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川端康成小说的男性中心叙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06697194.html,

例谈川端康成小说的男性中心叙事

作者:徐利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2期

内容摘要:女性主义批评从故事与情节的层面关注小说中女性的从属地位,而女性主义叙事批评则从叙事与话语的层面观察男性作者的支配意识。川断康城是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其作品中塑造了很多经典的日本女性形象,从女性主义叙事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在川端康成小说中,作者往往以男性为叙述者或采用男性视角,呈现出“被看”的女性形象,可以说其小说具有男性中心叙事特征。

关健词:川端康成山音女性主义叙事扭曲客体化

《山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战后代表作之一,从1949年9月开始,作品以章节的形式分别以连载与《改造文艺》杂志上。从第一章《山音》开始,到最后一章《秋鱼》结束,共历时四年半。每章各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全十四章组成了整个小说。小说以第一章名《山音》命名。该小说描绘战后镰仓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主人公尾形信吾已过花甲之年,妻子年老色衰,夫妻之间已无共同语言。在一个夏夜,在被妻子鼾声吵醒后,尾形信吾听到了一种有着地声般深沉的底力的山之音。声音停息之后,信吾陷入恐惧中。心想莫非预示着死期将至?信吾不寒而栗。儿子修一虽自战场平安归来,但新婚不久便在外面有了情人娟子。女儿房子与丈夫吵架后带着孩子回到娘家。对信吾来说,儿媳菊子成了苦闷家庭环境中的一扇窗。其后,菊子与娟子同时怀孕,因为性格上的洁癖,菊子选择了堕胎。信吾为了菊子的幸福劝她与修一分居,但是菊子想留在信吾的身边照顾信吾。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于《山音》的研究集中于“象征”、“死亡”等方面,对其人物的分析也多对围绕菊子的女性形象展开,对于该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尤其是从女性主义叙事学的方向解读的还不多见。笔者认为川端康成的小说具有男性中心叙事的特征,女性的失语、沉默使得其处于男性的从属地位,丧失了应有的话语权和主体性。探究川端康成小说中被扭曲以及被客体化的女性形象,一方面有利于我们从解构川端康成的美学世界;另一方面,对于当今的日本女性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男性视野的女性形象

申丹认为:“叙事视角与性别政治的关联也是女性主义叙事学涉足较多的一个范畴。男作家与女作家为何在某一历史时期选择特定的视角模式构成一个关注焦点。叙述视角(聚焦者)与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往往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关系。若聚焦者为男性,批评家一般会关注其眼光如何遮掩了性别政治,如何将女性客体化或加以扭曲。”(申丹,301)男性作家往往采用采用男性的视角,无意识甚至有意识的把女性客体化,将女性置于一个被观赏的从属地位。一般认为,川端康成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美丽的日本女性形象,但其对女性美的追求和崇拜往往会遮掩其小说中的性别政治。如果以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视角来分析其小说,我们会发现:

悲与美的统一与演变川端康成笔下少女形象分析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是亚州地区继泰戈尔之后又一位诺贝尔文奖获得者。他以卓越的感受,高超的艺术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内心的精髓。为世人所熟悉的还是那一系列身世凄苦但却纯洁、美丽、善良的青年女性形象,弹奏了一曲曲对美的追求、对爱的呼唤的动人乐章,形成了且美且悲,因悲方美,因美方悲的独特艺术风格。 在川端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写了一百三十多部作品,所塑造的少女形象也各有不同,大多为舞女、艺伎、女演员、女招待等下层少女,展现她们的哀伤感情,犹豫生活和悲哀故事。这里主要对《伊豆的舞女》、《雪国》中的少女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对她们形象的分析,总结出作家的审美倾向。 一、美丽纯洁 伤感悲凉 作家在创作的不同阶段所塑造的一些少女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共同的特征,集中地体现了作家的审美特点。 其一、她们兼具美丽的外表与美好的品质与心灵。 川端笔下的少女都是集美与人格于一身的女性。她们不仅美丽、纯洁、而且善良、大方。《伊》中的薰子是一个年方十四的纯情少女,她的容貌在作者的笔下秀丽迷人,展现了舞女的纯洁之美。另外,通过舞女给“我”让坐垫、送竹杖,弹灰尘等细节的描 写,表现了小舞女美好的心灵、善良的品质。 《雪》描绘了二位纯洁美丽的少女,驹子和叶子。驹子作为艺伎,她是美丽的,在岛村眼里她也是一个隽秀婀娜的女子。驹子更具有美好的心灵,为了报答师恩,与自已师傅的儿子———患了不治之症的行男订婚。为了给行男治病,依然卖身东京,当了艺伎,遭到社会的无情践踏,但她毫无怨言,仍然默默追求着一个普通女人应该得到的正常生活的权利和爱情。叶子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她有着一种惊异的美、冰冷的美、崇高的美。镜中的她美丽无比,此世无双,有一种无法形容的美;病态中的她有一种可怕而又奇异的美。她是位非常纯朴的少女,对行将就木的行男照顾得体贴入微,非常同情驹子,多次要岛村好好待她,都反映了叶子纯洁而善良的心灵。 花一样的年纪、花一样的容颜,同样拥有洁净心灵的这群少女,是如此可爱的,也是如此可敬的,这也是让读者如此深爱她们的原因之一吧。 其二、爱情纯真,但大都带有悲凉的色彩。川端擅长描写爱情生活,无论是朦胧的爱恋,还是率直的表达,都体现了女性的纯真感情。但是,他所描写的爱情,却很少有欢乐和甘美,更多的是凄苦和心酸。 《伊》中描述了发生在旅途中的一段邂逅的短暂爱恋,这种少男少女之间的纯情象水晶般纯洁、含 悲与美的统一与演变 ———川端康成笔下少女形象分析 贺 钢 (宿城一中 安徽· 宿州234000) 【摘 要】本文就川端康成在《伊豆舞女》、《雪国》中的少女形象的塑造上来分析她们的艺术特征。归纳 出她们形象特质的相同与相异,从而总结出悲与美是她们共有的艺术特质,也是作家的审美倾向,而这种倾向在女性形象塑造上也是有所发展和变化的。 【关键词】川端康成女性 悲哀 美丽 统一 演变 审美倾向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4-0078-02 *[收稿日期]2012-07-15 [作者简介]贺刚(1978- )男,安徽宿州人,现为宿城一中教师。 第15卷·第4期 2012年8月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Vol .15,No.4Aug .2012 78

川端康成的作品风格

川端康成的作品风格 川端康成在文学创作上有很多的写作风格,他有丰富而独特的人生经历以及独具魅力的传统文化影响,他的创造有着自觉而独到的艺术追求,下面是由提供的川端康成的作品风格,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川端康成的作品风格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在世时曾为日本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死后被人们誉为“文镜院殿孤山康成大居士”。川端康成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成就,完全是因为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那么川端康成作品风格是什么呢?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人们之所以喜欢川端康成的作品,是因为他的作品是以人们喜爱的题材为主的。 川端康成的作品有三个特点。第一点,他用爱情作为小说题材,他所讲述的爱情不是浪漫唯美的,也不是轰天动地的,而是生活中普通的爱情故事,这更加迎合了读者的喜好;第二点,他喜欢用死亡的气息作为故事的基调,和其他作家喜欢在最后用死亡来结局不同,他的作品一开始就用死亡渲染气氛;第三点,他采用虚无与悲观作为故事的题材。 那么川端康成作品风格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根据川端康成的背景资料可以看出,他之所以用这些题材来创作作品和他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从小经历了祖父、父母以及姐姐

的逝世,因此他对死亡和疾病都非常的熟悉,也正因为这些经历导致他的心情非常的郁闷与孤独,从而他的作品无不透露出他内心的痛苦与孤独。 所以说川端康成作品风格非常简单,他将自己的情感注入了小说。这样的小说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川端康成是一个日本著名的小说作家,他一生为日本文学留下了一百多部创作型小说,他的小说大多是以爱情、死亡、虚无和悲观作为题材,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川端康成还曾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过在川端康成众多小说作品中有那么一部是他的成名作,那么川端康成成名作是什么呢? 根据相关的资料可以看出川端康成成名作是《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讲述了一名高中生和一名四处漂泊的艺人的不幸生活。高中生并不歧视靠卖艺为生的舞女,虽然舞女处在社会最底层,但是她非常善良,舞女的单纯和善良驱散了高中生抑郁的心情。 这部作品内容的虽然是讲述下层社会的无奈与痛苦,可是这种伤感中折射出了淡淡的温暖,因此这部作品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数次被人们翻拍成电影,这部作品也让川端康成被人们所熟知,因为《伊豆的舞女》也被公认为川端康成的成名作。这部作品创作的背景是十九岁的川端康成在经历的一系列的变故之后,再加上他的身体不好,因此内心变得非常伤感与孤独,于是他选择去旅行,在旅行中他慢慢的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可以说川端康成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和他自身经历分不开,虽

浅谈川端康成的哲学美

浅谈川端康成的哲学美 契合与和谐,死亡意识也成为他小说创作的最高问题,也成为最高的美学问题。可以说,川端康成最后的自杀,是对艺术与美的终极追求。总之,川端康成的小说创作对于死亡的勾画均不同程度地赋予了哲学意味,它所呈现的死亡意识凸显出独特的艺术格调和美学品位,正是这种对美与艺术的终极追求,不仅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倾向,也制约了人生态度,最终以含煤气管自杀的方式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小学时候,学校组织的观影活动,观看了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主演的《伊豆的舞女》,这是初次接触川端康成。自从那次观影活动后,我就对川端康成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川端康成笔下的少男少女之间初恋的那种朦胧、纯真的情感给了我一份清新之感,也净化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把人们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世界。从那以后,我看了很多川端康成的作品,包括《雪国》、《古都》、《千纸鹤》和《睡美人》等。我为川端康成着迷,深深迷恋上川端康成作品中、人生中散发出的哲学美。 如果说老庄的哲学意象是鲲鹏,尼采的哲学意象是太阳,那么川端康成的哲学意象就是残月,川端康成认为残缺、虚无是另一种美的表现形式。他在《自夸十题》之《早晨的祈祷》中说道:“一生中如果能写出一位永生不死的少女,那么我就此结束也可以了。”对美的追求或许终究是徒劳,作为川端康成表现“永恒的基本主题”的一条必由之路,就集中体现在小说创作的“完美”女性的死亡结局之上,于是一切美好的东西就在瞬时成了永恒的存在。在川端康成眼中,残缺,即是永恒。川端康成热爱残月和散落的花瓣儿,因为他认为残月、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而这种美会成为永恒。 众所周知,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东方美、日本美的基础上,这与他对东方和日本传统美的热烈执著是一脉相承。1968年,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当年的颁奖典礼上,川端康成做了题为“日本的美与我”的演讲。而日本的传统的美,尤其是《源氏物语》对日本民族的影响,表现为“物哀”。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与美是相通的。”他写《伊豆的舞女》时,把主人公“两人的悲从属于美,又使美制约着悲,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日本盛传一种“瞬

论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 09级中文一班刘鹏程 8号 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著名的小说家,也是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唯情唯美的美感,是东方美与日本美、自然美与人情美的完美结合统一体。川端康成虽为男性作家,可是他最擅长刻画的却是女性形象,他的许多小说都是以女性形象为中心,而以男性形象作为陪衬。纵观川端康成一系列具有代表的作品,无论是战前的还是战后的,他的小说都是以这种模式进行创作的,比如:《雪国》、《伊豆的舞女》等。在川端康成文学中,女性之美无疑是被川端放在最突出显著的位置的。 写到这我们不禁会对川端康成的写作手法产生置疑,为什么每部作品中都着重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即使是描写男人世界的作品《名人》,也仍然与描写女性的小说一样,刻画了人生的爱与哀乐,达到了与描写女性作品同样的效果。我觉得他特别注重描写女性形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系。川端康成自幼父母双亡,长期和年迈、双目失明的祖父母一起生活,这种特殊环境使他产生了某些病态的心理。由于他对亲人的思念,尤其是对父母的强烈思念,留在他的心灵深处,一直到晚年,他的作品仍然流露出思念母亲的余痛。由于他的家庭的不幸,使之格外注重女性的美,让他对女性产生了格外的关注。此外,他恋爱的失败特对他创作有影响,他曾和一个名叫伊藤初代的女生恋爱,当时伊藤是一个咖啡厅的服务员,川端康成经常到这个咖啡馆去,两个人经常见面,日久生情。过后不久,川端康成向这个姑娘求婚,她当即同意。然而他在准备婚礼相关事宜时,却收到伊藤的信,信中表示不能与其结婚。恋爱失败这件事情对他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他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波动,影响多大数十年之久。 其次,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对女性的描写。川端康成自幼就酷爱读书,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对川端康成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点是众人皆知的。由于自己当时内心那份哀怨伤感的情绪,与《源氏物语》的审美意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正是这一共鸣给他今后的文学创作带来了重要影响。在继承日本文学中对女性描写的同时,他并没有局限于日本文学,而是走出世界积极吸取世界文学中精华,

川端康成生平及其作品简要介绍

川端康成及其作品介绍 一、作者介绍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辈为地方有名的富贵,家道中落后迁于东京,其父亲习医。2岁丧父,3岁丧母,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祖父将他带回大阪府扶养,他唯一的姐姐则寄养在另一亲戚处。由于身体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闭式的,几乎没有与外界的接触,而这种过分的保护并没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忧郁、扭曲的性格。上学后这种生活有所变化,但不幸又接踵而来,8岁时祖母去世,12岁时姐姐也去世了,16时岁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养,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凉,也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一生漂泊无着,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文学的阴影很深的底色。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早期多以下层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她们的纯洁和不幸。后期一些作品写了近亲之间、甚至老人的变态情爱心理,手法纯熟,浑然天成。 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1926)描写一个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伤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国》(1935~1937)描写了雪国底层女性形体和精神上的纯洁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虚无感。其他作品还有《浅草红团》(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只鹤》(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于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日本获此奖项的第一人。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据说是因为三岛由纪夫自杀事件,刺激过重最终也选择了自杀)二、写作特点 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的死亡观研究

川端康成的死亡观研究 【摘要】每个人对死亡有着不同的理解。“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这是川端康成独特的死亡观。其死亡意识无疑是受到“孤儿的根性”、物哀传统和禅宗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展现了其独特的人格。本文主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川端康成作品中死亡意识的成因。 【关键词】川端康成;死亡意识;孤儿的根性;物哀传统;禅宗 1968年10月17日,川端康成凭借《雪国》、《千只鹤》及《古都》等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余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此外还有许多散文、随笔、讲演、评论、诗歌书信和日记等。在这些作品中有三分之一是同死亡相关联的,可见死亡是他作品中屡见不鲜的主题。我们甚至可以说川端康成小说的灵魂就是“死亡”。有评论家在谈及川端康成小说的死亡现象时说到:“大多数作家把死亡当作故事的终结,而川端康成却有把它当作起点来写的的特色。”⑴从此我们不难看出死亡在川端康成小说中占据的核心地位。川端康成描写了众多死亡现象,使作品散发了一种独特的魅力,映射出他对生与死、生与美、佛教轮回独有的感悟。 对其作品的大量分析,我们可以将川端康成的死亡观简单概括为:生命是无常的,人的存在只是一个逐渐走向死亡的过程。生在死的包围下,生是死的前奏,生死相随,生死相通。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川端康成认为惘味而生不如顿悟而死,人死也可以拥有一种死灭的美。川端康成甚至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艺术的极致就是死亡。川端康成在34岁时,发表了散文名篇《临终的眼》,其中着大量的笔墨放浪恣肆的探究死亡。他援引日本夕阳画家古贺春江先生生前的口头禅,再没有比死亡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 川端小说反映了独具日本特色的“死亡哲学”:生即死、死即生。川端康成曾经说过“死亡就在我们脚边”⑵,死与生时刻相伴随着。他没有把死生对立起来理解,他说:“我觉得人对死比生要更了解才能活下去”。⑶换句话来说,要真正明白生的意义,就要透彻的明白死,死生一线之隔,死是生的延续。如此看来川端康成的眼光必然是超越于生死的。

父母心川端康成阅读答案

篇一:父母心川端康成阅读答案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它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小说字里行间既表现了浓浓的爱心,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充分展示了文学作品情感复杂多样的艺术魅力。一、浓浓亲情爱心无限川端康成以他惯有的柔腻的纤细笔触,描写了在一艘轮船上发生的至亲至爱的故事。在这里,无论多么优越的条件,也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我们已经没有能力扶养这四个孩子了。话虽然这么说,但是决不会把他们扔了”,听,没有豪言壮语,却也掷地有声,只因为有亲情的力量、爱的力量!当女佣提出“东家”想向穷人要一个孩子时,“到了他家的孩子,不仅能够过好日子,而且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另外,我家太太还要赠送你们一百元,作为酬谢”,三个优厚的条件一清二楚,这对于“衣衫褴褛,那副寒酸相也引人注目”穷人来说,具有多么大的诱惑力呀!但这位父亲的表情“却十分犹豫”,要与孩子的妈妈“商量之后才能决定”。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父亲本该满口答应,可他却“犹豫”了,为什么呢?理智告诉父亲,答应女佣的要求,因为这样既能使儿子有一个光明的前途,还可以解决家庭的实际困难,以免“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可“对子女的一颗至亲至诚的爱心”却一再地反对这样做。理智与感情之间斗争的结果,最终还是舍不下这份亲情。所以,穷人夫妇把七岁的大儿子给财主太太后,分手时,父母“眼含热泪,难割难舍”,这时,浓浓的亲情已经打动了穷人夫妇,他们其实已经开始后悔了。“第二天早晨”,“那位父亲领着5岁的二儿子的手,无精打采地走进那财主的太太的客舱”要求用二儿子把大儿子换回去,理由是长子是“我们家的接班人”。“无精打采”一词内涵丰富,父亲可能因为思念大儿子彻夜未眠,甚至与母亲整晚讨论怎样换回大儿子,总之,一个“无精打采”把亲子之爱写得动人肺腑。紧接着,当天傍晚母亲又要用三岁的小女儿来换二儿子,理由似乎很可笑,二儿子“从眉眼长相到说话的噪门,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样”,如果把二儿子给了人,“就像把婆婆扔了一样不好受”。这个理由其实是谈的孝顺父母的话题,是与上一代的亲情不断的一个侧面体现。“事情到这儿还没完”,穷人夫妇的后悔之情达到顶点了,“他们一见财主夫人什么也说不出来,竟然痛哭失声”,先声夺人,以哭感人,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财主的太太莫名其妙,两口子边哭边诉衷肠,“把那么个无知的孩子给人家,连我自己都觉得这当爹的冷酷无情。……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语言平淡朴实、真诚感人,连财主夫人也深受感染,“不由得跟着悲伤起来,禁不住落泪”,“当爹妈的心我完全理解”,至此,亲情战胜了物质,战胜了“理智”。二、淡淡感伤缕缕哀怨川端康成父母早逝,他的作品大多是淡紫色的,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父母的心》同样具有种风格特征。故事的结尾尽管写“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但仍使读者为这一家六口担心,他们能否度过这艰难的岁月呢?他们是不是真的会“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总觉得有一缕哀怨的情调,产生一种伤感的情绪。 篇三:父母心川端康成阅读答案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你认为那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更好?请说出理由。①那就请您把这个小家伙收下吧!②那就请您收下这个小家伙吧! 3 围绕贫穷父母“送”与“还”的矛盾心理,文章安排了几个场面?假如把父母送孩子的顺序换一下,你认为妥当吗?请用简洁的语言阐明理由。 4 文章如果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决定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体现父母之心?1..《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写的一篇小小说,它通过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小说字里行间既表现了浓浓的爱心,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充分展示了文学作品情感复杂多样的艺术魅力。(一句话:文章写了贫穷的父母想送掉孩子可最后一个都舍不得的事。)2.我认为是第一句比较好,第一句中透露出父母的不舍,而第二句则侧重有恳求的语气。固第二句比较好。3.文章安排了5个场面。不妥,

川端康成

美丽与悲哀——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日本著名作家、“新感觉派双璧”之一的横光利一,在患绝症之前曾经说过,川端康成没见过母亲,所以他的作品中大量地流露出恋母情结。后来,川端听到这一说法,感到非常震惊。川端始终认为,自己对母亲既不怀有爱也不怀有其他感情,因为他完全不了解母亲。所以对他来说横光的说法出乎意料。事实上,尽管母亲的形象没有在川端的记忆中留下任何痕迹,然而母亲在理念的意义上对川端的一生都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他女性观的影响。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十分隐蔽,因此川端本人并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他有意无意间在拒绝这种影响。 一、少年“心癖” 川端3岁丧父、4岁丧母,惟一的姐姐也不曾与他共同生活。因此他极少接触过青春洋溢、光鲜艳丽的年轻女性,他看到的只是苍老无力的祖父母,女性那光洁柔软的肌肤成为川端本能的渴望。中学时代,在川端的人生中,第一次遇到了爱情,川端认为可以把它称为自己的初恋。这是少年的川端与室友之间的同性恋爱。川端在日记中详细地记述了当时的事件和心理。光阴荏苒,当50岁的川端再次看到这些日记时,首先感到很有兴趣,继而多少有些吃惊,他没想到在十七、八岁的日记里会有如此露骨的表现。 室友叫小笠原义人,他自幼体弱多病,靠母亲无微不至的照料活了下来。母亲长期的爱抚使他的举手投足都带有女性的特征。他的出现,仿佛在川端的生活中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从他身上,川端似乎能触到一种遥远的幸福和安宁。 川端与小笠原同榻共眠,感受到贴着小笠原的肌肤流淌过来的温暖。在川端有了记忆之后,这是初次接触到人体那柔润的青春的气息,初次体会到生命的感动。他在《独影自命》中回忆道:“我在这次的爱情中获得了温暖、纯净和拯救。甚至让我想到他不是这个尘世间的少年。从那以后到我五十岁为止,我不曾再和这样纯情的爱相遇。”(注:《独影自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川端从小几乎没有感受过肌肤之爱,这一缺憾似乎在小笠原那儿得到了短暂的补偿,连他本人也承认:“如果一旦缺乏了肉体的美,我对幻景的渴望和激情也会随之消失。”小笠原给川端带来了“人生的新的惊喜”,成为川端的“救世主”和“守护神”。在整个中学寄宿生活中,川端始终同小笠原保持着这种情人关系。通过这种畸形的关系,川端多少拾回了一些他在幼年和童年时代遗失的爱。也许是缺少女性的家庭使川端的性意识有不同寻常之处,他从小就时常“神游于淫放妄想”,特别是对于美少年有着强烈的奇异的倾慕。川端在祖父还在世的时候,每天晚上都照例要去朋友家玩,那时他对那家的兄弟二人就有一种“思慕异性般”的感情,川端把这种拂之不去的情绪称作“心癖”。是这兄弟二人而不是他们那温柔慈爱的母亲成为川端逃离囚笼世界的火把。对他来说,在情窦初开的年纪,少年的魅力和诱惑更甚于少女。 当初在日记里记下的爱中掺杂着不纯的意识,而时过境迁之后追忆起来则成了一种纯粹的美。回首往事,川端才恍然想起,比起对小笠原的爱,自己当时无疑是更企望着心灵上的转机。与小笠原的这段感情非但没有给川端留下污浊的印记,反而给他带来了无比的愉快和温磬,使他得以暂时逃离自我嫌恶、自我摒弃的消极心态,跨越了对人的畏惧,满足了他对温情的需求,人生的希望之光就这样悄然投射到了少年的心间。后来,川端以这段经验为基础,创作了小说《少年》,并使用了当时的部分日记。小说完成之后,他将这部分日记原稿和小笠原的书信全部付之一炬。 大正七年(1918年)暑热尽消的时节,川端没有对任何人透露一丝消息,独自来到了有“风景画廊”之称的伊豆半岛。在优美的大自然中,川端邂逅了流浪卖艺的舞女一行,并在旅途中有意追随,与她们结伴而行。这是在没有女性的家庭中滋生的对女性的敏感以及在缺少母

川端康成 日本传统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是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重要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20多篇小小说,近百篇短篇小说,以及二三十部中,长篇小说。其中《伊豆的舞女》《雪国》《山音》《千鹤》《古都》《睡美人》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他曾经是日本现代文坛革新运动中的“新感觉派”的一员,他的创作明显地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其作品也明显地显示出他重视的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纯粹的日本传统文学模式的倾向。川端康成曾经在西化和日本传统之间几经徘徊,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创作之路。也是在多年的探索之中,逐渐确立了其立足于东方和日本的传统的文学理念。追求所谓物哀,幽玄和寂静等相融和相通的境界,以求表达民族心理深层的古朴典雅和自然返真等气质。研读他的作品,可以清晰的看到“物哀”“幽玄”“风雅”的日本传统美学精神深深的积淀于其中。 一物哀的文学精神 “物哀”是在日本太古文化中的“诚”的美学观念上受到佛教影响而发展出的一种独特的美学理念。佛教传入之前,日本文化正处在很不发达的太古文化之中,佛教端丽的佛像,微妙的音乐,富于比喻和幻想的佛经故事和超乎实用的美的世界都让日本人深深着迷。佛教给人灌注了人生虚幻感和追求极乐世界之情,同时日本中世之初的社会动荡以及空虚感都加深了日本人心中的无常观和厌世感。乐观而现实的“诚”的美学观念受到冲击,随之而起的是渗透着浓重的佛教悲观意识的“哀”的精神。平安时代的《源氏物语》是日本中古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作者紫式部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时时用“菩提即烦恼”来勾勒任务,安排其命运。“哀怜”一词在《源氏物语》中,出现达一千余次。可以说紫式部的创作促成了日本“物哀”的审美意识最终形成。自那以后,“物哀”的精神便成为了日本文学传统美学的特征之一。“物”是客观事物,而“哀”是主观情感。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即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由客观事物引发人们的感动,哀怜等主观的内省是“物哀”的主要表现。《源氏物语》是川端康成最爱的文学作品之一,而这种对人生不如意的哀感同样也影响了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川端的作品的“物哀”精神包含着悲哀和同情的色彩,作家往往将这样一种精神的表达与作品中人物的塑造结合起来。他的作品往往以女性和小人物为主人公,如《伊豆的舞女》中的小舞女薰子和大学预科生,《雪国》中的艺妓驹子和叶子,《古都》中的孪生姐妹苗子和千重子,等等。川端康成笔下的这些女性往往有着清纯的心灵和柔和温润的性格,这些人物的任性是美好的,但其人生的机遇却让人同情。因此,在感人的美的形象中蕴含着难言的哀伤和怜悯,这是川端康成文学留给读者的深刻印象。另一方面,在塑造人物时,作家非常注重对其心理的展现。研读作家的作品会发现,川端小说的心理刻画很少有快乐的喜剧式描绘,而大都是萦绕着悲凉与惆怅。孤儿沉湎于身世不幸的痛苦,老人叹息时间的流逝,女子感慨爱情的难测,即使是平常人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往往有着寂寥的心事。作家以精致的笔触细腻的挖掘着人物内心细微的情感变化,将读者引入了人物的内心深处,让读者体会人物的悲哀,和他们一起感伤。 二幽玄的审美趣味 佛教给日本文化灌输了人生虚幻,轮回转世的悲观意识,而从唐代开始传入日本的禅宗再次对日本文化产生了质的影响。禅宗将大千世界视作无常变化中的幻想,认为万物真正的本性是“空”,轮回的无常才是世界的永恒性。因此禅悟就是以直觉感悟的形式来体验世界的本质。禅宗的这种生死一如,本性是佛,无念为宗,顿悟成佛的理念进一步渗透在了日本人得审美意识中,形成了充满禅悟色彩的幽玄的美学特征。日本的评论家曾经指出,“幽玄就是

川端康成读后感

川端康成读后感 川端康成读后感(一) ;;《雪国》读后感 《雪国》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是一部富有诗意的作品,风景如画的北国景色与主人公的内心融为一体,《雪国》整体给我的感觉是平缓而抒情的,但《雪国》里有一个地方给我的冲击力特别的强,也是我认为整部中篇小说的高潮,便是叶子在一场大火中逝去生命,驹子那悲痛欲绝的神情,那撕心裂肺的哭声,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力。叶子的死亡预示着一种幻想的美好人性的破灭,川端康成笔下的叶子是一位善良又洁身自好的女性,其实叶子和驹子在小说里面临着一场相同的生活处境,但叶子从始至终也没有沦为艺妓,显然作者把叶子和驹子进行了对比,驹子是“实”的,那么叶子便是“虚”的,面对那样恶劣的生活环境,叶子又怎能独善其身,洁身自好呢?这只不过是作者对比驹子产生的美丽幻想罢了,因此川端康成对叶子的描写其实并不多,用了一种淡化的处理方式,你可以感受到这个人物的存在,但又不能过多的了解,给人一种琢磨不透的虚无飘渺的感觉。 驹子是《雪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驹子从一位社会底层的乡村女子,最终为了给毫无感情的未婚夫治病完完全全的沦为了一名艺妓,驹子以其说是为未婚夫沦为艺妓,还不如说是生活的压力,把她

一步步的逼上了这条路,如果像叶子那样生活,可能只能是提前的死亡。驹子渴望“正正经经”的生活,渴望美好而真正的爱情,希望找一个爱自己的丈夫。她对岛村是有一种期待的,而这种期待在驹子身上表现的越来越强烈,但驹子的这种愿望破灭时,最终便是驹子人性的毁灭,驹子的刻苦学习,勤奋练习三弦,读小说等等努力,都是徒劳无获的,不能让她的生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岛村虽然对驹子的遭遇有着同情心,但早有妻子的岛村无法实现驹子的愿望,虽然驹子热烈般的爱着岛村,但岛村最多把驹子当做是朋友罢了,只是他在旅途中无聊消遣的玩伴,在驹子身上展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渴求和对于生活的热爱,而岛村身上展现出一懒散、懈怠悲哀着生活在虚无中,岛村和驹子对于生活的态度是完全的不同的,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从侧面烘托了驹子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人性。 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运用了西方的现代主义和日本传统文学的多种艺术手法,创造出了一种悲中有美、美中有悲的独特意境。 川端康成读后感(二) ;;《古都》读后感 安意如说过:“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慕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而我,选择了在这样的一个冬天与川端康成相遇,之所以选在冬天是因为冬天终究是比其他时令都安静些的,如果从物理学角度解释的话就是因为雪落在地上比较松软,中间有许多的空隙,声音一旦进入里面后,反射出来的很少,所以声音

川端康成经典语录作品摘抄大全

川端康成经典语录作品摘抄大全 导读:本文是关于川端康成经典语录作品摘抄大全,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黑夜给我准备的,是蟾蜍、黑犬和溺死者。——川端康成《睡美人》 2、他凭倚在桥栏杆上,闭上眼睛,想倾听那几乎听不见的潺潺流水声,而不是人潮或电车的轰鸣。——川端康成《古都》 3、黄昏时分,下了一场暴雨。巍巍群山染上了一层白花花的颜色。远近层次已分不清了。前面的小河,眼看着变得混浊,成为黄汤了。流水声更响了。这么大的雨,舞女们恐怕不会来演出了吧。我心里这么想,可还是坐立不安,一次又一次地到浴池去洗澡。——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4、山间的路氤氲着雾气,衣服被蒙蒙的雨打湿,胸前和双脚本该觉得冷,背后却因为疾步而行被汗湿,更因为难耐的情绪而焦躁。初识爱情在这样年轻的年纪,在这样如梦似幻的山里,就注定这是一场足以铭记但是却不可能结果的感情。——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5、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觉已经发现的美。——川端康成《美的存在与发现》 6、她,就是那舞女。洁白的**,修长的双腿,站在那里宛如一株小梧桐。我看到这幅景象仿佛有一股清泉荡漾着我的心。——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7、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也需要做一两件可怕的坏事吧。——川端康成《古都》 8、山谷东边的山巅上,耸立着一排排参天的杉树。秀男通过杉树树干的间隙,窥见了金色的晚霞。——川端康成《古都》 9、秀男,你说得很对,如果没有自己的根,那么自己到底是谁,永远都会是个不解之谜。——川端康成《古都》 10、她那双娇媚地闪动着的,亮晶晶的又大又黑的眼珠,是她全身最美的地方。双眼皮的线条,也优美得无以复加。她笑起来像一朵鲜花。用笑起来像一朵鲜花这句话来形容她,是恰如其分。——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11、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川端康成《花未眠》 12、我处在一种美好的空虚心境里。——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13、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正因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川端康成《花未眠》 14、我处在一种美好的空虚心境里,不管人家怎样亲切对待我,都非常自然地承受着。我想明天清早带那个老婆婆到上野车站给她买车票去水户,也是极其应当的。我感到所有的一切都融合在一起。——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15、感情这种东西,已经不可依赖,如今世道变成这个样子。

川端康成《花未眠》的审美解读

川端康成《花未眠》的审美解读 川端康成《花未眠》的审美解读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通常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方面,透过字里行间体会作品深刻的思想意蕴;二是形式方面,体会作品形式的精湛之处。 《花未眠》全文一千多字,也算是川端康成散文中的小品了,尤其是在论美的散文中。川端康成论美的散文还有《我在美丽的日本》《美的存在与发现》《不灭的美》《哀愁》《日本美之展现》等,重点在展现日本文化的美,也表现他对美的思考,其中不少文章都是洋洋洒洒万余言。《花未眠》虽仅千余言却浓缩了川端康成对自然、美、生命的思考,文笔含蓄、隽永而深邃。 然而,这篇小品并不好理解,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内容方面:读者没有足够的美学尤其是日本传统美学的知识积累,对作者阐述的美学思想感到陌生,同时作者又不是用严密的论证而是用散漫的随笔来抒写思想、抒写感悟的,内容不集中,观点分散,文章主旨难以把握。第二,形式方面:由于是散文,文章表层结构比较松散、所选材料内容跨度大、叙述方式散漫、语言跳跃性大,这都导致了解读的困难。 但《花未眠》确实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小品,语言的弹性很大,文学性很强,且思想深邃而丰富,很值得细读。下面提供一些解读,以供大家参考。 一、物哀之美 川端康成被誉为日本传统的现代探索者,他的思想饱含着浓厚的日本文学美学的传统。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的审美情趣,它指日本文学常借自然界的风花雪月哀叹人生的盛衰无常。雪月花时最怀友,从自然之美中获得一种生命的感动,把自然之美与生命之情融合在一起,使日本文学始终带着一种浓浓的凄美与感伤的情调。

《花未眠》从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这一微不足道的小事,生发出感慨: 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这里面包含着对自然永恒的敬畏与对个体生命短暂的哀叹。面对一朵夜间盛放的海棠花,我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川端康成说: 悲哀这个词与美是相通的,海棠花的美便在于它的哀伤,它的哀伤之美在于夜间盛放,无人欣赏的孤独与寂寞。同时,盛极必衰,迎接这一刻盛开的是下一刻的凋落。正如川端康成在下面文字里所表述的: 事物好不容易如愿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是死亡,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夜间盛放的海棠花蕴涵着的浓厚的生命孤独感、短暂感、悲剧感、虚无感便形成一种美,一种哀伤的美,这是川端康成文学的审美基调,也是日本文学的审美基调:物哀之美。 然而,在《花未眠》中川端康成并没停留在对海棠花盛放的哀叹之中,他进一步写到,尽管海棠花哀伤、孤独、短暂,却仍然昼夜不停地盛放,使作者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伟大,并为之感动,因此,发出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的感慨,这体现了作者又由死向生,从死亡角度去反观生命的价值:尽管生命是短暂而脆弱的,并且终归于虚无,悲剧是人的最终宿命,但生命的价值却体现在生命过程中的绽放。这一点颇得西方现代哲学的真髓。下面又用画家雷诺阿与雕塑家米开朗琪罗的例子进一步阐明这一观点。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学类文本专题复习--川端康成作品精选精练

川端康成作品精选精练 石榴 川端康成 一夜的大风,把石榴树的叶子都刮光了。 落叶在树根处围成了一个很圆很圆的圆圈。 清晨,仁子看见光秃秃的树干吃了一惊,而那落叶围成的圆圈又使她惊奇不已。她想,风本该把这些树叶吹乱的。 石榴树上还残留着一个饱满的石榴。 “来看呀!”她喊她母亲。 “我真把它给忘了。”她母亲抬头看了看石榴,然后走进了厨房。 这使仁子联想起她们的孤单处境。站在走廊上看,那石榴也是孤单的,像是被人遗忘了似的。 大约两星期前,仁子七岁的外甥来看她们。这孩子一下便注意到了石榴,于是爬到树上。这可使仁子嗅到了生活的气息。 “上面有个大的!”她在走廊里喊道。 “要是摘了这石榴,我就下不来了。” 是啊,手里拿着石榴要从树上下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仁子笑了,外甥真可爱。 这孩子不来,她们是注意不到石榴的;在这以前,母女俩谁也没想起过石榴。 石榴原被遮掩着,现在能清楚地看到了。 在这石榴以及树底下围成圆圈的树叶里,似乎有着一种活力。仁子拿了一根竹竿把石榴打了下来。 石榴熟透了,里面的石榴籽像是要把它胀裂似的。她把石榴放在走廊上。石榴在阳光下闪着光,晶莹透亮,阳光仿佛从里面透射出来。 仁子心中泛起了一阵歉意。 大约十点钟,她上楼缝衣服。蓦地,她听到了圭吉的声音,虽然门关着。他好像在花园里,那声音显得很焦急。 “仁子,仁子!”她母亲喊道,“圭吉来了!” 仁子把线从针上抽了下来,再把针放进针插里。 “仁子总在念叨着您,说在您出征之前,很想再见见您。”她母亲说,“但是,未经允许,

我们是不能去看您的。而您呢?总不来,总不来!今天,您来了,我们可高兴啊!” 仁子母亲要他吃了午饭再走,但是他没有时间。 “好吧,那至少吃个石榴,我们自己种的石榴。”她又喊起仁子来。 仁子在楼梯上止住了脚步。圭吉用眼神同她打招呼,仿佛只能如此而已。 圭吉的眼睛里流露出脉脉深情,石榴不禁从手里掉落到地上。 他们互相凝视着,脸上带着微笑。 圭吉从走廊里迎了上去。 “您多保重,仁子。” “您也多保重。” 他又转过身同她母亲告别,然后走了。 仁子站在花园门口,久久地望着。 “他走得太匆忙了,”母亲说,“多好的石榴。” 石榴被圭吉遗忘在走廊上。 仁子十分清楚,是圭吉眼睛里充满深情的痛楚的时刻,石榴才掉到地上的。要不,他准把石榴掰开了。可是,石榴掉在走廊上,还是那么饱饱满满的。 她母亲把石榴拿到厨房里,用水洗了洗,递给仁子。仁子皱起眉头,把石榴推开,刹那间脸又红了,不知所措地接过石榴。 仁子见母亲注视着自己,知道要是不吃,母亲准会感到奇怪的。她心不在焉地嚼了几颗, 一股酸味直酸到牙根。仁子感到了某种带苦味的幸福 ..,像是全身都渗透了这种滋味。 她走到镜子前坐下来:“看看,我这头发,同圭吉告别时,就这么乱蓬蓬的。” 仁子简直能听到梳子的答话。 “你父亲死了以后,”母亲温和地说,“我很害怕梳头。每当我梳头时,就感到六神无主,好像你父亲就站在我身边似的,直待我稍稍清醒。” 仁子想到了她母亲吃父亲剩饭的习惯。忽然,心中有什么东西在翻腾着,一种幸福 ..感使她几乎要哭泣起来。 母亲给她石榴,仅仅是舍不得把石榴扔掉,这是唯一的原因。她从来不喜欢随便扔东西。 因为内心充满了悄悄的幸福 ..感,仁子在母亲面前感到害羞了。 她想,这可能是圭吉没有意识到的更好的告别,不管多长时间,她都要等他回来。 她看着母亲,落日的余晖照在纸糊的墙上。门那一边,母亲正坐在镜子旁。 仁子把石榴放在膝盖上,不敢再嚼了……(选自川端康成《掌小说全集》,有删改)

川端康成笔下的妇女形象

川端康成笔下的妇女形象 ——悲与美的完美结合 摘要:在川端康成的文学生涯中,写了很多有关女性形象的作品,创造了一个一女性为中心的“美”的世界。她们就像青春时节里灿烂的樱花,绚丽夺目而璀璨。似乎是失落孤寂与虚无,分样飘落的樱花,本质就是纯洁秀丽,无丝毫杂质的。如同一片雪,落在掌心,抓住的一瞬间也就消逝了。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既有女性命运的不幸,也有女性情感的悲哀,而美丽的大自然为女性美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本文将从川端康成的恋情、女性美与自然美方面探究他的女性形象的悲与美。 关键字:川端康成女性与爱情自然美悲与美 川端康成是日本自然美的执着追求者,他喜欢写女性,更善于写女性,在他那美的文学王国里,女性形象熠熠生辉。她们或以其鲜活美丽的外表,或以其善良、真诚的性格,或以其不幸、悲哀的命运,展示着作者的美学追求与人生理想。 由于少年生活的不幸,没有接触过女性,因此,对青春洋溢的女性有着本能的渴望。中学时代,在川端的人生中,第一次遇到了爱情,并把它称之为自己的初恋,这是少年的川端和他的室友小笠义人之间的同性恋爱。他在《独影自命》中回忆道:“我在这次的爱情中获得了温暖、纯净和拯救。甚至让我想到他不是这个尘世间的少年。从那以后到我五十岁为止,我不曾再和这样纯情的爱相遇”①此后,当川端对少年的思慕合乎常理地转化为对少女的爱恋时,那种对青春气息的朦胧感动也升华为对人生光辉的生命追求。与邂逅舞女时隔三年,川端经历了真正意义上的初恋。然而在他心灵中留下的却是经年不愈的伤痛,此次失恋之后,尽管感情在理性的鞭鞑下已成死灰,然而死灰之下伸埋着的仍是一厢情愿的希望之火。川端塑造了众多如同风花雪月般美好纯洁的少女形象,或多或少都流淌着初代的血液,映现着川端对初代不灭的憧憬。 川端究竟倾心于什么样的女性呢?他曾这样向父母的亡灵表白:“在和睦的家庭中成长的少女,她那朦朦胧胧的泪眼汪汪的媚态,实在让人魂牵梦萦,可是却引不起我的爱。归根结底,对我来说是个异国人吧。我喜欢这种少女:她同亲人分离,在不幸的环境中长大,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幸,并且战胜了这种不幸,走过来了。这个胜利,后来在她面前横下一道无边的沦落的斜坡。她性格刚强,不知道害怕。这种少女具有一种危险性,我被她所吸引。让这种少女恢复纯洁的心,让自己的心也将变得纯洁,这似乎就是我的恋情。”②初代就是这样一个在不幸的家庭中长大的少女,先后经历与母亲的死别和父亲的生离,辗转漂泊,却坚强豁达,从不向人展示自己的不幸。因此,强烈的吸引着川端。在川端与秀子漫长的共同生活中,却从来没有过与初代的短暂接触中迸发的那种激情。川端之所以这样,原因之一是秀子与他不幸的人生旋律不合拍,原因之二,恐怕是由于当年初代给感情之上的年轻的川端造成的打击太大了。 1968年,川端康成因其作品《雪国》《古都》《千只鹤》而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领讲台。授奖的主要理由是:“以卓越的感受能力,表现了日本人的心灵的精华,叙述富有技巧。”在川端康成五十多年的创作实践中,他似乎和美有某种天赋的缘分,正如日本著名的画家东山魁夷所说:“谈论川断先生的人一定接触到美的问题。谁都说他是一位美的不倦追求者,美的获猎者。应该说,实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 家 川端康成

家 (日本)川端康成 他拉着双眼已盲的妻子的手,为了看一座出租的房子,在一处斜坡上,往上走着。 “那是什么声音?” “竹林子的风声啊。” “是啦,我好久不曾走出家里一步,几乎都已忘了竹叶的声音呢。现在的那个家,去往二楼的楼梯梯阶,分得好细啊。刚搬过来的时候,我的脚步很难配合,吃了不少苦头。这个楼梯,如今才刚刚习惯了,你却说又要去看新房子了。对于眼盲的人,住惯了的老房子可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所以就觉得格外亲切,就像对自己的身体的感觉一样。眼睛不瞎的人觉得死板没趣的房子,眼盲的人却可以和它水乳交融呢。想想看,今后可又有好阵子经常和新家的柱子撞个满怀,或是给门槛绊了脚什么的,是不是?”他放了妻子的手,打开了涂白漆的木门扉。“哟,像是树木的枝叶繁茂的幽暗的院子似的。以后,冬天可就冷了。” “是一座墙壁和窗子都显得阴沉沉的洋楼啊。看样子,住的是德国人了,这里还留着一个‘里德曼’的铭牌呢。” 然而一推开房子的大门,他却像是受到眩眼的亮光似的,侧转了上身。

“真不错。明亮得很。如果院子里是夜晚的话,这里头可就是白昼了。” 黄色和朱红色的粗条纹相间的壁纸,看起来好不热闹,有点像是节庆日里那种红白相间的帷幕。深红的窗帘,明亮得像是彩色电灯一般。 “有躺椅、有暖炉、有茶桌和椅子。衣橱、装饰灯——家具可说一应俱全了。你过来看看……”他说着,急切地,像是要把妻子推倒似的,把她推到躺椅处让她坐下来。妻子就像一个笨拙的溜冰者一般,双手在空中慌乱挥摆着,在弹簧的反弹下摇荡着身子。 “喂,连钢琴也都有呢。” 让他拉着手,坐在暖炉旁边的一架小钢琴前面去的她,就像在碰触什么怕人的东西似的,把琴键敲打了一下。 “啊!还会响呢。” 她于是弹起一支孩童歌来。这可能是她眼睛还看得见的少女时候学会而且依然记得的歌吧。他走进摆着好大办公桌的书斋里一看,紧邻着书斋的,竟是寝室。里头是一张双人床。床垫也一样用红白条纹的粗布料张成的。一坐到那上头去,柔软而且具有弹性。妻子的钢琴渐渐地响出了快活的喜悦来。然而他也听见,是盲者的悲哀,偶或按错了琴键,她便小孩般地笑了起来。 “喂,你不来看看好大的一张床吗?”你说有多么不可思议

川端康成研究

读一读日本的故事,有许多惊人的发现。日本的故事似乎永远不想让人捉摸透文章到底在讲述一个如何的故事,它们永远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然而语气却显得极为平淡,即使在描述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叙述者也会保持一种语调。这种不见任何情感的流露,不得不让人感慨、惊讶。然而另一方面则是故事的内容不同寻常地难懂,总让人读得莫名其妙。许多时候只能很浅地读完,但真正想要深入到文本里面真的非常难,似乎有点不知所云的味道,尤其是在短篇小说中更是如此。能达到如此一种奇妙的境界又在于它那几乎没有结局的结局,结果是空空的。有的从一开始就空,更多的则是前面读着还有一点味道,但越到后来越走向虚无的状态。正如前面说的,日本人很善于不动声色地白描,然而还会留一点哀愁,有一丝丝忧伤,又很难捉摸。很难想像整整一个民族都是这样的空灵,如出一辙地沿着同一种平淡的情感走去。最惹人起眼的是日本文学中的女子,这在世界文学的所有女子中是最独特的一类。那种永远幽淡而又顽强坚忍的形象,让人既肃然起敬又敬而远之。这类女子凛然有一种超然于男子之上的气势,也许这就是日本人既想压迫女性又不自觉地崇拜女性的原因所在吧,下面就以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细做分析。 非常不解于川端康成这样一位外表严峻、寂寞的作家竟会在他的文学世界中创造出这么多阴柔、美丽而又略带哀伤的女子形象。在文学的世界里川的心是热烈的,川的灵魂是飞舞四射的。他塑造一群光彩夺目、姿容各异的女子,他细心地把她们描活、把她们写刻生动。乍看来这些都与川端康成孤寂的人生经历非常不相像,然而正是凄凉的早期人生让川在笔下的世界特别关注美丽的人物,特别注重给这些美丽人物添以温情、爱与生机。男性都是奇特的生物,在现实的世界中一心想专制、裁衡、压抑女性,然则一旦受了伤、碰了壁、孤单难堪时又必须靠着女性排遣愁情。川端康成算是这种奇怪的动物之一,但他有着不同于一般男子的德行与可称赞之处。在笔下的世界,他还给了女性公正平等的地位,反而是那些男性做出种种荒唐、奇特的行为。这是川端康成在作品中有意识地对女性在现实中不得的地位、荣誉的提升。但并不因此,川端康成就抹杀了现实的种种残酷,即女性受压抑的被奴役的现状是他也难以改动的。这是他和现实都无法拨正之处,他坚持还原了现实的无能之处,并经过文本的渲染加工,使这种社会状况让人深感不安。因此川的作品也促成了读者的思索,这正是他的可嘉之处。就川端康成的作品来看,在情感上总给人一种阴柔、幽怨之美,川端康成作为一个男子却能将女子之音如此细心打磨,这是多么难得。但一般提到女性文学,川端康成作品的价值却并不太高,这是深有其原因的。首先是川的作品中虽然出现大量女性,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占大多数,而且女性始终是川作品中最晃眼的形象。事实上川作品中的女性多数都个性内敛,形象不够突出、不够鲜明,语言行动也几乎不具备激情,更重要的是她们仍然只是作为一个符号载体,只是作为男性派遣愁情的工具,因此在女性文学中地位并不高。因此总的看来川作品中的女性仍然是旧女性形象的代表,她们多数甘认着当前男权社会的一切状况,情愿依靠男权社会生活,吸取的还不是新世纪新时代的自我觉醒的人文气息。川作品中的驹子、叶子、雪子都是这种较为传统的、依然是旧式的女人形象,她们很少有能够看清现实而跳出命运的圈锁走向新生活的。另外,川作品中的女性虽然温情脉脉但激情甚少缺乏新意。她们仍然在延续着千百年来所有女性走过的路,无论是生活的还是工作的圈子都非常窄小。她们仍然是依附着男性,尽管男性的压力无处不在,密不透风的一堵堵墙让人时时倍感压抑与苦闷。川作品中的女性也是很少能够找到出路的,因此算是苦闷的一代。她们许多人都沾染上了川的那种潜在而又浓郁的焦虑与不安,如驹子,甚至于那些生活优裕者如千代子,也都沉浸在这种无形的郁闷中。因为川只给这些女子一个母性的美的意义,但是除此之外什么也给不了。现实的种种事端,内心的种种愁怀,相互激荡、相互撞击但却无法消解。由于川只满足于从女性的柔情中寻找温馨的寄托——对从小就不再的亲情的、对随处可见但又孤寂地徘徊在他的心底的乡情的一种温情的寻觅,促使川只是将女性作为这种失落的意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