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酶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端粒酶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端粒酶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人体衰老的钥匙--端粒酶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摘要:端粒酶是基本的核蛋白逆转录酶,可将端粒DNA加至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端粒在不同物种细胞中对于保持染色体稳定性和细胞活性有重要作用,端粒酶能延长缩短的端粒(缩短的端粒其细胞复制能力受限),从而增强体外细胞的增殖能力。端粒酶在正常人体组织中的活性被抑制,在肿瘤中被重新激活,端粒酶可能参与恶性转化。端粒酶在保持端粒稳定、基因组完整、细胞长期的活性和潜在的继续增殖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端粒酶的存在,算是把 DNA 克隆机制的缺陷填补起来,藉由把端粒修复延长,可以让端粒不会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得细胞分裂克隆的次数增加。

但是,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受到相当严密的调控,只有在造血细胞、干细胞和生殖细胞,这些必须不断分裂克隆的细胞之中,才可以侦测到具有活性的端粒酶。当细胞分化成熟后,必须负责身体中各种不同组织的需求,各司其职,于是,端粒酶的活性就会渐渐的消失对细胞来说,本身是否能持续分裂克隆下去并不重要,而是分化成熟的细胞将背负更重大的使命,就是让组织器官运作,使生命延续,但不是永续,这种世代交替的轮回即是造物者对于生命设计的巧思。

关键词:端粒酶;研究现状;进展

1 发展概况

科学家们在寻找导致细胞死亡的基因时,发现了一种叫科学家们在寻找导致细胞死亡的基因时,发现了一种叫端粒的存在于染色体顶端的物质。端粒本身没有任何密码功能,它就像一顶高帽子置于染色体头上。在新细胞中,细胞每分裂一次,染色体顶端的端粒就缩短一次,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就无法继续分裂了。这时候细胞也就到了普遍认为的分裂100次的极限并开始死亡。因此,端粒被科学家们视为“生命时钟”。

科学家由此又开始研究精子和癌细胞内的染色体端粒是如何长时间不被缩短的原因。1984年,分子生物学家在对单细胞生物进行研究后,发现了一种能维持端粒长度的端粒酶,并揭示了它在人体内的奇特作用:除了人类生殖细胞和部分体细胞外,端粒酶几乎对其他所有细胞不起作用,但它却能维持癌细胞端粒的长度,使其无限制扩增。

其他与寿命有关的基因也在被不断地发现,它们的工作原理与端粒相似。科学家们不但希望能找到人体内所有的生命时钟,更希望找到拨慢时钟的方法。这时候细胞也就到了普遍认为的分裂100次的极限并开始死亡。因此,端粒被科学家们视为“生命时钟”。

2 端粒酶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2.1衰老机理及假说

许多人错误的认为,退休是一个人进入生理老年的开端。而老年则是衰老的标志,其实,这是不科学的。人体的所有器官和组织都由细胞组成,但组成器官和组织的细胞有两大类,即干细胞和非干细胞。人体衰老正是由细胞特别是干细胞衰老引起的。医学家认为,如果人类若能避免一些疾患和意外事故,人类寿命的上限应当是130岁。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前和进行之中,对长寿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就有了许多显著的成果与发现。总的归纳起来便是:衰老是一种多基因的复合调控过程,表现为染色体端粒长度的改变、DNA损伤(包括单链和双链的断裂)、DNA的甲基化和细胞的氧化损害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才造成了寿命的长短。

近几十年来,随着现代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等边缘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衰老的机理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有许多学说如遗传程序学说、DNA分子修复能力下降假说、体细胞突变学说、差错灾难学说和交联学说等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但端粒学说刚进入人们的研究范围。端粒缩短可引起衰老,而维持端粒长短的重要活性物质便是端粒酶。那么人为什么会衰老,以至走向死亡呢?有研究者对导致人体细胞衰老的原因提出了“程序假说”和“错误积累假说”。细胞分裂的时候,DNA被复制,但是由于X射线、紫外线、活性氧、有害物质的损害,DNA会发生异常变化,于是DNA在复制过程中就会产生错误。随着错误的积累,生成了异常蛋白质,细胞机能变得低下,于是细胞便不能继续分裂,呈现出了衰老迹象。这就是所谓“错误积累假说”。

因此,人不像机器那样容易磨损和坏掉,而是能自我成长和修复,但这只能算是衰老的伴生现象。对衰老机理的研究就是为了有效地指导抗衰老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但是,人类衰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衰老的机理也是极为复杂的。

2.2端粒和端粒酶

端粒是真核细胞内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片断,经常被比做鞋带两端防止磨损的塑料套,由富含G的核酸重复序列和许多蛋白质组成,包括Ku70、Ku80、依赖DNA的蛋白激酶和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2(TRF2)等。不同个体的端粒初始长度差异很大,在人中大约为15 kb,在大鼠中可长达150 kb,在小鼠中一般在5~80 kb之间变化,而在尖毛虫中却只有20 bp。染色体复制的上述特点决定了细胞分裂的次数是有限的,端粒的长度决定了细胞的寿命,故而被称为“生命的时钟”。端粒就像DNA的帽子,保护DNA重要信息不丢失

端粒酶(或端粒体酶)是一种能延长端粒末端的核糖蛋白酶,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其含有引物特异识别位点,能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 并加到染色体末端,使端粒延长,从而延长细胞的寿命甚至使其永生化。如果细胞被病毒感染,或者某些抑癌基因如p53、pRB等突变,细胞可越过M1期而继续分裂,端粒继续缩短,最终达到一个关键阈值,细胞进入第二致死期M2,这时染色体可能出现形态异常,某些细胞由于端粒太短而失去功能,从而导致细胞死亡。但极少数细胞能在此阶段进一步激活端粒酶,使端粒功能得以恢复,并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从而避免死亡。最近Shay et al在Science上发表了一幅有趣的模式图,简要介绍了端粒、端粒酶介导细胞凋亡或永生化的过程。

大量的证据表明,端粒酶的激活或抑制会导致细胞永生化或进入分裂终止期。端粒酶在超过80%的永生细胞系及大多数肿瘤组织中呈激活状态。端粒酶的抑制会使胚胎干细胞、骨髓造血细胞的增生受到抑制,并使肿瘤细胞系增生减弱,以致于凋亡增加。有必要指出的是:端粒酶对细胞增生、衰老及凋亡的调节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的。其中端粒延长依赖性机制作用缓慢,需要多代细胞端粒的进行性缩短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诱发细胞静止信号的激活。最近有一种端粒延长非依赖性机制,其作用较快,可能涉及到端粒三级结构的改变,蛋白相互作用的改变,转位的改变等。

2.3端粒及端粒酶与衰老的关系

关于端粒丢失同衰老的关系理论是由Olovnikov博士于1973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端粒的丢失很可能是因为某种与端粒相关的基因发生了致死性的缺失。目前认为,人类细胞内端粒酶活性的缺失将导致端粒缩短,每次丢失50~200

个碱基,这种缩短使得端粒最终不能被细胞识别。端粒一旦短于“关键长度”,就很有可能导致染色体双链的断裂,并激活细胞自身的检验系统,从而使细胞进入M1期死亡状态。如果细胞试图要维持其正常分裂,那么就必须阻止端粒的进一步丢失,并且激活端粒酶。Cooke等认为,由于人体细胞中的端粒酶未被活化,从而导致了端粒DNA缩短。因此,只有那些重新获得端粒酶活性的细胞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对于那些无法激活端粒酶的细胞将只能面临趋向衰老的结果。研究人员最近还发现,患有一种可加速衰老的遗传病人具有异常短的端粒,这进一步表明端粒在衰老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人类细胞中,研究者还发现,端粒缩短的速率与细胞抗氧化损伤的能力相关。更容易遭受氧化损害的细胞,其端粒缩短更快,然而那些更能抵抗这种损伤的细胞,端粒缩短得较慢。如果能减免细胞损伤或激活端粒酶,即可控制人类的衰老进程。

端粒酶的表达已知能够抑制衰老,而Weinberg and colleagues认为端粒酶的作用主要在于延长了端粒悬垂的长度。细胞的复制期限被认为由最终导致衰老的两个机制决定,一个是累积的DNA损伤,另外一个是端粒的进行性缩短。Weinberg and colleagues研究了一个端粒的特殊悬垂结构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悬垂结构只在富含C的末端之外还有一个由几百个核苷酸组成的富含G的结构。据称Shay实验小组的研究策略是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从而迫使永生化细胞转变为正常细胞,进入正常的衰老和死亡模式。

3 端粒酶的应用

一般认为,端粒酶活性的再活化,可以维持端粒的长度,而延缓细胞进入克隆性的老化,是细胞朝向不老的关键步骤。在表皮纤维母细胞中恢复端粒酶的活性确实可以延长细胞分裂的寿命,使细胞年轻的周期延长。

此外,在医疗方面的运用,以血管的内皮细胞为例,血管的内皮细胞在血流不断冲刷流动下,损伤极快,个体年轻时周围组织可以不断提供新的细胞来修补血管管壁的损伤,一旦个体年老以后,损伤周围无法提供新的细胞来修补,动脉也就逐渐走向硬化的病征。若是周围组织中细胞的端粒酶被活化,端粒因此而延长,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使得周围组织不断提供新的细胞来填补血管的损伤,因而能够延缓因血管硬化所造成的衰老表征。就如同寻找端粒酶抑制剂的基本理

论,科学家也正积极地利用相同的策略,同时找寻端粒酶的活化剂。

整体来说,老化和癌症的发生机制要比我们想象中的复杂,由于它们属于多重因子所造成的疾病,单一方向的预防和治疗并不足以涵盖全部的病因,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只是探讨老化机制中的一环而已。

4 发展前景

人类体细胞在复制衰老过程中产生的端粒丢失现象已在体外得到了证实,而且体内的端粒丢失可作为判断供体年龄的依据。我们只要设法使已衰老的人体内各种干细胞的端粒长度恢复到年轻时的水平,老人就会返老还童和长生不老。但在人类端粒及端粒酶的基础研究中,还存在着许多难点,如:人端粒末端的精细结构,端粒的非端粒酶延伸机制;人端粒酶的具体结构及其基因所在的位置;端粒酶的激活机制及其活性调节等,均有待于回答。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有关衰老与抗衰老的研究重点还应放在以最新生物学技术研究有关长寿与衰老基因的克隆、结构分析以及对这些基因的调控机制;机体衰老过程中自由基、突变以及其它有害刺激因素启动细胞衰老凋亡的分子机制和这些过程被调控的分子机理;利用衰老基因与长寿基因的研究成果进行的基因治疗方面研究等。

5 其它相关内容

端粒(Telomere)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人端粒是由6个碱基重复序列(TTAGGG)和结合蛋白组成。端粒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可稳定染色体的功能,防止染色体DNA降解、末端融合,保护染色体结构基因,调节正常细胞生长。

正常细胞由于线性DNA复制5'末端消失,随体细胞不断增殖,端粒逐渐缩短,当细胞端粒缩至一定程度,细胞停止分裂,处于静止状态。故有人称端粒为正常细胞的“分裂钟” (Mistosis clock) ,端粒长短和稳定性决定了细胞寿命,并与细胞衰老和癌变密切相关。端粒酶(Telomerase)是使端粒延伸的反转录DNA台成酶。是个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核酸-蛋白复合物。其RNA组分为模板,蛋白组分具有催化活性,以端粒3'末端为引物,合成端粒重复序列。端粒酶的活性在真核细胞中可检测到,其功能是合成染色体末端的端粒,使因每次细胞分裂而逐渐缩短的端粒长度得以补偿,进而稳定端粒长度。主要特征是用它自身携带的RNA作

模板,通过逆转录合成DNA。

参考文献

[1] 李季平,任雪平.端粒及端粒酶.中国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

室.110001.2007年 07期,1993:24-27.

[2] 程增涛. 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及应用.分子生物工程科学杂志,2003,

31(1):12-19.

[3] 陈德,刘新,杨建军.端粒及端粒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北京科技出版

社,2003:7.

[4] 周岗,付小兰,李海新.中国分子生物学科技论坛,2004.

[5] 马其民,陶敏.端粒及端粒的研究进展.分子生物学工程学

报,2007.(6):219-307.

[6] 王郁,周仲陶,付文.端粒及端粒技术研究及其进展.中国衰老研究中

心,2005:120-121.

[7] James, Leonanad, Babala. Advancement the a DNA system for large-scale

culture with biological rhythm. Biotechnol. Bioeng,23: 79-95. [8] Gund,Luisia, Claymorestone. Model of oxygen transport limitations in

hollow fiber bioreactors . Sci.37: 987-989.

[9] Neil, Cookie,John Adams.The delaying death of human cells. Chem. Eng .

Biotechnol. Bioeng,40: 132-135.

端粒及端粒酶的研究进展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1999年 第26卷 第5期 Vol.26 No.5 1999 端粒及端粒酶的研究进展 任建国 周军 戴尧仁 摘要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独特的蛋白质-DNA结构,在保护染色体的完整性和维持细胞的复制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端粒酶则是由RNA和蛋白质亚基组成的、能够延长端粒的一种特殊反转录酶.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的变化与细胞衰老和癌变密切相关.端粒结合蛋白可能通过调节端粒酶的活性来调节端粒长度,进而控制细胞的衰老、永生化和癌变.研制端粒酶的专一性抑制剂在肿瘤治疗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 端粒,端粒酶,衰老,永生化,癌变 学科分类号 Q50 Progress in the Studies of Telomere and Telomerase. REN Jian-Guo, ZHOU Jun, DAI Yao-Ren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Telomeres are unique DNA-protein complexes at the terminals of chromosomes that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protecting chromosomal integrity and in maintaining cellular replicative potential. Telomerase is a specialized reverse transcriptase, composed of both RNA and protein subunits, that elongates telomeric repeats. The changes in telomere length and telomerase activity are closely linked to cell aging and carcinogenesis. Telomere binding-protein may regulate telomere length by regulating telomerase activity, and then control cell aging, immortalization and carcinogenesis.The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telomerase inhibitors will have broad prospect in the aspect of tumor therapy. Key words telomere, telomerase, aging, immortalization,carcinogenesis 近年来,有关端粒及端粒酶的研究异常活跃,许多新的结构和功能的发现使之成为生物学和医学关注的热点.本文拟对端粒及端粒酶的最新进展予以阐述. 1 端粒(telomere)  端粒是真核细胞内染色体末端的蛋白质-DNA结构,其功能是完成染色体末端的复制,防止染色体免遭融合、重组和降解[1~3].从单细胞的有机体到高等的动植物,端粒的结构和功能都很保守. 1.1 端粒DNA

项目进度管理研究报告

【文章摘要】随着项目管理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国内对项目管理的认识也日益深刻,但是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项目进度管理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正是基于这个背景,我们通过对国内外项目管理研究状况和项目进度管理研究的梳理,对项目进度管理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利于项目管理的研究和应用的推广。 【关键词】项目管理进度管理研究展望 一、项目管理研究动向 现代项目管理概念起源于美国,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终于在上世纪50年代末形成了一门关于项目资金、时间、人力等资源控制的管理科学,也就是现代项目管理学。我国从80 年代初开始接触项目管理方法,但对于项目管理的理论研究重视不够,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最初主要应用于建筑行业,因此项目管理的应用研究也大多集中项目管理论文在工程施工过程的项目管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项目管理作为现代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行业也逐渐开始采用项目管理的方法,使得我国的项目管理在最近 20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项目管理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近年来,国际上项目管理研究与应用发展主要呈现“四化”趋势:(1)内容完善化:项目管理的内容最初主要针对项目执行阶段的管理,经过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目前已经扩展到全面、系统地思考整个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包括启动、计划、执行、控制、一直到项目收尾。 (2)应用多样化:项目管理最初主要应用于建筑、国防、航天等少数行业,尤其是工程管理中的项目管理应用尤为广泛,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项目管理的应用范围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广泛应用于IT 、石化、制药、电力、交通等行业。 (3)体系丰富化:随着项目管理应用范围的多样化,项目管理的体系也得以不断的丰富,其理论与方法在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领域的过程中得到迅速的发展,逐渐成为集多领域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不仅包括一些通用的项目管理基础知识,更涵盖了诸如工业工程、系统工程、决策分析、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理论等管理知识。 (4)手段信息化: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和现代信息手段的不断发展,项目管理手段的信息化水平也得以快速发展,通过各种类型的项目管理软件,对项目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收集、储存、检索、分析和分发,从而达到改善项目生命期内的决策和信息的沟通,提高项目管理目标。 二、项目进度管理的研究现状及研究展望 虽然项目管理得以不断扩展和应用,但是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进度管理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有关项目进度管理的研究大多是在项目管理文章中加以论述,篇幅不重。但是,很多作者从其他角度对项目进度管理的研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侯永刚从控制科学的角度,对项目管理进行了研究;王清波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有效控制系统模型,对项目整个目标系统的有效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丁乐群等从奖惩机制的影响因素出发,建立了项目管理的奖惩机制数学模型,对项目进度管理实施中的奖惩进行了研究;马国丰等从约束理论的角度分析了项目进度延迟的原因,对制约因素在项目进度管理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汪强从信息化的角度,对进度控制的模型进行研究,以期探索进度控制的信息化;俞宗卫从进度控制理论的角度,探讨减少进度失控问题的方法;邹琼从六西格玛管理的角度,去探讨其在项目进度管理中的

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及应用

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及应用 2005-4-11 https://www.360docs.net/doc/0110370217.html, 来源:丁香园 10:56:00 摘要:古往今来,“长生不老”成为人们一直追求的梦想,曾经有多少人用各种方法来延缓衰老,但终未取得显著效果。近年来研究证实,端粒缩短导致衰老。本文就端粒、端粒酶与衰老的关系做一综述。 关键词:端粒、端粒酶、衰老 最早观察染色体末端的科学家始于19世纪末期,Rabl[1]在1885年注意到染色体上所有的末端都处于细胞核的一侧。20世纪30年代,两个著名的遗传学家McClintock B [2]和Muller HJ [3]发现了染色体的末端可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完整性。Muller将它定义为“telomere”,这是由希腊词根“末端”(telos)及“部分”(meros)组成的。30多年前,Hayflick[4]首次提出将体外培养的正常人成纤维细胞的“有限复制力”作为细胞衰老的表征。在此过程中,细胞群中的大部分细胞经历了一定次数的分裂后便停止了,但它们并没有死亡,仍保持着代谢活性,只是在基因表达方式上有一定的改变。于是Hayflick猜测细胞内有一个限制细胞

分裂次数的“钟”,后来通过细胞核移植实验发现,这种“钟”在细胞核的染色体末端——端粒。但端粒究竟是怎样的复杂结构呢?Blackburn和Gall[5] 于1978年首次阐明了四膜虫rDNA分子的末端结构,他们发现这种rDNA每条链的末端均含有大量的重复片段,并且这些大量重复的片段多是由富含G、C的脱氧核苷酸形成的简单序列串联而成。在1985年,CW?Greider和EH?Blackburn发现将一段单链的末端寡聚核苷酸加至四膜虫的提取物中后,端粒的长度延长了,这就说明了确实有这样的一种酶存在[6],并将它命名为“端粒酶”(telomerase)。之后,耶鲁大学Morin 于1989年在人宫颈癌细胞中也发现了人端粒酶[7] 。近年来,随着人体端粒酶的发现和端粒学说的提出,已经知道决定细胞衰老的“生物钟”就是染色体末端的端粒DNA,它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短。 一、衰老机理及假说 许多人错误的认为,退休是一个人进入生理老年的开端。而老年则是衰老的标志,其实,这是不科学的。人体的所有器官和组织都由细胞组成,但组成器官和组织的细胞有两大类,即干细胞和非干细胞。人体衰老正是由细胞特别是干细胞衰老引起的。医学家认为,如果人类若能避免一些疾患和意外事故,人类寿命的上限应当是130岁。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前和进行之中,对长寿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就有了许多显著的成果与发现。总的归纳起来便是:衰老是一种多基因的复合调控过程,表现为染色体端粒长度的改变、DNA损伤(包括单链和双链的断裂)、DNA的甲基化和细胞的氧化损害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才造成了寿命的长短。

端粒酶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人体衰老的钥匙--端粒酶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摘要:端粒酶是基本的核蛋白逆转录酶,可将端粒DNA加至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端粒在不同物种细胞中对于保持染色体稳定性和细胞活性有重要作用,端粒酶能延长缩短的端粒(缩短的端粒其细胞复制能力受限),从而增强体外细胞的增殖能力。端粒酶在正常人体组织中的活性被抑制,在肿瘤中被重新激活,端粒酶可能参与恶性转化。端粒酶在保持端粒稳定、基因组完整、细胞长期的活性和潜在的继续增殖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端粒酶的存在,算是把 DNA 克隆机制的缺陷填补起来,藉由把端粒修复延长,可以让端粒不会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得细胞分裂克隆的次数增加。 但是,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受到相当严密的调控,只有在造血细胞、干细胞和生殖细胞,这些必须不断分裂克隆的细胞之中,才可以侦测到具有活性的端粒酶。当细胞分化成熟后,必须负责身体中各种不同组织的需求,各司其职,于是,端粒酶的活性就会渐渐的消失对细胞来说,本身是否能持续分裂克隆下去并不重要,而是分化成熟的细胞将背负更重大的使命,就是让组织器官运作,使生命延续,但不是永续,这种世代交替的轮回即是造物者对于生命设计的巧思。 关键词:端粒酶;研究现状;进展 1 发展概况 科学家们在寻找导致细胞死亡的基因时,发现了一种叫科学家们在寻找导致细胞死亡的基因时,发现了一种叫端粒的存在于染色体顶端的物质。端粒本身没有任何密码功能,它就像一顶高帽子置于染色体头上。在新细胞中,细胞每分裂一次,染色体顶端的端粒就缩短一次,当端粒不能再缩短时,细胞就无法继续分裂了。这时候细胞也就到了普遍认为的分裂100次的极限并开始死亡。因此,端粒被科学家们视为“生命时钟”。 科学家由此又开始研究精子和癌细胞内的染色体端粒是如何长时间不被缩短的原因。1984年,分子生物学家在对单细胞生物进行研究后,发现了一种能维持端粒长度的端粒酶,并揭示了它在人体内的奇特作用:除了人类生殖细胞和部分体细胞外,端粒酶几乎对其他所有细胞不起作用,但它却能维持癌细胞端粒的长度,使其无限制扩增。

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研究(模板)

网络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学习中心: 层次:专科起点本科 专业: 年级:年春/秋季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年月日春季入学则去掉“/秋”字,秋季入学则去掉“春/”字。添加内容的时候注意文字下划线要完整。阅后删除此文本框。 请把你所在的学习中心名称完整填写。阅后删除此文本框

内容摘要 个字符的中文摘要。

目录 内容摘要 ............................................................................................. I 引言.. (1) 1 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理论基础 (2) 1.1 进度控制的概念 (2) 1.2 进度控制的必要性 (2) 1.3 进度控制的基本原理 (2) 2 建设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影响因素及管理措施 (3) 2.1 项目进度控制的影响因素 (3) 2.2 项目进度管理措施 (3) 3 网络计划与偏差分析 (4) 3.1 网络计划 (4) 3.2 网络计划中的偏差分析 (4) 3.3 进度计划调整 (4) 4 **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实例分析 (5) 4.1 项目概况 (5) 4.2 项目进度计划及控制措施 (5) 4.3 项目进度执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 4.4 项目进度控制问题的解决措施 (5)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引 言 从引言开始是正文的第一页,页码从1 注意引言内容不要与摘要内容雷同。 引言,或称前言,主要阐述立题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诸如本课题所及的国内外现状、理论依据、研究的意义,并点出自己要研究的主题和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等。 例如: 目前在我国,建筑行业已经发展到了成熟期,进度控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和项目经理的重视,建筑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转向内部管理,通过有效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施工企业主要以施工项目为主,项目进度管理的好坏也 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但是在工程施工实践过程中,随着工程的进展,在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实际工程进度会不断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使实际进度和计划进度产生偏差,如果不及时纠正,势必会影响总工期、总造价,进而影响投资效益。因此,对于施工项目进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其顺利达到预定的目标,是项目实施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 请继续补充

端粒与端粒酶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片段,由许多个短的富含G重复序列组成的3撇端。并突出于另一条DNA链的5撇端,和许多蛋白质构成。这些重复序列并不含有遗传信息,形态上,染色体DNA末端膨大成粒状。像两顶帽子盖在了染色体的两端,作为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帽。 端粒存在戴帽和非戴帽两种状态,戴帽状态是端粒的功能状态。细胞可以继续分裂;非戴帽状态会引发细胞周期的阻滞。在正常的细胞分裂时,端粒可以在两种状态间变换,随着细胞分裂的继续,越来越多的细胞粒处于非戴帽状态,继而出现衰老与细胞死亡。 端粒的功能是完成染色体末端的复制,防止染色体相互融合、重组和降解,维持染色体的完整性。端粒的DNA序列既有高度的保守性又有种属的特异性。在生物体内,正常体细胞端粒的长度是有限的,随着细胞的持续分裂,端粒就会缓慢缩短,当端粒再也无法保护染色体免受伤害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或者变得不稳定。因此,生物体细胞分裂的次数是有限的。端粒的长度决定了细胞的寿命,所以端粒又被称为“生命的时钟”。 端粒酶的主要成分是RNA和蛋白质,即核糖核酸蛋白质复合体。是端粒重复序列延伸的反转录DNA聚合酶。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DNA的复制不是由DNA聚合酶完成的,而是由端粒酶催化合成的。以其自身RNA组分为模板,并且RNA上含有引物特异识别位点。蛋白质具有催化活性,以端粒3撇端为引物,通过反复延伸与移位,又反复地将重复片段加到突出的3撇端上,而互补的富含C的延伸像后随链那样复制,未补偿由去除引物引起的末端缩短。因此在端粒的保护中,端粒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端粒的延长并非只有端粒酶一种途径,而是存在端粒酶依赖和非端粒酶依赖两种。 人端粒酶结构主要包括3部分:端粒酶RNA(hTR);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和端粒相关蛋白质(TPI/TLPI) 人体细胞中端粒酶合成和延长端粒的作用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完成的,当胚胎发育完成后,端粒酶活性在大多数组织中消失,除生殖细胞、造血干细胞以及外周淋巴细胞的等少数几种细胞外。由此认为胚胎期获得的端粒应以足够维系人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因细胞分裂所致的端粒缩短。端粒酶活性阳性细胞中的hTERT基因突变或沉默则细胞端粒酶活性消失。在端粒酶活性阴性的细胞中导入编码的hTERT基因,则可以重建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细胞的端粒增长,寿命延长,老化过程延缓,甚至出现永生化现象。 目前认为,细胞的衰老是由端粒的丢失引起的,而端粒的丢失又与端粒酶的活性有关,人体细胞内端粒酶活性的缺失导致端粒缩短,这种缩短使得端粒最终不能被细胞识别,端粒一旦短于“关键长度”,就很有可能导致染色体双链断裂,使细胞进入M1期死亡状态。随着端粒的进一步丢失,将导致进一步的危机,即M2期死亡状态。当几千个端粒DNA丢失后,细胞就会停止分裂进入衰老状态。 新进研究显示引起细胞衰老的原因与端粒的长度无关,而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端粒的位置效应、DNA损伤信号以及端粒富含G的3撇末端突出的缺失。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也是有关人体衰老、癌症和干细胞等研究的谜题拼图中重要的一片,次发现使我们对细胞的理解增加了新的维度,清楚地显示了疾病的机理,并将促使我们开发出潜在的新的疗法。尽管已有越来越多的有关端粒与端粒酶的研究成果,但这一领域仍然存在着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等待着人类去探索去认知。

智能材料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110370217.html, 智能材料的研究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邓焕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36期 摘要:智能材料这一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首次被提出,近年来,关于智能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被频繁提及。由于智能材料具备着结构整体性强、可塑性高、功能多样化等优点,因此在航空航天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使用,首先根据功能性的不同对智能材料进行了系统的分类与概述,然后对当前智能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主要应用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与总结,最后对智能材料在未来的航空航天的应用前景中进行了进一步地展望。 关键词:智能材料;复合材料;航空航天;功能多样化 1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各大航空航天强国在航天航空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而作为航空航天领域重要环节的航天材料,近年来也不断有着新的突破,而其中被提及最多的就是智能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在智能材料的范畴中,智能复合材料最具有代表性,智能复合材料主要具备着:外界环境感知功能;判断决策功能;自我反馈功能;执行功能等。此外,由于当前智能复合材料都向着轻量化、低成本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航天领域复合材料的设计结构以及使用用途上都有着不同的侧重发展方向。而近年来国内外各国也均加快了各自在该领域的研发使用发展进度,主要的研究大方向还是集中在了智能检测、结构稳定性、低成本化等方向上,本文着重对相关部分进行系统性的概述与总结。 2 航空航天领域智能复合材料的功能介绍 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国内外普遍利用智能复合材料以实现在降低航空航天飞行器的自身重量的前提下保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其次根据复合智能材料具备智能检测自身系统内部工作状态和自愈合等功能实现航空航天材料在微电子与智能应用方向的交叉发展。 2.1 智能复合材料在航天结构检测方向的应用 智能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器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将传感器以嵌入的方式与原始预浸料铺层以及湿片铺层等智能复合材料紧密键合,最终集成在控制芯片控制器上实现对整个系统的实时监控诊测、自我修复等供能,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智能化不仅仅是符合材料的必要功能,复合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承受比传统应用材料更大外界机械压力[1]。 除此之外,由于智能复合材料作为传感器的铺放衬底,因此智能复合材料还可以实现对整个材料内部结构的状况进行收集并且将出现的诸如温度异常、结构异常、表面裂痕等隐患及时反馈至中央处理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实现整个系统内部的检测与寿命预测,在这方面的技术上,美国的Acellent公司研发的缠绕型复合材料以压力感应的形式,按照矩形布线形式

端粒与端粒酶的研究进展

端粒与端粒酶的研究进展 【摘要】研究显示,端粒酶活性被激活,可维护端粒的长度,细胞将会延缓衰老,避免癌变。此外,端粒酶的发现还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分子肿瘤学,据研究显示90%的人体肿瘤与端粒酶相关,若我们通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提前预知肿瘤的发生,从而提前预防和治疗,或者若我们能使癌细胞中的端粒酶再度“休眠”,恶性肿瘤就会停止生长,以此来治疗癌症。 【关键字】端粒端粒酶肿瘤癌症衰老染色体 1.端粒和端粒酶的概述 2009年,美国的三位科学家Elizabeth H·Blackburn、Carol W·Greider和Jack W·Szostak发表了题为“端粒和端粒酶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是从这一重大研究成果开始,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为人类衰老和肿瘤带来了福音。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帽子样的结构,它具有稳定染色体末端结构,防止染色体DNA降解和末端融合,保护染色体结构基因,调节正常细胞生长等作用。同种生物不同组织的细胞,甚至相同组织的不同细胞由于处于不同的生命时相,端粒的长度也不一样。由此可发现端粒的长度跟细胞的寿命、衰老与死亡有密切关系,所以端粒的长度被称为“生命时钟”【1】。 端粒酶(telomerase)是一种以自身RNA为模板,将端粒DNA合成至染色体的核糖核蛋白复合物(ribonucleoprotein,RNP)。端粒长度的维持需要端粒酶的激活。所以端粒酶在保持端粒稳定、基因组完整、细胞长期的活性和潜在的继续增殖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端粒酶的活性存在于人的生殖细胞、肿瘤细胞、永生化细胞系和再生性组织中,一般情况下酶的活性处于抑制状态,只有当端粒体受到损伤的时候,端粒酶才被激活。 由于端粒和端粒酶对肿瘤和癌症的发生有很大关系,所以近年来,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也比较多,且主要是在妇产科学、基础医学、心血管疾病、泌尿科学、外科学等方面,其中端粒酶与肿瘤形成关系的研究占总文献比例最大【2】。 2.端粒和端粒酶的结构 端粒是存在于染色体3'末端的特殊部位,通常由一些简单重复的序列组成。不同种类的细胞端粒重复序列不同,大多长约5-8bp。人类的端粒序列由5 '

推荐-工程施工项目进度管理研究——以JY项目为例

分类号学号 学校代码 10487 密级 研究生毕业论文 题目:工程施工项目进度管理研究——以JY项目为例 学号 姓名 专业 EMBA 指导教师 院(系、所)管理学院 年月日

摘要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工程项目管理也正逐步加强,但与国际的管理还有很大的距离。工程项目管理主要包括七方面内容:进度控制、成本(投资)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以及组织协调。其中进度控制是合理安排资源供应、节约工程成本的重要措施,是各大工程企业非常重视的管理层面。从国际的角度看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的研究状况,虽然国内外对有关进度的控制问题都有些论述,但对施工阶段进度控制并不系统、全面,而且可操作性不强。为了系统、全面地解决施工阶段进度计划与控制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进度控制有关管理进行研究与分析,也是开展此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首先系统性地论述了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最新的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基本理论知识;接着以贵州省盘江集团JY项目的实际情况,分析出其在进度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然后从大体上着重从适用的、可操作性强的角度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建筑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到实施、检查、改进的动态控制。采用WBS的分析方法,将项目的目标层层分解,对现有的进度管理模式进行改进与选择,确立进度的指导思想,以及对项目进度计划前期工作、项目协调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项目管理的控制内容,包括项目管理控制原则和项目管理的措施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从而使得项目进度控制的目标与企业的总目标保持一致。 本文因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的研究价值。因此,对人们更近一步的了解工程项目进度管理等相关的知识,指导从事该相关工作方面的人员,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以及指导意义。 关键词:项目管理;操作性;理论;措施;指导意义

项目进度管理知识研究

项目进度管理知识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日益增长,建设项目的数量和规模逐年增加,同时要求施工工期越来越短,项目进度管理作为工程进度控制中的重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项目进度管理;研究;应用 一、项目进度管理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项目进度控制管理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美国的H.L.Gantt 在二战间所创造的甘特图至今仍是工程建设项目进度控制管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是甘特图不能明确地表明任务间的关系,也不能反映出任务拖延或者资源调配的问题。1956年,美国杜邦公司为了管理公司内部不同业务部门的工作,研制了关键路径法CPM(Critical Path Method),这一数学模型根据单个任务的工期和依赖关系计算整个项目的工期,并标识哪些任务是关键任务,项目的进度监管只需对这些关键任务的进度进行重点监控,就基本可以保证项目的如期完成。使用结果表明,用确定的工期比其它方法确定的工期缩短两个月,且不需另外增加费用。 1958年,美国海军特种计划局开发了PERT(Plan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技术研制北极星导弹研制计划,使原计划10年的工期缩短为8年,成本控制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近年来,在网络计划领域一直都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就是资源约束下的项目计划问题RCPSP(Resource Con-strained Project Scheduling Problem)。Stinson(1978)给出了对可再生资源约束下活动不可中断的工期优化单一模式RCPSP问题的整数规划模型,之后相当大一部分工作集中在此类模型的解法上。1964年Wiest(1973 Davis,1991年Gavish和Pirkul)等就分别利用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的方法对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求解,Sevkinaz Gumusoglu等人提出基于Primal-dual relationships的线性规划模型的店铺直送等。 二、项目进度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由于聚合物本身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优良的机械性能及耐腐蚀性等优点,其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具有非常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正在被广泛的应用到减摩领域。本文综述了聚醚醚酮、聚四氟乙烯及聚酰亚胺等几种高聚物的摩擦磨损特点及其应用,聚合物基自润滑复合材料发展现状。指出目前聚合物基高性能自润滑材料的制备途径主要是通过聚合物与聚合物共混及添加纤维、晶须等来提高基体的机械强度,通过添加各类固体自润滑剂来提高摩擦性能,有效提高其综合性能。聚合物基自润滑材料可取代传统金属材料,成为全新的一类耐摩擦磨损材料。 论文关键词:高聚物,复合材料,自润滑材料,摩擦,磨损 1、聚醚醚酮(PEEK) 1.1 聚醚醚酮(PEEK)的特点 聚醚醚酮(PEEK)是一种高性能热塑性高聚物,具有良好机械性能、抗化学腐蚀性和抗辐射性,显着的热稳定性和耐磨性。它可以在无润滑、低速高载下或在液体、固体粉尘污染等 收稿日期: 修订日期: 作者简介:刘良震(1980-),男,助理讲师, E-mail:ldcllfz@https://www.360docs.net/doc/0110370217.html, 恶劣环境下使用。因而关于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聚醚醚酮是一种半晶态热塑性聚合物,为了改善其机械性能,尤其是摩擦学性能,常在其中添加聚四氟乙烯(PTFE)、聚丙烯腈(PAN)和碳纤维(FC)等材料,也可添加颗粒增强型材料或进行特种表面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等。当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与金属材料相互对磨时,通常在金属表面形成聚合物转移膜,其结构、成分均与原有的聚合物及复合材料不同,其性能、厚度及连续程度均对摩擦副的摩擦学性能有重大影响[4]。 1.2 对聚醚醚酮(PEEK)摩擦性能的研究 章明秋等人[5,6]对聚醚醚酮(PEEK)在无润滑滑动条件下磨损产生的磨屑的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聚醚醚酮(PEEK)的磨屑具有分形特征,其分形维数与载荷的关系对应于磨损率与载荷的关系,能够反映聚醚醚酮(PEEK)磨损机制的变化。在给定的试验条件下,随着载荷的增大,聚醚醚酮(PEEK)的磨损机制从粘着磨损为主伴随着疲劳-剥层磨损,进而转变为热塑性流动磨损。 张人佶等[7,8]利用扫描电镜、扫描微分量热仪、红外光谱仪、俄歇电子谱仪等分析手段系统的研究了聚醚醚酮(PEEK)及其复合材料的滑动转移膜,结果表明:纯聚醚醚酮(PEEK)在滑动摩擦过程中形成不连续的转移膜。聚四氟乙烯(PTFE)的光滑分子结构有助于使转移膜更光滑,固体润滑效果也更好。在PEEK/FC30中,不仅加入PTFE,而且加入具有层状

项目进度控制的主要内容

项目进度控制的主要内容 (一)施工前进度控制 1.确定进度控制的工作内容和特点,控制方法和具体措施,进度目标实现的风险分析,以及还有哪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2.编制施工组织总进度计划,对工程准备工作及各项任务做出时间上的安排; 3.编制工程进度计划,重点考虑以下内容: (1)所动用的人力和施工设备是否能满足完成计划工程量的需要; (2)基本工作程序是否合理、实用; (3)施工设备是否配套,规模和技术状态是否良好; (4)如何规划运输通道; (5)工人的工作能力如何; (6)工作空间分析; (7)预留足够的清理现场时间,材料、劳动力的供应计划是否符合进度计划的要 (8)分包工程计划; (9)临时工程计划; (10)竣工、验收计划; (11)可能影响进度的施工环境和技术问题。 4.编制年度、季度、月度工程计划。 (二)施工过程中进度控制

1.定期收集数据,预测施工进度的发展趋势,实行进度控制。进度控制的周期应根据计划的内容和管理目的来确定。 2.随时掌握各施工过程持续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设计变更等引起的施工内容的增减,施工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的变化等,及时分析研究,采取相应措施。 3.及时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加强作业管理和调度。在各施工过程开始之前,应对施工技术物资供应,施工环境等做好充分准备。应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施工质量,节省费用,做好各项作业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工作。 (三)施工后进度控制 施工后进度控制是指完成工程后的进度控制工作,包括:组织工程验收,处理工程索赔,工程进度资料整理、归类、编目和建档等。(四)施工项目进度控制的探讨 施工项目的进度计划与控制是施工企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加强施工进度控制是规范施工行为和保证施工目标实现的关键,如何组织施工进度计划、如何及时发现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差异并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对项目进度管理人员来说并不容易。虽然国内外对有关进度的控制问题都有些论述,但对施工阶段进度计划与控制并不系统、全面,而且可操作性不强。为了系统、全面地解决施工阶段进度计划与控制问题,本文着重从适用的、可操作性强的角度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施工项目的进度计划到实施、检查、改进的动态控制,阐述了施工组织设计的有关内容,提出施工进度计划与控制的作业程序是一个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历程——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历程——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引言-到底是"谁"得诺奖了?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UCSF(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Elizabeth Blackburn(简称Liz),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Carol Greider(简称Carol),以及Howard Medical School(哈佛医学院)的Jack Szostak。诺贝尔奖主页上介绍她/他们获奖的原因是揭示了"how chromosomes are protected by telomeres and the enzyme telomerase"(染色体是如何被端粒和端粒酶保护的),这样描 述是非常专业的。当然更多的公众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会用"Aging Research Wins Nobel Prize"(衰老研究摘 取诺贝尔奖)的标题,这颇有误导之嫌。"揭开衰老与癌症的奥秘",这样的标题更是耸人听闻,偏离这个诺贝 尔奖的用意了。 不可否认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能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它跟衰老和癌症的潜在关系获得了更多公众的关注。但 是迄今为止它只是衰老和癌症的correlator(相关者),勉强算得上indicator(指示者),还远不是causer (引起者)。当年发现衰老的细胞端粒变短之后,人们兴奋地以为找到了衰老的"时钟",揭开了衰老的奥秘。 但是事实上端粒在生理条件下并不是细胞衰老的"瓶颈",细胞或机体的衰老是其它原因导致的老化。小鼠的端 粒是比较长的,如果把小鼠的端粒酶RNA亚基敲除,它能活得很自在,并不会早衰,生殖力也正常。那也就是 说在当代的小鼠中,端粒缩短并不是小鼠衰老的原因。这样的小鼠可以一直传6代。当然越到后来,端粒越短,染色体也开始融合[1]。癌细胞的增殖需要端粒的不断复制,但是我们知道端粒酶激活只是癌细胞发生中比较重 要的一环,但远不是唯一的一环。端粒酶固然是治疗癌症的一个潜在靶标,但是癌细胞也能通过recombination (遗传重组)延长端粒,逃脱对端粒酶的依赖[2]。 所以,不能说是"衰老或癌症"的研究得诺奖了,它跟cell cycle(细胞周期)的研究得诺奖一样,更多的是对 细胞基本功能的重要研究的肯定。而这个研究的进程中贯穿着"发现现象/问题"-"提出概念/模型"-"实验验证" 的思路,整个过程就像相继解开一个个puzzle(智力谜团)一样有趣,充满了思想的光辉。"Nobel Prize in Medicine Awarded for Cracking DNA Puzzle"(诺贝尔医学奖授予解开DNA谜团"的研究"),这样的标题最为 精准。换个角度,我们不妨说是解"puzzle"得了诺奖。 相关链接: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染色体DNA的两个难题以及端粒概念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初,对DNA聚合酶特性的深入了解引申出了一个染色体的复制问题。DNA聚合酶在复制DNA的时 候必须要有引物来起始,而且它的酶活性具有方向性,只能沿着DNA5'到3'的方向合成。染色体复制之初可以 由小RNA作为引物起始合成,之后细胞的修复机器启动,DNA聚合酶能够以反链DNA为模板,以之前合成的DNA 为引物,合成新的DNA取代染色体中间的RNA引物。但是线性染色体最末端的RNA引物因为没有另外的引物起始,没有办法被DNA取代。所以线性染色体DNA每复制一轮,RNA引物降解后末端都将缩短一个RNA引物的长度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这个行业也已经进入高速的发展中,工程项目管理也就在项目干管理中逐渐被人们认识和重视,在项目管理中被大力推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城市发展的脚步,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逐渐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城市。建筑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加,也极大地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其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行业。然而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其行业内的竞争,施工单位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显得越发困难。除了要保证施工质量之外,对施工进度的管理也是衡量一个施工单位水平及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准。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最短的时间完成项目建设,逐渐成为了施工单位竞争的重要砝码。因此,施工单位加强对其施工进度的管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1]。 (二)选题意义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也称为项目的时间管理和工期管理,是指对工程项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编制进度计划,并将该计划付诸实施[2]。有关项目进度管理的概念有以下几种解释: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是指通过组织、协调、规划、控制等方法对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度进行掌控,以期在预定的工期时限内保质保量完成施工和相关工作[3]。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是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各阶段的进展程度和项目最终完成的期限进行的管理[4]。 项目进度管理是指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为了确保项目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项目目标,对项目活动进度及日程安排所进行的管理过程[5]。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进度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关键一环,对项目的有效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项目工作范围确定的前提下,确定合理的工作顺序,

纳米氧化物材料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纳米氧化物材料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发表时间:2018-11-27T16:11:48.97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1期作者:邵琪 [导读] 并作了一定的评价,介绍了一些较新的纳米氧化物制备方法。从纳米材料合成和制备的角度出发,较系统的阐述了纳米材料合成与制备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介绍了纳米材料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展望。 邵琪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山东济南 250101 摘要:综述了近10 年来纳米氧化物的发展情况及各种制备方法及特点,并作了一定的评价,介绍了一些较新的纳米氧化物制备方法。从纳米材料合成和制备的角度出发,较系统的阐述了纳米材料合成与制备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介绍了纳米材料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展望。 关键字:纳米材料;氧化物 前言: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是当今新材料研究域中最富有活力、对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影响的研究对象,也是纳米科技中最为活跃、最接近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纳米材料的特性 纳米材料具有极佳的力学性能,如高强、高硬和良好的塑性。例如,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和硬度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而提高,同时也不牺牲其塑性和韧性。 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对纳米材料的光学特性有很大的影响,如它的红外吸收谱频带展宽,吸收谱中的精细结构消失,中红外有很强的光吸收能力。 2 纳米氧化物材料的制备方法 纳米微粒(膜)的制备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膜模拟法等.物理制备方法主要涉及蒸发熔融,凝固形变和粒径缩减等。物理变化过程,具体包括粉碎法、蒸发凝聚法、离子溅射法、冷冻干燥法、电火花放电法、爆炸烧结法等。化学制备纳米微粒(膜)的过程通常包含着基本的化学反应,在反应过程中物质之间的原子组织排列,这种组织排列决定物质的存在形态。化学方法主要有化学反应法、沉淀法、水热合成法、喷雾热解法、溶胶-凝胶法、γ射线辐射法、相转移法等。 2.1 物理制备法 2.1.1 真空冷凝法 用真空蒸发、加热、高频感应等方法使原料气化或形成等粒子体,然后骤冷。其特点纯度高、结晶组织好、粒度可控,但技术设备要求高。 2.1.2 物理粉碎法 通过机械粉碎、电火花爆炸等方法得到纳米粒子。其特点操作简单、成本低,但产品纯度低,颗粒分布不均匀。 2.1.3高能机械球磨法 高能机械球磨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制备纳米材料的一种新的方法,1988 年,日本京都大学导了用该方法制备出了 Al -Fe纳米晶材料。高能机械球磨法是利用球磨机的转动或震动使硬球对原料进行强烈的撞击,研磨和搅拌,把金属或合金粉末粉碎成纳米微粒的方法。目前,采用该方法已成功的制备出了纳米晶纯金属(Fe , Nb , W , Hf , Zr , Co , Cr 等);不相溶体系的固溶体(Cu -Ta ,Cu -W ,Al -Fe 等);纳米金属间化合物(Fe -B , Ti -Al ,Ni -Si , W -C 等);纳米金属陶瓷粉等材料。 2.2 膜模拟法 吴庆生等人利用绿豆芽通过生物膜法合成纳CdS[1]。用这种方法制备纳米物质仅仅是个尝试,在现有的试验条件下对它的合成机理还没有做出合理的解释,且与大规模生产还有一定距离。 2.3 化学方法 2.3.1 共沉淀法 共沉淀法是液相化学反应合成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最早采用的方法。赵辉等人在研究 PbO - Nb2O5 -KOH -H2O 体系中[2],发现采用共沉淀法可直接从水溶液中合成 Pb3Nb2O8 纳米粉。这种合成方法虽成本较低,但仍存在一些缺点,如沉淀通常为胶状物,水洗、过滤较困难;沉淀剂作为杂质易混入;沉淀过程中各种成分可能发生偏析,水洗时部分沉淀物发生溶解。 2.3.2 分步-均一沉淀法 分步-均一沉淀是利用某一化学反应使溶液中的构晶离子由溶液中缓慢地、均匀地释放出来。因此,加入的沉淀剂并不直接与被沉淀组分发生反应,而是通过化学反应让沉淀剂在整个溶液中均匀地、缓慢地析出,让沉淀物均匀地生成。以尿素为沉淀剂制备粒径为40 nm 锐钛矿型二氧化钛超细粒子,并在其表面包覆晶体粒径为10.2 nm 的氧化锌。 2.3.3 溶胶-凝胶法 将金属醇盐或无机盐类经水解形式或者解凝形式形成溶胶物质,然后使溶质聚合胶凝化,经过凝胶干燥,还原焙烧等过程可以得到氧化物,金属单质等纳米材料,这样的方法称之为溶胶凝胶法。法具有所需反应温度低,化学均匀性好,产物纯度高,颗粒细小,粒度分步窄等特点,但是采用金属醇盐作为原料成本高,排放物对环境有污染。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粉体的工作开始于20 世纪 60 年代:可以制备一系列纳米氧化物,复合氧化物,金属单质及金属薄膜等。 2.3.4 有机配合物前躯体法 有机配合物前躯体法是另一类重要的氧化物纳米晶的制备方法。其原理是采用容易通过热分解取出的多齿配合物,如柠檬酸为分散剂,通过配合物与金属离子的配合作用得到高度分散的复合物前躯体,最后再通过热分解的方法去除有机配合体得到纳米复合氧化物。 2.3.5 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淀(PECVD)法 该方法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淀系统中,用高倍稀释硅烷和高倍稀释的掺杂气体(主要是磷烷和硼烷)作为反应气体,在射频和直流双重功率源作用下制备出掺杂纳米硅薄膜(nc-Si:H),并利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EM)、Raman 散射、X射线衍射(XRD)、俄歇电

最新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研究

1 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研究 2 3 摘要 4 5 科学的项目进度管理则可以在确保建筑质量的前提下,使企业在建设6 7 周期和成本间取得最佳平衡施工过程。因此,在现代施工项目管理中,对工程8 进度的控制和管理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保证工程项目质量的前提下,9 项目成本与进度的优化就成了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因此对施工进度10 控制问题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11 关键词:进度控制;动态控制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目录 26 27 28 第1章绪论 (3) 29 第2章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的目的及意义 (4) 30 2.1 主要目的 (4) 31 2.2 意义 (4) 32 第3章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及进度控制概述 (6) 33 3.1 影响工程进度的因素 (6) 3.2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及控制的主要内容 (7) 34 35 第4章工程项目进度控制理论与方法 (14) 36 4.1 进度控制理论 (14) 37 4.1.1进度控制是目标控制 (14) 38 4.1.2 进度控制应实行全过程控制 (15) 39 4.1.3进度控制是一项综合性的工 (15) 40 第5章国内外工程项目进度控制差距 (29) 41 5.1 国家制度差异和政府执行能力差异 (30)

5.2 生产资料采购难度差异 (31) 42 43 结语 (32) 44 主要参考文献 (33) 45 46 47 48 49 50 第1章绪论 51 建筑业作为我国四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52 多的施工企业采用了国际上惯用的项目法管理模式。在当今的市场中,建筑企53 业的竞争主要取决于建筑工程的质量、造价和合理的建设工期,而满足市场和54 用户需要的建筑产品是在施工现场制造出来的,要靠施工管理来保证,施工管55 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建筑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和竟争能力。随着国民经济的56 发展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出现,建筑工程的规模不断扩57 大,形式日益复杂,如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合理制定施工计划,精确掌握施工58 进度,优化使用施工资源以及科学地进行场地布置,以缩短工期、降低成本、59 提高质量,己成为投资者和施工管理人员地共识。先进的生产管理是实现上述60 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 61 工程进度管理,作为项目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信62 誉。目前,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进度管理方面大都沿用传统的经验作法,缺乏新技术、新理论的运用,致使建筑工程项目经常不能按照计划工期完工,或者 63 64 为了按期完成工程却付出了增加成本的代价,既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