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第一课讲义

国学第一课讲义
国学第一课讲义

龙桥中学国学第一课讲义

一、导语:

在山东“孔子故里”曲阜有这样一幅非常醒目的巨大标语——“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是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宣言”中的一句话。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特别是儒家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二、国学指南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本意是国家一级学校的称谓。“国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注释: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注释:

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晚清以来逐渐形成的。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二)国学分类

《四库全书》分类法:经,史,子,集

经:指儒家经典,如《诗经》、《论语》、《孟子》等

史:指一些史学着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及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

子: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论语》,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以及释家、农家,

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

集: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个人的称为“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总集如《玉台新咏》。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

另外一种分法:按照内容分,哲学,史学,文学

(三)国学的意义和价值

1、“国学”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国学”在古代是指教育机构,其教育课程主要是《四书》、《五经》,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脉绵延生生,强盛壮大的思想根源和学术基础。自宋代以来,儒家经典就成为学校的教科书,甚至成为统治阶层治理国家的思想基础,我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与儒家经典的作用分不开。在现代,“国学”是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总和,是对古代“国学”学术意蕴上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我国学术思想的历史渊源,是国人修身经世之本。

2、“国学”是国民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遗产”

历经数千年涤荡得以流传至今的“国学”包括着中华伦理道德与民族精神,有大量的当今道德建设的“元素”。例如《四书》、《五经》等经典里面蕴涵着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仁、义、礼、智、信”是塑造人性品格的起码道德要求,儒家的“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等思想及社会人伦价值系统正是国学精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心法更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国学”是我国全球化战略的特殊“资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的提高,国外相继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中华文化热”:

——1990年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推广。

——2005年1月,德国《商报》惊呼,世界各地有3000万大学生在苦学中文,把汉语当作外语来学习的人已经超过1亿!

——2006年10月,苏州昆曲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洛杉矶等地演出,盛况空前,在当地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无数外国朋友对我国传统文化无限沉醉和痴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国内或国外学习、研究中国各种传统经典文化和艺术,如戏剧、书法等。

-----2007年第一期美国《时代》周刊以《中国世纪》为题指出“美国在这个世纪的相对力量会走下坡,而中国的力量将上扬,这已既成事实。”

4、“国学”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源动力”

“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在“国学”中,“和”字最早见之于3600年前的金文,《左传》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诸子百家对“和谐”心向往之,从孔子的“和为贵”、“和而不同”,到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等”,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达了社会和谐的主张,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四)青少年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

1、传承美德

传统经典中承载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

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大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私、任性、不懂礼貌等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例:读《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语句明白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2、陶冶情操

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经典着作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会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国学是中华民族生活环境的映照。有了民族的文化,我们才对祖国有认同感,文化给予人们民族感、历史感和自豪感。通过学习国学,我们可以真正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世界各各民族之中的地位。

3、提升德智

《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古文观止》、《唐诗宋词》、《孙子兵法》……这些经典着作高度浓缩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包含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大智慧,我们说国学的本质就是从中学到一些先贤理念,哲学思想。那么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自我,提高自我,从而达到培养自己德行的目的。

一个人的成长,分两个方面,一个是德,一个是才。古人讲究德才兼备,而更重视的是德。为什么呢?只有一个有德的人,他的才能,才能够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造福。换句话说,他的这个才,才是有用之才。那么我们对于自己的德行的培养,从大了说,是可以造福于天下。从小了

说,可以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愉悦,同时知道为人处世的方法。我们都说人生的目的是要追求幸福。幸福来自什么?其根本,就来自于自我的德行,来自丰富的精神世界。

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你看这个颜回,每天吃点萝卜白菜,住的地方也破破烂烂。要换了别人早苦不堪言了,而颜回他却“不改其乐”,还是那样快乐。为什么呢?是因为颜回他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说了一句话:“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做学问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乐”。大乐则国泰民安。小乐呢,我们说没事偷着乐。说知足常乐。如何才能知足,还是要靠个人的德行。

与人相交,始于颜值,交于才干,终于品德。

(五)学习方法:

树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诵读(外感于形内化于心付诸于行)

笃行(知行合一)

“笃行”语出《礼记》,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三、国学大师风采:

1、王国维词学泰斗,戏曲学先锋,近代考古学的带头人,在多方面具

有开创性意义,且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多种着述成为学界必读经典,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代表作:《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观堂集林》等。名弟子:顾颉刚

2 、梁启超近代新史学的开创者,长期活跃政坛,是对近代政治有深远影响的风云人物。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宗教等领域都广有建树。代表作:《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多收入《饮冰室全集》。

名弟子:蔡锷,胡适,

3、章太炎近现代经学大师,史学大师,晚年潜心研究佛学,旅日期间曾苦学梵文,更以佛学解注老庄,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其在小学一面,长于训诂,独步古今,后之学人唯有黄侃一人堪与匹敌。经学方面,幼毕四书五经,出口能诵;诸子百家,信手拈来。尤其对唐以前古籍颇为精通,可谓了如指掌,为学界所畏服。代表作:《新方言》、《春秋左传读》等。

名弟子:马裕藻、黄侃,鲁迅

4、陈寅恪近代史学大师,尤精于唐史的研究,为史学界公认的泰斗,其所晓语言约有18种之多,堪为语言界奇迹,为世人叹服。代表作:《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

名弟子:蒋天枢,季羡林

四、结束语: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文化最重要的特质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一代代国民从中获得自己民族意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今天,当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宣言”告诫西方要到中国古代文明里去寻找摆脱现代化冲突与弊端的良方时,作为现代的中国人,在坚持对外开放

和全球化的同时,理所应当的更应该复兴传统文化,挺直中华文化的脊梁。当代青年应该顺应中国文化复兴的历史潮流,努力摆脱西化思想的禁锢,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扬民族精神上承担起历史责任。

振兴“国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当在实践中积极摸索,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坚信,只要秉持正确的理念,投入积极的努力,运用恰当的方法,“国学”一定会在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文教育方面焕发出新的活力,愿我们的校园从此书声朗朗,翰墨飘香;愿国学在龙中发扬光大,成为校园主流文化;愿同学们从此文思泉涌,谈吐高雅,知书达理,做谦谦君子。

国学第一课讲义

龙桥中学国学第一课讲义 一、导语: 在山东“孔子故里”曲阜有这样一幅非常醒目的巨大标语——“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是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宣言”中的一句话。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特别是儒家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二、国学指南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本意是国家一级学校的称谓。“国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注释: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注释: 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晚清以来逐渐形成的。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二)国学分类 《四库全书》分类法:经,史,子,集 经:指儒家经典,如《诗经》、《论语》、《孟子》等 史:指一些史学着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及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 子: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论语》,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以及释家、农家,

四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第四课正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特别是文中的排比句。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成关系。 3.能够初步理解“正心“的意思,能够理解日常学习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诵读,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中“正心”的意思,理解“心正”的状态。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入手,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然后总结出故事的道理: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可见,心态是否端正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端正心态的问题,文中称之为“正心”。 二、诵读感悟 1.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加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读之前,提出以下问题:问题一:人们常常说:“心态决定一切。”你知道心态对一个人做事的重要性吗?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呢? 问题二:你知道古代《大学》“八条目”中的“正心”是什么意思吗?

2.读顺课文,读熟课文 (1)提醒学生要注意“忿懥”“心不在焉”这两个词 (2)出示音频范读,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节奏。 三、字词句梳理和脉络梳理 (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和“懥”都有愤恨、愤怒的意思;“恐”和“惧”都有害怕的意思;“好”和“乐”都有喜欢、爱好的意思;“忧”和“患”都有忧虑的意思。这四个词组具有相同的构词法则。 这句话指出了心不得其正的四种状态,它们是人的内心受困于各种主观欲望而造成的。 (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焉”,本意是一种鸟,后来演化出多种词性和意思。“焉”字在这里是个方位代词,指代这里的意思。“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是由三个相同句型构成的排比句。视是动作,见是视的结果;听是动作,闻是听的结果。食,即吃的意思。这句话强调了正心的重要性。 (3)脉络上,全文只有两句话,前者反着说,后者正说。这实际上体现了对比论证的思路。 尽管课文没有明确说出什么是“正其心”的观点,但是,观点已

一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一年级下册国学经典教案 第三课首孝弟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得字形字音,要注意“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结合教师得讲解与课文注释简单理解词句得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1、熟练朗读与背诵课文。 2、感受文言文得语感,了解关于孝悌与古代社会常识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数数,询问学生最感兴趣得数字就是什么 (二)范读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听课件音频。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第四课曰水火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2、能结合教师得讲解与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初步了解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等基本常识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等基本常识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经典引入 从日常生活常识入手,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得属相,平时爱吃得零食,爱听得音乐 (二)范读,带读《曰水火》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听课件音频。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第五课高曾祖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感 2、认读课文中得生字,要注意“伦”“从”“恭”“序"等字 3、了解九族、十义等古代社会得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九族、十义等古代社会得基本常识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国学课教学教案

欢迎阅读 第一课:国学教育的认识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初步了解民族的特征以及生活习俗等。 举例——当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会场上会升起一面五星红旗,问小朋友会怎么样?激动、高兴、鼓掌等。 ???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有四大发明(造纸、火药、印刷、指南针)。

现在我们的国家日益富强,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畅销全世界。说明我们的人民聪明有智慧。你做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让学生自己来举一些例子,参与到课堂的气氛中来。 地吐痰、乱扔东西、大声喧哗、不能敬老协幼。比如坐公共汽车不能给老者让座等。道德方面:自私自利、以我为核心,骄傲、懒惰、不讲诚信等等。那么怎么来挽救呢?就是要从小来学习《弟

子规》。学习礼貌、学习做人的道理。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做一个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的人。 ???(3)内容学习古代的礼节——鞠躬、 ???学习介绍自己——姓名、年龄、学校等 以后我要学习传统文化,从《弟子规》开始。先学会向长者鞠躬。 ????注意事项:上课时身要坐端正。讲话要先举手,经老师同意后方可讲话。

????请学生到前边表演时要他自己提出要求,不要勉强。否则有的不愿意来的孩子会拒绝,会给别的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教学体会:刚开始学习鞠躬的时候。学生可能不习惯,胆小的不敢到前边来表演。说话也不大声,不连贯。个别的学生 节——鞠躬,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 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 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国学第一课介之推不言禄培训资料

国学第一课介之推不 言禄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第一课介之推不言禄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2.能够大致了解课文的情节和内容,能够初步理解课文中介之推言语的意思。 3.能够初步了解和评价介之推言语的意思。 4.初步了解《左转》,知道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介之推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与分析;了解人物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故事导入法: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讲一个故事。话说当初晋文公还没当上国君之时,名叫重耳,由于宫廷内乱,晋公子重耳被迫在外逃亡,随行还有贤士五人。在逃亡途中,君臣无食物可吃,只好用野菜充饥。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其中有个侍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并当上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对群臣论功行赏,群臣也争功求禄。那么介之推呢,他有没有得到丰厚的赏赐呢?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会知道了。 (二)板书课题,介绍《左转》,播放视频资料。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读出节奏。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1.教师首先范读,然后让学生指出其中不懂的字词。 从亡者:跟着一起逃亡的人。 弗及:没有到达。 置:安排,安置。 二三子:子,对对方的称呼,这里指“从亡者”。 诬:欺骗。 义:正义。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把……当做正义的行为。 蒙:欺骗。 盍:何不,为什么不。表示反问。 谁怼:即“怼谁”,怼,抱怨的意思。 尤:责备、谴责。 不食其食:前一个“食”意为“吃”,后一个“食”意为俸禄。 文:文饰。显:显达。 志:记载。旌:表彰。 2.给出1分钟,带领学生就所强调的字词,反复诵读。 3.给出5分钟,学生自读2遍,自行停止。 (三)理解文本 1.问题剖析 (1)介之推有没有像其他“从亡者”一样得到高官厚禄? “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2)为什么介之推不要赏赐?

初一国学第一课

用经典浸润我心,让智慧点亮人生 ----《国学》教案之第一课 一、授课目标 1.了解《国学课》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感悟古典诗文中的做人道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用经典浸润少年,让智慧点亮人生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向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批判性的对待古典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想。 三、教学过程 (一)、教师寄语 同学们,老师会保证:在和大家共同学习一道成长的日子里,我会爱护大家,我会尊重大家,我会给大家知识,我也会给大家快乐。最后我想说,只要大家送给我一束鲜花,我一定会还给大家一座姹紫嫣红的花园! 接下来,我们就要书归正传了,大家知道国学是一门非常大的学科,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国学的一个起始课。 (二)、问题导入,带入情景 首先,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理解中的国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 学生各抒己见 (三)、情趣考题,激发兴趣 关于什么是国学,我先不下结论,先请大家来做几道题。 A\台中国学题 下面出示的这份试题据说是台中某国中的期中考题,据说难倒了许多许多大学生。同学们不妨试试看,我们也借此机会,来考查一下同学们的反应与课外知识掌握的情况。 1.去年暑假,冠云与家人到大陆旅行,回来之后冲洗照片,赫然发现一张不可能拍到的灵异照片,这张照片的景象应该是: (A)四面荷花三面柳 (B)绿树村边合(C)古道西风瘦马(D)三更画舫穿藕 2.在《中国历代女作家》这本书里,“找不到”哪位女作家的相关作品? (A)李清照(B)刘侠(C)潘希珍(D)彭端淑 3.老师要每位同学选读一本小说,开学后上台发表读书心得。请问下列哪一位同学的报告,不但让一旁的老师听了摇头,还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A)《论语》读后感(B)《三国演义》读后感(C)《老人与海》(美国作家海明威著)读后感(D)《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读后感 4.为了自然科报告的需要,婉容上《鸟类百科大全》网站搜寻资料。请问她所打的四组关键词中,哪一个是查询不到内容的? (A)鸿鹄--天鹅 (B)鸿儒---:"鸿"是一种体积硕大的鸟,故有"大"的意思."儒"原为古代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 一批知识分子,后来泛指学者,读书人. (C)鸱枭--- chī xiāo(D)昏鸦 5.苏轼与好友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请问他们不可能看到什么景象? (A)小斋幽敞明朱曦(B)提灯的萤火虫(C)在松针稀疏处闪烁的小镇灯火(D)慈乌夜啼

国学第一课讲义

国学第一课讲义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龙桥中学国学第一课讲义 一、导语: 在山东“孔子故里”曲阜有这样一幅非常醒目的巨大标语——“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是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宣言”中的一句话。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特别是儒家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二、国学指南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本意是国家一级学校的称谓。“国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注释: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注释: 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晚清以来逐渐形成的。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二)国学分类 《四库全书》分类法:经,史,子,集 经:指儒家经典,如《诗经》、《论语》、《孟子》等 史:指一些史学着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及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 子: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论语》,法家的《韩非子》,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皆入“子部”。

国学第一课教学设计

《国学课》 三年级上册第一课、《孝为根本》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第一课选了《论语》中三则与“孝”有关的言论,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做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第一则讲孝悌和仁的关系,提出了“为仁之本”的思想;第二则论述子女与父母交流时“几谏”的原则,强调子女对待父母要保持“敬”的态度;第三则分析了子女对父母年龄既欣喜又惧怕的复杂心态。 学情分析: 根据三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的特点,教学中创设趣味化的情境,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促思,以思导行的方法,使用分角色、赛读等多种诵读方式,紧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诵读,听故事,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走出文本,把学《论语》与学做人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如何在生活中孝敬父母。整堂课实现诵读化、情境化、生活化的优化组合,让《论语》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体验的过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和古诗,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2、能结合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犯”“劳”等重点字词的意思及原文的大意。 3、对《论语》中的孝形成初步认识,联系实际生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到孝敬父母、尊敬长 辈。 教学重难点:读文,背文 教法与学法: 以故事引入课题,留下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引入内容,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阅读,通过“引、读、猜、证、悟、疑、结”七个环节,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孝为根本”的含义,从而理解大意,达成目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时确定: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以故事《单衣顺母》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建立本节课的问题导向,清 晰本课的目标。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孝为根本 二、读:学生自读教材第一课。做到读音正确、断句规范。 1、根据学生自读情况,教师指名读,对字音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指导。 2、指名学生读,当学生基本通读之后。教师范读。

国学经典第一课

《吾日三省吾身》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明白反思就是进步。 ②帮助学生学会反思,养成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明白反思就是进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养成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明白反思就是进步。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养成习惯。 【教学准备】 为学生印好反思表格。 【教学过程】 教师故事引入课题: 师: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请看屏幕。(屏示:“龟兔赛跑” )师:兔子输了很不服气,就约乌龟再次赛跑。(屏示:“龟兔再跑” )师:第二次赛跑,谁赢了? 生:兔子。 师:这次兔子为什么能赢? 生1:兔子本来就跑得快。

生2:兔子吸取了教训。 ··· 生x:注意反思。 师:龟兔1:1持平,其它动物鼓动它们又举行了一场比赛,有的公司还搞了赞助。(屏示:“龟兔三跑” ) 师:第三次赛跑,结果怎么样? 生:双赢。 师:为什么它们能双赢? 生1:不能骄傲。 生2:要吸取教训。 生: ···不断反思。 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屏示:)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能使我们眼光更敏锐,言行更规范,头脑更聪明。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 (屏示:)我们应该从小学会自我反思,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好习惯。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2.吾日三省吾身(板书课题)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屏示:课题释意)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吾日三省吾身 师:这句古训出自哪里?请看屏幕。

师:“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出自孔子的弟子曾参,原文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乎?与朋友交而不乎?传不习乎?” 师: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屏示:曾子说) 师:古人强调行而后思,那么什么是反思呢? 什么是反思(板书)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我的反思”,然后回答问题。 (屏示)反思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行是否正确、是否恰当所做出的判断和评价。是一种自我完善的方式。 师:了解了什么是反思,那么,反思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示:“我和亮亮的故事” 。)小组讨论,推选代表,然后汇报。 (屏示:知反思)反思犹如“照镜子” ,它能让我们发现问题、看到不足,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自我。反思是我们不断进步的阶梯。 反思是进步的阶梯(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看“小聪的一天”,注意思考:假如你是聪聪,会怎样评价自己的一天的学习和生活? 师:既然反思这么重要,那么生活中我们应反思什么? 生1:在学校的一举一动。 生2:与人交往。 生3:生活的各个方面。 师:其实,生活中有许多行为都值得自己反思。请看屏幕:(屏示:图片)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国学第一课

第1课人性善 1 2 3 一、教学目标: 4 1.知识与技能:读准字音,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熟读成诵。 5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6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从水流的形象比喻中理解孟子“人性善”的观点。7 二.教学重点: 8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9 四、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五、教法、学法设想: 10 11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12 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13 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让学生合作14 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15 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人性的善良,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16 17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18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提问的形式导入,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孟子的故事, 19 20 如:“孟庙”、“亚圣”。 21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人性善》,人性本善良。 22 23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24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25 4.学生自由朗读。 26 5.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27 6.学生齐声朗读。 28 (三)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译文精读,疏通文意。 29 1.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30 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31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参与讨论。 32 33 3.总结交流: 34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35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36 (四)研读,赏析文章:《君子远庖厨》 37 (五)朗读,积累词句: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 38 (六)作业设置: 39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40 2.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41 内开展一次“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 42 九、板书设计: 人性善 43 44 告子水孟子 45

一年级国学课《弟子规》教案

第一课:国学教育的认识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初步了解民族的特征以及生活习俗等。 培养学生的礼貌习惯和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向学生介绍我们的国家是中国,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的外貌特征——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也可请学生自己来回答外国人的体貌特征,以便区别。 中国中国人的内在特征——我们都有一颗中国心。中国心包括中国的文化、传统,各地的生活习俗。 举例说明:汉字是我们的文字;语言——中国话;礼貌方面——古代是鞠躬,现代是行礼和握手。(外国人则是亲吻、或是拥抱。)还有过春年、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清明节等等,都是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地方……(教师自己举例) 热爱自己的国家 举例——当奥运会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会场上会升起一面五星红旗,问小朋友会怎么样?激动、高兴、鼓掌等。 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有四大发明(造纸、火药、印刷、指南针)。

现在我们的国家日益富强,我们国家制造的产品畅销全世界。说明我们的人民聪明有智慧。你做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让学生自己来举一些例子,参与到课堂的气氛中来。 教具:画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下面有若干根系 讲解: (2)向学生讲解这棵大树,好比我们的中华民族,它生长了二千五百年,我们每个学生都是这棵大树上的一片叶子,大树生长的好,叶子就旺盛。如果大树的根部断了,请问学生这棵大树还会长吗?那我们作为叶子还会活吗?(擦掉根部一段)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根和叶的关系。理解大树的含义、及根的重要性。了解个体和群体的依赖关系。 向学生讲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断了。 比如过去的孩子学习的《弟子规》现在却不学了。 接着讲解《弟子规》是学生学习礼貌、学习做人方面的书。现在的国人礼貌欠缺。具体举例说明:不会打招呼、不行礼,随地吐痰、乱扔东西、大声喧哗、不能敬老协幼。比如坐公共汽车不能给老者让座等。道德方面:自私自利、以我为核心,骄傲、懒惰、不讲诚信等等。那么怎么来挽救呢?就是要从小来学习《弟子规》。学习礼貌、学习做人的道理。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师

最新版国学经典教案

最新版国学经典教案 第四单元理想 主备人:宋佳敏 11、立志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课文后的古诗,感受人物的特征。 2、能根据教师讲解说出课文意思,知道孔子、子路、颜渊的理想,能说一说自己理想。 3、知道几种年龄称谓。 二、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在诵读中感受人物的特征。 2、了解孔子和弟子们的志向,知道几种年龄称谓。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讨论谈话,引入新课 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作为本课的导入。 (二)识字诵读,带读《立志》 1、让学生试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声来。 2、让学生听音频范读,然后跟着音频朗读两遍。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12、侍坐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课文后的古诗,感受人物的特征。 2、能根据教师讲解说出课文意思,简单说出文中不同人物的志向及孔子对不同志向的态度。 3、知道古代宗庙的意义,能简单说出吴钩、凌烟阁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在诵读中把握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2、了解孔子和弟子们的志向。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讨论谈话,引入新课 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想,作为本课的导入。 (二)识字诵读,带读《侍坐》

1、让学生试着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声来。 2、让学生听音频范读,然后跟着音频朗读两遍。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第五单元言行 13、子之言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课文后的古诗,加强对夫子语言的感悟。 2、能根据教师讲解说出课文意思,概括孔子的特点。 3、能说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叶公好龙、勇者不惧、怨天尤人、上学上达等成语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把握夫子的语言含义。 2、从本课孔子言语中初步体会孔子的为人。

小学国学经典教案第8册第一课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8册– 1 - 课题第二课性善课型国学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1课人性善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和古诗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节奏、韵味。 2、能结合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及原文的大意。 3、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四端说。 4、学有所用达到“修养受用”的目的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和古诗读出文言文和诗歌的节奏、韵味。 2、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 教学难点1、能结合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及原文的大意。2、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一、导入在座不少同学在小时候都背过《三字经》相隔时间久了或许已忘了大半但第 一句相信大家都知道。对了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少人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人的本性真的是善良的吗”但也有人对此深信不疑。先秦诸子的一位儒学大师就坚信“人性本善”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跟随孟子的脚步去探寻“人性本善”的丰富内涵。二、关于“性善论”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那“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性善论”的最突出体现就在“四端说”“四端说”把抽象化为具体是我们深刻理解孟子“性善论”的桥梁。所以我们首先要来一起学习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学生读大屏。自由读。说说你读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三字经的思想内涵。1、自由读、齐读、分角色朗读。2、划出节奏把握好句子停顿处。 二、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8册- 2 - “四端说”。1、四端说请学生用课本上的句子回答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请学生解释恻隐就是怜恤、同情。羞恶就是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辞让就是推让、谦让。是非就是能明辨是非。端就是发端。①孟子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忽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进井里人们都会有恐惧同情的心理——不是因为与那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为在乡里朋友那里求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那小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因为这种同情心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例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大家是否能说出一两个呢此例由老师讲解“四端”例子由学生自行讨论交流老师给予指导、总结②例不久前我们学习的孟子选篇中的《齐人一妻一妾》最能体现这羞恶之心。丝毫无羞耻之心的齐人在乞食了祭司剩下的酒肉之后还在妻妾面前表现出与达官贵人共食的傲慢样子在孟子的眼中他已经是“非人”了。相反齐人的妻妾抱头痛哭以她们的丈夫为耻。总结句请大家反思自身如果对于自己的错误有羞耻之心面对他人的丑恶行为有憎恶之心说明你心中保持着“性善”中“义”的一面。③例“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9.11事件、汶川大地震逃生时让妇女儿童先离开老师组织学生先离开 3、对课文疑难字词作重点讲解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表达特点和风格。 4、再读注意语 气、节奏、情感。5、背诵。填空背。师生合作背。男女生比赛背。1、自由读、齐读、分角色朗读。2、划出节奏把握好句子停顿处。3、对课文疑难字词作重点讲解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表达特点和风格。4、再读注意语气、节奏、情感。5、背诵。 填空背。师生合作背。男女生比赛背。1、自由读、齐读、分角色朗读。2、划出节奏把握好句子停顿处。3、对课文疑难字词作重点讲解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表达特点和风格。4、再读注意语气、节奏、情感。5、背诵。填空背。师生合作背。男

国学讲义(第一课)

国学第一课讲义 一、导语: 在山东“孔子故里”曲阜有这样一幅非常醒目的巨大标语——“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是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宣言”中的一句话。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特别是儒家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二、国学指南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本意是国家一级学校的称谓。“国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注释:乐师掌管的是“国学”的工作,用以教贵族们的孩子学习舞蹈。周代的“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此后,国学逐步由小学演变为高等学府。到了清末,国学成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校。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注释:古代教学,家里办学有“塾”,党里办学有“庠”,遂里办学有“序”,国都办学有“学”。 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晚清以来逐渐形成的。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二)国学分类 《四库全书》分类法:经,史,子,集 经:指儒家经典,如《诗经》、《论语》、《孟子》等 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及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 子: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如儒家的《论语》,法家

三年级下国学经典教案

三年级下册国学经典教案 年级:三年级主备人:张海燕 1、礼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语感,体会孔子对“礼”的态度。 2、能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简单理解词句的意思,熟悉孔子对于“礼”的态度。 3、简单了解古代射礼及其表现君子风范的裨,并能说出身边、学校、家庭生活中的几种礼。 二、教学重难点 1、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2、感受文言文的语感,认识礼的重要性。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经典引入 教师讲《古代射礼》的故事。 (二)范读,带读《礼》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听课件音频。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2、乐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孔子对“乐”的评价。 2、能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孔子对《韶》《武》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 3、能举出生活中与乐相关的例子。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孔子对音乐的态度。 2、能说出孔子对《韶》《武》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经典引入 教师讲《韶》与《武》的故事。 (二)范读,带读《乐》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听课件音频。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最新国学第一课介之推不言禄

第一课介之推不言禄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2.能够大致了解课文的情节和内容,能够初步理解课文中介之推言语的意思。 3.能够初步了解和评价介之推言语的意思。 4.初步了解《左转》,知道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介之推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与分析;了解人物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故事导入法: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讲一个故事。话说当初晋文公还没当上国君之时,名叫重耳,由于宫廷内乱,晋公子重耳被迫在外逃亡,随行还有贤士五人。在逃亡途中,君臣无食物可吃,只好用野菜充饥。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其中有个侍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并当上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对群臣论功行赏,群臣也争功求禄。那么介之推呢,他有没有得到丰厚的赏赐呢?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会知道了。 (二)板书课题,介绍《左转》,播放视频资料。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读出节奏。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1.教师首先范读,然后让学生指出其中不懂的字词。 从亡者:跟着一起逃亡的人。 弗及:没有到达。 置:安排,安置。 二三子:子,对对方的称呼,这里指“从亡者”。 诬:欺骗。 义:正义。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把……当做正义的行为。 蒙:欺骗。 盍:何不,为什么不。表示反问。 谁怼:即“怼谁”,怼,抱怨的意思。 尤:责备、谴责。 不食其食:前一个“食”意为“吃”,后一个“食”意为俸禄。 文:文饰。显:显达。 志:记载。旌:表彰。 2.给出1分钟,带领学生就所强调的字词,反复诵读。 3.给出5分钟,学生自读2遍,自行停止。 (三)理解文本 1.问题剖析 (1)介之推有没有像其他“从亡者”一样得到高官厚禄? “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2)为什么介之推不要赏赐?

三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三年级国学经典教案 年级:三年级主备人:肖林周 1、礼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语感,体会孔子对“礼”的态度。 2、能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简单理解词句的意思,熟悉孔子对于“礼”的态度。 3、简单了解古代射礼及其表现君子风范的裨,并能说出身边、学校、家庭生活中的几种礼。 二、教学重难点 1、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2、感受文言文的语感,认识礼的重要性。 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经典引入 教师讲《古代射礼》的故事。 (二)范读,带读《礼》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听课件音频。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2、乐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孔子对“乐”的评价。 2、能结合教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孔子对 《韶》《武》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 3、能举出生活中与乐相关的例子。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孔子对音乐的态度。 2、能说出孔子对《韶》《武》的不同评价及其原因。三、教法学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经典引入 教师讲《韶》与《武》的故事。 (二)范读,带读《乐》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学生听课件音频。 (三)内容感悟。 1、师读一段,讲解一段。 2、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朗读。 1、分组读 2、老师读上句学生对下句。 3、多种形式朗读,争取当堂课背诵。 (五)练习实践。 文后“神奇汉字”、“日积月累”、说一说”。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国学第一课

第1课人性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读准字音,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从水流的形象比喻中理解孟子“人性善”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四、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五、教法、学法设想: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人性的善良,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提问的形式导入,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孟子的故事,如:“孟庙”、“亚圣”。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人性善》,人性本善良。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 5.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学生齐声朗读。 (三)引导学生根据注释与译文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参与讨论。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君子远庖厨》 (五)朗读,积累词句: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一周 后在班内开展一次“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 九、板书设计:

国学经典《正心》公开课教案

《正心》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节奏感,特别是文中的排比句。 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需要注意“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四个词组的构成关系。 能够初步理解“正心“的意思,能够理解日常学习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 诵读,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中“正心”的意思,理解“心正”的状态。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李存勖“好乐亡国”的故事入手,把课文中的故事情节讲给学生听,然后总结出故事的道理:不同的心态决定事情的成败。可见,心态是否端正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讨论端正心态的问题,文中称之为“正心”。 二、诵读感悟 1、教师要带领学生多读,加以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对课文有所感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读之前,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一:人们常常说:“心态决定一切。”你知道心态对

一个人做事的重要性吗?如何才能保持正确的心态呢? 问题二:你知道古代《大学》“八条目”中的“正心” 是什么意思吗? 2、读顺课文,读熟课文 (1)提醒学生要注意“忿懥”“心不在焉”这两个词 (2)出示音频范读,提醒学生要注意课文的节奏。 三、字词句梳理和脉络梳理 (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虑,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和“懥”都有愤恨、愤怒的意思;“恐”和“惧”都有害怕的意思;“好”和“乐”都有喜欢、爱好的意思;“忧”和“患”都有忧虑的意思。这四个词组具有相同的构词法则。这句话指出了心不得其正的四种状态,它们是人的内心受困于各种主观欲望而造成的。(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焉”,本意是一种鸟,后来演化出多种词性和意思。“焉”字在这里是个方位代词,指代这里的意思。“视而不见,听 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是由三个相同句型构成的排比句。视是动作,见是视的结果;听是动作,闻是听的结果。食,即吃的意思。这句话强调了正心的重要性。 (3)脉络上,全文只有两句话,前者反着说,后者正

国学讲义(第一课)

国学讲义(第一课)

国学第一课讲义 一、导语: 在山东“孔子故里”曲阜有这样一幅非常醒目的巨大标语——“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这是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宣言”中的一句话。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特别是儒家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二、国学指南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本意是国家一级学校的称谓。“国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注释:乐师掌管的是“国学”的工作,用以教贵族们的孩子学习舞蹈。周代的“国学”只是国家所办的“贵族子弟学校”。此后,国学逐步由小学演变为高等学府。到了清末,国学成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校。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注释:古代教学,家里办学有“塾”,党里办学有“庠”,遂里办学有“序”,国都办学有“学”。 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晚清以来逐渐形成的。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二)国学分类 《四库全书》分类法:经,史,子,集 经:指儒家经典,如《诗经》、《论语》、《孟子》等 史:指一些史学著作,包括通史,如司马迁的《史记》,断代史,如班固的《汉书》;政事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专详文物典章的制度史,如杜佑的《通典》及以地域为记载中心的方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