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笔记
中国政治思想史笔记

商代王权至上思想

一、祖先崇拜

大致出现在父系氏族公社初期,商代的表现为对先王先公的崇拜。说明自己的权力来自于先王,商代那些与祖先崇拜有关的仪式,实际上已经成为政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由祖先崇拜发展的王权至上观念

只有君主才是国家的真正代表,君主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而民众则只能是君主专制政治的统治对象。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本发展道路。

周公民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

一、天命不常

天命:上天授命之意。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的保佑某一个人或一个王朝。周公以天命不常的思想强化周王朝的的政治统治,一方面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周灭商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如何顺应天命,巩固周王朝统治的问题。

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

周公强调天命与人事的统一,主张从民情中体察天命,实际上是虚与天命,重在人事。三、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保佑那些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因此,敬天从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周公有几点表现:1、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2、要体察民情。3、要慎用刑罚。

这一思想实际上开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儒家的政治思想

一、儒家学派的若干特点

1、儒家创始人是孔子

2、得名原因:六艺之教与孔子职业有关;懂得古代利益,以相礼为职业的人为儒。“六艺”或“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3、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

4、儒家特点: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儒家政治思想本质上是伦理政治、道德哲学;以孔子为师。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

1、身世:孔子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之风,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编写删定了“六经”连同《论语》集中反映其政治思想;思想家,并且赋予社会批判精神。

2、仁、礼学说

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仁,包含下列含义:

(1)爱人为仁,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说平孔子是从伦理学层面上理解社会的政治生活的。

(2)克己复礼为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仁”是指一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主要取决于其个人的道德修养。

(3)仁的特征是厚重敦朴;仁的根本是孝悌。在家庭内部优良品质体现为孝悌,在家庭外部体现为忠恕,即诚实待人和宽容。

礼,是指人们必须遵循行为规范

(1)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约束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统治者应遵循礼的规范治理国家

(2)孔子所说的礼主要指周代的社会制度,很多时候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的礼制。

(3)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道德境界,礼则是实现这种道德境界的唯一途径。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

3、德治主张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把道德的良善作为政治的目的。道德的良善主要是社会大众道德的善化。统治者以德治国也是引导民众趋于良善的最有效的途径。德治包含下列内容:

(1)礼治与正名

孔子认为礼是国家的大节,为了求得国家的安定应该全面恢复礼制,以此实现稳定的政治秩序。礼治主要是统治者的责任,应遵循礼的基本精神(以优良的道德品质为基础的礼让)来治理国家。礼治的关键在于统治者的道德品质。礼治主张设计的是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所谓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的位置相符,即“君君,臣臣,父父,字字”

(2)举贤才

选择优秀的德才兼备的人来治理国家。主张从文化素养较高的人中间选拔国家官吏

(3)实行平均主义政策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以平均主义的经济政策管理国家的人。他认为财富不均是导致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孔子主张实行平均主义的政策,主观愿望是尽可能地缩小个体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同时主张实行富民政策,平均的目的也就是让民众能够共同富裕。

(4)愚民政策

孔子认为对于专制国家,愚民政策是最好的政策。其前提是人与人之间存在智力上的差别。人的四个等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这种思想实质就是由圣明的君主对于愚昧民众的政治统治。

4、孔子的人生哲学

孔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克己忍让和内省修身,这是基于对仁与礼的理解。克己忍让是最高尚的道德和具体体现。内省修身是达到高尚品质的重要途径。

三、孟子的政治思想

1、身世:孟子名轲,邹人,师从孔子之孙子思。晚年著有《孟子》一书。

2、性善论

孟子承认人是世界中独特的一类,良知良能在人们不自觉的过程中表现出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仁义礼智四种美德最基本的基础和动力来源。“四端”中恻隐是核心。

3、仁的放大与人本理性思维路向的强化(仁政学说)

孟子将礼的内容移植于仁,仁也就变成了至高无上的伦理和政治原则。孟子强调一切伦理和政治原则都必须以仁为归依,实际上就是要求它们都必须以弘扬人性为目的,以依顺人性为原则。

在政治上施仁政需要一定的条件,孟子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条件是统治者能够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由于民心所向是社会政治的决定力量,因此孟子认为,君、

民、国家三者之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如何实行仁政,孟子的观点如下:其一,制民之产。其二,其三,

4、做人成圣与政治等级

孟子对平等的认识:承认人性最初形态是平等的;实现仁本质的途径大体是一样的;不论政治身份如何,只要努力去做都可以成为圣人。

5、君主权力合法性的理论

孟子将道德品作为划分人群的标准。他认为天子必须是“天与人归”,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君主的个人品质。合法性理论从本质上说是对政权存在的道德合理性的认识,属于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取得政权的合法途径有三:变置,其行使前提是现任君主有大过又不纳谏;禅让,前提是君主的儿子不消,失去继承祖业的合法性,前任君主将均为传给外姓圣人;圣人革命,当君主变成“残贼仁义”的“一夫”时,圣人必然会愤然而其从外部摧毁暴君的统治。孟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系统的王权合法性理论。

6、仁政和王道

王道就是历史上存在过尧舜等圣人治国的一些制度和方法。仁政的内容包括:制民之产,让民众生活无忧;平均赋税;保护工商业。王道世界最终是一种人人均自觉遵守礼仪规范,努力奉行仁义的社会。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君主实施仁政的内在动力,为王道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

四、荀子的政治思想

1、身世: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赵国人。著有《荀子》

2、性恶论

(1)荀子认为性的本质是各种“情”的集合体,它对外物的反应表现为“欲”。性、情或欲从其本身来看似乎无所谓善恶,但在构成社会的角度上看,却完全可以称之为“恶”。孟子把这种恶的本性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人的感官欲望。第二,权势欲望。所以,社会政治生活的任务不是使人的本性得到满足,而是要时时刻刻抑制人恶的本性。

(2)人性本恶,因此一个人想要成为“人”就必须对自己的先天本性进行改造,这就是“化性起伪”。“伪“是一种后天学习和磨练而形成的德性。化性起伪必须依赖礼仪和君师、法制和刑法。

3、礼治主张

(1)礼的起源荀子指出礼的产生过程中,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起了作用:一是客观上人与人之间利欲的冲突,利欲冲突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动乱的结果则是人的贫穷。二是圣人的创造,即先王制礼,来调节社会的动乱。

(2)礼的作用荀子从国家与法的角度来认识礼的作用,在荀子看来,礼不仅仅是单纯的做人准则,更重要的是礼是为政的大节。是确定人与人之间的分界,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是人们在政治上的遵循。“礼”是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决定人类社会存在、构成人的本质内容的基本精神。“礼“的主要功能就是改造人性。礼仪和君师都至关重要,创造礼仪和君师的圣人就应该处于社会的中枢地位。

(3)关于礼与法的关系荀子是儒家中首先引入法的观念的人,礼是起着指导作用的一般原则,法是为了实现礼的原则而运用的手段,礼是第一重要的,是制定法律的遵循,主张礼法

并用。

(4)关于礼治和人治荀子认为实行礼治的关键在于人。为政由人,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

(5)关于礼治的具体内容第一,法后王。就是全面恢复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二,尚贤使能。贤能有两个标准:一是道德标准,二是个人的才能。“无德不贵,无能不官”。第三,是富国富民。用礼调节人的物欲,重农抑商,薄税敛。

4、社会观

(1)“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所以人们和平共处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分,分必须又合理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义,义是礼所体现的基本精神

(2)礼的两大功能:“分物以养体”,礼一方面可以让人对外物的使用有一定的节制,另一方面还因对外物的归属有明确的规定而避免人类之间的争夺;“别”,划分社会等级名分并规定其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表现在对物质占有的等级化和社会行为的等级化。“礼”是人跟动物的根本区别。

5、君主专制的合理性论述

(1)荀子认为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有两个:肉体生命的延续;精神对肉体的超越,即做人。在这两个问题上君主都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为了让君主顺利地完成责任,就必须赋予他更尊崇的社会地位和更大的政治权力。

(2)虽然须知所强调的外在权威包括礼法,但对礼法的强调最终仍归结为对君主权力的尊崇上,其理解有如下三点:从礼法功能上看,礼仪没有主动性,只有在君主运用它的时候,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礼法与君主的关系上看,圣人创造礼法,是礼法的化身;尊君师是礼的核心内容。

(3)一切外在权威最终都要以君主为中枢,君主当然就成为政治和道德的权威,理应“富有天下“而且成为意识形态领袖,充当思想和道德导师。

(4)与孟子一样,荀子认为圣人理所应当具有成王的合法性。其特点在于为了仁的原则可以对君臣伦理进行不得已的“权”。孟子强调成王的现实可能性已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合法性理论本应具有的道德判断意义,荀子强调从最终能否成王的结果来判断,就将孟子的“得人心者得天下”转化为“得天下者必得人心”,从而使价值判断彻底服从现实政治运作的铁律。

6、人治主义和道义至上论

(1)法的概念在荀子思想中大多数时候指圣王的制度和政策,相当于礼的具体规定和精神体现。法义指立法的精神和原则。

(2)在化性起伪的过程中教化起决定作用,其前提是君主以身作则,因此荀子是一个人治主义者。

(3)政治问题最终都要被意识形态化,归结为宗教人伦问题。荀子在政治上坚持道义至上论。

道家的政治思想

一、道家学派的若干特点

1、道家创始人是老子

2、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道是宇宙的本质,道家把道作为价值判断标准,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的境界。其基本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3、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二、老子的政治思想

1、身世:老子,战国人,人称老聃。著有《老子》一书。

2、老子的道论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明”道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常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老子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是物质世界产生于精神世界,世界不是统一于物质的,而是统一于精神。

2) 道是价值判断的标准。道可以用于品分自然界万物的良否,也可以用于判断善恶,只有与道的基本精神相符合的状态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3) 由道衍生出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却忽略了条件的作用。

3、小国寡民的思想

1) 老子的政治思想可以一言概之为“小国寡民”。他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具有下列特征:国家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器具;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生活十分满足;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

2) 老子认为人类群体生活所必须的伦理规范、礼仪制度都没有价值。他之所以把小国寡民作为理想中的社会,根本上取决于他的社会认知意向。

3) 老子运用倒退的观念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他认为人类社会不是进化的而是倒退的;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无法避免,仁义道德等伦理原则的产生是人与人之间日趋关系紧张的结果。老子的思想具有浓重的复古倾向

4、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1) 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无为是最高境界,是达到道的境界最直接的途径。无为政治也是最符合道的原则的政治。他认为无为可以使民众保持质朴良善的品质。法令则是盗贼产生的原因,利器是国家滋昏的原因。

2) 无为政治的内容: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绝圣弃智,绝仁弃义;慎征伐。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反对战争,反对专制国家的横征暴敛。其实质是通过统治者的无为使民众变得无知无欲,从而有利于专制国家的政治统治。本质上无为是以扼杀民智为目的,无不为是以牺牲民众的利益为代价。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归根结底是为了专制主义统治而服务的。

三、庄子的政治思想

1、身世:庄子名周,战国中期人。著有《庄子》一书。其人生哲学的重要特点是消极遁世。政治上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同时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2、庄子的政治理想

1) 庄子理想中的社会是“致德之世”。致德的根本特征是自然。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也是以自然为原则的,整个世界原初的混沌状态才是至善至美的境界。

2) 他认为在理想社会中人与自然是一体的,否定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特征,伦理原则和价

值准则也不重要,人无知无欲。总的来说把原始、蒙昧、与自然为以的状态作为社会理想。

3、庄子政治哲学中的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突出特点。主要内容如下:

物无贵贱,庄子认为事物的大小贵贱都是相对的,并不存在判断事物贵贱的绝对标准;

无是无非,在社会生活中所谓的是非也是相对的,根本不存在判断是非的绝对标准。庄子认为人类社会的治与乱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4、庄子的人生观

1) 关于人与自然的认识

庄子把原始的自然状态当作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自然是其认识人生问题的出发点。庄子认为人应该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

2) 关于人与社会的认识

否认人类群体生活的价值。

3) 关于生与死的认识

人的生与死是一个自然过程,反对商周以来的厚葬习俗。

4) 消极遁世的人生哲学

把自然作为人的尺度,庄子对于社会生活的态度十分消极。庄子认为人处于纷乱的世道最重要的是保全自己的真性,人的天性和物欲尽可能保持和谐的状态。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脱于世俗的生活之外。

5、庄子的社会批判精神

庄子也是用倒退的观点解释人类社会的历史。他批判圣人和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庄子认为圣人乱天下,现实生活中的君主与盗贼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儒家与墨家所常道的礼仪,兼爱事实上只能是专制国家的政治统治工具。对于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历史经验庄子同样持否定态度。

墨家的政治思想

1、墨家学派的若干特点

墨家的创始人与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墨子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著有《墨子》一书。墨子的学说注重实用性,政治思想上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经济政策上节用、节葬。墨子的学说很受下层人民的信从。

2、兼爱主张

墨子将战国时期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看作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墨子认为兼爱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制止社会动乱的根本办法。这里的兼爱是抽象的爱。与儒家常道的仁者爱人有许多相同点,但儒家认为爱要有差等,而墨子的兼爱是无差等的,而且墨子的兼爱思想没有真实的社会基础。

3、尚贤主张

墨子特别主张赏贤使能,认为不尚贤是国家失败的根本原因。赏贤使能思想是其政治学说的精华。墨子的尚贤主张对于否定旧的世卿世禄制度有一定积极意义。墨子主张任人唯贤,任人唯能,对于国家官僚队伍也应该优胜劣汰,选用人才应不拘出身,不论贵贱。

4、尚同主张

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由于人们的意见不统一。他主张强权就是真理,专制君主的言行

不仅是善恶是非的标准,民众不得保留自己的意见,应以君主为榜样。墨子主张剥夺人们的行动自由和思想自由。墨子的尚同思想根源于其相对主义的真理观。

5、非攻主张

从兼爱思想出发,墨子强烈反对战争。原因如下:亏人而自利,战争都是以亏人自利为目的的,与偷盗行为一样属不义;战争双方都会杀人;战争影响民众生活,妨碍社会生产发展。

6、节用主张

墨子主张节用,通过节用来解决国家财政用度的不足,从而消灭贫困。他认为节用是国家积累财富的根本途径。事实上墨子显然过分夸大了节用的作用。

法家的政治思想

一、法家思想的若干特点

1、法家的含义:著书定律为法家---章太炎

2、思想特点:重视法律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3、代表人物:前期,商鞅、慎到、申不害;后期,韩非。商鞅重法治,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韩非是集大成者,创立法术势兼用的政治理论。

二、慎到的政治理论

1、身世:慎到,战国时期赵国人。著有《慎子》《汉书艺文志》。

2、关于权势的作用

慎到认为对于君主专制统治来说权势最为重要。君主掌握权力才能成为君主。君主专制统治是必须的,而国家权力也必须是一元的。君臣关系本质是一种权衡关系,关键在于谁手中有更大的权力。

3、关于君主巩固权势的要领

不尊贤;君主应该通过获得民众的支持以此要挟臣下;君主无为以治臣下,君主必须善用权术驾驭臣下。

三、申不害的术治理论

1、身世:申不害,战国初期郑国人。

2、术的本意是权术。申不害认为专制君主要用权术来驾驭臣下,因为对君主的威胁主要来自于群臣。

3、运用术的要领:

正名责实,君主应该明确群臣各自的职分,只有这样群臣才能勤恳地为君主做事。正名责实的目的是控制臣下的行为,使臣下恪守自己的职分,不得违背君主的意志,不得有任何主观能动性;

示天下以无为,聪明的君主应该任何时候都不露声色,统观全局,洞悉一切。

4、申不害的术治理论是站在君主的立场上提出的,为君主专制政治服务的政治理论,其主观目的是维护专制君主的绝对权威,一切以君主的意志为转移。

四、商鞅的法治理论

1、身世:商鞅又名公孙鞅、卫鞅,战国时期魏国人。战国时期第一个从经济方面认识人性的思想家。

2、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奖励告奸,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郡县制,

统一度量衡。

3、商鞅的历史观:商鞅认识到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内部,每个时代的社会制度都有其内在矛盾;商鞅正确认识到历史上的每个时代都具有其政治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决定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是不断进化的过程,商鞅充分认识到现实社会的出路不在于法古,而在于变法更礼。

4、商鞅的人性论:商鞅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的,表现在人的生存欲望和生存需求。因此每一个人在利弊之间都要趋利避害;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后天形成的;人性好利政治上追求爵禄,经济上追求田宅。

5、商鞅的法治理论

商鞅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主张实行法治。

A.法治的原因:法律能够定分;法律能够胜民,即起到约束民众行为的作用;法律是实行富国强兵政策的保证,商鞅认为专制国家设法立制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民众服从于专制国家的需要。

B.法治的原则:刑无等级,就是在执行法律过程中除君主之外任何人都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法律必须为全体臣民所共守;明法利民,即公布法律条文,使法律为全体臣民知晓;轻罪重罚,以使民众对法律产生畏惧。

C.法治理论的局限:商鞅的法治理论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专制君主在法律制裁范围之外;商鞅片面强调法胜民则国治;刑于将过,刑于未然导致法治过程带有很大随意性。

6、商鞅的耕战思想

A.法家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商鞅认为国家的强盛取决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而耕战则是综合国力的象征。处理好耕战,国家即可富强。

B.耕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耕可养战,农业生产的发展可以使国家富强,为战争提供物质条件,培养战士;农业生产与战争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统治者应运用法律工具把农民驱使道耕战的轨道上来。

五、韩非的政治思想

1、身世:战国末期韩国人,著有《说难》《孤愤》《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

2、历史进化论和人性好利论

韩非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人性好利论。

1)大体上继承了商鞅的历史进化论,把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当今四个时期,认为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2)韩非认为,人的好利主要是根源于人们的生存需要,儒家所说的仁义道德是不可靠的。3)既然人性好利,荀子在论证人性恶的同时,主张依靠利和法的约束,节制和矫正人性,化性起伪,而韩非子认为,人的好利本性根源于人的生存本能,因而,不仅不应该矫正,而且应该受到尊重,因为事实上并不存在不好利的人,因此韩非认为,利之所在,民之所凑,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和引导民众好利的本性,使人的好利本性为君主专制制度服务。

4)韩非的这一思想是基于对人性的现实主义思考,人们行为最根本的驱动力是利益,而不是道德。人类的需求和物质供给之间的矛盾是造成人类历史运动的基本原因。政治就是为达

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活动,必须服从于现实需要,而不能以道德原则为出发点。

3、君主至上论

韩非站在极端君主专制制度的立场,认为君主的利益高于一切。臣下的利益应该绝对服从君主的利益,民众的价值就在于能为君主所利用。韩非认为君主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必须从根本上剥夺臣民的利益,把他们作为实现自己利益的工具。聪明的君主应该明确自己利益所在,明确获得利益的可靠保证是权力和实力。

4、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

法和术是人主统治臣民的工具,而势则是运用法术的前提的条件。

1)关于法

A法律的特征:用文字形式肯定下来的成文法;统治对象是民众;法律要公开,“布之于百姓”

B法律的作用:法律是全体臣民的行为规范;是制止社会动乱的有力工具;是惩治犯罪的唯一准绳。

C法治的原则:法一而固;以其所重禁其所轻,严刑峻法;法不阿贵。

2)关于术

法是用来统治全体臣民的工具,而术的对象是则是群臣、百官,是君主驾驭群臣、考察群臣的手段,故术要藏于胸中。

用术的要领:君主无见其所欲;虚静无事,以闇观疵;设法割断人臣与民众、大臣与大臣之间的联系;循民责实,参验群臣。

3)关于势

势,也就是权势,是君主所掌握的生杀予夺的权力,是君主运用法和术的前提。有势与无势是君与臣的根本差别所在。权力是决定社会地位的根本条件,道德和才能都不起作用。势的内容,就是德和刑,君主只有操德和刑两柄,才能制服臣下。

A禁止臣下结党营私;B严格控制重臣的政治经济实力;C臣不得专擅兵权、人权。

韩非法术势兼用的政治理论,是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利益为出发点的极端专制主义理论。把道德和政治分离开来,是韩非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巨大贡献。

5、“利出一孔”与势治

a) 所谓“利出一孔”源自《商君书》中率先主张君主应该实现对社会的一元化控制,最终造成臣民如想满足其好利本性,除为君主服务之外别无他途。韩非认为好利是人的本性,君主掌握天下财富并控制国家机器,完全可以以财富为诱饵利用臣民追逐利益的本性使之为己所用。

b) 韩非认为国家体制早就了臣民臣服于君主的时势。君主掌握国家财富的支配权和国家机器,具有自然之势加上人为之势才是真正的势治

6、法治与术治

a) 韩非主张尚法不尚贤,制定一套完备的法律制度才是治国之根本。早就绝对有利于君主的人为之势是韩非法治的根本目的。应法治与术治结合。法强调的是制度,要让臣民一丝不苟地遵守;术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运用中的技巧,决不能让别人摸到痕迹。

b) 术的内容:神秘之术、决策之术、御臣之术、抑制重臣之术(控制分封;大臣不能掌握兵权;禁止大臣结党营私;赏罚权不能让大臣掌握;人权不能给大臣;财权不能给大臣;暗

杀德高望重的大臣)

c)法治和术治的实施目的都是为了造成臣子对君主的绝对依附关系,并由此维护君主利益。

李斯的政治思想

一、废分封、置郡县的政治主张

秦统一中国后,当时社会存在两种政治体制:分封制与郡县制。

A. 以博士淳于越为代表主张分封制,理由如下:分封制度有利于中央政府对边远地区的统治;事不师古不能长久;分封子弟以为枝辅。

B. 李斯进行尖锐反驳:理论上,李斯认为每个时代的政治制度都是每个时代社会政治条件决定的,必须符合时代要求,分封制是三代旧法,认为“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事实上,分封同姓子弟不足以恃为屏藩;制度上,李斯认为对于维护中央集权来说郡县制远较分封制优越。

二、“别黑白而定一尊”的文化专制主张

李斯是个专制主义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制度,一切于君主专制不利的思想、言论都该取缔。其文化专制思想的理由:诸生学古而非今,不利于统治,容易惑乱百姓;李斯认为禁私学是“别黑白而定一尊”的需要;李斯认为私学的存在有碍于法令的贯彻执行。除此之外李斯还提出禁绝私学的具体措施(焚书坑儒),主张用严峻的刑罚去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三、尊君抑臣的督责之术

督责之术主张君主用权术统治臣民。督责就是先秦法家之“术”的实际运用。能否督责是贤主与昏君的差别所在。其要点如下:君主要放纵,为所欲为;严刑苛法(先秦法家轻罪重刑的翻版,但前者试图以此达到富国强兵,李斯的目的是使君主安逸);独断,督责之术的前提是善用权势,善用权势的关键就在于独断。

评价:极端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君主为中心,强调御臣之术,必将演化为残暴的统治。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

董仲舒,广川人,汉景帝时为博士。著有《春秋繁露》《天人三策》。所处时代正值西汉王朝正值、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全盛时期。

一、以“大一统”为核心的专制主义理论

A. 大一统是春秋时期公羊家的思想范畴,董仲舒对该理论进行深入阐发,认为一是万物的本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此处的一并非对立中的统一,而是绝对的统一。

B. 大一统思想的表现:在政治上,实现绝对的君主专制统治,臣下以一为原则效忠君主,一切以君主为重,一切服从君主;在思想文化领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运用专制主义的政治权力来统一、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和意志。政治上的专制需要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专制为辅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用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统一人们的思想和意志,使统治者能够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保持一统,呗统治者也能在思想上有所遵从。。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自秦依赖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主义统治发展道了新的阶段,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地位。但其消极作用更大:根本上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长期停留在解释传统儒家的思想学说水平上,其结果

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没有发生过质的变革,中国古代社会也相应缺少了社会变革的文化动力。

二、以“天人合一”论证天子受命于天

A. 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思想,认为天和人是一体的,即“天人一也”。

B. 天人合一,逻辑顺序上天为一,人是第二性的,人只是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是天的附属物。董仲舒将先秦时期的君权神授的政治观念发展为系统的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

C. 天子受命于天,君权来自天意。董仲舒阐发此种观点目的如下:说明君权的至上性。名义尊天,实则尊君。其核心是强调人民无条件滴服从君主意志;限制君主权力,君主必须尊天,君主敬天和臣民敬父同出一理。这一理论本质上适应了西汉中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

D. 董仲舒进一步阐发灾异遣告之说的目的是好的,试图通过对灾异的推论,促使专制君主能够修明政治,但限制现实的政治权力寄托于一种虚幻、不存在的超自然力量在现实上是行不通的。

三、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学说

儒家思想对伦理道德关系非常重视。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修正,进而提出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学说。

1) 董仲舒讨论了伦理道德的起源问题。他认为人类社会需要伦理道德准则是源于天意。

2) 对“三纲五常”的解释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指人在处理人伦关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准则,包括:仁、义、礼、智、信。“仁、义”是关键,是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也是其他三常的基础。仁、义的本质上仍是人的修身问题。“仁”的侧重点是人们逆来顺受,无心无欲做一个专制制度下的顺民,这充分体现了其思想学说服务于君主专制制度的特征。“智”即智慧,是人由以达到仁的境界的前提和条件。

四、重教化、正法度的德治主张

在治理国家方面,董仲舒承袭了孔子的德治主张。坚决反对以法治国。并且董仲舒认为德治不仅是君主专制制度的根本原则,而且出于天意。德治包含教化和刑罚两部分.教化就是防止人民犯罪,其作用是防患于未然;法度和威严的作用在于稳定社会政治等级制度,抵制民众的欲望。

五、限民名田、栽抑兼并的经济主张

在经济方面,董仲舒提出限民名田、栽抑兼并的经济主张。其主导思想是效法古代井田制的做法,限制豪民占有土地的数量,限制土地兼并的发展从而使广大农民都能生活在一样的生活水平上。其主观愿望是希望通过这些策略达到巩固专制统治的目的,但却忽略了私有制条件下,个体农民贫富分化的历史趋向。其结果极大影响了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展变化的速度。

韩愈的政治思想

身世:韩愈,字退之,世称昌黎先生。著有《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政治主张:排

斥佛老的思想,对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的巩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其道统学说对于宋代政治思想影响颇深,被宋人奉为入学正统。

一、排佛树儒的道统学说

1、前朝排佛的主张:裁抑佛教以维护正统的儒学礼教;毁寺院以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

2、韩愈的排佛主张:认为基于传统的华夷之别,佛教不合于中国习俗和先王传统;通过对历代兴亡的考察认为佛教对于国家有害无益;韩愈认为君主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社会风俗,如果天子信佛,百姓将争相仿之,其结果将导致社会风气败坏。

3、韩愈认为佛教有祖统,儒家也有一个一脉相承的道统。儒家的道的基本内容是仁义。道生于仁义,在于人的道德自觉。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

二、尊君抑民的专制主义理论

1、韩愈从道的原则出发,系统滴论证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他认为君主是为了满足教化民众,拯救民生的需要而产生的。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二民众则要治于人。

2、在专制制度下,最高统治者的政治事物往往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灾难,对社会的治乱君主应有更大的责任。

3、韩愈认为统治民众最好的办法是实行愚民政策。

柳宗元的国家政体论

身世: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一、论君主、国家的起源

柳宗元认为君主的出现是人与人的利益冲突尖锐化的结果。君主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适应止争夺、断区直的需要。君主与国家产生于武力和争夺

二、论国家的政体

1、柳宗元认为“封建”不是出自于圣人的医院,而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分封制只是部落组织向统一国家进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政体形式。

2、柳宗元阐发了郡县制优于分封制的理由:分封制是导致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的因素;周朝灭亡之根本原因是分封制度道后来已经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分封制并不是古往今来最完善的政体;列举史料证明郡县制较分封制更利于国家的统一;秦王朝的灭亡不是郡县之失,而是咎在人怨,分封与否不能决定某一王朝运作的长短。

3、鉴于当时藩镇割据的现实,柳宗元主张将兵权,州县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来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三、社会批判思想

1、柳宗元批判封建等级结构,即名门望族时代垄断政治权力。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封建的纲常伦理。柳宗元从否定封建等级制度的目的出发,对于传统的纲常理论也进行了批判。

2、指斥唐王朝的腐朽统治:贿赂公行而征赋乱,赋税不均是唐王朝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该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定经界,核名实”用法律严格约束官吏,核定民户资产,调

整赋税制度,减轻贫民经济负担;贪官污吏扰民生,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行政权力支配一切。封建官吏的首要职分是控制与支配民众的生活,这种制度本身就为官吏的肆意妄为创造了条件

3、宦官专权,朝纲败坏

李觏的政治思想

身世:李觏,字泰伯.北宋思想家. 《李觏集》《富国策》《安民策》《礼论》《国用》《原文》《教道》

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李觏的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是具有改革时弊的政治倾向.这种政治思想是以其唯物主义天道观和通变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他把元,亨,利,贞看成是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天道,也就是客观规律,是自然的本性,这种本性处于经常的变易之中.

二、“安民”, “足食”的民本思想

“民为邦本”是儒家的传统思想.李觏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1、安民的主张: 他认为天道与民心是一致的.民心的相背不容忽视,君主要顺从天意,体察民心,把养民安民作为首要政务.

2、足食的主张: 衣食为民众生活的根本,是学好礼节的基础,要安民就必须使民众丰衣足食.

三、“本于财用”的治国主张

在治理国家的措施方面,李觏把财用放在首要位置.他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就在于有充足的财用, 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经济是政治、文化的基础的道理。李觏主张节省开支,反对挥霍无度,认为财富不是从天而降的,不能一味的广求,要节用。

四、“平土均田”的改良措施

李觏把土地问题看做社会问题的根本,认为解决社会弊端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土地问题,因此提出“平土均田”的主张。这是在不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前提下的一种改良措施,

五、“义利统一”的功利思想

李觏一反历代儒家的思想传统提出“义利统一”、“人非利不生”的观点。他认为利和欲是人由以生存的根本条件。义利是统一的,义利统一有利于国计民生。进而提出“法十害,取十利”的思想。

六、评价:李觏的思想是在妇女关键的中央集权制更加完善和巩固的时期产生的,是北宋社会矛盾的反映,是时代的产物。他继承并发展了韩非,商鞅等人的富国强兵,重农抑商的思想,结合北宋的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张。具有求是精神和现实针对性。他以唯物主义天道观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安民足食的民本思想,本于财用的治国主张,平土均田的改良措施,义利统一的功利思想形成了具有改革时弊特点的政治思想。总的说来其政治思想是从中小地主阶级利益出发,客观上有利于劳动人民,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思想。

局限性:其思想缺乏实践,具有幻想性;中小地主阶级的本性决定了其思想具有矛盾性。他一方面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另一方面当农民举行起义为争取自身利益斗争的时候他又害怕起来;他一方面反对豪强兼并,另一方面又崇尚其地位,主张在治国中发挥其作用。

张载的政治思想

身世: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著有《正蒙》《横渠易说》《语录》等。

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张载的政治思想的特点是具有改革时弊的倾向,是以他的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为理论基础。张载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关于“气”的学说,把“气”作为物质性的实体。进而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

二、“人道及人”的民本思想

1、政治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道符合天道。

2、张载继承儒家传统仁政思想,主张以仁道感化民心,将仁道推行至天下人才能治理好天下。

3、他认为必须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从而使其安定,国家才能被治理好。“为生民立道”“足民”“仁道及人”等思想主张是张载政治思想的核心。

三、“井地治天下”的均平思想

张载看到贫富不均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民本思想上提出了“井地治天下”的均平思想,希望以此解决北宋社会尖锐的社会问题(土地问题)。

四、评价:张载的政治思想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在北宋新的社会条件下进行发挥。以唯物主义气一元论的自然观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仁道及民的民本思想,井地治天下的均平思想,其目的是防止官僚大地主的土地兼并,具有进步意义。同时具有幻想性的局限。

王安石的政治思想

身世:王安石是我国封建专制社会中后期著名的进步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宋朝在正值、经济、军事上所处的严重危机,使其在执政期间能够推行打击豪强、防止兼并的富国强兵改革政策。著作《临川集》《周官新义》《洪范传》《上皇帝万言书》

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王安石以变法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思想注重社会现实,是以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以五行学说为核心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太极,太极生五行。进而论述了社会的变化发展。王安石的政治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二、“养生保形”的功利主义

王安石的政治思想主张功利主义,他认为形体是人性的基础。批判了儒家宣扬的人性论和佛老的禁欲主义,把自然生命形体堪称是人性的基础,公开申明人的物质欲求是合理的,人性与形体不可分割,要保形必须养性。这种养生保形的人性理论,辟“新学”功利主义的新径,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环节。

三、“变祖宗之法”的政治主张

王安石变法主要包括富国和强兵两部分。

1、富国:颁行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均输法,市易法

2、强兵:将兵法,保甲法

王安石的这些变法主张对抑制豪强兼并、均贫富、改革时弊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四、“抑豪强、伸贫弱”的均平思想

王安石痛恨社会的腐朽现象,关切广大群众的疾苦,极力主张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因此他提出的各项新法都贯穿着抑豪强、伸贫弱的均平思想。

五、“急农事”与“良吏善法”的理财思想

王安石认为为了发展经济,增加国库收入,必须注重理财。

1、理财必须急农事:强调发展农业生产,认为理财的首要问题是重视农业。

2、理财必须以良吏善法做保障:理天下之财必须有良好的法度作为保障,还必须有优良的官吏来遵守和执行法度。

六、评价:王安石的政治思想具有很强的进步性。他深知宋朝国势积弱,以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以切实可行的行动规划,以新思想推动新政,把他的政治思想推行到政事活动中去。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宋朝的封建统治,客观上打击了豪强,抑制了兼并,有利于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带来一定效果。“王安石变法”在封建历史上意义重大。

局限性:变法即革新,只是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制度,对农民起义抱着仇视态度。

二程的政治思想

身世:二程即程颢、程颐。二人受业于周敦颐,是宋代重要的理学家。“洛学”。程颢字伯淳,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伊川先生。二程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经说》《文集》《周易程氏传》《遗书》等著作中。

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程的政治思想是以他们的理学作为理论基础的。二程提出一元论的天理观。“天者理也”认为天就是理,是最高的实体,天理是他们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是最高的精神性的本体。理是自然界万物的根本法则,也是社会的根本法则。实际上他们是把封建秩序绝对化,为封建统治做辩护,即所谓的“圣人奉天理物之道”。

二、“仁为王道之本”的仁政思想

二程的政治思想是以仁政思想为核心的。把仁政作为王道政治的根本。二程继承先秦儒家的传统仁政思想,认为治理当今天下最根本的一条是施行王道,而王道的根本就是仁政。

三、“以顺民心为本”的民本思想

二程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出发,继承并发挥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外加总结历代封建王朝兴衰的教训,认为拯救宋朝的政治局面必须顺民心,厚民生,使民心安定而不犯上作乱,这就必须以民为重,以理顺民心为治国根本。

四、“以立志为本”的君道观

君道观就是封建君主立身处世的准则。二程的君道观强调君主要以立志为本,即信守圣人之

训,施行先王之治,严格遵守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五、“以择任贤俊为本”的人才观

二程认为治理天下必须以知人善任、亲贤人为急务,根本问题是择任贤俊的人才,即选择符合封建正统思想的人才。

六、“仁义未尝不利”的义利统一观

在服从封建秩序的前提下,二程把义与利统一起来。认为遵守亲亲、君君的仁义道德信条就是利。其基本思想倾向是利不妨义,求利不能丢掉仁义的准则。

七、评价:二程的政治思想对南宋朱熹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们的政治思想是其理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代表官僚大地主阶级利益,是为维护封建的中央集权制服务的。虽有一定积极因素,但在尖锐的社会矛盾面前显得软弱无力,无法解决现实的积弊。

朱熹的政治思想

身世: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师承程颐三传弟子李侗,继承了程颐的理学思想成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是孔子以后在我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的思想家。“闽学”。其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书章句集注》《文集》《语类》

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朱熹的政治思想以天理观作为理论基础。他继承并发挥了二程的理一元论唯心主义思想,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根本,这种理具有道德属性,是封建道德的根本准则,这种根本准则也是自然界的基本原则。朱熹认为封建统治阶级奉行的“三纲五常”是天理的体现,是治国的根本,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以及仁义为先的义利观等等都是以天理作为理论基础的。

二、“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1、朱熹上承而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这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仁”是一种先天的根本的东西,“仁”的原则是无往不利的原则,“德”是一种道德上的善心,如果能从心里体现这种仁心,也就具备了德。

2、朱熹认为君主要遵守先王之道,推行仁政。只有用仁德之心处理天下国家的世卿才能使天下归顺

三、“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

朱熹看到要维护打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必须要获得民心。他发挥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提出“人君为政在于得人”的观点。他认为民众的根本在足食,衣食足才能遵守封建礼节,进而遵守封建专制的统治秩序。

四、义利观与天理人欲之辨

1、在义利的问题上,朱熹强调以仁义为先的义利观,并引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天理人欲之辨。朱熹认为义就是适宜,适宜才能有利,主张重义轻利

2、朱熹和二程把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由此将封建的纲常名教和宗教的禁欲

主义结合起来。

五、改良积弊的政治主张

改变军制和打击豪强、减轻赋役

六、评价:二程和朱熹都把“理”视为其学说的最高范畴和核心问题。因此该学说被称为“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适合我国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道家、佛学之长,把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儒家思想更加哲理化,完备化,更为有效的维护了封建等级特权,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的统治者欢心。

陈亮的政治思想主张

身世: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其学派旧称永康学派,龙川先生。他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又甲辰秋书》《又丙午秋书》《问答》《中兴论》等。

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陈亮以功利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是与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脉相承的。他主张道在事物之中,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即事物根本法则或规律,存在于事物本身。

二、“人之同欲”的理欲观

他认为人欲合理。人的欲望就是人的天性,在这种政党的天性中有一种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准则就叫做天命。无论天性还是天命都必须以人的欲望为基础,只有满足人的正当物质欲望才是顺应天性和天命。

三、“正人心活民命”的民本思想

陈亮注重民心的统一、人民生活的安危,把民众的问题提到重要的地位。强调安定民心,和谐统一从而保障了国家的安定富强。

四、注重事功的功利思想

陈亮批判当时流行的空谈性命之理,积极提倡功利主义思想。认为要从事学问,应以适用为主。他尖锐接漏了士大夫阶层在理学思想禁锢下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

五、“君臣戮力”的君道观

陈亮对于传统君道观赋予新的内容,提出“君臣戮力,事无不济“的君道观。认为君臣各执职事,正确处理好君臣的关系,上下同心合力,才能治理好国家。

六、评价:注重实际,功利主义代表当时的进步倾向

局限:提倡功利的同时认为功利是“苟且之政”,表明其思想的不彻底性。

叶适的政治思想

身世:叶适,字正则,号水心,永嘉学派。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思想代表当时的进步倾向,同时还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其政治思想反映在《习学记言序目》《别集》中。

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叶适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是以其哲学上的道在事物之中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的。

二、宽民之政的民本思想

叶适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功利主义,并与民本思想相联系。他的民本思想重在宽民,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得到人民的支持。他深知民众在治国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主张解除民众疾苦,减轻赋税,让百姓活下去才能维持统治,从而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三、“以利于人”的功利思想

叶适认为要宽民重民,不能视为空谈,必须真正让民众在实际功利方面有所收益。他翻译空谈,注重给人以实际利益。

四、本末并兴的思想主张

叶适认为士民工商不可偏废,相互补充。提倡本末并兴为工商业的发展制造舆论。

五、重势分权的治国思想

叶适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君主与地方官吏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君主应重势,即拥有绝对的权势,这是治国的根本保证。同时他又认为应该分权以便加强地方的防御能力,不能由君主独专。由此他提出重势分权的治国思想,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评价:叶适注重实际学风,认真考察当时南宋社会现状,批判了理学家空谈性命义理的恶心,提出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起到进步作用。但在强调功利的同时,有替富人辩护的倾向,说明其思想具有地主阶级的局限性。

顾炎武的政治思想

身世: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世称亭林先生。其政治思想集中在《顾亭林诗文集》《郡县论》《生员论》

一、反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

1、“为民而立之君”。顾炎武认为君是为民的需要而设立的,天子也是一个爵位,与民众虽有等级差别却没有贵贱之分。在这里顾炎武表达了君民贵贱平等,官耕分工不同的进步观念

2、君主独裁,“权移于法”、“废官而用吏”、“守令无权”

二、“御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政体思想

1、顾炎武政体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分权众治”,限制君主“独权”。“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是顾炎武提出的改革君主专制政体的基本思路。

2、“御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就是在郡县制中注入封建制的合理内容。其实质是赋予县令以自治的实权,并且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这样一来,县令做事就好像为自己做事,当然要尽力。“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

3、关于分权众治,顾炎武还提出复兴宗子法制度,以辅君治。

三、“正人心、厚风俗”的明治思想

1、法制是君主“独治”天下的产物,并且法制导致贤者庸碌无为,胥吏专权。顾炎武反对

法制。认为人心风俗是社会治乱之本。

2、顾炎武对“亡国”和“亡天下”进行讨论。认为国乃一家姓氏的王朝,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保天下是要求每个国人都应该尽责的。在这里顾炎武把精神文化建设置于其他事务之上。

3、顾炎武认为“治国平天下”应从“正人心、厚风俗”做起。主张恢复汉人“以名为治”:劝学奖廉、教化纪纲(礼义廉耻)、提倡“清议”、“明学术,正人心”(主张恢复古经学传统,以“明道”“救世”为学术宗旨纠正清谈孔孟之风)

四、“废生员”、用选举的取士思想

1、顾炎武对明末生员制度进行激烈的抨击,认为生员不仅没有成为国家济世人才的源泉,反而成了祸世扰民的毒瘤。坚决主张废除现行的生员制度。

2、取士两条腿走路:改革科举考试,限制生员人数;以推选荐举取士

五、评价:顾炎武的政治思想贡献主要有两方面:提出变革郡县制的主张,设计“御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政体,实行“分权众治”代替君主“独治”;以“保天下”为在内阁制,把精神文化建设提到治国之本的高度,并进而提出系统的名治主张。其政治思想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的实学特征。他是清代朴学的创始人,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王夫之的政治思想

身世: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世称船山先生。王夫之的思想充满着对唯心主义的批判,是明清之际重要的思想家。其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周一外传》《诗广传》《读四书大全说》《宋论》等著作中。

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集成了张载的哲学思想,坚持气本论的观点,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与道德观成为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1、在理气关系问题上,王夫之反对程朱理学“理在气先”的命题,主张理依于气。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

2、在道德关系问题上,王夫之反对程朱理学“道在器先”的命题,主张道不离器。他认为器是物质存在,道只能依附器才能存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存在于具体的客观事物之中。

3、在天理人欲关系问题上,王夫之反对程朱理学将天理与人欲对立的观念,主张理欲统一。天理不能离开人欲而存在,只有人欲实现大公,才真正符合了天理。王夫之承认人欲的普遍性和合理性。这种主张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理学家关于封建纲常伦理的说教。

二、事迁法变的历史发展观

在对社会历史的基本认识上,王夫之反对历代正统儒家言必称三代之治的法古观念,认为历史是不断进化的,治国不必法古。就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来说,王夫之认为势之所趋,体现理之必然。这是一种进步的历史观。在这一点上王夫之的认识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为其政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以民为基”的民本思想

王夫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认识到民众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以民为基的民本思想。他

认为君应以民为根基,民心向背是统治者地位巩固的关键,君主应推行仁义的君道,体察民情。“切身第一当修之天职”

四、“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反专制思想

王夫之从“一性之私”与“天下之公”的关系角度提出了“不以天下私一人”的反专制思想。王夫之认为君主一家一姓的兴亡是封建君主个人的私事,而天下百姓的生死安危问题是天下之公事,治理天下不是为了君主专制的一私,而应考虑天下百姓的大公。

五、“均天下”的均平思想

王夫之对好强兼并土地和繁重的赋役给以无情的揭露。认为繁重的赋役和豪强兼并造成了尖锐的贫富对立,也是社会弊政的突出表现。为解决弊政,提出“均天下”的均平思想。他认为土地不是王者的私有财产,土地是人们赖以生活的根本。这一主张是维护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六、“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政治主张

王夫之从民本思想出发,提出了“宽以养民、严以治吏”的主张。

1、宽以养民,在法制上对民要重德教,轻刑罚。他反对法家的严刑峻法,认为只有坚持以宽为主的政策才能赢得民心。宽以养民最主要的还是主张从经济上实行保民,惠民的政策。即主张自力占田,土地不过三百亩以抑制土地兼并;减税;重本抑末的同时鼓励天下交相灌输。

2、严以治吏,王夫之认为法禁松弛治吏不严是民众遭受剥削,国家社稷危亡的重要原因。王夫之强调严以治吏主要是为了建立清廉的吏治。清廉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为此提出如下主张:坚持以严法惩贪;强调朝廷对各级官吏进行定期考核,尤其是官德的考察;突出强调严于治上官;治吏以严为先,宽严结合;在经济上实行高薪养廉

七、评价:王夫之的政治思想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突出反专制的积极因素,把传统民本思想大大向前推进。但由于其阶级局限性,不能充分相信民众,鄙视劳动群众。其政治思想应然未能突破传统封建意识。

唐甄的政治思想

身世:唐甄原名大陶,字铸万,号圃亭。是明清之际比较著名的进步思想家。《潜书》集中反映其政治思想。

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唐甄的思想源于阳明心学。阳明心学的主旨在于明心见性,唐甄虽然以心为本但根本目的却在于“得治天下之道”,明心职事其手段。唐甄认为儒学如果离了政就不称其为学,不以治国安民为目的,修身也就成了空话。他反对空谈心性而是立足社会把“事功”放在首位,强调“心性”和“事功”统一

二、富民养民的民本思想

唐甄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是统治者实施其统治的基础。为政之根本在于养民,关键在于富民。具体措施如下:鼓励民众从事生产,发展农业;减少赋役;行教化;救济贫民;轻刑罚;举贤良官吏;节俭朴素;除暴安良。

江苏开放大学中国政治思想史2020考试复习题答案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单项选择 1、在商代后期,已经产生了君主的权力来自于(C ),君主是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商王统治的观念。 A.神 B.鬼 C.天 D.地 2、在(B)代后期,已经产生了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君主是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君王统治的观念。 A.夏 B.商 C.周 D.秦 3、“明德慎罚”、“敬天保民”是(A)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A.周公 B.庄子 C.孟子 D.荀子 4、(C)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A.智B义C仁D信 5、仁与(A)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A.礼B.义C.智D.信 6、以人性善为出发点,(C)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 A.墨子 B.庄子 C.孟子 D.荀子 7、儒家中首先引入法的观念的人是(D)。 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荀子 8、荀子是儒家中首先引入(D)的观念的人。 A.仁 B.义 C.道 D.法 9、在(C)看来,“道”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而无为正是达到此境界的最直接的途径。 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0、庄子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B),认为物无贵贱,无是无非。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现实主义D虚无主义 11、(A)政治思想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2、在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中,只有(B )的商鞅变法是最成功的。A.齐国 B.秦国 C.楚国 D.韩国 13、(C)是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前期法家的思想成果,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君主专制理论。 A.李斯 B.董仲舒 C.韩非 D.荀况 14、仁与礼是(D )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5、荀子是(B)学派中首先引入法的观念的人。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16、(B)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相对主义,认为物无贵贱,无是无非。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7、(A)崇尚的“法治”很有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强化君主权威加强专制统治。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曹操 18、李斯为强化君权而出谋划策,他的强化君权思想具体体现为“(B)”、“深罚”。 A.重罚 B.督责 C.惩罚 D.刑罚 19、汉武帝采纳的董仲舒的建议,终于举起了“独尊(B)”的旗帜,初步实行了指导思想的转换。

1999年-2005年北大政治学理论专业【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

育明教育 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政治学理论) 北京大学政管学院政治学理论考研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一:政治学原理 1、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莱斯利·里普森著:《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李景鹏著:《权力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俞可平著:《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燕继荣著:《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考试科目二:综合一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用胡绳版本的就可以) 2. G.萨托利著:《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年。 3.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著:《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杨红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4.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 5.唐晓、王为、王春英著:《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 5年。 6.梁琴、钟德涛著:《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0年。 7.谢庆奎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8.杨凤春著:《中国政府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9.江荣海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第二版。 10.陈哲夫、江荣海等主编:《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上、中、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 11.陈哲夫著:《20世纪中国思想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QQ1559022430 徐老师 1999年-2005年政治学原理真题 政治学原理1999 一、名词解释 1.公共选择 2.政治选举 3.政治决策

中国政治思想史笔记

商代王权至上思想 一、祖先崇拜 大致出现在父系氏族公社初期,商代的表现为对先王先公的崇拜。说明自己的权力来自于先王,商代那些与祖先崇拜有关的仪式,实际上已经成为政治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由祖先崇拜发展的王权至上观念 只有君主才是国家的真正代表,君主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而民众则只能是君主专制政治的统治对象。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本发展道路。 周公民德慎罚、敬天保民的政治思想 一、天命不常 天命:上天授命之意。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是不固定的,并不是永远的保佑某一个人或一个王朝。周公以天命不常的思想强化周王朝的的政治统治,一方面从天命的角度论证了周灭商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如何顺应天命,巩固周王朝统治的问题。 二、天命与人事相统一,从民情中知天命 周公强调天命与人事的统一,主张从民情中体察天命,实际上是虚与天命,重在人事。三、由于天命不常,上天只保佑那些有德的人,天的意志又只能从民情中反映出来,因此,敬天从命,怀保小民便成为周公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周公有几点表现:1、牢记商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能贪图安逸,荒怠政事。2、要体察民情。3、要慎用刑罚。 这一思想实际上开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儒家的政治思想 一、儒家学派的若干特点 1、儒家创始人是孔子 2、得名原因:六艺之教与孔子职业有关;懂得古代利益,以相礼为职业的人为儒。“六艺”或“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3、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 4、儒家特点: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重视伦理道德的作用,儒家政治思想本质上是伦理政治、道德哲学;以孔子为师。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 1、身世:孔子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之风,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编写删定了“六经”连同《论语》集中反映其政治思想;思想家,并且赋予社会批判精神。 2、仁、礼学说 仁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仁,包含下列含义: (1)爱人为仁,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之间都应该相互仁爱,说平孔子是从伦理学层面上理解社会的政治生活的。 (2)克己复礼为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个人的行为完全符合礼的规范。“仁”是指一个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主要取决于其个人的道德修养。 (3)仁的特征是厚重敦朴;仁的根本是孝悌。在家庭内部优良品质体现为孝悌,在家庭外部体现为忠恕,即诚实待人和宽容。

中国政治思想史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学院 中国政治思想史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天命不常 周公旦辅政后,有鉴于殷亡的教训,多次强调“惟命不于常”认为上天所授予的大命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转移的,天命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而是根据君主的道德修养高低和社会政治、人事的好坏进行转移。 2.儒家 儒家思想的源头主要是周文化,儒原本是官学教师或者礼官,孔子把官学通过私人教学传播到民间,学习的内容(六艺)基本是原来儒的专业,所以逐渐把这一学派称为儒家。 3.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不忍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这种善的本性又经常地支配人的行为。 4.“法后王” 荀子反对孟子那样言必称“三代”(夏、商、周),盲目崇拜“先王”的倒退的历史观,而提出了“法后王”的思想。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在他看来,三代以前的历史非常渺茫,已没有什么可资借鉴,有历史记载和文字可考的还是三代以后。所以,他更注重当前的现实。荀子并不反对学习“先王”有益的东西,但不应抱残守缺。他提倡应根据现实的需要,对“先王”的东西加以改造。 5.道 从本体论的认识角度,混沌,自然的独立的不可名状的存在,天地之母,万物之根,社会人生观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从宇宙自然观到社会人生观再到政治观,是逐层递进的。 6.小国寡民 老子认为按照无为而治的办法就可以造就一个理想的社会,即“小国寡民”。老子所描述的这个理想社会,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国小民少,国与国之间,民与民之间互不交往;生产力落后,没有分工,没有交换,没有赋税,没有剥削;没有文化教育,没有文字,人们无知无欲;虽有国家,但没有战争,没有暴力镇压,没有纷争欺诈,人们之间自由平等,民风纯朴自然,人人都过着“甘食、美服、安居、乐俗”的闲适生活。老子的这些美好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在贪暴统治者的压榨下所遭受的苦难,表达了下层人民对暴政的抗议,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美好自由生活的无比向往,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 7.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8.君利中心论 君主之利高于国家之利,但并不取消臣民的私利,应采用利导的方法,将臣民的自为之心用来为君主服务。 9.人性好利论 关于人性,韩非发挥了他的老师荀子“性恶论”的观点,也延续了杨朱、商鞅的利己思想,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论文 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 二零一三年四月

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 摘要: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凸显了其对中国政治的独特价值。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学说“仁政”,以及以德治国的方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原则,对中国古代的社稷安稳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了解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儒家政治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探索儒家政治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发,以求得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关键词: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历程、现实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1.1、儒家政治思想的产生 儒家学派诞生在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持续。提出“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其中的“礼”,专指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能够实现“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另外,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在百家争鸣的大社会背景下,儒家思想成为当时影响力较大的一派,儒家政治思想产生于儒家思想之中。孔子奠定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 1.2初步发展 1.2.1孟子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 战国中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各国为争霸竞相改革,政治变革大为得势,思想阵地极为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方兴未艾,以捍卫孔学的孟子,著书立说,批判各家,参与争鸣。孟子对孔子的政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继承了孔子的仁政与德治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仁政说、民为贵、性善论。义利观。在仁政说方面上孟子主张“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要订立制度,使百姓有固定资产。主张均平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孟子还主张保护工商业。孟子提出民为贵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体现了国家可变,君可变,而百姓不可变的思想,这是时代的卓见,也是继承和发扬了民本思想。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仁政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在义利观方面,孟子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要求百姓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这样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的显学。 1.2.2荀子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 战国时期儒学的另外一位重要代表荀子将儒学发展到了另一种高度,是战国时期百家

2018年北大中外政治制度考研参考书目、专业指导、考研经验

2018年北大中外政治制度考研参考书目、专业指导、考研经验 一、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中外政治制度考研科目、招生人数 二、北京大学中外政治制度考研参考书目使用方法

1.政治学原理:如果本科就是本专业的话,经过四年熏陶,我觉得问题倒是不大。但是如果跨专业,一定要大量补充,打好基础。燕继荣的《现代政治分析原理》俞可平的《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是参考书目里的重点。王浦劬、李景鹏的简单看看就好。另外,如果需要补充,看看杨光斌、孙关宏的《政治学导论》。安德鲁·海伍德的书《政治理论教程》、《政治学》,在阐述各种理论流派时都会给出历史背景,这对丰富地理解各种思想十分有帮助。罗斯金的《政治科学》也可以看看。政治学原理中最重要的是价值和意识形态部分,是考试的重点,一定要把握。还有一条不要忘记,多看看燕继荣老师最近几年的论文。如果时间不足,就重点看燕继荣的《现代政治分析原理》,从宏观上把握其体系。 2.中国政治制度。以杨凤春老师的为主,谢庆奎老师的做补充。掌握了这两本书,可以说这部分的50分你已经可以放心了。杨老师的书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样“主流”,是较为客观的描述加相对中肯的评论,有时候还能看出作者一点点掩不住的锋芒。此外补充杨光斌老师的《中国政治制度导论》,朱光磊的《中国政府过程》,反正这部分的东西较为客观,没什么理论深度,记住就好。需要注意的是,杨老师出题可能会偏,所以一些细节千万不要忽视。 3.西方政治制度。唐晓的书很清楚很详细,体系也很清楚明白,但它是以制度类型进行编排,我们还需要以此为纲,结合其他相关书籍(以国别分类的书籍)对各主要西方国家制度进行更细化和深入的了解,这样子的话问题不大。 4.中共党史。参考书目给出了党史研究室版本的四大本,我当时是傻兮兮地看了两遍。但其实用胡绳版本的《中国共产党七十年》就可以了,也不厚。这部分可以结合公共课政治来学习,重点是理清思路和明确把握线索。有人说毛选最好也看看,有其道理,但如果时间不够不看也不要紧,我就没看。2014年党史出了一道题,毛泽东的一首词,问你这是什么时候写的,当时是何种背景。还好我对毛的诗词比较感兴趣,几乎都读过,所以有惊无险答对了,不然十分的简答直接挂掉。 5.中国政治思想史:我本科是政治学与行政学,当时上过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课程,而且这门课我自认为学得还不错,当时翻看过梁启超的《先秦政治思想史》、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刘泽华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所以,这部分我没怎么看,只简单翻了江荣海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其实九讲主要就是体系有所创新,不是按照历史顺序而是按照流派分类来编排,2014年这部分与政治学原理结合考了一道40分的论述题,古今中外的革命思想。 三、2018年北京大学中外政治制度考研参考书目 考试科目一:政治学原理 1、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莱斯利·里普森著:《政治学的重大问题》,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3、李景鹏著:《权力政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俞可平著:《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燕继荣著:《现代政治分析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

江荣海《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读书笔记 一、出处: 江荣海:《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二、《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的研究综述 江荣海是北京大学的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等教学或科研工作。其《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是把中国古代和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为神权、儒家、法家、道家、佛学、实学、改良、革命九个专题,围绕着这些思想的源流、实际内容、演变脉络、历史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述。由于中国政治思想时间跨度比较大,范围广,加上了解这些思想有助于掌握中国政治的发展脉络,所以关于中国政治思想的著作层出不穷,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刘泽华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等。 ——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的主要内容 《中国政治思想史九讲》一改过去人物传记编年体例为专题式编写结构,主要通过对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地位的几大家思想的分析来理清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 神权政治思想即是用神意来论说政治统治正当与否的思想,将人间的统治秩序和政治制度一概说成超自然的‘天意’或‘天命’的结果。儒家的政治思想以王道仁政为核心,在认识民众和处理与民众的关系上主张民本,以中庸方法处理社会问题,以及为了获得一个稳定的社会提出天下一统思想并且将人类理想社会描述为大同社会。法家学派以人性恶为出发点,主张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为君主专制和独裁服务,通过奖励耕战解决社会矛盾。将道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创造期,综合期,因袭期,以老庄为主要代表,提出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佛学的根本原理是‘缘起论’,通过卫佛反佛争论中的华夷、神形之辩深化了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宋代儒学分为理学、心学、功利学,主要讨论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认为理想的政治模式为宗法、分封、井田以及推行仁政。明清之际社会批判思想主要坚守儒学立场反对宋明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疏学分。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想面临的背景是西方的入侵,改良思想家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从学习经济、科技到学习整体乃至文化教育以达到富国抵御外侮的目的。中国革命思想自古有之,包括汤武革命论、宗教革命论、素王革命论等,到了近代,通过改良派和革命派之间的争论加强了对中国应建立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整理复习

国家起源的传说 ①契约说 ②冲突说 ③贸易说 ④水利灌溉说 ⑤战争说 ⑥圣人造福说 封建制度的含义 1.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臣 关系; 2.形成了与封君封臣相适应的封土制 度; 3.中央势力衰落,各封君在其领地有 独立的政治权力 东方专制主义(魏特夫) 1,这种社会是一种“水利社会” ; 2,政治权力的集中和专制;3,一切完全归皇帝所有; 4,东方社会只有皇帝控制下的贵族;5,东方社会的政府对国家的经济实行垄断; 6,东方社会没有法律; 7,东方社会的专制特点具有十分强烈的稳固性。 夏朝的政治过程 政治决策:以占卜决定,建立专门的卜筮之官,也可以“乃召六卿” 政治执行: ①是召集大臣发表誓词,如和有扈氏作战的《甘誓》“行天之罚” ; ②是诸侯会盟“夏启有钧台之享”; ③是征伐不服从者。 夏朝的官员制度 1、中央朝廷官吏外廷:政务官;宗教官 内廷:宫内事务 2、地方侯、伯:同姓以国为姓,分布在王朝中心区以外地区;异姓贵族成为方国、候伯。大国首领为伯。 3,方国对夏朝天子的义务: 1)听命;2)任职;3)提供部队征伐;4)保卫王族;5)纳贡 商朝的行政制度——内外服 1)内服: 第一类是政务性职官:牧正,多工 第二类是军事性职官:师长、马亚、多马、戍、卫、射 第三类是宗教文化类职官:卜巫史 第四类是宫廷内职官:寝宰臣 2)外服:诸侯或方国 义务:戍边、出征、纳贡、服役 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或“早期国家” 。

西周宗法制度 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西周的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西周分封制度 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是周人对被征服土地和人民实行统治的一种措施,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分封的原则与对象是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辅佐与同盟)分封,其前提是承认周王的统治。在分封中,授民授土是分封的核心内容。 诸侯国的分封有四种情况 一是周王室的亲属,如鲁、卫; 二是周的功臣,如齐; 三是商遗民,属这类的只有宋; 四是所谓上古圣王的后代,如陈、杞。 西周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五级以下还有第六级“附庸” 国野制 “国”,亦称“乡”,即当时的都邑或较大的居民点。一般来说,国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野”亦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其地域比国大。居住在野的人叫做“野人”。国人与野人的地位大不相同,前者是统治者,后者是被统治者,政治待遇有着天壤之别。国与野的对立,是西周时期阶级矛盾的具体体现,也是西周奴隶制度的一个特点。 西周宗法制度: 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西周的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 严格控制诸侯。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 四方诸侯对中央王朝承担一定的义务:定期朝觐、缴付贡赋、保卫王室 刑罚制度 夏有《禹刑》,商有《汤刑》,周有《九刑。以《周礼》为根本法,“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成王制《九刑》,穆王制《吕刑》。主要有“墨、劓(yi)、宫、刖、杀”五刑 春秋五霸”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中国政治思想史试题整理全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概述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重民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其现实意义。 答:1、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解为主,充分体现了重民思想。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主张以民情见天命的思想。周公施政的指导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保民与慎刑罚。 2、春秋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仁和仁政,主张德治和教化;道家的老子反对严刑峻法,认为民众生活贫困是因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人民生活困苦,统治者却奢侈腐化,大力提倡无为政治;在社会治理政策上,墨家的墨子主张实行富民政策; 3、西汉时期的贾谊,他的重民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了民的地位和作用。指出民是国家之本、政治之本,民心向北会直接影响统治者的成败行失,提出与民为敌,民必胜之的思想。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 4、唐朝时期李世民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三点:一、立君为民。二、民养君。三、民择君。 5、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就人才问题:他认为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众之中有大量人才,因此他一生也培养和推荐了不少人才。 6、柳宗元的民本思想有:君民关系上,以民为国本、君本。所以民是国之根本,在官民关系上,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 7、王安石的政治改革思想表现在王安石变法注重对农民问题的解决上。

8、明清时期的朱元璋,在明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生产争需恢复,他采取了恤民、安民政策。这些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动了明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评价和意义: 古代重民思想史承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提出的。其本质是“名为重民,实为治民“,是统治阶级通知的工具,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针对中国古代钟敏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政治上,吸收钟敏思想的合理成分,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兴衰,民族复兴作 用非常重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发挥民众的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公民思想意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引导人民群众确定正确的公民意识,抛弃官本思想。 3、经济吸收重民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有重大的知道作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告诉我们要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和谐社会建设,吸收重民思想的利民爱民,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简要概括一下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兴衰发展情况 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第八讲 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完整版)

第八讲近代中国的改良思潮 一、改良概说 (一)改良的原因与特点简述 1.原因:政治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否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2.特点:在根本政治制度总体不变的情况下,进行制度或体制改革。 (二)影响改良结果的主观、客观因素 1.主观因素:第一,改良者本人的政治智慧。第二,改良者的前期准备与计划是否充分。第三,改良的时机选择、路径选择、突破口选择以及对对改良的滚动式修正。第四,与体制内保守派与实权派关系的处理。 2.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经济条件、社会条件、思想和文化环境等方面。 (三)中国历史上的改良简述 二、近代中国改良综述 (一)背景的独特性:外来因素的综合作用。穷(除了改良,别无选择,被逼无奈。内外交困的窘境)则变。 (二)思想与理论基础的独特性:西方的社会与历史进化论的影响,也即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 (三)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改良的萌芽时期。魏源、龚自珍为代表,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口号。第二阶段,改良主张由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推进的启动期,即洋务运动时期。第三阶段,改良运动在观念层面的全盛时期,改良思想的宣传与普及;第四阶段,改良运动的践行期,即清末新政。 ( 四 ) 改良的不断深化与拓展性:即改良由经济到政治再到文化的拓展。 (五)改良领导者的独特性:改良者并不拥有正常的改良实践所需的政治集权,改良者调动的各种资源也就相对有限。 三、近代中国改良发生的背景 (一)思想背景:1.从整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来看,清末社会仍然处于一种思想与观念十分封闭的环境中。“清代风气闭塞,几达不可思议之程度”(萧公权语)2.清末考据学的衰落与经文经学的兴起。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中作业)“我的读书笔记……诸子百家之墨家”

中国在政治思想史 我的读书笔记—— 诸子百家之墨家

我的读书笔记——诸子百家之墨家 墨家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代,诸侯争霸,群雄并起。社会的转型需要思想学说做理论指导,诸侯之间的激烈竞争又导致他们极力招揽人才。时代的需要,宽松的学术氛围,孕育了中国最朴素而灿烂的思想文化。一时诸子兴起,百家争鸣,互相借鉴又互相诘难。讨论的问题之广,涉及题材之多,发掘的深度之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之深远,都是空前绝后的。灿烂的文化成果构建成了中国古文化的基本框架,而后中国文明两千多年的发展,尽管也受到一些外来文化影响,但总是被中国文明消化和吸收(如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的佛教,唐朝后期开始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宋代以后开始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新教,晚清时期开始影响中国的西方思想哲学体系),主流文化还是这个时期奠定的。这期间形成的对后世较有影响的学说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等。所谓东方人的智慧,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韩国,都离不开这几家的范畴。 墨子,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生活年代正好在孔子和孟子之间。墨子早年“学儒家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他看到儒家学说的种种弊端,于是独立门户,开创了墨家学派。毕生为之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为墨家学说的发扬光大和实施济世而奔走呼号。在其晚年和身后,墨家渐渐成了最有影响的学说,与儒家学说分庭抗礼,并大有凌驾其上之势。以至于孟子哀叹:墨翟之言盈天下。荀子更是说: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韩非也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墨家学说成于道、儒之后,为什么能够异军突起而盛行一时呢?在于它提出了一些当时儒道两家学说没有提出的社会学说和政治方案,如王天下,正诸侯,尚贤能,等贵贱等思想。尤其它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和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得到了很多小国的支持,反映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呼声。 墨子思想和修身 先秦诸子的学说,主要是围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展开的,墨家也是如此。墨子注重品性的完善,认为有四种品行是君子必须具备的: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他认为,君子必须意志坚定,言而有信,言行如一,表里一致,敢于捍卫真理,善于明辨是非,并要经常审视自己。他不但注重本身的修行,还注意到了结交朋友的重要性,说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即我们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墨子跟道家儒家还有个显著不同的地方,就是不他但注重言传,还注重身教,身体力行。墨家的人全部葛衣短衫,亲自劳作。墨子不像老子孔子那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甚至鼓励弟子们以自苦为乐。正因为如此,墨子才深知民间疾苦,才对儒家提倡的繁文缛节深恶痛绝。也是这个原因,墨家才迅速得到广大平民的支持,具备广泛的民众基础,成为一时之显学。 墨子思想和任侠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尚武、养士之风盛行。历史上著名的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等人府中食客数千,其实食客就是所谓的“士”。士分文士和剑士。文士即谋士,剑士即武士。剑士好勇斗狠,但也讲究知恩图报,经常有剑士为了报答主人的知遇之恩而不惜以身相殉。 墨子看到了这一情况,加以总结和分析并疏导道:“任(注:任侠),损己而益人矣。”并给这种任侠注入新的血液,那就是“义”。 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说的“义”,就是正义,大义。那么什么是正义大义呢?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复习资料 愚者自娱 周公敬天崇德保民思想: 1.1.周公敬天崇德保民思想: ①敬天和尊王的思想:惟命不于常、依德求民生、依民事天命。 ②敬德(根本)、保民(治理民众的态度)、慎罚的思想 2.天子独尊的王权专制思想 ①王是上帝和天的人格的体现 ②强化尊祖敬宗观念 ③宣扬天子至德 3.孔子的思想: ①主张德治:礼治与正名;举贤才;实施平均主义政策侧;愚民政策。 ②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③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④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⑤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中”等。 ⑦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4.孟子的思想

①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人同类”(人在自然界成一类别于其他动物,有内在统一的善)。人心分化为等级(君子与小人的等级之分;劳心与劳力分工说) ②君主与臣民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王道、霸道与统一:实行王道得天下,实行霸道亡其身。 5.荀子的思想 ①人性恶说。反对孟子性善说。主张人性要进行改造。(圣人、靠教育、环境和习俗、自我修身) ②礼治思想。圣人制定礼法是为了解决人的欲望与自然和社会间的矛盾;人的生存除了自然条件外必须依靠“群”和“分”来保证。有法必依,不能以法乱法,有治人无治法。 ③君主的个性与他所维护的制度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有时甚至相背离。 ④富国和强民。君主的职权在于养人、治人、育人和用人;重视道义;君舟民水论。 5.法家的基本政治倾向是一致的,但每个法家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他们都讲法(商鞅)、术(申不害)、势(慎道),但三者在他们思想中的地位又不尽相同。 6.法家中的不同流派 (1)李悝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名词解释: 1.正名: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 的位置相符,确切的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 非之心的总和。 3.化性起伪: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 性起伪”“化性”即教化,改变人的恶的本性,“起伪”即礼义是人为的,主张通过后天休养,用人为的礼义道德去教化、改变人性之恶。 4.明分使群:人群聚而组成社会,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于人能够 组成群体,分享自己的群体生活,这成为人之所以能够统治自然界万物 的一个重要前提。 5.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学 派主要以下几个特点:a.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b.儒家重视伦理道 德的作用,崇尚仁义。c.以孔子为师 6. 法家思想:法家作为一个学派的概念,最早见于司马炎《论六家之要旨》。 法家思想的特点有:a.重视法律的作用b.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c.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d.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7. 道家学派: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思想学派, 道家思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绝圣弃 智,绝仁弃义是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 8 墨家学派: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学说在战国初期影响很大,墨子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9. 淮南子:刘安招致门客集体编写而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 法、阴阳诸家,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 供全面的治理方案。作为汉初黄老派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不少思 想家和政治家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无能子:以老庄自然无为思想是主旨,抨击等级名分,伦理纲常和君主 政治,斥之为祸乱本源,主张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废礼教,弃人伦,无 贵无贱,无君无臣;从批判和否定纲常礼教,君主制度,进而走向否定 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 二、简述题 1.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思想史从中国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六个时期,即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这就是六期发展说。 1)思想形成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先秦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2)思想发展期:秦安隋唐时期,秦时,法家思想发展,而汉朝以后,儒 家思想备受尊崇。 3)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出现宋明理学。 4)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一是封建政权逐渐衰落,二是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随着时代发展而反思自身,是思想进步的表现。 5)思想转型期:近代社会,出现了改革派、洋务派、戊戌变法政治思想, 是转型期。 6)思想变革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发动辛亥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重点整理

小国寡民:指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人们在及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停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 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爱无差等,无论血缘关系远近,人与人之间的爱应该是均等的。试图把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爱推广到整个社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爱”,解决全部社会问题 仁、礼学说: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仁与礼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而遵守礼的规范则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人的社会行动方面的表现,所以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如果没有仁的品质,也就不可能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 独尊儒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道统论:儒家的道统论可以说有三个面向:一是广义的判教,此在孟子那里为辟杨、墨,在韩愈、宋儒那里则为排佛、老;二是要在现实的政治权威之外标立一超越的尺度,此是相对于“政统”(或“治统”)而言道统;三是就儒家学术思想自身而言,道统亦区别于“学派”而有其特定的涵义。 天命不常:所谓天命,既上天受命之意。商代的统治者认为自己的权力来自天帝,并且认为商网朝的统治是受上天保佑的,当人类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时候,才希冀获得人类社会以外某种事物的保佑,商王朝的统治者崇信天帝,实际上是商代思想文化不很发达的表现。周人对于天命的认识,却较之商代后期的天帝观念前进了一大步。这主要表现为周公的“天命不常”的思想。 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性恶论: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性论。与“性善论”相对。由荀子提出。认为人的本性为恶,其善是由于人为。由此作为其礼法兼治政治主张的理论根据。但又强调环境和教育对改变习性的作用。 庄子至德之世:庄子所说的“至德”,实际上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的体现,至德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泰初有无,无有无名”。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实际上也是以自然为原则的。在庄子看来,整个世界原初的混沌状态是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境界。 居安思危: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法术势:法术势是中国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术语。“法”指公开颂布的成文法律以及实施封建法治的刑罚制度术”是君主驾驭臣民、使之服从于统治的政治权术。“势”即权势,主要指君主的统治权力。韩非则主张抱法处势而用术,三者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是韩非政治思想的主旨。“势” 在“法、术、势”三者中处于核心地位。法、术、势”的基本精神却为封建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述题

论述题 1、概述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重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重民思想是中国传统重要的政治思想。治理国家要注重民心问题,民心的向背关系到社稷安危。如“以民为本”“仁政”等都是重民思想。探究这些对今天的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周朝周公旦“敬天保民”是古代重民思想的萌芽。周公认为敬天的关键在于保民,统治者要体察民情,慎用刑法。了解民众疾苦,体察民众心理。才能顺应天命维护周朝统治。 (二)1、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子产提出“视民如子”的观点。运用经济手段“相地而衰征”使民仓禀实而知礼节,把重民思想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度。 2、孔子的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在重民思想上表现为“养民”。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政治上宽民就是反对苛政的德政,重视民意。 3、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建立“仁政”为核心重民思想体系。 (1)经济和社会政策上:具体有制民之产;平均赋税,保护工商业,轻刑罚等。 (2)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人民是政权转移的最后决定力量。民心的向背是政治成败的决定因素。在以民为本的前提下提出了依据民意选贤举能。 4、荀子继承了以民为本思想,提出君舟民水论。民本就是爱民恤民,富民利民; 第一次把国家的赋税制度与社会生产和富国富民结合,站在国家经济利益的立场上去解释国家的经济政策。他的思想和政策使广大民众大大受益。 5、墨子的“兼爱”“非爱”“尚贤”重民思想。 “兼爱”:他主张爱他人,爱国家,使社会达到一个和睦理想的社会。 “交相利”: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共谋福利。 “非攻”战争都是不义的,反对战争带来的灾难。 从爱惜民力出发,他还提出了“节用”、“节葬”的要求。 6、老子:反对战争,反对封建专制的暴政。主张不贵难得之货、慎征伐等。核心体现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小国寡民社会理想中。老子既反映民众的愿望,又兼顾统治者的利益和要求,起到上下调和的作用。 (三)唐代贞观统治集团是民本思想发展的高潮。李世民继承了儒家的传统思想。特别注重君民、民国的关系,提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命题。李世民认识到民众的力量,而且将儒家传统的重民思想运用到治国实践中去。 (四)1、宋代朱熹“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要维护封建统治,就要获得民心,而民众的根本在足食,足食的首要问题务农。朱熹以重农,满足人们需要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秩序。 2、宋明王守仁的“明德亲民”政治思想:发扬内心光明仁德,亲爱于民,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明德为体,亲民为用,体用兼备,从而达到大治;体现了重民思想。 3黄宗羲提出的“君为民害”论、“民主君客”论和“万民忧乐”论对儒家传统民本思想是继承也是超越,因而可称之为“新民本”思想。黄宗羲提出“公天下”的政治理想。法治上反对一家之法,反对天下之法。在经济上提出了“工商皆本”“均田”“齐税”等主张。 (五)评价及意义。 古代重民思想史载承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提出的。其本质是“名为重民,实为治民”,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针对中国古代重民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政治上:吸收重民思想的合理成分,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兴衰、民族复兴作用重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发挥民众的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消除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公民思想意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引导人民群众确定正确的公民意识,抛弃“清官意识”、“官本思想”。 (3)经济:吸收重民思想的“轻徭薄赋”“置民之产”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又重大的指导作用。

中国政治思想史平时作业三答案

中国政治思想史 平时作业三( 第九至第十一章)答案 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BCD 2、ABCD 3、ABC 4、ABC 5、BCD 6、ABC 7、ABCD 8、ABCD 9、AB 10、ABCD 二、填空题(每空1分,空10分) 1、功利思想 2、安民 3、君臣戮力 4、宽民 5、改革时弊 6、仁政 7、明德亲民 8、经世致用 9、明道救世10、养民 三、简答题(每小题12分,共36分) 1、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 答:王安石变法主要包括富国和强兵两方面的内容。富国方面: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市易法;强兵方面:保甲法和将兵法。(4分)青苗法是为了解决豪强大地主用高利贷剥削农民的问题;农田水利法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问题;方田均税法是为了解决豪强大地主占田逃税的问题;均输法和市易法是想用国家的权力掌握市易大权,防止大商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保甲法是为了寓兵于农,在于提高军队素质;将兵法是关于编制和训练军队的措施。(6分)王安石这些变法主张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对抑制豪强兼并、均贫富、改革时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分) 2、如何评价程朱理学? 答:二程和朱熹都把“理”或“天理”视为他们学说的最高范畴和核心问题,而且认为是他们自家的发明创造,因此这种学说被称之为程朱理学。(2分) 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适应了我国古代社会从前期向后期转变、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的需要。(2分) 他们以儒家为宗,吸收了道家、佛学之长,补儒家之不足,把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地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时儒家的政治思想更加哲理化和完备化,更为有效地维护了等级特权,因此深得统治者的欢心。宋元明清九百多年,儒家出现了真正“独尊”的局面,程朱理学成了加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8分) 3、唐甄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及其评价。 答: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帝王历来是与天命联系在一起的,神圣不可侵犯。唐甄则向这种传统的君主理论和君主专制制度本身发起了挑战,指出君主是人而不是神。(3分)他对于君主的本质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揭露,他大胆地提出帝王皆贼的思想。从帝王皆贼的认识出发,唐甄进一步指出,历代帝王对于社会的动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帝王的存在是社会动乱的真正根源,帝王的昏庸导致政治的昏庸,官吏扰民,民不聊生。(4分)唐甄所提出的“秦以来帝王皆贼”的思想,其最可贵之处在于他认识到了君主对于社会历史应负有的责任,认识到了帝王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唐甄并没有认识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废除君主制度,相反,正是他对君主责任的认识,导致他在思想上更加寄期望于贤君治国。(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