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环境与地质

秦皇岛,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是河北省省辖市,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区。秦皇岛位于北纬39度22-40度37、东经118度33分—119度51分,地处渤海西岸、环渤海地区的中心部位、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区的交接地带。东与辽宁省接壤,西与京津唐相邻,南濒渤海,北临承德。陆域总面积为781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26公里。素以北方 不冻良港─秦皇岛港,万里长城东部起点─山海关,旅游避暑胜地─北戴河,黄金海岸和中国玻璃,桥梁工业基地而闻名中外。秦皇岛市地处中纬度地带,受海洋影响较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0.1度。秦皇岛市辖山海关、海港、北戴河3个区和昌黎、抚宁、卢龙、青龙4个县。2006年全市总人口276万人。
第一节 水文与气象

1.气温

历年平均气温为10.5 ℃,元月最冷,最低为零下21.5 ℃(1959年),冬季平均为零下7 ℃;7月最热,最高达39.9 ℃;夏季平均为25.7 ℃。每年20-25 ℃的气温占全年的33%,主要出现在6、7、8、9四个月,是不冷不热、不干不湿的最佳季节。

2.降雨量

年平均降雨量为695.5 mm,最大年降雨量为1 273.5 mm(1969年),最小年降雨量为320.1 mm(1979年)。降雨期集中于每年的7~8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75%,冬季降雪稀少,最大积雪厚度多在15 cm以下。

本区夏季雨量过于集中,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据统计,最大暴雨强度为215.4 mm/d(1975年7月30日),平均暴雨强度为105.6 mm。年最多暴雨日数为9 d(1969年),这种雨量分配不均的结果,最易引起旱涝灾害。

3. 日照

据唐山资料统计,本区年平均日照为2 902.3 h,最多月份为5月,多达292.9h,最小月份是12月,为199 h。太阳出没时间,6月夏至的出没间隔最长,4:30'出,19:29'没,长达15 h;12月大雪的出没间隔最短,7:05'出,16:34'没,仅9 h29分种。二者相差5个多小时。

4.蒸发量

本区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 646.8 mm,为多年平均降雨量的2.3倍,蒸发量最大的月份是5月,一般为234 mm,占全年蒸发量的15%。

5.相对湿度

本区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1.7%,最大月平均为87%,最小月平均为0,与气温和降雨量呈正相关。6、7、8、9四个月相对湿度最大,多在70%以上。干燥度平均在1.3左右。

6.风

本区因距蒙古高压中心较近,全年受其控制的风最长,主要风向受季风影响,随季节的变化规律是:每年3月为东风,5月为西风,7月为东南及南风,11月为东北风。总之,夏季多西南风,冬春季多东北风。主导风向为西南,平均频率为12.9%,其次为南西,再次为正东,平均风速均在5 m/s以下。强风向为北东及东,平均风速6m/s左右,最

大风速分别为20.8 m/s及23.7 m/s。另据多年统计,本区风速成1~3级占74.3%,3~4级占35.6%,大于6级者仅占0.5%。

第二节 潮汐与波浪

1.潮汐

本区基本上为不正规的全日潮,每天(24 h 50 min)涨、落各一次。潮差较小,由北而南逐渐增大。据多年观测资料,平均潮差0.72 m,最大潮差2.45 m。山海关、秦皇岛区潮差常达1~1.5 m。

2.潮流

涨潮时向西南流,落潮时向东北流。流速为0.6~0.9 m/s ,据交通部一航院在油港附近观测,该处最大涨潮流和最大落潮流的表层皆向东流,而中层和低层则向西流。其最大涨潮流速大于向东的最大落潮流速。沿岸流发生在沿岸浅水地带,水不深,水层薄。其流向易受风影响。冬季由于盛行北风,自北向南的沿岸流最强,扩展范围最大;夏季是南向季风盛行期,沿岸流流向与冬季相反,且强度减小。

3.海浪

本区近海以风浪为主,频率占94%,受季风影响明显。一年之内,3~5月波浪大,7~9月波浪小。涌浪以南风为主,且夏秋季多于春季。近岸浪高较小,一般为1~1.5 m,波长平均为20~30 m,而外海浪高较大,可达3~4 m。

4.表层海水盐度

据多年统计,平均盐度为2.983%,1972年最高为3.055%,1977年最低为2.886%,据多年平均统计,1~6月皆在3%以上,7~12月皆在3%以下,多雨的8月份盐度最低为2.877%,4月份最高为3.048%。表层海水盐度变化与降水关系密切,最高盐度出现于冬季,不利于结冰。秦皇岛港为不冻港,盐度加重也是原因之一。

5.表层海水温度

据多年统计,平均温度为12 ℃,最高温度为31.3 ℃(1967年),最低温度为零下2.3℃(1971年)。



第三节 海岸带

一.海岸带的种类

根据海岸物质组成可将海岸划分为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四种类型。秦皇岛地区滨海湿地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沙质海岸湿地分布区。

二.海岸带的形成

1.基岩海岸类型

基岩海岸由岩石组成,有的岸线曲折,有的平直,岸坡陡峭。根据海岸线与地质构造关系可分为里亚式海岸、达尔马堤亚式海岸。当海面上升,海水入侵山地丘陵地区,海岸线多弯曲,水下岸坡坡陡水深,波浪作用是海岸演化的主要动力。在海岸演化的初期,由于岸线非常曲折,波浪折射,岬角处波能汇聚,海湾中波能辐散,在岬角处发育海蚀崖,在湾内开始出现堆积,海岸基本保持原有岸线特征。海岸进一步演化,岬角处形成大规模的海蚀崖和岩滩,连接大陆和岛屿的连岛坝、湾口的沙嘴、湾中坝及湾顶沙滩等堆积地貌也大量出现。当岛屿被蚀去,岬角进一步侵蚀后退,湾口被沙坝封闭,阻断了海湾与外海的连通,使岸线逐渐趋于平直,形成基

岩岸段与砂砾岸段相间分布的夷平岸。当海蚀崖不断后退,退至海湾岸线位置时,岬角全部被侵蚀掉,残留宽广的岩滩,这时,海蚀崖在宽广岩滩的保护下,后退停止,海岸趋于稳定,形成平直的基岩磨蚀夷平岸(图9-16)。图9-16 基岩港湾海岸的演化图式(根据D.W.约翰逊)



2.沙质海岸类型

沙质海岸演化的动力是波浪作用和潮汐作用。当海面上升,海水入侵陆地,若无充足的泥沙供给,沙堤—潟湖海岸受波浪冲刷后退,离岸堤向陆方向移动并常覆盖在潟湖沉积物之上,在离岸堤向海的一坡下部出露潟湖沉积。







海岸受到冲刷后退时,沙嘴也随之改变位置,一方面不断向陆方向后退,一方面不断向前伸长,老沙嘴的弯曲尾部留在沙嘴内侧形成几个弯曲的小沙嘴,又称复式沙嘴。如果供给沙嘴的泥沙量减少或断绝,沙嘴就会受到冲蚀破坏乃至消失。

3. 泥质海岸类型

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泥沙供应丰富而又比较掩蔽的堆积海岸段,如含沙量大的河流下游平原、构造下沉区、岸外有沙洲岛屿掩护的海岸段和有大量淤泥供应的港湾内。因此,可将淤泥质海岸划分为平原型、堡岛型和港湾型三种。平原型淤泥质海岸是沿平原外缘由大河带来的粉沙淤泥堆积而成。我国平原型淤泥质海岸以渤海湾海岸最为典型。渤海湾沿岸是宽广的黄河三角洲冲积平原和滦河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有三列绵延数十公里的贝壳堤及一些废弃河道、牛轭湖、盐渍洼地。沿岸平原外缘有4~6 km宽的潮滩,坡度为0.03%~0.1%,潮滩上形成大量泥质沉积层,它们主要来自黄河和海河。水下岸坡坡度非常平缓,水深0~15 m的水下岸坡坡度为0.021%,水下岸坡的沉积物在岸边为粉砂,向海逐渐变细,至水深5 m处为直径0.005 mm的粘土和细粉砂,在潮流作用下发育潮流沙脊和潮流通道

在有充足的细粒物质来源的海岸,潮间浅滩将不断淤高并向海推进,浅滩逐渐脱离海水作用,先形成湿地,然后成为海积平原。这种淤积型的粉砂淤泥岸上,潮间浅滩与湿地无明显的地形界线,这里最引人注目的地貌形态是分布在浅滩上的树枝状潮沟,它们的成因与落潮流对滩面的侵蚀作用有关。迅速淤积中的潮间浅滩,在湿地上常常有潮沟沟头遗留的线形洼地;在冲淤大致平衡的稳定潮间浅滩上,潮沟沟头以高潮线为界;在冲刷型的潮间浅滩上,潮沟消失。,这些现象在我国苏北的粉砂淤泥质海岸上都能见到。

4. 生物海岸类型

生物海岸有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

红树是热带、亚热带的隐蔽海岸常见的一种灌木,它们成片地分布在淤泥质的潮间浅滩上,形成

红树林。红树具有非常发达的根系,能抵御风浪和减缓潮流,促使悬浮泥沙在滩面上沉积下来,形成特殊的红树林海岸。红树林对保护海岸免受冲蚀有积极意义。我国的红树林海岸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广西、台湾、福建等省的港湾、河口和其它隐蔽岸段。

根据礁体和岸线的关系,珊瑚礁分为岸礁(裙礁)、堡礁(堤礁)和环礁。岸礁分布在大陆或岛屿的岸边,由于岸边水浅,珊瑚礁的外缘不断向海增长,形成宽度不一的珊瑚平台,岸礁礁体的厚度比较小。如珊瑚礁与海岸之间有狭窄水道又叫离岸礁。我国广东、海南和台湾等省沿海的珊瑚礁都属岸礁或离岸礁类型。堡礁呈长条状平行海岸分布,礁体与海岸相距几公里至几十公里,以潟湖或带状海湾与大陆或岛屿相隔。堡礁的宽度一般仅几百米,但是长度达几百公里至上千公里,呈断续分布,世界上最大的堡礁是澳洲东岸的大堡礁,长达2000多公里,同大陆相距13~180 km不等。环礁在平面上呈不连续环带状,中央是很浅的潟湖,外缘与深邃的洋盆相邻,有水道沟通潟湖与外海。环礁潟湖是大样航行中难得的避风港。我国南海诸岛大多属环礁类型,礁体厚度达一千多米,其中著名的有:南沙的郑和环礁、九章环礁、永登环礁,西沙的宣德环礁、东岛环礁,中沙环礁、黄岩环礁和东沙环礁等。

第三章 环境地质与生态仪器

第一节GPS及使用

一.原理:

27颗GPS卫星在离地面1万2千公里的高空上,以12小时的周期环绕地球运行,使得在任意时刻,在地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
由于卫星的位置精确可知,在GPS观测中,我们可得到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利用三维坐标中的距离公式,利用3颗卫星,就可以组成3个方程式,解出观测点的位置(X,Y,Z)。考虑到卫星的时钟与接收机时钟之间的误差,实际上有4个未知数,X、Y、Z和钟差,因而需要引入第4颗卫星,形成4个方程式进行求解,从而得到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程。所以3颗有效卫星可以2D定位,4颗有效卫星才能3D定位,测出高程。

如图所示,假设t时刻在地面待测点上安置GPS接收机,可以测定GPS信号到达接收机的时间△t,再加上接收机所接收到的卫星星历等其它数据可以确定以下四个方程式:
GPS定位四个方程式中各个参数意义如下:
x、y、z 为待测点坐标的空间直角坐标。
xi 、yi 、zi (i=1、2、3、4) 分别为卫星1、卫星2、卫星3、卫星4在t时刻的空间直角坐标,
可由卫星导航电文求得。
Vt i (i=1、2、3、4) 分别为卫星1、卫星2、卫星3、卫星4的卫星钟的钟差,由卫星星历提供。
Vto为接收机的钟

差。
由以上四个方程即可解算出待测点的坐标x、y、z 和接收机的钟差Vto 。

二.作用:

(1) 定位:GPS通过接收卫星信号,可以准确地定出其所在的位置(经纬度),位置误差小于10米。如果机器里带地图的话,就可以在地图上相应的位置用一个记号标记出来。同时,GPS还可以取代传统的指南针,显示方向,取代传统的高度计,显示海拔高度等信息。

(2) 导航:GPS可以准确定位其所在地的位置及海拔,因此,GPS就像一张多功能活地图,轮船`汽车等均可用其导航。

GPS应用于导航
主要是为船舶,汽车,飞机等运动物体进行定位导航。例如:
1.船舶远洋导航和进港引导
2.飞机航路引导和进场降落
3.汽车自主导航
4.地面车辆跟踪和城市智能交通管理
5.紧急救生
6.个人旅游及野外探险
7.个人通讯终端(与手机,PDA,电子地图等集成一体)

GPS应用于授时校频
1.电力,邮电,通讯等网络的时间同步
2.准确时间的授入
3.准确频率的授入

GPS应用于高精度测量
1.各种等级的大地测量,控制测量
2.道路和各种线路放样
3.水下地形测量
4.地壳形变测量,大坝和大型建筑物变形监测
5.GIS应用
6.工程机械(轮胎吊,推土机等)控制
7.精细农业

(3)

二.翼状风速计

原理:利用风力使风翼转动,从指针转动的周数及所用时间算出空气流动的速度。
使用方法:
1)按下风速计上方的“回零”键,使指针回复到零。
2)将风速计置于测定地点,翼轴对准气流方向。
3)揿下风速计下方的“计时启动键”,30秒钟后,指针开始走动,60秒钟后,当风速指针停止走动时,即可直接读数(m/min),再换算成m/s。

作用:可以测所在地的风向`风速计相对湿度。

(1)风速仪的探头选择

0至100m/s的流速测量范围可以分为三个区段:低速:0至5m/s;中速:5至40m/s;高速:40至100m/s。风速仪的热敏式探头用于0至5m/s的精确测量;风速仪的转轮式探头测量5至40m/s的流速效果最理想;而利用皮托管则可在高速范围内得到最佳结果。正确选择风速仪的流速探头的一个附加标准是温度,通常风速仪的热敏式传感器的使用温度约达+-70C。特制风速仪的转轮探头可达350C。皮托管用于+350C以上。



第四章 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

一`概况

1.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是国务院1990年9月30日批准建立的首批五个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该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秦皇岛市昌黎县沿海,面积300平方公里,分陆域和海域两部分,其中陆域北起大蒲河南岸,南

至滦河口北岸,东起低潮线,东西纵深2~4公里,面积91.5平方公里。海域部分北起北纬39°37′,南至北纬39°32′,西起低潮线,东至东径119°37′,面积208.5平方公里。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沙丘、沙堤、泻湖、林带和海洋生物等构成的沙质海岸自然景观及所在海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研究海洋动力过程和海陆变化的典型岸段,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这里的沙质海岸分布有40余列沙丘,最高处达44米,为全国海岸沙丘的最高峰。陡缓交错的沙丘,绵延无尽的沙滩和碧蓝的大海、构成了国内独有、世界罕见的海洋大漠风光。被动物分类学家誉为“活化石”的文昌鱼是本区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在浅海10~12米等深线附近栖息密度达到1035尾/平方米,是目前我国文昌鱼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这里是鸟类的王国,几乎全国1/3以上的鸟类都可在这里拉到它们的踪影,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就有68种之多。是“世界珍禽”黑嘴鸥的主要栖息繁殖地之一。

2.保护区性质与功能区分:

保护区由三部分组成:核心区:由路域海域泻湖组成,面积约为92.03km2 ,占30.68%.

缓冲区:由路域海域组成,面积为161.90km2,占53.37%。

实验区:由沙丘林带河口湿地泻湖组成,面积为47.87 km2,占15.95%。

保护区对象为:海岸沙丘`沙堤`泻湖`林带`鸟类`海水和海洋生物构成的沿岸海区生态系统。

海岸沙丘:在大蒲河至滦河口沿岸绵延30余km2,宽1—2km的链状沙丘带,高度20
_30m,最高44m。

泻湖:面积约3.5 km2,东北端与渤海相连,是半封闭泻湖,水体海水为主,又称七里海。

林带:造于20世纪50年代,有防风固沙`改善滨海生态环境的作用,树种以刺槐`杨柳`紫穗槐为主,生态系统脆弱,抗干扰能力低。

河口湿地:1915年滦河冲开了海岸沙丘,东流入海形成了今之入海口。80多年来,滦河携带的泥沙不断在河口淤积,湿河口陆地不断向海洋延伸,形成河口湿地。

文昌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由无机动物向脊椎动物过渡的脊索动物,被誉为生命进化过程中的活化石,分布密度1340尾/ km2。

鸟类: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迁徙的中转站,有鸟类335种,列入联合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14种,中国候鸟保护协定的17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60种。

二: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地质现象

1. 风成沙丘 沙丘的成因最主要是由于风沙作用,各河川带出来的漂沙,被波浪及沿岸的潮流携带搬运后,沉浸在潮间带的沙滩上,由于本区潮差大,退潮后露出广大的滩面,剛开始退潮时

,滩面仍有水凝结沙粒,经过风吹日晒,表面的水分蒸发后,疏稀的沙粒便会被风吹起,成为〞风吹沙〞。本区海岸每年九月至次年四月的东北风盛行期,风向恰好由海面吹向陆地,把〞风吹沙〞向內陆搬运。本地区滑沙场`障壁岛均为风成沙丘。

2. 障壁岛`七里海

(1)障壁岛相岩体形态:与海岸平行的狭长带状,笔直或微弯曲,甚至具有微弱分支。据现代障壁岛调查,其长:×km~几十km;宽:×00m ~ × 000m;厚:×m ~数十m。剖面上呈底平顶凸的透镜状。



海平面 相对稳

当 沉积物连续供给时 →障壁岛向海方向推进→

下沉速度适当



反韵律沉积

→ 层理规模向上增大

厚度向上减小

(4) 七里海

七里海泻湖地处河北省昌黎县黄金海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3000多年以前,受海洋动力作用,近岸水下沙堤增高露出海面并分割
海湾,形成封闭式泻湖。后又经数次地质变迁,于100年前最终形成现
代的半封闭式泻湖。泻湖西侧有赵家港沟、泥井沟等5条河流注入,东
侧有新开口与海洋相接。

每到涨潮时,海水自新开口涌入,泻湖随即
长高长大,此时,湖面碧波荡漾,渔船来往穿梭,景色十分迷人。据
专家介绍,七里海泻湖的成因及构成十分独特,对我国沙质海岸地理
研究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七里海面积不断减小的原因:五十年代以来,七里海一带大兴土木。人们先是对七里海地区进行所谓的沥涝治理,将天然的小沟濠连接、延伸、取直,接着又在七
里海的西侧围堤筑埝,造盐田和稻田,七十年代又在潮汐通道上修建了一座闸坝。人们的本意是扩大耕地面积,把七里海改造成平原水库,但由于集水面积太小,又引不来滦河水,非但造田希望落空,反而缩小了七里海的水域面积,束窄了潮汐通道,减少了七里海的纳潮量,最终导致七里海的严重淤积和退化。

第五章:赤土河地质与生态调查

第一节`三角洲的形成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在河流作用超过受水体作用的条件下,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积的结果。冲积物在河口堆积,开始先出现一系列水下浅滩、心滩或沙嘴,水流发生分叉,同时形成向海倾斜的水下三角洲。随着各叉道的消长与心滩的归并扩大,使水下三角洲的前缘不断向海推进,而其后缘因滩地淤高,并盖上洪水泛滥堆积物,便变为水上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由于叉道的不断变迁,在三角洲上往往形成许多交错的滨河床沙堤及湖沼洼地。
三角洲的主要类型有扇形三角洲、鸟足形三角洲和尖形三角洲。
在海水浅波浪作用较强能将伸出河口的沙

嘴冲刷夷平的地区,常形成弧形扇状三角洲。我国黄河三角洲就是在弱潮、多沙条件下形成的扇形三角洲。它的特点是:河流入海泥沙多,三角洲上河道变迁频繁,有时分几股入海。泥沙在河口迅速淤积,形成大的河口沙嘴,沙嘴延伸至一定程度,因比降减小,水流不畅而改道,在新的河口又迅速形成新的沙嘴。而老河口断流后,又受波浪与海流作用,沙嘴逐渐被蚀后退,形成扇状轮廓。直至其上再有新河道流经时,这段岸线才又迅速向前推进。因此,随着河口的不断变迁,三角洲海岸是交替向前推进的,并在海滨分布许多沙嘴,使三角洲岸线路略锯齿状。
在波浪作用较弱的河口区,河流分叉为几股同时入海,各叉流的泥沙堆积量均超过波浪的侵蚀量,泥沙沿各叉道堆积延伸,形成长条形大沙嘴伸入海中,使三角洲外形呈鸟足状。由于这种叉道比较稳定,两侧常发育天然堤,天然堤又起着约束水流的作用,使叉流能够继续向海伸长。天然堤一旦被洪水冲积,就会产生新的叉流。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就是一个典型的鸟足形三角洲。在注入湖泊的河口,也常见有鸟足形三角洲。如我国的鄱阳湖、滇池等湖泊沿岸发育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鸟足形三角洲。
在波浪作用较强的河口地区,河流以单股入海,或只有小规模的交叉,在此情况下,只有主流出口处沉积量超过波浪的侵蚀量,使三角洲以主流为中心,呈尖形向外伸长,称为尖形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即属这一类型。

第二节 赤土河河口生态调查

一. 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赤土河河口植物和土壤情况,了解赤土河三角州地区植物生存状况,从而深入了解该地区生态状况和地质地貌情况。

二. 调查方法

由于土壤本身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不均匀性,所以应多点采样并均匀混合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

布设原则:

1)不同土壤类型都要布点;

2)在一定区域面积内,要有一个采样点。污染较重的地区布点要密些。通常要根据土壤污染发生的原因来考虑布点的多少。对大气污染物引起的土壤污染,采样点布设应以污染源为中心,并根据当地风向、风速及污染强度等因素来确定;由城市污水或被污染的河水灌溉农田引起的土壤污染,采样点应根据水流的路径和距离来考虑;如果是由于化肥、农药引起的土壤污染,它的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广泛。

3)要在非污染区的同类土壤中布设一个或几个对照采样点。

总之,采样点的布设既应尽量照顾到土壤的全面情况,又要视污染情况和监测目的而定。

布点方法:根据土壤自然条件、类

型及污染情况的不同,常用方法有:

(1)对角线布点法:适用于面积小,地势平坦的污水灌溉或受废水污染的地形端正的田块。由田块的进水口向对角引一直线,将对角线划分为若干等分(一般3-5等分),在每等分的中点处采样。

(2)梅花形布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较均匀的田块。中心点设在两对角线相交处,一般设5-10个采样点。

(3)棋盘式布点法:适用于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完整开阔但土壤较不均匀的田块。一般采样点在10个以上。也适用于受固体废物污染的土壤,设20个以上的采样点。

(4)蛇形布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形不平坦,土壤不均匀的田块。布设采样点数目较多。

为全面客观评价土壤污染情况,在布点的同时要做到与土壤生长作物监测同步进行布点、采样、监测,以利于对比和分析。

三. 调查内容

河口地区物种—面积关系及不同深度土壤PH对植物的影响。具体项目有:

1.气温

2.植物分布海拔

3. 位置(据海远近)

4. 风速,风力,风向,相对湿度

5. 日照长度及强度

6. 土壤PH(取一体积土壤放入两体积蒸馏水中搅拌后,用PH试纸测)0-10cm处测一处,10cm 以下根部分布最多的地方测另一组PH

7. 物种分布(用小样法测)选一10*10cm方块测植物类数,然后10*20,20*20,20*40,40*40,40*80,80*80,80*160,160*160。

四结论与分析

(1) 取样点平面布置图



9.160*160(5)

7.80*80(5)
8.80*160(5)

5.40*40(5)
6.40*80(5)

3.20*20(3)
4.20*40(4)

1.10*10(2)
2.10*20(3)



()内为物种数

(2)五个取样点气象水文情况

温度:26.9。C,相对湿度:36%,风速:0.4m/s ,最大风速:0.8m/s,平均风速:0,地理位置:N39。50’09.5”E119.30’47.1”,海拔:1.23m

(3)种群与密度之间的关系

(4)不同深度土壤pH的影响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次实习历时5天,在这五天中,我们从地质与生态学角度对秦皇岛地区的地质生态及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考察,感触颇深,收获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秦皇岛海岸属沙质海岸,秦皇岛地区滨海湿地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沙质海岸湿地分布区从几个海滩的综合情况来看,海边均为柔软的细纱,沙的来源应是滦河等河流所携带入海,再经海浪作用堆积于海边,经风形成沙丘的地貌。

2. 根据在赤土河口所测资料来看,本地植物种类数与面积基本上是对数关系,符合课本所学的A-S模型。

3. 赤土河沿岸植物的分布密度与该地土壤PH基本无关,因为据所测资料来看,土壤在各地点不同深

度的PH基本相同(PH均为6.5)。





结束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