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概念电影的跨越与重建

印度新概念电影的跨越与重建
印度新概念电影的跨越与重建

印度新概念电影的跨越与重建

2017年,《摔跤吧,爸爸》在中国火热上映,紧随其后的《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起跑?》也反响热烈,口碑不俗。短短的时间内,印度电影似乎成为了国内电影市场的新宠,备受追捧。这些电影作品摆脱了印度电影“无歌舞不电影”的刻板印象,用新颖的题材和极具感染力的故事,宣告了印度电影“故事为王”时代的到来,而这些无一不是印度新概念电影思潮影响下的结果。以宝莱坞为代表的印度新概念电影思潮对印度电影实现对传统形式的突破和超越,构建更为国际化的新式印度电影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从歌舞片到故事片的变革

有人说歌舞片不一定是印度电影,但印度电影一定是歌舞片,一直以来,印度电影和歌舞似乎是密不可分的,优美的音乐,曼妙的舞姿构建了传统印度电影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在传统的印度电影中,歌舞的地位超然,它们并不依附于电影的故事情节,在电影中每每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歌舞场面,大量电影的歌舞甚至可以直接截取成为独立的音乐作品进行售卖。有些电影中歌舞几乎超越了故事本身的存在,成为电影的主要卖点,从这个角度看,称印度电影为歌舞片也并非言过其实。

这种情况当然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但印度

文化中悠久的歌舞文化传统为印度电影中歌舞的扎根和蔓

延提供了最原始的文化土壤。从歌谣来看,印度有着悠久的吟唱历史,大量的文化经典都是以吟唱的形式存在并进行传播的。至今印度还保存着包括《摩柯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吠陀》等多部经典的数种吟唱方式。舞蹈的历史同样悠久,印度最早对于宇宙和世界的理解就是以“湿婆之舞”的形式来加以呈现的。正是这些悠久的历史传承让印度人形成了鲜明的歌舞传统。因此,在印度,歌舞几乎伴随了人们生活中所有的重要环节――从出生、结婚这样的人生大事,到宗教政治的节日庆典,歌舞总是贯穿其中。而歌舞对戏剧的影响早在梵剧时代就开始了,就连梵剧的创始人“婆罗吒”,其名字本身就含有乐者和舞者的含义,印度戏剧和歌舞的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

这些文化基因决定了歌舞传统在传统印度电影中的重

要地位,可以说从最早的有声电影《阿拉姆?阿拉》开始至今,印度电影在本土的发展都因为其中的歌舞元素获益良多。但是,这种以印度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戏剧表现形式,在国际市场上则容易“水土不服”,因为其间丰富的歌舞展现常常伴随着对叙事的割裂和挤压。比如早期的印度电影《大篷车》,这个故事内容其实并不复杂:女主人公在不明真相下和杀父仇人结合,在真相大白后出逃、寻亲,最后复仇。从情节上看这是一部典型的“希区柯克”式的电影,可是却并没有带

来“希区柯克”式的观影体验。因为贯穿电影的数段“轻歌曼舞”将追逃的紧张和冲突的激烈销蚀殆尽。歌舞内容不仅使电影叙事变得拖沓,也过度强化了电影中的抒情效果,将观众的视线过多的分散到了更为次要的爱情元素中,破坏了电影的整体叙事效果。

这种情况在印度电影中比比皆是,有研究表明印度电影“在一般情况下,音乐舞蹈要占据全部影片的1/4到1/3之多”[1],这样的比重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作品中都是绝无仅有的。而这样的电影结构必然会挤占电影本身的叙事空间,打断整个故事的叙事节奏,形成电影叙事的片段化和叙事的延宕。这种打乱电影叙事节奏,割裂电影叙事时空的方式,严重影响了海外观众对于印度电影的理解和接受,这对于印度电影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来说显然是不利的。这也是张艺谋导演在采访中调侃印度电影“自娱自乐”的重要原因。

而电影作为一种叙事艺术,故事才是其内容的根本。从美国的电影大师格里菲斯对狄更斯叙事艺术的推崇,到俄国现实主义戏剧代表人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体验的关注,无不体现了叙事在电影中的重要性。对此,部分印度电影人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早在2000年左右,宝莱坞的电影工作者率先举起了“新概念电影”的大旗,提出打破传统局限,回归电影叙事的创作理念,对不利于电影叙事的传统元素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其中就包括了对传统电影中歌舞的

重新定位和演绎。

从近期在中国上映的几部电影来看,这种变革可谓成效斐然。无论是《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还是《小萝莉的猴神大叔》,都给观众呈现了一个颇为精彩的故事,不仅在形式上实现了对传统的突破,在故事的铺陈和展开上都表现出张弛有度的纯熟和自如。这些作品彻底摆脱了印度电影“歌舞片”的既定印象,歌舞片段大量减少,故事性得到增强。比如在《摔跤吧,爸爸》中仅有一个婚礼中的歌舞场景,而《神秘巨星》虽然以音乐梦想为作品主线,但是作品除了展现女主角音乐天赋的歌曲演唱以外,传统的抒情性歌舞片段一个都没有,这无疑是对电影叙事空间的极大释放。另一方面,叙事成为了电影的核心。在这些电影中,无论是歌舞还是音乐都和故事情节紧密结合,成为了电影叙事的辅助手段。比如《神秘巨星》中的女主人公演唱的几首歌曲,从在家的自弹自唱,到后来录音室的专业录制和舞台表演,这些音乐的内容都是水到渠成的情节演绎,都对故事的发展形成了有力的推动。音乐在这里成为了构建电影故事的必要元素。

同时,这些作品的叙事手段也更为大胆老练。电影抛弃了传统单一的叙事线索,转而运用多维度叙事的方式来构建了一个更为立体的故事结构。

二、题材的丰富和突破

爱情、战争和神话是印度传统电影的三大主要题材。印度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传统文化是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其中叙事性的神话史诗和宗教故事成为了印度电影题材的天然来源。这些经典不仅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而且神话和宗教传说中“因果报应”的故事构架,“真善美”的价值观也让笃信宗教的印度人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因此,从史诗巨著《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到宗教神话,成为了早期印度电影故事的起点。印度历史上的第一部电影《哈里什昌德拉国王》就是一部来源于印度神话的作品。除此之外,《火烧楞伽城》《克里希那大神的诞生》等等都是取材于传统神话或史诗的电影作品。

除了战争和神话,爱情也是印度电影中一个长盛不衰的题材,在印度电影中,爱情题材的喜剧电影不胜枚举。甚至在很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中,爱情往往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比如前文提到的《大篷车》,本是悬疑的题材,在女主出逃遇到大篷车队后却话锋一转,变成了富家女、司机和吉普赛女郎之间的三角恋情,最后也是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圆满为结局。20世纪90年代改编的电影《暮色下的男人》则是侧重刻画了失明拳击手和女主角之间的患难见真情的爱情故事,而对好莱坞原版《惊声尖叫》中的悬念惊悚彻底忽视;哪怕到了2001年神话史诗题材的电影《阿育王》中,印度电影对爱情的热情也依然不减,整部电影用了超过一半的内

容来展现阿育王的英伟以及他和卡瓦奇公主之间凄美的爱情……凡此种种不可胜数。美好的爱情、梦幻的乌托邦和伟大的英雄成为了印度传统电影中所展现的核心,这种极度理想主义的故事构架像一场一场循环不息的梦境,虽然能让观众获得一时的满足,但一轮一轮往复下来,单一的题材故事,总会让人觉得乏味厌烦。更不用说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国际电影市场,突破和创新才是关键。因此,瞄准国际市场的宝莱坞电影,也开始尝试更具突破性的题材,比如2009年上映的《三傻大闹宝莱坞》,通过嬉笑怒骂对僵化教育体制进行了尖锐的讽刺。《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则对当下印度社会中女性生存状态进行关注,对女性在印度社会中遭遇的种种不公和压迫进行了暴露和批判;《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中“猴神大叔”送小萝莉回家的故事,展现了人性、博爱、包容和理解等具有普世性的思想和观念。故事中凸显出来的人性大爱,超越了国家的政治壁垒和宗教的信仰差异,回归到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情感。简单纯粹感人至深。《起跑线》更是用戏谑的方式讨论了印度社会中教育公平的问题。所有这些作品相较于传统印度电影的题材内容,不仅是类型上的丰富,更是价值维度上的突破,实现了从传统价值向现代普世价值的转换。这里面虽然不乏商业利益推动下对西方主流价值观的迎合,但是同时也使印度电影摆脱了传统题材中虚幻的理想主义,实现了对现实问题的回归和

批判。

三、人物的去脸谱化

美国学者罗伊曾经说:“印度电影承接了其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传统。电影人物并不代表具有复杂心理活动的实体,而仅是道德原型。”[2]事实上,道德化人物的二元模式是印度电影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所遵循的原则,有英俊、热情、豪爽的男主人公,就有或凶狠或风流的浪荡子;有温柔多情的漂亮淑女,也有妖艳狡黠的荡妇;父亲永远是专横的代表,母亲则总是亲和而包容……简单的是非判断将故事中的人物划分为不同的两个阵营。而这些人物就在这个二元结构中被固定下来形成套路,成为表演采用的程式化原则。当人物都成为了道德符号的时候,所有的形象都被?化,就像京剧中的脸谱,忠奸善恶都直白成脸上的油彩。所以在印度的电影中我们总能找到“千人一面”的人物形象,简单而刻板,缺乏其作为“人”的个体的内在特征,内心和思想、性格和喜好都被忽略掉了。这种人物往往单薄得像一张脸谱,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摔跤吧,爸爸》中的人物刻画却让人感到惊喜,这里没有等待拯救的柔弱女主角,而是自立自强,不断突破自我的摔跤冠军。电影中的女主人公有叛逆、有反思、有成长,朋友的买卖婚姻让她警醒;国家队的虚荣和繁华也会让她迷失;比赛的挫折和困难则让她最终实现自我的回归和成

熟。正是这些曲折而复杂的内在刻画,让这个叫吉塔的女孩子深入人心。而故事中看似常规的家庭设置:专横传统的父亲,慈爱亲切的母亲,却给了人们超常规的体验。我们发现这个专横的父亲并不引人反感,因为在他的专横下面,还有一颗慈父的心:他会在深夜为辛苦训练的女儿揉脚;他也认可女儿的价值,要把女儿培养成“伟大的女性”,而不是商品和男人的附庸。“严师”和“慈父”在这里融为一体,让父亲的形象看起来威严但又不失温情。同样生动的人物,我们在《起跑线》中也能看到。在这部电影中父亲的“专横”形象完全被推翻,电影中的拉吉是一个完全符合西方主流价值判断的“新父亲”:他尊重妻子,疼爱女儿,有担当和责任感。会在妻子难过时柔声安慰,也会在聚会上和女儿尽情玩闹,在他身上剥离了传统“父权”的威严,实现了生活本质的回归。同时,电影还着重刻画了拉吉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既有他为了女儿的名校入学名额不择手段,又有他面对良心谴责的羞愧和挣扎。多个层面的塑造让拉吉这个人物具有了复杂性和生动性,从而更为真实立体。

四、民族文化的坚守与融合

面对强势的西方电影文化,全盘西化和固守传统都不是印度电影可持续的发展选择。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共存和发展才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单纯的某一种模式或文化都不可能成为永恒的主导和绝对的真理。印度电

影从之前的“自娱自乐”到现在的走出国门,先破后立的过程不可避免。但是,“破”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完全抛弃,而是对旧的形式的打破。“立”也不是对好莱坞的照搬照抄,而应该是对民族文化和本国文化新的解读和演绎。因此,宝莱坞电影虽然在题材、形式和思想上都发生了转变,但是却并没有脱离对本国和本民族的现实关照,无论是对印度女性地位的探讨,对教育制度的批判,还是对宗教问题的思考,所有种种都保持了和印度社会的密切关系。甚至是备受争议的歌舞传统,阿米尔汗也在《神秘巨星》中用彩蛋的形式对其致以敬意。

印度作为世界上的电影生产大国,其每年的电影产出量高达1500部,数量远远超出包括美国好莱坞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但是,程式化的故事和风格让印度电影止步于国门。印度新概念电影通过对传统电影的跨越和重建,让印度电影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其在跨文化传播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彭骄雪,印度“马沙拉”影片的艺术风格[J],当代电影,2005(4):92-95.

[2]Chute,David:Gods walk the earth,Film Comment,New York,Jan.1995,V ol.31:50.

《起跑线》观后感600字

《起跑线》观后感6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起跑线》观后感6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起跑线》观后感600字: 当生命的号角吹起,谁家的孩子会在父母精心画下的起跑线上率先开跑?《起跑线》是一部印度电影,但电影的幕幕画面不仅反应了印度社会教育,也将犀利的镜头对焦在中国、在世界的教育问题上。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印度父母为了让自己年幼的孩子皮娅能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不择手段。他们熬夜排长队拿到报名表、花重金购买氛围良好的学区房、伪装成穷人家庭试图获取贫困生学位…… 终于,皮娅以贫困生的名义得到了入学机会。但父亲却渐渐明白皮娅夺取了本该属于贫困生的权利,他发现在争夺学位的过程中,他无情、他自私、他仿佛丧失了自我。“如果我不是一个好人,又怎能成为一个好父亲?”他在学校的家长会上揭露了学校的腐败、教育的无知。尽管他的演讲慷慨激昂、振奋人心,但最后只有他的妻子为他献出掌声。妻子起立鼓掌的身影伟大而又渺小。 这对电影来说是个好结尾,但对社会来说却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父母们总想把孩子的起跑线往前推再往前推。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最好的永远不是最好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这人生的起跑线从来不是掌握在父母、学校手中的。起跑线要划近划远?人生该往哪跑?要跑得快或慢?路上会领略怎样的风景?

向来就该由孩子自己体会。 父母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总把青春年华的遗憾交给孩子来填补。又是何必呢?多数父母还未走过半生,为何不再给自己一次起跑的机会,再让自己像孩子那般无惧地追逐梦想?父母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领跑人,更应是陪跑人。陪着孩子一同奔跑,心中相互照应,就别再停下奋斗的步伐。 最终皮娅跳上了父母捐资的一所平凡的公立小学的校车,踏上了人生新一条绚丽的起跑线。皮娅的父母也手挽手开启了人生另一段奋斗的旅程。作者:周璐怡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好看的印度电影推荐

好看的印度电影推荐! 1沙鲁克·汗/ Shahrukh Khan /SRK /king khan 宝莱坞之王 2010 《我的名字叫可汗》宝莱坞电影海外票房纪录保持者2009 《好运理发师》 2008 《天生一对》 2007 《宝莱坞传奇》/《轮回》/《爱在宝莱坞》 《加油印度》 2006 《追踪再现》/ 《夺面煞星宝莱坞》 《永不说再见》看的次数最多 2004 《爱无国界》 《宝莱坞不可完成的任务》 《故土》 2003 《爱没有明天》 2002 《宝莱坞生死恋》 2001 《阿育王》 《花无百日红》/《有时快乐有时悲伤》 《情字路上》大家熟悉印度歌曲《女友嫁人新郎不是我》就出自里面1998 《怦然心动》 《迪尔·瑟》/《发自内心》 1997 《烈火恩仇》 《缘来是你》/《我心狂野》 1995 《勇夺芳心》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下线向800周冲刺 2 阿米尔·汗Aamir Khan 宝莱坞完美主义者 推荐! 2009 《三个傻瓜》/《三个白痴》/《三傻大闹宝莱坞》 2008《未知死亡》 2007《地球上的星星》 2006《为爱毁灭》 《青春无敌》/《芭萨提的颜色》 2005《抗暴英雄》 2001《印度往事》奥斯卡外语片提名 4赫里尼克·罗斯汉Hrithik Roshan 推荐! 2010 《风筝》 2008《阿克巴大帝》/《帝国玫瑰》 2006《幻影车神2》 《克里斯》/《印度超人》

2004《目标》 2003《狂爱普里姆》 《印度超人前传》 2002《愿意做我的朋友吗?》 2001《花无百日红》 2000《这就是爱情》/《说声我爱你》《克什米尔任务》 其他宝莱坞影片推荐! 《亲密有罪》 《纽约》 《时尚》少见的女星主导成功影片 《星期三》 《摇滚起来》 《燃情迈阿密》 《难以置信的爱》 《蓝色情迷》 《生死竞赛》 《爱情你我他》 《迷妄国度》印度最成功的恐怖片 《宝莱坞劲敌》 《印度教父》 《流浪狗罗密欧》 《丛林怪物》 《季风婚礼》国际获奖无数 《月光集市到中国》 印外合拍片推荐! 《贫民窟百万富翁》 《同名同姓》 《月亮河》 《爱斗气爱上你》印度版《傲慢与偏见》《我爱贝克汉姆》

印度电影业国际化的崛起与经验借鉴

印度电影业国际化的崛起与经验借鉴 印度每年的影片发行量、观影人数、电影从业人员数等均居全球之冠,除仅次于美国电影业外,无论在电影产量和电影票房收入上都优于其他任何一国的电影产业。印度与我国在地理、文化、经济上具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如两国同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庞大、地处亚洲文化圈、具有悠久传承的历史等,但印度所取得的电影国际化成就,是中国无法比拟的。比如在2011 年度北美 上映的亚洲电影票房榜前10 名中,印度电影独占8 部,而华语片只有《雪花秘扇》排在第7位。2012 年,中国在这一榜单中的成绩表现更差,没有占到一席之地,印度电影却仍在前十位中占据8 席位置。博鳌亚洲论坛文化产业会上,史坦国际的首席经济学家汪康懋指出:亚洲各国均重视电影出口,只有中国出口少。中国电影出口表现不佳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研究印度的电影国际化经验对我国尤具借鉴意义。 一、印度电影国际化崛起的发展趋势 (一)电影产量世界第一印度的宝莱坞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常与美国的好莱坞影业相提并论,国际上对印度宝莱坞这个名字耳熟能详。印度共有三大影视基地,另外两个是凯莱坞和托莱坞。这三大影视基地所生产的影片各有侧重,如宝莱坞生产的大量歌

舞片受中下层民众的喜爱;托莱坞的影片偏重文艺、新潮,目标观众是知识分子;凯莱坞崇尚创新意识和商业意识,俘获了大量年轻观众。据统计,数十年来印度每年的故事片产量都保持在世界第一位。图1 中的数据显示,印度从2005 年开始,其年电影产量就一直保持在1000 部以上,2008 年受到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电影年产量有小幅下降,但在2012 年又达到一个新的产量高峰值1602 部。单从产量上看,印度各年的产量均远超位居第二和第三的中、美两国。 (二)电影出口势头强劲全球化为电影业带来了更大的销量、更高的利润以及更广泛的知名度。在过去10 年中,越来越多的宝莱坞电影,特别是高投入、制作精良的影片都投放到西方市场。如2009 年的影片《三傻大闹宝莱坞》(3 Idiots ),获得7.1亿卢比的全球票房收入,其中海外票房占到总票房的一半,成为印度影片海外发行的最高纪录,成功引起全球电影市场注目;2013 年的《金奈快递》更是打破多项记录,在海外获得11.9 亿卢比的票房收入。据印度电影协会(FFI)统计,印地语电 影的出口自1996 年开始大幅增长,到2001年,印度电影的出口已经是世界第二位了。来自UNCTAD 数据库的数据表明,印度在2003至2011年的9年间,电影出口额在2010 年达到2900 万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6%,与世界第一大电影出口国(美国)的出口差距也越来越小,反映了印度在世界电影出口市场上的强劲表现。 (三)国际电影公司青睐的外包基地印度在承接电影制作外包业

《起跑线》观后感600字

《起跑线》观后感600字 《起跑线》观后感 当生命的号角吹起,谁家的孩子会在父母精心画下的起跑线上率先开跑? 《起跑线》是一部印度电影,但电影的幕幕画面不仅反应了印度社会教育,也将犀利的镜头对焦在中国、在世界的教育问题上。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印度父母为了让自己年幼的孩子皮娅能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不择手段。他们熬夜排长队拿到报名表、花重金购买氛围良好的学区房、伪装成穷人家庭试图获取贫困生学位…… 终于,皮娅以贫困生的名义得到了入学机会。但父亲却渐渐明白皮娅夺取了本该属于贫困生的权利,他发现在争夺学位的过程中,他无情、他自私、他仿佛丧失了自我。“如果我不是一个好人,又怎能成为一个好父亲?”他在学校的家长会上揭露了学校的腐败、教育的无知。尽管他的演讲慷慨激昂、振奋人心,但最后只有他的妻子为他献出掌声。妻子起立鼓掌的身影伟大而又渺小。 这对电影来说是个好结尾,但对社会来说却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父母们总想把孩子的起跑线往前推再往前推。殊不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最好的永远不是最好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人生的起跑线从来不是掌握在父母、学校手中的。起跑线要划近划远?人生该往哪跑?要跑得快或慢?路上会领略怎样的风景?向来就该由孩子自己体会。 父母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总把青春年华的遗憾交给孩子

来填补。又是何必呢?多数父母还未走过半生,为何不再给自己一次起跑的机会,再让自己像孩子那般无惧地追逐梦想?父母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领跑人,更应是陪跑人。陪着孩子一同奔跑,心中相互照应,就别再停下奋斗的步伐。 最终皮娅跳上了父母捐资的一所平凡的公立小学的校车,踏上了人生新一条绚丽的起跑线。皮娅的父母也手挽手开启了人生另一段奋斗的旅程。 内容仅供参考

最新印度好看的电影推荐

篇一:《好看的印度电影推荐》 好看的印度电影推荐! 1沙鲁克·汗/ Shahrukh Khan /SRK /king khan 宝莱坞之王 2010 《我的名字叫可汗》宝莱坞电影海外票房纪录保持者2009 《好运理发师》 2008 《天生一对》 2007 《宝莱坞传奇》/《轮回》/《爱在宝莱坞》 《加油印度》 2006 《追踪再现》/ 《夺面煞星宝莱坞》 《永不说再见》看的次数最多 2004 《爱无国界》 《宝莱坞不可完成的任务》 《故土》 2003 《爱没有明天》 2002 《宝莱坞生死恋》 2001 《阿育王》 《花无百日红》/《有时快乐有时悲伤》 《情字路上》大家熟悉印度歌曲《女友嫁人新郎不是我》就出自里面 1998 《怦然心动》 《迪尔·瑟》/《发自内心》 1997 《烈火恩仇》 《缘来是你》/《我心狂野》 1995 《勇夺芳心》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下线向800周冲刺

2 阿米尔·汗 Aamir Khan 宝莱坞完美主义者 推荐! 2009 《三个傻瓜》/《三个白痴》/《三傻大闹宝莱坞》 2008《未知死亡》 2007《地球上的星星》 2006《为爱毁灭》 《青春无敌》/《芭萨提的颜色》 2005《抗暴英雄》 2001《印度往事》奥斯卡外语片提名 4赫里尼克·罗斯汉 Hrithik Roshan 推荐! 2010 《风筝》 2008《阿克巴大帝》/《帝国玫瑰》 2006《幻影车神2》 《克里斯》/《印度超人》 2004《目标》 2003《狂爱普里姆》 《印度超人前传》 2002《愿意做我的朋友吗?》 2001《花无百日红》 2000《这就是爱情》/《说声我爱你》《克什米尔任务》其他宝莱坞影片推荐!

印度宝莱坞电影发展情况

宝莱坞电影发展及其特点 宝莱坞正在转变。目前的电影正逐渐的朝着打破或讽刺颠覆陈规的方向发展。观众中有重要的一部分是年轻的受过教育的城市人,他们希望看到不同的印度电影。应该指出的是,符合大众口味的电影中也有不少是有价值的,或者作为精雕细琢的娱乐片,或者以其自身的方式有着艺术上的成就。 一、印度电影的发展背景 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体裁,它直观而形象的再现了特定国家特定时代的社会状况,在电影的表象内容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印度电影在保持了传统电影的同时,电影人不断地对电影艺术形式进行全方位的挖掘和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一方面是由于印度作为一个被英国殖民统治了近两百年的国家,其电影受到了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电影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商业性和强烈的殖民气息,另一方面,印度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其文化具有多样性,是民族和宗教的高度统一,所以其电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二、印度电影的特色 1、歌为魂舞为魄 一直以来,印度电影给人最直接的印象的就是歌舞片盛行,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印度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语言繁多,歌曲和舞蹈容易为各种语言的观众理解;一方面,印度具有悠久的歌舞传统,在平时的聚会活动时,人们习惯用歌舞的方式表达;另一方面,印度电影一般都在3小时以上,观众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如此之久,这时候就要靠若干次的歌舞在片子中间歇性地穿插以调节气氛。几乎所有影片中都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场面。 在一般的印度片中,节奏分明的音乐,配上大段的舞蹈。同时,这种代表着希望与光明的歌舞表现,也成为了印度片子的一种模式,它可以不停地出现在片子里,也许是为了表达人们内心的某种诉求,对于美好生活的诉求,对于美满爱情的诉求,也许是为了烘托一种气氛,紧张的、激烈的、神秘的、甜蜜的,起到对片子的诠释作用,也许是为了表达印度人心中对于歌舞的特殊情结。 2、来自东方的神秘色彩 颜色的相似和反差在影像间建立了一种比形式的相似与反差深刻得多的关系。各种色彩具有强大的象征力量,颜色唤起联想,激发感情。这就是将来的彩色电影的巨大的潜力。 如果说,中国的颜色是红黄为主,那么印度就是带有宗教色彩的颜色,印度人对颜色有着天生的敏感,不仅那自然的风光那么色彩迷人,就是寺庙、民居、服饰等一切人为的艺术都是那纯而艳的颜色来布置,显出和谐而又耀眼的光芒 3、宝莱坞的印度梦 在宝莱坞,印度电影人,也在制造属于他们的印度梦。印度电影里大量渲染流露出来的传统特色。那种古老文明的悠久文化所带来的美好传统,朴素、实在又亲切。同时,跟好莱坞电影里表达人物美国梦方式相似的是,在宝莱坞电影里,影片中的人物模式比较固定,比如命运不佳的情侣,愤怒的父母亲,腐败的官员、绑匪,心怀阴谋的恶人,沦落风尘的善良女子,失散已久的亲人和被命运分开的兄弟姐妹。在电影中,我们还可将人物进一步细分:男主人公分为两种类型:好人是英俊、勇敢、豪爽的青年;坏人是花花公子、赌徒、浪荡子弟,或黑社会人物。女主人公也分成两种类型:多情而善良、漂亮的淑女,能歌善舞,而且正义、孝敬、贤慧等;另外一种是浪荡、风骚、狡黠和妖艳等,同时也会歌舞表演。影片中必须有老年人物,一般父亲是老年和专横样式的人物,母亲一般是贤妻与良母,对于子女疼爱万分。同时必须要有一位老祖母,她能够在关键时刻起到权威作用,解决冲突或矛盾。剧中的矛盾一般是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冲突,最后一定是团圆的结局。目前的情节,坏人都不是太坏,而是有优点的坏人,从而削弱了冲突。

电影《印度合伙人》观后感

电影《印度合伙人》观后感 电影《印度合伙人》观后感 整理:愚果说 在我所能接触到的世界各国电影中,印度电影给我的好感比较多些。 可能是印度跟我们中国的文化有着佛教这个同宗,也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当然,在21世纪,我们中国比印度整体发展要超前些。现在印度很多的现状相当于以前中国的落后风貌,当然,中国到现在也同样有一些地区是落后的,只是相对要好一些。 在我27岁的时候,对于这个世界的了解,主要是从电视渠道和书本上得来的,自然是片面的和零散的。所以对于现在的印度国情,我也不敢妄加猜测。只是凭自己三两点印象,略做感想而已。而印度电影,给了我了解印度的一个很好的视角。 电影属于艺术范畴,艺术来源于生活。 我们看自己国家的电影,也可以大概了解我们国家当下的很多现实状况,特别是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而我最近观看的这部《印度合伙人》,就是根据印度的“护垫侠”阿鲁纳恰达姆的真实故事改编的,这无疑是个传奇的故事,在我们中国也有很多类似的故事,前几年的类似电影《中国合伙人》就是根据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俞敏洪的真实故事改编的,正所谓成功有着共同的规律,而失败各有各的不同。 印度跟中国,在国情上是有很多共同性的,比如人口数量巨大,都是10亿级别,但相比之下,印度的人口密度比中国大很多,因为

国土面积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 印度是个宗教比较复杂的国度,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不像中国,中产阶级有3亿人左右,印度的种姓制度问题比较尖锐。而中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高度集权国家,所以中国的合力相对比较大,也更加容易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 但问题越多证明机会越多,在我们国家已经克服了的问题,在印度可能就是一个巨大的商机。比如说《印度合伙人》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关于女性的卫生巾在印度普及化的故事。 我从自己所看过的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偶滴神啊》等之中,都能看到印度的人口密集度,而且有着比较浓厚的宗教色彩,印度是个比较注重家庭文化的国家,家庭文化跟宗教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 各种各样的习俗都会融入到印度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各种电影中也总是载歌载舞,这就是印度电影比较独特的风格,我们也可以看出,印度人也是有着伟大的崛起之梦的,或许这就是印度梦,就像我们的中国梦!人都是向着美好发展的,国家更是如此。 印度也是崇尚英雄主义的,而且是那种个人英雄主义比较流行,这可能是我的偏见,但我看到的电影大抵如此。在我们中国的电影电视剧中,其实也是这样的模式,特别是现实主义题材的,基本上都是以匹夫英雄的故事主线,当然,这可能是人类的共性。毕竟人们的生活都是以小家庭、单位团体、小圈子进行的,所以故事自然发生在其中。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电影《起跑线》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昨天,我就把所有作业都完成了,妈妈说今天要带我去莫沟踏青,可出门一看,风太大了,于是我们就改变计划,决定去看电影。 我们看了一部印度电影《起跑线》,影片讲述了一对父母为了让女儿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想尽了各种办法,他们在学校周围买房子,和孩子一起去培训机构学习,甚至还去求别人,但都没有成功。在无意中,他们得知这所学校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名额是给贫困生的,于是他们假扮成穷人,搬到了贫民区,在这里,他们结实了许多心地善良的穷人,有一位朋友甚至为了给他的女儿筹到学费,竟然跑到马路中间被车撞,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动了,这位朋友虽然很穷,但他为了朋友,冒那么大的风险。 最终,他们的女儿终于被录取了,但他朋友的儿子却没有被录取,他最终觉得,是他自己窃取了朋友儿子上最好学校的资格,他让女儿离开了那所贵族学校,去了他所资助的公立学校和朋友的儿子一起上学。 看了这部电影,我做为一名学生,体会到了父母为了孩子可以做任何事情。我想起了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也为我做了那么多事情,虽然有时候我也觉得他们是错误的,但我现在明白了,不管他们做什么,都是为了我。

昨天,我和爸爸去看了一场电影:《起跑线》 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父母为孩子找学校的事:拉吉夫妇有一个女儿叫:皮雅,皮雅因为语言的问题受到小伙伴的排斥,因为皮雅说印地语。被认为是贫民窟的孩子。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上好的学校,受到好的教育,拉吉夫妇二人可以说绞尽脑汁,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关系力量。因为在他们的国家里也同样有下面这样的现实:好的学校都想进,但是好学校名额是有限的,而有关系的就占去了一大部分。 为了让皮雅上好学校拉吉夫妇二人进行了搬家,为此专门买了新房子。因为男主人公是服装店老板,而学校说一般不接收店铺老板的孩子,于是两个人开始身份转换,两人打扮成上流社会人士的样子。因为从消息人士那里得知,每所学校必须留一定的配额给贫困的孩子。为了能蹭上对于贫困人口家庭的名额,一家人装作贫民的样子,伪装搬进了贫民窟。 最后,拉吉一家通过了检查,皮雅进入了全市最好的学校。可是,他们剥夺了另一个孩子上学的权力,拉吉觉得良心过不去自觉的告诉了校长,想让校长把自己女儿的名字去掉,让那个穷孩子来上学。可没想到校长不但没去掉皮雅的名字而且也不想让那个穷孩子上学。这时,拉吉既无奈又气愤。因为,那个穷孩子的父亲曾帮助过拉吉一家通过学校的检查,而那位孩子的父亲却并不知道拉吉一家并不是穷人。 在一次家长会上,拉吉趁其他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把公立学校的一些穷孩子带到了家长会的舞台上,表演了一场震撼的节目。当拉吉起哄让这些家长为这些孩子喝彩时,掌声和尖叫声热烈而又持久。可当拉吉告诉那些家长这些学生其实是公立学校的孩子时,原本热闹的大厅里变得鸦雀无声。没有掌声,更没有喝

印度新概念电影的跨越与重建

印度新概念电影的跨越与重建 2017年,《摔跤吧,爸爸》在中国火热上映,紧随其后的《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起跑?》也反响热烈,口碑不俗。短短的时间内,印度电影似乎成为了国内电影市场的新宠,备受追捧。这些电影作品摆脱了印度电影“无歌舞不电影”的刻板印象,用新颖的题材和极具感染力的故事,宣告了印度电影“故事为王”时代的到来,而这些无一不是印度新概念电影思潮影响下的结果。以宝莱坞为代表的印度新概念电影思潮对印度电影实现对传统形式的突破和超越,构建更为国际化的新式印度电影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从歌舞片到故事片的变革 有人说歌舞片不一定是印度电影,但印度电影一定是歌舞片,一直以来,印度电影和歌舞似乎是密不可分的,优美的音乐,曼妙的舞姿构建了传统印度电影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在传统的印度电影中,歌舞的地位超然,它们并不依附于电影的故事情节,在电影中每每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歌舞场面,大量电影的歌舞甚至可以直接截取成为独立的音乐作品进行售卖。有些电影中歌舞几乎超越了故事本身的存在,成为电影的主要卖点,从这个角度看,称印度电影为歌舞片也并非言过其实。 这种情况当然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但印度

文化中悠久的歌舞文化传统为印度电影中歌舞的扎根和蔓 延提供了最原始的文化土壤。从歌谣来看,印度有着悠久的吟唱历史,大量的文化经典都是以吟唱的形式存在并进行传播的。至今印度还保存着包括《摩柯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吠陀》等多部经典的数种吟唱方式。舞蹈的历史同样悠久,印度最早对于宇宙和世界的理解就是以“湿婆之舞”的形式来加以呈现的。正是这些悠久的历史传承让印度人形成了鲜明的歌舞传统。因此,在印度,歌舞几乎伴随了人们生活中所有的重要环节――从出生、结婚这样的人生大事,到宗教政治的节日庆典,歌舞总是贯穿其中。而歌舞对戏剧的影响早在梵剧时代就开始了,就连梵剧的创始人“婆罗吒”,其名字本身就含有乐者和舞者的含义,印度戏剧和歌舞的关系之密切可见一斑。 这些文化基因决定了歌舞传统在传统印度电影中的重 要地位,可以说从最早的有声电影《阿拉姆?阿拉》开始至今,印度电影在本土的发展都因为其中的歌舞元素获益良多。但是,这种以印度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戏剧表现形式,在国际市场上则容易“水土不服”,因为其间丰富的歌舞展现常常伴随着对叙事的割裂和挤压。比如早期的印度电影《大篷车》,这个故事内容其实并不复杂:女主人公在不明真相下和杀父仇人结合,在真相大白后出逃、寻亲,最后复仇。从情节上看这是一部典型的“希区柯克”式的电影,可是却并没有带

推荐大家看的印度电影

《芭萨提的颜色》《地球上的星星》都是三傻级别,一个都没提到,《我的名字叫罕》印度版阿甘,也没有 1:宝莱坞生死恋

宝莱坞生死恋是2002年印度根据一部小说改编出品的歌舞爱情片,获得2003年MTV亚洲电影大奖。本片藉由一对年轻貌美的男女的爱情故事控诉种姓制度,汇集华丽、激情、悲剧于一身。 中文名:宝莱坞生死恋 外文名: Devdas 其它译名:德夫达斯/ 美丽情人

制片地区:印度 导演: Sanjay Leela Bhansali 编剧: Prakash Kapadia等 主演:沙鲁克·罕、玛德胡瑞·迪克西特、艾西瓦娅·雷类型:爱情剧情音乐 片长: 182 分钟 上映时间: 2002-07-11 imdb编码: tt0238936 语言:北印度语孟加拉人语 2:阿育王

中文名:阿育王 外文名: Ashoka the Great 出品时间: 2001年 制片地区:印度 导演:桑托什·斯万 编剧:桑托什·斯万

主演:沙鲁克·罕,卡琳娜·卡普 类型:爱情,动作,历史,剧情 片长: 2001年9月13日 上映时间: 2001年9月13日 主要奖项: 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那颤颤的笛声,如饮泣般的泪轻轻滑落, 古琴一弦弦撩拨在心上,密密绵绵, 轻轻一触便感知着那份叫人落泪的潮意。 它以瑟瑟琴声绘出一个灵魂无形的伤口,并且永远呼痛。 音乐,流过心间,总会有痕迹, 却说不出哪里有一个伤口,在轻轻轻轻地痛。 手有一支烛,未点;心中一管箫,不吹; 而等着的一个人,今世不再来…… 看完这部电影,人已经是泪流满面。 一个在错以为爱人已经死去的无限悲恸里折磨着自己, 另一个在茫茫人海里跋山涉水寻找亲亲爱爱的人, 彼此苦苦的思念痛断心肠。谁又曾想最终竟然在战场上兵戎相见。 当帕瓦奇公主哭倒在阿育王怀里,大声地责问你为什么不来, 我到处在找你,我一旁观望的心简直要碎了, 当阿育王跪倒在公主面前恳求其原谅之时,泪水倾泻而出, 难以遏止……

《起跑线》观后感

《起跑线》观后感 昨天,我和爸爸去看了一场电影:《起跑线》 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父母为孩子找学校的事:拉吉夫妇有一个女儿叫:皮雅,皮雅因为语言的问题受到小伙伴的排斥,因为皮雅说印地语。被认为是贫民窟的孩子。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上好的学校,受到好的教育,拉吉夫妇二人可以说绞尽脑汁,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关系力量。因为在他们的国家里也同样有下面这样的现实:好的学校都想进,但是好学校名额是有限的,而有关系的就占去了一大部分。 为了让皮雅上好学校拉吉夫妇二人进行了搬家,为此专门买了新房子因为男主人公是服装店老板,而学校说一般不接收店铺老板的孩子,于是两个人开始身份转换,两人打扮成上流社会人士的样子。因为从消息人士那里得知,每所学校必须留一定的配额给贫困的孩子。为了能蹭上对于贫困人口家庭的名额,一家人装作贫民的样子,伪装搬进了贫民窟。 最后,拉吉一家通过了检查,皮雅进入了全市最好的学校。可是,他们剥夺了另一个孩子上学的权力,拉吉觉得良心过不去自觉的告诉了校长,想让校长把自己女儿的名字去掉,让那个穷孩子来上学。可没想到校长不但没去掉皮雅的名字而且也不想让那个穷孩子上学。这时,拉吉既无奈又气愤。因为,那个穷孩子的父亲曾帮助过拉吉一家通过学校的检查,而那位孩子的父亲却并不知道拉吉一家并不是穷人。

在一次家长会上,拉吉趁其他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把公立学校的一些穷孩子带到了家长会的舞台上,表演了一场震撼的节目。当拉吉起哄让这些家长为这些孩子喝彩时,掌声和尖叫声热烈而又持久。可当拉吉告诉那些家长这些学生其实是公立学校的孩子时,原本热闹的大厅里变得鸦雀无声。没有掌声,更没有喝彩。 拉吉想那些家长表达了内心的想法,并透露了校长的阴谋,当面告诉那学家长现在就要给皮雅转到公立学校。拉吉走下台时,拉吉的夫人米图鼓起了掌声。 影片到这里就结束了,让我懂得了人不能虚伪,做任何事都要做到诚实!

纪录片的现状与未来

纪录片的现状与未来 冷冶夫 主讲人:现在有这么几个数字希望同学们知道,各位老师和同学需要了解的。一个是零三年到零八年,印度有个电影节。印度这个电影节现在是中国一些高校的学生送评奖作品的热门选择,现在以每年百分之十五的增长送评奖作品,这是什么概念呢?因为它是个国际电影节,其中除了有很多主流媒体往那送作品外,DV 作品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比如说二零零六年的法国的飞帕电影节,这个电影节是纯凭纪录片的,法国的两大电影节:一个是戛纳电影节,一个是飞帕电影节。这两个都在岛上,这个飞帕电影节叫真实电影节,实际上就是纪录片,我记得零六年有七个DV作品,到了零七年的时候是十二个,到了零八年是十九个。这个DV作品能入围国际电影节非常不容易,这不是你送去了它就可以入围的,那是在我们中广协会和法国电影节主席组成的班子一起评奖,投票,然后才能是这个节目进去。这个DV作品在对外宣传上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现在了全国有五百八十七个大学开了电视导演这个专业,这个叫电视系,其中主要专业就是编导,一百二十七个大学开了播音主持专业(有三十多个是理科大学)。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用什么来实习,那肯定是DV。全国有十一个单位开设DV课程。包括武警、公安、政法,以及城管都是用DV,执法必须使用DV,在判决的时候、在审判的时候、在录口供的时候必须是DV。那么这个DV的发展在六年前是以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十五的速度增长,那么在去年和前年是以百分之五十的速度增长。DV的增长速度是这么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过去十年里十个人出国,可能有一个人拿DV机,那么今天出国旅游的人可能十个有九个都会拿DV机,DV及这个盘子越来越大。它有一个特点,这个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它会里程碑式的改变中国传媒者的地位,或者说使传媒实现了大众化。比如说我们现在传播者是电视台的人,他们有摄像机,当你拿起DV机的时候,你就是社会上的传播者,当DV普遍发展的时候,就会实现传播者的大众化,而这种传播者的大众化会里程碑式的改变中国影像的话语权。所以说我们把DV看做是一个出作品的行当,会寻找工作的一个实验工具,很可能他以后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话语权。 现在了对于DV的兴起,我觉得可能有这么几个背景。第一就是个人使用的传播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二是群众主动参与的需求和欲望空前高涨;第三个就是列袭爆料人和网络博客的崛起;第四个就是大专院校和社会非正式化的小众传播;第五是社会各种评奖活动的推动。这五个因素使我们中国的DV迅速发展,而且我们的DV摄像机的水准已经远远超过法国和英国。我们现在总觉得我们的技术好像跟不上,其实不是那样的,我们由于是后发展DV的国家,所以买的设备都是最超前的。在法国和英国,他们使用的DV机中有很多都是老式的。那么DV的发展现在有这么一个观点:在去年十月份,人民网有一个直播节目访问我。DV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说DV怎么来创作。因为DV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个性化创作,那么个性化创作就有一个随意化的问题,有人就提这个问题说:“你创作DV是怎么来看个性化创作?”我在人民网上这样讲的,我说:“个性化不是随意化和自由化,但是我们不要求所有的DV作品都要拍红色的,但是你绝对不能拍灰色的,绝对不能拍底线的东西,DV的最大底线就是它还是个真、

《小鞋子》印度电影观后感范文

《小鞋子》印度电影观后感范文 看了几篇推荐的电影《功夫熊猫》、《夏洛的网》……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小鞋子》。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小鞋子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鞋子观后感1 看《小鞋子》,感触最深的,应当是阿里和爸爸一齐去大户人家担任园丁工作的时候还有阿里在参加赛跑的那个场面! 异常有耐心,看完那个赛跑的全程。所用时间挺多的,可是,我还是觉得,整部剧,最有意思,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那个跑步的过程了!我的心境,真的随着那个过程在不断地变化,和家里人一齐看的,刚好这也是一部家庭剧,可是,是杯具。 在跑步的时候,真的很形象,我觉得,那个导演,应当也是体会过这种长跑的人,要不然拍不出那种效果,要不然,不会那么生动形象,真的,就是当时我们体考的时候的那个场面,虽然没有那么多人,可是,那个心理过程,真的是一样的。然后大家会看着彼此,很想奋起直追的那个~ 其实吴教师,我们的体育教师,真的,很残忍,可是,他教出来的学生,都挺好!有毅力,算是一点吧!毕竟,吴教师异常喜欢练我们长跑!虽然我们考试不考长跑,可是他还是让我们练,

有一次杨级长异常生气,说这样练长跑有用吗?说这样把学生累死,一大早的就长跑,然后接下来一整天都很累,并且,长跑也不跑,到时候考的都是短跑需要的技能,而吴教师却不教! 可是,吴教师也是有他的战略的,他先练长跑,练我们的意志。再到之后,才教我们短跑的技能!之后,大家出来的结果都不错! 小鞋子观后感2 5月初,我们看了一部反映伊朗贫民生活的电影-----《小鞋子》,也叫《天堂的孩子》,我还记得电影的一张海报,蓝色的背影,能够理解成蓝天,也能够理解成池中清澈的水,天空(或是水)中,有几尾颜色鲜丽的金鱼,还有几朵白云,画面的下方,是哥哥牵着妹妹的手,站在草地上…… 仅从这幅海报中,我们或许已体会到这部电影所表现的那份情了吧。故事以一双鞋子为线索,围绕这双鞋子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在电影的开始,电影中的主人公把妹妹唯一的一双鞋弄丢了,便瞒着他们的爸爸妈妈开始了妹妹穿哥哥的鞋上学,回来给哥哥,哥哥又去上学,这样重复。一天阿里(哥哥)跟随爸爸来到“富人区”,期望能为他们当园丁,最终在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家找到了工作,并获得了许多报酬,为了给妹妹谋得一双鞋子,阿里又参加了一个跑步比赛,季军的礼品中有一双鞋,他十

印度电影的发展与启示

印度电影的发展与启示 在亚洲的电影市场上,除了经过早期成熟发展的日本电影,浓墨重彩的偶像剧韩国电影,温馨精湛的伊朗电影,日益发展的中国电影外,就要数独树一帜的印度电影了。在前一段时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虽然这部片子不是很地道的印度本地制造生产的影片,但是整个影片中充满了浓郁的印度风情,展现了其厚实的文化底蕴,特别是里面很纯粹的印度歌曲和舞蹈,即使是以孟买的贫民窟为背景,却也是那么的韵味深远,令人陶醉。 印度是一个开放与保守并存的国家,虽然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软件开发、电影制造方面的成就与世瞩目。但由于其长期受到殖民统治,受西方影响较大,且自身的宗教与社会矛盾又是层出不穷,这也必然决定了印度电影的曲折发展历程。 一,印度电影的发展 (1)诞生 印度电影始于19世纪末,1896在孟买第一次放映的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激起了一些印度人制片的兴趣。萨-达达以两位摔跤家的表演和训练猴子为素材拍摄了印度最早的两部短片,被誉为印度电影的先驱。可以说在电影刚刚诞生的翌年7月南亚港城孟买就响起了放映机的马达声,从此电影伴随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度过了百年岁月。初期的印度电影主要以反映印度人民的生活、自然风光、重要的政治事件、趣闻或者是舞台剧为主的短片和纪录片。 (2)早期发展与顽强抗争 随着制片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影片公司。1913年巴吉尔拍摄的印度第一部故事片<<哈里什昌德拉国王>>为其赢得了”印度电影之父”的美誉。1918年制定的“印度电影法”规定了对电影审查的制度.。在孟买、马德拉斯和加尔各答3个电影中心城市建立影片审查委员会,指定担任警察局长的英国人为主任,这样审查权力便落入英国人之手。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扼杀当时逐渐兴起的印度民族电影。这些电影以保卫祖国、宣扬民族精神、反抗外族侵略为内容,以豪华的场景、艳丽的服饰和惊险的情节见长,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特别是在30年代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活跃时期,现实主义倾向在电影中日渐增强。再加上此时有声电影在印度的出现与推广,使得印度传统歌舞与戏剧在电影中占据了支柱地位。对印度电影以后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3)独立之后的曲折前进 1、对现实的呼喊 1947年印度自治,1950年独立成为共和国。此时的印度影片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一批新的电影艺术家成长起来。他们不愿被娱乐片的洪流所吞噬,要求真实的反映现实。这批青年导演举起“新电影”的旗帜,指出“电影不是低级水平的娱乐形式,而是一种严肃的表现手段”,强调“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室内布景和多拍外景,选择与人民密切相关的题材。” 2、动荡与寄托 70年代,印度政局动荡不定,阶级矛盾激化,社会问题严重,贫困的人民群众把摆脱重重困境的希望寄托于幻想之中,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有些商业制片人为了迎合群众的这种心理和谋求更多利润,便模仿西方影片,拍摄了风行一时的“武打片”。影片的情节纯属虚构,大致相同,形成一种模式;影片摄制成本高,场景豪华,而且有强大的明星阵容参加演出,构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印度电影《起跑线》观后感教育一直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习题,对于"放养式"和"精英式"这两种教育方式的争论从来都未曾停息。这个寒假,我看了印度电影《起跑线》更是发掘了二者的内涵,引人深思。 中产阶级的印度夫妇拉吉和米图起初持有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精英式的教育才能锻炼出卓越的竞争力,方能在剧烈的社会竞争机制中夺得先机。这种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因为他们的亲身经历。这对夫妇在生意场上小有成就,但作为贫困出身的他们,不会英语,也缺失高等教育,顶着"暴发户"的帽子,让他们饱受上流社会的鄙弃,且与上流生活格格不入。 丈夫拉吉曾质疑是否有须要挤破脑袋让女儿上名校,但妻子米图非常激动地表示,"我们不能让皮雅接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因为她觉得正是因为没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们才只能待在中产阶级,接着她又表示,好的学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语教育,而英语在印度"不单单是一门语言,还是阶级的象征。" 令人印象颇深的是拉吉第一次为女儿报名,缺乏经验,结果排在了很后面,因为很多家长都提早排队,有的甚至凌晨12点就来了,为了确保位置不被抢走,甚至就地睡觉。事实就是没有父母愿意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排队无果,拉吉则高价寻求名校咨询机构,按照咨询顾问的要求1 / 3

进行了各种努力仍未被名校录取。后来听说名校对贫困家庭孩子有录取名额,又咬牙假扮穷人,搬到穷人区生活,接受名校派来的调查员的审核。最终他们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名额。 但最让人心酸的莫过于拉吉的贫民邻居,他为了给孩子凑足学校收取的课外活动费用,只得冒着生命危险去碰瓷。这种情况,当然是比较极端,甚至说是过于戏剧化,但它确实反映出,在争夺教育资源的路途上,穷人已经被逼上绝路。 此情此景也让拉吉意识到了自己正剥夺了一个穷人孩子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后拉吉为纠正自己的欺骗而努力,匿名捐助公立学校,到名校主动提出放弃孩子学籍,并当众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孩子从名校退学,去上普通的公立学校等。影片的最后我们才从女儿皮雅的脸上看到那久违的轻松的笑容,这笑容里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是一种重获自由般的喜悦。 给我的思考是也许很多家长一心希望子女接受到最优等的教育,其实不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合适学习,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所谓的精英式教育,盲目的追随学业上的"优秀"是不明智的。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权衡利弊,"放养式"教育有点顺其自然的意思,但其实不意味着纵容,适当的放手是孩子成长途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教育的理念是会被社会的导向所左右的。绝大多数学校和家长心中都有种根深蒂固的想法——成绩论英雄。嘴里说的最多的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我们往往很局限地通过成绩去评判一个2 / 3

观看印度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范文700字

观看印度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范文700字 看了这部片子感到特别心酸,看后自己更大的体会是要珍惜现在。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观看印度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7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观看印度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700字 《何以为家》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12岁左右的男孩扎因艰苦而悲惨的生活。扎因出生在黎巴嫩社会的最底层,父母因贫穷无力教养孩子,却又一个接一个的生孩子。他们让扎因喝其他兄弟姐妹干活帮忙补贴家用。孩子们从出生开始就没有太多平静快乐的时光,总是对在生死边缘奋力的挣扎。 原本我已经做好了在影片结束之后迎接一个哭得稀里哗啦的自己的准备。可事实是,从影片开始到结束我并没有留下眼泪,只是感觉心里堵得慌。 扎因以最真纯的内心不断叩问这个残酷的世界,不停地想要寻找世事为何如此的答案。当他遍体鳞伤地坐在牢里,才知道没有人能给他回音。从一个12岁的男孩眼里,我感受到了绝望。 可他原本是一个那么善良,勇敢又有担当的孩子。他担心妹妹被卖给别人当老婆,为妹妹洗去沾满血的裤衩,偷拿家里的钱,准备带着妹妹逃离,虽然并没有成功。即使他在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的无比艰难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坚持带着小犹纳斯,像侠客一样行走在这贫瘠的土地上。他们苦中作乐,利用光学原理,将别人家的电视应到镜子上,模拟配音,乐在其中。我喜欢扎因用自制小拖车带着犹纳斯的背影,那么坚毅,勇敢。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所有所有的苦难。可是除了苦难,除了贫穷扎因心中还有着对妹妹犹纳斯的爱和责任,让我思绪万千。 没有战争,就没有杀戮,就不会有像扎因一样的流离失所的人们,所以,我希望世界是和平的;没有战争,就没有杀戮,所以,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家庭的温暖,都能和我一样快乐成长。 观看印度电影《何以为家》观后感700字 在一些地方还有一种现象,年纪轻轻就成为了父母,这样的现象也是我所无法理解的现象,事实上偷尝禁果并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不负责任的创造出一个生命就是严重的错误。其实很多人并不明白“一个孩子的父母还是孩子”

印度电影的过去和未来

印度电影的过去和未来 印度电影年产量一直名列世界第一,平均每年生产上千部电影,宝莱坞(Bollywood)电影占六成左右。宝莱坞是孟买(Bombay)和好莱坞(Hollywood)的合称,它是印度电影工业的代名词,也是世界第一大电影生产基地,主要生产印地语电影,以歌舞片为主要类型。印度电影文化是印度大众文化的核心,也是领军印度文化产业的一面旗帜。在印度电影发展的过去和未来中,我们可以窥视印度电影工业的发展历程。 印度电影的出现仅仅比欧洲晚半年,当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放映电影时,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印度。1896年7月7日,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摄影术展览”在孟买举行,持续近两个月。这种艺术形式迎合了印度人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光影艺术也是讲述印度神话故事的绝佳媒介。印度在公元前1世纪就出现了戏剧,印度人的故事和历史依靠口耳相传,直至近代印度戏剧界人士发现用摄影术可以生动直观地帮助他们讲述神话故事,印度观众从此痴迷于这种魔术般的影像技术。 印度的电影技术要远远早于东方其他国家,印度最早的电影短片是1897年由英国人拍摄的《椰子市场》和《我们的印度帝国》,这也得益于殖民地同西方宗主国之间文化传

播的便利。两部短片严格上讲是“移动的照片”,但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电影技术很快在印度迅速发展,孟买相继出现了电影制作公司。20世纪初,印度建立了“影片宫”,这是印度电影院的前身。随着市场的扩大,电影院的数量也日益增多,到1909年,印度全国已经拥有30余家电影院,主要播放美国和英国的新闻影片。 印度第一部故事片是1913年巴尔克拍摄的《哈里斯昌德拉国王》,在印度引起极大轰动,故事取材自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在印度电影发展初期,印度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是电影的主要素材,也是印度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神话逐渐演变成印度电影一种成熟的叙事模式。《哈里斯昌德拉国王》上映后,巴尔克创办了印度斯坦影院公司,标志印度电影工业时代的来临。到20世纪初期,印度电影工业格局已初具规模。印度各院线在初期主要放映好莱坞电影,之后殖民政府专门成立印度电影委员会。印度电影委员会对印度电影制度进行改革,对进口电影采取审查制度,促进了印度本土电影的发展。 印度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由阿德什尔·伊拉尼导演的《阿兰姆·阿拉》,在孟买轰动一时,这部电影将10支歌曲融入叙事之中,确立了印度歌舞片的类型模式。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印度电影工业获得长足进步,1931年就有28部电影作品问世,涵盖了印地语、孟加拉语、

《起跑线》观后感

《起跑线》观后感 电影《起跑线》观后感 细雨霏霏的天气,午后场本来就是观众稀少的时段,《起跑线》这部引进片在宣传、题材上又不占优势,种种因素促成的结果是——我和儿子几乎是包场看的这部精彩的影片。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一对事业有成的商人夫妻在力争让女儿上最好的 幼儿园的过程,现实地描写了处于社会中下层的普通百姓在寻求从孩子教育入手跻身上流社会时,发生的辛酸、痛苦、纠结的喜剧与闹剧,折射出印度这个几千年阶层固化的国度在历史与现史碰撞的当今时 代的社会一斑,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也切中了广大中国家长之痛处。为了孩子能上名校即是远大前程而抓狂的家长,贫富不光在物质上而在精神尤其是未来愿景上差距的拉大,牛到宇宙无敌自我感觉可以掌控一切的名校校长......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故事不是也在天天上演吗?只是拍不出这么经典的影片吧。 贫民窟里有真英雄,富翁里有真慈善家,故事的结局非常体现正能量,只是现实中真的很难吧。主角拉吉夫妇的选择不是一般二般的人能做出来的,总之,必须点赞! 又一部印度电影的良心之作,一部为人父母者和即将成为父母的人应

该去看看的片子。虽处荧幕之外,但心如在戏中,恍如看到我们自己——升学季,又在四处奔波焦头烂额的家长们,如果真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子女的教育问题,所谓的成与败都只是一时的得失,决定孩子未来的其实和决定我们未来的因素一样,不是成绩或物质生活,终究是人品。 同时更要去关心处于升学季的孩子们,他们背负了对自己未来的责任,甚至是整个家庭的希望。虽然说天将降大任了,得苦其心志、劳其脑筋,但是他们的小心脏终究得有个港湾可以依靠,那就是“不做神一样的对手、更不做猪一样的队友”而甘愿心暖嘴甜憨笑点赞的爸妈了。 《起跑线》观后感 自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后我就喜欢上了印度片,最近也是越来越多的印度片进入影院,《摔跤吧,爸爸!》、《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神秘巨星》,包括最近新上映了《起跑线》都是让我印象深刻、值得好评的电影。尤其是《起跑线》让我印象最深,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现在竞争压力,很多家长都抱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信念,给孩子各种压力。同时各种学校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也让我联想起了自己身边的一些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