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案例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案例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案例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案例分析

内江六中地理组:钟梅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为地理组吴玲洁老师参加《内江六中2014新引进教师献课活动》中所授课内容。

本节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水循环作为地球上能量和物质运动最重要的过程之一,与第二章大气运动和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全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另外,本节课作为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讲述的主要知识又为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作了一定的铺垫,同时也是学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

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二、案例描述:

本案例教学过程分为——新课导入、活动一(陆地水体的相互联系)、活动二(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活动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归纳应用五个教学环节,层层递进。(详见附录:《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三、案例反思:

在《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学中,吴玲洁老师运用“活动元”教

学理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效果佳,亮点多。具体讲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新课导入”贴近生活:

成功的课堂导入能够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融入到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够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集中精神探索知识的本质,开阔学生的视野。

吴玲洁老师本课的“新课导入”从学生家乡内江市城市名字的由来入手,课堂开篇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提问:沱江是内江人民的母亲河,是她滋养和哺育世世代代的内江人,那为什么沱江之水却从不枯竭呢?”自然的引发学生思考,达到了设计预想: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课题,用设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展示实验和实物,突出学科特色:

在本节教学设计的第二环节——活动一陆地水体的相互联系中,吴玲洁老师通过展示实物苹果引导学生理解陆地上水体的存在形式之生物水。水按照存在形态又可分为: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吴玲洁老师用冰块、开水形象生动的展示了地球上水的三种存在形式。

在活动二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中,吴老师再次设计实验探究:教师展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学生说明实验现象等环节。培养了学生科学认知事物的一般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实验和展示实物不仅形象直观,而且也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理科性质,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氛围也调动了起来,值得我借鉴学习!

(三)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娴熟: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难以从技术上实现现代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融入课堂,发挥着其它媒体无法替代的作用,有助于广大师生增强教育技术意识,提高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技能。按照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教师应该具备根据教学设计要求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的能力。

首先,吴老师本节新课多媒体课件设计简洁得体,层次清晰、实用性较强。其次,吴老师在基础课件的基础上加入了水循环flash动画、视频等,试从多角度、全方位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该多媒体课件无论是知识上还是教学上,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都是一件比较好的作品。最后,吴老师在教学中还多方面尝试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效的利用了多媒体电子白板与展台,成功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四)精心设计活动,有效的把控课堂: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基本理念之一。从吴老师教学中可发现她非常

适应新课程理念,同时也十分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学习。在本节的一些重难点知识教学方面,吴老师都采取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概括特征———形成概念”的教学模式,如:教材P54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系“读图思考探究”等。这都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进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施地理高效课堂的显著特征,“自主、合作、探究”是地理高效课堂学习方式所提倡的核心特点。在本课教学中精心设计活动,如:在活动二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中,吴老师大胆放手,还课堂予学生,让学生根据动画演示,在学案上试着作一幅水循环示意图。活动设计使学生愉快地、自觉地、独立地学习,有利于丰富学习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吴玲洁老师本次优质课竞赛是非常成功的,除了以上四方面的亮点外,还有许多的优点值得我借鉴学习。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存在一些瑕疵。

(一)板书较简单,重难点不突出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日益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们

的青睐,诚然,它有着将抽象变直观、静态变动态等诸多优势,但好的板书却有着多媒体教学不可替代的教学功能和强大的生命力,如:控制课堂教学节奏,有助于学生课堂笔记,有助于学生视觉接受和消化记忆等。

吴老师本课的板书设计框架清晰但较简单——只是写出本节课

的知识大框架,重难点不突出。建议吴老师可以将重难点的知识加以突出完善,如:水循环的环节是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常考知识点,可以板书出水循环五大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如果时间非常仓促,也可以标注出处——P55图3.3水循环示意,让学生课后也能清楚的找到相关内容。

(二)后排学生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本次赛课在学校多媒体教室进行,空间较大,学生座位较以往有些不同——学生间只有一个通道,学生座位前后差距较大。我想学生座位的变化以及人数较多,导致后排学生观察实验距离较远,参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相对较弱。建议吴老师可以在课前针对学生分组情况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方便整体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总之,吴玲洁老师的这一节课是非常成功的一堂课。她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都值得我借鉴学习!

教学是一门学无止境的艺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进一步探索,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环节,创造出高效优质课堂,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学习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附录:《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课题《自然界的水循环》授课人吴玲洁指导教师赖健、聂成兴等组

内所有老师

新授课课时45分钟班级高一( 15 )班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河水的补给形式,总结水体的相互联系。通过展示实验、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知识的示意图。

2、分组讨论水循环的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学重点1、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难点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展示,让学生从简单的实验中获取知识,形象直观。

2、图示教学法:利用图片、材料等手段进行相关链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让学生勤动脑、勤动手。

实验展示、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2分钟)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名叫内江,你们知道内江

的得名吗?哪位同学给我们讲一讲?

提问:沱江是内江人民的母亲河,是她滋养和哺育世世代代的

内江人,那为什么沱江之水却从不枯竭呢?

【过渡】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究自然界的水循环。

【板书】自然界的水循环

思考并

回答

以学生身

边熟悉的

事物引

入,以问

题来激发

学生的求

知欲

活动一:陆地水体的相互联系

(15分钟)提问:水循环参与的主体是水,那你知道自然界的水有哪些

呢?

【展示图片】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请大家

观察图片,这幅图中有哪些水体?

提问:这些水体主要分布在陆地上、海洋上还是大气中?

追问: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是按水的什么来分类的?

【展示实验】让学生回答不同状态的水。

【板书】对学生所提到的水体进行分类,了解水体的构成。

【过渡】这些水体之间有没有联系呢?下面我们以河流水与其

他陆地水体的联系为案例进行分析。

【展示图片】: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大家思

考两个问题。

提问: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

几种水体?

提问: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密切,分析他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展示图片】“河流水与湖泊水的补给关系”

提问:请大家看图片,第一幅图是谁补给谁?第二幅图又是谁

讨论,回

答。

同桌之间

相互交

流。思考、

回答

看图分

析、归纳

实物展示

水体的三

态,形象

直观。

补给谁?

提问:两幅图分别是河流处于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图。哪幅图是枯水期?哪幅图是丰水期?为什么?

提问:说明湖泊对河流有怎样的作用?

【归纳】河流处于丰水期的时候,河流补给湖泊。枯水期的时候,湖泊又可以补给河流,即削峰补枯。如果我们围湖造田,让湖泊面积缩小,就会让流域洪涝灾害增加。

【展示图片】我们再来看看另一幅图。河流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

潜水属于表层地下水,有一个自由水面,称为潜水面。潜水也是由高处流向低处。请大家看动画演示。

提问:当河流处于枯水期的时候,谁补给谁?丰水期的时候,又是谁补给谁?

【展示、归纳】通过以上的分析,请大家在学案上作一幅大气降水、冰川积雪融水、湖泊水、地下水与河流水之间的补给关系图。

【展示学生作业】小组讨

论、回答

学生在学

案上动手

作图并展

培养学生

动手、动

脑的能

力;为后

面学习水

循环做铺

活动二: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18分钟)【过渡】引用李白诗句过渡。

【实验展示】观察有哪些现象?

【动画演示】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

【学生活动】根据动画演示,在学案上试着作一幅水循环示意

图。

【展示】展示学生作业并作点评

提问:1、你能在图中找出几个完整的水循环?

2、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3、各类型包括哪些环节。

提问: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既有有海陆空三地,又有不同

圈层之间,请大家探讨水循环将哪些圈层联系了起来?

【总结】所以什么是水循环呢?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

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

动的过程。

观察实验

并思考、

回答

回忆、回

调动学生

“眼、嘴、

手、脑”

等感觉器

官参与学

习,自主

构建水循

环的知识

活动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8分钟)【动画演示】自然界的水循环有怎样的地理意义呢?请大家再

一次观看动画。

提问:从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讨论水循环的意义。

【小结】所以水循环除了物质的迁移,还伴随能量的交换。接

下来,我们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进行小结。

观看动

画、思考

分组讨论

在观看动

画的基础

上分组讨

论,充分

调动学生

积极性

归纳

应用(2分钟) 提问: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惑?

课堂巩固练习

总结归纳

本节课内

让学生总结,充

分发挥学生主

观能动性

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海洋水

空间

陆地水

1、水体的类型

大气水

2、联系状态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类型和环节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2、意义

A、平衡、更新作用

B、交换、迁移作用

C、塑造地表形态

教学反思

自然界的水循环新人教版必修教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 学案导学 一、课标解析 了解水圈内的各种水体类型的数量和分布,了解淡水有限性,增强合理用水的意识. 理解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水体的相互关系,加深对地理现象相互联系的理解. 掌握水循环的概念、领域、类型、环节和地理意义,根据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关系,调整自己的作为,趋利避害。 二、主干知识梳理 存在形态:、、 , 分布最广、数量最少的是,分布最少,数量居中 的是__。 相互联系存在空间:、、,海洋水是最主要的 的水体陆地水:地表水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水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的关系。自然 界的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连续运 动的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时空特点: 动力:、重力能等 水循环的环节:、、、、下渗 过程和意义类型:、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在水循环这个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 地、,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的状态,并维 持了全球水的。 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水循环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 和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的平衡。 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地表 形态。 三、典题解析 [例1](03年上海地理)水循环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地球上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请回答下列两题: (1)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从河水补给角度可理解为。 古诗曰“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理解,通过环流实现水汽输送,形成水的海陆间循环。 (2)在全环水循环中,陆地水主要通过方式进入到大气层中。 解析:(1)题借用古诗句考查河流补给来源以及形成陆地径流雨水补给的原因。黄河流域河水补给形式上有多种形式,但是降水补人是主要方式。陆地上地表径流主要通过大气环流(含季风环流)实现水汽输送和以降水的形式补充地表水。 (2)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环节等知识,应扣住“陆地水进入大气层”这一环节进行分析。 答案:(1)雨水是主要补给季风(2)蒸发、植物蒸腾作用

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的环节;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水圈的构成,理解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补给关系,能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积极合作讨论,大胆展示自己,通过探究思考能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3.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难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 学习过程《自然界的水循环》 -:相互联系的水体 【游戏预热】合并同类项:请观察图片中的水体,按自己的标准进行划分 1.水圈的构成 A 按照存在形态分为 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和 _______ 。其中_________ 分布最广,__________ 数量最大。__________ 只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B按照存在空间分为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和________ 。其中 _________ 是最主要的,占全 球水储量的__________ 。 【合作思考一】 2.水体的相互补给 (1)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2)请分析河流水与湖泊水之间的补给关系。

洪水期和枯水期,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关系是固定不变的吗? 洪水期,___________ 补给__________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合作思考二】 3.水循环过程 (1)用箭头画出各水循环的过程并用文字标注主要环节。 (2)说出各个水循环的过程。海陆间循环(海陆大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4.水循环的意义

2018年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2018年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现在开始我的说课,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了处理好教与学 的关系,突出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 定的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包含两部分内容,第 一是“相互联系的水体”,第二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内 容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中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做了简要介绍,为后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奠 定了基础;“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首先给出了水循环的概念,然后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具体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学情 高中生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能够逐步摆脱直观形象和直观经验的限制,借助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想象更加丰富、合乎理性。在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对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内容已具备一定的常识,但认识不够全面,不能从相互转化的角度去理 解,需要教师确定方向引导他们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认识。对于水循环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 体验和知识基础,只是还未上升到理性层面,且这部分内容属于全球尺度和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新知的构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教材和学情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水圈内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offcn中公教育JjLciffcn.cDm 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 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 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学重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其中水循环的地理意 义是教学难点。 五、说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有:地图法、探究法、 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准备分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环节一: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诗歌名言导入,通过让学生复习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然后补充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制造学生思维的困顿状态,带着疑问进入新课教学。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诗歌名言,一方面跟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地理 学习需要另一方面,诗歌名言导入,形式新颖,起到凝神、启兴、点题的作用。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 环教案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自然界的水循环》 理科第4组 高中地理刘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之间的联系; 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难点: 1.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目的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传说在大海东面,非常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深 不可测的无底渊谷,叫“归墟”。由于“归 墟”的存在,百川归海,大海永远不会满溢。 提问:为什么滔滔江水汇入大海,大海的水位 不见上升呢? 通过创设 情境,引 起学生兴 趣,活跃 课堂氛 围。 学生认真听教师讲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相互联系的水体教师1、布置学生阅读教材P54图读图“水圈的构 成”,了解水体的构成: 2、板书:“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 和思考的 好习惯, 并提高学 生从地理 图表中获 取有用地 理信息的 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P54图“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 系”下的文字和图画内容,观察河流水与其他 水体之间的关系,并且思考: 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自然界的水循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自然界的水循环 1、了解地球水体的三态变化及存在形式。 2、了解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 3、认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的存在形式(1)水圈:由气态、液态和①__________态三种形式的水体构成,是一个②________但③________的圈层。 2、陆地水体组成: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④________、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3、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具有⑤______________的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 ⑥________、⑦__________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 ⑧__________的过程。 2、水循环类型及环节(1)类型:图中A表示 ⑨____________________循环,又称大循环;B为海上内循环;C 为⑩________循环。(2)环节:图中a为蒸发,b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c为降水,d为 ?____________________,e为?________________,f为地下径流,g为?____________,h为蒸发(或蒸腾)。 3、意义

4、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修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 【问题思考】 1、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为何还会出现水资源危机? 2、“黄河之水天上来”,可理解成黄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说的是哪种类型的水循环? 3、目前,人类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施加影响?探究点一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及其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人民网xx年8月12日电:据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卫星遥感中心对青海湖监测对比结果显示,今年青海湖的水体面积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46、38平方千米,较2004年增加了1 31、69平方千米,是面积增大以来增加幅度最大的一年。青海湖位于柴达木盆地边缘,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其主要补给水源是冰雪融水。(1)它与下面三幅图中的哪幅图所示的湖泊水循环性质相似? (2)试推测近几年青海湖面积扩大的原因。 【反思归纳】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当河流水位________湖面或潜水面时,河流水补给湖泊或地下潜水;当河流水位________湖面或潜水面时,湖泊水或潜水则补给河流。河流

地理说课稿《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抽签的序号是。我准备任教高中地理。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自然界的水循环》,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一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基于教材和“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一课程理念,具体的三维教学目标展示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知识上: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在技能上: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课前布置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高一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 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 【教学媒体与教具】

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 1、定义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

3.1自然界的水循环导学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班级姓名组别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运用图示说明陆地水体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2. 运用图示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和类型。 3.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说明水循环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的三态分布有什么特点? 2.地球上的水体包括哪些类型? 3.陆地上水体都有哪些类型?陆地各种水体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4.河流的补给形式及特点:(结合课本P54图3.2和下表理解记忆) (1)一条河流,往往有多种补给形式,但其径流的变化特点取决于最主要的补给方式的变化特点。例如:济南附近的小清河,尽管上游靠地下水补给,但其最重要的补给水源是雨水,因此其径流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变化。 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环节。

2.用示意图描述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的过程(标明各环节)。 (结合课本P55图3.3) 3.水循环的意义。(课本P56勾画并记住) 【我的疑惑】 【随堂练习】 1.黄河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数米,河水与两岸潜水的补给关系,正确的是() A. 两岸潜水经常补给河水 B. 两岸潜水经常得到河水补给 C. 两岸潜水与河水互补 D. 两岸潜水与河水均不补给 图1为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曲线示意图,回答2~3题。 2.该河流位于 A.亚热带季风区 B.亚热带大陆西岸 C.温带季风区 D.高寒地带 3.能正确反映该河流水文特征的是 A.由雨水和地下水补给 B.冬季断流 C.有一个汛期 D.年径流总量大 4、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类水循环中,均有的环节是和。(2)、人类活动可以通过影响水循环中的环节来缓解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如、。 (3)、增加丁环节水量的主要措施有 【我的收获】

高中地理水循环说课稿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一.背景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开篇内容,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等内容。 (三)说教师自身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 根据MBTI心理类型理论,在四个指标,八个偏爱所组成的16种类型中,我是ENFP型,所以我的教学风格是情感型。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成绩、性别等组成异质小组,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营造一种自由、活跃、和谐的环境,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二.教学目标 (一)说课标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中“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解”的水平;“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理解”的水平,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课标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说出水圈的构成。 2)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3)举例说明水循环在塑造地表形态的影响。

高中地理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三维目标定向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⑵.过程与方法 ①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长江水的补给形式,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③由黄河断流现象,引导学生依据资料和所掌握的知识,分析黄河断流带来的危害、断流的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黄河断流的方法和措施。

3.1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

3.1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 [考纲及解读]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了解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3、描述陆地水体的相互联系,区别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 解读:1)、对潜水与河湖水的相互补给关系的判断;2)、不同地区河流补给的形式及形成原因;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表现形式及结果等。 [要点梳理]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态、态和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①气态水数量最,但分布最。 ②液态水数量最,分布。 ③固态水仅在、或条件下才能存在。 2、陆地水体类型: ①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水、水和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 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 ②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包括水、水、水、水、 水、水等,水量只占全球水储量的3.47% ,但是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非常巨大,它供应了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 ③在地球淡水中,是主体,全球冰川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10,水量约占淡水总量的2/3,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 水资源的概念:狭义的水资源是指。 3、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河流水的补给类型: 3、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案例1: 补给关系为: 案例2:黄河下游河床底部高出两侧地面,形成“地上河”——黄河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是 。 [知识点小结] 1、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①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②大气降水是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最主要的补给。③冰川对河流和其他陆地水体的补给主要是单向补给,即以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及陆地其他水体。④江河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 [例题]河流径流量分析步骤 (1)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降水季节——有汛 气候区 补给时间 径流特点 热带雨林十温海气候区 热带草原气候区 地中海气候区 (2)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年际变化较 ,季节变化较 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流流量 ,流量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3)河流流量稳定——地下水和湖泊水补给——无汛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的互补关系——补给方向取决于三者相对水位高低 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 地下水补给——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 的过程。 2、水循环类型:

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人教版必修教案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学案(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了解水圈的特点及水体组成。2.掌握水循环的过程、环节、意义及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3.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从形态上看 (1)水在地理环境中以①______、②______和③______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 (2)气态水:数量④______,分布⑤______;液态水:数量⑥______,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⑦______、⑧______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2.从空间分布上看 (1)海洋水:占全球水储量的⑨______%,是地球水的主体。 (2)大气水:数量虽少,但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陆地水:包括⑩________、?________、沼泽水、土壤水、? ________、?________、生物水等,数量虽不多,但在自然环境中作用巨大。 3.陆地水体相互联系: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的类型 (1)海陆间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_之间,使陆地水得到? ______、?______,水资源得以再生。 (2)陆地内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对陆地水资源补充量很少。

(3)海上内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之间,对陆地水资源没有补充作用。 3.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蒸腾)、________、降水、________、________、地下径流。 4.水循环的意义 (1)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 ________。 (2)是地球上最活跃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过程之一。 (3)是海陆间联系的纽带: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________。 我的疑惑 1. 2. 3. 探究点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探究材料人们常说“井水不犯河水”,互不往来。而自然界的各种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第二节水的运动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 本节是高一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 教材内容主要是讨论水循环,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本节内容与本单第一、第二节的内容是并列关系,目的是从地理角度详细介绍和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水循环的含义部分,指导学生自学完成,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比较少,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采用探究活动等方式,进行相关的拓展和升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完成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和确定目标的依据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本着明确、清晰、可完成的原则,本节课的内容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2)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而且其数量是有限的。 (3)理解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间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水循环,让学生能够动手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的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规律和意义,使学生能够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进而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水循环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教学重难点

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学情分析 高一(1)班是一个“慢热型”的班级,在刚开学的时候,地理课的课堂效果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经过半个学期的调整,现在高一(1)班的学生思维已经变得较活跃,绝大部分学生上课精神面貌很好,已经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一个优秀的班级了。本节课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和高考有很多的相关性,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高考和生活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使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①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 ②课前布置活动题:黄河的断流现象,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协助学生树立准确理解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案例分析法等等。 五、教具:多媒体教学平台 六、课时安排:1节课 七、课型:授新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用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回”了吗?引入新课自然界的水是持续循环运动的。 【板书】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自学探究1】结合图3.1,自学第一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水体有哪几种存有形态? 2、地球上的水体在存有空间上分为哪几种类型?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小结(展示课件幻灯片4和5)。 答案:1、地球上的水体的形态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简单介绍分布); 2、地球上的水体在存有空间上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陆地上的水体分为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板书】1、水的存有形态:气态、液态、固态 2、地球上的水体分类 【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自学探究2】阅读课本P54图3.2,思考下列问题: 1、图中河流的补给方式有哪些?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2、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小结(展示课件)。 答案:1、图中河流的补给方式有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和永久性冰川融水)、湖泊补给、地下水补给;涉及的水体有雨水、冰雪、湖泊和地下水等。 2、丰水期:河流补给湖泊;枯水期:湖泊补给河流。 【板书】3、河流的补给形式:雨水补给、冰雪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和永久性冰川融水)、湖泊补给、地下水补给 【小测试】探讨一下黄河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情况? 答案:黄河水补给地下水。 【过渡】“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转承】“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为什么黄河水仍然持续东流入海而不枯竭呢? 【板书】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自学探究3】阅读课本P55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水循环的概念; 2、水循环的类型及其过程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板书】1、水循环 2、类型: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 学案13 自然界的水循环 [目标定位]1.了解地球水体的三态变化及存在形式。2.了解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 3.认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的存在形式 (1)水圈:由气态、液态和①__________态三种形式的水体构成,是一个②________但③________的圈层。 2.陆地水体组成: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④________、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 3.陆地水体之间的关系:具有⑤______________的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⑥________、⑦__________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⑧__________的过程。 2.水循环类型及环节 (1)类型:图中A 表示⑨____________________循环,又称大循环;B 为海上内循环;C 为⑩________循环。 (2)环节:图中a 为蒸发,b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c 为降水,d 为?____________________,e 为?________________,f 为地下径流,g 为?____________,h 为蒸发(或蒸腾)。 3.意义????? 维持了全球水的?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和传输的作用 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不断塑造着? 4.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修筑水库,开凿

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 【问题思考】 1.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为何还会出现水资源危机? 2.“黄河之水天上来”,可理解成黄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说的是哪种类型的水循环? 3.目前,人类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施加影响? 探究点一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及其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网2008年8月12日电:据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卫星遥感中心对青海湖监测对比结果显示,今年青海湖的水体面积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6.38平方千米,较2004年增加了131.69平方千米,是面积增大以来增加幅度最大的一年。青海湖位于柴达木盆地边缘,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其主要补给水源是冰雪融水。 (1)它与下面三幅图中的哪幅图所示的湖泊水循环性质相似? (2)试推测近几年青海湖面积扩大的原因。 【反思归纳】 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关系 当河流水位________湖面或潜水面时,河流水补给湖泊或地下潜水;当河流水位________湖面或潜水面时,湖泊水或潜水则补给河流。河流沿岸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________作用,在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可以延缓、削减河流洪峰。 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__________补给____________的情况。 探究点二水循环及其意义 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9年9月9日是为西部干旱缺水地区募集用于修建水窖所需善款的“母亲水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说课稿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是绿色植物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之一。本章内容包括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蒸腾作用、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以及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内容抽象,逻辑关系强,气孔的作用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密切联系。实验过程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所以安排两课时完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叶片的横切面实验,介绍叶片的结构以及叶片上气孔的开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蒸腾作用及生物圈中水循环的过程。最后深入探讨绿色植物是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认识森林对促进水循环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2、教材地位: 本章没有分节,章下有三个黑体字标题:“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植物的蒸腾作用”和“绿色植物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首先介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与水分在体内运输的途径,接着分析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途径----蒸腾作用,最后说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从理性上认识蒸腾作用的意义和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爱护绿色植物。为第六章《爱护植物绿化祖国》埋下伏笔。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生物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描述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解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说出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和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 临时装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 森林、珍惜水源的意识。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赛组别高中理科组 课程名称自然界的水循环 指导教师何红 参赛队成员朱杰飞、胡成相、黄启芬、杨桃、张兴兰

目录 1.教案.................................................... 1-15 2.学案................................................... 16-21 3.选用教材封面复印件 (22)

授课学科地理授课 年级 高一授课 时间 2011年5月28日 授课内容(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课 型 新 课 课 时 1 课时 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课程标准解读: 本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它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解读本标准,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课堂学习应落实在示意图上,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第二,“标准”不要求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 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 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第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 “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 的一般要求。 第四,本标准把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陆地各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⑴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⑵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⑶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重点 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 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 课件

【考情分析】高考中多以水循环示意图、区域图、热点材料为载体,突出查水循环的原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高考预测】1.以大型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三峡大坝,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及城市化建设为切入点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2.以区域图、水资源分布及利用图表为背景,考查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结合有关水资源的重要工程、重要政策,以案例的形式考查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措施。 水圈的组成 1.图解水圈的组成 2.特点: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知识点一: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1. 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各个环节 ________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画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在右中画出水循环环节箭头方向,标注各环节 及水循环的三种类型) (xx山东卷)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知识点二: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因素 【高频考点】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5分钟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我是1号选手,今天,我的说课课题是:来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那下面我将从这五个部分来加以分析和说明。首先看本次说课的第一个部分说教材。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分析 通过研读教材,我发现:本节课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本节讲述的主要知识又为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作了一定的铺垫,同时也是学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过渡)根据上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能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 2.过程与方法:形象思维,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归纳创造,绘制出水循环示意图简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水循环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对自然界的水循环已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基础。主要问题是还未上升到理性层面上进行分析,而且自然界的水循环属于全球尺度的大尺度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需要教师适当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构建。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制定如下教学重难点,我把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确立为重点。而水循环的过程这一内容,考虑到学生较难理解,所以我把它确立为难点。 (过渡)那么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这就需要科学合理的教法和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 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三、情感目标 1 .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一、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二、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用具】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 1、定义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 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少?(30. 45 %)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板书】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计算机显示】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教材第58 页图3.2)。 【引导】结合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思考教材第58 页的读图思考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