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作业】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习题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课时作业7[ 高考]

【长江作业】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习题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课时作业7[ 高考]
【长江作业】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习题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课时作业7[ 高考]

课时作业(七)

[学业水平层次

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

A.①—②—③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2.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 的说法。与此现象直接相关的箭头是

( ) A.①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后的太阳辐射,按照大气受热过程可以简单的表述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可见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①—④—②,B 对。第2题,“露重见晴天”,说明云层少,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幅度大,水汽因降温快而大量凝结成露,预示着第二天白天为晴天。

【答案】 1.B 2.C

3.“地势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说明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D.放射性元素衰变

【解析】据题意可见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由此可见近地面大气的热量来自于地面辐射。

【答案】 B

夏季,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农村地区,人们白天经常“晒水”(如图),以解决晚上洗澡的热水问题。完成下题。

4.“晒水”时,覆盖在桶口的薄膜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强太阳辐射B.增强地面辐射

C.增强大气辐射D.增强大气逆辐射

【解析】题文“晒水”时,覆盖在桶口的薄膜在白天太阳辐射最强时,强烈吸收太阳辐射。当太阳辐射变弱时,薄膜把吸收的热量以逆辐射的方式又还给水桶,提高了水的温度,D正确。

【答案】 D

下图为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若该地等压面弯曲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则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 A.A地温度高,气压低

B.垂直方向气流:A处上升,B处下沉

C.B地温度低,气压高

D.水平方向气流:由A流向B

6.若A位于海洋,B位于陆地,则此时 ( )

A.为白天,吹海风B.为白天,吹陆风

C.为夜晚,吹海风D.为夜晚,吹陆风

【解析】第5题,图示为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状况,由冷热不均导致,读图分析,A地气压高,温度低。A错。垂直方向气流,A处下沉,B处上升,B错。B地气压低,温度高,C 错。水平方向气流由A流向B,D对。第6题,若A位于海洋,B位于陆地,则海洋是高压,陆地是低压,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白天升温快,形成低压。风从高压吹向低压,所以为白天,吹海风,A对。

【答案】 5.D 6.A

下图中①、②是等压面,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a、b、c、d四处气压值最低的是( )

A.a B.b

C.c D.d

8.四点中气温最高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第7题,近地面气压最高,同一竖线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根据图中等压面可知,c处气压最低。第8题,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图中四地只有d处海拔最低,故气温最高。

【答案】7.C 8.D

9.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__,C表示________,D表示________。

(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是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4)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原因是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图分析,A表示大气和地面的反射,B表示太阳辐射,C表示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D表示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第(2)题,冬半年,晴朗的夜间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形成霜冻。这一原因与丙过程有关。第(3)题,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这一原因与甲过程有关。第(4)题,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所以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这与乙过程有关。

【答案】(1)大气和地面的反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2)晴朗的夜间少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丙

(3)多云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甲

(4)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乙

10.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A、B、C三点气压的变化规律,并说明原因。

(2)观察图中的数据变化,用文字叙述气温与海拔之间关系,并用所学大气热状况的知识解释其原因。

(3)在山坡B处的人们,白天和晚上感觉风向有何变化吗?

【解析】第(1)题,地势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第(2)题,海拔越高,距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第(3)题,在山顶与山谷之间形成热力环流,白天吹谷风,晚上吹山风。

【答案】(1)P A>P B>P C。地势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

(2)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海拔越低,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越多,气温越高;反之,海拔越高,气温则越低。

(3)白天风由山谷吹向山顶,晚上风由山顶吹向山谷。

[能力提升层次

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几个方面。结合下图,完成11~12题。

1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减弱了地面辐射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12.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解析】第11题,地膜覆盖类似温室效应,允许太阳光透射,将热量保存在地面附近,大气通过逆辐射把热量补偿给地面,从而有效提高地温。故选B。第12题,地膜可以反射部分太阳辐射,能增加光效;也允许太阳光透射,会增加地温;地面辐射的强弱取决于地温的高低;夏季不需要增加地温。故选A。

【答案】11.B 12.A

甲、乙两图示意两种常见的热力环流,读图完成13~14题。

13.甲图所示的热力环流( )

A.出现在白天

B.出现在夜间

C.此时陆地近地面为低压

D.此时海洋高空为低压

14.乙图中( )

A.市区气温高于郊区

B.市区气压高于郊区

C.在①地建设绿化带比在②地更合理

D.在②地布局水泥厂比①地更合理

【解析】第13题,从图中可见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是因为晚上海洋放热慢,形成低压,陆地放热快,形成高压。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相反。第14题,乙图为城市风,是因为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城市气流上升,到郊区下沉,然后在城郊之间,空气由郊区流回城区。因此在布局工业时,要把污染严重的企业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在此范围内可布置绿化带净化空气。

【答案】13.B 14.A

15.我国南海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以下是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

“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 ________ 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它也是一种________ ,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

(2)完成海陆风示意图。

(3)下面是调查获得的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统计表,依据表格数据分析结论:

最少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掩盖了海陆风。

(4)指出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的影响。

【解析】 第(1)、(2)题,海陆风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的。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第(3)题,解答此题要从表格中发现信息,然后分析原因。第(4)题,海风来自于海洋,带来丰沛的水汽,增加空气湿度,加强空气的流动,降低城市气温,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

【答案】 (1)海陆热力性质 热力环流 (2)如下图:

(3)冬季 冬季风强劲

(4)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