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物联网应用分析

医疗物联网应用分析
医疗物联网应用分析

医疗物联网应用分析

物联网技术以其终端可移动性、接入灵活方便等特点在医院的应用彻底打破了医院固定组网方式和各科室信息管理系统比较独立的局限性,使医院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管理人员、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效率,协调相关部门有序工作,有效提高医院整体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能力。

通过安装无线IP视频监控,可以对病房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在重症监护室(ICU病房),可以使医生或患者家属时刻掌握病人治疗情况。鉴于医疗场所以及工作业务的特殊性,医院需要对病人位置、药品以及医用垃圾进行跟踪。确定病人位置可保证病人在出现病情突发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抢救治疗,药品跟踪可使药品使用和库存管理更加规范,防止缺货以及方便药品召回,定位医用垃圾的目的是明确医院和运输公司的责任,防止违法倾倒医疗垃圾,造成医院环境污染。物联网的应用将为这些工作提供快速、准确的服务。带有RFID(射频识别标识)腕带的病人,贴有RFID标签的药瓶和医用垃圾袋,均可通过无线网络的无线定位功能被随时跟踪其位置。

此外,无线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各类用户提供便利的上网服务,从而提高医院服务满意度。在医院部署无线网络,不仅方便为病人和医务人员提供无线上网服务,还可以方便地为病人的家属、访客等提供上网服务。

在医疗领域里,RFID的应用空间很大,因为,条码很难满足医院对于个体追溯的需求,所以RFID应用在医疗领域势在必行。未来三年中,医疗行业RFID 应用的特征将会是:需求全面增加,各个医院在共同需求(比如住院病人腕带系统利用WLAN技术)提升的同时,将体现出多样性与兼容性并举的需求,同时,随着RFID成本的进一步降低,RFID技术与条码技术相比优势将更加突出。因此,RFID技术将会全方位替代现有条码技术,并在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据市场调查公司Kalorama Information一份最新报告称,2007年美国RFID 医疗市场达到2亿9700万美元,并预计在接下来5年内增长突飞猛进,在2010年将达到10亿美元,2012年31亿美元。虽然RFID在医疗行业的应用还处在初期阶段,但当网络基础设备可升级,互用性和高昂实施费用问题得到解决后,RFID 的应用将快速展开。

RFID可改革目前的医疗服务的方式,医疗行业采用RFID的主动力是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本效益,RFID可在个多种应用中发挥作用,如移动资产管理、库存管理、实时病人监测、药品追踪和分配等。

随着终端用户对RFID认识的加深,RFID应用的通用标准和规则的产生,RFID 应用会不断地增长。据统计,2006年RFID在全球制造和供应链管理市场已达到270亿美元。

医疗服务范畴

身份确认

病人身份确认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对病人的身份进行查对、核实,以确保正确的治疗用于正确的病人的过程。病人身份的准确辨认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正确的病人身份识别是医疗安全的保障。

特别紧急的,为了能对病人进行快速身份确认,完成入院登记并进行急救,医务部门迫切需要确定伤者的详细资料,包括姓名、年龄、血型、亲属姓名、紧急联系电话、既往病史等。以往的人工登记既慢且错误率高,而且对于危重病人根本无法正常登记。据统计,我国医院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很长时间都无法确认病人身份,难以和家属联系,因此医院每年都有大量资金无法收回。

在美国Wellford hall治疗中心,为了加快急诊抢救病人的处理速度,他们采用了RFID应用系统。过去医院接受一名病人,仅仅是入院登记就需要15min 左右;而今采用了RFID医疗卡,只需短短的2min,平时就诊时,将信息印制在医疗卡上,由病人随身携带。当该病人入院诊治时,医院只需用二维条码扫描器扫描医疗卡上的标签信息,所有数据不到1s就进入计算机中,完成病人的入院登记和病历获取,因此为急救病人节省了许多宝贵的时间。由于RFID技术提供了一个可靠、高效、省钱的信息储存和检验方法,因此医院对急诊病人的抢救不会延误,更不会发生伤员错认而导致医疗事故。

RFID标签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这些特点促进RFID技术在解决医院就诊过程中患者身份识别的问题上得到进一步的应用。

人员定位及监控

在医院,人员定位包括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定位和追踪,将腕式RFID标签佩戴于工作人员和病人手腕上,就可以对他们的位置进行持续的定位与追踪,同时也可以和门禁控制的功能相结合,确保只有经过许可的人员才能进入医院关键区域,如限制未经许可人员进入药房、儿科和其它高危区域等。腕式标签还具有防拆卸功能,预防病人佩戴的标签被非法拆卸或破坏。病人出现紧急情况时,可通过标签上的紧急按钮进行呼叫。

据悉,目前在美国和欧洲基于Wi-Fi定位技术的RTLS系统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技术,主要应用于医院追踪资产、设备和病人,及时了解和掌握关键工作人员、资产和医疗设备的实时位置信息已成为医疗保健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这能帮助医疗保健机构降低成本、改善工作流程和提高病人护理服务质量。

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市的St.Vincent医院安装了一套室内定位系统(IPS)用于对病人的管理,通过护士站的电子显示屏或医院的监控电脑或医生的随身PDA,即可掌握病人的物理位置。从而实现了对手术病人、精神病人和智障患者等的7*24小时实时状态监护,保障病人安全。

各大医疗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纷纷通过将定位数据和其他资料相结合的方式,使其简单的定位系统得以进化,他们利用网络化的仪表打造出可以监控全医院病人流动的全新病房定位系统。

在国内,除了少数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医院试点应用基于无线定位技术的人员定位系统外,其他中小医院尚未应用,随着新型医疗模式的出现,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无线定位系统在医疗机构的应用将具备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卡通,就诊卡

数字化医院管理一卡通是智能卡在医院的综合应用,它涵盖员工、病人在医院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员信息管理、门/急诊管理、住院管理、消费/定餐管理、公寓管理等方面,既是持卡人信息管理的载体,也是医院后勤服务的重要设施。由于它和医院的日常管理和生活息息相关,相比其他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医院管理一卡通”建设的成功,更能直接体现医院优越的管理素质,更能让员工、病人、病人亲属和外来访客们感受到贴心的关怀。

2009年,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卫生部也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力度。而这其中,对RFID技术应用的推进力度明显加大,此外,《卫生信息化2003-2010年发展纲要》,中把IC卡应用和普及作为一项重点。

卫生领域IC卡及RFID技术下一阶段的应用发展,是与银行、社保等部门联合开展医疗就诊卡的通用模式与标准研究;加强医疗行业与银行等部门、行业的联合,建立区域间的协调互动机制;推进集个人ID信息、社保、医保、医疗、旅游、交通、购物消费、金融等服务于一体的“一卡通”产品应用,并推广大容量智能卡在卫生领域的应用,在卡片内记录诊疗记录,取代传统的病历本。

将RFID智能标签置于“医疗保健卡”的卡片上,标签可以记载救诊病人自身完整的救诊记录。任何医生或者其他医护人员都能够即时读取、存储关键的病历信息。这样,可促使个人无论在哪里都能够得到良好的照顾与精确的诊断。

有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在RFID领域的地位不断上升,有望成为世界第三大市场。在一卡通方面,医疗、教育和交通等行业在2009年均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一卡通”就医卡的应用明显增多。

“一卡通”的发展与IC卡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与欧、美、日相比,中国IC卡产业进入市场较晚,但在应用开发上反而领先,随着医疗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一卡通”业务在国内医疗信息市场上将会被更广泛的推广。

无线(移动)医疗监护

医疗监护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进行检测和监视,它能够实时、连续、长时间地监测病人的重要生命特征参数,并将这些生理参数传送给医生,医生根据检测结果对病人进行相应的诊疗。它在危重病人的监护、伤病人员的抢救、慢性病患者和老年患者的监护以及运动员身体活动的检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医院监护系统大多使用固定的医疗监护设备,通过传感器采集人体生理参数,通过线缆将数据传输到监护中心。建立在线缆连接基础上的传统监护系统往往体积大、功耗大、不便于携带,限制了病人和医护人员的行动,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和风险,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今实时、连续、长时间地监测病人的重要生命特征参数的医疗监护需求。同时这种传统的医疗监护方法容易增加病人心

理压力和紧张情绪,进而影响病人身体状况,使诊断数据与病人真实的生理状况产生一定差距,影响对病情的正确诊断。为了使经常需要测量生理参数的患者(如慢性病人或者老年患者等)能够在随意运动的状态下接受监护,无线医疗监护技术已越来越受关注。

智能化无线医疗监护服务是以无线局域网技术和RFID技术为底层,通过采用智能型手持数据终端为移动中的一线医护人员提供“移”触即发的随身数据应用。医护人员查房或者移动的状态下,可通过智能型手持数据终端的护理人员端软件,透过Wi-Fi无线网络实时联机,与医院信息系统数据中心的数据交互。使医护人员随时随地在手持数据终端上获取全面医疗数据的信息服务系统,而病人可藉由佩戴在手上的装有RFID的手环,在与PC连接的RFID读卡器查询显示该患者目前的检查进度,并可获取全面医疗数据的信息服务系统,根据历史记录和临床检查结果,对比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当机立断地会诊和制定治疗方案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对下一代的健康与安全问题也日益关注,面向老人和儿童的个人健康监护需求将不断扩大。无线传感器网络将为健康的监测控制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技术实现方法和途径,应用空间十分广阔。

生命体征采集

物联网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医疗应用领域就是生命体征采集与健康监测。据统计,美国医疗系统每年花费数万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医疗卫生费用主要用于不健康患者的治疗,而健康人口只用了不到10%的医疗费用,主要用于健康监测、疾病的初期检查等环节。在我国,医疗水平远低于美国等发达的西方国家,用于疾病检查和健康监测的费用也远低于这个比例。然而,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永远健康,如果我们只关注疾病人群,只在“诊断和治疗”系统下投资,忽视各种健康风险因素对现在处于健康状态下的人口损害,疾病人群必将不断扩大,现有的医疗系统也将不堪负荷。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把重点转移到对生命全过程的健康监测、疾病控制上来,建立同时能够为健康和不健康的人服务的健康监控、维护和管理系统。

在美国,几乎80%的家庭拥有一台以上的家用电子诊断仪器(如电子血压仪、电子血糖仪等)。但是,问题在于,即使病人自己测得血压、血糖数据,他

的医生仍无法及时获得第一手资料而通过传感器网技术,医生可以实时了解到其监护患者的生理参数。

前不久,美国IBM公司与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携手合作,利用一只体积仅有黄豆般大小的嵌入式传感器和特殊软件使社区医院的医生足不出户就能及时了解到他负责的病人的血糖、血压情况。这种隐藏在电子血压仪、电子血糖仪里的传感器可将测得数据及时通过无线方式传输至医生的电脑中,这样就能使医护人员及时制定对症治疗措施。该新技术的另一优点是,利用传感器网可将远在千里之外的乡村医院的CT、MRI等电子诊断结果无线传输至大型医疗中心,以便专家进行会诊。这种通过嵌入式传感器与外界联系、最终在电脑上显示数据的特殊医疗器械,在国外又被称为“灵巧型医疗器械”(smart medical device)。这种产品使医生不论远近坐在办公室内就能及时了解病人的身体变化并指导治疗。

监控的对象不一定是病人,可以是正常人。各种传感器可以把测量数据通过无线方式传送到专用的监护仪器或者各种通信终端上,如PC、手机、PDA等。例如,在需要护理的中老年人身上,安装特殊用途传感器节点,如心率和血压监测设备,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医生可以随时了解被监护病人的病情,进行及时处理,还可以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长时间地收集人的生理数据,这些数据在研制新药品的过程中是非常有用的。

2009年3月,位于上海的GE全球研发中心宣布,该中心将以往用于安全防护领域的普通传感器成功地转化为一种新型、智能化的无线医疗传感器。

英特尔公司也推出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家庭护理技术。该技术是作为探讨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技术项目Center for Aging Services Technologies(CAST)的一个环节开发的。该系统通过在鞋、家具以家用电器等家中道具和设备中嵌入半导体传感器,帮助老龄人士、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以及残障人士的家庭生活。利用无线通信将各传感器联网可高效传递必要的信息从而方便接受护理,而且还可以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

罗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使用无线传感器创建了一个智能医疗房间,使用微尘来测量居住者的重要征兆(血压、脉搏和呼吸)、睡觉姿势以及每天24小时的活动状况。

2007年,据市场调研公司ON World发布的一份报告。预计到2011年,世

界市场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系统与服务将飞升至约46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5亿美元,初步估计,其在医疗生理参数领域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

移动门诊输液、移动护理管理

目前,各门诊管理系统(如排队分配座位系统、呼叫系统)系统孤立,信息和业务不能共享,输液安全环节还无法保障,而且产品一般知名度低,可靠性差。

新型无线移动门诊输液系统利用条码、RFID、无线网络及PDA开发等技术把医院门诊管理的各子系统或环节有机的整合,实现一个可靠、先进、创新的系统,以病人身上的二维条码来确认病人身份以及输液座位号等信息,既保证了医院输液位置安排和计划有秩序,又帮助护士服务时寻找病人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结合移动计算技术和移动识别技术,给与病人一个人性化的服务确实为医院门诊输液管理带来了方便性和实用性,必定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亮点。

对于移动护理,随着无线网络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发展,将两者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预防和避免医疗差错的发生。通过无线网络技术的支持,在此基础上配合RFID技术,就能实现对医嘱执行过程中的每一步进行实时检查和确认,完成对患者身份、药品、血袋等的唯一识别,这对保证患者安全、切实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差错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基于RFID的无线护理信息系统,通过在病区部署无线网络,患者佩戴RFID 标签带,在药品及血袋上加贴RFID标签,护士可以通过PDA掌上计算机直接采集和录入患者信息,如:医嘱由谁执行,医嘱何时执行,患者生理指标,护理情况(服药、体温测量次数、尿布更换次数、喂奶次数)等,连接IP—PH0NE具有呼叫功能,能够有效地保证医院工作人员随时对患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患者标签带还能够防止被调换或随意取下,确保标签对象的唯一性及正确性。该系统能够有效地实现医嘱执行全过程信息的闭环控制,预防和避免医疗差错的发生,从而确保了患者的安全。

目前比较先进的医院在移动信息化的应用方面其实已经走到了前面。比如,可发实现病历信息、病人信息、病情信息等的实时记录、传输与处理利用,使得在医院内部和医院之间通过联网,可以实时地、有效地共享相关信息,这一点对于实现远程医疗、专家会诊、医院转诊等过程的信息化流程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撑

作用,而医疗信息化的移动信息化的发展,无论是对于医院管理、医生诊断、护士护理,还是病人就诊工作等都将创造极大的便利。而物联网化将是移动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最优状态,是未来努力的一个方向。

医药管理范畴

药品是特殊商品,如果给病人用错药,用假药、劣药或者过期药品,将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带来威胁。近些年来,药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2006年我国就发生了几起药品叫停事件:卫生部紧急叫停欣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叫停鱼腥草注射剂等,就是因为问题、假冒伪劣药品给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伤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全球假药比例已超过10%,全球假药年销售额已超过320亿美元,其中60%的假药在发展中国家。世界上每年的死亡病例有1/3源于不合理用药。美国每年约有7000名住院病人因用错药而死亡。中国药学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至少有20万人因用错药、用药不当而死亡,不合格用药人数占用药人数的11%~26%,日常急救病例的10%因用药失误引起。

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借助高科技手段,对药品进行跟踪和监测,打击假冒伪劣药品,规范整顿医药市场。标签就是其中一种日益受到欢迎的新技术。在2007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还提出了采用RFID技术打击包括药品在内的假冒伪劣产品的议案。

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于医疗行业,可以对药品、病人及医护人员进行跟踪和检查。欧盟部分国家正在测试RFID医疗卡,而后会进一步在医疗行业中继续推广RFID产品的应用;美国的医疗产业中,RFID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我国医疗行业对RFID的应用还比较少,但许多单位已经引入该技术并进行试点。可以预见,RFID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普及步伐一份名为“全球保健和医药应用市场中的”的报告显示,2004年RFID在保健和医药应用市场中获得的收入为3.7亿美金,而且据预测,到2011年将会增长到23.188亿美元。2004年,相对于前一年来说,市场的增长率不是很大,为11.8%。在预测期中,该市场预计将会以29.9%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增长。

就保健和医药市场的收入和增长率来讲,美国市场是RFID最大的应用市场,而且增长速度最快,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1.3%。增长率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会产生巨大差异。美国市场是美洲地区的“发动机”,接着是加拿大,紧随其后的是亚太地区、欧洲、中东。

药品供应链管理

物联网技术在药物管理方面也有新颖而独特的应用。为了有效地对药品流通进行管理,国家相继出台了众多的药品生产和药品管理的标准、规范,尽管如此,在药品的流通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在医药供应链上,药品在流通过程中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如温度、湿度、光照、压力等)会导致药品质量发生改变甚至完全失效,在药品流通环节中也有可能混入大量的假药,如果不能做到有效的监控,将会产生极大的危害。此外,流通成本管理,对于药品流通中的成本变动,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流通环节频繁发生的串货、退货现象,如果我们不能对纷繁复杂流通渠道中的药品流向进行及时、准确的追踪,一旦发生这种现象,就会大幅度增加药品流通成本。

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对流通过程中单个药品唯一的身份进行标识及追踪,从而达到对药品信息及时、准确的采集与共享,为有效地解决我国医药流通中存在的安全、成本和管理等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自2009年1月的新医改草案及2009年4月的新医改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颁布后,“具有现代物流能力”随即成为基本药物配送商的准入门槛。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建议使用新科技确保美国药品供应安全,包括使用很容易发觉药品被人动过手脚的包装,以及采用电子标签技术追踪药品从药厂到该局的过程,有助于防止不法分子在运送过程中将假药混入。

国内在药品生产中应用RFID的厂商还不多,上海某制药厂对电子标签在制药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探,并取得了较好效果,该公司结合其ERP系统,在生产过程实时数据采集系统上,采用以RFID标签作为索引的方式,对所有无法进

行实时采集和健康的药品原材料,中间品,半成品和成品的属性进行生产全过程的自动监控,解决了许多因条形码局限性而不便应用在洁净车间和易受潮、易磨损,需暗设、数据需修改等问题。

药品防伪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道,全球假药比例已超过10%,全球假药年销售额已超过320亿美元,其中60%的假药在发展中国家。世界上每年的死亡病例有1/3源于不合理用药。美国每年约有7000名住院病人因用错药而死亡。

使用假药,轻者会贻误治疗,重者会危及生命安全。根据RFID防伪的基本原理,在药品防伪中应用RFID技术,不但稳妥科学,而且能够大幅度提高用药工作的效率。例如,美国PurduePharma以生产处方药、非处方药与医疗用产品闻名,该公司已将RFID的标签作业与单一药瓶包装产线的流程成功整合,应用RFID技术于生产线产品,将符合EPC(ElectronicProductCode)标准的标签贴于OxyContin药品的包装瓶上。此外,Pfizer药厂之Viagra药品流向追踪及防伪等。

由于医药界应用RFID技术来防止药品被仿冒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国政府在立法、政策方面来积极推动RFID。比如,美国国会致力于立法透过RFID等相关技术来建立追踪体系,同时必须在2010年以前将处方药包的追踪系统完成。根据这项法案,药商必需整合防窜改技术在气泡包装上,并且必须在2007年以前在三十多种最容易被仿冒的药品包装上加入追踪技术。若此法案通过,所有的药品就都可以拥有完整的药谱纪录。此外,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已经要求医药产业发展RFID的相关标准并且开始进行先导流程的规划,如此一来将可以形成更广泛的RFID技术应用。他们希望在2007年前会有企业自愿完成此项先导计划。

监控服药状况

据https://www.360docs.net/doc/0116262327.html,发布的一份报告称,未来的“家庭为中心的医疗保健”病人预防方案将采用RFID技术来监控在家的病人。报告认为,当前的卫生保健系统是干预而不是预防,赶不上人口老龄化的脚步(老龄化研究联盟发现,

美国超过65岁的人到2030年,会增长为双倍,从原来的3500万人到7000万人)。如今新的焦点是如何在家中部署有效的卫生保健预防监控系统,使得看护者能够尽早发现年长者的健康问题。根据拟议的系统,安装在病人家中的传感器将收集病人临床数据,并传送给家庭成员和卫生保健专业人员,以便其对病人的生命体征的变化采取行动。

近日,一些公司和机构正在开发以家庭为中心的医疗保健RFID应用。如,乔治亚理工大学开发的内存镜像系统,采用RFID技术来监测和记录药品取出和返回医药柜的频率,帮助老人获知其是否已经服药,或服药次数过于频繁。

此外,为了提醒慢性病患者与独居老年人按时吃药,亚洲大学的研发团队利用RFID无线射频技术研发了一种“智慧型药柜”。使用者从医院拿回来的药先配上专属的RFID标签,智慧型药柜会记录各种药品的用法与用量,还有必须服用的时间。当要吃药时,药柜就会发出语音的通知,同时药柜上的荧幕也会播出要服用的药品照片及名称。

同时,因为受照护者的手腕上戴有RFID身份辨识标签,所以,一旦拿错药,药柜会感应并且发出警示。亚洲大学电通系陈永进教授介绍,它每个药盒药包都有专属的RFID标签,我们会设定服药时间,当服药时间到了,RFID监控系统就会自动通知吃药时间到了;你匆忙拿错药,我们会通知你拿错药,超过30分钟没有拿药,会发简讯通知照护人员及家属。

这种全新的护理保健方案将在不久的将来部署。预计在未来5-10年,将普遍推广。

4、生物制剂管理

生物制剂中蛋白质的不稳定性,使得其易受环境的温度变化影响,导致制剂变质,通过先进的RFID技术,在需要恰当的温度管理来保证质量的特殊生物制剂的物流管理和生产流程管理中,将温度变化记录在“带温度传感器的RFID标签”上,对制剂品质进行细致地、实时地管理,可以简单轻松地解决生物制剂管理中的变质问题。

从2007年开始,生物制剂行业的毛利率就维持在31%~33%之间波动,而税前利润率维持在10%~13%。自2007年发端于房地产领域的金融危机,对于生物制剂行业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而在2009年上半年,生物制剂行业的股价大幅偏

离于医药行业其他子板块的增长幅度,这一表现受惠于从4月开始肆虐的“甲流感”概念,但究其根本,与这一行业长期景气度有关,与此相对应,物联网技术在生物制剂管理方面的应用将会表现广阔的发展前景。

医疗器械管理范畴

医院实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是必然趋势,医疗设备的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有些大医院固定资产总额的很大比例,据统计有些大医院已经占到50%至70%之间。要认清计算机技术在设备管理的重要作用,要将一系列工作纳入到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统筹管理中。

在新的市场经济模式下,新仪器设备的日益增多对设备动态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应用医疗设备射频跟踪自动识别综合管理系统不但满足以上要求而且使设备的巡检、维护变得简单易行。通过应用医疗设备射频跟踪自动识别管理系统,每台设备上都附有射频芯片,可以储存大量的设备信息,同时还有每次维护、维修、巡检的相应记录。这样可以预防由于不确定原因造成原设备建档档案损坏,以及遗失造成的设备信息资料丢失的损失,而且可以容易做到每次巡检和维护时对每一台机器的情况进行了解维护,并作相应的信息存储操作,这样可以避免对设备巡检和维护工作的疏漏。由于每次巡检和维护的结果都记录存储于芯片和中央处理器中,而且这些信息是不能够随意更改,这样避免如果出现和医疗设备相关的医疗责任事故中,不能明确人为责任还是设备责任的问题。

手术器械管理

手术器械的管理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手术器械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手术质量和效果。作为器械室的护士,不能单纯只是挑器械、打包,更重要的是要熟悉各种手术步骤及各位主刀医生的手术习惯和一些风险性较大的手术可能发生的意外等情况,改变过去机械被动地配合手术的观念。

基于RFID技术的器械包管理及追溯系统最大限度的控制和消除了器械包的安全隐患,也明确了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的责任并对相关信息进行记录,便于在有相关感染事故出现后进行追溯。

2009年美国密歇根大学近日采用Mobile Aspects提供的RFID医疗系统,

不仅是RFID系统所追踪组织物品的去向,还有柜子、冰柜和冰箱门都被锁定,直到工人扫描标签并选择相应的病人,显示了哪位医务人员拿走了哪些物品,以及哪些病人用到这些物品,从而减少组织物品的丢失或浪费。

智能海绵

据称,美国每年发生的病人体内遗留医疗异物事件大约是3000-5000次。智能海绵具有双重的救命功能,在手术过程中,吸饱血液之后,它们能够提醒医生,以免被不小心留在病人身体里,如果发生这样致命的失误,病人必须在医院住很长时间并服用大量抗生素。一台桌子大小扫描器可持续跟踪每个海绵内镶嵌的射频ID的位置,计算有多少个海绵放进了病人的身体。当医生完成手术后,只需朝病人挥动一下射频ID棒,确保他(或她)身体里没有残留海绵。

美国匹兹堡ClearCountMedicalSolutions公司宣布它研制的基于射频识别(RFID)的智能海绵器件获得FDA认证,该智能海绵系统,全球首个能够对付手术中使用的海绵或者纱布进行探测和计数的RFID系统,极大地减轻了手术室护士的清点工作,有助于建设医疗和手术医生所负担的责任,使手术室变得更加安全。

这种系统在急诊手术环境下将更有用武之地。据马萨诸塞州一项调查显示,每1万次手术治疗,就有一次出现医疗异物遗留在病人体内的事件发生。因此而导致病人死亡的医疗事故也时有发生。而海绵是最常见的这类医疗异物,大约占到2/3。就全球市场来估算,该技术在此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植入材料

植入性医疗器械即种植、埋藏、固定于机体受损或病变部位30天以上,支持、修复、替代机体功能的一类特殊医疗器械,包括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关节、人工晶体等。这类器械证照管理难度大,假冒产品造成的事故多,问题产品难以召回,其质量的可靠性、功能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安全为了进一步维护就医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植入性医疗器械生产、经营和使用的管理,有效打击制售、使用假冒伪劣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情况,上海市在全国率先颁布了《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局、上海市卫生局关于进一部加强本市植入性医疗器械管理的意见》,从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入手,严格要求植入性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应用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医疗机构必须建立植入性医疗器械全程可追溯的管理制度,上市的植入性医疗器械应当具备产品可追溯的唯一标识,包括:产品特征编码和产品追溯编码两部分内容。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要进一步加强对植入性医疗器械的采购管理、临床使用管理,不得采购和使用无法追溯的植入性医疗器械,建立健全临床使用植入性医疗器械事先告知制度、信息登记保管制度,切实执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制度,确保患者使用植入性医疗器械安全、有效。

RFID在植入人体医疗器械的管理,将会有效避免植入人体的医疗器械重复使用。目前ADS公司之子公司Veri芯片公司所生产的Veri芯片芯片大小如米粒,可用注射方式植入人体上臂皮下,整个过程只需数分钟,亦不需缝合。使用时,从专用扫瞄仪发出的无线电波可穿过皮肤到达芯片,提供微小能量,芯片在获得能量后,就发出植入者之信息,经网路扫瞄仪将资料送至ADS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登录客户的各种个人资料,如血型、过敏反应、以往的病史等,ADS接到指令后,就对客户进行全球定位同时向医疗机构发送客户位置、身份和医疗数据,以利医院迅速展开医疗救援。目前在美国Veri芯片植入人体的费用约为美金150-200元,每日的使用费约美金10元,这是RFID未来1000亿美元大市场的一个重要商机。

英国伦敦玛丽大学和英国皇家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植入式射频识别(RFID)技术标签,这一突破可以帮助开发下一代微型人体内技术设备

IBM 和可植入医疗设备制造商 Implanet 联手开发 BeepN Track 方案,追踪 Implanet 产品 - 包括膝盖和臀部的植入设备 - 从供应链到医院的全过程。BeepN Track 采用 RFID 技术追踪医疗设备从 Implanet 运往医院。在运送之前,Implanet 将含唯一 ID 码的 RFID 标签粘贴在单件设备的包装上。手术之前,医院采用一台手持机扫描将要植入医疗设备的标签,存储标签信息和病人记录。标签在手术后给病人,这样病人可以了解到所植入设备的全部信息。

消毒包的管理

每次手术后,供应室将使用过的手术器械收集、洗净、分类包装,经严格灭菌消毒后再准备供给新的手术使用。整个流程中,由于缺乏足够的监控管理,时有手术器械消毒不严格、器械包超过消毒有效期、传统的记录纸污染和进入手术室造成交叉感染的事故发生。同时还存在着劳动强度大、发生事故后相关单位无法界定责任、消毒费用过高等问题,给医院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由此,运用先进的技术系统,完善消毒供应室的信息化建设成为许多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采用先进的条码和RFID技术,对每个手术包配带一个条码或RFID标签,负责采集和存储手术包流程的属性信息,内容包括手术器械种类和编号、数量、包装人员编号、包装日期、消毒日期、手术包类型等。系统通过这些信息对器械包的回收、清洗、分类包装、消毒、发放等环节进行记录,并对器械包的存放、使用实行监控,最大限度控制和消除了器械包的安全隐患,也明确了各个环节工作人员的责任并对相关信息进行记录,便于相关感染事故出现后进行追溯。

在医疗领域手术包消毒流程中应用条码或RFID系统技术具有很强的独创性,将从根本上扭转手术包流程管理的被动局面,改善医院在手术器械消毒管理环节的处理能力,满足医院医疗器械消毒流程信息化、人性化的业务创新要求。对于提高医院的数字化管理功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改善医院的管理和各项医务流程,起到积极的作用。

随着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医院企业式经营化管理模式的运行,基于RFID消毒供应室管理系统的应用将是医院消毒供应室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医疗垃圾处理

经历2003年的SARS疫情,医疗废物处理的问题备受到社会的关注,为了很好的管理医疗废物,卫生部于2003年6月16日,颁布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将医疗废物管理纳入了法制轨道。随后,专家们从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伦理学、社会学等多角度探讨了医疗废物管理的问题,医疗废物管理不仅是医院管理难题,而且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医疗废物实时监管统一平台的建立成为可能,而服务和监

管方式的新革命来自于射频识别技术(RFID)、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随着信息系统的普及化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医院和专业废物处理公司的信息处理能力已大幅提高,推广医疗废物的电子标签化管理、电子联单、电子监控和在线监测等信息管理技术,实现传统人工处理向现代智能管理的新跨越已具备良好的技术基础。以GPS技术结合GPRS技术实现可视化医疗废物运输管理和实时定位为基础的高速、高效的信息网络平台和EDI等为骨干技术的医疗废物RFID监控系统,将为环保部门实现医疗废物处理过程的全程监管提供了基础的信息支持和保障。

2003年,国务院批复实施《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国拟投资68.9亿元,在300个地级市建设300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自2004年《规划》实施以来,国家已拨付约9.1亿元国债支持地方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截至2009年5月底,《规划》确定的274个医疗废物项目布局全部落实,建成的123个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形成约900吨的日处理能力,加上郑州等地已经建成的医疗废物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约176吨/日,全国现有医疗废物处理能力可达到1000吨/日以上。由此可见,无线传感相关技术在此领域的应用的潜力巨大。

高价、放射性、锐利器械的追溯

医疗保健设备经常会丢失,“一去不复还”的情况特别表现在昂贵的医用器材上,这些昂贵的医用器材在出租之后就经常“杳无音讯”,因此,不能对医疗保健设备进行准确定位和有效追踪,会导致医院的资产管理发生混乱,不可有效掌控,也会极大的降低医院的医护水平。此外,一些危险的医疗器械如具有放射性、锐利医疗器械,存在高度的医疗安全隐患,必须能够实时跟踪其位置所在,物联网技术中的RFID技术能够满足该需求。

RFID实时定位系统(RTLS)使用无线遥感技术为用户提供无线服务,主要应用于已经具备无线连接性的网络区域内的医疗资产进行实时定位跟踪。

RTLS包含短波红外线系统、多天线构造以及RFID束列等;虽然到目前为止,全球市场上也仅销售了900多套RTLS系统,但是随着技术专家对RTLS系统作进一步的性能改良和便捷化设计,到2016年,RTLS的应用量将会大幅度上升,销售额估计会超过27亿美元。到那时,将随之产生新的标准、规则以及新的配套设备。

世界上许多大型公司都在积极参与RTLS系统的相关业务,这部分公司将会成为十年之内有源RFID市场的生力军,预计份额将会达到40%左右。这些公司包括Mitsubishi、Cisco、IBM、Microsoft、Motorola等公司。不过与有源标签相比,无源标签目前的市场要大一些,主要原因是无源标签的应用范围更大,价格也相对较低。

据统计,大多数RTLS实时定位系统都是在300MHz-433.92MHz的频段上工作,不过将来有可能会使用2.45GHz的波段,基于RTLS的有源RFID系统的制造商WiFi、Bluetooth以及Zigbee等都已采用这个波段。

据业内专业人士通过全盘分析RTLS实际应用情况,又计算了这项技术的应用价值,认为随着RTLS应用逐步增多,RTLS价值链的不断增值,在未来十年内,RTLS系统供应商数目将会迅速增长。

血液管理范畴

血液管理是医疗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血液还没有人造的替代品, 其来源只能依靠健康公民献血来解决。1998 年 10 月 1日, 国家颁布了《献血法》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献血组织管理、采供血业务管理以及临床用血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献血涉及到每一个健康适龄的公民, 用血又联系着广大需要救治的患者, 以及输血领域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本行业业务的冲击等各方面的原因, 致使血液管理工作成为一个业务范围相对较窄而管理层面丰富、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管理行为和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工作需要, 所以引入计算机技术并建立广泛的血液管理信息网已成为必然。它将对推动无偿献血制度的落实, 提高血液采、供、用的合理性、安全性、可靠性, 提高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发展卫生保障事业等诸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卫生部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血液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健全高危行为献血者信息管理系统,各地进一步加强血液管理工作,保证血液质量,确保采供血和临床用血安全提出要求。

血液管理业务的一般流程为献血登记、体检、血样检测、采血、血液人库、在库管理(成分处理等)、血液出库、医院供患者使用(或制成其他血液制品)。在这一过程中,常常涉及到大量的数据信息,包括献血者的资料、血液类型、采血

时间、地点、经手人等。大量的信息给血液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又加上血液是一种非常容易变质的物质,如果环境条件不适宜,血液的品质即遭破坏,所以血液在存储和运输途中,质量的实时监控也十分关键。RFID与传感技术便是能解决以上问题、有效助力血液管理的新兴技术。

RFID技术能够为每袋血液提供各自唯一的身份,并为其存人相应的信息,这些信息与后台数据库互联,因此,血液无论是在采血点,还是在调动点血库,或是在使用点医院,都能全程受到RFID系统的监控,血液在各调动点的信息可以随时被跟踪出来。以往的血液出人库费时、费力,使用前还需要人工进行信息核对,采用RFID技术后,无须精确定位就能大批量地对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传递、核对与更新,加快了血液的出人库识别,还避免了人工核对时常出现的差错。而RFID的非接触识别特性还可以确保血液在不会受到污染的条件下进行识别和检测,减小了血液受污染的可能性,它还不怕灰尘、污渍、低温等,能够在存储血液的特殊环境条件下保持正常工作工作。

传感技术是感知、获取与检测信息的窗口,它能够实现数据的采集量化、处理融合和传输应用。通过传感器对血液环境温度、密封状况和振荡程度等的实时监测和采集,再通过系统对感知信息的及时处理与反应,能够有效避免血液的变质,保障血液的质量。

将RFID与传感技术融合起来,运用既能提高识别效率、实现信息跟踪,又能实时监控物品质量的RFID传感器标签,便能够真正实现血液管理的智能信息化。

2006年,德国KlinikumSaarbruecken医院将RFID技术应用在血液管理中。每袋血液都配有一个RFID芯片,芯片上含有独一的与安全数据库信息相联系的识别符。医护人员可通过手持读写器或计算机来验证血袋的的信息与病人RFID 腕带上相关血液信息是否匹配,确保所供血液的正确数量与正确匹配。

在马来西亚的血液管理系统中,已经进行了一套RFID系统的测试,这要RFID 解决方案Blood Bank Manager由马来西亚西门子集体和Intel MSC合作开发。在献血过程中,RFID系统将简化注册和血液筛选过程,从而减少病人等待时间,降低出错率和血型错配率,提高血库内部处理效率,并在随后的操作中确保血液登记、贴标和追踪过程的透明性和责任到位,提高识别、库存管理、交叉配血和

血袋处理的效率,此外还可以更好地管理血液库存、建立病人资料,记录血液存取,献血和交易记录献血人资料等,Blood Bank Manager 将会在血库管理中引进系统分析,在系统测试成功之后,将向马来西亚全国和全世界推广。

在国际市场上,西门子与Schweizer电子公司,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医院血库以及血袋生产商MacoPharma合作开发了其RFID温度传感器系统。

而我国,将RFID技术用于血液管理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只在局部地区进行试点工作,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表示北京市血液信息管理系统正在建设,各地区的血站和医院将通过统一的信息共享与管理平台进行即时的沟通和交流,医院可通过网络提交预定血浆订单,保证患者用血安全。

为避免由于输血过程的不规范性而造成的医疗事故的发生,加强血液管理,保障用血安全已势在必行。现在RFID术与医疗血液管理结合运用得还不是很广泛。但已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医疗物联网应用分析

医疗物联网应用分析 物联网技术以其终端可移动性、接入灵活方便等特点在医院的应用彻底打破了医院固定组网方式和各科室信息管理系统比较独立的局限性,使医院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管理人员、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效率,协调相关部门有序工作,有效提高医院整体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能力。 通过安装无线IP视频监控,可以对病房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在重症监护室(ICU病房),可以使医生或患者家属时刻掌握病人治疗情况。鉴于医疗场所以及工作业务的特殊性,医院需要对病人位置、药品以及医用垃圾进行跟踪。确定病人位置可保证病人在出现病情突发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抢救治疗,药品跟踪可使药品使用和库存管理更加规范,防止缺货以及方便药品召回,定位医用垃圾的目的是明确医院和运输公司的责任,防止违法倾倒医疗垃圾,造成医院环境污染。物联网的应用将为这些工作提供快速、准确的服务。带有RFID(射频识别标识)腕带的病人,贴有RFID标签的药瓶和医用垃圾袋,均可通过无线网络的无线定位功能被随时跟踪其位置。 此外,无线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各类用户提供便利的上网服务,从而提高医院服务满意度。在医院部署无线网络,不仅方便为病人和医务人员提供无线上网服务,还可以方便地为病人的家属、访客等提供上网服务。 在医疗领域里,RFID的应用空间很大,因为,条码很难满足医院对于个体追溯的需求,所以RFID应用在医疗领域势在必行。未来三年中,医疗行业RFID 应用的特征将会是:需求全面增加,各个医院在共同需求(比如住院病人腕带系统利用WLAN技术)提升的同时,将体现出多样性与兼容性并举的需求,同时,随着RFID成本的进一步降低,RFID技术与条码技术相比优势将更加突出。因此,RFID技术将会全方位替代现有条码技术,并在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据市场调查公司Kalorama Information一份最新报告称,2007年美国RFID 医疗市场达到2亿9700万美元,并预计在接下来5年内增长突飞猛进,在2010年将达到10亿美元,2012年31亿美元。虽然RFID在医疗行业的应用还处在初期阶段,但当网络基础设备可升级,互用性和高昂实施费用问题得到解决后,RFID 的应用将快速展开。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方面的具体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方面的具体应用 我国的疗卫生体系正从临床信息化走向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阶段,物联网技术的出现,满足了人民群众关注自身健康的需要,推动了医疗卫生信息化产业的发展。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能够帮助医院实现对人的智能化医疗和对物的智能化管理工作,支持医院内部医疗信息、设备信息、药品信息、人员信息、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共享等。 实现物资管理可视化、医疗信息数字化、医疗过程数字化、医疗流程科学化、服务沟通人性化,能够满足医疗健康信息、医疗设备与用品、公共卫生安全的智能化管理与监控等方面的需求,从而解决医疗平台支撑薄弱、医疗服务水平整体较低、医疗安全生产隐患等问题。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 国际电信联盟(ITU)把射频识别技术(RFI 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视为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其中,RFI D是物联网的构建基础和核心。 关键技术包括:包括物体标识、体系架构、通信和网络、安全和隐私、服务发现和搜索、软硬件、能量获取和存储、设备微型小型化、标准。在医疗卫生领域,物联网的主要应用技术在于物资管理可视化技术、医疗信息数字化技术、医疗过程数字化技术三个方面。 医疗器械与药品的监控管理 借助物资管理的可视化技术,可以实现医疗器械与药品的生产、配送、防伪、追溯,避免公共医疗安全问题,实现医疗器械与药品从科研、生产、流动到使用过程的全方位实时监控。传统的RFID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资产管理和设备追踪的应用中,人们希望通过立法加强该技术在药品追踪与设备追踪方面的应用。

具体来说,物联网技术在物资管理领域的应用方向有以下几个方面: 医疗设备与药品防伪。RFID标签依附在产品上的身份标识具有唯一性,难以复制,可以起到查询信息和防伪打假的作用,将是假冒伪劣产品一个非常重要的查处措施。例如,把药品信息传送到公共数据库中,患者或医院可以将标签的内容和数据库中的记录进行核对,方便地识别假冒药品。 全程实时监控。药品从科研、生产、流通到使用整个过程中,RFID标签都可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特别是出厂的时候,在产品自行自动包装时,安装在生产线的读取器可以自动识别每个药品的信息,传输到数据库,流通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记录中间信息,实施全线监控。通过药品运送及储存环境条件监控,可达成运送及环境条件监控。确保药品品质。当出现问题时,也可以根据药品名称、品种、产地、批次及生产、加工、运输、存储、销售等信息,实施全程追溯。 医疗垃圾信息管理。通过实现不同医院、运输公司的合作,借助RF I D技术建立一个可追踪的医疗垃圾追踪系统,实现对医疗垃圾运送到处理厂的全程跟踪,避免医疗垃圾的非法处理。目前,日本已经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数字化医院 物联网在医疗信息管理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医院对医疗信息管理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身份识别、样品识别、病案识别。其中,身份识别主要包括病人的身份识别、医生的身份识别,样品识别包括药品识别、医疗器械识别、化验品识别等,病案识别包括病况识别、体征识别等。 具体应用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病患信息管理。病人的家族病史、既往病史、各种检查、治疗记录、药物过敏等电子健康档案,可以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帮助;医生和护士可以做到对病患生命体征、治疗化疗等

物联网在医院的应用及案例

物联网在医疗机构中的应用: 1病人的识别—ID示踪 2药品配送使用,不良事件报告 3手术质量控制 4门禁系统 5医疗单元的识别 6固定资产管理 7遥感遥控遥测 8急救调度 9终端自助报告 10就诊资料收集与管理 11传染病管理 12医院感染管理 13消毒供应 14膳食资讯 15病人过敏史 16疾病预防控制 一、患者主体方面的应用 在医疗过程中,身份识别功能是重要的基础步骤。使用物联网技术的目的就是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对患者给予正确的处置,同时要将处置的环境进行准确的记录。 1.患者身份管理 IC卡和RFID技术在医疗保健、公共卫生、药品、血液等方面的应用:与银行、社保等部门联合开展医疗就诊卡的通用模式与标准研究;集个人ID信息、社保、医保、医疗、金融等服务于一体的“一卡通”产品的应用;在医疗智能卡内记录诊疗信息,逐步取代传统的病历本;患者以身份证作为唯一的合法身份证明在特定的自动办卡机(读写器)上进行扫描,并存入一定数量的备用金,几秒钟自动办卡机就会生成一张“RFID 就诊卡”(也可使用专用的医保卡),完成挂号。患者持卡可直接到任何一个科室就诊,系统自动将该患者的信息传输到相应科室医生的工作站上,在诊疗过程中,医生开具的检査、用药、治疗信息都将传输到相应的部门,患者只要持“RFID就诊卡”在相关部门的读写器上扫描一下就可进行检査、取药、治疗了,不再需要因划价、交费而往返奔波。就诊结束后,可持卡到收费处打印发票和费用清单。 “RFID就诊卡”和“RFID腕带”中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挂号时间、就诊时间、诊疗时间、检査时间、费用情况等信息。患者身份信息的获取无须手工输入,而且数据可以加密,确保了患者身份信息的唯一来源,避免手工输入可能产生的错误,同时加密维护了数据的安全性。 2.患者定位管理 “RFID腕带”以不影响诊疗为前提,采用特殊固定方式佩戴在患者的手腕上使其不易脱落。由于“RFID腕带”还包括患者所在科室、床位的信息,并能够主动向外界发出信号,当信号被病房附近装设的读写器读到后,通过无线传输方式将信号传到护士站,从而达到实时监控全程跟踪及区域定位的目的。 3.患者诊疗管理 在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的诸如检验、摄片、手术、给药等工作,均可以通过“RFID 腕带”确认患者的信息。每位住院病人佩戴腕带,存储了相关的信息(过敏史、每天用药和打针情况),可帮助医生或护士对交流困难的病人进行身份的确认,只要拿着机器一刷,就

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运用

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运用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探讨了其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最后对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作出未来展望。 正文: 一.什么是物联网 2010年 ,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所附的注释中对物联网有如下说明: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 ,按照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技术体系结构基本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三个大层次 ,感知层相当于人体的皮肤和五官、网络层相当于人体的神经中枢和大脑、应用层相当于人的社会分工。 感知层包括二维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终端、传感器网络,主要是识别物体和采集信息,与人体结构中皮肤和五官的作用相似。 网络层包括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网络、网络管理中心、信息中心和智能管理中心。网络层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进行传递和处理,类似于人体结构中的神经中枢和大脑。 应用层是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深度融合,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实现行业智能化,类似人的社会分工,最终构成人类社会。 二.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运用前景 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各种传感设备能够帮助医院实现对人的智能化医疗和对物的智能化管理工作,支持医院内部医疗信息、设备信息、药品信息、人员信息、管理信息的

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共享等,实现物资管理可视化、医疗信息数字化、医疗过程数字化、医疗流程科学化、服务沟通人性化,能够满足医疗健康信息、医疗设备与用品、公共卫生安全的智能化管理与监控等方面的需求,从而解决医疗平台支撑薄弱、医疗服务水平整体较低、医疗安全生产隐患等问题。 物联网目前在医疗领域有以下几方面的运用: 1.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监护,主要是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以患者为中心,基于危急重病患的远程会诊和持续监护服务体系。远程医疗监护技术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减少患者进医院和诊所的次数。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2005年的报告,大约50%的美国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他们的治疗费用占全美2万亿医疗支出的3/4以上。除了高额的高科技治疗和手术费用外,医生的例行检查、实验室检测和其他监护服务支出大约有几十亿美元。随着远程医疗技术的进步,高精尖传感器已经能够实现在患者的体域网(body-area)范围内实现有效同信,远程医疗监护的重点也逐步从改善生活方式转变为及时提供救命信息、交流医疗方案。目前有关技术主要包括:专为生物医学信号分析而设计的超低功率DSP、低采样速率/高分辨率的ADC、低功耗/超宽带射频、MEMS能量收集器。 2.疾病控制 通过各种传感设备,可以实时采集并监控受灾地区的卫生环境指标,控制灾后各种流行疾病蔓延。也可以对SARS等急性传染病患者基于传感技术的医疗监测、跟踪定位、防脱逃。一旦出现紧急情况,通过互联网,我们就可以快速有效的进行控制和处理。 3.药品生产、流通、医疗器械智能化管理 借助物资管理的可视化技术,可以实现医疗器械与药品的生产、配送、防伪、追溯,避免公共医疗安全问题,实现医疗器械与药品从科研、生产、流动到使用过程的全方位实时监控。主要包括:医疗设备与药品防伪,全程实时监控,医疗垃圾信息管理等。 4.数字化医院 物联网在医疗信息管理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医院对医疗信息管理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身份识别、样品识别、病案识别。其中,身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医疗的应用

2016-2017学年第2学期《物联网技术导论》课程大作业 作业题目: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医疗的应用专业:嵌入式开发方向

班级: 1410091 学号: 141009122 姓名:李鲁豫 任课教师:刘国梅 日期: 2017.4.18

目录CONTENT 摘要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现状 (2) 三.关键技术 (4) 四.系统实例 (5) 4.1病人身份匹配和监护管理系统 (5) 4.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血液管理系统 (7) 4.3医疗物联网和“简约的数字医疗” (9) 五.应用前景 (11) 参考文献 (15)

摘要 1999年,物联网概念由麻省理工学院提出,早期是指依托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技术和设备,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与互联网的结合,使物品信息实现智能化管理。而医学物联网,就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健康管理、老年健康照护等领域。 医学物联网中的“物”,就是各种与医学服务活动相关的事物,如健康人、亚健康人、病人、医生、护士、医疗器械、检查设备、药品等等。医学物联网中的“联”,即信息交互连接,把上述“事物”产生的相关信息交互、传输和共享。医学物联网中的“网”是通过把“物”有机地连成一张“网”,就可感知医学服务对象、各种数据的交换和无缝连接,达到对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实时动态监控、连续跟踪管理和精准的医疗健康决策。 那么什么是“感”、“知”、“行”呢?“感”就是数据采集和信息获得,比如,连续监测高血压患者的人体特征参数、周边环境信息、感知设备和人员情况等。“知”特指数据分析,如,高血压患者连续的血压值测到之后,计算机会自动分析出他的血压状况是否正常,如果不正常,就会生成警报信号,通知医生知晓情况,调整用药,加以处理,这就是“行”。

物联网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智能医疗在路上 由工信部牵头制定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将于近期出台,将重点支持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与智能家居九大领域。智能医疗作为实用性强、贴近民生、市场需求较为旺盛的领域之一,随着两化融合的深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开始了爆发… 智能医疗带成发展趋势 物联网技术将被广泛用于外科手术设备、加护病房、医院疗养和家庭护理中,智能医疗结合无线网技术、条码RFID、物联网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数据融合技术等,将进一步提升医疗诊疗流程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医院综合管理水平,实现监护工作无线化,全面改变和解决现代化数字医疗模式、智能医疗及健康管理、医院信息系统等的问题和困难,并大幅度提体现医疗资源高度共享,降低公众医疗成本。 通过电子医疗和RFID物联网技术能够使大量的医疗监护的工作实施无线化,而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信息及时采集和高度共享,可缓解资源短缺、资源分配不均的窘境,降低公众的医疗成本。 依靠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医院资产、血液、医疗废弃物、医院消毒物品等的管理,在药品生产上,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施对生产流程、市场的流动以及病人用药的全方位的检测。

依靠物联网技术通信和应用平台,包括实时付费以及网上诊断,网上病理切片分析,设备的互通等;实行家庭安全监护,实时得到病人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实行灾难现场医疗数据的采集,包括互联互通的各种医疗设备,特别是由于次生灾害造成的灾害,通过物联网实现现场的统一资源的调度。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医疗使看病变得简单,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患者到医院,只需在自助机上刷一下身份证,就能完成挂号;到任何一家医院看病,医生输入患者身份证号码,立即能看到之前所有的健康信息、检查数据;带个传感器在身上,医生就能随时掌握患者的心跳、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与之相连的智能医疗系统就会预警,提醒患者及时就医,还会传送救治办法等信息,以帮患者争取黄金救治时间… 智能医疗发展现状 智能医疗的发展分为七个层次:一是业务管理系统,包括医院收费和药品管理系统;二是电子病历系统,包括病人信息、影像信息;三是临床应用系统,包括计算机医生医嘱录入系统(CPOE)等;四是慢性疾病管理系统;五是区域医疗信息交换系统;六是临床支持决策系统;七是公共健康卫生系统。总体来说,中国处在第一、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CPOE,主要是缺乏有效数据,数据标准不统一,加上供应商欠缺临床背景,在从标准转向实际应用方面也缺乏标准指引。中国要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正在从临床信息化走向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阶段,物联网技术的出现满足了人民群众关注自身健康的需要,推动了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产业发展。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能够帮助医院实现对人的只能化医疗和对物的智能化管理工作,支持医院内部医疗信息、设备信息、药品信息、人员信息、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储存、传输、共享等实现物资管理可视化、医疗信息数字化、医疗流程科学化、服务沟通人性化,能够满足医疗健康信息、医疗设备与用品、公共卫生安全的智能化管理与监控等方面的需求,从而解决医疗平台支撑薄弱、医疗服务水平整体较低、医疗安全生产隐患等问题。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针对医疗领域的客观要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有水平,研发了专门应用于医疗领域的远程医疗服务和远程医疗物品管理系统,通过具体应用,体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国外推动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 应用的政策环境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十分关注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建设。2004年2月,美国FDA采取大量实际行动促进 RFI的实施与推广,通过立法,加强RF】D技术在药物在运输、销售、防伪、追踪体系的应用。2004年,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主管机关总务省 (MIC)提出 2006~2010年间 IT发展任务“u—Japan战略”。该战略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高度有效应用,促进医疗系统的改革,解决高龄少子化社会的医疗福利等问题2006年,韩国确立了 u—Korea战略,其中提到要建立无所不在的智能型社会,让民众在医疗领域可以随时随地享有智慧服务。2008年底,IBM进一步提出了“智慧的医疗”概念,设想把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医疗领域中,实现医疗的信息互联、共享协作、临床创新、诊断科学以及公共卫生预防等,并认为物联网技术在整合的医疗平台、电子健康档案系统都将有广泛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 国际电信联盟 (ITU)把射频识别技术 (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视为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其中,RFI D是物联网的构建基础和核心。中科院软件研究所孙利民提出我国应该着重发展以下关键技术:包括物体标识体系架构、通信和网络、安全和隐私、服务发现和搜索、软硬件、能量获取和存储、设备微型小型化、标准。在医疗卫生领域,物联网的主要应用技术在于物资管理可视化技术、医疗信息数字化技术、医疗过程数字化技术三个方面。 医疗器械与药品的监控管理借助物资管理的可视化技术,可以实现医疗器械与药品的生产、配送、防伪、追溯避免公共医疗安全问题,实现医疗器械与药品从科研、生产、流动到使用过程的全方位实时监控传统的 RFI D技术被广泛应用在资产管理和设备追踪的应用中,人们希望通过立法加强该技术在

物联网在智慧医疗中的应用

三江学院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物联网在智慧医疗中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工程学院(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讲师 起讫日期 2015.6.16—2015.6.23 设计地点电气自动化工程学院

目录 摘要 (3) 关键字 (3) 第一章什么是物联网 (3) 第二章智慧医疗的概念 (3) 2.1智慧医院系统:由数字医院,提升应用 (3) 2.1.1数字医院 (3) 2.1.2 提升应用 (3) 2.2 区域卫生系统:区域卫生平台,公共卫生系统 (4) 2.2.1区域卫生平台 (4) 2.2.2公共卫生系统 (4) 2.2.3家庭健康系统 (4) 第三章物联网在智慧医疗中的运用 (4) 3.1 智慧物联网在医疗系统中应用的原理和结构 (4) 3.2物联网技术在医疗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5) 3.2.1医护人员、病人等人员和诊室等区域实现智能可视化管理 (5) 3.2.2对病人隐私、医院重要医疗资料等事项智能化保密措施 (5) 3.2.3为远距离专家会诊提供方便和可能 (5) 3.2.4对进出医院的车辆实行精细化智能管理 (5) 3.2.5在医疗仓储、物资管理等多方面实现智能化保障 (6) 3.2.6在重点区域设置电子岗哨,确保信息和物资安全 (6) 3.3智慧医疗系统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6) 3.3.1对智慧医疗系统的建设和引进要采取要科学谨慎的态度 (6) 3.3.2对物联网感知系统应采取统一数据格式标准 (6) 3.3.3不同设备采取不同的感知手段有利于降低建设成本 (7) 3.3.4与原有系统有效整合、综合利用的问题 (7) 第四章智慧医疗系统在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7) 4.1对于智慧医疗系统的建设和技术的引用应抱有严谨的态度 (7) 4.2对物联网感知系统应采取统一数据格式标准 (7) 4.3不同设备采取不同的感知手段有利于降低建设成本 (8) 4.4与原有系统有效整合、综合利用的问题 (8) 第五章各国发展物联网在智慧医疗方面的措施 (8) 结束语 (9)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第二章 物联网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

第二章物联网在远程医疗中的应用 2.1我国远程医疗系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国家,医疗水平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别,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因此远程医疗在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远程医疗的探索。1988年解放军总医院通过卫星与德国一家医院进行了神经外科远程病例讨论。1995年上海教育科研网、上海医大远程会诊项目启动,并成立了远程医疗会诊研究室。目前经过验收合格并正式投入运营的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数十家医院网站,已经为各地数百例疑难急重症患者进行了远程、异地、实时、动态电视直播会诊,成功地进行了大型国际会议全程转播,并组织国内外专题讲座、学术交流和手术观摩数十次,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远程医疗事业的发展。 根据国家卫生信息化的总体规划,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提出了军队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三大工程”,并分别被列为国家“金卫工程”军字1、2、3号工程,其中军字2号工程即为建设全军医药卫生信息网络和远程医疗会诊系统。 尽管我国的远程医疗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是距发达国家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在技术、政策、法规、实际应用方面还需不断完善; 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对远程医疗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与通信、信息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我国幅员广阔,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医疗水平较低,远程医疗更有发展的必要,但目前仍然受到技术、法律和认识的制约。 为了实现对重症病人的监护,早期大多数医院采取了电视监控的手段,这就是远程医疗的雏形。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发展,为远程诊断、远程治疗和远程手术提供了技术平台。于是,现代意义上的远程医疗作为一项新的应用技术提了出来,并很快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2.2物联网技术的智能远程医疗系统构建 2.2.1智能远程医疗系统的定位 智能远程医疗系统的主要作用和目的在于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医疗行业的资源整合,优化社会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供具有个性服务、全面感知、智能监控等特点的智能远程医疗服务。其定位为:①政府:行业信息、市场监督、电子政务、公共政策;②家庭

医疗健康物联网为“健康中国”插上智慧翅膀

2016Vo1.32, No.10医疗健康物联网为“健康中国”插上智慧翅膀 2016世界物联网博览会 医疗健康物联网高峰论坛于 10月31日在无锡隆重举行。 国内外医疗物联网领域专家、企业家围绕“医疗健康物联网、可穿戴式产品的应用于产业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次高峰论坛由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江苏省卫生计生委、无锡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省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物联网如何改造现有医疗模式?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给出“健康医学工程需要物联网”的论断。他认为,未来医学应当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工程化、群体化、规模化的系统工程来解决数亿慢病患者的健康问题,更好地塑造社区、家庭及个人的健康模式。上海市医改办副主任许速分享了“制度+科技”的上海经验,他认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也离不开物联网技术。有关企业负责人介绍了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物联网技术有机融合医疗、居家慢病管理、急救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等方面的技术和案例。 本次论坛在国内首次发布了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医疗物联网无锡研究院编写的《医疗健康物联网白皮书(2016)》。白皮书由从事物联网技术、医疗健康物联网应用、产品开发等相关专家和学者历时2年、多次研究讨论共同完成,内容涵盖了技术、产品、标准、安全等多个领域,旨在为医疗健康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建设性指导意见,为政府部门提供最新行业资讯和决策信息参考,为医院和社区开展医疗健康物联网应用提供行业向导。 本次论坛还正式宣布了国内首个“医疗健康物联网产品测评中心”正式在无锡筹建。 “医疗健康物联网产品测评中心”针对医疗健康物联网产业的发展难点与重点,开展医疗健康物联网产品的数据格式、应用接口、信息安全等认证测评服务,为医疗信息传输过程提供测试,尤其是医疗健康物联网设备的数据和现有的医疗数据对接的格式和安全测试,这填补了国内物联网领域相关规范与测评服务的空白,对医疗健康物联网的产业化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会议期间,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医疗物联网无锡研究院组织召开了“国家医疗与健康物联网应用标准工作组”第一次会议,该工作组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牵头组建,经国家标准委员会于2016年6月8日正式复函成立,作为第6个国家级物联网行业标准工作组,负责开展医疗健康领域物联网标准开发与应用工作。 ■45岁荷兰研究人员采用元分析方法,对此前32项相关研究中,共31万名过早绝经女性 的数据进行了再分析。结果表明,45岁前绝经的女性,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其他女性高50%,脑血管病发病概率高出23%,因心血管疾病过早死亡的概率则高出了19%。 医学数字 9

00-物联网健康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方案(初稿)23

物联网健康服务云项目解决方案 一、项目背景 卫疾控发[2007]189 号《关于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通知》以及卫疾控发〔2011〕63 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的通知》的发布表明,医疗体制深化改革已着力面对我国人口老年化和慢性疾病年轻化问题,国家已将慢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升级为提高全民健康卫生水平的重要工作,通过推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是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提出实现目标的重要举措。几年来,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出钱出物,积极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大行动,其中,为创建慢病综合示范区,自主体检而开展的社区“和仁健康小屋”建设成为“重大工程”、“民心工程”,人们群众拍手称快。 “和仁健康小屋”,简单地说,就是公共卫生机构提供给人们的,用于体检测量、干预指导、健康宣教的场所。其特点是:群众自愿参与、自主健康、自我管理。其表现形式是:医患合作、人机互动、患者自助。 从我国社康中心“和仁健康小屋”项目的推进过程来看,“和仁健康小屋”项目的实施大大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极大地发挥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在疾病筛查、疾病预防、一般疾病医疗、慢性疾病管理控制、疾病康复与居民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医疗体制改革深化发展,建立分工明确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分析目前全国有关区域的社康中心“和仁健康小屋”项目,我们发现,“和仁健康小屋”取得成果的同时,尚需结合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职能,服务人群特点与疾病谱,确立有服务针对性、功能实用性与发展持续性的“和仁健康小屋”建设思路,合理规划“和仁健康小屋”功能,立足服务效果,注重应用流程,强化过程管理,以服务人群疾病筛查、疾病预防、慢性疾病管理控制、疾病康复与居民健康教育为核心,通过实施社区居民健康管理,辅助社康中心的疾病医疗,提高社区居民的卫生健康水平,达到不断改善服务人群生活方式,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缓解社区人口老年化与居民慢性疾病年轻化压力的目的。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基于“和仁健康小屋”项目建设综合考虑,提出了更具特点

物联网在医疗行业的运用

物联网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 1.医疗物资的监督管理 (1) 2.医疗信息数字化 (1) 3.远程医疗 (2) 4物联网智能医疗举例—:医讯通 (3) 4.1系统概述 (3) 4.2基本功能 (3) 5.物联网智能医疗举例二:医疗系统数据信息查询 (5) 6.物联网智能医疗举例二:医疗系统复杂事件处理 (5) 物联网涉及感知、识别、测量、定位、网络通信、微电子、计算机、软件技术等众多技术。在医疗领域,物联网技术主要可以应用于医疗物资的监督管理、医疗信息数字化和远程医疗三个方面。 1.医疗物资的监督管理 借助物资管理的可视化技术,可以实现医疗器械与药品的生产、配送、防伪、追溯,避免公共 医疗安全问题,实现医疗器械与药品从科研、生产、流动到使用过程的全方位实时监控。物联网技术在物资管理领域的应用方向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医疗设备与药品防伪。RFID标签依附在产品上的身份标识具有唯一性,难以复制,可以起到查询信息和防伪打假的作用,将是假冒伪劣产品一个非常重要的查处措施。 ◆全程实时监控。药品从科研、生产、流通到使用整个过程中,RFID标签都可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特别是出厂的时候,在产品自行自动包装时,安装在生产线的读取器可以自动识别每个药品的信息,传输到数据库,流通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记录中间信息,实施全线监控。通过药品运送及储存环境条件监控,可达成运送及环境条件监控,确保药品品质。当出现问题时,也可以根据药品名称、品种、产地、批次及生产、加工、运输、存储、销售等信息,实施全程追溯。 ◆医疗垃圾信息管理。通过实现不同医院、运输公司的合作,借助RFID技术建立一个可追踪的医疗垃圾追踪系统,实现对医疗垃圾运送到处理厂的全程跟踪,避免医疗垃圾的非法处理。 2.医疗信息数字化 物联网在医疗信息管理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医院对医疗信息管理的需求主要集中于:身份识别、样品识别、病案识别。其中,身份识别主要包括病人的身份识别、医生的身份识别,

感知健康、智能医疗——物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感知健康、智能医疗——物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即指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建筑、供水系统、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中,通过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个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进行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 “感知健康、智能医疗”是指在卫生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应用物联网相关技术,通过健康和医疗相关设备和系统间的信息自动集成及智能分析共享,建立旨在提供统一便捷、互联互通、高效智能的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智能医疗保健环境。 “感知健康智能医疗”的背景 中国正处在医疗改革的关键时刻,旧的医疗体制以及医疗保障制度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国家的核心议题。人口结构老龄化发展趋势,致使疾病和预防控制从原来的以传染病及其防治为主,转变到目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预防为主的模式。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3P”模式,发展到更加注重公民和社会参与的“4P”模式,即Predictive(预测性)、Preventive(预防性)、Personalized(个性化)和Participatory(参与性)。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强化个人责任成为现代医疗保健服务模式的特征,未来数字卫生工程技术的趋势将更加向基层社区和个人参与方向发展,更加贴近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本身。个人健康信息采集终端将融合在家庭和工作岗位,在重视信息收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信息的反馈和互动,一种实时的健康促进将成为可能。 据卫生部的统计,2008年中国健康医疗市场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本世纪前10年中国健康医疗市场年均超过10%的速度,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会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市场。但目前中国医疗产业占GDP的5.5%,而美国这一比例达15.5%,其他欧美国家都在8%~10%之间。 物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的现状 1. 国外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十分关注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2004年2月,美国FDA采取大量实际行动促进RFID的实施与推广,通过立法加强RFID 技术在药物运输、销售、防伪、追踪体系的应用。2004年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主管机关总务省(MIC)提出2006~2010年间IT发展任务“u-Japan战略”。该战略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高度有效应用,促进医疗系统的改革,解决高龄少子化社会的医疗福利等问题。2006年,韩国确立了“u-Korea战略”,其中提到要建立无所不在的智能型社会,让民众在医疗领域可以随时随地享有智慧服务。2008年底,IBM进一步提出了“智慧的医疗”概

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

目录 摘要 (2) 1引言 (2) 2 物联网 (3) 2.1物联网的标准定义 (3) 2.2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3) 2.3物联网的应用领域 (3) 3物联网在医疗卫生的应用前景 (4) 3.1远程医疗 (4) 3.2疾病控制 (5) 3.3药品生产、流通、医疗器械智能化管理 (5) 3.4数字化医院 (5) 4物联网在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现状 (6) 5网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应用的未来展望 (6) 参考文献 (7)

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 摘要 物联网概念”是在“互联网概念”的基础上,将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这个词,国内外普遍公认的是MIT Auto-ID 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在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同名报告中,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覆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自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是在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各国不可比拟的。 物联网的概念与其说是一个外来概念,不如说它已经是一个“中国制造”的概念,他的覆盖范围与时俱进,已经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 报告所指的范围,物联网已被贴上“中国式”标签。 “中国式”物联网定义 最简洁明了的定义: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3个重要特征。 其它的定义:物联网指的是将无处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设备(Devices)和设施(Facilities),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Assets)、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Mote),通过各种无线和/或有线的长距离和/或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应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Intranet)、专网(Extranet)、和/或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

物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物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 摘要: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物联网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物联网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应用。依托医疗行业巨大的市场机遇,物联网有望成为远程医疗行业又一个重要前沿。物联网能够使医疗设备在移动性、连续性、实时性方面做到更好,以满足远程医疗门诊管理解决方案。可以用于及时监测相关诊断信息。通过无线网的普及,提高效率、节省医院人手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物联网;RFID;医疗 1.引言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即指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建筑、供水系统、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中,通过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个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进行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正在从临床信息化走向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发展阶段,物联网技术的出现满足了人民群众关注自身健康的需要,推动了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产业发展。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能够帮助医院实现对人的智能化医疗和对物的智能化管理工作,支持医院内部医疗信息、设备信息、药品信息、人员信息、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储存、传输、共享等实现物资管理可视化、医疗信息数字化、医疗流程科学化、服务沟通人性化,能够满足医疗健康信息、医疗设备与用品、公共卫生安全的智能化管理与监控等方面的需求,从而解决医疗平台支撑薄弱、医疗服务水平整体较低、医疗安全生产隐患等问题。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针对医疗领域的客观要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有水平,研发了专门应用于医疗领域的远程医疗服务和远程医疗物品管理系统,通过具体应用,体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中国正处在医疗改革的关键时刻,旧的医疗体制以及医疗保障制度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为国家的核心议题。人口结构老龄化发展趋势,致使疾病和预防控制从原来的以传染病及其防治为主,转变到目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预防为主的模式。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3P”模式,发展到更加注重公民和社会参与的“4P”模式,即Predictive(预测性)、Preventive(预防性)、Personalized(个性化)和Participatory (参与性)。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强化个人责任成为现代医疗保健服务模式的特征,未来数字卫生工程技术的趋势将更加向基层社区和个人参与方向发展,更加贴近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本身。个人健康信息采集终端将融合在家庭和工作岗位,在重视信息收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信息的反馈和互动,一种实时的健康促进将成为可能。 据卫生部的统计,2008年中国健康医疗市场规模已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本世纪前10年中国健康医疗市场年均超过10%的速度,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会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医疗市场。但目前中国医疗产业占GDP的5.5%,而美国这一比例达15.5%,其他欧美国家都在8%~10%之间。 2.物联网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的现状 2.1 国外应用的现状 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十分关注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信息化建设。2004年2月,美国FDA 采取大量实际行动促进RFID的实施与推广,通过立法加强RFID技术在药物运输、销售、防伪、追踪体系的应用。2004年日本信息通信产业的主管机关总务省(MIC)提出2006~2010年间IT发展任务“u-Japan战略”。该战略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信息技术的高度有效应用,促进医疗系统的改革,解决高龄少子化社会的医疗福利等问题。2006年,韩国确立了“

物联网行业中的智能医疗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116262327.html, 物联网行业中的智能医疗应用 作者:李勃周鸣董立波等 来源:《移动通信》2011年第15期 【摘要】文章概述了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医疗领域的融合趋势;结合物联网在医疗领域的三大应用方向,具体介绍了相关技术和应用系统:最后以典型的“医讯通”系统为例,介绍了物联网智能医疗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具体实现。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医疗医讯通 1概述 物联网是利用传感器、执行器、RFID及各种智能装置对物理空间进行感知识别,依托通信网络进行传输和互联,利用计算设施和软件系统进行信息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和生产生活信息流的无缝链接,进而达到对物理世界的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 医疗领域是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物联网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条码化病人身份管理、移动医嘱,诊疗体征录入、移动药物管理、移动检验标本管理、移动病案管理数据保存及调用、婴儿防盗、护理流程、临床路径等管理中,均能发挥重要作用。物联网医疗应用有利于病人获得最佳的医疗效果,最低的医疗费用、最短的医疗时间、最少的中间环节、最满意的健康服务。 本文将以由北京邮电大学、广东兆鸿通信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珠海分公司共同合作的“智慧珠海暨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咨询”项目为支撑,深入探讨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医疗领域的应用情况。该项目,旨在对珠海市物联网在交通、医疗、农业、物流等应用领域做出整体的规划,形成完整的“感知珠海”的建设发展框架。 2物联网智能医疗的应用 物联网架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其中,感知层包括感知控制子层和通信延伸子层,感知控制子层实现对物理世界的智能感知识别、信息采集处理和自动控制,通信延伸子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 在生活需求已得到基本满足的今天,人们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物联网技术的出现,满足了人民群众关注自身健康的需要,推动了医疗卫生信息化产业的发展。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能够帮助医院实现对人的智慧化医疗和对物的智慧化管理工作,能够满足医疗健康信息、医疗设备与用品、公共卫生安全的智能化管理与监控等方面的需求,从而解决医疗平台支撑薄弱、医疗服务水平整体较低、医疗安全生产隐患等问题。 如何利用先进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成为智慧医疗的关键,那下面跟随蓝牙模块厂家云里物里科技一起来看下。 一、智慧医疗定义及基本内容 1.定义 物联网技术是未来智慧医疗的核心,其实质是通过将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网络技术、视频检测识别技术、GPS技术等综合应用于整个医疗管理体系中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从而建立起实时、准确、高效的医疗控制和管理系统。 2.基本内容 目前物联网技术在医疗行业中有多方面的用途,其基本内容包括: (1)人员管理智能化。实现对患者的监护跟踪安全系统,病人流动管理、出入控制与安全;婴儿安全管理系统、医护人员管理系统。加强出入婴儿室和产妇病房人士的管理,对控婴管理、母亲与护理人员身份的确认,在偷抱或误抱时及时发出报警,同时可对新生婴儿身体状况信息进行记录和查询,确认掌握新生婴儿安全。 (2)医疗过程智能化。依靠物联网技术通信和应用平台,实现包括实时付费以及网上诊断、网上病理切片分析、设备的互通等,以及挂号、诊疗、查验、住院、手术、护理、出院、结算等智能服务。 (3)供应链管理智能化。药品、耗材、器械设备等医疗相关产品在供应、分拣、配送等各个环节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依靠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医院资产、血液、医院消毒物品等的管理。产品物流过程涉及很多企业不同信息,企业需要掌握货物的具体地点等信息,从而做出及时反应。在药品生产上,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施对生产流程、市场的流动以及病人用药的全方位的检测。 依靠物联网技术,可实现对药品的智能化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