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热和循环过程

绝热和循环过程
绝热和循环过程

1

2

3

注意:分子上的吸Q 只计算从低温冷库吸取的热量 10≤≤η,0≥w

三、卡诺循环:理想气体,准静态循环,两个等温和两个绝热过程

)

2

2

T V

a

b

V

V

RT

Q ln

1

ν

=

d

c

V

V

RT

Q ln

2

ν

=

Q

A

=

η=

Q

Q

-

1=

a

b

d

c

V

V

RT

V

V

RT

ln

ln

1

1

2

ν

ν

-

bc:1

2

1

1

-

-=γ

γ

c

b

V

T

V

T

da:1

2

1

1

-

-=γ

γ

d

a

V

T

V

T

1

1)

(

)

(-

-=γ

γ

d

c

a

b

V

V

V

V

d

c

a

b

V

V

V

V

=

1

2

1

T

T

-

=

η

注意:1、两个热源,2、η仅由

1

T和

2

T决定,3、1

<

η让卡诺循环逆向进行

)

2

2

T V

d

c

V

V

RT

Q ln

2

ν

=

a

b

V

V

RT

Q ln

1

ν

=

4

5

A

Q w 吸=

=

放吸Q Q Q -=

d

c a

b d

c V V RT V V RT V V RT ln

ln

ln

212ννν-

2

12T T T w -=

2

12

T T T w -=

,1T 固定,↓2T ,↓w

如 K T 3001=,K T 2702=,9

270

300270=-=w

K T 3001=,K T 2502=,5250300250

=-=w

K T 3001=,K T 1002=,5.0100

300100

=-=

w 1T 固定,02→T ,0→w ,0→=A w Q 吸 绝对零度是不可到达的

例:逆向斯特林循环的致冷系数

两个等容+两个等温过程

解:c d

b

a V V RT V V RT A ln

ln

21νν-= c

d V V RT Q ln 2ν='吸

A

Q w 吸'=

=

c

d b

a c

d V V RT V V RT V V RT ln

ln

ln

212ννν-,2

12T T T w -=

例:奥托循环的热机效率(内燃机的循环过程)

两个等容+两个绝热过程

解:)(d a V T T C Q -=ν吸 )(c b V T T C Q -=ν放 吸

Q A =

η=吸

放Q Q -

1, =d

a c

b T T T T ---1, ab

:11--=γγb b a a V T V T V

dc :11--=γγc c d d V T V T

c

b d

a T T T T =

c

c

b d

d

a T T T T T T -=

-,

d

c d

a c

b T T T T T T =

--

V

6 1

1

)

(

1)

(

--==γγd

c c

d d

c V V V V T T ,令

δ=d

c V V :压缩比

1

1

1--

=γδ

η,↑δ,↑η

PV

图与TV 和PT 图的转换

RT PV ν=

?

T V

?

V V

绝热和循环过程

1

2

3 吸 吸 吸 注意:分子上的吸Q 只计算从低温冷库吸取的热量 10≤≤η,0≥w

三、卡诺循环:理想气体,准静态循环,两个等温和两个绝热过程 ) 2 2 T V a b V V RT Q ln 1 ν = 吸 , d c V V RT Q ln 2 ν = 放 吸 Q A = η= 吸 放 Q Q - 1= a b d c V V RT V V RT ln ln 1 1 2 ν ν - bc:1 2 1 1 - -=γ γ c b V T V T da:1 2 1 1 - -=γ γ d a V T V T 1 1) ( ) (- -=γ γ d c a b V V V V , d c a b V V V V = 1 2 1 T T - = η 注意:1、两个热源,2、η仅由 1 T和 2 T决定,3、1 < η让卡诺循环逆向进行 ) 2 2 T V d c V V RT Q ln 2 ν = 吸 , a b V V RT Q ln 1 ν = 放 4

5 A Q w 吸= = 吸 放吸Q Q Q -= d c a b d c V V RT V V RT V V RT ln ln ln 212ννν- 2 12T T T w -= 2 12 T T T w -= ,1T 固定,↓2T ,↓w 如 K T 3001=,K T 2702=,9 270 300270=-=w K T 3001=,K T 2502=,5250300250 =-=w K T 3001=,K T 1002=,5.0100 300100 =-= w 1T 固定,02→T ,0→w ,0→=A w Q 吸 绝对零度是不可到达的 例:逆向斯特林循环的致冷系数 两个等容+两个等温过程 解:c d b a V V RT V V RT A ln ln 21νν-= c d V V RT Q ln 2ν='吸 A Q w 吸'= = c d b a c d V V RT V V RT V V RT ln ln ln 212ννν-,2 12T T T w -= 例:奥托循环的热机效率(内燃机的循环过程) 两个等容+两个绝热过程 解:)(d a V T T C Q -=ν吸 )(c b V T T C Q -=ν放 吸 Q A = η=吸 放Q Q - 1, =d a c b T T T T ---1, ab :11--=γγb b a a V T V T V dc :11--=γγc c d d V T V T c b d a T T T T = , c c b d d a T T T T T T -= -, d c d a c b T T T T T T = -- V

教案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微软中国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上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记住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记住水循环的类型,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得出水循环的定义,从常见的天气、地理现象,分析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动画引入自然界水的存在方式,让学生对水圈中的水体有较为形象的认识。 (2)通过“水圈的构成”和“陆地水的相互关系”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4)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看、画、想、辨”等步骤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5)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2)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陆地水体相互关系,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教学难点: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教法 1.创设情景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水的运动 第1课时水循环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 本条和下一条“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从本条和下一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教学目标 1.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理解并掌握三类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特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于水的运动地理现象,形成宏观的水循环过程的概念。 2.通过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能够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树立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概念、过程、类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特点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手段和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板书板画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水循环的过程》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 3.1.2《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教案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课程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达到课标的要求,教材通过图文和活动设计,详细介绍了三种水循环,其中以海陆间循环为主,接着,以活动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运用水循环的有关原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对上一部分“相互联系的水体”这一小节内容已有学习,了解并掌握了水圈的构成以及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2、学生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已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主要问题是学生还未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上进行分析,而且自然界的水循环属于全球尺度和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新知的建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自然界的水循环示意图的分析,了解水循环的类型,理解并说出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水循环的类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分析水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分析信息,并运用有关原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地理,做学习上和生活中的有心人。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创设法 六、课时安排 15分钟 七、教学过程

八、作业布置 1、补充完善课堂上的水循环图,边绘制边解释说明。 2、水循环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 九、板书设计 3.1.2 水循环的过程 一、环节 蒸发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下渗 二、类型海陆间循环 海上内循环 陆地内循环 三、圈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十、教学反思(略)

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过程 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一个是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另一个知识点是水循环的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下渗、径流,而径流又可以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径流】是指经土壤或地被物吸收及在空气中蒸发后余下的在地表流动的那部分天然降水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还是水循环。由于水循环发生的领域不同,所以水循环也有不同的类型。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发生在陆地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陆地内循环、发生在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的水循环是海上内循环。 首先来看海陆间循环的过程。海陆间循环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换运动,也称大循环。我们来看看海陆间循环的具体过程。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种经历,放一杯水在室外,一天后你会发现水杯中的水变少了。当然啦,排除有人把它喝了倒了这些人为因素。那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水被蒸发掉了。在海洋中,海洋表面的水也会蒸发,海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空中的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水汽从海洋上空到大陆上空这一环节是水汽输送。水汽到达大陆上空后,部分的水汽遇冷会释放出热量而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当小水滴越聚越多凝结成大水滴降落到地面,这一环节我们称它为凝结降水。降落到地面上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而水透过地面下渗到地下的这一环节,我们称之为水分下渗。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通过江河最终回归到海洋。这一整个过程就是海陆间循环的全部过程。 这是海陆间循环的示意图,大家参照这个示意图思考一下: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的过程是具体是怎样的?给大家五分钟时间思考,并在纸上画出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的示意图。好,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的示意图。有自告奋勇的同学吗?大家画完了的可以对比一下慧萍和康潮在黑板上画的示意图和自己画的示意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位同学画的是否正确。首先来看慧萍画的海上内循环的示意图。海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上升到空中,部分水汽在海洋上空遇冷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海面。这对了没?慧萍画的是正确的。 再来看看康潮画的陆地内循环的示意图。陆地上的水经过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随着气流上升到上空,上空的气流比陆地表面的温度要低,所以上升到上空的气流会放热、冷却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回到陆地上。陆地内循环大家不要忽略植物蒸腾这一点。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水循环的三种类型以及各类型的水循环过程,留个问题给大家课后讨论:“水资源是可以更新的,所以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 好,下课!

化工热力学复习题附答案

化工热力学复习题 一、选择题 1.T 温度下的纯物质,当压力低于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时,则气体的状态为( C ) A.饱和蒸汽 超临界流体 过热蒸汽 2.纯物质的第二virial 系数B ( A ) A 仅是T 的函数 B 是T 和P 的函数 C 是T 和V 的函数 D 是任何两强度性质的函数 3.设Z 为x ,y 的连续函数,,根据欧拉连锁式,有( B ) A. 1x y z Z Z x x y y ?????????=- ? ? ?????????? B. 1y x Z Z x y x y Z ?????????=- ? ? ?????????? C. 1y x Z Z x y x y Z ?????????= ? ? ?????????? D. 1y Z x Z y y x x Z ?????????=- ? ? ?????????? 4.关于偏离函数M R ,理想性质M *,下列公式正确的是( C ) A. *R M M M =+ B. *2R M M M =- C. *R M M M =- D. *R M M M =+ 5.下面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B ) (A )纯物质无偏摩尔量 。 (B )任何偏摩尔性质都是T ,P 的函数。 (C )偏摩尔性质是强度性质。 (D )强度性质无偏摩尔量 。

6.关于逸度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逸度可称为“校正压力” 。(B)逸度可称为“有效压力” 。 (C)逸度表达了真实气体对理想气体的偏差。(D)逸度可代替压力,使真实气体的状态方程变为fv=nRT。(E)逸度就是物质从系统中逃逸趋势的量度。 7.二元溶液,T, P一定时,Gibbs—Duhem 方程的正确形式是( C ). a. X1dlnγ1/dX 1+ X2dlnγ2/dX2 = 0 b. X1dlnγ1/dX 2+ X2 dlnγ2/dX1 = 0 c. X1dlnγ1/dX 1+ X2dlnγ2/dX1 = 0 d. X1dlnγ1/dX 1– X2 dlnγ2/dX1 = 0 8.关于化学势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 系统的偏摩尔量就是化学势??????? B. 化学势是系统的强度性质 C. 系统中的任一物质都有化学势??? D. 化学势大小决定物质迁移的方向 9.关于活度和活度系数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E ) (A)活度是相对逸度,校正浓度,有效浓度;(B) 理想溶液活度等于其浓度。 (C)活度系数表示实际溶液与理想溶液的偏差。(D)任何纯物质的活度均为1。(E)r i是G E/RT的偏摩尔量。 10.等温等压下,在A和B组成的均相体系中,若A的偏摩尔体积随浓度的改变而增加,则B 的偏摩尔体积将(B )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水平1:能够在水循环示意图中辨认水 循环的环节和类型。 水平2:能够运用示意图,解释水循环 的时空变化过程。 水平3: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 与地球水体之间的联系,理解水循环的 地理意义。 水平4:能够运用示意图,分析人类活 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 对策。 人地协调观:人类开发利用 水资源应遵循水循环的规 律。 综合思维:分析水循环与水 体转换的联系,分析河流的 补给来源。 地理实践力:观察当地某水 体(河流、湖泊、海洋),设 计科学的水循环实验,并对 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一、水循环 1.定义:在自然界中,水通过蒸发、植物□01蒸腾、水汽输送、凝结□ 02降水、下渗和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各□ 03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2.类型及过程 3.水循环内外因:内因是□ 11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外因是太阳辐射和□12重力作用提供了□ 13能量和动力。

1.判断正误。 (1)水循环的初始环节是降水。(×) (2)海上内循环的环节主要是降水和蒸发。(√) 2.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是( ) A.河流蒸发B.土壤水蒸发 C.海洋水蒸发D.植物蒸腾 答案 C 解析地球上海面最为开阔,可供蒸发水量丰富,其蒸发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3.盛夏季节我国城市暴雨往往导致城市内涝,地表积水严重。城市建设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提示城市地面硬化后,阻止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地表水的下渗;人为改造后的地表,也影响着地表径流等。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01动态平衡。 1.不断更新陆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 2.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水循环参与太阳辐射能的□02重新分配过程;地表径流源源 03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质和各种营养盐类。 不断地向□ 3.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其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04搬运、堆积和溶蚀作用,不断塑造着全球□05地貌形态。 1.判断正误。 (1)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和最活跃的自然现象。(√) (2)水循环是自然过程,人类不能影响水循环过程。(×) 2.下列地貌形成中,水循环极少参与的是( )

绝热过程和热机工作原理

绝热过程复习和热机一、绝热过程 二、封闭气体的热循环过程 热机的工作原理 热机的效率 三、卡诺循环 P-V图像 对外做功 吸收热量 卡诺循环的效率 例题1一定量理想气体经过下列准静态循环过程: (1)由状态V1、T A绝热压缩到状态V2、T B; (2)由状态V2、T B经等体吸热过程达到状态V2、T C; (3)由状态V2、T C绝热膨胀到状态V1、T D; (4)由状态V1、T D经等体放热过程达到状态V1、T A. 例题2一定量理想气体经过下列准静太循环过程: (1)由状态V1、T A绝热压缩到状态V2、T B; (2)由状态V2、T B经等压吸热过程达到状态V3、T C; (3)由状态V3、T C绝热膨胀到状态V1、T D; (4)由状态V1、T D经等体放热过程达到状态V1、T A.

例题3一定量理想气体经过下列准静态循环过程: (1)由状态V1、T1等温压缩到状态V2、T1; (2)由状态V2、T1等体降温到状态V2、T2; (3)由状态V2、T2等温膨胀到状态V1、T2; (4)由状态V1、T2等体升温到状态V1、T1. 求此循环的制冷系数。 巩固 1 、设氦气可看作理想气体,0.020Kg的氦气温度由170C升为27C。试分别求出下列三种情况下气体内能的改变,吸收的热量,外界对气体所做的功。 (1)体积保持不变; (2)压强保持不变; (3)不与外界交换热量, 2、氮气可看作理想气体,分别通过下列三个过程把标准状态下的0.014Kg氮气压缩为原体积的一半:(1)等温过程;(2)绝热过程;(3)等压过程。 试分别求出在这些过程中气体内能的改变,传递的热量和外界对气体所做的功。 3、氧气可以看作理想气体,0.0080Kg氧气,原来温度为27C,体积为0.41L。试分别计算下列两种过程中外界对气体所做的功。 (1)经过绝热膨胀体积增加为4.1L; (2)先经过等温过程再经过等容过程达到与(1)同样的终态。 4、在标准状态下的0.016Kg的氧气,分别经过下列过程从外界吸收了80cal的热量。(1)若为等温过程,求终态体积。(2)若为等容过程,求终态压强。(3)若为等压过程,求气体内能的变化。设氧气可看作理想气体,

水循环的过程教学设计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记住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记住水循环的类型,通过水循环示意图得出水循环的定义(2)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 (1)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使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播放水循环PPT动画,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学习乐趣。 (2)协助学生树立准确理解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 (2)教学难点:水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分析综合法、多媒体演示法等等。 四、教具:PPT课件、黑板、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出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指出诗中的错误,请学生跟着我一起学习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起来找出错误的原因。 【新课讲授】 【板书】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 【自学探究】阅读课本P59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水循环联系了哪些圈层? 2、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3、水循环的类型有哪些? 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讲解:

请学生阅读后讨论…… 师:请同学们帮忙老师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师:对了,水循环就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那么我们就能够知道了水循环的定义。 生: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板书】一、水循环的定义 师:我们继续看水循环示意图回答第二个问题: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师:对了,水循环就是分别在这些领域发生的,那么我们就能够将水循环分为三种类型,那么同学们知道是哪三种吗? 生: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板书】二、水循环的类型 1、海陆间大循环 2、陆地内循环 3、海上内循环 师:对了,看来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预习了,现在老师将给大家演示这三种循环分别是怎么实行的。 【综合分析】通过三组动画分别演示各种水循环的演变过程。 第一组:海陆间大循环 师:海陆间大循环是最重要的一种循环运动,这运动的具体过程是:海洋表面的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二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持续地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第二组:陆地内循环 师:陆地内循环就是在陆地和陆地上空之间发生的一种循环运动。降落到大路上的水,其中一部分或全部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到大路上,这就是陆地内循环。由陆地内循环运动而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为数很少。第三组:海上内循环 师:海上内循环就是在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发生的一种循环运动。海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

水循环基本过程

水循环基本过程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地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从全球整体角度来说,这个循环过程可以设想从海洋的蒸发开始;蒸发的水汽升入空中,并被气流输送至各地,大部分留在海洋上空,少部分深入内陆,在适当条件下,这些水汽凝结降水。其中海面上的降水直接回归海洋,降落到陆地表面的雨雪,除重新蒸发升入空中的水汽外,一部分成为地面径流补给江河、湖泊,另一部分渗入岩土层中,转化为壤中流与地下径流。地面径流,壤中流与地下径流,最后亦流入海洋,构成全球性统一的,连续有序的动态大系统。 为全球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概化图。整个过程可分解为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水分入渗,以及地表、地下径流等5个基本环节。这5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乂交错并存、相对独立,并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呈现不同的组合,在全球各地形成一系列不同规模的地区水循环。 水循环机理 笫一,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整个循环过程保持着连续性,既无开始,也没有结尾。从实质上说,水循环乃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而且存在于每一环节。在蒸发环节中,伴随液态水转化为气态水的是热能的消耗,伴随着凝结降水的是潜热的释放,所----------------------------------------------------------- 以蒸发与降水就是地面向大气输送热量的过程。据测算,全球海陆日平均蒸发 量为1. 5808万亿立米,是长江全年入海径流量的1.6倍,蒸发这些水汽的总耗热 量高达3.878X1021焦耳,如折合电能为10. 77X1014千瓦时,等于1990年全世界各国

教案: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案: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微软中国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上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记住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记住水循环的类型,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得出水循环的定义,从常见的天气、地理现象,分析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动画引入自然界水的存在方式,让学生对水圈中的水体有较为形象的认识。 (2)通过“水圈的构成”和“陆地水的相互关系”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4)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看、画、想、辨”等步骤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5)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确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2)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陆地水体相互关系,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教学难点: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教法 1.创设情景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微专题 水循环原理 过程与意义 应用

微专题:水循环原理(过程与意义)应用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A.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量增加 C.降水量增加 D.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 2.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模式与传统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①减少土壤侵蚀②补充地下水③增加下渗量 ④解决城市洪灾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 B.④⑤ C.③④ D.②③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一个对比实验:①在两个底部装有纱窗的塑料槽A 和B上,分别放置面积相同、厚度相当的带土草坪和小石块;②分别在草坪和小石块上模拟雨点下落,轻轻地洒上500ml的水。据此完成下题。 3.五分钟后比较收集到的两个塑料盆中的水量 A、透过草坪的多 B、透过小石块的多 C、两者一样多 D、没法比较 4.这实验模拟的是 A、水土流失 B、植被的生态作用 C、温室效应 D、水循环的下渗环节 5.2015年7、8月间,北京、南京等地连降暴雨引发积水,城市大范围被淹,和该实验有关的是 A、城市排放的热量过多带来的热岛效应

B、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人类破坏生态导致的极端气候 D、城市的绿化面积过多引起了排水不畅 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读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6.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水循环环节() A.a增强 B.b增强 C.c减弱 D.d减弱7.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有() A.增加绿地面积,美化环境 B.强化对雨水的滞留能力 C.减少雨水的冲刷,降低水土流失 D.优化水生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8.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城市河流会() A.流量下降 B.丰水期水位上升 C.流量会更加稳定 D.流速减小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对雨水的拦蓄和利用,我国西北地区实施的“母亲水窖”工程,现已取得较好效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3.直接影响雨水的拦蓄和利用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 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 D.降水 14.在我国西北地区实施“母亲水窖”工程,可缓解的水资源问题是()A.时间分配不均 B.空间分布不均

答案 200609习题二 绝热过程 循环过程 热力学第二定律

习题二 绝热过程 循环过程 一.选择题 1.一定量理想气体经历的循环过程用V —T 曲线表示如图1,在此循环过程中,气体从外界吸热的过程是 ( A ) (A) A →B. (B) B →C. (A) C →A. (D) B →C 和C →A. 2.理想气体卡诺循环过程的两条绝热线下的面积大小(图2中阴影部分)分别为S 1和S 2 , 则二者的大小关系是: ( B ) (A) S 1 > S 2 . (B) S 1 = S 2 . (C) S 1 < S 2 . (D) 无法确定. 3.在下列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 A ) (1) 可逆过程一定是平衡过程. (2) 平衡过程一定是可逆的. (3) 不可逆过程一定是非平衡过程.(4) 非平衡过程一定是不可逆的. (A) (1)、(4) . (B) (2)、(3) . (C) (1)、(2)、(3)、(4). (D) (1)、(3) . 4. 如图3所示,工作物质经a Ⅰb (直线过程)与b Ⅱa 组成一循 环过程,已知在过程a Ⅰb 中,工作物质与外界交换的净热量为Q , b Ⅱa 为绝热过程,在p -V 图上该循环闭合曲线所包围的面积为A ,则循环的效率为 ( C ) (A) η = A /Q . (B) η =1-T 2 /T 1 . (C) η A /Q . 二.填空题 1.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在两等温线之间作由a →b 的绝热变化,如图4所示.设在a →b 过程中,内能的增量为?E ,温度的增量为?T ,对外做功为A ,从外界吸收的热为Q ,则在这几个量中,符号为正的量是 A ;符号为负的量是 ?T 图1 图4 图3

教案(自然界里的水循环)

《自然界里的水循环》 上大附中实验学校陈金香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云、雨、雾的形成。 2.能描述自然界里水循环的基本过程,了解水循环对自然界的意义。 3.增强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自然界里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难点】:解释水循环中云、雨、雾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材料: 支持材料:PPT课件、活动工作纸 活动器材:电热水壶、热水、清水、烧杯、表面皿 四、教学内容: 【教学流程】 【活动设计】 活动一:探究云、雨、雾的形成 活动目标: 1.通过模拟试验,分析云、雨、雾的形成,认识到蒸发、液化对自然界水循环的作用。 2.培养学生对知识综合分析运用的能力。

活动二:自然界里的水循环 活动目标: 1.通过填写、分析自然界里水循环图,进一步认识蒸发、液化对自然界水循环 的作用。 活动三:水循环的意义 活动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讨论和分析,认识到水循环能维护生态平衡。

五、训练与评价 活动工作纸 自然界里的水循环 年级班第小组成员 活动一: 活动器材: 电热水壶、热水、清水、烧杯、表面皿 活动步骤: 1)在空烧杯中注入半杯热水,表面皿凹面向上盖住烧杯口; 2)用手指测测清水温度,再将少量清水倒入表面皿; 3)观察烧杯上半部分、表面皿下侧现象; 4)用手指感受表面皿上侧水温变化; 5)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下面的“活动现象”中。 活动二: 小组讨论,并在适当位置填入下列词语: 海洋湖泊太阳云雨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

地表 河流 下渗 地下河流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水循环》教学设计说明

《水循环》教学设计 地理组春 【课题】高中地理必修1《水循环与洋流》的水循环部分。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地球上水体的组成和水资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3、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并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通过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6、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认识人类活动应正确运用水循环原理、遵循自然规律,从而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一、背景分析 1、《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理念: 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解读课标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地理教学设计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地理教学设计 1、本课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中的第二个知识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水循环的原理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对于了解自然,保护地球水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原理,掌握水循环的原理,主要环节以海陆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出水循环过程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描述出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 3、情感与价值目标: 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的动态平衡,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搜集关于黄河断流的资料,黄河的长度、流量以及断流的次数,并播放黄河流域的示意图,从黄河变化向学生提问黄河为什么会断流,这些消失了的水份又去哪里了,从而引出本节内容,水循环。 2、学习新课(板书) 一、水循环示意图 水循环的五个基本环节: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雨、水分下渗、径流

水循环的三种类型:海陆循环过程 海上内循环过程 陆地内循环过程 水循环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可以改变水循环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使水循环过程发生变化。 问题思考:再一次看导课部分的资料图片,回答刚才的问题。 二、水循环的意义 全球水量动态平衡新概念是就全球而言水量不变,并不意味着局部水量也是不变的。

水循环是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环节不同纬度热量收支平衡,影响全球的地理环境。 3、课堂总结 用精炼的语言描述水循环的整个过程,总结水循环的意义。 4、课堂作业 1)、随堂的问题思考部分 2)、判断下列现象属于哪一种水循环 A、塔里木河的河流径流C、内陆湖水蒸发

水循环的教学设计

2016——2017年第一学期高一地理 示 范 课 教 案 授课教师:皮小霞 授课班级:高一(21)班 授课时间:2016-9-21

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发生的环节、水循环的类型和意义。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本课只是之前,已经具有水的三态变化原理的物理学基础,因此,本节课将以10分钟的时间讲解“相互联系的水体”的相关内容。另外,活动题不单独作为一个内容来详细讲解,而是穿插到“人类可以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的探究中去简单讲解;而水循环的意义则是出示一些简单的材料启发学生得出水循环的意义。 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学生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水循环的过程”的活动开展,将绘制三种循环的简单示意图和说出每一种循环的主要环节作为本节课的中心环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水循环过程有三种

水循环过程有三种: (1)海陆间大循环:海洋水蒸发后到达海洋上空,其中90%冷凝又降落到海洋,其余10%,随着大气运动输送到陆地上空,冷凝形成降水,降落到陆地表面。在地表形成地表径流,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地表地下径流,在从陆地流回海洋。 简单的说包括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这么几个主要的环节。 (2)陆地水循环:很简单陆地水蒸发到空中,遇冷凝结降落到地面。再蒸发再凝结,实现水的循环。 (3)海洋水循环:同理海洋水蒸发到高空,遇冷凝结降落回海洋,然后循环运动。 三种水循环中海陆间大循环最重要。是陆地水的主要来源。海洋水循环是三个循环中,水量循环最大的一个。水在自然循环中的净化水在地球上不停地流动和改变着形态。风吹日晒,使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升入蓝天。动植 里的水就是这样不停地循环着(图4-12)。水的自然循环过程为人类提供了净化的水,多少世纪以来,人类依靠 分散了许许多多的物质。例如,矿藏中的盐分、矿物质,空气中的气体,乃至土壤中的泥沙。与此同时,水在循环中也不断地除去污浊和杂质,保持着自身的洁净,这就是水的自然净化。水的自然净化有多种途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逸入大气,水蒸气再化为雨、雪、冰雹降落到地面,流入江河,渗入地下。雨、雪、冰雹可以看作比较纯净的水,所以水的蒸发是一种自然净化过程。分散在水中容易挥发的杂质,当地表水流经岩石或溪流时,它们会从水中释放到空气中去,使水得到净化。这样的过程叫做曝气。分散在水中的固体小颗粒在江河、溪流中缓缓流动时,会因重力作用发生沉降而除去。有些固体小颗粒在水渗入地下的过程中,也会被土壤、沙层吸附和过滤,故从地下渗出的井水、泉水晶莹清澈。水即使经过蒸发、曝气、沉降、过滤、吸附等过程,但水体中总还有一些自然污染物。少量的自然污染物经水的稀释会变得微不足道。水在以上的自然净化过程中,变得洁净多了。水在 水循环是指水由地球不同的地方透过吸收太阳以来的能量转变存在的模式到地球中另一些地方,例如:地面的水份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水在地球的存在模式包括有固态、液态和气态。而地球中的水多数存在于大气层中、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水会透过一些物理作用,例如:蒸发、降水、渗透、表面的流动和表底下流动等,由一个地方移动至另一个地方。如水由河川流动至海洋。 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种形式的水量贮蓄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 蒸发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蒸发产生的水汽进入大气并随大气活动而运动。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一部分还来自大陆表面的蒸散发。大气层中水汽的循环是蒸发-凝结—降水—蒸发的周而复始的过程。海洋上空的水汽可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降水,称为外来水汽降水;大陆上空的水汽直接凝结降水,称内部水汽降水。一地总降水量与外来水汽降水量的比值称该地的水分循环系数。全球的大气水分交换的周期为10天。在水循环中水汽输送是最活跃的环节之一。

微专题:水循环原理(过程与意义)应用

微专题:水循环原理(过程与意义)应用

微专题:水循环原理(过程与意义)应用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进入河流 生产生活利用窨井口 1.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A.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量增加 C.降水量增加 D.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2.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模式与传统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①减少土壤侵蚀②补充地下水③增加下渗量 ④解决城市洪灾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 B.④⑤ C.③④ D.②③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一个对比实验:①在两个底部装有纱窗的塑料槽A和B 上,分别放置面积相同、厚度相当的带土草坪和小石块;②分别在草坪和小石块上模拟雨点下落,轻轻地洒上500ml的水。据此完成下题。 3.五分钟后比较收集到的两个塑料盆中的水量 A、透过草坪的多 B、透过小石块的多 C、两者一样多 D、没法比较 4.这实验模拟的是 A、水土流失 B、植被的生态作用 C、温室效应 D、水循环的下渗环节5.2015年7、8月间,北京、南京等地连降暴雨引发积水,城市大范围被淹,和该实验有关的是 A、城市排放的热量过多带来的热岛效应 B、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人类破坏生态导致的极端气候 D、城市的绿化面积过多引起了排水不畅

D.流速减小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对雨水的拦蓄和利用,我国西北地区实施的“母亲水窖”工程,现已取得较好效果。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3.直接影响雨水的拦蓄和利用的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 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 D.降水 14.在我国西北地区实施“母亲水窖”工程,可缓解的水资源问题是() A.时间分配不均 B.空间分布不均C.地区利用不平衡 D.产业利用不平衡 1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西部地区高原、山地、盆地、谷地地形类型多样。大盐湖是大盆地地区最大的咸水湖,大盐湖干燥的自然环境与著名的死海相似,湖水的化学特征与海水相同。一万多年前,它曾经是一个比现今面积大20多倍的淡水湖,主要接受冰川融水补给,现如今周边的冰川已消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