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位化学研究进展

中药配位化学研究进展
中药配位化学研究进展

?综述?

中药配位化学研究进展

李英华,吕秀阳3,刘 霄,柳 叶

(浙江大学制药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7)

[摘要] 从中药毒理学和药理学、中药功效成分的改进以及中药功效成分的分离制备和鉴定3个方面论述了

中药配位学说在中药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并列举了中药配位研究领域常用的技术。指出中药配位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研究、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存在状态与药效和毒性关系的研究、利用配位作用开发高效分离吸附剂或者高效分离色谱柱、利用有机成分与某些金属或微量元素生成有色配合物的特性开发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可能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过程中的热点和关键。

[关键词] 配位化学;中药

[中图分类号]R 2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302(2006)1621309205

[收稿日期] 2005210216

[基金项目] 浙江省中医药科研基金研究计划项目(2005C188)[通讯作者] 3吕秀阳,T el :(0571)87952683,E 2mail :luxiuyang @zju 1edu 1cn

配位化合物是指由可给出孤对电子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的一定数目的离子或分子(统称配位体)和具有接受孤对电子或多个不定域电子空位的原子或离子(统称中心原子)按一定组成和空间构型所形成的化合物。随着生物无机化学的发展和分析手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配位化合物在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植物中的叶绿素和哺乳动物体内的血红素分别是动植物体内的有机分子与金属元素镁、铁形成的配合物,含铜的天然有机分子蛋白质的配合物在无脊椎动物的血液中执行着输氧的功能。研究配合物,特别是天然有机配合物,提高生命质量是许多化学家、植物化学家和药物化学家追求的目标。随着近年来分离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投入到天然药物配合物的研究中来,成果不断出现。作者对配位化学在中药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探讨实现中药现代化的研究途径。

1 中药配位学说的提出

许多学者在中药或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寻找的过程中发现多数中药或者天然药物存在着越提纯疗效越差或者出现毒副作用等问题,而某些剧毒药物在和其他药物配伍后出现降低毒性或者转化为某种疗效等现象。在解释这些问题时,“唯有机成分有效论”和“微量元素对号入座论”慢慢表现出局限性。因此,在总结两者的基础上,依据中药中的多数有机大分子化合物含有羟基、羰基、羧基、氨基、巯基、杂环氮等配位基团可以作为配体,而微量元素大多可作为中心离子与有机分子形成配合物,有机成分、微量元素及其形成的配合

物之间的配位平衡可以使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的协同、拮抗或产生新的生物学活性的特性,曹治权教授提出中药有效成分的配位学说[1]。中药配位化学学说认为:中药有效成分可以是其中的某种或某几种有机成分,也可以是其中的微量元素,但更多可能是有机成分与微量元素组成的配位化物,天然药物以其中的有机物分子与微量元素间形成的配合物在动植物及人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中药配位学说的提出为中药有效成分的发现、中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天然活性成分的分离制备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 中药配位学说中的实验研究方法学

中药配位学说的发展离不开分离、分析及结构表征技术,分离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促进了中药配位化学领域的研究。目前应用于从复杂的中药体系中分离出中药配位化合物的现代分离技术有:膜分离法、色谱法和电泳技术等,色谱法又分为高效液相色谱法、柱色谱法、薄层色谱、纸色谱和凝胶色谱等。光谱技术是用来分析表征配合物的主要方法,用来研究天然药物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包括紫外,红外,荧光,核磁共振,质谱,拉曼光谱,X 衍射等[2]。

张斌等[3](1998)合成了三(32羟基黄酮)合Al 3+配合物并制得其单晶,X 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其结构属于三方晶系,分子中每个32羟基黄酮以其独特的酮基和羟基同时与Al 3+配位,3个配体中的6个配位氧原子形成扭曲的配位八面体结构。张淑敏等[4]制备了Fe 3+与槲皮素(Qu )的配合物并探讨了其配位机理,结果槲皮素与Fe 3+生成的配合物在430

nm 处有最大吸收,配合物的组成为Fe 3+∶Qu =1∶2。郭振楚等[5]研究了氨基葡萄糖及羧甲基氨基葡萄糖分别与铁(Ⅱ)、锌(Ⅱ)、钴(Ⅱ)、铜(Ⅱ

)形成配合物的UV ,IR 和1H 2NMR 光谱特征。发现配合物发生了明显紫移,在红外光谱和1H 2

NMR谱均发生了改变,并且研究了羧甲基氨基葡萄糖及其与铁(Ⅱ)、锌(Ⅱ)、钴(Ⅱ)、铜(Ⅱ)配合物的合成。Masako 等[6]对地衣松萝酸及其系列衍生物M AUA(92O2acetylusnic acid),DAUA(7,92di2O2acetylusnic acid),E UA(△2,112enaminous2 nic acid)和铜(Ⅱ)、钯(Ⅱ)之间形成的配合物的结构用X衍射技术进行分析,指出铜(Ⅱ)在水中和松萝酸及DAUA形成的是二元配体,在2,22双吡啶中形成的是三元配体,而钯(Ⅱ)和UA,DAUA,E UA形成的是二元配体。所有的配合物都溶于水和多数有机溶剂,在紫外区域圆二色谱的吸收光谱峰非常强。赫春香等[7]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G e(Ⅳ)与芦丁配合物的形成条件及其热力学常数,测定了其组成和表观稳定常数。

3 中药配位学说在中药领域的研究现状

311 中药配位学说在中药药理学及毒理学中的研究天然药物的疗效与毒性、中毒与解毒是相对抗的过程,本质上都是无机元素对生物配体分子或天然有机分子的选择性配位竞争过程。根据软硬酸碱原理(SH AB),无机元素作为软酸倾向于和软碱形成强配合物。硬酸类型的金属离子(如Na+,K+等)和硬碱(Cl-,C O,OH-,H2O等)多数为生物体内固有的,一般无毒。而软酸(如铅,金,锑,镉,汞等)和软碱(C N2,C O,巯基等)易于和体内的生物配体形成配合物或和体内的关键生物配体产生配位竞争,一般为毒性物质[8]。当重金属离子进入体内后就占据或争夺生物配体,占据人体必需金属的结合部位或与关键性生物分子DNA结合,破坏体内必需金属平衡,引起关键性生物功能蛋白合成紊乱,造成机体功能出现异常而表现出中毒症状;当无机元素进入体内和病理产物或者异常细胞结合时,就表现出疗效。当有机小分子配体进入体内后,与体内的金属酶和金属蛋白争夺金属离子的配位位置,若与金属的结合不可逆,将导致金属酶和金属蛋白丧失生物功能,引起机体功能紊乱产生毒效,若有机分子进入体内与导致金属蛋白或金属酶丧失生物功能的金属结合,就可以恢复蛋白或酶的活性,产生疗效或解毒作用。

生物体中有很多酶和蛋白质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在体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活性大多与金属离子的存在有关。含锌酶有DNA聚合酶、RNA合成酶、碱性磷酸酶、碳酸酐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200多种;含铜酶有细胞色素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酪氨酸酶、尿酸酶、铁氧化酶、赖氨酰氧化酶、单胺氧化酶、双胺氧化酶等;含硒的有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维生素B12是含钴的配合物等等[9]。将药物的生物效应同配位反应联系起来可以揭示部分中药的作用机制。如镉(Ⅱ)和汞(Ⅱ)中毒时,铜(Ⅱ)和汞(Ⅱ)可以与锌(Ⅱ)离子竞争酶的活性部位从而改变酶的活性,或与蛋白质的含巯基部分结合,从而引起含锌蛋白或巯基酶生物功能失调。C N2和C O中毒时,C N2和C O与铁卟啉中的铁(Ⅱ)牢固结合并保持铁(Ⅱ)这一低氧化状态而使含卟啉铁(Ⅱ)的蛋白或酶类丧失功能。临床上使用的中药除重金属方剂多数含有对重金属离子有强配位作用的有机成分或含有能够拮抗重金属毒性的无机元素。针对中毒过程中发生的配位反应类型,通过中药的有机成分、微量元素或其配合物进入体内后产生的配合物或发生配位竞争来改变原来的分子大小、电荷性、脂溶性和立体构型,从而改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增加对靶细胞和受体的选择性,从而达到解毒或治疗的目的[10,12]。

中药配位学说在指导驱铅药物、排结石药物及剧毒药解毒治病作用机制研究方面有一定应用。胡道道等[13]利用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牛黄清心丸中的几种单药对朱砂在模拟胃液情况下可溶性汞的含量,结果牛黄清心丸中大多数单味药使朱砂中汞的溶解度降低,茯苓对朱砂中的可溶性汞却有促进作用。茯苓是治疗慢性汞中毒的方剂中组成之一,因此认为仅依据总汞含量考察汞的毒性是片面的,可能其中的汞和茯苓中的有机成分形成了配合物而改变其存在的形态,从而降低其毒性。尹华[14]认为大蒜排铅的作用机制一是大蒜中的果胶、半胱氨酸、胡蒜素、多硫醚等和铅直接反应,二是含硫的硫醚、硫肽进入机体后释放出活性的巯基物质,这些巯基物质与铅反应生成配合物,从而达到排铅目的。朱志良等[15]利用pH电位滴定法研究以氨基酸为主体的03A号中药与Cd2+的配位化学行为,发现03A中药作为一种以氨基酸为主体化学成分的复合方剂能与Cd2+等有毒重金属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其排除体内有毒重金属的效果远好于传统的E DT A2Zn盐,并且对体内必需微量元素锌的存在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从配位化学角度对03A号中药具有良好的驱镉解毒现象作出了解释。高桂珍等[16]研究了绿茶和依地酸二钠钙的驱铅效能,发现绿茶的驱铅效果和降低肾损伤作用与依地酸二钠钙相近,但对体内某些重要元素的正常水平维持比依地酸二钠钙好。对血液中的锌、钙、铜水平基本无影响,对Hb合成过程无影响。王秀萍等[17]研究了六神丸和各单味药中可溶性砷含量及砷与半胱氨酸配合作用和毒性的关系,发现砷能与半胱氨酸发生配合作用形成半胱氨酸砷配合物,其毒性明显低于三氧化二砷毒性,并指出在考虑毒性时要考虑到元素本身的存在形态。欧阳健明等[18]对治疗尿石症的主要中草药金钱草、茯苓、海金沙、石韦、虎杖、怀牛膝、泽泻、黄芪、滑石等的主要化学组分及其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化学基础入手,重点讨论了中草药各主要成分与尿液中钙离子的配位化学及其在含钙尿石防治中的作用机制,论述了中草药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配位化学基础。王继伟等[19]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及动物实验的方法研究橡子保健食品中单宁类物质的排铅作用及对铅离子的拮抗功能。指出橡子中的单宁类物质在模拟胃液条件下能够有效阻止铅进入人体组织,pH对橡子保健食品中单宁吸收铅的影响较大,但对铁、锌等其他金属元素的吸收和代谢不影响。

312 中药配位学说在中药功效成分活性改进中的研究

天然药物中的双甾体类、黄酮类、蒽醌类、三萜类、各种苷、生物碱、糖类及氨基酸等有机分子在结构上多数能满足形成配合物的条件,可作为络合物的配体和过渡金属离子或某些金属离子之间形成络合物。中药中的有机成分和金属元素在不同的工艺条件、不同的存在剂型条件下发生的络合作用类型、以及有机分子和无机元素的配比都有所改变,因此导致其药效发生改变。有机成分和金属元素之间的络合作用以及络合后功效改变的研究在国内外均有报道。

房喻等[20]研究指出黄芩苷锌或铜的配合物对氧自由基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并呈量效关系,且黄芩苷配合物对红细胞膜的保护作用优于黄芩苷本身。贾秀荣等[21]的实验结果表明黄芩苷锌配合物对二甲苯致实验性水肿的抑制作用优于单纯的黄芩苷或氯化锌。黄芩苷锌配合物对致敏豚鼠离体气管Schultz 2Dale 氏反应及豚鼠肺组织慢反应物(SRS 2

A )的释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效应明显高于黄芩苷。Ig or 等[22]研究了芦丁铜(Ⅱ

)络合物和铁(Ⅲ)络合物的清除氧自由基活性和对抗炎症作用。发现芦丁铁(Ⅲ

)络合物和芦丁铜(Ⅱ

)络合物的体外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为单纯芦丁的2~30倍,芦丁铜(Ⅱ

)络合物和铁(Ⅲ)络合物均能够有效对抗博莱霉素诱导的肺水肿。且发现尽管芦丁铁(Ⅲ)可能在体内生物还原剂的作用下被还原为芦丁铁(Ⅱ

)而导致抑制氧自由基的活性有所降低,但对抗肺水肿效果和芦丁铜络合物一样。K ostyuk 等

[23]

研究了芦丁、二氢栎精和茶多酚等

与金属离子Fe 2+,Fe 3+,Cu 2+,Zn 2+形成的金属络合物对体外石棉诱导的细胞损伤作用的影响,发现金属离子可以增强芦丁、双氢栎精和茶多酚的保护细胞抗损伤的能力。保志娟等[24]利用分光光度法研究芦丁与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铜之间的配位作用和芦丁2配合物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并考察了芦丁2铜配合物溶液清除邻苯三酚自氧化产生O 2Η

和DPPH 自由基的能力。结果显示:在K H 2PO 42NaOH 缓冲体系中

Cu 2+能与芦丁形成配合物,且在pH 为7138时配合物最稳

定。Cu 2+本身会加速邻苯三酚的自氧化反应,而且随着其浓度增加,会使邻苯三酚的自氧化速率加快。而芦丁及芦丁2铜配合物对体系中产生的O 2Η

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活性,且铜配合物的清除活性远比芦丁强。

孟凡德等[25,26]合成了紫菜多糖Fe (Ⅲ

)并测定了其生物利用度,发现该产品为无定形棕褐色粉末,无臭,能溶于水且水溶液呈中性,在pH 3~12测定此配合物的水解情况无沉淀出现,不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在体内可被抗坏血酸等还原性物质还原为二价铁而被机体吸收。郭振楚等[27]合

成了氨基葡萄糖与锌(Ⅱ)、铁(Ⅱ)、铜(Ⅱ

)的配合物,并初步确定了它们的组成和结构。常温下这3种配合物易溶于水,溶于醇,微溶于丙酮,不溶于四氯化碳。氨基葡萄糖2锌

(Ⅱ)为白色片状结晶,氨基葡萄糖2铁(Ⅱ)为灰褐色颗粒结晶,氨基葡萄糖2铜(Ⅱ

)为黄绿色颗粒结晶。方敏等[28]用水溶性的甲壳低聚糖与铁(Ⅲ

)络合生成甲壳低聚糖铁(Ⅲ)与硒络合生成甲壳低聚糖硒,使其成为一种具有较好生物利用度的补铁剂和具有多功能的保健药品。并对2种络合物的稳定性及紫外、红外光谱进行检测。结果甲壳低聚糖与铁

(Ⅲ)形成稳定的配合物,经红外光谱分析其配位的基团主要

是氨基,羟基也有一定的配位能力,但强度低于氨基。杜德红等[29]研究了茶叶多糖与铈形成的配合物对质粒DNA 及有机磷农药的降解作用,发现茶叶多糖可与四价的铈结合形成水溶性的茶叶多糖铈配合物,在中性条件下,茶叶多糖与铈形成的配合物对有机磷农药乐果和毒死蜱有一定的降解作用,对质粒DNA 也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蒋毅民等[30]以铜和牛黄酸水杨醛席夫碱(TSS B )为原料,合成了生物碱类配合物双核铜配合物[Cu (TSS B )(H 2O )]2?2H 2O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 射线法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配合物进行生物活性试验,结果2个铜原子配位数各为5,处于变形四方锥的配位环境中,其抗菌活性与青霉素接近,肿瘤抑制率达6315%。

刘京萍等[31]合成了半胱氨酸与铜(Ⅱ)、铁(Ⅱ)、锰(Ⅱ

)的金属配合物,并模拟超氧化物歧化酶用差热分析(DAT )法测定其热稳定性。指出合成的配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比天然酶小,结构稳定,在水溶液中有一定S OD 样活性,铜2半胱氨酸活性略高于天然S OD ,在医学及生物学上有一定应用前景。

313 中药配位学说在中药功效成分分离分析中的研究

利用中药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和其他物质形成配合物时的物理化学变化进行天然药物的分离、鉴定和构型推定。如利用酸性皂苷的水溶液加入硫酸铵、醋酸铅或其他中性盐类生成沉淀、中性皂苷的水溶液加入碱、醋酸铅或氢氧化钡等碱性盐类生成沉淀的性质进行皂苷的初步分离,利用糖或多元醇与硼酸形成配合物使旋光度增大进行糖的分析,利用结构不同的蒽醌化合物与醋酸镁形成不同颜色的配合物进行蒽醌的分析。近年来,利用配位化学反应进行分离、提纯和分析天然有机物的报道逐渐增多。

胡学桥[32]在研究配位色谱在天然产物分离中的应用时指出:影响配位色谱分离效率的主要因素是中心离子的选择和流动相的改变。中心离子起关键作用,是分离的基础,中心离子的流失性能是影响分离重复性的主要因素。流动相的改变可提高分离效率,缩短分离时间,降低溶剂消耗。温度、离子强度和pH 都会改变分离结果。

姚本林等[33]制备了槲皮素与Al 3+配合物,并利用该配合物在紫外光照射下产生荧光的性质,寻找出其荧光强度与槲皮素含量的线性关系,据此测定槲皮素含量,该方法成功用于槐米提取物中槲皮素含量的测定。徐涛[34]在以以银杏叶中的黄酮类成分和无机成分在复方水煎液的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借鉴配位化学和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手段,以pH 电位法研究银杏黄酮类成分槲皮素等与过渡金属元素配位结合的热力学、动力学特性,推导出槲皮素等银杏黄酮类化

合物的配位特性规律,为中药配位化学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潘见等[35]研究了利用葛根素和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形式来萃取分离葛根素,发现,在20℃,pH6~7的条件下, Ca2+,Zn2+,Cu2+均能和葛根素形成较稳定的络合物,以Cu2+和葛根素形成的配位化合物稳定性最高。指出利用铜盐和正丁醇来萃取葛根素使得葛根素的纯度和萃取率都有所提高。贺云等[36]利用Fe3+能够和天然有机物葛根素生成可溶性配合物的性质建立了一种从中药野葛根的乙醇提取物中萃取葛根素的新型分离方法:先用甲醇冷浸提取总黄酮,将其进行水解、中和,再给水解葛根总黄酮中加入FeCl3使葛根素与Fe3+络合溶解,过滤除去其他不溶性物质,用盐酸解聚Fe3+葛根素络合物,得葛根素粗品,将其重结晶得葛根素。结果表明,用该方法获得葛根素纯度高,操作简便,工艺流程简单,容易实现工业化。

欧阳长庚等[37]利用硝酸银处理的硅胶色谱柱分离纯化EPA(二十二碳五烯酸)、DH A(二十二碳六烯酸),月桂油中含双键的混合物,中药半边旗中抗癌有效成分,细辛醚(反式)、β2细辛醚(顺式)和欧细辛醚(末端双键)混合物,取得满意的分离纯化效果。并用配位化学理论分析其原理,从中找出指导分离纯化结构和理化性质相近、普通色谱法难以分离的双键化合物的规律:当无空间障碍时,双键个数越多,AgNO3和双键化合物之间的络合越牢,环外双键比环内双键络合得牢,顺式比反式络合得牢,末端双键比顺式络合得牢,多重苯环芳烃的配合物比单环芳烃络合得牢。

4 中药配位学说的研究展望

随着中药配位化学基础及应用研究的深入,多学科交叉发展程度的提高,中药配位化学涉及的研究范围会越来越广,研究内容会越来越细化,关于中药配位学说深入研究可能会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411 中药配位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中药配位学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标志着中药研究已经超越了宏观反应的经验研究层面进入到微观层次的实质性研究,可起到指导研究中药在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的作用,从而促进中药药理学的现代化进程。研究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可得到配合物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数据。中药配合物的热力学是中药配位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内容包括配位反应的自由能变、焓变、熵变等反应配合物稳定性以及配位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的函数,用以指导判断中药进入体内发生配位时机体可能发生的反应,检测体征变化,便于将中医中的体征症状和西医中的病理生理结合。中药配位中的动力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反应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用于指导判断药物起效的快慢、对机体作用的激烈程度以及如何创造有利条件使反应朝着高疗效低副作用的方向发展。

412 中药中微量元素存在状态与药效及毒性关系的研究根据中药配位化学学说,凡能与生物配体争夺金属配位位置的外源性物质都具有生物学效应。中药单味饮片或复方在煎煮或提取过程中,其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进入溶液,有强配位能力的有机成分能与微量元素形成配位络合物或以疏水、交叠、静电、包合等作用形成分子络合物,改变中药原有成分的溶解度、熔点、亲脂性、立体构型、紫外和红外光谱等理化性质,从而引起药理活性或者毒性作用的改变[38,39]。因此以研究中药或天然药物中重金属的存在状态及其与有机成分的配合作用为基础来研究中药或天然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活性和毒性,研究微量元素有毒状态含量和毒性的关系,有利于指导制定科学的中成药重金属含量限定标准,开发高效的微量元素补充剂和研究中药功效成分的筛选和修饰。利用中药及天然药中重金属总含量来评价中药重金属毒性大小、利用微量元素的总含量来评价补充微量元素效果、利用有机成分的高低作为功效成分含量多少的评价标准改进方面的研究是国内外天然药物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413 中药配位学说在其他方面的拓展研究

中药配位学说在中药功效成分分离、分析的研究可能集中在两个方面:利用中药中特定有机成分与某些金属或微量元素的强配位作用来开发高效分离吸附剂或者高效分离色谱柱,用于中药功效成分的分离纯化;利用有机成分与某些金属或微量元素生成有色配合物的特性开发高灵敏度的分析方法,用于中药中微量有机成分的分析检测。另外在中药形成的配合物中筛选和研制高效低毒的中药新药、利用中药的配位作用开发天然抗凝血剂和药物抗菌剂以防止生物碱、维生素和肾上腺等药物被细菌污染也是中药配位学说的一个研究方向。

中药配位学说的发展是我国哲学上一分为三方法论的研究思路的一个具体体现,不仅可促进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分析,还可促进中药药理学和中药毒理学的现代化发展,推动中药走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 曹治权,王秀萍,曹广智,等1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存在状态与生

物活性关系的研究1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5,2(10):181

[2] 史启祯,韩万书,陈 荣,等1物理无机化学进展与前瞻1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

[3] 张 斌,朱清桃,吴振林,等1三(32羟基黄酮)合铝(Ⅲ)的合成

及晶体结构1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8,19(3):4101

[4] 张淑敏,赫春香1槲皮素2铁配合物的光度法研究1光谱学实验

室,2001,18(3):3281

[5] 郭振楚,韩 亮,胡 博,等1氨基葡萄糖及羧甲基氨基葡萄糖

与铁(Ⅱ)、锌(Ⅱ)、钴(Ⅱ)、铜(Ⅱ)配合物的光谱特征1光谱学与光

谱分析,2002,22(6):9631

[6] M asak o T,T atsu o Y,H ideki M,et al1S pectuscopic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copper(Ⅱ)and palladium(Ⅱ)com plexes of a

lichen substance usnic acid and its derivatives1P ossible forms of envi2

ronmental metals retained in lichens1J In org Biochem,2003,91:1391

[7] 赫春香,张淑敏,张一楠1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锗2芦丁配合物.

光谱学实验室,2004,21(5):10121

[8] 袁履冰1物理有机化学导论1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1471

[9] 曹治权1微量元素与中医药1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791

[10] 朱旭祥,茅涵斌1中药研究前沿———中药配位化学1中草药,

1997,28(6):3731

[11] 曹治权1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新思路(Ⅰ)———

中药中化学物种形态和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1上海中医药大

学学报,2000,14(1):361

[12] 曹治权1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新思路(Ⅱ)———

中药中化学物种形态和生物活性关系的研究1上海中医药大

学学报,2000,14(2):551

[13] 胡道道,崔压丽,张 晰,等1牛黄清心丸可溶性汞溶出的相关

性研究1中国药学杂志,1996,31(10):5851

[14] 尹 华1大蒜排铅的机制研究1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1):611

[15] 朱志良,乔俊莲,陈与德,等13A解毒健脾中药驱除镉的分子机

制1同济大学学报,2000,28(5):5841

[16] 高桂珍,顾向荣,张希桥,等1茶叶与依地酸二钠钙驱铅效能的

比较研究1卫生毒理学杂志,2000,14(4):2341

[17] 王秀萍,曹治权,陆雪雅1六神丸中重金属存在状态及其与有机

成分相互作用的研究1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3,20(4):271 [18] 欧阳健明1枸橼酸盐抑制泌尿系结石形成的化学基础1无机化

学学报,2004,20(12):13771

[19] 王继伟,蒋丽萍,赵 全,等1橡子保健食品排铅功能的研究1

食品科学,2005,26(4):2531

[20] 房 喻,胡道道,孙作民1黄芩苷及其铜、锌配合物超氧自由基

作用研究1微量元素,1991,(增刊):451

[21] 贾秀荣,周济桂,吕 华,等1黄芩苷锌配合物与黄芩苷对免疫

反应的初步比较研究1西北药学杂志,1994,9(4):1621

[22] Ig or B,Ostrakh ovitch E,G alina A,et al1Enhancement of antioxidant

and anti2in flammatory activities of bioflav on oid rutin by com plexation w ith transition metals1Bioche Pharmac,2001,61:6771

[23] K ostyuk V A,P otapovich AI,Vladyk ovskaya E N,et al1In fluence of

M etal ions on flav on oid protection against Asbestos2induced cell injury1

Arch Biochem and Biophysic,2001,385:1291

[24] 保志娟,方云山,丁中涛,等1分光光度法研究芦丁2铜配合物及

其自由基清除活性1光谱学实验室,2005,22(2):2531

[25] 孟凡德,赵全芹,刘学启,等1紫菜多糖Fe(Ⅲ)配合物的制备及

其理化性质1华西药学杂志,2001,16(1):341

[26] 孟凡德,赵全芹,李明霞1紫菜多糖Fe(Ⅲ)配合物的生物利用度

初步研究1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2,19(3):2071

[27] 郭振楚,彭 斌,韩 亮,等1氨基葡萄糖与锌(Ⅱ)、铁(Ⅱ)、铜(Ⅱ)

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1应用化学,2001,18(6):4981

[28] 方 敏,曹朝晖,方 垂,等1甲壳低聚铁(Ⅲ)硒配合物的制备

及其表征1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4,21(6):361

[29] 杜德红,汪东风,孙继鹏,等1茶叶多糖及其铈配合物对质粒D N A

及有机磷农药的降解作用1中国稀土学报,2005,23(1):1191 [30] 蒋毅民,张淑华,徐 庆,等1双核Cu(Ⅱ)2牛磺酸缩水杨醛席夫

碱配合物的合成1晶体结构及生物活性1化学学报,2003,61

(4):5731

[31] 刘京萍,李 金,葛 兴1铜(Ⅱ)、铁(Ⅱ)、锰(Ⅱ)半胱氨酸配合物

的合成及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1化学世界,2004,5:2351 [32] 胡学桥1配位色谱在天然产物分离中的应用:[学位论文]1合

肥:合肥工业大学,20011

[33] 姚本林,时小波1槲皮素铝的络合物及槲皮素的荧光光度测定.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2,38(4):1861

[34] 徐 涛1中药配位化学研究2银杏黄酮类成分的配位特性研究:

[学位论文]1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21

[35] 潘 见,戴郁青,袁传勋1葛根素配位萃取探讨1合肥工业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5):6501

[36] 贺 云,张尊听,刘谦光,等1络合萃取法从野葛根中分离葛根

素1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2,14(5):311

[37] 欧阳长庚,卢文彪1利用硝酸银处理的硅胶色谱方法分离和提

纯中药有效成分的思考1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3(4): 3191

[38] 曹治权,王秀萍,曹广智,等1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存在状态与生

物活性关系的研究1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5,2(10):181 [39] 庞志功,汪宝琪,曹治权1中药中微量元素存在状态与活性关系

的探讨1西北药学杂志,1994,9(5):2331

R esearch advances in coordination chemist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 Y ing2hua,LU X iu2yang,LI U X iao,LI U Y e

(Institute o 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Zhejiang Univer sity,Hangzhou310027,China)

[Abstract] The coordination chemistry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 C M)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on the research of tra2 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The significances of this theory applied in toxicology,pharmacology and the improvement,separation,preparation and analysis of active compon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1The conclusions were drawn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rm odynamics and dynamics of T C M coordination chemistry,the relation between existing status of microelements in T C M and toxicity or activity of T C M and the exploitation on ads orbents or chromatographic columns of high performance and high sensitivity analysis methods using the coordination effect may be the key steps in the course of m odernization of T C M1

[K ey w ords] coordination chemistry;Chinese materia medica[责任编辑 李 禾]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2011年第20卷第7期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牛楠1,郝海涛2 (1.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河北石家庄050051;2.河北华荣制药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050041)摘要:目的总结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配伍疗效、提取分离及药代动力学等研究情况。方法通过查阅国内最新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评述。结果中药复方配伍的疗效不是各单味药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药物成分间发生协同、制约或改性等作用来达到解毒增效等目的。运用合适的药代动力学方法研究中药复方配伍后化学成分在体内的代谢规律,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分析化学技术与仪器的不断进步,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结论尽管中药复方化学成分复杂,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会有更多新技术为其研究服务。应加强对中药复方(特别是经方)的研究和复方专利保护,并扩大中药复方制剂的临床运用,让中药复方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药复方;配伍;疗效;提取分离;药代动力学;进展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931(2011)07-0077-03 3讨论 奥沙利铂抗癌谱广,临床多用于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奥沙利铂与氟尿嘧啶类及亚叶酸钙(CF)联合已成为肠道肿瘤术后辅助化学治疗的标准方案和复发转移性肠道肿瘤的一线化学治疗方案[4]。尽管奥沙利铂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但其外周神经毒性限制了最佳治疗剂量的给予。奥沙利铂的神经毒性以末梢神经炎为主要表现,如肢端感觉障碍、痉挛、对冷刺激极为敏感等。欧州Ⅲ期临床试验报道,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的神经毒性发生率高达68%[5]。随着靶向药物贝伐单抗和西妥昔单抗联合含奥沙利铂方案的问世,含奥沙利铂的化学治疗方案使用频率和周期数明显增加,而奥沙利铂的外周神经毒性限制了其使用,并严重影响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6]。如何预防和减轻奥沙利铂的神经毒性,已成为目前临床科研的一大难题。 氨磷汀为一种广谱的细胞保护剂,是一种前药,在组织中经碱性磷酸酶作用脱去磷酸,成为具有药理活性的游离硫醇代谢物,此代谢物可以减轻化疗药物的毒性。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内微环境的差异,影响组织细胞对氨磷汀的转化和吸收[7]。由于正常组织毛细管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pH高于肿瘤组织,且具有更好的血管分布,因此氨磷汀可以在正常组织中迅速代谢为硫醇产物,持续进入组织细胞,结合并减轻化疗药物毒性,清除产生的氧自由基。研究提示,氨磷汀对机体因顺铂、紫杉醇等引起的神经毒性有保护作用,可对抗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元轴突破坏,促进生长和修复[8]。恶心、呕吐和低血压是氨磷汀的常见副作用,本研究中氨磷汀组轻度恶心、呕吐反应增加可能与此有关。 本研究结果表明,氨磷汀能预防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发生,降低神经毒性的严重程度,同时其自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由于本研究中神经毒性症状的统计结果主要以患者对主观症状的叙述为依据,可能存在因患者对神经毒性的耐受或感知程度不同而影响对其神经毒性症状的判定,进一步试验可结合相应神经肌肉系统生理、电生理方面的客观指标测定来衡量神经毒性症状等级。 参考文献: [1]Gamelin E,Gamelin L,Bossi L,et al.Clinical aspects and molecular basis of oxaliplatin neurotoxicity:current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measures[J].Semin Oncol,2002,29(5Suppl15):21-33.[2]Kouvaris JR,Kouloulias VE,Vlahos LJ.Amifostine the first selective- target and broad-spectrum radioprotector[J].Oncologist,2007,12(6): 738-747. [3]Gamelin L,Boisdron-Celle M,Delva R,et al.Prevention of oxalipatin- related neurotoxicity by calcium and magnesium infusions:a restro-spective study of161patients receiving oxaliplatin combined with5-fluorouracil and leucovorin for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J].Clin Can-cer Res,2004,10(12Pt1):4055-4061. [4]Kelly H,Goldberg RM.Systemic therapy f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current options,current evidence[J].Clin Oncol,2005,23(12):4553-4590. [5]Cassidy J,Misset JL.Oxaliplatin-related side effects:Characteristics and management[J].Semin Oncol,2002,29(5Suppl15):11-20. [6]Grothey A.Clinical management of oxaliplatin-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J].Clin Colorectal Cancer,2005,5(Suppl1):S38-46. [7]Culy CR,Spencer CM.Amifostine,an update on its clinical status as a cytoprotectant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receiving chem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and its potential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in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J].Drugs,2001,61(5):641-648. [8]Verstappen CC,Postma TJ,Geldof AA,et al.Amifostine protects against chemotherapy-induced neurotoxicity:an in vitro investigation[J].Anti-cancer Res,2004,24(4):2337-2341. (收稿日期:2010-03-07;修回日期:2010-07-05) 对中药复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更能从本质上阐明复方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解释中医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探索复方制剂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从而优化处方,制订科学的制剂工艺,提高制剂质量。因此,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研究在中药复方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在此就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配伍作用 1.1协同作用 传统中药制备均采用水煎法。中药复方配伍以后,在煎煮制备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许多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由于多种成分的共存,煎煮过程中可能产生不溶性成分或产生新的化合物。 如生物碱与鞣质反应可形成鞣酸生物碱沉淀,酚性化合物及含羧基的化合物与金属离子反应可形成络合物。夏云等[1]对生脉散合煎、分煎液及各配伍组水煎液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发现全方合煎液中产生了新物质5-羟甲基糠醛(5-HMF),且此物质的产生对复方的整体疗效是有利的;进一步研究证实,该物质是麦冬与五味子在共煎过程中生成的。严永清[2]对麻黄汤进行研究发现,杏仁中苦杏仁苷水解产物苯甲醛和桂枝中的桂皮醛在煎煮时能与麻黄碱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两种容易分解的新化合物。 芍药的有效成分芍药苷与甘草的有效成分FM200联合用于腹腔注射后,镇痛、抑制胃酸分泌和消炎作用均因协同而得到加强。芍药苷的作用是通过一种皂苷与细胞膜结合来改变细胞膜的理化结构,起到快速调节作用,对应激性溃疡有预防作用;而甘草的有效成分FM200通过调节胃黏膜中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起到调节胃酸分泌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因此,芍药、甘草的配伍使 综述报告 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檨 中国药业China Pharmaceuticals·77·

人参化学成分及研究进展

天然产物化学 论文(设计)题目:人参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 专业:化学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2013年11 月22 日

目录 摘要 ..................................................................................................................................... I 第一章前言 (2) 第二章人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2.1人参皂苷 (2) 2.1.1人参皂苷的分类 (3) 2.1.2人参皂苷的药理作用 (6) 2.2脂溶性性成分 (8) 2.2.1脂溶性成分的抗菌作用 (8) 2.2.2脂溶性成分的抗肿瘤作用 (9) 2.3多糖类物质 (9) 2.3.1人参多糖类物质的调节免疫作用 (9) 2.3.2人参多糖类物质的降血糖作用 (10) 2.3.2人参多糖类物质的抗肿瘤作用 (10) 第三章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人参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摘要 现代研究证明,人参可增进食欲、强心、抗疲劳、抗衰老、抗肿瘤,治贫血、神经衰弱等症。本文对人参化学成分及人参的药理研究的新进展给予综述并对人参的研究作简要展望 关键词:人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第一章前言 中药人参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的干燥根,是一种名贵药材,同样为一种比较常见的药物。经中医临床验证表明人参的主要功效包括有补脾益肺、大补元气、生津安神益智等。临床上人参能够对诸多疾病均能够产生良好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对人体滋补强壮作用更加的明显。并且它的化学成分相对较为复杂,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药理作用相对独特,由于现代分离以及分析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参的化学成分的研究也获得了进一步的进展。目前人们对其药理活性广泛关注,本文针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展开论述,从而为今后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第二章人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人参的现代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期间对人参的研究大多采用粗制剂或总皂贰成分,固然是由于人参有效成分的含量低和纯化困难,还由于对人参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多样性认识不足。至今,已阐明的人参化学成分包括皂苷、糖类、蛋白质、多肤、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脂溶性成分和其它成分【1】。其中,皂苷被公认为是人参的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 2.1人参皂苷 皂苷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因具有较大的表面活性,在水中震荡或加热时可以产生胶状溶液和泡沫,因而得名皂苷。人参皂苷为人参属植物中主要活性成分,是由皂苷元和糖相连构成的糖苷类化合物,人参中人参皂苷的含量约占人参干重的4%左右。人参皂苷为白色无定形粉末或无色针状结晶,味微甘苦,具有较强的吸湿性。极性大的人参皂苷易溶于水、甲醇、乙醇,可溶于正丁醇、醋酸和

中药提取工艺技术分析

科技论坛 中药提取工艺技术分析 白波徐明月 (黑龙江松花江药业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中药生产作为我国主要的传统产业之一,近年来正在逐渐走向国际。由于其良好的治疗效果,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欢迎。但是,随着近些年来药剂安全事故的频发,中药药剂的生产和提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中药药剂的生产过程中,提取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决定着生产出来的药品质量,本文主要就中药药剂的提取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中药药剂;提取;技术措施 中药即中医用药,是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极为悠久,时至今日仍然被广大民众认可。随着新技术新科技的发明和应用,中药药剂的提取过程经历了静态提取、动态提取等等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介绍: 1中药药剂的动态提取阶段 中药药剂的传统提取方法是静态提取,主要就是将原材料进行浸渍,进而从中提取中药成分的做法。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学家的不断探索,研制出了动态提取药剂的新方法。与传统的静态提取方法相比,动态提取具有其不具备的优势: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中药药剂的提取率;同时改进了中间产品的质量;降低了中药药剂的生产成本等等。 中药药剂的动态提取有很多常用方法,如:煎煮法、回流法等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动态提取设备之上。 1.1煎煮法 煎煮法是将药材饮片或粗粉放置于煎煮器中,加水使浸没药材,浸泡适宜时间,加热至沸,并保持沸腾状态一定时间的提取方法。但由于煎煮法多采用水为溶媒,温度较高,仅适用于有效成分溶于水,且对湿、热较稳定的药材的提取。 1.2渗漉法 渗漉法是将药材粗粉置于渗漉器内,溶剂连续地从渗漉器的上部加入,渗漉液不断地从下部流出,从而浸出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方法。根据具体的操作方法不同,可以将渗漉法分为单渗漉法、重渗漉法、加压渗漉法、逆流渗漉法。 1.3回流法 回流法是用乙醇等易挥发的有机溶剂提取药材有效成分,将浸出液加热蒸馏,其中挥发性溶剂汽化后又被冷凝,重复流回浸出器中浸提药材,这样周而复始,直至有效成分提取完全的方法。 2中药药剂的动态逆流提取阶段 中药药剂的动态逆流提取阶段主要是通过逆流提取装置完成,其中包括:螺旋式逆流提取装置和动态温浸提取设备等等。 2.1螺旋式逆流提取装置 螺旋式逆流提取采用动态原理,使药材颗粒扩散界面周围的药物有效成分迅速向溶媒中扩散,同时保证扩散界面内外存在较高的浓度差,并且应用逆流原理实现各提取工作段内药材颗粒扩散界面内外维持较均匀的浓度差。 2.2动态温浸提取设备 动态温浸提取设备是利用机械强制循环方式,将溶剂由提取罐内自上而下连续循环,流动浸出,促使固液两相产生较高的相对运动速度,扩散边界层变得更薄,加快药材中溶质向溶剂中扩散。 3中药药剂的动态循环阶段连续逆流提取 动态循环阶段逆流提取是通过多个提取单元之间物料和溶剂的合理的浓度梯度排列和相应的流程配置,结合物料的粒度、提取单元组数和提取温度,循环组合,对物料进行提取的一种新的技术。 3.1结构及工作原理 动态循环阶段连续逆流提取装置由提取单元、热水机组和通风装置等组成。几个相同的循环提取单元通过总管连接组成提取装置。每一个提取单元由提取罐、阀门、管道等组成。热水机组为加热提取提供热源,通风装置用于电器的防爆,热水机组和通风机组应置于安全区,并与提取单元和提取溶剂隔离。 整个中药药剂的提取过程是相互分离的,每个单元和设备各自负责不同的药剂提取作业。当前面的提取过程结束时,有效成分被提净的单元进行排渣和加料作业;其他未提净的单元被提净单元的下一单元的饱和溶剂排至后道浓缩工序,不饱和溶剂按有效成分含量递减的反方向隔一个的单元进行单元组数减1次的迁移;新鲜溶剂加入到无溶剂的单元。 3.2该阶段的药剂提取工艺参数 3.2.1科学掌握物料粒度。由于制成中药药剂的具体原材料不同,所以最后制成的药片要求的物粒粒度也不尽相同。该装置在提取药剂时,要使用颗粒、饮片作提取原料,粒度范围一般为1~7mm,细粉应控制在30目以内。 3.2.2严格控制阶段提取时间。不同药剂的原材料对于具体提取时间的长短有不同的要求,使用这项新技术有效的缩短可提取药剂的表面时间,而阶段提取的时间同样具有严格的限制,一般为40~80min。 3.2.3注意提取单元组数问题。提取单元组数对于药剂的提取来讲至关重要,中药药剂的有效成分高低就是由其决定的。采用阶段连续逆流提取工艺的最少提取单元组数n=3,一般药材有效成分基本被提净的单元组数n=5。 3.2.4严格控制药剂的提取温度。由于生产中药所采用的具体原材料不同,因此在对其进行提取时,对于温度的要求也有所不同,相关工作人员要进行严格的区分,防止最终影响药剂的生产。但是,当采用这项新的提取工艺时,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可以适当的降低提取温度,节省在提取过程中耗费的能源,降低生产成本。 3.2.5科学掌握溶剂用量。影响中药药剂最终提取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溶剂用量就是重要的一个。对于溶剂的用量我国的相关部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浸润物料需用1~2倍物料重量的溶剂,实际溶剂用量为3~6倍物料重量。 采用了阶段连续逆流的方法和多个提取单元组成阶段连续逆流提取工艺流程,使每个提取单元的溶剂参与了对所有提取罐内物料的提取,每个提取罐的物料均被所有溶剂提取,通过溶剂的反复套用,降低了溶剂对物料的绝对用量,在极大程度上减少了浪费现象的发生,提高了原材料的利用率,减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这一新工艺也受到了中药药剂生产厂家的广泛青睐。 4中药药剂提取技术分析 动态循环阶段连续逆流提取是中药材提取有效成分的一种新型提取设备,可进行常温或加温浸渍、常温或加温阶段连续逆流等多种方式提取。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人已经对鸡血藤、灵芝等中药进行了动态连续逆流提取的工艺研究。另外,将提取罐当作层析柱使用,效果良好。通过对动态循环阶段连续逆流这种新提取方式的深入认识,对设备性能的不断熟悉、各种工艺参数的进一步优化,动态循环连续逆流提取在中药制剂制备中将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动态循环阶段连续逆流提取工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在该领域的研究资料较少;由于设备制造因素,几乎所有的研究实例都是中试规模,实验室对该方法的研究比较少,限制了对该方法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因此,在整体水平上,动态循环阶段连续逆流提取工艺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随着中药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中药药剂的提取迈向了新台阶,改变了传统单一的静态药剂提取法,动态提取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文章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要概述了中药药剂的动态提取阶段;第二部分分析了中药药剂的动态逆流提取阶段;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中药药剂的动态循环阶段连续逆流提取;第四部分对中药药剂提取技术进行了分析说明。 76··

中药提取工艺研究发展

综述 中药提取工艺研究发展 临床药学2008-1班 百合提努尔·胡达拜地 学号:200807100801131 摘要:中药提取工艺路线设计直接影响到中药制剂的有效安全。本文综合分析了当前中药提取工艺设计思路,并经通塞脉微丸中间提取物制备工艺的比较研究,提出中药提取工艺设计应以复方整体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传统汤剂制备方法制备提取物,进而针对复方组成药物所含有的活性成分类型,选择性采用适宜的分离精制方法,逐步排除无效物质、非疗效相关物质,最终获得能够保持原方疗效和安全性的中间提取物。[1] 关键词: 中药;提取工艺,研究发展 前言:提取是从药材原料中分离有效成分的单元操作,直接关系到产品有效成分的含量,影响内在质,量、临床疗效、经济效益及GMP的实施。中药制剂的研究和生产从传统制剂原粉成型的丸、散到浸提型制剂如颗粒剂、浸膏片、胶囊、口服液、注射液等的兴起和发展,是半个世纪来中药制剂进步的特征,应属于从传统制剂进入改进制剂的时期[2]。本文对近年来传统与现代中药提取工艺进行归纳概述。 基本内容: 1.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包括浸渍法, 水提醇沉工艺,水煎煮法, 渗漉法, 回流法, 水蒸汽蒸馏法。下面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几个传统工艺: 1.1 浸渍法 浸渍法按提取的温度和浸渍次数可分为:冷浸渍法、热浸渍法、重浸渍法。浸渍法适用于粘性药物、无组织结构的药材、新鲜及易于膨胀的药材、价格低廉

的芳香性药材。不适于贵重药材、毒性药材及高浓度的制剂。 1.2 水提醇沉工艺 中药水提液经浓缩后在常温或低温下加入乙醇进行醇沉,乙醇既作为溶剂来溶解浓缩液中的有效成分,又作为沉淀剂来沉淀某些杂质。 1.3 水煎煮法是在草本植物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加热至一定温度并保持一定时间后滤出煮液的方法。该方法不仅简便易行,而且能煎出大部分有效成分,是最常用的提取草本植物中活性成分的方法之一[3]。 煎药机优于传统煎煮法。杨璐璐等[4]发现用GNG 中药抽出机比直火加热法和蒸气煎药法制备汤剂的总固体含量高出2倍以上, 且保质时间长。张晓燕[5]等发现中药抽出机制备的槐花散汤中芦丁含量明显大于常压直火煎煮法。梁文能[6]等发现煎药机煎煮的黄连解毒汤中黄芩苷的含量高于传统煎煮法。 2.新工艺 新工艺包括:微波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 酶法提取, 超声提技术, 罐组式动态逆流提取工艺, 半仿生提取法 2.1 超滤 超滤(Ultrafiltration)技术是一种膜滤法,也有错流过滤(Cross Filtration)之称。它能从周围含有微粒的介质中分离出10~100A的微粒,这个尺寸范围内的微粒,通常是指液体内的溶质。其基本原理是在常温下以一定压力和流量,利用不对称微孔结构和半透膜介质,依靠膜两侧的压力差作为推动力,以错流方式进行过滤,使溶剂及小分子物质通过,大分子物质和微粒子如蛋白质、水溶性高聚物、细菌等被滤膜阻留,从而达到分离、分级、纯化、浓缩目的的一种新型膜分离技术[7]。 2.2 超临界流体萃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 supercr itical fluid ex traction, SFE )技术是以超临界流体CO2 、NH 3 、H 2O、C2H 5OH 、C2H6等代替常规有机溶剂, 在超临界状态下, 将超临界流体与待分离的物质接触, 通过控制不同的温度、压力以及不同种类及含量的夹带剂, 使超临界流体有选择性的把极性大小、沸点高低和分子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讲解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 摘要综述了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包括有效化学成分的定性与定量、全方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的药理追踪等。 中药复方是中医治病的主要临床应用形式,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在阐明中医的方药理论,揭示中药的配伍规律和作用机制,优化制剂工艺,制定质控标准,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并走向国际市场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笔者就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进行综述,以供参考。 1研究方法与途径 迄今,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无论在思路还是在技术与方法等诸方面仍处探索阶段,不少作者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和构思,如余亚纲的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系统分离与鉴定的三元设计方案〔1〕,薛燕等提出的中药复方多成分经多途径协同作用的霰弹理论〔2〕以及周俊的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靶作用机制〔3〕等,这些对于如何开展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价值。关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与途径,目前可归纳成如下3个方面:1)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对全方制剂进行定性与定量。2)采用植化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提取、分离和鉴定。 3)以药效为标准追踪复方活性部位与有效成分。 2以单味药有效成分为指标定性与定量 确定单味药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作为指标性物质(marker substances),采用各种分离与分析技术,对复方全方、各药配伍及各单味药制剂中指标性物质(成分)进行定性与定量,并探讨制备条件(药材粒度、煎煮器具、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加热温度、包煎与另煎以及先煎与后下等)、制备方式(单煎、分煎和合煎)、配伍和剂型等对指标性物质(成分)质和量的影响。此类研究工作开展较多,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四物汤由当归、地黄、芍药和川芎组成,袁久荣等〔4〕采用多种分析方法测定了四物汤各药单煎、分煎和合煎液中的阿魏酸、8种微量元素、17种氨基酸及水溶性煎出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加热条件下合煎时,各成分间具有增溶效应。钟立贤等〔5〕测定并比较了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芍药和甘草等组成)各药单煎、分煎及合煎液中麻黄碱的含量,结果显示合煎液中麻黄碱含量最低,此系甘草酸与麻黄碱作用产生沉淀所致,但合煎液与分煎液的药效并无显著差异,说明虽然甘草酸与麻黄碱形成沉淀,但口服后在体内仍具药效,因此对中药复方煎煮过程中产生的沉淀应慎重考虑其取舍。四逆汤由附子、甘草和干姜组成,张宇等〔6〕对附子与甘草、附子与干姜及三味药配伍前后主要有效成分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结果表明附子与干姜配伍时,具毒性的乌头碱类含量

博落回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博落回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摘要】博洛回(Macleaya cordata(Willd.) R. B)为罂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叶、果均含多种生物碱,对治疗多种炎症有效,所含生物碱也可抑制肿瘤细胞。我国博落回野生资源丰富,利用博落回开发新的产品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综述了博洛回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现状。 【关键词】博落回;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al constituents of Macleaya cordata [Abstract] Macleayacordata(Willd as the Papaveraceae perennial herbrhizome,leaf,fruitcontains many kinds of alkaloids,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inflammatory, alkaloid can inhibit tumor cell. Our Macleaya rich wildlife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Macleaya develop new products will have broad market prospects. Review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bolo belongs to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plants [Key words] Macleayordata;Research Progress;chemical composition 博落回属植物概述植物型抗菌产品因其无污染和无残留等独特的药物功能,逐渐成为潜力较大的抗生素替代品之一。博落回为罂粟科博落回属植物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W illd.)R.B)的果实,具有清热解毒和杀虫止痒之功效,临床上可用于治疗阴道炎、肺炎、皮肤病和肝炎等,并具抗肿作用。 1 主要化学成分 1.1 化学成分分布 通过对博落回的研究发现其主要要用成分存在于根及及全草中,其中:根含有血根碱(arine),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原阿片碱(protopine),α-

中药提取方法汇总

综述中药提取方法 摘要以中药提取方法的本质和影响提取作业的因素为理据,分析国内中药厂提取方法 关键词中药提取方法 1前沿 近年来有关中药提取方法的论述有很多,然而有效成分的提取率仍然是现今国内中药制药工业现代化的瓶颈。尽管近年来国内在中药提取生产中推出了一些新工艺,如超声场强化提取、微波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但当下的主流仍是浸提技术。浸提技术是应用溶剂提取固体原料中某一或某类成分的提取分离操作,又称固液萃取。目前在中药生产过程中,常用的中药浸提方法有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法、水蒸气蒸馏法等。 面对众多中药提取方法如何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牵涉到生产设备和生产条件等许多因素。加上如今中药提取的规模较大,尤其考虑到连续生产,即使在实验中取得成果,在实际情况下还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还有前面提到过的提取新工艺,其提取物往往是化学结构明确的物质,与传统中药生产完全是两回事,所以生产传统中药的厂家下不了决心去尝试新工艺,生产者情愿随大流,以避免风险。 提取方法的不同,提取等量有效成分所需原料和能源

也不尽相同,资源和能源对世界经济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越来越被重视。可持续发展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概念已经被全世界广泛认同,中国也不例外。在市场竞争激烈异常的今天,生产成本的控制就是企业的生命,而对世界能源价格上涨的现实,生产者应该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中药生产厂家必须努力挑选出最好的中药提取方法,改变目前中药提取效率低、高能耗、高污染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选择原则 和所有的工程项目一样,选择中药提取方法必要考虑的条件也是:被处理物料的性质、数量,产品的价值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现实的设备安装场地,生产成本的控制,投资的预算。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最高的投资回报率,最低的能耗,最简单的操作,最理想的提取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升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舍此不会有 良好的后果。 3中药提取本质 中药提取本质上是一种固液萃取作业,任何化工原理教科书和化工手册对固液萃取的机理都有详尽的阐明。为了便于分析国内中药厂现有提取装置的状况,有必要将其与中药提取有关的结论摘录于此。

超高压提取技术在中药提取中的研究进展

超高压提取技术在中药提取中的研究进展 宁娜,周晶* (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天津,300070) 摘要:超高压可以使蛋白质变性、淀粉糊化、酶失活、细菌等微生物灭活,因此该技术主要应用于食品业,目的是为了防止食物的微生物污染、延长食品储藏时间。近年来,人们开始将该技术应用到中药提取。本文就超高压提取技术的原理、特点以及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超高压;提取;黄酮类;皂苷类;多糖类 超高压技术的研究始于1914年[1]。在超高压条件下,生物大分子的非共价键发生变化,使蛋白质变性、酶失活等,而维生素、香精等小分子化合物是共价键结合,得以完整保留。因此,该技术在国内外主要应用于食品业,目的是为了防止食物的微生物污染、延长食品储藏时间[2]。2004年吉林工业大学张守勤等[3]率先将该技术应用于中药提取。本文将对超高压提取的原理、特点以及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1超高压提取的原理[4] 超高压提取(ultrahigh-pressure extraction, UHPE ),也称超高冷等静压提取,是指在常温下用100~1000 MPa的流体静压力作用于提取溶剂和中药的混合液上,并在预定压力下保持一段时间,使植物细胞内外压力达到平衡后迅速卸压,由于细胞内外渗透压力忽然增大,细胞膜的结构发生变化使得细胞内的有效成分能够穿过细胞的各种膜而转移到细胞外的提取液中,达到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目的。 2超高压提取的特点 2.1提取效率高 由于压力较高,溶剂能在极短时间渗透到细胞内,使有效成分迅速达溶解平衡。且超高压法的提取液澄清度、稳定性较传统工艺高,杂质含量少,简化了后续的分离纯化工作。 2.2保留提取物生理活性 超高压提取过程中压力每升高100 MPa,温度大约升高3 ℃。由于高压容

中药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中药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中药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近几十年来,中草药的生产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传统中药往往被认为有效成分含量低、杂质多、质量不稳定,因此用药多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不能与现代医学接轨。为解决这个问题,中药必须走提取和纯化的道路。中药的提取包括浸出、澄清、过滤和蒸发等许多的单元操作。浸出是其中很重要的单元操作,是大多数中药生产的起点。浸出工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药材的利用率和后续加工的难易。浸出工艺可以视为中药生产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并优化中药浸出工艺十分必要。 1 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 中药的浸取是溶剂进入药材,将有效成分从固相转移到液相的过程。一般认为,有效成分在药材中的扩散是决定浸出速率的主要步骤。影响浸出的因素主要有溶剂、温度、压力、固体药材粒度与液体的流动状态等。 溶剂的极性、粘度等物性影响到植物组织中不同物质的浸出速度和溶出度。水和乙醇是最常用的溶剂,两者的不同配比混合溶液对中药材的浸出影响很大。 温度和压力升高,扩散速度加快,浸出速度也加快。但温度

过高可能会破坏热敏成分。传统中药生产采用的煎煮是在常压沸点下进行的。但也有报道认为,减压操作有利于提高药材吃水量,使组织疏松,有利于浸出。 药材粒度越小,比表面积越大,浸取速度越快。但粒度过小会使杂质浸出量增加,分离提纯困难。固液相对运动速率越高,溶液的湍动越强烈,会导致边界层变薄,更新加快,提高浸出速度。 2 研究现状及成果 传统工艺及设备的优化革新 针对中药提取工艺中能耗、物耗大,杂质多,效率低的状况,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药提取工艺进行了摸索与优化,在保持“中药特色”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中成药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传统工艺是经过大量生产与临床实践检验的,与中医理论联系极为紧密。对传统工艺的优化可得到最直接的效益,已有的工作多集中在这一方面。吴盛贵等以提取时PH值、提取时间、酸化时PH为变量,对穿心莲碱水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发现提取时的pH值对提取效果的影响最大,提取时间和酸化时PH值的影响则不明显。谢阳等对甘草酸粗品的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选,给出了出汁量和酸化酸度均比老工艺高的新工艺,而浸渍时间仅为原工艺的1/12,收率也有显著提高。 林缎嫦等对水提、水提醇沉、稀醇提取和水提石灰乳沉淀的

研究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

研究中药复方中的有效成分 中药复方是中医药发展的宝贵结晶,但由于其药物组成较复杂、药效作用机制较难测定,所以如何科学、合理地鉴定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也就成了一道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医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地不断进步,色谱检测、血清成分分析等一系列技术的出现也使得中药复方药理学的神秘面纱得以揭露,也使得中医药向着科学化、微观化、综合化方向发展,为中医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而稳健的基础。 标签:中药复方;有效成分;鉴定方法 中药复方是指处方中含有两位或者两位以上中药材,一般来讲中药复方均有固定的搭配方法和治疗方向,甚至连如何制药和服药都有相关要求。一直一来中药复方都以其显著的药效、稳健的治疗机制、低伤害性的治疗手段受到全世界医学工作者的关注。但由于中药复方一般均为经验用药,药材中含数几种甚至十几种有效成分,为了确切地掌握这些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用药量,科学、合理、有效地对中药复方有效成分进行鉴定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要。本文就以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的药用机制和检测方法为论点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1单体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作用 中药材中所含有的药物成分并非都对疾病有治疗作用,一些药物是含量较高的成分起到治疗作用,而一些药物则是含量较低的成分起到治疗作用。所以明确中药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以及用药量,可以优化中药复方的组药结构,减少非必要成分对患者机体的伤害,同时也为中药有效成分的提炼、制药、使用指明了方向。单体药材是中药复方的组成基础,所以了解单体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以及用药量是研究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基础。如根据梁鑫淼[1]等人的研究资料显示,以四逆汤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复方药物中有效成分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四逆汤之所以能够有效治疗心急缺血,有强心、止休、回阳的功效,主要因为其中所含有的三种有效成分:甘草酸粗品、干姜挥发油、附子生物碱。对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乳酸的作用效果附子生物碱强于干姜挥发油强于甘草酸粗品,三种成分的最佳用药比例为1:1:1。附子生物碱是附子单体的主要成分,干姜挥发油是干姜单体的主要成分,甘草酸粗品是炙甘草单体的主要成分,以附子生物碱为主要治疗机制,甘草酸粗品、干姜挥发油起到辅助、增进功效,三者缺一不可。由此可以看出单体中主要有效成分对中药复方药理作用的影响。 2复方合制后药物作用 除了上述四逆汤以主要单体药材的主含量成分为主要的治疗药物,一些中药复方在制药过程生成新成分进而可起到治疗作用。如武孔云[2]等人的研究资料显示,以生脉散为研究对象,主含人参、麦冬、五味子,采用标准制药过程,并对生脉散汤做色谱分析。结果显示:汤剂中含有大量5-HMF(5-羟甲基-2-糠醛),这是原单体药物中所没有的,5-HMF具有软化血管、提升血压流速、清理血质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论文题目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进展学生姓名彭炳益 学号040840534 班级0408405班 专业化工与制药 指导老师李国祥 湖北民族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2011年5月17日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彭炳益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摘要中药提取的传统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等。传统方法往往各自存在较多的缺点,如高温操作引起热敏性有效成分的大量分解,提取液中除有效成分外杂质较多等等。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近年来中药提取过程不断从环境、化工、食品等行业引入新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发展了一些新的技术,如、超临界流体提取、、超声强化提取、微波提取、大孔树脂吸附法以及半仿生提取等。本文将对近年来几种新方法在中药提取过程中的应用进行简单概述 关键词中药提取分离方法。 近年来,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中药工程技术也不断发展,我国中药生产状况大有改进,截止2000年,中药产值比1979年翻了五番,约占医药工业产值的30%以上[1]。中药制剂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步骤是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它直接关系到中药制剂的质量、疗效和产量。传统的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方法包括热水浸提法和乙醇浸提法,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现代高新技术不断地被应用到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中来[2]。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中国医药市场融人国际医药大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进步加剧。尤其我国传统中医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做为世界优秀传统医药文化,中医药以其系统的理论、独特的方法和显著的疗效正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而另一方面,我国中医药又面对着日、韩和欧美对传统医药积极开发研究的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呢?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借鉴国际通行的医药标准规范,提高中药的质量,研究开发进入国际中药市场的中药产品,实现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而提高中药的质量,让中药进入国际市场,这就对中药的制备加工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过程是其重要的关键环节。根据近些年发表的文献,将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和分离方法研究进展分几个方面做如下简单介绍[3]。 1、超临界流体提取 超临界流体兼具气体的高度扩散性和低粘度液体的良好溶解性能, 可以防止各种组分逸散和氧化,具有效率高, 速度快等优点。超临界萃取过程通常在略高于萃取剂临界温度的条件下进行, 减压分离产品, 十分简便和安全, 中药中易挥发组分或生理活性物质极少损失或破坏, 没有溶剂残留, 产品质量高。超临界流体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香料和油料的生产, 在药物提取中的应用也开始为人们所重视。上海中药工程中心已经成功地将其应用于生物

中成药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进展

摘要 中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为我国民众的健康、为民族医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测定中药有效成分含量的方法得到了改进,本文综述了中成药国内外情况和常用的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重点介绍薄层扫描法(TLCS),薄层扫描法将以其高效优势和多种检测方法在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展望中成药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未来。 关键词: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薄层扫描法,发展 目录 一、中成药在国内外情况 5 (一)国外中成药情况 5 (二)国内中成药情况 5 二、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检测方法 6 (一)化学定量法 6 (二)比色法 6 (三)紫外分光光度法 6 (四)红外光谱法7 (五)柱层析或纸层析一紫外分光光度法7 (六)气相色谱法7 (七)薄层扫描法7 (八)高效液相色谱法7 三、薄层扫描法。8 (一)薄层扫描法原理和特点8 (二)中成药中黄芩的功效和测定分析方法8 (三)测定中成药中黄芩含量实验8 四、中成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的发展9 五、结束语9 六、参考文献9 引言 中药是我国传统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千百年来,在我国人民的健康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中药也面临着现代化的问题。近年来,全世界对中药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开始重视,这表明中药国际市场的快速发展时期已经来临。当前,中药要进入世界市场,实现中药现代化,首当其冲是其质量的控制,而含量测定是质量控制最关键的部分。中成药在剂型、品种、产量及应用范围等方面均有迅速的发展。1985年版《中国药典》中收载达207个,为使中成药的内在质量具有客观的评价方法,逐步制订切实可行的质量指标,我国药学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到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共收载中成药标准1069个品种,新增各项鉴别2165项,其中显微鉴别259项、簿层色谱鉴别1818项、液相色谱鉴别25项、气相色谱鉴别9项等,2010年版《中国药典》大幅度增加收载品种和检测项目,能多药物多成分检测,更标准科学有效等等。

中药提取工艺技术理论

---------------------------------------------------------------最新资料推荐------------------------------------------------------ 中药提取工艺技术理论 第一章第一部分第一节概述提取理论、方法及工艺中药提取技术及基础理论1.中药的发展方向:中药及其产业发展要克服面临的制约因素和弊病,根本上说必须实现现代化,革除传统中药理论与实践中的种种弊端,引入现代科学理论,其中,提取技术创新是重要内容。 具体说如下。 ① 开辟新资源,克服传统资源的制约。 目前开展的在 GAP 规则下大规模中药人工引种是基本方向。 ② 改革中药剂型和生产工艺。 减少药材原料的消耗,提高利用效率,走提取和纯化的道路。 通过中药材有效成分或有效组分的浸出、分离和精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 以中医药学的制剂学的要求为准则,运用现代化学工程理论、技术和设备,改造我国的中药工业,进一步提高中药制剂质量和疗效。 也就是把化工原理的传质、传热理论,天然产物生产技术和设备引进到中药提取生产中来。 要实现中药生产的专业化和现代化,首先是中药提取生产技术要与现代天然产物提取理论相互渗透、交叉、综合,使中药提取成为现代天然产物提取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1/ 109

使中药生产工艺高效率、科学化、建立先进的生产流水线,逐步实现专业化大生产,具体说就是在中药产业中贯彻国际通行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 规则。 2.中药材:中药材是指供医药使用的天然植物、动物、矿物以及人工和生物合成品。 中药材种类繁多,来源广泛,各种药材又具有多种化学成分,按照其药理作用和组成性质,概括起来中药材的成分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效成分即具有生物活性,发挥主要药效的物质,如生物碱、甙类、挥发油等。 ②辅助成分本身没有特殊疗效,但能增强或缓和有效成分药效作用的物质。 如洋地黄中的皂甙可帮助洋地黄甙溶解或促进其吸收。 ③无效成分指本身无效甚至有害的物质,往往会影响浸出效果、制剂稳定性、药效等。 ④组织物质构成细胞的不溶物,如纤维质、栓皮等。 大多数中药制剂是复方,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通常体现在复方配伍的综合作用上,其处方的组成几味至几十味药不等,成为复杂。 浸取就是要尽量提出发挥药效的成分,并尽量避免浸出过多的无效甚至有害的物质,但随着中药科学的发展,“无效”和“有效”的界限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方剂中可能会发生变化。 某些过去认为是无效的成分,现在却发现它有生物活性,应根据

中药颗粒剂生产工艺研究进展

中药颗粒剂生产工艺研究进展 罗仕伟1周丽萍1陈军2 刘汉儒 3 (1.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广州天河 510642 2.重庆市饲料兽药监察所,重庆渝北 401147 3.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重庆北碚 400716 ) 摘要:中药颗粒剂是一类常用的中药剂型,是以单味中药为原料,经现代工艺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等工序精制而成的一种颗粒状制剂。颗粒剂型携带方便,便于运输、保存和临床投药的方便,能更好的满足现代规模化养殖的需要,发挥中药的治疗效果。本文将就近年来中药颗粒剂的生产工艺研究现状做简单综述。 关键词:颗粒剂;生产工艺;中药 中药颗粒剂是指中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辅料或与部分药材细粉混匀,制成的干颗粒状剂型。中药颗粒剂按溶解性能和溶解状态分可溶性颗粒剂、混悬性颗粒剂和泡腾性颗粒剂。中药颗粒剂是结合汤剂、酒剂和糖浆剂的特点而发展起的一种中药剂型,既保持了汤剂吸收快、显效迅速的特点,又克服了汤剂服用前临时煎煮,久置易霉败变质的特点,不便携带的缺点,具备了易溶解、易吸收,生物利用度优于片剂,制备工艺又比片剂、针剂少,所以颗粒剂发展很快,深受临床使用的一类新剂型[1]。也可以说中药颗粒剂是中药饮片加工炮制工艺及剂型改革研究的进展,是依据中医药理论临床应用需要,而对中药材及中药材饮片进行特殊加工的一种便于携带和服用的疗效显著增高的新剂型。开始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由于其携带服用方便,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药生产工业中曾以年递增41.9%的速度发展。中药颗粒剂最初多含药材细粉,工艺凭经验而定。随着制剂质量要求的提高,各种新辅料和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中药颗粒剂的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已向中药配方颗粒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对中药颗粒的有效成分的含量也有更加明确的规定,更能保证质量和用药安全。 1 提取工艺 中药颗粒剂的制备关键的问题是对原药材的进行提取和浓缩,中药传统的提取方法主要是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等。目前,煎煮法仍然是最常用的提取工艺。煎煮法最明显的缺点是效率较低,只适用于一些水溶性较强的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有人对煎煮法提取效率进行了研究,测定发现其浸出率仅为55.5%左右[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