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章末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选修6

2021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章末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选修6
2021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章末过关检测卷 新人教版选修6

2021年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章末过关检测卷新人教版选修

6

一、单项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根据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

D.赤潮的发生与人类活动无关

解析:赤潮的发生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大量生产废水和生活废水直接或间接地排放到海洋里,海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积聚,海水呈富营养化,藻类物质繁盛,出现赤潮现象。

2.下列水域中最容易发生赤潮的是(D)

A.渤海湾 B.温州湾

C.胶州湾 D.珠江口

解析:在四个选项中,珠江口纬度最低,气温最高,生物活动强盛,最易出现赤潮。

在风力较小、逆温、相对湿度较低的情况下,随着悬浮颗粒物的增多而导致大气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现象叫霾。下图为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各月霾日数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3.以下关于霾的时空分布,叙述正确的是(C)

A.夏季多于冬季 B.冬季多于夏季

C.三省市夏季差异最大 D.北京全年皆高于其他两省市

解析:横轴代表月份(季节),纵轴为出现霾的日数,对照图例可直接判断。

4.造成河北霾日数季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D)

A.春季降水多,霾日数少 B.夏季多大风,霾日数多

C.秋季晴朗天气多,霾日数少 D.冬季燃煤取暖,霾日数多

解析:图中显示河北省霾日数冬季多,与冬季燃煤取暖有关,春秋季人为排放少,且多大风,霾日数少。

下图是某年东亚部分国家、城市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A.日本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大

B.首尔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最小

C.上海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北京

D.东京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该国人均水平

解析:直接读图可得出结论:日本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但总量不是最大。

6.与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无关的是(B)

A.我国东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扩大

B.青藏高原地区的雪线下降

C.日本的樱花开放季节提前到来

D.南极地区生物种类减少

解析: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全球气候变暖,由此使我国东北地区的降水量增加,水稻等水田农业的种植面积扩大;青藏高原地区的冰雪融化,雪线会升高;南极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日本的樱花开放季节提前。

7.2011年4月1日起,广州向城市垃圾不分类开罚单,推动垃圾分类,以此实现减量、减害和资源化。下列对城市垃圾的处理,符合这一理念的是(D)

A. 垃圾分类,填埋处理 B.远郊堆放,自然降解

C.露天焚烧 D.焚烧发电

读xx年北京a、b、c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各月污染指数变化情况示意图(图中污染物的污染指数越大,空气的质量越差),完成8~9题。

8.如果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污染物主要是下列四种,则据图判断其首要污染物是(D)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硫 D.可吸入颗粒物

解析:看图推出首要污染物是c,污染指数在春季最高,联系到在春季北京经常发生扬沙、沙尘暴等现象,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增多。

9.据上题题意,下列关于造成这种污染物成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C)

A.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

B.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

C.发达国家把污染转嫁于发展中国家

D.近年来工程建筑较多,工地扬起大量的沙尘

解析:可吸入颗粒物的来源很广,如沙漠的沙尘,汽车尾气的烟(固体),建筑工地的扬尘等。这些可吸入颗粒物并不是来自于发达国家。

10.根据下图判断,北京四日气温垂直分布状况图中,近地面空气质量问题最严重的是(B)

A.T1日 B.T2日 C.T3日 D.T4日

解析:考查“逆温”现象。逆温出现的时候,近地面容易遭到更严重的污染。逆温就是上热下冷的空气状态,T2、T3都是。注意左图中烟囱的高度,T3逆温到烟囱的高度就消失了,所以不会造成烟向下吹污染近地面的状况。T2中,烟囱完全位于逆温层内。

11.长寿村是指人口预期寿命较长或百岁以上老人比例较高的村庄。在下列影响长寿村形成的因素中,最不可能的是(C)

A.饮用水质量好

B.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

C.山区闭塞,受外界干扰小

D.海拔高度适中,气候凉爽宜人

解析:影响人体健康的因素包括原生因素和次生因素。水源、气候、空气属于原生因素,其质量的好坏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次生因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种污染,对人体的损害很大。山区闭塞,受外界干扰小,与人体寿命基本没有关系。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6分)

12.(28分)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1)xx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xx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有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4分)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 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D.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多

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

(3)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4分)其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4)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8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信息,并运用相关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分析图甲可知,xx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的概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略有波动。第(2)题,分析图乙可知,xx年以后,该地区不论是生活污水还是工业废水,排放量明显增加。此外,赤潮现象的发生,也与海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有关。海水养殖过程中,往往投放的饵料较多,造成水中营养物质过多,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赤潮生物的快速繁殖生长。第(3)(4)题应结合该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和图示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1)酸雨出现的频率较高,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

(2)BDE

(3)大气污染、酸雨危害严重;水污染严重

原因: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②生活污水大量排放造成严重污染;③农业活动造成的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4)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农业污染防治;④充分利用环境的自净能力;⑤加强环境法制、法规管理(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

13.(14分)根据河流水质状况可以把水质分饮用水(Ⅰ类、Ⅱ类、Ⅲ类)、污水(Ⅳ类、Ⅴ类)、无用脏水类(劣Ⅴ类)。读我国2011年十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图,完成(1)~(2)题。

(1)分析我国河流污染的空间分布特点。(6分)

(2)试分析海河比珠江污染严重的原因。(8分)

解析:(1)根据图中不同水系水质污染类别比例和对应水系分布情况,可知我国河流污染总体南北方差异大,北方比南方污染重。淮河、海河污染最重,内陆地区和西南地区污染最轻。(2)海河位于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海河水量比降水量大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珠江小得多,海河流域重工业发达,水污染严重的企业较多,黄淮海地区为我国粮棉生产基地,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所以海河比珠江污染严重。

答案:(1)总体南北方差异大,北方比南方污染重,淮河、海河污染最重,内陆地区和西南地区污染最轻。(北方地区污染程度最严重,西南地区和内陆地区河流污染程度较低。)

(2)海河流域重工业发达,水污染严重的企业较多;黄淮海地区为我国粮棉生产基地,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海河水量比珠江小得多,同样排污量,污染更严重。

14.(14分)有报道说:“某年3月28日11时左右,N市出现了光化学烟雾。”为此,环保部门展开了调查,确定是否出现了光化学烟雾。根据下述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其表现之一是对眼睛有明显刺激。产生“光化学烟雾”的重要条件:①有较高浓度的一次污染物(如NO2等);②有强烈太阳光和较长时间的日照。

日照时数在3月。有关气象资料见下表。

材料四对市民身体健康影响情况抽样调查结果见下表。

(1)3月24—28日N市空气污染物浓度均呈现________趋势,最主要的污染物是________。(4分)

(2)此次污染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2分)

A.眼睛 B.上呼吸道

C.身体疲劳 D.没有影响

(3)综合上述分析,是否可以确定这次污染就是光化学烟雾污染?请说明理由。(8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地理图表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地理原理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对探究问题完整过程的了解。

答案:(1)上升总悬浮微粒(2)B

(3)否。理由:①NO2(或NO x)浓度不高;②日照时数短,不利于光化学烟雾的发生;

③3月28日11时左右没有日照,光化学烟雾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更小。D|25037 61CD 懍35307 89EB 觫28778 706A 灪24229 5EA5 庥23782 5CE6 峦 40749 9F2D 鼭X22527 57FF 埿sz34945 8881 袁26823 68C7 棇

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基础与实务(中

《环境保护概论》试题(A)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2分) 1、环境质量 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2、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3、33211工程 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着力强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的环境保护工程。 4、水体污染 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5、城市热岛效应 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6、水环境容量 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7、可吸入颗粒物 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mm的颗粒,记为PM10。 8、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9、海洋环境自净能力 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的浓度、毒性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称为海洋环境自净能力 10、荒漠化 是一种人为、自然双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土地质量全面退化和有效使用数量减少的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章末检测卷

第二章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式子中,是单项式的是() A.x+y 2 B.- 1 2x 3yz2 C. 5 x D.x-y 2.在下列单项式中,与2xy是同类项的是() A.2x2y2 B.3y C.xy D.4x 3.多项式4xy2-3xy3+12的次数为() A.3 B.4 C.6 D.7 4.下面计算正确的是() A.6a-5a=1 B.a+2a2=3a2 C.-(a-b)=-a+b D.2(a+b)=2a+b 5.如图所示,三角尺的面积为() A.ab-r2 B.1 2ab-r 2 C.1 2ab-πr 2 D.ab 6.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m-n,其中两边长的和为m+n-4,则这个三角形的第三边的长为() A.2m-4 B.2m-2n-4 C.2m-2n+4 D.4m-2n+4 7.已知P=-2a-1,Q=a+1且2P-Q=0,则a的值为() A.2 B.1 C.-0.6 D.-1 8.甲、乙、丙三家超市为了促销一种定价相同的商品,甲超市先降价20%,后又降价10%;乙超市连续两次降价15%;丙超市一次性降价30%.则顾客到

哪家超市购买这种商品更合算() A.甲 B.乙 C.丙 D.一样 9.当1

2020年《创新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选修6单元检测: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 章末检测(二)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日本水俣事件是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之一。据此完成1~2题。 1.日本水俣事件中的污染属于() A.铅污染B.汞污染 C.氮肥污染D.杀虫剂污染 2.日本水俣事件中的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是() A.通过水体环境B.通过大气环境 C.通过土壤环境D.通过食物链 答案 1.B 2.D 解析第1题,日本水俣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日本九州南部熊本县水俣湾地区在氮肥生产过程中,排出含有汞的废水,这些废水污染海湾,引起鱼、贝类中毒,通过食物链毒素累积到人体内。故水俣事件属于汞污染。第2题,重金属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途径主要是食物链。如今,波罗的海的海洋生物正面临巨大威胁:海洋中微型藻类的大量繁殖不仅威胁到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而且藻类还在波罗的海地区创造出了一片片面积巨大的海洋“死亡地带”,并有逐渐扩散的趋势,欧洲渔民日日空手而归。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波罗的海出现“死亡地带”最主要的原因是() A.近海城市倾倒的生活垃圾 B.全球气候变暖 C.工农业生产向海中排放了大量含磷和氮的废水 D.石油及石油制成品的注入 4.下列措施有利于减缓波罗的海“死亡地带”发展趋势的是() ①减少工业、农业用水向海洋中排放②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③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④将藻类捞出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3.C 4.B

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波罗的海“死亡地带”就是一种水体的富营养化,与周边地区排入废水含有大量的氮、磷有关。第4题,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可防治酸雨,但对波罗的海的“死亡地带”没有影响,其他措施都对“死亡地带”起到减缓作用。 读“某日我国部分城市环境监测周报图”,完成5~6题。 5.图中轻微污染和中度污染指数分别为() A.150~250、250~300 B.100~200、200~300 C.150~200、200~250 D.100~150、200~300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杭州是空气质量状况优的沿海开放港口城市 B.兰州的空气质量状况最差是因为远离海洋 C.位于京广线上的城市中,广州的空气质量状况最好 D.重庆的空气质量状况劣于太原而优于武汉 答案 5.D 6.C 解析本题组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5题,可以直接从图中读出。第6题,杭州不是港口城市,兰州的空气质量状况最差是因为石化工业发达和地处黄河谷地,重庆的空气质量状况优于太原但劣于武汉。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正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2010年我国城市的垃圾产生量已达3.52亿吨。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造成我国城市垃圾不断迅速增长的原因包括() ①新兴农业的快速发展②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③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 ④工业的快速发展 A.①③B.②③ C.①④D.②④ 8.许多城市被垃圾包围,解决的较好办法是() A.将垃圾进行焚烧处理 B.将垃圾进行填埋处理 C.将垃圾中的有机成分用来生产二次能源

黑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32卷第7 期2007年7月 环境科学与管理 ENV I R O N M ENTAL SC I ENCE AND M ANAGE M ENT Vol 132No 17 July 2007 收稿日期:2007-03-09 作者简介:李庆华(1962-),女,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科研、监测 工作。 文章编号:1673-1212(2007)07-0058-03 黑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与防治 李庆华,李兴隆,耿峰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56) 摘 要:黑龙江省同全国一样,虽然农村经济发展很快,但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根据统计数据和现状调查,揭示了黑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情况,分析了造成污染的原因,提出了保护农村环境,防治污染的建议。关键词:农村;污染;成因;防治中图分类号:X517文献标识码:A The Polluti on and Preventi on of Envir on ment in Heil ongjiang L i Q inghua,L i Xingl ong,Geng Feng (Heil ongjiang Acade my of Envir on ment Science,Harbin 150056,China ) Abstract:Heil ongjiang p r ovince like the rest of all the country,although the rap id econom ic devel opment in countryside are 2as,the traditi onal extensive rural econo m ic devel opment model has not been funda mentally changed,a l ot of envir on mental p r ob 2le m 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 r om inent .I n this article,according t o statistics dates and the investigati ons of p resent situati on,the author p r omulgates the polluti on situati on of countryside of Heil ongjiang,analyses the reas ons that creating polluti on and p r o 2poses several suggesti ons about p r otecting countryside envir on ment and p reventing polluti on . Key words:countryside;polluti on;reas on;p reventi on 1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1 由于不科学操作,排放了大量污染物和废弃 物,造成了生态环境污染1.1.1 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在农药使用量方面,1990年,黑龙江全省农药使用量为1.3万吨;2000年为2.8万吨;2002年为3.6万吨;2004年为4.8万吨;2005年为5.2万吨,其中除草剂4.1万吨、杀虫剂4900吨、杀菌剂1900吨、种衣剂3000吨。农药商品量比2004年增加8%、除草剂增加10.8%、杀虫剂增加20.5%,农药施用量呈上升趋势。 在农药使用强度方面,广大的农村农药使用强度都接近和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准,如绥化市农药使用强度为3.0公斤/公顷,齐齐哈尔市农药使用强度为4.0公斤/公顷,单位耕地面积农药施用强度平均每年增长6.7%。1.1.2 化肥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在化肥使用量方面,2000年,全省化肥使用量 (实物量)为14418万吨;2004年为327.0万吨;2005年为305.0万吨,比2004年增加1.97%,化肥使用量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全省土地对化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在化肥施用强度方面,1990年,全省化肥使用量为118.2公斤/公顷;2000年为126.4公斤/公顷;2002年为136.4公斤/公顷;2004年为145.2公斤/公顷。2005年农垦系统施用化肥量(折纯)为14410公斤/公顷,而农村化肥施用强度都高于农垦系统,例如,哈尔滨市施用化肥量(折纯)为162.4公斤/公顷,全年施用化肥量(折纯)为27.6万吨,平均利用率37%,每年约有17.4万吨化肥流失。 此外,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已经使水环境污染从常规的点源污染向面源与点源结合的复合污染转变,成为重要的水环境污染源。1.1.3 农膜对农村环境的污染 随着农膜使用技术的推广,农膜使用量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1990年全省农膜使用量为3.1万吨;2000年为5.3万吨;2005年为5.6万吨。例如齐齐哈尔市农膜使用量平均每年增长11.7%,使用 ? 85?

第二章综合检测题

第二章综合检测题 班别姓名学号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正确答案序号填入下表。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B.潮湿的衣服变干C.海水晒盐D.火药爆炸2.有关氧气化学性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氧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B.氧气能供给呼吸 C.氧气能支持燃烧D.氧气具有氧化性 3.空气中含量较多且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4.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二氧化硫B.铁C.木炭D.空气 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水B.医用的生理盐水 C.高锰酸钾加热制氧气后的剩余物D.雪碧饮料 6.我国城市及周围地区的环境中,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是 A.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B.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氮气 C.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氢气 D.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水蒸气 7.实验室用试管盛放固体物质并加热,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时,应该 A.试管竖直放置B.试管水平放置 C.试管口稍向下倾斜D.试管口稍向上倾斜 8.在铝箔燃烧实验中,最能说明该变化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A.铝箔变小B.放出大量的热 C.发出耀眼的强光D.生成白色固体 9.甲、乙、丙三个集气瓶中,分别盛有空气、氮气和氧气,用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瓶中,依次观察到火焰熄灭、继续燃烧、燃烧更旺,瓶中所盛气体分别是 A.氧气、氮气、空气B.氮气、氧气、空气 C.空气、氧气、氮气D.氮气、空气、氧气 10.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C.铁在氧气中燃烧D.蜡烛燃烧 11.下列化学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把盛有红磷的燃烧匙伸入氧气中,红磷立即燃烧 B.铝箔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更旺,发出白光,并放出热量 D.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生成一种无色的气体 12.下列关于催化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B.能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D.能使任何物质间都发生化学反应13.下列情况下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A.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B.燃烧烟花爆竹 C.人和动物呼出的二氧化碳D.汽车排出的尾气14.在下列变化中,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B.石蜡在空气中燃烧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D.铝箔在氧气中燃烧 15.一氧化氮是汽车尾气中的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在实验中,收集一氧化氮时可选用的收集方法是

选修一 第二章章末检测

选修一第二章章末检测 1.如图是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 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读图回答20~21题。 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 A. 岩洞 B. 岩礁 C. 沙滩 D. 海岸 【答案】C 【解析】解:A、岩洞是由于天然水流经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与它们发生化学反应而使岩石溶解所形成的地下空间。从这个概念中分析此地貌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B、岩礁位于或近于水面的石块。海岸地形之一。珊瑚礁,岩礁,泥质等地形是鱼类栖息的乐园。从这句话中可以分析此地貌是海浪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C、沙滩是海底的土壤在地壳运动中露出海面,一些珊瑚礁与贝壳也随之露出,在海浪的冲击磨洗下变成微小的颗粒,成为海滩、沙滩。根据这个定义分析沙滩是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故正确; D、海岸(又称滨),分为海岸、湖岸及河岸,是在水面和陆地接触处,经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滨水地带。这个地区主要是海浪的侵蚀作用为主,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岩洞又称溶洞或洞穴.岩洞是由于天然水流经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与它们发生化学反应而使岩石溶解所形成的地下空间.岩礁位于或近于水面的石块.海岸地形之一.珊瑚礁,岩礁,泥质等地形是鱼类栖息的乐园.沙滩是海底的土壤在地壳运动中露出海面,一些珊瑚礁与贝壳也随之露出,在海浪的冲击磨洗下变成微小的颗粒,成为海滩、沙滩. 海岸(又称滨),分为海岸、湖岸及河岸,是在水面和陆地接触处,经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滨水地带.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练习题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从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据此完成1—2题。 1.广大的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A.大气污染B.噪声污染C.水土流失D.生态破坏 2.下列环境问题中,不属于环境污染的是()A.轧钢厂的噪声传到附近居民区B.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 C.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天空D.黄土高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读下列材料,回答3—6题。 材料一: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每年2000万吨煤的燃烧,200万辆机动车的排气,5000多建筑工地的扬尘,大大加剧了的污染。曾经被联合国有关组织列为世界十大酸雨污染城市之一,是省酸雨污染的中心,也是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城市。20世纪90年代,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的含量超过国家2级标准两倍多,酸雨出现的频率占全年降水的21%。 3.和的首要污染物分别是()A.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B.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 C.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 D.二氧化硫、二氧化硫 4.与主要大气污染物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A.大气污染物中的汽车尾气含量小于贵B.大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大于 C.大气污染物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最低D.大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大于 5.与相比,酸雨危害较重的是()A.都一样B.C.D.无法比较 6.的酸雨除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大量使用高硫煤外,可能还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地处山间盆地,风小,湿度大,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②大风天气多,比较干燥 ③南方多为酸性土壤,加剧了酸雨危害 ④南方降水量大,大气中含有碱性尘沙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②③④ 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将可再生利甩的垃圾与其他废物分开,便于回收利用,剩余无利用价值的垃圾,采用填埋、焚烧、堆肥法进行处理。据此完成7—8题。 7.关于城市垃圾填埋场的选择,错误的是()A.垃圾填埋场应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B.垃圾填埋场应避开城市上风向和水源上游 C.垃圾填埋场要尽量少占耕地良田D.垃圾填埋场应选择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下风向8.下列有关城市垃圾焚烧处理的说法,错误的是()A.焚烧法处理垃圾是可以大幅度减少垃圾数量的方法 B.焚烧法处理垃圾时可以利用燃烧的热量进行发电 C.垃圾焚烧处理后的废渣无需特别处理 D.垃圾焚烧过程中应注意大气环境保护,避免大气污染 9.西欧某国家要将城市垃圾进行填埋处理,垃圾填埋场应选择在城市的()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西北方向D.东南方向 “煤”变“油”这一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煤炭变成的汽油和柴油不含硫、氮等污染物,是高质量的洁净油品。据悉,我国也已启动“煤”变“油”项目。据此完成10—12题。 10.硫、氮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A、放射性污染B.臭氧层空洞 C.酸雨、酸雾 D.重金属污染

《第二章 章末综合检测》(共18页、word版、含答案点拨)

章末综合检测 (9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2012·试题调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逆反应的特征是正反应速率总是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B.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 C.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D.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一定会破坏气体反应的平衡状态 答案:B 点拨: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是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而不是可逆反应的特征,A错;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化学平衡状态,B对;升高温度可以使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C错;若是充入稀有气体增大压强或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不会发生移动,D错。 2.(2012·试题调研)本题列举的四个选项是4位同学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章后,联系工业生产实际所发表的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是研究怎样在一定时间内快出产品 B.化学平衡理论是研究怎样使用有限原料多出产品 C.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是研究怎样提高原料转化率 D.化学平衡理论是研究怎样使原料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产品

答案:C 点拨:怎样提高原料转化产率是化学平衡理论要解决的内容。 3.(2012·河南高二检测)在一定温度下,将2molsO2和1mol O2充入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如下反应:2SO2(g)+O2(g) 2SO3(g)ΔH=-197kJ·mol-1,当达到化学平衡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SO2和SO3共2mol B.生成SO3 2mol C.放出197kJ热量D.含氧原子共8mol 答案:A 点拨: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故生成SO3小于2mol,放出热量小于197kJ;据硫原子守恒知SO2和SO3共2mol,氧原子共6mol,因此选A。 4.(2012·经典习题选萃)下列叙述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红棕色的NO2,加压后颜色先变深后变浅 B.高压比常压有利于合成SO3的反应 C.加入催化剂有利于氨的合成 D.工业制取金属钾Na(l)+KCl(l) NaCl(l)+K(g)选取适宜的温度,使K成蒸气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答案:C 点拨:勒夏特列原理是用来解释化学平衡移动,加入催化剂,平衡不移动。 5.(2012·经典习题选萃)关于A(g)+2B(g)===3C(g)的化学反应,下列表示的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A.v(A)=0.6mol/(L·min)

环境污染与防治论文

环境污染与防治论文 城市的环境污染与防治 摘要:城市环境问题被提出并且受到公众广泛的关注,绝不是偶然的现象,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那就是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热带雨林的大量砍伐、生物物种消亡迅速、酸雨的大肆扩撒、臭氧层的不断扩大、温室效益的气体逐渐增加、海平面的日渐上升等。维护生态平衡成为当前最热门的话题。 关键词:城市化与城市问题;居民生活垃圾;城市大气污染 一、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生态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危机,特别是在当今的城市,生态问题更为突出,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发展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莫过于城市化历史,城市化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并使人类享受文明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社会失序等负面影响。 面对日益严重的城市污染问题,一些人采取了逃避的态度,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一些人前往郊区或乡村。经历过了环境恶化、公害频发、居民生活条件恶劣、道德观念剧变等城市问题,一些国际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警告:城市环境问题是21世纪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城市环境问题,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通过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不能因噎废食。 如何建设一个清洁、高效、健康、平等的城市社会。“生态城市”正是上述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众所周知,主要的城市居民的环境问题如下:生活垃圾的处理不当、大气污染严重、如何清洁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等。以下将分别详细的介绍这些问题,在城市环境中的危害与防治,通过这几个重要方面的突破缓解城市环境问题。 二、居民生活垃圾的新旧处理方式对比 居民的生活垃圾若处理的不当,其间所含的有害成分将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和人体,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多方面的危害。大概通过以下途径污染环境:对土壤的污染、对大气的污染、对水体的污染以及对人体的危害。这些城市生活垃圾长期露天堆放,其有害成分在地表径流和雨水的冲刷、渗透作用下通过土壤空隙向四周和水源地扩散。生活在环境中的人,以大气、水、土壤为媒介,可以将环境中的有害废物直接由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摄入人体,使人致病。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美国的拉夫运河污染事件。对当时的社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地危害。 国内的垃圾处理原则是“无害化、减量化”。集体的处理方法分为填埋法、堆肥法、焚烧法。其中的填埋法不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处理途径,因为垃圾填埋将会浪费大量土地。在目前尚难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的情况下只有将垃圾混合填埋,即使今后有条件将垃圾分类处理后,仍然有部分经减量、缩容后的残余物和一些难以回收的垃圾需要填埋。这些方法在固体垃圾处理的方面发挥过重大的功效,但是都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也不利于环保,迫切需要可以再利用的方法。 随着科学激技术的发展,垃圾已被证明具有反复利用和循环利用的价值。早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就着手研究垃圾资源化问题。到目前,西欧各国垃圾资源化率已超过50%。通过高温、低温、压力、电力、过滤等物理和化学方法对垃圾进行加工,使之重新成为资源。目前,这项技术在国内才刚起步,需要提高人们的意识进行垃圾分类,分类后的垃圾中最难以处理的就是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现阶段通过裂解的方式生产液态燃料,塑料废品包括农用塑料薄膜、水泥、化肥编织袋、餐盒以及食品包装袋等。以这些垃圾中的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为原料,可用于生产液体燃料,生成烃类物质,然后再经分馏分离出汽油和柴油。 三、城市大气污染现状及控制方法 对于城市的居民来说,大气污染对生活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一种情况确信无疑,那就是近些年来,史无前例的灾难性破坏都证明了与气候有关,此外,城市环境中工厂废气导致酸雨、汽车尾气造成的光化学烟雾、NO、ClO、BrO破坏大气臭氧层使皮肤病患者增多等等严重的威胁了城市人口的身体健康。 大气污染的治理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种理解是从立法的角度,用法律限制或禁止污染物的扩散。第二种理解是指治理,重点在于控制污染源,进行清洁生产,将污染工艺更换为少污染或无污染工艺是最理想的方法,在废弃物或者有害物质以及包含有这些物质的载体在排放到环境前,对它们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是降低它们的危害程度。

人教A版高中 数学必修4:第二章 章末检测--含解析

第二章章末检测 班级____ 姓名____ 考号____ 分数____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60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式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a =λ b ,则a 、b 共线 B .若b =3a (a 为非零向量),则a 、b 共线 C .若m =3a +4b ,n =3 2a -2b ,则m ∥n D .若a +b +c =0,则a +b =-c 答案:C 解析:根据共线向量定理及向量的线性运算易解. 2.已知向量a ,b 和实数λ,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 A .|a |=a ·a B .|a ·b |=|a |·|b | C .λ(a ·b )=λa ·b D .|a ·b |≤|a |·|b | 答案:B 解析:|a ·b |=|a |·|b ||cos θ|,只有a 与b 共线时,才有|a ·b |=|a ||b |,可知B 是错误的. 3.已知点A (1,3),B (4,-1),则与向量AB →同方向的单位向量为( ) A.????35,-45 B.????45,-3 5 C.????-3 5,4 5 D.????-4 5,3 5 答案:A

解析:AB →=(3,-4),则与其同方向的单位向量e =AB →|AB →|=15(3,-4)=????35,-45. 4.已知O 是△ABC 所在平面内一点,D 为BC 边的中点,且2OA →+OB →+OC →=0,那么 ( ) A.AO →=OD → B.AO →=2OD → C.AO →=3OD → D .2AO →=OD → 答案:A 解析:由于2OA →+OB →+OC →=0,则OB →+OC →=-2OA →=2AO →. 所以12 (OB →+OC →)=AO →,又D 为BC 边中点, 所以OD →=12 (OB →+OC →).所以AO →=OD →. 5.若|a |=1,|b |=6,a ·(b -a )=2,则a 与b 的夹角为( ) A.π6 B.π4 C.π3 D.π2 答案:C 解析:a ·(b -a )=a ·b -a 2=1×6×cos θ-1=2,cos θ=12,θ∈[0,π],故θ=π3 . 6.若四边形ABCD 满足:AB →+CD →=0,(AB →+DA →)⊥AC →,则该四边形一定是( ) A .矩形 B .菱形 C .正方形 D .直角梯形 答案:B 解析:由AB →+CD →=0?AB →∥DC →且|AB →|=|DC →|,即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又(AB →+ DA →)⊥AC →?AC →⊥DB →,所以四边形ABCD 是菱形. 7.给定两个向量a =(2,1),b =(-3,4),若(a +x b )⊥(a -b ),则x 等于( )

人教版地理选修6习题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三节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word版含答案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三节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一)教材第28页图2.18 图表分析:本图是以中国省区地图为底图,指出了我国酸雨的分布区。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包括重庆、贵州、广东、广西、江西、江苏、浙江等省市,尤其是浙江、江西、湖南一带燃煤较多,硫氧化物排放量大,空气中水汽含量大,酸雨较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工业发达,酸雨也很严重,是重酸雨区。从总体上看,我国南方酸雨比北方严重,原因与土壤性质有一定的关系。北方土壤大多为碱性,飞扬的土壤颗粒可以和空气中的酸性气体中和,而南方土壤多为酸性,缺少这样的中和。 (二)教材第29页案例 案例分析:20世纪末期,北京城市空气一度受到严重污染。作为我国首个投巨资治理大气环境的城市,案例分析了北京城市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和主要污染源,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治理措施,体现出大气污染治理的区域性、综合性、整体性特点。如下表。 主要污染 源主要污染 物 自然条件影响防治措施效果 煤燃烧、 汽车尾气、建筑工地扬尘、自然可吸入颗 粒物 气候较干旱,自然降尘较 多,大风天气减少,逆温 天气增多 改善能源利用结构;颁布 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扩 大绿化面积,减少裸露地 面;加大对重点污染源的 治理力度 空气质 量改善

2.造成北京大气污染的污染物质主要来源于燃煤、机动车尾气、工地扬尘等。 3.调整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极大地改善了北京近年来的空气质量。 (三)教材第30页案例 案例分析:本案例从自然、人为两方面分析了造成贵阳酸雨污染严重的原因,明确了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是防治酸雨的有效途径。如下表: 搬迁污染大户、实施全市烟尘达标排放等措施。这些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标本兼治的措施,因此,贵阳市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高中地理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章末综合检测新人教选修6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一年一度的江苏环境公报在“六·五”世界环境日前夕公布:重点湖库未出现大面积“水华”和水体大面积黑臭。太湖湖体21个测点中无I~Ⅲ类水质,劣V类占66.6%,水体为重度污染,全湖处于轻度富营养化状态。据此回答1~2题。 1.湖泊比河流更易产生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主要是( ) A.湖泊水比较浅 B.湖泊水的更新周期长 C.湖泊的面积小 D.湖泊水的盐度高 2.水体富营养化对太湖造成的影响主要是( ) A.早期使湖水中水生植物大量减少 B.使鱼类因中毒而大量死亡 C.可能使太湖泥沙淤积,湖床抬高 D.使太湖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恶化 解析:第1题,湖泊水更新周期为17年,而河流水的更新周期只需16天。第2题,水体富营养化的早期主要表现为藻类迅速繁殖;

由水体富营养化形成的藻类虽然本身有毒,但毒性较小,不会造成鱼类因中毒而大量死亡;虽然湖面上藻类的大量聚集使得湖水的流动性变差,更有利于泥沙的沉积,但太湖泥沙淤积的主要原因不是由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 答案:1.B 2.D 污染系数用来表示污染程度的大小。它是风向频率与平均风速的比值。其中风向频率指的就是风向特征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表示特定区域内,过去某特定时间内风向出现的概率,用以推测未来风向出现的可能性。读广州市多年风向频率统计图和广州市多年大气污染系数统计图,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广州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郊大气污染企业一定最多 B.西南偏西方位大气污染企业一定最少 C.夏季城市东南部大气污染较轻微 D.冬季城市北部大气污染较严重 4.如果要进一步改善广州市的大气环境状况,应该( ) A.把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布局在城市北部的郊外 B.把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布局在城市西南偏西方位的郊外

2020春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后训练:第二章章末检测

第二章章末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图,完成1~2题。 1.以上两图体现了建筑物在方面的差异。() A.空间布局形式 B.建筑结构 C.地域组合 D.以上三个方面 2.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差异 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解析中国园林和美国园林由于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建筑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答案1.B 2.D 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读某地传统民居图,完成3~4题。 3.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A.北面 B.南面 C.东面 D.西面 4.下列叙述中,不属于图示民居所在文化区特征的是() A.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B.种植春小麦、棉花,属于旱作农业 C.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多面食 解析第3题,这是我国典型的北方民居,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首先,由于正午太阳在南面,为了获得充足的光照,正房位于庭院的北面。其次还受当地文化的影响。第4题,华北地区属于旱作农业,但是不种植春小麦,而种植冬小麦。 答案3.A 4.B

读某城镇略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A.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 B.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C.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D.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 6.若甲处为新开楼盘,下列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词中,能反映其优美自然环境的是() A.毗邻大学,学术氛围浓厚 B.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C.绝版水岸名邸,上风上水 ,俯瞰全城 解析第5题,②功能区位于市中心位置,应属于商业区;①在盛行风的上风地带,应为居住区;③位于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地带,应为工业区。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东西均临河流,且位于河流的上游地带,因此“水岸名邸,上风上水”最能反映出其优美的自然环境。 答案5.B 6.C 某城市具有环形—放射状道路系统。下图为城市地租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能正确表示该城市从市中心到城市外缘地租水平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a曲线 B.b曲线 C.c曲线 D.d曲线 8.在地租最高峰处和次高峰处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 A.居住区 B.工业区 D.文化区 解析第7题,城市地租分布的一般规律:自市中心向外缘递减,但在交通便利的区域,如城市主要干道与城市环路的交会处地租较高,图中c曲线地租整体呈下降趋势同时出现两个次高峰,故选C项。第8题,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由于交通较为便利,人流量大,并且便于商品的集散,一般会产生商业区,故选C项。 答案7.C8.C 下图为武汉市大型零售商场、超市分布统计图。读图,完成9~10题。

2019年精选人教版地理选修6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课后练习九十六

2019年精选人教版地理选修6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课后练习九十六 第1题【单选题】 废油排入海洋形成的油膜浮在海面,抑制海水的蒸发,使海上空气变得干燥。同时又减少了海面潜热的转移,导致海水温度的日变化、年变化加大,使海洋调节气温的作用减弱,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以下最不可能是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污染物主要来源的是( ) A、人类生活污染 B、海洋石油的开采 C、近海石油的加工 D、海洋石油运输 对海洋沙漠化产生的危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海洋生物因为氧气不足而大量死亡 B、使沿岸地区干旱程度加剧 C、加剧海洋污染的程度 D、更易诱发当地沿海的赤潮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不属于城市垃圾处理目标的是( ) A、垃圾减量化 B、垃圾无害化 C、垃圾资源化 D、垃圾异地化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2015年5月26日13时左右,受当地部分农民群众收割作物后焚烧秸秆形成雾霾的影响,在沪渝高速公路湖北荆州段,相继发生15起交通事故,致使高速公路交通一度中断,并造成2人死亡,6人不同程度受伤。此时,农民焚烧的秸秆主要来自( ) A、小麦 B、谷子 C、甘蔗 D、水稻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图表示重金属在环境中的迁移富集,并最终进入人体的过程。图中数码分别表示土壤、地下水、植物和畜禽。读图回答: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重金属污染没有直接进入人体,因此对人体健康危害不大 B、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植物、畜禽、地下水和土壤 C、重金属污染可通过食物链最后进入人体,是危害人体健康的“隐形杀手” D、电池中的重金属通过植物进入环境 对废旧电池进行集中处理的首要原因是( ) A、回收电池中的石墨电极 B、防止电池中的重金属对土壤水源的污染 C、回收电池外壳金属材料 D、防止电池中的渗出液腐蚀其他物品 【答案】: 【解析】:

人教版B数学选修1-2:第二章章末综合检测

A. 1 1 1 1 +2 2 +32 + 2< 1 n 2n- 1(n>2) B. 1 + ;2+ 3?+ …+!戶+2) n n C. 1 1 1 +2 2 +32 +…+ 1 2n—1 * 2) 1 2n n2<2 n+ 1(n》2) 1 1 1 + 2 2 + 32 + …+ 解析:选C.由合情推理可归纳出 D. 1 1 1 2n—1 丄」 1 + 2+ 2+…+ 2< (n》2).故选C. 2 3 n n 6.有以下结论: ①设a, b为实数,且|a| + | b|<1 ,求证方程x2+ ax + b= 0的两根的绝对值都小于1.用反证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厶ABC中,sin A6in C>cos A cosC,则厶ABC- A. 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确定 解析:选D.由sin A sin C>cos A cos C可得cos(A+ C)<0,即cos B>0,所以B为锐角,但并不能判断A, C,故选D. 2. 如果两个数的和为正数,则这两个数() A. —个是正数,一个是负数 B. 两个都是正数 C. 至少有一个是正数 D. 两个都是负数 解析:选C?两个数的和为正数,则有三种情况:(1)一个是正数,一个是负数且正数的绝对 值大于负数的绝对值;(2)—个是正数,一个是零;(3)两个数都是正数. 可综合为“至少有一个是正数”. 3. 用反证法证明命题:“a, b€ N, ab可被5整除,那么a, b中至少有一个能被5整除” 时,假设的内容应为() A. a, b都能被5整除 B. a, b都不能被5整除 C. a, b不都能被5整除 D. a不能被5整除 解析:选B. “至少有一个”的否定是“一个也没有”,即“a, b都不能被5整除”. 4?“所有是9的倍数的数都是3的倍数,某奇数是9的倍数,故该奇数是3的倍数”,上述推理() A. 完全正确 B. 推理形式不正确 C. 错误,因为大小前提不一致 D. 错误,因为大前提错误 解析:选A.大前提、小前提及推理形式都正确,所以推理也正确. 1 3 1 15 1 1 17 5.观察式子:1 + ?2<2, 1 + 2?+ 3?<3,1 + 2?+ 3?+ 4?<4,…,则可归纳出一般式子为()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单元测试卷(一)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评卷人得分 一、单选题(注释) 1、如图,直线a、b、c、d,已知c⊥a,c⊥b,直线b、c、d交于一点,若 ∠1=500,则∠2等于【 】 A.600B.500C.400D.300 2、如图,AB⊥BC,BC⊥CD,∠EBC=∠BCF,那么,∠ABE与∠DCF的位置与大小关系是() A.是同位角且相等B.不是同位角但相等;

C.是同位角但不等D.不是同位角也不等 3、如果两个角的一边在同一直线上,另一边互相平行,那么这两个角只能()A.相等B.互补C.相等或互补D.相等且互补 4、下列说法中,为平行线特征的是()①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②同位角相等, 两条直线平行;③内错角相等, 两条直线平行; ④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A.①B.②③C.④D.②和④ 5、如图,AB∥CD∥EF,若∠ABC=50°,∠CEF=150°,则∠BCE=() A.60°B.50°C.30°D.20° 6、如图,如果AB∥CD,则角α、β、γ之间的关系为() A.α+β+γ=360°B.α-β+γ=180° C.α+β-γ=180°D.α+β+γ=180°

7、如图,由A到B 的方向是() A.南偏东30°B.南偏东60°C.北偏西30°D.北偏西60° 8、如图,由AC∥ED,可知相等的角有() A.6对B.5对C.4对D.3对 9、如图,直线AB、CD交于O,EO⊥AB于O,∠1与∠2的关系是( ) 更多功能介绍 A.互余 B.对顶角 C.互补 D.相等 10、若∠1和∠2互余,∠1与∠3互补,∠3=120°,则∠1与∠2的度数分别为( ) A.50°、40°B.60°、30°C.50°、130°D.60°、120° 11、下列语句正确的是( ) A.一个角小于它的补角

2017-2018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三章自然资源 的利用与保护 检测试题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资源开发 B.b表示生产活动 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d表示废弃物排放 2.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是( ) A.煤炭开采—地面沉降 B.化工厂—水污染 C.火电厂—大气污染 D.冰箱使用—臭氧层被破坏 解析:1.C 2.A 第1题,根据图中的关系可知,a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为资源开发;b表示对资源进行加工,为某种生产活动;c表示生产活动所获得的产品提供给人口消费,并不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d表示人口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第2题,a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人类从地下大量开采煤炭,可能会使地下岩层之间出现空隙,引起地面沉降。 读图,回答3~4题:

3.如果按照环境的属性划分,最有可能是自然环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从生态科学的角度看,图片④的环境主体是( ) A.生物 B.人类 C.植被 D.水体 解析:3.D 4.A 第3题,图片①②③所示的景观均属于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都属于社会环境;只有图片④所示的景观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小,属于“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和空间”,是自然环境。第4题,对生态科学而言,“环境”主体是生物环境。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全球变暖 B.臭氧层空洞 C.水体污染 D.水资源短缺 6.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会造成全球( ) A.高山雪线上升 B.各地降水增多 C.酸雨危害加剧 D.陆地面积增大 解析:5.A 6.A 第5题,图中显示北极熊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冰川消融,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第6题,全球气候变暖,会使高山上的积雪融化,雪线上升;全球变暖会影响水循环,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不可能使各地降水增多;酸雨是由于大气中酸性气体增多导致的,与全球变暖无关;全球变暖,极冰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海低地,从而使陆地面积减小。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气体进入大气后被缓慢氧化,分别形成硫酸和硝酸,随雨、雪、冰雹和雾降落到地面形成酸雨。据此回答7~ 9题: 7.造成酸雨危害的主要污染物是( ) ①硫氧化物②氮氧化物③二氧化碳④氟氯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8.下列情况可形成酸雨的是( ) ①森林遭到乱砍滥伐②工业上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③广大农村居民燃烧沼气④汽车排放大量尾气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9.减少城市酸雨产生的最佳途径是( ) A.提倡使用无铅汽油 B.工厂把烟囱造高 C.工业上将生石灰与含硫煤混合使用 D.大力推广使用煤气作生活燃料 解析:7.A 8.C 9.C 本题组主要考查酸雨形成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第7题,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燃烧矿物燃料排放的气体中含有NO x和SO2。二氧化碳引起全球变暖,氟氯烃会引起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