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湖北省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湖北省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湖北省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摘要:湖北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应积极发挥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用,因为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来所,中部其他省份都与湖北有着一定的差距,湖北正处在中部地区的中间地带,湖北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中部各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因此从这点上来说,湖北承担着促使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重大使命。但是,作为九省通衢的湖北在拥有众多优势的同时,又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其中最严峻的一点体现在湖北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性上。省会城市武汉一枝独秀,发展迅速,而其他二级城市如黄冈、十堰、荆州等城市却发展缓慢,与省会武汉的差距越拉越大,形势严峻,在新时期、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已成为湖北省社会生活中一个突出问题,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湖北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与否关系到整个湖北的社会繁荣、稳定和发展,我们需要谨慎对待。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对于湖北这样一个地处内陆,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中部省份而言,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湖北省;区域发展;有利条件;制约因素

湖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南部,长江中游。因地处洞庭湖以北,故称“湖北”,简称鄂。北接河南省,东连安徽省,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两省,西靠重庆市,西北与陕西省为邻。全省有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3个省直管市,1个林区(全国唯一的林区——神农架林区),38个市辖区,24个县级市,38个县,2个自治县。宜昌、襄阳为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黄石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一、湖北科学发展的优势

(一)交通和区位优势

湖北作为九省通衢,地处中国的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的中央,交通资源丰富,以京广、京珠、京九为轴的南北交通网、联通沪蓉的东西交通网、长江流域河道航运网贯穿省域。在一个时期,由于国家开发重心在沿海和周边地区,湖北的交通优势缺乏足够的经济势能支撑,难以转化为经济区位优势。当前,中部崛起的加速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和长江经济带的开发,特别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整合,为湖北区域优势的发挥,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整合已进入快速推进时期,为湖北发挥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区位优势,促使湖北成为中部地区的高级区位要素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农业优势

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优势始终存在,但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国家没有进入工农互动、以工促农的阶段,而是处在工业吸取农业、城市吸取乡村的阶段,湖北的农业优势难以充分实现。当前,伴随国家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阶段,特别是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农产品供应安全问题的凸现,人民生活水平迅速

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进入了一个旺盛的增长时期,再加上国家出台了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为湖北充分发挥农业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产业优势

在很长一段时间,湖北一直是国家的投资重心。中央在建国初期确定的一个重大部署,就是把湖北建设成为中国南方工业基地。多年来,湖北形成的产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非常扎实。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总体上处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对重化工业产品的需求相对于轻工产品而言较小,加上湖北在一个时期中缺乏充足财力进行重大装备工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重化工业的产业优势在过去30年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当前,我国工业化进入中期加速推进阶段,对装备制造业产品的需求迅速提升,进入了新一轮的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时期,对重工业产品,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产品需求量开始迅速提升,这种工业化阶段性特征为湖北发挥大工业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科教优势

湖北科教资源密集,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科技成果数量、质量在全国一直处于先进水平。但长期以来,由于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加上科技成果类型与经济发展不够匹配、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不够顺畅,致使科技成果的转换缺乏基础。教育优势和科技优势难以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70%的科研成果是在外地转化的。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加上湖北自身的产业基础不断充实,企业科技需求进入旺盛期,这为湖北充分发挥科教和人才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文化优势

湖北地处长江中游,位居华中腹地,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非常雄厚的文化资源。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在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文化需求也进入快速扩张时期,两型社会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为湖北发挥文化和生态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影响湖北科学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资源禀赋弱

湖北总人口居全国第9位,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94%,土地面积比较短缺,人口较大。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居全国14位,人均矿产产资源潜在价值居全国17位,在全国处于第二方阵,各项资源紧缺,尤其是能源型矿产资源自给率低,缺煤少油乏气。由于产业结构偏重,

技术改造滞后,资源利用率低,单位能源产出率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此外,由于湖北地处我国自然地理第二阶梯,海拔100米以下的国土面积占40%,地势低洼、水利基础设施较差、农业生产易受洪涝灾害影响。

(二)产业结构偏重

上世纪80年代,湖北一度建设了比较完整的轻工工业体系,但进入90年代,由于沿海产品的冲击和自身竞争力的缺陷,轻工业体系逐渐衰落,目前湖北经济增长仍以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推动为主。从产业结构现状来看,第二产业一直是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从经济增长贡献率来看,1978—2007年,第一、二、三产业对湖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1%、44.8%和40.1%,其中,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为40.8%。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

(三)产业体系不够成龙配套

建国以来,湖北是国家实施工业化的重要战略基地。“一五”时期,中央设想把武汉建成以冶金、机械和纺织为主的南方工业基地,实现钢铁要过江的全国重工业战略布局转移,156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7项落在武汉。三线建设时期,湖北形成了以“一米七轧机、二汽、三三0工程”为龙头的工业结构。“三五”到“五五”期间,湖北投资规模分别占全国各省区的第二、第三和第一位。但是,由于能源短缺,这种产业体系缺乏能源配套,由于企业之间关联度不高,缺乏产业配套;技术创新不够匹配,缺乏技术配套;管理没有充分转型,缺乏管理配套。

(四)发展模式呈现无机化特征

区域经济发展上武汉市与周边八市缺乏有机互动。企业间缺乏有机的产业关联。传统工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断层进一步凸现,高新科技产业单兵突进,而大多数传统工业产业升级滞缓,形成产业发展链条上的断层。农产品加工转化不够,部分县域经济和地方资源关联不够。本地资本动员能力偏低,金融信贷资源大量外流,资金流与企业发展不匹配。表现为大企业上市难,中小企业贷款难。由于产业基础薄弱,难以涵养本地劳动力资源。

三、湖北省区域发展的新路径

(一)应该改变以前重点发展武汉的原有套路,加快其他城市的共同协调发展

过去对武汉的过度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其他城市的发展,作为湖北省的省会,我们并不反对武汉的发展壮大,但我们反对片面发展武汉而忽略其他城市发展的做法,因为他们同样需要好的发展与扶持。在新时期、新阶段,湖北的发展同样需要兼顾东中西部地区,要真正统筹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些空泛的政策规划口号,它更需要我们真正落实相关政策,做好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在资金和政策上真正做到向后发地区倾斜,解决好湖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转变原有的单级经济发展思路是关键。

(二)各地之间要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增加人民收入,真正走出一条新型的城市经济发展道路

每个地区都会有自己本地区的独特的资源禀赋,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特点,努力发挥好这些资源禀赋优势,对于后发地区加速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各地区要加大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力度,积极引进沿海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模式,在促进中部地区加速崛起、国家相关资金政策向中部地区加速倾斜的有利时机中寻求经济发展的切入点,真正发挥出后发优势。

(三)建设好大武汉城市圈的改革试点工作,以武汉带动周边城市共同协调发展

武汉城市圈的获批成立,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快中部地区崛起的高度重视,湖北应该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试点工作同促进湖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突围中实现湖北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武汉城市圈内要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有效整合周边8大城市资源,加快城市圈内区域一体化进程。当然,武汉城市圈的加速发展也客观上造成了鄂中、鄂西等地城市的边缘化趋势,从长远发展来看,城市圈战略应该作为各城市发展的主要思路在城市发展战略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但鄂中、鄂西等城市的现实决定了其周围缺少一个特大型城市的依托与辐射带动,难以发挥城市圈的应有作用,这是个不足。但他们也有着其他城市所无可比拟的地理优势,即它们大都处于两省的交界地带,这为它们开展相应的省际贸易与边际贸易创造了条件,像湖北襄樊与河南驻马店,湖北荆州与湖南常德,均可发展省际贸易,随着各省之间交往的日益密切,这些地区也日益成为湖北与周边各省之间经济联系的桥梁纽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然,省际贸易和边境贸易的发展需要湖北省放宽相关政策,从短期看,似乎作用并不明显,但从长远来看,它将对湖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旨在消除贸易壁垒、互通有无、优势互补的省际共同贸易圈或者统一大市场等,避免恶性竞争与地方保护主义,共同将边际贸易这个市场做大、做牢。

结论

区域协调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五大统筹之一,已经成为我们深化改革,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与现实课题,湖北作为促进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其经济发展与否,对于促进整个中部地区快速崛起有着重要的指导和示范作用,《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武汉龙头作用,积极推动武汉城市圈建设,加快襄樊、宜昌等市州、县域经济、开发区发展,建立和形成以武汉为中心,以襄樊和宜昌为副中心,以及黄石、十堰、荆州等6个大城市为支撑,以县域经济为基础,竞相发展、互相促进的区域经济格局。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各种相关体制机制的不断建立,湖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将会得到一个根本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11542925.html,

[2] 中国社会科学院https://www.360docs.net/doc/011542925.html,

[3] 湖北理论信息网

涪陵区位状况

①区域概况 涪陵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介于北纬29°21′至30°01′,东经106°56′至107°43′之间,幅员面积29 41.46平方公里。最东点为焦石镇白鸡堡,最西点为增福乡大茶园,最南点为同乐乡金家店,最北点为丛林乡红墙院,全境东西宽74.5公里,南北长70.8公里。在行政区划位置上,位于重庆市中部,东邻丰都县,南接武隆县、南川市,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垫江县。涪陵城区位于乌江与长江汇合处,历来是川东南水上交通枢纽和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区境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顺长江西上120公里即达重庆市,东下通联华中、华东各省;逆乌江而上可至武隆、彭水、沿河等县,直达鄂湘边界及黔东各地。 ②产业状况 加快实现工业经济由重点企业主导型逐步走向产业集群型和园区基地型,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七大支柱产业集群,提升涪陵工业整体竞争力。农业经济由零星松散型逐步走向规模基地型和特色品质型,围绕四大特色和十大产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商业经济由小散杂乱型逐步走向区域商圈型和专业市场型,加快建设专业市场,积极打造“百亿商圈”,努力留住本地消费,吸引外来消费,增强商业的辐射力;房地产业由低端品质型逐步走向环境品质型和功能配套型,在培育高档精品楼盘的同时,注重发展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和廉租房,满足市民多层次尤其是低收入者购房需求;旅游产业由弱小自娱型逐步走向资源品牌型和景区特色型,以城乡统筹扩大旅游领域,以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味,以商业地产提高旅游效益,缩短旅游投资回报期,增强旅游开发的吸引力。 ③其他相关概况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地处长江、乌江交汇处,素有渝东南大门之称,是乌江流域20多个县市区的物资集散地。 幅员面积:总面积2941.46平方公里。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历史文化: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2000多年前,涪陵曾为巴国都,秦、汉、晋时设枳县,自唐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新中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现状是怎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育改革取得了些什么成绩?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中国思想文化的方向在哪里?从胎教、幼教到早教,似乎孩子们已经就被有条件或无条件地捆绑在教育的马车上,从此以后,孩子们分秒必争地努力学习,从小学升中学,从中考到高考,不仅仅是孩子,连同大人父辈和教师们一起陷入一种最清楚而又难以逃避的困惑——努力读书,出人头地,升官发财,似乎就是隐藏在这种现象后面的源动力——而其它的一切都似乎是冠冕堂皇的说辞。 中国的教育简史说起教育,不能不说说中国的教育史。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伏羲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足见则教育是根据现实需要而变化的。而且教育应当是普及的,大众化的,教民育人是维持整个部族群体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关乎族群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奴隶贵族政治,垄断了文化教育,学在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也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目的是维持社会统治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出现阶级性和等级分化,而对于奴隶,则是几乎不需要专门的教育的。而奴隶的生活技能几乎是在生活中相互交流学习、口授传播或家传的。这时谈教育,我们是站在那种角度谈呢?对于历史过去,我们无可厚非薄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传统贵族秩序完全被打乱,官学教育体制被打破,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人群体的扩散,学术思想和教育活动又是统治者需要和重用的基础,为求生存和扩,各国统治者极力网罗和重用这些贤士。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终究在中国思想文化历史上出现了各种文化思想交相辉映,百家争鸣的奇特文化盛况,也由此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丰富多彩,最为璀璨的一页。而这个时期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孔子,他实行有教无类(最早的教育公平提法),主有所为有所不为,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论语》、《礼记》,尤其是其中《大学》、《中庸》更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力作,这以至于影响到了后来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学派——法家,这是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治国之术,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悝(约前455~前395)、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非子成为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而商鞅则将其应用自如,在国实施变法图强,进行封建

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因素

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许多方面,个个国家因为不同的因素走上了不同的发展到路。因为这些因素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使国家与国家发展程度出现了很大的差别。 首先,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构成及其分布状况,对经济发展关系极大。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或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自然资源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自然资源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不同,劳动生产率也就不同。 2.自然资源是形成产品实体的物质源泉,其质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效用,数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规模。 3.自然资源是制约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一国自然资源的构成不同,会由此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产业部门。 4.自然资源制约着生产力布局。 第二,社会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市场经济要远远优于计划经济,民主自由的国家可以激发国民的创造力,促进科技进步、思想进步。健全的法律体系可以节约经济运行成本。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社会制度因素,是决定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社会制度因素,主要是从四大方面,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既,市场制度因素,产权制度因素,国家政体因素,法律体系因素,四个方面。 第三,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 1 .它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强大武器。 2 .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 3 .能改变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的构成,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4 .它是促进生产关系变革和制度创新的有力杠杆。

高中地理_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学业要求 1.通过案例分析,比较归纳不同区域的异同(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 2.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的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分类思考和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及原因(学科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区域的特征; 2.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课的类型 授新课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案例教学法师生互动式教学法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新课导入】我们的生活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例如,我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是某省、某县、某镇,我们去过某些风景名胜区旅游等,我们还听说过东北平原、黄河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齐鲁文化区等地理名词。你了解什么事区域吗?区域是怎么划分的?又有哪些特征呢?好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进入咱们今天的学习主题。 【板书】1.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课时区域的含义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讲述】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就不同,如按自然环境差异,我国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按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分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较发达地区、西部落后地区。区域既有客观性,也有主观性,这个怎么理解呢?区域的客观性体现在区域之间差异的存在,而主观性则体现人为的划分上,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是一个区域区别于同等级其他区域的根本所在,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区域的特征】 (师)区域有级别差异,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 三江平原 东北地区东北平原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 这说明区域具有什么特征啊? (生)略 【板书】(师)这说明区域具有层次性 (师)上面我们说到了,区域是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结合,客观性体现在区域差异上,这说明区域还具有差异性特征,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是有差异的,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以武汉和湖北省为例给学生解释) 【板书】差异性 (师)组成区域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 摘要: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各省市资源禀赋与经济基础各异,发展路径不同且影响因素较多。本文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以期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在内部因素中包括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区域空间结构。其中供给因素是指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是衡量一个区域发展潜力的主要指标。需求因素包括消费和投资,而总需求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往往具有乘数效应。良好的区域空间结构能使经济活动在空间中形成有效的分布,并达到效益最大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包括区域间要素流动与区域间贸易。区域间要素流动主要指人力资源迁移、资本流动和知识技术传播。影响区域间贸易的因素主要有区域间的相互需求及区域间的贸易障碍。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各种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各因素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考察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一、正式制度安排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和政府强制供给的制度安排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苏南模式本质是上一种政府超强干预模式,苏南模式下的乡镇集体企业的产权结构是苏南乡镇政府强制供给制度的结果。在这种产权结构模式下,集体企业所属地的乡镇政府能够对企业的组建、经营进行干预和控制,在改革开放初期,这种模式能够集中分散在农民手中的有限资本,及时抓住改革带来的机遇,迅速提高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制度安排,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当然,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制度安排也逐渐暴露出弊端。浦东的开发开放所取得的成绩,也主要得益于国家和上海特许的制度安排。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政策的束缚会抑制区域经济的发展,温台地区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约束,个体私营经济只能是地下经济,体制的束缚加之政府偶尔对个体私营业主进行打击的警示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温台地区的经济始终得不到大的发展。相反,有利的政策则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我国开放开发沿海沿江城市的政策,随之增多的贸易及人才、信息、技术的交流,刺激和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发展。

影响工艺选择的几大关键因素

具有生产大型零部件专业知识的转化商进行咨询沟通。 3.要求的复杂程度是多少? 细节和复杂程度具有重要的设计含义,因为关注这两者可以提供强化结构而不增加不必要的重量的可能性。每一个工艺有独特的方法来提供复杂性,同时也有使用的限度。注模工艺能够提供最高的复杂程度。其它工艺只能提供较低的复杂程度。 吹塑工艺可以通过采用造型内锁、卡头和绞链来提供复杂性。可提供的复杂程度受到所采用的气体压缩力或所用材料的限制。反应注模工艺可以提供更高的复杂程度和细节,因为原料进入模具时的粘度低。热塑成型工艺能提供的复杂程度受到制约,相比基于注塑的工艺、吹模工艺或反应注模工艺,容忍度更差。 4.零部件需要什么样的结构? 无论通过截面模量的几何结构或对材料系数进行控制都是设计零部件结构的方法。零部件的基本形状能提供了它的结构可能性的线索,以及如何达到所需的结构强度。每一项工艺用来达到所需结构性能的具体技术方法都是不同的。 5.要求的表面质量可达到吗? 很难对表面质量进行定义。然而,在项目早期,了解模制件表面所需的美观程度非常关键。但要表面美观的定义达成共识很困难。如果定量方法不能使用,也许最好双方同意选择一个可见的样本,以此作为“双方同意的”标准。 注模工艺能获得最棒的表面外观。吹塑工艺获得高光表面的可能性不如注模工艺。表面纹理可以再加工,在光滑的表面区域还可以再完善,但是生产周期将拖长。 一种模内涂敷系统能生产高质量RIM表层。热塑成型的表层受生产零部件所用的片材质量的限制。给表面打出纹理也许可用来生产美观的模制件表面。根据薄膜及模具表面的质量,在热塑成型工艺中通过采用薄膜完成模内装饰能提供非常好的表面效果。 6.采用这种工艺能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吗? 一旦你决定了生产特定性能的零部件所要采用的生产工艺,确立该工艺的各项经济指标极其重要。成本取决于原材料、生产数量、和许多其它因素。然而,必须考虑到所选工艺带来的一些影响。 模具成本是很重要的因素。模具尺寸与工艺运行的压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而模具成本又与工艺挂钩。制造工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可变成本。设备成本、劳动力成本、生产周期以及诸如模制件表面抛光等二次加工要求都会影响最终成本。自动化程度越高,可变成本越低。然而,生产量也对成本带来重要影响。 当存在多个工艺可供选择的时候,仔细调查每一项工艺的关键参数尤为重要。一些必须调查的参数如下: * 模具成本 * 容限能力 * 原材料成本/可获得性 * 生产周期 * 生产废料/再利用 * 生产成品需要的二次操作 了解将要制造的模制件如何与其配件来组装成品是非常重要的。是否考虑过所需限制内的该工艺的容限能力?模具成本是否将由合理数量的模制件来摊销吗?或者,对于所需的模制件产量而言,模具成本是否过大?对于小批量模制件而言,花费较多的二次加工成本胜于昂贵的模具投入。 在尽可能最早的时间里,将材料供应商、加工商及模具制造商带到新产品开发进程之中将有助于决定产品的合适原料和工艺。这不仅能够缩短新产品生产周期,而且能减少开发流程中的成本支出。

重庆市涪陵区城市发展战略分析研究

一、“十五”全区城镇发展现状 “十五”城镇发展状况可以概括为四句话:规划编制基本完善,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管理成效显著,各项事业全面推进。 <一)规划编制管理方面:“十五”期间,全区城乡规划编制及管理工作得到切实加强,五年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约5000万元,相当于“九五”期间的4.8倍,为“七五”和“八五”10年投入的9.6倍。规划编制取得突破,先后完成了涪陵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区域城镇体系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四个中心镇的总体规划、涪陵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及江北片区控性详细规划;完成了四环路城市设计、滨江片区控规和城市设计、白鹤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旺福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龙桥安置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南马山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人防规划、消防规划等;李渡、江南、南岸浦、江东片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山水园林城市规划、环卫、商业、防洪、环保等规划正在进行之中。规划管理进一步规范:实施了集中管理,实行了三级审签制、专家论证制、限时办结制、集中会审制、规划公示制等,并初步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监察力度加大:五年累计作出行政处罚近500件,查处违章建筑3万余平方M,拆除违章建筑8000余平方M,执法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五年来,我们围绕建设大城市的目标,在规划的指导下,以城市交通设施、城市功能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建设了一批枢纽型、功能型重大工程,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15亿元,相当于“九五”期间的2.3倍,相当于“七五”和“八五”10年总量的4.6倍,年均递增3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5.8个百分点。先后拓宽改造了兴华东西路、黎明南路、四环路、望宏路、长江大桥南引道、李渡环城大道北段、涪蒿路、体育南路等道路,新建了鹅颈关立交桥、李渡新城主干道、涪陵滨江路等工程,开工了东西干道、火车站站前大道、李渡长江大桥、乌江二桥、长江三桥,改善了城市的交通条件。相继建成体育场、青年广场、乌江桥头花园、实验移民花园、城区生活垃圾处置工程及多处地下通道,完善了城市功能。 <三)城镇化建设方面。2005年未,全区城镇化率达到49%,城镇人口达到49.24万人,分别比“十五”初期提高13个百分点和14万人,增长速度是“九五”期间的1.7倍,相当于“七五”和“八五”10年的4.4倍;五年来,我们在城镇化建设中分别实施了“4821”工程和“484”工程,集中力量,收紧拳头,突出重点,典型带动,白涛、珍溪、新妙、龙潭4个中心镇纳入重庆市级中心镇建设,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区已初步形成以主城为中心,4个中心镇、8个重点镇、4个重点乡为增长极和一般乡镇和20个重点村为补充的城镇发展网络体系,集镇基础设施和村镇房屋的建设速度加快,规划建设管理不断加强,建设总体水平明显提高。 <四)建筑业、房地产业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53亿元,从2003年起突破30亿元大关,到2005年达到34.7亿,比“十五”初期增长近10亿元,相当于“九五”期间的3.4倍,比“七五”和“八五”10年总量多12倍。五年共初设审批工程443个,面积454万平方M,概算投资38.6亿元;“十五”末全区房屋开发企业67家<其中二级8家,三级46家,四级13家),五年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7.5亿元,年均递增9.1%,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 7.37m2,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 m2,年均递增4.3%和5%。全区城镇竣工房屋面积达625万平方M,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成绩喜人,结构质量稳中有升,在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实现安全生产死亡零指标,全区建筑工程无重大工程质量隐患发生,建筑质量安全管理两次受到建设部的表彰。五年来,全区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覆盖率、应招标率、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率等均达100%。全区建筑企业达到149家,其中总承包企业74家,专业承包企业54家,建筑劳务企业21家,共有一级企业10家,区内的一级建筑企业数量是全市除主城区外各区县的总和。 <五)城市管理方面:五年来,市政管理坚持以服务市民生活,打造宜居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高,自2002年以来涪陵城市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现状分析

1.我国发展高校网络教育的必要性 2.1998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世界各国都不同 程度地存在教育滞后于现实需要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大量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无法及时接受现代教育,如何发展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也就成为影响一个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教育问题同样正处于一个关键发展阶段,关注全民教育现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模式,普及高等教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 3.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实施和深化发展,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 快速增长,但相对于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匮乏的教育资源,能接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偏低,根据200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3.28万所,招生1180.74万人,比上年增加192.75万人,在校学生2908.14万人,比上年增加307.21万人,而高等教育共招本科、高职(专科)学生542.82万人,统计数据说明每5个学生中只有一个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见图(一) 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经历高中阶段教育的适龄人口有着接受高 等教育的强烈要求,怎样提供更多的机会,普及高等教育也就迫在眉

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工作者尝试利用互联网开放、自由、无时空限制等特点,通过网络进行教育,逐步实现远程教育的普及。我国从1994年开始酝酿实行远程教育,1998年批准4所高校开展远程学历教育试点,短短的几年时间,高校远程教育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经教育部批准进行远程教育的试点高校已有68所,全国各地已建成学习中心2000多个,在册学生高达200多万人。教育范围涵盖普通专科、专科起点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第二学位、非学历培训等各个层次、上百个专业。网络教育蓬勃发展,试点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经验和成果,但在其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为进一步了解试点高校的办学状况,及时总结经验,把握网络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对目前开展高校网络教育的试点高校做了一次调查,数据主要来自各高校网上招生简章和调查问卷。 4.国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相继建立 5.1994年,在原国家教委的主持下,由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共同承担 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的建设任务。这是国内第一个采用TCP/IP协议的公共计算机网,为高等院校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奠定了基础。 6.1998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 和湖南大学为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

区域发展差异

区域发展差异(第一课时) 霸州市第四中学介卫卫 教学思路:本节课教学在重视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同时也重视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体现出“情商与智商和谐发展”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学科特征与我校《新知讲授课》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预习认标—观察学习—转化练习—测评调控—梳理反思)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的组织、促进学生参与,尽力使课堂的有效与有趣相结合。 教学目标: 1.东、中、西差异①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②理解并掌握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2.逐步培养读图能力;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 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启发式图表阅读、比较分析法、归纳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我国地域辽阔,不仅自然地理区域差异大,经济发展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国的国土整治既有其不同的自然地理背景,还有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在学习了中国自然地理差异后,我们将学习探讨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问题。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新知学习: (承接)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客观上存在着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三个有差别的经济地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经济差异等知识。 一、东、中、西差异(板书) 过渡:(背景介绍)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基本上是按照1983年国家计委在制定第七个五年计划时的提法。当时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目的是为了正确处理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发展它们相互间的横向联系,逐步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层次不同、规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经济“网络”。从现在看,这种从沿海到内陆的经济差异也是客观存在,不可回避的。 我们讲东部沿海与内地的社会经济差异,目的是对我国这方面的国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这种差异是由历史、自然和社会等因素造成的,以及未来三个地带发展的趋势。 (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板书) 引导:(出示PPT)“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分布图”,引导学生熟练掌握三个经济地带的范围。

安全生产的三个关键影响因素监管参考文本

安全生产的三个关键影响因素监管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安全生产的三个关键影响因素监管参考 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在危化企业安全生产监管过程中,有效形成素质水平 提高(人)、设备装置可靠(机)、工艺控制有效(法) 三个关键影响因素的监管载体,通过严格的管理手段,不 断加强安全环节的细节化监管,以此达到可控状态,实现 安全生产目标(如图1所示)。 一、素质水平提高(人) 素质是一个人本身应该具备的当前性和潜在性的能 力,它不仅是一种综合能力,还是一种优势能力,更是一 种表现能力。能使一个人正确认识周围环境事物而生存, 并能挑战其环境事物而贡献服务社会的能力总和。那么, 在人的素质提高上应侧重加强以下方面:

1、突出安全责任心教育 从事故统计分析看,由于责任心不强、行为性违章造成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95%以上。造成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装置性违章,亦有人员行为性违章。而行为性违章最关键的是职工缺乏工作责任心,那么事故就会伴你而来。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经常性地开展安全责任心教育,增强全员安全责任意识,形成人人关心安全、重视安全、想着安全。 2、抓好安全知识教育 分析发生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原因可以看出:无知违章是因缺乏安全知识,失误违章是因操作技能不娴熟或设计不科学,故意违章也受经验和技术支配或存在侥幸心理,“三违”现象发生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安全知识缺乏。因此,要加大对“三级安全教育”、“三不伤害”教育、特殊工种培训、班组安全教育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一、典题示例 农业自然条件分析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答案(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解析第(1)题,横县在北回归线以南,纬度低,热量丰富,高温时间长,有利于茉莉的生长;横县北部地势高,冬季可以阻挡寒冷气流,因此受寒潮影响小;而江苏、杭州地形平坦,易受寒潮的影响,且江浙地区受梅雨天气和伏旱天气影响,会出现长时间的过干和过湿现象,都不利于茉莉生长。第(2)题,由题干可知,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地形平坦,冲积而成的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有利于茉莉种植;茉莉分布在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雨季排水,防止洪涝灾害,有利于防止土壤过湿影响茉莉的正常生长,而且离河流近,有利于旱

《§1.3区域发展差异》教案设计

《§1.3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四大地区的范围并对比分析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知道我国南北方的划分界线及区域差异,限制性因素和发展方向。 4、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 2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及发展方向。 3.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意义。 【教学难点】 1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2.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地图册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列举)2016年我国人均GDP排名前20名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

(点拨)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区域间不仅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大,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 〖授新〗 进入21 世纪以后,我国根据全国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板书)一、四大地区的差异 (一)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读图)P13图1-12“我国四大地区” (问题)P14活动——问题1:我国四大地区各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简称表示) (回答)略 (板书)(二)四大地区 1、东部地区(13个):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台琼、港澳 2、中部地区(6个):晋豫皖、鄂湘赣 3、东北地区(3个):黑吉辽 4、西部地区(12个):陕甘宁青新蒙、云贵川渝藏桂

(问题)P14活动问题2: (回答)家乡陇县在陕西,属于西部地区。 (承转)我国四大地区自然条件不同,发展差异突出,表现在诸多方面。 (板书)(三)发展差异 (读表)“我国四大地区基本情况”。 (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何差异?为什么? (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 (读图)四大地区经济发展比较 (问题)我国四大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有何差异?为什么? (回答)东部>东北>中部>西部 (板书)1、水平、速度差异: (读图)P15图1-13“2012年我国四大地区产业结构比较” (问题)比较我国四大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说明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再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回答) 差异比较:目前都为“二、三、一”结构;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最大,最接近“三、二、一”结构;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最高;东部、东北地区二、三产业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差异原因:中、西部、东北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历史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带。 改进对策:中、西部、东北地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影响关键词排名的五个因素

世界工厂网企业线上生态学院课程目录 一、企业线上生态分析 二、团队建设与管理 1.团队建设 2.团队管理 3.法务安全 三、企业线上总部建设 四、国内外贸易 1.B2B平台推广 2.SEO推广 a.产品发布优化技巧 b.影响关键词排名的五个因素 c.SEO推广计划表 d.关键词挖掘信息表 3.竞价推广 4.SNS推广 五、品牌互动营销 六、企业线上线下融合

影响关键词排名的五个因素 SEO从业人员其实每天都是相当忙碌的,不断地更新着网站内容,寻求着更好的外链,想着怎么截流,怎么争取更好的排名。但是很多站长都遇到过这个问题,自己辛辛苦苦做了好几个月,排名就是上不去,一直在几十名开外甚至上百名开外徘徊,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走了。 其实,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工作中跳出来,我们就会发现很多问题,那么导致关键词没有排名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一、外链的量 1、质量是不是低了 很多朋友每天需要抽出大把的时间来放到外链的建设上面,不管其网站和论坛怎么样,先发了链接再说,久而久之你的外链是很脆弱的,很多轻易接受外链的网站或论坛根本没有被搜索引擎收录的资本,甚至很多的网站和论坛都无人更新无人管理,你在上面发布再多外链也是无济于事,所以外链质量很重要,好的外链不仅可以给你的网站带来好的排名更可以带来流量,所以各位朋友在外链的建设方面要更多的关注质量是否够高,有没有价值。 2、数量是不是多了或者少了 一些SEO从业人员在给新站做排名的时候本着“内容为王,外链为皇”的江湖秘籍,一股脑的在X宝或者一些链接交易网站给自己的网站买几百几千个外链,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甚至很危险的,搜索引擎看到你是一个新站并且一夜之间冒出来成百上千的外链,就会判断你为作弊,有被K的风险。 当然外链太少跟不上节奏也没有效果,也有些朋友的外链建设就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没有一个规律也不成方圆。建议各位朋友坚持每天给自己站做三到五条质量高的外链,长久下来你网站的外链数量和质量也是很可观的,排名当然也会上去了。 二、内链是否合理 内链是优化网站体验很好的方式,目的就是满足用户的次级需求,就像超市的电梯扶手旁为什么要放一堆零食,目的就是刺激消费。 内链建设一定要有理有据,不可太多也不能太少,要充分的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哪些关键词可以做,哪个位置最适合做内链,是不是图文形式比单纯的文字更有吸引力。都需要各位SEO从业者认真的从用户角度出发来建设自己网站的内链。分析内链是否合格就可以从跳出率入手,如果你的内链跳出率很高,那么就该想想内链是否有问题了。 三、关键词有无堆砌 很多站长为了让自己网站能快速的有排名,就在网站里到处散布网站关键词,这样也是导致关键词没有排名的重要杀手。关键词的堆砌第一是对网站的内容来说会有一定的影响,第二就是搜索引擎同样会认为你是在作弊,有时候不仅不给你排名,更会用K站来警示你!

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二十一世纪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全面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激活民族的创新能力。我们愈来愈迫切地感觉到,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更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不可回避的紧要课题。 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是与这个国家的教育直接相关的。回顾这些年来我国的教育情况,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相比于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和地区,中国的总体国民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当然,我国人口众多底子薄,教育环节薄弱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和客观因素造成的。人口众多底子薄,说明我国幅员辽阔却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受教育程度差距很大,其中我国农村人口素质低下是影响我国整体国民素质高低的主要因素。要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就必须重视提高我国的农村人口素质,只有农村人口素质有了质的提高,才可以从根本上适应我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 提高国民素质在农村人口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已有相对较好的物质条件的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经济发展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衡,出现了富裕型、小康型、温饱型和贫困型同时并存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即使在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广东省,仍有不少刚刚达到温饱线甚至仍然在贫困线下的农村地区。在经济十分落后的农村地区,应以加大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主要任务,让所有的失学儿童可以读得起书。在经济已有一定发展、具备基本完善的教学条件的农村地区,就可以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关的素质教育课程。由于在这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地区,在校学生很大程度地避免了"读不起书"的物质基础问题,开展素质教育就具备一定的根据和基础。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1996年5月发表《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一文中十分强调基础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进程中的基础地位。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长期落后封闭,农民的许多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即使个别地区经济有所发展,但人的思想和观念仍然停滞不前,在一个相对长期固定缺少开放性的农村社会,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素质想要一下子有根本改变并不容易。要改变这种状况,有不少人为此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总结这些经验我们得出:要提高农村人口国民素质的长远而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

影响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

影响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 分析 现实表明,当前影响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观念因素。部分干部群众尤其是一些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还没有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上来,对科学发展观缺乏全面准确的理解,甚至抓其一点不及其余。比如,把坚持科学发展同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割裂开来,轻视或淡化发展是第一要义意识;把重视文化和社会建设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割裂开来,脱离经济持续增长片面地强调文化和社会建设;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同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对立起来,不敢理直气壮地强调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不能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同促进经济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顾此失彼。凡此种种,都严重悖离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再比如,对坚持以人为

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实际的贯彻,一些地方存在着抽象化、空洞化和片面化现象。有的把坚持以人为本仅仅停留在会议中、文件里甚至口头上,缺乏具体的细化的落实措施;有的把坚持以人为本仅仅理解成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没有把以人为本有机地贯彻到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发展道路中去;有的把坚持以人为本仅仅理解成帮助群众解决物质层面的问题,而忽视人民群众在政治参与和精神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缺乏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关注。凡此种种,都没有把握住科学发展观的真谛与精髓,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 二是体制因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体制和制度。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完善体制和长效机制,因而在工作落实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主观性、随意性现象。如何真正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体制和制度,从制度上确保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还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课题。如何把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用体制和制度加以科学规范,从制度上确保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也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分析类题目答题技巧 河南省渑池高中 上官书庆(邮编472400) 中国地理分区的考查形式多样、角度灵活,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国地理分区命题 主要是以非选择题,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考查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描述区域内河流的水文特征、地形特征、气温和降水特征;二是分析区域内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和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三是阐释影响区域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四是分析区域内的环境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解题流程] 角度一 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某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判断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角度二 人文地理特征的特点及原因,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或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判断某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分布、成因 角度三 区域环境问题、成因及治理措施,其答题思路为: 根据材料 或某区域图――→确定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判断区域环境问题、成因――提出[典例](2013·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 mm 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 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 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Ⅰ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Ⅱ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2)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3)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带。试推断其依据。 [解析]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由“年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 mm的银川平原”获取“该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热量资源充足”的信息。 (2)由“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获取“该地地形、气候差异较大、农产品品质好”的信息。 2.从图中获取信息 答案:(1)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阻止沙漠入侵;东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用SWOT方法分析 摘要:虽然河南省的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省内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均衡性。本文用SWOT分析方法,从区域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这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将河南区域发展的优势和机遇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从而实现河南区域经济的稳步发展。 关键词:河南省区域经济SWOT 影响因素 一、引言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各种经济发展要素(如自然资源、劳动资源、地理位置、技术条件等)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经济综合体。河南省作为我国中部的经济大省,区域发展的各项经济指标都有较大提高,但随着河南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省内的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增大,这又进一步制约了河南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缩小各区域发展的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SWOT分析法是综合考虑企业内部的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并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进而选出最佳经营战略的一种分析方法[1]。在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中,通过SWOT方法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而更好地发展区域经济。 二、文献综述 曾国良[2]从自然条件、文化意识观念、教育以及人才因素、资本因素、政策因素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认为消除区域差异,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共同富裕和社会的稳定。朴银哲,金兆怀[3]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提出了延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发挥优势,利用机遇,规避风险,迎接挑战,实现延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代琳琳[4]通过构建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基础条件和社会发展是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河南省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以及利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会,进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三、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河南省全省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增长。由表1可知,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4939.38亿元,较上年增长8.9%(按可比价格计算),继续处于合理区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2%,工业效益也取得较高的水平;城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