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

2001年水利统计公报

页面功能【字体:大中小】【推荐】【打印】【关闭】

(2002.10.07)

2001年水利主要指标表

一.水利基本建设

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加强以大江大河重要干支流堤防和控制性水利枢纽建设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突出做好重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加强重点蓄滞洪区和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安全建设。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防洪安全体系的同时,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以人饮解困为重点,不断提高城乡供水能力;进一步发展水电事业,加快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围绕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2001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560亿元,其中:防洪工程投资308亿元,占55%;灌溉工程投资70亿元,占13%;供水工程投资80亿元,占14%;水土保持工程投资17亿元,占3%。

水利基本建设在调整投资结构、优化资金配置的同时,突出重点,确保大中型项目、续建项目、投产项目以及防汛等应急项目建设,保证水利投资效益的充分发挥。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完成275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49%;大中型水利基建项目完成投资340亿元,占全部完成投资的62%,一批大中型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水利基本建设投资来源仍以国家投资为主。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中,国家预算内拨款89亿元,占16 %;国家预算内专项资金193亿元,占34 %;贷款32亿元,占6 %;外资27亿元,占5 %;地方自筹投资174亿元,占31 %;水利建设基金21亿元,占4 %。

中央水利投资在近几年维持高水平的基础上又有大幅度增加。2001年中央水利投资总规模40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国债投资302亿元,在去年178亿元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24亿元。中央投资中防洪工程投资289亿元,占72%,主要加强了对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等重要堤防加固工程的投入,重点安排了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控制性枢纽等项目建设;水资源工程投资74.6亿元,占18.6%,重点安排了农村人饮、重点水源工程、节水灌溉、大型灌区更新改造及续建配套等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投资24亿元,占6%,重点安排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生态建设和塔里木河、黑河生态和首都水资源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积极推动下,西部地区水利基建投资速度明显加快。2001年西部地区共完成水利基建投资131亿元,比上年完成投资增长28%,中央水利投资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安排投资111亿元,是2000年的2.2倍。中央投资重点安排了一批江河治理工程、水资源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黑河、塔里木河等生态治理项目相继启动,尼尔基、百色、紫坪铺、沙坡头等水利枢纽工程陆续开工,都江堰灌区、河套灌区等大型灌区改造项目,以及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水土保持项目相继实施。

2001年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当年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243亿元,在建水利基建项目投产率为25%,固定资产形成率为59%。水利基建当年新增和恢复库容111亿立方米,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8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35万亩,新建及加固堤防长度5205公里,新增供水能力3458万吨/日。

西藏满拉水利枢纽已竣工投产。小浪底、乌鲁瓦提、万家寨、江垭、飞来峡、王甫洲等水利枢纽工程,望虞河、太浦河治理工程,治淮骨干工程怀洪新河、治太骨干工程杭嘉湖南排、环湖大堤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建成投产。淮河入海水道、宁夏扶贫扬黄等项目进展顺利。“十五”重点水利枢纽工程百色、尼尔基、临淮岗、沙坡头、紫坪铺等工程开工,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长江干堤加固工程累计完成土方占计划的73%,石方占48%,堤防断面达标占计划的80%,填塘固基占计划的70%,穿堤建筑物加固占计划的53%;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累计完成堤身、堤基防渗处理计划工程量的68%,完成护岸计划工程量的48.7%。黄河下游完成大堤加高544公里,欠高0.5米以上的堤防全部得到加高。松花江、嫩江干流堤防已有22%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有50%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

2001年,各级水利部门开展了整顿和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中,继续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绝大多数建设项目(其中,全部新开工项目)实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大江大河干堤等水利项目招投标率接近100%,施工监理率达90%以上,“九五”期间工程质量抽查结果表明,工程合格率达100%。一些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推行了专业建设公司进行建设管理的代建制新模式,达到国家规定规模和标准的建设项目全部实施了施工招标,大中型建设项目全部实施了监理招标和建设监理制,勘测设计招标得到进一步推广。水利建筑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工程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防洪、抗旱

2001年我国降雨量明显偏少,大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旱灾,局部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水利工程建设在防汛抗旱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001年,全国已累计建成各类水库85136座,水库总库容达5281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433座,总库容3927亿立方米。已建成江河堤防27.3万公里,保护人口4.79亿人,保护耕地6.1亿亩。由于全国加强了大江大河堤防、江河控制性水利枢纽以及各类水资源工程建设,水利工程设施抗御洪涝旱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001年全国大江大河干流没有发生流域性大洪水,但受局部暴雨影响,西江干流上游及其支流郁江、云南南丁河等国际河流、黄河下游支流大汶河等河流发生了建站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大洪水,部分沿海地区出现了历史最高潮位,一些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全国受灾人口1.11亿人,倒塌房屋63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07亿亩,成灾0.64亿亩,直接经济损失623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97亿元。广西、广东、福建、四川、云南、山东等省受灾较重,但与90年代以来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01年是

洪涝灾害损失相对较轻的一年。

2001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旱灾。受旱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的东部、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黑龙江、吉林、四川、山西、内蒙古、湖北、山东、辽宁、重庆、河南等省(市、区)较为严重。全国农作物因旱受灾面积5.77亿亩,其中成灾3.56亿亩,绝收0.96亿亩,因旱损失粮食548公斤,经济作物损失538亿元,受灾面积是建国以来的第三位(仅次于1978年和2000年),成灾面积和因旱造成的损失是建国以来的第二位(仅次于2000年)。去年粮食总产量比大旱的2000年减产95亿公斤。因旱先后有3300万农村人口和2200多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干旱缺水造成城市供水紧张,北方地区因旱一度有535座县以上城镇缺水,严重影响了群众正常生产生活。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全力支持防汛抗旱工作,财政部及时下拨用于防汛抗旱的水利建设基金和特大防汛抗旱经费17.97亿元,其中防汛经费12.48亿元,特大抗旱经费5.49亿元。由于组织得力,准备充分,各级水利部门分发挥水利工程设施对水资源的调配能力,最大限度减轻了洪涝旱灾害损失。虽然受严重干旱影响,全国粮食依然取得较好收成。抗旱工作共挽回粮食损失675亿公斤,挽回经济损失620亿元,共解决了2381万人、2001万头大牲畜的临时饮水困难,并保证了受灾城市的基本用水问题。

三.农村水利

2001年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有效灌溉面积有所扩大,全年新增1754万亩,累计达到8.3亿亩。万亩以上灌区累计达到5686处,有效灌溉面积3.7亿亩,其中30万亩以上灌区277处,有效灌溉面积1.9亿亩。机电排灌面积达到5.5亿亩,其中提灌面积4.9亿亩。新增配套机电井23万眼,达到409万眼,井灌面积2.4亿亩,井灌面积是近年来增加较多的一年。灌溉事业的发展,为农业增产创造了条件。

易涝耕地及盐碱耕地得到初步治理。全国现有易涝耕地3.67亿亩,到2001年底止,已初步治理面积3.15亿亩,占易涝面积的86%,其中:除涝标准达到五年一遇以上的有1.82亿亩。

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以节水灌溉为重点,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加大灌区节水改造力度。2001年全国共安排了266个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230个节水灌溉示范工程项目,并启动了第二批300个节水增效重点县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可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2200万亩以上,同时为700万亩新增灌溉面积提供水源。2001年实际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86万亩,累计达到2.6亿亩。

2001年国家计委、水利部加大了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的力度,以西部地区为重点,全国安排解决农村饮水困难资金35亿元,可使“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剩余的2423万人中

的1963万人的饮水困难得到基本解决。到2001年底,全国已累计解决2.38亿人和1.55亿头牲畜的饮水困难。

四.农村水电及电气化

2001年的农村水电建设成就辉煌,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一是全国水利系统水电基建投资突破250亿元,达到291亿元,开创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投资的历史新纪录。全国水利系统新增水电装机261万千瓦,其中农村水电装机为171万千瓦,开创了农村水电建设的历史新纪录。全国水利系统建成水电站4.3万座,装机达到3360万千瓦,占全国水电总装机容量的40.6%,其中农村水电装机2879万千瓦。年发电量1038亿千瓦时,占全国水电总发电量的40.3 %,比上年增长0.9个百分点。

二是全面完成水利系统一期农网改造,农村电价大幅度下降。截至2001年底,全国水利系统累计完成一期农网改造投资125.8亿元,为到位资金的114.2%,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投资计划。全年水利系统农村电网改造累计新建和改造110千伏变电站68座、35千伏变电站569座、110千伏线路1544公里、35千伏线路9168公里、10千伏线路7.95万公里、低压线路21.13万公里,对2474个乡镇电管站进行了改革,新建供电所1974个,完成了7.07万个配电台区的改造。实现了“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农村电价大幅度降低,农村用电量显著增加,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全国已开发农村水电的县1515个,其中由农村水电供电为主的县760个。农村水电已遍布全国1/2的地域、1/3的县市、1/4的人口,使3亿多无电人口用上了电。水电作为清洁可再生绿色能源,其开发利用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批准的“十五”期间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开始建设,这400个县80%分布在中西部地区,85%属于老少边穷地区,涉及24个省、区、市,近2亿人口,200万平方公里,规划建设总投资500多亿元。

至2001年底,全国共有17个省(区、市)组建了省级水电公司,有10个农村水电企业成为上市公司,水利系统水电改革进一步深入。

五.水土保持

2001年国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西部地区的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为重点,项目建设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把水土流失治理同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以小流域综合治理、综合开发促进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和大面积封育保护,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

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1年,完成水保投资17.6亿元,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88万平方公里,实施封育保护面积10万平方公里。

截止2001年底,全国累计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1.5万平方公里,其中修建以水平梯田为主的基本农田2亿亩,营造水土保持林6.5亿亩,经果林7000多万亩,种草6500多万亩,建设治沟骨干工程1403座,以及一大批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水土保持设施每年拦蓄泥沙能力15亿吨,增加蓄水能力250亿立方米,减少入黄河泥沙3亿吨。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高效农牧业,项目区2500多万亩陡坡耕地退耕还林,基本解决了4000多万人的温饱问题,为治理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国家重点工程完成治理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八片重点治理区累计治理3.9万平方公里,建成基本农田910万亩,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减轻了泥沙危害;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7.2万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874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3058万亩,经果林1255万亩,封禁治理3165万亩,建成塘坝、谷坊、拦沙坝、蓄水池(窖)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34.2万处;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完成综合治理面积0.81万平方公里,其中:修建水平梯田192万亩,营造水保林587万亩,治沟骨干工程1589座。

六.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01年全国总供水量556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79.9%,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9.7%,其他水源供水量占0.4%。全国总用水量5567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占62.6%,工业用水占20.5%,生活用水占10.8%。人均综合用水量为436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479立方米,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58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水量268立方米。与上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增加约7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增加42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增加3亿立方米,生活用水增加25亿立方米。城市人均生活用水稳中减少,农村人均生活用水(包括牲畜用水)有所增加,亩均用水量与上年持平。

水资源统一管理得到加强,水务体制改革得到较快发展。2001年是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力度较大的一年,截止年底已有633个县级及县级以上的行政区成立了水务局。在水资源合理配置方面取得新进展,2001年国务院相继批复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和《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规划治理项目陆续启动,并成功实施了黄河、黑河水量分配、调度和塔里木河应急调水。2001年成功实施了黑龙江扎龙湿地应急补水和引(长)江入太(湖)冲污试验,为了缓解了天津供水的紧张局面,成功实施了引黄济津应急项目。

七.水政管理

2001年,水利部立法工作以《水法》修改和《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的起草为重点。全国共有1项行政法规、1件部规章颁布实施。

2001年,全国共发生各类水事违法案件39393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173万元。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流域管理机构办结案件34469件,结案率为87.5%,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750万元。在查处水事违法案件中,警告10643人,罚款2405万元,没收违法所得和非法财物折合人民币474万元,吊销许可证180件,责令限期拆除障碍物5562起,责任当事人赔偿损失1200万元。

2001年,全国共发生各类水事纠纷6338件,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流域管理机构调处5595件,调处率为88.3%。

八.水利多种经营

2001年全国水利多种经营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果。全国水利多种经营总收入1038.8亿元,实现利润30.9亿元,水利资产总额达3519.7亿元,资产负债率32.6%。

从产业结构上看,全部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66.9亿元,占总收入的6.5%,第二产业收入760.9亿元,占73.2%,第三产业收入211.1亿元,占20.3%。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3.5%,第二产业比重增加了1.3%,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了2.2%,水利产业结构呈进一步优化的趋势;水利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各地以资产和产品为纽带的企业集团逐步组建起来;水价改革取得进一步突破。

各地区水利多种经营发展仍不均衡,差异较大。从总量来看,水利经营总收入在50亿元以上的省有江苏、山东、湖南、四川、湖北,中西部地区部分省水利经营总收入仍然偏低,收入不足1亿元的有6个省,发展相对滞后。

九.水利规划及前期工作

2001年全国水利前期工作项目共计完成投资8.8亿元,其中:水利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完成投资7.37亿元,水利规划、专题研究及其它专项工作完成投资1.52亿元。2001年国家继续加强水利前期工作力度,当年中央安排水利前期工作经费共计6.275亿元。

2001年由水利部组织审查各类水利工程项目181项,其中:水利枢纽工程19项,规划项目9项,堤防加固及河道治理工程40项,水资源及生态治理工程33项,供水工程6项,灌区工程5项,其他69项。开展各类水利规划编制任务60项,开展重大专题研究24项。各级地方政府也进一步加强了水利规划和前期工作。

2001年水利规划和前期工作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为水利工程布局和建设奠定了基础。在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全国水利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和2010年规划》、《加

强太湖流域近期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淮河流域近期防洪建设的若干意见》,基本完成了《全国防洪规划》、《西部地区水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快黄河治理开发重大问题的若干意见》、首都水资源、黑河、塔里木河规划等一批重大专项规划通过审查。进一步加强“十五”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保证了百色、临淮岗、紫坪铺、沙坡头等六大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建设。长江、黄河、松花江等大江大河的堤防加固工程前期工作进入尾声;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总体规划主报告、12个附件报告及相关45个专题研究已按计划完成;亭子口、旁多、古贤、哈达山、大藤峡等水利枢纽工程和引江济太、引沁入渭等跨流域、跨地区调水工程的前期工作正在进行。

十.科研

2001年水利科技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我部制定的《部属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获得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联合批复实施,我部被纳入国家首批启动的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试点部门之一。

在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面,围绕部的中心工作,加大了科技项目的预研和前期论证工作力度,建立了项目储备库。积极组织国家“863”和“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申报工作。我部提出的“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及新产品研究与开发”项目已被列入国家“863”重大专项。“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和“水资源数据信息共享”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疏浚及清淤设备研制”课题已被列入国家经贸委“十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

围绕部中心工作,将“大水体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水环境承载能力及调控技术研究”、“水资源实时监控”等28个项目列入部科技创新项目计划。“全国水情信息及洪水预报预测业务系统”项目和“中国水旱灾害研究”项目获得200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00年水利科研单位共有54个,职工9600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7200人,其中:部属科研单位27个,职工6499人,地方科研单位27个,职工3101人。2001年部属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四大科研院共完成合同金额44423万元。其中: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科学院、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合同金额分别为18959万元、12100万元、11640万元和1724万元,其中:科研合同金额分别为9435万元,6028万元、8063万元和1579万元,面向社会开发经营合同金额分别为9524万元、6072万元、3577万元和145万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水利科技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发展和壮大,形成和开发了一批具有市场前景和水利特色的技术和产品,促进了科技产业化。

十一.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水利部已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水利科技交流与经济合作关系,其中与30多个国家签定了水利水电科技、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合作领域十分广泛。水利部门和专家已参加40多个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水利组织,水利部同联合国有关机构合作,承办了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国际小水电中心、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国际沙棘研究培训中心和国际水文水资源及水环境培训与研究中心等国际中心。2001年9月朱鎔基总理代表我国政府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政府关于利用和保护跨界河流的合作协定》,标志着国际河流涉外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水利利用外资是水利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利行业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2001年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中,利用外资项目48项,计划利用外资总额242亿元,已累计完成外资167.5亿元,其中2001年完成外资27.5亿元,小浪底、万家寨引黄入晋、长江干堤加固、太浦河工程、疏勒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以及紫坪铺、江垭、珊溪水利枢纽等工程当年完成外资24.3亿元。利用外资进行水利建设,不仅引进了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水利投资不足的状况。

十二.水文

水文部门强化水文信息、水资源、水质监测预报,加大水文测报基础设施建设和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建设力度,为防汛、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服务,加快测报设施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强对防汛抗旱等信息的采集、传输和预报,建立与水利建设相适应的水文测报体系。2001年末,全国共有基本水文站3146个,水位站1084个,雨量站14337个,水质站3025个,实验站75个,地下水观测井1.18万个。全国共有7716处拍报水情站,909处水文预报站。水文情报预报效益显著,在防灾救灾中起了很大作用。

2001年全国共有水文人员2.52万人,各项水文经费投入总计12.7亿元,其中:事业费9.0亿元,基建费3.0亿元,水文系统拥有固定资产总值达16.1亿元。

十三.职工人数、工资总额

2001年末,全国水利系统从业人员134.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7%。其中,全国水利系统在岗职工131.4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4.9%。在岗职工中,部直属单位在岗职工6.5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5%;地方水利系统在岗职工124.8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5.0%。

2001年全国水利系统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2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全国水利系统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838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部直属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732元,比上年增长22.9%;地方水利系统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517元,比上年增长16.6%。

注:

1、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统计数据未包括在本公报中。

2、附表 2001年水利主要指标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12年铁道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12年铁道统计公报 2012年,全国铁路系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铁路工作的要求,以铁路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铁路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扎实推进安全风险管理,科学有序推进铁路建设,大力发展多元化经营,全面实施客货运输组织改革,铁路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运输生产 旅客运输。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8.93亿人,比上年增加0.86亿人、增长4.8%。其中,国家铁路18.79亿人,增长4.8%;非控股合资铁路0.09亿人,下降10.1%;地方铁路0.06亿人,增长10.3%。全国铁路旅客周转量完成9812.3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加200.03亿人公里、增长2.1%。其中,国家铁路9783.99亿人公里,增长2.1%;非控股合资铁路21.46亿人公里,下降6.6%;地方铁路6.88亿人公里,增长3.8%。 货物运输。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含行包运量)完成39.04亿吨,比上年减少0.28亿吨、下降0.7%。其中,国家铁路32.36亿吨,下降1.8%;非控股合资铁路4.40亿吨,增长5.8%;地方铁路2.29亿吨,增长3.3%。全国铁路货运总周转量(含行包周转量)完成29187.09亿吨公里,比上年减少278.70亿吨公里、下降0.9%。其中,国家铁路27220.50亿吨公里,下降1.5%;非控股合资铁路1830.41亿吨公里,增长8.0%;地方铁路136.18亿吨公里,下降1.8%。 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38.92亿吨,比上年减少0.26亿吨、下降0.7%。其中,国家铁路32.23亿吨,下降1.8%;非控股合资铁路4.40亿吨,增长5.8%;地方铁路2.29亿吨,增长3.3%。全国铁路货物周转量完成28891.90亿吨公里,比上年减少238.39亿吨公里、下降0.8%。其中,国家铁路26925.53亿吨公里,下降1.4%;非控股合资铁路1830.19亿吨公里,增长8.0%;地方铁路136.18亿吨公里,下降1.8%。 全国铁路行包发送量完成1222万吨,比上年减少189万吨、下降13.4%。其中,国家铁路1214万吨,下降13.2%;非控股合资铁路8.30万吨,下降30.7%;地方铁路0.2万吨,下降13.6%。全国铁路行包周转量完成295.18亿吨公里,比上年减少40.31亿吨公里、下降12.0%。其中,国家铁路294.96亿吨公里,下降12.0%;非控股合资铁路0.21亿吨公里,下降30.5%;地方铁路0.01亿吨公里,下降47.4%。 重点运输。全国铁路煤炭运量完成22.62亿吨,比上年下降0.4%。冶炼物资运量完成8.58亿吨,下降1.4%。粮食运量完成1.04亿吨,增长5.0%。石油运量完成1.38亿吨,增长1.7%。化肥及农药运量完成0.93亿吨,增长7.3%。集装箱运量完成0.93亿吨,下降0.9%。全国铁路口岸共完成进出口货物运量0.54亿吨,增长8.7%。其中:满洲里、绥芬河、二连、阿拉山口四大口岸站共完成进出口货物运量0.53亿吨,增长9.1%。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9年)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9年) 200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环保系统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为主题,以做好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的环保工作为主线,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参与宏观调控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污染减排取得显著成效,污染防治稳步推进,基础能力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较好地完成了2009年各项工作任务。与2005年相比,2009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二氧化硫已提前完成“十一五”的总量减排目标。 2009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589.7亿吨,比上年增加3.1%。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34.5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9.8%,比上年减少3.0%;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55.2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0.2%,比上年增加7.6%。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277.5万吨,比上年减少3.3%。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39.7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34.4%,比上年减少3.9%;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37.8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65.6%,比上年减少2.9%。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2.6万吨,比上年减少3.5%。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27.3万吨,占氨氮排放量的22.3%,比上年减少7.7%;生活氨氮排放量95.3万吨,占氨氮排放量的77.7%,比上年减少2.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4.2%,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5.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2009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214.4万吨,比上年减少4.6%。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865.9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4.3%,比上年减少6.3%;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48.5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5.7%,比上年增加5.6%。烟尘排放量847.7万吨,比上年减少6.0%。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604.4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1.3%,比上年减少6.0%;生活烟尘排放量243.3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8.7%,比上年增加5.4%。工业粉尘排放量523.6万吨,比上年减少10.5%。工业燃料燃烧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和工业生产工艺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1.7%和89.0%,分别比上年提高2.4和2.5个百分点。 2009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0.4亿吨,比上年增加7.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7.0%,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截止2009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为2541个,总面积14775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4.7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319个,面积约9267万公顷。 2009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4525.2亿元,比上年增加0.8%,占当年GDP 的1.35%。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12.0亿元,比上年增加39.5%;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442.5亿元,比上年减少18.4%;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1570.7亿元,比上年减少26.8%。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07年铁道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2007年铁道统计公报 铁道部统计中心 2008年3月3日 2007年,铁道部党组带领全国铁路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顽强拼搏,团结奋战,加快铁路建设,推进科技创新,成功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深入挖潜扩能,大力提高客货运量,强化安全基础,狠抓节支降耗,增加经济效益,全面深入推进和谐铁路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一、铁路运输 客货运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货物运输。全国铁路完成货运总发送量(含行包运量)31.4亿吨,比上年增加2.6亿吨,增长9.0%(见图1);完成货运总周转量(含行包周转量)23797.0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1842.59亿吨公里,增长8.4%(见图2)。

全国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31.3亿吨,比上年增加2.6亿吨,增长9.0%,增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完成货物周转量23536.1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1821.45亿吨公里,增长8.4%。 全国铁路完成行包发送量1219万吨,比上年增加91万吨,增长8.0%;完成行包周转量260.8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21.14亿吨公里,增长8.8%。

重点物资运输。全路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完善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机制,全力保障重点物资运输,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障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提供运力支持。全国铁路完成煤炭运量154374万吨,比上年增运16510万吨,增长12.0%。全国355家直供电厂库存用煤保持在合理水平,顺利完成了电力迎峰度夏保障工作。完成石油运量15319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完成化肥及农药运量8919万吨,比上年增运860万吨,增长10.7%。完成粮食运量11245万吨,比上年增运461万吨,增长4.3%。完成棉花运量394万吨,与上年持平。完成集装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2015-02-26 10:32:39 来源: 国家统计局作者: 【大中小】浏览:6次评论:0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5年2月26日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牢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一、综合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7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4.77%。全年出生人口1687万人,出生率为12.37 ;死亡人口977万人,死亡率为7.16 ;自然增长率为5.21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为2.98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为2.53亿人。 表1 2014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3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8.2%。

就业继续增加。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9%。全国农民工[6]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长1.9%。其中,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增长1.3%;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增长2.8%。 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全年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7]为72313元/人,比上年提高7.0%。

2010年环境统计年报、公报

2010年环境统计年报(中国环境统计局?) 综述 2012-01-18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环境保护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把环境保护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减排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环境治理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影响环境质量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环保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2010年各项工作任务。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5%和14.3%,两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的总量减排目标。 2010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617.3亿吨,比上年增加4.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37.5亿吨,比上年增加1.3%。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79.8亿吨,比上年增加6.9%。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1238.1万吨,比上年减少3.1%。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0.3万吨,比上年减少1.9%。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5.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SO2)排放量2185.1万吨,比上年减少1.3%。烟尘排放量829.1万吨,比上年减少2.2%。工业粉尘排放量448.7万吨,比上年减少14.3%。氮氧化物排放量1852.4万吨,比上年增加9.4%。 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4.1亿吨,比上年增加18.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16.2亿吨,比上年增加16.9%;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2.4亿吨,比上年增加14.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5.7亿吨,比上年增加20.5%;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498万吨,比上年减少29.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6.7%,比上年减少0.3个百分点。 全国共统计了城市污水处理厂2881座,比上年增加689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2.9%,比上年提高9.6个百分点。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0年) 2012-01-18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环保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把环境保护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减排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环境治理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环保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2010年各项工作任务。与2005 年相比,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5%和14.3%,两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的总量减排目标。 2010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617.3亿吨,比上年增加4.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37.5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8.5%,比上年增长1.3%;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79.8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1.5%,比上年增加6.9%。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238.1万吨,比上年减少3.1%。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34.8万吨,比上年减少1.1%;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03.3万吨,比上年减少4.1%。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0.3万吨,比上年减少1.9%。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27.3万吨,与上年持平;生活氨氮排放量93.0万吨,比上年减少2.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5.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185.1万吨,比上年减少1.3%。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864.4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5.3%,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20.7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4.7%,比上年增加8.0%。烟尘排放量829.1万吨,比上年减少2.2%。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603.2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2.8%,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活烟尘排放量225.9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7.2%,比上年减少7.2%。工业粉尘排放量448.7万吨,比上年减少14.3%。工业燃料燃烧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和工业生产工艺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3.1%和89.8%,分别比上年提高1.4和0.8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4.1亿吨,比上年增加18.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6.7%,比上年减少0.3个百分点。 截止2010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为2588个,总面积14944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4.9%。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319个,面积约9268万公顷。 2010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6654.2亿元,比上年增加47.0%,占当年GDP的1.67%。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224.2亿元,比上年增加68.2%;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397.0亿元,比上年减少10.3%;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2033.0亿元,比上年增加29.4%。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01年铁道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01年铁道统计公报 铁道部统计中心 2002年3月26日 -------------------------------------------------------------------------------- 2001年,全国铁路干部职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铁道部党组的统一部署,顽强拼搏,奋勇开拓,锐意进取,运输生产主要指标创造了历史新纪录,铁路建设持续发展,各项改革积极稳步推进,取得了“十五”开局首战告捷的优异成绩。 一、铁路运输 货物运输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全行业完成货物发送量192580万吨,比上年增长8.2%;完成货物周转量1457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7%。其中,国家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178592万吨,比上年增长7.9%,增幅、增量均为历史最高水平;完成货物周转量1425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9%。合资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4446万吨,比上年增长7.0%;完成货物周转量270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4.6%。地方铁路完成货物发送量9542万吨,比上年增长14.0%;完成货物周转量5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7.0%。 重点物资运输任务圆满完成。认真贯彻国务院领导关于加强重点物资运输的指示,把搞好重点物资运输作为支持国有企业扭亏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政治任务,精心组织,全力保证,出色地完成了重点物资运输任务,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全年完成煤炭运量76625万吨,比上年增长11.8%;石油运量9852万吨,比上年增长4.9%;冶炼物资运量41365万吨,比上年增长10.5%;磷矿石运量1424万吨,比上年增长17.9%;化肥农药运量5601万吨,比上年增长7.9%。粮食、棉花等国家重点物资运输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旅客运输保持了持续增长。全年全行业完成旅客发送量1051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0.1%;完成旅客周转量476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2%。其中,国家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101680万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直通旅客发送量2914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2%;完成旅客周转量4637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0%;旅客平均行程为456公里,比上年延长23公里。合资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29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8%;完成旅客周转量12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0.4%。地方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5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5%;完成旅客周转量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3.3%。 行包运输继续较快发展。完成行包发送量609万吨,比上年增长9.1%。其中普通行包发送量217万吨,与上年持平;行包专列发送量392万吨,比上年增长15.0%。完成行包周转量11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3%。其中普通行包周转量2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3.8%;行包专列周转量9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2.4%。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0年)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0年)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环保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把环境保护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减排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环境治理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环保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2010年各项工作任务。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5%和14.3%,两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的总量减排目标。 2010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617.3亿吨,比上年增加4.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37.5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8.5%,比上年增长1.3%;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79.8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1.5%,比上年增加6.9%。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238.1万吨,比上年减少3.1%。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34.8万吨,比上年减少1.1%;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03.3万吨,比上年减少4.1%。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0.3万吨,比上年减少1.9%。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27.3万吨,与上年持平;生活氨氮排放量93.0万吨,比上年减少2.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5.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185.1万吨,比上年减少1.3%。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864.4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5.3%,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20.7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4.7%,比上年增加8.0%。烟尘排放量829.1万吨,比上年减少2.2%。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603.2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2.8%,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活烟尘排放量225.9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7.2%,比上年减少7.2%。工业粉尘排放量448.7万吨,比上年减少14.3%。工业燃料燃烧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和工业生产工艺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3.1%和89.8%,分别比上年提高1.4和0.8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4.1亿吨,比上年增加18.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6.7%,比上年减少0.3个百分点。 截止2010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为2588个,总面积14944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4.9%。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319个,面积约9268万公顷。 2010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6654.2亿元,比上年增加47.0%,占当年GDP 的1.67%。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224.2亿元,比上年增加68.2%;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397.0亿元,比上年减少10.3%;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2033.0亿元,比上年增加29.4%。

我国铁道年度统计公报(doc 18页)

我国铁道年度统计公报(doc 18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2008年铁道统计公报 铁道部统计中心 2009年6月1日 2008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铁道部党组带领全国铁路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万众一心,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团结奋进,战胜了一系列严峻考验,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任务,夺取了和谐铁路建设的新胜利。 一、铁路运输实现新的发展

货物运输量持续增长。深入实施“一主两翼两线三区域”战略,大力推进战略装车点建设和路企直通运输,构建区域集疏运系统,优化调整运输组织方案,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全年货运量仍然在上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增长。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含行包运量)完成330354万吨,比上年增加14661万吨、增长4.6%.其中,国家铁路275243万吨,增长3.7%;非控股合资铁路27983万吨,增长8.2%;地方铁路27128万吨,增长11.2%.全国铁路货运总周转量(含行包周转量)完成25106.2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891.54亿吨公里、增长3.7%.其中,国家铁路23648.91亿吨公里,增长3.5%;

非控股合资铁路1306.46亿吨公里,增长5.9%;地方铁路150.92亿吨公里,增长13.7%. 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完成329035万吨,比上年增加14561万吨,增长4.6%.其中,国家铁路273932万吨,增长3.7%;非控股合资铁路27975万吨,增长8.2%;地方铁路27128万吨,增长11.2%.全国铁路货物周转量完成24817.4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863.58亿吨公里,增长3.6%.其中,国家铁路23360.32亿吨公里,增长3.4%;非控股合资铁路1306.26亿吨公里,增长5.9%;地方铁路150.88亿吨公里,增长13.7%.

2016年城乡建设统计公报(2017.08.22 住建部发布)

2016年城乡建设统计公报 2016年城乡建设统计[1]公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第一年。全国城乡建设系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加快建设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一、城市(城区)建设[2] 概况[3] 2016年年末,全国设市城市657个,比上年增加1个,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93个,县级市360个。据对656个城市和2个特殊区域统计汇总[4],城市城区户籍人口4.03亿人,暂住人口0.74亿人,建成区面积5.43万平方公里。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5] 2016年完成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17460亿元,比上年增长7.7%,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88%。其中,道路桥梁、轨道交通、园林绿化投资分别占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的43.3%、23.4%和9.6%。

城市供水和节水 2016年年末,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03亿立方米/日,比上年增长2.2%,其中,公共供水能力2.39亿立方米/日,比上年增长3.4%。供水管道长度75.7万公里,比上年增长6.5%。2016年,年供水总量580.7亿立方米,其中,生产运营用水160.7亿立方米,公共服务用水81.6亿立方米,居民家庭用水220.5亿立方米。用水人口4.70亿人,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76.9升,用水普及率98.42%[6],比上年增加0.35个百分点。2016年,城市节约用水57.6亿立方米,节水措施总投资29.5亿元。 城市燃气 2016年,人工煤气供气总量44.1亿立方米,天然气供气总量1171.7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1078.8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6.5%、增长12.6%、增长3.8%。人工煤气供气管道长度1.9万公里,天然气供气管道长度55.1万公里,液化石油气供气管道长度0.9万公里,分别比上年减少13.0%、增长10.6%、减少3.3%。用气人口4.57亿人,燃气普及

2009年铁道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2009年铁道统计公报时间:2010.12.29 铁道部统计中心 2010年3月25日 200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铁道部党组带领全国铁路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决策部署,以“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的精神和作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迎难而上,开拓奋进,夺取了和谐铁路建设的新胜利,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铁路运输实现持续发展 旅客运输量再上新台阶。大力强化客运营销,推行以客补货战略,统筹新增和既有运力资源,适时调整列车运行图,优化列车开行方案,推广多样化的售票方式,旅客运输再上新台阶。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52451万人,比上年增加6321万人、增长 4.3%。其中,国家铁路150798万人,增长4.4%;非控股合资铁路1234万人,下降2.6%;地方铁路419万人,增长2.0%。全国铁路旅客周转量完成7878.8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加100.28亿人公里、增长1.3%。其中,国家铁路7840.09亿人公里,增长1.3%;非控股合资铁路33.16亿人公里,下降1.3%;地方铁路5.63亿人公里,下降3.8%。

货物运输实现增长。积极开展增运增收活动,加强重点区域运输组织,深化大客户战略,发挥战略装车点建 设和路企直通运输优势,充分发挥大秦、侯月两线能力,批量投入和谐型大功率机车,调整机力配置布局,优化车流径路,提高分界口通过能力,全年货运实现增 长,特别是四季度创造了历史新纪录。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含行包运量)完成333348万吨,比上年增加6101万吨、增长1.9%。其中,国家铁路 277572万吨,增长0.8%;非控股合资铁路31903万吨,增长14.0%;地方铁路23873万吨,下降0.5%。全国铁路货运总周转量(含行包 周转量)完成25239.1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132.88亿吨公里、增长0.5%。其中,国家铁路23649.88亿吨公里,略超上年水平;非控股 合资铁路1462.71亿吨公里,增长12.0%;地方铁路126.59亿吨公里,下降16.1%。

2002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2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2年) 2003-06-05 2002年,在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6.45‰的情况下,全国各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都比上年有所减少,呈持续减少趋势。 2002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比上年增加1.5%。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07.2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7.1%;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32.3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2.9%。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67万吨,比上年减少2.7%。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84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2.7%;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83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57.3%。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9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42万吨,占氨氮排放总量的32.6%;城镇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87万吨,占氨氮排放总量的67.4%。工业废水中其他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平均比上年下降12.3%。 2002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1927万吨,比上年减少1.1%。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562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1.1%;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65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8.9%。烟尘排放量1013万吨,比上年减少5.4%。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804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9.4%;生活烟尘排放量209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0.6%。工业粉尘排放量941万吨,比上年减少9.3%。 2002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9.5亿吨,比上年增加6.5%。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2635万吨,比上年减少8.9%。全国危险废物产生量1000万吨,比上年增加5.0%。

截至2002年底,我国已建立生态示范区试点地区和单位322个,其中,已批准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82个。已建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757个,总面积13294.5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3.2%。 2002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1363.4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85.3亿元,比上年增加了31.8%;工业污染源污染治理投资188.4亿元,比上年增加了8.0%,其中用于废水治理投资71.5亿元、废气治理投资69.8亿元、固体废物治理投资16.1亿元、其它治理投资31.0亿元;新建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389.7亿元,比上年增加15.8%。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3%。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57.60%,增长比例较大,主要是由于国家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国债资金带动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一.废水排放及治理 1.废水排放总量(亿吨)439.5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07.2 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232.3 2.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万吨)1366.9 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584.0 城镇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782.9 3.氨氮排放总量(万吨)128.8 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42.1 城镇生活氨氮排放量86.7

2015年重庆市环境统计公报

2015年重庆市环境统计公报 一、综述 环境统计制度统计调查范围包括工业源、农业源、城镇生活源、机动车等。根据2015年度环境统计调查结果,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7.98万吨,同比减少1.7%;氨氮排放量5.01万吨,同比减少2.3%;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49.58万吨,同比减少5.9%;氮氧化物排放量32.07万吨,同比减少9.6%。 二、废水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7.98万吨。其中,工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5.04万吨,占比为13.3%;城镇生活源化学需氧量排放21.13万吨,占比为55.6%;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11.75万吨,占比为30.9%;集中式治理设施化学需氧量排放0.06万吨,占比为0.2%。 氨氮排放量全市氨氮排放量5.01万吨。其中工业源氨氮排放量0.33万吨,占比为6.6%;城镇生活源氨氮排放量3.46万吨,占比为69.1%;农业源氨氮排放量1.20万吨,占比为24.0%;集中式治理设施氨氮排放量0.02万吨,占比为0.3%。 三、废气 二氧化硫排放量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49.58万吨,其中工业源二氧化硫排放42.68万吨,占比为86.1%;城镇生活源及其他二氧化硫排放6.90万吨,占比为13.9%。 氮氧化物排放量全市氮氧化物排放量为32.07万吨,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15.91万吨,占比为49.6%;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0.78万吨,占比为33.6%;城镇生活源排放量0.50万吨,占比为1.6%;非道路移动源排放量4.88万吨,占比为15.2%。 烟(粉)尘排放量全市烟(粉)尘排放量20.91万吨,其中工业烟(粉)尘排放量19.64万吨,占比为93.9%;机动车烟尘排放量0.73万吨,占比为3.5%;

2000年国家铁路统计公报

2000年国家铁路统计公报 铁道部统计中心 -------------------------------------------------------------------------------- 2000年是落实“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国家铁路全体职工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关于铁路工作的重要指示和部党组的部署,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团结一致,奋力拼搏,使铁路运输生产、经营和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一、运输生产和经营 2000年铁路运输系统紧紧围绕落实资产经营责任制,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强化经营管理,加大客货营销力度,千方百计增运增收节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年全路运输收入完成1097.4亿元,同比增长9.9%,巩固扩大了铁路扭亏增盈成果。 铁路运输主要指标保持了较大幅度增长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10.18亿人次,同比增长4.2%。行包发送量558万吨,同比增长55.9%。货物发送量16.55亿吨,同比增长5.5%,其中煤炭68545万吨,同比增长5.6%;石油9391万吨,同比增长7.9%;焦炭4725万吨,同比增长21.5%;粮食7935万吨,同比增长22.7%。圆满完成了国家重点物资和人民日常生活物资运输任务,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年完成换算周转量17858.7亿吨公里,同比增长7.0%。其中旅客周转量4414.7亿人公里,同比增长9.1%;旅客平均行程为433公里,同比延长19公里;货物周转量13336.1亿吨公里,同比增长6.0%;货物平均运程为806公里,同比延长4公里。 运输效率有了新的提高全路日均装车完成77645车,同比增长4.9%;货车周转时间为5.39天,同比压缩0.09天;货运机车日产量为99.4万吨公里,同比增长2.5%;货运机车日车公里为443公里,同比增长1.1%;货运列车平均牵引总重为2676吨,同比增长0.8%;旅客列车平均旅行速度达56.8公里/小时,同比每小时提高0.8公里;旅客列车出发正点率达99.8%,保持了较高水平。 开辟营销增长点,努力增运增收为巩固扩大扭亏增盈成果,运输系统及时把握市场动态,抓住新的收入增长点,通过及早准备、周密组织,把春运、暑运、“五一”、“十一”的客运压力作为提高增收的动力,实现了较大幅度增运增收;同时积极组织旅游运输、行包运输、集装箱运输、大宗货物运输、口岸运输等,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运输组织上针对运输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运行图,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充分利用提速资源,增加夕发朝至列车、特快列车开行;四是进一步完善旅客列车、行包专列和货运“五定”班列开行方案,提高了服务质量。 顺利实施了第三次提速调图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组织对陇海、兰新线实施了提速,京九线实施了达速,加上前两轮的提速,已初步形成我国铁路“四纵两横”的提速网

2018交通运输统计公报_全年完成投资3.1万亿

2017年交通运输统计公报:全年完成投资3.1万亿 划重点(铁路部分): (1)铁路营业里程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全国铁路网密度132.2公里/万平方公里。 (2)拥有机车2.1万台,其中内燃机车占40.4%,电力机车占59.5%。铁路客车7.3万辆,比上年增加0.2万辆,其中动车组2935标准组、23480辆,增加349标准组、2792辆。拥有铁路货车79.9万辆。 (3)全国有32个城市开通了轨道交通,2017年新开通2个。拥有轨道交通车站3040个,增加572个;运营车辆28125辆,增长18.2%。 (4)铁路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30.84亿人,比上年增长9.6%,旅客周转量13456.92亿人公里,增长7.0%。 (5)全国铁路完成货运总发送量36.89亿吨,比上年增长10.7%,货运总周转量26962.20亿吨公里,增长13.3%。(6)全年完成城市客运量1272.15亿人,比上年下降1.0%。其中,公共汽电车完成722.87亿人,下降3.0%,轨道交通完成183.05亿人,增长13.3%,运营里程5.07亿列公里,增长17.1%。(见闻君注:由此数据统计可见,城市地铁客运量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7)全年全国完成铁路公路水路固定资产投资31151.16亿

元,比上年增长11.6%。全年完成铁路固定资产投资8010亿元,投产新线3038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182公里。(见闻君注:由此可见铁路投资占比并不高)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推进交通运输改革发展的重要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圆满完成了各项年度目标任务,开创了交通运输发展新局面。 一、基础设施(一)铁路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比上年增长2.4%,其中高铁营业里程2.5万公里。全国铁路路网密度132.2公里/万平方公里,增加3.0公里/万平方公里。铁路营业里程中,复线里程7.2万公里,比上年增长5.4%;电气化里程8.7万公里,增长7.8%。(二)公路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477.35万公里,比上年增加7.82万公里。公路密度49.72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0.81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养护里程467.46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97.9%。 年末全国四级及以上等级公路里程433.86万公里,比上年增加11.31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90.9%,提高0.9个百分点。二级及以上等级公路里程62.22万公里,增加2.28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13.0%,提高0.3个百分点。高速公路里程13.65万公里,增加0.65万公里;高速公路车道里程60.44万公里,增加2.90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10.23万公里,增加0.39万公里。

2013铁道运输统计公报

国家铁路局发布《2013年铁道统计公报》(全文) 中国网5月28日讯国家铁路局日前发布《2013年铁道统计公报》。2013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21.06亿人,比上年增加2.04亿人、增长10.8%;全国铁路货运(含行包)总发送量完成39.67亿吨,比上年增加0.63亿吨、增长1.6%。在铁路建设方面,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含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机车车辆购置)完成6657.45亿元。而在节能减排方面,国家铁路能源消耗折算标准煤1743.0万吨,比上年减少9.9万吨、降低0.56%。以下为《2013年铁道统计公报》全文: 2013年,铁路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改革有序推进,铁路部门以改革为动力,深入推进安全风险管理、运输组织改革、铁路基本建设,维护铁路安全稳定,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一、运输生产 旅客运输 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21.06亿人,比上年增加2.04亿人、增长10.8%。其中,国家铁路20.75亿人,增长10.7%;非控股合资铁路0.24亿人,增长15.0%;地方铁路0.07亿人,增长18.4%。全国铁路旅客周转量完成10595.62亿人公里,比上年增加783.29亿人公里、增长8.0%。其中,国家铁路10550.32亿人公里,增长8.0%;非控股合资铁路38.02亿人公里,增长17.7%;地方铁路7.28亿人公里,增长5.9%。

货物运输 全国铁路货运(含行包)总发送量完成39.67亿吨,比上年增加0.63亿吨、增长1.6%。其中,国家铁路32.22亿吨,下降0.4%;非控股合资铁路4.95亿吨,增长12.6%;地方铁路2.50亿吨,增长9.1%。全国铁路货运(含行包)总周转量完成29173.89亿吨公里,比上年减少13.20亿吨公里、下降0.05%。其中,国家铁路26845.01亿吨公里,下降1.4%;非控股合资铁路2173.94亿吨公里,增长18.8%;地方铁路154.94亿吨公里,增长13.8%。

中国环境保护数据库

中国环境保护数据库用户使用手册 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2013年6月

目 录 一、数据库简介 (1) 1.1系统概况 (1) 1.2系统特点 (1) 二、数据库构架及使用指南 (1) 2.1环境资讯库 (2) 2.2分析评论库 (3) 2.3法律法规库 (4) 2.4发展规划库 (5) 2.5环保统计库 (6) 2.6环保会议库 (7) 2.7环保十年 (8)

一、数据库简介 1.1数据库概况 《中国环境保护数据库》是由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研发的,旨在为研究机构科学研究、政府部门审批决策和大型企业投资规划等工作提供环保资讯、法律法规、发展规划和统计数据的在线信息资源数据库。 《中国环境保护数据库》依托中经网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成熟的数据库建设和系统集成经验,以及庞大的专家团队,通过对环保数据信息的有效整合而构建。该数据库能有效的解决现有环保信息资源获取渠道不畅、信息的持续获得性差、可得信息与需求信息匹配度低等问题,有助于提高科研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和企业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1.2数据库特点 ★ 内容全面、权威、更新及时:数据库信息均来源于权威的政府部门及相关组织,内容涵盖了环保资讯、数据、评论、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等多类环保信息内容。信息更新及时,为用户提供第一手的专业资料。 ★ 灵活、高效、方便的数据检索和转换:检索设计与用户所关注的内容相吻合,既可以实现任意词检索,又可实现条件更为细致的高级检索。此外,环保信息平台还设置有应用图表库,反映了近十年来环保领域发展变化及成果,方便用户查询和应用。 ★ 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以数据库技术为基础架构,将分散的信息整合起来,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信息平台,便于检索查询。同时,实现信息资源在一定范围内的共享。 二、数据库构架及使用指南 中国环境保护数据库是由七个子库构成的数据库群,涵盖了国家、31个省区市以及部分重点城市的最新环保资讯、法律法规、发展规划及统计数据等多类环保信息内容。包括环境资讯库、分析评论库、法律法规库、发展规划库、环保统计库、环保会议库、环保十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2009年铁道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2009年铁道统计公报 时间:2010.12.29 铁道部统计中心 2010年3月25日 200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铁道部党组带领全国铁路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决策部署,以“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的精神和作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迎难而上,开拓奋进,夺取了和谐铁路建设的新胜利,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铁路运输实现持续发展 旅客运输量再上新台阶。大力强化客运营销,推行以客补货战略,统筹新增和既有运力资源,适时调整列车运行图,优化列车开行方案,推广多样化的售票方式,旅客运输再上新台阶。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152451万人,比上年增加6321万人、增长4.3%。其中,国家铁路150798万人,增长4.4%;非控股合资铁路1234万人,下降2.6%;地方铁路419万人,增长2.0%。全国铁路旅客周转量完成7878.8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加100.28亿人公里、增长1.3%。其中,国家铁路7840.09亿人公里,增长1.3%;非控股合资铁路33.16亿人公里,下降1.3%;地方铁路5.63亿人公里,下降3.8%。

货物运输实现增长。积极开展增运增收活动,加强重点区域运输组织,深化大客户战略,发挥战略装车点建设和路企直通运输优势,充分发挥大秦、侯月两线能力,批量投入和谐型大功率机车,调整机力配置布局,优化车流径路,提高分界口通过能力,全年货运实现增长,特别是四季度创造了历史新纪录。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含行包运量)完成333348万吨,比上年增加6101万吨、增长1.9%。其中,国家铁路277572万吨,增长0.8%;非控股合资铁路31903万吨,增长14.0%;地方铁路23873万吨,下降0.5%。全国铁路货运总周转量(含行包周转量)完成25239.1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132.88亿吨公里、增长0.5%。其中,国家铁路23649.88亿吨公里,略超上年水平;非控股合资铁路1462.71亿吨公里,增长12.0%;地方铁路126.59亿吨公里,下降1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