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施旺和施莱登提出的最初的细胞学说的内容包括:

1.一切动物和植物,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

2.新细胞可以在已存在细胞的作用下产生。

后世的科学家如魏尔肖等对其进行了补充和修正后,形成了现代的细胞学说:

1.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 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

3. 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

4.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5. 生物体是通过细胞的活动来反映其功能的。

6.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

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是人类对生物学的研究进入细胞层面的标志,极大的促进了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发展。

细胞生物学复习题1-5章

细胞生物学复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细胞生物学 是研究和揭示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从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代谢、运动、衰老、死亡,以及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重大生命过程。 二、填空题 1、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在显微、亚显微和分子水平三个不同层次上,以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代谢、运动、衰老、死亡,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和细胞起源与进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 2、 1665年英国学者胡克(Robert Hooke)第一次观察到细胞并命名为cell;后来第一次真正观察到活细胞有机体的科学家是列文虎克(Leeuwenhoek)。 3、1838—1839年,施旺(Schwann)和施莱登(Schleiden)共同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4、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和达尔文进化论。 5、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魏尔肖提出细胞来自细胞的观点,通常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一个重要补充。 6、人们通常将1838—1839年施旺(Schwann)和施莱登(Schleiden)确立的细胞学说;1859年达尔文确立的进化论;1866年孟德尔确立的遗传学,称为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7、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及其意义、细胞学说的经典时期、实验细胞学和分子细胞生物学几个时期。 三、选择题 1、第一个观察到活细胞有机体的是()。 a、Robert Hooke b、Leeuwen Hoek c、Grew d、Virchow 2、细胞学说是由()提出来的。 a、Robert Hooke和Leeuwen Hoek b、Crick和Watson c、Schleiden和Schwann d、Sichold和Virchow 3、细胞学的经典时期是指()。 a、1665年以后的25年 b、1838—1858细胞学说的建立 c、19世纪的最后25年 d、20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发明 4、()技术为细胞生物学学科早期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a、组织培养 b、高速离心 c、光学显微镜 d、电子显微镜 四、判断题 1、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结构的科学。(×) 2、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是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 3、细胞是生命体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4、英国学者Robert Hooke第一次观察到活细胞有机体。(×) 5、细胞学说、进化论、遗传学的基本定律被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6、细胞学说的建立构成了细胞学的经典时期。(×) 第二章细胞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一、名词解释 1、细胞: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病毒(virus):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是迄今发现最小的、最简单的有机体。 3.病毒颗粒:结构完整且具有感染性的病毒。 二、填空题 1、所有细胞的表面均有由脂类、蛋白质和细胞膜构成的;所有的细胞都含有两种核酸;所有细胞都以二分分裂方式增殖;所有细胞内均存在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机器核糖体。 2、病毒是迄今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3、病毒核酸是病毒的唯一的遗传信息贮存场所,是病毒的核糖体单位;病毒蛋白质构成病毒的外壳(壳体),具有保护作用。 4、病毒的增殖一般可分为病毒的识别与侵入、病毒核酸的复制、转录与蛋白质的合成和病毒的装配、成熟与释放三个阶段。 5、原核细胞的遗传信息量小,遗传信息载体仅由一个环状的 DNA 构成,细胞内没有专门的细胞器和核膜,其细胞膜具有多功能性。 6、一个细胞生存与增殖必须具备的结构为细胞膜、遗传信息载体DNA与RNA、进行蛋白质合成的一定数量的核糖体和催化酶促反应所需要的酶。 7、病毒的抗原性是由壳体蛋白来决定的。 8、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核糖体的沉降系数分别为 70S 和 80S 。

中医细胞学说

中医微观细胞学说 李宗勤著 本博按:中医细胞学说在西医细胞的基础上,运用中医哲学及中医经络、意识内容,构建中医细胞学说。 提出中医细胞经络概念“细胞曾孙脉”、“中医细胞”;结合阴阳、五行阐述细胞的形成、生长、衰减等过程;阐述具有中医医理与人体细胞特点相结合的中医细胞学说。本文是《中医宇宙时空生命全息学说》定稿后的一部分。 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医天地---李宗勤新浪博客 2016年10月16日 内容提要: 1. 中医微观细胞学说的必要性;2. 西医细胞学说的内容; 3. 西医细胞学说存在的不足; 4. 中医微观细胞学说 1.中医微观细胞学说的必要性 中医之所以在医学微观领域暂时无建树,根源于没有 微观哲学理论。中医传统理论结晶于精、气血、阴阳,在 物质结构层次限于脏腑、气血、皮毛、肌肉、骨骼、经络 奇恒等;进一步细化肌肉骨骼之下一级物质构造尚处于空 白。微观中医发展之金字塔结构底层基础,随着科技发展 总会得到开拓与发展;微观中医领域的发展哲学理论必然是根基与源泉,任何科学领域莫不如此。 本文尝试从微观领域进一步阐述气血如何作用于肌肉,肌肉细分组织构造如何生化成长,以图在中医在微观领域进一步有所思考。抛砖引玉,期冀有志之士共同开拓,完善中医微观哲学,为中医之微观领域发展尽绵薄之力。 2.西医细胞学说的内容 西医细胞学说来自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并在修正中前进。

西医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最早提出,直到1858年才较完善。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细胞学说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这一学说的建立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并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 西医物质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的细胞,可以看到它的结构分为下列四个部分:细胞壁:位于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是一层透明的薄壁。它主要是由纤维素与果胶组成的,孔隙较大,物质分子可以自由透过。细胞壁对细胞起着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细胞膜:细胞壁的内侧紧贴着一层极薄的膜,叫做细胞膜。这层由蛋白质分子和脂类分子组成的薄膜,水和氧气等小分子物质能够自由通过,而某些离子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自由通过,因此,它除了起着保护细胞内部的作用以外,还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既不让有用物质任意地渗出细胞,也不让有害物质轻易地进入细胞。 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分辨。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可以知道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分子和脂类分子构成。在细胞膜的中间,是磷脂双分子层,这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外侧和内侧,有许多球形的蛋白质分子,它们以不同深度镶嵌在磷脂分子层中(图3-1-2),或者覆盖在磷脂分子层的表面。这些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可以说,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这种结构特点,对于它完成各种生理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细胞质:细胞膜包着的黏稠透明的物质,叫做细胞质基质。在细胞质中还可看到一些带折光性的颗粒,这些颗粒多数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类似生物体的各种器官,因此叫做细胞器。例如,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能看到许多绿色的颗粒,这就是一种细胞器,叫做叶绿体。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在细胞质中,往往还能看到一个或几个液泡,其中充满着液体,叫做细胞液。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液泡合并为一个中央液泡,其体积占去整个细胞的大半。 细胞质不是凝固静止的,而是缓缓地运动着的。在只具有一个中央液泡的细

细胞生物学复习题含答案

1.简述细胞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细胞生物学发展的主要阶段。 以细胞为研究对象,经历了从显微水平到亚显微和分子水平的发展过程,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从而探索细胞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异代谢衰老及进化等各种生命现象的规律的科学;主要阶段:①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的创立②光学显微镜下的细胞学研究③实验细胞学研究 ④亚显微结构与分子水平的细胞生物学。 2.简述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一切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高等动物和植物均有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魏尔肖后来对细胞学说作了补充,强调细胞只能来自原来的细胞。 3.简述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 1). 结构简单 DNA为裸露的环状分子,无膜包裹,形成拟核。 细胞质中无膜性细胞器,含有核糖体。 2). 体积小直径约为1到数个微米。 4.简述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5.简述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① DNA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而方向相反的多核苷酸链组成。②两条链围绕着同一个中心轴 以右手方向盘绕成双螺旋结构。③螺旋的主链由位于外侧的间隔相连的脱氧核糖和磷酸组

成,内侧为碱基构成。④两条多核苷酸链之间依据碱基互补原则相连螺旋内每一对碱基均位于同一平面上并且垂直于螺旋纵轴,相邻碱基对之间距离为0.34nm,双螺旋螺距为3.4nm。 6.蛋白质的结构特点。 以独特的三维构象形式存在,蛋白质三维构象的形成主要由其氨基酸的顺序决定,是氨基酸组分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排列顺序的差异使蛋白质折叠成不同的高级结构。二级结构是由主链内氨基酸残基之间氢键形成,有两种主要的折叠方式a-螺旋和β-片层。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折叠形成三级结构,不同侧键间互相作用方式有氢键,离子键和疏水键,具有三级结构既表现出了生物活性。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亚单位通过氢键等非共价键可形成更复杂的四级结构。 7.生物膜的主要化学组成成分是什么? 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膜蛋白,膜糖 8.什么是双亲性分子(兼性分子)?举例说明。 既含有亲水头部又含有疏水的尾部的分子,如磷脂一端为亲水的磷酸基团,另一端为疏水的脂肪链尾。 9.膜蛋白的三种类型。 膜内在蛋白(整合蛋白),膜外在蛋白,脂锚定蛋白 10.细胞膜的主要特性是什么?膜脂和膜蛋白的运动方式分别有哪些? 细胞膜的主要特性:膜的不对称性和流动性;膜脂翻转运动,旋转运动,侧向扩散,弯曲运动,伸缩和振荡运动。膜蛋白旋转运动和侧向扩散。 11.影响膜脂流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①脂肪酸链的饱和程度,不饱和脂肪酸越多,相变温度越低其流动性也越大。 ②脂肪酸链的长短,脂肪酸链短的相变温度低,流动性大。 ③胆固醇的双重调节,当温度在相变温度以上时限制膜的流动性起稳定质膜的作用,在相变 温度以下时防止脂肪酸链相互凝聚,干扰晶态形成。 ④卵磷脂与鞘磷脂的比例,比值越大流动性越大。 ⑤膜蛋白的影响,嵌入膜蛋白越多,膜脂流动性越小 ⑥膜脂的极性基团、环境温度、pH值、离子强度及金属离子等均可对膜脂的流动性产生一 定的影响。 12.简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及其优缺点。 膜中脂双层构成膜的连贯主体,他们具有晶体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又有液体的流动性,膜中蛋白质以不同的方式与脂双层结合。优点,强调了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缺点,但不能说明具有流动性性的质膜在变化过程中怎样保持完整性和稳定性,忽视了膜的各部分流动性的不均匀性。 13.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有哪几种? 被动运输:简单扩散,易化扩散,离子通道扩散。主动运输:ATP直接供能,ATP间接供能。 14.简述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区别。 被动运输不消耗细胞能量,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主动运输逆电化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都有载体蛋白介导。 15.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有哪几种? 胞吞作用(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胞吐作用(连续性分泌作用,受调性分泌作用) 16.简述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 小肠上皮细胞顶端质膜中的Na+/葡萄糖协同运输蛋白,运输2个Na+的同时转运1个葡萄糖分子,使胞质内产生高葡萄糖浓度;质膜基底面和侧面的葡萄糖易化扩散运输蛋白,转运葡

《细胞生物学》习题及解答

《细胞生物学》习题及解答 第一章绪论 本章要点:本章重点阐述细胞生物学的形成、发展及目前的现状和前景展望。要求重点掌握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当前的研究热点 或重点研究领域,重点掌握细胞生物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重大事件及代表人物,了解细胞生物学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及其特点。 一、填空题 1、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__________________规律的科学,是在 _________ 、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 三个不同层次上,以研究细胞 的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 等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科学。 2、1665年英国学者________ 第一次观察到细胞并命名为cell ;后来第一次真正观察到活细胞有机体的科学家是 _____________ 。 3、1838 —1839年,_______ 和_______ 共同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__________________ 。 4、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__________ 、 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 5、1858年德国病理学家魏尔肖提出_______________ 的观点,通常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一个重要补充。 6、人们通常将1838 —1839 年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 确立的 _________ ;1859 年__________ 确立的 _________ ;1866 年_________ 确立的__________ ,称为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7、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_______ 、 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和分子细胞生物学几个时期。 二、选择题 1、第一个观察到活细胞有机体的是()。 a、Robert Hooke b、Leeuwen Hoek c、Grew d、Virchow 2、细胞学说是由()提出来的。 a、Robert Hooke 和Leeuwen Hoek b、Crick 和Watson c、Schleiden 和Schwann d、Sichold 和Virchow 3、细胞学的经典时期是指()。 a、1665年以后的25年 b、1838 —1858细胞学说的建立 c、19世纪的最后25年 d、20世纪5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发明 4、()技术为细胞生物学学科早期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a、组织培养 b、高速离心 c、光学显微镜 d、电子显微镜 三、判断题 1、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结构的科学。() 2、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是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 3、细胞是生命体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4、英国学者Robert Hooke 第一次观察到活细胞有机体。() 5、细胞学说、进化论、遗传学的基本定律被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6、细胞学说的建立构成了细胞学的经典时期。()五、简答题 1、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2、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六、论述题 1、什么叫细胞生物学?试论述细胞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生命活动,显微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衰老与凋亡,细胞信号传递,真核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 2、Robert Hooke ,Leeuwen Hoek 。 3、Schleiden、Schwann,基本单位。 4、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 5、细胞来自细胞。 6、Schleiden、Schwann,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孟德尔,遗传学。 7、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细胞学经典时期,实验细胞学时期。 二、选择题 1、B、 2、C、 3、C、 4、D o 三、判断题

《板块构造学说》教学设计

《板块构造学说》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 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对象】 本校七年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城市父母做小商小贩的家庭。教育环境较差,学生学习面窄,思维不够活跃,查找资料的条件有限,一般学习仅限于书本知识,拓展知识范围较困难。【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特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 难点: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与六大板块之间的关系 【教具、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准备】 纸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在前面学过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的基础上,科学家又继续提出来了新的理论板块构造学说,请同学们读书找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学生读书自学能力的培养) 课件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 (一)板块与板块交界处产生现象的探究: 试验1: 师:(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问全球共划分为哪几大板块?

生: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师:哪些板块既包括海洋又包括陆地,哪些板块只包括海洋? 生:除了太平洋板块几乎全在海洋,其余板块都是既包括海洋又包括陆地 师:做一个实验 拿一只铅笔放在桌子中间摇几下看看铅笔有什么变化,然后把铅笔再放在两张桌子之间再摇几下看看铅笔有什么变化 生1:放在桌子中间的铅笔只微微晃动 生2:放在两张桌子之间的铅笔晃得很厉害,并掉到了地上 师:解释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1:桌子摇晃对桌子中间的铅笔影响不大 生2:两张桌子之间的摩擦力大碰撞厉害对铅笔影响很大 师:就像六大板块一样 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讨论与板块构造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生: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方地壳比较活跃 师:也是极易发生火山和地震的地方 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回答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二)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的探究: 试验2:

高中生物细胞学说知识点

高中生物细胞学说知识点 高中生物细胞学说基础知识点 细胞学说的内容: 细胞学说建立于19世纪,家里者主要是两位德国科学家施莱登(M·J·Schileiden,1804-1881)和 施旺(T·Schwann,1810-1882) 主要内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细胞学说建立的意义: 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时间 科学家 重要发展 1543年 比利时的维萨里,法国的比夏 揭示了人体在组织和器官水平的结构 1665年

英国的虎克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不栓组织,发现许多规则的“小室”并命名为细胞 19世纪 德国的施莱登、施旺 细胞是构成动植物提的基本单位 1858年 德国的魏尔肖 细胞是构成动植物提的基本单位 高中生物细胞知识点 细胞质基质 功能: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其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例如,提供ATP、核苷酸、氨基酸等。 化学组成:呈胶质状态,由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组成。 细胞骨架 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 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线粒体 结构特点:具有双层膜结构,外膜是平滑而连续的界膜,内膜反复延伸折入内部空间,形成嵴。线粒体具有半自主性,腔内有成环状的DNA、少量RNA和核糖体,它们都能自行分化,但是部分蛋白质还要在胞质内合成。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上含有呼吸作用有关的酶。 功能: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动力车间”。 叶绿体 结构特点:具有双层膜。在叶绿体内部存在扁平袋状的膜结构,叫类囊体。类囊体通常是几十个垛叠在一起而成为基粒。类囊体膜上有光合作用的色素,叶绿体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叶绿体具有特有环状DNA、少量RNA、核糖体和进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酶,能合成出一部分自己所必需的蛋白质。 功能:光合作用的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高中生物记忆方法 1联想记忆法 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2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 1967年,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成为地球科学史上的革命。 (1)大陆漂移 (2)海底扩张 (3)板块构造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 1.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2.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 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证据:大陆边界的吻合、岩石和构造的拼合、生物学、古地磁学、古气候 早在1620年,培根(Bacon, F)就发现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相似性 北大西洋两岸山脉可对比性 阿帕拉契亚山脉向北消失于纽芬兰海滨,但年龄与地质构造均相当于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 岩石和构造的拼合 北美、非洲和欧洲的古老岩石-构造线可以很好的对接 南美与非洲古老岩石(老于20亿年)分布区可以很好的对应 非洲西部高原的片麻岩年龄、构造线方向与南美洲巴西高原片麻岩的年龄、构造线方向一致。 古生物 南美、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在晚古生代期间生物具有相似性,表明他们连为一体,组成冈瓦纳(Gondwana)大陆 动物变异性同样说明三叠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 古气候 南澳大利亚Hallet Cove基岩上的冰川擦痕,指示冰川的运动方向 古地磁学 英国学者布莱克特和朗科恩通过测定已知时代岩石古地磁,进而推算其古地理位置,发现一些大陆的古地理位置与现今位置相差较远,证明古大陆曾发生漂移。 通过测定某大陆不同时代岩石的古地磁所反映的对应时代的磁极位置,并标示在地图上,并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古地磁极移曲线。极移曲线反映了古大陆漂移轨迹 海底扩张 一、洋脊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1、洋脊是软流圈上涌出口,地温较高,密度小、波速低; (1)高热流异常区;(2)重力负异常区;(3)低速区。 2、沿洋中脊向两侧,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具有对称性; 基岩的风化程度向两侧逐渐加深; 沉积层在洋中脊部位最薄,向两侧逐渐加厚; 洋脊两侧正负磁异常条带具对称性; 二、海沟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

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 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兼地质学家魏格纳最先提出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在前寒武纪时,地球上存在一块统一的大陆:泛大陆。以后经过分合过程,到中生代早期,联合古陆再次分裂为南北两大古陆,北为劳亚古陆,南为冈瓦那古陆。到了三迭纪末,这2个古陆进一步分离及漂移,相距越来越远了,其间由最初一个狭窄海峡,逐渐发展成现在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了新生代,因为印度已北漂到亚欧大陆的南缘,两者发生了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了宏大的喜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东部完全消失了;非洲继续向北推进,古地中海西部逐渐缩小到现在的规模;欧洲南部被挤压成了阿尔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过程里,它们的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时两个美洲在巴拿马地峡处复又相接;澳大利亚大陆脱离南极洲,向东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于是海陆的基本轮廓发展成现在的规模。 由于受当时科技水平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大陆漂移说也未能正确说明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未能提供大陆拼合的最佳方案。大陆漂移学说在当时学术界引起很大争议,大陆漂移理论提出后不久,便被视为是一种荒唐的臆想。随着魏格纳本人在科学探险中献身于格陵兰雪原,大陆漂移说一度陷于沉寂。 六十年代初,美国地震地质学家迪茨提出了“海底扩张”的概念。接着,郝斯加以深入阐述。 迪茨提出:由于地幔中放射性元素衰变生成的热使地幔物质以每年数厘米的速度进行大规模的热循环,形成对流圈,它作用于岩石圈,成为推动地壳运动的主要力量。洋壳的形成与地幔对流有关。洋底就是对流圈的顶,它在洋底的离散带形成,并缓慢地向敛合带扩张。总的看来,洋底构造是地幔对流的直接反映,洋脊是地幔物质上涌的部位,海沟是地幔物质的下降部位。 郝斯认为大洋中脊是地幔对流上升的地方,地幔物质不断从这里涌出,太平洋周围分布岛屿与海沟、大陆边缘山脉以及火山、地震就是这样形成。 1968年,剑桥大学的麦肯齐和派克,普林斯顿大学的摩根和拉蒙特观测所的勒皮雄等人联合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它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具体引伸。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的构造单元是板块,板块的边界是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和地缝合线。由于地幔的对流,板块在洋中脊分离、扩大,在俯冲带和地缝合线处下冲、消失。全球被划分为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等

板块学说练习题(含答案)

4.2 板块运动(文科) 一、选择题。(70分,每题2分) 1.下列地区中,地壳较稳定,不易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是()。 A.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B.板块内部 C.日本 D.中国 2.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地震的亚洲国家有( ) 。 A.日本 B.俄罗斯 C.美国 D.加拿大 3.六大板块之中,范围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 A.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大西洋板块 D.北冰洋板块 4.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未来地中海面积应该是()。 A.扩大 B.缩小 C.不变 D.有时扩大,有时缩小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回答下题。 5.下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的是() A.阿拉伯半岛 B.印度半岛C.东南亚地区D.拉布拉多半岛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红海将会不断扩大B.地中海将会不断扩大 C.太平洋将会进一步扩大 D.大西洋将会减小 7.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 。 A.地球的岩石圈由五大板块拼合而成 B.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带 C.板块内部稳定,不可能再分成小块 D.板块都处于静止状态 8.下列关于全球构造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地球物理学家莫霍提出来的 B.大陆漂移学说认为板块交界处地壳很稳定 C.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 D.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西洋在不断缩小 9.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哪个板块( ) A.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太平洋板块 D.南极洲板块 10.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由于板块与板块之间的( ) 。 A.碰撞 B.张裂 C.分裂 D.隆起 1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地球的岩石圈是一个整体 B.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和岛弧 C.全球共有6个板块 D.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产生的 12.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原理,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的是() A.海沟、岛弧 B.海岭、海洋山脉 C.裂谷、海洋 D.巨大山脉 13.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原因是()。 A.海底森林死亡 B.地壳下陷,海水淹没 C.砍伐的森林丢到海里 D.地上树木被水冲到海中读板块示意图,完成14~15题。 14.图中①~④段板块界线中,与其它三段板块界线类 型不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5.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多火山活动,图 中与此相关的板块是() A.a B.b C.c D.d 16.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往往形成() A.海沟 B.孤岛 C.海岭 D.海岸山脉 17.图中①、②、③、④段边界属于生长边界的有()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8.图中a、b、c、d所在板块绝大部分为海洋的是() A.a B.b C.c D.d 我国某远洋科学考察船从青岛港起航,进行环球大洋科学考察活动。图1是科考题船航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9.科考船途经了全球六大板块中的() A.3个板块 B.4个板块C.5个板块 D.6个板块 20.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是() A.处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带 B.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带 C.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带 D.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 2010年春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发,使一些地区 的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巨大损失。读图1,完成下题。 21.冰岛多火山是因为它处于() A.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挤压地带 青岛 航向、航线

板块构造学说的介绍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板块构造学说的介绍 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 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 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伸。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象大陆漂移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据physorg 网站2007 年11 月21 日报道,太阳系外发现的巨大类地行星被命名为超级地球。超级地球引发科学家们研究他们在哪些方面可能像地球的浓厚兴趣。最近,哈佛大学科学家们指出,这些类地行星也适用于地球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指构成地球固态外壳的巨大板块的运动学说。板块运动常导致地震、火山和其它大地质事件。从本质上来讲,板块决定了地球的地质历史。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个适合板块构造学说的行星。地球板块运动被认为是生命进化的必要条件。然而,哈佛行星科学家黛安娜.巴伦西亚和她的同事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预测,超级地球(其质量是地球的一倍至十倍大)同样也会通过板块构造来提供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之一。该论文的作者巴伦西亚告诉本网站称,这些超级地球中的一些可能在他们的太阳系中也处于可居住区域,这就是说他们离他们的母恒星的距离恰好合适,有液态水存在,因此会有生命。尽管最终只有这些行星的热和化学进化能够决定是否他们适合居住,但是这些热和化学特性却极其依赖于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全面模拟这些具有大片陆地的超级地球的内部结构,巴伦西亚和他的研究小组发现超级地球的质量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一、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高中地理“岩石与地貌”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自然地貌与人工地貌”内容的基础与前提,更是自然地理学中最基础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透析海陆变迁和地壳运动的成因内核,解释许多有关大地科学的复杂现象,层层深入地帮助学生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即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上升到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从一般科学的思想方法再上升到科学哲学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设计本课时处处体现分层教学的理念,保证学困生能够听懂原理、会做习题;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帮助他们拓宽眼界、开阔思路,培养地理思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2)能阅读全球板块分布图,说出各个板块的位置和范围; (3)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岛弧、海沟、海岭、海岸山脉和高大山系等地形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FLASH动画,了解“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内容; (2)通过填图练习,熟悉六大板块的分布及其主要海陆范围。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的学习,初步认识人类对地壳运动的认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感悟科学探究的无止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科学质疑的重要性,从而辩证地看待科研成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划分、板块运动及其结果) 难点:三种大地构造学说的创新之处,板块运动的动力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启发法、小组讨论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展示考古资料《意大利塞拉比斯古庙》 提问:从资料中可以看出这里曾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思想】用考古实例引出“沧海桑田”,让学生初步认识海陆变迁的事实,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 2.提问:你还能举出哪些自然界海陆变迁的例子? 【设计思想】把话语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展示自己课外知识的机会。 展示“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历程示意图” 追问:是什么“增高药”使喜马拉雅山不断“长高”? 【设计思想】这个问题不需要学生马上回答,在“似乎知道又说不清”的矛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被迅速激发。 (二)新课教学 展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设计思想】复习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下面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大陆漂移学说” 展示“世界地图”

生物学简答题

1、根据酶的特性和催化作用原理说明蛋白质结构对于功能的重要性。 (1)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2)酶可以降低活化一个反应所需要的能量;(3)酶催 化反应的特异性和专一性。 2、说明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被恩格斯喻于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1)细胞学说的内容:细胞学说是关于细胞是动植物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的学说。 现今的细胞学说包括三方面内容:细胞是一切多细胞生物的基本结构单位,对单细胞生物来说,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多细胞生物的每个细胞为一个生命活动单位,执行特定的功能;现存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① 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组成; ② 所有细胞在结构和组成上基本相似; ③ 新细胞是由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来; ④ 生物的疾病是因为其细胞机能失常。 ⑤.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⑥.生物体是通过细胞的活动来反映其功能的。 细胞学说将植物学和动物学联系在一起,论证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学向微观领域的发展。恩格斯将它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2)为生物进化理论打下基础,为辩证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提供了有力证据。 3、请通过具体事例阐述生命体独有的特征。 答:生命的特征: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3 生物体都有应激性 4 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 5 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6 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4、在你的一生中,与你关系最为密切的各种生物加起来不过百十种,而地球上绝大多数生 物你甚至连见也没见过。为什么我们还是要不遗余力地保护现存的各种生物? (1)资源;()保护生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5、为什么一旦感染上艾滋病将很难治愈?导致艾滋病病人死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是什 么?HIV的主要传播途径有那些?如何预防艾滋病? (1)艾滋病的变异和增殖的速度非常快;(2)免疫系统崩溃;(3)性、血等;(4)注意自身、关注他人。 8、论述植物由水生到陆生的演化和适应。 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植物从水生到陆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水分和矿物质的吸收和运输;气体交换;抵抗重力的问题;陆生环境(温度、风力、湿度及光等)变动剧

板块构造学说的运用

必修一自然地理 板块构造学说的运用 【课标考纲】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会考要求: 1.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 2.说明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3.分析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4.说明流水、风、冰川等所产生的外力作用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5.分析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 高考要求: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典型例题】 例1、下图为利用GPS系统监测板块运动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 (1)断层两侧的板块是( )

A、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B、非洲板块、美洲板块 C、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D、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2)断层在加利福尼亚的走向是( ) A、南北 B、东西 C、西北一东南 D、东北一西南 (3)图中监测站的主要作用是() A、监测三个站之间距离变化 B、监测海洋污染情况 C、监测台风登陆的路径 D、监测厄尔尼诺现象 例2、读“海底地形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目前,人类开发的海洋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 A、M处 B、N处 C、P处 D、Q处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处是板块张裂形成的大陆坡 B、Q处是板块碰撞形成的海沟 C、N处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D、P处附近是火山、地震多发地带 例3、读图回答。

(1)图中区域所示的板块个数为( ) A、3 B、4 C、5 D、6 (2)以下对图中事物描述正确的是() A、①②之间地震发生概率高于②④之间 B、板块挤压处⑤的地层年龄较轻 C、板块消亡边界附近②地多石灰岩矿 D、③附近的海域有岛弧链 例4、读全球板块示意图,回答(1)~(5)题。

细胞生物学

1.最早发现细胞并对其命名的学者是(C) A.施旺 B.列文虎克 C.胡克 D.施莱登 2.下列对细胞基本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A.细胞遗传物质的载体为双链DNA B.细胞具有细胞核和线粒体 C.细胞具有增殖能力 D.细胞都具有细胞质膜 3.下列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A.病毒 B.支原体 C.噬菌体 D.真菌 4.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 A.内质网 B.核仁 C.中心体 D.微丝 1.胡克发现的是木栓层中的完整植物细胞。 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支原体是最小最简单的真核细胞。 4.原核生物都是由单细胞构成,真核生物均是由多细胞构成。 5.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有内膜系统。 细胞学说基本内容 细胞的基本共性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区别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区别 1.显微镜的分辨率与下列哪项无关() A.物镜的放大倍数 B.入射波的波长 C.镜口角 D.样品与物镜之间的介质的折射率 2.为了观察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三维结构,可用下列哪种技术() A. B. C. D. 普通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技术透射电镜技术扫描电镜技术 3.为了研究某种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可用() A.经组织切片后经 H-E染色观察 B.与荧光偶联的抗体进行孵育后观察 C.直接将细胞超薄切片并用重金属盐染色后用透射电镜观察 D.超速离心收集该蛋白 4.为了实现细胞内某种蛋白质的亚细胞精细定位,可对蛋白进行标记,下面哪种标记可行() A.GFP标记 B.免疫荧光标记 C.免疫电镜技术 D.荧光染料直接染色 5.以下哪点不是对流动镶嵌模型的正确解读() A.膜具有流动性 B.膜蛋白分布不对称 C.膜蛋白镶嵌或结合脂双层表面 D.膜脂是生物膜的功能执行者 6.膜脂是生物膜的基本组成成分,生物膜上含量最丰富的膜脂是() A.甘油磷脂 B.鞘脂 C.固醇 D.糖脂 1.为了确认培养的细胞是否被病毒污 染, 可通过相差显微镜直接观察培养液中是否有病 毒

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科学大辞典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 总论 【全球板块构造】global plate tectonics现代板块边界主要是根据全球地震活动带和各种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划分的,因为构造地震意味着两侧地质体发生相互错移。沿全球洋中脊分布的张性浅源地震带反映了两侧板块在背向运动;沿大陆边缘分布的倾斜地震带(贝尼奥夫带)代表两侧板块相向汇聚。由此得出全球板块分布(如图)。新洋壳现在正沿大西洋等大洋中 脊产生。红海就是印度洋中脊伸入非洲板块、使后者裂离而出现的新生洋盆。阿尔卑斯 喜 马拉雅山系是欧亚板块和非洲、印澳板块碰撞汇聚的地方。可以看出多数情况下洋、陆边缘与板块界线并不一致。 全球板块构造 (据D.P.McKenzie and F.Richter,1976) 箭头和数字示相邻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单位cm/a Ⅰ.阿拉伯板块;Ⅱ.欧亚板块;Ⅲ.可可斯板块;Ⅳ.北美板块;Ⅴ.加勒比板块;Ⅵ.南美板块;Ⅶ.纳兹卡板块;Ⅷ.南极洲板块;Ⅸ.太平洋板块;Ⅹ. 菲律宾海板块;Ⅺ.澳大利亚 印度板块;Ⅻ.非洲板块【岩石圈板块】lithosphere plate地 球岩石圈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如洋中脊、岛弧海沟系、转换断层)分割成若干个不连续的板状块体。每个板块的厚度50~150千米不等,面积大小也各不相同,故可按其直径大小划分为大、中、小板块。也有人以巨板块、板块、亚板块和微板块等区分之。最初由勒皮雄(Le Pichon,1968)将全球岩石圈划分出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等六个大板块。以后,这些全球性的板块又被进一步划分出许多次一级板块。例如美洲板块又被划分成南、北美洲两个板块等。从垂向剖面上看,岩石圈板块具有双层结构,下部由上地幔上部物质组成,其成分相当于橄榄岩;上部即为莫霍面以上的地壳。在空间上,板块的成分和厚度变化都很大。板块的形状与全球海陆分布的地理面貌之间通常并不一致,只有少数例外,如太平洋板块主要全由洋壳组成,没有陆壳分布。 【新全球构造】new global tectonics以前人们把大陆漂移说称为全球构造学说,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涉及整个地球。后来出现的板块构造学说,其研究领域也遍及全球,但它的研究深度大大超过了前者,为了有所区别,人们将后者命名为新全球构造。 【板块运动】plate movement地壳沿大洋中脊产生,向海沟方向消减,它的运动可按欧拉定 理(Euler s theorem):任一块体沿球面的运动可用绕一通过球心的轴的旋转来描绘。板块 沿地球表面的运动 (据Press, 1982)图中板块B正相对板块A向东移动,由箭头矢量指示的板块运动方向和错移洋中脊的转换断层方向一致,并代表旋转纬线。垂直这些纬线的法线的交点就是转动极的位置。从而一个板块的运动可以根据绕特定极的转动(角速度)确定。板块运动的线速度在转动极为零,90°处达最大值。按照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测定,全球板块运动速度从2.0厘米/年(红海)到18.3厘米/年(南太平洋)不等。 【板块构造学说】plate tectonics hypothesi s见94页“板块构造学说”。 【地幔对流说】mantle convection hypothesis即对流说,指地球内部物质循环运动的一种方 式,是板块运动动力机制的一种假说。由霍姆斯(A Holmes,1928)和格里格斯(D Griggs,1939)提出。现认为它是导致板块运移的主要机制。岩石的不良热传导性和放射热积

细胞生物学第四版习题大全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细胞生物学 :就是研究与揭示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从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代谢、运动、衰老、死亡,以及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起源与进化等重大生命过程。 2、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直径大于0、2微米,如细胞的大小及外部形态、染色体、线粒体、中心体、细胞核、核仁等。 3、亚显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分子水平以上的结构,直径小于0、2微米,如内质网膜、核膜、微管、微丝、核糖体等。 4、细胞学:研究细胞形态、结构、功能与生活史的科学,细胞学的确立就是从Schleiden(1838)与Schwann(1839)的细胞学说的提出开始的,而大部分细胞学的基础知识就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得到。 5、分子细胞生物学:就是细胞的分子生物学,就是指在分子水平上探索细胞的基本生命活动规律,主要应用物理的、化学的方法、技术,分析研究细胞各种结构中核酸与蛋白质等大分子的构造、组成的复杂结构、这些结构之间分子的相互作用及遗传性状的表现的控制等。 二、简答题 1、细胞生物学的任务就是什么?它的范围都包括哪些? 1、任务: 细胞生物学的任务就是以细胞为着眼点,与其她学科的重要概念兼容并蓄,来阐明生物各级结构层次生命现象的本质。 2、范围: (1) 细胞的细微结构; (2) 细胞分子水平上的结构; (3) 大分子结构变化与细胞生理活动的关系及分子解剖。 2、细胞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与其她学科的关系 1、地位:以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探索生命活动规律,核心问题就是将遗传与发育在细胞水平上的结合。 2、关系:应用现代物理学与化学的技术成就与分子生物学的概念与方法,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 许多高等学校在生命科学的教学中,将细胞生物学确定为基础课程。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神经生物学与生态学并列为生命科学的四大基础学科。细胞生物学与其她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日益明显。 3、通过学习细胞学发展简史,您如何认识细胞学说的重要性? 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与德国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与细胞产物所构成;每个细胞作为相对独立的单位,但也与其她细胞相互影响。1858年Virchow对细胞学说做了重要的补充,强调细胞只能来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