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笔字训练》课程标准

《三笔字训练》课程标准
《三笔字训练》课程标准

《三笔字训练》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三笔字训练

适用专业:初等教育(文)专业

开设学期:第一学期学时数:28

一、课程描述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培养教师职业技能的一门基础技能课。是一门培养学生书写及鉴赏、审美能力的职业技能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以训练为主的专业实践课。“三笔字”即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三笔字”教学具有实用性强、注重基础书写技法练习的特点,重在培养学生对毛笔、钢笔和粉笔楷、行二体书写技巧的熟练掌握与运用,在此基础上简要了解楷、行书基础知识及书法欣赏等相关内容,并具备欣赏传统经典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的具体作用表现在: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书写技能。②学生能用毛笔、粉笔、钢笔等工具正确、流利、规范地书写汉字,钢笔字、粉笔字书写有一定的速度;③掌握汉字的构造规律和结构法则,能对小学生进行书写指导。

学习资料

1.2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2.1 以教师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职业岗位能力构建教学模块

本课程依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为指导思想,根据教师职业对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以培养学生从事教学和教育基本能力为核心,讲练结合、师生互动,面向全体学生。毛笔楷书训练,钢笔楷书、行书训练,粉笔楷书、行书训练三大模块有机结合,重点训练学生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2.2 “训练、实践、观摩”结合

本课程重视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训练、观摩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参加职业技能(书写)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观摩与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与鉴赏能力。

1.2.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学习本课程,主要采用示范、训练、观摩、演示、竞赛等方法进行教学,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全面掌握汉字的结构规律和书写法则,使学生熟练掌握三笔字书写技巧。在校内课堂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校内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

二、培养目标

1.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学习资料

(2)培养学生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与传统文化,认真学习、积极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增强文字规范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审美情趣,并能立足专业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

(4)培养学生必备的人文素质和健康的身心。

(5)培养学生理解与创新能力。

2.社会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文字书写能力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工作精神。

(4)培养学生的认真务实、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3.专业能力目标

(1)熟悉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环境,能熟练使用规范汉字。

(2)能掌握汉字的结构规律和书写法则,正确、流利、规范的书写汉字,且有一定的速度。

(3)能熟悉了解汉字的形成及演变发展,掌握汉字结构原则和组成类型,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4)能正确使用规范汉字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并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

学习资料

(5)能了解掌握书法艺术的特性,学会欣赏书法,具备书法创作的初步常识,从而提升作为未来教师的文化素质品位。

(6)能参加、组织校内外各种语言文字类活动,积极贯彻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增强文字规范意识。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根据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学习领域(学习阶段),10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中有具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成果。

学习领域项目学习目标学习成果提供学时

学习领域一:

毛笔楷书训练项目1:“三笔字”基本知识

1、学生系统了解“三笔字”书写工具及其材料;

2、掌握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传统书写幅式;

3、

掌握学习“三笔字”的一般方法;4、简单了解汉

字演变规律。

书写姿势、握笔姿

2 项目2:毛笔楷书基本笔画

1.了解毛笔的性能和运笔中的起笔、行笔、收笔;

2.运用提、按、顿、挫等用笔方法,表现笔画特

征;

3.掌握选帖、读帖、临摹的基本知识和有效的练

习方法;

4、掌握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及技巧。

临帖习作 6 项目3:毛笔楷书结构章法

1、掌握汉字结构规律;

2、掌握楷书结构基本方法。

临帖习作 6 项目4:毛笔楷书偏旁部首

1、了解汉字常用偏旁与部首;

2、掌握常用偏旁与部首的书写规律。

临帖习作 6

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

本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见表: 四、学习资源的选用 1.教材选取的原则

以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指导思想,贯彻高职高专培养目标,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教材与实际结合、操作与管理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建议选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课程通用教材《三笔字教程》(广西美术出版社,吴怀民等主编,2009年版)及配套教学资源,保证优质课程教学资源进入课堂。

学习领域二:

钢笔字训练

项目5:钢笔楷书技法

1、掌握钢笔用笔特点;

2、掌握钢笔字结体规律和章法特点;

3、掌握钢笔字临帖的基本知识和有效的练习方法。

临帖习作

2

项目6:钢笔行书技法

1、掌握钢笔行书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及技巧;

2、掌握钢笔行书的结构章法。 钢笔书法作品

1 项目7:钢笔书法创作

1、钢笔作品欣赏方法;

2、钢笔书法作品创作方法。 钢笔书法作品

1

学习领域三:

粉笔字训练

项目8:粉笔楷书技法 1、掌握粉笔楷书用笔特点;

2、掌握粉笔字结体规律和章法特点;

3、掌握粉笔楷书有效的练习方法。 练习作品 1 项目9:粉笔行书技法 1、掌握粉笔行书用笔特点;

2、掌握粉笔行书有效的练习方法。 练习作品 1 项目10:板书设计

1、板书设计的特点及作用;

2、常见板书设计基本思路及方法。

板书设计作品

2 总计

28

2、实训材料:学生自由选取历代名家名帖。

3、参考的教学资料

《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房弘毅编写,中国书店出版,2005年7月

《清人偏旁部首一百七十法》房弘毅编写,中国书店出版,2005年7月

五、教师要求

1.具备三笔字书写技能,熟练掌握汉字结构法则和书体演变;

2.具备课堂组织能力,能熟练使用教学语言,使用规范汉字;

3.具备语言文字类活动组织能力,能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语言文字类竞赛活动;

4、具有一定书画作品鉴赏能力,能指导学生进行作品欣赏;

5、具有一定书法创作能力,能从技法、章法等方面对学生创作进行指导。

六、学习场地、设施要求

为了实现本学习领域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各学习情境对场地与设施提出了不同要求,总体要求为: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

七、考核方式与标准

(一)考核要求

学习资料

1、毛笔字

要求: 能够书写工整的毛笔楷书,执笔正确﹑字型规范﹑结构匀称,能注意章法,30分钟内写完15个字(10厘米见方)且具有某种书体的风格特点。

2、钢笔字

要求: 能够书写工整的钢笔楷书,执笔正确﹑字型规范﹑结构匀称,笔画笔顺正确,字体优美﹑书写流畅,能注意章法,10分钟内写完120个字。

3、粉笔字

要求:能够书写工整的粉笔楷书, 手姿正确﹑字型规范﹑结构匀称,笔画笔顺正确,字体优美﹑书写流畅,能注意章法,10分钟内写完30个字。

(二)评价标准

1、毛笔

笔画(30%):书写规范,笔画清楚、规范、到位,无错别字、繁体字等。

学习资料

结构(30%):间架结构合理,笔画流畅,分布匀称。

章法(20%):章法自然,整体感观舒适,字形大小适中。

书写(20%):卷面整洁,无涂改,书写内容完整,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赛。

2、粉笔

笔画(30%):形状美观;有粗细变化;长短合理;书写无误

结构(30%):整齐匀称;穿插合理;避让有度;整体平衡

书写(20%):格式标准、规范,必须用正楷或行楷书写,笔画清楚到位,无错别字、漏字、多字,不得写繁体字、异体字。

效果(20%):大小一致;字居正中;不空不挤;不涂不描;字迹清楚、优美。

3、钢笔

书写(30%):格式标准、规范,必须用正楷或行楷书写,笔画清楚到位,无错别字、漏字、多字,不得写繁体字、异体字。

结构(30%):结构合理,笔画流畅,明亮度高,力量感强,分布匀称。

学习资料

字形(20%):章法自然,整体感观舒适,字形大小适中;字迹清楚、优美。效果(20%):美观大方,卷面整洁,无涂改。

(三)学生综合成绩评定

本课程成绩综合评定如下:

学号姓名平时成绩30 三笔字考核70 总评

硬笔20 粉笔20 毛笔30

八、学习情景设计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课程进行知识与技能传授的纽带,本学习领域课程安排了16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从学习目标、教学任务、实施步骤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为例,各学习情境设计见下表。

学习项目1 “三笔字”基本知识学时2

学习资料

学习目标1、学生系统了解“三笔字”书写工具及其材料;2、掌握书写姿势与执笔方法、传统书写幅式;3、掌握学习“三笔字”的一般方法;4、简单了解汉字演变规律。

教学任务了解文房四宝、汉字演变规律、毛笔书写姿势及握笔方法

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1 实物演示、案例导入汉字的起源、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三笔字学习方法

讲授

讨论训练2

2 图示握笔姿势及方法

3 讨论1.讨论汉字的起源及构造。

2.讨论汉字与书法的关系。

3.归纳总结出学习书法的重要性、必要性。

4 小结现行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的现状

5 学生课外选用历代名家名帖

学习项目2 毛笔楷书的基本笔画学时6

学习目标1.了解毛笔的性能和运笔中的起笔、行笔、收笔;

2.运用提、按、顿、挫等用笔方法,表现笔画特征;

3.掌握选帖、读帖、临摹的基本知识和有效的练习方法;

4、掌握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及技巧。

学习资料

教学任务从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入手,掌握运笔技巧和提、按、顿、挫等用笔方法

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1 图示导入毛笔的基本笔画

示范

讲解训练6

2 示范讲解运笔技巧和笔画特点;

3 训练临写“点、横、竖、撇、捺、折、提、钩”等笔画常用字

4 讨论怎样选帖、读帖、临帖、描红、临摹?

5 学生课内外训练临写楷书字帖

学习项目3 毛笔楷书的结构章法学时6

学习目标1、掌握汉字结构规律;

2、掌握楷书结构基本方法。

教学任务以《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为基础,选讲常用汉字结构法则

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1 图示导入对比辨析,分析为什么自己写的字“不美”示范

讲解训练6

2 示范讲解常用汉字结构分析,结构法则。

3 训练临写常用结构例字

学习资料

4 讨论欧体、颜体、柳体在处理汉字结构时的不同特点

5 学生课内外训练临写楷书字帖

学习项目4 毛笔楷书偏旁部首学时6

学习目标1、了解汉字常用偏旁与部首;

2、掌握常用偏旁与部首的书写规律。

教学任务以《黄自元偏旁部首结构》为例,掌握汉字基本偏旁部首的特征和书写法则

步骤教学内容学时

1 图示导入黄自元偏旁部首例字

6

2 讲解示范常见偏旁部首书写法则及结构分析

3 训练临写例字

4 课外拓展以欧体、柳体为例,找出偏旁部首的不同写法

5 学生课内外训练偏旁部首字

学习项目5钢笔楷书技法学时2

学习资料

学习目标1、掌握钢笔用笔特点;

2、掌握钢笔字结体规律和章法特点;

3、掌握钢笔字临帖的基本知识和有效的练习方法。

教学任务掌握钢笔楷书的书写规律,写规范的钢笔字

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1 图片导入名家钢笔作品

讲授

讨论训练2

2 讲解示范钢笔运笔技巧和方法,钢笔楷书临写方法

3 训练临写名家钢笔字帖

4 小结综合技巧的掌握与训练

5 学生课内外训练常用规范汉字书写

学习项目6钢笔行书技法学时1

学习目标1、掌握钢笔行书基本笔画的运笔方法及技巧;

2、掌握钢笔行书的结构章法。

教学任务钢笔行书技法

步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

学习资料

1 图片导入名家行书作品

讲授

讨论训练1

2 讲解示范钢笔行书运笔技巧和用笔特点

3 训练以名家作品为例,学生练习书写

4 课外拓展用钢笔临写历代名家行草字帖

5 学生课内外训练临写作品

学习项目7钢笔书法创作学时1

学习目标1、钢笔作品欣赏方法;

2、钢笔书法作品创作方法。

教学任务钢笔书法作品欣赏与创作方法

步骤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

1 图片导入名家作品欣赏

讲授

讨论训练1

2 讲解

名家作品欣赏方法、欣赏内容;

钢笔书法创作应注意的问题。

3 示范与训练根据材料进行上述技巧训练

学习资料

4 课外拓展收集名家钢笔行书作品

5 学生课内外训练学生创作作品

学习项目8粉笔楷书技法学时1

学习目标1、掌握粉笔楷书用笔特点;

2、掌握粉笔字结体规律和章法特点;

3、掌握粉笔楷书有效的练习方法。

教学任务掌握粉笔字的运笔特点和书写规则

步骤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1 例字导入粉笔字的特点

讲授

讨论训练1

2 示范讲解粉笔字运笔技巧、特点与方法;粉笔字书写规则;

3 点评训练以个体为单位学生上台练习,教师点评指导;

4 课外拓展学生以钢笔字帖为底本进行训练

5 学生课内外训练学生以钢笔字帖为底本进行训练

学习资料

学习项目9粉笔行书技法学时1

学习目标1、掌握粉笔行书用笔特点;

2、掌握粉笔行书有效的练习方法。

教学任务掌握粉笔行书的运笔技巧和方法,写常用汉字;

步骤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1 例字导入粉笔行书特点

讲授

讨论训练1

2 示范讲解行书与楷书的不同;运笔技巧和方法;粉笔行书结构章法;

3 点评训练以个体为单位学生上台练习,教师点评指导;

4

学生课内外训练

临写历代名家名帖(行草)

5 创作作品

学习项目10板书设计学时2

学习目标1、板书设计的特点及作用;

2、常见板书设计基本思路及方法。

教学任务掌握板书设计的基本方法,理解板书在教学中的作用。

步骤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

学习资料

1 案例导入名师板书设计

讲授

讨论训练2

2 讲解示范通过案例讲解板书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板书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板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3 模拟训练提供教学内容,学生设计板书,教师点评。

4 作业布置提供材料训练,学生设计板书

5 学生课外训练学生按材料进行设计板书

2012年9月20修订

学习资料

2011版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刘美林8.29 一、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1、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摘要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江苏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精)

江苏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精神,推进我省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的实施,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推进,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民族素质和增强国力的高度,认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要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负责地以实验的方式推进我省高中音乐课程的实施。 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和实验是为了尽快改变学校美育薄弱的状况,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高中音乐课程力求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确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为每个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目标与任务 我省高中音乐课程的改革和实验,应在国家对高中课程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下,体现我省“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并发挥艺术教育的资源优势,努力形成符合江苏省情的、具有江苏特色的高中音乐课程体系。 (一)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目标 我省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全面贯彻《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和各项具体要求,探索和总结我省高中音乐课程改革实验的规律、途径、方法、措施,积极推进高中音乐课程的实施,为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奠定基础;用3—5年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我省特色的高中音乐课程实施体系,为高中学生和教师提供和谐发展的平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育科研,推出一批中青年教学、教研骨干,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我省高中音乐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 (二)高中音乐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1.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全面、积极、稳妥地开展课程实验工作,取得适合我省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课程改革推进经验; 2.确立现代课程观念,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建设符合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的、具有我省特色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整合的课程体系; 3.通过实验验证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和实验教科书,为国家修订课程标准和修订教材提供依据和经验; 4.探索符合高中音乐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学生音乐素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 一、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比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基本理念 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凸显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性质,明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理清普通高中音乐课程的设计思路,借此,强调音乐的审美价值,音乐鉴赏与表现的范畴,重视音乐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与创造的作用,同时,强调群体的全面性以及个性的关注性。 2.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第一部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上较(2001版)改革比较大,在原有的音乐范畴多元化以及强调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新增以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为指导标准,关注美育的功能以及情感体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情感,同时,更强调在普通高中实施开展音乐教育时更加关注课程选择、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这对在普通高中开展音乐课堂更具有针对性,目标维度更具体。 (二)课程目标 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性质的定位为依据。通过教学以及各种生动的音乐时间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具体体现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 2.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增加了以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为导向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同时,课程目标进一步优化,具体体现:在音乐情境中,能够认知特征与背景、体裁与形式等,以此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或社会文化生活中,能积极参与实践、体会实践、理解实践,从而提升对实践的深化理解,增强自信心,培养团队精神。 (三)内容标准

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1 理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更多地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和安排教学,教学过程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这一切都只是围绕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让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技能发展,不仅需要教师自身提高专业水平,尤其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的实验与科学研究,要求我们要具有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观念。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口号,其实也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新理念:3.1.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是所有学校课程中唯一与生命延续息息相关的课程,因此理应为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学校教育课程中都不可能缺少体育课程,这是因为体育课程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到作用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例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标准认为:“体育可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以达到中国传统五育并重的教育宗旨。”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锻炼,都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3.1.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又特别重要,因此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并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内部需要,他们才会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因此,体育课程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也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1.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味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并不排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进行示范和讲解,但并不是要过分强调教师自己的指导作用,也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示范和讲解,应该留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3.1.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课程是为所有学生所设置的一门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和进步。许多国家或地区,特别强调这一问题,例如美国加里福利州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种种差异,为所有学生规划学习进程,并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 要以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我们必须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实际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教育强调的是在学好体育基本技能与发展身体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今后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的行为表现,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外坚持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3.2 教案的改变 3.2.1教案的格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最新修订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最新修订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

2017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乳山市普通高中 2017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又是一次新的挑战,又是一次知识的盛宴,在这里我们互相交流、互相探讨、共同进步,让我们一起经历------撸起袖子加油干 学习寄语

学习现场 普通高中音乐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时代背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艺术表现 一、“2017版课标”课程结构与内容的主要变化 课 程 类 别 选修I 选修II 选修课课程 名称 学时学分 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 及当地社会音乐文化特点、特色资源和学校办学理念 自主开设。每个模块18学时1学分(学分值范围0-4合唱每个模块18学时1

必修与选修课的变化: 旧版:一个必修,五个选修 新版:六个必修(可选),选修I(六个可选)+选修II 学份与选课的变化: 旧版:必修2分+选修1分,选课流于形式 新版:共3分,必修不少于2分,选课更灵活自主

二、修满18个学时是选课和获得1学分的基础学分的获得有多种选课方式。如: 【1】2(必修)+1(选修) 【2】2(必修)+1(必修) 【3】1(必修)+1(必修)+1(必修)

【4】1(必修)+1(必修)+1(选修)三、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选课指导---调配---分流---疏导---整合四、学分与选课在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课程选择更加灵活选择空间也更大) 1、教师仍可以按照原来模块的划分,使用原教材上课,按照“音乐鉴 赏”36学时,其他每个模块18学时进行教学。 2、教师也可以将原教材中有关模块,如“歌唱”、“演奏”、“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中的合唱、合奏、舞蹈表演、戏剧表演的相关内容梳理出来作为选修I的课程内容,以满足一部分学生继续深化学习相关模块内容的需求。 3、艺术社团活动都将作为选修I课程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实施课程化管理,并将与之相关的实践性作业和音乐学习成果纳入对学生的平均体系并计入学分。 4、选修II课程由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学生兴趣爱好、学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及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民间艺术传承等,由学校确定开设,学生资助选择修习,学生每修满18学时,通过考核与评价也可以计入学分。 五、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高中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以“以美育人”为导向。 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 以“完善评价机制”为抓手。 2、落实培育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总体目标: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

最新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 【最新修订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去掉“不宜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一、总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阐述: 知识技能 1.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考

1.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2.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3.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4.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4.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活动组织中,应同时兼顾这四

中小学音乐课程革新

中小学音乐课程革新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在发展,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的倾向,即中小学音乐教育没有很好地突出音乐艺术的特点,以至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往往在实践中变成了非中小学的、非音乐的教育。现代社会,音乐正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音乐知识、文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同时,我国的音乐教育基础不高,发展失衡,尽管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仍存是着的。 在上述问题中,虽然有了一些成效,但是也存在这一些实际性的问题;我在实习期间做了很多关于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了解,例如;音乐教育的管理和管理队伍不健全,开课不平衡,有的还很低,对音乐教育认识不科学不全面,教师素质低,具体表现在,并不是没有音乐课而是音乐课被文化课教师占用,文化课教师还嘲笑着说“音乐课没有用,就是带孩子们唱歌,还不如让学生多学点知识”。其实,学生都很渴望对音乐知识的学习,只不过,音乐课时间被文化课教师给占用了。还有就是音乐专职的教师学历低,口头上说的多,学历高的音乐教师真正在音乐课上投入却很少,在实习期间我了解到。音乐课上,音乐教师还是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授课,音乐课不用琴,唱几句就自习了,对工作不认真等等。这些都是很严重的问题。

教材编写具有两个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要依据,具体到中小学音乐教材,前者则主要表现为以音乐学习的主体——中小学生为中心,后者则是以教师为中心。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各种版本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不断的进行改革和修订,无论从教材编写上,还是教材的质量上都有很大的革新和提高,但整体来说,仍是在传统专业音乐教育教材体系的束缚下,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的选择都没有突破,没有创新,教材封闭、刻板,理性化,专业化,而忽视了音乐教育自身的特点。 我们要改革传统的音乐教育手法音乐教育长期受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过于强调音乐知识传授的系统性,专业性较强,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的理性化色彩浓厚,忽视音乐教育的作用和愉悦性。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喜欢音乐而对音乐课没有兴趣。 现代社会,音乐正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音乐知识、文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本着让每一个爱好音乐的人都能学习到音乐知识的原则;我们更要认真学习,认真研究,努力探索,音乐教育期待着我们探索出更多的音乐教育方式,培养出更多的音乐人才。

音乐课程标准

学前教育专业 《音乐》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音乐》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实操课程。其任务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音乐业务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学前教育相应的基本职业能力。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音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运用演唱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完成相关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熟悉音乐活动的总体工作流程,具备音乐相关业务的职业能力,达到10级职业资格的鉴定要求。同时,在完成项目任务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敬业爱岗精神,学会沟通与合作,树立标准化、规范化、安全和生态等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第一学年能力目标: ●能掌握音乐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并准确运用; ●能准确掌握节奏模唱与听辨练习; ●能用自然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及视唱曲; 第二学年能力目标: ●能准确的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与演唱技巧; ●能用洪亮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艺术歌曲; ●能积累大量的幼儿歌曲并结合幼儿舞进行歌表演; 第三学年能力目标: ●能掌握基本合唱理论知识及拍点与图示的练习; ●能用自然流畅的声音准确演唱分声部合唱歌曲; ●能准确的对幼儿进行儿童合唱歌曲的指挥与排练。 三、教学内容及其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第一学期教学安排 (一)第一单元音的位置与高低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音相关的乐理知识。 技能目标:能准确模唱钢琴上的音,能用自然流畅的声音准确演唱视唱练习曲。 情感目标:能用洪亮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教学要求

①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②能准确的进行听音模唱 ③能准确的演唱歌曲; 3.教学内容 (1)音的位置与高低 ①音的相关知识; ②记谱法; ③音名、唱名与音的分组; ④半音与全音 (2)节奏练耳与视唱 (3)歌曲《铃儿响叮当》 (二)第二单元音的时值与长短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基础乐理知识音符与休止符技能目标:能准确演唱一个C调式的视唱 情感目标: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教学要求 ①具有饱满的精神状态; ②能准确把握歌曲演唱的情绪; 3.教学内容 (1)音的时值与长短 ①音符; ②音符的种类; ③休止符; ④五线谱音符和休止符的规范记写 (2)节奏练耳与视唱 (3)歌曲《送别》 (三)第三单元拍子与节奏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节拍与节奏的相关乐理知识技能目标:能准确演唱各种节奏型的视唱 情感目标: 能有感情的演唱视唱及歌曲

最新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

《新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教师的数学学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根据数学学科的解读要求,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变传统的教材分析为具有科研意义的课标解读,探索一种高效的课标解读流程和一套评价考核课标解读工作的办法,形成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标准,从而增强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建立领导小组 课标解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具体要求 1、各学科小组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按照学校课标解读共组实施方案制定出各学科课标解读工作计划。并针对课标解读任务作出详细分工。 2、各学科要针对课标解读共组开展研讨,大力借鉴外校在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成熟经验。 3、各位教师要求人人参与,依托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最终目的开展解读。对于工作不积极,承担任务不按时完成的不予评优表先。 4、各小组在开展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过程性资料要及时上交学校教导处。 四、解读流程 (1)课标解读的流程包括三个环节: 个体研读——同伴互助——实践反思。 (一)个体研读 在个体研读前,教研组内先进行内容标准的整体梳理,事先让每一位教师有一个宏观的视野。然后进行分工,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单元分配,根据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 (二)同伴互助 在自主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解读的内容在学科小组内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要多提供经验和策略建议,思维敏捷的年轻教师要多提出具有新意的办法和点子,这样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力争做到让组内教师“带着 问题和思考来,带着收获经验和建议离开”。 (三)实践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008修改稿)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地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解读 一、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基本理念。 (一)总:六大理念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一种文化。 3、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5、评价的目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改进教师的教学;目标多元,方法多样;重过程,轻结果;关注情感态度。 6、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二)分六大理念的解读: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关于数学课程的功能 (1)“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当是适合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接触、了解和掌握的数学。 怎样理解有价值的数学?

(完整)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 音乐与生活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对人的全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在当今科学技术和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音乐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更加显示出它所具有的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制定《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力求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确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体现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为每个高中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或艺术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中,通过鉴赏与表现音乐,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音乐音响材料的非概念性、非具象性特征,为学生体验、理解和创造音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丰富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共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学习丰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乐,拓展音乐文化视野,有益于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因此,高中音乐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渗

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

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新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教师的数学学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根据数学学科的解读要求,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变传统的教材分析为具有科研意义的课标解读,探索一种高效的课标解读流程和一套评价考核课标解读工作的办法,形成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标准,从而增强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建立领导小组 课标解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具体要求 1、各学科小组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按照学校课标解读共组实施方案制定出各学科课标解读工作计划。并针对课标解读任务作出详细分工。 2、各学科要针对课标解读共组开展研讨,大力借鉴外校在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成熟经验。

3、各位教师要求人人参与,依托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最终目的开展解读。对于工作不积极,承担任务不按时完成的不予评优表先。 4、各小组在开展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过程性资料要及时上交学校教导处。 四、解读流程 (1)课标解读的流程包括三个环节: 个体研读——同伴互助——实践反思。 (一)个体研读 在个体研读前,教研组内先进行内容标准的整体梳理,事先让每一位教师有一个宏观的视野。然后进行分工,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单元分配,根据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 (二)同伴互助 在自主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解读的内容在学科小组内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要多提供经验和策略建议,思维敏捷的年轻教师要多提出具有新意的办法和点子,这样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力争做到让组内教师“带着 问题和思考来,带着收获经验和建议离开”。 (三)实践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