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顶层设计的内涵与要求

正确理解顶层设计的内涵与要求
正确理解顶层设计的内涵与要求

正确理解顶层设计的内涵与要求

作者:闻新国时间:2012-09-01

上层正式提出并首肯了顶层设计概念,既是针对社会对改革期望的一种回应,也是对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根本性制度变迁和最终确立方式的一种明确,更是对深化改革作出的一种当担和承诺。从社会对深层次问题进行改革的呼声来看,顶层设计隐喻了几个方面的关键词需要明朗化。

关键词之一,顶层深化共识。改革需要顶层设计,那么顶层对改革方面重大问题的认识必须达成一致并不断深化。改革至今,已经不再能摸着石头过河了,改什么,如何改,重大的改革理念、目标手段、根本的改革方向等方面应当明确。首先,顶层在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改革方向上要达成共识,进而在目标与路径、过程与结果中达成对应关系。另外,改革还在路上,改革需要再次突破也是需要达成的共识。在社会管理方式和国家治理模式等重要方面的观念更新上要达成共识,进一步激发社会发展的自动力和潜力。政府职能围绕维护公平公正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政府控制和利用公共资源的方式收缩到公共财政层面上的认识需要统一。凝聚改革共识,应当在利益多元化和话语多层次的基础上形成协商对话机制。在改革重大问题上努力达成思想

统一,改革的行动合力就会更大。

关键词之二,顶层直面表白。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更是回归之路进退之中的调整。与前改革时代相比,现代社会结构、科学技术、治理方式和制度环境等社会经济政治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是一个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置身于这一社会发展进程之中,自然也是一个不断向前推进并与之相适应的过程,而改革在许多方面应是一个回归之路,需要向民众传达真实的信号,尤其要撇开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虚假观念和虚幻的承诺,否则遗留的虚假观念与改革期望形成的落差一起会阻碍改革的推进。改革既是观念的更正,更是真实制度的改进,要让社会回归真实、回归本原,让民众回归自我、回归理性,让制度向人权保护和法治建设演进,不断完善保障有效的私有财产制度和民主平等的公共政治制度,实现颠倒之颠倒。改革如此辩证地处于进退之中,需要直面表白启迪心智。

关键词之三,顶层痛下决心。要求顶层设计,就是要求顶层要有改革家的气质,在某些方面要痛下决心,并付诸行动。改革有风险,但是不改革有危险。改革需要战略思维,需要智慧和勇气。改革既要利用各种条件不失时机步步推进,更需排除不合理利益集团干扰,痛下决心打破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下大气力改革造成不合理利益形成的制度体制。改革会有阻力,但改革不

能囿于狭隘的政治活动,要放眼于大的政治环境变迁,获取社会持久的政治支持。改革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需要左右兼顾、长短兼顾、前后兼顾来调整利益并化解矛盾,更需要决心和勇气。在利益调整方面,要处理好分配蛋糕与做大蛋糕的关系,处理好路径依赖与路径超越的关系,处理好零和博弈与多赢合作的关系,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从而达到帕累托改进。

顶层设计体现在改革的目标理念和改革的实施方案两个紧密结合的方面,而改革理念和改革实施方案并非只是顶层单方面的事,理念与方案仍然需要在上下互动的过程中形成,顶层设计的含义更多集中在中国正式制度的供给需要顶层最终定夺这个层面上,希望顶层要有一个明确的改革意识和决定。在顶层设计的实际运作中,顶层设计要注意以下相关问题:

一、顶层设计要尊重人性规律。改革总体上讲是认识并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渐进过程,首先是要充分理解和尊重人性规律。人类理性利己是任何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也就是说任何核心制度的演化或设计都是以此为原点的,这一点无法通过理想或教化超越。在制度选择时,尊重人类理性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才能协调好微观与宏观效益。符合人性的公平的制度才能带来持久的变革效率,违背人性规律的制度设计,必然带来灾害性的后果,盗用人类理性特点展开的诱惑性制度设计也

会给往后的制度修复带来重重困难。个人短期理性的潮涌现象会在短时间内助推虚幻性制度的形成,而在长时段时间价值的游标上,个人长期理性的反省会有利于制度的优化选择,从而实现从路径依赖到路径超越的转变。顶层设计时尊重人性规律,就是要保证基本制度符合并满足人类理性特点,而在制度设计和具体选择时,也要避免坐享其成懒汉瓜分的不利理性的影响。在理性基础上,人权、公平、正义、自由等人类共有的向善向好的价值观,也是制度设计必须坚守的基础。

二、顶层设计要吸取历史教训。曾经实行的计划经济制度就是一个典型顶层设计的结果,我们现在提倡的顶层设计要加以避免。历史造成的灾难已成过去,历史教训要真正成为一面镜子警示后人,提炼历史探索的正面意义,必须正视历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只有大胆正确认识错误,以后的道路上才能少犯错误。宏观层面上的制度设计,需要有微观层面上适时而又长期加以映照的纠错机制。首先,要处理好理念与事实的关系,任何时候都要摒弃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其次,顶层设计并不是从整体上去设计一个新社会,而是面对现实步步为营革除不好的东西。第三顶层设计要避免关门独断的设计,要处理好精英与大众的关系,敞开大门广开言路,既要给民众发声的权利,又要避免盲从运动。要辩证地看待民众的理性表达与公共政策选择之间的层级递进关系,以及与政策效果之间的反馈关系。另外,顶层设计需要认

识规律,需要理论指导,但是要力避观念上的先入为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是顶层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顶层设计要注重底层经验。通过试点,由点到面的推广是中国改革开放一种重要的策略方式,重大改革的源泉也往往来自于底层自发性改革创新活动。任何政策制度都需要在一线落实,底层既是检验政策制度好坏的直接平台,也是改革探索的动力之源。改革需要在法治精神下进行,但改革并不是机械地依法进行,因为很多劣法就是改革的对象,底层对劣法突破的冲动更强,问题导向下的改革意识更强。顶层设计要尊重地方首创精神,给予各地先行先试的普惠政策,宽容对待地方改革,形成地方改革的竞争态势。对于不适时宜的底层探索可以叫缓叫停,对于具有普遍意义的探索可以由点到面加以推广。让历史与实践来检验地方改革效果,各地在不同资源禀赋和约束条件的改革经验,可以汇集为具有共同指导意义的顶层设计。另外注意底层经验不只是简单的改革策略问题,也是放权改革过程与改革放权结果的统一,因为体制内外的放权仍然是顶层设计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权利和权力的合理归位是推进改革和检验改革的一个标准。

四、顶层设计要参照国别模式。在路径依赖下遗留的既得利益和衍生的权贵利益集团,反向地盗用弱势群体的利益之争,挟裹着观念之争在继续阻挠改革转型,他们在获取不当利益的同

时,又以保证社会公正为名,用“国富民强”的招牌遮挡“民富国强”的逻辑,把需要改革的积弊根源奉为圭臬,而以对西方的成见,又将世界文明成果弃如敝屣。当改革转型遭遇社会底层个人理性的短期诉求时,传统惯性式扩张就借势而行。这样导致的结果最突出的是在经济领域,将本就艰难的“民进国退”改革,比较顺利地反拨为“国进民退”,在纯粹的经济领域实行国有化和集体化,进一步扩大了垄断集团的利益,既无助于解决公平问题,更是有损于效率原则。顶层设计时,首先要公开承认人类普世价值,否则就是将自己归于另类。另外要大胆而不是盲目照搬地吸取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经验与事实的关系。已有的人类文明成果,与预设想象的东西不同,是可以借鉴的。参照他国的经验教训,可以少走弯路,少折腾。中国的改革与开放是互为一体的,没有开放的胸怀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国的改革不可能有大成就。

五、顶层设计要善于组合操作。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整个社会的各项制度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制度间的闭合链条关系更为重要。改革时机、环节、节奏、力度的选择是一个高度策略与技巧的问题,这犹如一个已被打乱的制度魔方,要回归到制度净面,不同的制度切面就得在时空方位的连锁互动下才能得以实现。就改革的现实进程而言,当前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深层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多问题累积叠加在

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改革需要组合推进。在改革节奏上,总体渐进与适时激进相结合,既可避免大的错误,也可抒解人们的解放情结,唤起人们的改革激情,将人们的期望变成改革的有利动力。在改革组合上,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相结合,可以发挥改革的协同效应,从广义上讲,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制度改革的重要部分,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改革包含的政治变革的意义更大,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纯粹政治领域的改革状况对经济领域改革的制约影响更加明显,没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乃至整个改革的成果难以保障。在经济改革方面,金融、财税、垄断领域、收入分配和产权改革需要深入协调推进。在政治改革方面,加快民主法治建设,重点构建公共权力约束机制。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谈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谈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首先我们引用一段网上的资料,包括对智慧城市和顶层设计的看法: 新时期的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出新特征。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具备几大特征,主要包括:第一,数据的自动采集.充分利用物联网等技术,越来 越多的基础设施将具备信息自动采集和迅捷采集的能力,使城市的信 息获取更加便捷和高效.第二,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打破以部门为 分割的信息资源壁垒对智慧城市建设至关重要,对城市主体范围内人、土地、能源、经济等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够保障智慧城市各应用之间的资源共享;第三,数据资源的充分挖掘.基于整合的信息资源,充分 利用知识管理、数据挖掘等手段,智慧城市将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数据智能化处理的特征,成为一切智能应用的基础;第四,智能应用。面向市民、政府和企业三类主体,实现战略性技术的深层次、创新型应用,智慧城市将最终表现为对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综上可见,顶层设计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效至关重要。目前全世界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在摸索过程中,亟需全面整体的技术模型来规范软件、接口、体系标准等关键要素,尤其在中国条块分割的行政体系下,智慧城市推进如果没有一个整体性的顶层设计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等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老问题,增加智慧城市建设失败的风险。 赛迪顾问认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是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从全局的视角出发,进行总体架构的设计,对整个架构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设计。作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主体,城市政府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方法论,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赛迪顾问认为,可参考以架构(EA)方法论的顶层设计推进思路,包括体制机制架构、业务架构、绩效架构、信息架构和技术架构。 =========================================================== ====== 对于智慧城市需要顶层设计是谈得最多的一个词,所有智慧城市后续建设或运营出现的问题往往都归功于智慧城市缺乏顶层设计导致。而很多城市在规划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往往做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

现代设计的概念

现代设计的概念: 以现代主义的理念贯穿整个设计过程的设计活动简称现代设计。它是基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计划内容,受现代市场营销、一般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约束,具有高度应用性的设计活动。 内容包括: 1、现代建筑设计 2、现代产品设计 3、现代平面设计 4、广告设计 5、服装设计 6、纺织品设计 7、为平面设计和广告设计服务的几个特殊的技术部门,摄影,电影与电视制作,商业插图现代设计不仅仅提供人类以良好的人机关系,提供舒适、安全、美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提供人类以方便的工具,同时,也是促进人类在现代社会中能够方便自然交流的重要活动。现代设计是一个不太准确的称谓,与其说是一个设计风格概念,还不如说是一个时间概念来得准确。应该说是它是现代建筑、现代工业产品、现代平面设计的总称。 工业设计史(没有现代工业设计史,因为工业设计本身就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的新事物,本身就是现代的) 大多数设计史都是以建筑为主线,兼顾一些家具而成书的。 现代主义的定义: 时间上定义:20世纪初期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运动。 意识形态上:革命性,民主性,个人性,主观性,形式主义性,都非常典型和鲜明。 现代主义是一个对于传统意识形态的革命,几乎意识形态的所有范畴,从哲学、心理学、美学、艺术、文学、音乐、舞蹈、诗歌等等都被涉及。 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想基础 在20世纪形成,它的组成非常庞杂,既有实用主义、理性主义的内容,也有乌托邦主义的成分,重要人物:勒·科布西耶、沃尔特·格罗佩斯、米斯·凡德洛、弗兰克·赖特、阿尔瓦·阿图。奠定了现代设计思想的基础,影响到全世界设计的发展。 勒·科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出生于瑞士,1917年定居巴黎,柯布西耶是现代主义大师中著书立说最丰富的一个。他的现代主义思想理论集中反映在它的重要论文集《走向新建筑》中代表了他的总体设计思想。这本著作的文章,前后跨越几十年,因此难免有些前后矛盾之处,内容也比较庞杂,但是在否定设计上的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在强调设计的功能至上方面,他的观点与格罗佩斯基本是一致的。 柯布西耶强调机械的美,高度赞扬飞机、汽车和轮船等新科技结晶,认为这些产品的外形设计不受任何传统式样的约束,完全是按照新的功能要求而设计成的,它们只受到经济因素的约束,因而,更加具有合理性。通过强调机械的重要,柯布西耶成为机械美学理论的奠基人,他认为:“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机器,书是供人们阅读的机器,在当代社会中,一件新设计出来为现代人服务的产品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机器”。它们的美学原则是独特的,并不跟随古典艺术的美学原则,只有面对这种新的社会状况,我们才能把握新的美学立场和美学原则,那就是代表二十世纪新时代的机械美学, 勒·柯布西耶的建筑思想可分为两个阶段: 1、50年代以前是合理主义、功能主义和国家样式的主要领袖,以1929年的萨瓦伊别墅和1945年的马赛公寓为代表,许多建筑结构承重墙被钢筋水泥取代,而且建筑往往腾空于地

城市设计的概念

城市设计的概念

————————————————————————————————作者: ————————————————————————————————日期: ?

1、城市设计的概念 城市设计是规划师、建筑师等设计师,运用多种综合手段,为提高居住在城市中的人生活质量所作的设计。 具体地说,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目的是改善整体或局部环境的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的环境设计,为建筑设计做出指导性的工作。城市设计可以贯穿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大到一个城市的总体设计,小到一个特定的空间场所,一个广场、一块绿地、一个小品。 2、城市设计的目标 城市设计的目标应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充分体现社会公平,强调为人服务的目的。 3、中世纪欧洲的城市设计 中世纪时期:自然经济的农业占统治地位,城市规模小,空间封闭,尺度宜人。产生了“基于理性原则的城市设计”。19世纪末奥地利建筑师——被誉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第一人的卡米罗.希特)考察了大量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广场和街道,在他的《城市建设艺术》一书中总结归纳了适应当时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 典型案例:佛罗伦萨、威尼斯、锡耶纳 4、霍华德——田园城市 5、柯布西耶——光明城市 300万人口的明日城市,采用现代化的几何构图形式,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和空间; 6、城市设计的层次 1)宏观城市设计:宏观城市设计主要侧重对城市整体形体空间和环境的分析与研究。①确定城市空间形态结构;②构造城市景观体系;③布置城市公共发展空间;④设计城市竖向轮廓。 2)中观城市设计:中观城市设计是直接与规划管理结合的阶段,其确定的标准和导则可直接指导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中观层次的城市设计依据宏观层次的城市设计的原则,确定城市设计分区的具体范围,并从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建筑设计和交通组织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城市设计的政策和标准。eg:城市空间轴线设计、城市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总体方案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总体方案

目录 一、智慧城市建设基本原则 (3) 二、智慧城市总体架构 (3) (一) 综合应用体系 (3) (二) 组织领导体系 (5) (三) 政策法规体系 (6) (四) 信息共享体系 (7) (五) 安全保障体系 (7) 三、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8) (一) 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 (8) (二) 城市平台与部门平台 (8) (三) 现有系统与新建系统 (9) (四) 横向系统与纵向系统 (9) (五) 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 (9) (六) 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 (9)

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城市规划设计科学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管理精细化,全面提升我市信息化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智慧城市建设基本原则 智慧城市建设遵循四大原则:统筹(统一规划、集约建设)、共享(数据集中、资源共享)、协同(部门协作、集成应用)、服务(融合服务、便民惠民)。 二、智慧城市总体架构 智慧城市的总体架构为“1+4”,即由一个综合应用体系和组织领导、政策法规、信息共享、安全保障等四个支撑体系构成。(如图1所示) (一)综合应用体系 综合应用体系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包括基础服务、行业应用、集成应用等三个层面,重点关注政务、事务、商务和服务。政务主要是电子政务和城市信息化管理;事务主要是面对百姓、服务市民;商务主要是面对企业、服务企业;服务主要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在该体系中,基础服务层包括网络服务、数据服务、载体服务等三类服务,行业应用层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事务三大领域,集成应用层包括协同应用和交互服务。(如图所示) 1.基础服务层(政务云平台)

城市设计的概念

城市设计是规划师、建筑师等设计师,运用多种综合手段,为提高居住在城市中的人生活质量所作的设计。 具体地说,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目的是改善整体或局部环境的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的环境设计,为建筑设计做出指导性的工作。城市设计可以贯穿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大到一个城市的总体设计,小到一个特定的空间场所,一个广场、一块绿地、一个小品。 1、城市设计的目标 城市设计的目标应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充分体现社会公平,强调为人服务的目的。 2、中世纪欧洲的城市设计 中世纪时期:自然经济的农业占统治地位,城市规模小,空间封闭,尺度宜人。产生了“基于理性原则的城市设计”。19世纪末奥地利建筑师——被誉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第一人的卡米罗.希特)考察了大量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广场和街道,在他的《城市建设艺术》一书中总结归纳了适应当时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 典型案例:佛罗伦萨、威尼斯、锡耶纳 3、霍华德——田园城市 4、柯布西耶——光明城市 300万人口的明日城市,采用现代化的几何构图形式,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 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和空间; 5、城市设计的层次 1)宏观城市设计:宏观城市设计主要侧重对城市整体形体空间和环境的分析与研究。①确定城市空间形态结构;②构造城市景观体系;③布置城市公共发展空 间;④设计城市竖向轮廓。 2)中观城市设计:中观城市设计是直接与规划管理结合的阶段,其确定的标准和导则可直接指导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中观层 次的城市设计依据宏观层次的城市设计的原则,确定城市设计分区的具体范围, 并从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建筑设计和交通组织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城市设计的 政策和标准。eg:城市空间轴线设计、城市滨水区、历史地段、城市中心区等城 市设计。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实施工作的指南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实施方案工作指南 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与城市战略紧密关联。如何搭建一个共性的城市管理平台,能够对接和整合上级推行下来的各种智慧应用,并整合当地的资源,遏制部门利益,形成部门间的整合,防止各自为政的局面发生,需要有高层次的决策机构统筹各垂直部门,整合强力资源。因此,智慧城市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项目要做好则必须是一把手工程,城市管理的一把手必须亲自参与和推动。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实施工作指南包括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实施方案、项目周期估算、费用预算三部分内容。 1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实施方案 1.1实施思路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建设思路如下图所示:

修 订 任 务 内 容 图1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建设思路 1.2实施步骤 (1)组建智慧城市咨询规划工作组 组建智慧城市咨询规划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包括政府领导小组、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人员、智慧城市业务领域专家。其中,政府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组长:区委书记 副组长:区长、主管副区长等 统筹部门:科技和信息化局(需由组长授权)

(2)解读城市发展规划,明确其定位和重点方向 为确保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目标以及城市未来的整体信息化发展目标,需要搜集城市在国民经济和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规划、战略规划,以及智慧城市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通过解读城市发展规划,以及与政府高层领导的深入交流,明确城市发展定位和重点方向。 以广州市南沙区为例,《广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广州南沙智慧岛建设战略规划》明确提出“探索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对现存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社区等进行智慧化改造,使南沙成为互联网与物联网有机结合的智慧岛以及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滨海新城”的规划要求,智慧南沙的设计规划需符合此规划要求。 (3)任务分解,明确任务目标,确定关键任务 不同城市的智慧化建设中,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和产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需求是共通的,但不同城市对这三个方面的侧重点和深入度的有所差别,这决定了智慧城市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对城市智能化建设的总体任务进行分解,并逐个制定任务的建设目标。结合城市的特色和燃眉之急,如旅游、交通或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的迫切需求,筛选关键任务,差异化地围绕这些城市的特点和特色去推动项目。 (4)分析各子任务涉众,明确主导和参与单位 分析各子任务的所有涉众,包括实施主体、协作单位、系统用户等,进而明确各子任务建设涉及的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单位,以及各角色在系统建设中需承担的职责和提供的协助。对于不能明确政府主导部门的企业级应用任务,可暂由科信局统筹安排。 (5)深入调研与分析,了解现有资源和约束,分析目标可行性 制定《需求调研计划》,该计划需由工作组向所有涉及的委办局发文,由工作组、科信局、设计单位组成的调研小组按计划开展需求调研,调研方式包括:问卷调查、座谈会、原型法、参观考察等。 通过需求调研,理清城市的基础条件,城市现阶段的信息化成果和资源概况,分析实施主体和用户的具体需求。在需求调研过程中,需要详细调研现有资源和现状存在的约束,包括调研数据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资源现状,未来的系统建设是否需要兼容遗留系统、利用已有设备等约束条件,以及资金投入限制、业务人员资源和素质限制等制约因素。通过需求调研,分析前期制定的任务目标的可行性,如果任务目标不可行或者与实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与建设方法论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与建设方法论

目录 前言 (3) 一、体制机制架构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根本保障 (5) 二、业务架构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5) 三、绩效架构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检验标准 (6) 四、信息架构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资源基础 (7) 五、技术架构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实现手段 (7)

前言 智慧城市建设将改变中国新一轮城市竞争格局。在经济危机的国际背景下,世界许多国家已将智慧城市建设提升为振兴经济的国家战略。在美国,奥巴马称“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毫无疑问,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清晰表明了其智慧地球战略;新加坡“智慧国2015”计划的预计成果两方面,包括凭借ICT增强经济竞争力和创新力,促进ICT产业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日本在2009年8月将"u-Japan"升级为"i-Japan"战略,提出“智慧泛在”构想;韩国的松岛新市镇的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希望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宣扬韩国的通讯技术水准,发挥其对国际通讯领域的影响力。 在中国,“感知中国”已经成为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推动国家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顶层战略。具体到各个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资源和环境矛盾日益突出,迫切要求加快城市管理和运行创新,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思维创新和虚拟手段的结合成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关键,智慧城市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认知。据统计,到2012年,中国明确提出并已启动建设的智慧城市数量已有40个左右,已初步形成沿海地区聚集分布、中西部地区热点涌现的总体分布格局,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已经兴起。可以预见,随着城市智能发展新模式开始孕育成型,智慧城市建设将逐渐改变着中国新一轮城市竞争格局。 新时期的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出新特征。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具备几大特征,主要包括:第一,数据的自动采集.充分利用物联网等技术,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将具备信息自动采集和迅捷采集的能力,使城市的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和高效.第二,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打

室内设计的含义

室内设计的含义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渡过的,因此,人们设计创造的室内环境,必然会直接关系到室内生活、生产活动的质量,关系到人们的室全、健康、效率、舒适等等。室内环境的创造,应该把保障安全和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作为室内设计的首要前提。人们对于室内环境除了有使用安排、冷暖光照等物质功能方面的要求之外,还常有与建筑物的类型、性格相适应的室内环境氛围、风格文脉等精神功能方面的要求。由于人们长时间地生活活动于室内,因此现代室内设计,或称室内环境设计,相对地是环境设计系列中和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环节。室内设计的总体,包括艺术风格,从宏观来看,往往能从一个侧面反映相应时期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特征。随着社会发展的历代的室内设计,总是具有时代的印记,犹如一部无字的史书。这是由于室内设计从设计构思、施工工艺、装饰材料到内部设施,必然和社会当时的物质生产水平、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状况联系在一起;在室内空间组织、平面布局和装饰处理等方面,从总体来说,也还和当时的哲学思想、美学观点、社会经济、民俗民风等密切相关。从微观的、个别的作品来看,室内设计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又都与设计者的专业素质和文化艺术素养等联系在一起。至于各个单项设计最终实施后成果的品位,又和该项工和具体的施工技术、用材质量、设施配置情况,以及与建设者(即业主)的协调关系密切相关,即设计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最关键的环节和前提,但最终成果的质量有赖于:设计——施工——用材(包括设施)——与业主关系的整体协调。含义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上述含义中,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室内设计的目的,即以人为本,一切围绕为人的生活生产活动创造美好的室内环境。同时,室内设计中,从整体上把握设计对象的依据因素是:使用性质——为什么样的功能设计建筑物和室内空间;所在场所——这一建筑物和室内空间的周围环境状况;经济投入——相应工程项目的总投资和单方造价标准的控制。设计构思时,需要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即各类装饰材料和设施设备等,这是容易理解的;还需要遵循建筑美学原理,这是因为室内设计的艺术性,除了有与绘画、雕塑等艺术之间共同的美学原则(如对称、均衡、比例、节奏等等)之外,作为“建筑美学”,更需要综合考虑使用功能、结构施工、材料设备、造价标准等多种因素。建筑美学总是和实用、技术、经济等因素联结在一起,这是它有别于绘画、雕塑等纯艺术的差异所在。现代室内设计既有很高的艺术性要求,其涉及的设计内容又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并且与一些新兴学科,如: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环境物理学等关系极为密切。现代室内设计已经在环境设计系列中发展成为独立的新兴学科。对室内设计含义的理解,以及它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重点来分析,许多学者都有不少具有深刻见解、值得我们仔细思考和借鉴的观点,例如:认为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是室内空间和环境的再创造”。认为室内设计是“建筑的灵魂,是人与环境的联系,是人类艺术与物质文明的结合”。我国前辈建筑师戴念慈先生认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内涵的建筑空间,把空间效果作为建筑艺术追求的目标,而界面、门窗是构成空间必要的从属部分。从属部分是构成空间的物质基础,并对内涵空间使用的观感起决定性作用,然而毕竟是从属部分。至于外形只是构成内涵空间的必然结果”。建筑大师普拉特纳(W.Platner)则认为室内设计“比设计包容这些内部空间的建筑物要困难得多”,这是因为在室内“你必须更多地同人打交道,研究人们的心理因素,以及如何能使他们感到舒适、兴奋。经验证明,这比同结构、建筑体系打交道要费心得多,也要求有更加专门的训练”。美国前室内设计师协会主席亚当(G.Adam)指出“室内设计涉及的工作比单纯的装饰广泛得多,他们关心的范围已扩展到生活的每一方面,例如:住宅、办公、旅馆、餐厅的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无障碍设计,编制防火规范和节能指标,提高医院、图书馆、学校和其它公共设施的使用率。总之一句话,给予各种处在室内环境中的人以舒适和安全”。白俄罗斯建筑师E·巴诺玛列娃(E·Ponomaleva)认为,室内设计是设计“具有视觉限定的人工环境,以满足生理和精神上的要求,保障生活、生产活动的需求”,室内设计也是“功能、空间形体、工程技术和艺术的相互依存和紧密结合”。室内装饰、装修和设计室内装饰或装潢、室内装修、室内设计,是几个通常为人们所认同的,但内在含义实际上是有所区别的词义。室内装饰或装潢(Interior Ornament Decoration):装饰和装潢的原义是指“器物或商品外表”的“修饰”(见《辞海》第4387页),是着重从外表的、视觉艺术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问题。例如对室内地面、墙面、顶

城市设计的概念

1、城市设计的概念 城市设计是规划师、建筑师等设计师,运用多种综合手段,为提高居住在城市中的人生活质量所作的设计。 具体地说,城市设计是以人为中心的,目的是改善整体或局部环境的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具体化,是深化的环境设计,为建筑设计做出指导性的工作。城市设计可以贯穿城市建设的全过程,大到一个城市的总体设计,小到一个特定的空间场所,一个广场、一块绿地、一个小品。 2、城市设计的目标 城市设计的目标应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充分体现社会公平,强调为人服务的目的。 3、中世纪欧洲的城市设计 中世纪时期:自然经济的农业占统治地位,城市规模小,空间封闭,尺度宜人。产生了“基于理性原则的城市设计”。19世纪末奥地利建筑师——被誉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第一人的卡米罗.希特)考察了大量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广场和街道,在他的《城市建设艺术》一书中总结归纳了适应当时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 典型案例:佛罗伦萨、威尼斯、锡耶纳 4、霍华德——田园城市 5、柯布西耶——光明城市 300万人口的明日城市,采用现代化的几何构图形式,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 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和空间; 6、城市设计的层次 1)宏观城市设计:宏观城市设计主要侧重对城市整体形体空间和环境的分析与研究。①确定城市空间形态结构;②构造城市景观体系;③布置城市公共发展空 间;④设计城市竖向轮廓。 2)中观城市设计:中观城市设计是直接与规划管理结合的阶段,其确定的标准和导则可直接指导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中观层 次的城市设计依据宏观层次的城市设计的原则,确定城市设计分区的具体围, 并从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建筑设计和交通组织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城市设计的 政策和标准。eg:城市空间轴线设计、城市滨水区、历史地段、城市中心区等城 市设计。 3)微观城市设计:微观城市设计 微观城市设计则是针对城市近期需要建设或改善的城市设计小区,进行具体的形 体、空间与环境的设计。Eg:城市广场、住区城市设计 7、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之间的相同点与区别 共同点:①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的一致性;②都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在工作方法上都需要多部门、多专业的协调与合作 区别:城市设计的特点----战术性、微观、三维、形体环境、设计性质、指导性质城市规划的特点----战略性、宏观、二维、社会经济环境要素、计划性、法定性。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2.1 城市设计部分理论简介 2.2 城市社会学等学科对城市空间的研究 2.3 场所 2.4 生态城市的理念和绿色城市的设计 《城市设计概论》 2.1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简介 2.1.1卡米诺·西特2.1.2 凯文.林奇 2.1.3 克里斯托夫.亚历山大2.1.4 波纳 2.1.5 诺伯格.舒尔兹2.1.6 芦原义信 2.1.7 罗杰.特南西克2.1.8 比尔.西列尔 2.1.9 稹文彦2.1.10阿尔多.罗西 2.1.11 黑川纪章 2.1.1卡米诺·西特 卡米诺·西特(Camillo Sitte,1889)在《城市建设艺术》一书中,运用艺术原则对城市空间的实体(主要是教堂等)与空间(主要是广场空间)的相互关系及形式美的规律进行的深入的探讨,并通过于19世纪末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的比较分析,对当时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的平淡,缺乏艺术感染力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工业化城市空间主要有三个体系和若干他们的变体,即矩形体系,放射体系,三角形体系,变体是这三者混合的产物.从艺术的眼光来看,所有这些都是毫无价值的,没有艺术气息.这些体系除了标准化的街道模式之外一无所成,它们在概念上是纯粹机械性的.在这些体系中道路系统仅仅是交通设施,从来不是服务于艺术目的的工具,它们不具有任何感染力,因为只能从地图上才能看出它们的特征. 卡米诺·西特主要是从视觉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受等角度来探讨城市空间和艺术组织原则.卡米诺·西特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的骄傲是圆形广场,没有比这更能说明艺术感情的完全缺乏以及对于传统的蔑视的了,而这现代城市规划的特征.当围绕这样一个广场步行时,眼前的景象持续不变,使得人们不能知道自己正确的确切位置.转一个弯就足以使一个陌生人在这种旋转木马的广场上无所适从,迷失方向. 卡米诺·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 卡米诺·西特的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有其历史的局限性,正如亚瑟·霍尔登(Arthur C.Holden,1945)所言,西特从未体验过摩天大楼.他未必曾经想到过我们的城市有朝一日会为高层的巨大体量所充塞. 2.1.2 凯文·林奇 凯文·林奇是从探求城市的形念,结构和组织开始的,《关于对城市满意情况的记录》(Notes on City Satisfaction,1953)是1952~1953年间他在欧洲考察对于有关城市的理论基础的回答.在《城市的形式》(The Forms of Cites,1954)一文中,他从历史和形态的角度对城市形式的不同属性进行了探讨,例如城市的大小,密度,特征和模式等. 凯文·林奇的城市美不仅指构图与形式,而是将之分解为人类可感受的城市特征,如易识别,易记忆,有秩序,有特色等.他对于人们对环境的感知与体认有着格外的重视,并认为,好的城市形式也就是这种感知和体认比较强烈的城市形式.林奇1959年发表《城市的意象》一书,从视觉心理和场所的关系出发,利用居民调查和实地体验的方法,研究使用者认知图式(cognitive map)与城市形态的关系,从而确定了一种全新的城市分析与设计方法. 人对环境的感知,也就是一种格式塔.人总是将感知对象加以组织和秩序化,从而增强对环境的适应和理解.林奇从市民的认知地图入手,探求城市内在关系的秩序.他调查了美国的三个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法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法 摘要 : 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但目前尚未形成系统化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法。对现有的智慧城市架构设计研究进行了归纳,对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概念和方法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成熟的体系结构方法对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借鉴意义,从系统工程角度提出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过程模型,并提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几点建议,为形成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法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系统工程;架构设计;应用系统架构

目录 一、引言 (3) 二、智慧城市架构设计综述 (5) (一)基于通信技术视角的架构设计 (6) (二)基于数据视角的架构设计 (6) (三)基于概念域视角的架构设计 (6) (四)基于城市系统视角的架构设计 (7) (五)综合视角的架构设计 (8) 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概念 (10) (一)系统工程领域的顶层设计概念 (10) (二)宏观政策领域的顶层设计概念 (10) (三)对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概念和方法的思考 (11) 四、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法 (12) (一)顶层设计常见方法 (12) (二)几种成熟体系结构方法及其借鉴意义 (12) 五、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过程 (16) (一)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应运用系统思维方法 (16) (二)系统工程常见方法论 (17) (三)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过程模型 (18) 六、启示 (19) (一)理性借鉴成熟体系结构方法 (19) (二)重视数据的作用和软环境建设 (20) (三)加强智慧城市的评价和反思 (20) 七、参考文献: (22)

一、引言 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概念最早由IBM在1992年提出[1],2008年前后开始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广泛关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先后开展智慧城市实践。目前在实践中对智慧城市并无统一的定义,从信息技术、经济社会、城市动态发展等不同角度有不同的解读。如Washburn等认为智慧城市是使用ICT技术使城市要素和城市服务 更加智能、互联、高效;Harrison将智慧城市定义为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城市[3];Nam和Pardo认为,智慧城市是通过建立参与式治理,提高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IT基 础设施的投资,来推动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生活质量;Harrison和Donnelly[5]认为,智慧城 市的本质是一个城市信息系统,在城市内部实现信息的产生、收集、传递、运用、反馈;Zygiaris[6]认为,智慧城市是对传统的城市特征和绿色、智能、开放、创新等新理念的概括,是以IT为基础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 自2013年以来,我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发布,逐步构建了有关智慧城市的宏 观政策体系(参见表1)。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环境”。近年来,国务院及各部委相继出台的关于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宽带中国、电子商务、信息消费、信息惠民、智能制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PPP(公私合作)的政策文件,大多通过城市开展落地工作,使得智慧城市成为新时期政策红利形成叠加、集中释放的重要载体,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视角和实现模式。 智慧城市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与城市转型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体现了城市走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求。[7]建设智慧城市既是我国主动适应经济新 常态、提升城市承载能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的现实需要,也是积极

平面设计 概念

平面设计概念

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的定义泛指具有艺术性和专业性,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和文字,借此作出用来传达想法或讯息的视觉表现。平面设计师可能会利用字体排印、视觉艺术、版面(page layout)等方面的专业技巧,来达成创作计划的目的。平面设计通常可指制作(设计)时的过程,以及最后完成的作品。 基本要素 平面设计除了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外,更重要的是向广大的消费者转达一种信息,一种理念,因此在平面设计中,不单单注重表面视觉上的美观,而应该考虑信息的传达,现在平面设计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A、创意:是平面设计的第一要素,没有好的创意,就没有好的作品,创意中要考虑观众、传播媒体、文化背景三个条件。 B、构图:构图就是要解决图形、色彩和文字三者之间的空间关系,做到新颖,合理和统一。 C、色彩:好的平面设计作品在画面色彩的运用上注意调和、对比、平衡、节奏与韵律。 不管是现在的报刊广告、邮寄广告、还是我们比较经常看到的广告招贴等,都是有这些要素通过巧妙的安排、配置、组合而成的。 平面特征 设计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是商业社会的产物,在商业社会中需要艺术设计与创作理想的平衡,需要客观与克制,需要借作者之口替委托人说话。设计与美术不同,因为设计即要符合审美性又要具有实用性、替人设想、以人为本,设计是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装饰、装潢。设计没有完成的概念,设计需要精益求精,不断的完善,需要挑战自我,向自己宣战。设计的关键之处在于发现,只有不断通过深入的感受和体验才能做到,打动别人对于设计师来说是一种挑战。设计要让人感动,足够的细节本身就能感动人,图形创意本身能打动人,色彩品位能打动人,材料质地能打动人、……把设计的多种元素进行有机艺术化组合。还有,设计师更应该明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1994-2010)

2010年城市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9'x10): 1.巴西利亚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简述其价值。 2.“历史建筑”的法定概念,并回答其保护要求。 3.住宅建设中强制要求的日照间距的意义。 4.简述生态住区及其建设要求。 5.比较绿地率与公共绿地比例的定义与作用。 6.有两条80m宽(包括安全距离)的地震断裂带楔形传入某城市的规划中心区,简述规划中应如何应对。 7.主导风向对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要求。 8.结合总规的空间布局,谈污水厂的选址要求。 9.简述加拿大学者提出的“Deskota”概念及其特征。 10.全球化对区域发展(区域规划)的影响。 二,论述题(20'x3): 1.比较居住区与社区两个概念,并论述在城市居住空间规划中的作用。 2.给出某南方旅游城市的土地平衡表,分析。 3.谈谈对低碳城市的理解,以及在城市规划中的要求。

2009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每题9分,200字左右) 1、宋代“城市革命”的具体表现或意义。 2、奥斯曼巴黎改建的要点以及意义。 3、住宅区采用住户路边停车是否合适?说明理由。 4、小学的布置的考虑要点。 5、居住小区内哪些因素能影响“邻里关系”。 6、在城市中心区布置商业步行街选址应注意哪些问题。 7、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的作用。 8、总体规划中确定“禁建区”的依据。 9、总体规划的上位城镇体系规划中的依据内容。 10、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思路。 二、论述题(每题20分,500字左右) 1、旧住宅区改建的考虑要点。 2、你对总体规划中“功能分区”的看法。 3、依据《城乡规划法》,谈谈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特征。

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建设将改变中国新一轮城市竞争格局。在经济危机的国际背景下,世界许多国家已将智慧城市建设提升为振兴经济的国家战略。在美国,奥巴马称“经济刺激资金将会投入到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中去,毫无疑问,这就是美国在21世纪保持和夺回竞争优势的方式”,清晰表明了其智慧地球战略;新加坡“智慧国2017”计划的预计成果两方面,包括凭借ICT增强经济竞争力和创新力,促进ICT产业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日本在2009年8月将"u-Japan"升级为 "i-Japan"战略,提出“智慧泛在”构想;韩国的松岛新市镇的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希望借助智慧城市建设宣扬韩国的通讯技术水准,发挥其对国际通讯领域的影响力。 在中国,“感知中国”已经成为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推动国家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顶层战略。具体到各个城市,人口膨胀、资源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资源和环境矛盾日益突出,迫切要求加快城市管理和运行创新,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思维创新和虚拟手段的结合成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关键,智慧城市作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认知。据统计,到2018年,中国明确提出并已启动建设的智慧城市数量已有80个左右,已初步形成沿海地区聚集分布、中西部地区热点涌现的总体分布格局,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已经兴起。可以预见,随着城市智能发展新模式开始孕育成型,智慧城市建设将逐渐改变着中国新一轮城市竞争格局。

新时期的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出新特征。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具备几大特征,主要包括:第一,数据的自动采集.充分利用物联网等技术,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将具备信息自动采集和迅捷采集的能力,使城市的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和高效.第二,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打破以部门为分割的信息资源壁垒对智慧城市建设至关重要,对城市主体范围内人、土地、能源、经济等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够保障智慧城市各应用之间的资源共享;第三,数据资源的充分挖掘.基于整合的信息资源,充分利用知识管理、数据挖掘等手段,智慧城市将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数据智能化处理的特征,成为一切智能应用的基础;第四,智能应用。面向市民、政府和企业三类主体,实现战略性技术的深层次、创新型应用,智慧城市将最终表现为对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综上可见,顶层设计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效至关重要。目前全世界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处在摸索过程中,亟需全面整体的技术模型来规范软件、接口、体系标准等关键要素,尤其在中国条块分割的行政体系下,智慧城市推进如果没有一个整体性的顶层设计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遭遇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等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老问题,增加智慧城市建设失败的风险。 赛迪顾问认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是针对智慧城市建设,从全局的视角出发,进行总体架构的设计,对整个架构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设计。作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主体,城市政府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电子政务顶层设计的方法论,建立符合本地实

城市设计与地段特点

城市设计与地段特点赵晨城市设计与地段特点 一、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 建筑师的城市整体观是从对城市形态的认识开始的。影响城市形态的动力因素极其复杂而又扑朔迷离。应当看到城市组成因素的多元性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城市的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是一种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其相关性不像数学中那样一一对应,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兼容性,即使是较容易被我们认知的城市物质形态也是极其复杂的。正如亚历山大以数学集合论提示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城市物质形态,他认为城市并非树形结构,不易理解和处理,城市好似关网络形,充满复杂、多样的联系,具有有机性,难于想象且不易处理。 然而,城市建设者并不是面对抽象的城市概念,城市设计也不是空中楼阁般的理论幻想。当建筑师接受业主委托,面对所处的基地时,所谓城市设计的工作实质上就已经开始了。按照《大英百科全书》的说法:“城市设计是指达到社会、经济、审美或技术等目标在形体方面的构思,它涉及城市环境可能采取的形体。就其对象而言,城市设计包括三层次的内容,一是工程设计,指某一特定地段上形体环境的创造;二是系统设计,即考虑一系列功能上有联系项目的形体;三是城市或区域的设计,包括区域土地利用、政策、新城建设、旧城更新改造等等的设计。”我国,一般是指前两个层次的内容。 作为应用层次上的城市设计,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更注重实证上的内容,更注重设计的基本准则和技法上的可操作性。因此我们认为现实的途径是深化建筑师的城市整体观念,以不断的工程实践去体味复杂的城市设计内涵,以务实的研究态度去体会城市设计的内容。从宏观上讲,城市形体环境的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连接点。其背景为社会结构、经济实力、民族传统、城市功能、土地效用等城市形态要素,以科学理性方法,研究城镇基地上物质要素的相对时空关系。 从微观上看,设计的主体对象是人,城市设计是在对人的行为模式及行为心理的分析、认知和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的建筑环境设计,即把城市形态要素按有序有情的原则建立秩序,使之符合社会中人的工作、生活的多种要求。可以认为一切涉及城市内外部空间构成的均属城市设计的范畴。 二、地段特点与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的诸多层次,都有其相应的观点和方法,环境的概念适用于城市设计的所有层次,。这里“环境”是指城市设计的前提和结果,“地段特点”就是城市环境的具体表现。建筑师虽不可能左右整个城市的发展方向,但形体方面的构思如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是其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正是建筑师以自身工作成果参与到城市发展中的具体表现。城市特定地段中,其环境特征表现在许多方面,对这些因素的内涵、相互关系及其功能的分析认识,是城市设计中的重要一环。正如K·林奇所言:“反映地段特点要比反映时代精神更为重要,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必将在各个环节中得到体现。” 地段级建筑构成可以看作是城市形态的最小体现单位,是城市片断在某种结构关系中的组合单位。这里所说的地段特点是环境特征的集合,并可为我们的城市设计工作提供一个具体的参照框架,因为环境正是建筑单体或群体构成城市整体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建筑师创造的高效、优美环境,不可能大及整座城市,但至少可以在“地段”这一等级的空间构成单位中发挥作用。因此,地段特点是建筑师以建筑设计介入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其鲜明与否的检验标准不在于该地段的地理特点,而在于人们对这一地段新的记忆和辨认程度。建筑师以工程

住建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法论

住建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法论 住建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 方法论 罗华广 目录 第三部分:城市的原则、定位与目标 第一部分 :智慧城市的背景与发展形势 第六部分:重点项目和实现路径 第四部分: 现状调研与差距分析 第五部分: 主要任务分析 第七部分:投融资体系与资金 分析 第八部分 :运营模式 第九部分 :保障体系 第十部分:效益分析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 :城市概况现状调研

标题 第一部分 :智慧城市的背景与发展形势 智慧 城市定义 住建部对智慧城市探索 顶层设计要求和方案简介 发展智慧城市必要性 建设智慧城市现状调研分析维度 建设智慧城市迫切性 顶层设计方案 智慧 城市的定义 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智慧城市 是实现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 发展的有效粘合剂。 实现途径:通过全面感知、信息共享、智能解题,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的全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智慧化、人性化、精细化、可视化、互动化等科技手段,推进管理创新。 内容上来看,智慧城市要涵盖城市的产业、民生、环境、防灾减灾、行政治理、资本配置等方面。

理念上来看,以智慧系统作为粘合剂,将集约、低碳、绿色、人文等生态文明的新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当中。 “集约”,就是提高城市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城市的运行效率,所有资源,包括土地、生态、能源、空间资源等都必须高度集约、节约地利用,并尽可能做到资源循环利用; “智能”,就是要使得城镇智慧化、精细化、人性化、可视化、互动化,以此构建更为智慧化的生活环境,实现百姓生活更便利、更幸福的城镇; “绿色”,是指循环利用一切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和能源来善待生态环境,实现低冲击式发展; “低碳”,就是尽可能降低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和产业中应用,从而达到城市建设与运行尽可能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目的。 智慧城市是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优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是一种新的城市管理生态系统。 罗华广 国家住建部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 内容涵盖经济、民生、社会、生态、科技等社会发展与城市管理的各个领域,体现了“智慧化”、“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此前智慧城市建设均由各地政府自主开展,住建部的试点建设项目,从国家部委层面进行全国统一布局规划,并对资金筹措渠道和结果评比有明确列示。 是我国迄今为止首次由国家部委制定、以国家政府名义出台的智慧城市建设指导文件,智慧城市将成为评价城市政府建设和管理政绩的重要指标。 住建部于2012年12月05日下发《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公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