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应用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应用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应用

、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调查分析大学生在处理学习、训练、参与社团、个人休闲之间关系时面临的矛盾问题,提出你处理诸多矛盾问题的策略。

步入大学生活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当中,我们经历了很多,学会了很多,更成长了很多。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在这丰富多彩中也暗藏着玄机。学习,社团,个人休闲。哪一个的魔力都足够强烈,吸引着我们,去参加学校活动,去打工体验生活,去努力学习争拿奖学金,也会想和好朋友或是同宿舍的朋友出去逛逛街,吃吃饭。但是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就需要你去调配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并进行取舍。自己之前也经历过一段这样的时期,那个时候可能还只是从实际出发,考虑如何解决看待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进入大二了,也跟着高老师开始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当老师讲到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这一课的时候,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迅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关于大学生在处理学习、参与社团、个人休闲之间的关系时面临的矛盾问题。所以今天我今天就这个问题,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给大家阐明一下我们面临的这些个矛盾问题,并奉上一些自己的心得和策略。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才是科学的辩证观,才能看出事物的正确的,本质的内在和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时,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所以,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那在这层层联系的事物中呢,矛盾便是事物与事物内部之间的一种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具有普遍性。这也就充分说明了我们步入大学生活出现的一系列种种的矛盾。既然矛盾是普遍的,那为什么在我们步入大学之后,矛盾会显现的如此明显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之后再详细给大家解释。

矛盾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它还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包括这三个方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每一矛盾的不同反面各有不同的性质。根据这些不同的性质,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便是我们今天解决大学生活中矛盾的主要理论依据点。

主要矛盾就是指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那下面就结合我们所遇到的关于:学习,社团工作,休闲娱乐这三者之间的矛盾来说。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我们在学校中需要做的事情,社会、

学习及家庭的要求是不同于以往,他要求我们不仅仅是在大学学到有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我们的能力。但是不论我们的社会如何发展,教育如何改革,不变的一点就是,我们现在的社会身份首先是一名学生。学生的天职要务就是学习。所以学习与其他两项之间的矛盾应该是是主要矛盾,因为它对我们将来的生活,及个人实现起着主要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社团工作,休闲娱乐他们之间的矛盾就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也就是次要矛盾。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学习不应该是放在首要位置,或是觉得在大学期间学的很多知识到后来也用不上。怎么就能成为决定我们将来生活甚至是自我实现的关键了呢?古语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技多不压身”

更何况,我们所说的学习不只是学校安排的课程学习,它也包括你自己的自学,还有你平时的看书,与同学之间的讨论,甚至是阅读新闻,关注时事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学习。虽然社团工作也可以锻炼我们的能力,给予我们在这一方面的学习,但是如果它影响到了大方面的学习,那么它就只能和学习这个大方面成为对立面,成为我们需要面对的矛盾。将概念弄清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前提,也是我们所必须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要来谈谈,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二、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又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

以相互转化。基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这种关系,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视次要矛盾,做到统筹兼顾。

所以我们要想解决学习、社团工作、休闲娱乐之间的矛盾。首先我们要首先抓住和解决学习和其他二者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要兼顾着社团工作和休闲娱乐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并尽可能的通过次要矛盾的解决来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

为解决我们的主要矛盾,我们不得不说的就是矛盾的二重性。矛盾是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它们共同的属性就是矛盾的同一性,而它们的对立面就是矛盾的斗争性。先来看看主要矛盾中的两面。学习和社团工作的同一性就在于:第一,学习和工作都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为塑造我们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服务;第二,学习和工作能够相互促进,学习能提高我们的专业技能,使我们更好的投入工作中,另外工作又能发展我们的交际能力,是对我们日常学习的一种补充;第三,当我们积极投入工作,并能认真观察,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这也是我们学习的过程,这样就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转化。但是,学习与工作又是有着斗争性的,当你的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冲突时,就不得不在学习与工作中择其一:花大量时间在工作上,必然减少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花大量时间在学习上,又必然不能使工作时间得到保证。

根据我自己在大学一年中得体验和经验。为大家提出的建议就是:我们要做的就是先确立自己的短期目标,分清楚哪些社团工作对自己

是有用的,哪些能够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的,比方说,同一领域的社团我们就可以只留一个就好,因为它已经锻炼了你在这方面的能力,那其他的社团就只会分散你的经历成为你的累赘了。要懂得取舍,记住:有舍才有得。其次,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一个有计划的人,将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不要让时间总是在慌乱中度过。让自己的生活井井有条起来。

刚才只是介绍了关于学习和社团工作之间的矛盾,关于休闲娱乐和学习之间的矛盾,我认为原理是一样的。我们还是要对自己好一点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会工作不会休息的人是愚蠢的。所以我认为这个解决方法很简单,就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找到自己休息效率最好的时段和方式,让自己的心灵和身体得到双重的方松。休闲娱乐和学习,是可以一手抓的。

说完了主要矛盾,我们来说说次要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相对就简单的多。因为我认为他们两个的同一性也是很明显的。记住一句话,不要让工作成为你的累赘和负担,要让它成为你的快乐。这样的话,在社团工作、和社团成员的相处中,就能成为你休闲娱乐的一部分。同样的一点,还是要有取舍。要分清这个矛盾内部的各个因素或组成部分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我略显浅显的解释,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也希望我能在今后的日子里取得更大的成长和进步!

最后感谢老师这一个学期来的谆谆教导,我由此获益匪浅,取得了不小的进步!谢谢老师,老师辛苦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科学性 唯物论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直接关系到党的盛衰性兴亡的大事。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学说 7统一战线理论 8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理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根本保证, 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 是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路线也是各三个的精髓。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 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的途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考验, 在解决实践中新问题的时候形成的新观点新理论。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是因为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必须解决好影响小康社会原定指标完成的…三农?和社会建设滞后等问题。 党的十七大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 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大数据在教学中的运用

大数据在教学中的运用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是传统的教育研究走向科学实证的重大机遇。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所有社会科学领域能够借由前沿技术的发展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让跟踪每一人的数据成为了可能,从而让研究“人性”成为了可能。对于我们教师而言,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学生。 那么,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什么?如何通过大数据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真正读懂我们的学生? 一张试卷,它带给我们的数据是什么?可以是简简单单的一个90分,但如果我们通过大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很多信息:每一大题的得分,每一小题的得分,每一题选择了什么选项,每一题花了多少时间,是否修改过选项,做题的顺序有没有跳跃,什么时候翻卷子,有没有时间进行检查,检查了哪些题目,涂改了哪些题目……等等,这些信息远远比一个92 分要来的有价值得多。不单是考试,课堂、课程、师生互动的各个环节都渗透了这些大数据。 这些数据,该如何去处理与统计?这些数据究竟可不可信、有没有代表性?数据对于帮助我们去认识千差万别的学生有何作用呢?所以,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其最重大的意义,就是能够让我们走近每一个学生的真实。 在大多数教研活动中,评判一个课堂的好坏,更多是专家审美型的——教师的环节设计是否层层递进,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效,环节设置与本节活动的目标是否契合,等等。而学生在这个课堂中的体验,大部分时间是被完全忽略的,即使获得了关注,也往往是“被代表”的——听课者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假设学生的体验,而学生真正的体验如何,却没有强大的技术与数据源可提供分析与实证。 大数据的到来,能从技术层面让体验者的感受得以量化与显现。学生在一个课堂中的需求与态度,经由大数据的处理变得可视,这也提供了教研活动以更为鲜活的素材——倾听学生成为了可能,教师有了了解学生的途径与方法,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改变教学行为成为了可能。传统的教育研究往往是经验式的,我们总是认为某些因素对学生很重要,对课堂很重要,比如提问有效性,课堂的节奏等。然后,我们通过一次次反复的实践来验证这些经验。但是,这些因素真的是重要的吗?在大数据的思维方式下,真正的重要因素来自于数据挖掘而非想当然的经验。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大学生生活中的应用

、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调查分析大学生在处理学习、训练、参与社团、个人休闲之间关系时面临的矛盾问题,提出你处理诸多矛盾问题的策略。 步入大学生活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在这一年的时间当中,我们经历了很多,学会了很多,更成长了很多。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在这丰富多彩中也暗藏着玄机。学习,社团,个人休闲。哪一个的魔力都足够强烈,吸引着我们,去参加学校活动,去打工体验生活,去努力学习争拿奖学金,也会想和好朋友或是同宿舍的朋友出去逛逛街,吃吃饭。但是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就需要你去调配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并进行取舍。自己之前也经历过一段这样的时期,那个时候可能还只是从实际出发,考虑如何解决看待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进入大二了,也跟着高老师开始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当老师讲到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这一课的时候,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迅速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关于大学生在处理学习、参与社团、个人休闲之间的关系时面临的矛盾问题。所以今天我今天就这个问题,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给大家阐明一下我们面临的这些个矛盾问题,并奉上一些自己的心得和策略。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才是科学的辩证观,才能看出事物的正确的,本质的内在和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时,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所以,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那在这层层联系的事物中呢,矛盾便是事物与事物内部之间的一种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具有普遍性。这也就充分说明了我们步入大学生活出现的一系列种种的矛盾。既然矛盾是普遍的,那为什么在我们步入大学之后,矛盾会显现的如此明显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之后再详细给大家解释。 矛盾在具有普遍性的同时它还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包括这三个方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每一矛盾的不同反面各有不同的性质。根据这些不同的性质,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便是我们今天解决大学生活中矛盾的主要理论依据点。 主要矛盾就是指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那下面就结合我们所遇到的关于:学习,社团工作,休闲娱乐这三者之间的矛盾来说。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我们在学校中需要做的事情,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宏观角度 (1)(辩证)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作用;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 2、中观角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3、微观角度 意识的特点(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物质与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等 二、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2)单元标题和课题:(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求索真理的历程) 2、中观角度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3、微观角度 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三性;认识三性 三、唯物辩证法 1、宏观角度 (1)(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创新观 (2)单元标题、课题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发展);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2、中观角度 “普遍联系的观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永恒发展的观点”(发展普遍性和实质;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观”(矛盾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创新观”(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发展实质) 3、微观角度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发展普遍性和实质;发展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发展状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矛盾对立统一(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特殊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作用 四、历史唯物主义 1、宏观角度 (1)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基本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单元标题: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2、中观角度 课题: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群众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3、微观角度 单独考查其中某个原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大数据在学习教学中的运用.docx

大数据在教学中的运用 大数据代的到来,是的教育研究走向科学的重大机遇。大数据代的到来, 所有社会科学域能借由前沿技的展从宏群体走向微个 体,跟踪每一人的数据成了可能,从而研究“人性”成了可能。于我教而言,通 大数据的分析 ,可以我更了解自己的学生。 那么,大数据将教育来什么如何通大数据真正“以学生本”的理念,真 正懂我的学生 一卷,它我的数据是什么可以是的一个90 分,但如果 我通大数据,我可以得到很多信息:每一大的得分,每一小的得分, 每一了什么,每一花了多少,是否修改,做的序有 没有跳,什么候翻卷子,有没有行,了哪些目,涂改了哪 些目??等等,些信息比一个92 分要来的有价得多。不是考, 堂、程、生互的各个都渗透了些大数据。 些数据,如何去理与些数据究竟可不可信、有没有代表性数据于帮助我 去千差万的学生有何作用呢所以,大数据在教育中的用,其最重大的意,就是能 我走近每一个学生的真。 在大多数教研活中,判一个堂的好坏,更多是家美型的——教的是否,提出的是否有效,置与本活的目是否契合,等等。而学生在个堂中的体,大 部分是被完全忽略的,即使得了关注,也往往是“被代表” 的——听者会根据自己 的来假学生的体,而学生真正的体如何,却没有大的技与数据源可提供分析 与。 大数据的到来,能从技面体者的感受得以量化与。学生在一个堂中的需求 与度,由大数据的理得可,也提供了教研活以更活的素材——听学生成了可能,教有了了解学生的途径与方法,从学生的需求出改教学行成了可能。的教育研究往往是式的,我是某些因素学生很重要,堂很重要,比如提有效性,堂的奏等。然后,我通一次次反复的践来些。但是,些因素真的是重要的在大数据的 思方式下,真正的重要因素来自于数据挖掘而非想当然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 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 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 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小结 唯物论包括三个要点: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一、第一个要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一)世界观和哲学的概念 a、世界观的定义 b、哲学的定义 c、世界观和哲学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 a 、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 c、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 a、唯物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3)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b、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和主要形态 (1)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从历史、阶级、认识几个方面去理解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态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特点: (1)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特点:阶级性、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b、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意义 二、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有两个要点: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a、科学物质范畴的形成是个历史过程 b、物质范畴和物质结构理论即有区别,有又联系 c、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 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的意义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a、一元论、二元论: (1)、一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世界统一于精神) (2)、二元论:特点、实质 b、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基本原理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三、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有四个方面 (一)意识的起源:a、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变化对当代青少年的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青年与以往的青年不同的是:以往青年的信仰往往是一元化的。而当代青年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信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哲学的信仰,对法律的信仰等积极的信仰,还对金钱的信仰,权力的信仰等负面的信仰。一个国家的未来是青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如何树立、改正这些青年的信仰?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 一、造成青少年对于信仰缺失和错误的原因 (一)当代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认识模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不重视,对于哲学的概念的不了解。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当代青年在复杂的社会中很容易遇到挫折,对于这些困难,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对于当代青年摆脱这些思想的困惑,促进自身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可是当代青年不懂得怎么去运用。比如:马克思哲学中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哲学中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等。而往往去自我逃避和自我放逐,断章取义于一些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言论,对于这些言论的信奉,是因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不了解,不能结合中国古代思想家当时语境,只从中选取让自己心里受到安慰的语句,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三)是当代青年对于信仰的不坚定,当信仰和当前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利益。信仰的作用日趋弱化,这种信仰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让当代青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扭曲。当年青年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又不能自己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对于社会上一些消极的信仰和价值体系选择了默认的接受,这样就造成了正确信仰作用力的弱化。可见必须加强对青少年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树立。 二、对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比 对于青少年应该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通过认真学习,了解两个哲学体系的正确思想,从而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找到两个哲学体系中的冲突域融合,从而树立起自身的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 (一)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 1.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哲学也在五千年间得到了发展,其发展历程是[1]: (1)先秦哲学:孔子的仁爱哲学、墨子的兼爱哲学、老子的道生万物哲学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孟子尽性知天的哲学思想、周易哲学、荀子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 (2)两汉哲学:淮南子的哲学思想、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哲学思想、王充元气自然论哲学思想。 (3)魏晋玄学:王弼贵无论、裴頠崇有论、郭象的独化论、僧肇的不真空论。 (4)隋唐佛学:天台宗三地圆融、法相宗万法为识、华严宗四法界、禅宗自性顿悟。 (5)宋明时期:张载太虚即气、二程天即理、朱熹大成的理学思想、陆九渊心学思想、王守仁致良知。 (6)明清时期:王夫之理依于气、颜元的哲学思想、戴震的哲学思想。 (7)近代哲学: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洪秀全的哲学思想、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主要产生了一下几个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当代青年有很重要的

大数据在教学中的运用

大数据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大数据的含义及其特征 大数据( big data) ,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使用传统流程来处理和分析,无法在合理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去进行有效管理,无法在短时间内转换成有价值的决策资讯。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不同的学者或机构对于大数据的界定不尽相同,但是却存在这样一种共识,即: 大数据不仅仅是蕴藏巨大价值的海量数据资源,更是一种高效便捷的技术工具。 根据大数据的定义,我们不难归纳出其特征: 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 据体系、多样的数据类型和巨大的数据价值 ,即人们常说的“四V”特征。从大数据巨大的数据价值来看,政府、企业、学校和个人通过对大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将能够实现对未来的预测,形成更为完善的决策。随着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其意义价值日益突显。 二、大数据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 一) 把控学生思想行为动态 高校学生工作一般包括教育、管理、安全稳定和党团建设等方面。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及时把控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保证学生安全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然而,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则常常被忽略。部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或是由于缺乏对把控学生思想行为动态之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必要清醒认识,选择把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中; 或是由于缺乏正确有效的工作方法,选择忽视把控学生思想行为方面的工作,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注和及时的引导。这种在认识和工作方法上的匮乏,在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迎来了改善的契机。高校通过对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将切实增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大数据意识,提 高其运用大数据及其相关技术把控学生思想行为动态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例如:高校针

哲学第三单元练习题(矛盾观)

辩证法矛盾观练习题 1.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各个时期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元青花绘画精美生动,其纹样特点既带有一些西亚美术的装饰形式,又带有浓厚的我国民间图案的面貌,布局繁密,风格华丽,与当时织金锦的图案和效果极为相似。元青花的特点表明 ①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②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 ③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④实践活动的社会历史性决定着认识活动的无限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2.土壤污染不仅关系人民的健康,也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据全国首次土壤普查显示,中国有近20%的耕地存在镉、砷、汞、铅、镍、铜等重金属超标现象,这些重金属可通过农作物吸收进入食物链,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并危及人类健康。这一结论旨在强调 ①人类在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面前只能“望洋兴叹” ②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不利联系的影响 ③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联系 ④土壤污染警示我们必须敢于承认矛盾不能“讳疾忌医” A.③④ B.②③ C. ①② D.①④ 3.“螃蟹效应”描述的是,用敞口藤篮来装螃蟹,一只螃蟹很容易爬出来,多装几只后,相互扯后腿就没有一只能够爬山来了。“螃蟹效应”对团队建设的启示是( ) ①要促进系统内部有序和结构优化②要使部分以合理、有序、最佳状态存在 ③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④要充分发挥关键部分对整体的决定作用 A.①②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道德追求重在实践,道德行为贵在养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这是基于( )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④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A.①②B.①④ C. ②③ D.③④ 5.抓住“精准”,找对“穷根”进行靶向治疗,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以期脱贫攻坚见真效、见长教,不断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这说明不断提高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要( ) ①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问题②正视矛盾的客观性,并抓住问题的核心 ③攻克主要矛盾,将措施落实到位④充分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6.“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这启示我们( ) A.次要矛盾影响着事物的发展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要把握事物的主流和方向D.抓住问题的关键就能促进事物发展 7.近年来,我国致力于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虽然情况有所缓和,但仍有突出问题。当前,我国既从金融体制入手,又重视小微企业信用建设,更有针对性的解决“融资难、融资贵”。我国的新举措( ) ①是从矛盾的两方面入手解决矛盾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③说明正确分析矛盾才能解决矛盾④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既要允许它“试对”,也要允许它“试错”,其依据在于( )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探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探究 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只有转化为方法论,才能成为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南。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体系,是科学的哲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理论中的。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地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就必须依次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正确转化,并必须克服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转化中的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系统中,实事求是方法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空洞的方法,而是作为根本方法始终贯穿于具体方法当中。矛盾分析方法是最常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有助于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最一般的方法论,是具有深远的理论、实践意义的。它更全面、更真实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本性,因此更有助于人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的科学抽象性和广泛的社会实践性可以有效地创建或改进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提供有价值的方法论启示更有利于人们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真正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向实践的转化。我们在探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目的就是通过实践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帮助,为推动、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保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世界观实践基本方法转化

第一章研究目的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说是真理,是因为它总是反映客观现实,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一理论品质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严格的科学性,这就决定了它必须遵循科学精神,反对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不断发展自己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批判性,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马克思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只有转化为方法论,才能成为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南。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深入分析,是为了能够提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系统理论,弥补马克思哲学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是为了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为了更直接地指导实践。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有一定的深度,但是更多的是着重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或者说是研究某一个或者两个具体方法,也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相对独立性、辩证本性以及它的影响。 本文主要是力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进行探讨,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向实践主题的转化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实现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特征之一就是要求从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实际出发来分析社会生活,回答现实问题,全面地审视历史发展,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精密地梳理历史逻辑、准确概括历史规律,形成新的理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第三专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教学对象:二年级各专业学生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探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认识的来源、本质。 2、探讨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通过实践观的引入,理解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3、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4、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通过对实践含义和特点及其决定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清认识的本质,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通过对真理三个基本特性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认清真理的过程性。 教学难点: 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 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 授课时间:9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论以认识为研究对象,是对认识的认识,思想的思想。认识论要研究认识的来源、对象、性质、本质,认识过程,认识活动的规律,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等问题。本专题主要分三讲,主讲前两讲,第三讲自学。 第一讲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论,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规律的哲学学说。它将认识本身当作对象,反思自身。 一、认识的过程:从经验到理性

1、认识从哪里开始?---从实践到认识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人的想法、意见、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等属于思想、认识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进入现场,调查研究,用五官去感知,接受各种信息,搜集感性材料。基本方式:观察,试验,走访等,由此获得感性认识。 什么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人有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这些器官是人与对象之间的桥梁和通道。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器官时,产生的刺激信号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就产生了各种感觉。感觉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方面的反映。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每一感觉反映事物某一个方面的表面特性,而知觉是对事物各种感觉的综合,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的形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表象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是由当前的事物引起的;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此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的发展。这一发展,是从对事物表面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到各种特性的综合反映,从对事物的当下反映到事后的回忆再现。在表象中,认识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选择性,即表象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事物,它舍去了过去感觉和知觉事物的一些次要特性,留下对自己比较重要、比较有意义的特性。这说明表象已经开始有概括、抽象的萌芽。但是,表象并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范围。 感性认识是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它的特点:一是直接性,就是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二是具体性,就是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不断的实践活动,使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越来越多,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认识是什么”这一问题,认识论中历来都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课堂中的大数据应用

一、课堂中的大数据应用 课堂中生成的大数据: 1.教师教学行为数据:教师教学行为的数据主要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言行。 2.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学生学习行为的数据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课堂大数据的用途 1.分析和评价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

2.为学习分析提供依据,促进教学干预和个性化学习 3.发现教育教学问题,为学校和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随着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在课堂中的应用,采用智能手段获取学生学习的数据也成为可能。典型的应用是收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如将课 堂练习与教学知识点相关联,在移动终端上做课堂练习时,运用软件实现课堂 练习的智能分析,自动获得学生对教学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数据。 二、关注学生课堂数据,挖掘信息课堂亮点 教师要敢于直面自己的课堂,看看录像,听听录音,及时反思自己的课堂,优化教学引导,课堂教学的时间观念就会强很多,课堂效率也会提高不少。 三、基于 PADClass 模型的数字化课堂学习过程数据挖掘与分析研究 信息的单向性和数据的不可跟踪性使得课堂学习过程只能依靠教师的经验进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的多维信息交互数据不能得到即时处理与分析,导致个性化学习缺乏实际基础。 一方面,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以及可视化等技术可以实现对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行为和随堂测试数据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以及可视化呈现;另一方面,通过基于数据的教学策略优化,可以减轻教师教学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

可以把课堂数据分析分为四个方而,即教师分析、学生分析、活动分析和资源分析。其整体分析结构如图。 其中教师分析根据教师的课前备课、课上授课和课后评价等行为分为备课分析、导学分析、互动分析、评价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和课后分析;学生分析根据学生课上行为和作业测试情况分为互动分析、评价分析、作业分析、测试分析和学习结果分析;活动分析根据活动的类型和时长分为活动类型分析和活动时长分析;资源分析根据资源的类型、大小和使用情况可分为资料分析和使用频率分析。它们为分析教师与学生的行 为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提供了科学精确的数据依据。 可以把数据分为单节课和阶段性两个维度来分析。单节课就是在某一节特定的课上,对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信息和学生的测试成绩进行精确的处理,并最终用图形化的 形式展示出来。阶段性就是在某一阶段内,对某个班级或某个学生进行阶段性分析.用图像化的形式直观展示。 图4为测试时题目正确率及交卷人数实时状态,该图由两部分组成:左侧为“题目正确率统计图”,显示当前已交卷学生的单个题目的答题正确率;右侧为阳寸序图”,

大学生宿舍矛盾引发的原因分析和解决对策

大学生宿舍矛盾引发的原因分析和解决对策 大学生宿舍矛盾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大学生活中的宿舍生活成为大学生们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和谐的宿舍生活能为每一位在校大学生带来愉悦的心情进而保证大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马加爵事件的悲剧告知我们应该认真分析一下大学生宿舍矛盾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 我将大学生宿舍矛盾的原因概括为两个方面即内因和外因 A、内因 ①、学生个性缺陷成为引发宿舍的主要原因 80后、90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大多在“6+1”的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长大,物质生活水平高,受关注程度高,滋生了一些性格缺陷。从以前拥有个人独立空间的生活环境进入到集体生活环境,因个性缺陷而带来人际关系紧张,宿舍矛盾激化,甚至宿舍战争爆发。 ②、缺少沟通能力成为引发宿舍矛盾的直接原因 大学生们的自我意识很强烈,不喜欢别人干预甚至进入自己的生活圈,对别人的关注保持高度的敏感,内心空虚而又外表坚硬。网络、手机等资讯媒体的高度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们互相倾诉的需要。网络空间彼此身份的隐蔽性、言语倾诉的自由性、言论后果的规避性,使学生的先有了生存的空间和滋生的温床。学生宿舍传统的“人——人”的沟通模式演变为“人——机——人”的沟通模式。这种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沟通方式极大地减弱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关系,同时不可避免的弱化了人们之间固有的人际沟通模式的作用,进而打破了人与人在心理和情感上的已有平衡,使人容易产生孤独感或冷漠感,这样宿舍矛盾就更容易产生,而且又无力解决。 ③、习惯冲突是宿舍冲突的又一大原因 大学和军队一样,成员的异质性很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必须在一起生活,就容易产生文化冲突。文化背景造成了人们在价值观、生活方式上的差异。由于大学整合了全国的学生,不同地区的不同人,自然有不同的习惯。有的人晚睡晚起,有的人早睡早起;有的人做作业喜欢听音乐(用音响放),有的人则需要安静;有的人睡午觉,有的人不睡;有的人不爱干净,有的人有洁癖;有的人不喜欢多嘴,但有的人处处搬弄是非等等。这些不同的习惯都会导致矛盾,而出现了矛盾之后,大学生最常用的处理方式是——忍。但是,忍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反,正式这种忍的态度导致了最终矛盾的不可调和。何以言之:当你认为对方的行为给你带来干扰时,你选择了忍耐,表面上还是对他恭恭敬敬,但实际上你心里憋了火,但由于对方不知道,于是他将继续他的行为,直到有一天,你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时,狠狠地跟他讨论这个问题,出于你的恶劣态度,他也不甘示弱,于是问题得不到解决,梁子就此结下,恶性循环接踵而至。 B、外因 此外,由于学生无权选择和谁住一个宿舍,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人为地增加了冲突。学校往往为了管理上的方便,在一入学就为学生规定了住哪个宿舍。以后即使学生双方都同意,也难以更换。让合不来的学生硬要在一起住四年,这未免有些残酷。 2、应对策略 A、内部对策 ①、.克服心理障碍,塑造良好个性。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表现出一些心理障碍,妨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因此,舍友们平时要注意沟通和交流,懂得赞扬和微笑,以使宿舍关系温馨、融洽。同时,还应注重塑造自身良好的个性品质,如诚实、热情、聪明、自信、能干等,这些品质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使他人欣赏并为之钦佩;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 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③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发展: ①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②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 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主观能动性 (一)是什么: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精神状态 (二)为什么: (三)怎么办: ·怎样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含义及表现 2、尊重、认识、利用客观规律 3、尊重客观条件,一切从实际出发 4、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解放思想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限制,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承认、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3、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积极、正确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让规律为人类服务。反之…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按客观规律办事: 1、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不能被创造或消灭;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 2、承认规律,尊重规律 3、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规律 4、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客观条件出发,利用规律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认识 Ⅰ.认识的根本任务 (一)是什么: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为什么: 1、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和规律 2、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能更好的指导实践(真理、科学理论的性质决定其能够预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怎么办: 1、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前提) 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关键) Ⅱ.认识的深化与发展 (一)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1、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第二次飞跃 (二)认识需要不断的深化、拓展、发展 Ⅲ.科学思维方法 (一)分析与综合 (二)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创新 三、实践(认识论的首要、基本观点) Ⅰ.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3、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Ⅱ.基本形式 (一)生产实践 1、含义: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处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的活动 2、作用: ①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 ②生产实践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③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政治、教育、科学、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3、现实意义: ①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 ②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 发展生产力 (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1、内容: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各阶层、各阶级之间 的关系,对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革 2、作用: ①能够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能够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