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数学家陈省身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

“我们的希望是在21世纪看见中国成为数学大国。”——陈省身

2019年12月3日,国际数学大师、中科院外籍院士陈省身,在天津病逝。享年93岁。陈省身,1911年10月26日生于浙江嘉兴。少年时就喜爱数学,觉得数学既有趣又较容易,并且喜欢独立思考,自主发展,常常“自己主动去看书,不是老师指定什么参考书才去看”。陈省身1927年进入南开大学数学系,该系的姜立夫教授对陈省身影响很大。在南开大学学习期间,他还为姜立夫当助教。193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成为中国国内最早的数学研究生之一。在孙光远博士指导下,发表了第—篇研究论文,内容是关于射影微分几何的。1932年4月应邀来华讲学的汉堡大学教授布拉希克对陈省身影响也不小,使他确定了以微分几何为以后的研究方向。1934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同年,得到汉堡大学的奖学金,赴布拉希克所在的汉堡大学数学系留学。在布拉希克研究室他完成了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嘉当方法在微分几何中的应用。1936年获得博土学位。从汉堡大学毕业之后,他来到巴黎。1936年至1937年间在法国几何学大师E.嘉当那里从事研究。E.嘉当每两个星期约陈省身去他家里谈一次,每次一小时。“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大师面对面的指导,使陈省身学到了老师的

数学语言及思维方式,终身受益。陈省身数十年后回忆这段紧张而愉快的时光时说,“年轻人做学问应该去找这方面最好的人”。

陈省身先后担任我国西南联大教授,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研究员,芝加哥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终身教授等,是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的创始所长。陈省身的数学工作范围极广,包括微分几何、拓扑学、微分方程、代数、几何、李群和几何学等多方面。他是创立现代微分几何学的大师。早在40年代,他结合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方法,完成了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内一般形式和埃尔米特流形的示性类论。他首次应用纤维丛概念于微分几何的研究,引进了后来通称的陈氏示性类。为大范围微分几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工具。他引近的一些概念、方法和工具,已远远超过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范围,成为整个现代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省身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博士生。他本人也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励,例如1975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美国国家科学奖,1983年获美国数学会“全体成就”靳蒂尔奖,1984年获沃尔夫奖。中国数学会在1985年通过决议。设立陈省身数学奖。他是有史以来惟一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被称为“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韦伊曾说,“我相信未来的微分几何学史一定会认为他是嘉当的

继承人”。

菲尔兹奖得主、华人数学家丘成桐这样评价他的老师:“陈省身是世界上领先的数学家……没有什么障碍可以阻止一个中国人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

2019年11月2日,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讨论通过,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发布第52733号《小行星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一颗永久编号为2019CS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省身星”,以表彰他对全人类的贡献。

数学大师陈省身访谈录(悼念陈省身先生)

走近数学大师 这场雨从睡梦中就下起来,到中午了还在哗啦啦下个不停。天地间白茫茫一片,街道,车辆,树木,路旁的建筑,撑开了的伞,全都湿漉漉的,显然洗去了不少市面上的喧嚣与浮躁,以及与浮躁同样轻飘飘的漫漫杨絮。从天津西站到南开大学大约要走二三十分钟,出租司机是一位长相粗犷神色生动的中年人,高喉咙大嗓门,非常热情,一路上用他那地道的天津腔跟我们说话。我们跟他说起陈先生,他立马接过话说,陈省身?知道。大数学家,不得了!天津人懂点儿事的谁不知道啊!市长是谁咱不管他,你要说这陈省身,那可是人才哪。司机一边骄傲着,一边还要左顾右盼,忙着找路旁哪儿有花店,以方便我们给陈先生买鲜花。在随后同陈先生交谈时,我曾将这件事讲给陈老听,并说人们可以不知道市长是谁,但却知道数学家,这是一个好现象。陈先生神情沉静地说,也有些是夸张了的。 宁园坐落在南开大学校园东南隅,浅黄色的小楼为两层建筑,周围绿树掩映,草木环绕,是南开大学专为陈省身先生建造的。宁园门前是一斜道,汽车可以直接开上去,也便于陈老的轮椅行进,这样富于人性化的设计,能看出人们对陈先生的尊敬与爱戴。进入楼厅,只见陈先生坐在轮椅上,鹤发童颜,上身穿一件紫红色的对襟唐装,显得特别雍容高贵。我们从长桌的这一端望着他,犹如望着一座遥远星辰的降临,他那高风绝尘的风度与智慧,那温馨而持久的光芒,都令人不能忘怀。 甫一坐定,陈先生就颇有些出其不意地说,你们今天应该向我道喜。看到我们面露疑惑,陈先生停顿了一下才解释说,以前患有静脉血栓,前些时候还住了两个来月的医院。今天上午刚又去查了,一看,血栓竟然没了。我们听明白后,忙说这倒真是件喜事,好消息。陈先生如小孩儿一般得意,连连说,是,好消息,好消息。 世界上最要紧的是自由 陈省身的父亲是秀才出身,他的名字来源于曾子的一段语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陈省身只上过一天小学,原因是家里太珍爱他,怕他年幼体弱,上学不安全。直到八岁那年,陈省身才去秀水县城里的县立小学上学。可那天下午放学时,不知什么缘故,老师却用戒尺挨个打学生的手心。陈省身虽然因为老实没挨打,可这件事却对他刺激太大,从此便不肯再迈进小学校门一步。 对小孩子不能管得太凶,管得太多的小孩子不会有出息。陈省身先生说,我小的时候上学很晚,但出来以后家里就没再管过,后来的每一步路也都是靠自己。现在好多家长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把孩子管得连气都喘不过来,这样管出来的孩子你怎么能让他将来有自己

怀念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陈景润夫人由昆采访录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介绍 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教授、一级研究员。 数论研究是挑战人类智力的极限,而哥德巴赫猜想是挑战数论领域250年智力极限的总和。陈景润投入了他全部的生命致力于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他饮誉国际数学界的代表作是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1966年,他证明了"1+2",这项成果被誉为“陈氏定理”。当时,西方科学界对他有一句评语:“他以羸弱的身躯推动了群山。”享受如此之高评价的科学家,在全世界不多见。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领域,陈景润的“1+2”现在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历40年而无人能够超越。 2006年3月19日,我们一起来到数学家陈景润的墓碑前,悼念这位将一生献给了数学研究事业的科学家,并走近了他的家人,朋友和昔日的同事。此时他已经离开我们整整10年了,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将为您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追思这位优秀的科学家,讲述他身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还原一个真实的陈景润。 2006年4月4日19:50 BTV—3《世纪之约》栏目播出《特别节目——对数学家陈景润十年的怀念》。以下是该节目采访陈景润夫人由昆的精选: 记者:我想从陈先生去世到现在,整整有10年的时间了我想这10年对您来讲是怎样的一个十年?觉得日子过得很慢还是很快?

由昆:好象说,纪念先生10周年的时候,我就觉得一下很快的,但是平时的日子里我不觉得快, 由昆:尤其是先生刚走的时候,那个时候自己觉得自己搞不清楚了,那种日子特别难,度日如年的感觉, 由昆:应该说,10年的时间不算短了,应该可以忘记了,但是我做不到,真的做不到,我和我先生一起走过16年,认识应该是18年,认识两年以后结婚,尽管是时间比较短,但是的话,可以说,刻骨铭心,一辈子忘不掉 1978年秋天,已在单身生活中度过了45个春秋的陈景润,在一次生病住院中他遇到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 (陈景润和妻子、儿子在一起,这是最后一张全家福) 记者:那个时候他给您的印象是怎样的一个印象? 由昆:我觉得他很善良,而且很平易近人的一个人,他很热情的。(他对我说)你是新分来的?还是来学习的?后来我说是来进修的,他就说,家在哪里,就聊起

数学家的故事(一)陈景润

数学家的故事(一) 陈景润 介绍数学家的故事 陈景润 听说过陈景润这个名字吗?听说过数学王国中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吗?陈景润是我国一位非常著名的数学家,下面就听老师来讲讲他的故事: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讲课。他给同学们讲了一道世界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l。他一生也没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数学是自然科学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宝石!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冠上的宝石的艰辛历程......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个国家语言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 “我们的希望是在21世纪看见中国成为数学大国。”——陈省身 2019年12月3日,国际数学大师、中科院外籍院士陈省身,在天津病逝。享年93岁。陈省身,1911年10月26日生于浙江嘉兴。少年时就喜爱数学,觉得数学既有趣又较容易,并且喜欢独立思考,自主发展,常常“自己主动去看书,不是老师指定什么参考书才去看”。陈省身1927年进入南开大学数学系,该系的姜立夫教授对陈省身影响很大。在南开大学学习期间,他还为姜立夫当助教。193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成为中国国内最早的数学研究生之一。在孙光远博士指导下,发表了第—篇研究论文,内容是关于射影微分几何的。1932年4月应邀来华讲学的汉堡大学教授布拉希克对陈省身影响也不小,使他确定了以微分几何为以后的研究方向。1934年,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同年,得到汉堡大学的奖学金,赴布拉希克所在的汉堡大学数学系留学。在布拉希克研究室他完成了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嘉当方法在微分几何中的应用。1936年获得博土学位。从汉堡大学毕业之后,他来到巴黎。1936年至1937年间在法国几何学大师E.嘉当那里从事研究。E.嘉当每两个星期约陈省身去他家里谈一次,每次一小时。“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大师面对面的指导,使陈省身学到了老师的

数学语言及思维方式,终身受益。陈省身数十年后回忆这段紧张而愉快的时光时说,“年轻人做学问应该去找这方面最好的人”。 陈省身先后担任我国西南联大教授,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研究员,芝加哥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终身教授等,是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的创始所长。陈省身的数学工作范围极广,包括微分几何、拓扑学、微分方程、代数、几何、李群和几何学等多方面。他是创立现代微分几何学的大师。早在40年代,他结合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方法,完成了黎曼流形的高斯—博内一般形式和埃尔米特流形的示性类论。他首次应用纤维丛概念于微分几何的研究,引进了后来通称的陈氏示性类。为大范围微分几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工具。他引近的一些概念、方法和工具,已远远超过微分几何与拓扑学的范围,成为整个现代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省身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博士生。他本人也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励,例如1975年获美国总统颁发的美国国家科学奖,1983年获美国数学会“全体成就”靳蒂尔奖,1984年获沃尔夫奖。中国数学会在1985年通过决议。设立陈省身数学奖。他是有史以来惟一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被称为“当代最伟大的数学家”。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韦伊曾说,“我相信未来的微分几何学史一定会认为他是嘉当的

中国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中国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一本读了20多遍的书——《堆垒素数论》 陈景润读书的方法很特别,他成名之后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我读书不只满足于读懂,而是要把读懂的东西背得滚瓜烂熟,熟能生巧嘛!”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把他搞文学创作的经验总结成四句话:“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思结想,然后一挥而就。” 当时我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子!当时我能把数、理、化的许多概念、公式、定理,一一装在自己的脑海里,随手拈来应用。 拆开书一页页地读,《堆垒素数论》读了20多遍。 要把书读到滚瓜烂熟,是需要极大的毅力的,尤其是数学方面的书,没有故事情节,只有抽象的数学公式和符号。但是在陈景润眼中,却闪烁着幽远、神奇的异彩。不少数学著作又大又厚,携带十分不便,陈景润就把它一页页拆开来,随时带在身上,走到哪里读到哪里。这位可爱的“书痴”奇怪的读书方法,曾引起了一场小小的误会:数学系的老师时常看到陈景润拿着一页页散开的书在苦读,以为他把资料室的书拆掉了。后来,经过查实,陈景润拆的书全是自己的,对于公家的书,他惜之如金,从不去拆。公私分明,数学家的逻辑同样是毫不含糊。 我们不得不佩服陈景润脚踏实地的精神,他把鲁迅先生的做学问的经验融入到了数学研究之中。他在资料室工作期间,读过多少书,很难计算,也无法计算。陈景润知道知识的积累,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科学高峰的攀登,更需要打下坚实而深厚的功底。他这一段时间的钻研苦读,是为日后的腾飞一搏奠定了的坚实基础,是非常关键的。 刻苦研读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20多遍 陈景润回厦大后,他曾问厦大的教授李文清,我应该读什么书?李文清告诉他应读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李文清说,陈景润将华罗庚的这本书读了近30遍,反复演算,并写出了第一篇论文《他利问题》。

数学大师陈省身的最后岁月

数学大师陈省身的最后岁月 12月3日晚上7点14分,93岁的陈省身,世界级的数学大师、微分几何之父,永远停止了美丽的计算。 他的数学,至美,至纯。 他的一生,至简,至定。 ●陈省身,世界级的数学大师。 ●陈省身开创并领导着整体微分几何、纤维丛微分几何、“陈省身示性类”等领域的研究。他是惟一获得世界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被国际数学界尊为“微分几何之父”。 ●他曾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创建原中央研究院数学所、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南开数学研究所。 ●2000年,陈省身定居南开大学。他殚精竭虑地为把中国建成数学大国贡献了毕生心血。 12月3日,从早晨一直到下午5点,陈省身的病情都显得很平稳。他静静睡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一间单独的病房里,神态宁静而安详。他的女儿、女婿,南开大学数学所的几位弟子,还有常年照顾他生活起居的几位工作人员,不时蹑手蹑脚走到他的床前探望。 从11月30日开始,死神就频频想带走这个顽强的老人——他的心脏,出现了两次剧烈的心房颤动,血压最低降到了63,他多次昏迷过去。而在这之前,他从来没有心脏方面的病症。他也从来不喜欢看医生,像一个孩子一样不喜欢医院的味道,甚至每次体检都要南开大学的校长亲自做半天动员。 真的是老了。在11月25日,他居然主动打电话给他的保健医生,说“我要去看你”,但当时的心电图检查并没有发现问题。到了29日上午,他的护工发现他没有什么精神,也不爱说话了,便赶紧叫医生过来检查,发现他的血糖和心肌酶指标都很高。在大家的劝说下,这一次他才住进了医院。 昏迷,然后是略微清醒一点,再是昏迷。先生在弥留之际说,“我要走了,我要去数学的圣地——希腊报到了。” 12月3日晚上7点14分,93岁的陈省身,这位世界级的数学大师、微分几何之父,在自己心脏错误的运算公式上打上了一个红色的叉号,永远停止了美丽的计算。 这一刻,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陈省身星”依然在太空闪耀。 一篇未完成的论文 就在11月中旬,他还不断约人到他家里去谈他最关心的4个数学难题,当时他声音洪亮,争论起来精神头十足。 “我很后悔,我们当时应该劝他少做一点、少想一点。每个人都去跟他谈一两个小时,去的人多了,更激发了他研究的热情,这对他的健康是很不好的。” 南开大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汪徐家事

陈省身

陈省身 R.帕勒滕楚莲 陈省身 1911年10月28日诞生于浙江嘉兴.美国科学院院士、南开数学研究所所长.微分几何、拓扑学. 早年 陈省身的父亲陈宝桢是晚清秀才,后毕业于浙江法政专门学校,在司法界服务.母亲韩梅,弟陈家麟,姊陈瑶华,妹陈玉华. 因为祖母钟爱,不放心陈省身进小学,由他的姑母在家教他国文.他的父亲在外地做事,不常在家.有一年,父亲回来,教他认阿拉伯数字,学四则运算.父亲走后,陈省身做了很多数学习题.因此,他虽然没有上过初小,却能在9岁时轻易地通过考试进入秀州中学附属小学五年级.1922年,陈宝桢在天津供职,决定把全家接到天津.陈省身进天津扶轮中学,仍然喜欢数学,觉得它既容易又有趣,做了霍尔(H.S.Hall)及奈特(S.R.Knight)的高等代数及温特沃思(G.A.Wentworth)和史密斯(D.E.Smith)的几何学和三角学书中的大量习题.他也喜欢看小说和写文章. 1926——1930,南开大学 15岁时,陈省身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学习数学.他的老师姜立夫对他的读书态度有很大影响.姜立夫是哈佛大学的数学博士(指导教授是库利奇(J.L.Coolidge)).当时全中国只有几个数学博士,而姜立夫的教学态度很严谨,总是布置很多习题,并且亲自批改作业,使学生获益极多,觉得数学非常有趣又有前途. 1930——1934,清华研究院 30年代,很多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陆续回国任教.虽然各大学的数学系的水准有提高,但陈省身觉得那时的教学颇像学徒制,很少鼓励学生自己创新,所以要在数学上有长进,必须出国深造.因陈省身的父母无法供他出国念书,只有考公费.当时清华研究院规定,毕业后成绩优异者可以公费留学.所以陈省身在1930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考进清华研究院.那时研究院的四位教授是熊庆来、孙光远、杨武之(杨振宁的父亲)和郑之蕃(后来成为陈省身的岳父).陈省身随孙光远念投影微分几何.陈省身在南开大学时上过姜立夫开的空间曲线、曲面论的课,用的是布拉施克(W.J.E.Blaschke)的书.他觉得这门课深奥奇妙,所以当布拉施克在1932年到北平访问时,陈省身听了他的全部六个关于网络几何的演讲. 陈省身在1934年从清华研究院毕业时得到两年的留美公费.因受布拉施克的影响,陈省身要求清华研究院让他去德国汉堡大学.当时数学系的代理系主任杨武之帮他安排去德国留学.

最新古今中外数学家小故事讲课讲稿

古今中外数学家小故事 1.陈景润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2.数学家的墓志铭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甚至他在遗嘱中曾建议为他建造正十七边形的棱柱为底座的墓碑。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3.高斯印象中曾听过一个故事:高斯是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的数学老师因为事情已处理了一大半,虽然上课了,仍希望将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题数学题目给学生练习,他的题目 是:1+2+3+4+5+6+7+8+9+10=?,因为加法刚教不久,所以老师觉得出了这题,学生肯定是要算蛮久的,才有可能算出来,也就可以藉此利用

数学家陈省身的伟大贡献与故乡情

数学家陈省身的伟大贡献与故乡情 07113107 沈嘉琪 摘要 陈省身是国际著名的华裔数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伯克利数学研究所首任所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本文对陈省身的生平、学术成就、治学思想进行了介绍与评论,尤其是其作为微分几何第三发展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并在本文最后展现陈省身先生对故乡浓厚的感情。 Abstract Shiing-Shen Chem is the international famous Chinese mathematician. He is the member of Americ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UC Berkeley's first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Moreover, he is the foreign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this paper, on one hand, I want to introduce the Chern's life,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the research ideas. On the other hand, I want to make comments on these contents, especially his great contribution a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third stage of development on differential geometry. Finally, the paper shows Chern’s true love to his hometown.

数学家的故事

一节数学家的故事——苏步青 苏步青1902年9月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山村里。虽然家境清贫,可他父母省吃俭用,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可量,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这堂课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身难忘。 杨老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兴奋剂。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国广大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人找出路,而是为中华民族求新生。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立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一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现在温州一中(即当时省立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一本几何练习薄,用毛笔书写,工工整整。中学毕业时,苏步 青门门功节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日留学,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入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文,在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获得博士之前,苏步青已在日本帝国大学数学系当讲师,正当日本一个大学准备聘他去任待遇优厚的副教授时,苏步青却决定回国,回到

陈省身:20世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

陈省身1911年10月28日生于浙江嘉兴秀水县,美籍华人,20世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少年时代即显露数学才华,在其数学生涯中,几经抉择,努力攀登,终成辉煌。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后主持、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晚年情系故园,每年回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主持工作,培育新人,只为实现心中的一个梦想:使中国成为21世纪的数学大国。 陈省身9岁考入秀州中学预科一年级。这时他已能做相当复杂的数学题,并且读完了《封神榜》、《说岳全传》等书。1922年秋,父亲到天津法院任职,陈省身全家迁往天津,住在河北三马路宙纬路。第二年,他进入离家较近的扶轮中学(今天津铁路一中)。陈省身在班上年纪虽小,却充分显露出他在数学方面的才华。陈省身考入南开大学理科那一年还不满15岁。他是全校闻名的少年才子,大同学遇到问题都要向他请教,他也非常乐于帮助别人。一年级时有国文课,老师出题做作文,陈省身写得很快,一个题目往往能写出好几篇内容不同的文章。同学找他要,他自己留一篇,其余的都送人。到发作文时他才发现,给别人的那些得的分数反倒比自己那篇要高。 他不爱运动,喜欢打桥牌,且牌技极佳。图书馆是陈省身最爱去的地方,常常在书库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他看书的门类很杂,历史、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他都一一涉猎,无所不读。入学时,陈省身和他父亲都认为物理比较切实,所以打算到二年级分系时选物理系。但由于陈省身不喜欢做实验,既不能读化学系,也不能读物理系,只有一条路进数学系。 数学系主任姜立夫,对陈省身的影响很大。数学系1926级学生只有5名,陈省身和吴大任是全班最优秀的。吴大任是广东人,毕业于南开中学,被保送到南开大学。他原先进物理系,后来被姜立夫的魅力所吸引,转到了数学系,和陈省身非常要好,成为终生知己。姜立夫为拥有两名如此出色的弟子而高兴,开了许多门在当时看来是很高深的课,如线性代数、微分几何、非欧几何等等。二年级时,姜立夫让陈省身给自己当助手,任务是帮老师改卷子。起初只改一年级的,后来连二年级的都让他改,另一位数学教授的卷子也交他改,每月报酬10元。第一次拿到钱时,陈省身不无得意,这是他第一次的劳动报酬啊! 考入南开后,陈省身住进八里台校舍。每逢星期日,他从学校回家都要经过海光寺,那里是日本军营。看到荷枪实弹的日本鬼子那副耀武扬威的模样,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禁快步走开。再往前便是南市三不管,是个乌烟瘴气的地方,令他万分厌恶。从家返回学校时,又要经过南市、海光寺,直到走进八里台校园,他才感到松了口气。

陈景润的故事三则

陈景润的故事三则 陈景润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在读中学时有幸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讲课。他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l。他一生没有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个形象的比喻,自然科学皇后是数学,“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冠上宝石的艰辛历程...... 祖国光复后,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在这里,他有幸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沈老师学问渊博,循循善诱,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 有一次,沈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大家都闷头算起来,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平素不爱说话、衣衫褴褛的学生问他是怎么得

出来的?陈景润的脸羞红了,说不出话,最后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法。 沈老师高兴地说:“陈景润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讲,我帮他讲吧!”沈老师讲完,又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瑞士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 沈老师接着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希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人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说:“我能行吗?”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 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陈景润不爱玩公园,不爱逛马路,就爱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有一天,陈景润吃中饭的时候,摸摸脑袋,哎呀,头发太长了,应该快去理一理,要不,人家看见了,还当他是个姑娘呢。于是,他放下饭碗,就跑到理发店去了。理发店里人很多,大家挨着次序理发。陈景润拿的牌子是三十八号的小牌子。他想:轮到我还早着哩。时间是多么宝贵啊,我可不能白白浪费掉。他赶忙走出理发店,找了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背起外文生字来。他背了一会,忽然想起上午读外文的时候,有个地方没看懂。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把它弄懂,这是陈景润的脾气。他看了

陈省身

陈省身 百科名片 陈省身 陈省身,美籍华人,国际数学大师、著名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创始人,20世纪世界级的几何学家。少年时代即显露数学才华,在其数学生涯中,几经抉择,努力攀登,终成辉煌。他在整体微分几何上的卓越贡献,影响了整个数学的发展,被杨振宁誉为继欧几里德、高斯、黎曼、嘉当之后又一里程碑式的人物。曾先后主持、创办了三大数学研究所,造就了一批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中文名: 陈省身 国籍: 美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浙江嘉兴 出生日期: 1911年10月28日 逝世日期: 2004年12月3日 主要成就: 微分几何之父 目录[隐藏] 学术背景 生平经历 陈省身与嘉兴学院 丘成桐 主要论著目录 生前逸事 陈省身猜想 陈省身先生悼诗二首

[编辑本段] 学术背景 1922年告别秀州中学,来到天津。 1923年考入扶轮中学(今天津铁路一中) 1926年从四年制的扶轮中学毕业,15岁考入南开大学本科研修数学(南开理学院),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数学历程。 1930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到清华大学任助教并就读清华大学研究生,随孙光远先生研究射影微分几何。 1932年在《清华大学理科报告》上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具有一一对应的平面曲线对》。 1934年夏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动身去德国汉堡。 1935年10月完成博士论文《关于网的计算》和《2n维空间中n维流形三重网的不变理论》。在汉堡大学数学讨论会论文集上发表。 1936年9月来到巴黎大学做学术访问。 1937年受聘为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 1943年7月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全身心投入大范围微分几何研究。发表了几篇匠心独运的微分几何论文。 1948年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陈省身任代理所长,主持数学所一切工作。入选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1960年迁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那一直工作到退休。 1961年被美国科学院推举为院士,这是美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职位,并入美国国籍。 1972年继杨振宁71年回国访问之后于72年9月首次偕夫人回国,与当时中科院院长郭沫若等会见。 1981年退休后,担任美国数学科学所第一任所长,任期三年,后任名誉所长。 1984年5月获得世界数学最高奖项--沃尔夫奖。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聘请陈省身担任南开数学研究所所长。(该所19 85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

关于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_1500字

关于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_1500字 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 小学作文作文网 陈景润成了国际知名的大 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那里比较讲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时,共节余了7500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

高考作文素材: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最新)

高考作文素材: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 陈景润是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那里比较讲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等他回时,共节余了7500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他是怎么想的呢?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

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大全【三篇】

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大全【三篇】 了解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史,很有好处.学生通过感人、有趣的数学家的历史事例,以及一些数学的重大事件,有助于了解数学的发生和发展。下面是无忧考网整理分享的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大全,欢迎阅读与借鉴。 【欧姆与欧姆定律】 乔治·西蒙·欧姆生于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父亲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少年时期的欧姆,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16岁时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经济困难,中途缀学,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学业。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 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欧姆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开始他用伏打电堆作电源,但是因为电流不稳定,效果不好。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建议改用温差电池作电源,从而保

证了电流的稳定性。但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开始,欧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测量电流,但这种方法难以得到精确的结果。后来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用一根扭丝悬挂一磁针,让通电导线和磁针都沿子午线方向平行放置;再用铋和铜温差电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碎冰中,并用两个水银槽作电极,与铜线相连。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磁针的偏转角与导线中的电流成正比。他将实验结果于1826年发表。1827年欧姆又在《电路的数学研究》一书中,把他的实验规律总结成如下公式:S=γE。式中S表示电流;E表示电动力,即导线两端的电势差,γ为导线对电流的传导率,其倒数即为电阻。 欧姆定律发现初期,许多物理学家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这一发现,并遭到怀疑和尖锐的批评。研究成果被忽视,经济极其困难,使欧姆精神抑郁。直到184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荣誉的科普利金牌,才引起德国科学界的重视。 欧姆在自己的许多著作里还证明了: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积和传导性成反比;在稳定电流的情况下,电荷不仅在导体的表面上,而且在导体的整个截面上运动。 人们为纪念他,将测量电阻的物理量单位以欧姆的姓氏命名。 【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是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为了维护祖国的

数学大师的风采_记陈省身先生讲授_微积分及其应用_

专稿 数学大师的风采Ξ —记陈省身先生讲授《微积分及其应用》 白承铭 (南开数学研究所 天津 300071) 2001年10月11日下午,南开数学研究所大讲演厅内座无虚席,世界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要给大家来上基础课了.4时整,我们尊敬的陈先生不顾已经九十高龄,坐着轮椅准时来到讲演厅,开始给大家讲授《微积分及其应用》的第一讲. 这次活动是在陈先生本人倡导下,由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刘徽应用数学中心”举办的《应用数学》系列课程的第一门课程,并由陈先生亲自主讲.陈先生要给大学本科生上基础课的消息传开后,不仅在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而且在整个天津地区的高校都产生了很大的震动,许多学校的学生甚至很多教师纷纷要求听课.但是由于演讲厅条件所限,所以只能采取限制名额的办法,最终听众是以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两校的大二,大三学生为主,并有少量天津市其他高校的学生和青年教师.即使这样,每次仍然有很多没有报上名的学生站在过道和走廊里听陈先生的演讲,大家的热情可见一斑.同时,陈先生的报告也吸引了很多教师参加,甚至还有在南开大学访问的外籍学者,如美国 B row n 大学的Bw uno H arris 教授就一次不落地听完了全部演讲 .陈先生曾经计划讲《微积分及其应用》八次,但是期间因身体不适住院两周,到11月30日的最后一次(12月初已经先期安排了其他课程),共讲了六次.陈先生在住院期间仍然念念不忘他的课程和学生,他一出院,就赶快备课并准时出现在讲台上,他的这种敬业精神使所有人都非常感动,并且也给年轻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大师给学生们上基础课,不仅仅为学生们带去了对基础知识更为深刻的理解,更为我们的大学教育带来了新鲜风气,教师们也从中学到如何真正地为人师表. 微积分课程本身作为大学生基础课并不是很难,难的是如何看待微积分里众多的命题和定理,以及为什么要有它们.想弄懂这些,就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观察分析,这不仅要对微积分本身有很深的理解,还需要对更深一步的知识有很好的把握,陈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位数学老师.陈先生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形象的说明给大家讲授了微积分学的基本定理以及在微分几何上的应用.同时他那严谨却不枯燥、风趣中又一丝不苟的讲课风格,更告诉我们数学大师是如何授课的.听过陈先生课的人,都领悟到他在谈笑风生之间已经将深奥的数学知识中精辟的传授给了大家.所有人都感到获益匪浅,这可以从听课的学生们交上来的读书报告中清楚地看出来.有学生说:“大师就是大师,讲得就是好”,“很通俗,很好懂”. 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陈先生演讲的内容,我作为陈先生的助教,根据陈先生演讲录音进行了整理,在下面简要地作一介绍.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仅供大家参考.陈先生认为“微积分的范围很广”,因为时间关系,这个课程“只能讲个大概,尤其是介绍整个的有一些意义的问题”.“应该提一提微积分整个的影响或者是在哪些方面向前发展了.可以说,微积分向前发展大概有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一个是在几何的应用”,另一个是复数.陈先生着重讲的是微积分学的基本定 理以及在微分几何上的应用.他的演讲主要包括“微分和积分” (1讲),“指数与对数函数”(1讲),2 高等数学研究STUD IES I N COLL EGE M A TH E M A T I CS V o l 15,N o 14D ec .,2002Ξ收稿日期:2002—07—11.

中国古今26位著名数学家的故事

中国古今26位著名数学家的故事 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讲课。他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l。他一生没有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个形象的比喻,自然科学皇后是数学,“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冠上宝石的艰辛历程......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个国家语言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了,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字都叫不出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 作家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中这样描绘陈景润的内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严重起来。我是病入膏肓了。细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内脏。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体确实是支持不了啦!唯独我的脑细胞是异常的活跃,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来。我不能停止。……”对于陈景润的贡献,中国的数学家们有过这样一句表述: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这样意味深长地告诉人们: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12.苏步青是中国现代数学家,中国数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担任过中国数学会学报的 主编,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又创办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创办《数学年刊》杂志并任主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