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直流4~20mA电流信号发生器

单片机直流4~20mA电流信号发生器
单片机直流4~20mA电流信号发生器

辽宁工业大学

单片机及接口技术课程设计(论文)题目:直流4~20mA电流信号发生器

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通信091班

学号: 090405031

学生姓名:张晓妲

指导教师:李宁

教师职称:讲师

起止时间:2012.07.05—2012.07.13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及评语

目录

第1章设计方案论证 (1)

1.1设计的应用意义 (1)

1.2 设计方案选择 (1)

1.3总体设计方案框图及分析 (2)

第2章硬件电路设计 (3)

2.1电源电路设计 (3)

2.2时钟复位电路设计 (3)

2.3 8051单片机设计与D/A接口电路设计 (4)

2.4 偏移电路设计 (5)

2.5 放大电路电路设计 (5)

2.6按键、显示电路设计 (6)

第3章程序设计 (8)

3.1程序流程图 (8)

3.2源程序清单 (8)

第4章设计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1 (13)

附录2 (14)

第1章设计方案论证

1.1设计的应用意义

信号发生器在科技领域和生产实践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单片机的信号发生器抗干扰性强、功耗低、成本低、易实现,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多功能信号发生器已被制作成专用集成电路。发生器作为一种常用的信号源,是现代测试领域内应用最为广泛的通用仪器之一。在研制、生产、测试和维修各种电子元件、部件以及整机测试时,都要有信号源,由它产生不同频率不同波形的电压、电流信号并加到被测器件或设备上,用其他仪器观察、测量被测仪器的输出响应,以分析确定它们的性能参数。信号发生器是电子测量领域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一类电子仪器,因而广泛应于通信、雷达、导航、宇航等领域。

在MCS-51单片机的应用过程中,经常需要设计可调直流电流信号。而在单片机控制应用中对实时性和计算精度的要求非常高,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有效的可调方法。

1.2设计方案选择

信号发生器的设计任务就是产生三路信号,并且提供和主机通讯的软

硬件接口。首先根据输出信号的频率和幅值进行编码,存储在单片机的ROM里,然后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依次将这些数字量送往 D/A进行转换输出,这样,只要循环不已的送数,在D/A的双极性输出端就可以得到信号波形。信号的输出时序受上位机控制。

设计直流可调电流信号发生器。采用CPU系统,定时/计数器电路,按键显示电路来显示其数值。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设计直流电流信号在4-20mA之间可调,分辨率为1/250。按键可显示输出电流,利用可调电源来控制其输出电流。信号发生器电源采用AC220V。

1.3总体设计方案框图及分析

系统硬件框图设计说明

图1.1 系统硬件框图

第2章硬件电路设计

2.1电源电路设计

通过电源输入电路将220V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向主电路供电。保证电流信号发生器主电路安全可靠的工作。

图2.1电源输入电路

2.2时钟复位电路设计

复位电路应该具有上电复位和手动复位的功能。以MSC-51为例,复位脉冲的高电平必须大于两个机器周期。若系统选用6MHz晶振,则一个晶振周期为2us,那么复位电路脉冲宽度应为4us。采用单片机片内的振荡器、上电复位和外部硬件看门狗电路。看门狗采用MAXIM公司的MAX706芯片,硬件电路如图。 MAX706可以提供至少200ms宽度的复位脉冲,为使看门狗溢出有效必须把MAX706的WDO和MR连接起来,看门狗输入WDI连接4051的任何一个I/O端口都可。MAX706在程序运行期间监控整个系统的运行,喂狗程序必须在1.6秒之内使WDI引脚电平发生改变,否则MAX706将发出复位指令,使整个系统复位,看门狗时序如图所示。

图2.2

2.3 8051单片机设计与D/A接口电路设计

DAC0832是具有8位精度的四通道D/A转换器,最小分辨电压约为4mV,可以满足设计的精度要求。每个通道都有一个输入锁存器,可以对输入的数字量进行锁存;输出端带有输出缓冲放大器。AD7226有一条写入控制线WR,两条地址线A0、A1,通过地址线可以选择不同的D/A转换通道。写入时序如图4所示

由于8051没有专门的地址和读写控制引脚,此处可以通过普通的I/O引脚参考AD7226的写入时序,利用软件进行时序模拟。可以通过改变延时的时间来改变输出的频率。是利用4051的P3.0、P3.1口作为A0、A1的地址线,P3.5作为WR的写入控制线的硬件参考电路,相应的示例程序如下:

……..

MOV P1, A;P1口置数

MOV P3, #0FCH;选择通道A

CLR P3.5;置P3.5 低电平

SETB P3.5;置P3.5 高电平,上升沿锁存数据

LCALL DELAY;调用延时子程序

……..

图2.3 单片机及接口电路设计

2.4 偏移电路设计

DAC0832的每一个通道都可以单独用来提供单极性或双极性的输出,要获得双极性的输出必须外加运算放大器和偏移电阻,输出电压的范围取决于参考电压的大小,是在单极性电源供电情况下的双极性输出电路图,要注意偏移电阻的阻值匹配。

2.5 放大电路电路设计

放大电路主要是对DAC0832输出的双极性电压信号幅值进行处理,以达到使用的要求。放大电路的输入极增加一个一阶低通滤波器,以防止D/A输出的高频成分干扰;采

用低频运放作为射随器以提高输入阻抗。放大电路部分如图所示。

图2.4 放大电路设计

2.6按键、显示电路设计

在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同时需要使用键盘与显示器接口时,为了节省I/O口线,常常把键盘与显示器做在一起,构成实用的键盘,显示器组合接口电路。本设计采用8155扩展I/O口构成的键盘,显示器接口电路。

LED显示器采用共阴极。段选码有8155PB口提供,位选码有PA口提供。LED的驱动采用集电极开路输出8位驱动器8717。LED采用动态显示,软件译码,键盘采用逐列扫面查询工作方式。

第3章程序设计

3.1程序流程图

3.2源程序清单

键盘扫描子程序

KEY: MOV A#30

MOV DPTR, #7F00H

MOVX @DPTR, A

KEY1: ACALL KS

JNZ LK1

ACALL DISPLAY

AJMP KBZ

LK1: ACALL DISPLAY

ACALL DISPLAY

ACALL KS

JNZ LK2

AJMP KBZ

LK2: MOV R2,#0FEH

MOV R4, #00H

LK3: MOV DPTR,#7F01H MOV A,R2

MOVX @DPTR, A

INC DPTR

INC DPTR LONE: JB ACC, LTHR MOV A, #08H

AJMP LKP LTOW: JB ACC ,LTHR

MOV A, #10H

AJMP LKP

LTHR: JB ACC ,NEXT

MOV A, #08H

LKP: ADD A, R4

PUSH ACC

LK4: ACALL DISPLAY

ACALL KS

JNZ LK4

POP ACC

KBZ: MOV A,#0FFH

AJMP KEND

KS: MOV DPTR,#7F01H MOV A,#00H

MOVX @DPTR,A

INC DPTR

INC DPTR

MOVX A,@DPTR

CPL A

ANL A,#0FH RET

动态显示扫描子程序DISPLAY: MOV A,#03H

MOV DPTR,#7F00H

MOVX @DPTR,A

MOV R0, #78H

MOV R3, #7FH

MOV A,R3

DIRO: MOV DPTR, #7F01H

MOVX @DPTR,A

INC DPTR

MOVA A,@RO

ADD A,#0DH

MOVC A, @APC

MOVX @DPTR, A

ACALL DEL1

INC R0

MOV A, R3

JNB ACC.0,DIR1

RR A

MOV R3,A

AJMP DIR0

DIR1: RET

DSEG: DB 3FH, 06H,5BH; 4FH,66H,6DH,7DH,07H; DB 7FH, 6FH, 77H,7CH,39H,5EH,79H,71H DEL1: MOV R7,#02H

DEL0: MOV R6,#0FFH

DJNZ R6,$

DJNZ, R7,DEL0

RET

第4章设计总结

这次课程设计,我掌握了单片机接口设计的技巧,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学会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并且使自己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这次课程设计是我们学习完《单片机及应用技术》之后一次较为综合的设计,毫无疑问,每个人理论与实践的能力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锻炼,经过为期10余天的查阅资料、自己总结、与同学探讨等渠道,发现了自己在平时学习时的不足,以及出现的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大学生课程设计对每个在校大学生都有很大意义,不但锻炼了我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且为我们以后的毕业设计提供了基础,这次课程设计我更加清楚了以往学习过芯片的现实意义,详细的了解了他们各自的功能和引脚,学以致用是每一个学者学习的最终目的,尤其对我们理科生来讲,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更加坚定了我学单片机和其他专业课的信心,并增强了对芯片的兴趣,激发了自己学习的动力,对以后的工作、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梅丽凤等编著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7

[2] 赵晶主编 Prote199高级应用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3] 于海生编著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

[4] 魏永昌.单片机外围电路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5] 张鑫、华臻、陈书谦.《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P110~136.

[6] 丁元杰、吴大伟.《单片微机实题集与实验指导书》[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P124~125.

[7] 阎石.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8] 张迎新.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应用及接口技术.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9] 廖常初 PLC编程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10] 何仰赞电力系统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附录1:

整体电路原理图

附录2:

元器件清单

单片机电路图详解

单片机:交通灯课程设计(一)(2007-04-21 13:28:54) 目录 摘要--------------------------------------------------------- 1 1.概述 -------------------------------------------------------- 2 2.硬件设计----------------------------------------------------- 3 2.1单片机及其外围--------------------------------------------3 2.1.1单片机的选择-----------------------------------------3 2.1.2单片机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 3 2.1.3存储器的扩展----------------------------------------- 4 2.1.4内存的扩展------------------------------------------- 6 2.1.5MCS-52的I/O接口扩展--------------------------------- 8 2.2电路部分--------------------------------------------------11 2.2.1元器件选用-------------------------------------------11 2.2.2电路完成功能-----------------------------------------13 3.软件设计------------------------------------------------------15 3.1软件概述-------------------------------------------------15 3.2汇编语言指令说明-----------------------------------------16 3.3定时/计数器的原理----------------------------------------16 3.3.1定时/计数器的概述-----------------------------------16 3.3.2 8255A片选及各端口地址-------------------------------18 3.3.3信号控制码------------------------------------------18 3.3.4工作方式寄存器--------------------------------------19 3.3.5定时/计数器初值及定时器T0的工作方式----------------20

最新单片机的常见输入输出电路介绍

单片机的常见输入输出电路介绍 引言 传统电气设备采用的各种控制信号,必须转换到与单片机输入/输出口相匹配的数字信号。用户设备须输入到单片机的各种控制信号,如限位开关,操作按钮、选择开关、行程开关以及其他一些传感器输出的开关量等,通过输入电路转换成单片机能够接收和处理的信号。输出电路则应将单片机送出的弱电控制信号转换、放大到现场需要的强输出信号,以驱动功率管、电磁阀和继电器、接触器、电动机等被控制设备的执行元件,能方便实际控制系统使用。 1 输入电路设计 一般输入信号最终会以开关形式输入到单片机中,以工程经验来看,开关输入的控制指令有效状态采用低电平比采用高电平效果要好得多,。其中,D1为保护二极管,反向电压 ≥50V。 为了防止外界尖峰干扰和静电影响损坏输入引脚,可以在输入端增加防脉冲的二极管,形成电阻双向保护电路,。二极管D1、D2、D3的正向导通压降UF≈0.7 V,反向击穿电压UBR≈30 V,无论输入端出现何种极性的破坏电压,保护电路都能把浚电压的幅度限制在输入端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即:VI~VCC出现正脉冲时,D1正向导通; V1~VCC 出现负脉冲时,D2反向击穿;VI与地之间出现正脉冲时,D2反向击穿;V1与地之间出现负脉冲时,D3正向导通,二极管起钳位保护作用。缓冲电阻RS约为1.5~2.5kΩ,与输入电容C构成积分电路,对外界感应电压延迟一段时间。若干扰电压的存在时间小于t,则输入端承受的有效电压将远低于其幅度;若时间较长,则D1导通。电流在RS上形成一定的压降,从而减小输入电压值。 此外,一种常用的输入方式是采用光耦隔离电路。,R为输入限流电阻,使光耦中的发光二极管电流限制在10~20 mA。输入端靠光信号耦合,在电气上做到了完全隔离。同时,发光二极管的正向阻抗值较低,而外界干扰源的内阻一般较高,根据分压原理,干扰源能馈送到输入端的干扰噪声很小,不会产生地线干扰或其他串扰,增强了电路的抗干扰能力。 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提高单片机输入端可靠性最简单的方案是:在输入端与地之间并联一只电容来吸收干扰脉冲,或串联一只金属薄膜电阻来限制流入端口的峰值电流。 2 输出电路设计 单片机输出端口受驱动能力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均需专用的接口芯片。其输出虽因控制对象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但一般情况下均满足对输出电压、电流、开关频率、波形上升下降速率和隔离抗干扰的要求。在此讨论几种典型的单片机输出端到功率端的电路实现方法。 2.1 直接耦合 在采用直接耦合的输出电路中,要避免出现图5所示的电路。 T1截止、T2导通期间,为了对T2提供足够的基极电流,R2的阻值必须很小。因为T2处于射极跟随器方式工作,因此为了减少T2损耗,必须将集射间电压降控制在较小范围内。这样集基间电压也很小,电阻R2阻值很小才能提供足够的基极电流。R2阻值过大,会大幅

单片机常用输入输出电路

引言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原来以强电和电器为主、功能简单的电气设备发展成为强、弱电结合,具有数字化特点、功能完善的新型微电子设备。在很多场合,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单片机产品代替传统的电气控制产品。属于存储程序控制的单片机,其控制功能通过软件指令来实现,其硬件配置也可变、易变。因此,一旦生产过程有所变动,就不必重新设计线路连线安装,有利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和订单式生产。 传统电气设备采用的各种控制信号,必须转换到与单片机输入/输出口相匹配的数字信号。用户设备须输入到单片机的各种控制信号,如限位开关,操作按钮、选择开关、行程开关以及其他一些传感器输出的开关量等,通过输入电路转换成单片机能够接收和处理的信号。输出电路则应将单片机送出的弱电控制信号转换、放大到现场需要的强输出信号,以驱动功率管、电磁阀和继电器、接触器、电动机等被控制设备的执行元件,能方便实际控制系统使用。 1 输入电路设计 一般输入信号最终会以开关形式输入到单片机中,以工程经验来看,开关输入的控制指令有效状态采用低电平比采用高电平效果要好得多,如图1如示。当按下开关Sl时,发出的指令信号为低电平,而平时不按下开关S1时,输出到单片机上的电平则为高电平。该方式具有较强的耐噪声能力。 若考虑到由于TTL电平电压较低,在长线传输中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可以将输人信号提高到+24 V,在单片机入口处将高电压信号转换成TTL信号。这种高电压传送方式不仅提高了耐噪声能力,而且使开关的触点接触良好,运行可靠,如图2所示。其中,D1为保护二极管,反向电压≥50 V。

为了防止外界尖峰干扰和静电影响损坏输入引脚,可以在输入端增加防脉冲的二极管,形成电阻双向保护电路,如图3所示。二极管D1、D2、D3的正向导通压降UF≈0.7 V,反向击穿电压UBR≈30 V,无论输入端出现何种极性的破坏电压,保护电路都能把浚电压的幅度限制在输入端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即:VI~VCC出现正脉冲时,D1正向导通;V1~VCC出现负脉冲时,D2反向击穿;VI与地之间出现正脉冲时,D2反向击穿;V1与地之间出现负脉冲时,D3正向导通,二极管起钳位保护作用。缓冲电阻RS约为1.5~2.5kΩ,与输入电容C构成积分电路,对外界感应电压延迟一段时间。若干扰电压的存在时间小于t,则输入端承受的有效电压将远低于其幅度;若时间较长,则D1导通。电流在RS上形成一定的压降,从而减小输入电压值。 此外,一种常用的输入方式是采用光耦隔离电路。如图4所示,R为输入限流电阻,使光耦中的发光二极管电流限制在10~20 mA。输入端靠光信号耦合,在电气上做到了完全隔离。同时,发光二极管的正向阻抗值较低,而外界干扰源的内阻一般较高,根据分压原理,干扰源能馈送到输入端的干扰噪声很小,不会产生地线干扰或其他串扰,增强了电路的抗干扰能力。 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提高单片机输入端可靠性最简单的方案是:在输入端与地之间并联一只电容来吸收干扰脉冲,或串联一只金属薄膜电阻来限制流入端口的峰值电流。 2 输出电路设计 单片机输出端口受驱动能力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均需专用的接口芯片。其输出虽因控制对象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但一般情况下均满足对输出电压、电流、开关频率、波形上升下降速率和隔离抗干扰的要求。在此讨论几种典型的单片机输出端到功率端的电路实现方法。 2.1 直接耦合 在采用直接耦合的输出电路中,要避免出现图5所示的电路。

8051单片机输入输出口工作原理

8051单片机I/O口的工作原理 一、P0端口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P0端口8位中的一位结构图见下图: 由上图可见,P0端口由锁存器、输入缓冲器、切换开关、一个与非门、一个与 门及场效应管驱动电路构成。 下面,先分析组成P0口的各个部分: 先看输入缓冲器:在P0口中,有两个三态的缓冲器,在其的输出端可以是高电平、低电平,同时还有一种就是高阻状态(或称为禁止状态),上面一个是读锁存器的缓冲器,下面一个是读引脚的缓冲器,读取P0.X引脚上的数据,要使这个三态缓冲器有效,引脚上的数据才会传输到内部数据总线上。 D锁存器:在51单片机的32根I/O口线中都是用一个D触发器来构成锁存器的。D端是数据输入端,CP是控制端(也就是时序控制信号输入端),Q是输出端,Q非是反向输出端。 多路开关:在51单片机中,不需要外扩展存储器时,P0口可以作为通用的输入输出端口(即I/O)使用,对于8031(内部没有ROM)的单片机或者编写的程序超过了单片机内部的存储器容量,需要外扩存储器时,P0口就作为‘地址/数据’总线使用。这个多路选择开关就是用于选择是做为普通I/O口使用还是作为‘数据/地址’总线使用的选择开关了。当多路开关与下面接通时,P0口是作为普通

的I/O口使用的,当多路开关是与上面接通时,P0口是作为‘地址/数据’总线使用的。 输出驱动部份:P0口的输出是由两个MOS管组成的推拉式结构,也就是说,这两个MOS管一次只能导通一个,当V1导通时,V2就截止,当V2导通时,V1截止。 P0口作为I/O端口使用时,多路开关的控制信号为0(低电平),V1管截止,多路开关是与锁存器的Q非端相接的(即P0口作为I/O口线使用)。作为地址/数据线使用时,多路开关的控制信号为1,V1管由地址/数据线决定,多路开关与地址/数据线连接。 输出过程: 1、I/O输出工作过程:当写锁存器信号CP有效,数据总线的信号→锁存器的输入端D→锁存器的反向输出Q非端→多路开关→V2管的栅极→V2的漏极到输出端P0.X。这时多路开关的控制信号为低电平0,V1管是截止的,所以作为输出口时,P0是漏极开路输出,类似于OC门,当驱动上接电流负载时,需要外接上拉电阻。 下图就是由内部数据总线向P0口输出数据的流程图(红色箭头)。 2、地址输出过程

单片机的常见输入输出电路介绍说课讲解

单片机的常见输入输出电路介绍

精品资料 单片机的常见输入输出电路介绍 引言 传统电气设备采用的各种控制信号,必须转换到与单片机输入/输出口相匹配的数字信号。用户设备须输入到单片机的各种控制信号,如限位开关,操作按钮、选择开关、行程开关以及其他一些传感器输出的开关量等,通过输入电路转换成单片机能够接收和处理的信号。输出电路则应将单片机送出的弱电控制信号转换、放大到现场需要的强输出信号,以驱动功率管、电磁阀和继电器、接触器、电动机等被控制设备的执行元件,能方便实际控制系统使用。 1 输入电路设计 一般输入信号最终会以开关形式输入到单片机中,以工程经验来看,开关输入的控制指令有效状态采用低电平比采用高电平效果要好得多,。其中,D1为保护二极管,反向电压 ≥50V。 为了防止外界尖峰干扰和静电影响损坏输入引脚,可以在输入端增加防脉冲的二极管,形成电阻双向保护电路,。二极管D1、D2、D3的正向导通压降UF≈0.7 V,反向击穿电压UBR≈30 V,无论输入端出现何种极性的破坏电压,保护电路都能把浚电压的幅度限制在输入端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即:VI~VCC出现正脉冲时,D1正向导通; V1~VCC 出现负脉冲时,D2反向击穿;VI与地之间出现正脉冲时,D2反向击穿;V1与地之间出现负脉冲时,D3正向导通,二极管起钳位保护作用。缓冲电阻RS约为1.5~2.5kΩ,与输入电容C构成积分电路,对外界感应电压延迟一段时间。若干扰电压的存在时间小于t,则输入端承受的有效电压将远低于其幅度;若时间较长,则D1导通。电流在RS上形成一定的压降,从而减小输入电压值。 此外,一种常用的输入方式是采用光耦隔离电路。,R为输入限流电阻,使光耦中的发光二极管电流限制在10~20 mA。输入端靠光信号耦合,在电气上做到了完全隔离。同时,发光二极管的正向阻抗值较低,而外界干扰源的内阻一般较高,根据分压原理,干扰源能馈送到输入端的干扰噪声很小,不会产生地线干扰或其他串扰,增强了电路的抗干扰能力。 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提高单片机输入端可靠性最简单的方案是:在输入端与地之间并联一只电容来吸收干扰脉冲,或串联一只金属薄膜电阻来限制流入端口的峰值电流。 2 输出电路设计 单片机输出端口受驱动能力的限制,一般情况下均需专用的接口芯片。其输出虽因控制对象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但一般情况下均满足对输出电压、电流、开关频率、波形上升下降速率和隔离抗干扰的要求。在此讨论几种典型的单片机输出端到功率端的电路实现方法。 2.1 直接耦合 在采用直接耦合的输出电路中,要避免出现图5所示的电路。 T1截止、T2导通期间,为了对T2提供足够的基极电流,R2的阻值必须很小。因为T2处于射极跟随器方式工作,因此为了减少T2损耗,必须将集射间电压降控制在较小范围内。这样集基间电压也很小,电阻R2阻值很小才能提供足够的基极电流。R2阻值过大,会大幅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单片机复位电路汇总

单片机复位电路汇总 复位电路的作用 在上电或复位过程中,控制CPU的复位状态:这段时间内让CPU呆持复位状态,而不是一上电或刚复位完毕就工作,防止CPU发出错误的指令、执行错误操 作,也可以提高电磁兼容性能。 无论用户使用哪种类型的单片机, 总要涉及到单片机复位电路的设计。而单片机复位电路设计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工作的可靠性。许多用户在设计完单片机系统,并在实验室调试成功后, 在现场却出现了“死机”、“程序走飞”等现象这主要是单片机的复位电路设计不可靠引起的。 基本的复位方式 单片机在启动时都需要复位,以使CPU及系统各部件处于确定的初始状态,并 从初态开始工作。89系列单片机的复位信号是从RST引脚输入到芯片内的施密特 触发器中的。当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且振荡器稳定后,如果RST引脚上有一 个高电平并维持2个机器周期(24个振荡周期)以上,则CPU就可以响应并将系统复位。单片机系统的复位方式有:手动按钮复位和上电复位 1、手动按钮复位 手动按钮复位需要人为在复位输入端RST上加入高电平(图1)。一般采用的办法是在RST端和正电源Vcc之间接一个按钮。当人为按下按钮时,则Vcc的+5V电 平就会直接加到RST端。手动按钮复位的电路如所示。由于人的动作再快也会使按钮呆持接通达数十毫秒,所以,完全能够满足复位的时间要求。

lEluk <1\L> 2、上电复位 AT89C5啲上电复位电路如图2所示,只要在RS1复位输入引脚上接一电容至 Vcc端,下接一个电阻到地即可。对于CMO型单片机,由于在RST端内部有一个 下拉电阻,故可将外部电阻去掉,而将外接电容减至1卩F。上电复位的工作过程是 在加电时,复位电路通过 电容加给RST端一个短暂的高电平信号,此高电平信号随着Vcc对电容的充 电过程而逐渐回落,即RST端的高电平持续时间取决于电容的充电时间。为了保证 系统能够可靠地复位,RST端的高电平信号必须维持足够长的时间。上电时,Vcc 的上升时间约为10ms而振荡器的起振时间取决于振荡频率,如晶振频率为 10MHz起振时间为1ms;晶振频率为1MHz起振时间则为10ms在图2的复位电 路中,当Vcc掉电时,必然会使RST端电压迅速下降到0V以下,但是,由于内部电路的限制作用,这个负电压将不会对器件产生损害。另外,在复位期间,端口引脚处于随机状态,复位后,系统将端口置为全“ I”态。如果系统在上电时得不到 有效的复位,则程序计数器PC将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初值,因此,CPU可能会从一 个未被定义的位置开始执行程序。

经典51单片机IO端口的四种输入输出模式详细介绍11

51单片机IO端口的四种输入输出模式(by wuleisly) 单片机I O口的使用对所有单片机玩家来说都是“家常便饭”,但是你真的了解I O 口吗?你真的能按你的需要配置I O口吗? 一、准双向口输出 准双向口输出类型可用作输出和输入功能而不需重新配置 口线输出状态。这是因为当口线 输出为1时驱动能力很弱,允许外部装置将其拉低。当引脚输出为低时,它的驱动能力很强, 可吸收相当大的电流。(准双向口有3个上拉晶体管适应不同的需要) 准双向口读外部状态前,要先锁存为…1?,才可读到外部正确的状态. 二、强推挽输出 推挽输出配置的下拉结构与开漏输出以及准双向口的下拉 结构相同,但当锁存器为1时提供持续的强上拉。推挽模式一般用于需要更大驱动电流的情况。 三、仅为输入(高阻) 输入口带有一个施密特触发输入以及一个干扰抑制电路。 四、开漏输出配置(若外加上拉电阻,也可读) 当口线锁存器为0时,开漏输出关闭所有上拉晶体管。当作为一个逻辑输出时,这种配置方式必须有外部上拉,一般通过电阻外接到V c c。如果外部有上拉电阻,开漏的I/O口还可读外部状态,即此时被配置为开漏模式的I/O口还可作为输入I/O口。这种方式的下拉与准双向口相同。 开漏端口带有一个施密特触发输入以及一个干扰抑制电路。 关于I/O口应用注意事项: 1.有些是I/O口由低变高读外部状态时,读不对,实际没有损坏,软件处理一下即可。 因为1T的8051单片机速度太快了,软件执行由低变高指令后立即读外部状态,此时由于实际输出还没有变高,就有可能读不

对,正确的方法是在软件设置由低变高后加1到2个空操作指令延时,再读就对了. 有些实际没有损坏,加上拉电阻就O K了 有些是外围接的是NP N三极管,没有加上拉电阻,其实基极串多 大电阻,I/O口就应该上拉多大的电阻,或者将该I/O口设置为强 推挽输出. 2.驱动L E D发光二极管没有加限流电阻,建议加1K以上的限流电阻,至少也要加470欧姆以上 做行列矩阵按键扫描电路时,实际工作时没有加限流电阻,实际工作时可能出现2个I/O口均输出为低,并且在按键按下时,短接在一起,我们知道一个C MO S电路的2个输出脚不应该直接短接在一起,按键扫描电路中,此时一个口为了读另外一个口的状态,必须先置高才能读另外一个口的状态,而8051单?片机的弱上 拉口在由0变为1时,会有2时 钟的强推挽高输出电流输出到另外一个输出为低的I/O口,就有 可能造成I/O口损坏.建议在其中的一侧加1K限流电阻,或者在 软件处理上,不要出现按键两端的I/O口同时为低. 一种典型三极管控制电路: 如果用弱上拉控制,建议加上拉电阻R1(3.3K~10K),如果不加上拉电阻R1(3. 3K~10K), 建议R2的值在15K以上,或用强推挽输出。 典型发光二极管控制电路:

基于51单片机的信号发生器-完整电路、程序

摘要 本文以STC89C51单片机为核心设计了一个低频函数信号发生器。信号发生 器采用数字波形合成技术,通过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相结合,可输出自定义波形,如正弦波、方波、三角波、三角波、梯形波及其他任意波形,波形的频率和幅度在一定范围内可任意改变。波形和频率的改变通过软件控制,幅度的改变通过硬件实现。介绍了波形的生成原理、硬件电路和软件部分的设计原理。本系统可以 产生最高频率798.6HZ的波形。该信号发生器具有体积小、价格低、性能稳定、功能齐全的优点。 关键词:低频信号发生器;单片机;D /A转换;

1设计选题及任务 设计题目:基于单片机的信号发生器的设计与实现 任务与要求: 设计一个由单片机控制的信号发生器。运用单片机系统控制产生多种波形,这些波形包括方波、三角波、锯齿波、正弦波等。信号发生器所产生的波形的频率、幅度均可调节。并可通过软件任意改变信号的波形。 基本要求: 1. 产生三种以上波形。如正弦波、三角波、矩形波等。 2.最大频率不低于500Hz。并且频率可按一定规律调节,如周期按1T,2T,3T,4T 或1T,2T,4T,8T变化。 3.幅度可调,峰峰值在0——5V之间变化。 扩展要求:产生更多的频率和波形。 2系统概述 2.1方案论证和比较 2.1.1总体方案: 方案一:采用模拟电路搭建函数信号发生器,它可以同时产生方波、三角波、正弦波。但是这种模块产生的不能产生任意的波形(例如梯形波),并且频率调节很不方便。 方案二:采用锁相式频率合成器,利用锁相环,将压控振荡器(VCO)的输出频率锁定在所需频率上,该方案性能良好,但难以达到输出频率覆盖系数的要求,且电路复杂。 方案三:使用集成信号发生器发生芯片,例如AD9854,它可以生成最高几十MHZ的波形。但是该方案也不能产生任意波形(例如梯形波),并且价格昂贵。 方案四:采用AT89C51单片机和DAC0832数模转换器生成波形,加上一个低通滤波器,生成的波形比较纯净。它的特点是可产生任意波形,频率容易调节,频率能达到设计的500HZ以上。性能高,在低频范围内稳定性好、操作方便、体积小、耗电少。 经比较,方案四既可满足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又能充分发挥其优势,电路简单,易控制,性价比高,所以采用该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