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专升本高频考点

生理学专升本高频考点
生理学专升本高频考点

生理学专升本高频考点

一、阈值

阈强度: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强度简称阈值。

二、内环境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浸浴并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三、反馈(正负)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效应的作用相反,使原效应减弱或抑制。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效应的作用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原效应。

四、细胞物质的转运

单纯扩散定义: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由细胞膜浓度高的一侧→细胞膜浓度低的一侧的转移。易化扩散定义: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由细胞膜浓度高的一侧→细胞膜浓度低的一侧的扩散。

主动转运定义:小分子物质、离子由细胞膜浓度低的一侧细胞膜浓度高的一侧的转运。

(1)原发性主动转运:

(2)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依赖离子泵转运而储备的势能从而完成其他物质的逆浓度的跨膜转运。如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转运。

入胞定义:大分子物质由细胞外→细胞内的过程

出胞:定义:大分子物质由细胞内→细胞外排出的过程。

五、继发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依赖离子泵转运而储备的势能从而完成其他物质的逆浓度的跨膜转运。如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转运。

六、动作电位概念机制

定义: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产生机制:①去极化:主要是Na+通道开放Na+内流。

②复极化:主要是K+通道开放K+外流。

③后电位:Na+-K+ 泵发挥作用。

七、静息电位的概念和机制

静息电位:指细胞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内外存在的内负外正电位差。

产生机制:1、细胞内外各离子分布不均

2、静息时细胞对K选择性通透

八、兴奋收缩耦联

肌细胞膜动作电位(兴奋)传导到终池→终池Ca2+释放→肌浆Ca2+浓度增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原肌凝蛋白变构→横桥作用位点暴露→横桥头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头ATP酶激活分解ATP→横桥扭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肌小节缩短。

九、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血细胞容积/血液容积×1

( 也称红细胞比容) 男性:40%~50% ,女性:37%~48%。

十、血浆渗透压

血浆总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300mOsm/L)

十一、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及血流

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够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血沉:红细胞每小时的沉降速度。

男:0-15mm(第一小时末)

女:0-20mm(第一小时末)

血浆白蛋白提高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

球蛋白和纤维蛋白降低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风湿病、结核病、炎症、血液病,月经期时,免疫球蛋白增多使血沉加快。

十二、红细胞的生成(原料、调节)

1.红细胞的生成⑴生成原料:Fe2+ 蛋白质→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⑵成熟因子:叶酸维生素B1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红细胞的生成调节

组织缺氧时肾脏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还有雄激素、甲状腺素和生长激素均可增加红细胞的生成。

十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生理功能:1.参与生理止血功能。

2.促进血液凝固

3.维护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

十四、内源性凝血

内源性凝血:异物(胶原、玻璃、白陶土)激活启动因子(因子Ⅻ)。所有因子都在血液中。十五、肝素与温盐水纱布促凝

⑴(粗糙面)纱布:是异物,可激活Ⅻ和血小板。

⑵温度:增快酶促反应,凝血反应加速。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

(1)影响搏出量的因素

1) 前负荷(容量负荷)=心肌初长度=心室舒张期末充盈量=充盈压。

2)后负荷:动脉血压

3)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能力又称心肌变力状态,是一种不依赖于负荷而改变心肌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通过改变心肌变力状态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方式称为等长自身调节。(2)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成正变关系。但心率过快,心室充盈减少,使搏出量减少。

十八、心肌细胞生物电

十九、心肌电生理特性

(一)自律性

1.概念:没有外来因素的条件下,组织、细胞能够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

2.自律心肌:窦房结:100次/分,房室结:50次/分,Purkinje纤维:25次/分。

3.影响自律性的因素:1)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恢复到静息电位越快,达到阈电位的时间越短,单位时间发生的兴奋次数越多—自律性高。

2)最大舒张(复极)电位与阈电位差距(+20~-70mv)如绝对值增大,

与阈电位距离增大,自律性降低。

(二)传导性

1.概念

2.传导途径:

3.房室延搁:心房的兴奋经房室交界,传到心室时,速度变慢,称房室延搁。

①房室交界直径最细,传导最慢0.02-0.05米/秒,②节间束0.3米/秒,③Purkinje纤维直径最粗,传导最快1.5-4米/秒。

4.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①细胞直径②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③邻近部位细胞膜的兴奋性。

(三)兴奋性:心肌受到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

影响兴奋性的因素:1.静息电位和阈电位间的差距。轻度高钾血症,可使两者之间的距离缩小,则兴奋性增高。

2.钠通道的状态:备用(能激活)、激活、失活。

二十、心脏血压及形成原理

动脉血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1.动脉血压的形成因素:

三个因素:充足的血量、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的存在。

2.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

①心室收缩射血→遇到阻力→暂存在主A和大A→使主A和大A扩张→血压升至最高值称

收缩压。90-140 mmHg

②心室舒张停止射血→主A和大A管壁回缩把暂存的血液推向外周→保持管内的血流和血压→血压降至最低值称舒张压。60-90 mmHg

③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30-40 mmHg。

④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舒张压+ 1/3 脉压。

二十一、影响动脉血压和静脉血压的因素分别是哪些?

(一)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量:每搏量↑→血管内血量↑→对血管壁的压力↑→收缩压↑↑

→舒张压↑

(2)心率:心率↑→心舒张期↓→血管内储血量↑→舒张压↑↑

→收缩压↑

(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血流↓→血管内储血量↑→舒张压↑↑

→收缩压↑

(4)大动脉弹性:弹性↓→动脉扩不开→血管壁的压力↑→收缩压↑舒张压↓→脉压↑

老年人A弹性↓→缓冲力↓→收缩压↑舒张压↓,但伴有硬化→外周阻力↑→舒张压↑→可使收缩压和舒张压都↑

(5)血量↓→收缩压↓

→舒张压↓

冬季洗澡,血容量不变可使血管容量变大使A血压降低,导致突然晕厥

(二)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心肌收缩力:

左心衰→左房血量↑→肺V血量↑→肺淤血→红泡沫痰

右心衰→右房血量↑→上下腔及肺V血量↑→全身淤血→全身水肿

2.呼吸运动:

吸气→回房血量↑,呼气→回房血量↓

3.骨骼肌的挤压:

交替挤压促进V回流,连续痉挛收缩阻,阻碍V回流

4.体位改变:卧位变立位,因重力作用,心以下静脉血管充盈量增加,静脉回心血量减少。二十二、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及水肿的机制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组织液静水压)

1. 毛细血管血压↑

2.毛细血管通透性↑

3. 淋巴回流障碍

4.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肝肾疾病,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蛋白减少,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发生水肿。

二十三、心血管的神经调节

(一)心血管中枢:延髓是控制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元相对集中的部位叫心血管中枢。(二)心血管神经支配

(1)心的神经支配

①心迷走N末梢释放ACH与心肌M受体结合—K+外流—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心肌兴奋性↓心率↓、心肌收缩力↓、房室传导↓(负性变时、负性变力、负性变传导)阻滞剂阿托品

②心交感N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β受体结合—Ca+内流—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心肌兴奋性↑心率↑、心肌收缩力↑、房室传导↑(正性变时、正性变力、正性变传导)阻滞剂心得安

(三)血管的神经支配:

①交感缩血管纤维:N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α受体结合—血管壁收缩。

②副交感舒血管纤维:N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M受体结合—血管壁舒张。

二十四、降压反射

降压反射:当血压升高时通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反射作用而使血压下降的现象称降压反射。

二十五、呼吸三过程

(1)外呼吸:肺通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间的气体交换。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二十六、呼吸肌

呼吸肌:吸气肌:使胸廓扩产生吸气运动的肌。膈肌肋间外肌

呼气肌:使胸廓扩产生呼气运动的肌。肋间内肌腹肌

呼吸辅助肌:深呼吸时才参于运动的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

二十七、胸膜腔负压及生理意义

生理意义:1)维持肺的扩张状态利于肺通气和肺换气2)促进V血和L液的回流。3)维持气管和纵隔的位置。

二十八、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质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概念: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释放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主要成份是二棕榈酰卵磷脂,具有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生理作用:1、降低肺弹性阻力,有利于肺的扩张;(固尔苏)

2、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3、防止肺泡内的液体积聚而发生肺水肿。

三十、时间肺活量

时间肺活量:(用力呼气量)指在一次尽力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前3秒呼出气量占肺量的百分数。(83%、96%、99%)

意义:反映肺通气功能较理想的动态指标。

三十一、肺泡通气量

肺泡(有效)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并与血液进行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三十二、影响肺通气的因素

肺通气/血流比值:(V/Q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的比值(0.84)

V/Q↑:无效腔增大(气足血少)—换气效率下降

V/Q↓:动-静脉短路(血足氧少)—换气效率下降

三十三、血氧饱和度

血氧饱和度: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数称血氧饱和度,约为75%,称为血氧饱和度。

三十四、氧离区线及右移因素

1.氧离曲线反映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的曲线称为氧离曲线。

2.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1)PCO2↑PH↓温度↑—氧离曲线右移,2)PCO2 ↓PH↑温度↓—氧离曲线左移。

三十五、呼吸及化学调节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化学调节:1)血液CO2↑使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80%)—延髓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

2)O2↓使外周化学感受器↑—延髓呼吸中枢↑—呼吸加深。O2↓延髓呼吸中枢缺氧—呼吸减慢最终使呼吸稍微加快。

3)H难以进入血脑屏障,只能使外周化学感受器↑——延髓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

三十六、肺牵张反射

(1)肺扩大反射:肺吸气扩张——感受器兴奋——迷走N兴奋——通过吸气切断机制——吸气N元抑制——吸气停止转为呼气。

(2)肺缩小发射:感受器受到的刺激不足——通过迷走N传至延髓——吸气N元抑制解除——呼气转为呼气。

肺牵张反射有明显种系差异,兔子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将会出现深而慢的呼吸。成人不明显,新生儿明显。

三十七、吸收

吸收:被消化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三十八、胃液成分及其作用

成分:水、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和粘液。

作用:①杀菌作用②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其提供适应的酸性环境③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④促进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三十九、胃容受性舒张

容受性舒张:在进食时通过迷走N反射地使胃底和胃体部分的胃壁舒张准备接纳入胃的食物称容受性舒张。

意义:完成容纳,储存功能,保持胃内压的恒定

四十、胰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一)胰液及其作用:胰液为碱性液体(中和进入小肠内的胃酸)。主要成分有碳酸氢盐和多种消化酶。这些消化酶均由胰腺的腺泡细胞分泌。消化力最强的酶

H2O:导管细胞分泌

无机物(HCO3)导管细胞分泌:中和胃酸保护胃肠粘膜,为消化酶提供碱环境

有机物:(1)胰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和麦芽寡糖。

(2)胰脂肪酶:分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

(3)蛋白水解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羟激肽酶):分解蛋白质为多肽和氨基酸。胰蛋白酶原在肠激酶的作用下变成有活性的胰蛋白酶,此外盐酸、胰蛋白酶本身以及组织液也有这种功能。

4)核酸酶:包括DNA酶和RNA酶,分别消化DNA和RNA。

四十一、分节运动

分节运动:肠壁的环形肌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称为分节运动。

作用:①促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化学消化。

②促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利于吸收。

③不断挤压肠壁,有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四十二、集团运动

集团运动:在大肠内存在有一种行进快且前进很远的蠕动称集团运动。

四十三、糖的吸收

1)吸收的形式:单糖,以葡萄糖为主,半乳糖最快。

2)吸收的过程:形成Na+-载体-葡萄复合物而继发性主动转运然后以单纯扩散形式入血。3)吸收的部位:小肠上段。

四十四、壁内神经丛

壁内N丛(内在神经):指从食管中断到肛门的消化壁内的N分布,它由肌间N丛和粘膜下N丛组成。肌间N丛调节肌肉,粘膜下N丛调节粘膜。他两彼此联系,相对独立,但外来

神经也具有调节作用。

壁内N丛→ACh →胃肠平滑肌↑腺体分泌↑→肽类→胃容受性舒张,小肠充血

意义:壁内N丛相对独立故不需中枢自己完成局部反射

四十五、胃肠激素

四十六、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肌肉活动:最为显著

2.精神活动:剧烈精神状态时,由于骨骼肌张力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和促进产热的激素释放(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能量代谢可显著提高。

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定义:食物能使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

①糖类或脂肪的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为其产热量的4%-6% ;②蛋白质可使产热量增加30%左右;③混合食物可使产热量增加10%左右;④老年人宜选择高蛋白低脂肪饮食。

机制:可能与肝脏处理蛋白分解产物时的额外能量消耗有关。

4.环境温度:20-30℃

四十七、基础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是以体表面积衡量能量代谢率,称为基础代谢率。四十八、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散热

皮肤的散热方式:⑴辐射:机体以热射线形式向周围放射热量

⑵传导: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影响因素:物体的导热性

临床意义:冰囊、冰帽给高热病人降温。

⑶对流:通过气体或液体交换热量的一种方式。

⑷蒸发:环境温度≥皮肤温度时,蒸发是机体唯一的散热方式。

四十九、肾脏血液循环特点

肾的血流大主要分布在皮质利于尿的生成。2)两套毛细血管: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血压高,利于滤出。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血压低,利于重吸收。3)通过自身调节:低血压使入球动脉扩张可使阻力↓造成血流量↑使尿量恒定。高血压时则相反。以此保证肾血流的稳定。另外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以此保证心脑重要器官的血供。五十、尿生成三个过程

尿的生成三个过程1.肾小体的滤过;

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

五十一、滤过膜

滤过膜(滤过屏障):肾Cap血液经内皮细胞间孔、基膜、足细胞裂孔滤入肾小囊内的三层结构叫滤过屏障。

五十二、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球滤过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125ml 180 L / 5 L=36遍

五十三、影响肾小球滤过因素

1、肾血流量:呈正比。

2、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肾小球肾炎—管径变窄—面积↓—原尿↓

唾液蛋白↓—电学屏障↓—通透性↑

蛋白漏出:蛋白尿

红细胞漏出:血尿

五十四、葡萄糖重吸收

葡萄糖的重吸收:①部位:仅在近曲小管。

②机理:继发于Na的主动转运

③肾糖阈:尿中不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正常值:

8.96-10.08mmol/L。

五十五、肾糖阈

肾糖阈:尿中不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正常值:8.96-10.08mmol/L。五十六、渗透性利尿

渗透性利尿:肾小管内溶质浓度增多造成肾小管液渗透压增多,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的现象叫渗透性利尿。

五十七、水利尿

肾小管滤过滤:每分钟两个肾产生的原尿量。

球管平衡:近端小管的重吸收量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

1、H的分泌:①部位:近曲小管、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②机理:H—Na交换

③意义:排酸保碱

2、NH3的分泌:①部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②机理:单纯扩散

3、K的分泌:①部位:主要是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②机理:K—Na交换K—Na交换和H—Na交换存在竞争性抑制。

酸中毒—血H↑—H-Na交换↑—K-Na交换↓—高血K—心脏骤停

碱中毒—血H ↓—H-Na交换↓—K-Na交换↑—低血K—输KCl

4、排泄功能:青霉素、酚红(PSP)

五十八、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分泌调节

抗利尿激素:(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

①大量出汗、腹泻—血浆晶体渗透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ADH分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

②水利尿:大量饮清水使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ADH分泌减少,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的现象叫水利尿。

(2)血容量的改变

血量↓—血容量感受器↑—ADH分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

醛固酮分泌调节:

①肾内入球A的牵张感受器→(大量失血)入球动脉牵张度↓→肾素↑

②肾内致密斑感受器→肾小球滤过率↓→血K↑与血Na↓→肾素↑

③交感N:大出血血压血量↓→交感神经兴奋→肾素↑

④激素:儿茶酚胺↑→肾素↑

五十九、晶状体在视近物及远物时是怎样调节

晶状体的调节主要通过晶状体的薄厚来调节。

①看近物时—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厚

②看远物时—睫状肌舒张—睫状小带紧张—晶状体变薄

六十、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特点

1、视椎细胞:位于中央凹,感受强光,能分辨颜色,视物精确度高。视网膜中有红、黄、绿三种视椎细胞。

2、视杆细胞:位于视网膜周边,感受弱光,不能分辨颜色,视物精确度差。

六十一、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1.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前庭阶外淋巴→蜗管中的内淋巴→基底膜振动→毛细胞微音器电位→听神经动作电位→颞叶皮层。这是主要的传音途径。

2.鼓膜→中耳鼓室→圆窗→鼓阶中外淋巴→基底膜振动。这一途径仅在听小骨损坏时显得重要。

3.声波经骨传导。颅骨传导---内耳淋巴的波动---螺旋器---中枢产生听觉。这一途径不重要六十二、突出传递的过程

突触传递:指突触前N元的信息通过传递引起后N元活动发生兴奋或抑制的过程。

[动作电位传至突触末梢—Ca2+通道开发—Ca2+内流—Ca2+将囊泡推向前膜—释放在间隙—与后膜的受体结合]是一种“电—化学—电”的过程

六十三、EPS和IPSP

六十四、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

神经递质:如N末梢释放的Ach和γ氨基丁酸是N元之间或效应器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受体:细胞的特殊部分能与某种化学物质特异性结合引发特定生理效应。

区别:1)特异性投射系统①特点:投射途径专一,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②功能:产生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发出冲动。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①特点:投射途径弥散,投射到大脑的广泛区域②功能:维持大脑的觉醒状态。

六十六、内脏病的特点

内脏痛特点:①缓慢持久②定位不清③对牵拉、缺血、炎症敏感对切割、烧妁、夹捏不敏感④伴牵涉痛

六十七、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及其分支+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

六十九、震颤麻痹和亨延顿病

1.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综合症)

表现:为肌紧张亢进,僵尸、面具脸、摇头晃手。

病变: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功能破坏。

2.亨延顿病(舞蹈病)

表现:为肌张力降低,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的舞蹈样动作。

病变:纹状体-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功能减退,而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七十、小脑的功能

①维持身体平衡(前庭小脑)

②调节肌紧张(脊髓小脑)

③协调随意运动(皮质小脑)

七十三、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七十四、激素

激素:由内分泌细胞产生的能够传递信息的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七十五、生长素的作用

七十六、甲状腺的生理作用

(一)对代谢的影响

1. 能量代谢:提高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量和产热量

2. 物质代谢:⑴糖:生理状态影响不大甲亢血糖升高

⑵蛋白质:生理状态合成蛋白,甲亢分解蛋白甲低时合成蛋白减少会发生粘液性水肿

⑶脂肪:合成小于分解

(二)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主要影响脑和长骨的生长发育:幼儿时期分泌↓→呆小症

(三)其他作用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1)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

2)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3)甲亢:烦躁不安、多言多动、喜怒无常、失眠、多梦等症状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增加

小血管扩张—外周阻力下降-舒张压不变

3.对消化器官的作用

七十七、糖皮质激素作用

1.对物质代谢的作用:⑴糖:促进利用减少,升高血糖

⑵蛋白质:促进蛋白质分解

⑶脂肪:重新分布面部、肩背部、腹部的脂肪合成↑

2. 水盐代谢:排钾留钠脱钙质。

3、对血细胞的作用

升高:单核细胞、红细胞、中性粒、血小板

七十八、胰岛素的作用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1、降低血糖2、促进脂肪合成3、促进蛋白合成抑制分解

七十九、雌孕雄激素的生理作用

睾酮的生理作用

①促进胎儿和幼儿男性化及生殖器的发育。②维持生精。③促进副性征的出现,维持性欲。

④促进蛋白的合成。⑤促进钙磷的沉积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雌激素功能(求偶素-女人味)

1.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①乳房:导管增生脂肪沉积②子宫:增生稀薄宫颈液③输卵管:运动增强④阴道:上皮增生角化糖原增加呈酸性。

2.促进女性第二性征的出现。①女性脂肪分布②女性毛发分布③音调高④骨盆大⑤臀部

肥。)

3.增强性欲维持性快感。

4.促进钙磷沉积,蛋白合成,水钠潴留(水灵灵)胆固醇减少(纤瘦)

八十、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在女性的生殖周期中每月一次的子宫内膜脱落和出血称月经,因此女性的这种生殖周期称月经周期,平均28天。

生理学专升本高频考点

生理学专升本高频考点 一、阈值 阈强度: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叫阈强度简称阈值。 二、内环境 内环境:即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浸浴并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 三、反馈(正负)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效应的作用相反,使原效应减弱或抑制。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原效应的作用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原效应。 四、细胞物质的转运 单纯扩散定义: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由细胞膜浓度高的一侧→细胞膜浓度低的一侧的转移。易化扩散定义: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由细胞膜浓度高的一侧→细胞膜浓度低的一侧的扩散。 主动转运定义:小分子物质、离子由细胞膜浓度低的一侧细胞膜浓度高的一侧的转运。 (1)原发性主动转运: (2)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依赖离子泵转运而储备的势能从而完成其他物质的逆浓度的跨膜转运。如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转运。 入胞定义:大分子物质由细胞外→细胞内的过程 出胞:定义:大分子物质由细胞内→细胞外排出的过程。 五、继发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依赖离子泵转运而储备的势能从而完成其他物质的逆浓度的跨膜转运。如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转运。 六、动作电位概念机制 定义: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产生机制:①去极化:主要是Na+通道开放Na+内流。 ②复极化:主要是K+通道开放K+外流。 ③后电位:Na+-K+ 泵发挥作用。 七、静息电位的概念和机制 静息电位:指细胞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内外存在的内负外正电位差。 产生机制:1、细胞内外各离子分布不均 2、静息时细胞对K选择性通透 八、兴奋收缩耦联 肌细胞膜动作电位(兴奋)传导到终池→终池Ca2+释放→肌浆Ca2+浓度增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原肌凝蛋白变构→横桥作用位点暴露→横桥头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头ATP酶激活分解ATP→横桥扭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肌小节缩短。 九、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血细胞容积/血液容积×1 ( 也称红细胞比容) 男性:40%~50% ,女性:37%~48%。 十、血浆渗透压 血浆总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300mOsm/L) 十一、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及血流 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够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

生理学考试重点归纳

1.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 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2.何谓内环境,及其生理意义? 答:内环境就是指多细胞动物的体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内稳态就是生物能够保持内环境的状态稳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的机制。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反馈机制完成的。高等动物内稳态主要是靠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来维持。 意义在于:①能够扩大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少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制约。②能够让生物的酶保持最佳状态,让生命活动有条不絮地进行。 3.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 答:1、单纯扩散,如O2、CO2、N2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 2、易化扩散,分为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和经通道的易化扩散(K+、Na+、Ca+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 3.主动转运,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K+、Na+、Ca+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 4.出胞(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入胞9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 4.血小板有哪些功能。 (1)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支持功能(2)生理止血功能(3)凝血功能(4)在纤维蛋白溶解中的作用 5.血型鉴定? 答: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的凝集原类型。ABO血型鉴定,即指ABH血型抗原的检测。红细胞含A抗原的叫A型,含B抗原的叫B型,含A和B抗原的叫AB型;不含A、B抗原,而含H抗原的称O型。常规的方法有:①正向定型:用已知抗体的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上未知的抗原。②反向定型: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血清中未知的抗体。 6.简述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射血过程。 心脏从一次收缩的开始到下一次收缩开始前的时间,构成了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在每次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机械活动均可分为收缩期和扩张期。但两者在活动的时间和顺序上并非完全一致,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收缩在后。一般以心房开始收缩作为一个心动周期的起点,如正常成年人的心率为75次/分时,则一个心动周期为0.8秒,心房的收缩期为0.1秒,舒张期为0.7秒。当心房收缩时,心室尚处于舒张状态;在心房进入舒张期后不久,紧接着心室开始收缩,持续0.3 秒,称为心室收缩期;继而计入心室舒张期,持续0.5秒。在心室舒张的前0.4秒期间,心房也处于舒张期,称为全心舒张期。一般来说,是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标志。 7.简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心脏每搏输出量:(2)心率:(3)外周阻力(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顺应性(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8.简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及其原因。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2)心脏收缩力量(3)体位改变(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5)呼吸运动 9.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1)有效滤过压;(2)毛细血管通透性;(3)静脉和淋巴回流等 10.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答: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的乘积①前负荷②心肌收缩能力③后负荷④心率 11.心肌兴奋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意义? 答:心肌细胞兴奋后,其兴奋会发生一系列的周期性变化,其过程及意义为:①有效不应期②相对不应期③超常期④低常期 12.肺换气的影响因素 答:1.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影响肺换气。气体的扩散速率与呼吸面积成正比,与呼吸膜厚度成反比。 2.气体分压值、扩散系数、、温度各因素与气体扩散速率成正比。 3.通气/血流比值。比例适宜通气/血流比值才能实现适宜的肺换气,无论该比值增大或减小,都会妨碍有效气体的交换。 13.简述胃酸的主要生理作用。 (1)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2)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

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要点归纳

2017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要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考纲没有变化,重点考察的就是正负反馈调节.自身调节的区别以及相对应的例子.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而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必须记清楚这些代表性的例子,尤其是正反馈和自身调节的例子.还要注意联系后面章节区分哪些是正反馈哪些是负反馈,举例说明如血液凝固过程.分娩过程. 排尿排便反射等这些都是正反馈,再如减压反射.肺牵张反射.甲亢时 TSH 分泌减少等都是负反馈,同学们应总结出一些例子,在解题时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生理过程中,既无闭合回路又无调定点的不属于反馈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这一章比较重点,每年都会有本章的考题,大的重点就是物质的交换和动作电位。这将会涉及到今后各个章节的学习,同学们必须深入的理解加以牢固记忆。几种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如果比较起来记忆在解题时更容易区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要理解去记忆。还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局部电位的例子,如微终板电位?终板电位?EPSP? IPSP等都是局部电位,同时大家还需要搞清楚的就是局部电位和局部电流的区别,局部电位是指没有达到动作电位水平,而局部电流则是指动作电位的传播方式,要注意区分二者。 第三章血液 主要是对血液成份及功能做了介绍,对今后血液学和呼吸系统做的基础。血量为全身血液的总量,成年人血量占总体重的7%-8%。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注意二者的区别,另外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的颗粒数成正比,而与颗粒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因此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晶体渗透压决定。要重点注意生理性止血为常考点,其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为纤维蛋白溶解。生理止血过程中,凝血块形成的血栓会堵塞血管,出血停止血管创伤愈合后,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会被逐渐降解液化,使被堵塞的血管重新畅通。 第四章血液循环 重点内容还是心肌细胞的生物电以及血压调节等部分,本章是生理学的一个大的重点章节,内容繁多,需要全面理解掌握。注意比较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心肌电生理特性这块需记忆:自律细胞的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窦房结起搏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0期去极化速度快、幅度高、有平台期、有超辐射,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避免房室的收缩重叠,窦房结自律性?高,心室肌细胞收缩力?强,浦肯野纤维传到速度?快,房室交接处

病理生理学知识归纳

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20分钟,重点掌握) 一、病理生理学的概念 病理生理学(pathoph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是一门医学基础理论学科。 二、病理生理学的任务 主要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及其机制,从而探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 病理生理学是与基础医学中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需要用正常人的体中形态、功能、代谢的有关知识去分析、认识疾病。病理生理学又同临床关系密切,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四、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1.病理生理学总论 病理生理学总论,又称疾病概论。主要讨论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普遍规律。 2.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 病理过程又称基本病理过程或典型病理过程,主要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如发热、缺氧、酸碱平衡紊乱等。

3.病理生理学各论 病理生理学各论又称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主要论述体内几个系统的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常见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等。 教案 第二节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0分钟,了解) 1.动物实验 动物实验包括急性和慢性动物实验。是病理生理学的最主要研究方法。动物实验是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探讨疾病时机能和代谢 变化,并可实验性治疗。但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机械地用于临床,只有与 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后才能被临床借鉴和参考。 2.临床观察 应在不损伤病人的前提下,进行细致的临床观察和一些必要的临床实验研究,有时需要对病人长期随访来探讨疾病动态发展的规律。 3.疾病的流和病学调查 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群体流体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以探讨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教案

福建专升本生理学复习资料

一、生理绪论 1、兴奋性的概念:机体感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兴奋:机体接受刺激后由相对静止转为活动状态的加强。 可兴奋的组织:神经、肌肉、腺体。 刺激: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刺激要引起机体反应,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①刺激的强度;②刺激的时间;③刺激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人体功能状态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兴奋和抑制。 2、阈值的概念:刚能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阈值的大小与组织兴奋性的高低呈反变关系,说明阈值越愈小,组织的兴奋性愈高,对刺激的反应愈灵敏;反之,阈值愈大,组织的反应性愈低,对刺激的反应愈迟钝。) 3、组织在接受刺激而兴奋时,其本身的兴奋性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一般需经历: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四个阶段。 在绝对不应期给予阈上刺激,兴奋性从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在相对不应期给予阈上刺激,兴奋性从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绝对不应期的长度决定了组织两次兴奋间的最短时间间隔,即决定了组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产生反应的次数。 心室肌细胞的绝对不应期为250ms,它1秒内最多只能兴奋4次。 4、外环境的概念:即自然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内环境的概念: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5、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6、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①神经调节(最主要、最基本的调节方式,其基本方式是反射);②体液调节;③自身调节。 ①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作用时间比较短暂。 ②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范围广泛、时间持久。 ③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范围比较局限。(脑血管和肾血流量自身调节) 7、反射的概念: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其结构基础为发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必备条件:反射弧在结构和功能上均完整。 8、反馈的概念:受控部分反过来调节控制部分的过程称为反馈。 正反馈例子:血液凝固、排尿反射和分娩反射和射精反射。 负反馈是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见于肺牵张反射、减压反射。 前反馈例子:食物进入口腔前的唾液分泌。 9、人体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系统按工作方式分:自动控制系统、前馈、非自动控制系统。

医学实验动物学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进行严格控制,遗传背景明确,可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是指一切用于实验的动物,除了符合严格要求的实验动物外,还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等。 实验动物与实验用动物:遗传控制不同,微生物控制等级不同,培育的形质和目标不同。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是指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 实验动物标准化:遗传质量标准化微生物质量标准化环境标准化营养标准化 按遗传控制标准,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CH3),突变系(裸鼠),杂交系(F1),封闭群(远交系)(KM小鼠,wister大鼠) 按基因型分:1、同基因型动物(如近交系、F1代) 2、不同基因型动物(如封闭群)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级: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2001年版的国家标准中,大小鼠取消普通级动物,犬、猴只分普通级和SPF级,豚鼠、地鼠和兔仍然分4级) SPF动物定义: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屏障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动物。饲养管理同清洁动物) 无菌动物的特点:形态学及生理学特点: ①形态学:盲肠肥大(增大5~6倍),肠壁薄,易发肠扭转。心脏、肝脏、脾脏相对较小。 ②生理学: 血中无抗体,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弱。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无菌鸡生长较快、无菌豚鼠和无菌兔生长较慢。无菌大小鼠与普通大小鼠生长速度相同。

(3)饲养要求:隔离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剖腹产动物或无菌卵的孵化。由于肠道无菌,饲养困难,应注意添加各种维生素。每2~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粪便标本。 悉生动物:概念:悉生动物是指在无菌动物体内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又称已知菌动物。植入一种细菌的动物叫单菌动物;植入两种细菌的动物叫双菌动物;植入三种细菌的动物叫三菌动物;植入多种细菌的动物叫多菌动物。(由于肠道接种有利于消化吸收的细菌,故饲养较无菌动物容易,形态学和生理学方面与普通动物无异。) 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特点: 1、其基因纯合度达到98.6%,个体差异小,似同卵双生反应一致重复性好,用少量动物即可获得精确度很高的实验结果,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2、隐性基因纯合使许多病态性状得以暴露,可获得大量先天性畸形及先天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如高血压、白内障、糖尿病.动物模型。 缺点:出现近交衰退。近交衰退是近交过程中动物群体由于基因分离与纯合发生一系列不利于个体或群体发育的变化和现象。 F1代动物:两个无关近交系杂交形成的第一代动物。 特点:虽然基因杂合,但个体之间基因杂合的一致,个体差异小。除具有近交系的优点,还具有生命力强耐受性强,可长期进行观察,具有杂交优势,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封闭群动物(远交系):以非近亲交配方式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5年以上不从外部引新血缘或至少繁殖四代以上,在封闭条件下交配繁殖,保持了一定杂合性和群体遗传特征。每代近交系数增加量<1%。在人类遗传研究、药物筛选、毒物实验等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等。 突变系动物:指正常染色体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动物具有一种或多种遗传缺陷。例如:无胸腺裸鼠、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动物SCID小鼠。为肿瘤、免疫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知识分享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疾病概论 1、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死亡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判断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第二节的发病学部分 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 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第三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2、受体上调(增敏)、受体下调(减敏)的概念 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减少,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强的现象,称为受体上调(up-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高敏或超敏。 反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增加,或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敏感性减弱的现象,称为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减敏或脱敏。 第五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三种脱水类型的概念 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低血钠性细胞外液减少)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显著减少,细胞内液变化不明显。(正常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

病理生理学重点归纳

三种类型脱水的对比 体内固定酸的排泄(肾脏): 固定酸首先被体液缓冲系统所缓冲,生成H 2CO 3和相应的固定酸盐(根); H 2CO 3在肾脏解离为CO 2和H 2O ,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即固定酸中的H + 以CO 2和H 2O 的形式进入肾小管 上皮细胞,进一步通过H 2CO 3释放H + 进入肾小管腔; 固定酸的酸根以其相应的固定酸盐的形式 被肾小球滤出; 进入肾小管腔的H + 和固定酸的酸根在肾小管腔内结合成相应的固定酸排出体外。 呼吸性调节和代谢性调节(互为代偿,共同调节): 呼吸性因素变化后,代谢性因素代偿: 代谢性因素变化后,呼吸性、代谢性 因素均可代偿: 酸碱平衡的调节: 体液的缓冲,使强酸或强碱变为弱酸或弱碱,防止pH 值剧烈变动; 同时使[HCO3-]/[H 2CO 3]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呼吸的变化,调节血中H 2CO 3的浓度; 肾调节血中HCO3-的浓度。 使[HCO3-]/[H 2CO 3]二者的比值保持20:1,血液pH 保持7.4。 各调节系统的特点: 血液缓冲系统:起效迅速,只能将强酸(碱)→弱酸(碱),但不能改变酸(碱)性物质的总量; 组织细胞:调节作用强大,但可引起血钾浓度的异常; 呼吸调节:调节作用强大,起效快,30 min 可达高峰;但仅对CO 2起作用; 肾 调节:调节作用强大,但起效慢,于数小时方可发挥作用,3~5 d 达高峰。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代偿性: pH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即[HCO3-]/[H2CO3]仍为20:1, 但各自的含量出现异常变化。失代偿性: pH明显异常,超出正常范围。 判定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 pH值:7.35-7.45(动脉血) 动脉血CO2分压(PaCO2):33-46mmHg,均值40mmHg 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SB/AB):正常人AB=SB:22-27mmol/L,均值24mmol/L 缓冲碱(BB):45-52mmol/L,均值48mmol/L 碱剩余(BE):-/+3.0mmol/L 阴离子间隙(AG):12-/+2mmol/L,AG>16mmol/L,判断AD增高代谢性酸中毒

历生理学考试重点总结.doc

历年生理学考试重点总结执医笔试 2008-08-22 22:48:40 阅读32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一、细胞的基本功能 1.以单纯扩散的方式跨膜转运的物质是 O 2 和CO 2 2.水溶性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的帮助进入细胞的过程是: 易化扩散 3.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依赖于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 4.细胞膜主动转运物质时,能量由何处供给细胞膜 5.蛋白质从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的转运方式是入胞作用 6.神经末梢释放递质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出胞作用 7.Na + 由细胞外液进入细胞的通道是电压门控通道或化学门控通道 8.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细胞对刺激产生什么的能力兴奋 9.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刺激后,产生活动或活动加强称为兴奋 10.刺激是指机体、细胞所能感受的何种变化内或外环境 11.神经、肌肉、腺体受阈刺激产生反应的共同表现是动作电位 12.衡量兴奋性的指标是阈强度 13.保持刺激作用时间不变,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阈强度 14.阈刺激是指阈强度的刺激 15.兴奋的指标是动作电位 16.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产生兴奋的一段时间内兴奋性的变化,不包括下列哪期恢复期 17.决定细胞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产生兴奋的最多次数是绝对不应期 18.绝对不应期出现在动作电位的哪一时相锋电位 19.有关静息电位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是指细胞安静时,膜外的电位。 20.锋电位的幅值等于静息电位绝对值与超射值之和 21.阈电位指能引起Na + 通道大量开放而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 22.有关局部兴奋的特征中哪项是错误的有全或无现象 23.有关兴奋在同一细胞内传导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呈电紧张性扩布 A 是由局部电流引起的逐步兴奋过程 B 可兴奋细胞兴奋传导机制基本相同 C 有髓神经纤维传导方式为跳跃式 D 局部电流强度数倍于阈强度 24.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物质是乙酰胆碱 25.关于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哪项是错误的终末池中Ca 2+ 逆浓度差转运 A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部 B 横管膜产生动作电位 D Ca 2+ 进入肌浆与肌钙蛋白结合 E 兴奋-收缩耦联的结构基础为三联管 26.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中哪一项的兴奋性最低绝对不应期 27.小肠上皮细胞对葡萄糖进行逆浓度差吸收时,伴有Na + 顺浓度差进入细胞,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所 需的能量间接地由何者供应。钠泵 28.记录神经纤维动作电位时,加入选择性离子通道阻断剂河豚毒,会出现什么结果。除极相不出现 29.在对枪乌贼巨大轴突进行实验时,改变标本浸浴液中的哪一项因素不会对静息电位的大小产生影响。 Na + 浓度 B K + 浓度 C 温度 D pH E 缺氧 30.人工减小细胞浸浴液中的Na + 浓度,所记录的动作电位出现幅度变小 31.有机磷农药中毒出现骨骼肌痉挛主要是由于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32.在神经-骨骼肌接头中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胆碱酯酶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重点】

? ? ?? ? ? ?? ?? ?????????? ???????? ?肉萎缩长期固定石膏所致的肌废用性萎缩:骨折长后等器官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泌功能下降引起,发生内分泌性萎缩:由内分肌群萎缩经受损,如骨折引起的去神经性萎缩:运动神肉萎缩致,如长期不动引起肌负荷减少和功能降低所失用性萎缩:长期工作水引起的肾萎缩受压迫引起,如肾炎积压迫性萎缩:器官长期病、恶性肿瘤等局部性:结核病、糖尿能长期进食全身性:饥饿、因病不营养不良性萎缩:)病理性萎缩(期器官萎缩青春期、更年期、老年)生理性萎缩(萎缩.....a.2:1f e d c b 第四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 1.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的减少。 2.肥大——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代偿性肥大:由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负荷增加而引起。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因内分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所致。 ?? ?? ?? ?????????? ?症素腺瘤引起的肢端肥大内分泌性:垂体生长激狭窄时胃壁平滑肌肥大残存肾单位肥大、幽门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的室肥大、 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左心代偿性:高血压时左心病理性肥大素促使子宫平滑肌肥大内分泌性:妊娠期孕激发达 代偿性:体力劳动肌肉生理性肥大肥大 3.增生——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 增强的结果。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 ? ? ??? ???????生、肝硬化乳腺增生症、前列腺增内分泌性:子宫内膜、、细胞损伤后修复增生血钙引起的甲状腺增生代偿性:甲状腺肿、低病理性增生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增上 乳期的乳腺上皮增生、内分泌性:青春期和哺胞核血细胞经常更新细胞数目增多、上皮细代偿性:久居高原者红生理性增生增生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 ? ?????? ?骨化性肌炎 —或软骨化生间叶细胞化生:骨化生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粘膜 肠上皮化生(肠化):腺体:慢性子宫颈炎的宫颈鳞状上皮化生(鳞化)上皮细胞化生化生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二、损伤

(完整版)专升本——《生理学》题库

生理学习题库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题: 1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__________________ 的科学 A.物理变化的规律 E.细胞化学变化的规律 C.器官功能 D.正常生命活动的规律 E.与环境关系 2 .内环境是指: A.细胞内液 E.血液 C.体液 D.细胞外液 E.组织液 3.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E.反应 C.适应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4. 机体机能活动调节方式中,神经调节与其他调节相比,其特点是 A.负反馈 E.作用迅速、精确、短暂 C.作用缓慢、广泛、持久 D.有生物节律 E.有前瞻性 5. 下述情况中,属于自身调节的是: A.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升降时,肾血流量维持相对稳定 E.人在过度通气后呼吸暂停 C.血糖水平维持相对稳定 D.进食时唾液分泌增多 E.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6. 皮肤粘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属于:

A.感受器 E.传入神经 C.中枢 D.传出神经 E.效应器 7.反馈信号是指: A.反射中枢本身发出的信息 E.受控变量的改变情况 C.外界干扰的强度 D.调定点的改变 E.中枢的紧张性 8. 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排尿反射 E.排便反射 C.血液凝固 D.减压反射 E.分娩 9. 正反馈调节的作用是使: A.人体血压稳定 E.人体体液理化特性相对稳定 C.人体活动按固定程序加强、加速、达到某一特定目标 D.体内激素水平不致过高 E.体温维持稳定 10. 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神经调节 E.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二、名词解释 1. 兴奋性 2.阈值 3.外环境 4. 内环境 5.稳态 6.反射 7. 反馈8.负反馈9.正反馈 三、问答题 1. 生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 何谓内环境及其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3. 试述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自考生理学考试重点归纳

生理学考试重点归纳 1.内环境 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2.异化作用 可兴奋组织、细胞对有效刺激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与特性。 3.阈值 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4.负反馈 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5.反射 指中在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发生规律性反应的过程。 6.自身调节 指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易化扩散 指水溶性的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膜上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帮助,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2.受体 受体是细胞膜上一类特殊蛋白质。其的功能是可以识别并特异性结合作用于它的化学物质(如激素),并转发化学信息,改变细胞生化反应,增强或减弱细胞生理效应。 3.去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变小或消失的现象,称为去极化。 4.超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外电位差增大的现象,称为超化。 5.静息电位 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一般表现为内负外正的跨膜电位。6.动作电位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7.局部电位 阈下刺激也可使膜去极化,但这种去极化电位只局限于受刺激部位局部,只能作电紧张扩布,故称为局部电位。 8.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是指把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9.强直收缩 骨骼肌在接受连续的有效刺激时,由于刺激频率高,若刺激落于前一次骨骼肌兴奋收缩的收缩期,形成的强而持久的收缩,称为强直收缩。强直收缩是机体骨骼肌收缩做功的主要形式。 1.血清 血清是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2.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容积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3.红细胞渗透脆性 红细胞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对抗低渗容液的抵抗力。抵抗力大的脆性小,反之则脆性大。 4.红细胞凝集 相同的抗原、抗体相遇时,通过免疫反应使经红细胞相互凝结聚集在一起的现象。 5.溶血 红细胞膜破裂后,血红蛋白溢出,溶解于血浆中的现象。 6.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可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 7.血型 血型特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它是血液中的一种特殊标志物。 1.自律细胞 指心内具有自动节律性兴奋的细胞,其生物电特点是复极4期自动去极化。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

精心整理 生理学基础总结 绪论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 4.胞外液。 5.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 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 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 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吞饮 动。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Na +内流与K +的外流及Na +—K +泵转运共同形成的、其引起取决于阈电位, 阈电位是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和不衰减的可传播性。 3.肌肉收缩是指肌肉的长度缩短或张力增加.其过程包括肌细饱的兴奋、兴奋一收缩耦联,收缩三部分,主要步骤如下图

血液 1. 占体重的 2. 透压) 3. 对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血浆蛋白产生胶体渗透压,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具有免疫功能。 作用是:能使组织液中的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 等渗溶液是0.9%Nacl,5%葡萄糖溶液。 4.血浆的正常酸碱度:PH7.35-7.4 5.低于7.35为酸中毒,高于7.45为碱中毒。 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数为(4.0-5.5)x1012/L;成年女性为(3.5-5.0)x1012/L。6.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一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7.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血沉,红细胞叠连)、渗透脆性(溶血,低渗溶液)。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愉O2和CO2以及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 红细胞原料是蛋白质和铁(缺铁性贫血),成熟因素是维生素B12,叶酸。 8.正常成人的白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吞噬作用和 免疫作用。 9.正常成人血小板有(100一 其主要功能为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生理性止 A抗原与 。 )和 也是由于K+外流产生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组成,但复极化比较复杂,持续时间较长动作电位共分为五个期,即 去极化期(Na+内流形成)、 复极化l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形成)、 2期(缓慢复极期也称平台期,K+外流和Na+内流形成)、 3期(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形成) 4期(静息期,离子泵转运形成)

《病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

考点精析 第一章绪论 一、病理学的研究任务和重要分支学科。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改变和转归,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应用材料(一)人体病理学研究 1.尸体解剖。简称尸检,即对病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它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其目的是查明患者的死亡原因,验证诊断、治疗措施的正确与否。2.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穿刺、搔刮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活检是目前研究和诊断疾病最常用的方法,特别对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3.临床细胞学检查。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后进行观察。也可以是用细针穿刺病变部位吸取的细胞。细胞学检查多用于肿瘤的诊断,此法因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病人痛苦少、费用低而易被人们接受,但确诊率不如活检,需进一步做活检证实。 4.分子诊断。采朋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人体在DNA、RNA或蛋白质水平上的异常。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 1.动物实验。指在适宜的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或病理过程的模型,以便进行病因学、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及疾病转归的研究。此外,利用动物实验还可以进行治疗方法、药物筛选和不良反应的观察。 2.器官培养和组织、细胞。将某种组织或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以动态观察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周期短、见效快、节省开支、因素单纯、易于控制,缺点是孤立的体外培养毕竟与复杂的体内整体环境有很大的不同,故不能将体外研究的结果与体内过程等同看待。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肉眼检查。也称大体检查,利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等简单器 具,观察器官、组织形态学改变, 主要涉及病变大小、形状、色泽、 重量、质地、表面和切面性状等。 (二)细胞组织学和细胞组织化学检 查。借助于光学显微镜的检查称 为细胞组织学检查。组织切片最 常用的染色方法为苏木素一伊红 染色(HE染色),这是病理学研究 的最基本手段。通过分析和综合 病变特点,以做出疾病的病理诊 断。组织细胞化学检查称为特殊 染色,是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 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显色试 剂,定位地显示病变组织的特殊 成分(如蛋白质、酶、核酸、糖类、 脂类等),对一些代谢性疾病的诊 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应用 于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 (三)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组织化 学。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 合,检测组织和细胞中的未知抗 原或抗体。已广泛应用于病理学 研究和诊断中。其优点是可在原 位观察待测物质的存在与否、所 在部位及含量,将形态学改变与 功能和代谢变化结合起来。 (四)电子显微镜观察。可将组织细 胞放大到数十万倍以上,可用于 对标本的亚细胞结构或大分子水 平的变化进行观察。其他的还有 化学和生物化学检查、染色体检 查、致病基因分析等。 四、病理学的简要发展历史。18世 纪通过尸体剖验创立了器官病理 学;19世纪随着显微镜和染料的 出现和应用,创立了细胞病理学; 之后,随着边缘学科的发展及其 他学科知识的互相渗透,出现了 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物学、分子 病理学等;20世纪后期至今,致 力于在基因水平上阐明疾病的发 生、发展规律和发病机制。 一、单项选择题 1.1.病理切片的常规染色方法是 (D)A.瑞氏染色B.巴氏染色C.苏 木素染色D.苏木素一伊红染色 1.2.病理学的研究重点是研究疾病 的(C)A.病因B.发病机制C.发 生发展的规律D.转归 1.3.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极限是 (A)A.O.2μm;B.O.2mm;C.0.2nm; D.O.2cm 2.1.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 的体积缩小,称为(B)A.发育不 全B.萎缩C.器官畸形D.化生 2.2.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性变化是 (D)A.肥大B.增生C.化生D.变 性 2.3.关于萎缩,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D)A.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减少 B.间质有增生C.实质细胞数量 减少D.只要是器官、组织或细胞 的体积缩小就是萎缩 2.4.脑萎缩的原因为(A)A.局部血 液供应障碍B.长期组织受压c.器 官长期失用D.神经损伤. 2.5.下列哪一项属于失用性萎缩 (B)A.由肿瘤引起的邻近组织器 官的萎缩B.骨折后长期不活动引 起的肌肉萎缩c.慢性消耗性疾病 引起的萎缩D.老年人各器官的萎 缩 14.32.下列哪一项关于流行性脑脊 髓膜炎的临床表现是错误的 (C)A.脑膜刺激征B.颅内压升高 C.血性脑脊液D.皮肤瘀点或瘀 斑 14.33.形成“卫星现象”的细胞是 (B)A.炎性细胞B.小胶质细胞 C.星形细胞D.室管膜细胞 14.34.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 致病菌是(D)A.绿脓杆菌B.链球 菌C.大肠杆菌D.脑膜炎双球菌. 14.35.Waterhouse-Friedlerichs en综合征见于(A)A.暴发性脑膜 炎双球菌败血症B.脑血吸虫病 C.高血压脑病D.乙脑 14.36.艾滋病是由(C)所引起的慢 性传染病。A.HBV;B.HPV;C.HIV; D.HAV 二、多项选择题 1.1.肉眼检查的内容包括病变的 (ABCDE)A.大小B.形状C.色泽 D.质地E.表面 1.2.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ABCDE)A.肉眼检查B.细胞组织 学和细胞组织化学检查c.免疫细 胞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D.电子显 微镜观察E.化学和生物化学检查 2.1.关于萎缩,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BCE)A.血液供应迅速中断可引 起萎缩B.萎缩的细胞体积缩小, 严重时可消失C.萎缩的器官颜色 变深D.萎缩的细胞内有含铁血黄 素颗粒E.萎缩的器官质地变硬 2.2.属于病理性萎缩的有 (BCE)A.更年期后性腺萎缩B.恶 病质时的全身性萎缩C.动脉硬化 性脑萎缩D.成年后胸腺萎缩E.长 期营养不良的肌肉萎缩 2.3.肝脂肪变性的原因有 (ABCDE)A.脂库动员加强B.肝细 胞损伤C.食入过多脂肪D.脂蛋 白合成障碍E.脂肪酸氧化障碍 2.4.关于变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BCD)A.多为可复性改变B.严 重者可转化为坏死C.最常见的变 性为水样变性D.可引起器官功能 1

专升本生理学重点总结复习过程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生理学?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它以生物机体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生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机体的内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以及生理功能变化的规律。 二、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1)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指细胞直接生存并与之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主要由组织液和血浆组成。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它是一种动态平衡。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稳态, 而代谢活动本身又经常破坏稳态,生命活动正是在稳态不断破坏和不断恢复的过程中维持和进行的。 三、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 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 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四、什么是反射?反射指生物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五、正、负反馈的概念. 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细胞膜对物质转运形式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人胞、出胞。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单纯扩散与易化扩散时,物质是顺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不耗能,属于被动转运。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耗能的转运过程。这里,电—化学梯度包括电学梯度(电位差)和化学梯度(浓度差)两层含义。 1、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及其各自的特点归纳如下: 表2-1 细胞膜转运物质的方式及特点 第二章 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兴奋性的概念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重点及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组织、器官、系统概念 结构及功能相似的一类细胞通过细胞间质聚合在一起构成组织 不同组织有机组合构成器官 结构及功能密切相关的几个器官协调配合,共同实现特定的生理功能而成为系统 2.标准的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面部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3.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 一些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经学业运输到达靶细胞发挥其作用称为远距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广泛又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有些激素经组织液扩散,作用于邻近的细胞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局限,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成 1.人体九大系统 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感觉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4.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特点 被覆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有一层扁平细胞构成,细胞为多边形,核呈椭圆形,位于中央。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者称内皮,分布在心包膜、胸膜和腹膜表面者称间皮。 主要功能为润滑、减少摩擦,利于血液或淋巴流动等。 2.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边形,核圆,位于中央,主要分布于甲状腺滤泡,肾小管等处。 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3.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柱状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角形,核呈长椭圆形并位于细胞近基底部。分布于胆囊、胃、肠粘膜和子宫内膜及输卵管黏膜等处。 大多有吸收和分泌功能。 在肠粘膜的柱状细胞之间还散在有杯状细胞,可分泌粘液,以润滑和保护上皮。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梭形、锥形、柱状和杯状细胞组成,以柱状细胞最多,游离面有纤毛。因其上皮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等,胞核的位置不在同一平面,侧面观貌似复层,实为单层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粘膜。有保护和分泌功能。 5.复层扁平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基底层为低柱状或立方形细胞,中间层为多边形和梭形细胞,表层为数层扁平鳞状细胞,故又称复层鳞状上皮。凡在最表层形成角质层者,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不形成角化层者,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食管和阴道粘膜。 具有很强的机械性保护作用,受损伤后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 6.变移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细胞层数和形状可随所在器官容积的大小而改变。主要分布在肾盂、输尿管、膀胱等处。 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 5.结缔组织包括哪些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6.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特点 神经元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胞体可呈圆形、锥体形、星形、梨形等。 突起可分为树突和轴突。 树突短,分支多,分支上可见大量的树突棘。 轴突的形态细长,分支少,每个神经元只有1个轴突。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如何形成 在细胞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情况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 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和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在安静状态时,由于细胞膜上存在的非门控的钾通道持续开放而主要对K﹢具有通透性,同时细胞内液的K+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外液,因而在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K+外流,导致膜内正电荷减少,而膜外正电荷增多,这就形成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