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原理 交换机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原理  交换机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原理  交换机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原理交换机的特点

交换机是指按照通信两端传输信息的需要,用人工或者设备自动完成信息的传输。广义的交换机是指一种在通信系统中完成信息交换功能的设备。交换机有以下基本特点:

●端口带宽的独享

交换机不同与集线器,交换机的端口可以带宽独享。在同时该可以进行多个端口之间传输数据,每个端口都是一个独立的冲突域,连接在其上的网络设备独自享有全部的带宽,不须要同其他设备竞争使用。而集线器的每个端口都是共享一条带宽,在同一时刻只能有两个端口传输数据,其他端口只能等待。

●识别MAC地址,并封装转发数据包

交换机别一个特点,就是可以识别MAC地址,还可以将其存放在内部地址表中,通过在数据帧的源地址和目标地址之间建立临时的交换路径,使用数据帧直接由源地址到达目的地址。

●网络分段

如果用户使用带有VLAN功能的交换机可以把网络“分段”,通过对照地址表,交换机只允许必要的网络流量通过交换机。通过交换机所具有的过滤和转发功能,可以有效地隔离广播风暴,减少误包和错包的出现,避免共享冲突。

交换机实质是多端口并行网桥技术的实现,它主要完成OSI参考模型中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交机有效地将网络分成小的冲突域,为每个计算机提供了更高的带宽。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1章 PSE:分组交换设备 PAD:分组装配、拆卸装备 NCC:网络控制中心 FEP:前端处理机 IMP:接口信息处理机 PSTN:电话交换网 ADSL:非对称用户环路 DDN:数字数据网 FR:帧中继 ATM:异步转移模式 ISDN:综合服务数字网 VOD:电视点播 WAN:广域网 LAN:局域网 MAN:城域网 OSI:开放系统互连基本模型 ITU:国际电信联盟 IETF:英特网工程特别任务组 第2章 1.说明协议的基本含义,三要素的含义与关系。 答: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就称为协议。协议三要素: (1)语义:涉及用于协调与差错处理的控制信息。 (2)语法:涉及数据及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

(3)定时:涉及速度匹配和排序等。 3.计算机网络采用层次结构模型的理由是什么?有何好处? 答: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将一个复杂系统分解为若干个容易处理的子系统,然后“分而治之”逐个加以解决,这种结构化设计方法是工程设计中常用的手段。分层就是系统分解的最好方法之一。 分层结构的好处在于使每一层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每一层的功能相对简单而且易于实现和维护。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分层结构有利于交流、理解和标准化。 6.请比较面向连接服务和无连接服务的异同点。 答:面向连接服务和电话系统的工作模式相类似。数据传输过程前必须经过建立连接、维护连接和释放连接的3个过程;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各分组不需要携带目的的节点的地址。面向连接数据传输的手法数据顺序不变,传输可靠性好,需通信开始前的连接开销,协议复杂,通信效率不高。 无连接服务与邮政系统的信件投递过程相类似。每个分组都是要携带完整的目的节点的地址,各分组在通信子网中是独立传送的。数据传输过程不需要经过建立连接、维护连接和释放连接的3个过程;目的节点接收到的数据分组可能出现乱序、重复与丢失的现象。可靠性不是很好,通信协议相对简单、效率较高。 9.试比较OSI/RM与TCP/IP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两者都以协议栈的概念为基础,并且协议栈中的协议彼此相互独立,而且两个模型中都采用了层次结构的概念,各个层的功能也大体相似。 不同点:(1)OSI模型有七层,TCP/IP是四层,它们都有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但其它的层并不相同。 (2)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范围有所不同。 第3章 3.请说明和比较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纤3种常用介质的特点。 答:双绞线:由螺线状扭在一起的两根、四根或八根绝缘导线组成,线对扭在一起可以减少相互间的辐射电磁干扰。双绞线是最常用的传输介质,可用于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传输。 同轴电缆:也像双绞线一样由一对导体组成,但它们是按“同轴”形式构成线对。最里层是内芯,向外依次为绝缘层、屏蔽层,最外是起保护作用的塑料外套,内芯和屏蔽层构成一对导体。适用于点到点和多点连接。

认识计算机网络教案

1.1认识计算机网络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讲解了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定义,功能,分类,概念性知识较多!教材重点突出,但相关知识不多,需要老师适当扩充!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并不陌生,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只是浏览网页、QQ聊天、网上看视频、网上购物等一些网络应用上。对计算机网络本身的功能和定义并不清楚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定义, (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 (3)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分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感受网络的神奇作用,激发对网络技术的求知欲;【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与分类 难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三要素 三:【教法、学法】 教法:

1:讲授法 2:启发式教学 3:理论联系实际 学法: 1:查阅资料法 2:自主探究法 3:归纳法 四:【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课前引入→网络功能→网络定义→网络分类 一、引入课题 大家平时上网一般在做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引入本节课题,集中学生注意力。 二、计算机网络功能 1、问题:咱们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计算机网络,那么它有什么的功能?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小结计算机网络功能: ①数据通信。如: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

②资源共享。如:网上浏览新闻、网上查找学习资料等, 你可以查阅学习资料,浏览新闻,他也可以,大家都可以, ③分布处理。如:自动作战指挥系统 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炼知识的能力探究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定义 三、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4、小结计算机网络定义,三要素 (1)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多台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一定的通信线路(如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微波等)和通信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网桥、HUB[集线器]、中继器等)连接起来,通过功能丰富的网络软件(网络操作系统、通讯协议)而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一个系统 (2)计算机网络的三要素: ①多台地理上分散的独立的计算机; ②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 ③网络软件 四、认识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设问:大家平时听说过的网络类型有哪些? 2、讲解:计算机网络分类方式有多钟,一般的分类方式是 1:按网络覆盖范围来分,分为: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广域网(WAN)。 2:按传输介质分类 1、有线网(Wired Network) 采用同轴电缆,双绞线,光钎等物理介质来传输数据! ⑴双绞线:其特点是比较经济、安装方便、传输率和抗干扰能力一般,广泛应用于局域网中。

《计算机网络》第3版课后题参考答案(徐敬东、张建忠编著)

第1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一、填空题 (1)按照覆盖的地理范围,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2)ISO/OSI参考模型将网络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3)建立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是:资源共享和在线通信。 二、单项选择题 (1)在TCP/IP体系结构中,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对应的是:( B ) A.主机-网络层 B.互联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2)在OSI参考模型中,保证端-端的可靠性是在哪个层次上完成的?( C ) A.数据链路层 B.网络层 C.传输层 D.会话层 三、问答题 计算机网络为什么采用层次化的体系结构? 【要点提示】采用层次化体系结构的目的是将计算机网络这个庞大的、复杂的问题划分成若干较小的、简单的问题。通过“分而治之”,解决这些较小的、简单的问题,从而解决计算机网络这个大问题(可以举例加以说明)。

第2章以太网组网技术 一、填空题 (1)以太网使用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为CSMA/CD。 (2)计算机与10BASE-T集线器进行连接时,UTP电缆的长度不能超过100米。在将计算机与100BASE-TX集线器进行连接时,UTP 电缆的长度不能超过100米。 (3)非屏蔽双绞线由4对导线组成,10BASE-T用其中的2对进行数据传输,100BASE-TX用其中的2对进行数据传输。 二、单项选择题 (1)MAC地址通常存储在计算机的( B ) A.内存中 B.网卡上 C.硬盘上 D.高速缓冲区 (2)关于以太网中“冲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D ) A.冲突时由于电缆过长造成的 B.冲突是由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错误使用造成的 C.冲突是由于网络管理员的失误造成的 D.是一种正常现象 (3)在以太网中,集线器的级联( C ) A.必须使用直通UTP电缆 B.必须使用交叉UTP电缆 C.必须使用同一种速率的集线器 D.可以使用不同速率的集线器 (4)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 ) A.集线器可以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放大 B.集线器具有信息过滤功能 C.集线器具有路径检测功能 D.集线器具有交换功能

网络交换机作用

?网络交换机网络交换机(NetworkSwitch)是集线器的升级换代产品,从外观上来看,它与集线器基 本上没有多大区别,都是带有多个端口的长方体。广 义的交换机就是一种在通信系统中完成信息交换功能 的设备。随着通信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推 进,以太网交换机市场呈稳步上升态势。由于以太网 具有性能价格比高、高度灵活、相对简单、易于实现 等特点。所以,以太网技术已成为当今最重要的一种 局域网组网技术,以太网交换机也就成为了最普及的 交换机。 目录 ?网络交换机的概述 ?网络交换机的性能 ?网络交换机的分类 ?网络交换机的选择 网络交换机的概述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及其应用日益普及,计算机网络也迅速发展起来。凡是将地理位置 不同,具备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终端及其附属设

备,用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并配以相应的网络软件实现计算机通信信息网的资源共享与数据通信,都称为计算机通信网。当网络规模扩大时,单纯靠延长网线已变得不现实。并且对于不同的局域网,要实现互相之间的数据传送,共享网络的资源,需要有专门的连接设备实现网络扩展。同时,网络中站点的增加,地理范围的扩大,业务量的增长,促使网络互联迅速向前发展。 网络互联的高速发展,导致网络交换技术的出现,网络交换机也随之应运而生。广义的交换机就是一种在通信系统中完成信息交换功能的设备。网络交换机的主要功能包括物理编址、网络拓扑结构、错误校验、帧序列以及流量控制。 随着交换技术的发展,交换机由原来工作在OSI承M 的第二层,发展到现在有可以工作在第四层的交换机出现,所以根据工作的协议层交换机可分第二层交换机、第三层交换机和第四层交换机。由于第四层交换机交换技术尚未真正成熟且价格昂贵,第四层交换机在实际应用中目前还较少见。 网络交换机的性能 网络交换机是一种连接网络分段的网络设备。从技术角度看,网络交换机运行在OSI 模型的第2层

自考《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代码4741复习笔记

计算机网络原理笔记1(可以用作考条)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四个发展阶段: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开放式标准化网络、因特网广泛应用和高速网络技术发展。 我国三大网络: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未来发展趋势:宽带、全光、多媒体、移动、下一代网络。 计算机网络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构成。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利用通讯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软/硬件资源共享、用户间信息交换。(1)硬件资源共享:可以在全网范围提供对处理资源、存储资源、输入输出资源等昂贵设备的共享,使用户节省投资,也便于集中管理和均衡分担负荷。(2)软件共享:允许互联网上的用户远程访问各类大型数据库,可以得到网络文件传送服务、远地进程管理服务和远程文件访问服务,从而避免软件研制上的重复劳动以及数据源的重复存储,也便于集中管理。(3)用户间信息交换:计算机网络为分布在各地的用户提供强力通信手段,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送电子邮件、发布新闻消息和进行电子商务活动。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办公自动化、远程教育、电子银行、证券及期货交易、企业网络、智能大厦和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拓扑结构:星形、总线形、环形、树形、混合形、网形。 按交换方式: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 按覆盖范围: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 按传输技术:广播方式网络、点对点方式网络。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TU(国际电信联盟),IETF(因特网工程特别任务组) 第二章 网络协议:为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的集合。 网络协议由三个要素组成:语义、语法、时序关系。 分层:将一个复杂的划分为若干个简单的 网络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各层次结构模型及其协议的集合 面向连接服务:开始时建立连接,传输时不用携带目的节点的地址。 无连接服务:开始时不需建立连接,每个分组都要携带完整的目的节点地址,不同分组可能选择不同路径达到目的节点,节点接收到的分组可能出现乱序、重复、丢失的现象。协议相对简单,效率较高。OSI/RM: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TCP/IP:主机-网络层、互联层、传输层、应用层。 ORI/RM与TCP/IP的比较: 共同:1,两者都以协议栈的概念为基础,协议栈中的协议彼此相互独立,2,都采用了层次结构的概念,各层功能大体相似。 不同:1,OSI有7层,TCP/IP有4层。TCP/IP网络层提供无连接通信,传输层支持2种。OSI网络层支持2种,传输层支持面向连接的通信。 第三章 物理层定义:在物理信道实体之间合理地通过中间系统,为比特传输所需的物理连接的激活、保持和去除提供机械的、电气的、功能性和规程性的手段 DTE::数据终端设备,对属于用户所有的联网设备或工作站的统称,如计算机、终端等。 DCE:数据通信设备,为用户提供入网连接点的网络设备的统称,如调制解调器。 物理信道的特性: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规程特性。

计算机网络__交换机工作原理

计算机网络交换机工作原理 在前面了解到根据交换机在OSI参考模型中工作的协议层不同,将交换机分为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四层交换机。交换机工作的协议层不同,其工作原理也不相同。下面我们将介绍各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1.二层交换机工作原理 二层交换机能够识别数据包中的MAC地址信息,然后根据MAC地址进行数据包的转发,并将这些MAC地址与对应的端口记录在内部的地址列表中。二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如下:当交换机从端口收到数据包后,首先分析数据包头中的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并找出源MAC地址对应的交换机端口。然后,从MAC地址表中查找目的MAC地址对应的交换机端口。 如果MAC地址表中存在目的MAC地址的对应端口,则将数据包直接发送到该对应端口。如果MAC地址表中没有与目的MAC地址的对应端口,则将数据包广播到交换机所有端口,待目的计算机对源计算机回应时,交换机学习目的MAC地址与端口的对应关系,并将该对应关系添加至MAC地址表中。 这样,当下次再向该MAC地址传送数据时,就不需要向所有端口广播数据。并且,通过不断重复上面的过程,交换机能够学习到网络内的MAC地址信息,建立并维护自己内部的MAC地址表。如图6-10所示,为二层交换机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6-10 二层交换机工作原理 2.三层交换机工作原理 三层交换机是在二层交换机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层路由模块,能够工作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实现多个网段之间的数据传输。三层交换机既可以完成数据交换功能,又可以完成数据路由功能。其工作原理如下: 当三层交换机接收到某个信息源的第一个数据包时,交换机将对该数据包进行分析,并判断数据包中的目的IP地址与源IP地址是否在同一网段内。如果两个IP地址属于同一网段,

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应用实习报告

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应用实习报告 很快的,署假又过来了,面对最后一年的校园生活,想着刚刚过去的最后一个署假,紧张沉默之后更多的是感慨,印在脑海里的每一个足迹都是那么的深,真的说不出是什么感觉,伴着时间,就像是在和自己的影子赛跑,不可能从真实的两面去看清它,只是经意不经意的感受着有种东西在过去,也许更适合的只有那句话:时不待我,怎可驻足。 署假期间,我在广东东莞的一家电脑公司做教师,主要是教那些比较简单实用的办公软件,本来开初都没想到自己一个学英语专业的竟会去做电脑教师,于是真的觉得老师那句话的实在,在学校,学到的任何一种知识都是一种有用的贮备,虽然在平时看来学的很多东西总感觉与自己的想象很遥远,但说不不定就在某一刻显现出来。这也许就是有些师哥师姐说的在工作过程中总觉那些东西在学校见过,但却己经忘了,擦肩而过。想起这,真的得感谢在校期间学的那些本专业的那些另外的知识。 两个月,短短的两个月,说不上是每一份经过都会成为内存,但紧张沉默之后更多的确实是感慨。 以前也想过,学我们英语专业的,也许以后最起码存在那种机会去走向讲台,所以,这短短的两个月的经历,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煅练,而且,专门机构统计的现在的毕业生出来后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会做与自己专业相符的

工作,因而。、在工作的过程中,我都在不断的提醒自己,不断的对自己要求,把手上的活,当做是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老板常常强调的就是每个员工都必需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做事,我也觉得这是以后无论做任何一份工作都会收到的要求。因为公司的员工都是即训上岗,所以,一直没有又休,而且在工作期间最大的体会就是,作为一个教师,或者说是一名授课者,最大的考验就是耐心,有的时侯,一个问题还得重复很多遍,这个时侯,就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它,而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去感受,慢慢的但有了分冷静的习惯,这也是在这很短的工作中得到的很大的体会。 在工作之余,我还经常出到外面去看看,也算是一种见识,东莞是一个新起的城市,但它却己走在了中国城市建设的最前端,在这种地方,看得到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挑战,有时会把自己与那些出入写字楼的同样年轻的人比较,心里真的感受到那很明显的差距,当然,这种差距并不是一时一日而起,所以,出到外面,一个正确的心理定位但显得格外重要,不然,常常因为比较把自己看得很不平衡,而迷失自己的方向,那些在我们前头的人们,可以当作是榜样,但不可过多的去计较,自己能做到何种程度,应该有一个很明了很中性的认识,不能过于攀比,更不可自以为是。 因而。结束工作的时侯,心里就有一种很渴望的感觉,明白了自己与社会所需的要求,因为现在毕业求职职,特别

《计算机网络》第3版课后题参考答案

第1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 念 一、填空题 (1)按照覆盖的地理范围,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2)ISO/OSI参考模型将网络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3)建立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是:资源共享和在线通 信。 二、单项选择题 (1)在TCP/IP体系结构中,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对应的是:( B ) A.主机 - 网络层 B. 互联层 C. 传输层 D. 应用层(2)在 OSI参考模型中,保证端 - 端的可靠性是在哪个层次上完成的?( C ) A.数据链路层 B. 网络层 C. 传输层 D. 会话层 三、问答题 计算机网络为什么采用层次化的体系结构?【要点提示】采用层次化体系结构的目的是将计算机网络这个庞大的、复杂的问题划分成若干较小的、简单的问题。通过“分而治之”,解决这些较小的、简单的问题,从而解决计算机网

第1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 念 络这个大问题(可以举例加以说明)。

第 2章 以太网组网技术 一、填空题 ( 1)以太网使用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为 CSMA/CD 。 ( 2)计算机与 10BASE-T 集线器进行连接时, UTP 电缆的长度不能 超过 100 米。在将计算机与 100BASE-TX 集线器进行连接时, UTP 电缆的长度不能超过 100 米。 ( 3)非屏蔽双绞线由 4 对导线组成, 10BASE-T 用其中的 2 对进行 数据传输, 100BASE-TX 用其中的 2 对进行数据传输。 二、单项选择题 ( 1)MAC 地址通常存储在计算机的 ( B ) A. 内存中 B.网卡上C.硬盘上 D.高速缓 冲区 ( 2)关于以太网中“冲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D ) A. 冲突时由于电缆过长造成的 B. 冲突是由于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错误使用造成的 C. 冲突是由于网络管理员的失误造成的 D. 是一种正常现象 ( 3)在以太网中,集线器的级联 ( C ) A.必须使用直通 UTP 电缆 B.必须使用交叉 UTP 电缆 C.必须使用同一种速率的集线器 D.可以使用不同速率的集线器 (4)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 )

计算机网络-实验1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实验1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 实验所属系列:《计算机网络基础》课内实验实验对象:本科 相关课程及专业: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实验时数(学分):4学时 实验类别课内上机 实验开发教师:计算机网络课程组 【实验目的】 掌握交换机命令行各种操作模式的区别,能够使用各种帮助信息,以及用命令进行基本的配置。 【实验内容】 假设是某公司新进的网管,公司要求你熟悉网络产品,公司采用全系列锐捷网络产品,首先要求你登录交换机,了解、掌握交换机的命令行操作技巧,以及如何使用一些基本命令进行配置。 需要在交换机上熟悉各种不同的配置模式以及如何在配置模式间切换,使用命令进行基本的配置,并熟悉命令行界面的操作技巧。 【实验环境】 【实验设备】 三层交换机1台 【实验原理】 交换机的管理方式基本分为两种:带内管理和带外管理。通过交换机的Console口管理交换机属于带外管理,不占用交换机的网络接口,其特点是需要使用配置线缆,近距离配置。第一次配置交换机时必须利用Console端口进行配置。 交换机的命令行操作模式,主要包括:用户模式、特权模式、全局配置模式、端口模式等几种。 ●用户模式进入交换机后得到的第一个操作模式,该模式下可以简单查看交换机 的软、硬件版本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测试。用户模式提示符为switch> ●特权模式由用户模式进入的下一级模式,该模式下可以对交换机的配置文件进 行管理,查看交换机的配置信息,进行网络的测试和调试等。特权模式提示符为 switch# ●全局配置模式属于特权模式的下一级模式,该模式下可以配置交换机的全局性 参数(如主机名、登录信息等)。在该模式下可以进入下一级的配置模式,对交换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作业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平时作业课程名称: 学习中心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作业

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 15分。作业总分30 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 1分,共15题) 1. 在OSI 参考模型中,在网络层之上的是 A .物理层 B. 应用层 C. 数据链路层 D. 传输层 2. 在OSI 参考模型中,数据链路层的数据服务单元是 _________ A .帧 B. 报文 C. 分组 D. 比特序列 3. 在TCP /IP 参考模型中,与 OSI 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对应的是 A .主机-网络层 B. 互联网络层 C. 传输层 D. 应用层 4. 在TCP /IP 协议中,UDP 协议是一种 A .主机-网络层 B. 互联网络层 C. 传输层 D. 应用层 5. 在常用的传输介质中,带宽最宽、信号衰减最小、抗干扰能力最强的一类传输介质 是 A .双绞线 B. 光缆 C. 同轴电缆 D. 无线信道 6. 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频率来表示数字信号 1、0的方法叫做 A .绝对调相 B. 振幅键控 C. 相对调相 D. 移频键控 7. 两台计算机利用电话线路传输 数据信号时必备的设备是 — A .调制解调器 B. 网卡 C. 中继器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 ,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 1 协议。

0 D. 集线器 &将一条物理信道按时间分成若干时间片轮换地给多个信号使用,每一时间片由复用 的一个信号占用,这可以在一条物理信道上传输多个数字信号,这就是 A .频分多路复用 B. 时分多路复用 C. 空分多路复用 D. 频分与时分混合多路复用 9. 设立数据链路层的主要目的是将一条原始的、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为对网络层无差 错的 A .物理链路 B. 数据链路 C. 传输介质 D. 端到端连接 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通信过程中产生的传输差错是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与 I. 随机错 II .连接错 III .突发错 A . I 、 II B. I 、III C. I 、II 与 IV D. III 、IV 11. _______ 在 差错控制方式中,只会重新传输出错的数据帧。 A .连续工作 B. 停止等待 C. 选择重发 D. 拉回 12. 以下的网络分类方法中,哪一组分类方法有误 — A .局域网/广域网 B. 对等网/城域网 C. 环型网/星型网 D. 有线网/无线网 13. 以下不属于协议组成要素的是 A .语法 B. 语义 C. 时序 D. 字符 14. _____ 是指在一条通信线路中可以同时双向传输数据的方法。 A. 单工通信 B. 半双工通信 C. 同步通信 D. 全双工通信 15. 误码率是描述数据通信系统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 中, _____ 正确的。 A. 误码率是衡量数据通信系统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传输可靠性的重要参数 .共同构成的。 IV .字符错 在下面这些有关误码码率的说法

计算机网络(第3版)习题参考答案.doc

计算机网络(第3版)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一.填空 (1)按照覆盖的地理范围,计算机网络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2)ISO/OSI参考模型将网络分为______层、______层、______层、______层、______层、______层和______层。 【答案】:物理、数据链路、网络、传输、会话、表示、应用 (3)建立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 【答案】:资源共享和在线通信 二.单项选择 (1)在TCP/IP体系结构中,与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对应的是: a)主机-网络层 b)互联层c)传输层d)应用层 【答案】:b (2)在OSI参考模型中,保证端-端的可靠性是在哪个层次上完成的? a)数据连路层b)网络层c)传输层d)会话层 【答案】:c 三.问答题 计算机网络为什么采用层次化的体系结构? 【要点提示】采用层次化体系结构的目的是将计算机网络这个庞大的、复杂的问题划分成若干较小的、简单的问题。通过“分而治之”,解决这些较小的、简单的问题,从而解决计算机网络这个大问题(可以举例加以说明)。 第2章以太网组网技术 练习题 一.填空 (1)以太网使用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为________。 【答案】:CSMA/CD 或带有冲突监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2)在将计算机与10BASE-T集线器进行连接时,UTP电缆的长度不能超过________米。在将计算机与100BASE-TX集线器进行连接时,UTP电缆的长度不能超过________米。 【答案】:100米、100米 (3)非屏蔽双绞线由________对导线组成,10BASE-T用其中的________对进行数据传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 一:名解/填空/选择/判断(我也不知道是啥) 1.计算机网络: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服务器、打印机等设备 通过网络通信设备和传输介质连接在一起,按照共同遵循的网络规则,配有相应的网络软件的情况下实现信息交换、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2.数据:传递(携带)信息的实体 3.信息:数据的内容或解释 4.信号:数据的物理量编码(通常为电编码),数据以信号的形式在介质中传播。 5.信道:传送信息的线路(或通路) 6.比特:即一个二进制位。比特率为每秒传输的比特数(即数据传送速率) 7.码元:时间轴上的一个信号编码单元 8.波特(Baud):码元传输的速率单位。波特率为每秒传送的码元数(即信号传送速率)。 9.误码率:信道传输可靠性指标,是一个概率值 10.数字信号:计算机所产生的电信号是用两种不同的电平表示0、1 比特序列的电压脉冲 信号,这种电信号称为数字信号 11.模拟信号:电话线上传送的按照声音的强弱幅度连续变化的电信号称为模拟信号,信号 电平是连续变化的 12.信息编码:将信息用二进制数表示的方法 13.数据编码:将数据用物理量表示的方法。 14.带宽:信道传输能力的度量。 15.时延:信息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16.时延带宽乘积:某一信道所能容纳的比特数。时延带宽乘积=带宽×传播时延 17.往返时延(RTT):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接收端的确认所经历的时间RTT ≈2×传播时延 18.通信的三个要素:信源、信宿和信道 19.噪声:任何信道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会对传输的信号产生干扰,称为“噪声” 20.数字信道:以数字脉冲形式(离散信号)传输数据的信道。(如ADSL、ISDN、DDN、ATM、 局域网) 21.模拟信道:以连续模拟信号形式传输数据的信道。(CATV、无线电广播、电话拨号线路) 22.数字通信:在数字信道上实现模拟信息或数字信息的传输 23.模拟通信:在模拟信道上实现模拟信息或数字信息的传输 24.串行通信:将待传送的每个字符的二进制代码按由低位到高位的顺序依次发送的方式称 为串行通信 25.并行通信;利用多条并行的通信线路,将表示一个字符的8位二进制代码同时通过8条 对应的通信信道发送出去,每次发送一个字符代码 26.单工:数据单向传输 27.半双工:数据可以双向交替传输,但不能在同一时刻双向传输(例:对讲机) 28.全双工:数据可以双向同时传输(例:电话) 29.基带传输:不需调制,编码后的数字脉冲信号直接在信道上传送以太网(局域网) 30.频带传输:数字信号调制成音频模拟信号后再传送,接收方需要解调。通过电话网络传 输数据 31.宽带传输:把信号调制成频带为几十MHZ到几百MHZ的模拟信号后再传送,接收方需要 解调。闭路电视的信号传输

计算机网络-交换机的配置

《计算网络A》实验报告 学院_____计算机学院___ 专业_____ 软件工程 ___ 年级班别______14级2班_____ 学号______3114006235____ 学生姓名______ 郑超龙 _____ 指导教师____ 许青林____ __ 成绩

实验一交换机配置 一、实验目的 了解交换机网络硬件设备,初步掌握交换机的常用配置 二、实验内容和过程 1.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模式 ①用户模式:拖入交换机后点击进入到CLI命令窗口,交换机默认是默认模式,在switch>提示符下键入enable,交换机进入特权命令模式。 switch>enable ②特权模式(允许用户访问所有设备命令): 在switch#特权模式下 输入disable,出现提示符switch>,此时交换机回到用户模式 ③全局设置模式:在switch#提示符下键入configure terminal,出 现提示符switch(config)#,此时交换机处于全局设置模式,可以设置交换机的全局参数,全局设置模式下输入end或按快捷键ctrl+z,交换机回到特权命令模式 ④接口设置模式:要从全局配置模式下进入接口配置模式,应输入 interface接口类型插槽号/端口号命令。提示符将更改为switch(config-if)#

2.上下文帮助 (1)词语帮助:如果记不起完整命令,只记得开头几个字符,则可以按顺序先输入这几个字符,然后再输入一个问号“?”。注意,问号前面不要加入空格 (2)命令语法帮助:如果不熟悉在CLI的当前上下文中可以使用哪些命令,或者不知道要使给定命令完整需要哪些参数或可以使用哪些参数,则可以输入“?”命令。当仅输入“?”时,将显示可在当前上下文中使用的所有命令的列表。如果在特定命令后面输入“?”命令,则会显示命令参数 (3)错误提示:当输入了不正确的命令时,控制台错误消息有助于确定问 题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作业答案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作业答案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5.B 6.D 7.A 8.B 9. B 10. B 11.C 12. B 13. D 14. D 15.A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什么是局域网?有什么特点? 局域网是将小区域内的各种通信设备互连在一起的网络,其分布范围局限在一个办公室、一幢大楼或一个校园内,用于连接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和各类外围设备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它的特点是分布距离近(通常在1000m到2000m范围内),传输速度高(一般为1Mbps到20Mbps),连接费用低,数据传输可靠,误码率低等。 2、检错码和纠错码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检错码只能发现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纠错码不但能发现错误,而且还能纠正错误。 二、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1)具有通信功能的单机系统:该系统又称终端-计算机网络,是早期计算机网的主要形式。它是将一台中央主计算机连接大量的地理上处于分散位置的终端。50年代初,美国建立的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AGE就是将远距离的雷达和其它测量控制设备的信息,通过通信线路汇集到一台中心计算机进行集中处理,从而首次实现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2)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系统:在上述简单的"终端-通信线路-计算机"系统中,中央计算机负担较重,既要进行数据处理,又要承担通信控制,为了减轻主机负担,60年代研制出了通信控制处理机(CCP)或叫前端处理机(FEP)专门负责通信控制,此外,在终端聚集处设置多路器或集中器(C),用低速线路将各终端汇集到集中器,再通过高速线路与计算机相连。60年代初,此网络在军事、银行、铁路、民航和教育等部门都有应用。 3)计算机-计算机网络:60年代中期,出现了由若干个计算机互连的系统,开创了"计算机-计算机"通信的时代,并呈现出多处理中心的特点,即利用通信线路将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了计算机之间的通信。60年代后期,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所研制的ARPANET网是该网络的典型代表。它的主要目标是借助于通信系统,使网内各计算机系统间能够共享资源。ARPANET是一个成功的系统,它在概念、结构和网络设计方面都为今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局域网的兴起和分布式计算的发展:自70年代开始,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价格急剧下降,微机广泛应用,局域网技术得到迅速发展。80

浅谈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

浅谈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 参考资料: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日益广泛,并且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生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了解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尤其是对我们信息专业的学生,认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以及其在生活中发挥的重大作用,为今后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专业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internet,已经飞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人们被其丰富无穷的信息资源、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深深吸引。 如今计算机网络的教育更是早已深入大学校园,尤其是对于我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个专业,网络是信息传播、资源共享的重要媒介,这门课程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逐渐渗透到各个技术领域和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 社会的信息化、数据的分布处理、各种计算机资源的共享等各种应用要求都推动计算机技术朝着群体化方向发展,促使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紧密结合。 网络是计算机的一个群体,是由多台计算机组成的,这些计算机是通过一定的通信介质互连在一起的,计算机之间的互连是指它们彼此之间能够交换信息。 计算机网络属于多机系统的范畴,是计算机和通信这两大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代表着当前计算机体系结构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日益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各种各样的网络应用让我们眼花缭乱,因特网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信息爆炸的威力……在信息管理系统认识实习课的第一讲上,张老师从网络的定义、基本概念、以及应用等三个方面,给我们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让我们对它有了最基础的认识。 计算机网络是多台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连接,使用网络软件相互联系,实现数据通信与资源共享的系统。 其目标就是信息资源共享和互效通信。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分为硬件和软件,硬件又可分为主机、传输介质和通信设备,软件可分为操作系统和通信协议。 所谓主机就是组成网络的各个独立的计算机。 在网络中,主机运行应用程序;连接介质和通信网中的传输线路一样,起到信息的输送和设备的连接作用计算机网络的连接介质种类很多,可以是电缆、光缆、双绞线等“有线”的介质,也可以是卫星微波等“无线”介质,这和通信网中所采用的传输介质基本上是一样的;协议对于计算机网络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没有协议,就不可能有计算机网。 网络协议的定义: 为了使网络中的不同设备能进行下沉的数据通信而预先制定一整套通信双方相互了解和共同遵守的格式和约定。 每一种计算机网络,都有一套协议支持着。 由于现在计算机网种类很多,所以现有的网络通信协议的种类也很多。 典型的网络通信协议有开放系统互连(OSI)协议1、X.25协议等。 TCP/IP则是为Internet互联的各种网络之间能互相通信而专门设计的通信协议。

【参考借鉴】计算机网络题目第四章(计算机网络第三版-吴功宜编著).doc

一.从给出的26个定义中挑出20个,并将标识定义的字母填在对应术语前的空格位置。 1.___O___滑动窗口协议 2.___K___面向字符型的协议 3.___M___标识字段 4.___U___LCP 5.___N___U帧 6.___C__突发长度 7.___P___GBR8.___F___差错控制 9.___Q___SR10.__Z _linkopen 11.___E __检测码12.___R___配置请求帧 13.___J___透明传输14.___S___流量控制 15.___D___纠错码16.___A___误码率 17.___V___NCP18.___W___LinkEstablish 19.___R___CHAP20.___R___捎带确认 A.二进制比特序列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被传错的概率。 B.接收数据与发送数据不一致的现象。 C.冲击噪声引起的差错比特长度。 D.能够自动纠正传输差错的编码。 E.能够发现传输差错,但是不能自己纠正的编码。 F.能够自动检测出传输错误并进行纠正的机制。 G.CRC校验中发送端与接收端共同使用的一种多项式。 H.CRC校验码计算时采用二进制算法。 I.由传输介质与通信设备构成的线路。 J.数据链路层保证帧中的二进制比特的组合不受任何限制的能力。 K.利用标准字编码中的一个子集来执行通信控制功能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L.HDLC协议中有主站来控制从站通信的结构。 M.HDLC规定用作帧开始与结束的字段。 N.HDLC协议中起控制作用,可以随时发出,不影响带序号帧的交换顺序的帧。O.数据链路层在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中采用的协议。 P.发送端在连续发送过程中发现出错,并重新发送出错帧之后的所有帧的纠错方法。 Q.发送端在连续发送过程中发现出错,重新发送出错帧的纠错方法。 R.发送序号与接收序号在差错控制中能够起到的作用。 S.发送窗口与接收窗口能够实现的控制功能。 T.广泛应用与Internet环境中路由器-路由器连接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U.PPP中用来建立.配置。管理和测试数据链路连接的协议。 V.PPP中用来建立和配置网络层的协议。 W.当用户计算机与路由器建立了物理层连接,PPP进入的状态。 X.当链路连接建立时,用户计算机首先向路由器发出的LCP帧。 Y.PPP中需要通过三次握手来实现认证的协议. Z.NCP在网络层配置完成后链路进入的状态。 二 1.设立数据链路层的主要目的是将差错的物理线路变为网络层无差错的 B 2.A.物理链路B.数据链路C.点-点链路D.端-端链路 3.2.帧传输中采取增加转义字符或0比特插入的目的是保证数据传输的 C

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应用试卷(ABCDE)

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应用 试卷(A B C D E)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研究生 《计算机网络原理及应用》考试题(卷A)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判断正确得2分,判断错误得-2分) 1、用一条电缆通过计算机的串口将两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它 们之间就可以相互通信了,这就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理解的计算机网络。 2、制解调器可分为内插式或外接式两种,一般来说内插式比 外接式速度要快。 3、线路交换的最大缺点是有传输延迟,不适合用在实时性要求高的场合。 4、在OSI模型中,N层实体间相互通信时,N层利用N+1层的 服务为N-1层服务。 5、TCP和UDP是TCP/IP协议中提供的两种类型的服务,TCP一 般适用于可靠性较高的局域网中,而UDP一般用于可靠性较差的广域网中。 6、局域网的性能主要依赖于传输介质的性能,而与媒体访问控制方法无关。 7、网络互连之后应该屏蔽各子网在网络协议上的差异。 8、一般而言,Internet防火墙的位置建立在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的交界点。 9、Windows NT是以域的方式集中管理并组织网络的。 10、网络实施中,系统切换是指系统内部不同功能之间的转 换。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每题只能选一个正确答 案,多选或不选均得0分) 1、在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中,对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最大。 A. OCTOPUS B. ARPANET C. DATAPAC D. Newhall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2

A. 数字信号是一连串的比特序列 B. 如果一个系统传输的信息是数字数据,那么这种通 信称为数据通信 C. 数字数据既可以用模拟信号表示也可以用数字信号表 示 D. 信道容量的单位和数据率的单位相同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SK是用载波的频率来表示数字数据 B.FSK是用载波的频度来表示数字数据 C.PSK是用载波的频率来表示数字数据 D.ASK方式的抗干扰性能比PSK好 4、国际标准化组织所制订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最确切的是。 A.OSI B.ISO/RM C.ISO D.OSI/RM 5、EIA RS-232C是一种。 A.并行物理接口标准 B.串行物理接口标准 C.并行物理接口 D.串行物理接口 6、IEEE802规定了局域网中最常用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包括: A.CSMA/CD,令牌总线,令牌环 B.CSMA/CD,令牌总线,FDDI C.CDMA/CD,令牌环,CSMA D.CSMA/CD,令牌环,总线型 7、在网络层实现互连的网络设备是。 A.交换机 B.集线器 C.路由器 D.网关 8、在中断、截取、修改、捏造、四种安全攻击方式中,属于被动攻击的是 A. 中断 B. 截取 3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一交换机端口配置

实验一交换机端口汇聚实验 班级:1421302 学号:201420130315 姓名:谢英明 一、实验目的 掌握交换机端口汇聚的原理及配置方法,理解同一个网络与不同网络主机之间的区别。 二、实验设备 交换机2台,PC机4台。 三、实验拓扑图 四、实验步骤 1)配置各台交换机: 1.SwitchA配置代码: sys Enter system view, return to user view with Ctrl+Z. [Quidway]sysname SwitchA [SwitchA]interface ethernet0/1 [SwitchA-Ethernet0/1]duplex full [SwitchA-Ethernet0/1]speed 100 [SwitchA-Ethernet0/1]port link-type trunk [SwitchA-Ethernet0/1]port trunk permit vlan all [SwitchA-Ethernet0/1]quit [SwitchA]interface ethernet0/2 [SwitchA-Ethernet0/2]int e0/2 [SwitchA-Ethernet0/2]duplex full [SwitchA-Ethernet0/2]speed 100 [SwitchA-Ethernet0/2]port link-type trunk [SwitchA-Ethernet0/2]port trunk permit vlan all

[SwitchA-Ethernet0/2]quit [SwitchA]link-aggregation ethernet0/1 to ethernet0/2 both [SwitchA] 2)SwitchB配置代码: sysname SwitchB Enter system view, return to user view with Ctrl+Z. [Quidway]sysname SwitchB [SwitchB]interface ethernet0/1 [SwitchB-Ethernet0/1]duplex full [SwitchB-Ethernet0/1]speed 100 [SwitchB-Ethernet0/1]port link-type trunk [SwitchB-Ethernet0/1]port trunk permit vlan all [SwitchB-Ethernet0/1]int e0/2 [SwitchB-Ethernet0/2]duplex full [SwitchB-Ethernet0/2]speed 100 [SwitchB-Ethernet0/2]port link-type trunk [SwitchB-Ethernet0/2]port trunk permit vlan all [SwitchB-Ethernet0/2]quit [SwitchB]link-aggregation ethernet0/1 to ethernet0/2 both 2)设置各个主机的IP地址: 双击小电脑1配置代码如下: login:root password:linux [root@PCA root]#ifconfig eth0 10.65.1.1 netmask 255.255.0.0 小电脑2配置代码: login:root password:linux [root@PCA root]#ifconfig eth0 10.65.1.2 netmask 255.255.0.0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1、小电脑1和2输入下列代码: Ping 10.65.1.2 ;Ping 10.65.1.1 得到如下实验结果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