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加法交换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推导加法交换律的方法。

(2)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知道用它可以进行验算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问题和利用看、想、说、做、问这五个步骤,推导出加法交换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法方法:本节课我采用了激趣法、谈话法、引导法、概括法等。

学法:观察法、学思结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发现法、学练结合法、发现法等。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利用加法的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这节课就先给大家讲一个《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大家听故事时,特别注意一下故事中的数字。你肯定能有所发现的。

战国时候,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的猴子。日子一久,这个老人竟和猴子能沟通讲话了。这个老人每天早晚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后老人的日子越来越不宽裕了,而猴子的数量越来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还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你们同意不同意?”猴子听了,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颗?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的样子。老人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总可以吧。”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栗子已经由三个变成了四个,跟以前一样了,就高兴地翻滚起来。

你为什么会笑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4=7(个)4+3=7(个)3+4=4+3

2、创设问题情景: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请同学生们仔细观察,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3、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根据学生解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40+56=56+40

引发猜想:是否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

二、在举例中验证规律

1、交流:有了猜想,我们还得验证。你打算怎么验证?

2.学生举例验证,教师巡视指导。

三、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1、同学们仔细观察列举出的等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并给你发现的规律命名。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自由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全班汇报交流。以上等式反映的规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师:用语言表达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怎样表示既简单又清楚呢?

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字母或图形表示两个加数。你能用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四、在应用中运用规律

1、师:咱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且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请同学们想一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生:验算加法时。

2、师:通过努力,同学们又学会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本领,老师真为你们高兴,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学得最好:

(一)、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试试看吧。

766+589=589+()

300+600=()+()

257+()=474+257

()+55=55+420

a+15=()+()

()+65=()+35

(二)、仔细看一看,下面的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

270+380=380+270

b+800=800+b

五,深化规律

师:我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如果三个数相加四个数相加或者更多的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是不是和也不变呢?谁来举例说明一下?下面的算式你能根据加法交换律写出几个呢?

36+65+114= 365+87+35=

25+49+75=()+()+()

学生写出算式以后,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哪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在这些算式中,你认为哪一道计算起来比较简单?说说你的想法。

六、在反思中深化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说一说自己表现最好的方面。

板书

加法交换律

40+56=96 56+40=96

40+56=56+40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a+b=b+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