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女士品茶》的感悟

读《女士品茶》的感悟
读《女士品茶》的感悟

读《女士品茶》的感悟

----读《女士品茶》有感

姓名:

班级:

课程:

任课老师:

曾经读过几本关于经济学的著作,都不那种纯理论性的高不可攀的读物,反而用的都是一些通俗易懂的生活故事,对于这类书籍,我尤其喜欢,其中让我最回味无穷的就是:《怪诞行为学》。它的作者是丹?艾瑞里,丹?艾瑞里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传媒实验室艾尔弗雷德?P?斯隆基金会和斯隆管理学院行为经济学教授、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研究员、普林斯顿高等研究中心研究员。《怪诞行为学》这本著作是他在在麻省理工学院期间写的。在网络上下载了PDF 版本的,越看越喜欢,最后还是花钱到当当网上买了纸质的书看,反复看了好几遍。

作为一个学习金融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在我们所有学习过的专业课程中,任何分析问题的时候,任何模型都是假设“人是理性的。在面对任何经济问题,人们总是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认为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判断。”而《怪诞行为学》却真是与这个亘古不变的假设大相径庭,丹?艾瑞里大胆的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当面对一个问题时,很多时候人其实并不是理性的,而是会受到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做出一些不符合那些我们说熟知的经济学原理的事情。在讲述这些大胆的推测的时候,丹?艾瑞里更是别开生面的运用着日常生活中鲜活的例子,这些例子,在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其实都是随处可见的。由于我所阅读的并不是丹?艾瑞里的英文版本原著,而是中译本,但我仍旧认为译

- 1 -

者的文字运用能力非常出色,语言鲜活有感染力。对于全书的阅读,确实很大的开拓了我的眼界,极大的打开了我的思维,让我在今后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拥有了更加开放的思维方式及角度。

也真是因为丹?艾瑞里的《怪诞行为学》,我更加的期待阅读《女士品茶》。任课老师杨老师,推荐并要求写本书的读后感,而且言辞之间更是对这本书赞赏有加。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特地在豆瓣读书上搜索了豆瓣书友们对于这本书的评价,虽然有不少书友吐槽本书的中译本翻译能力不佳,没有完全彰显其英文原著独特的语言魅力,但依旧是好评如潮。

在《女士品茶》全书中,作者意图以非数学的语言,描述出统计革命带来的基本哲学观念层面上的重大转变,并超越一般的观念介绍的层面,具体地展示给读者某些精彩统计研究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对于不是统计专业的在校本科生的我,一本如此卓越的统计学入门佳作不论是对我的统计学课程的相关学习还是拓展思考社会经济问题的方式都是极大的帮助。

于是我带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开始了《女士品茶》的阅读。

对于本书的感想,我计划将从两方面来阐述:其一:社会科学和社会生活的完美结合; 其二:统计学基本知识的完美诠释。

- 2 -

一、社会科学和社会生活的完美结合

诚然我只是一些乳臭未干,毫无学术气息的蹩脚本科在校生,断然将来也不可能成为改变社会风云的大人物,但我依旧坚持信奉着:“科学源于生活,且科学的研究是为了造福人类。”

而《女士品茶》全书正是切合了这个我所一直信奉着的。全书从一个女士倒茶的故事开始:20世纪20年代的一个夏日的午后,一群绅士和他们的妇人们围坐在一起喝茶。在品茶的过程中,一位妇人坚定的相信:把茶加进奶里和把奶加进茶

里,不同的做法,会使茶的味道品起来不一样。众人为了检测这个断论,随即做起了实验,令他人用不同的方式冲制两杯茶,要这个女士品茶,并辨别出来。

全文就是以这样一个故事开始的,在品茶的这个实验中,所有其他的变量保持不变,奶的浓度,茶的浓度,混合后液体的体积等等因素都是恒定的,唯一的变量就是冲调的顺序。而我觉得真正要研究的其实是这种看似微小的变化对整个总体所产生的作用,品茶的女士,正是要去区别出这种变化,而不是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去分辨两杯茶而已。

当然,还有本书的第十八章,让我记忆犹新。

这个章节是由关于“吸烟是否会致癌,”这个问题的争论展开的。“1958 年,费歇尔特地去编写了一个小册子《吸烟:关于癌症的争议及对有关证据的评论》(Smoking: the

- 3 -

Cancer Controversy. Some Attempts to Assess the

Evidence),去论证: “吸烟会致癌”是不成立的。特别有意思的,在这几篇论文中,费歇尔常常会附上自己的照片,照片中的他常常是叼着一只烟斗,看起来,是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捍卫自己的坚持。与此同时,1959 年,杰尔姆?科恩菲尔德与 5 位来自国家癌症研究所(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美国癌症学会(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和斯隆,凯特林研究所(the Sloan-Kettering Institute)的顶尖癌症专家一道,对所有已公开发表的研究作了一个回顾,撰写了一篇 30 页的论文。他们审查了费歇尔以及和他持有相同意见的学者的著作,提出的反对意见,同时也探讨了烟草研究所(the Tobacco Institute,代表烟草公司的利益)的反对意见。他们由这场争论引申出一些更细致的推论,并且指出,有关证据压倒性地支持“吸烟是人类肺部表皮癌发生率迅速上升的原因之一”的结论。

于是一场“战争”就这么开始了。

为了论证己方观点的正确性,杰尔姆?科恩菲尔德还特地实施了一个“追溯性研究”(retrospective studies)的实验,在斯堪的纳维亚、美国、加拿大、法国和日本,5个国家分别选取了一批癌症患者作为实验组,以及一批非癌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开展研究,在这5个国家中杰尔姆?科恩菲

- 4 -

尔德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即:肺癌患者中的吸烟人数几乎是非肺癌患者中吸烟人数的 10 倍。

不同于杰尔姆?科恩菲尔,费歇尔的论证方式则不同,他采用了归纳推论(inductive inference)法,并提供了坚实的逻辑与数理基础。他的觉得,某些人吸烟而其他人却不吸,假定这是某种遗传基因的缘故,并且进一步假定,正是这种相同的基因结构导致了肺癌的产生。众所周知,多数的肺癌患者都具有家族性的特征。他因此提出,吸烟与肺癌之所以存在联系,大概是因为二者都由同一种因素所引起,即相同的基因结构。为了证明自己的推测,他收集了许多双胞胎的数据,结果表明,这些双胞胎要么两人都吸烟,要么都不吸,有着很强的家族性倾向。于是,他向其他人提出了挑战,要他们证明肺癌并非受相似的遗传基因所影响。

当然,对于全文,还有很多别致、鲜活的事例,我只是选取了其中我所钟爱的而已。正如我所崇尚的一样,任何的社会科学都是和日常的社会生活紧密、完美的结合的。每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如若真的想要去探明它的究竟,都是可以运用社会科学的工具,经过严密的逻辑,在所建立的数理的基础上科学的去阐述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正是《女士品茶》带给我的一场社会科学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科学奇幻之旅。

- 5 -

二、统计学基本知识的完美诠释

既然是一本统计学学科的入门级的读物,自然不能缺少对统计学基本概念的阐述,其对平均数、标准差、估计值、概率、随机、钟型曲线、置信、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正态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等等一系列的概念和术语,自然是信手而来。但是不同于其他书籍那样,对于学术概念仅仅是下定义的生硬描述。而是辅以精妙的故事和例子,在这些统计学基本概念和术语的背后,是一个个统计大师鲜活的形象、是一段段他们探索创新,历尽坎坷的人生故事。

对于其中的精妙的阐述,我依旧是选取了一个让我影响特别深刻的地方---抽样统计。

杨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总会不断的提及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其中特别会强调运用统计方法时的成本控制。毫无疑问,在任何时候,经济生活中的我们在允许的条件下,必然会追求成本的最小化。那么,此时,抽样统计当然是势在必行了。

书中第 17 章“当部分优于总体时”提到:1937 年,美国政府想得到有关失业率的准确数据,要在全国进行随机调查,同时国会授权在 1937 年进行失业普查。那时,全国失业人口数估计在 300 万到 1500 万之间,依据对整个调查所作的规划设计,普查局从邮递线路中随机选取 2% ,然而,即使按2% 的比例抽样,普查局也被这样大量的调查问

- 6 -

卷难住了:没有人知道该如何来处理这么大量的详细信息。那时根本没有电脑来帮助运算。当然,即便有电脑,这也绝对不是一个轻松的工作。正当大家为巨大的工作量手足无措的时候,耶日?奈曼指出,“我们不必知道或去探讨所有的细节,也不必弄清具体的关系如何,只需为最重要的问题找到答案就行了。”采纳了奈曼的建议,他们抛弃了问卷中复杂而令人困惑的细节,只计算失业的人数。并且

普查局作了一系列细致的分析,证实这种随机小样本调查的结论比起以前所用的判断样本要精确得多。

从这个事例,作者引出了抽样调查的概念: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女士品茶》通过社会生活的鲜活事例,对统计学知识进行了绝佳的诠释,让我不仅能很好的理解的抽样调查实施过程,而且一目了然的了解了抽样调查相比于全面调查的优势:调查成本低、时效性强、适应面广。

在深刻的了解抽样调查之后,我真的免不了为要面对13亿人口的全国人口普查捏一把汗。

接下来就前面做一个简单总结吧。

虽然起初的读这本书的动因是为了完成读后感的课后作业,但是全书的阅读下来我还是收获颇丰的:领略了大师

- 7 -

们的睿智珍言和生平境遇。当然,还有如前文所谈到的一样,社会科学,就是和社会生活的完美结合。书中用科学的理论对生活事件的阐述尤其使我兴致盎然,对我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都有着极大的积极影响。

如果还有机会,一定会再读这本书。

- 8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