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量与解析几何相结合专题复习

向量与解析几何相结合专题复习
向量与解析几何相结合专题复习

向量与解析几何相结合专题复习

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结合通常涉及到夹角、平行、垂直、共线、轨迹等问题的处理,目标是将几何问题坐标化、符号化、数量化,从而将推理转化为运算。或者考虑向量运算的几何意义,利用其几何意义解决有关问题。

一:将向量及其运算的几何意义转化为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或数量关系

【例1.】已知△ABC 中,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4,2)、(3,1),O 为坐标原点。已知||=λ·||,||=λ·||,∥

(1,2)求顶点C 的坐标。

【解】如图:∵||=λ·||,∴λ=0

|

|>CB ∵||=λ·||,∴A 、D 、B 三点共线,D 且λ=0

|

|>DB ∴||CB =||DB

∴CD 是△ABC 中∠C 的角平分线。

∴A 、D 、B 三点共线∥∴O 、C 、D 三点共线,即直线CD 过原点。 ~

又∵直线CD 的方向向量为=(1,2),∴直线CD 的斜率为2 ∴直线CD 的方程为:y =2x

(注意:至此,以将题中的向量条件全部转化为平面解析几何条件,下面用解析几何的方法解决该题)

易得:点A (-4,2)关于直线y =2x 的对称点是A ’

(4,-2), (怎样求对称点)

∵A ’

(4,-2)在直线BC 上 ∴直线BC 的方程为:3x +y -10=0

由??

?=-+=01032y x x y 得C (2,4)

【解题回顾】本题根据向量共线的条件将题设中的||=λ·||和∥转化

为三点共线,实现了向量条件向平面位置关系的转化;而由λ=||CB =||DB ,实现了向量条件向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的转化,从而从整体上实现了由向量条件向平几及解条件的转化。 \

【例2】.已知1OF =(-3,0),2OF =(3,0),(O 为坐标原点),动点M 满足:||1MF

+||2MF =10。

(1)求动点M 的轨迹C ;

(2)若点P 、O 是曲线C 上任意两点,且OP ·=0,求2

2

2

OQ OP ?的值

【解】(1)由||1MF

+||2MF =10知: 动点M 到两定点F 1和F 2的距离之和为10

根据椭圆的第一定义:动点M 的轨迹为椭圆:116252

2=+y x

\

(2)∵点P 、O 是1

16252

2=+y x 上任意两点

设P(ααsin 4,cos 5),Q(ββsin 4,cos 5)

(注意 ∵OP ·=0 得:βαβαsin sin 16cos cos 25+=0 ①

而2

、2

2

?都可以用α、β的三角函数表示,利用①可以解得:

2

2

2

PQ

?=40041

【例3.】在△ABC 中,A(2,3),B(4,6),C(3,-1),点D 满足:CA ·CD =CD ·CB (1)求点D 的轨迹方程; ~

(2)求||+||的最小值。

解:(1)设D (x ,y ),则CA =(-1,4),CD =(x -3,y +1)

=(1,7)

∵·=·

∴(-1)·(x -3)+4·(y +1)=(x -3)·1+(y +1)·7 整理得:2x +3y =0

(2)易得点A 关于直线2x +3y =0的对称点的坐标为M (-2,-3),

∴||+||的最小值为:||=133 :

【注意】这里利用向量的几何意义,将问题综合为在直线2x +3y =0上找一点,使它到点A 、B 的距离之和最小,利用对称点法解决。

二:将向量的坐标表示和运算转化为点的坐标和曲线的方程。

【例4.】已知:过点A (0,1)且方向向量为=(1,k )的直线l 与⊙C :

1)3()2(22=-+-y x 相交与M 、N 两点。

(1)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2)求证:AM ·AN 为定值;

(3)若O 为坐标原点,且OM ·ON =12,求k 的值。 【解】∵直线l 过点A (0,1)且方向向量为a =(1,k )

∴直线l 的方程为:y =kx +1 (注意:这里已知方向向量即已知直线的斜率) !

将其代入⊙C :1)3()2(2

2

=-+-y x ,得:07)1(4)1(2

2

=++-+x k x k ①

由题意:△=07)1(4)]1(4[2

>?+?-+-k k 得:

37

4374+<<-k (注意:这里用了直线和方程组成方程组,方程有两根;本题还可以用圆与直线有两个交点,d

(2)利用切割线定理可以证明||·||=|AT |2

=7,AT 为切线,T 为切点。

根据向量的运算:AM ·=|AM |·|AN |·cos00

=7为定值。

(注意:本题也可以设出M (11,y x )、N (22,y x )的坐标,把、用坐标表示,由①利用韦达定理来证明)

(3)设M (11,y x ),N (22,y x ),则由①得:

??????

?+=++=+22122117144k x x k k x x

∴OM ·ON =21x x +21y y =

1)()1(21212

++++x x k x x k =81)1(42

+++k k k =12?k =1(代入①检验符合题意)

【例5.】已知:O 为坐标原点,点F 、T 、M 、P 1满足OF =(1,0),

OT =(-1,t),FM =MT ,P 1⊥FT ,P 1∥OF 。

(1)当t 变化时,求点P 1的轨迹方程;

(2)若P 2是轨迹上不同与P 1的另一点,且垂直非零实数λ,使得1=λ·2FP 求证:||1FP

+||2FP =1 【解】设P 1(x ,y ),则由:FM =得M 是线段FT 的中点,得M

)21

,0( )

∴P 1=(-x ,21

-y ),

又∵FT =OT -OF =(-2,t ),P

1=(-1-x ,t -y ) ∵P

1⊥FT ∴2x +t(2t

-y)=0 ① ∵P 1∥OF ∴(-1-x )·0+(t -y )·1=0化简得:t =y ②

由①、②得:x y 42

= (注意:①这里用了参数方程的思想求轨迹方程;②也可以利用向量的几何意义,利用抛物线的定义判断轨迹为抛物线,从而求解。)

(2)易知F (1,0)是抛物线x y 42

=的焦点,由1FP

=λ·2FP , 得F 、P 1、P 2三点共线,即直线P 1P 2为过焦点F 的弦

设P 1(11,y x )、P 2(22,y x ),直线P 1P 2的方程为:y =k(x -1)代入

x y 42

=得: ;

0)2(22222=++-k x k x k 则1x ·2x =1,1x +2x =224

2k k +

∴||1FP

+||2FP =111+x +11

2+x =1)(2212121+++++x x x x x x =1 (注意:①这里利用抛物线的定义,把到焦点的距离转化为到准线的距离;②利用了韦达定理进行证明。)

经检验:当斜率k 不存在时,结论也成立。

【例6.】设平面内向量a 、b 满足:a ⊥b ,|a |=2,|b |=1,点M (x ,y )满足:x a +)4(2

-y 与-x a

+互相垂直。求证平面内存在两个定点A 、B ,使得对满足条件的任意一点M 均有||||-等于定值。

【证明】:由条件得[x +)4(2

-y ]·(-x +),且·=0

从而有:

0)4(2

2

22=-+-b y a x ,∵||=2,||=1 ∴0)4(42

2=-+-y x 即:1422

=-x y ,

>

故所求点的轨迹为双曲线,其焦点为)5,0(±,不妨设A 、B 为两个焦点,根据双曲线的定义可得:对于两个定点A 、B ,平面内的任意一点M 均有||||-等于定值

【例7.】已知OA =)1,3(,(O 为坐标原点),||=1,且OA 与OB 的夹角为600,A 、

O 、B 顺时针排列,点E 、F 满足=λ,OF =λ1,点G 满足=21

(1)当λ变化时,求点G 的轨迹方程; (2)求||的最小值。

【解】∵EG =21

,∴点G 是EF 的中点, ∴OG =21(OE +OF )=21(λOA +λ1

OB )

∵OA 与OB 的夹角为600

,|OA |=2,

∴OA ·OB =|OA |·||OB ·cos600

=1 $

设=(00,y x ),则?????=+=+1132020

0y x y x ???==?1000y x 或???????-==212300y x (不合,舍) OG =)]1

,0(),3[(21λλλ+=))1(21,2

3(

λλλ+ 设G (x ,y ),则???

????

+==)1(2123

λλλy x 消去λ得:033442=+-xy x

(2)2

||OG =

)214(412222++=

+λλy x ≥41×(4+2)=23

∴||的最小值为26(当λ=21

±

时等号成立)

【例8.】如图,点F (a ,0)(a>0),点P 在y 轴上运动,点M 在x 轴上运动,点N 为动点,且PM ·=0,PM +0=PN (1)求点N 的轨迹C ;

(2)过点F (a ,0)的直线l (不与x 轴垂直)与曲线C 交于A 、B 两点,设点K (-a ,

0),与的夹角为θ,求证0<θ<2π

)

【解】(1)设点P (0,p ),M (m,0),则PM =(m ,-p ),=(a ,-p )

∵·=0 ∴02

=+p am ∴

a p m 2

-= 设N (x ,y ),由+=得0),(),0(=-+--p m p y x

∴???=-=+020p y m x 即?

????==

p y a p x 22消去p 得:ax y 42=

(2)设AB 的方程为:y =k(x -a),代入

ax y 42=

0)2(222222=++-a k x k a x k ,

设A (11,y x )、B (22,y x ),则:

????

?=+=+22122

21)2(2a x x k k a x x =(1x +a ,1y )=(2x +a ,2y )

·=2121))((y y a x a x +++

)4()(12

2121ax a x x a x x -++++·(24ax ) 。

2

222222

44)2(2k a a a k k a a a =-+++>0 KA 与的夹角为θ,KA 与不共线,则θ≠0

∵cos θ=>0 ∴0<θ<2π

【例9.】设平面内向量a =(x ,0)、b =(1,y ),满足: (+3)⊥(-3) (1)求点P (x ,y )的轨迹方程;

(2)若直线l :y =kx +m (km ≠0)与所求曲线C 交于A 、B 两点,

D (0,-1)且||=||,求m 的取值范围。

【解】(1)∵(+3)⊥(-3) ∴(+3)·(-3)=0

∴2-32

=0 ∴

0)1(32

2=+-y x 即1322

=-y x 为所求曲线的轨迹方程。

(2)设A (11,y x )、B (22,y x ),

由?????=-+=132

2y x m

kx y 得:

0)1(36)31(222=+---m kmx x k ① 则???

????

-+-=-=+22

2122131)1(3316k m x x k km x x ② ∵)1,(11y x ---=,)1,(22y x ---= ∵||=|| ∴2121)1(y x ++=2

222)1(y x ++

即:0))(2())((21212121=-+++-+y y y y x x x x

}

∴0)2(2121=++++++m kx m kx k x x 把②代入,解得m =

4132-k ③ 由①得:△=

)1)(31(12362

222+-+m k m k =12(2231k m -+)>0 把③代入化简得:m m 42

->0 m>4或m<0

又∵m =

4132-k 41

-> (k ≠0) ∴0>m

41

-

>或m>4为所求的m 的取值范围。

【例10.】已知点H (-3,0),点P 在y 轴上,点Q 在x 轴正半轴上,点M 在直线PQ 上,

且·=0,PM =-23

MQ

(1)当P 在y 轴上移动时,求点M 的轨迹方程;

(2)过点T (-1,0)作直线l 交轨迹C 与A 、B 两点,若在x 轴上垂直一点E )0,(0x ,

使||AE =||AB ,且与的夹角为600

,求0x 的值 ;

【解】设M (x ,y ),由PM =-23得P (2,0y -)、Q (0

,3x

由·=0得:

x y 42

= ∵点Q 在x 轴正半轴上,∴x>0

即所求的轨迹方程为:x y 42=(x>0)(抛物线去掉顶点)

(2)设直线l :y =k(x +1)(k ≠0),代入x y 42

=得:

0)2(22222=+-+k x k x k 设A (11,y x )、B (22,y x ),则

?????=--

=+14

2212221x x k k x x ① ∴线段AB 的中点坐标为(

k k k 2

,22

2-) 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方程为:

k k y 1

2-

=-(x -222k k -) ② |

在②中,令y =0,得

1220+=

k x ③ (与x 轴的交点)

∵||AE =||AB ,且与的夹角为600

,∴△ABE 为等边三角形

∴点E 到直线AB 的距离为23

|AB|

而|AB|=2

2

2114k k k +?- ∴

||12)1(32224k k k k +=- 解得:

432=

k 代入③ 从而311

0=

x

【例11.】在坐标平面内,设O 是坐标原点,1OF =)0,3(-,2OF =)0,3(,点A 满

足1AF +2AF =(-4,-2),点集S ={P|P 为平面内的点且满足条件:|PF 1|-|PF 2|=2}

(1)求点A 的坐标;

(2)若P 1、P 2∈S ,且1AP ∥21P P ,又点Q 满足Q P 1=-21

·12P P ,求点Q 的轨迹方程。

;

【解】设A ),(00y x ,则1AF

=),3(00y x ---,2AF =),3(00y x --

∴1AF

+2AF =)2,2(00y x --=(-4,-2) ∴1,200==y x ,即A (2,1)

(2)由|PF 1|-|PF 2|=2得点P 的轨迹是以F 1、F 2为焦点的双曲线的一支

(即集合S 所表示的图形)其方程为:1

22

2

=-y x

∵P 1、P 2∈S ,∴P 1、P 2都在双曲线上。

∵1∥21P P ,即点A 、P 1、P 2三点共线 又∵P

1=-21

·12P 知:Q 是线段P 1P 2的中点。 …

问题转化为:过点A 作直线交双曲线与P 1、P 2两点,求P 1P 2的中点Q 的轨迹方程。按求弦

的中点的轨迹方法可得;

04222=+--y x y x

【例12.】如图,O 为坐标原点,A 、A 1为x 轴上的定点,且=(0,2a -),1=(0

,2a ),

点B 在过A 且方向向量是(1,k )的直线l 上,且A 1·A 1=0,点M 在线段AB 上,

且=2

1A MB

,当k 变化时,求点M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何种曲线。

【解】由题意知:A (0,2a -),A 1(0,2a

),∵B A 1·A A 1=0 ∴B A 1⊥A A 1

下面求点M 的轨迹方程:

解法一:设M (x ,y ),B (t

a ,2),

∵直线l 的方向向量为(1,k ), ∴直线l 的斜率为k

由AM =21A ,得||=2

1|A MB ,即2221|2|1|2|1t a x k a

x k =-?++

?+

即:2

1

|2||2|t a x a x =-+ ①

∵点M 在线段AB 上,

∴22

a x a <

<-,又A 、M 、B 共线, ∴ay

a

x t =+)2(

即:

a x ay

t +=

22 ②

由①、②消去t 并化简得:1442

2

2=+y a x (y ≠0)即为所求轨迹方程。

当a =1时,表示圆(不含A 、A 1) !

当a>0且a ≠1时,表示椭圆(不含A 、A 1)

解法二:依题意;点M 是有向线段AB 的内分点,令λ=2

1t ,则λ=MB AM

∴??????

?

+?=+?+-=

λλλλ1122t y a a x (λ>0)消去λ得:14422

2=+y a x (y ≠0)

下同解法一。

【解题回顾】这里是典型的用参数法求轨迹方程的思想,把动点的坐标x 、y 与参数的关系分别解出,消去参数并化简得到。

【例13.】如图,抛物线2

21x y -=上有两点A (

·=0,

又OM =(0,-2), (1)求证:∥

(2)若MA =-2·MB ,求AB 所在直线方程。 【解】由题意得:A (21121,x x -)、B (

2

2

221,x x -)∵·=0, ∴0

)(41

22121=+x x x x (021≠x x ) ∴421-=x x =(221,211+-x x ),=(2

21,222+-x x ) ∵1x ·(22122+-x )-2x ·(2

2121+-x )

=(1x -2x )·(211x ·2x +2)=0

∴∥即:AM ∥

【解题回顾】①本题体现了向量方法证明三点共线问题的一般方法。

②本题的实质是课本上一道题的改编,原题为:过抛物线px y 22

=的顶点O 作两条互相垂直的弦OA 、OB ,与抛物线交于A 、B 两点,求证AB 必过定点(定点为AB 与x 轴的交点) (2)∵MA =-2·MB

∴???

??+--=+--=)221(2221222212

1x x x x ∴

4222222-=+-x x ∴22±=x ∴B 为)1,2(-或)1,2(--,得

22=

AB k 或-22

∴AB 的方程为:y =±22

x -2

\

思考题:

1.已知直线l 过原点,其方向向量为(1,k ),抛物线C 的顶点在原点,焦点在x 轴上,点A 、B 是两个定点,=(-1,0),=(0,8),A 1、B 1是抛物线C 上的点,直线AA 1、

BB 1与直线l 分别相交与M 、N 两点,点D 是l 上异于M 、N 的一点,且·1AA

=0,+1=,+1NA =,求直线l 和抛物线C 的方程。 【答案】直线方程为:x y 251+=

,抛物线方程为:x y 55

42=

$

\

2.已知F 1(-1,0),F 2(1,0),A (21

,0),动点P 满足31PF ·+2PF ·=

0(1)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2)是否存在点P ,使PA 成为∠F 1PF 2的平分线若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1)41

22=

+y x (2)不存在

:

3.直线l过点(1,0),且方向向量=(2,-2),直线m过原点O,其方向向量为=(1,k),且a·b=1,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E与直线l相交于A、B两点,点M满足MA+MB=,直线m过点M,椭圆E上存在一点N,与椭圆的右焦点关于直线l对称,求椭圆E的方程。

【答案】

1

9

16

9

8

2

2=

+y

x

$ ·

4.已知椭圆

1

2

2

2

2

=

+

b

y

a

x

(a>b>0)的右焦点为F,直线l经过点E(

0,

2

c

a

),直线l的

方向向量为=(0,1),其中c=

2

2b

a-,A、B为椭圆上的两点,且FA=λ·FB(λ

<0),点C在l上,且∥OF。线段EF的中点为N,求证:∥

)

注意:本题是一道高考题的改编,原题为:

如图,A 、B 是过抛物线px y 22

=焦点的弦,l 为准线,E 为准线l 与x 轴的交点,BC ⊥

l 于C ,求证A 、O 、C 三点共线。

5.设向量a =j y i x )2(++,b =j y i x )2(-+,其中i 、j 为直角坐标平面内x 、y 轴正半轴上的单位向量,若|a |+|b |=8 (1)求点M (x ,y )的轨迹C 的方程;

(2)过点(0,3)作直线l 与曲线C 交于A 、B 两点,设=+,是否存在直线

l ,使得四边形OAPB 为矩形

【答案】1161222=+y x

x

y 45±=

6.已知椭圆122

2

2=+b y a x (a>b>0),与x 轴正向交于点A ,若这个椭圆上总存在点P ,使

得·=0(O 为原点)求椭圆的离心率e 的取值范围。

【答案】22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论文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呼伦贝尔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服务外包一班 2013级 2014.5.4 小组成员: 宋宝文 柏杨白鸽 李强白坤龙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摘要:深入了解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的概念,一一讲述他们的区别和用途。向量的集中加减乘法和运算规律,还有空间直线与平面的关系。 关键词:向量;向量代数;空间几何 第一部分:向量代数 第一节:向量 一.向量的概念: 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成为向量(又称矢量)。 表示法:有向线段a 或a 。 向量的模:向量的打小,记作|a |。 向径(矢径):起点为原点的向量。 自由向量:与起点无关的向量。 单位向量:模为1的向量。 零向量:模为0的向量,记作.0或0 若向量a 与b 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则称a 与b 相等,记作a =b ; 若向量a 与b 方向相同或相反,则称a 与b 平行,记作a //b 规定:零向量与任何向量平行;与a 的模相同,但方向相反的向量称为a 的负向量, 记作-a ;因平行向量可平移到同一直线上,故两向量平行又称两向量共线。若K 3 个向量经平移可移到同一平面上,则称此K 个向量共面。 二.向量的线性运算 1.向量的加法 平行四边形法则: b a +b a 三角形法则: a + b b

a 运算规律:交换律a + b =b +a a 与b 结合律:(a +b )+c =a +(b +c ) 三角形法则可推广到多个向量相加。 2.向量的减法 b -a =b +(a ) a b -a b b -a a 特别当b =a 时,有a -a =a (a )=0 ; 三角不等式:|b +a |; |a -b |; 3.向量与数的乘法是一个数,与a 的乘积是一个新向量,记作a 。 规定: a 与a 同向时,|a |=|a |; 总之:|a | | |a | 三.向量的模、方向角 1.向量的模与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设r (x,y,z ),作om r ,则有r op oq or R Z Q O Y P X 由勾股定理得: |r | |OM| B A 对两点A ()与B ()因AB OB OA () 得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AB| |AB | 第二节:数量积 向量积

§ 7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习题与答案

第七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A 一、 1、 平行于向量)6,7,6(-=a 的单位向量为______________. 2、 设已知两点)2,0,3()1,2,4(21M M 和,计算向量21M M 的模,方向余弦和方向角. 3、 设k j i p k j i n k j i m 45,742,853-+=--=++=,求向量p n m a -+=34在x 轴 上的投影,及在y 轴上的分向量. 二、 1、设k j i b k j i a -+=--=2,23,求(1)b a b a b a b a 23)2)(2(??-??及;及(3)a 、b 的夹角的余弦. 2、知)3,1,3(),1,3,3(),2,1,1(321M M M -,求与3221,M M M M 同时垂直的单位向量.

3、设)4,1,2(),2,5,3(=-=b a ,问μλ与满足_________时,轴z b a ⊥+μλ. 三、 1、以点(1,3,-2)为球心,且通过坐标原点的球面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 2、方程0242222=++-++z y x z y x 表示______________曲面. 3、1)将xOy 坐标面上的x y 22=绕x 轴旋转一周,生成的曲面方程为 __ _____________,曲面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将xOy 坐标面上的x y x 222=+绕x 轴旋转一周,生成的曲面方程 _____________,曲面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 3)将xOy 坐标面上的369422=-y x 绕x 轴及y 轴旋转一周,生成的曲面方 程为_____________,曲面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平面解析几何中2 x y =表示____________图形。在空间解析几何中 2x y =表示______________图形. 5)画出下列方程所表示的曲面 (1))(42 2 2 y x z += (2))(42 2 y x z += 四、

用向量方法解立体几何题(老师用)

用向量方法求空间角和距离 在高考的立体几何试题中,求角与距离是常考查的问题,其传统的“三步曲”解法:“作图、证明、解三角形”,作辅助线多、技巧性强,是教学和学习的难点.向量进入高中教材,为立体几何增添了活力,新思想、新方法与时俱进,本专题将运用向量方法简捷地解决这些问题. 1 求空间角问题 空间的角主要有: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 (1)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设a 、b 分别为异面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 则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α=arccos |||||| a b a b (2)求线面角 设l 是斜线 l 的方向向量,n 是平面α的法向量, 则斜线l 与平面α所成的角α=arcsin |||||| l n l n (3)求二面角 法一、在α内a l ⊥,在β内b l ⊥,其方向如图,则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α=arccos |||| a b a b

法二、设12,,n n 是二面角l αβ --的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 其方向一个指向内侧,另一个指向外侧,则二面角l α β --的平面角α=12 12arccos |||| n n n n 2 求空间距离问题 构成空间的点、线、面之间有七种距离,这里着重介绍点面距离的求法,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线面距离;面面距离都可化为点面距离来求. (1)求点面距离 法一、设n 是平面α的法向量,在α内取一点B, 则 A 到α的距离|| |||cos ||| AB n d AB n θ== 法二、设A O α ⊥于O,利用A O α ⊥和点O 在α内 的向量表示,可确定点O 的位置,从而求出||A O . (2)求异面直线的距离 法一、找平面β使b β?且a β ,则异面直线a 、b 的距离就转化为直线a 到平面β的距离,又转化为点A 到平面β的距离. 法二、在a 上取一点A, 在b 上取一点B, 设a 、b 分别 为异面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求n (n a ⊥ ,n b ⊥ ),则 异面直线a 、b 的距离|| |||cos ||| AB n d AB n θ== (此方法移植 于点面距离的求法).

高等数学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docx

第七章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第一节空间直角坐标系 教学目的:将学生的思维由平面引导到空间,使学生明确学习空 间解析几何的意义和目的。 教学重点: 1.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教学难点:空间思想的建立 教学内容: 一、空间直角坐标系 1.将数轴(一维)、平面直角坐标系(二维)进一步推广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三维)如图7- 1,其符合右手规则。即以右手握住z 轴,当右手的四个手指 从正向x 轴以角度转向正向y 轴时,大拇指的指向就是z 轴的正向。 2 间直角坐标系共有八个卦限,各轴名称分别为:轴、y 轴、轴,坐标面分别为xoy 面、yoz面、zox 面。坐标面以及卦限的划分如图7-2 所示。图7-1 右手规则演示图 7-2 空间直角坐标系图图 7-3空间两点M1M 2的距离图3.空间点M ( x, y, z) 的坐标表示方法。通过坐标把空间的点与一个有序数组 一一对应起来。 注意:特殊点的表示 a)在原点、坐标轴、坐标面上的点; b) 关于坐标轴、坐标面、原点对称点的表示法。4.空间两点间的距离。若M 1 ( x1 , y1 , z1 ) 、 M 2 (x2 , y2 , z2 ) 为空间任意两点,则 M 1M 2的距离(见图7- 3),利用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为: d 2 222 M1M 2M1NNM 2 222 M 1 p pNNM 2

而 M 1 P x 2 x 1 PN y 2 y 1 NM 2 z 2 z 1 所以 d M 1M 2 (x 2 x 1 ) 2 ( y 2 y 1 )2 (z 2 z 1 )2 特殊地:若两点分别为 M ( x, y, z) , o(0,0,0) d oM x 2 y 2 z 2 例 1:求证以 M 1(4,3,1) 、 M 2 (7,1,2) 、 M 3 (5,2,3) 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一个 等腰三角形。 2 ( 4 7) 2 (3 1) 2 (1 2) 2 14 证明 : M 1M 2 M 2M 3 2 7) 2 (2 1)2 (3 2)2 6 (5 2 4) 2 (2 3) 2 (3 1) 2 6 M 3M 1(5 由于 M 2M 3 M 3 M 1 ,原结论成立。 例 2:设 P 在 x 轴上,它到 P (0, 2 ,3) 的距离为到点 P 2 (0,1, 1) 的距离的两倍, 1 求点 P 的坐标。 解:因为 P 在 x 轴上,设 P 点坐标为 ( x,0,0) PP 1 x 2 2 PP 2 x 2 1 2 x 2 11 32 2 x 2 2 12 PP 1 2 PP 2 x 2 11 2 x 2 2 x 1

向量与解析几何相结合专题复习

向量与解析几何相结合专题复习 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结合通常涉及到夹角、平行、垂直、共线、轨迹等问题的处理,目标是将几何问题坐标化、符号化、数量化,从而将推理转化为运算。或者考虑向量运算的几何意义,利用其几何意义解决有关问题。 一:将向量及其运算的几何意义转化为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或数量关系 【例1.】已知△ABC 中,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4,2)、(3,1),O 为坐标原点。已知||=λ·||,||=λ·||,∥ = (1,2)求顶点C 的坐标。 【解】如图:∵||=λ·||,∴λ=0 | |>CB ∵||=λ·||,∴A 、D 、B 三点共线,D 且λ=0 | |>DB ∴||CB =||DB ∴CD 是△ABC 中∠C 的角平分线。 ∴A 、D 、B 三点共线∥∴O 、C 、D 三点共线,即直线CD 过原点。 ~ 又∵直线CD 的方向向量为=(1,2),∴直线CD 的斜率为2 ∴直线CD 的方程为:y =2x (注意:至此,以将题中的向量条件全部转化为平面解析几何条件,下面用解析几何的方法解决该题) 易得:点A (-4,2)关于直线y =2x 的对称点是A ’ (4,-2), (怎样求对称点) ∵A ’ (4,-2)在直线BC 上 ∴直线BC 的方程为:3x +y -10=0 由?? ?=-+=01032y x x y 得C (2,4) 【解题回顾】本题根据向量共线的条件将题设中的||=λ·||和∥转化

为三点共线,实现了向量条件向平面位置关系的转化;而由λ=||CB =||DB ,实现了向量条件向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的转化,从而从整体上实现了由向量条件向平几及解条件的转化。 \ 【例2】.已知1OF =(-3,0),2OF =(3,0),(O 为坐标原点),动点M 满足:||1MF +||2MF =10。 (1)求动点M 的轨迹C ; (2)若点P 、O 是曲线C 上任意两点,且OP ·=0,求2 2 2 OQ OP ?的值 【解】(1)由||1MF +||2MF =10知: 动点M 到两定点F 1和F 2的距离之和为10 根据椭圆的第一定义:动点M 的轨迹为椭圆:116252 2=+y x \ (2)∵点P 、O 是1 16252 2=+y x 上任意两点 设P(ααsin 4,cos 5),Q(ββsin 4,cos 5) (注意 ∵OP ·=0 得:βαβαsin sin 16cos cos 25+=0 ① 而2 、2 2 ?都可以用α、β的三角函数表示,利用①可以解得: 2 2 2 PQ ?=40041 【例3.】在△ABC 中,A(2,3),B(4,6),C(3,-1),点D 满足:CA ·CD =CD ·CB (1)求点D 的轨迹方程; ~

第7章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习题 7- (4)

第四节 空间直线及其方程 习题 7-4 1. 求过点(1,1,2)?且与平面20x y z +?=垂直的直线方程. 解 取已知平面的法向量(1,2,1)=?n 为所求直线的方向向量, 则直线的对称式方程为 112 .121 x y z ?+?==? 2. 求过点(1,3,2)??且平行两平面35202340x y z x y z ?++=+?+=及的直 线的方程. 解 因为两平面的法向量12(3,1,5)(1,2,3)=?=?n n 与不平行, 所以两平面相交 于一直线, 此直线的方向向量为 1231 5(7,14,7)7(1,2,1),1 2 3 =×=?=?=??i j k s n n 故可取所求直线的方向向量为(1,2,1)?, 由题设, 所求的直线方程为 132 .121 x y z ++?==? 3. 用点向式方程及参数方程表示直线 10 2340 x y z x y z +++=?? ?++=?. 解 先在直线上找一点. 令1x =, 解方程组2, 36,y z y z +=????=? 得0,2y z ==?, 故(1,0,2)?是直线上一点. 再求直线的方向向量s . 交于已知直线的两平面的法向量为: 12(1,1,1),(2,1,3)==?n n , 12,,⊥⊥s n s n ∵

121 11(4,1,3),213 ∴=×==???i j k s n n 故所给直线的点向式方程为 12 ,413x y z ?+==?? 参数方程为 14,,23.x t y t z t =+?? =???=??? 4. 求过点(2,0,3)?且与直线2470, 35210x y z x y z ?+?=?? +?+=? 垂直的平面方程. 解 要求所求平面垂直于直线, 所以直线的方向向量为所求平面的法向量, 取 1212 4(16,14,11),3 5 2 ==×=?=??i j k n s n n 由点法式可得 16(2)14(0)11(3)0,x y z ??+?++= 即161411650x y z ???=为所求的平面方程. 5. 求过点(3,1,2)?且通过直线 43521 x y z ?+==的平面的方程. 解 法1 所求平面过点0(3,1,2)M ?及1(4,3,0)M ?, 设其法向量为n , 则01,M M ⊥⊥ n n s , 其中(5,2,1)=s . 取01(1,4,2)(5,2,1)(8,9,22)M M =×=?×=?n s , 则平面方程为 8(3)9(1)22(2)0,x y z ??+?++= 即8922590x y z ???=. 法2 直线L 的交面式方程为25230, 230,x y y z ??=???+=? 过L 的平面束方程为 (23)(2523)0.y z x y λ?++??= 点(3,1,2)?在平面上, 因此(143)(6523)0λ+++??=, 解得4 11 λ=, 因此平面的方程为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习题

第七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习题 (一)选择题 1. 已知A (1,0,2), B (1,2,1)是空间两点,向量 AB 的模是:( ) A )5 B ) 3 C ) 6 D )9 2. 设a ={1,-1,3}, b ={2,-1,2},求c =3a -2b 是:( ) A ){-1,1,5}. B ) {-1,-1,5}. C ) {1,-1,5}. D ){-1,-1,6}. 3. 设a ={1,-1,3}, b ={2,-1,2},求用标准基i , j , k 表示向量c ; A )-i -2j +5k B )-i -j +3k C )-i -j +5k D )-2i -j +5k 4. 求两平面032=--+z y x 和052=+++z y x 的夹角是:( ) A )2 π B )4 π C )3 π D )π 5. 一质点在力F =3i +4j +5k 的作用下,从点A (1,2,0)移动到点B (3, 2,-1),求力F 所作的功是:( ) A )5焦耳 B )10焦耳 C )3焦耳 D )9焦耳 6. 已知空间三点M (1,1,1)、A (2,2,1)和B (2,1,2),求∠AMB 是:( ) A )2 π B )4 π C )3 π D )π 7. 求点)10,1,2(-M 到直线L :12 21 3+=-=z y x 的距离是:( ) A )138 B 118 C )158 D )1 8. 设,23,a i k b i j k =-=++ 求a b ? 是:( ) A )-i -2j +5k B )-i -j +3k C )-i -j +5k D )3i -3j +3k 9. 设⊿ABC 的顶点为(3,0,2),(5,3,1),(0,1,3)A B C -,求三角形的面积是:( ) A ) 3 62 B ) 3 64 C )3 2 D )3 10. 求平行于z 轴,且过点)1,0,1(1M 和)1,1,2(2-M 的平面方程.是:( ) A )2x+3y=5=0 B )x-y+1=0

第八章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教案(同济大学版高数)

第八章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第一节 向量及其线性运算 教学目的:将学生的思维由平面引导到空间,使学生明确学习空间解析几何的意义和目的。使学生对(自由)向量有初步了解,为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2.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3.向量的概念 4.向量的运算 教学难点:1.空间思想的建立 2.向量平行与垂直的关系 教学内容: 一、向量的概念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在数学上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其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其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在数学上只研究与起点无关的自由向量(以后简称向量)。 2. 量的表示方法有: a 、i 、F 、OM 等等。 3. 向量相等b a =:如果两个向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则说(即经过平移后能完全重合的向量)。 4. 量的模:向量的大小,记为a 。 模为1的向量叫单位向量、模为零的向量叫零向量。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 5. 量平行b a //:两个非零向量如果它们的方向相同或相反。零向量与如何向量都平行。 6. 负向量: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向量,记为a - 二、向量的线性运算 1.加减法c b a =+: 加法运算规律:平行四边形法则(有时也称三角形法则),其满足的运算规律有交换率和结合率见图7-4

2.c b a =- 即c b a =-+)( 3.向量与数的乘法a λ:设λ是一个数,向量a 与λ的乘积a λ规定为 0)1(>λ时,a λ与a 同向,||||a a λλ= 0)2(=λ时,0a =λ 0)3(<λ时,a λ与a 反向,||||||a a λλ= 其满足的运算规律有:结合率、分配率。设0 a 表示与非零向量a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那么 a a a 0= 定理1:设向量a ≠0,那么,向量b 平行于a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唯一的实数λ, 使b =a λ 例1: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设a =AB ,b =AD ,试用 a 和 b 表示向量MA 、MB 、MC 和MD ,这里M 是平行 四边形对角线的交点。(见图7-5) 图7-4 解:→→==+AM AC 2b a ,于是)(2 1 b a +- =→ MA 由于→ → -=MA MC , 于是)(21 b a += → MC 又由于→→==+-MD BD 2b a ,于是)(2 1 a b -=→MD 由于→→-=MD MB , 于是)(2 1 a b --=→MB 三、空间直角坐标系 1.将数轴(一维)、平面直角坐标系(二维)进一步推广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三维)如图7-1,其符合右手规则。即以右手握住z 轴,当右手的四个手指从正向x 轴以2 π 角度转向正向y 轴时,大拇指的指向就是z 轴的正向。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期末复习题高等数学下册

第七章 空间解析几何 一、选择题 1.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1,-2,3)在[ D ] A. 第一卦限 B. 第二卦限 C. 第三卦限 D. 第四卦限 2.方程2222=+y x 在空间解析几何中表示的图形为[ C ] A. 椭圆 B. 圆 C. 椭圆柱面 D. 圆柱面 3.直线3 1 2141: 1+= +=-z y x l 与?? ?=-++=-+-0 20 1:2z y x y x l ,的夹角是 [ C ] A. 4 π B. 3π C. 2 π D. 0 4.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1,2,3)关于xoy 平面的对称点是[ D ] A. (-1,2,3) B. (1,-2,3) C. (-1,-2,3) D. (1,2,-3) 5.将xoz 坐标面上的抛物线x z 42=绕z 轴旋转一周,所得旋转曲面方程是[B ] A. )(42y x z += B. 2224y x z +±=

C. x z y 422=+ D. x z y 422±=+ 6.平面2x-2y+z+6=0与xoy 平面夹角的余弦是[B ] A. 13 - B. 13 C. 23 - D. 23 7.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1,2,3)关于yoz 平面的对称点是[ A ] A. (-1,2,3) B. (1,-2,3) C. (-1,-2,3) D. (1,2,-3) 8.方程22 222x y z a b +=表示的是 [ B ] A.椭圆抛物面 B.椭圆锥面 C. 椭球面 D. 球面 9. 已知a ={0, 3, 4}, b ={2, 1, -2},则=b proj a [ C ] A. 3 B.3 1- C. -1 10.已知,a b 为不共线向量,则以下各式成立的是 D A. 222()a b a b =? B. 222()a b a b ?=? C. 22()()a b a b ?=? D. 2222()()a b a b a b ?+?= 11.直线1l 的方程为0 3130290 x y z x y z ++=?? --=?,直线2l 的方程为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 数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一、 选择题 1.设}.4,,1{},2,3,{y b x a -== 若b a //,则 B (A )、x= y=6 (B)、x= y=6 (C)、x=1 y=-7 (D)、x=-1 y=-3 2.平面x -2z = 0的位置是 D 。 (A)、平行XOZ坐标面。 (B)、平行OY轴 (C)、垂直于OY轴 (D)、通过OY轴 3.下列平面中通过坐标原点的平面是 C 。 (A)、x=1 (B)、x+2z+3y+4=0 (C)、3(x-1)-y+(y+3)=0 (D)、x+y+z=1 4.已知二平面π1:mx+y-3z+1=0与π2:7x-2y-z=0当m = B π1⊥π2。 (A)、1/7 (B)、-1/7 (C)、7 (D)、-7 5.二平面π1:x + y - 11=0, π2: 3x +8=0的夹角θ= C 。 (A)、2 π (B)、π/3 (C)、π/4 (D)、π/6 6.下列直线中平行与XOY 坐标面的是 D 。 (A )233211+=+=-z y x (C )1 0101z y x =-=+ (B ){04404=--=--y x z x (D )?? ???==+=4321z t y t x 7.直线L 1:{7272=-+=++-z y x z y x 与L 2:{836302=-+=--z y x z y x 的关系是 B 。 (A )、L 1⊥L 2 (B )、L 1点P(1,2,1)到平面x+2y+2z-10=0的距离是 1 。 2.当l = -4 ,及m= 3 时,二平面2x+my+3z-5=0与l x-6y-6z+2=0互相平行。 3.过点P(4,-1,3)且平行于直线 51232-==-z y x 的直线方程 为 5 32/1134-=+=-z y x 。 三、计算题 1· 求过点(3 0 1)且与平面3x 7y 5z 120平行的平面方程 解 所求平面的法线向量为n (3 7 5) 所求平面的方程为 3(x 3)7(y 0)5(z 1)0 即3x 7y 5z 40 2. 求过点(2 3 0)且以n (1 2 3)为法线向量的平面的方程 解 根据平面的点法式方程 得所求平面的方程为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复习题答案

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答案 一、选择题 1. 已知A (1,0,2), B (1,2,1)是空间两点,向量 的模是(A ) A 5 B 3 C 6 D 9 2. 设a =(1,-1,3), b =(2,-1,2),求c =3a -2b 是( B ) A (-1,1,5). B (-1,-1,5). C (1,-1,5). D (-1,-1,6). 3. 设a =(1,-1,3), b =(2, 1,-2),求用标准基i , j , k 表示向量c=a-b 为(A ) A -i -2j +5k B -i -j +3k C -i -j +5k D -2i -j +5k 4. 求两平面032=--+z y x 和052=+++z y x 的夹角是( C ) A 2π B 4π C 3 π D π 5. 已知空间三点M (1,1,1)、A (2,2,1)和B (2,1,2),求∠AMB 是( C ) A 2π B 4π C 3 π D π 6. 求点)10,1,2(-M 到直线L :12213+=-=z y x 的距离是:( A ) A 138 B 118 C 158 D 1

7. 设,23,a i k b i j k =-=++r r r r r r r 求a b ?r r 是:( D ) A -i -2j +5k B -i -j +3k C -i -j +5k D 3i -3j +3k 8. 设⊿ABC 的顶点为(3,0,2),(5,3,1),(0,1,3)A B C -,求三角形的面积是:( A ) A 2 B 364 C 3 2 D 3 9. 求平行于z 轴,且过点)1,0,1(1M 和)1,1,2(2-M 的平面方程是:( D ) A 2x+3y=5=0 B x-y+1=0 C x+y+1=0 D 01=-+y x . 10、若非零向量a,b 满足关系式-=+a b a b ,则必有( C ); A -+a b =a b ; B =a b ; C 0?a b =; D ?a b =0. 11、设,a b 为非零向量,且a b ⊥, 则必有( C ) A a b a b +=+ B a b a b -=- C +=-a b a b D +=-a b a b 12、已知()()2,1,21,3,2---a =,b =,则Pr j b a =( D ); A 5 3; B 5; C 3;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之平面向量与空间解析几何(经典必看)

56. 你对向量的有关概念清楚吗?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向量的模——有向线段的长度,2||a → ()单位向量,3100|||| a a a a →→ → → == ()零向量,4000→ → =|| ()相等的向量长度相等方向相同5???? =→→ a b 在此规定下向量可以在平面(或空间)平行移动而不改变。 (6)并线向量(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向量。 规定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 b a b b a → → → → → → ≠?=∥存在唯一实数,使()0λλ (7)向量的加、减法如图: OA OB OC →+→=→ OA OB BA →-→=→ (8)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向量的分解定理) e e a → → → 12,是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为该平面任一向量,则存在唯一

实数对、,使得,、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λλλλ12112212a e e e e →→→→→ =+ 的一组基底。 (9)向量的坐标表示 i j x y →→ ,是一对互相垂直的单位向量,则有且只有一对实数,,使得 ()a x i y j x y a a x y → →→→→ =+=,称,为向量的坐标,记作:,,即为向量的坐标() 表示。 ()()设,,,a x y b x y → → ==1122 ()()()则,,,a b x y y y x y x y → →±=±=±±11121122 ()()λλλλa x y x y →==1111,, ()()若,,,A x y B x y 1122 ()则,AB x x y y → =--2121 ()()||AB x x y y A B →= -+-212212,、两点间距离公式 57.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叫做向量与的数量积(或内积)。1a b a b a b →→→→→→ =||||cos θ []θθπ为向量与的夹角,,a b → → ∈0

用向量方法解立体几何题

用向量方法求空间角和距离 前言: 在高考的立体几何试题中,求角与距离是常考查的问题,其传统的“三步曲”解法:“作图、证明、解三角形”,作辅助线多、技巧性强,是教学和学习的难点.向量进入高中教材,为立体几何增添了活力,新思想、新方法与时俱进,本专题将运用向量方法简捷地解决这些问题. 1.求空间角问题 空间的角主要有: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平面和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 (1)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设a 、b 分别为异面直线a 、b 的方向向量, 则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α=arccos |||||| a b a b (2)求线面角 设l 是斜线l 的方向向量,n 是平面α的法向量, 则斜线l 与平面α所成的角α=arcsin |||||| l n l n (3)求二面角 a l ⊥,在β内 b l ⊥,其方向如图,则二 方法一:在α内 平面角α=arccos |||| a b a b 面角l αβ--的 方法二:设12,,n n 是二面角l αβ--的两个半平面的法向量,其方向一个指向内侧,另一个指向外侧,则二面角l αβ--的平面角 α=12 12arccos |||| n n n n

2.求空间距离问题 构成空间的点、线、面之间有七种距离,这里着重介绍点面距离的求法,像异面直线间的 距离、线面距离、面面距离都可化为点面距离来求. (1)求点面距离 方法一:设n 是平面α的法向量,在α内取一点B, 则 A 到 α的距离|| |||cos ||| AB n d AB n θ== 方法二:设AO α⊥于O,利用AO α⊥和点O 在α内 的向量表示,可确定点O 的位置,从而求出||AO . (2)求异面直线的距离 方法一:找平面β使b β?且a β,则异面直线a 、b 的距离就转化为直线a 到平面β的距离,又转化为点A 到平面β的距离. 方法二:在a 上取一点A, 在b 上取一点B, 设a 、b 分别为异面直 线a 、b 的方向向量,求n (n a ⊥, n b ⊥),则异面直线a 、b 的距离 || |||cos ||| AB n d AB n θ== (此方法移植于点面距离的求法). 例1.如图,在棱长为2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E 、F 分别是 棱1111,A D A B 的中点. (Ⅰ)求异面直线1DE FC 与所成的角; (II )求1BC 和面EFBD 所成的角; (III )求1B 到面EFBD 的距离 记异面直线1DE FC 与所成的角为α, 解:(Ⅰ) 则α 等于向量 1 DE FC 与的夹角或其补角, 1 1 ||||111111cos || ()() ||||||DE FC DE FC DD D E FB B C DE FC α∴=++=

高考数学解析几何和向量的结合专题

解析几何与向量的结合问题专题 1.教学目标 1.1熟练掌握平面向量的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法则、数量积的相关概念以及它与解析几何的结合应用 2.2通过对解析几何中,与向量的结合问题,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论证能力以及运算求解能力; 3.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 2.教学重点、难点 2.1重点:利用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探究解析几何问题,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2难点:如何找到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知识与能力的平衡点,并探寻合理的解决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教学过程 喜欢学习解析几何问题的学生很多,喜欢动脑,非常好的事。但遇到解析几何问题,得分率又不高,细化汇总来看,在一些问题上还有待提高,其中错误率较高的问题都反映在什么地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试卷上刚做过得一题: 例1:已知双曲线C :),0,0(12 2 >>=-n m n y m x 21,F F 是双曲线C 的左、右焦点,直线l 与 双曲线C 交于A,B 两点,E 是A 关于y 轴的对称点。若1,1m n ==,(1,0)A -,直线l 与坐 标轴不垂直,点M 为直线BE 与y 轴的交点,且满足3ME EB =u u u r u u u r ,求直线l 的斜率; 3.1学生分析题目 站在学生角度分析: (1)学生看到32 ME EB =u u u r u u u r ,两个动M B 和, 无法下手。 (2)学生看到32 ME EB =u u u r u u u r ,第一步表示出E 标,由(1,0)A -关于y 轴对称写出(1,0)E , B 第二步:再求出点坐标,如何求B 点坐标呢? 设AB: (1)y k x =+,(,)B B B x y 然后我把直线AB: (1)y k x =+和双曲线方程2 2 1x y -=联立,用韦达定理

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相关概念和例题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向量及其运算 目的:理解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掌握向量的运算,了解两个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掌握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概念,能利用坐标作向量的线性运算; 重点与难点 重点:向量的概念及向量的运算。难点:运算法则的掌握 过程: 一、向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称作向量 通常用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 向量的表示方法有两种:→a、 →AB 向量的模:向量的大小叫做向量的模.向量→a、→AB的模分别记为| |→a、| |→AB. 单位向量:模等于1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零向量:模等于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记作→0.规定:→0方向可以看作是任意的. 相等向量:方向相同大小相等的向量称为相等向量 平行向量(亦称共线向量):两个非零向量如果它们的方向相同或相反,就称这两个向量平行.记作a // b.规定:零向量与任何向量都平行. 二、向量运算 向量的加法 向量的加法:设有两个向量a与b,平移向量使b的起点与a的终点重合,此时从a 的起点到b的终点的向量c称为向量a与b的和,记作a+b,即c=a+b . 当向量a与b不平行时,平移向量使a与b的起点重合,以a、b为邻边作一平行四边形,从公共起点到对角的向量等于向量a与b的和a+b. 向量的减法: 设有两个向量a与b,平移向量使b的起点与a的起点重合,此时连接两向量终点且指向被减数的向量就是差向量。 →→→→→ A O OB OB O A AB- = + =, 2、向量与数的乘法 向量与数的乘法的定义: 向量a与实数λ的乘积记作λa,规定λa是一个向量,它的模|λa|=|λ||a|,它的方向当λ>0时与a相同,当λ<0时与a相反. (1)结合律λ(μa)=μ(λa)=(λμ)a; (2)分配律(λ+μ)a=λa+μa; λ(a+b)=λa+λb. 例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设 ?→ ? AB=a, ?→ ? AD=b.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一、 选择题 1.设}.4,,1{},2,3,{y b x a -==??若b a ??//,则B (A )、x=0.5y=6(B)、x=-0.5y=6 (C)、x=1y=-7(D)、x=-1y=-3 2.平面x-2z=0的位置是 D 。 (A)、平行XOZ坐标面。 (B)、平行OY轴 (C)、垂直于OY轴 (D)、通过OY轴 3.下列平面中通过坐标原点的平面是 C 。 (A)、x=1(B)、x+2z+3y+4=0(C)、3(x-1)-y+(y+3)=0(D)、x+y+z=1 4.已知二平面π1:mx+y-3z+1=0与π2:7x-2y-z=0当m = B π1⊥π2。 (A)、1/7 (B)、-1/7 (C)、7 (D)、-7 5.二平面π1:x+y-11=0,π2:3x+8=0的夹角θ= C 。 (A)、2 π (B)、π/3 (C)、π/4 (D)、π/6 6.下列直线中平行与XOY 坐标面的是D 。 (A )233211+=+=-z y x (C )1 0101z y x =-=+ (B ){ 4404=--=--y x z x (D )?????==+=4321z t y t x 7.直线L 1:{7272=-+=++-z y x z y x 与L 2:{836302=-+=--z y x z y x 的关系是B 。 (A )、L 1⊥L 2(B )、L 1//L 2(C )、L 1与L 2相交但不垂直。(D )、L 1与L 2为异面直线。 二、填空题

1.点P(1,2,1)到平面x+2y+2z-10=0的距离是 1 。 2.当l =-4,及m=3时,二平面2x+my+3z-5=0与l x-6y-6z+2=0互相平行。 3.过点P(4,-1,3)且平行于直线 51232-==-z y x 的直线方程 为 5 32/1134-=+=-z y x 。 三、计算题 1·求过点(301)且与平面3x 7y 5z 120平行的平面方程 解所求平面的法线向量为n (375)所求平面的方程为 3(x 3)7(y 0)5(z 1)0即3x 7y 5z 40 2.求过点(230)且以n (123)为法线向量的平面的方程 解根据平面的点法式方程得所求平面的方程为 (x 2)2(y 3)3z 0 即x 2y 3z 80 3·求过三点M 1(214)、M 2(132)和M 3(023)的平面的方程 解我们可以用→→3121M M M M ?作为平面的法线向量n 因为→)6 ,4 ,3(21--=M M →)1 ,3 ,2(31--=M M 所以 根据平面的点法式方程得所求平面的方程为 14(x 2)9(y 1)(z 4)0 即14x 9yz 150 4·求过点(413)且平行于直线51123-==-z y x 的直线方程 解所求直线的方向向量为s (215)所求的直线方程为 5·求过两点M 1(321)和M 2(102)的直线方程 解所求直线的方向向量为s (102)(321)(421)所求的直线方程为

平面向量及解析几何

六、平面向量 考试要求: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2、掌握向量的加法和减法。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6、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1、已知向量与不共线,且0||||≠=,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向量-+与垂直 B .向量-与垂直 C .向量b a +与a 垂直 D .向量b a b a -+与共线 2.已知在△ABC 中,?=?=?,则O 为△ABC 的 A .内心 B .外心 C .重心 D .垂心 3.在△ABC 中设a AB =,b AC =,点D 在线段BC 上,且3BD DC = ,则AD 用b a ,表 示为 。 4、已知21,e e 是两个不共线的向量,而→→→ →→ → +=-+=2121232)2 51(e e b e k e k a 与是两个共线 向量,则实数k = . 5、设→ i 、→ j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分别与x 轴、y 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且 →→+=j i 24,→ →+=j i 43,则△OAB 的面积等于 : A .15 B .10 C .7.5 D .5 6、已知向量OB OA OC OB OA +==--=),3,2(),1,3(,则向量OC 的坐标是 , 将向量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向量,则向量的坐标是 . 7、已知)3,2(),1,(==k ,则下列k 值中能使△ABC 是直角三角形的值是 A . 2 3 B .21- C .-5 D .31- 8、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已知ABC ?==,1||,4||的面积为3,则=∠BAC ,?的值为 . 9、已知四点A ( – 2,1)、B (1,2)、C ( – 1,0)、D (2,1),则向量与的位置关系是 A. 平行 B. 垂直 C. 相交但不垂直 D. 无法判断 10、已知向量OB OA CA OC OB 与则),sin 2,cos 2(),2,2(),0,2(αα===夹角的范围

巧用平面向量解解析几何问题

巧用平面向量解析几何问题 一:课堂教学设计: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材中,学生学习平面向量在前,学习解析几何在后,而且教材中二者知识整合的不多,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就“平面向量”解平面向量题,不会应用平面向量去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用向量法解决解析几何问题思路清晰,过程简洁,有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简单的重复将会引起学生大脑疲劳,学习兴趣衰退。这充分揭示方法求变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能重视向量的教学,必然能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减轻负担。所以本节课就这一方面做一归纳。 二:教学目标:利用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数量积的几何意义解决解析几何问题。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四:重点难点:把解析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 五:例题解析 例1、椭圆14 92 2=+y x 的焦点为F ,1F 2,点P 为其上的动点,当∠F 1P F 2为钝角时,点P 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 。 解:F 1(-5,0)F 2(5,0),设P (3cos θ,2sin θ) 21PF F ∠Θ为钝角 ∴ 123cos ,2sin )3cos ,2sin )PF PF θθθθ?= -?-u u u r u u u u r ( =9cos 2θ-5+4sin 2θ=5 cos 2θ-1<0 解得:55cos 55<<-θ ∴点P 横坐标的取值范围是(5 53,553-) 点评:解决与角有关的一类问题,总可以从数量积入手。本题中把条件中的角为钝角转化为向量的数量积为负值,通过坐标运算列出不等式,简洁明了。 例2、已知定点A(-1,0)和B(1,0),M 是圆1)1(2 2=-+y x 上的一动点,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②求22MB MA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分析:因为O 为AB 的中点,所以MO MB MA 2=+的最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