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

第十一章唐代古文运动

今天开始学习唐代的古文运动,将依次分析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和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柳宗元的散文成就。在开始学习主要内容之前,我们将先介绍一下什么叫“古文”。

古文作为一个文体概念是中唐韩愈时才产生的。唐以前虽然有古文这个概念,但它的内涵与韩、柳等人所使用的古文完全不同,它分别指以下三种东西:一,指秦以前遗留下来的文字,这是古文的本义;二,司马迁又把古文用来指称古代的典籍文献,《太史公自序》说:“年十岁,则诵古文。”三,汉人常把所发现的“壁中书”称为古文,以区别于流行的今文。

韩柳的古文是同当时流行的骈文相对的概念,其特征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运用灵活,不像骈文那样要求对偶、辞藻、音韵和典故。因为这种新兴的文体恢复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它为古文。

第一节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

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散文自身发展的规律都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一)古文运动是借助于儒学复兴运动的旗帜而发展起来的,而儒学复兴运动的产生又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阶级变动的结果。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事实上已割据的状态,强藩名为王臣实为敌国,疆土、甲兵、政令、赋税各自为政,朝廷基本上失去了对各藩镇的控制。唐宪宗虽然取得了对藩镇用兵的暂时性胜利,但骄兵捍将的实力并未真正瓦解,不久河北藩镇变乱又起。晚唐人甚至认为“与其闭门作天子,九族涂炭,不若开门作节度使用使,终身宝贵无忧。”(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十六)肃宗、代宗、德宗都是暗弱昏聩的君主,任其宦官、奸佞和各地藩帅暗中勾结,朝官也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纲纪混乱,政出多门。唐王朝统治下的人民更是“居无尺椽,人无烟爨,萧条凄惨,兽游鬼哭。”(《旧唐书》卷一二三)但是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经济仍在不断地发展,刘晏理财使江南财富直抵关中,杨炎改用两税法使国库收大增,国家的统一和强盛是上下一致的要求。政治上的统一必然要求意识形态的统一,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一些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积极地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树起从尧舜、周公、孔子到汉以后的道统,他们首先要求在思想界天下只此一家,古今相承一脉。因此,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学复兴思潮,是一次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思想运动,很快得到了庶族士人的响应。大家明白,对儒学君臣父子社会秩序的动摇,对“夷夏之大防”种族界限的混淆,就意味着大唐帝国的瓦解与崩溃。韩愈写了《原道》等论文排斥释老,重申儒家之道,力图恢复以孔孟为正统的思想体系。大力宣传孔孟的儒家道统,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远不能完成这个历史任务,因而自然要求掀起一个以文风、文体为主要内容的文学革新运动。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兴运动的联系,就体现在韩愈文道合一的主张里。为了宣传儒学必须进行文风、文体改革,而文风文体改革又要以儒家之道作为指导思想。

(二)古文运动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在经济、政治、军事各个领域内全面掌权的世俗地主阶级,对封建社会前期门阀贵族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趣味的扬弃。中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折,世俗地方取代门阀贵族,日益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占统治地位。“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青门”(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世俗地方由初唐入盛大唐而崛起,经中唐到晚唐而巩固。跟六朝以来以玄学为其思想基础的文学艺术不同,以中唐文

学家、艺术家和诗人为代表的封建社会后期文学艺术要求以儒家之道为哲学基础。他们在诗歌、散文、书法各个艺术领域内猛烈地抨击前期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趣味,认为诗歌诗歌“逶迤抵晋宋,气象日凋耗,------齐梁及陈隋,众作等蝉噪”(韩愈《荐士诗》),“晋宋以还,得者盖寡。------至于梁陈间,卒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白居易《与元九书》)对“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骈文也心生厌恶,希望创造一种内容充实而又富于表现力的新文体,要求在比较通俗和具有规范的形式中,表达本阶级的思想感情和表现自己的审美趣味,这与他们逐渐讨厌王羲之父子那潇洒妩媚、婀娜多姿的草书,转而欣赏颜真卿“稳健而利民用”的浑厚刚健的楷书有着相同的心理根源。与书法要求稳健朴实而便于书写,诗歌要求“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相一致,散文创作也要求“文以载道”、“文从字顺”,以灵活的散行单句表现充实的内容。这是以世俗地方为核心以儒家道统为思想基础的新美学观念。

(三)古文运动的产生也是我国古代散文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散文由先秦两汉的质朴逐渐走向东汉六朝的华丽,由形式自由的单句发展为形式严整的排偶,本来是文学走向自觉的一种的进步,但到后来把形式美强调到了极端,成了表达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束缚。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又不断向骈文提出了挑战。

(四)韩柳以前不少人从创作和理论上为古文运动的兴起作了充分的准备。如初唐四杰、陈子昂,盛唐的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从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为新兴文体的出现作了可贵的探索。

第二节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古文运动是中唐由韩、柳倡导的关于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因为这个运动的宗旨在于恢复先秦两汉的古文传统,所以后人称之为古文运动。这次运动在倡导者们系统明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古文运动的旗号虽然是复古,但它的实质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散文进行改造和革新。

古文运动的理论包括文学和文体两个不同性质的组成部分,但对文学的见解通常是通过对文章的阐述表现出来的,对文体的理解要比对文学的理解深刻和丰富。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散文家的人格修养、创造新型文体的途径和方法、对文章语言要求。

(一)首先确立了文章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文以明道”。文道合一而以道为主是古文理论的基本前提。韩愈反复申述自己关于文与道的观点:“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愈之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辞。”(《答陈生书》)文道兼备而道为主宰,如果把它理解为对文章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规定的话,那么,韩愈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是,韩愈虽然在理论上把道解释为传统的儒家之道,但在具体阐述时却将道规定为封建等级和伦理,尽管他的创作常常冲破这种陈腐的见解,可是作为古文运动的指导思想不能不影响运动的成就。当然,文以明道的进步意义是明显的,强调充实的文章内容,反对浮艳雕琢的末流,这个口号对于大多数世俗地方文人来说肯定是有号召力的。

(二)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这是从创作主体的角度强化内容决定形式的主张,认为文章形式是作家人格气质的外化。韩愈认为:“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竣而言厉,心醇而气和。昭晰者无疑,优游者有余。”(《答尉迟生书》)柳宗元在《送豆卢秀才南游序》中也讲到修养问题:“君子病无乎内而饰乎外,有乎内而不饰乎外者。”韩愈还强调作家创作时要有气势和力度:“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三)在主张文以载道的同时,也十分强调文章应表现真实的思想感情,认为文章必须“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不能为文造情无病呻吟,并提出了著名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命题,同时他还认为:“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四)认为创造新型文体的途径在于广泛地学习先秦两汉丰富的文学经验和高度的写作技巧。韩愈的《进学解》一文反映了他广泛的师承:“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柳宗元也认为应从古代的丰富遗产中汲取创作经验:“博如庄周,哀如屈原,奥如孟轲,壮如李斯,峻如马迁,富如相如,明如贾谊,专如杨雄”,都应广泛地涉猎的细心地品味。

(五)要求作家从词汇和语言两方面进行文学语言的改革。词汇应该“惟陈言之务去”——语言必须新颖生动,语法应该“文从字顺各识职”——文句必须准确流畅。这两方面是相互补充有机统一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个性,又要符合散文的语言规则。总之,创造一种融化古人词汇而又有表现力的语言,并在这种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一种自由、流畅、散行单句的散文形式,这是文体革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古文运动的主要成就。

第三节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

韩愈字退之,原藉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由于父亲在外地作官的关系,他可能出生在今天的南京市。至于他常自称昌黎(今辽宁省义县)人是指郡望而言,昌黎韩姓为海内望族。

他父亲韩仲卿曾官铜鞮(di)县(今山西省沁县)县尉,安史之乱时调任武昌县令,李白《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说,促卿是一个贤明能干而又有政声的地方官吏。仲卿有三个儿子:长子韩会,次子韩介,季子韩愈。次子早夭,韩会是当时德才兼务的政治家和文学家。韩愈三岁时父母先后去世,靠韩会兄嫂抚养成人。韩会受到政治牵累贬官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两年后韩会也逝世,韩会在嫂郑夫人的带领下读书求学,他在中年时曾说:“仆少好学问,自五经以外,百氏之书未有闻而不求,得而不观者。”贞元二年十九岁的韩愈去长安应试,连考三次都名落孙三,在长安考进士的五年期间,他为生活所迫写了不少阿谀奉承的文章。贞元八年才以第十三名中进士。后来韩愈广泛结交文坛上的新秀,倡导了影响深远的古文运动。

他在哲学上以儒家思想为出发点,来排斥给当时社会构成危害的道教和佛教,自己以儒家道统的传人自居。不过他的哲学思想在理论上比较粗糙贫乏,其思辩力远比不上他运用语言的出色本领,宋代的进学家曾批评他“因文害道”。他基本上是作为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尤其是散文家和语言大师活在人们心中的。苏轼对他的散文成就、承续道统、忠君爱国等历史功绩和道德文章推崇备至:“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潮州韩文公庙碑》)但苏轼对韩愈的哲学思想在理论上的严谨却不以为然:“韩愈之于圣人之道,盖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乐其实。何者?其为认甚高,其待孔子、孟轲甚尊,其距杨、墨、佛、老甚严,此其用力,亦不可谓不至也。然其论至于理而不精,支离荡佚,往往自叛其说而不知。”(《韩愈论》)理学家朱熹甚至说他“只是要作好文章,令人称赏而已”。(《朱子语类》)清人田北湖更说“事理不辨,学理不精,发为文章,已弗能达,况根柢浅薄,有文无质哉?”(《与某生论韩文书》)当然田氏又说得太过了。

韩愈极力维护国家的统一,晚年曾孤身去镇州叛军王迁凑军中,向叛军陈说统一的大义;他僻佛、道的勇气也令人敬佩,元和十四年谏宪宗迎佛骨险些掉了老袋,他在《左迁至蓝关

示侄孙湘》一诗中说:“一封朝奏上九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本为圣明除弊害,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文的艺术风格

过去有人以“韩潮苏海”喻韩文和苏文,意谓韩文气势澎湃,苏文汪洋浩瀚。自唐至清都有人把韩文比为江河,唐皇浦湜说韩文“如长江秋清,千里一道,冲飚激浪,瀚流不滞”(《渝业》)宋苏洵说“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书》)。清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昌黎之文如水,柳州之文如山。”这些评论都肯定韩文的气势很盛。

如果说意境是中国诗论的核心,那么,文气则是中国文章之所以为文章的内在本质。许多历史著作、学术论文、书信、奏章等,都被人们当作文学散文来读,其关键就是这些文章有气势,韩愈大多数散文也是应用文,不少代表作品甚至是没有任何形象的议论文,之所以为人称道也主要在于其“气”。

说到文气,在五四运动以前被文论家们说得有些玄乎神秘。因为文章的气势神韵只有凭感受印象才能把握,古人对文章气势神韵的感受比我们细腻些,读惯了现代散文的青年,已经很难领会文章的气势神韵了。今天我们只把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小品文称作文学作品,史书、书信、论文和其他应用文都属非文学作品,原因是它们缺乏形象。既然形象成了判别文学散文与非文学散文的标准,我们读散文就不需要诵读而只宜默读了。默读比诵读更容易感受形象性,而且现代散文的节奏感也不强,即使诵读也缺乏音乐美。古人以文气作为文学散文的准绳,文章的气势只有在诵读时才能领会,清朝桐城派散文家姚鼐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尺牍·与陈硕士书》)

为什么要“放声疾读,又缓读”,才能领会文气呢?因为文章的气势不是通过形象而是通过声音表现出来的,所以桐城派古文家主张因声求气:“欲学古人之文,其始在因声以求气,得其气,则意与辞往往因之而并显,而法不外是矣。”(张裕钊《答吴至甫书》)文章的“声”又是在字词中体现的,所以要分析“声”就须进而分析字词。我们先分析虚词的运用。

(一)虚词

汉语中的虚词与英语中的虚词不同,后者重在表达意义和语法结构,前者虽然也表达意义和语法结构,但重点是表达文章的语气。古诗中的抑扬通过平仄来表现,古文中声调的抑扬则通过虚词来表现。近人刘淇在《助词辨略自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虚字实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吴越。”古人写文章不分段不标点。只靠感情的起伏来组织结构,虚字在表达感情抑扬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以《杂说》之四为例来谈韩愈散文的文气: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篇文章通过一则历史典故,抒写作者怀才不遇的委曲和沦落不偶的感伤,对英雄和天才被社会埋没和扼杀提出强烈的控诉。作者的感情虽然悲切哀怨,文章却气盛词壮,矫健挺拔。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不是转折而是顺承而下,语气很轻。课本上用分号是不妥的。如果把四句放在一句内,语意就正好相互反对。“然后”不是指时间的前后关系,而是指逻辑的前后关系,伯乐是千里马产生的充分条件——有伯乐才能有千里马。清李刚己

说:“将通篇主意一笔揭明。”姚鼐也评说:“一句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字作连词用时可以顺接也可以逆接,此处是逆接,通过转折掀起波澜,语气重。)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故”——因为,承接上说,“虽”表示让步,退一步说,“只”肯定唯一的结果,“也”表示否定句判断句。这几句仔细陈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原因,连用四个虚词使语意很慢、很缓、很轻。李刚己评说:“此段反对起句,言无伯乐则无千里马,意较浅,笔较轻。”首句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又从反面进行论证:无伯乐则无千里马。)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之千里者”即千里马,之------者,使用权句子语气拖宕,使语气纡缓,“或”,或然,也许,表示其数目不是绝对的多少,语气缓而轻,“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句子很绵长,语气也很纡缓,“也”在此只表示一般说明性的判断,说明原因,句子绵长,语气和缓、轻徐。这几句是抑,也即为感情的扬——爆发蓄势,可以说这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在经过感情的压抑、语调的轻缓之后,重笔提起;“是------也”把对千里马的同情和赞叹突显出来,“虽”字“折笔以取遒劲之势”;连用三个“不”字奔腾而下,三个句子都短峭,语气转急,“且欲”又在上句“虽”的基础上更折入转进一层,加深了“不可得”的感慨;“安------也”将这一长句的意思一齐收尽,强烈的反问语气沉着痛快,语气急、重;句末不用疑问词“乎”而用偏于肯定语气的“也”表示反问,更加重了论辩的力量。李刚己评此段说:“此段发明无伯乐则无千里马之故,意较深,笔较重。”)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不以”、“不能”、“不能”,三个句型相同的否定排比句式,“纯用逆笔喷薄而出”(李刚己语),也就是从反面突然爆发,陡然而来,感情又急又陡;“而------之”中的“而”用作连词,连接两个动作,“之”此处用作批示代词,代指千里马,用“而”字连接两个动作,语气快、急,“天下无马”没有用语气词“也”,这是个判断句,根据古代汉语的要求,本应在句末加“也”字,作者之所以只用光秃秃的四个字,活画出了鞭打马者的简单、愚昧、颟顸和无知的神情,语调含讥带讽。)鸣呼!其真无马邪?(“鸣呼”用轻轻摇曳之笔表达出哀惋、叹息之情,“其------邪”是一种感叹、拖宕的语调,既有惋惜之情又有讥讽之意,语气缓而轻。李刚己说:“前文语气过于峻急,故用宕漾之笔以疏其气。”前几句语气过于陡急奔腾,如果一味地又快又急,到后来就会因疲倦而失去力量,所以又用感叹摇曳之笔,将感情的怒涛轻轻压一下,为下一次感情的高潮到来蓄势。)其真不知马也!(“也”在此表示肯定的判断,对所肯定的事不容置疑,毫无商量的余地,斩钉截铁,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笔力千钧。此句既反驳上句又收尽全篇,语气狠重。“也”字的这种用法在先秦两汉散文中常见,如《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当然“也”字的常见用法是解释原因。重复地使用“其”字,前者表示反诘,后者表示肯定,一问一答,排比整齐,简劲有力。)第三段进一步申论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写愚民对千里马的扼杀和践踏,语气愤激狠重。

这篇只有一百五十一字的短文,行文像潮水一样波涛起伏,忽抑忽扬,笔力健举,气壮词盛。它的抑扬之气当然是通过多种因素来实现的,但虚词起子很大的作用,古文在骈文之后重新又恢复了虚词表达语气的功能。在论证方式上取其逆势,也就是说正面提出问题,从反面进行论证,(有A则有B,无A则无B,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论证时则说:没有A 则没有B,没有前提则没有结果)所以行文用峭折之笔,以逆笔取势,恰好表现了作者的愤激之情,加之否定性的排比句喷薄而出,增加了文章的波澜气势。

接下来再讲一篇他的代表文章《师说》:

议论正大文气浩瀚——析韩愈《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之学者必有师”中插一“必”字,语气斩绝不可移易,这是统摄全文的中心论点,下文都是从正反两方面围绕它展开的。“古之学者”不仅指青少年学生,也包括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那么师是什么东西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师”这一主语后面加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表示判断,这是古代判断句的典型结构,“所以”的“所”字为指示代词,“以”是介词,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意思是:行为所发生的处所、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与行为有关的人物。如“彼兵者,所以禁暴徐害也”。这一句指出师的作用和性质。“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一句承“解惑”说,因为人人有惑,所以离不开“师”,“者”为语气词,“其”为指示代词,原意是“那,那些”的意思,这里指那些疑惑的问题。“生乎吾前,------师之所存也。”这一句承“传道”说。“道之所存”中的“所”字是代词,通常用在一个及物动词前面表示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所------的人”或者“所------的对象”,指代的是行为的对象。由于它与动词结合带有名词性,所以能被定语修饰,如“须臾之所学”、“群之所为”、“道之所存”等。

这一段是提出论点,并从正面进行论述。文章的气势很盛,如长江狂潮一气直下。在语言技巧上使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种句法像快马注坡不可抑止。大量排比句和对偶句的使用,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文气充沛旺盛。

第二大段以“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领起,使文思陡转急下。它在文中像一座陡立的奇峰,将上文的狂潮拦住,使文章掀起一道波澜。这一声唱叹又使一二段转接无痕。“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一连两个长句,文气浑灏流转。语气词“也”字的运用,使全句顿宕咏叹。接着分三层对照来写。第一层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以至贵者形今人之不从师;第二层用为自己的子弟请师而自己本人不愿从师对比,以不从师者自己行为的矛盾来指出不从师的荒谬;第三层又用巫医乐师与“士大夫之族”对比,以至贱者形今之人不从师。文中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对偶句式,在重重对比之中展开论证,对比手法让是非黑白分明,使句式整饬庄重,给文章带来了力度,但对比排偶多了又容易造成句子的呆板滞重,为避免这种情况,作者每一个对比的语言形式都有变化,第一层对比最后以委婉的问句结尾:“其皆出于此乎?”“其------乎”结构的疑问句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第二层对比的结尾是一个判断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把话说得斩钉截铁;第三层对比结尾则以感叹句作结:“今其智乃不及此,其可怪也欤!”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对论敌表示了鄙夷蔑视。从委婉的疑问、肯定、感叹,一次比一次肯定,加强了文章论辨的逻辑力量。又如第三层对比上下句都是散句,间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骈句,既收束上文形成警策,又逼出下文“呜呼”的嗟叹,随势再以散句泻出贵不及贱“其可怪也欤”的感叹,文气淋漓酣畅。骈句在这一层起了凝结的作用,形成放——收——放的节奏,它在文中像狭口,上游的奔腾激流至此一束,然后再破狭口而出,造成文章的浩然之气。

第三大段又以圣人的言行为例,论述“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所从为师者都不及圣人,但孔子仍然师事他们,文章就此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最后一段交待作文之由,但重要的是一方面树立一个“不拘于时”的榜样,与“今之众人”形成对照,一方面点明“嘉其能行古道”,又与篇首“古之学者”相应。更可注意的是两次提到“余”,公开犯众忌抗颜为师,拔俗超群以开宗立派者自居,自有一种倔强傲兀意

态在。文气至末未尝稍衰。文章的中心论题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又围绕这一点推演出第二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以这二点为总纲,先以事理上正面阐述“学必有师”的道理,再联系当时的实际情况,批驳在师道这一点上三种错误态度,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层层剥笋,深入到问题的实质,最后又通过历史上圣人的实例,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连圣人就从师,古之学者谁还没有师呢?论述的过程是正——反——正。

(二)句型与节奏

骈文的句型与节奏都是固定的,后来的骈文句型凝固为四六句,全文由四字句和六字句交叉组成,如王勃的《滕王阁序》: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雾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种整齐的句型极尽汉语的声色之美,而且它对平仄的讲究,更使骈文富于音乐美,但这种固定句型和节奏,毫无变化地重复多了也会让人产生单调厌倦感,韩愈将骈文称为俗下文字,他主张用单句来代替骈句,使散文恢复到先秦两汉的样子,因为骈文过于造作和僵化,不能自如地表情达意。当然,韩的散文与先秦的散文决非一模一样,他的散文是在继承的口号下的一种创新,自然韩愈的散文更不同于今天的白话散文。今天的白话散文通常情况下节奏感很差,我们来看一段周作人的名作《北京的茶食》开头几句:

“在东安市场的旧书摊上买到一本日本文章家五十岚力的《我的书翰》,中间说起东京的茶食店的点心都不好吃了,只有几家如上野山下的空也,还做得好点心,吃起来馅和糖及果实浑然融合,在舌头在分不出各自的味道来。”

我们再比较一下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第一段: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

吾知其必有合也。董事长生勉励乎哉!”

韩文与先秦散文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韩吸收了骈文的成果,句型变化灵活而又富于节奏感。他在《与李翊书》中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我们现在从句型和节奏两方面分析一下形成韩愈文章气盛的原因。前面我们说过,“气”是很模糊也很虚幻的东西,只有从语言的各种形式中才能把握它,上节课学了从虚词来领会气,这节课则从句型和节奏来感受它。刘大槐在《论文偶记》中说:“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韩愈十分注重句型的设计,骈文的句式整齐,音节和谐,但由于不断地重复同一种固定的句型,使全文既缺少变化又没有气势。韩愈吸收了骈文句式和音节的许多优点,同时又加进古文的自由变化、疏宕流动的特点,交替地运用各种排比句、对偶句和重复句型让文章骈散相间,奇偶相生,韩文既变化灵活,句子时长时短,时偶时厅,这样文章自然就显得波澜壮阔气势磅礴了。如《原毁》的第一二段以“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与“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遇己也廉”对比成文,中间用了大量的对偶句。第三段深挖“毁”人者的心理动因,用大量的排比句式行文: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常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悦于言,懦者必悦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此段指出诽谤的根源是怠与忌,“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下文专就忌者说而不说怠者,是因为怠便不能修,不能修便畏人修,畏人修便毁人修,怠便忌,忌便毁。段中的语言大多排比成文,连用“不然”、“不然”、“不若是”,使文章气势充沛。

又如《进学解》的第二段论先生的学业、儒道、文章、为人,四层的结尾分别用“先生之业,可谓勤矣”、“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先生之于不人,可谓成矣”,使句式显得既疏宕又整齐,在层层向前推进中文气就像潮水一样汹涌澎湃。又如《送李愿归盘谷序》也是连用“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为”、“大丈夫不遇于遇时者之所为”和“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的小人之所为排比而下,真的像排山倒海,波澜壮阔。苏洵说韩文“如长江大河,浑浩如烟海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上欧阳内翰书》),实在是既准确又形象。韩愈常常在浑灏流转的长句中穿插许多短句,他的语言既短峭有力又波澜浩荡,如《柳子厚墓志铭》的第四段: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三)结构布局

韩愈行文很讲究章法,仅就开头而言,或者以重笔陡然而起,文章显得壁立千仞,如《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开头,《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以“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群马遂空”开头;或者在结构上层层深入,如《原道》开头从仁、义、道、德四个范畴的定义立论,然后一层层说开去,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儒家的道统,文章高屋建瓴,势如破竹。

韩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语言大师,他一生力去陈言,一方面从前人的语汇中推陈出新,一方面又从当时的口语中提炼新词,创造了不少新颖生动的语汇,今天我们仍在使用的成语中有几百个是韩愈创造的,它们仍然富于表现力,如“坐井观天”、“入主出奴”(《原道》)、“摇尾乞怜”、“俯首帖耳”(《应科目时与人书》)、“面目可憎”、“垂头丧气”(《送穷文》)、“动辄得咎”、“佶屈聱牙”(《进学解》)等。

第四节柳宗元散文的艺术成就

柳宗元字子厚,原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因柳家世代在外做官,便在长安营置了住宅和产业,柳宗元于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出生在长安家中。宗元的父亲是一名中下级官吏,他小时在家随母亲学习辞赋和写作,十十三岁便父亲柳镇到湖北、湖南、江西一带游历,二十一岁在长安考中进士,同年父亲去世,二十六岁又考取博学宏词科,之后的五六年里他大部分时间在中央朝廷工作,年青的柳宗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等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华,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说:“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你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中荐誉之。”不久他成为王叔文、王丕集团的中坚,积极推行在历史上著名的永贞革新,和他一起工作的还有同年进士刘禹锡,以及韦执谊、陆淳、吕温、韩晔、韩泰、陈谏、凌准、程异等。由于改革触犯了许多当权者的利益,

很快支持改革的顺宗就在旧权贵的胁迫下让位给宪宗李纯,二王被贬,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刘禹锡贬为朗州司马,韦执谊贬为崖州司马,韩泰贬为虔州司马,陈谏为台州司马,韩晔为饶州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程异为郴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

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文学创作成果最为丰硕的时期,他的许多优秀哲学论文、山水游记、学术著作都产生于这个十年,如“永州八记”、《封建论》、《非国语》、《天说》、《天对》、《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三戒》都写于此。

元和十年(公元815)正月,他忽然接到皇帝的诏书,诏他进京,他希望自己能重新为国家效力,长期忧郁的心情为之振奋,《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说:“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没想到这次回京带给他的是更远的贬谪——他很快又赴任柳州刺史。当时与柳宗元一同遭受贬的还有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柳宗元到达柳州后曾有一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于元和四年柳宗元在柳州任上逝世。

柳宗元和韩愈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但由于柳长期贬窜南荒,远文坛的中心,又由于他当时的政治环境使他不敢像韩愈那样与文学青年建立师生关系,没有形成一个以他为中心的作家群体,因而他在古文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不如韩愈那么大,但是他对古文的复兴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的散文创作也有韩愈所不及的地方。《旧唐书》卷一六0论当时的文坛说:“贞元、大和之间,以文学耸动晋绅之伍者,宗元、禹锡而已。其巧丽渊博,属辞比事,诚一代之宏才。如俾之咏歌帝载,黼藻王言,足以平揖古贤,气吞时辈。而蹈道不慎,昵比小人,自致流离,遂隳素业,故君子群而不党,戒惧慎独,正为此也。韩、李二文公于陵迟之末,遑遑仁义,有志于持世范,欲以人文化成,而道未果也。至若抑杨、墨,排释、老,虽于道未弘,亦端士之用心也。”《旧唐书》的作者刘昫尽管不赞成柳宗元的思想观点和行为出处,但肯定他是一代文宗,其文学才华高于韩愈。这一点宋代的晏殊也完全赞同,宋陈善《扪虱新谈》下集卷三引晏殊的话说:“韩退之扶导圣教,铲除异端,是其所长。若其祖述坟典,宪章《骚》、《雅》,上传三古,下笼百氏,横行阔视于缀述之场者,子厚一人而已矣。”明代胡应麟则将他与李白并列:“论诗文雅正,则少陵、昌黎;若倚马千言,雄辞追古,则杜、韩恐不及太白、子厚也。”(《少室山房笔丛》卷七)

柳宗元的散文理论与韩愈大致相近,但在文章的抒情方式和语言表达上又有些不同。首先,韩比较偏于感情的强烈渲泻,主张作家应“不平则鸣”,柳则倾向于抒情表意的含蓄蕴藉,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自述其为文经验说:“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就是不能让感情一览无余地倾泄,作者要让自己的感情在胸中蕴蓄再从容含蓄地表现出来。因而韩文以力度和气势取胜,而柳文则以隽永含蓄见长;其次,韩愈在创作中比较注意语言和形式上的革新,而柳宗元重视内在情意的表达,他在《复杜温夫书》中说:“吾虽少为文,不能自雕斫,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这有点像苏轼所说的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他一般来说不喜欢刻意在语言形式上求新出奇,而注重表情达意的畅适,因而他的文风隽永流畅。人们常将韩柳进行对比,清刘熙载说:“昌黎之文如水,柳州之文如山。”韩文气势充沛,柳文峻峭幽深。柳文的语言向以“峻洁”著称,既简洁有力又含蓄自然。

柳宗元的散文各体都有佳作。他的议论文以思想的深刻和思维的严密著称,朱熹也认为韩愈持论“不如柳子厚精密”,宋人大多认为他十分“雄辩”,如《封建论》是难得的体大思精之作,苏轼对此篇赞不绝口:“昔之论封建者,曹元首、陆机、刘颂及唐太宗时魏征、李百药、颜师古,其后则刘秩、杜佑、柳宗元。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

不能易也。”(《东坡续集》卷八)他的记叙文刻画人物形象生动,如《段太尉逸事状》截取段秀实治理驻军、孤身入营劝郭晞、卖马市谷代农偿租、拒纳朱泚大绫四个典型事迹,勾画出了段秀实的个性和为人。他的寓言是中国寓言的里程碑,《三戒》中的《黔之驴》、《罴说》等篇,不仅想象奇特,语言精炼,寓意深刻,而且使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真正成熟,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当然他散文中成就最高的还是他的山水游记,他曾自负地说自己的文笔能“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他的山水游记将自己的个性、人格、心境、气质一并融化在山水中,山水成了他生命的对象化。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小丘,其面积不足一亩,为“唐氏之弃地”,长期“货而不售”,而其价“止四百”,然而小丘的形状奇特优美,丘上“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作者对这块被人抛弃的美丽小丘既喜爱又同情,“怜而售之”,在丘上“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从美而被弃的小丘自然让人想到高才被贬的作者,小丘就是作者的化身。他游记中的小石城山、愚溪、小石潭无一不是作者的对象化。难怪他在这些山水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了。现在我们来详细讲一讲《钴鉧潭西小丘记》:

《自负与自悲——析〈钴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三句流露了在短时期内连续发现奇山异水的喜悦,它为下文“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埋下伏笔。“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这句又与下文的溪流、水声相呼应。“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点出题中的丘字,生竹树又与下文“美竹露,奇石显”相应。这一段文字交待了本篇与前篇的联系,又交待了丘的具体位置,为后文埋下了许多伏笔。丘中最突出的是石,接着作者抓住其主要特点来写:“其石之突怒偃骞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突怒偃骞”形容石耸峙傲兀的神态,“负土而出”写石不甘沉埋的冲动,与命运抗争的力量,同时也暗含了它之所以名为丘的原因:上面有土覆盖。这一句把石完全拟人化了,不仅写出了它的外在形状,也写出了它那傲兀倔强的内在品格,它是作者人格的化身。上句写形与神,“殆不可数”写其数。既然奇状怪石多至不可数,只好撮其要者为代表了:“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这两句承石之“奇状”,是“奇状”的形象化。“相累”写出你争我挤冲下丘饮水的神态,“冲然角列”写你争我夺角撞角地向山顶冲去样子。用两个对偶句突出奇石一齐冲突的形状与气势。在“牛马饮于溪”和“熊罴登于山”之间加“之”字,使语言显得拗峭有力,就像盆景中的松柏,人们有意使之曲折盘挪一样,这样让人觉得有一种苍然遒劲的力量,语言太顺溜就容易失之柔弱平板。用长句和对偶句语言就显得健举峭厉。以上写发现小丘的时间、小丘的位置和形状。

第二段写买丘、辟丘和赏丘,写出了对于丘的珍爱,对于丘遭冷落遗弃的惋惜同情。“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上段点出“丘”字,这里点出“小”字,“不能一亩”写小未免太实,加一句“可以笼而有之”,经这一艺术的夸张处理,“小”就变得玲珑可爱了,于是化实为虚,化平淡为生动,“不能一亩”的实话是后文“可以笼而有之”的基础和艺术上的陪衬。“丘之小”中间加“之”,后一句双谓语句末又用“之”,语言峭劲。“问其主”到“出自意外”,这么美的地方竟然是个“弃地”,而且贱到连“四百”也“货而不售”。小丘这种可爱却可悲的情形激起了他的惋惜与同情,“怜而售之”是怜小丘也是怜自己。购得小丘后,马上就动手修整,“即”道出了作者迫切的心情,“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三个排比句如数家珍似的展示了小丘天然的风姿,语言峻洁省净。它在内容上又回应了第一段的“生竹树”、“争为奇状”等语,“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鱼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由其中望”同样也十分通畅,为什么要加一“以”字呢?

它同样是为了使语言拗峭有力。“则------下”是望的宾语,而这个宾语本身又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山高、云浮------”中间都加“之”字,为的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它们在形式上词组化,离了上下文意思就不完整。从“山”到“游”是这个句子的主语,“举熙熙然”句是谓语,“以效”是目的状语。这几句写小丘周围之景,在小丘上看得到的景象。从“枕席而卧”到“与心谋”写作者的主观感受,作者与小丘完全契合为一,他融化在这个小天地里,渊然而静,悠然面虚,身心两忘,主客俱灭。一连四个整饬的排比句表现了主人完全陶醉于小丘的喜悦。“异地者二”中间加一“者”字表示顿宕,加重感叹的语气,这个“者”是语气词不是用着代词,后面的“焉”字是指示代词,指代的事物常与处所、人物、情况有关。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则贵游之士争贾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这一句用假设复句来肯定小丘的价值之高,这是一种假定的情况;“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这是现实的可悲情况,美和价值都不能得到实现,它的美不能被人赏识,它的价值不能被认识,反而遭到鄙弃的命运。他同情小丘的命运,也是在为自己的遭遇鸣不平,小丘的美而被弃与作者能而被贬,使他对小丘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情与爱怜。“今弃是州也”,一个“也”字,一声顿宕,一腔怜爱。“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一个转折连词“而”加一个“独”字,道出了同病相怜之感。文章最后贺小丘之遭,也就是叹自己的不幸,人不如丘之意见于言外。

文章一方面充分描绘小丘的美,刻划小丘的胜景:丘中石奇、竹美、木嘉;丘外山高、云浮、溪清、兽游、鸟乐,高度肯定小丘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极写小丘被遗弃、被贱视,它在人们眼中一钱不值的惨况。从这种处理方式中,表达了作者隐然自负,慨然自悲和愤然不平的情怀。

体物工妙传神,笔力简劲峭洁,文境孤峭幽遂。文中的小丘并不是一个冷漠的对象,而是作者个性、气质、命运的化身。林纾说:“此等托物面感遇,侯雪苑、魏叔子皆摹仿之矣。以山水之状态,会诸耳目心神,自是悟道有得之言。究之名心未尽,终以遭遇为言。丰、镐、雩、杜,朝廷也;贵游之士,执政也;争买者,置之门下也;言弃者,谪居也。”(《古文辞类纂》)(侯雪苑即侯方域,魏叔子即魏禧,号叔子,有《魏叔子文集》)

他山水游记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准确地把握对象的特征,写出山水各自独特的个性,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对小石潭的描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佁(yi第三声)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柳山水游记的第三个特点是汲取了骈文句式和音调上的某些长处,语言音调和谐,节奏明快,句子简短。这个特点大家读几篇他的游记就不难感受到。

参考书目

理论著作

(1)刘勰:《文心雕龙》,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詹瑛《文心雕龙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刘知几:《史通》,(清)清起龙《史通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3)章学诚:《文史通义》,叶瑛《文史通义校注》,中华书局。

(4)(宋)陈騤:《文则》,人民文学出版社。

(5)(宋)李涂:《文章精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文则》与《文章精义》合刊本,“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专著选辑”丛书。

(6)(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

(7)(明)徐师曾:《文章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与《文章辨体序说》合刊本,“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专著选辑”丛书。

(8)刘大槐:《论文偶记》。

(9)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

(10)林纾:《春觉斋论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三书合刊本,1998年重印。

(11)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安徽省古籍办刊行本。

(12)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文说》、《论文杂记》,四书收入《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唐宋散文研究丛书

(1)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中下),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百花文艺出版社。

(3)钱冬父:《唐宋古文运动》,上海古籍出版社。

(4)林纾:《韩柳文研究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版,华师馆藏。

(5)幼石:《韩柳欧苏古文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6)(清景云:《韩集点勘》,江苏书局重刊本,华师馆藏。

(7)(清)林云铭:《韩文起》,林云铭评注较精到,华师馆藏。

(8)钱基博:《韩愈文读》,上海商务印书馆。

(9)章士钊:《柳文指要》,中华书局1971年。上海文汇出版社有新排本。

(10)孙昌武:《柳宗元传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11)林非主编:《中国散文大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

唐宋散文文集、选集

1、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收入韩愈散文16卷,柳宗元12卷,欧阳修32卷,附《五代史钞》20卷,王安石16卷,曾巩10卷,苏洵10卷,苏轼28卷,苏辙20卷,共收散文164卷。有清代书坊刻本。

2、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又名《才子古文》),选先秦至唐宋15卷,计散文352篇,其中唐宋散文集5卷,文113篇。唐宋文以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为主,评点见解独到而文笔生动。有湖北人民出版社《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安徽文艺出版社《天下才子必读书》。

3、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中华书局。

4、姚鼐:《古文辞类纂》,收先秦至清初古文辞赋700多篇,按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13类,卷首有《序目》,阐述各类文体的源流与特征,各卷正文有评点。入选取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最多,共394篇,韩愈130篇、欧阳修64篇、王安石58篇、苏轼46篇。有岳鹿书社1987年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5、高步瀛:《唐宋文举要》,该书分为甲乙编,甲编为散文,选唐文100篇,宋文78篇;乙编为骈文,选唐文46篇,宋文24篇。注释以详博谨严著称,文

中附有大量桐城派作家的评语。上海古籍出版社。

6、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7、童第德:《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8、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8年点校本。

9、欧阳修:《欧阳永叔集》,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另有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最近中华书局有新的排印本,此书我未买。

杜维沫、陈新:《欧阳修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0、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11、刘学锴、余恕诚:《王安石文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2、苏轼:《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

13、(南宋)郎晔:《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古代唯一的苏轼文章选本,60卷,共选散文498篇,其中赋2卷,论12卷,进策、策问9卷,丧、启4卷,奏议8卷,书、记15卷,杂著10卷。本书是目前最好的苏文选集,注释繁简适度,对文章背景的勾勒清晰明了。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校订本。此书中华书局可能很快要出排印本。

唐代古文运动

第十一章唐代古文运动 今天开始学习唐代的古文运动,将依次分析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和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柳宗元的散文成就。在开始学习主要内容之前,我们将先介绍一下什么叫“古文”。 古文作为一个文体概念是中唐韩愈时才产生的。唐以前虽然有古文这个概念,但它的内涵与韩、柳等人所使用的古文完全不同,它分别指以下三种东西:一,指秦以前遗留下来的文字,这是古文的本义;二,司马迁又把古文用来指称古代的典籍文献,《太史公自序》说:“年十岁,则诵古文。”三,汉人常把所发现的“壁中书”称为古文,以区别于流行的今文。 韩柳的古文是同当时流行的骈文相对的概念,其特征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运用灵活,不像骈文那样要求对偶、辞藻、音韵和典故。因为这种新兴的文体恢复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它为古文。 第一节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 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散文自身发展的规律都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一)古文运动是借助于儒学复兴运动的旗帜而发展起来的,而儒学复兴运动的产生又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阶级变动的结果。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事实上已割据的状态,强藩名为王臣实为敌国,疆土、甲兵、政令、赋税各自为政,朝廷基本上失去了对各藩镇的控制。唐宪宗虽然取得了对藩镇用兵的暂时性胜利,但骄兵捍将的实力并未真正瓦解,不久河北藩镇变乱又起。晚唐人甚至认为“与其闭门作天子,九族涂炭,不若开门作节度使用使,终身宝贵无忧。”(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四十六)肃宗、代宗、德宗都是暗弱昏聩的君主,任其宦官、奸佞和各地藩帅暗中勾结,朝官也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纲纪混乱,政出多门。唐王朝统治下的人民更是“居无尺椽,人无烟爨,萧条凄惨,兽游鬼哭。”(《旧唐书》卷一二三)但是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经济仍在不断地发展,刘晏理财使江南财富直抵关中,杨炎改用两税法使国库收大增,国家的统一和强盛是上下一致的要求。政治上的统一必然要求意识形态的统一,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一些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积极地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树起从尧舜、周公、孔子到汉以后的道统,他们首先要求在思想界天下只此一家,古今相承一脉。因此,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学复兴思潮,是一次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思想运动,很快得到了庶族士人的响应。大家明白,对儒学君臣父子社会秩序的动摇,对“夷夏之大防”种族界限的混淆,就意味着大唐帝国的瓦解与崩溃。韩愈写了《原道》等论文排斥释老,重申儒家之道,力图恢复以孔孟为正统的思想体系。大力宣传孔孟的儒家道统,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远不能完成这个历史任务,因而自然要求掀起一个以文风、文体为主要内容的文学革新运动。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兴运动的联系,就体现在韩愈文道合一的主张里。为了宣传儒学必须进行文风、文体改革,而文风文体改革又要以儒家之道作为指导思想。 (二)古文运动产生的第二个原因是在经济、政治、军事各个领域内全面掌权的世俗地主阶级,对封建社会前期门阀贵族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趣味的扬弃。中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向后期的转折,世俗地方取代门阀贵族,日益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占统治地位。“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青门”(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世俗地方由初唐入盛大唐而崛起,经中唐到晚唐而巩固。跟六朝以来以玄学为其思想基础的文学艺术不同,以中唐文

唐代名词解释

文章四友:指初唐诗人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他们基本上是武后时期的宫延 诗人,专力写作律诗,对唐代律诗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盛唐气象: 边塞诗派:盛唐边塞诗派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另有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诗 歌内容上大都描绘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抒写立功塞外的英雄壮志,歌颂将士不畏艰苦、抗敌御侮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揭露了军中的苦乐不均,表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时期以山水田园为主要写作对象的诗派,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 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 新乐府运动:指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反映现实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运动因主要倡导者白居易横遭毁谤收到挫折,最终无法继续下去。但新乐府运动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的光辉的一页,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文运动:唐代韩、柳等人发起的一场以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 质朴流畅的传统,反对浮华的文风的文学革新运动。他们所提倡的散文实际是一种新型的散文,既有所继承,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时代特点。 “郊寒岛瘦”是苏轼对唐代诗人孟郊和贾岛诗歌的评价(1分)。寒指清寒枯槁,瘦 指孤峭瘦硬,两者含义相似(1分)。郊、岛二人诗风格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格局狭隘窄小,破碎迫促,且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2分)。 韩孟诗派: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并称。唐人有“韩笔孟诗”之说。 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 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及其所代表的诗歌流派,这一说法最初见 于姚合《极玄集》。大历十才子包括李端、卢纶、吉中孚、韩、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津、夏侯审,大历初年他曾在长安参加重要唱和活动,又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其中以钱起、卢纶、戴叔伦成就最高。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相对盛唐,由壮阔变为清秀,由重气势变为重韵味,艺术显得更为精工。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晚唐裴铏有小说集名《传奇》,后即以名唐人小说。内 容多传述奇闻异事,后人称之为唐传奇。唐传奇是中国古典小说成熟的标志,对后代的文学创作有较大的影响。 变文:简称“变”,即转变的底本。一般说唱相间,散韵组合演述故事。说白与吟唱转

唐代被贬官的诗人及其当时诗作

唐代被贬官的诗人及其当时诗作 唐有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被贬,先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再流放峰州(今越南河内西北)。后一次,是因为他和武后的宠臣张易之兄弟交情不错,张氏兄弟被诛,遭此连累。有“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的诗句,写自己作为京城逐客的狼狈。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绝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中的“龙标”即指王昌龄,盖后世称王龙标。这位“七绝圣手”,何事遭贬,据说是性格的傲岸不羁,“不矜细行,谤议沸腾”,且不止一次被贬。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曾参加永王李璘幕府,李鄰以平安禄山叛乱为号,带兵沿长江下。后李鄰被其兄其兄唐肃宗李亨击杀,李白也因此获罪被流放夜郎,半路上到白帝城时遇赦。 杜甫因为没有“文凭”,在长安求官求得很辛苦。安史之乱,他在凤翔追到逃难的皇上,唐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官阶比七品芝麻官还小。回到长安后,就遇到唐肃宗罢免宰相房琯之事,杜甫上书进谏,为房琯辩护,触怒了肃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天涯沦落人”,这“江州司马”就是白居易。此前,他在京城做官,官不大,但也算体面。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当朝丞相武元衡被人当街残杀,整个京城为此震动。涉及政治谋杀,没人敢说话,白居易出于正义,写了一封奏章,要求朝廷迅速彻查此事,严惩杀人凶手。于是有人就以越权奏事为名将他告了,白居易也因此贬为了江州司马。 同为唐代古文运动领袖的“韩柳”,韩愈也被贬。韩愈是刑部侍郎,京城高官,他是就迎佛骨一事直谏皇上疏离佛教,激怒了宪宗,被贬潮州刺史。那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就是写在赴潮州的路途,苍凉悲壮。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晚唐的杜牧也曾受权贵排挤,出黄州刺史。《齐安郡晚秋》一诗有“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句,可见心中不平之气。

唐宋古文2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60 分。) V 1. 骈文未起之前就有了丽词,从下列哪个方面不能分析其产生的原因(A ) A. 对于技巧的追求 B. 联想 C. 事证 D. 音韵变化 满分:4 分 2. 古文在韩柳之前一直未能成功的原因不包括(D ) A. 脱离当时的现实生活、与时政有关的新鲜内容 B. 违背了文学自身发展的特点 C. 文章缺乏独创性,只是模仿先秦两汉的文体文风 D. 统治阶级推广意志力不够 满分:4 分 3. 以下不属于散文用典特点的是(B ) A. 采用白描句式 B. 一句一典,必须严加雕琢剪裁 C. 或列举数典,不必为了对偶、平仄而炼词铸句 D. 可详举一典,不限字数,亦不须另取一事与之对称 满分:4 分 4. 今人一般认为骈文起源于(A )。 A. 秦汉 B. 魏晋 C. 六朝 D. 西汉 满分:4 分 5. 唐初修类书与文学相关的目的是为了() A. 骈丽徘偶文章之用

B. 学习行文技巧 C. 革新骈俪文风 D. 研习散文之用 满分:4 分 6. 至(D ),人们开始使用具有文体意义的“散文”概念 A. 西晋 B. 西汉 C. 唐朝 D. 南宋 满分:4 分 7. 骈文的特点不包括(C ) A. 并列的排句,以两句或四句为主 B. 讲求对偶 C. 句法讲求变化多端 D. 用典 满分:4 分 8. 私家著述类散文中,属于语录体散文的是(C )。 A. 《国语》 B. 《荀子》 C. 《论语》 D. 《孙子》 满分:4 分 9. 隋朝王通《文中子》一书模拟B )形式 A. 《孟子》 B. 《论语》 C. 《左传》

D. 《汉书》 满分:4 分 10. 最早有意识地出于功利目的而提倡散体文的,历来认为是西魏的宇文泰、(A)等 人。 A. 苏绰 B. 欧阳修 C. 韩愈 D. 柳宗元 满分:4 分 11. 关于散文的发展,柳宗元曾有一个说法,认为魏晋之文()。 A. 简而野 B. 荡而靡 C. 慷慨通脱 D. 工丽与质野并存 满分:4 分 12. 下列不属于散文特点的是(D ) A. 散文为主,可以杂用一些排偶、对句,但很少用四六 B. 讲究朴素美,不用或少用典故与藻丽 C. 参差错落、抑扬顿锉的节奏,与骈文的整齐不同 D. 古文总体上是追求口语的入文 满分:4 分 13. “散文”二字最早出现在文献(B )中。 A. 刘勰《文心雕龙》 B. 西晋木华《海赋》 C. 韩愈《与冯宿论文书》 D. 刘师培《论文杂记》 满分:4 分

最全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期末必备,考研必背)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礼、气气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后、适适、征征、余馀。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其词性,在句中充当其它词类。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韩愈诗词经典的书法作品图片

韩愈诗词经典的书法作品图片 韩愈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有较高的文学成就。他创作的文学作品被许多人创作成书法作品,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与欣赏。下面是整理的韩愈诗词经典的书法作品图片。 韩愈诗词优秀的书法作品欣赏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长庆四年,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韩愈在科名和仕途上屡受挫折,思想倾向复古。他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唐王朝统一。在思想上提倡儒家正统思想,批判佛老思想。他领导了唐代反骈文的“古文运动”,反对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文风。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

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叙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他的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他的古文众体兼备,举凡政论、表奏、书启、赠序、杂说、人物传记、祭文、墓志乃至传奇,无不擅长,可大致概括为论说与记叙两类。其论说文气势雄浑,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名篇如《谏迎佛骨表》、《原道》、《原毁》、《争臣论》、《师说》等;记叙文则爱憎分明,抒情性强,名篇如《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等。韩文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许多精辟词语已转为成语,至今仍保存在文学语言和人们的口语中。韩诗成就虽不如其散文,在中唐亦占有重要地位,对宋诗影响颇大。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唐高宗武后朝,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四人才俊志雄, 仕途淹蹇。创作上有相似的审美追求,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之风,提倡刚健骨气,抒发真情实感。他们对齐梁诗风的批判尤显自觉,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使诗歌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对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在初唐文坛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激昂豪迈与忧愤感伤交织。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初唐四杰”。 2.风雅兴寄: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歌主张。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 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 安,号称“吴中四士”。 4.初唐体:初唐诗坛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歌行体诗歌。句式自由,以 七字为主,间以三、五、九言,骈散兼行,音韵格律也较自由,篇幅较长,往往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代表作如卢照邻《长安古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 5.上官体:指高宗朝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其诗歌好以绮错婉媚为本,题材以奉和、 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时人纷纷仿效,形成了着力刻画美丽的物象,讲究对仗,用典整丽,精切,音律和谐优美,体制精巧玲珑,他为诗歌的趋于格律化提供了新的范式,是齐梁以来,新体诗过渡到沈宋律诗的一座桥梁。 6.沈宋:指沈佺期与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 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 "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的作品“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声律精确,属对工整,推动了律诗的发展,五律体制至此已完全定型,七律的体制也开始规范。他们对唐代律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自此以后,近体诗与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划分,诗人在创作上,专工新体和专工古体也渐渐有了分道扬镳之势。 7.文章四友:指初唐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他们的诗 歌以宫廷应制奉和之作,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内容贫弱,文辞浮艳。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他在游宦之中写了一些感情真挚的好诗。 8.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 深沉苍凉,“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著蕴藉、曲折有力,而不是感情奔放,一泻无余,有抑扬顿挫、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顿挫之间有紧密联系,是指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终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沉郁顿挫:所谓“沉郁”,所谓“顿挫”,。

韩愈文学主张

韩愈文学主张 引导语:韩愈,字退之,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今天为大家讲述一下,关于韩愈的文学主张。 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自幼就因为家风的影响而对文学有着多于常人的兴趣和认知。韩愈七岁时就能言,十二岁时就能下笔成文,所以他能够对文学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有着自己的见解。韩愈认为当时的文学创作一味地追求对仗工整讲究声律的骈体文,是不利于内容的表达。所以自韩愈开始,就倡导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的两位领袖 韩愈所主张倡导的古文运动,不是简简单单的创作古时的文章,那样反而不利于当时文学创作的发展,而是学习先秦两汉时期散文创作的精华。韩愈人文文章的一大重要目的和作用,就是说理明道,不是在文章表明做花式的修饰功夫。纵观韩愈自己所创作的诗句文章就可以看出,他的文章有着雄伟的气势,说理极为透彻达点,逻辑性思维也是极为清楚清晰的。所以唐时的杜牧将韩愈的文章和杜甫的诗句并称为“杜诗韩笔”,苏轼更认为他是“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主张文学创作要重视内容的表达,这也被他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中。韩愈的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言不讳,率真无比,就是敢于讲真话,这也是同他积极有为的政治素养相关联的。韩愈所创作的《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壮》还有《论佛骨表》都是很好的表现,其中《论佛骨表》更是指出了为官的人不敢指出皇帝过错的事实。这一篇文章还差点要了韩愈的性命,幸亏有人求亲,才降为被贬潮州的结局。 韩愈的文学主张无论是对当时还是后世,影响都是巨大的。自南北朝以来的浮华文化,也自此渐渐被抛弃,一股文学清风开始吹起。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韩愈作为一代名家,其文学作品可谓汗牛充栋,其中惊世名言更是比比皆是,以下节选了韩愈作品中部分诗词加以赏析。 韩愈的诗风在中唐诗坛上开创了一个重要流派,其笔力雄健,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新乐府运动: 唐代贞元、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一批诗人,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重通俗,尚写实”,本着“文章合为文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敢于面对生活,自觉地把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大量赋咏新题材,运用新语言,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这就是新乐府运动。 其特点有:一是用新题,建安以来的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二是写时事,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姑于杜甫。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新乐府诗多未尝“播于乐章歌曲”。从音乐角度看是徒有乐府之名,而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的乐府。 2. 沉郁顿挫: 这个词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风格特征。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於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的所在。就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强烈是第一位的。他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 3. 苦吟诗人: “苦吟”,即作诗反复吟咏,苦心推敲,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苦吟诗人”是晚唐时期,以贾岛和姚合为代表的诗派。他们继承韩愈、孟郊的诗风,以“苦吟”的态度,致力于炼字和锤炼佳句,几乎达到了呕心沥血的程度,缺点在诗境狭窄,有句无篇。历史上最著名的苦吟诗人,大都出现在唐代。著名的苦吟故事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的推敲。 4.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它经历了从两晋到隋的萌芽期,初唐到盛唐的准备期,中唐的高潮期,晚唐的衰落期等四个阶段。 它以儒学复古为号召,以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为楷模,用刚健质朴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统,革新文风和文体的目的。中唐的韩愈和柳宗元,提出了以“文以载道”为核心的完整的古文理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并把它推向高潮,一时追随者云起响应,终于确立了古文的统治地位。(文风文体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而言,是由骈体而到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古文:文体名,是散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用文言写的散体文,与骈文相对而言) 5. 韩孟诗派 这是中唐诗坛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此外还有夹到、姚合等人。他们作诗不重视写实,重视主观感受,内容态度上讲究的是煊才、苦吟,不把诗歌作为讽喻时政,干预现实的手段,也不重视社会接受,形式上不愿意从俗趋易,追求的是独创、出奇,用语务去陈言,选择物象搜奇剔怪,风格深险怪僻,又称“险怪诗派”。 主张“不平则鸣”,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76题

1、陈子昂: 初唐著名诗人,他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反对统治当时诗坛的齐梁诗风,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为唐诗风貌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2、上官体: 初唐前期的诗坛,为梁陈余风所笼罩,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沿袭六朝的华艳风习。上官仪的作品尤其“绮错婉媚”,当时号为“上官体”。 3、初唐四杰: 指初唐时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诗歌逐渐摆脱绮靡文风和诗风的影响,诗歌反映的生活面大为开阔了,给唐代诗歌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四杰”使诗歌从没有生气的宫廷生活中挣脱出来了,转向了广阔的社会,从无病呻吟转向抒怀言志,从纤弱变为壮大,从齐梁逐渐走向盛唐。 4、“风骨”: 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推崇汉魏古诗,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之作,主张诗歌要有“兴寄”和“风骨”,即要有社会内容和明朗刚健的风格,为唐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5、“兴寄”: 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推崇汉魏古诗,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之作,主张诗歌要有“兴寄”和“风骨”,即要有社会内容和明朗刚健的风格,为唐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6.沈宋 “沈宋”是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同宋之问的并称。二人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律诗形式方面所做的贡献。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新唐书·宋之问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庚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7、文章四友: 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苏味道和李峤又以苏李并称。 8、盛唐诗:

韩愈《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和反复论证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3.认识从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第一段的作用及其论证结构。 2.意动用法及“主谓短语中的‘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每节课都要喊“老师好”,用此表示心中对老师的尊重。古人也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是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的,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可见其重要性。教师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没有教师,人类的文明之火就无法传递下去。那么,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韩愈的《师说》来探个究竟吧! 一、字词正音: 读dòu(句读) 郯tán(郯城,县名) 苌cháng(姓) 句读dou 聃dān(用于人名,老聃) 贻yí(赠送) 或不焉fou 经传zhuan 从师cong 读书du 不能bu 传道chuan 从容cong 二、解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三、作者简介: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 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观点“师其意不

名词解释(隋唐五代)

名词解释(隋唐五代) 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李杜:特指李白和杜甫,二人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成就最高,且生当同时,交谊深笃,故唐人习惯将其并称。 “诗史”:“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韩愈名篇赏析

韩愈名篇赏析 作者:尘涵| 来源:网络转摘| 时间:2007-02-20 | 【大中小】 【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幼孤,由兄嫂抚养成人,贞元年间登进士第,先后任汴州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等职。曾因关中大旱,上疏请免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后又因谏迎佛骨事,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提倡仁政,在思想上排斥佛老,倡扬正统儒家思想。在文学上,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提倡古文,主张“文以载道”,所作诗歌多有社会现实的反映和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特别是在艺术上勇于创新,“以文为诗”,对宋诗影响极大,与孟郊等人被称为“韩孟诗派”。 这首诗是韩愈在德宗贞元十七年七月与李景兴、侯喜、尉迟汾等人同游洛阳惠林寺时所作。诗以开篇“山石”二字为题,其实并非咏山石,而是一篇纪游诗。诗中叙写从“黄昏到寺”、“夜深静卧”到“天明独去”的整个游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按照时间与行程的顺序依次写来,既吸取散文游记的写法,又充分择取景面,使自然风景、人文景观、人物动态穿插交错,在游踪历历、情景逼现中融炼出独特的审美意境。结尾四句,通过“人生如此”的愉悦感受表现超脱世俗名利羁绊的

主旨,并以“吾党二三子”点明同游人物,反贯全篇,尤增意趣。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 曲江,唐代著名的游览胜地,在长安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水部张员外籍,指唐代诗人张籍,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白二十二舍人,指唐代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排行二十二。这首诗大约作于长庆二年,韩愈与张籍、白居易相约同游曲江,白居易却因雨后泥泞未能应约前往,韩愈因作此诗寄意。 这首七言绝句结构甚为奇特,前三句写曲江之春景,后一句寄白居易。雨后轻阴,到傍晚时分雾散云开,春光明媚,繁花千树,景象显然较平日尤为清新明净,而正值春水泛溢,水天映照,别具一番情趣。一个“晚”字,既是晚晴的写实之笔,也是恋恋忘归的情怀表露。三句极写曲江春景之美,正为衬托末句之问,如此良辰美景,君竟爽约不来,岂不可惜?而与首句“晚”字对照,又可见自身苦候时长,委婉地表露出埋怨之意。诗人因游兴之高,所以对友人爽约生出怨惜之情,而无论是诗人的游兴还是对友人的怨惜,都是由曲江景色之美激发出来的,因此,诗写兴情,实为衬景。 【花岛】 蜂蝶去纷纷,香风隔岸闻。欲知花岛处,水上觅红云。 这首诗描写一座开满鲜花的江中小岛的美丽景色,却并未正面描绘,而是通

唐宋古文八大家

3000名语文文学常识 【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北宋书》、《南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巍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旧唐书》、《引五代史》、《新五代史》、《宋书》、《辽书》、《金书》、《元书》、《明书》【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汉姆莱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二十四、其他:-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晚唐体是指宋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因模仿学习唐代贾岛,姚合诗风得名,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晚唐体诗人中身份迥异的是寇准,他成了晚唐体盟主。 白体诗: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人物有王禹偁、李昉、徐铉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留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其中王禹偁更重视白居易的讽喻诗,自觉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王诗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开宋诗一代新风。 西昆派:西昆派为北宋初年影响最大,声势最盛的流派,主要在宋真宗朝流行。师法唐代诗人李商隐,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多是在朝官了。名称由来是杨亿所编著的《西昆酬唱集》。西昆派停留在对李商隐诗歌艺术外貌的模仿层次,缺乏真挚情怀和深沉感慨,优点是追求诗歌艺术美感,纠正了浅陋平直的五代文风,缺点是立足模仿,缺乏自立精神和艺术个性。《西昆酬唱集》问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真宗皇帝也无法禁绝。直到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西昆体流弊才被彻底肃清。 山谷体:指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风。黄庭坚写诗推崇杜甫,提倡“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法,要求既做到“无一字无来处”,又能推陈出新,自成一家。为了达到新奇瘦硬的艺术效果,他在诗中造拗句,作硬语,押险韵,用僻典,形成一种精警奇崛、沉雄老朴的风格,对当世和后世的诗坛影响较大。因其自号山谷道人,故名。 四灵诗派(或永嘉四灵):指南宋诗人徐照(字灵辉)、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四人。因四人的字号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故名。又因其是永嘉人,故又称“永嘉四灵”。“四灵”写诗推崇唐代贾岛、姚合,专工近体,尤重五律,好以精练语言刻划寻常景物,但内容贫乏,意境狭窄。因反对江西诗派“以学问为诗”在书本上功夫的习气,故成就虽微,但也有一定影响。 江湖派:中国南宋时期的诗歌流派。因书商陈起所刻《江湖集》等诗集而得名。江湖派诗人有布衣,也有官宦,生活年代不一,其中因功名不就而浪迹江湖的下层文人的作品较有影响。作品或吟咏山川,或记述事件,或抒发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不满朝政、不愿与之合流的态度。也有的反映了厌恶仕途、仰慕隐逸、消极避世的思想。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古体诗和七言绝句。诗风平直流畅,质实古朴。代表作家有刘过、姜夔、敖陶孙、戴复古、刘克庄等。 说话四家:中国古代民间“说话”,相当于后来的“说书”。在宋代民间“百戏伎艺”中以“说话”最为发达,而且分“说话四家”,即“小说”、“说铁骑儿”、“说经“、“讲史书”。今所能见到的宋元话本,主要是“小说”和“讲史”两家。“小说”一家在宋代最受欢迎。 四大南戏(荆拜刘杀):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简称“荆、刘、拜、杀”。是 《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部南戏的合称。这四部戏体现着南戏的发展变化,“四大南戏”中的三个剧本都有传说中的作者,表明文人在南戏写定过程的作用。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与《琵琶记》一起,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彰显着南曲创作的生命力。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 出自Wiki 跳转到:导航, 搜索 关键字:多样化|个性鲜明|平易畅达 宋代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宋代散文沿着唐代散文的道路而发展,最终的成就却超过了唐文。后人有“唐宋八大家”之说,而八位古文作家中有六人出于宋代[1]。而且北宋的王禹偁、范仲淹、晁补之、李格非、李廌,南宋的胡铨、陆游、吕祖谦、陈亮等人,也都堪称散文名家。宋代散文作家的阵容比唐代更为壮大。 宋代作家吸取了唐代古文的经验和教训,使古文更加健康地发展。唐代的韩愈、柳宗元等人,在古文的章法、句法等技巧和叙事、议论等功能方面,都为宋代作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然而唐代古文本是作为骈文的对立面而出现的,韩、柳对骈文颇为排斥,这使习惯于骈文的作家和读者都感到不满,所以古文并没有取代骈文的地位。而且韩愈的古文已有艰涩古奥的倾向,韩愈以后的古文作家因袭了这个缺点。到了晚唐、五代,骈文又重新占据了优势。宋代作家清醒地看到了唐代古文的得失,于是欧阳修等人既采取古文作为主要的文体,又反对追求古奥而造成的险怪艰涩,从而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宋代散文的文体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欧、苏等人并不绝对摒弃骈文,他们的古文注意吸收骈文在辞采、声调等方面的长处,以构筑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同时,他们又借鉴古文手法,对骈文进行改造,创造出参用散体单行的四六和文赋。这样,古文和骈文经过取长补短而各自获得了新的活力。此外,宋代散文中还出现了独具一格的笔记文。这种文体长短不拘,轻松活泼,是古文文体解放的重要标志。 散文在传统上具有议论、叙事、抒情三种主要功能。在宋代散文中,这些功能更加完善,而且融为一体,使散文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宋代的政论文和学术论文特别发达,从王安石、曾巩到胡铨、吕祖谦,散文的议论功能臻于完善。以欧、苏为代表的作家则更加注意三种功能的融合,加强了散文的抒情性质与文学意味。比如欧阳修的史论在议论中渗入强烈的感情色彩,苏轼的亭台记把叙事与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秋声赋》、《赤壁赋》等散文名篇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