整理和反映全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信息;指导灾区农业结构调整,开展防灾减灾技术示范;提出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的分配意见,参与救灾资金管理工作;负责种子、化肥、农机、农药等救灾物资的储备、调剂和管理。视察灾情,负责组派农业抗灾救灾工作组、专家组等赴灾区开展工作。

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冲击

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冲击 1. 引言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农业生产同自然环境之间极强的相关性使得自然灾害的发生极有可 能使其受到影响,进而使从事农业生产者的收入产生波动。中国有着数亿的农民,又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500 亿元之巨。 2. 自然灾害的释义 灾害是指自然发生或人为造成的、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危害性后果的事件与现象,具有突发性和危害性的特点,按其成因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认为灾害学有三类分支学科:要素灾害学、理论灾害学及灾害对策学,分别是灾害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各相关分支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的结果。 3. 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时空分布 自然灾害与人类相伴,其历史与人类、人类社会一样悠久。中国史料中也很早就有水旱风雹虫等灾害的记载,如“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尚书·益稷》)、“(成汤)十九年,大旱”(《竹书纪年》)、“秋,大雨雹”(《春秋·僖公二十九年》)、“天降丧乱,灭我立王。降此蟊贼,稼穑卒痒”(《诗经·大雅·桑柔》)。自建国以来的统计

数据表明,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按受灾面积排依次为:干旱(约占 64%)、涝灾(23%)、风雹(8%)和冻害灾(6%)。可见干旱和洪涝灾害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两大主要自然灾害,1952-1989 年间,五种主要气象灾害(旱、涝、台风、冻害、干热风)共发生 1048 次,其中干旱发生 331 次,约占总灾数频次的 1/3。下图 1 表明,经历了 1959-1960年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之后,从 70 年代开始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成灾面积成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水旱灾合计的面积所占的比重约为 87%。表明水旱灾害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头号“天敌”。 从空间范围看,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是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的地区。处于东部江河中下游、盆地和平原的地区,主要受洪涝灾害威胁,其面积约有73.8 万平方公里,在这些地区集中了全国60%的工农业产值。干旱的影响则遍布全国,其中最严重的地区为华北平原(黄淮海地区)、黄土高原东部、广东与福建南部、云南及四川南部,次为吉林、黑龙江南部和湘、赣南部。自1949 年以来受灾面积达2000 万公顷,减产粮食611.5 亿斤。

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报告1

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报告 我国将自然灾害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台山发电厂濒临南海,从其所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主要存在气象灾害(台风、雷电、高温)、海洋灾害(海浪、风暴潮、海生物)、洪水灾害(暴雨)等自然灾害影响。各种自然灾害采取预防性控制措施不足或处置不当,可直接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破坏等影响或衍生产生系列事件。 一、电厂设计参考自然条件 二、自然灾害分析 从建立至投产以来,主要遭受台风、暴雨、海生物自然灾害影响。 1、台风 从2003年以来共有20个台风经过,其中有5次因台风超强风力给造成直接影响,分别是03年“伊不都”、05年“达维”、06年“派比安”、08年“黑格比”、09年“天鹅”及“巨爵”,直接影响输电线

路、户外设备保温、构建物、树木等;其中台风衍生的事件有:引风机电机温度表破损进水导致机组跳闸(1次)、台风后造成煤场存煤不足限负荷运行(6次)。其中08年黑格比风力达到15级,瞬时最高风速达51m/s,远大于电厂设计时参考参数。 2、暴雨 从公司防雨防汛预案启动的记录来看,从2003年以来公司共经历7次暴雨,产生煤场塌方、生活区域严重积水的直接影响,其中暴雨衍生制粉系统堵煤导致机组跳闸非停事件(1次)、暴雨雨水进入高厂变封母造成定子接地跳闸(1次)、暴雨造成微波站故障事件(1次)。后期东区排水系统改造,改变生活区域恰遇高潮位期间普降暴雨排水不畅现状,但从近两年来看,曾有过降雨量230.7毫米/时,大于电厂设计时参考参数。 3、海生物 从2004年以来公司共经历5次海生物聚集事件, 直接导致循环水滤网差压大跳闸和机组限负荷,应急处理过程中曾衍生发生循泵设备故障事件(1次)。 通过近年来自然灾害对公司生产影响和气象参数收集,强风风力和暴雨降雨量已高于公司原设计参数,对于雨水系统/户外大型设施/构筑物防风能力需要核对,何时针对性措施 主厂房区室外地坪标高4.5米,煤场地坪标高3.8米

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危害是非常大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学会怎么样预防农业自然危害的出现。以下是XX为大家整理好的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1】为及时、有效地做好农业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浙江省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义乌市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持续低温阴雨、持续高温干旱、突发性暴雨洪涝、台风、强热带风暴、风雹、冷冻和雪灾等农业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和灾后农业生产恢复。 农业自然灾害根据其严重性和损害程度,分为Ⅰ、Ⅱ、Ⅲ三级灾害。 1.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一次性灾害,为I级: 农作物成灾面积占全市当季播种面积40%以上。 特殊情况下需作为特别重大灾害对待的。 2.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一次性灾害,为Ⅱ级: 造成或可能造成农作物成灾面积超过全市当季播种面积30%左右。 一个或多个镇农作物成灾面积占该镇当季播种面积的40%左右的。

特殊情况下需作为重大灾害对待的。 3.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一次性灾害,为Ⅲ级: 一个镇农作物成灾面积占该镇当季播种面积的30%的。 在特殊情况下需作为一般农业自然灾害对待的。 安排成员单位人员值班,做好值班记录,并根据灾害发生范围、强度和受灾面积,分级启动应急响应。 1.I级 召开局抗灾领导小组会议会商灾情,部署应急工作;将情况报告市政府和省农业厅;重大问题报请市政府组织协调。 监视灾情动态,及时统计上报灾害损失。监督指导农业抢险救灾工作。 参与研究支持灾区生产恢复意见,积极争取救灾资金及灾后重建项目。 请示上级农业部门动用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种子。 监督各级落实农业救灾应急措施和救灾资金、物资等。 2.Ⅱ级 召开局抗灾领导小组会议会商灾情,安排应急工作。将情况报告市政府,并通报市有关部门。 监视灾情动态,及时统计上报灾害损失。监督指导农业抢险救灾工作。 参与研究支持灾区生产恢复意见,积极争取救灾资金及

2020版管道自然灾害风险因素分析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0版管道自然灾害风险因素 分析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2020版管道自然灾害风险因素分析 一、自然灾害种类 管道距离越长,其通过的地质条件就越复杂,人类工程活动频繁,自然灾害类型多种多样。管道沿线可能对管道造成危害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地震、崩塌和滑坡、泥石流、采空塌陷、冲蚀坍岸、风蚀沙埋、洪水、冻土、大风、软土、盐渍土、岩溶塌陷、雷电等。其中地震、洪水、崩塌和滑坡、泥石流、冲蚀坍岸、岩溶塌陷、风蚀沙埋对管道安全影响较大。 二、自然灾害对天然气管道的危害 1.地震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虽然发生频率低,但因目前尚无法准确预报,具有突发的性质,一旦发生,财产和环境损失十分严重。地震产生地面竖向与横向震动,可导致地面开裂、裂缝、塌陷,还可引发火灾、滑坡等次生灾害,对管道工程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可

使管道位移、开裂、折弯;可破坏站场设施,导致水、电、通讯线路中断,引发更为严重的次生灾害。 管道在不同地震烈度场中的行为特征见表2-5。 表2-5管道在不同地震烈度场中的行为特征 地震烈度 管道及地物行为 地表现象 Ⅶ 山体崩塌,个别情况下有裂缝,偶有塌方 潮湿疏松处地表有裂缝 Ⅶ 地下管道接头处受破坏,道路裂缝、塌方 地表裂缝可达10cm以上,有泥沙冒出,水位较高、地形破碎处,滑坡、崩塌普遍 Ⅸ 道路出现裂缝,部分地下管道遭破坏

第二章 自然灾害系统及形成机制

第二章自然灾害系统及形成机制 2.1自然灾害系统 2.1.1 灾害系统的概念 灾害系统是复杂的地球表层之异变系统 地球表层——一般定义为组成地球系统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与人类文化(技术)圈的交界面。即上至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底部。 灾害系统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灾害系统是由天、地、人这三个子系统中各种灾害现象和成灾过程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 第二:组成灾害系统的天、地、人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各种灾害现象不是彼此孤立、互不关联的,而是具有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 第三:灾害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与天、地、人三个子系统中的灾害现象有着本质的区别。 2.1.2 灾害系统的组成要素 灾害系统的组成要素,不同的学者观点不同,多数人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①孕灾环境 定义:包括孕育产生灾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孕灾环境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物质文化(人类—技术)圈所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 持孕灾环境占优势的学者认为:近年来灾害发生频率、损失与年剧增的原因与区域及全球环境变化有密切关系,其中最突出的是气候与地表覆盖的变化,以及物质文化环境的变化。 孕灾环境(观点)的主要内容 A:区域环境演变时空分异规律(气候变化、地貌变化以及土地覆盖变化过程)的重建; B:编制不同空间尺度的自然环境动态图件; C:建立环境变化与各种致灾因子时空分异规律的关系(即建立渐变过程与突变过程的相互联系)(如大气圈异常与风涝灾害的关系,海温变化与洪涝灾害的关系等) D:寻找在不同环境演变特征时期的区域自然灾害空间分布规律;(如森林砍伐何等程度才引起水土流失,多大降水引起洪涝等) E:结合区域承灾体的变化,对未来灾情进行评估 孕灾环境论的主要结论 主要理论: 区域环境稳定性与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环境演变引起自然灾害的临界值域评定; 特征时段(冷期与暖期、干期与湿期)自然灾害分布模式相似型重建。 实践的目的:为区域制定减灾规划提供依据。 ②致灾因子 定义:指可能造成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孕灾环境中的异变因子。 持致灾因子论的学者认为:灾害的形成是致灾因子对承灾体作用的结果,没有致灾因子就没有灾害。 致灾因子(观点)的主要内容 A:致灾因子的分类——一般分为自然致灾因子和人为致灾因子 B:研究致灾因子产生的机制及其风险评估 持致灾因子论的主要结论 主要理论: 致灾因子分类; 致灾因子形成机制和致灾因子的风险评价。 实践的目的:提高致灾因子的预报准确率,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参数 ③承灾体 定义:指各种致灾因子作用的对象,是人类及其活动所在的社会与各种资源的集合。 人既是承灾体,又是致灾因子。 持承灾体论的学者认为:没有承灾体就没有灾害

山东省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办法

山东省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发生,提高自然灾害风险综合防治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自然灾害风险调查、评估、监控、防御和监督保障等活动,适用本办法。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办法所称自然灾害,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火灾和草场火灾等。 第三条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全面排查、综合防治的原则,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协同、属地为主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的领导,将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防汛抗旱、森林防火、防震减灾等指挥协调机制,保障资金投入,定期研究解决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依法落实自然灾害风险防治相关职责,指导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防治相关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负责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的指导、协调。

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水利、林业、地震、气象等负有自然灾害风险防治职责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自然灾害风险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公益宣传。 第七条对在自然灾害风险防治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风险调查与评估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定期开展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建立自然灾害数据库。 普查包括历史灾害调查、致灾孕灾调查、承灾体调查、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调查等内容。 第九条历史灾害调查应当以区域内有关单位、个人和相关历史资料为调查对象,对各类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灾害强度、灾害损失、灾害影响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研判,推断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第十条致灾孕灾调查应当以自然灾害致灾孕灾要素为调查对象,对各类致灾因子频率、强度、范围等信息进行研究和分析,了解自然灾害致灾孕灾的影响因素和发生机理。 第十一条承灾体调查应当重点对人口、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资源环境、工矿企业等承灾体的空间分布、结构类型以及与灾害相关的属性特征进行调查、收集和归纳,掌握承灾体个体信息、区域特征和承灾能力。

20200420 万福社区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报告

万福社区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报告 按照《成都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2020年4-12月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报告>的通知》(成减灾[2020]2号)文件要求,结合我社区实际,现将我社区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报告如下: 一、我社区基本情况 万福社区地处成都市东南部,与双流区、龙泉驿区接壤,幅员面积2.4平方公里(与龙泉驿区龙华社区和天鹅社区存在飞地)。总户数860户,人口3440人。下辖10个居民小组,共有企业4家、市场1处、农家乐34家,画意村入住画家24户。目前,我社区已启动7个组的土地整理工作,还剩3个组未拆迁(2、8、9三个组),现已安置了874人,还有1492人在外过渡。 二、成立自然灾害防范工作领导小组 我社区成立了以社区党委书记为组长的自然灾害防范工作领导小组,对我社区2020年4月至12月可能涉及到的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做到提早谋划,做好防范应对工作。 三、自然灾害分析 市气象局预计,2020年4—12月我市平均气温19.7℃,较常年平均(18.9℃)偏高0.8℃;4—12月总降水量946毫米,较常年平均(876毫米)偏多1成左右。4—12月可能影响我市重要天气有春旱、夏旱、伏旱、暴雨洪涝、秋季连阴雨及高温等,特别是夏季强对流天气频繁,主汛期全市有5~8次区域暴雨天气过程,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 1、洪涝灾害风险。我社区预计,2020年我社区洪涝灾害主要发生时段

为5至9月,重点发生时段为7至8月。我社区陡沟河、南支七渠、何家冲受局部暴雨及上游来水影响,不排除发生洪水并造成沿河居民(重点为画家村)及荷塘月色核心景区受洪涝灾害的可能。如大风暴雨引起景区、河道周围的树木倒伏、倾斜、折断等风险。我辖区南支七渠万福花市段、荷塘月色A区和画家村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遭受了严重洪水灾害,辖区居民的人生、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其余时段发生洪涝灾害的概率较低。 2、地震灾害风险。根据地震局地震趋势分析,2020年全省地震形势异常严峻,成都市西部龙门山地区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市应急管理局预计,2020年4月至12月成都市龙门山、龙泉山两大地震活动断裂带仍然存在发生4级以上强有感或破坏性地震的风险。我社区与东部龙泉山交界,距离较近,存在一定连带风险。 我社区将对照我辖区可能出现的各类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提升社区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防线,动员辖区各企业、单位和居民深入开展防灾减灾活动,营造人人关注灾害风险、人人参与防灾减灾的社会氛围,确保辖区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万福社区居民委员会 2020年4月20日

海洋灾害风险管理手册

海洋灾害风险管理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其他形式的安全管理同属于公共安全管理的范畴。从狭义的角度来讲,灾害主要是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从广义上来讲,他泛指一切有碍于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在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中,灾害管理强调人类活动在灾害形成过程中的诱发机制,而风险管理则关注人类活动在灾害形成过程中的抑制机制。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即通过理解人类活动在灾害形成过程中对灾情所起到的“放大”或“缩小”的机理,从而找出区域实现综合减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图灾害闭环和管理 一、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提出 灾害研究经历了致灾因子论、孕灾环境论、承灾体论和灾害系统论等阶段。而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提出则是近年以来的事情。 1、国际社会关注灾害综合风险管理 1989年联合国开展减灾十年活动,将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提上了日程。从1999年开始,联合国减灾行动计划由原来的国际减灾十年计划调整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计划(Internati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ISDR),重视减低人类

社会系统对灾害的脆弱性,建立安全世界。而在2001年,由奥地利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和与日本京都大学防灾所联合提出了综合灾害风险管理(DRM),并发起了综合灾害风险管理论坛。 图不同类别的风险管理 2001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世界风险大会使人们明确:(1)地球健康与人类健康同等重要,地球安全与人类安全建设同等必要,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都要保障地球与人类的健康与安全;(2)降低每一个组织和每个人的风险水平,已经成为各国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3)可持续发展与风险管理相结合的新模式-不可能期望我们生存的地球和生活的世界是完全安全的,只有可能在接受一定风险水平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关于印发《农业重大自然灾害

天津市农业灾害突发事件部门应急预案 天津市农业局 二〇〇五年十月

目录1总则 1.1编制目的·(3) 1.2工作原则·(3) 1.3编制依据·(3) 1.4适用范围·(3) 2 组织机构及职责 2.1领导机构及职责·(4) 2.2办事机构及职责·(4) 2.3成员单位及职责·(4) 2.4区县机构及职责·(5) 3 运行机制 3.1预测与预警·(5) 3.2应急响应·(6) 3.3应急结束·(7) 3.4后期处置·(7) 4 应急保障 4.1物资保障·(7) 4.2信息保障·(7) 4.3职责保障·(8) 4.4宣传保障·(8) 5 附则 5.1名词术语·(8) 5.2预案管理·(8) 5.3预案解释·(8) 5.4预案生效·(8)

1 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提高应对突发性农业灾害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1)以防为主,防抗结合。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增强防灾减灾自觉性和主动性。 (2)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属地管理,分级响应,分级负责。 (3)整体联动,快速反应。各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 (4)依靠科技,积极应对。应用先进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装备,提高应对突发性农业灾害事件的科技水平。 1.3编制依据 依据《国家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天津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天津市农业局“三定”方案,并结合天津市实际情况。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是天津市农业局应对农业灾害突发事件的部门应急预案。适用于天津市范围内干旱、洪涝、低温冻害、风雹等农业重大

论我国农业自然灾害

论我国农业自然灾害 保险救助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又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自然灾害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都在亿元以上。自然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严重。但 与国际上大灾风险主要通过保险机制来分担化解的做法不同,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救助工作主要依靠国家 财政援助和生产自救进行,有关自然灾害风险防范的保险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因此,必需改革目前的保险体制, 探索建立巨灾保险救助和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非传统风险转移方式分散农业巨灾风险的新途径,有效地提升 保险在国家灾害救助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巨灾救助 : China , ' , . , China' . . , , , , . , , , . : 第一章我国农业自然灾害 年月,我国中南部地区遭遇了年一遇的冰冻雪灾,给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农村经济造成严 重影响和损失,因灾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超过亿元。农业受灾范围广,强度大,时间长,品种多, 损失重为历史所罕见。灾害发生后,尽管中国保险业积极主动的进行保险赔付,可是农业灾害 保险赔付的金额仍不足损失总额的,与国际上的平均水平还是相距甚远。保险赔付的现实情 况再次显现出我国自然灾害保险体系十分脆弱,巨灾保险体制严重缺位,中国农村保险市场的 保障功能依然十分有限。保险具有其他金融工具不可替代的功能,即保险的保障功能,而灾害 过后,经济补偿是最直接的救灾措施,因此,保险业在巨灾救助中的作用也格外突出。经过十余 年的保险体制改革,中国保险业实现了其跨越式的大发展,可是农业保险的发展仍然举步维艰, 甚至在逐步萎缩,与农业经济不断增长的趋势相背离。国家虽然颁布了《关于保险业改革发 展的若干意见》和《突发事件应对法》,提出将建立国家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并鼓 励单位和公民参加保险,但是中国的巨灾保险已久缺位。可以说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中国,如何 建立农业巨灾保险救济机制,完善农村保险体系,有效地提升保险在国家灾害救助体系中的地 位,是我国保险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我国自然灾害与农业损失情况 自然灾害即由自然现象产生的事件,如地震、火山、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是人类社 会发展不能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几乎每年都给人类社会构成巨大威胁,人民生命财产造受了 极大损失。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全世界,自然灾害已经成为严重障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 因素。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造成危害的主要是自然灾害。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自然灾害 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以上的城市、半数以上人口、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地 征、地质和海洋等灾害严重的地区,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影响非常严重。据统计,自公 元前年至年的年中,中国共发生水灾次,较大的旱灾出现次,水灾几乎年年有,死亡万人以上的 灾害年年出现一次至年,我国由于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自然灾害 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近亿元,常年受灾人口达亿多人次,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更为严 重的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而导致的气候型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危害正在日益加剧,农 业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表年年中国巨大自然灾害统计单位:亿元

农业保险之农业风险及其特点

农业风险及其特点 一、农业风险的概念 (一)农业风险的概念 风险的一般定议为某种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按照这一定义,风险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低于预期价值的结果,称为损失;二是高于预期价值的结果,称为收益。由于保险针对和补偿的是损失,所以,从保险的角度讲,风险是某种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因此,研究农业保险问题时,可以给农业风险作如下定义: 所谓农业风险,是指人们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遭受由于灾害所导致的财产损失、人身伤亡或其他经济损失等风险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损失是否发生的不确定性;二是损失何时发生的不确定性;三是损失程度大小的不确定性。 所谓灾害,是指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或者二者兼有的原因所形成的破坏力给自然界、人类社会所带来的祸患;换句话讲,凡是能够造成社会财富和人员伤亡的各种自然、社会现象,都可称之为灾害。 灾害产生破坏作用要借助具体的载体,这种载体称作灾害事故。载体不同,灾害事故的表现形式就不同。因此,灾害就出现了许多种类,比如火灾、风灾、水灾等。 灾害的发生对社会财富和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破坏结果,

叫做灾害损失。灾害损失不同于风险损失,它是实质性的损失结果,而风险损失是带有可能性的灾害损失。 (二)农业风险的性质 1.客观性。就实质而言,农业风险损失是导致农业风险产生的灾害事故发生后,其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破坏结果,表现为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或其他经济损失等具体形成;而灾害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人们是否愿意,一旦灾害事故发生,这种损失就不可避免。 2.相对性。首先,灾害及灾害损失是具有相对性的,某种灾害发生,只有相对来说于可能受到灾害损失的农业生产者才构成危险;其次,对于不同的承担者,同一灾害破坏结果,其所以为的风险(大小)程度可能不同。 3.可测定性。农业风险损失是客观的,这是因为灾害事故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并且这种偶然性表现为一定的概率。 4.农业风险损失是一种损失预期。农业风险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人们主观上对客观损失的度量。尽管农业风险损失是客观的,但由于主观认识(承受能力)的不同,相同程度的客观损失对于不同的承受者,风险的大小却可能不同。因此农业风险损失是农业生产者对可能遭受到的损失大小的一种预期。 掌握农业风险的性质,对于开展农业保险十分重要。其意义在于,并不是有了客观损失就会产生对农业保险的需求。

44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程序

密级:内部公开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程序文件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程序 责任部门综合部审核赵志强批准杨壮 文件编号PC-44 版本号V1.0 发布日期2016-9-30 受控状态受控 修订记录 日期版本修订内容概要拟制审核批准2016-9-7 V1.0 SA8000:2014新标准要求李朋赵志强杨壮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本文件资料享受著作权及其它专属权利,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将该等文件资料(其全部或任何部分)披露予任何第三方,或进行修改后使用。

目录 1 目的 (3) 2 范围 (3) 3 组织机构及职责 (3) 3.1组织机构 (3) 3.2职责 (3) 4 相关文件 (8) 5 工作程序 (5) 5.1暴雨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 (5) 5.2雷击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 (5) 5.3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应对 (6) 5.4应急资源 (7) 5.5人力资源保障 (7) 5.6物资保障 (7) 5.7医疗卫生保障 (7) 5.8交通运输保障 (7) 5.9治安维护保障 (7) 5.10信息和通信保障 (8) 5.11经费保障 (8) 6记录 (8)

1 目的 为提高公司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公司员工安全健康和公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促进公司安全、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程序。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各部门可能存在的暴雨、雷击、地震等自然灾害,各子公司可参照执行。 3术语和定义 无 4 组织机构及职责 4.1组织机构 公司设立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指挥部,公司总裁任总指挥,安全分管副总裁任副总指挥,公司党、团、工会等部门负责人、各部门、子公司第一责任人和分管安全领导为指挥部成员。 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办公室和6个专项行动组,应急救援办公室设在公司综合部,综合部总经理任办公室主任,副总经理任办公室副主任。 4.2职责 4.2.1应急救援指挥部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相关法规和政策,宣布启动和终止应急预案,负责领导、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工作,承担上级有关部门安排的其他工作。

自然灾害风险的损失分散机制浅议

自然灾害风险的损失分散机制浅议 1自然灾害风险特点 相对于普通风险而言,自然灾害风险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发生频率低。一般灾害事故在一年中发生的频率可能为几十次,而自然灾害风险发生的频率可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遇。因而在理论上损失概率分布属于“厚尾分布”,即尾部数据或极端数据出现的概率相对较大,而其参考对象一般是正态分布。因此,相对于正态分布来说,有更厚的尾部以及更尖的峰是厚尾分布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使得自然灾害风险的预测更加困难。(2)损失严重。自然灾害风险的发生给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一般认为,灾害造成的损失会随着灾害自然强度的增加而成指数型上升,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多和日益集中,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将越来越严重。给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带来破坏性的后果。以2011年日本东部大地震为例,这次地震给日本经济带来16万亿~25万亿日元的经济损失(约1850亿~3080亿美元),约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 3.6%~6%。(3)偶然性。自然灾害的发生在时间上和地点上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即自然灾害风险的发生与否、何图 3自然灾害风险的“厚尾分布”时何地发生、损失大小都难以预料,其突发性和极端性使得很难观测和获取损失数据和样本信息,使得人们无法知道其客观的发生概率,如地震的发生就很难准确地预测。(4)风险个体的高度相关性。普通风险通常只会影响一个或几个风险个体,但当自然灾害风险发生时,将会造成在同一时间或时段内,大范围、

大面积、大量风险个体相同或相似的严重损失。这时,自然灾害风险个体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呈现高度的正相关性,也就是所谓的“风险累积(accumulationofrisk)”。因为风险累积,自然灾害风险发生时,同一区域内大量个体同时出现风险,不满足个体损失分布相互独立的要求,真实损失偏差往往大于三个标准差,这种高度相关性使风险个体之间相互分散的效果就大大削弱。因而,“损失积聚”被认为是自然灾害风险的一种重要特征。这也是造成上述自然灾害损失严重性的主要原因。保险的本质是将风险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转移,并通过风险分散来实现这一目的。而保险只能在可保性的限制范围内运作,因此自然灾害风险若通过保险手段分散风险,可保性分析是其核心。下面重点探讨自然灾害风险的可保性问题。 2精算标准下的自然灾害风险可保性分析 2.1精算标准下的可保风险 在保险经济学文献中,对风险的可保性有大量的研究。对于一般风险而言,传统的可保风险理论主要是从精算或者数理统计的角度分析的。保险经济学大师卡尔H.博尔奇(KarlH.Borch)于1974年提出判断风险的可保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1)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2)风险潜在损失是否过大。(3)损失概率与大小的模糊性(ambiguity)。斯科特E.哈林顿(ScottE.Harrington)和格雷戈里R.涅豪斯(GregoryR.Niehaus)提出影响风险可保性的成本因素主要有三方面:(1)保费附加成本,反映了保险公司的管理成本和资本成本。(2)逆向选择。(3)道德风险。休斯顿于1964年提出可保风险须满

农业自然灾害与防治

农业自然灾害与防治 ——林区政府副秘书长、农林局局长李天柱 (2010年7月16日) 农业是与自然气象条件高度相关的产业,农业生产过程就是与自然界博弈的过程。近年来,我国低温冻害、洪涝干旱交替发生,且霜冻、冰雹、病虫等灾害也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破坏极大。灾后反思,几乎每年每月都有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如何因时因地地科学防灾减灾,灾后迅速反应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除了不断提高农业灾害的预测、预报、预警水平,完善应急预案外,普及抗灾减灾知识、提高应对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增强农业抗灾救灾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能动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十分必要。为此,我结合这些年的农业工作经验,谈一谈农业抗灾救灾的措施与方法,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农业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以自然变异为主要原因而给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后果的祸害。农业自然灾害就是指影响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和对农作物收成起破坏作用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南涝北旱、雨雪冰冻、台风、地震以及沙尘暴等多种自然灾害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认识它的发生、发展规律、分布规律等,提高全民族防灾减灾意识,对我国今后的可持续

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自然灾害的种类 1、气象灾害。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洪涝、干旱、低温冻害、大风、冰雹、沙尘暴等。在诸多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最大。气象灾害的分布与气候及地形条件密切相关。例如旱涝灾害集中分布于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但目前也有向山区、高原延伸的趋势,如今年在西南各省发生的特大旱灾和洪涝灾害。与温度有关的高温热害、低温冻害、冰雪灾害等主要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南方各省、气候寒冷的东北地区及地势高峻的青藏高原地区,但目前高温热害也开始向北方侵袭,前几天北京的地面温度达到了68℃,而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则席卷了中国南方地区。暴风(包括台风)灾害则以冬季风强盛的西北、北部地区及夏季风强盛的东南、东部沿海地区最为严重,而地处中国中部的神农架,这几年被大风损毁的庄稼也已不在少数。 据统计,每年我国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平均每年约720—870亿元人民币)的57%;由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全部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平均每年约1~2万人)的40%。特别是20世纪末至今,我国就发生了十几次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1998年的大水、2008年的冰冻雪灾我们一定记忆犹新,而今年的干旱、越来越频繁的沙尘暴更是让我们体现到了大自然的威力。 2、生态灾害。生态灾害显见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

自然灾害风险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风险应急预案 为全面落实《盐边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县民政局自然灾害救灾应急响应的工作职责,确保救灾应急工作高效、规范、有序进行,制定本救灾应急预案。 一、救灾预警响应 (一)启动条件 1.根据承担灾情预警部门发布的一乡(镇)或者多乡(镇)行政区域内,具有发生自然灾害的风险,并可能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急需应对的情形。 2.县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二)启动程序 按照以下工作流程启动盐边县民政局救灾预警响应。有关部门发布灾情预警信息后,县减灾委办公室与灾区各乡(镇)民政办沟通确认,与应急办、农牧、气象、水利、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沟通信息,根据收集的信息提出响应建议,报分管局长审定后,送县减灾委副主任、主任签发。 (三)响应措施 救灾预警响应启动后,县民政局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 1、灾情管理 (1)与县应急办、农牧、水利、国土、气象、地震、林业等部门和相关乡(镇)沟通了解灾害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

(2)根据了解的信息和相关历史数据分析评估灾害风险可能造成的实际危害,特别是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 (3)灾害发生后,指导灾区乡(镇)按照《民政部自然灾害统计制度》及时、准确、规范上报动态灾情。 2、预警发布和应急准备 县减灾委办公室具体工作: (1)根据即将发生灾害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向相关乡(镇)发出灾害风险预警信息,提出应对的要求; (2)县民政局做好救灾物资储备调运准备,通知相关乡(镇)做好救灾、救援应急物资准备工作,必要时,可以启动与当地铁路、公路、民航等部门,以及物流式物资储备点应急联动机制,保证救灾物资随时可以调运; (3)向县财政局、县政府应急办等相关部门通报灾害预警有关情况; (4)视情况派出预警响应工作组,实地了解灾害风险情况,检查各项救灾准备的情况; (5)做好启动救灾应急响应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响应终止 灾害风险解除后或演变为灾害后,救灾救济科及时收集核实灾情,并根据灾害损失程度提出救灾预警响应终止或启动救灾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分管副局长审核后,送局长审批。 二、救灾应急四级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