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讲出我们自己的法治话语

孙家红

世界上并不存在单一的法治模式,更不存在唯一正确的法治道路。对于这一问题,一定要保持清醒认识。

上世纪80年代,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进程,西方法治学说、理念越来越多地引入中国。当时不少学者翻译、介绍西方法学著作,在法治理论和话语构建方面借鉴西方。不可否认,西方社会关于法治的经验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认真研究参考。但必须认识到,它是在西方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是西方学者创设的关于如何运用法律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一套价值观念和理论学说。这一学说并不是一成不变或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西方资产阶级法治理论产生前后,也曾面临各种威胁和挑战。后来,由于西方国家长期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地位,其治理国家的主张就跟随资本扩张的脚步传播,并对其他一些国家产生了影响。

实际上,作为一种治理模式,法治并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只能看它是否适合一个国家治理的实际需要,因而法治在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别。即使同在西方国家法治这一框架之内,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别也没有抹平。甚至在同一法系之下,不同国家的法治运行状况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西方法治是一个极其笼统的学术概念,其话语表达各式各样。

在学术研究中,以往在借鉴西方法治理论时,有的学者由于认知局限,演绎出一些并不可靠的知识内容。还有不少似是而非的话翻译成汉语后,与原意相去甚远。这表明,我们以往引进的西方法治话语存在不少漏洞,学者们需要更为全面地认知西方法治,而不是有意无意地制造或传播一些查无实据的论断。

目前,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对西方法治理论照搬照抄、亦步亦趋,不仅无助于中国现实法治问题的解决,更形成不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们需要扎根自己的历史文化土壤,总结我国法治实践经验,回应自身法治实践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这样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成熟的法治理论。

我们应以人类法治文明演进的整体视野,汲取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法律

智慧,进一步增强学术研究的主体性,针对实际问题提出创新见解,讲出我们自己的法治话语。

(选自《人民日报》 2019年3月25日 10 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社会关于法治的经验有研究参考的价值,因为它是人类重要的文明成果之一。

B. 我们过去引进的西方法治话语存在不少漏洞,很可能与有些学者的有意为之有关。

C. 借助经济科技优势和资本扩张,西方治理国家的主张得以传播,影响极其深远。

D. 解决中国的法治问题,形成中国的法治理论,离不开自己的历史文化土壤和法治实

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以法治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为立论前提,得出“它在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的结论。

B. 文章采用引证法,有力地论证了“法治模式并非单一,法治道路也非唯一正确”的观点。

C.文章通过学者们对西方法治理论前后不同认知的对比,证明国内不少学者逐渐成熟起来。

D.文章按时间和逻辑顺序展开,论述了讲出我们自己的法治话语的必要条件和现实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只有全面认知西方法治,立足中国实际,才能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成熟的法治理论。

B. 西方法治理论学说的产生和发展整体上还算顺利,尽管期间也曾经受过一点威胁和挑战。

C.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国的学者们终于意识到学习西方法治理论对国内学界的危害。

D.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西方法治学说和理念就无法进入我国,也影响不了我国的法治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尽管我国不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但在一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厌学症”在不少贫困家庭中滋生、流行。

西南山区一个贫困发生率超过90%的村子,一名15岁义姓少年因为厌学,9月开学后就没按时上过学。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这个孩子终于上了七年级,但又经常偷偷逃学,如此反复四五次。

当地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经常厌学、逃学的孩子,学习成绩跟不上,觉得读书很辛苦,且面临社会上的各种诱惑,不少就去“混社会”。

在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某县,本该上学的孩子辍学务工现象突出,不少贫困家庭都抱有“读书无用,不如出去打工”的心态。

还有一些厌学者不愿意打工,只是无所事事地看直播、打游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党校教授盘世贵认为,通过脱贫攻坚,政府让贫困家庭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已没有过去的生存危机感,一些孩子觉得“不奋斗也有饭吃、有衣穿,读不读书无所谓”。

(摘自《半月谈》2019年3月25日)

材料二: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人生出彩靠教育,奋进追梦靠教育,教育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手段。

“厌学症”之所以成“症”,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让孩子生“厌”,二是还有比“学”更让孩子沉迷的事情。于前者来说,是少数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在“脱粉”。在网络原住民时代,内容上的填鸭式教育,加之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已跟不上农村孩子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于后者来说,是社会责任的缺失。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10岁以下网民约为3400万,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呈低龄化趋势。

针对一些贫困地区出现的“厌学”现象,解决之道恐怕还是要合力而为,寻找因地制宜的“组方”:让“读书改变命运”的道理显性化,让精准扶贫在“智”与“志”的层面有更多见贤思齐的样板;改变贫困地区辍学问题的解决思路,不要等到辍学再去做工作,而应把防辍作为教育的日常;加大对未成年人网络生活的引导与保护,给孩子们清朗的网络生存空间。当然,提升农村人口素质与教育的层级,也是解决贫困地区学生“厌学症”的基本逻辑。

越穷的地方越容易滋生的“厌学症”,是基础教育必须直面的现实课题,亦是扶贫攻坚发力的核心领域。听听贫困家庭对教育的看法、问问贫困学生对教育的期待,合力共治、用心用情,才能逐渐把“厌学症”遏止在萌芽状态,将辍学的孩子拉回明亮的课堂。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9年3月27日第2版)

材料三:

当我们谈到高考时,不能不提那句著名的“教育改变命运”。从现实来看,高考确实是很多人的命运转折点。在导演顾长卫看来,高考“就像一道光”;在张艺谋心里,“没高考,没现在”;在俞敏洪那里,三次高考经历更是人生不可多得的回忆。对许多人来说,高考犹如一盏照亮前程的灯,也像一台“命运交换机”。

最近几年,“读书无用论”在一些地方沉渣泛起,一些人对高考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于是,当众多历史亲历者讲述高考故事时,也有人说,时代发展到今天,高考早已不是阶层流动的唯一通道,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

这样的判断自然也不算错。在价值观日益多元、成才路径多样化的今天,高考确实不是也不应该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但是,我们并不能据此否认高考的价值。公允地看,对于多数人尤其是普通家庭的学生而言,高考依然是改变命运的主流方式。这种主流方式的角色定位,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改变。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高考,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会是什么模样?

(摘自《新华评论》2019年3月27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从根本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就必须坚信“教育改变命运”的道理,通过接受教育来让自己的人生出彩,让自己奋进追梦。

B. 脱贫攻坚让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摆脱了生存危机,导致他们产生了“读不读书无所谓”的想法。长此以往,这些地方很难真正脱贫。

C. 经常厌学逃学的孩子,在学习上陷入恶性循环,不少人过早地踏入社会。与辍学务工的孩子相比,那些只知道看直播、打游戏的厌学者更令人痛心。

D.高考改变了顾长卫、张艺谋、俞敏洪等人的命运,也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照亮了很多人的前程,生动地诠释了“教育改变命运”的道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如今,人们的价值观日益多元,成才的途径也多种多样,有些人没有参加过高考也能成功。所以,高考的确不应该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

B.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考仍然是众多中国孩子实现阶层流动的重要通道,也是他们改变命运的主要方式。如果没有高考,我国的发展前景堪忧。

C.遏制“厌学症”的蔓延,既是基础教育主管部门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扶贫部门攻坚克难的重要任务。此外,我们还有必要听听贫困家庭的心声。

D. “厌学症”的成因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师资力量薄弱,课堂教学不足以吸引学生;二是互联网对孩子们产生冲击,给他们带来了太多诱惑。

6.小明家境贫寒,厌学逃课,想辍学打工。请你结合材料,列出理由,劝他安心学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真正的猎手

华杉

张明在乌林,算不得真正的猎手。以前是,至少后来不是。

这完全是由于漆武。

漆武是外乡人。一年前不知哪天在镇外的普济寺安然住下就没有走的意思。开头,人们并不在意,直到有一天,人们才突然注意起这个人来。

原因是他从山里扛回一只豹子。人们就知道了他叫漆武,还知道他猎杀豹子的武器竟然是祖辈用过而现在早已弃之不用的古老工具——弩!

乌林,外围八百里大崎山。这里山高林密,断谷残涧,常呈浓雾弥漫之势,毒虫鸟兽出没无常。所以,乌林多猎手。然而,独自一人扛回一只豹子,这还是破天荒。

于是,漆武便很受乡人敬仰。

但也有好多人不服,特别是年轻的后生。张明就是一个。

让一个外乡人在这八百里大崎山逞强,这无疑是劈头让人打了一耳光!

张明就很想猎到一只豹子,最好是比那只更大一些。

张明不怕。原因是自己本就是乌林最出色的猎手。再说张明手中握的不是弩,而是铳!一扣扳机,轰响震山林,飞砂走石,就是铜头铁罗汉也会炸得千疮百孔,更何况血肉之躯的鸟兽!

于是张明就下决心一定要扛回一只最健壮的豹子。于是这一天张明就收拾好东西一个人进山了。

山高林深草密。等来到鬼见愁涧的时候,张明已是筋疲力尽,劳累不堪。其间也遇到过几只小兽,但张明都放过了,一心一意要猎只豹子。

喝了几口水,张明稍作喘息。正待前行,耳畔忽传一点轻微的声响。定睛看去,涧对岸赫然踱出一只大豹!而且是一只母豹。此刻,它正悠闲地到涧边饮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