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篇一:6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

申的悲愤心情。 2.教学重点/难点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

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

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

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

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

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

喝彩!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

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

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

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

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

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乐于归隐

_____(正)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温——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

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

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

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

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

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篇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学习方法

诵读与感悟、合作与探究、点拨与评说相结合。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

3、继续学习欣赏词的艺术手法、品味语言。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体会并理解词人的情感。

○○课前预习

1、完成《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查阅《学习指导》和《精析精练》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

○○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比如: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一、?○检查预习

1、《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2、作者简介。

3、背景材料:

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

3、译读。

【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

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4、抽读。

点拨:把握词的感情基调,正确把握读音及停顿。读出千里清秋的

辽远空阔,读出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读出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读完这首词,我们心里一定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

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

三、?○品味语言,探究鉴赏

?上片中词人用了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1、上片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水、远山、落日、断鸿、游子】

?2、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请大家抓住关键词“献愁供恨”具体解说】

【词人落笔便是一幅辽阔的秋景图:由水写到山,由无我之景写到

有我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

到的江景,水天一色、辽阔无边。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然而,词人纵目无限江山,那如簪似髻的山影却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人

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

拟人手法。那么诗人有何愁有何恨呢?联系背景不难理解——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

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

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忧愤。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隐喻南宋国势衰颓之意,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孤雁声声,

又勾起自己身世飘零的孤寂之感、孤掌难鸣的无奈之恨。万种愁苦

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身世浮

沉雨打萍”般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游子”不单单是离家之人,更是无国——被国家抛弃、没了归属依

靠之人!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

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

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3、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

力的动词吗?它们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

【看、拍、会、登。“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

闲置身旁,无所用处,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透漏出来了。“栏杆拍遍”正是词人欲借拍打

栏杆来发泄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作者那雄心壮志无处

施展的急切悲愤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然而“无人会、登临意”,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

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

藉呢?】

?4、全体男生朗读上片。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

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求私利刘备——雄才大略】

?1、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词人否定张翰的乐于归隐和许汜的谋取私利而赞赏刘备的雄才大略】

?2、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愁闷,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反比自己。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

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进而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

激愤,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还与前面的“游子”相呼应。“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词人既

不愿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

羞见”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

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词人的雄心

壮志。然而,词人志则壮矣,“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只

可惜年光如流水,担忧国事飘摇的词人如同担忧风雨摧残的老树一样,无助又无奈。表现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

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表达词人不愿归隐也不愿谋利,希望成

就一番英雄伟业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3、这种借古人之事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这

种写法有何好处?

【用典。好处:言少意深、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一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

观、价值观。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4、最后一句该如何理解呢?

【末是是词人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

悲叹。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的黯然流泪,是因为他的

心在滴血呀!

?5、全体女生朗读下片。

四、?○名句赏析,拓展延伸

1、你认为这首词写得最好的是哪一句?请加以赏析。

◆策略点拨:第一步,联想画面;第二步,赏析手法;第三步,品

味修辞(包括词语使用);第四步,体悟情感;第五步,感受效果;第六步,综合表述。

(学生自由发言)

【情感:都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表现手法:都运用了借景抒

情和用典。意境:都空旷辽远。语言:都大气豪放。】

◇◇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

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再

次诵读全词,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集体诵读)

五、?○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

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

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

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

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

就是想象力”,请大家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

※※板书

景物:江水、远山、落日、断鸿、游子上片情感:愁、恨借景抒

动作:看、拍、会、登

张翰——乐于归隐

下片许汜——谋求私利用典明志

刘备——雄才大略

第二课时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

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

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一、?○检查预习

1、《学习指导》“自主探究学习”部分。

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

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作者简介。

3、背景材料:

二、?○诵读全词,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

点拨:把握词的感情基调,正确把握读音及停顿。

3、自读。

三、?○品味语言,探究鉴赏

1、阅读上片,分层赏析。

【上片可分两层。“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远眺四周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

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

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

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谢歌台” 一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

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

治者昏庸无能。“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是第二层,写俯瞰京

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

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直,平定叛乱。“想当年” 三句颂扬刘裕率领

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

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 1165 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

取道山东 -- 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

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在当时韩佗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

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纵观上片,词

人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齐读上片)

2、阅读下片,分层赏析。

【下片可分三层:①第一层即第一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

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

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

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

(齐读下片)

四、?○合作讨论探究

?◆有人说辛弃疾这首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

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的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

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

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

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正是这首词的长处。这首

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促北伐

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五、?○名句赏析,拓展延伸

◆策略点拨:第一步,联想画面;第二步,赏析手法;第三步,品

味修辞(包括词语使用);第四步,体悟情感;第五步,感受效果;第六步,综合表述。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词。

2.完成《学习指导》《精析精炼》本课练习。

※※板书

上片:盛赞历史上多位英雄人物

下片:力表自己抗金主张和态度

(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篇三:《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

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

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8226;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

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八、小结

九、课后作业

九、板书:

上片:江月山景落日断鸿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运用典故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必修四语文】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随堂练习(附答案)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随堂练习 [基础演练]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稼轩(xuān)仿佛(fú)涔涔(cén)鲈鱼堪脍(kuài) B.玉簪(zān)无觅(mì)金戈(gé)封狼居胥(xū) C.嘉许(jiā)江堤(dī)菜羹(gěng)排难解纷(nàn) D.寥落(liáo)尽管(jìn)仓皇(huáng)舞榭(xiè)歌台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揾泪南渡气吞万里遥岑远目B.愤概断鸿玉簪螺髻脍炙人口C.流年理睬谋取利益胪鱼堪脍D.频繁祭祀鸠占雀巢栏杆拍遍3.下列句子中不含诗句倒装的一项是() A.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D.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明了)休说鲈鱼堪脍(捉鱼网) 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舞榭歌台(楼台) 5.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流风余韵)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草率出兵)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年)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封闭山界,禁止人们上山) 6.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句是()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共为豪放派的代表。 B.辛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C.词要有词牌和题目,词牌是曲调,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题目才与词的内容有关,可见所有词都必须有题目,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题目。 D.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征手段,旨意朦胧,须读者去体味。 12.辛弃疾填词喜欢用典,不懂得典故及其用意就看不懂辛词。词中张翰、刘备的 典故和桓温的话各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天下英雄何其多。稼轩为何独钟情于孙仲谋呢?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 谋处”和“生子当如孙仲谋”为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篇一:6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 申的悲愤心情。 2.教学重点/难点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 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

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 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 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 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 喝彩!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 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 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 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人教版辛弃疾词两首精选课时练习(含答案)3

人教版辛弃疾词两首精选课时练习(含答案)-10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① 李清照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②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③无意思,踏雪没心情。[注]①此词作于建炎三年(1129)初春,是宋室南渡的第三个年头。②秣陵:与下文的“建康城”是同一地方,即今江苏南京。③试灯:宋有元宵节张灯,以祈丰稔的习俗,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这首词的首句三个“深”字连用,试分析其作用。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辛苦吟 于濆 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投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母[注]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注]嫫母:黄帝的妃子,为人贤德而面目丑陋。 这首诗揭示了什么主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南乡子·南北短长亭 刘秉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描写羁旅的词,从词的上阕可以看出,主人公不仅有无休止的漂泊羁旅之苦,更有一种功业未成、年华老去,生命虚耗的憾恨。 B.从“行路无情”“年去年来”中我们能看出词人的漂泊,从“何成”中可以看出词人老大无成的遗憾,“垂垂雪几茎”更反衬其悲愁之重。

C.“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以竹喻人,以竹显志,营造出一个与词人心境相通的清寒世界,情景交融。 D.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游子形象:半生漂泊,人到中年,功业未成。词人消沉没有追求,还要被迫读书,青灯黄卷,让人感到凄凉。 4.“灯”的意象耐人寻味,请结合词句分析其作用。 5.本词尾句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试作分析。 6.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如何抒情的?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满江红① 辛弃疾 点火樱桃,照一架、茶蘼如雪②。春正好,见龙孙③穿破,紫苔苍壁。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注]①此词写于辛弃疾投归南宋后,被排挤闲居期间。②荼靡:荼靡花在春末夏初开花,

辛弃疾词两首 翻译

辛弃疾词两首翻译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1.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2.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

高中语文同步教案:辛弃疾词两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人教新课标必修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同步教案:2.6辛弃疾词两首《京口北固亭怀 古》(人教新课标必修4)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新人教版 必修4 教学目标:s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 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新授 (一)、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辛弃疾词两首练习及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练习 出题人:梁之璐做题人:张玉审核人:王碧华时间:40分钟 [基础演练]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稼轩(xuān)仿佛(fú) 涔涔(cén) 鲈鱼堪脍(kuài) B.玉簪(zān) 无觅(mì) 金戈(gé) 封狼居胥(xū) C .嘉许(jiā) 江堤(dī) 菜羹(gěng) 排难解纷(nàn) D.寥落(liáo) 尽管(jìn) 仓皇(huáng) 舞榭(xiè)歌台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揾泪南渡气吞万里遥岑远目 B.愤概断鸿玉簪螺髻脍炙人口C.流年理睬谋取利益胪鱼堪脍 D.频繁祭祀鸠占雀巢栏杆拍遍3.下列句子中不含诗句倒装的一项是() A.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明了)休说鲈鱼堪脍(捉鱼网) 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舞榭歌台(楼台)

5.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流风余韵)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草率出兵)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年)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封闭山界,禁止人们上山) 6.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句是()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共为豪放派 的代表。 B.辛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 长短句》。 C.词要有词牌和题目,词牌是曲调,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题目才与词的内容有关,可见所有词都必须有题目,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京口北固亭怀古”就 是题目。 D.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征手段,旨意朦胧,须读者去体味。 12.辛弃疾填词喜欢用典,不懂得典故及其用意就看不懂辛词。词中张翰、刘备的 典故和桓温的话各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天下英雄何其多。稼轩为何独钟情于孙仲谋呢?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 谋处”和“生子当如孙仲谋”为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及必要的历史典故。 2、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3、情感目标 感受词人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上,南宋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宋朝统治者渡江之后,虽一度有北上复国的志向,但这一志向很快就在声色犬马中被遗忘了,所以,南宋的很多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都会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收复失地的决心,当看到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之后就会产生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的苦闷,比如陆游、比如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词两首》,来看一看辛弃疾是如何抒发自己这样心情的。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三)、解题 登: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古人云“登高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登得高,才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 (四)、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北方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五)、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正字正音。 2、学生齐读,把握节奏。 (六)、品读诗词,把握情感。 1、自读诗歌,对照书下注释理解课文

精选-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六、《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汪凯 【内容感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做个建康通判,无法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抒发了诗人南渡以来,在南宋王朝的腐朽统治下,报国无门、壮志难伸的忧愤情怀,也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愤慨。 这首词,上阕大段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阕则是直接言志。下阕引了三个典故,表明诗人心中想念故乡,却不会贪图安逸,只是忧惧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典故引完,下面就自然地收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三句是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写作该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经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经历了仕途的坎坎坷坷,他有太多的感慨,有太多的辛酸,而这些东西全被作者揉进了作品之中。这首词上阕感叹世无孙权、刘裕似的英雄。对孙权、刘裕进行赞颂。在下阕里,作者用宋文帝刘义隆北伐的典故,是对宰相韩侂胄军事上的准备明显不足的严正警告。选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典故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 【教学目的】 1、理解词中典故和借古喻今的写法。 2、了解诗人人生经历,理解抗金救国的雄心壮志和对南宋屈辱求和的愤概。 3、了解辛词特点,体会苏辛豪放词风的异同。 4、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用典的意义。

辛弃疾词两首 李清照词两首翻译

辛弃疾词两首翻译 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远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吴地产的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坚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然而)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我来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李清照词两首翻译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在金兽香炉中烧尽了。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我一个人孤独地在陋室里若有所失地东寻西找,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找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又引起我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只有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却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抬头仰望天空,只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可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看见北雁南来,就自然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同采摘啊!我只能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这样怎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天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滋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南宋]辛弃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识预热 1、正字音(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 2、辨字形(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 3、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正音。 提示:①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赏析探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上阕即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阕直抒胸臆,是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门的愤懑、怨恨和痛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6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3)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一】 【课前准备】 1.结合注释明确两首词的内容,背诵两首词。 2.查找资料,了解辛弃疾及其生活的时代。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引领和自主赏析,体会词作的思想感情; 2.探讨用典在表达中的作用,并能就诗词用典发表自己的见解; 3.能有感情地朗诵。 【教学重点】 1.词作的风格和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词中的用典。 【授课时间】 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1.提问背诵。 2.了解学生对作者及其时代的认知情况。教师做适当补充。 附:辛弃疾生活的时代 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廷南渡。1140年,辛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正受着金人的统治。这一年,绍兴的陆游正是15岁的翩翩少年,著名词人李清照已56岁,按照现在女性的工作年龄,已经退休一年了。一年之后的1141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害死在风波亭上。 到了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辛弃疾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朝廷。可是,朝廷的主和势力很强大,安于暂时的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即使有主战势力占上风的时候,因为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官员,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因此,他的许多作品

中常流露出一种渴望收复失地又报国无门的感慨,《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二、深入领会诗人情意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上片赏析: 这首词写在1174年,词人34岁,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一说作于1168到1170年间,词人处而立之年,在建康通判任上。题为《登建康赏心亭》,登高赏景,抒发情志,是应有之义。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登临纵目,江天辽阔)(览江山,书愁绪)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移情于物。“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个短语,一幅画面)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动作细节见心性) 下片赏析: 比起上片来,下片在理解上就要更用心思。因为这里用了几个典故,不了解典故,就不能理解作者的情怀。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同步练习:6 辛弃疾词两首-课时

第二单元宋代词风 6辛弃疾词两首 课时跟踪检测 一、基础训练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岑.寂(cén) 菜羹.(ɡēnɡ) 巷陌.(mò) 屹.然(yì) B.稼轩.(xuān)揾.泪(wèn) 舞榭.(xiè) 迄.今(qì) C.螺髻.(jì) 鲈.鱼(lú) 金戈.(ɡē)敛.财(liǎn) D.拍遍.(piàn) 鲈鱼堪脍.(kuài) 季鹰归未.(wèi) 粗犷.(kuànɡ) 解析:D项,遍—biàn;犷—ɡuǎnɡ。 答案:D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英雄业绩 B.天然一段风流 ..态度 风流:风韵 C.浪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 风流:英雄一时 D.数风流 ..人物,还看今朝 风流:杰出的 解析:C项,“风流”应为“杰出的”。 答案:C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斜阳草树,寻常 ..巷陌(普通,平常)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依靠,靠) B.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请、让) 烽火扬州路.(宋时行政区域名称) C.休说鲈鱼堪脍.(把鱼、肉切细) 断鸿 ..声里,江南游子(失群的孤雁) D.求.田问.舍(求取,索取)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草率出兵) 解析:D项“求”“问”是“购买,购置”的意思。 答案:D 4.与“赢得仓皇北顾”中的“顾”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回头看,回头”的意思。A项,反而,难道;C 项,探问,拜访;D项,考虑。 答案:B 5.对下列词句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事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廉颇,表明自己壮心不已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解析:B项,应是“赞扬当年刘寄奴北伐的英雄气概”。 答案:B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四、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诗歌的体裁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高中语文必修3优质学案: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把栏杆拍遍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拋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中,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

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理解词中典故的含义并体会用典的妙处。通过对典故的解析,理解词的内涵。 2.理解作者借用典故抒发自己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抑郁之情。 二、作者连线 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的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 人。他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 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 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 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 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 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背景探寻 壮志难酬写华章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南渡十二年之久,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得不到北伐抗金的机会。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登山苦谏诉衷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于作者在镇江任知府时。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毗邻战争的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他不同意韩立即北伐的主张。韩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是给韩的一封“谏

(完整版)辛弃疾词两首习题(含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画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遥岑(céng)赏心亭(tíng)玉枕(zhěn)堪脍(kuài)B.揾泪(wēn)狼居胥(xū)玉簪(zān)寻觅(mì)C.盈袖(xiù)断鸿声(hóng)舞榭(xiè)赢(yíng)得D.供恨(hèng)佛狸祠(cí)把盏(zhǎn)金戈(gē)2.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指南方的天空) 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 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 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舞榭歌台(楼台) 3.下列各句中所用典故与历史人物相对应的一项是 (1)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封狼居胥。 (4)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A.刘裕周瑜张季鹰霍去病 B.周瑜刘裕霍去病张季鹰 C.周瑜刘裕张季鹰霍去病 D.刘裕周瑜霍去病张季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C.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D.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5.古诗词中常常用典,对下列词句中用典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②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③休说鲈鱼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④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⑤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A.周瑜刘裕张翰辛弃疾刘备 B.诸葛亮刘裕张翰桓温刘备 C.周瑜刘备张翰桓温刘裕 D.周瑜刘裕张翰桓温刘备 6.选出下列划横线之词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风.乎舞雩 B.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 C.饭.疏食饮水 D.约我以礼. 二、现代文阅读 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将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有力地收束了上阕。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与“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3)《琵琶行》中两句“,”是写琵琶女出场时的矜持与腼腆。 三、语言表达 8.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两位我国古代诗人的名句,仿写句子,要求结构一致。 例句: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辛弃疾说:生活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苦。

辛弃疾词两首默写学生版

讲学稿()成语、语病、语序 年级:学科:主备人:时间:年月日 学习 目标 学习 重点 学习 难点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作家常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不久,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投奔南宋,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从此闲居20年。 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 二、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受到采纳。同时,由于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想而知了。这一切,就是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的背景了。当他为了销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词人的无限感慨就涌上心头。好,让我们一起进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中。 三、词牌名 “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四、正音释义 字音 遥岑(c?n) 玉簪(zān) 螺髻(luó jì) 脍(kuài) 倩(qiàn) 揾(wan) 孙仲谋( móu )舞榭(xia)巷陌(mò)金戈(gē)元嘉( jiā)狼居胥(xū)仓皇(huáng )可堪(kān )佛狸祠(fó)拓跋焘(tāo )张浚(jùn )王玄谟( mó)注释: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 岑:小山。 2 献愁供:献:表现;供:显露。 3 玉簪螺髻:指山的形状。 4 断鸿:孤雁。 5 吴钩:古兵器,似剑而曲。6休说鲈鱼堪鱠:用典:《世说新语?识鉴》载东晋张翰字季鹰,为官洛阳,秋日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鱠,便弃职返乡。鱠:通“脍”指切得极细的肉丝。 7 求田问舍:买房置地。三国时刘备责备许汜只知为私购置田产而全无忧国救世之意。见《三国志?魏志?陈登传》 8 倩:请。9 红巾翠袖:供指歌女。10 揾: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 孙仲谋: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帝,曾建都京口。 2 舞榭歌台:指当年的一派繁华景象。 3 巷陌:街巷。 4 寄奴:南朝武帝刘裕的小名。 5 金戈铁马:指军队。 6 元嘉:刘裕之子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7 封狼居胥:《史记·霍去病传》大将霍去病曾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两首词作,能够背诵课文内容并默写;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感受形象,咀嚼涵咏,体会作品的丰富意 蕴。 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学生的人格,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操。二.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用典 四.教学媒体投影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2 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内容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自古以来“苏辛”并称,苏轼和辛弃疾分别代表着北宋和南宋的豪放风格。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 2、关于《水龙吟》 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辛弃疾由滁州知府调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词人时年三十五岁,南归已12年,尚未得到北伐抗敌的机会,胸中充满郁愤之气。这首词是词人早期作品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渐趋成熟,豪而不放,壮中见悲,沉郁顿挫。 三、诵读感知 1、播放朗读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