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发展规划

交通发展规划
交通发展规划

四大系统工程:

一是公路路网系统工程。从郓城经济发展需要出发,围绕建设“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安全畅通、四通八达”的大路网体系,县域主干道路实现“三纵四横两环绕”,以郓城主城区为中心往周边以“米”字形辐射的路网,以农村公路为支脉,加快构建大路网,建成功能协调、布局完善、级配合理、规模适当、管理高效的公路网络系统,实现公路交通现代化。

二是港航运输系统工程。围绕郓城新河航道建设,将杨庄集港口建设成为地区性重要港口及航运中心,加快港口大型深水泊位、航道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公路、铁路、水路运输网络体系,完善配套功能,发展临港物流业。

三是城市公交系统工程。以优先发展公交作为城市交通发展导向,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优化运营结构,推广和普及节能环保的公交车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逐步建立起以快速公交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主体,以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与人口和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公共交通系统,为广大市民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周到、经济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用五年时间,使我县公共交通的便捷性、舒适性明显提高,公交出行成为广大市民出行的首选方式。逐步开通中心城区至李集、黄安、水堡、程屯等“半小时交通圈”城市的公交线路。

四是客货集疏运系统工程。“十三五”时期,围绕国家公路运输运输主枢纽规划,按照“一中心三片区”格局(一个中心,即潍坊主城区;三个片区,即滨海区物流、城区西片物流、城区东片客运),以潍坊港、高速公路、铁路和重点干线公路为依托,重点加快布局建设大型物流园区、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整合改造现有货运枢纽站场,

进一步拓展我市交通物流服务区域和功能;积极建设客运枢纽和换乘站,科学配置城乡客运资源,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客运资源共享,建设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城乡客运网络。同时加快以县市驻地为节点的客货运场站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城乡交通一体化体系。

五大管理:

一是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严格落实政府交通质量监督机构监管责任,进一步发挥其在质量监督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强监理、施工单位的诚信管理和监督考核,增强其在工程质量控制中的基础作用。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着力强化全员工程质量安全意识,强化全过程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强化全天候的工程现场监理,努力建立全方位的立体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形成良好的质量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杜绝质量问题发生。

二是狠抓安全管理。围绕开展“保畅通、保安全、树品牌、树形象”活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积极开展公路水运工程“平安工地”创建活动,不断强化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安全监管力度,认真排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督促抓好整改落实。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保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交通应急反应机制,建立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水上应急指挥系统,提高交通决策指挥、应急处置能力。

三是深化廉政建设。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机制,强化对工程建设、行政执法等重点岗位、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监督监察,进一步理顺治理公路“三乱”工作机制,推动行风转变,努力提高社会评价满意率。建立健全信访预警体系,主动化解矛盾,妥善处理各种来信、

来访事件,维护行业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

四是加强市场管理。着眼于引导交通运输市场、工程建设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交通运输业务,依法履行监管职能,建立起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建设和运输市场环境,有效提升行业管理服务水平。

五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交通物流、交通信息化等领域亟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搞好干部职工培训,不断提升交通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锻造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想干事、能干事、成大事”的高素质专业团队。

(四)发展任务

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资源和资金向最能体现交通先进生产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倾斜,向改善民生、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提高社会效益的方面倾斜,向提升行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方面倾斜,向注重生态文明、节能降耗、绿色低碳方面倾斜,向促进协调发展、区域平衡和均等化服务方面倾斜“十二五”时期,全市交通运输发展任务是:

1、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基础设施结构,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优化运输装备,提高服务供给能力。

(1)公路建设

力争到2020年,全县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公里。

到“十三五”末,争取实现全县道路四纵五横两环绕,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往周边“米”字形辐射的路网。

1. 杨庄集—张营公路由现在四级公路升级为一级公路的改造,张营经彭庄煤矿—黄堆集建设为二级公路,黄堆集—王官屯升级为二级公路,为一纵;

2. 聊商公路:郓城至程屯段,郓城—南赵楼升级为二级公路,为二纵;

3. 黄集刘仁-程屯牛那里段;金堤公路:牛那里-侯集孔垓段;金堤孔垓-220国道段;220国道-唐庙陈长,全线建设为二级公路,为三纵。

4. 沿黄公路:李集西武-张集东苑庄段;张集东苑庄-金堤水堡段;金堤水堡段-济董路段;济董路-黄安镇,全线建设为二级公路,为四纵。

5. 一横:巨鄄路

6. 二横:220国道黄安段;郭武路改建为二级公路;郭屯-随官屯镇王官屯,升级为二级公路;

7. 三横:济董路郓城全段

8. 四横:水堡肖垓沿金堤路—郓杨路段;潘杨路。

9. 五横:侯咽集镇邢庄-侯咽集镇;侯咽集镇-王沙湾-孟胡同-王屯-西季庄-程屯镇在现有乡村道路的基础上升级为二级公路。

10. 将郓苏路、郓杨路、郓赵路升级改造为一级公路,与济董路、220国道、聊商路共同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往周边“米”字形辐射的路网。

实现郓城县与周边地市高速公路互通、市县之间一级以上高等级

公路连接。新(改)建农村公路公里,加快危桥和县乡老油路改造步伐,巩固提升农村公路建设成果,打通“断头路”和穿村路,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

(2)港航建设

到2020年,郓城新河航道全面建设完成,并完成杨庄集港口的基础建设,新河航道按照三级航道标准共建设15公里,工程总投资12医院,建设完成后基本上实现公路水路运输的无缝衔接。

(3)城乡公共交通

到2020年,县区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达到10标台,公交线路达到条(线路见附一),城乡客车在现有线路的基础上增加条城乡公交线路(线路见附二),新增城乡客运车辆 42 辆,出租车新增50辆,城乡公共交通运营范围覆盖我县半小时生活圈,相邻乡镇十分钟生活圈,加快推进公交场站建设,改变我县公交场站严重不足的局面,探索建设中心城区快速公交系统、自行车租赁系统,逐步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主导地位。

(4)客货运站场

以完善县域客货场站布局为补充,加快建设与铁路、水路相衔接、集城市客运中转换乘功能于一体、实现“零距离换乘”的综合客运枢纽。到2020年末,完成郓城新汽车站建设并投入使用,新客运站按照二级车站标准建设。形成长途客车不进城的局面,缓解城区交通堵塞的压力。

(8)运输装备

积极推进出租车、城市公交发展新能源和混合动力车辆。稳步提高中高级客运班车比重,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客运的安全、实用、经济

型乡村客车。

积极发展集装箱、厢式、冷藏、散装、液罐、城市配送、甩挂运输车辆等专用运输车辆和多轴重载大型车辆。引导营运车辆向专业化、标准化、清洁化方向发展。加快更新、淘汰老旧车辆。

大力发展专业化、标准化、大型化船舶装备,培育我县船舶运力。

2、推进现代交通物流发展

以促进交通现代物流发展为导向,强化政策引导,提升服务品质,加快推进运输服务效率和水平提高。

(1)优化运输组织方式

大力发展新型货运组织方式。积极推进甩挂运输发展。贯彻落实部、省《关于促进甩挂运输发展的通知》,结合全省甩挂运输试点工作安排,制订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和鼓励措施,吸引运输企业、物流企业、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加盟,逐步扩大甩挂运输范围和规模,为发展现代物流、实施节能减排做出贡献。加快推进以港口为物流网络枢纽的集装箱多式联运发展。支持零担、快运、货运代理、城市配送以及利用班线客运为依托的小件快运等经营业务的网络延展。

(2)加快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拓展服务领域。引导和规范货运代理、无车承运人等运输组织主体的发展。鼓励公路货运站场(枢纽)经营主体和传统交通运输企业,用现代物流理念和物流技术,拓展仓储、分拨配送、流通加工、保税等功能,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促进货运枢纽站场加快向现代综合物流园区转型。鼓励有条件的道路运输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企业转型。

引导优势企业发挥市场组织和资源整合功能,扩大经营规模和服务范围、拓展经营网络,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化、

集约化、网络化的货运龙头骨干企业。

(3)大力发展农村物流

推进农村交通物流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在前期农村交通物流试点的基础上,支持具备条件的县(市、区)加快农村交通物流发展。鼓励适当拓展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和物流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深入农村的货运站、客运站,实现农村公路、运输节点与物流中心在规划建设上有机结合,结合各地特点,争取到”十二五”时期末,具备条件的县(市、区)都构建起农村交通物流服务体系,发展有特色的农村交通物流。

(4)引导运输企业信息化建设

引导货运企业建立车辆指挥调度、货物跟踪查询、订单处理及甩挂作业信息管理系统及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商务系统,推广应用电子商务技术。

3、提高客运服务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均等服务,政府主导、优化资源,规范管理”等原则,提升城际、城乡、农村公路客运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健全和完善惠及全民的交通公共服务体系。

(1)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

优化城乡客运网络衔接。打破城乡分割,统筹城乡客运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站点设施,对换乘枢纽、城乡道路、沿途公交车停靠站等公共基础设施和线网进行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加强农村客运与城市公交之间的衔接。积极推动城市公交向周边延伸。建立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协调共享机制,完善城乡客运一体化标准规范体系,促进服务规范化、标准化。

(2)大力发展农村客运

进一步提高客车通达率。农村客运网络化程度继续提高,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客车。整合资源,优化和调整农村客运市场结构。探索将农村客运的经营由线路划定改为区域划定,促进集约化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创新农村客运发展机制。建立以城带乡、干支互补、以热补冷的资源配置机制。创新农村客运组织模式,对于偏僻地区的农村班线,采取与地域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灵活运输组织方式。

(3)加强城市客运管理

完善公交服务网络。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完善公交专项规划,加快建立健全多层次、差别化、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提高公共交通线网的覆盖面和通达深度。

完善公交站场设施。加大城市公共交通停车场、首末站、公交换乘枢纽站和港湾式停靠站等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公共交通站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各类指向标识、线路图、时刻表、换乘指南等服务设施,建设和完善无障碍服务设施。

提高城市客运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城市公交的智能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包括城市公共交通在内的公共客运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对多种交通方式的信息查询、应急保障、安全监管、综合调度及动态监控等功能。加大区域交通一卡通、出租车综合监管与服务、公交与轨道交通智能调度与管理智能化系统应用。

建立城市公交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对公交服务质量、设施建设、安全运营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定价、调价机制。

加强出租汽车市场管理。加快建立出租汽车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制度,搞好出租汽车司机职业道德培训。完善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4)推行与其他客运方式差异化发展

积极应对综合运输体系中其他客运方式加快发展的挑战,引导道路客运企业创新经营理念和服务方式,不断优化线网布局,稳步拓展短途、多样化与个性化客运市场,逐步形成各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4、强化行业管理

以完善标准、规范行为、提升水平为重点全面加强行业管理。

(1)深入推进“四化”管理

完善“四化”管理标准体系。制定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服务标准和制度规范,进一步细化量化,在全行业形成较为完备的“四化”管理指标体系,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加快成果转化。进一步健全完善学习培训、推广应用和组织保障三大体系,积极搭建“四化”管理平台,加快推进“四化”管理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四化”管理品牌。在交通运输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领域,形成较为完善的“四化”管理运行体系,打造亮点突出的“四化”管理品牌群体,带动交通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破解管理难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提升“四化”管理水平的突破口,真正用“四化”管理的理念和办法去寻找对策、破解难题。

(2)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加强执法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执法人员资格管理、评议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积极改善基层执法人员工作条件,统一执法着装、装备和标识,加大对执法场所与执法装备的投入力度。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文明执法,提高交通执法水平。加强执法监督,促进执法检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升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3)全面加强市场管理

完善运输市场管理,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体系。以安全、节能减排和服务质量为重点,完善运输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对运输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和从业人员的诚信考核。加强企业经营行为监督检查。加强建设市场管理。进一步严格建设市场准入管理,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监理等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资质管理。推进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将信用评价范围扩大到项目法人、招标代理、勘察设计、工程咨询、设备材料供应等市场主体。

(4)加强建设和养护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项目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建设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明确责任,落实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完善养护管理政策法规体系,推进养护管理规范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养护市场管理体系。培育和促进专业化养护队伍发展,提高养护技术水平。开展公路养护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建立基于多功能路况快速检测系统的干线公路养护管理科学决策体系,实现路况评价及养护决策的信息化和制度化。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健全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探索建立农村客运站管养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农村客运站特别是简易站和

港湾式停靠站建成后的日常养护管理问题。

5、健全安全应急保障体系

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推进交通本质安全建设,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性,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出行提供运输安全保障,显著增强应对突发事件处置能力。

(1)提高交通设施和装备安全保障能力

继续加强公路安保工程建设,新建公路安保工程的同步实施。重点加强公路安全防护设施、标志标线交通工程设施等建设,动态监控、动态改造改造危窄桥,提高桥梁安全水平。推进客运站场、城市客运(换乘)枢纽、轨道交通建设。加强车辆技术管理,严格车辆综合性能检测。规范交通运输企业建立车辆保养维护制度,加强对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检查和维护力度,及时淘汰老旧车辆。

(2)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强化交通运输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管理。强化源头准入管理,提高运输企业安全准入门槛,规范运输企业安全生产行为。推进运输企业安全绩效考核和信用管理,强化企业安全监管,加强责任追究。强化交通建设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定和完善交通建设施工企业工程施工安全防护规程。大力实施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素质。加强交通运输建设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监理工程师等关键岗位的培训考核。

(3)构建和完善交通运输应急体系

构建和完善全市交通应急管理指挥中心,统一整合安全生产、安全监管与监测和应急处置方面的各类信息资源,连接省交通运输厅、市应急办等相关部门的应急管理指挥中心。继续完善水路、公路、城

市客运、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安全应急专项指挥系统建设。

构建和完善交通抢险保通体系。按照“规模适当、覆盖全面、合理分布、有效利用”的原则,根据交通运输厅规划,结合交通战备物资储备体系,统筹规划建设交通应急物资保障基地,配备大型交通专用抢险装备器材及装备。结合行业特点,加快建设和完善公路、水路施工、应急抢险保通、应急运输保障、危险品运输等专业专职安全应急队伍,建立与社会和企业救助队伍联动机制。

6、发展绿色交通

以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为重点,加快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行业建设,强化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1)节能减排

发展结构性节能减排。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优化交通运输资源配置,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水运等低能耗运输方式,倡导低碳型交通消费模式和出行方式。

推广技术性节能减排。积极采用混合动力汽车、替代燃料车等节能环保型营运车辆以及节能环保型营运船舶。

加强管理性节能减排。引导和鼓励交通运输企业发展先进运输组织方式,降低车辆空驶率,提高车船利用效率。发挥港口、公路枢纽站场在物流中的结点作业,引导运输企业向依托港口、公路货运枢纽的物流园区集聚,提高不同运输方式间货物换装效率,促进节能减排。

(2)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推行节约土地、岸线资源的政策和技术。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

线位资源和运输枢纽资源,协调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规划线路的线位走向和技术标准,提高枢纽利用土地资源的效率。

(3)加强环境保护

加强在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环境保护。全市新改建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强化环保意识,落实环保技术规范。在施工阶段,降低弃土和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妥善处理施工期间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对敏感路段设置环保措施。在运营阶段,制定并落实交通事故引发化学品泄露等事故风险防范措施,制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加强煤炭、矿石码头的粉尘防治,健全港口环保设施建设。

(4)加强生态保护

加强工程建设生态保护力度,优化公路建设路线,减少取弃土场、施工营地、施工便道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穿越或靠近生态敏感区且造成一定生态环境影响的己建公路,进行生态修复研究。

(5)加强节能环保监管

强化工程全过程节能环保监管。强化对交通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节能环保监管。严格执行交通建设项目节能评估、交通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竣工环保验收等监管制度。建立交通节能环保统计及考核机制。研究交通行业节能环保评价和考核体系。初步建立交通运输节能环保监测网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1、确保“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的地位和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十二五”交通发展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的一项行业专题规划,是我市交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须要确保规划的地位和规划实施的严肃性。

2、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建立考核监督机制。已纳入规划的建设项目要加快前期工作,要加强与发改、国土、环保等部门的协调,做好进度安排,确保“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未纳入规划的建设项目,应按照是否更加有利于加快我市交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交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加强我市交通重点领域发展,并统筹经济效益和显著改善民生的社会效益,根据相关专业规划,稳步开展前期工作。

3、加强对交通运输运行的跟踪分析,及时把握交通运输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时开展中期绩效评估与调整工作,保障规划实施。

(二)强化资金和土地保障

1、继续坚持“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投融资机制,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国内外经济组织和社会资本、民营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投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经营。

2、积极争取更多的中央和各级地方财政性资金投入交通运输公益性事业,完善政府公共财政投资为主、社会投资和企业投资为补充的筹融资机制。

3、积极争取国家、省级财政在燃油税返还额度外,对交通重点工程资本金给予专项补助。

4、加大对农村公路、农村客货运设施、安全监管和应急体系建设等投资力度;发展甩挂运输;研究制订促进现代交通物流、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城市公交和信息化建设、人才发展、绿色交通相关领域的投资政策。

5、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确保规划项目用地需求,积极争取土地指标,缓解土地供需矛盾。

(三)重视机制体制改革

1、实施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改革,建立公开透明、科学高效的基本建设项目管理体系和公平合理、规范有序的交通建设市场诚信体系。

2、加强财务和资金监管改革,建立起税费改革后资金管理与交通发展相适应的新的交通财务管理体制和资金监管机制。

3、大力推动本质安全改革,努力构建以主体责任清晰、人员素质过硬、技术装备先进、基础设施完善、应急处置有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4、继续推进交通行政执法改革,建立起行为规范、高效便民、保障有力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

5、坚持改革与开放并举、实行引资和引智并重,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力争在引进资本的同时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和技术装备。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依托重大建设工程、重点科研项目和科研设计、大专院校,加

强重点领域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培养。

2、加强交通运输建设、运营管理和运输服务领域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培养。

3、加强交通运输行业教育培训的基础条件和软硬件环境建设,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培训和职工培训,提高全行业人员素质。

4、加强行政执法人员培训。

(五)深化廉政建设

坚持以健全完善交通运输特色惩防体系为主线,加强监督检查,强化廉政教育,完善规章制度,深化纠风治乱,推进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创新,严厉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1、加强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交通转方式调结构、实施“八大系统工程”、强化“五大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

2、加强廉政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坚持常规教育、主题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四项监督制度”为主要内容,深化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3、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廉政制度、政风行风建设制度,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推进机制创新,逐步建立岗位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着力推进科技防腐机制建设。坚持廉政建设责任制,突出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落实、责任追究三个环节,确保廉政建设责任落实到位。

4、深化纠风治乱。以治理公路“三乱”为重点,建立纠风治乱快

速反应机制,加强对交通执法、基层服务窗口、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的监管,纠正粗暴执法、趋利执法、以罚代纠等违规违纪行为;深化政务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建设“阳光交通”,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5、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不断完善信访举报投诉机制,畅通群众投诉渠道,严肃查处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违规插手干预工程建设、违反组织人事纪律、违反财经纪律等违法违纪案件,努力营造清正廉洁的行业氛围。

五、2020年全市交通发展远景展望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设想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郓城县交通发展设想是:

到2020年,我市交通形成“能力充分、衔接顺畅、运行高效、安全环保、保障有力、服务优质”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发展水平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一)建成现代化公路网。到2020年,公路网规模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全市高速公路网全面建成,干线公路网络体系更加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化程度更高。

(二)港口建成综合性、现代化的亿吨大港,到2020年,港口功能由单一货物吞吐向客运、仓储、物流、临港产业、信息服务等多功能转变,全力拓展港口功能,壮大港口经济,由第一代港口向第二代、第三代转型升级。

(三)争取2020年前完成机场搬迁工作。

(四)以潍坊对天然气与原油需求为动力,打通潍坊与能源运输枢纽之间的管道连接,充分发挥管道运输的优势,为潍坊发展高效、清洁能源。2020年输气主管网能力达标,落实气源。

(五)建立“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客运网络体系、现代交通物流体系,实现交通一体化。建立一个基于现代智能交通技术的高度智能化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管理便捷的、服务质量高的现代化交通信息系统。

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 划纲要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一一年六月

目录 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发展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形势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发展思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指导方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总体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主要任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培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大力加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保障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完善人才领导体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开展人才资源统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强化人才资金保障................................ 错误!未定义书签。

2018年全国各地地理中考真题汇编:中国的交通

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真题汇编:中国的交通 一、选择题 【2018·连云港】33.连云港的小希同学乘坐火车到位于甘肃省会的兰州大学报到,这条铁路线是 A.兰新线B.京沪线C.陇海线D.京广线 【答案】C 【2018·济宁】2018“丝路经济国际论坛”国际学术会议在西安召开,来自国内外的31名专家学者做了专题报告。结合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完成13~15题。 13. A.陇海线、兰新线 B.京哈线、京广线 C.宝成线、陇海线 D. 京沪线、陇海线 【答案】D 14.会上,一位专家这样描述他的家乡:我的家乡四季如春,地形崎岖,长江咆哮而过,少数民族种类最多……这位专家的家乡在我国的 A.西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南地区 D.东北地区

【答案】A 15.会后,专家们去距会场23千米的西安标志性雕塑——“丝绸之路 A.铁路运输 B.水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航 空运输 【答案】C 【2018·德州】17.关于下图中我国铁路干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②线和③线是同一条铁路干线 B.②线和④线是同一条铁路干线 C.②线和⑥线是同一条铁路干线 D.①线和⑤线是同一条铁路干线 【答案】C 【2018·江西】读沪昆高铁主要站点示意图(图6),完成11~13题。 11.下列农业景观,在沪昆高铁列车上难于看到的是 A.牧场 B.水田 C.茶园 D.果园 12.上海一游客,乘高铁到赣北某历史名山旅游,其目的地最可能是 A.黄山 B.庐山 C.井冈山 D.南岭

13.沪昆高铁隧道最多的路段在 A.上海至杭州段 B.杭州至南昌段 C.南昌至长沙段 D.长沙至昆明段 【答案】11.A 12.B 13.D 【2018·滨州】为了更好地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2017年12月6日,西安至成都的高铁通车,千年蜀道进入高铁新时代。结下图回答18~19题。 18.西成高铁穿越秦岭山脉。下列关于秦岭一淮河一线 A.该线以北一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植被以暖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B.该线以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作物熟制一般是一年两熟到三熟 C.该线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油菜为主 D.该线以南交通以水运为主,经济林木以柑橘、苹果、茶叶为主19.西成高铁的开通,加速了沿线地区地域文化与资源的融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三峡的陡峭与兵马俑的气势恢宏让人叹为观止 B.电力资源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C.加强了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联系 D.降低沿线各站点城市的土地、房地产价格 【答案】18.B 19.C 【2018·苏州】图8为312国道(图中虚线所示),起点为上海市,终点为新疆的霍尔果斯市,全长4967千米,沿途经过八个省区。读图回答14~15题。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内容简介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内容简介 一、综合交通网规模与构成 1、规划2020年综合交通网总规模为338万公里以上(不含空中、海上航线、城市内道路和农村公路村道里程)。 2、综合交通网构成为:公路网总规模达到300万公里以上(不含村道),其中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65万公里,高速公路10万公里左右。铁路网总规模达到12万公里以上,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0%和60%,其中铁路客运专线和城际轨道交通线路1.5万公里以上。城市轨道交通线路2500公里。内河航道里程达到13万公里,其中国家高等级航道1.9万公里,五级以上航道2.4万公里。民用机场数量达到244个。沿海主要港口25个。输油气管道达到12万公里。 3、港口能力。沿海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65亿吨以上,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2.4亿标准箱,沿海及沿江港口煤炭吞吐能力达到12亿吨以上,港口的铁矿石接卸转运能力达到3.5亿吨以上。 二、综合运输大通道布局方案 综合交通网骨架由“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和国

际区域运输通道组成。其中, “五纵”综合运输大通道为: 1、南北沿海运输大通道。 2、京沪运输大通道。 3、满洲里至港澳台运输大通道。 4、包头至广州运输大通道。 5、临河至防城港运输大通道。 “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为: 6、西北北部出海运输大通道。 7、青岛至拉萨运输大通道。 8、陆桥运输大通道。 9、沿江运输大通道。 10、上海至瑞丽运输大通道。 国际区域运输通道为: 1、东北亚国际运输通道(含中蒙通道)。 2、中亚国际运输通道。 3、南亚国际运输通道。 4、东南亚国际运输通道。 三、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方案 1、综合交通枢纽层次划分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总体设计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总体设计·ITS 目录 背景及需求4 形势与背景4 机动车出行需求不断增加,时间与空间分布模式转变4 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建设与管理并重4 打击多样化交通违法行为,维持交通管理秩序4 打造绿色交通、节能减排的人居城市4

ITS信息服务体系形成新架构4 构建人性化执法服务环境,合理规划勤务信息5 规划定位5 强化指挥中心职能,紧密围绕“六大业务核心”开展城市ITS建设5 依托城市已建成及规划格局,细分业务重点,构筑城市ITS感知网格5 “打基础、上业绩、出成效”三年三大步,合理推进城市ITS进程6 以人为本,推进人、车、路、环境协同发展6 规划目标6 提升全城路网实时态势监控和交通秩序监管水平6 打造全城一体的城市智能交通数据中心6 提升交通管理分析的智能化程度,加强涉牌违法目标车辆的打击能力7 提升应急指挥协作水平,加强应急处突综合调度能力7 提升道路科学辅助决策能力,优化路网渠化、信号配时等交通管理措施7 增加互联网+智能交通应用,增加道路交通信息交互能力,提升城市交通形象8 提高系统运维和数据运维的自主分析能力,提高智能交通系统健壮性8 提升业务需求迅速转换为实际系统建设落地的能力,打造城市交通管理亮点8 系统总体设计9 城市智能交通总体建设规划9 围绕六大业务核心开展ITS子系统建设10 以人为本开展交通信息交换平台建设18

背景及需求 形势与背景 机动车出行需求不断增加,时间与空间分布模式转变公众机动车出行需求不断增加、时间与空间分布模式转变、交通拥堵范围与程度扩大,需要ITS构建宏观调控手段。 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建设与管理并重 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建设与管理并重,在大规模进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需要ITS软环境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提速。 打击多样化交通违法行为,维持交通管理秩序面对日益严峻的交通管理需求,通过开展多种专项整治活动,打击机动车闯红灯、行人闯红灯、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非法占用公交车道、道路逆行压线等行为,规范出行交通新秩序。 打造绿色交通、节能减排的人居城市 打造绿色交通、节能减排的人居城市,引进先进的IT手段,通过交通物联网等技术,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降低交通污染,实现“智慧交通、低碳出行”。 ITS信息服务体系形成新架构 城市交通信息服务,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智慧交通、低碳出行、感知全程”的公众出行服务理念,全力打造城市ITS信息服务体系新架构。

综合交通体系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综合交通体系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目录 前言 一、发展现状及“十五”面临的形势 (一)综合交通发展成绩显著 (二)综合交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十五”综合交通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发展方针和目标 (一)发展方针 (二)“十五”发展目标 (三)2010年发展设想 三、“十五”综合交通建设重点 (一)铁路 (二)公路 (三)沿海港口 (四)内河航运 (五)民航 (六)管道 (七)城市交通 四、“十五”综合交通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 (二)广开资金渠道,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三)交通价格改革 (四)推进交通运输技术进步 (五)扶持西部地区交通发展 前言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继续加快交通运输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 本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的重点专题规划,是指导和组织2001年至2005年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包括综合交通发展现状和未来形势的分析,“十五”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方针和目标、发展重点以及主要的政策措施等内容。 一、发展现状及“十五”面临的形势

(一)综合交通发展成绩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消除交通运输严重的“瓶颈”制约,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增加投入并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推进了交通运输的改革与发展,使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落后被动的局面初步扭转。综合交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主要有: 1、基础设施快速发展,运输能力不断增强。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枢纽机场、国际航运中心为重点的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交通运输设施条件和装备技术水平,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和铁路提速成为九十年代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形象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2000年末,铁路营业里程6.8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6000公里,其中复线里程2.16万公里,电气化里程1.5万公里,分别比1995年增加4700公里和53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40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2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1.27万公里,公路已通达99%的乡镇和90%的行政村,分别比1995年提高1.9和10个百分点;民航机场129个,比1995年增加11个,航线1120条,比1995年增加323条,航线里程151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39万公里;输油(气)管道2.5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7800公里;内河千吨级以上航道7855公里,比1995年增加1140公里;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646个,比1995年增加164个。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使交通运输在满足运输需求、降低运输成本、节约运输时间、提高运输质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铁路运输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公路交通状况明显改善;港口压船压港减少;民航干线运输基本适应需求。2000年全社会货运总量135亿吨,比1995年增加11亿吨,货物周转量43359亿吨公里,比1995年增加7629亿吨公里;全社会旅客运输总量146亿人,比1995年增加29亿人,旅客周转量12188亿人公里,比1995年增加3186亿人公里。城市交通发展速度加快,目前全国668个设市城市中有613个城市有公交设施,公共交通车辆21万辆,地铁线路120公里,出租汽车79.1万辆;城市道路长度15万公里,道路面积18亿平方米。总体上,运输紧张状况有较大程度的缓解。 2、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开始得到发挥。从“八五”开始着手建设的全国综合运输大通道骨架已初步形成,由铁路、公路、内河和沿海港口组成的煤炭运输通道,以沿海主要港口为龙头、后方各种运输方式为集疏运的外贸货物运输通道,以沿海和长江港口为重点的原油、铁矿石运输通道运输能力大幅度增加,运输效率不断提高,通过高速公路建设、民航运输发展、特别是铁路的提速,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客运快速通道框架基本形成,服务质量明显改善。经过不断调整和优化,客货运输依赖单一或少数运输方式的运输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开始得到较好发挥。2000年与1980年相比,货物周转量中,铁路比重由48%降为31.4%,公路比重由6%上升为13.8%,水运比重由42%上升为53.2%,管道比重仍维持1.6%左右;旅客周转量中,铁路比重由60.6%降为36.8%,公路比重由32%上升为54.2%,水运比重由5.7%降为0.8%,民航比重由1.7%上升为8.2%。公路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现,铁路、水运的长距离、大运量的优势得到了较好发挥。 3、交通运输改革取得进展。运输管理体制与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铁路全面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提出“网运分离”的改革方案,公路、内河和海上运输基本实现“政企分开”,国有大中型运输企业通过重组、改制,现代企业制度正在建立。交通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投资渠道与投资方式多元化格局正逐步形成。运输价格改革稳妥推进,公路、内河水运等运输方式运价基本与市场接轨。不同行业与多种经济成分参与运输经营,运输市场竞争机制正在建立,运输质量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用户已开始有可能通过运输市场选择经济、合理和服务质量高的运输方式及运输企业。

中长期发展规划

中长期发展规划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竹铺中心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为认真贯彻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深刻理解我县“促进公平,强基固本,提高质量,改革创新,服务发展”教育工作方针,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理清学校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有效的办学策略,加快我校的发展速度,特制订我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根据学校“两继三自四生成”的办学思路,确定学校2011—2020年的发展目标:2015年前,成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2020年前,将学校办成一所全区一流的、特色鲜明的示范性普通高中。把中山中学建成有深厚文化内涵、现代教育理念的自治区一流示范性普通高中,培养全面发展、有特长、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合格劳动者。(二)阶段目标: 1、2012年前,完成学校改造一期工程(新教学楼启用),成为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立项建设学校。 2、2014年前学校改造全部完成;新校区完成规划。 3、2015年前,初中部完成剥离;在校高中生达到30个教学班,通过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新校区建设启动。 4、2017年,新校区启用。两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完成。 5、2020年前实现把中山中学建成有深厚文化内涵、现代教育理念的自治区一流示范性普通高中。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学校德育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三风”。 1.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与养成教育。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五爱教育”为核心,以“八荣八耻”为指导,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活动主题,在学生中扎实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组织学生学习新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纲要》,落实德育常规,以开展多种形式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拓宽德育途径,探索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和针对性。 (1)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活动主题,以地方的德育基地、地方文化等教育资源为载体,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民族精神为目标,广泛进行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2)进一步细化、规范学校的德育活动,制定德育工作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计划,落实工作制度与要求。深入学习贯彻新的《中学生守则》为重点,通过开展“文明班级”评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与语言文明习惯。有计划地抓好以重大节日、纪念日、民族的传统节日为契机的系列教育活动,积极有效地开展“读书、大手拉小手、学雷锋行动、社会实践、春秋季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与祖国的思想,培养学习探究与体验的热情。 (3)建立健全并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开展社会服务、劳动、社会实践与体验活动。艺术节、学雷锋等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劳动思想与技能,增强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性,培养良好的学风。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动态趋势分析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动态趋势分析 0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确定交通运输系统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当前构建我国交通运输系统所必须认真考虑的个问题[1,2]。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该系统是否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蓝图,并以此为依据,具体指导该系统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其次,一个系统的合理发展,还必须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明确具体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该系统的发展目标[3,4]。因此,研究我国的交通运输系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动态趋势对我国的交通事业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1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1.1交通规划 目前,交通规划呈现出持续化、民主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越来月重视,人性化交通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体现人性化的方面,大家更为重视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方式,同时,对道路的分级和城市密度的改变也有了新的思想方法。 1.2决策模式 专家决策作为一种理性的决策,将人、环境、经济、社会、体制等一系列系统中的各种行为的发展趋势和动态的交互影响整合起来考虑。在具体决策技术上将经验规则、专家知识、系统关系等描述手段用于建立相应的定价模型[5]。同时,还要充分结合民主决策,考虑交通运输规划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便捷性,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系统做贡献,更好地服务人民。 1.3交通政策 提到交通政策,难免要考虑到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即战略层面、规划层面和应用层面。虽然这三个层面的交通政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但从国家层次及总体规划上来看,都体现了交通政策的可持续、一体化、民主化的原则。在具体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把应用层面的交通政策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针对交通设施硬件建设和针对交通工具两类。 1.4交通管理 目前,交通管理模式发展方向是一体化和智能化。一体化是传统交通管理模式在整体论、系统论指导思想下的新发展,包括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客运系统和货运系统、交通运输规划与交通运输运营、土地规划与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交通诱导、交通运输系统结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城市与乡村交通的一体化等。而在智能化的发展上,体现于计算机技术逐步引入交通规划中,包括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交通引导、交通运输系统结构的优化等方面。 1.5交通技术 交通运输系统制定了可达、快捷、安全、舒适、可持续的目标,在科技的保障下实现的。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现代科技提供了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各种智能技术的应用;在交通工具方面,现代科技提供了能源、材科、机械制造和控制等诸多技术的发展。 2交通运输发展方向 2.1智能运输系统的提出 目前,我国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加,交通拥挤阻塞、交通事故频发及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与日俱增。通常考虑到最直接的解决方法是修建道路,不过仅考虑单一因素道路因素或车辆因素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的。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交通运输系统中将人、车、路进行综合考虑,融入了先进科技、有着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智能运输系统(its)就由此诞生了,这也是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

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 ~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一一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现状 (2) 二、形势要求 (3) 三、发展思路...........................................5(一)指导方针.................................................5(二)总体目标. (6) 四、主要任务...........................................7(一)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培养.................................7(二)大力加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10(三)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17) 五、保障措施..........................................18(一)完善人才领导体制........................................18(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9) (三)开展人才资源统计........................................20(四)强化人才资金保障. (20) 前言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以至今后十年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关键时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人才保障能力,将深刻影响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进程和效率。

为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交通运输人才发展,按照中组部关于编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根据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部编制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工作。 1 一、发展现状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随着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的大建设大发展,全行业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结构不断改善,人才素质不断提升。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共有从业人员3429万人,其中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1142万人,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571万人;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03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17万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6万人;共有技能人员1420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800万人,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38万人;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受到国家级和省(部)级表彰、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技能竞赛奖励、享受国务院和各省(市、区)人民政府“政府特殊津贴”的人数达到14142人;与此同时,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加大人才评价与发现力度,评选出一批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优秀人才。大批优秀人才快速成长,已成为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行业人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相对短缺。面对日趋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解决交通运输重大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保障、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科技难题的科技领军人才相对匮乏;高 2 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的高技能人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有关目标要求。二是人才的专业与地区分布不够合理。现有人才尤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于交通工程科技研发、勘察设

区域地理——中国的交通运输

第8课时中国的交通运输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并能合理选择不同的运输方式。 2.能够在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图上准确指出或填出铁路干线的名称。 3.能够按一定要求选择、组合运输线路。 4.能够结合我国的交通运输建设,学会分析影响我国交通运输线路的区位因素。 提示:①京包—包兰②南疆③兰新④青藏⑤成昆⑥京哈⑦陇海⑧京沪⑨京九⑩京广?南昆 考点一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概述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公路、水路(海运和河运)、航空、管道等。 2.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合理选择

[特点提醒]影响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因素主要有:①货物的性质;②货物的数量;③运距;④运价;⑤时限等。 下图为中国省(区)际大宗铁路货流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各箭头运输的主要货物和交通运输线对应正确的是() A.①小麦——京哈线 B.②大米——沪杭线 C.③天然气——陇海—兰新线 D.④煤炭——京包线 (2)据图可知() A.通过铁路向中东部地区运输的货物多于向西部地区 B.东南沿海地区的铁路货流量多于北方地区 C.运出量最大的省份是四川省 D.运入量最大的省份是广东省 解析:第(1)题,从图中代码显示的货运方向可知,①为三江平原商品粮基地,小麦靠南北向铁路向内地运输; ②处于鄱阳湖平原,向东的铁路应为浙赣线;③地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运输方式主要是西气东输管道;④是晋煤外运的大秦线。第(2)题,从箭头货运数量上判断,通过铁路向中东部地区运输的货物多于向西部地区运输的货物。 答案:(1)A(2)A 考点二中国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交通网密度差异 东部运输网稠密,西部稀疏。 2.铁路运输 (1)线路格局:以北京为中心,京广线和陇海—兰新线为主干,构成大致呈五纵、三横的基本框架。 (2)主要南北向铁路干线:A京沪线、B京九线、C京广线、D焦柳线、E宝成—成昆线、京哈—沈大线。 (3)主要东西向铁路干线:①京包—包兰线,②陇海—兰新线,③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4)主要铁路枢纽:a包头、b郑州、c武汉、d宝鸡、e徐州、f株洲、g成都。 【点拨】亚欧大陆桥 亚欧大陆桥是指横跨亚欧大陆、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联运的运输方式。新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等港口,比北线缩短行程3 000 km,时间缩短一半。

智能交通系统完整解决规划方案.docx

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案

目录 一、概述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智能交通系统总体设计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必要性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目标 ...........................................错误 !未定义书签。 3.智能交通系统整体架构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智能交通系统应用架构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主要子系统应用设计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高清卡口系统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高清电子警察系统 ...............................................错误 !未定义书签。 3.道路监控系统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信号灯控制系统 .................................................错误 !未定义书签。 5.交通诱导和信息发布系统 .........................................错误 !未定义书签。 6.智能公交系统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DOC)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作为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迅速,综合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布局和结构得到改善,设施装备水平较大提高,运输能力显著增强。但从总体上看,交通运输仍然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瓶颈”制约尚未完全消除,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任务,需要加快建立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满足经济社会对运输的总需求。为明确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交通运输资源,发挥综合交通的整体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综合交通网涵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通过在地理空间上和功能上的有机组合、衔接,形成网络布局,构成了综合交通体系的基础。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构建一体化整体最优的综合交通系统为目标,遵循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地理特征,对各种运输方式按照其经济技术特征进行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突出各种运输方式优化、衔接和协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网络总体规模与构成、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方案,以及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从局部最优上升到整体最优,进而提高我国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和综合效益。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是指导各种运输方式布局和发展规划的依据。本规划已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能源、工业等相关规划进行了衔接,今后,将根据交通运输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适时对本规划有关容进行修订和调整。 一、综合交通网现状评价 (一)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建设,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交通网络总量已初具规模,网络布局和结构明显改善,技术水平日益提高,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到2005年底,全国运输线路总里程达

智能交通系统(ITS)市场分析和个人市场拓展规划

智能交通系统(ITS)市场分析和个人市场拓展规划 根据几日来对于公司课件的学习,以及网上资料的查阅,现将我对于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市场分析以及个人市场拓展规划罗列如下: 第一部分:智能交通系统(ITS)市场分析一、市场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交通管理和交通工程逐步发展成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是在较完善的道路设施基础上,将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集成运用于地面交通管理所建立的一种实时、准确、高效、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它是充分发挥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潜力,提高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缓解交通拥挤的有力措施。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交通智能化取得长足发展。以示范、试点工程建设为依托,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在交通运输动态信息采集和监控、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交通运行综合分析辅助决策和交通信息服务四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公路交通信息化发展开始进入协同使用和综合服务的新阶段。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对城市建设的格局,尤其是对道路建设的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它要求城市道路建设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可以提高城市道路的等级水平。其次,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可以影响城市的土地使用状况,减少道路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利用水平,扩大道路的容量。这样,和大量投资于道路建设来解决城市交通

问题来对比,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资金,而且保持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城市的发展预留了更多的空间。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立更加全面、高效的交通运输运行监测网络,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交通运输系统全网联动、协同使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在提升运行效率、服务公众出行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长远来看,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在交通运输的各个行业和环节得到广泛使用。但从目前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发展战略、路网建设规模、道路交通管理以及ITS在中国的研究和使用情况,在未来几年内,ITS主要使用于我国的城市交通和城际交通这两个领域。“十二五”期间,中国在200个以上的大中型城市建立城市交通指挥中心。中心将集公安交通综合业务管理、视频监控、信号控制、交通信息检测、GPS车辆定位、通信调度指挥及交通信息发布等系统于一体,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和交通信息,以最小的资金投入和最大的性能指标实现面向中等以上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门业务管理规范,科学组织交通,提高现有道路通行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逐步实现交通管理现代化。在城际交通方面,伴随着中国高速公路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建设里程的不断增加,高速公路管理所需工程设施,特别是高速公路的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需求量将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已实现了跨省区市高速公路的联网收费管理和跨省区市示范工程,未来将进一步实现跨省区市区域联网收费,从而实现高速公路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

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大纲

附件1 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大纲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4年12月

目录 一、发展现状 (1) (一)发展成就 (1) (二)存在问题 (3) 二、发展要求 (3) (一)形势要求 (3) (二)需求分析 (6)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10) 四、主要任务 (13) (一)基础设施 (13) (二)运输服务 (15) (三)科技进步与信息化 (17) (四)绿色交通 (17) (五)安全与应急保障 (17) (六)全面深化改革 (17) 五、政策措施 (18) 附表: (20)

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大纲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进一步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编制总体上要体现交通运输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要体现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战略举措的任务要求,体现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发展要求,体现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要求,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近远结合、突出重点,为指导“十三五”时期我省综合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就 从我省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各个领域总结“十二五”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成就,有定量数据和典型案例支撑。总体评价“十二五”期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分析评价“十二五”期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调整、转变方式、改善民生、规划制定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1、基础设施 重点分析“十二五”期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交通基础设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和建设及养护管理进展情况,各种运输方式营运总里程规模及等级结构优化情况,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前言 ”十二五”时期,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交通运输也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国务院批准交通运输部的职责和工作要求, 我部组织编制了《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以保障和改进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为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 积极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规划》包含了综合运输、公路交通、水路交通、民用航空、邮政服务以及城市客运管理等方面, 反映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提高运输服务水平, 加强养护管理, 强化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提高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 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提高行业发展软实力等内容, 体现了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描绘了交通运输未来发展的蓝图, 提出了交通运输发展的行动纲领, 对”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纵观国际国内形势, 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加, 发展格局面临深度调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 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 必须清醒地看到, 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面对新的发展形势, 交通运输发展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趋势, 紧紧抓住战略机遇, 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加快交通发展方式的转变, 大力发展现 代交通运输业。 第一节发展需求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进一步增强交通运输保障 能力 根据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预期, GDP将年均增长7%, 城市化率将从47.5%提高到51.5%, 外贸进出口将保持8%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交通客货运输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预计到”十二五”末, 公路客货运量分别达到400亿人、 300亿吨。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8亿吨。内河货运量达到38.5亿吨。民航客货运量分别达到4.5亿人、 900万吨。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在的基

智能交通整体解决方案

智能交通整体解决方案 1.智能交通建设目标 交通的本质是将“人、车、路”的内部要素进行相互关联,其结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内部要素之间的整合协同,还受地理环境、产业结构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外部环境的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系统中不确定的因素越来越多,如何有效的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交通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基于此,智能交通的整体框架主要划分为物理感知层、软件应用平台及分析预测及优化管理的应用。其中,物理感知层主要是对交通状况和交通数据的感知采集;软件应用平台是将各感知终端的信息进行整合、转换处理,以支撑分析预警与优化管理的应用系统建设;分析预测及优化管理应用主要包括交通规划、交通监控、智能诱导、智能停车等应用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利用先进的视频监控、智能识别和信息技术手段,增加可管理空间、时间和范围,不断提升管理广度、深度和精细度,以达到以下4各目标: ?提高通行能力; ?减少交通事故; ?打击违章事件; ?出行信息服务; 智能交通整体应用框架图如下图1所示: 球机 ... 高清摄像机 ... 交通信号、诱导屏

2. 智能交通组成部分 智能交通整体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信号控制、视频监控、智能卡口、电子警察、信息采集和处理、信息发布和信息服务等板块。 2.1 信息综合应用平台 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并非将各个子系统在数据和空间信息在物理上的简单堆砌,而是在数据层面实现真正的融合和统一,并基于这些统一的数据实现城市交通的综合管理职能,真正成为“无缝集成管理、综合信息分析”的应用平台。 通过整合集成各个子系统,集视频监控、事件检测、数据分析、诱导发布、违章记录为一体的先进交通综合控制平台。达到可视化智能管理与控制和管理决策辅助支持,实现常态下的日常综合交通管理和违章执法,以及面向事件的联动控制和应急处置具有系统监控功能、事件检测功能、交通诱导功能、电子警察功能、事故处理功能等。大幅提高交通网络的运行效率,有效地解决交通拥挤的问题。 当一个事故或报警产生上报或者发生时,由监视模块负责向管理员工作站发出警报提示,之后根据事故的级别地点等在地里信息系统上标注出相应的信息,并根据相应规则标注出有效的监控摄像机、信号机、GPS警车、卡口等电子设备为综合指挥提供支持。同时根据相应的预案提出需要通知的相关人员名单,由管理员确认后对相关人员发出通知。之后,指挥决策者可以根据电子地图上反映的情况快速合理的部署解决方案。直至事件处理完成。整个操作过程都会有相应的日志记录,以便为以后更好的处理同类事件提供依据。 2.2 信号控制系统 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交通管理系统的中枢,其管理和控制手段的优劣直接影响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或疏通的效果。虽然城市道路交叉口信号控制有改善交通流秩序与保障安全的优点,但是若不能提供优化的控制,将会产生交通流停顿与拥堵的负面效果,会成为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 信号控制通常具有控制系统和网络发布控制指令,业务应用软件根据业务要求和规则提供现场及周边状况,与专业控制系统如“动态信号灯控制系统”联动发布控制指令,或者直接与技术信号设备如“特殊通道信号灯”联动发布控制指令。随着技术信号设备管理使用应用模型得以建议、验证和修正后,才会依据预案或是说方案,根据现场情况是说智能控制。 2.3视频监控系统 交通监控系统对摄像头实时采集交通路口信息,系统将传回的交通视频信息进行智能化提取和行为分析。根据城市监控区域的不同,根据不同的场景部署相应的采集设备。通常选择高清枪型网络摄像机对固定区域进行监视,选择高清至高云台摄像机作为至高点远距离大范围监控,或者高清高速球型网络摄像机

成都市新一代智能交通发展规划主要工作内容1

《成都市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规划》 一、主要研究内容 (一)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现状分析 在成都市交通运输现状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简称:ITS)发展的现状,了解所建ITS系统的规模与功能,所用ITS技术的水平,挖掘所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尤其是区域、体制、部门、行业等各方面因素。有目的性地选取相关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调研,调研内容包括成都交通运输系统现状、存在问题、对ITS的需求等方面。 (二)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需求分析 总结分析国内城市智能交通建设管理的教训,借鉴分析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相关经验,规避普遍性问题,紧密结合成都市ITS的现状与特性,从城市交通信息化基础设施、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信息与诱导、紧急救援、城市公共交通等方面,梳理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需求。 (三)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战略规划 ITS发展战略是指在ITS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成都市ITS和交通发展本质规律的把握,结合成都市社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等发展趋势,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出发,分析成都市ITS长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从而形成战略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制定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总体框架,提出系统总体逻辑和架构、系统建设路线选择、总体建设内容及近期、中期实施规划与远景展望等。 (四)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体系框架 ITS体系框架由用户服务定义、逻辑框架设计、物理框架设计和应用系统分析等四部分组成。

对成都市智能交通建设的总体框架进行具体描述,提出系统技术架构、分层结构和数据交换、管理模式、系统运行架构和系统总体构建方案和物理架构、系统建设技术条件等; 通过定义成都市ITS的系统结构,明确ITS与外界及ITS各组成部分间的信息交互和系统集成方式,为系统充分整合提供依据,并为ITS的系统规划、设计和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规划 以成都市ITS需求分析为基础,ITS发展战略为指导,ITS体系框架和服务体系为依据,制定成都市ITS发展规划。本规划将作为今后成都市ITS建设的主要依据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 (1)总体规划。概括出成都市ITS的总体发展目标与总体建设内容; (2)分期规划。按照部门划分,分别提出成都市ITS发展的近期(5年以内)、中期(5-10年)、远期(10年以远)规划; (3)近中期重点项目规划。提出成都市各相关部门近中期重点实施的项目。 (六)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集成模式 对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集成性进行论述,包括系统总体组成、各子系统的组成方案、通信网络方案、系统通信方案和数据接口(系统内部和外部的接口)、数据融合与挖掘技术集成、智能交通信息平台的集成技术等;提出智能交通系统数据中心建设的技术路线和集成模式,以及多式联运、公交优先、公众出行服务与应急救援联动模式。 (七)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技术标准 依据智能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204)、国家ITS标准化委员会关于ITS标准体系、标准要素集群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对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标准性进行论述,在车路协作、交通专用短程通信、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交通安全,基于新一代5.8G DSRC技术的车—路和车—车信息交互技术、ETC不停车收费等领域提出相应的技术标准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