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2《千米的认识》说课稿(2941)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千米的认识》,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一些简单的换算,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教材设计了多个生活化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例3利用情境图,引出千米,同时告知400米的跑道2圈半就是1000米,得出1千米=1000米。例4是要学生量出100米,走10个100米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做一做,让学生举例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并体验一下1千米有多远。这个过程在课堂上操作不利于教学,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例5是利用刚才所学的1千米=1000米进行千米与米的有关化聚,化聚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可以从已学的单位间化聚得到正迁移。学习千米的认识是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保持长度单位体系知识完整性的需要,因此要切实学习好。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测量的实际意义和作用。

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估计生活熟悉路段距离,在观察、比较、猜测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计较长距离时,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生活经验,通过合理推理进行估计的习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养成在不要求精确值时能自觉进行估计的习惯。

由于利用千米和米的进率进行化聚在今后学习中经常遇到,1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反复体验和想象、推理来建立观念,而新课程提倡建立单位观念。因此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它进行简单的化聚。教学难点是通过推算想象和体验建立1千米的观念。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在250米的操场上走4圈(并记录时间,和步数及感受),课件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

1.情景教学法,在特定的情境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取一些具体感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如:在引入课题时,出示了学生熟悉的路牌,激发学生学生认识千米的求知欲。、

2.引导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想象发现事物的联系,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

1、自主探索法: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为主动权,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这节课我注重突现数学学习的自主化。比如在学习单位间的化聚时我让学生先独立尝试,再集体交流。

2.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地体现对教材的理解,实践教法和学法的精神,我是这样设计本课教学过程的。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 分米,1米呢?它们之间的进率是怎么样的?(通过复习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为新课学习作好准备)。

接着我出示书上的情境图。并提问:观察主题图,你了解到什么信息?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课题:千米的认识。(千米也叫公里)板书(这样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探索新知。顺利进入新课展开环节) 第二环节:新课展开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的教学理念。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对1千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因此,这一环节我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教学1千米=1000米。

首先,我提问:谁知道1千米有多长呢?是多少米?(预计学生有说出1千米=1000米。若学生不能说出,我就指出1千米=1000米。)再学生读一读1千米=1000米,说说你怎么读?这时,我适时的指出,应该在哪里停顿,引导学生正确地读。

第二层次,建立1千米的观念。这个层次我分三步进行:

1.1千米到底有多少长?

我出示:①跑道一圈是250米,1千米相当于跑道的几圈呢?

③走了100米,大约走了200步,大约要走()步是1千米?

④走完100米,大约1分30秒的时间,大约用了( )时间能走1千米?

先让学生思考,在学生答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1千米的长度?引导来感觉千米相当比米要大得多。(这样通过跑道长、学生跑的时间,步数等常见的距离来帮助学生感知1千米的距离,有利于建立1千米的观念)

2.利用经验帮助建立观念。

我再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研究:

第一个问题:说说从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

第二个问题:利用大家都熟悉的距离来说说从哪到哪是1千米或几千米?

(千米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熟悉的距离来推算1千米长,这样有利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也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3.研究何时用“千米”作单位

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用千米作单位?(学生可能或说:公路边的里程碑、指路标志、限速标志、摩托车的速度表等)

在学生举例后,我追问: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的情况下用“千米”作单位?(要求小组交流,

指名汇报)同时指出用字母KM表示千米。

接着我适时的出示填空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北京到杭州距离约是1350()。

摩托车每小时约行50( )。

乐清市白象镇到柳市镇的距离约是8000()。

提示学生要考虑前面的数据,结合生活经验,综合各方面情况,选择合适的单位。提高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在这一层次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熟悉的距离,通过看一看、算一算让学生想象、感悟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从而突破难点,并培养了学生估测距离的能力。)第三层次,教学千米和米的换算。

我出示例5: 3千米=()米 5000米=( )千米

因为上面学生已经知道1千米=1000米,那这题我就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并交流思考过程。

再出示做一做,也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汇报,说说想法。

(这样设计:给学生尝试的机会,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利用知识迁移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或缺的环节,这节课的练习,我就直接应用练习二中的题目第1、第2、第3题:

(第1、2题是为学生拓展知识面,为今后应用中提供参照,有助于提高解题的正确率,第3题,学生在教科书上独立完成,集体较对。)

解决了上面3题后,再出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练习二第6题

(这样的练习兼顾形象性和抽象性,层次分明有一定梯度,并且针对性,围绕本课所学的新知识展示巩固,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事半功倍)

四、总结拓展

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②你想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长度单位与千米一样,表示的距离较远呢?请你回去查一查,写数学日记来介绍它。

(这样的总结不仅回顾了本课学习的知识,及时回忆、防止遗忘。而且,还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布置探索性的作业,做到新课虽结束,学习不停止,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不仅学好课内知识,还丰富课外知识,一举两得。)

至于本节课的板书,我致力于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板书:千米的认识

1千米(公里)=1000米

3千米=()米5000米=( )千米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2《千米的认识》说课稿(2941)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千米的认识》,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一些简单的换算,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教材设计了多个生活化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例3利用情境图,引出千米,同时告知400米的跑道2圈半就是1000米,得出1千米=1000米。例4是要学生量出100米,走10个100米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做一做,让学生举例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并体验一下1千米有多远。这个过程在课堂上操作不利于教学,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例5是利用刚才所学的1千米=1000米进行千米与米的有关化聚,化聚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可以从已学的单位间化聚得到正迁移。学习千米的认识是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保持长度单位体系知识完整性的需要,因此要切实学习好。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测量的实际意义和作用。 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估计生活熟悉路段距离,在观察、比较、猜测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计较长距离时,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生活经验,通过合理推理进行估计的习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养成在不要求精确值时能自觉进行估计的习惯。 由于利用千米和米的进率进行化聚在今后学习中经常遇到,1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反复体验和想象、推理来建立观念,而新课程提倡建立单位观念。因此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它进行简单的化聚。教学难点是通过推算想象和体验建立1千米的观念。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在250米的操场上走4圈(并记录时间,和步数及感受),课件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 1.情景教学法,在特定的情境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取一些具体感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如:在引入课题时,出示了学生熟悉的路牌,激发学生学生认识千米的求知欲。、 2.引导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想象发现事物的联系,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 1、自主探索法: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为主动权,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这节课我注重突现数学学习的自主化。比如在学习单位间的化聚时我让学生先独立尝试,再集体交流。 2.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地体现对教材的理解,实践教法和学法的精神,我是这样设计本课教学过程的。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 分米,1米呢?它们之间的进率是怎么样的?(通过复习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为新课学习作好准备)。 接着我出示书上的情境图。并提问:观察主题图,你了解到什么信息?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课题:千米的认识。(千米也叫公里)板书(这样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探索新知。顺利进入新课展开环节) 第二环节:新课展开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的教学理念。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对1千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因此,这一环节我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教学1千米=1000米。 首先,我提问:谁知道1千米有多长呢?是多少米?(预计学生有说出1千米=1000米。若学生不能说出,我就指出1千米=1000米。)再学生读一读1千米=1000米,说说你怎么读?这时,我适时的指出,应该在哪里停顿,引导学生正确地读。 第二层次,建立1千米的观念。这个层次我分三步进行: 1.1千米到底有多少长? 我出示:①跑道一圈是250米,1千米相当于跑道的几圈呢? ③走了100米,大约走了200步,大约要走()步是1千米? ④走完100米,大约1分30秒的时间,大约用了( )时间能走1千米? 先让学生思考,在学生答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1千米的长度?引导来感觉千米相当比米要大得多。(这样通过跑道长、学生跑的时间,步数等常见的距离来帮助学生感知1千米的距离,有利于建立1千米的观念) 2.利用经验帮助建立观念。 我再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研究: 第一个问题:说说从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 第二个问题:利用大家都熟悉的距离来说说从哪到哪是1千米或几千米? (千米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熟悉的距离来推算1千米长,这样有利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也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3.研究何时用“千米”作单位 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用千米作单位?(学生可能或说:公路边的里程碑、指路标志、限速标志、摩托车的速度表等) 在学生举例后,我追问: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的情况下用“千米”作单位?(要求小组交流,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的 认识》说课稿范文 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材分析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教材84页)中的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说课稿。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应用平方米与公顷、平方千米与公顷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大部分学上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上课专心听讲,下课积极主动的完成老师的任务,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的问老师还有同学,只有个别的同学思想不够积极,大多数学生掌握基础只

是比较牢固,回答问题比较准确,对新知识掌握较快。学生上课时回答问题比较积极,但语言的组织能力还不够强,有待加强。 三、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将计算融入到具体的问题情景之中,产生计算的需要,然后再确定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依据《新课标》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 四、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使学生能够利用新旧知识迁移,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新知识、新经验,充分发挥作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归纳、总结学习方法,并在自己获取的成果中享受成果、消化成果、渗透成果。使学生脑海中形成数学来源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点,并能利用所学知识,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通过计算、观察、推理、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千米的认识练习题

二年级第二单元检测题 姓名: 一、巧手补天窗。17分 1.我们学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 ) 。 2.测量较长的路程时,我们通常用()作单位。 3.我们学校操场一圈是200米,小明要跑()圈才够1千米。 4.测量长春到北京的路程要用()作单位。 5.3千米=()米5000米=()千米14000米=()千米10千米=()米 1千米-136米=()米 3000米+5000米=()米=()千米 2400米+600米=()千米 16千米-9千米=()米90米+9千米=()米 二、你能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吗?14分 1.小红每分钟步行50()。 2.小轿车每小时可以行驶70()。 3.一只燕子每小时飞行150()。 4.一架飞机每小时飞行800()。 5.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大约高8848()。 6.亮亮从家到学校要走750()。 7.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之一,大约长6700( )。 三、魔力圆圈。(填大于小于等于符号)16分 3200米2300米8000米8001米 5000米5千米400米4千米 1千米870米1千米10000米 6800米7千米9分米89厘米 四、数学门诊。(判断)10分 1.小峰的身高15年后能长到5米。() 2.一条高速公路约长150米。() 3.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4.火箭一分钟能飞行1000千米。() 5.小莉骑自行车每小时行驶16米。()

五、体验数学。43分 1.小红的身高是1米40厘米,小明的身高是15分米他们谁高?高多少?10分 2.丽丽从学校到图书馆,先乘公交车行了2千米,下车后又步行了260米,学校到图书馆有多远?10分 3.操场跑道一圈的长度是200米,李丽每天跑5圈,李丽每天跑多少米?合多少千米?10分 4.校运动会2千米长跑项目比赛中,当第一名运动员到达终点时,最后一名运动员距终点还有300米,他已经跑完多少米?10分 智慧宫殿3分 “十?一”长假,小明要去看望乡下的爷爷。小明家离爷爷家大约15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要想在中午12:00到爷爷家,小明最晚几时出发?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梧埏镇中心小学到温州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认识千米说课稿

认识千米说课稿 认识千米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认识千米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节的教学内容。 2、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本课教学前,学生对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的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能感知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这个仅仅是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为以后学习单位间的化聚打下基础。 3、教材的知识结构 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让学生知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感知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通过看、算、走等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体会和理解千米的认识,认识1千米=1000米,体验和感悟千米的实际长度,通过想想做做让学生进一步感悟1千米的长度,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熟练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 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

米与米之间的换算。2、提高学生解决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3、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5、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解决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二、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我是这样设想: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你知道我们学校跑道一圈多少米?小华跑了5圈大约是多少米?同桌讨论后,交流。汽车每小时能行70( ),你认为可以填上哪个长度单位?请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是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认识千米。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说过千米?学生交流自己看见过的。出示路标牌的图,并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介绍千米的符号---km。 (二)实践体验“1千米”。 1、猜一猜:1千米大约有多长?学生猜测后回答 2、观察:1千米到底有多长?多媒体演示测量公路长度的过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千米的认识》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因为“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千米》说课稿

《千米和吨》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X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4-46页第六单元《千米和吨》首先,我要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分明,厘米和毫米的基础上,继续学习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教材第46页用学生生活中常见铁路、公路的里程碑,公路上的限速标记,香港行政区地图上的线段比例尺等引出千米的概念,然后让学生联系跑步的常识建立起对千米的概念,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然后通过想想做做中的练习继续巩固学生所学习的知识。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与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有关理念,我将设置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各种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学会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将把让学生知道 1 千米=1000 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作为教学重点,把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作为教学难点接下来,我要谈谈我对教法以及学法的认识,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将采用活动教学法,讲解法,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在学法上,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说说生活体验,使学生在联系实际生活的过程中,感知新课内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以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的分析,我下面将谈谈我对教学程序的预设: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的主要途径,为了更好的突出课堂教学的成效,我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四个教学环节: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数学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测量》的要求为: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以直观和动手操作为基本手段,注重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有关知识建立联系,……要避免繁杂的单位换算,而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测量的实际意义和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说说“千米的认识”一课的教学。 一、说教材 《千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中的一个内容,从教材编排看是在学习了米、厘米、毫米、分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之后,学生对长度单位就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看对较小的长度单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且已掌握了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 体验、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把“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体验直至认识千米,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主要考虑: 1、联系生活,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大量的生活中的照片让学生犹如在生活现场一样。感知1千米时,教师拍摄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景点,让学生来估计从校门口出发到这些地方大约有多少路程。再通过观察来强化1千米的观念。最后,公路里程碑、指路标志、限速标志、摩托车速度表等照片的出示,让学生明白了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2、重视估测,力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估测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新课标把它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在本节课中教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估测。 四、说教学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中以“引入、感知——展开、体验——巩固、应用——总结、回顾”为主线展开的,分四个环节进行的。 (一)第一个环节:引入、感知 从了解学生身高的对话中引入,使学生明白测量物体要用到长度单位,并通 过简短的对话复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之后教师提问:生活中你在那里见到过“千米”? (二)第二个环节:展开、体验 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千米的认识

.千米的认识

————————————————————————————————作者:————————————————————————————————日期:

第2课时千米的认识 1.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6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1.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2.千米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情景导入】 1.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的?(米) 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分米厘米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 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师:如果要测量天水到兰州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天水到兰州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进行新课】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04《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节《千米的认识》。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千米”不像厘米、分米那样看得见、画得出,所以学生对“千米”的感知相对较少,这就为学生认识“千米”带来了困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灵活运用教材,是解决这一困难的有效途径。 根据上述内容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其中,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这一内容,我大胆走出教材的约束,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亲身体会,加深对“千米”的理解。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以一次旅游出发初识“千米” 同学们去过北京吗?你是怎样去的?去北京,哪种出行方式最合适呢? 暑假里,我们全家开车去了北京,路途上需要多长时间?请大家猜一猜。有人说是两小时,有人说三小时,这是我记录的时间,请大家来算一算吧! 我们的行程足足用了4小时,看来呀,北京离我们这里真的很远。我查了资料,大家请看:北京离我们这里大约是300——(千米)。 引出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并告诉学生: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千米用字母“km”来表示;“千米”也叫“公里”。 设计意图:去北京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是对学生生活积累的考查,探讨路途

数学第五册《千米的认识》极品说课稿

数学第五册《千米的认识》极品说课稿 数学第五册《千米的认识》极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测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学校到电影院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教案

《千米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 1千米长度的观念,知道 1千米= 1000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 1千米的方法。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 1千米的长度,掌握 1千米和 1米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 1千米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 1毫米有多长吗? 1厘米、1分米、 1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我们在高速公路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指示牌,你知道 200m是什么意思吗?还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 (二)、新课学习 1.认识千米 如果描述比较远的距离,米这个单位有点小,所以,人们就用千米来表示,今天我们来认识千米。我们也看到过路旁的里程碑上标有 50千米(km)、 100千米(km)的字样,同时板书“千米”;计算比较长的路程,为什么通常用“千米”作单位?你们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继续播放课件:点击图片,认识千米。 2.进率 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 1千米。 你们知道 1千米和 1米之间的关系吗?(板书; 1千米= 1000米) 继续播放课件:播放课件千米的认识--- 点击出题后,有学生回答后,再点击出现答案及分析。 估想: (1) 1米有多长? 50米有多长? 100米有多长? 1千米的长度?(让学生闭眼想象) (2)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 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还记得手指游戏吗?现在请你猜一猜“大哥和二哥”之间有什么秘密? 明确: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较远,正好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继续播放课件:播放课件千米的认识 (三)、知识运用 1.看下图,从小林家到什么地方有 1千米远,把路线画出来。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千米的认识》,我准备从以下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首先是教材简析 一、教材简析 《千米的认识》是西师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四单元测量长度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教材共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主要是通过主题情景图和例题中创设的活动情景引出学生对1千米的初步感知。例2通过创设实践活动的情景,让学生在走的过程中去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从而主动构建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引出1000米=1千米。教材设计了多个生活化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学生 在正确理解了教材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我认真分析了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在二年级上期已经有了米、厘米的认识,知道了分米,并且能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含义,建立了具体的表象。 在基本技能方面二年级下期的孩子都具备了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初步养成了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千米的空间观念的建立要靠学生想象、推理来完成,而现阶段学生的推理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千米的观念的建立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体会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000 米=1千米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西师版

千米的认识 说课设计: 一、教材简析 《千米的认识》是西师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二单元千米的认识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教材共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主要是通过主题情景图和例题中创设的活动情景引出学生对1千米的初步感知。例2通过创设实践活动的情景,让学生在走的过程中去进一步体验、感受1千米有多长,从而主动构建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引出1000米=1千米。例3比一比谁长,通过比较三峡大坝和隧道的长度,引入单位换算的知识。的教材设计了多个生活化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说学情 在正确理解了教材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我认真分析了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知识基础方面学生在二年级上期已经有了米、厘米的认识,知道了分米,并且能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含义,建立了具体的表象。 在基本技能方面二年级下期的孩子都具备了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经验,初步养成了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千米的空间观念的建立要靠学生想象、推理来完成,而现阶段学生的推理能力还比较弱,所以千米的观念的建立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空间与图形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直观经验。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体会千米的含义,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000米=1千米,学会简单的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 4、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这四个目标,其中第1、2点目标是针对知识与技能领域提出的,第3点是针对解决问题提出的,第4点则是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三维目

千米的认识

学习目标: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 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学习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 千米慨念的 建立。教具学具: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一)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米分米厘米毫米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4.师:如果要测量小圩到大圩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二.课题提出,新课学习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小圩到大圩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1.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2.提出学习目标: (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2)千米的应用。设计意图:从测量本地两个乡镇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三)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 板书:1000米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圆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唤起对行走本地区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助于抽象“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千米的认识优秀说课稿

千米的认识优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本学期测量中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在前面“毫米、分米的认识”和二年级上学期“米的认识”的基础上继续认识的长度单位。通过说一说、量一量、走一走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建立起数感、感知、体验“千米”的距离。为以后进一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米的认识”,在三年级的第一单元中学习了“毫米、分米的认识”,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一些长度的单位,形成了一定的数感,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本节课将和教师参与一系列的活动,认识“千米”,掌握一定的度量技能,形成合作意识,并具有一定的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乐于动手操作、思维活跃,应充分给他们动手测量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 三、设计理念 1、在实际生活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千米的认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发展度量观念和创新意识。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各小组在测量、体验千米的活动中来体现。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估一估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公里),知道1千米=1000米。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二)教学重点 能感知千米(公里)的长度,能进行单位换算。 (三)教具、学具准备 皮尺5把,记录的纸若干张,记号笔若干,图一张。 五、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我们都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 让学生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并让学生说一说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 (注:通过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用手表示某些长度,并估计出生活中的哪些物品大约的长度或厚度是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使其达到温故而知新,并运用知识迁移为学习千米做好铺垫的目的,同时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设置情境,出示问题 教师:我们在测量物体时,比较精确的长度用毫米作单位,课桌的长和宽用厘米作单位,教室和黑板的长和宽用米作单位,那么汽车、飞机、火车所行的路程用什么作单位呢?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教师作小结后出示准备好的教具、图画中里程碑上标有的60千米、200千米。让学生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见过里程碑。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班级: 四、教学时间: 五、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教学重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七、教学难点:体验1千米有多远? 八、课的类型:新授课练习 九、教学方法:讲授、交流、谈话、操作、指导 十、教学准备:米尺、卷尺、智慧星、 十一、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小朋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谁能从大到小说说这些单位?什么时候要用到这些单位? 米(旗杆)、分米(课桌高)、厘米(书)、毫米(硬币厚度) 谁能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到底有多长? 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 那如果要测量大勐龙到景洪的距离,用哪个单位合适呢?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朋友------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 二、讲授新知: (一)建立1千米的观念 1、师:谁知道绕我们学校的跑道跑一圈是多少米?(400米)那跑两圈半呢?请你把它写在纸上。 (学生会出现2种答案:1000米、1千米) 师:你觉得这两种答案都正确吗?为什么? 得出:1千米=1000米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千米的认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测量》的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感到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本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简。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探索和合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 难点: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 二、说教法

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 三、说学法 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进修附小到红石湖公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当测量路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现在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千米(1)认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移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