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音乐史简述

德国音乐史简述
德国音乐史简述

德国音乐史简述

德国以音乐闻名于世,它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之乡。德意志民族是一个热爱音乐且极具音乐天赋的民族,它在音乐方面的成就无与伦比,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能像德国一样造就了如此之多的音乐名家。历史上,德国音乐的中心,一直是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谈及德国音乐史,人们总要把奥地利包括在内,因为这两个国家不仅同属德语语言文化范畴,而且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两国是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的。巴赫和亨德尔是德国17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被称为维也纳最杰出的古典音乐大师;作为德国歌曲之王的舒伯特与舒曼则是19世纪德国浪漫派音乐的杰出代表;19世纪下半叶,决定德国乃至欧洲音乐发展道路的中心人物是瓦格纳;此外还有勃拉姆斯、勋伯格、米德米特等音乐名家,他们也为德国及世界音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德国至今有许多艺术节或音乐团体就是为纪念这些艺术大师而专设的。如波恩国际贝多芬节、拜罗伊特瓦格纳文化节、献身巴赫音乐的盖兴教堂唱诗班和国际巴赫协会及不定期举行的巴赫文化节等等。

在17世纪的德国,意大利歌剧受到宫廷贵族们的普遍欢迎。只有极少数城市在支持着本国的歌剧,最重要的歌剧中心是汉堡。在那里,建立了除威尼斯以外欧洲第一家公开的歌剧院。

当时德国歌剧台本很多是译自于或模仿威尼斯诗人的,而德国作曲家的音乐则同时受到威尼斯和法国样板的影响。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本国的影响主要来自校园剧和德国独唱歌曲。德国人通常把歌剧称为歌唱剧(Singspiel)。到1700年左右德国的歌剧还一直在意大利歌剧的阴影下,歌剧的题材一般都是神话故事。唯一不同于当时意大利歌剧风格的是:这类作品采用的是说白而不是宣叙调。在咏叹调方面,德国的作曲家比较独立,但难免有点像“大杂烩”。他们有时会运用法国的风格和法国舞曲的节奏,有时会把德国和意大利的风格熔于一体,而用的最多的是短小的分节歌,他们一般取材于德国民间的歌曲。

在德国早期的歌剧作曲家中值得一提的是凯塞尔(R?Keiser,1674—1739)。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共为汉堡舞台写了100余部作品。他的歌剧体裁丰富,音乐手法多样,包括配器用的也非常的巧妙;还有个特点是:他会在德语的作品中插入一段意大利咏叹调。凯塞尔在他的代表作《威尼斯狂欢节》中运用了汉堡当地的方言创作了一些咏叹调和喜剧场景。在他顶峰时期的作品中,意大利的和德国的特色合而为一。最突出的贡献是他使得喜歌剧在德国落地生根。

在歌剧发展了100多年后,有位德国作曲家叫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 1714—1787)他针对亨德尔以前的歌剧,主要是对意大利的正歌剧进行了一次改革。他认为当时的作曲家太注重炫耀自己的技巧,在歌剧中创作了大量的咏叹调,和增加了很多舞蹈场面,除此之外还需要华丽的服装及精美的舞台;弃用了合唱、乐队等表现手段,遭到了当时观众的反感。因此,格鲁克提出了改革的建议。格鲁克的歌剧以其简洁、质朴、自然而令人感动。他歌剧中的咏叹调是追求人物情感的真切表达。格鲁克用自己的改革实践,展现出一个有理想的艺术家的成功探索。他的新的思想和音乐语言,引起了很多作曲家的关注。

在17世纪末就曾受到德国民众欢迎的歌唱剧到了18世纪中叶在德国逐渐兴盛起来了,而且还加入了喜歌剧的成分。德国的喜歌剧刚起步时受到英国的民谣歌剧影响很大。但到后来慢慢的英国味道消失了,变成了纯粹的德国娱乐。这时期喜歌剧的杰出作曲家是约翰?????亚当?希勒(J?A?Hiller,1728—1804),他的音乐具有简朴和秀美的吸引力,其代表作为《狩猎》(Die Jagol)。

当时很多作曲家运用的轻松和流畅的民歌风格直接启发了同时期的莫扎特。歌剧可以说

是他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体裁。也可以说他是当时歌剧的集大成者,他涉及了各种不同风格的歌剧形式,且都留下了不朽的代表作。但他只为德国创作过《后宫诱逃》和《魔笛》等四部德国式歌剧。

莫扎特是继格鲁克之后,给德国音乐注入新的活力的重要人物。但他有不同于格鲁克的观点,他觉得音乐要顺从于歌唱,角色的性格和内心的情感要用音乐来表现,音乐在歌剧中占有主导地位。莫扎特是一位戏剧天才,他把18世纪中下叶之前的歌剧风格综合、提炼、加工到自己的歌剧当中,巧妙的将音乐和剧情完美的结合,成就了一部部动人的歌剧,因此,莫扎特各种类型的歌剧,至今仍有着无穷魅力,深受观众的喜爱。

在这时期我们不得不提的还有一位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虽然他只写了一步歌剧《费德里奥》,但是它还是充分体现了贝多芬对社会现实和伦理题材的巨大热情。他的这部作品,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年轻女子化装成男子,化名为费德里奥,来拯救她被囚禁的丈夫的故事。这种题材是典型的表达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人们的内心世界——“英雄”的模式,正义最终一定战胜邪恶。这样的题材也同时反映在莫扎特的作品中。他们既对古典时期的歌剧做了完美的收场也为后来的浪漫主义歌剧掀开了序幕。

19世纪的德国歌剧在歌剧发展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821年被人们誉为第一部真正的德国歌剧,韦伯的《魔弹射手》诞生了。这部作品不仅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产生而且也是整个欧洲浪漫主义歌剧的先声。韦伯的歌剧既体现出了浪漫主义又体现出了民族主义。韦伯出现在德国歌剧舞台上之前,歌剧是一种国际性的艺术。亨德尔用意大利的传统形式来创作自己的作品,而格鲁克则先是意大利派而后把风格转为法国式的,莫扎特和贝多芬更是把当时所有的歌剧风格融会贯通。韦伯却有意识地要改变这种歌剧国际化的现象,打破歌剧总是以古典传说为题材的旧框框,把它变成一种民族的艺术形式,一种以德国自己的民间故事为题材,以德国的民间音乐风格为其特点的艺术。韦伯的音乐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瓦格纳,而且,瓦格纳把德国的歌剧发展到至善至美的境地。

理查德?瓦格纳≥ichard Wagner,1813—1883)的名字在欧洲音乐史上十分响亮,但他是一位有很大争议的伟大的作曲家。瓦格纳是通过自学、交友和具体实践来获得音乐知识及艺术修养的。直到1832年他才开始尝试写歌剧,他一方面借工作之便指挥各种风格的歌剧,一方面构思创作自己的早期歌剧。他的第一部成功歌剧是《黎恩济》(Rienzi),次年他完成了另一部佳作《漂泊的荷兰人》(Der fliegende Hollander),这部歌剧预示着以后他的歌剧风格改变,并从此歌剧走向乐剧的道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和《纽伦堡的名歌手》这两部歌剧标志着瓦格纳乐剧理想的实现和成功。《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对后世的作曲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在多方面体现了瓦格纳成熟的风格。《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和弦的复杂的半音变化,加上调的不断转移,解决的重叠,用留音和其他和弦外音模糊进行,产生了一种新颖独特而模凌两可的调性。它是走出了标志着1890年以后的音乐发展的那种和声体系的第一步。为后来的十二音体系和和声风格奠定了基础。

瓦格纳要求自己的乐剧是一个综合的艺术品。他非常重视自己每一部作品的脚本,他的歌剧脚本都是他自己亲手创作的。瓦格纳主张音乐的功能是为戏剧表情服务的。他为了追求自己的要求,把自己的“综合艺术品”发挥到淋漓尽致。他综合了韦伯的“主导动机”、柏辽兹的“固定乐思”、李斯特的“主题变形”等思路。瓦格纳的动机大都短小、精练、设计的恰当好处。瓦格纳的作品既洋溢着后浪漫主义的激情,又体现着19世纪的“综合艺术”和“标题化”的音乐潮流。李斯特曾赞美瓦格纳“以音乐来描绘情绪、悲伤和狂喜的作曲家,瓦格纳无人能及。”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德国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是理夏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他一生歌剧创作最著名的三部:《莎乐美》(Salome)、《埃勒克特拉》(Elektra)、《玫瑰骑士》(Rosenkavalier)。他的歌剧中有显露出世纪末文艺的某些颓废倾

向,寻求感官的刺激,表现变态的情欲,渲染残暴的凶杀等,但是他的写作技巧是非常高潮的。在这些作品中,音乐的造型性很强,情节描写生动而逼真,戏剧效果突出。音乐语言手法运用自如;旋律突破对称结构,非常自由流畅;和声显露多调性趋势,色彩艳丽;配器新颖精巧,音响丰满;乐队声部密集交错,线性复调丰富多彩。

20世纪初期德国还是盛行浪漫主义音乐,后期就出现很多各式各样,风格迥异的作品了。这里出现了一位作曲家,他把浪漫主义的强烈情感和最严格抽象的形式主义相结合,他就是贝尔格。他歌剧的音乐大多使用无调性,它预示了某些十二音的手法和继承了传统调性音乐,把自然音阶、半音阶和“音列”有机的结合起来。贝尔格的歌剧中声乐作品的形式多样,有类似德国抒情歌剧中的旋律,也有勋伯格在歌剧中使用的“念唱”音调,还有配乐说白。他著名的代表作有《沃采克》和《露露》(未完成)。

德国歌剧从萌芽到发展最终至顶峰,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过程,也诞生了许多为德国歌剧乃至整个欧洲歌剧史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作曲家。德国歌剧同时也是整个歌剧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德意志民族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民族,在德国,对音乐的爱好可谓是全民性的。音乐在德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德国人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音乐素质的培养,儿童从小就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音乐熏陶。他们除上好学校的音乐课外,母亲往往都早早地着手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所有的中小学生往往无一例外地在课外学习一种乐器,其居首位的是笛子和吉他。今日德国的年轻一代,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人会弹奏一种乐器。年轻人听音乐的兴趣始终胜于看电视。德国每年售出的本国和国际上生产的唱片、磁带和激光唱片就达2.4亿张。

德国人对室内乐团与室内乐有着特别的偏爱。弦乐器重奏不仅深得观众的喜爱,而且它作为家庭演奏乐器也深受欢迎。梅罗斯四重奏、柏林十字山弦乐四重奏、谢鲁比尼四重奏、冯特乃三重奏和曼海姆弦乐四重奏等都是德国著名的室内乐团。除了专业的小乐队外,爱好音乐的德国人还自发地组织了几百万个家庭小乐队,每当下班后或公休日,人们宁可关掉电视,与亲朋好友欢聚在一起吹拉弹唱,自娱自乐。音乐已成为人们抒发共同情感的一种很好的社交方式。在德国现代化的都市中,人们常能看到一些民间艺术家在街头表演。他们手拉古老的风琴,自编自演,自弹自唱,给喧闹的都市增添了一种清新、古朴的色彩。

合唱一直是德国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有着众多的爱好者。比起19世纪典型的男声合唱团来,如今人们更喜欢混声合唱团。在德国不论是儿童合唱团,还是成人合唱团都是由其爱好者组成的。长期以来,古典音乐一直是德国音乐的主流,不过近几十年爵士乐、摇滚乐和流行乐也逐渐为德国听众所接受,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德国的爵士音乐主要以自由爵士乐闻名。阿尔贝特〃孟格斯道夫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长号演奏家之一。和其他国家一样,德国年轻一代也热衷摇滚乐,他们除喜欢国际摇滚明星外,也喜欢德国自己的明星。德国著名的摇滚乐团有"蝎子"、"王子们"等,它们都是世界上知名的乐团。在德国,青年人几乎每天都要听广播、唱片和摇滚乐磁带。音乐把青年人凝聚在一起,只要有明星参加的露天演唱会,就连中学生也不在乎高达200马克的昂贵票价。

歌剧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到17世纪后半叶才传遍整个意大利,并向外发展到其他国家。德国的歌剧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但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都是受意大利等国的影响,发展缓慢。直到18世纪格鲁克的改革,使德国的歌剧逐渐的兴盛起来。19世纪是德国歌剧最辉煌的时期,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作曲家,最值得一提的是瓦格纳,他把德国的歌剧推到了最顶峰。

一、德国歌剧的萌芽与兴起

二、德国歌剧的改革与发展

三、德国歌剧的繁荣与创新阶段

综上所述,

00813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福建]201104

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福建省统一命题考试 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试卷 (课程代码 0081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下列作品中,不属于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的是【】 A.《毁灭》 B.《铁流》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喧哗与骚动》 2.下列作品中,属于自传体小说的是【】 A.《美国的悲剧》 B.《伪币制造者》 C.《马丁·伊登》 D.《蒂博一家》 3.下列作品中,使亨利·巴比塞获龚古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是【】 A.《自我崇拜》 B.《炮火-个步兵班的日记》 C.《东方支柱》 D.《秋水仙》 4.《百年孤独》被视为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其作者是【】 A.法捷耶夫 B.富尔曼诺夫 C.潘菲洛夫 D.马尔克斯 5.下列作品中,不属于 ...由罗宾逊创作的亚瑟王朝三部曲的是【】 A.《人民,是的》 B.《墨林》 C.《兰斯洛特》 D.《特黑斯丹》 6.下列作品中,标志着海明威创作思想飞跃的是【】 A.《监狱》 B.《永别了武器》 C.《黄昏夕阳》 D.《野棕榈》 7.下列作品中,不属于 ...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部战争小说的是【】 A.《火线》 B.《格里沙中士案件》 C.《战争》 D.《西线无战事》 8.下列作品中,属于黑色幽默小说的是【】 A.《无名的裘德》 B.《海浪》 C.《第二十二条军规》 D.《福尔赛世家》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 9.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法国喜剧创作丰收的时期,例如儒尔·罗曼的喜剧作品和阿尔芒·萨拉克鲁的作品。 10.纪尧姆·阿波利奈尔在其代表作《醇酒集》中,把充满爱和激情的诗句献给他所崇拜的对象是。阿波利奈尔写过三个剧本,被他称为“超现实主义”的剧本是 11.罗曼·罗兰的两部“长河小说”分别是和。 12.肖伯纳惟一的悲剧作品是,《虹》的作者是。 13.艾略特的代表作,也被称为“现代文学的经典文本”的是,该作品有两个主题涉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其一是性的饥渴和性欲的满足,另一主题是

德国音乐史简述

德国音乐史简述 德国以音乐闻名于世,它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之乡。德意志民族是一个热爱音乐且极具音乐天赋的民族,它在音乐方面的成就无与伦比,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能像德国一样造就了如此之多的音乐名家。历史上,德国音乐的中心,一直是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谈及德国音乐史,人们总要把奥地利包括在内,因为这两个国家不仅同属德语语言文化范畴,而且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两国是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的。巴赫和亨德尔是德国17世纪最杰出的作曲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被称为维也纳最杰出的古典音乐大师;作为德国歌曲之王的舒伯特与舒曼则是19世纪德国浪漫派音乐的杰出代表;19世纪下半叶,决定德国乃至欧洲音乐发展道路的中心人物是瓦格纳;此外还有勃拉姆斯、勋伯格、米德米特等音乐名家,他们也为德国及世界音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德国至今有许多艺术节或音乐团体就是为纪念这些艺术大师而专设的。如波恩国际贝多芬节、拜罗伊特瓦格纳文化节、献身巴赫音乐的盖兴教堂唱诗班和国际巴赫协会及不定期举行的巴赫文化节等等。 在17世纪的德国,意大利歌剧受到宫廷贵族们的普遍欢迎。只有极少数城市在支持着本国的歌剧,最重要的歌剧中心是汉堡。在那里,建立了除威尼斯以外欧洲第一家公开的歌剧院。 当时德国歌剧台本很多是译自于或模仿威尼斯诗人的,而德国作曲家的音乐则同时受到威尼斯和法国样板的影响。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本国的影响主要来自校园剧和德国独唱歌曲。德国人通常把歌剧称为歌唱剧(Singspiel)。到1700年左右德国的歌剧还一直在意大利歌剧的阴影下,歌剧的题材一般都是神话故事。唯一不同于当时意大利歌剧风格的是:这类作品采用的是说白而不是宣叙调。在咏叹调方面,德国的作曲家比较独立,但难免有点像“大杂烩”。他们有时会运用法国的风格和法国舞曲的节奏,有时会把德国和意大利的风格熔于一体,而用的最多的是短小的分节歌,他们一般取材于德国民间的歌曲。 在德国早期的歌剧作曲家中值得一提的是凯塞尔(R?Keiser,1674—1739)。他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共为汉堡舞台写了100余部作品。他的歌剧体裁丰富,音乐手法多样,包括配器用的也非常的巧妙;还有个特点是:他会在德语的作品中插入一段意大利咏叹调。凯塞尔在他的代表作《威尼斯狂欢节》中运用了汉堡当地的方言创作了一些咏叹调和喜剧场景。在他顶峰时期的作品中,意大利的和德国的特色合而为一。最突出的贡献是他使得喜歌剧在德国落地生根。 在歌剧发展了100多年后,有位德国作曲家叫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 1714—1787)他针对亨德尔以前的歌剧,主要是对意大利的正歌剧进行了一次改革。他认为当时的作曲家太注重炫耀自己的技巧,在歌剧中创作了大量的咏叹调,和增加了很多舞蹈场面,除此之外还需要华丽的服装及精美的舞台;弃用了合唱、乐队等表现手段,遭到了当时观众的反感。因此,格鲁克提出了改革的建议。格鲁克的歌剧以其简洁、质朴、自然而令人感动。他歌剧中的咏叹调是追求人物情感的真切表达。格鲁克用自己的改革实践,展现出一个有理想的艺术家的成功探索。他的新的思想和音乐语言,引起了很多作曲家的关注。 在17世纪末就曾受到德国民众欢迎的歌唱剧到了18世纪中叶在德国逐渐兴盛起来了,而且还加入了喜歌剧的成分。德国的喜歌剧刚起步时受到英国的民谣歌剧影响很大。但到后来慢慢的英国味道消失了,变成了纯粹的德国娱乐。这时期喜歌剧的杰出作曲家是约翰?????亚当?希勒(J?A?Hiller,1728—1804),他的音乐具有简朴和秀美的吸引力,其代表作为《狩猎》(Die Jagol)。 当时很多作曲家运用的轻松和流畅的民歌风格直接启发了同时期的莫扎特。歌剧可以说

德国文学史

德国文学史 6(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 1767-1785,90) , Folge der Aufkl?rung 启蒙运动的后续 , Die junge Generation wehrte sich Gegen das Zweckm??igkeitsdenken und gegen die Betonung der Vernunft 拒绝实用性和拒绝强调理智 ,Hauptthese: Gefühl ist mehr als Vernunft 情感, Leitbilder: Rousseau卢梭 重于理性 , Sie sch?tzen die Freiheit über alles und ha?ten besonders die Willkürherrschaft der Fürsten. Die von Renaissance entdeckte Individualit?t wurde zum Programm 肯定自由,反对专制统治 , Die erste revolution?re Jugendbewegung i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wurde von der um 1750 geborenen Generation getragen , Der Geniekult und die damit eng verbundene Hochsch?tzung Shakespeares pr?gten das Selbstverst?ndnis der ganzen Generation.受到天 才崇拜和高度评价Shakespeare的影响 , Der Begriff wurde von gleichnamigen Schauspiel F. M. Klingers auf die ganze Epoche übertragen 题材:两代人的矛盾冲突Generationsprobleme/ Vater–Sohn-Konflikt ,兄弟间

世界流行音乐发展史ppt

?.他包括所有民间音乐种类,发展风格也不受局限性,它是随着当时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变化的. ?19世纪随着欧美国家工业文明的兴起,大批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构成早期的产业工人,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产生于劳工阶、中下层市民中的新兴文化形式.就是早期的流行音乐.在当时,反映怀念故乡,眷念乡村生活的音乐题材,正好表达了那些远离家乡、亲人来到陌生环境求生存人们的心里状态和纯朴的思想感情. 六[3] 张惟楚

? 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 他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Pop Music)翻译过来的.又称“通俗音乐”.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民间音乐”一样,是一种音乐形式、风格和流派.“流行音乐”并不等于“流行的音乐”、“通俗的音乐”.“流行”、“通俗”只是“流行音乐”的重要的特征. ?例如:贝多芬的《致艾丽丝》世界流行,但它属于“古典音乐”,而非“流行音乐”;爵士乐在中国并不很流行,但它却是“流行音乐”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支系. ?流行音乐与民间音乐、古典音乐三者之间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以至于有时候很难将其截然分开,同时在产生的时间上、传承及社会存在的方式上等方面又有许多不同.

?从中国流行音乐先躯黎锦晖先生从事音乐活动算起,中间以其封建的明月歌剧社为线索,先以儿童歌舞剧如《三蝴蝶》、《麻雀与小孩;歌舞表演曲如《可怜的秋香》、《寒衣曲》等开始,继而创作了中国第一批家庭爱情歌曲,即流行歌曲《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本期终止于明月歌剧社音乐团体的解散,众歌星大都进入电影界为止.

? 本期从周璇进入电影界后,在影片《马路天使》中所演唱的两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传遍全国.由她开创一代歌风影响整个中国歌坛,这种风格可形容成婉转、轻柔、松弛、甜美.但音量、力度都不大. ?此期歌坛整个情况是没有歌舞表演团体表演. 专门靠灌唱片和电台播音来演唱的歌星是少数,大多数歌星都以拍电影为主,演唱电影插曲的影歌双栖形式出现.本期到共和国成立后,大部分主要代表歌星都转移到香港发展为止. ?代表歌星有周璇、白虹、龚秋霞、姚莉、严华、姚敏、张翠红、李丽华、白光、李香兰、张帆、黄飞然、黄源尹、吴莺音、欧阳飞莺、梁萍、逸敏、屈云云、金溢、白云、邓白英、佩妮、张伊雯、韩菁清等. ?作曲家有黎锦光、陈歌辛、姚敏、严华、李厚襄、严折西、严个凡、梁乐音、陈瑞祯、刘如曾、严工上、刘雪庵、贺绿汀、张簧、张昊等. ?词作家有吴村、陈栋荪、李隽青、范烟桥、田

外国文学史

1、简谈“美丑对照原则”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运用。 从外表看,伽西莫多是个令人恐怖和滑稽的人物。出身不明和外貌奇丑这两重灾难,使他在唾骂、嘲笑中长大。伽西莫多是个富于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爱斯梅拉尔达在他受刑口渴难耐之时,送水给他喝这一行动,成为他人性觉醒的契机。从此以后,他变成她忠实的保护人。他劫持法场,将她救至圣母院避难,悉心照料她。就在女郎被绞死的深夜,他找到她的尸体,并头躺下,直到一同化为灰尘。伽西莫多是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2、简析《堂·吉诃德》的思想意义。 《堂·吉诃德》是一部反封建的杰作。它以深刻的内容、典型的人物和辛辣的讽刺,抨击嘲笑了腐朽荒唐的骑士制度和流行的骑士小说,生动地表现出骑士的长矛、甲胄已进了历史陈列馆,逆时代车轮而行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事实上,小说问世后,骑士小说在西班牙就销声匿迹了。 小说为后人提供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班牙社会的政治、经济、道德生活的广阔画面,揭露了封建贵族的骄奢淫逸,官僚衙门的贪污纳贿,反映了封建统治下人民的苦难生活。小说在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为后人提供了很多借鉴。全书中虽然只写了两个主要人物:堂·吉诃德和桑丘,但以他们的游侠经历为线索,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堂·吉诃德以其脱离实际、盲目蛮干的性格特征而成为这类人物的代名词,但是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他为实现理想勇往直前的精神,又令人感动,有值得肯定的可贵品质。他和桑丘都不是类型化的人物。 3、简析《十日谈》作为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 薄伽丘的《十日谈》故事来源不一,有的取材于历史事件,有的取材于民间文学,有的借鉴东方故事,有的是作家的创造。作家以人文主义思想对这些故事进行再创造,从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被认为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其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第一,歌颂爱情,反对禁欲主义。作者把爱情看作是人的一种重要而自然的高尚情感,人人都有权利享受爱情。他歌颂爱情的力量,能使愚者变得聪明;他赞美至死不渝的爱,真正的爱情能够冲破一切封建的罗网;他反对门当户对和包办婚姻,认为“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特别是《第四天故事第一》中的男女主人公纪斯卡和骑思梦达的爱情故事更是感人至深,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第二,讽刺、揭露和批判了教会与封建君臣的虚伪、狡诈和愚蠢。作者以辛辣的笔调大胆地揭露了教会的腐败和堕落,撕破了教会神圣的外衣,把它们的种种罪恶暴露在了光天化日之下。第三,赞美妇女才能,宣传男女平等。作者认为妇女既不是圣母,也不是魔鬼,而是与男人一样有个性、有能力、有智慧的活人,体现了对妇女人格的尊重。 4、简述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上拥护中央王权,主张国家统一。(2)思想上崇尚理性。(3)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 5、简述莎士比亚的创作分期及其特点 莎士比亚共创作了37部剧本、两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根据他的作品思想和艺术上的发展情况,一般把他的创作分为3个时期。 第一时期(1590—1600)一般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 第二时期(1601—1607)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全盛时期。这时期的创作以悲剧为主,一般称为悲剧时期; 第三时期(1608—1613)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晚期,一般称为传奇剧时期,共写出《暴风雨》等传奇剧4部和《亨利八世》历史剧1部。 简述《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观。 《俄狄浦斯王》展示的是人与命运的冲突。在索福克勒斯看来,俄狄浦斯为躲避杀父娶母的厄运四处奔走,力图自己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值得肯定和歌颂的。然而,他的抗争却归于失败,命运使这样一个优秀人物成了罪人。因此,他对命运的正义性和合理性提出了怀疑。这种对与命运抗争的英雄的肯定和在客观上对命运合理性的怀疑,正是雅典奴隶主政治由盛及衰时期民主派意识的特点。面对尖锐的社会矛盾,雅典的自由民一方面相信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又对社会危机感到惶惑与无能为力,表现出强烈的悲愤情绪。 □ 什么是“荷马问题”? 答:“荷马问题”的核心是诗史的作者和形成问题。数千年来一般都认为“荷马史诗”是“荷马”所写,但是自古希腊时期就有人对其作者进行怀疑。到现在基本否定作者是“荷马”的说法,认为这不书并不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多人完成的。 □ 什么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的特点是什么? 答: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 ①人文主义思想与教会的神权统治针锋相对的。教会以神为最高权威,把封建统治加以神化。人文主义则推崇“人”,主张以人为本,反对神的绝对权威。②人文主义用人性来反对神权,肯定人的价值和人的力量,反对教会的神权论,用个性解放、个人幸福来反对禁欲主义,强调幸福在现世的人间而不在来世。③用理性来反对教会的蒙昧主义。④从政治上讲,人文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因为强大的王权有利于抑制封建势力,保护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对外掠夺活动。 □ 简述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答:①古典主义文学在政治上拥护王权,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②古典主义文学的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它的唯理主义。 ③古典主义文学的第三个特点是它在艺术创作上提倡师法古人,模仿古典,遵循一定的规则。 □ 什么是“三一律”? 答:戏剧创作中的“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即时间、地点、动作的三个统一于一个剧本的情节只能限制同一事件,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包含的时间只能在二十四小时之内。 □ 简述《伪君子》的答丢夫形象。 答:莫里哀在《伪君子》中揭露答丢夫这个骗子的罪恶用心和严重危害。答丢夫是一个利用宗教手段进行罪恶活动的骗子,他内心卑劣、心狠手辣,却能言善辩,巧于应付。他利用伪善手段混入奥尔恭的家,目的是骗取恩人的妻女,霸占他人的财产,将自己的卑鄙行为打扮得冠冕堂皇。他能面临绝境而脱身,进而嫁祸于人,等到一切败露不能再骗人时,他欲置恩人于死地。 □ 简述《伪君子》的艺术特点。 答:①在艺术上是按古典主义的“三一律”写成的。全剧五幕,情节集中单纯,发生在奥尔恭家中,利用室内环境构成了关键性的情节。 ②《伪君子》也是一出典型的性格喜剧。全剧的艺术构思都是为了塑造一个伪善的性格。③全剧的结构严整紧凑,层次分明:第一、二幕,答丢夫不出场,通过其他人物的活动侧面介绍答丢夫的性格,为他的上场作好准备。第三、四幕正面揭发答丢夫伪善的罪恶用心。第五幕进一步揭示他的凶恶目的和危害性。④戏剧冲突本身也带有许多悲剧性的因素。答丢夫的伪善造成的后果是悲剧性的。这些悲剧因素足以显示伪善者的掠夺本性,增强了作品的战斗力。

德国原本性音乐教育简介

德国原本性音乐教育简介 目录: 前言 1.原本性音乐教育 1.1.原本性音乐教育概况 1.2.原本性音乐教育毕业生就业领域 2.原本性音乐教育主专业课程设置 2.1. 原本性音乐教育主专业课程总计8个学期,课程安排 2.2. 四年课程外的附加培训课程: 3.原本性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介绍 3.1.动作/身体训练/舞蹈(共计4个学期) 3.2.节奏/打击乐器/小乐队合作演奏(共计4个学期) 3.3.律动(共计4个学期) 3.4.声音训练/说话发声训练(4学期) 3.5.原本性音乐教育教学法/教法课(每周两个课时,共6学期) 3.6.在第6学期的同学们共同参与一个项目课题(1学期) 3.7.主持,领导,经历:旁听和教课在不同年龄段的实践班 3.8. 全部原本性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课 3.9.毕业论文 前言 结束10年留德生活回国后自2014年3月中旬起跟随李妲娜老师在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成都中心工作,通过生活,工作上的朝夕相处,无不被李老师对工作执着敬业的精神所感动,对学生们在专业领域的细心正确的教导,引领的学者风范所钦佩。本着一个中外交流,了解,互通的前提下,李老师建议让我把我在德国留学期间在维尔兹堡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所学原本性音乐教育专业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以便国内在奥尔夫,音乐教育,艺术教育领域工作的同行们对此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和认识。 因为本人长期(十年左右)一直生活在欧洲,现刚回国,所以在中文的语言表达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另因时间仓促,本人水平有限,如有表述不当或者错误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够谅解,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刘颖超 06, 05, 2014年成都

原本性音乐教育 1.1.原本性音乐教育概况 原本性音乐教育(Elementare Musikpaedagogik 简称为EMP)在德国形成于90年代初,在德国几乎所有的公立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里,德国某些大学的音乐教育系里以及德 国某些高等专科院校的音乐系里基本上都开的有这门专业,属于高等教育, 主科专业学生再配上一个附加的专业:乐器演奏或者是声乐,或者是爵士(古典和现代)。设有本科(四年)课程,近年陆续在一些高校开设有研究生课程(两年)。德国高校原本性 音乐教育专业四年课程全部采用德语授课,整套教学方案是在瑞士著名的体态律动教 育学家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和世界著名的德国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 教育(Orff-Schulwerk)等一些著名教育家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原本性音乐教育专业是在德国60年代末音乐学院兴起的学前早期音乐教育(0-6岁的孩子),音乐基 础教育(6-8岁)等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当时在音乐学院开设这两个专业是为德国各地的音乐学校培养专业的音乐早期和音乐基础教育老师,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德 国音乐教育界一些专家认为学前早期音乐教育,音乐早期基础教育,这些名称的定位 已经不再符合德国当前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1995年初德国一位著名的音乐教育领域 的女教授尤利安娜里布克(Juliane Ribke)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原本性音乐教育(Elementare Musikpaedagogik)的著作,为原本性音乐教育在德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同年经德国音乐教育界的专家会议决定德国音乐学院里的学前音乐教育 专业和音乐基础教育专业统归属到原本性音乐教育专业里。在欧洲的奥地利,瑞士等 国也相继在高校统一开设了此专业。 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全人格培养的,整合(体)式的音乐教育理念。德语(das Elementare)中 文译为“原本性”,这个词来自于拉丁文(elementarius),意思是:“属于基本元素,原本素材的,原始起点的,基础的,适合于开端的“。原本性的音乐并不是单一的, 它是和舞蹈,动作,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是集“百家之长”,综合了当今世界许多著名的教育家的先进 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代表性人物诸如: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 论家佩斯塔洛奇John Heimrich Pestalozzi,(1746—1827),德国的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Froebel),匈牙利的柯达伊,意大利的蒙特梭利,瑞士的达尔克罗兹,德国 的奥尔夫等。 强调学生(从婴儿,孩子到少年,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在 "玩" 中学,要学生 通过自己亲自参与音乐活动,从亲身的体验中找出那些“知识”。教学通过运用关注,官能感知,探索,考察,即兴,造型与画面,排练,重复,等方法,原理融音乐,语言,舞蹈为一体,结合唱,演奏,动作,律动,听,音乐欣赏等内容进行综合性,整 合型音乐教学,通过音乐艺术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 素质和音乐技能。 1.2.原本性音乐教育毕业生就业领域 原本性音乐教育专业领域的学生学习如何用原本性的方法体验和经历各种的音乐现象,运用原本性的方法可以对0岁-老年人等不同的年龄段进行综合的以音乐为主的艺术教 育活动。学生毕业后可工作的领域非常广泛,在德国此专业毕业生非常受欢迎,因为它

欧洲音乐的几个主要的流派

1、古典音乐及主要流派 西方音乐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古希腊时期 希腊是古代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音乐除了祭祀太阳神、酒神的仪式外,还常用来表达爱情,歌唱友谊,欢庆典礼等。在希腊文明鼎盛时期,产生了集音乐、诗歌、舞蹈为一体的宏大的悲剧和喜剧。当时的雅典圆形剧场可容纳数万观众,著名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既是文学作品,又是音乐作品,是由盲诗人荷马边弹琴边吟唱而即兴创作的。 (2)中世纪时期(大约公元476—1450) 中世纪的欧洲,是教会统治的时期,宗教音乐也自然成为这一时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音乐完全为教会服务。罗马教皇格列高里一世主编的唱经歌集《格列高里圣咏》流传极广,几乎人人会唱。公元九世纪在这些圣咏旋律之上,添加了另一个声部。多生音乐丰满、和谐的效果,象征着天国的音乐。之后又添加至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声部,吸引人们的不再是配有简单曲调的宗教歌词,而是动人的音乐本身。公元12世纪起,出现了带着乐器云游四方,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的游吟诗人、恋歌诗人以及许多流浪艺人,他们的音乐是由悖于教会旨意甚至亵渎神灵的,去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3)文艺复兴时期(1450—1600) 文艺复兴是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他以人文主义为主要思潮,一些音乐家要冲破教会神权的禁锢,用音乐来表现人的感情,尽管音乐仍然被教会利用作为传道工具,但更大程度上在人民中间起到娱乐作用,因而时速音乐发展极为迅速,她的成熟与影响都超过了宗教音乐。16世纪末。在宗教剧的基础上,意大利产生了歌剧,主要以神话、英雄业绩及人的喜怒哀乐为题材。这时期契约脱离声乐而独立存在是音乐发展的又一重大成果。 (4)巴洛克时期(1600—1750) “巴洛克”一词来自葡萄牙语,意为歪扭不圆的珍珠。后被借用专指17、18世纪西方建筑、雕塑中奇异、怪诞的风格。在艺术上,更多的是表现人的内心情

西方流行音乐简史

西方流行音乐简史 摇滚乐世纪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通俗音乐。它是美国黑人文化和白人文化的结合,是“二战”以后美国流行音乐占据国际市场的重要品种之一。作为西方流行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体裁,摇滚乐不仅自身延伸出了众多分支,如民谣摇滚、迷惑摇滚、硬摇滚、艺术摇滚、重金属、朋克等,同时还对其它流行音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索尔、放克、雷鬼音乐、迪斯科、说唱乐等音乐中,都能明显地看到摇滚乐的影子。 在摇滚流行音乐史上,猫王、披头士乐队、和迈克尔、杰克逊是广阔天幕上的三颗熠熠闪耀的巨星,他们以其巨大的音乐魅力产生的影响力影响着流行音乐的发展,给人类心灵中注入了斑斓的色彩和超越时代的灵魂之美。 一. 猫王,披头士,音乐风格的异同及对流行乐发展的影响。 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绰号“猫王”。他的音乐超越了种族以及文化的疆界,将乡村音乐、布鲁斯音乐以及山地摇滚乐融会贯通,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独特曲风,强烈的震撼了当时的流行乐坛,并让摇滚乐如同旋风一般横扫了世界乐坛,给世界大众打开了摇滚音乐的大门,使摇滚成为国际化的语言,为流行音乐多样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披头士乐队”表演风格泼辣,放荡不羁。在音乐创作技法上,“披头士”打破传统摇滚乐单一的/节拍,扩充到各种节拍,有时还混合使用:在节奏处理上善于运用各种时值的节奏连音来改变节拍单位固有的时值,使节奏变得更为生动;在曲式结构上,他们创造了由不同段落的对比组合而建立起的庞大的、变化丰富而又高度统一的曲式结构;在和弦运用上,他们突破“自然音和弦”为主的传统,广泛应用了各种类型的“变体和弦”;在音色上善于运用人声的变化,主唱约翰·列农和保罗·麦卡特尼的演唱音色都富于变化,有时还加入各种自然的音响。“披头士”在音乐技法上的创新,对当时和后来的摇滚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被公认为摇滚乐历史上“最伟大的乐队”。 迈克尔·约瑟夫·杰克逊(),是一名在世界各地极具影响力的流行音乐歌手、作曲家、作词家、舞蹈家、演员、导演、唱片制作人、慈善家、时尚引领者,被誉为流行音乐之王()。是流行乐和流行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他是出色的音乐全才,在作词、作曲、场景制作、编曲、演唱、舞蹈、乐器演奏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不仅突破了种族界限,打破了白人垄断流行音乐界,把当时还处于亚文化黑人音乐推向主流。他独特的音色、声音、唱腔、舞蹈,向世界各地延伸,打破了文化、种族、经济、时代的隔阂,激励与影响了无数流行、摇滚、、艺术家。他开创了现代,把音乐视频从宣传工具转换成一种带有音乐故事情节的艺术表达形式。作为现代音乐的创始人与里程碑。

德国历史发展年表

德国历史发展年表 前时期: 0395年1月17日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 0814年1月28日查理曼帝国创立者查理大帝逝世 0936年2月2日奥托一世在罗马被教皇加冕,奠定神圣罗马帝国的基础 第一时期(962/911-1806)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 1356年1月10日卢森堡家族的查理四世在纽伦堡颁布了黄金诏书1571年1月11日奥地利贵族开始享有宗教自由 1745年1月20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七世逝世 1793年1月23日俄、奥、普第二次瓜分波兰 1806-1871.1.18 1807年2月7日埃劳战役爆发 1815年1月13日英、法、奥签订《维也纳条约》 第二时期(1871.1.18-1918)第二帝国:德意志帝国(普鲁士) 1871.1.18-1899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建立 1900-1914 1900年1月4日罢工浪潮席卷欧洲 1908年1月13日中、英、德签订《津浦铁路借款合同》 1913年1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进攻计划的制定者施里芬去世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1915年1月9日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军发起英德加里波利战役 1915年1月24日英军击沉德国“布柳彻”号战舰

1917年1月31日德宣布无限制潜艇战 1918-1935 1919年1月5日德国柏林工人总罢工并武装起义纳粹党成立 1919年1月15日德共领袖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被害 1919年2月6日德国魏玛共和国建立 1920年1月16日协约国要求引渡德皇威廉二世,遭荷兰拒绝 1921年1月24日协约国就德国的战争赔款问题举行会谈 1923年1月10日法国、比利时联军占领德国鲁尔地区 1923年1月31日德国出现严重通货膨胀 1931年1月20日欧洲失业人数创记录-德国500万 1932年2月2日日内瓦国际裁军会议召开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 1934年1月1日德国实施优生法 1934年1月26日德国和波兰在柏林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35-1939.9.1 1935年1月13日萨尔公民投票赞成重新并入德国 1936年1月17日德国纳粹戈培尔要求扩张殖民地 1936年2月6日冬奥会开幕希特勒致词 第三时期(1939.9.1-1945.5.20)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1月16日希特勒取消原定的西线进攻计划 1942年1月20日纳粹确定处理犹太人的最后解决方案--种族灭绝 1943年1月30日英美空军袭击柏林

流行音乐世界流行音乐发展史资料全

世界流行音乐的发展史教案 静宁二中王倩 一、导入 如今电子科技遍布全球,信息的传递也是飞快,相对来讲,对音乐也形成了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那么我们接下里来了解一下究竟是什么推动了世界流行音乐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世界流行音乐的分支。 2、了解世界流行音乐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世界流行音乐的展史 课前流行音乐是在都市文明中发展起来的。有人认为其源头可上溯至古代希腊、罗马帝国城市中的游吟歌手,但绝大多数的学者还是倾向现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工业化城市。 在19世纪上半叶,流行音乐尚未形成独立的体裁形式。当时的流行音乐主要有两种形式:通俗化的的古典音乐和精雅化的的民间音乐。前者是将古典音乐中的一些篇幅短小、音乐语言通俗易懂的小品或选段加以改编,使之变得简单,然后通过各种传播手段使其为更多的人接受。19世纪中出版的许多根据歌剧和交响乐的片段改编的钢琴四手联弹乐谱就是供广大市民家庭在茶余饭后消遣用的。后者是将质朴单

纯的民间音乐用现代音乐手段加以美化包装,削弱地方色彩,使其能够在更大的范围里流行。如爱尔兰民歌《伦敦德里小调》(丹尼男孩)和《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19世纪中经过作曲家的改编后,在欧美各国广为传唱。即便到了今天,这种通俗化的古典音乐和精雅化的民间音乐依然在流行音乐(尤其是器乐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进入20世纪后,流行音乐逐渐产生了一些独有的体裁形式,如爵士乐、摇滚乐、“叮砰巷”风格的流行曲等,开始了独立发展的新时期。然而此时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影响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在层次和深度上比19世纪更甚。“乡村与西部”(Country and Western)音乐原是一种典型的处于原始状态的美国民间音乐。20年代后,经过广播电台、唱片公司等媒介的发掘推广,很快进入了流行音乐领域,成了美国流行音乐中的一处重要分支。在60年代中美国的“民谣复兴运动”、80年代欧美流行乐坛的“世界音乐”(World Music)潮流乃至中国的“西北风”中都可以看到民间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巨大影响。还有些民间音乐则与流行音乐完全融和为一体了。像拉美的一些舞蹈音乐(如:控戈、伦巴和桑巴等)就很难确定其窨应归属于民间音乐还是流行音乐的范畴。 本世纪20年代初,以格什温的《布鲁斯狂想曲》为代表的美国“交响爵士”(Symphonic Jazz)运动试图将爵士音乐

华师在线期末作业之外国文学

一、填空题(15分,每题1分) 1、在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中,(欧里庇得斯)有“舞台上的哲学家”之称号。 2、除了《路加福音》,路加还有一部杰作(《使徒行传》)被选入《新约》。 3、中世纪后期英雄史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法国的(《罗兰之歌》)。 4、《神曲》中但丁的两个引路人是维吉尔和(贝雅特丽丝) 5、彼特拉克的《歌集》,主要以(十四行诗)形式著称。 6、《天路历程》的作者是(班扬)。 7、达吉雅娜是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人物形象。 8、感伤主义这一名称源于(斯泰恩)的代表作《感伤的旅行》。 9、《费得尔》的作者是(拉辛)。 10、托尔斯泰主义的基本内容是: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 11、狄更斯的成名作是(《匹克威克外传》)。 12、《城堡》的作者是(卡夫卡)。 13、哈代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其中最重要的一类是(性格和环境小说)。 14、“他人就是地狱”是剧本(《禁闭》)中的名句。 15、“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奧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下午。”是小说(《百年孤独》)的开篇名句。 二、名词解释(30分,每题6分) 1、骑士文学 提示:骑士文学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的产物,表现骑士“忠君、护教、行侠” 的信条以及效忠贵妇人的行为。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骑士抒情诗和骑士传奇,前者以普罗旺斯诗歌为代表,如《破晓歌》;后者按题材分为不列颠系统、拜占庭系统和古代系统,尤以不列颠系统的《特里斯丹与伊瑟》最为著名。骑士文学的抒情技巧、心理描写、情节离奇的浪漫风格对欧洲近代抒情诗和长篇小说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2、“狂飙突进”运动

提示:“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深入发展,是德国文学史上一次反封建的高潮,有力地促进了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纲领的制订者,青年席勒和歌德则是这一运动的代表作家。席勒的作品“洋溢着对整个德国社会挑战的叛逆精神”(恩格斯语),代表作有《强盗》和《阴谋与爱情》。歌德的剧作《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深刻体现了“狂飙突进”运动的时代精神。 3、“多余人”形象 提示:“多余人”形象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独有的系列典型人物,大多是出身贵族的青年,既不满现实,又无所事事,他们“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赫尔岑语),只能作一个社会的“多余人”,这类人物的鼻祖是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接下来有莱蒙托夫的毕巧林、赫尔岑的别里托夫、屠格涅夫的罗亭等,这类人物形象发展到后来,如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莫夫,进步因素已荡然无存,预示着贵族阶级的腐朽没落。 4、表现主义文学 提示:表现主义文学是指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活跃于二三十年代欧美文坛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是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一种反叛,要求艺术表现人的“本质的东西”和“深藏在内部的灵魂”;主张从自我出发,认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主要代表人物有卡夫卡、奥尼尔、埃德施米特、托勒等。与传统文学相比,表现主义无论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显得“怪诞”,它对随后出现的各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具有深远的影响。 5、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提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发端于20世纪30-40年代,60年代后成为拉丁美洲小说创作的一个主要流派,它对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有所借鉴,又深深植根于浓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家大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他们在创作中表现拉美人民苦难的历史与现实,揭露社会的黑暗,探索民族的未来与出路。艺术上则在现实描绘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奇迹、幻觉、梦境甚至鬼魂形象经常出现于小说情节中,时序关系常被打乱,叙述富于跳跃性,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古巴的卡彭铁尔、墨西哥的鲁尔弗和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等。 三、简述题(30分,每题15分) 1、简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和典型意义。 提示: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同名悲剧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世界性的典型人物。剧中哈姆莱特的性格有一个发展和转变的过程:快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复仇的王子。哈姆莱特曾是一个乐观的人文主义者,对世界和人生有着美好的看法。然而,在经历了巨大的家国之变后,他由一个“快乐的王子”一下子变成“忧郁的王子”。在为父复仇和“重整乾坤”的重任中,哈姆莱特经受了内

德国专题史复习

德国史 阶段一:统一前的德国概况 一、统一前的德国 1、政治状况: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 四分五裂,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如果说统一前的德国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也不算过分。18世纪中后期,普鲁士和奥地利改革,国力增强,其中,改革后的普鲁士实力发展迅速,从原来相对落后的国家跃居欧洲强国之列。为了维护本国以及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普、奥积极干涉法国大革命,是反法同盟中的主角。 2、经济状况:15世纪莱茵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普鲁士经济发展较快。 3、思想状况: ①文艺复兴:15世纪后期人文主义思潮扩展到德国(代表:伊拉斯谟),自然科学也随之出现(代表:开普勒)。 ②宗教改革:16世纪早期开始的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打击了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有利于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领导人物:马丁·路德,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A 主张: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因信称义);主张简化宗教仪式,认为僧侣也可以婚配和还俗;还对教皇和教会的极端权力提出了异议;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帝授予的,可以处罚教士甚至教皇;用德文进行翻译《圣经》。 B 性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天主教会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C 影响: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教会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政治经济的控制逐渐削弱;它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的人文主义,使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准备。 阶段二:德国统一和向帝国主义过渡 一、确立的政治前提:——德意志的统一和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1、背景原因 ①封建割据状态阻碍了德意志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民族、民主意识觉醒,要求统一的思想产生并发展。 ③普鲁士的强大,促进统一条件的成熟 ④目的:统一国家,发展经济,加强国际竞争力。 2、统一过程:三次王朝战争 ①1864年普奥对丹麦的战争; ②1866年普奥战争(萨多瓦战役):结果奥地利退出联邦,普鲁士最终确立了统一大业的领导地位,这是完成统一的关键一步;次年北方统一。 ③1870年普法战争(了解色当战役)。南方基本统一;不久南北合并。 ④1871年初,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标志统一。 3、评价: ①进步性:结束了封建割据的状态,形成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为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德国社会的进步。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

德国文学

17~19世纪德国文学简介 英语教育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贾莉 2017110268 I巴洛克时期Barock 文学体裁:诗歌;戏剧;小说 文学题材:三十年战争(1618-1648),之前,德国文学以战争为主题。三十之后,除此以外,巴洛克时期的文学是一种宫廷文学,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公 侯的颂扬。 原因分析:1.由于三十年战争,德意志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片萧条。并引起民众对死亡的恐惧、对宗教神秘的狂热追求和偏激的信仰。此时期文 学的中心主题是:尘世生活的虚无、把握当下和及时行乐。 2.宫廷同时也是文化的中心。作家大多出生于市民家庭,他们不是继 承和发展16世纪市民文学的传统,而是依附宫廷,为王公服务,根 据公侯们的要求写出不同的作品。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1.安德里亚斯·格吕菲乌斯(1616-1664) 诗歌:《祖国之泪》戏剧:《卡德利奥和采琳德》 2. 格里美豪森(1621-1676) 小说:《冒险的西木卜里切斯木斯》 II启蒙运动Die Aufkl?rung 文学体裁:教谕诗、寓言、市民悲剧 文学题材:市民文学;资产阶级的生活和资产阶级启蒙;启蒙的理念覆盖了所有的文学类型,即理性、人性和功利性。 原因分析: 1.自从17世纪下半叶以来,德国逐渐从三十年战争的浩劫中复苏过来,市民阶级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力量。随着这一形势的变化,市民文 学也在艰难地发展,创作的中心不再是诸侯的称赞或是宫廷社会的消 遣,而是对资产阶级生活和资产阶级启蒙的描写,到了18世纪中叶 终于取代了封建宫廷文学的统治地位。 2.启蒙运动的参加者是一部分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和一些贵族。它是

对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提倡以自由取代专制主义,以平等取代等 级制度,以宽容取代教条主义,以经验和科学知识取代无知、迷信和 偏见,以乐观主义取代悲观主义。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莱辛(1729-1781) 文艺批评《有关当代文学的通信》 美学作品《拉奥孔或论绘画与诗的界限》 戏剧理论《汉堡剧评》 戏剧作品《萨拉?萨姆逊小姐》;《明娜·封·巴尔赫姆》; 《爱米丽娅·迦洛蒂》;《智者纳旦》 III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 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戏剧 文学题材:反对社会等级偏见;反对封建社会“不自然”的生活方式;反抗社会、道德和美学的束缚 原因分析:1.狂飙突进运动是对过分强调理性的启蒙运动的一种反动,转而强调情感和激情的作用。这一时期的作家多数都出身于市民家庭,是新兴 的市民阶层的代表。这些市民阶层的年轻知识分子用奔放的热情来表 达自己的不满; 2.打破常规,推崇天才,他们认为艺术是学不会的,艺术家要靠天才 来创作。摆脱法国古典主义的束缚,推崇莎士比亚。 3.狂飙突进运动对启蒙运动在思想上有着继承性,在反封建上有着一 致性,两者的不同只在于启蒙运动作家更偏重于冷静的理智,而狂飙 突进作家偏重于情感的呐喊,强调自然,要求人的各种力量能得到自 由发挥,要求艺术能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多彩,变化万端。 4.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都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他们反抗当局,反抗 贵族和神权的权力滥用,要求人权和社会自由平等。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1.青年歌德(1749-1832): 剧作《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 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1.和声概念的变迁、20世纪和声演进概况

一、和声概念的历史变迁 翻开西方音乐史教科书,大到不同音乐历史时期的划分,小到不同音乐流派的划分,都是以音乐创作上的差异性作为标志和基准的,而音乐创作中最核心的问题首当其冲又应属和声思维与技法。 和声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释义是不同的。它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概念并非指向音乐,而是应用于哲学、美学方面,其概念是:“和谐、统一,相互联系、协调一致,有条理、有秩序”。到了中世纪,理论家们认为:“和声是高音与低音的协调,是几个声部和谐的结合”。随着17世纪主调音乐写法的兴起,和声的概念又变为:“和弦与和弦连接的理论”。而到了20世纪,随着古典调性和声技巧从音高组织系统的统治地位跌落至与其他众多音高组织手段平起平坐,和声的概念也就迫切地需要一个能够包罗万象的解释来定义,这个定义就是:“音高结构”,也就是说,“音高结构”涵盖了有史以来和声在作曲技术上层面上的所有概念。而涉及和声技术,也即指音高组织技术了。 二、二十世纪欧洲音乐创作中和声思维与技法的演进概况 欧洲曾是古典音乐的摇篮、专业音乐创作的中心。从多声部音乐作曲理论体系的萌生,到和声思维、技法与理论体系的逐渐建立与发展,无一不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近代的欧洲更是音乐发展的先锋,演示了二十世纪音乐巨变的风云。 从巴洛克晚期以巴赫的创作为代表的18世纪初欧洲大小调和声体系的初步形成,到以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作曲家的创作为代表的18世纪中叶大小调体系的完全成熟,再到以舒曼、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等浪漫主义作曲家以及19世纪欧洲各民族乐派作曲家的创作为代表的19世纪大小调体系的极大发展的漫长演进过程中,欧洲调性体系经历了一个从缓慢到逐渐加速,直至19世纪末处于解体边缘的历史发展进程。这同时也反映了欧洲调性体系内和声材料(包括调式与和弦)不断扩充,相互关系日趋复杂,从而导致由它们构成的调性结构力从成熟期的“向心型”到19世纪后期的“离心型”的演变过程。量变的积累,终于导致了质变的发生,20世纪初调性体系的“枷锁”终被冲破,为寻找新的音高结构力,一个探索与试验的新阶段开始了。 ?德国理论家福格特曾在《1945年以来的德国音乐》一文中指出,‘传统的突破口历来是和声’。的确,截至20世纪初,和声在作曲技术的变革中一直处于先行地位,节奏、配器、曲式方而的变化则较为缓慢。?1在认同这一观点的同时,笔者进而认为,20世纪欧洲音乐创作中和声思维与技法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作曲家们寻求新的音高基本结构成分和新1姜丹:《1945-1980年联邦德国音乐发展的一般趋势》,《音乐艺术》1989年第4期,第8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