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地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教学设计及说

课稿模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通过读教材中附图,分析西气东输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养成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资源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及其不均衡性,看到我国为协调资源分配、促进区域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养成节约能源资源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设置情境,通过观看西气东输工程的纪录片了解背景,找出起点和终点。提问:实施西气东

输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环节二:新课教学(一)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活动】

展示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比例图,指导学生读图,可分成小

组讨论、据图的数据出总结我国东部和西部天然气生产量、能源

消费量的特点。

【学生读图回答】

西部能源消费较小,天然气的生产占全国三分之二以上;东部能源消费大占比接近50%,天然气的生产量小。

【教师总结】

我国区域能源资源赋存量与区域的发展水平很不匹配,其

中,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存在着显

著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能源相

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

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其中新疆的能源资源特别丰

富,仅塔里木盆地天然气资源就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2%。然而,新疆以及周边地区消费较小。所以我们就可以进行天然气资

源的跨区域调配,缓解地区能源消费和生产的不平衡的矛盾。(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活动】

展示《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xx年)》图,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相比有何不同?

【师生共同总结】

我国以煤炭能源消费结构为主。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提问】

我国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存在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总结】

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①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②造成我国酸雨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燃煤排入大气的大量二氧化硫)。③煤炭的堆放、燃烧的废渣都会造成环境污染。④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提问】

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该如何调整我国能源结构?

【师生共同总结】

减少煤炭资源的占比。具体措施可提高天然气资源的比重,天然气在我国西部储存丰富,所以说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也是我国实施西气东输工程的原因之一。(三)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探究活动】

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勘探、开发的原因。

1、西部地区天然气主要分布区的自然条件。

【点拨】

西部天然气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等,气候干旱,人口较少,交通不便,给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点拨】

相对来说,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天然气的勘探、开发。

3、西部地区的技术力量。

【点拨】

西部地区技术力量较弱,且缺乏作相应研究的配套设施,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技术要求较高。

4、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需求。

【点拨】

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对能源的需求较少,形不成促使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市场动力。环节三:小结作业西气东输实施以后,对我国区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课后阅读课本该部分,并带着以下问题思考:①该工程对整个国家、东、西部在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有哪些影响?②国家如何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

四、板书设计《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说课稿我说课的课题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本课内容选自人教

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3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第一小节。

一、遵循的教学理念是: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在于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地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得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人类的各种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域进行的,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空前紧密。本节教材通过对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着重探讨了两大问题:

1、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从而揭示出资源跨区域调配深刻的内在原因及历史背景,确立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分析我国其他的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工程作了必要的知识铺垫。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

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解和对高三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天然气资源的特点,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和利用开发现状,理解西气东输工程的意义,学会分析跨区域资源调配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天然气资源利用开发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图表文字信息,提高学生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通过活动设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运用全面、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对天然气跨区域调配工程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其工程建设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改善能源生产和利用结构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故重点确定为:①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②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西气东输工程仅仅是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个缩影、个案,通过对其现状的分析,能够得到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所以难点确定为:①掌握西气东输工程实施原因的分析方法;②掌握工程建设评价思路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案例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其主要程序是:创设情景,导入正题展示案例,直观感知设疑问难,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班级交流,学习互补总结评价,能力提高。该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将地理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1、教法:(1)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的高密度、高效率、高质量。(3)以问题解决为线索,进行情境教学。(4)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应用于课堂教学(5)充分利用点拨教学法(6)采用近体性的教学原则

2、学法:(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体协作意识。(3)以图示为线索,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正题请大家看一组图片:(1)中国油气等资源分布图;(2)中国人口、城市分布图通过对初中区域地理相关知识的再现,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仔细地观察、比较,从整体直观感知我国人口、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的格局。在此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我国资源、人口的这种分布现状,对经济

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面对如此格局,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认识到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以上教学由学生最熟悉的中国地理作为切入口,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新知的欲望,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教学规律。

2、展示案例,直观感知播放西气东输工程的资料片。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地展示案例,尽可能地渲染出案例所描述的氛围,让学生尽快地进入案例情景之中,从而充分感知案例,为后面分析与探究案例做好准备。

3、设疑问难,自主探究出示图片:世界和中国能源消费构成(2002)设问:目前我国能源消费比例最大的能源是什么?为何?在学生认真读图思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绝对优势,达到

71、6%,进而通过学生自学,不难得出如下三点原因:①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储量占世界前列;②煤炭的开采成本低;③煤炭储存、运输方便、价格便宜。质疑:既然煤炭作为能源,具有这么多的优势,为什么我国政府还计划把天然气开发和利用作为21世纪能源结构优化和石油工业产业升级的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入比较煤炭、天然气资源在开采、运输、使用方面的优缺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探究:如何大力开发我国的天然气资源出示“天然气资源分布图”:在归纳总体特征: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

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我国东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发展的前景:①东部主力油气田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②西部地区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进而深刻理解“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再次质疑: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什么长期得不到充分的勘探开发?使学生从西部地区天然气田分布的自然条件、经济能力、技术力量及能源消费需求多个角度总结西部油气开发的限制性因素。激疑:因为西部油气开发面临的困难,我们就眼睁睁地看着丰富的天然气沉睡在地下,而东部地区则饱受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困扰吗?我们该怎么办?在前面剖析了能源结构调整及重点分析了我国油气开发的战略重点转移的基础上学生自然而然的提出“西气东输”的策略。立即追问:“西气东输”是否可行?提供“我国东部、中西部地区能源生产、消费占全国的比例图”,从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的角度印证“西气东输”的可行性。以上教学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开始,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反复质疑,诱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师在活动中及时点拨,适时提供材料对学生的观点加以验证,注重生生、师生互动,并加强个别化指导,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4、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从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讨论“西气东输”工程对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列表总结。以上教学旨在为每个学生提供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的机会,有利于挖掘群体的潜能,培养合作的精神,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空间。

5、班级交流,学习互补出示西气价格图片,提供资料讨论是否应该提高天然气的价格,以促进西部的发展。通过小组之间的辩论,得出结论:提高价格只是一时一方之利,而西气东输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即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东部发展和西部发展的双赢。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有利于东部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但是否说明“西气东输”工程有百利而无一害呢?通过以上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人地协调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辨证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6、总结评价,能力提高“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哪些大型资源跨区域的调配工程和项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或角度了解这些工程或项目?

1、从报刊、网络等媒体收集南北方水资源的分布和用水资料,分析南水北调的原因,应用本节课学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过程评价该工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从报刊、网络等媒体收集我国东西部地区电力资源相关资料,分析西电东送的原因,应用本节课学到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过程评价该工程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评价的重点不在于对教材案例的重现,而在于考查学生能否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来解决新的问题。因此,在进行学生评价的时候,引入新的案例来进行,这样的考查,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是否能够真正达到课标的要求,是教学中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较好的形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