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练习

《飞将军李广》练习
《飞将军李广》练习

《飞将军李广》练习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2)辄分其麾.下()

(3)广讷.口少言()(4)以为李广老,数奇.()(5)意甚愠.怒而就部()

(6)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

..遗广()()(7)遂引刀自刭.()(8)悛.悛如鄙人()(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同

(2)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同

(3)行十余里,广详死同

(4)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同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广家世世受.射(2)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3)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4)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5)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6)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7)专以射为戏,竟.死(8)广数.自请行

(9)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10)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

(11)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12)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

..遗广(13)因问广、食其失道状.(14)遂引.刀自刭

(15)其李将军之谓也

...(16)此官虽小,可以谕.大也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将:带领

B. 杀其二人,生得一人生:活捉

C. 吾去大军数十里去:距离、离开

D.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从:跟从

5、下列各句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是.必射雕者也

B. ①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②是.时会暮②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C. ①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D. ①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

②李广乃归其.大军②大军不知广所之.

6、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③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②有怠而欲出者,日:“不出,火且.尽”④今如此以百骑走.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7、下列句子中,“会”的用法与“会遭此祸”的“会”相同的一组是()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会天大雨③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④会征促织⑤会不相从许⑥俱会大道口⑦会其怒

A. ①④⑥

B. ②⑤⑥⑦

C. ①③⑤

D. ②④⑦

8、下列句式与“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相同的一项是()

A. 石之铿然有声者

B.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C.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D. 古之人不余欺也

9、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译文:

②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译文:

③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译文:

④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

译文:

⑤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

⑥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译文: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缺题

刘禹锡

故人日已远,窗下尘满琴。坐对一樽酒,恨多无力斟。

幕疏萤色迥,露重月华深。万境与群籁,此时情岂任。

(1)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贯穿全篇,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2)“幕疏萤色迥,露重月华深”两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6分)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3分)

A.日前,从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院了解到,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5号正在加紧论证系统方案和关键技术攻关,预计2014年完成首飞。

B.自实施农村电网改造以来,我国农村电网结构明显改善,供电可靠性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用电价格大幅降低,农电改造为农村发展创造了良好

条件。

C.由于家乐福公司无限止追求商品低成本的做法,迫使供应商在降低成本上铤而走险,以至于购进假冒产品,销售过期产品来坑害消费者。

D.中国足球在一系列打击腐败和假球的运动后,中国队似乎也看到了重拾球迷信心的一个绝好机会,一些媒体也把中国队归入了夺冠热门队伍

中。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部编本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 7 个生字;会写“鸳、鸯”等 12 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课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 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 校本教案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背诵古诗,简介诗人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晚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六、在拓展延伸中积累语言: 老师听你们的朗读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不但读出了声,更读出了情,你们已经把静止的画面读活了。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春天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古人描写春天的诗还有很多,你搜集到了哪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古诗三首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惠崇春江晚景》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是宋朝苏轼1085年于汴京所做的一首题画诗。原诗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的“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惠崇《春江晚景》苏轼根据画意所做。诗中描绘了春光的明媚及春天万物的勃勃生机,全诗语意浅近,诗意深远,含蕴有味,是适合儿童背诵的好诗。 学情分析: 通过朗读品味诗中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用引读法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说明、描述、想象性的语言,用以填补课文内容跳跃中情与景的空白,然后引出学生对课文的接读,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诗中的生字词:蒌蒿、芦芽、河豚、暖、短、欲。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欲”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本诗。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4、通过诵读,感受作者这首题画诗中写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作方法。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音乐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课程: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2、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内容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读顺古诗。 2、听语音范读。 3、指生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课件出示古诗并画出停顿) 4、指出古诗中易读错的字:蒌蒿、芦芽、河豚 5、讲解学生不理解的词语的含义: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以吃。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 6、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含义,教师予以补充。 7、学生齐读诗歌。 三、再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出示春江晚景图,让学生找出图诗对应的地方(竹外桃花三两枝、鸭子、蒌蒿满地芦芽短) 2、找生指出古诗中诗人想象的地方(正是河豚欲上时) 3、学生自由读古诗,想象作者的写实与想象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指导朗读 (1)学生互议所体会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汇报,读出所体会的思想感情(赞美、喜悦、热爱)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铁力一小孟丽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l.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辉耀千秋。国学经典,穿透历史、跨越时空。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经典,学习一首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2.学诗方法 知诗人, 解诗题 ,明诗意,诵诗文,悟诗情。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诵读诗句。 1.师:本诗是作者为《鸭戏图》题的诗,我们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2.师: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读出

诗的韵律。教师范读。 3.学生试着读诗。 三、深入探究 1.师:诗中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早春景色,接下来同学们就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自主学习: 内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流程:小组同学交流、汇报。 时间:4分钟 2.小组同学汇报。 3.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等植物。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4.哪句是诗中之景,哪句是作者想象的 (诗中之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作者想象:正是河豚欲上时。) 5.配乐诵诗:桃花初放,江暖鸭戏,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我们一起读诗。 一幅鸭戏图让我们感受到春的美丽,另一首《飞雁图》又是怎样介绍春天的呢 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图文稿

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惠崇春江晓景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着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六)【思考训练】 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 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北飞的大雁就像那向北归去的人一般,依依不舍,差一点掉队离群。 远隔千里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 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逆江而上。 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依依:不舍之貌。归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更待:再等;再过。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同学展开想象 1、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1 古诗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公开课教案_8

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惠、崇,蒌、蒿、豚”,了解重点字、词“竹外,鸭先知,蒌蒿,芦芽,欲、上”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能借助资料了解作者苏轼,并通过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景。 3.能背诵古诗,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培养对古诗的学习的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书中注释和插图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学 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诗人。 (1)谈话:在我国灿若星河的诗歌殿堂里,有这么一位大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属于四川)人,是中国北宋时期(公元960--公元1127年)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曾担任嘉佑进士等官方职位,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你猜出他是谁了吗?

(2)根据生的回答在屏幕出示诗人的画像,并在黑板板书:(北宋)苏轼 2.背古诗。 (1)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两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和《赠刘景文》,谁还能背一背。 (2)请个别生背。 (二)新授 第一,诵读 1.大家背诵的多好啊!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看屏幕,齐读课题。 (《惠崇春江晚景》) 2.观察:图上画哪个季节?描写有哪些春天景物?这幅画作者是 谁? 3.惠崇是一个和尚的名字,他画了一幅画叫《春江晚景》,让苏轼题 的诗。 4.下面咱们就来读读这首诗吧,打开书第九课,自己读一读,注意要读准字音。提出读书要求。 5.接下来我们把这首诗的节奏划分一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咱们一起读一读。第二,学诗 1.好,下面同桌两个人就利用手中的资料来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的意思。(同桌自学古诗意思) 2.学习任务完成了吗?谁来向大家汇报你的学习成果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其一)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其 一)赏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元丰八年(1085)苏轼为惠崇所绘的鸭戏图而作的题画诗。苏轼的题画诗内容丰富,取材广泛,遍及人物、山水、鸟兽、花卉、木石及宗教故事等众多方面。这些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苏诗雄健豪放、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显示了苏轼灵活自如地驾驭诗画艺术规律的高超才能。而这首《惠崇春江晚景》历来被看作苏轼题画诗的代表作。 惠崇,福建建阳人,北宋著名九僧之一,王安石称他有“绝艺”(《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著名国画史学家郭若虚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尤工小景,善为寒江远渚。萧洒虚旷之景,人所难到也”(《图画见闻志》卷四)。由此可见,惠崇的画享誉一时,而《春江晚景》(钱钟书《宋诗选注》作“晓景”)应是他擅长的得意之作。惠崇原画已经失传,但从诗人传神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想到画面图景。北宋诗人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苏轼的这首诗妙在既能写出“画中态”,又能传出“画外意”,使诗情、画意完美地结合起来,难怪清代大才子纪昀在读到此诗时惊叹说:“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叶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竹外桃花,红绿相映,淡淡一笔,将那

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惠崇春江晚景》优秀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晚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最新《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1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2 铁力一小孟丽娜 3 教学目标: 4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 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6 教学重难点: 7 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8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9 教学流程: 10 一、导入新课。 l.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辉耀千秋。国学经典,穿透历史、跨越时空。 11 12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经典,学习一首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13 2.学诗方法 知诗人, 解诗题 ,明诗意,诵诗文,悟诗情。 14 15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6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17 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18 写的。 19 二、诵读诗句。

20 1.师:本诗是作者为《鸭戏图》题的诗,我们来读一读。学生齐读。 21 2.师: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22 教师范读。 23 3.学生试着读诗。 24 三、深入探究 25 1.师:诗中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早春景色,接下来同学们就结合注26 释理解诗意,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自主学习: 27 内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8 流程:小组同学交流、汇报。 29 时间:4分钟 2.小组同学汇报。 30 31 3.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32 (1)认识蒌蒿、芦芽等植物。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33 34 芦芽:芦苇的嫩芽。 35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6 4.哪句是诗中之景,哪句是作者想象的? 37 (诗中之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38 作者想象:正是河豚欲上时。)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惠崇春江晚景》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1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想象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步骤: (一)课件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课件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课件出示古诗,检查读音,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看着诗句,想象画面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范读,指名读,配乐读(节奏、语调、语速)。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课件出示图片,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4.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宋代: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 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苏轼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 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注释 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惠崇春江晓景》习题

《惠崇春江晓景》习题 一、按拼音写词语。 huì chóng lú yá hé tún ()()() 二、背诵并默写《惠崇春江晓景》。 三、用自己的语言翻译《惠崇春江晓景》。 四、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诗歌写的是惠崇的一幅描绘_________ _____ 的画,画面景物有动有静,静的景物有________ ,动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 ,诗人从这些景物感受到____________到来了。 五、试着解说一下《惠崇春江晓景》里蕴含的诗意。 六、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七、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八、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九、连线。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夜喜雨》龚自珍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江上渔者》杜甫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乙亥杂诗》范仲淹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泊船瓜洲》林升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题临安邸》王安石

十、古诗赏析。 (一)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 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二)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2、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态?

参考答案: 一、惠崇芦牙河豚 二、略。 三、竹林外桃花刚刚绽放了两三枝,江水暖鸭子最先感受春天气息。蒌蒿已满地而芦苇刚长出嫩芽,这正是河豚要沿潮水而上之时。 四、苏轼春江晓景静:竹林桃花蒌蒿芦芽 动:江水鸭子河豚春天 五、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啊! 六、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七、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八、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九、略。 十、(一)1、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 2、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二)1、“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2、呼应“迟日”,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 大家平时会关注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吗?关于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诗意,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原文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注释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

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楚辞》“恋恋兮依依。”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赏析佚名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两首古诗所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两首古诗并会默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诗《惠崇春江晓景》,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 教学步骤: (一)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明确: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明确: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明确: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引发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诗歌赏析五则(部编本三年级下册)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诗歌赏析五则(部编本三年级下册)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赏析一: 这是苏轼在神宗元丰八年所写的一首题画诗。惠崇是宋代著名画家、僧人,善于画小景,《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是一幅以早春景物为背景的《春江鸭戏图》。苏轼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派早春二月的景象。 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竹林外有三两枝桃花已经开放了,一派早春时节生机勃勃的景象,竹子和桃花是早春的代表,作者虽然只写了这两种景物,但却能让人联想到早春时节, 正所谓“言近而旨远”。 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天气转暖了,桃花开放了,鸭子也迫不及待地到河里去游泳。 为什么鸭子会先知道水暖呢?因为它是实践者,它亲自到水中试过。这也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哲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知。

第三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春天为万物带来了生机,地面上布满了蒌蒿,芦苇也吐出了嫩芽。诗的前三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写了六种景物:竹子、桃花、江水、鸭子、蒌蒿和芦苇。 这六种景物既有地面上的,也有水里的,它们一起烘托出早春二月的生机。 第四句“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作者触景生情而作出的想象,这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充分体现了春天带给人们的喜悦之情。 赏析二: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 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 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 至今!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的所见。首句写白天的海棠,“泛崇光”指海棠的高洁美丽。第二句写夜间的海棠,作者创造了一个散发着香味、空空蒙蒙的、带着几

《惠崇春江晓景》《清明》的教学设计

《惠崇春江晓景》《清明》的教学设计 《惠崇春江晓景》《清明》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会读、会写、会用。 2.诵读、背诵两首古诗。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激发学习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反复吟诵,领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表现春天情调和表现凄凉情调的乐曲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引入课题 l.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老师也喜欢春天,能向大家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吗? 2.是啊,春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正因为春天的美丽,从古到今,有很多诗人赞美春天并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描写春天的古诗。 (喜欢)

说说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读课题。 二、学习《惠崇春江晓景》 春天令人心旷神怡,你们想知道宋代诗人苏轼是怎样写春天的吗?课件展示《惠崇春江晓景》诗。这首诗就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晚景》而写的。 1.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请大家翻开第5课,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2)出示词语卡片: “惠崇”“蒌蒿”“河豚”。 指名读、齐读。 强调“崇”是翘舌音。 蒌蒿是一种植物,上面草字头表意,下面表音,这两个字是形声字,并且是上形下声的字。 了解河豚(课件出示“河豚”资料)。 (3)把词语送回诗中去,老师相信孩子们会读得更好。 2.理解诗意。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遇到不懂的怎么办呢? (2)春天江水温暖,群鸭最先感觉到。老师和同学都想知道你是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惠崇春江晚景的诗意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苏轼 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1、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2、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上:指逆江而上。 诗意: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 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 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赏析: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晚景》,现已无从考证。 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 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售了。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

部编版新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惠崇春江晚景教案

惠崇春江晚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能借助资料了解作者苏轼。 3、能借助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景。 4、能背诵古诗,对古诗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5、能进行诗配画或美文积累。 教学重点: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书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当堂课进行诗配画或美文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现在开始我们的《美文诵读》! 生:快起来,诵起来,大家一起来!(拍手诵诗,之前学过的写景诗)。 二、新授(一)诵读 1、大家背诵的多好啊!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看屏幕,齐读课题。(《惠崇春江晚景》)什么意思呢?(惠崇是一个和尚的名字,他画了一幅画叫《春江晚景》,让苏轼题的诗。) 2、看来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苏轼。 我们对苏轼已经不陌生了,谁找到了关于苏轼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通过看书和上网找资料来介绍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是父亲苏洵的长子,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3、下面咱们就来读读这首诗吧,(出示频幕)自己读一读,注意要读准字音。(学生自渎)咱们班同学的朗读能力都很出色,谁来读给大家听?(看屏幕几个学生读) 4、这几个同学读得都很流利,而且还注意到了咱们学习的停顿的读法。还记得怎么在诗句中标出停顿吗?谁来说说? (学生说:每句都是两个字停顿,两个字停顿,最后三个字停顿。)是这样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