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规划教程纲要

风景名胜区规划教程纲要
风景名胜区规划教程纲要

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纲要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件:

1.《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建工出版社,1999

2.《风景名胜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

3.《中国园林》杂志

4.《国家公园》,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5.《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中国名山风景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7.《风景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实施手册》,建工出版社,2003

8.《加拿大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峨眉山》、《庐山》、《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系列丛书,建工出版社,1995

相关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003840537.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003840537.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003840537.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003840537.html,

●风景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综合分析评价现况;(风景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

2.明确风景区的性质、目标和途径

3.组织景物、调动景感潜能

4.确定风景区结构布局框架

5.完善风景游赏系统

6.对规划提出相应的实施步骤和措施

●风景区范围确定

1.确定风景区范围的原则

(1)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2)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

(3)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

(4)风景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划定风景区范围的界限的规定

(1)必须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为依托,既能在地形图上标出,又能在现场立桩标界;

(2)地形图上的标界范围,应是风景区面积的计量依据;

(3)规划阶段的所有面积计量,均应以同精度的地形图的投影面积为准;●风景区性质的确定

依据风景区的典型景观特征、游览欣赏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以及发展对策与功能选择来确定。(风景特征、主要功能、风景区级别三方面)

●风景区发展的自身性基本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融汇审美与生态,文化与科技价值于一体的风景区域;

2.具备与功能相适应的游览设施和时代活力的社会单元;

3.独具风景区特征并能支持其自我生存或发展的经济实体。

风景区发展的社会性基本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保护培育国土,树立国家和地区形象的典型作用;

2.展示自然与文化遗产,提供游憩风景胜地,促进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协调发展的启迪作用;

3.促进旅游发展,振兴地方经济的先到作用

形象典型、精神启迪、经济先导的综合作用,使整个风景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风景区的主要功能经常从以下七个方面特定风景区的具体功能形式,游憩娱乐、审美与欣赏、认识求知、休养保健、启迪寓教、保存保护培育、旅游经济与生产等。

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的概念是:“国家公园是一国政府对在天然状态下具有独特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区划出一定范围而建立公园,属国家所有并由国家直接管辖;旨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地貌的原始状态,同时又作为科学研究、科学普及教育和提供公众游乐、了解和欣赏大自然神奇景观的场所。”

风景名胜资源(Scenic Resource)

也称景源、风景名胜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

旅游资源(Tourism Resource)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风景名胜区规划(National Park Planning)

也称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

自然保护区 (Nature Reserve)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保护区指在不同的自然地带和大的自然地理区域里,划出一定的范围,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自然资源和自然历史遗产保护起来的场所.人们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大致可分为绝对式保护、开放式保护和利用式保护三种认识状态。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森林公园 (Forest Park)

森林公园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

——《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地质公园(Geoparks)

地质公园(Geoparks)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开发“地质公园计划”可行性研究中创立的新名称。国土资源厅发(2000)77号文件给它下的定义是:“地址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地质遗迹保护,支持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味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研究与普及的基地。”

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

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直接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报国务院核定公布。目前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达1268处。第一批在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

旅游区(点)tourist attraction

经县级以上(含县级)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成立,有统一管理机构,范围明确,具有参观、游览、度假、康乐、求知等功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设施的独立单位。包括旅游景区、景点、主题公园、度假区、保护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美术馆等。

水利风景区

日前,经中国水利部水利风景区评审委员会讨论通过,决定批准北京十三陵水库等18个单位(景区)为首批“国家水利风景区”。

首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名单如下(排名按行政区划):十三陵水库旅游区(北京市)、红旗泡水库红湖旅游区(黑龙江省)、溧阳市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江苏省)、江都水利枢纽旅游区(江苏省)、海宁市钱江潮韵度假村(浙江省)、宁波天河生态风景区(宁波市)、奉化市亭下湖旅游区(浙江省)、龙河口水利旅游区(安徽省)、太平湖风景区(安徽省)、福清东张水库石竹湖风景区(福建省)、沂蒙湖(山东省)、南湾风景名胜区(河南省)、驻马店市薄山湖水利旅游区(河南省)、飞来峡水利枢纽旅游区(广东省)、镇远渺阳河水利旅游区(贵州省)、织金恐龙湖水利旅游区(贵

州省)、农八师石河子北湖旅游区(新疆兵团)、石漫滩水库风景区(淮委)。

水利部已下发通知,要求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扶持和指导,鼓励水管单位在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开展水利风景区建设工作,并不断提高景区管理、服务质量,为建设秀美山川,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做出新贡献。

世界自然遗产

1.代表地球演化的各主要发展阶段的典型范例,包括生命的记载、地形发展中主要的地质演变过程或具有主要的地貌或地文特征;

2.代表陆地、淡水、沿海和海上生态系统植物和动物群的演变及发展中的重要过程的典型范例;

3.具有绝妙的自然现象或稀有的自然景色和艺术价值的地区;

4.最具有价值的自然和物种多样性的栖息地,包括有珍贵价值的濒危物种。

世界文化遗产

1.体现人类杰出的创造才能;

2.表现一个时期或世界的某一文化地域内在建筑学、建筑技术、历史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发展方面的人类价值的重要交流;

3.能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尚存的或已消失的文明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是建筑、建筑学、技术工艺或景观方面的杰出范例,代表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或若干重要阶段;

5.作为人类传统居住地或土地利用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多种文化,特别是该文化在不可逆转的冲击下变得易受损害;

6.与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现存传统、某些思想后信仰以及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的或实质性的联系。

世界文化景观及其它

文化景观的选择应基于它们自身的突出、普遍的价值,其明确划定的地理——文化区域的代表性及其体现此类区域的基本而具有独特文化因素的能力。它通常体现持久的土地使用的现代化技术及保持或提高景观的自然价值,保护文化景现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目的

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对象是一个风景名胜区或某个特定区域(行政区和自然区)由自然、经济、社会三大资源组成的复杂的系统。开展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风景名胜区内的各型各类的景观资源,特别是对整体景观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的评价,从强化景观整体功能出发,明确所规划的地域风景名胜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特有景观在风景名胜区中的占有量以及稀缺程度,揭示各种构景成分在景观结构和时空配置中的关系,从而为规划提供全面的科学依据。简言之,资源评价是为科学规划、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为正确制定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法规,为风景名胜资源永续利用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对象

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对象是一个风景名胜区或某个特定区域(行政区和自然区)由自然、经济、社会三大资源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风景名胜资源评价方法的演进经历的两个阶段:

1.借鉴古人对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方法与现代图像技术相结合而采用文字表达和图片表达的方式来对景观资源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娱乐价值等进行主观的评述。

2.在继承以往图文评述的基础上,希望通过设置各种评价参项以及规定各种参项之间的权重比例关系,从而对风景名胜资源所涉及的参项进行评分,利用分值的多少来体现资源价值的高低。以求增加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说服力。

风景名胜资源美学价值评价

专家学派(Expert Paradigm)

基于形式美的原则,专家学派认为凡是符合形式美原则的风景的美学价值是相当高的。专家学派把组成风景名胜资源的景观要素分解为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四个基本构成因子,以多样性、奇特性、统一性等形式美的标准来评价风景名胜资源的美学质量。随着研究的深入,有的研究人员相对于形式美而言,更为强调生态学原则同样应当作为评价美学质量的标准。所以,专家学派逐步又划分为形式美学派和生态学派。专家学派的优势在于,它抓住了风景名胜资源美学价值的基础,而显示出相当大的实用性,这种评价方法一方面要求评价者具有相当高的文学、美学等方面的素养,同时主观判断的成分比较大。

心理物理学派(Psychophysical Paradigm)

心理物理学派把风景与风景审美的关系理解为刺激与感应的关系,把心理物理学的信号检测方法应用到风景名胜资源的美学质量对视觉的刺激反映中来,它通过测量公众对风景的审美反映,得到一系列公众对风景评估的结果,然后设法寻求该结果与各景观要素之间的数学函数关系,从而建立起公众对相关环境的风景评估结果的方程。心理物理学派的风景评估模型基本上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公众平均审美态度的主观测试,二是对景观要素的客观评定。

认知学派(Cognitive Paradigm)

认知学派是以进化论思想为指导,从人的生存需要和功能需要出发,将风景作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把风景名胜资源融入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希望从整体上而不是从具体的景观要素或形式美所确定的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上分析风景的美学价值,去讨论特定的风景区域对人类的生存、进化的意义,并产生出相应的评价结果。这种评价方法对于一个具体的风景名胜区的资源来讲,比较抽象和概括,对规划的指导作用相对要差一些。

经验学派(Experiential Paradigm)

经验学派强调人作为欣赏风景的主体,而在判断风景名胜资源的美学质量中具有绝对的作用。它把风景审美完全看作是人的文学、美学、历史知识水平的体现,经验学派并非将风景名胜资源本身作为评价和研究的对象,而其评价是以文学、美学家对风景的描述为基础的。

风景名胜资源的使用价值:

1. 服务价值:即以不引起资源消耗和退化为前提所提供的服务。

1)科研服务:提供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自然历史进化演替研究,应用开发的

实验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技术进步的研究,提供国际合作、比较研究。作为已有的研究试验基地,可以免去建设费用,对于许多研究课题来说,这些研究基地是无法人工营造的,其价值是独特的。这些研究的成果,对人类知识的积累,所产生的各项效益应该是能够度量的。

2)文化服务:作为无形资产,可以提供的文化服务所产生的精神产品和社会效益是难以估量的,如教育服务,作为自然、文化教育课堂的作用;精神产品的价值,资源对诗歌、绘画、摄影、文学作品的启迪作用;对各类文字、图片、音像出版物的作用及商业价值;对各类影视、广告产品提供现场和外景的作用等。

3)旅游服务:其价值包括游人购买门票和各项休闲、游憩、观赏服务的直接支出;食宿费用;旅行费用和因旅游用装备、器材、购纪念品的消费等。

2. 直接产出实物价值:即区域内自然产出的实物产品的市场货币价值,但不包括不可再生的资源或经人工培育加工的产品。

1)矿产、土地资源:如淡水、矿泉水、盐水、地热等,可供农牧副业生产的土地资源价值;

2)野生植物资源:如材用植物、药用植物、食用植物、蜜源植物、香料植物、纤维植物、观赏植物等所允许提供产品的价值;

3)野生动物资源:如鱼类及水产品,动物生长可供药用、食用、装饰用的产品,工业用原料,可能提供的观赏、科研、医用动物等。

3. 直接生态价值:保持风景名胜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风景名胜资源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同时又产生了巨大的生态价值。

1)生态量增殖:首先是植物叶绿素固定太阳能,促使生物量增加,构成生物链第一环,保持生态良性循环,进而促使各种生物的繁衍、增量。

2)固定CO2,释放O2,保持大气的动态平衡。

3)涵养水源,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砂化。

4)保持营养物质循环与养分积累。

5)降解污染物,防风固沙,改善气候,抑制病虫蔓延,防止自然灾害。

6)保持野生动、植物栖息生长,保持物种多样性,保持多样基因的遗传。

4. 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指出:“任何一项的毁灭或消失都将造成世界各民族遗产之有害的匮乏”,保证传之于后代是“当前和将来文化的丰富与和谐发展的一个源泉”。

风景名胜资源价值核算相关概念

利用价值(Using Value)——风景名胜资源与环境提供物质产品、旅游服务、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等,可以被人们直接或间接利用的价值。

选择价值(Option Value)——是指人们为了自己将来能选择利用风景名胜资源与环境而愿意支付的费用。

遗产价值(Bequest Value)——是指当代人为了风景名胜资源及其提供的公益性效能保留给子孙后代而自愿支付的费用。

存在价值(Existence Value)——是指风景名胜资源与环境的保存意义,是其内在性的体现,既不现在使用也不选择使用,是人们为了确保风景名胜资源与环境及其提供的公益效能能继续存在而愿意支付的费用。

愿意支付(WTP)——是环境资源评价方法的核心内容。是指消费者为获得一种商品、一种服务而愿意付出的最大货币价值。

替代市场——当一项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不存在,没有市场价格时,利用替代市场对市场行为进行虚拟,从而用来提供或推出有关价值方面的信息。

影子价格——在经济或社会福利分析中,影子价格常用于市场价格不真实或无市场价格的情况下来替代市场价格,用来反映社会效益和成本的真实价值。

环境容量相关概念理论

●环境容量(Carrying Capacity of Environment)是一个从生态学中发展起

来的概念。与它相近的一个概念是环境承受力(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也称为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 Load Capacity),环境忍耐力(Environmental Tolerance)。

●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of Growth》)这份著名的报告,

研究深入探讨了人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揭示了无论是从整个空间宇宙的范围,还是从最基础的生命单元来讲,任何事物的增长都会有一个极限,这个极限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指“环境容量”,

●1968年,日本学者首先将“环境容量”的概念借用到环境保护科学当中。提

出环境容量是指:“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状态不受危害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环境容量是指:“某一地区的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

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的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著名景观建筑学家西蒙兹主要是从土地——水的角度阐述环境容量的概念:

“环境容量是在给定时间,在不耗尽资源和使自然生态系统崩溃的前提下,水和土地所能承受的人口数或人类活动的水平”;

●旅游研究者也将环境容量的概念引入了旅游的相关研究领域,提出了游憩容

量的概念(Recreation Carrying Capacity)。并认为:游憩容量是某一旅游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一定水准给旅游者使用,而不会破坏环境或影响游客游憩体验的开发强度。

风景区的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区,所拥有的景观资源及环

境对游人的容纳量。

风景区游人容量计算方法介绍

【面积测算法】

环境容量(人/日)=风景名胜区面积/单位规模指标x周转率

单位规模是指在风景游览的同一时间中,每个游人活动所占用的最小面积(m2 /人)。这个指标的确定有着较大的经验成分,所以应当具体分析。

周转率是指风景区每日开发时间与单次平均游览时间之比,也就是说每日可平均接待的游客批数

【线路预测法】

1.以每个游人所占有平均道路面积计算,5-10 m2 /人(以道路面积计算)2.将已开辟的和计划开辟的导游线长度加在一起,按照道路上的允许游人数作为控制指标,(以道路长度计算)

环境容量(人/日)=道路长度/游人间距X周转率

【瓶口测算法】(卡口法)

是一种极限计算方法,是以某一必游景区内的一个极限因素确定的。如:必须游览的景区、景点的最大容量,必经道路的限制容量及配套供应的极限数据等作为游人的最大容量。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安全容量,比如,华山的千尺幢、泰山天街、武夷山的九曲溪等

【增长率测算法】

此方法是累计某风景区若干年的游人量,求出增长率,以上一年为基数,经过分析、调整系数而推算出这一年旅游人数的一种方法

【生态容量测算法】

生态容量法以生态压力为标准,它表示景区在生态环境不受到环境破坏的情况下,所允许的最高游人量

游览设施配备应包括旅行、游览、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保健和其他等八类相关设施。

旅游床位应是游览设施地调控指标,应严格限定其规模和标准,应做到定性、定量、定位、定用地范围。

床位数=平均停留天数x年住宿人数

年旅游天数x床位利用率

年住宿人数是通过对住宿人数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一个相应的比例,在全年游客中有多少比例的游人是需要在风景区内住宿的,在根据对风景区游人规模的预测来获取年住宿人数。

平均停留天数是由风景区的面积,景点的丰富程度,游线的长度以及游程的安排来确定的。

床位利用率一般为60%-80%比较合适

年游览天数是根据风景区所在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的限制所决定的。

以上是旅游床位的计算,在风景区内还有直接服务人口的居住问题,这也是需要

同时考虑的,直接服务人员估算以旅宿床位或饮食服务两类游览设施为主直接服务人员数量=床位数x直接服务人员与床位数比例

直接服务人员与床位数比例为1:2-1:10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试题版)

一、名词解释 1.资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人类自身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 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 2.风景名胜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的 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3. 景观:指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是按照美学观点完美结合而构成的景物组合,并被人 的各种感官所接受,形成美的享受。 ﹡4. 国家公园:是一个土地所有或地理区域系统,该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保护国家或国际生物地理或生态资源的重要性,使其自然进化并最小地受到人类社会的影响。 5.游人容量:是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 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也是涉及生态、社会心理、功能技术等诸多方面 的风景区管理手段。 6.旅游路线:也称游线、游路,是为游客安排的游览、欣赏风景的路线。其设计应为游客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为游客需求的 多样性、时尚变化、散客旅游的发展、容量调节创造条件。 7.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采用的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和道路上的 交通。 8.土地利用协调规划:既是规划的基本方法,也是规划的主要成果。是以生态环境保护和风景资源保护优先为原则,充分发挥 景源的综合潜力将风景游赏用地、游览设施用地、居民社会用地、交通与工程用地、林地、园地、耕地、 草地、水域、等各种用地进行统筹合理安排,控制和调整各类用地,协调各种用地矛盾,限制不适当开 发利用行为,形成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以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9.风景名胜区:是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并经县级以上人们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 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10.人文景观资源:可以作为景观资源的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想象与历史成就,是以人为实物和因素为主的景观资源。 11.森林公园:指森林景观优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物集中,具有一定规模,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 的场所。 ﹡12.游赏解说系统:运用某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和教育的基本功能。通过解说的独特功能,可以实现资源、游客、社区和旅游管理部门之间 相互交流。 ﹡13.时态:树木晨昏的面貌不同,表述出森林的时态。 ﹡14.林相:林相是森林群体的基本面貌。由构成森林树木的树种,组合状况与生长状况所决定。不同风景林有不同的林相。 ﹡15.引致:由于森林的存在而伴随存在的事物中,有含烟带雨,荫重凉生,雪枝露花等,都能增添景观的妍丽和游憩的舒适。二、填空 3.我国在 1985 年正式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成员国。 4.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5.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国家公园是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 7.风景名胜区现状调查基本分为准备、资料和数据采集及成果编辑3个阶段。 8.我国风景名胜资源美学的特点是自然性与人文性相结合。 9.自然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天景、地景、风物、生景 4个类别。 10人文景观资源可以分为园景、建筑、史迹、水景 4个类别。 11.风景区保护的分类应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 12.风景名胜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与人文景观资源。 13.景区一般由景群、景点、景物等不同类型的单元结构。 14.游览设施项目可分为旅行设施、购物设施、娱乐设施和保健设施4个类型。 15.一般风景区的交通设施主要由交通车站(码头)、停车场、交通标志3部分所组成。 16.根据土地资源评估办法,可以将土地评估分为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 17.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消防工作的方针是“预防为主、消防结合”) 18.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内,建立一个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称为世界遗产委员会。

(完整版)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5) 1 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 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 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 规划范围与面积 2.1 风景名胜区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 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 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 (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 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 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 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 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 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南以鸡鸣山至明 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 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泰山 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 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 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灵岩 寺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西起104国道(灵岩广场),包括沿灵岩路南北两 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东以灵岩寺景区边界为界,面积为1.7平方公里。

风景名胜区规划守则优选稿

风景名胜区规划守则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第1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 第1.0.3条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 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第1.0.4条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1.0.5条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应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2.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实科教审美特征,加强地被和植物景观培育。 3.应充分发挥景源的综合潜力,展现风景游览欣赏主体,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与措施,改善风景区运营管理机能,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促使风景区有度、有序、有节律地持续发展。

4.应合理权衡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权衡风景区自身健全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创造风景优美、设施方便、社会文明、生态环境良好、景观形象和游赏魅力独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 第1.0.6条风景区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互协调。 第1.0.7条风景区规划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 第2章术语 第2.0.1条风景名胜区 也称风景区,海外的国家公园相当于国家级风景区。 指风景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第2.0.2条风景名胜区规划 也称风景区规划。是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风景区,并发挥其多种功能作用的统筹部署和具体安排。经相应的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的风景区规划,具有法律权威,必须严格执行。 第2.0.3条风景资源 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名胜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 第2.0.4条景物

设计说明-- 枫桥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

目录 中文摘要 (1) 关键词 (1) 外文摘要 (1) 外文关键词 (1) 地理位置 (1) 景区评价 (1) 存在问题及对策 (2) 规划立意 (2) 景区布局与结构 (3) 竖向设计 (4) 绿化规划 (5) 交通与游览路线规划设计 (5) 景观分析 (6) 视线分析 (6) 景区服务设施规划设计 (6)

枫桥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 [摘要]“苏州城外寒山寺”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名胜区。本设计主要是依托寒山寺及其周边的古寺、古关、古桥、古镇、古民居,用风景园林的规划予以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本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将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在满足游客领略历史文化的同时,将当代人的科研、教育、游览、启智与山水体验活动等需求结合起来,得以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文化、美学情趣的游憩综合空间。 [关键词]小桥-流水-人家 Design Of Fengqiao Scenic Area [Abstract]Han Shan Temple in Suzhou is a most famous. Through the “ancient temple”, ”ancient gate”,” ancient bridge”, ”ancient town”, ”ancient village”, the design are there things to make a unique planning. The theory of the planning to intends to melt together the nature and the culture. In the meanwhile, the main function of the district is education tour and sightseeing. [Key Words] Xiaoqiao- Liushui- Rengjia 1.地理位置 枫桥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市西部,距市中心约3.5公里的古运河畔,东临寒舍别墅区、南至金门路、西至大运河、北至上塘河,自苏州设新区和吴县市撤市建区后,景区已在城区范围之内,地理位置适中,水陆交通方便。千百年来,枫桥古镇、寒山寺一直是极具特点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在世界上也有广泛影响。 2.景区评价 枫桥风景名胜区是以枫桥古镇、古刹寒山寺为主体,枫桥、江村桥铁铃关、古运河等历史文化古迹为其特色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悠久、享誉海内外。 寒山寺自古以来为吴中名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张继“枫桥夜泊”这首千古绝唱,以其钟声诗韵闻名中外,知名度极高,每年除夕,中外游人云集寺内外,聆听钟声,形成特有旅游活动。 两桥景点,横跨枫江两岸枫桥、江村桥,都是历史悠久,造型古朴雅典的名桥。游人可乘坐画舫穿行桥洞,在河上饱览古桥、古关、古镇、古刹的清幽景色。

风景名胜区规划教程纲要

风景名胜区规划课程纲要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件: 1.《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建工出版社,1999 2.《风景名胜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 3.《中国园林》杂志 4.《国家公园》,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5.《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中国名山风景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7.《风景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实施手册》,建工出版社,2003 8.《加拿大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峨眉山》、《庐山》、《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系列丛书,建工出版社,1995 相关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003840537.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003840537.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003840537.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003840537.html, ●风景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综合分析评价现况;(风景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 2.明确风景区的性质、目标和途径 3.组织景物、调动景感潜能 4.确定风景区结构布局框架 5.完善风景游赏系统 6.对规划提出相应的实施步骤和措施 ●风景区范围确定 1.确定风景区范围的原则 (1)景源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2)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 (3)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 (4)风景保护、利用、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划定风景区范围的界限的规定 (1)必须有明确的地形标志物为依托,既能在地形图上标出,又能在现场立桩标界; (2)地形图上的标界范围,应是风景区面积的计量依据; (3)规划阶段的所有面积计量,均应以同精度的地形图的投影面积为准;●风景区性质的确定 依据风景区的典型景观特征、游览欣赏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以及发展对策与功能选择来确定。(风景特征、主要功能、风景区级别三方面) ●风景区发展的自身性基本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融汇审美与生态,文化与科技价值于一体的风景区域; 2.具备与功能相适应的游览设施和时代活力的社会单元;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说明

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

第一章绪论:认识风景名胜区 一、风景名胜区概述 (一)一般意义 1、风景名胜区感知 2、定义,是一个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肯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径县能以上人民政府审定命名,划定围,可供人们浏览、休憩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 是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地域单元,是有别于城市和乡村的人类第三生活游憩空间。 (二)主要涵 1、是以富有美感的自然风景作基础的地域 2、是自然景观多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域 3、是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的地域 4、是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域 5、是一种特殊用地 6、是具有多种功能的地域 二、风景名胜区与其他相关概念 (一)风景名胜区与风景区 资源:风景名胜区包含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古迹;风景区可指纯自然风光功能。 围界限:风景名胜区有规模要求,风景区无明显围界定 功能:风景名胜区,审美,科考,游憩,风景,不一定能游憩。

(二)相关术语 1、国家公园 2、自然公园 3、自然保护区(①核心区②缓冲区③保护性经营区) 4、森林公园 5、游览区(点) 6、园林 三、风景名胜区功能 自然因素决定着它的基本地域特征,社会因素决定着它的发展趋势和人文精神特征,经济因素影响着它的物质和空间形态特征,并可以转化成构景要素。 (一)生态功能 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显示其保育功能,是最重要的功能。 (二)游憩功能 发展旅游业,丰富文化生活,显示其游憩与启智功能。 (三)景观功能 风景名胜区有树立国家和地区形象,美化景观,创建健康优美的生存空间的景观形象功能。 (四)科教功能 开发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显示其教育与科研功能。(五)经济功能 通过合理开发,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示其生产与民政功能。四、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特点 突出地区特征,调控动态发展,重在综合协调,贵在整体优化。

《风景名胜区规划》考试题培训资料

《风景名胜区规划》 考试题

[名词解释] 1.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2.游人容量: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也是一个涉及生态、社会心理、功能技术等诸方面的景区管理手段。 3.保护培育规划:查清保育资源,明确保育的具体对象和因素。在此基础上,要依据保护对象的特点和级别,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保育原则。依据保育原则制定保育措施,并建立保育体系 4.景源评价:风景名胜资源评价。对其分类不能采取硬性分割的作法,只能按照风景名胜资源中占主导地位的景观要素的属性进行分类。分类时应确定影响该风景名胜资源构成的主导景观要素并从3方面考虑: ?地质地貌特点及其他自然条件特点 ?观赏的视觉效果和审美特色 ?人文因素的特点及其在该景观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开展风景名胜资源评价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风景名胜区内各类景观资源,特别是对整体景观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保护与利用方面的评价,从强化景观整体功能出发,明确所规划的地域风景名胜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特有景观在风景名胜区中的占有量及稀缺程度,揭示各种构景成分在景观结构和时空配置中的关系,从而为规划提供全面的科学依据。 5.典型景观:地质地貌景观、建筑风貌、植物景观、历史文化保护。

6.风景资源:资源广义的资源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资源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词汇,它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资源就会被赋予新的内涵。风景优美的景观资源 7.游人容量:指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限度内,单位时间、一定规划单元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制某时、某地游人过量集聚的警戒值,也是一个涉及生态、社会心理、功能技术等诸方面的景区管理手段。 8.典型景观规划:按照风景资源评价的结果,将其最突出的特色归纳出来,对一部分最重要的景观进行详细的规划。典型景观规划所要求的深度会比其他专项规划更为详细,图纸比例会更大些。图纸表现上应有一定数量的规划意向效果示意图。典型景观规划是在外在表现形式上体现整个风景区的风貌特征。9.景区规划布局:依据规划结构,利用各种时空联系方式,将风景区内相对独立的诸多系统与要素之间进行有效的连接,使风景区在更大范围内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个体,同时各系统相互联系、制约。 10.景源评价:风景名胜资源评价。对其分类不能采取硬性分割的作法,只能按照风景名胜资源中占主导地位的景观要素的属性进行分类。分类时应确定影响该风景名胜资源构成的主导景观要素并从3方面考虑: ?地质地貌特点及其他自然条件特点 ?观赏的视觉效果和审美特色 ?人文因素的特点及其在该景观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1982-2012)

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1982-2012) 中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公报(1982—201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2年 目录 前言 (1) 一、体系建设 (1) 二、法规和体制 (3) 三、资源保护 (4) 四、规划管理 (6)

五、能力建设 (7) 六、经济和社会贡献 (8) 七、国际交往 (9) 八、展望 (11) 结束语 (14) 前言 风景名胜区是国家依法设立的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域,以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具有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审美启智、科学研究、旅游休闲、区域促进等综合功能及生态、科学、文化、美学等综合价值。风景名胜区与

国际上的国家公园相对应,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承载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丰厚积淀,是自然史和文化史的天然博物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之区,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共同财富。 风景名胜资源属国家公共资源,风景名胜区事业是国家公益事业。1982年,国家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和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的辛勤工作以及各相关行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风景名胜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激发大众爱国热情、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值此事业而立之年,为使公众更全面地了解中国风景名胜区发展情况,特进行全面介绍。 一、体系建设 体系建设是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的基础。1982年国务院审定公布第一批44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12月1日《风景名胜区条例》实施后,统一改称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来,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形成覆盖全国的风景名胜区体系。 等级。我国风景名胜区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级。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批共225处,面积约10.36

全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模板】

全国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6年11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发展形势 (2)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 (2) 二、机遇与挑战 (6)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9) 一、指导思想 (9)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10) 第三章主要任务 (11) 一、完善制度机制 (11) 二、优化体系布局 (13) 三、强化规划建设管控 (14) 四、加强风景名胜资源保护 (16) 五、推动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和社会经济发展 (17) 六、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 (18) 七、加大宣传教育与公众参与 (18) 八、加强国际合作与能力建设 (19) 第四章保障措施 (20) 一、加强部门协作 (20) 二、强化技术支撑 (20) 三、加大保护投入 (21) 四、有序组织实施 (21)

1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必须补齐的短板。风景名胜区是我国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风景名胜区事业是一项为全民服务的公益事业,因此,风景名胜区事业“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服务大局、补齐短板的定位和《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要求,科学制定,统筹部署。 风景名胜区是国家形象的代表,与国际上的国家公园相对应,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承载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丰厚积淀,是自然史和文化史的天然博物馆,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之区,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共同财富。1982年,我国正式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建立风景名胜区962处,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5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37处,风景名胜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2%,包含了30处世界遗产地,为国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和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决策部署的实施,风景名胜区在保护、利用和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三五”时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管理、加大投入,推进风景名胜区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复习题(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

1、风景资源评价应包括:景源调查;景源筛选与分类;景源评分与分级;评价结论四部分。 园林设计的依据主要为。 2、景源评价应根据景源评价单元的特征,及其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分值和吸引力范围,评出 风景资源等级。 4、风景资源评价结论应由景源等级统计表、评价分析、特征概括等三部分组成。 5、风景区的性质,必须依据风景区的典型景观特征、游览欣赏特点、资源类型、区位因素,以及发展对策与功能选择来确定。。 6、游人容量应由一次性游人容量、日游人容量、年游人容量三个层次表示。 7、风景区总人口容量测算应包括外来游人、服务职工、当地居民三类人口容量。 8、风景区生态分区应对土地使用方式、功能分区、保护分区和各项规划设计措施的配套起重要作用。 9、风景保护的分类应包括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等。 10、游人现状分析,应包括游人的规模、结构、递增率、时间和空间分布及其消费状况。 11、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应包括土地资源分析评估;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其平衡表;土地利用规划及其平衡表等内容。 12、风景区远期规划的投资框算应包括风景游赏、游览设施两个系统的内容。 13、风景区规划的成果应包括风景区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四个部分。 14、风景区规划图纸应在图纸的明显处标明图名、图例、风玫瑰、规划期限、规划日期、规划单位及其资质图签编号等内容。 15、风景区近期发展规划应提出发展目标、重点、主要内容,并应提出具体建设项目、规模、布局、投资估算和实施措施等。 16、风景区远期发展规划应提出发展期内的发展重点、主要内容、发展水平、投资框算、健全发展的步骤与措施。 17、水利风景资源是指水域(水体)及相关联的岸地、岛屿、林草、建筑等能对人产生吸引力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第1章总则 第2章术语 第3章一般规定 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 3.2 风景资源评价 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3.4 分区、结构与布局 3.5 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 第4章专项规划 4.1 保护培育规划 4.2 风景游赏规划 4.3 典型景观规划 4.4 游览设施规划 4.5 基础工程规划 4.6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4.7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4.8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4.9 分期发展规划 第5章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 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 第1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 第1.0.3条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第1.0.4条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1.0.5条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应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2.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

风景名胜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规划 一:名词解释 1.景源:能够作为观赏性的景物的资源。 2.景物:具有观赏,科学文化机制的客观存在的物体,是风景名胜构成的基础要素,是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客体。大体可分为:山,水,植物,动物,空气,光,建筑,其他等8类。 3.景点由若干个相关联的景物所构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 4.景观: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点景象。是按照美学观点完整结合而构成的景物组合,并被人的各种感官所接受,形成美的感受。 5.景区: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要求而划定的用地范围,包含有较多景物,景观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 6.风景名胜区: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7.游人容量:指是在保持景观稳定性,保障游人游赏质量和舒适安全,以及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单位时间,一定规矩单位内所能容纳的游人数量,是限定某时,某地游人数量的警戒值。 8.设施容量:指一个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在可接受的条件下能够满足的游客最大量。 9.社会容量旅:游地居民对旅游者数量和行为最大的容忍上限。由于旅游者与接待地居民常在种族、文化、经济、宗教、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差异,故旅游者的出现必然对居民造成一种心理影响。如果游客数量过多,对当地居民会产生一种心理压力。随着旅游者的大量涌入,还会造成物价上涨,使当地居民对发展旅游业产生抵触和不满。 10.生态容量:指一定时间内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不致退化或者短时自行恢复的前提下,可以安全承载游人活动量,既能接受的游客数量 二:问答题: 1.风景名胜资源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其特性是什么? 风景名胜资源的本质属性是1.自然属性,在被规划为风景名胜资源之前是一种普通的自然资源。自然属性是风景名胜资源的最根本属性。2.社会属性,在被人们欣赏的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加上了人类的劳动和思想,也就变成了风景名胜资源,3.政治属性,风景名胜资源是属于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大部分国家都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国家的风景名胜资源。4.经济属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赋予了经济属性,但是还不能完全用经济量来衡量。 特征:1整体有用性,各种要素相互影响,且都有作用。2. 空间的固定性,在某个地方形成,具有区域性,无法移动。3.时间的无限性,其中数量,质量和周围的环境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风景名胜资源要得到延续,是建立在人文和自然资源不遭到破坏的前提下。4.景观的不可复制性,一旦被复制,就失去了其自然和文化背景,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5.景观的共享性,不仅表现在一定的区域类,在区域外也具有共享性。6景观的开放性,通过对周围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吸收和渗透,具有开放性和运动性。 2.风景名胜区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目前在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现状如何? 发展阶段:1.风景名胜区的无序阶段(1949—1977),除了重点地区外,大多数的风景名胜区都没有进入保护范围。2.风景名胜区的起步阶段(1978—1994)从1982年国务院审定了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至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工

风景名胜区规划论文

风景名胜区规划论文 中国历史悠久,崇尚自然,独树一帜,影响深远。而中国自古便有注重人文的传统。“中国之宫室庭园,家屋居住,莫不有人文精神其内”。我国传统的风景名胜区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也正因此,许多甲盖天下的园林胜景,并不仅仅胜在湖光山色,更胜在源远流长的人文景观,它们往往由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积淀而成。所以,我们在进行规划中应充分重视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作用。 风景名胜,指风景名胜资源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可供人们游览欣赏、休憩娱乐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凡具有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为风景名胜。 风景名胜等级的划分及管辖 (1)风景名胜区等级的划分 风景名胜区按其景物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和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划分为三级: ①市县级风景名胜区 由市、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市、县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省级主管部门备案。 ②省级风景名胜区 由市、县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备案。 ③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风景名胜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国务院审定公布。 (2)风景名胜区的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主管全国风景名胜区的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设部门主管本地区的风景名胜区工作。 ①风景名胜区依法设立人民政府,全面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设。 ②风景名胜区没有设立人民政府的,应当设立管理机构,在所属人民政府领导

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案例分析

风景名胜区规划理论案例分析 案例1: 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东部, 其范围主要包括中山陵园、中山植物园、紫金山天文台、玄武湖公园、九华山公园、情侣园、鸡鸣寺、明城墙城段( 以下简称台城) 和北极阁公园等, 总面积54平方公里,占南京市区22. 5%。如此大面积的森林位于主城区,这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少见,作为规划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硬件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钟山风景名胜区是指以六朝古都、十代都会的历史文化为精华, 并以山、水、城、林交融一体, 雄秀兼具, 融生态、文化、体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再从交通条件看,景区内外交通十分便利。宁杭公路、宁镇公路环绕南北,使景区与长江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紧密相连;绕城公路沿钟山山麓而过,便捷了景区与附近郊县的交通;景区直通南京机场的公路建成在即,届时从机场到景区只需10分钟左右;沪宁高速公路南京连接线快速道路已于95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1996年10月1 日与沪宁高速公路同步建成通车。这条连接线,与宁杭公路平行,穿钟山风景区南缘而过,进入市区与中山东路相连,为全封闭双向4车道,建成后,景区与中山门城门内外的汽车通行时间将缩短1/5至1/6,而且景区与长江沿江城市的交通更加便捷。景区与南京市中心之间的道路平坦通畅,通行能力强。据实地测算,正常状态下每小时可通过机动车辆2000辆左右。从新街口经中山门至中山陵或从鼓楼经太平门至中山陵,机动车的行驶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景区内部的交通条件良好,八大景点间均可通行汽车。盘山公路的修建,满足了不同需求的游客需要,根本改观了景区内部的交通面貌。不仅如此,景区内现已开放的数十个景点之间,均有道路相连,可步行,可通车。 景区镶嵌分割严重, 影响景观视觉(景观生态学) 由于南京城市发展和市政建设等原因, 钟山风景名胜区有些景点被道路、市政工程、部门单位及其它建筑等人为地镶嵌、分割。中山陵园有很多驻景区单位, 既占用旅游用地, 也影响环境保护, 而且与景观不协调; 白马公园与玄武湖公园被龙蟠路分割; 太阳宫、太平花园等建筑与周围玄武湖、情侣园景观极不协调等。 景区交通长期处于混乱状态(美学理论) 钟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交通长期由南京一日游和景区外公交线路组织所代替, 而且单位和私人车辆也随便出入景区, 不仅容易造成风景区内部交通拥挤, 而且污染生态环境。各景

浅谈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规划

浅谈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规划 摘要:风景名胜的景观规划是保护自然和历史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环境、社会和谐发展的途径之一。本文阐述了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原则、任务和内容,并分析了目前规划中的问题。 关键词:风景名胜景观规划原则内容问题 1 规划的原则 为了确保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一般应遵循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风景名胜区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风景名胜区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确保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多种功能。因此,保护优先是风景名胜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2)突出自然原则。充分发挥风景资源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维护景观的地方特色,强调回归自然,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 (3)综合协调原则。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资源充分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虽然保护是风景名胜区工作的核心,但是并不意味着要将保护与利用割裂开来。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特殊性之一就是风景区内包涵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所以只有将各种发展需求统筹考虑,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适宜性,综合安排,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达到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 (4)环境容量原则。环境容量原则也叫环境承载力原则,其意义在于任何资源的使用都是有极限的,风景名胜资源的利用也不例外。风景名胜区开发利用必须要在其允许的环境承载力(或称环境容量)之内,这是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5)分区管理原则。根据风景资源价值与分布,划分功能分区,严格实行“山上游,山下住”、“区内游,区外住”、“区内景,区外商”、“区内名,区外利”的管理原则,在保证风景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6)统一规划、分期发展原则。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遭到破坏的风景名胜区还需要有一个很长的自然恢复阶段。所以对待风景名胜区规划要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妥善处理近期实际与远景目标的矛盾,从最终目的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6-2035)

1规划目的 为加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贯彻“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本原则,统筹泰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修编本规划。 2规划范围与面积 2.1风景名胜区范围 泰山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38平方公里,包括泰山主景区、蒿里山-灵应宫景区和灵岩寺景区三大部分。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20.9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含岱庙地区)面积为109.2平方公里,南侧以环山路北侧人行道北缘线为界,包含红门路、通天街中心线两侧各50米范围和岱庙(含遥参亭和双龙池)四周向外扩100米范围。东侧主要以农业观光路,局部以自然等高线为界;北侧从牛山口村西向北接现有道路,局部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为界;西北侧、西侧主要以济南与泰安行政区划为界;西南侧以泰山林场管辖范围、规划道路、自然地形和曹家庄水库坝沿自然地形接环山路为界。 蒿里山-灵应宫景区面积为0.3平方公里,以蒿里山周边道路(西至龙潭路,北至铁路用地南边界,南达灵山大街,东至校场街)和灵应宫文物保护范围(单体外围10米范围)为界。 灵岩寺景区面积为28.5平方公里,基本遵循1993年国务院批复范围,东、北分别以方山东侧、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南以鸡鸣山至明孔山南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西以鸡鸣山及北侧山体的西侧山脚线(海拔210m)为界。 2.2核心景区 核心景区与风景名胜区一级保护区重合,面积53.7平方公里,占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的38.4%。 2.3外围保护地带 规划范围以外设风景区外围保护地带,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泰山主景区和蒿里山-灵应宫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连成一区,北侧、西北侧、西侧以风景区范围外第一道山脊线为界,局部以马套村和曹家庄村行政边界为界,西南侧、南侧、东南侧以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的环境协调区边界为界,东侧、东北侧以大津口乡行政边界为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灵岩寺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西起104国道(灵岩广场),包括沿灵岩路南北两侧各300m范围内的区域,东以灵岩寺景区边界为界,面积为1.7平方公里。 泰山主景区外围保护地带以外,为监测和控制泰山生态与地质的威胁要素,划定外围监控地带,面积约为381平方公里。外围监控地带范围北侧以自然山谷线为界,西侧与南侧以公路为界,东侧以现行的采石保护区边界为界。 3风景名胜区性质 泰山为五岳之首,雄伟壮观、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丰厚、形象崇高,地质遗迹和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是中国文化史的局部缩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具有重大科学、美学和历史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规划:对一定时期内某一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选)依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公园规划、旅游区规划、工业区规划、开发区规划…… 依内容不同可以分为:风景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生态环境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 依行业不同可以分为:工业发展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林业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 一、风景名胜资源 (一)风景名胜资源的相关概念: 资源:(广义)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包括自然物和以人类劳动产品形式出现的一切有用物,还包括无形的资财,如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 (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 自然资源:在整个环境中,只要能满足人类的需要的就是自然资源。 风景名胜:“风景”(scenery):风光、景色,风望的意思。“名胜”(famous scenic spot):著名的风景地。*风景名胜资源:也称景源、景观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是构成风景环境的基本要素,是风景区产生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物质基础。” (选)风景名胜资源可以解释为风景优美的景观资源。即风景名胜资源系指具有观赏、文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 @ 景物:指具有观赏和科学文化机制的客观存在的物体,是风景名胜构成的基本要素, 是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客体。 景物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山、水、植物、动物、空气、光、建筑、其他8大类 @ 景观:指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 @ 景点: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 @ 景区: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要求而划定的用地范围, 包含有较多的景物和景点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 自然资源分类(选) (二)风景名胜资源的本质属性(填) 1.自然属性2.社会属性3.政治属性4.经济属性 (三)风景名胜资源的特性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报批管理规定》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报批管理规定》 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和报批的管理,根据《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它相关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风景名胜区总规)的编制和报批,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风景名胜区总规的编制,要按照国家有关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以及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 第四条风景名胜区总规应当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衔接。 位于经国务院批准的城市规划区内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风景名胜区总规应当纳入城市规划。 第五条风景名胜区总规由风景名胜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跨行政区的风景名胜区总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六条风景名胜区总规应当由具备甲级规划编制资质的单位编制。 第七条编制风景名胜区总规前应当先编制规划纲要。规划纲要应确定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主要内容。 规划纲要编制完成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组,对规划纲要进行现场调查和复核,提出审查意见。编制单位应根据审查意见,对规划纲要进行修改完善。 第八条风景名胜区总规的报批文件应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基础资料汇编四个部分。 第九条规划文本是实施风景名胜区总规的行动指南和 规范,应以法规条文方式书写,直接表述风景名胜区总规的 规划结论,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应当作出强制性规定,对 资源的合理利用应当作出引导和控制性规定。 规划文本条文内容应明确简练,利于执行,体现规划内容的指导性、强制性和可操作性。 第十条规划文本一般应包括以下的内容: (一)总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