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程》习题

《生态工程》习题
《生态工程》习题

生态工程习题

一、选择题

1.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A.松毛虫繁殖力强 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 D.当时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2.有的蛇有毒,并且偶尔会伤人,但蛇都是受我国法律保护的野生动物,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保护蛇是为了()

A.保护物种的多样性 B.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保护基因的多样性 D.保护有害动物的多样性3.我国南方桑基鱼塘是低洼稻田挖深做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了生态工程遵循的哪个原理() A.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物种多样性原理 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4.珊瑚虫与藻类共生,提高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其原理是()

A.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系统整体性原理 D.协调与平衡原理

5.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属于()

A.点源污染 B.非点源污染 C.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 D.二者都不是

6.在生态工程建设中,注重生物多样性原理的主要意义是()

A.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为各类生物的生存提供多种机会和条件

B.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为各类生物的生存提供多种机会和条件

C.保持生态系统内各种群的密度固定不变 D.单纯追求农业或林业的最大产量

7.《四千年的农民》一书中记载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的耕作方法:积极种植能够固氮的豆科作物,以及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残羹剩饭、河泥、炕土、老墙土以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①改善了土壤结构②培育了土壤微生物③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④改变了土壤酸碱性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

8.下列哪项生态系统对于蓄洪防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A.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 B.湿地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9.下列对城市垃圾的处理办法不妥当的是()

A.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并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 B.改露天放置为掩埋处理,地表种植植物

C.利用热解方法使垃圾分解 D.垃圾堆放在一块,通过微生物自然分解

10.“生物圈2号”实验失败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①温度失调②CO2含量增高③02含量减少④生物群落不全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1.“退耕还林还草”是哪种生态工程建设的措施()

A.小流域综合治理 B.城市环境工程 C.草原生态恢复工程 D.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12.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其主导作用体现在()

A.城市的一切设施是人制造的 B.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支配作用

C.消费者主要是人类 D.城市中动物、植物不多,分解者功能不强,人是主要种群

13.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包括()

①阳光②淡水③道路④动物⑤植物⑥房屋⑦商场⑧微生物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④⑤⑧ C.①②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⑤⑥⑦⑧

14.据统计表明,进人21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

A.自然灾害 B.动物病害 C.天敌过多 D.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5.经过十年努力,我国西北防护林带已经初步建立,建立了新的生态平衡,其重要意义是()

A.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B.使生态系统朝着更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C.建立了畜牧业的生产基地 D.建立了自然保护区

16.生物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力后,就会破坏生态工程的哪一原理()

A.整体性原理 B.系统性原理 C.协调与平衡原理 D.工程学原理

17.生态农业的指导思想是()

A.多获取农产品 B.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C.使粮食增产 D.减少环境污染

18.某些地区出现“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是因为发展中哪一原理失调造成的()

A.协调与平衡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系统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D.系统整体性原理

19.无废料生产体系是指()

A.废料一产品 B.原料一产品一废料一产品 C.原料一产品一原料一产品 D.原料一产品一废料20.微山湖是山东境内的一个面积较大的湖泊,二十年前这里是碧波万顷、鱼儿满湖、野鸭成群,还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象。二十年来,湖区四周县市的工业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急增,因而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垃圾涌人该湖。湖水变得不仅很浑浊,而且腥臭难闻。据有关专家说,近几年来,微山湖中已消失了一些物种,例如,四鼻孔鲤鱼、野鸭、水螅等。上述的现象说明的道理主要是()

A.掠夺式的开发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B.环境污染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C.外来物种入侵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D.环境教育缺乏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21.下列措施中不符合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的是()

A.城市规划,分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 B.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清洁生产工艺 C.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 D.用法律手段严禁汽车上路,造纸厂酒厂生产,以断绝污染的源头22.人类在生产活动中,要避免大自然的惩罚,应具有的观点和正确做法是()

①要树立保护环境的法制观念②只有讲究生态效益,才能有稳定的经济效益

③优先考虑经济效益,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④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⑤保护并大量发展对人类有利的物种,消灭对人类不利的种群

⑥保护森林资源的最佳方案是禁止采伐树木⑦要保护池塘生态系统,应禁止捕鱼

⑧加强动物资源保护,首先要禁止任意捕杀动物,再就是要保护好动物生活所需要的自然环境⑨进行自然保护的惟一手段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⑩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

A.①③④⑤⑦ B.①②④⑧⑩ C.①⑤⑥⑦⑨ D.①②⑤⑦⑨

23.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尽管改善了电力和灌溉条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巨大的水库沿岸水草丛生,使血吸虫发病率高达80%~100%,尼罗河下游农田失去了肥源等,这说明该工程()

A.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 B.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平衡

C.维持了原来的生态平衡 D.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得复杂

24.生态农业比一般农业()

A.投人多,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B.投人少,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C.投人一样,产出相当,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D.投人和产出都较少,污染相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25.“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二、非选择题

2.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每年都会发生不同规模的蝗虫灾害,严重之时,当地的

农作物、牧草全都被毁坏,当地政府和农牧民通常采用喷洒农药的方法来杀灭蝗

虫,2000年夏季发生虫害时,北方某地却邀请来一批养鸭户,把几十万只鸭放养

在虫害严重的草原与农田上,获得了很好的效果。请以上述实例分析回答下列问

题: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分析,在上述简便的食物链中,鸭子属于第_____营养

级,属于_________消费者。蝗虫与放养在当地草原上的牛、羊之间的关系属于

___________关系。

(2)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角度上看,临时把鸭子放到草上的措施,干预了

草原与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目的是使能量流向________________。

(3)利用农药灭虫,尽管逐年增加使用农药的浓度,但并没有将蝗虫灭尽,原因之一是通过生存斗争,蝗虫的抗药性__________,这是长期______________的结果。

(4)利用鸭子消灭蝗虫,除了经济上的良好效益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

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9年,有好事者从英国带了24只家兔放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动物园中,后来一场大火烧毁了兔笼,幸存的家兔窜入荒野。现在澳大利亚有野生兔子40亿只,它们与绵羊争饲料,产重破坏了草原,给澳大利亚畜枚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材料二 1999年在我国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为严防危险性有害生物随参展物种传入我国,检疫人员运用了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来狙击生物入侵。美国众议院于1995年通过一项议案,要求各有关机构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监控,美国政府也正为此酝酿着一个跨部门的监控计划。

(1)兔在澳大利亚属于____________,因其在澳大利亚没有经过漫长的________过程,故兔子在澳洲没有天敌,加之澳洲干燥的气候和丰富的青草,使得野兔能大量繁殖。

(2)野兔的大量繁殖,也是一种生态失衡,因为它严重地破坏了澳大利亚原有的稳定______________结构。澳大利亚政府为了控制野兔的数量,采用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各种方法,你认为最能效、最安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应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外来物种的引入,不但要看眼前的经济效益,更应认真评估______________效益。同时,交通的发达和贸易的频繁,为_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必须加强边检部门的_____________工作。

4.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农田生态系统有两个突出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其一是蛙类数量的大量减少;其二是鼠害泛滥,虫害频繁,请据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类现象体现了生态工程_______________原理的作用,告诫人类要善待自然。

(2)臭氧层的破坏对蛙个体发育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蛙数量减少的人为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尝试“引蛇灭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法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图为矿区生态恢复工程流程图,请据图回答:

(1)该恢复工程中,①②分别指、措施。

(2)恢复植被的措施是植树和种草,为什么不是种植农物?

(3)该生态工程所遵循的主要原理是。

8.下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食用菌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成分)。

(2)图示的生态系统能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能量,形成“无废弃物农业”,这主要是遵循生态工程的_ 原理。

(3)在充分利用能量,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通过饲养家禽、家畜,栽培食用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原理。

(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进行“调查沼气工程的实施情况”活动前,先制订调查方案,确定调查内容。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认为调查的内容应包括(至少说出两点)。

9.现有一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处理流程为“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兼氧池→植物池”,其中植物池中生活着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等生物。污水经净化处理后,可用于浇灌绿地。回答问题:

(1)污水流经厌氧沉淀池、曝气池和兼氧池后得到初步净化。在这个过程中,微生物通过呼吸将有机物分解。

(2)植物池中,水生植物、昆虫、鱼类、蛙类和底泥中的微生物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在植物池的食物网中,植物位于第营养级。植物池中所有蛙类获得的能量最终来源于所固定的能。

(3)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整体性、协调与平衡、和等原理。

(4)一般来说,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进行修复,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10.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某县积极发展畜禽养殖和栽桑养蚕两大支柱产业。在生产总量不断提高的同时,该县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优化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程之路。请分析图回答问题。

(1)该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至少写2种)

(2)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开始,图中属于消

费者的生物有。

(4)该生态系统为何能提高经济效益?

(5)根据该县地处水乡这一资源优势,请就该生态系统提出

你的一条合理化建

设。。

『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A

4.C

5.C

6.A

7.B

8.B

9.D 10.C 11.C 12.B 13.B 14.D 15.B 16.C 17.B 18.B 19.C 20.D 21.B 22.D 23.B 24.B 25.D 26.B 27.ABC 28.BCD 29.ACD 30.ACD 31.ABC 32.ABD

二、非选择题

1.(1)3

(2)水藻、水绵,水藻、水绵固定的太阳能

(3)海鸟、小鱼、淡水虾,竞争,捕食

(4)D

(5)增多,减少,减少

(6)水藻→甲壳类→海鸟 25

(7)A

(8)生物因素

2. (1)三,次级,竞争

(2)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3)增强,自然选择

(4)不污染环境,保护其他生物

3.(1)外来物种,相互选择

(2)群落,生物防治

(3)生物入侵,生态,生物入侵,检疫

4.(1)协调与平衡

(2)臭氧层的破坏使阳光中的紫外线含量增多,易诱发变异,而变异一般对蛙的生存是有害的

(3)人类对蛙的过度捕杀,大量使用农药

(4)不污染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7.(1)机械方法平整压实土地,人工制造表土(2)矿区土壤条件恶劣不适宜农作物的生长(3)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

解析:该矿区恢复工程体现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首先因土壤水肥状况差,压实土地,制造表土,其次

选择种植适合生长的树、草进而在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协调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8.(1)分解者(2)物质循环再生(3)整体性(4)沼气池的结构、工作原理、运行状况(包括原料来源、

产气情况、日常管理、用途、成本、运行周期)、沼气和沼渣的利用情况等(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本题结合生态学的知识考查与农业生态工程相关的知识。(1)食用菌是腐生真菌,为分解者。(2)“无废

弃物农业”是将废弃物中的物质循环利用,故符合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3)因考虑了自然—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故体现了生态工程所遵循的整体性原理。(4)本小问的答案可参照教材上的实践活动的内容。

9.(1)有氧和无氧(或细胞)(2)群落一生产者太阳(3)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4)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或“受损的生态系统”)

解析:(1)处理流程中有厌氧环境和曝气池,所以微生物能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2)在一定地点的所有生物统称为群落,其中植物作为生产者位于第一营养级,生态系统中流动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3)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包括整体性、协调与平衡、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系统学和工程学等原理。(4)生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己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0.(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2)桑、油菜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蚕、禽、畜(3)粪便等“废弃物”被及时利用(4)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成本投入)(5)蚕沙碎屑养鱼,鱼塘塘泥肥田

解析:(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该生态工程依据的是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和协调与平衡原理。(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开始的,即桑、油菜,消费者是蚕、禽、畜等。(3)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实现了废物再利用及无害化处理,因此更能净化环境。(4)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5)该生态系统中,蚕沙碎屑未被利用,可利用蚕沙养鱼,鱼塘的塘泥还可作肥料。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