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三章声的世界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探究进行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并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3.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和次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以及次声的危害性。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利用简单的生活用具、乐器进行有关声现象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利用手边或生活中的器材进行科学研究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与声有关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他们喜欢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

2.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振兴中华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的世界》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的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乐音与噪声、超声与次声三部分。本章内容的特点是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识,对声的现象比较熟悉.因此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提

出问题,加强引导,注重探究,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内容同时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等基本理念。本章从生活、自然现象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有亲近感,培养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这章的知识相对独立,和其他知识的关联度不是很高。教材把本章的内容放在运动之后,关于声的速度迎刃而解。

2.本章编写思路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材一开始以“流水潺潺”、“琴声悠悠”、“飞机轰鸣”、“建筑工地”四副对比的图案来讲我们生活周边的声音,有美妙的、悦耳的、有心烦意乱的,这样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来理解声音。接着又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物理结论;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

析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特征;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特别是超声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应用。

3.本章内容结构图: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突破示例:

活动:声音大家都很熟悉,你能利用手中的器材设计几个发声的小实验吗?

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及切身体会,你想知道那些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庞杂的问题中找出方向,从而使“探究”活动的目的性更强,效率更高。

通过以上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

“提出问题”的能力。

2.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

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的分析,结合教材中的插图与实验,让学生进行广泛的参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声音产生的原因,可以做下面的实验。

突破示例:把肥皂膜拿到正在放音的音箱前面,观察肥皂膜的变化。

3.了解决定乐音特性的三要素。

突破示例:

(一)响度:

活动1:用耳朵倾听变化的一段声音,请思考:

(1)你听到的声音是如何变化的?

(2)在声音变化的过程中,变化的是什么?

活动2: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

(1)你用力轻敲鼓面和重敲鼓面,在用耳倾听声音的响度变化的同时,仔细观察两次鼓面上塑料泡沫小球的是如何变化的?

(2)你用力分别轻敲和重敲音叉,在用耳感觉响度变化的同时,并观察悬挂的塑料小球被弹开的角度是如何变化的?

(3)当你把录音机的声音的响度由小到大时,可观察到与录音机相连的扬声器上的纸片是如何变化的?

(4)当你远离音量不不变的录音机时,你对声音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5)当你把肥皂膜在喇叭的不同距离处时,你观察到肥皂膜的振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由(1)(2)(3)实验可以得到响度跟什么有关系?由(4)(5)实验又可以得到响度大小还跟什么有关系?

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通过耳听目观亲身参于体验,感受能够使声音大小变化的原因,这样使学生对现象的实质理解更透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必要辅助和引导要贯穿其中。

(二)音调:

活动3:让学生依次按电子琴的按键(声音由低音到高音),请思考:

你听到声音是如何变化的?

活动4: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

(1)用硬纸片刮木梳,快速刮一次,缓慢刮一次,比较两次音调的有何不同?

(2)将钢锯片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按住一段,拨动钢锯片,使锯片上下振动,观察振动快慢情况,并听声音,再改变伸出的长度,发出的声音和原来相比有何变化?

(3)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套在文具盒上粗、细不同的尼龙丝线,观察尼龙丝振动的快慢情况,听两次声音是如何变化的?

由上面的实验,你可以得到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引导和进行必要的辅助,要强调用耳朵听和眼睛细心观察的重要性,通过学生多个感官体验与参于,从不同现象去发现影响音调因素——发声体振动的快慢。

(三)音色:

活动5:听录音,思考讨论。

(1)倾听赵本山、小沈阳、毕福剑说的小品《不差钱》录音,你为什么能够辨别出那句是赵本山说的,那句是小沈阳说的,根据你对着这些演员发音的了解,你会很容易判断出来是谁说的,你的依据是什么?

(2)当倾听用二胡和笛子同时演奏相同的曲谱,二胡和笛子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是相同的,根据你对乐器的发音熟悉程度,你容易能区分二胡声和笛子声,你能否尝试说你的理由?

通过听录音,让学生通过讨论尝试着说出辨别出不同人、不同乐器发出声音原因,从而使学生产生为渴求解决这一问题知识欲望,为阅读教材自学音色作下铺垫。这样有利于提高进一步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四、学情分析

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识,而且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与声有关的常识。尽管有这些前期经验与常识,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大多数学生并不很清楚,对于声音在生产和技术中的应用就更是陌生。本章将使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声的世界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五、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章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教师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时,教师可以播放学生广为熟悉的《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名曲,然后提出问题:这么优美的音乐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是怎样听到乐音的?很容易把学生带到学习探究的氛围之中。

为继续贯彻探究式教学的新课程理念,在教法的运用上,要充分采用“过程探究式”的教学原则,注重学生思维和活动主体性的体现,强调探索和创新。应

根据初中物理学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给学生提供探究、实验、调查、制作的机会。

在情感与价值观方面也应加强对学生的渗透教育。如在学习《乐音与噪声》一节时,教师应注意向学生灌输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负起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应尽的道德义务。在学习《超声与次声》一节时,通过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广泛应用,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钻研。

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或自制课件等手段,创设直观教学环境,创设一个学生喜爱的学习与探究氛围。

总之,在本章教学中应以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归纳为主,强调知识与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教学中还要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精神;要鼓励学生做一些与声现象有关的家庭观察和小实验;要指导学生阅读一些与声有关的科技(普)资料,并让学生做一些适当的社会调查。

六、教学时间分配

每节1课时,复习1课时,检测1课时,总计5课时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三章声的世界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探究进行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并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3.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和次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以及次声的危害性。 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利用简单的生活用具、乐器进行有关声现象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利用手边或生活中的器材进行科学研究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与声有关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他们喜欢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 2.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振兴中华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声的世界》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的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乐音与噪声、超声与次声三部分。本章内容的特点是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识,对声的现象比较熟悉.因此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提

出问题,加强引导,注重探究,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内容同时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等基本理念。本章从生活、自然现象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有亲近感,培养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兴趣。这章的知识相对独立,和其他知识的关联度不是很高。教材把本章的内容放在运动之后,关于声的速度迎刃而解。 2.本章编写思路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材一开始以“流水潺潺”、“琴声悠悠”、“飞机轰鸣”、“建筑工地”四副对比的图案来讲我们生活周边的声音,有美妙的、悦耳的、有心烦意乱的,这样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来理解声音。接着又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物理结论;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 析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个特征;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特别是超声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应用。 3.本章内容结构图: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突破示例: 活动:声音大家都很熟悉,你能利用手中的器材设计几个发声的小实验吗? 学生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及切身体会,你想知道那些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庞杂的问题中找出方向,从而使“探究”活动的目的性更强,效率更高。 通过以上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 《声的世界》 复习教案

教学设计 课题:复习第三章《声的世界》 一、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条件。 2、复习乐音的三个特征和决定因素。 3、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交流学习运用总结、归纳、合作等方法使自己的知识得到提升 2、通过典型习题的讨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系统全面的整理、归纳知识。 三、教学难点: 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与声音有关的现象和简单问题。四、教学方法:互动式 课前准备 1、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按好、中、差搭配)。 2、课前(至少一天)告知学生课题及学习目标,布置学生预习。即:自己看 书复习,自己归纳总结,自己设计复习题,自己讨论解答。

教学过程 一、知识归纳: 由某小组代表根据课前个人复习和小组讨论确定的总结提纲作知识归纳,其他成员补充(时间为5分钟左右)。 二、求解复习题: 各小组代表出示课前准备的复习题(每组三道题),由其他小组同学竞赛解答,出题的小组批改讲解(时间为25分钟左右)。 三、质疑答辩: 全班同学针对复习题内容或单元所学内容提问,由其他同学竞赛解答。(时间为5分钟左右)。 四、巩固升华: 在学生对单元所学知识已有一定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将准备好的与课本知识有关且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展示给学生,经学生讨论后由学生竞赛抢答。(时间为5分钟左右)。 五、教师点拨: 教师对本节课各小组的表现给予简单点评,指出各阶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并对本节课中的几个关键点再次给予点拨,提高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时间为5分钟左右)。 第三章声的世界(复习)教师预备方案

物理八年级第3章 声的世界

学习方法导航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例如:触摸自己的喉头,(这也是实验)然后发声,感觉到声带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消失,因为声音可能仍然在向远处传播。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声的。 拓展: (1)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振动,往返一次即振动一次。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3)振动一定发声,但不一定能听见。 (4)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如弹吉他时,振动的弦的声源,吹笛子时,是靠管内空气柱振动。 (5)“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在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我们要勤于观察、善于探索、勇于提问。观察时,除了认真看外,还可以借助于耳听、手触、脑想等多种手段,使观察更准确、更全面,同时还要注意交流和合作。(这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2.声音的传播 (1)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声的物质,真空不能传声。 (2)当物体振动发声时,就会使介质形成波动并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就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15℃)中传播的速度大约是340m/s,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较快,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4)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减弱,所以,有时我们离发声体较远时,传来的声音太弱而不能引起听觉。 3、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 声音――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外界声音引起鼓

沪科版物理2013中考复习同步 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含答案

沪科版物理2013中考复习同步第三章《声的世界》 一:知识点梳理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振动而发声的:弦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声的;管乐器是靠管内空气振动发声的;打击乐器是靠打击乐器本身振动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速: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m/s。 2、回声 (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回声。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跟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相隔0.1s以上,人耳可以听到回声;如果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跟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0.1s以下,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人耳分辨不出回声,但可以使原声增强。(2)回声的应用与防治: 应用:测距与定位:测量原理s=vt ,其中v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t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S为声音来回缩通过的距离。 防治:大型建筑(音乐厅、会议室)为了防治回声对原声造成干扰,其内壁往往用吸音材料装饰。 3、乐音 (1)人们将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2)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A 音调: (1)音调: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2)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3)频率: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赫兹(Hz) B 响度: (1)响度: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2)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3)振幅: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

8年级物理--声的世界

第三章声的世界 这一章应该要学到什么: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是由于振动;声音传播时需要介质;了解现代技术与声音有关的应用.2.了解乐音的特性,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3.知道超声和次声,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例1 一学生用沾水的泡沫板在玻璃上摩擦,发出刺耳的声音.对这个物理过程,你能提出有关声音的物理问题吗? 分析与解在探究的各个环节中,学会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的开始.学习中可以针对问题的情景来提问题,可以从题目中出现的字、词来提问题,也可以针对物理问题的延伸来提问题.在本题中.可以问:(1)为什么用沾水的泡沫板在玻璃上摩擦,会发出声音? (2)为什么有的声音好听,而有的声音很刺耳? (3)沾多少水可以发出最大的声音? (4)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例2 第一次测定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827年在日内瓦湖上进行的.两只船相距14km.一只船上的实验员在水里放一口钟,当他敲钟的时候,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另一只船上的实验员在水里放一个听音器,他看到了火药发光后10‘听到水下的钟声.试计算:水中的声速是多大? 分析与解声音也是一种物质。它的传播可以用第二章学过的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知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非常大,光在两只船之间传播的时间可以忽略不计,故可认为声音传播的时间就是10s.S=14km=1.4×104m t=10s,利用速度公式可求v,即v=1.4×103m/s 1.我们唱歌、说话时能发出声音靠的是人体的________振动,所以声音是由发声体__________而产生的.2.在课本图3—7中,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小纸片会不断跳动,请你提出三个关于声音的物理问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在房间内讲话的声音比在旷野上讲话的声音大一些,这是因为在房间内讲话时,原声和_______混在一起,使_______加强. 4.下列有关声音传播的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B.只有气体和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C.声波引起耳朵里鼓膜的振动,通过听觉神经传到大脑,产生听觉 D.在月球上两个宇航员通过无线电能听到互相说话的声音,所以真空也能传声 5.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以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6.在课本图3—10中,瓶里的空气被抽掉越多,听到的音乐声越小.但科学家能论证,瓶中的空气是永远抽不完的.因此我们只能设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就听不到音乐声了.这里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进行的设想?____________________。 7.某同学在看到闪电后2s听到雷声.该同学与打雷处的距离是多少? 第二节乐音与噪声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

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声的世界》 合肥市68中张金宽 一、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尚未完全形成,但是学习精力充沛,感性认识丰富,求知欲望强烈,记忆能力良好,因此,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最佳时期。但是对于我所带的八年级学生还存在着以下不良特征:学习自主性较差,老师说了才做,不说就不做;对于老师的依赖性较大,不讲不会,有些学生讲了也不会;学习兴趣不浓厚,动手能力差,好像对任何问题都比较淡然;学习自信心不足,一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开始怀疑自己能力不行;过于懒惰,课前懒得预习,上课懒得思考,课后懒得做作业;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甚至抄袭作业。这样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下去,导致成绩上不去,而且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2.三个班的总体情况: 我带的是我们学校的八年级3班、八年级4班、八年级6班,这三个班是我们学校经过重新均衡后新分的班级,但是就这三个班而言,其中3班最好, 6班较好,4班较差。 3.各班情况具体分析: 八(3)班共有48人,总体上物理基础较好,平时也爱学习物理。课前有预习的好习惯,上课时能够认真听讲,自主学习的意识较强,课后作业大多能够独立完成,考试在三个班中成绩最好,及格人数也较多,最低分也没有个位数。 八(6)班共有54人,总体上物理基础还行,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行,课堂气氛活跃。课前能够主动预习新课,上课能够认真做笔记,课后一部分学生能独立完成作业,所以每次考试的成绩也不差。 八(4)班共有52人,总体上物理基础较差,平时课前预习的学生较少,但是上课时爱表现,课后懒得学也懒得做作业,还有6~8位学生基本上算是放弃了学习,每次检测成绩都是一位数,因而每次考试总是全年级最差。 二、单元教材分析 1. 本单元双向细目表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声的世界 教案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经验的联想),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2.难点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色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 教学过程 一、声音的世界 播放根据课本P34图3一l、图3—2、图3—3素材制作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足如何听到声音的?……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请每位同学用;乒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有什么感觉? 生: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播放蟋蟀呜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呜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呜叫时的姿态? 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呜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青蛙鸣叫是靠气囊的振动发声的。 生丁: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说明你们对生物很感兴趣,观察很仔细。你们知道有一种树叫笑树吗?笑树是怎么发出声音的? 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师:根据以上例子,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声音与物体振动有关。 师:下面请大家看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l:小纸人在播声的扬声器上跳动;小纸人在发声的鼓面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师:由以上演示实验的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生乙: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板书 师: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音的。如二胡、小提琴、大提琴等弦乐器与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由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出声音的。

声的世界 沪科版

第三章声的世界 教学目标 一、科学内容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训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二、科学探究能力 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2.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这些问题。 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产生、传播。 (2)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2.难点 (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2)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这些问题。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一切物体包括、、。 (3)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振动而发声的:弦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声的;管乐器是靠管内空气振动发声的;打击乐器是靠打击乐器本身振动发声的。 (4)“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可能仍然存在,并继续想远处传播。 2、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规律:①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与水波类似,声音在介质中也是以波的形式传播, 它的传播需要时间);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V V V>> 固液气(声音在空气 中的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40m/s)③声音传播的具体过程是:振动的物体带动周围的介质产生相应的振动,这些随发声物体振动的介质,又带动较远的其他介质振动,使振动向外传播。 3、回声 (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若回声比原声晚0.1s以上,就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小于0.1s,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2)回声的应用:测距(可以测定海底的深度、鱼群的位置) 【例题】 1、如图1所示,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是()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声的世界(含答案)

第三章声的世界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能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是() A.响度B.音调C.音色D.介质2.将耳朵贴在足够长铁水管(管中有水)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击一下铁水管的另一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听到一次敲打的声音 B.听到二次敲打的声音 C.听到三次敲打的声音 D.听到最后一次敲打的声音是水中传播的声音 3.一个同学站在原地不动并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1.5 s后听到回声,假设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 m/s,那么该同学距山崖大约是() A.510 m B.255 m C.340 m D.1 020 m 4.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师生合唱《我的祖国》,歌声响彻礼堂。“响彻礼堂”描述的是声音的()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5.常州民乐团合奏江苏名曲《茉莉花》时,观众能分辨出笛子、二胡、琵琶等乐器发出的声音,主要根据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不同的() A.声速B.响度C.音调D.音色6.如图所示,排箫又叫“参差”,是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组成,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真空中可以听见箫声 B.竹管长度参差不齐的目的是改变声音的响度 C.我们能区别排箫的声音是依靠声音的音调 D.排箫发出声音是由管内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7.如图展示的是智能机器人和主持人的互动情况。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能区分机器人和主持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不同 B.机器人是高科技产品,它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108 m/s D.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8.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在空气中声速跟光速相等 C.“高音”和“低音”是指音色不同 D.声呐是利用次声波来定位的 9.如图是端午节赛龙舟的情景,选手在鼓声指引下,整齐地划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选手通过响度来辨别鼓声 C.鼓声震耳欲聋,说明鼓声的音调高 D.鼓手在耳朵里塞上棉花,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0.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图所示,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的B.城市快速路方便快捷,如图是在靠近居民区的路段设置的声音屏障,目的是使声在声源处减弱 C.从上、下两个音叉振动的波形图中,可看出下面的音叉发声音调高 D.地震、台风、海啸、泥石流发生前,会发出超声波,利用超声检测仪进行监测,可以预报灾害,减少损失 11.科学家在研究大象之间的交流时,发现大象会发出一种人耳听不见的声。把这种声先用录放机录下来然后快速播放,人耳就能听到大象交流时发出的声。这说明() A.这种声是超声波B.这种声是次声波 C.大象根据声的响度辨别同伴D.大象根据声的频率辨别同伴

第三章《声的世界》教案

第三章声音的世界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要求: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器材:电脑、两个音叉、队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过程: 一、声音的世界 1.世界充满声音。 2.声学是研究媒质中机械波的产生、传播、接收和效应的物理学分支学科。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声源:正在发出声音的物体(含“固体、液体、气体”)。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 动。 3.常见声源: 人——喉咙(声带振动)、手掌(拍)…… 二胡、提琴——弓和弦的摩擦振动 笛子——管内的空气柱 蝉——腹部薄膜 蚱蜢——后腿摩擦

蜜蜂——翅膀振动 鱼——鳔 海豚——鼻道 正在灌水的保温瓶——瓶内水面上到瓶口的空气柱 蟋蟀——翅膀振动 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一). 声音的传播途径 1.声音的传播过程:声源介质接收体 2.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声音空气耳廓耳道鼓膜 听骨链(听小骨)鼓室中耳机咽鼓管 耳蜗(声学传播过程至此结束,以后是生物电信号处理)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一切固体、液体、气 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发生爆炸,也不会听到声音) 4.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温度为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5.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发出时晚0.1秒以上(即人要区 分开回声和原声,离障碍物的最小距离为:s=vt=340m/s×0.1s÷2=17m,用这 种方法可以探测距离制成“声纳”等);时间差低于0.1秒,回声使原声加强 而听不出回声。 (二). 声音的传播特性 1.声音以波(振动——相当于“水波”)的形式传播,传递着能量,这种能量在 传播过程中可以传递给其他物体,引起其他物体的同步振动——共鸣。 2.声波在气体中和液体中是纵波,而在固体中有纵波,有横波,还有纵横波、表 面波等,情况更为复杂;声波比光波的传播速度小得多;一般物体和材料对光 波吸收很大,但对声波却很小,声波在不同媒质的界面上几乎是完全反射。(三). 声音传播速度的影响因素 1.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在液 体中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小。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有关。一般情况下,当外界条件不变时, 压强越大速度越大,温度越高,速度越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声的世界》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教 学反思 1.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作为探究性课程,教材在结构上基本体现了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通过四幅图画,教材试图展现的是生活中的声现象,教材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关注现象开始,学习发现规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避免机械使用教材的这种设置,而要充分理解教材结构所体现的“辨证否定”原理,要善于发掘生活,从中挑选能吸引学生的生动现象和事例。对生活中的声现象的提示要能够为引入本节“声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教学主题服务,而不能在一般意义上作为过渡。本节探究课能不能获得学生的全心投入,这个引导是极为重要的。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揭示两个具有规律意义的结论,使学生获得解释简单声现象的能力。这两个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材为这两个结论的揭示提供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思路。 教师必须放弃传统教学中以演示实验揭示“声音是由物体 的振动产生”结论的做法,必须充分估计到学生的创造力和敏锐性,应当设置适当情境,让学生自己做必要活动,使物体发声,并通过观察、思考和有引导条件下的总结,揭示发声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得到这种结论。

教师在揭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规律时,必须充分估计到学生对于“介质”概念的认识模糊程度,必须放弃传统教学中试图让学生生硬而机械的记忆的模式。作为对学科本位的一种挑战,教师可以才具形象化、具体化的方法,处理好“介质”概念。如果学生能够理解介质的一般意义,本结论的教学将变得极为轻松。 本节是探究性质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必须处理好“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之间的关系,努力引导好学生的探究热情,明确使学生感觉到科学探究与一般意义上“做游戏”之间的本质区别,使他们在体验到探究乐趣的同时,保持对科学严谨性和严肃态度的矜持。2.第二节“乐音与噪声” 本节课的独特之处在于概念多、结论多,教材设置本身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教师在教授本节课时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特点对实际教学的影响,要以概念和结论为基础,在教学中注意强调过程与方法,特别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 在噪音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把传播科学知识与教育学生成为现代公民结合起来,在教学中体现思想性,把中学实际存在的一些现象(例如学生的喧哗)作为对象,有准备地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注他人、关注自己。 本节课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把音乐欣赏与物理课程

声的世界复习学案教案

九年级物理一轮复习导学案第三章《声的世界》 沂南县杨坡中学物理组魏延山 一、知识再现(自主、快速复习本单元内容,并认真思考,交流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二胡、提琴等乐器是靠弓和弦 的发出声音的;笛子是由发出声音的。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还可以在体和体中传 播,声音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三种不同状态的物体中传播速度的关系 是,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还与有关,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叫乐音,叫噪声。 4、乐音有三个特征,叫响度,响度与 有关,还与有关,叫音调,音调与有关,音色与有关。 5、称为频率,它的单位是用符号 来表示。 6、通常人们从噪声的这三个环 节进行防治。 7、叫超声,叫次声。超 声有哪些用途次声有哪些危害 8、人、狗、海豚的的听觉频率范围分别是多少 9、通过上面的学习交流,独立完成知识网络: 声音的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音的传播:传播声音需要_________,传播声音的介质有_______、_______、 声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思考不同介质传播速度关系. 的音调:_________________,由______决定. 世乐音的三要素响度:_________________,由______决定. 界声音的分类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噪声减弱的途径: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超声与次声超声特点:______________.次声特点:______________. (点评:该环节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提前按排在课前完成。该环节提倡教师用学案的方法,精心编写教案使目标问题化、题目化呈现给学生。教师也可以知识梳理的形式,将本章所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学案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完成,将本章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实现知识的再现。必要时可以将重点、难点以实验的形式重回课堂。) 二、.知识点拔(本章的重点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规律,考点还有乐音的特征,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例1扬声器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碎纸片会不断的跳动,这说 明纸盆在产生声音。 例2、在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对话交谈.这是因

声的世界教案

《声的世界》教案 北郭一中雷玉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课型课时 “科学探究型”的新课;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音发生时的振动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 三、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四、教材分析 本章是以“提出问题”为重点的科学探究型课,内容则是声音的产

生与传插。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插,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材最后安排了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声音与人的密切联系。本章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五、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首先利用上课铃声引入声音,然后用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提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本节各部分设计安排了一些简单易做的小实验,通过学生在实验中观察与感知,从不同现象中找出共同点,力求在学习活动中营造更加广阔的自由探究和活动空间,鼓励和引导学生去发现。 教学准备: (1)扬声器在外的录音机、纸屑、小鼓、音叉与小槌、盛有水的大烧杯、铁板琴; (2)带塞子的试管、注射器、音乐芯片(能放进试管里)、细线、装有金鱼的鱼缸。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你们还在教室外快乐的活动,是什么信号使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呢?(学生回答:铃声)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声

2019最新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教案1

2019最新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教案1声的世界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3.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科学内容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了解乐音的特性。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全章概述 1.本章要求 声音是人们最熟悉的现象之一,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已积累了大量与声音有关的感性认识,而且在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与声有关的常识。尽管有这些前期经验与常识,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声音,人们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大多数学生并不很清楚,对于声音在生产和技术中的应用就更是陌生。本章将使学生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声的世界有进一步的 了解和认识。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试验稿)的基本理念之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教材安排了一系列自然现象和生活事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物理结论;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从生活中体会到声音具有音调、响度和音品三个特征;知道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知道什么是超声和次声;知道声音,特别是超声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应用。 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与声有关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他们 喜欢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通过利用简单的生活用具、乐器进行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使学生逐步形成充分利用手边器材进行科学研究的习惯。 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超声、次声和噪声,更重要的是应该了解超声技术在生活、生产、科技和国防等方面的应用;有自觉减少次声和噪声源的意识,对社区的声环境有简单的评价,对社区中的声污染能提出防范和改进意见。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三章 声的世界单元检测 (含答案)

《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上课时,老师听不清楚同学的发言,就温馨提醒:“请再大声些”。此时的“大声”主要是为了使声音的() A.音调变高B.音色变好 C.响度变大D.速度变大 2.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成语“声如洪钟”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色 B.声音传播的速度一定是340 m/s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响度来判断的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是相同的 3.如图所示,在小棍儿上捆一些棉花,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上下推拉活塞.并用相同的力吹管的上端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第3题) A.哨音是由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B.哨音是通过空气传到别人耳朵的 C.向上推活塞时,吹出的哨音响度会变大 D.向下拉活塞时.吹出的哨音音调会变低 4.小明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用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第4题)

A.轻质小球被弹起,说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 B.用手握住音叉,音叉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C.小明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D.实验中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转换成小球的跳动,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5.声音在均匀空气里传播的过程中() A.声速逐渐减小B.频率逐渐减小 C.响度逐渐减小D.声速、频率、振幅都不变 6.如图所示是某型号的钢琴与长笛发出的C调1(do)的波形图。根据该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6题) A.钢琴与长笛的音调不同,音色相同 B.钢琴与长笛的音调相同,音色不同 C.钢琴与长笛的响度相同,音色相同 D.钢琴与长笛的响度不同,音色不同 7.如图所示,监测器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两声音的特性如下表,甲、乙相比() (第7题) 声音声音强弱的等级/dB 频率/Hz 甲50 2 000 乙100 500 A B.声音甲每秒的振动次数大于声音乙每秒的振动次数 C.甲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乙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D.甲、乙两种声音都属于噪声 8.2021年11月8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第一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沪科版物理 八年级全一册 期中复习串讲 第三章 声的世界 专题(解析版)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期中复习串讲 第三章声的世界 知识梳理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 3.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声波: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当这种波动传入人耳时,引起鼓膜振动,进而人就听到了声音。由此可见,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5.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我们听到的回声,就是声波反射形成的。 6.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500m/s;在钢铁中更快,速度可达5200m/s. 注: (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3)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 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如隔墙能听到相邻房间里的声音。不同障碍物对声波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不同。通常情况下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音的能力强。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的光滑圆形墙壁能使声波发生多次反射;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如音乐厅的蜂窝状天花板就是为了吸收声音。 (4)影响声速的因素:①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②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二、乐音的特性 1.响度: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影响响度的因素:(1)声的振幅;(2)人耳离发声体的距离。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音色:音色是声音的另一个特色,不同的乐器,即使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二章声的世界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要点理解】 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反射回来的声音再进入人耳,这个声音 5. 回声测距:查出声音在介质中传播速度 v 声,测出声源从发出声波到接收回声的时间, 则声源到声音反射障碍物的距离 s= 【典例剖析】 例1 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 要原因是( A. 钟声的回音 解答 B 评点从现象的本质入手,联系已学规律来分析。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停止 对大钟的撞击,钟的振动并没有马上停下来,就像我们拨动张紧的橡皮筋一样,停止拨动, 橡皮筋仍要振动一会儿。 例2 某同学初次使用收录机录制了自己的歌声 ,她感到磁带放出的声音不像自己的 声音,其原因是( A. 磁带肯定错了 B. 收录机录音的效果肯定不好 C. 人听自己的声音主要由骨骼、肌肉传声,与通过空气传声的磁带音色不同 基础学习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 ,声音在 中不能传播。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 不同的,通常,声音在15 C 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 S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 ;在液体中传播得 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其主 .大钟还在振动

D.自己听见的声音的响度不同 解答C 评点人听到外界的声音,是由耳朵感受的,声源引起空气的振动传给耳朵。但自己 讲话的声音,主要是由颅骨把声带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们听自己的声音,习惯于颅骨 传过来的声音,而录音磁带记录的是空气中传播的声音,所以在听自己讲话的录音时,感 到陌生是自然的。 【达标训练】 1•如图3-1所示,在鼓面上放一些纸片,用鼓锤敲击鼓面产生声音时,可以发现纸片也随之在跳动,这是因为( A.空气振动引起纸片的跳动 B.纸片跳动时才产生声音 C.鼓面的振动引起纸片跳动 D.鼓锤打到纸片上,使它跳动 2•《梦溪笔谈》中有这样的叙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A.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B.马蹄踏在地面上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C.睡在地上能感觉到地面振动 D.土地(固体)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3.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一个大响声,这响声是由于( A.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响声 B.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响声 C.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响声 D.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响声 4.下面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速度是340m/ s 5.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C.潜入水中的人听不见岸上人的讲话声.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三章 声的世界单元综合测试(含解析)(新版)沪科版

第三章《声的世界》单元测试 (满分100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共30分,1—10题为单选题) 1。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C.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答案】C 【解析】A、声音可以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C正确; D、振动的物体能够发声,但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不一定都能听到,如没有介质,响度太小,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故D错误.故选:C。 2.(2018•菏泽)下列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A.吹一细管,并将细管不断剪短,听其声音的变化 B.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近面颊,感到发麻

C.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接着慢慢向外抽气 D.瓶口对着点燃的蜡烛,敲击瓶上的橡皮膜,火焰向左摆动 【答案】C 【解析】A、用力吹细管空气振动产生声音,不断剪短细管,空气柱减小,频率增大,音调变高。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 B、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近面颊,感到发麻,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故B不符合题意. C、抽出罩内空气,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研究的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符合题意. D、瓶口对着点燃的蜡烛敲击瓶上的橡皮膜,火焰向左摆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019•长沙模拟)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440次,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每秒振动300次不带花蜜的蜜蜂发生的嗡嗡声比带花蜜的蜜蜂发生的嗡嗡声() A.响度大B.音调低C.音调高D.响度小【答案】C 【解析】已知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440次,带花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