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心雕龙杯一等奖作文:读书

最新文心雕龙杯一等奖作文:读书
最新文心雕龙杯一等奖作文:读书

从人人需读书开始,到读书要学会选书,再到读好书将受益无穷,最后升华到了做人,将做人和读书有机结合。下面这篇文心雕龙杯一等奖作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心雕龙杯一等奖作文:读书

中国是文明古国,读经阅史、搬文弄墨之风源远流长,文人行径也极为世人关注。“读书破万卷”、“文如其人”诸说频见史书,流传于世,触感世人。

宋太宗赵匡胤阅读《大平御览》时感言:“开卷有益,岂徒然也”。从那以后,“开卷有益”成了妇孺皆知的成语。其益在于:益于识字作文,益于借鉴先辈忠言良训,好自为人处世。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然而,浩瀚书海,容清流也纳浊水。固然有开启智慧,增广见识的好书,也有吟风叹月、毁人意志的闲书,还有传播黄毒、叫人奸诈的坏书。因此,须“善读”方可“医愚”。反之,不加选择的“开卷”,反会愚上加愚。前人言:“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功夫”、“尽信书不如无书”,斯言善也。

诸葛亮《戒子书》云:“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纵览历代文人巨士,无不是涉书海攀文山后励志伏案而终成其才,故不波兰群书,则难以成文。贾岛言“”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曹雪芹经“十年辛苦”始成《红楼梦》。“诗圣”杜甫穷困潦倒,“囊中羞涩,留的一钱看”。南宋诗人陆游在下雪天悲叹“不衾岁久真如铁”。宋应星写《天工开物》时,“伤哉贫也!”萧军、萧红穷到揭不开锅,仍奋笔疾书,各自写成《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轰动当时中国文坛。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笔耕之苦,凡文人无不经历。无数人在文学阵地上辛苦笔耕一生,乐得其终。人穷志不短,文人之“至宝”。

读书苦,作文难,做人更难!!!

马谡“饱读兵书”,却逃不了兵败街亭,人头落地的厄运。历代“文字狱”屈死多少说真话、写真事的英才!另有某些好开卷弄文者,笔下慷慨激昂,行将起来却大相径庭。宋徽宗政和五年头名状元秦桧,可谓“才华卓绝”,却变节为奸,遗臭万年,是为史鉴。故为人须德才兼备始敢称俊杰。

纵观古今,“开卷”不可滥,作文须不惜穷苦,做人能行如其文,方能令人钦佩!

上述文心雕龙杯一等奖作文,是一篇语言流畅、文辞简明的文章。

相关推荐:

2015年文心雕龙杯获奖作文:总有一种期待

文心雕龙杯一等奖作文:矮纸斜行闲作草

1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论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巨著,“它体大思精,笼罩群言,包举宏纤”,向为历代学人所重。在学“汉语文言”文学专业时,也曾听说过此书,一值想拜读。或因无书可读,或因古文版费时太多,一直未能如愿。近日中华书局出版了一套“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译丛书”,恰有此书且已全译白话,终能一了心愿。适逢办公厅机关开展读书活动,现将粗读此书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关于《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 《梁书》、《南史》均有《刘勰传》,是研究刘勰家世和生平事迹最重要的历史文献。惜其史笔简要,语焉不详。老一辈“龙学”大家,如范文澜、杨明照等,虽多方涉猎,使之眉目渐清,但亦屡有歧见。后之研究者多综合各家之说,摡言其要,或斟酌献替,存疑再考。 刘勰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即今山东莒县;世居京口,即今江苏镇江。他的祖父刘灵真,系刘宋王朝司空刘秀之的弟弟,他的父亲刘尚曾任越骑校尉。刘勰大约生于宋明帝泰始初年(465—467),卒于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前后。总其历程,可分四个阶段: ⒈少年苦读。从出生到入定林寺,历时约二十余年。刘勰少年丧父,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二十岁左右,又遭母丧,孤寂无依,萧索度日。以家贫而不婚娶。但他“笃志好学”,自七岁起,即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执著地追求“树德建言,经世致用”的人生价值。 ⒉佛门试功。定林寺是佛教名刹,高僧云集,在这里,刘勰作为佛教大师僧祐的助手,整理校订经卷,得以潜心攻读,遍览诸子百家之书,“积十余年”,达到了“博

通经论”、“长于佛理”和程度,进而“区别部类,录而序之”完成了大丛书佛教经论的编定,经僧祐审阅,成为定林寺的传世经藏。刘勰在僧祐主持下编定佛经的过程,深受其浸润和陶染,大约在他编定佛教经藏之后不久,即完成了空前的文论伟著《文心雕龙》。 ⒊出仕从政。《文心雕龙》被沈约“大重之”不久,刘勰即受命担任奉朝请,开始走入仕途。此后历任南梁王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之弟、中军将军、临川王萧绩和梁武帝的第四子、仁威将军、南康王萧宏的记室,掌文书;继又兼任梁武帝长子、昭明太子萧统的东宫通事舍人,管章奏;再迁步兵校尉,执掌宫廷卫戍。作为幕僚、侍从人员,刘勰的渊博学养一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当时门阀森严的环境中,他仍然只能是一介“位卑多诮”的“文士”。《梁书?刘勰传》载,“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曾“有文集行于世”。今虽已散失,但仍有《灭惑论》、《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等文。可以想见,刘勰虽身在王府衙署,但仍力图“达于政事,匡世济民”。后高僧僧祐逝世后,再入定林寺,协助慧震沙门撰经。 ⒋燔发出家。从奉敕再入定林寺到“未期而卒”,历时约10余年。定林寺的经藏,本已由僧祐和刘勰编定完毕,惟此后二十余年间,僧祐又收集了许多经卷,而未及整理,梁武帝至为关注。刘勰奉敕再入定林寺撰经。僧祐74岁园寂,刘勰“于寺变服”,“改名慧地”,叶落归根。不到一年,刘勰去世。 漫长的岁月,执著的追求,未能使刘勰实现“纬军国”、“任栋梁”的政治抱负,却使他表现出了足以“为世楷式”的人品和文品,留下了光耀千秋的文化遗产。今之研究者誉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文学思想家、文章学家、写作理论家”等等,乃至“中华传统文化大师”,这些称誉对于刘勰来说都是当之无

登高读书笔记

颠覆式创新: 1.原有体系之内的是常识,体系边界之外的是见识。见识比常识重要。(勿做井底之蛙。) 2.寻找这个时代的异端,才有可能突破我们固有的视线,看到另外一个世界。(现在的非 主流,有可能是将来的主流。) 3.努力验证这个时代的生存结构和思维模式。(升级打补丁与更换操作系统的区别,是体 系内与体系外的区别) 4.对小公司而言,当你向大公司挑战的时候,永远不要从正面发起挑战,不要做与大公 司同样的事情。(侧面突袭,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另辟蹊径,曲线救国) 5.当技术进步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时候,思维便需要转换一下,从技术进步转到产品功 能进步。(大公司要主动回到低端,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突破)大公司总是追求收入利润和速 度的增加,所以喜欢集中资源做大项目,寻找高毛利率,反而舱室小机会所引发的大机会。 可是,很多小机会恰恰是破坏性创新。这就是“大公司回不去的低端”。 6.与其更好,不如不同。(不走寻常路) 7.所有的忙碌都是为了躲避思考。不要用战术的勤奋隐藏战略的懒惰。 8.破坏性创新的两条路径:不同产品+不同市场 9.大道至简。产品至简(从麻烦到方便,从复杂到简洁)+成本至简(从贵到便宜,从收 费到免费)。 10.非主流才是未来。颠覆性竞争都来自于边缘而非中心(来自边缘地区不太好的市场, 来自边缘产品,新角度产品,信特性产品) 11.创新永远都有机会。 12.创新途径:a选择边缘市场b改变成本结构c改变性能属性d改变组织架构(团队扁 平化,减少沟通流程) 单点极致。今天这个时代,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能改变世界。只要你做得足够深。(深度垂 直) 以点带面。(火车头理论) 13.生存结构决定了思维模式,思维模式产生了遮蔽效应。所以人们很难从自己既定的思 维方式中走出来。最重要的是在你所研究的问题前面那个理论中,找到它的逻辑破绽。只要 你能够弥补此前逻辑模型上的破绽,你就已经建立了新的模型。 14.企业的遮蔽区有两个,一个是科学管理,一个是利润最大化。(恰恰是最正确的东西, 在时代变化时候成为了最大的障碍。) 客户是最大的盲区,“增长”是失败的本源。(利润盲区)。受制于客户(客户现在不需要, 便不生产,客户没有进入未来,致使你也就没有进入未来) (敢于舍弃和冒风险试错。)进入一个新的市场,应该重新从低端杀入。 15.突破路径依赖。 16.熵增定律。(组织熵增即内耗)。破局----从封闭到开发:合作。联合。互换。a自我 革命b内部拆分,设独立机构。c.内部竞争d,并购(非收购)或投资 精益创业方法论: 1.创业的本质:为用户创造价值,同时自身获取一部分价值。 创业的关键点:a找准用户的痛点。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b解决方案。如何 提供一个解决方案。 2.精益创业思维:基本参数不可度量,未来不可预测,用户痛点和解决方案极高的不确 定性。所以需要不断迭代和积累认知,从而去逼近真实的用户痛点和有效的解决方案。(闭门 造车出门不合辙) 3.精益创业五项基本原则: a用户导向原则,围绕用户展开。

《文心雕龙》知音篇讲课稿

《文心雕龙》知音篇讲课稿 卢兰 说起知音,大家会联想到离我们最近的《知音》杂志,还有耳熟能详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关于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在《吕氏春秋》卷十四《孝行览·本味》有记载,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当伯牙鼓琴“志在太山”时,钟子期说:“巍巍乎若太山。”而当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又说:“汤汤乎若流水。”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在子期的墓前将琴摔断,并且发誓终身不再鼓琴,因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人足以让他为之鼓琴。(正所谓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知音一词在这里可以解释为通晓音律的人,而后来引申为知己、知心朋友。《知音》杂志就是取他的这个引申义。 《文心雕龙》的知音篇是刘勰的鉴赏论和批评论,反映的是刘勰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理论思想。这里的“知音”就是要在文学鉴赏中做知音。“知”可理解为一个动作,既是鉴赏的行为,而“音”则为鉴赏的对象。因而知音即可以是文学鉴赏的活动,即对文学作品正确评价的过程;也可以是鉴赏的主体,即努力做对作品能深刻理解、正确评价的人。 整个知音篇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是知音之难;其次是知音之方;最后是知音之乐。 在《知音》篇开篇中,刘勰就写到:“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知音多么困难啊!音确实难以理解,知音确实难以碰到,碰到知音,千年中只有一次吧。)一句感叹句引出了知音的难处。 那么知音难在何处呢? 作者刘勰主要从知的主体所存在的心理障碍;知的对象的客观因素;知的主体本身的性格差异三方面分别来探究知音之难。 首次从知的主体(鉴赏者、批评者)所存在的心理障碍(困扰),或者时常犯的毛病来看主要有:(一)贵古贱今;(二)崇己抑人;(三)信伪迷真。 接下来作者就开始一一阐述自己的观点: 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从古以来的知音,多数看轻同代人而怀念古代人),思古贱同也就是贵古贱今。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这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心雕龙》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1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其结构经过精心安排而布局严整,其理论观点之间讲究次序而回环照应、互相补充而逻辑严密,形成一个完整、精密的系统。在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上,具有如此完整、系统而庞大的理论体系的著作,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序志》有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就《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而言,乃是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以纬书为参考、以《离骚》为变体,从而体现出刘勰论文的基本观点;二是就文章写作而言,“为文”的根本问题,也都包含其中了。这五篇可以说是刘勰文章的枢纽。文章以“原道”开篇,把文章的由来和道家的“道”关联起来。刘勰对文学现象所作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不仅在六朝文士之上,而且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难得一见的。他所作的这种思考不仅是“明其本然”的问题,而且象征着文艺观念的真正自觉,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刘勰虽然运用了道教这一“道”的思想,但是在之前,刘勰曾批判道教著作。在刘勰看来无论道家、佛家还是儒家,其立教固然有异,但是他们的终极追求都是一样的。《原道》开篇而谓:“文之为德也,大亦!”这既是《原道》的开篇语,更是《文心雕龙》的开卷语。它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看上去至为平易,但是实际上,这是对整个“文”的概括,他向人们展示了文学在当时的历史地位,承认“文”的巨大作用,这也为他后面的文章打好了基础。也只有在这时,探讨“为文之用心”才成为一件重要的事实。刘勰在《宗经》里抓住了文章写作的根本道理,就是文章要表现人的心灵和性情的美。

汉书艺文志读书笔记

《漢書?藝文志》讀書筆記 漢初劉向、劉歆父子和步兵校尉任宏、太史令尹咸、侍醫李柱國奉詔考訂群書、總教典籍,著成《別錄》、《七略》之書。此二書是中國歷史上真正的目錄學專著,以此為范,開啟了我國源遠流長的目錄編撰史。可惜二書至中唐之時已不存於世,而東漢班固因襲向歆父子之書略加修改增刪成《漢書?藝文志》福澤於今,是我們瞭解先秦兩漢學術文化狀況及其源流的最重要典籍之一,在“辯章學術、考鏡源流”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關於《漢志》中《易》的地位 在《漢志》中,《易》類典籍居各類之首,且在评论各家著作的时候,《周易》经传也經常被作为评判学派思想的依据,《易》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易》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六藝略?大序》中作者言: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袁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也;《書》以廣聽,知之術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日“《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終始也。 以仁、義、禮、智、信五常與《詩》《書》《禮》《樂》《春秋》這五經相配,認為五經像五常一樣,相須而備,更迭用事,而“《易》為之原”,可配天地。對《易經》的重視,形成了《漢志》甚至中國文化史上頗具特色的以《易》論文,以《易》闡釋學說來源及其特徵的現象。如在《書》類的小序中,班固引《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顏師古注:上擊之辭也),來說明《書》的來源;《禮》類小序中引《易》曰:“有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儀有所錯”(顏師古注:《序卦》之辭也),來闡釋“禮”的實質;《樂》類小序引《易》曰:“先王做樂崇德,殷鑒之上帝,以享祖考”(顏師古注:《豫卦》象辭也),亦以說明樂的淵源。 《易》成為向、歆父子乃至班固著书立说的理论依据和探讨各种问题的指导思想,這樣的觀念對後人產生了及其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之於文學,劉氏父子和班固對《易》所傳達的哲學意識和文化精神的信仰甚至對於我們民族性格的塑造和形成都產生了重要的作用。當然,這種信仰絕對不始於劉向、劉歆或者班固,但反映于他們的著述中,又確實強化了這種意識。 二、從《書》類文獻目錄看兩漢今古文之爭 在《書》類典籍中我們看到了《尚書古文經》和《經》這樣的區別,這裡所謂的《古文經》即《小序》中所言從孔子宅壁中所得的“皆古字”之書。(同時被發現的還有《禮記》、《論語》、《孝經》。)而“《經》二十九卷”,蓋指當時伏生所傳,後來被立於學官的今文《尚書》。 在《易》類書錄下未見“今古文”之別,單著“《易經》十二篇”,其原因已見於《易小序》,蓋因劉向已以施、孟、梁丘三家本和中《古文易經》、費氏本互教,原書異文既然已經定奪,所以原書就不再著錄。而在《書》類之下,今古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

《文心雕龙》读后感3篇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以下是为大家的关于这本书的,欢迎大家阅读! 从这一篇开始,刘勰《文心雕龙》的整个体系建构进入第二部分“文体论”,至《书记第二十五》共计二十篇,每篇大致论述一种或者两种文体。根据时人“文”“笔”之分,《明诗》至《谐隐》十篇更倾向于押韵之“文”,《史传》至《书记》十篇则为不押韵之“笔”。 文章的行文思路正如《序志》所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即介绍文体一般着眼于四个方面,论述源流,解释名称与含义,选定和评论部分作家作品,指出这一文体的写作规律和基本要求。《明诗》正是遵循以上四方面,从开篇至“有符焉尔”属于“释名以章义”,解释诗的含义;从“人禀七情”至“此近世之所竞也”论述诗 __于发展,为“原始以表末”,而提到历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的则属于“选文以定篇”;从“铺观列代”至文末,指出四言诗“正体”,五言为“流调”,风格为“雅润清丽”,便是“敷理以举统”。 读至“敷理以举统”部分,我对刘勰以“四言正体”“五言流调”的文学观有些疑问,毕竟当时作者所处时代,四言诗已经开始衰落,而五言诗大行其道,这样的观点看来有些保守。但仔细想来,刘勰的这一观念实则与《宗经》中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从刘勰《明诗》

篇所要阐明诗的范围来看,这里的“诗”不包括乐府诗,因为《文心雕龙》中另有《乐府》篇加以讨论。至于诗骚,也有专篇论述,像论述《诗经》的《宗经》,故着墨不多,也可不算作其中。 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汉代两晋南北朝的四言诗和五言诗。所以,刘勰把四言诗视作“正体”,称五言为“流调”,实为“宗经”,并且符合时代的观念,而并非贬低之意。《诗经》中的诗歌以四言为主,宗经之人,当然要以此为正体。然而当他“铺观列代”,考察后起诗人极力所推重的绝大多数仍然是属写作五言的人时,为了顺应时代,又要坚持《文心雕龙》理论上的完整性,所以作出此论以示协调。 进一步来说,刘勰这种观念的产生,也与两汉的学术背景有关。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开始确立,官方把《诗经》列为五经之一,还专门设立五经博士负责传授,《诗经》地位之高堪称“正体”。并且即使不被视为一种纯粹的文学作品集,《诗经》依然是后世一切文学的源头,正如《宗经》中所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后世诗赋类韵文都是从《诗经》中发展出来的,因此称之为“正体”。 在苏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文心雕龙》一书,不禁感慨万千。 据说作者之所以写下《文心雕龙》还有一段趣事:有一天刘勰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手捧丹漆礼器,跟着孔子南行……伟大的先圣竟然垂梦于他,刘勰觉得自己应该有所作为!刘勰最先想到的是要阐明圣人的思想,莫如替经典作注解了,可是过去马融、郑玄等学者已把圣人的思想阐发得够明白了,他就算有深入的见解,也未必能自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当我开始阅读《中国古代文学》时,重新拾起了字典。太多的生僻字,还好没有放弃!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第一编先秦文学 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我国产生了最初的文字——甲骨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中秋中叶的305篇诗歌。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出自《吕氏春秋古乐》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出自《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出自《礼记效特性》 《诗经》婚恋诗的基本内容: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表现恋爱的曲折,写夫妇间深挚情爱,弃妇诗。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出自《关雎》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尚书》,它以记言为主。《逸周书》,本命《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 《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它敷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33篇。 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1、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 2、战国时期,有《孟子》和《庄子》。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的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它们议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第二编秦汉文学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纂的。秦代散文,多出于李斯。 学到了一个知识点,“互见法”。

读书笔记3篇

脱发患者的注意事项。 饮食中注意选择有益于生发的食物: (1)宜补充植物蛋白,多食大豆、黑芝麻、玉米等食品。 (2)宜补充铁质,多食黄豆、黑豆、蛋类、禽类、带鱼、虾、熟花生、菠菜、鲤鱼、香蕉、 胡 萝卜、马铃薯等。 (3)宜食含碘高的食物。 (4)宜多食碱性物质,如新鲜蔬菜、水果。 (5)宜多食维生素e丰富的食物,如芹菜、苋菜、菠菜、枸杞菜、芥菜、金针菜、黑芝麻 等 (6)宜多吃含粘蛋白的骨胶质多的食物,如牛骨汤、排骨汤等。 饮食中避免和忌食下列食物: (1)烟、酒及辛辣刺激食物,如葱、蒜、韭菜、姜、花椒、辣椒、桂皮等。 (2)忌油腻、燥热食物(肥肉、油炸食品)。 (3)忌过食糖和脂肪丰富的食物,如肝类、肉类、洋葱等酸性食物。 中国诗论的滥觞和“诗言志”说的提出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编辑部邮箱 , 1991年05期 [给本刊投稿] 【作者】漆绪邦; 【摘要】 <正> 中国诗论的滥觞当诗歌在原始社会中产生以后,在相当漫长的岁月 中,诗歌在先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实际上产生着功利的和娱乐的作用,但对诗歌的由 来、它的性质、它的功用等问题,在先民的意识中始终是极朦胧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后来, 歌乐在原始宗教的祝祷仪式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了先民精神的主要依托,成了原始社会的 重要社会形态,这才有了关于歌乐的来历、功用的最初思考。但是,就和先民把一切自然的、 社会的存在的根源都归结为更多还原 【关键词】原始社会;左传;士大夫;春秋时期;汉书·艺文志;贵族政治;孔 颖达;诸侯国;礼乐制度;子产; 释“诗言志”——兼论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 ? ? 陈伯海 全国范围推荐 ? pdf下载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 ? 【栏目名称】七论文摘要【语种】中文; ? 【页码】181-182 【正文快照】释“诗言志”—兼论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陈 伯海朱自清《诗言志辨》称“诗言志”为中国诗学的“开山的纲领”。要把握中国诗学的精 神原质,须回归到这个“开山的纲领”上来。“志”乃诗之生命本根,它兼有心所蕴集和心 之所向两重涵义,其确切的解说就是“怀抱”。由远古时期与巫术、宗教活动相联系的人们的 群体祝咒意向,演化为礼乐文明制度确立后与政教、人伦规范相关联的志向和怀抱,是“志” 在古代诗学传统中的定型。而这一怀抱的具体内涵,又由早期诗人的用讽、颂以“明乎得失 之迹”,演变为后世作者的重在抒写“一己穷通出处”和“情寄八方之表”,其间分别打上诗、 骚、庄的不同思想烙印,从而使“诗言志”的命题变得更富于弹性,乃 <正> 序言“诗言志”,作为中国古典诗学“开山的纲领”,光被千载,影响深远。 这个“纲领”何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固然与儒家崇古的文学史观和尚用的文艺社会思想的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800字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800字 《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文心雕龙》全书五十篇,其结构经过精心安排而布局严整,其理论观点之间讲究次序而回环照应、互相补充而逻辑严密,形成一个完整、精密的系统。在中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史上,具有如此完整、系统而庞大的理论体系的著作,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序志》有云:“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段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就《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而言,乃是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以纬书为参考、以《离骚》为变体,从而体现出刘勰论文的基本观点;二是就文章写作而言,“为文”的根本问题,也都包含其中了。这五篇可以说是刘勰文章的枢纽。 文章以“原道”开篇,把文章的由来和道家的“道”关联起来。刘勰对文学现象所作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不仅在六朝文士之上,而且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难得一见的。他所作的这种思考不仅是“明其本然”的问题,而且象征着文艺观念的真正自觉,而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刘勰虽然运用了道教这一“道”的思想,但是在之前,刘勰曾批判道教著作。在刘勰看来无论道家、佛家还是儒家,其立教固然有异,但

是他们的终极追求都是一样的。 《原道》开篇而谓:“文之为德也,大亦!”这既是《原道》的开篇语,更是《文心雕龙》的开卷语。它陈述了这样一个事实;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看上去至为平易,但是实际上,这是对整个“文”的概括,他向人们展示了文学在当时的历史地位,承认“文”的巨大作用,这也为他后面的文章打好了基础。也只有在这时,探讨“为文之用心”才成为一件重要的事实。 刘勰在《宗经》里抓住了文章写作的根本道理,就是文章要表现人的心灵和性情的美。从而刘勰得出了文章写作的原则和规律,他说:“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轨,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儿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可以说这里的六义就是文章写作的具体化。

[读后感]鲁滨孙漂流记读书笔记15篇

[读后感]鲁滨孙漂流记读书笔记15篇 鲁滨孙漂流记读书笔记 鲁滨孙漂流记读书笔记(一): 透过阅读第六章鲁滨逊的日记,能够看出他是一个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拥有智慧的聪明人。主要表此刻: 1、他未雨绸缪地、竭尽己能地将失事大船上的东西尽可能多的转移到岸上,相信它们必有用武之地; 2、他每一天安排好自我的工作,或挖洞,或造围墙,或搬运东西,或四处巡查,或觅食,不论做什么,只要不呆坐等死,就证明他活着还有好处; 3、当意外(地震、塌方等)降临时,他没有被击垮,没有沮丧,而是选取用心乐观地应对,分析当前形势,以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他看的往往长远长久,而不是只盯着眼前既得利益,这为他长时光生活荒岛奠定了物质基础; 4、为了缓解自我独身生活荒岛的孤寂,他利用从大船上“拯救”下来的纸笔和墨水,开始记录自我的生活点滴。不仅仅能够弄清楚自我的每日行为,也是倾吐心声,排解孤寂的好办法。更重要的是,“日记”这种小说中的“文中之文”让读者感觉更真实可信,被深深地吸引其中。(我就是其中之一,好几次看这本书看到午夜。) 鲁滨逊这种身处绝境不悲观(乐观)、不放下(坚持)的态度与行为令人钦佩! 鲁滨孙漂流记读书笔记(二): 《鲁滨逊漂流记》的第二章,以细致的笔墨描绘了鲁滨逊私自离家开始远航生活的敬礼。起初他没有意识到大海的狂暴和即将降临的危险。在他经历过暴风雨的袭击,又被海盗掳为奴隶,后历尽千难万险逃脱,并被仁慈公正的船长搭救,最终带着与船长交易得到的二百二十西班牙银币,踏上了巴西海岸。 在经历磨难时,鲁滨逊常会想起父母对他的劝诫与哀求,为自我的所作所为后悔。可当一脱离险境,他内心狂热的冒险因子萌动,便又奋不顾身地投入他向往的远洋生活。人真是奇怪的动物,反复无常,这点在鲁滨逊最初的航海经历中体现得尤为显著。由此想到,如今的不少人,也常做下一些领父母悲哀头痛、令他人无可奈何的傻事、蠢事,过后却又不吸取教训。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可现实生活中,常常是“吃几堑”,还不“长一智”,可悲哪! 其中,鲁滨逊与小黑奴佐立出于玩乐射杀狮子的行为令我寒心。在人类面前,动物永远都是弱者。人类肆无忌惮地伤害大自然生物,终有一天会遭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呼吁人类停止因利益而起的杀戮! 鲁滨孙漂流记读书笔记(三): 书的第七章讲的是鲁滨逊找到了治疗肉体和精神两重疾病的良药后,开始创造并安排崭新的生活了,用心应对一切困境,努力建设自我生活的“家园”。他慢慢称自我的海边住宅为“家”了,这说明他已放松情绪,平和心态,去适应荒岛生活,并试着去享受自我双手创造的新生活。虽然制造工具,改善生活条件的过程是艰难复杂的,但是鲁滨逊的简单心态决定着他的工作、生活都愉快了许多。 试想,如果自我遇到鲁滨逊的境况,那该是多么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反思自我,其实是个不太擅长生活的人。虽然做家务做得也不错,但是一些生活常识性知识却匮乏得可怜,就像温室的花朵一样,走到阳光下,走到旷野中,便可能会经受不住环境的变化而没有精神、枯萎死去。也想提醒这天的孩子和父母,多让孩子和自我走到阳光下,呼吸自由新鲜的空气;走到旷野中,去亲近自然,亲近生活,做个会生活也善于生活的人! 鲁滨孙漂流记读书笔记(四): 读过上一章,明白了鲁滨逊真是命运多舛,不但海上遇难,流落荒岛,缺吃少穿,孤苦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原道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原道读后感【导语】以下是大为大家的关于《文心雕龙》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初知道刘勰,是因了他的那句话,“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写出我心中所想,只是觉得这些真是妙不可言的东西,没怎么就给他说出来了,然后就开始想了解他,就买了这《本文心雕龙》,今日决定研究国学,才开始认真去了解他,学习他。 至今,刘勰的去世,将尽15个世纪,但他的名字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陌生,比起他当年的身世,甚至还显赫些。这不是偶然的,他在文学批评史上,建树了一套有系统的理论,这套理论在历史上放出了异彩,有很大的贡献,即使到今天,还同样具有现实意义。在此,主要阐述他在文学理论上提出的问题之一:他的宇宙观点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文心雕龙》前三章强调儒学是文学的根底,这是因为刘勰的崇儒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从刘勰的生活时代看,在刘勰之前,从两汉以来,出现了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如桓谭、尹敏、王充、张衡等。与刘勰同时,刘孝标的《辨命论》,范缜的《神灭论》,也是进步的作品。刘勰显然受了他们的影响。另外,他在写《文》的时候,

正是佛学盛行之际,他早年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长期研读过佛书,而之后他却宁愿打着儒家旗号来达到使自己的作品为后世所重的目的,这正是儒家入世的传统心态。可见,他在关于文学的一般论述上,他的宇宙观虽然是唯心的,但文学观却是合于唯物的。 在《原道》中,刘勰认为美并不始于人为美,在人为美之外,先有客观的自然之美存在。他在本篇内明确的指出:孔夫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写天地之辉光,晓民生之耳目矣”。这就是刘勰的文学观所以合于唯物论的基本立足点。再者,他不把代表客观本体的道,看成是无知无识的器,却把他看成是有心之物。因而所谓“道之文”,就是这个有心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合于自然之美的人文,就以合于天地神明之心而可贵。归根到底,就不可不把刘勰的宇宙观归于唯心主义了。但是,又 __刘勰是一个成熟的客观唯心主义者,因其从客观美得观点出发,正确地回答了文学上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在《明诗》里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在《诠赋》里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在《物色》里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都提出了客观的物,为创作对象,认为文学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此外,刘勰又不主张自然主义的模化外物,认为感物写形,是带有主观爱憎的。因为“情以物迁,词以情发”,所以进一步说:“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睹,故词必巧丽”。这就不仅合于唯物论,而且带着辩证的观点。

文心雕龙读书笔记

《文心雕龙·比兴》读书笔记 世承班王丽婷《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着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着。我在初读《文心雕龙·比兴》时,觉得它像是一盘难以下咽的野菜,刘勰的文学理论思想真是博大而精深,让我困惑不已。但是心慢慢静下来后,细细品味,联系古往今来的诗词,却也对《文心雕龙·比兴》有自己的一些小认识。 刘勰认为“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意思说比是比附,是按照事物的相似处来说明事理;兴即兴起,是根据事物的隐微处来寄托感情。起初我也理解的不是很通透,但是想到以前学过的诗词中也有类似的比兴用法,我就慢慢明白了。正如《关雎》开头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在水中的陆地上“关关”鸣叫的水鸟,情意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的相处非常相似,写水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酝酿气氛。接着就进入正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又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的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的茂盛的桑树写照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第四章紧承上节,开头就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自然降临到了她的头上。三、四章用起兴的诗句,以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借此抒发女主人公对丈夫喜新厌旧行为的怨愤。最后一章中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比喻自己的不幸无边无涯。“隰”是随处可见的低湿之地,“淇”则是女主人公与氓婚前幽会和结婚时及被弃后所必经的河流,用来作比,非常恰切而更见深意。这样既激发读者的联想,又增强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了。 所以说在《诗经》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是较为普遍的。其不仅形式富于变化,手法灵活自如,便于诗人抒情达意,而且为作品本身增添了一种含蓄委婉之美,既大大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也丰富了它们的意蕴,使其具有悠长的韵味,让人回味,让人沉思。 其实在写作中采用比兴手法的作品后代有很多,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人不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

明诗 《文心雕龙》读后感600字

明诗《文心雕龙》读后感6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明诗《文心雕龙》读后感6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明诗——《文心雕龙》读后感600字: 文:文驰;通过仔细的阅读会发现,刘勰这篇文章的主要论述对象是《诗经》中的“正体”四言诗和发展历程比较缓慢的五言诗,而没有涉及楚辞(仅一笔带过)、乐府、民谣等其他诗体。我们今天虽将乐府视为古诗之一种,但在古人的概念中,乐府是歌,非诗。 首先,作者继承了“诗言志,歌咏言”的传统对诗歌作用的定义。认为诗歌是抒发性情的通道,而《诗经》作为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规范了或者说划定了思想感情的范围,这个范围的进入标准就是以“思无邪”作为参照,也就是无邪之思才是诗歌所要呈现或者应该表达的内容。“诗者,持也”,持在这里有“端正,使之规范”的引申意义,那么就并不是任由思想感情的随意放纵,而是要扶正、端正人们的思想感情,这才是符合诗歌的含义的。但是今天我们从《诗经》三百零五篇作品看来,孔子对“无邪”的定义范围甚宽,一切正常的真实的人类情感都是无邪的。 然后作者回顾了历代的诗歌作品,并进行了个人的挑选和点评。这大段类似于诗歌文学史纲的概括和提炼虽然带有明显的个人的主观选择,但也为后人进行梳理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同时作者在不断的例举中反复对“诗言志”和“思无邪”进行

佐证,繁举的大量事例中无不是围绕着思想感情或者说人之七情与诗歌之间、内容与形式上要求对等的论述。 在最后的总结里,刘勰对四言诗和五言诗进行了定调:“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这是和刘勰本人的中心思想相一致的,认为每种文体的形式基本固定,能使相对应的内容最完美的呈现出来。那么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形式去表达,这就要凭借个人才能来根据想要表达的内容去选择最合适的文体形式。即所谓“华实异用,唯才所安。”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陶渊明与谢灵运,作为魏晋时期杰出的两位诗人,都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都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所以经常被拿来作比较。例如有人想要研究唐代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就不得不牵扯到这二位,一个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一个是中国山水诗奠基人,却代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前者上承先秦古风,古朴自然,后者开一代诗风先河,声色华丽。 陶渊明与谢灵运最直接的联系就是生活的年代相近。晋宋易代,政局混乱,社会动荡。陶谢二人年少之时均是身怀满腔豪情出仕做官,期盼着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但是最终均是由于文人意气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落得个退隐田舍纵情山水的结局。但是偏偏一只竹竿偶尔的涂涂抹抹,最后却留下了千古绝句余音绕梁。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各朝各代都少不了这样的人,不知道这到底是中国文人的幸还是不幸。 陶谢二人除生活年代之外,其他都差距甚大。 首先是出身不同。出身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出身直接决定着一个人最初时的家庭环境,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和价值观念,这四者相互作用,潜移默化之间就完成了人格的确立,从而影响一生的发展。尤其是魏晋时期,完全由世家大族掌握政治话语权。可以这么说,陶谢二人之间所有的差别都是由出身在一开始就决定的。陶渊明的身世比较复杂。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的官职还要低一些,且很早就去世了。在魏晋那个格外重视门阀的时代,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提并论,但是又不同于寒门。况且陶侃本是寒微出身,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的乱臣贼子。可以想见,陶渊明当时在政治上的出境时十分尴尬的。陶渊明是在农村度过他的少年时代的,由于家庭的限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几乎是靠自学。在农村长大,又是自学成才,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诗歌古朴自然的原因之一。少年时期的农村生活深深地影响了陶渊明,于是在多次出仕辞官,辞官出仕心力交瘁之后,他毅然决然的隐居田舍,躬耕陇亩。谢灵运绝对是天之骄子,他出身于当时的士族大地主谢家,家族世代局高位。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足可见当时的谢家是如何的名满天下。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谢灵运自然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再加上自己天赋奇高,才华横溢,得到众多人士的赏识,少年得意,难免心气奇高,恃才傲物。所以当宋初刘裕打压士族,他由公爵降为侯爵,难免使他心怀愤恨不满。“少帝即位,权在大臣,灵运构扇异同,非毁执政。”所以他无论是在任还是隐居,总是纵情山水,肆意遨游。一是以此对抗当局,发泄不满,同时也是在青山秀水间寻求心灵的慰藉。这也是中国文人惯用的举止。 然后就是诗歌内容的不同。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他的田园诗有的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他将“自然“提升到美的极致。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观雨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无一不是美妙的诗歌。陶渊明的创举还在于,他不仅写出了田园乐,而且还以其自身的亲身经历写了田园苦。他的有些田园诗就是写自己穷困和农村的凋敝。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他的山水诗大部分是在任永嘉太守以后所有。这些诗,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绘了永嘉,会稽等地的秀美的山水景色。 还有就是诗歌风格的不同。陶渊明的诗歌风格是古朴自然,不加修饰。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做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在这两种思想的指导之下,自然写出来的诗歌自然清新。其次这也和陶渊明的写作目的有关系。隐居后的陶渊明写诗主要是用以自娱。由自娱出发,所以形成了其亲切真实,坦白诚恳,不带有功力性质的“自然”诗歌。虽然陶诗形式上朴实无华,但是由于其真诚,所以无须饰以华丽,而且由于诗人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字启迪文字文字震撼灵魂 ——读《文心雕龙》有感时光流逝,开学马上就要研二了。回首这一年学习状况,按照导师的要求,在所有读过的书中,印象最深的要数刘勰的《文心雕龙》了。它不仅是南朝也是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为重要的著作,它那博大精神的理论思想,系统周密的内容结构,工采精巧的骈文语言,贯通古籍的文化底蕴,令人回味无穷。它对后世文学理论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可以作为中国文学史和文艺理论研究的史料,而且作为如此重要的一部文献,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研究。 刘勰是齐梁时代的一位卓越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系完整、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有着颇多创见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刘勰的思想受佛教濡染很深。如《明道》、《征圣》、《宗经》里面多有涉及儒家思想,杨明照曾说到他的思想可以概括为“既业于儒,又染于佛”。整本书又有着“文之枢纽”与“大易之数”的构想。从最后一篇《序志》可以看出,《文心雕龙》共50篇。该书可以分为四部分:其一是“文之枢纽”,主要谈本源,由《原道》至《变骚》等五篇组成;其二是“论文叙笔”,主要谈文体,由《明诗》至《书记》等二十篇组成;其三是“剖析情采”,主要谈创作,由“神思”至《总术》等十九篇组成;其四是“崇替”、“褒贬”主要谈文学批评,由《时序》至《序志》等六篇组成。这就是《文心雕龙》整本书的庞大体系结构。 关于书名,《序志篇》解释道:“夫‘文心’者,……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这本书是耗尽作者一生心血的文学作品,此书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研究作家把文章写得精细优美的艺术匠心和创作方法,这也就是我们学习文艺学专业的目的和意义。 关于文学的本源,首先提到了文学的本质属性,作者在《原道》中开宗明义:“文之为德也大矣,……此盖道之文也。”接着《征圣》、《宗经》等篇目又论述了各体文学的根源,《时序》还论述了世情对文学的习染,《通变》说到了文学的继承与革新。这些都是刘勰在此书中的重要观点,下了如“故知文变染乎世情,……虽百世可知也”等这样的命题。 关于文学的文体,在刘勰心中,文学作品的范围很广泛,把经、史、子、集各方面作品都纳入进来了。他用了二十篇来阐述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分文“文”和“笔”两大类。对于每种文体,刘勰都从四方面考虑即《序志》中的“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意思是要推究各种文体的根源与流变,解释其名称,彰显其名义,选择代表性篇章,阐述其体质特征,规格要求,要领方法,力图在理论上形成系统。分别对诗歌、楚辞、汉赋加以重点论述。 关于文学创作,这部分历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或许这部分就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在这部分,就作家、文章等角度而言,论述了作家的想象思维如《神思》篇:“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神与物游。”论作家的情感投入,如《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采》篇:“昔诗人什篇,……此为情而造文也。”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刘勰认为作家写出来的作品必须具有真实的动人的情感,光在形式上大做文章是难以感染人的。刘勰还论述到了作家的个性风格,认为作家创作个性的形成有四个因素:才、气、学、习。如《体性》:“然才有庸俊,……其异如面。”还论及了文章的写作步骤,在《熔裁》篇提出了“三准”的说法,论文章的表达方式如《征圣》篇:“或简言以达旨,……或隐义以藏用。”除此之外,刘勰还论及了文章的修辞方法,具体体现在《夸饰》、《比兴》等篇目中。 关于文学批评部分,刘勰的观点是比较新锐,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论及了文学批评的意义、方法、标准、文学批评家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如《知音》篇:“是以将阅文情,……六观宫商。”等语句。 虽然,《文心雕龙》也有其局限性,但它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最有价值的文学批评著作,仔细研读这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我们进行创作,这部经典作品也就会永放光芒。

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

文心雕龙神思读后感 篇一:《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字启迪文字文字震撼灵魂——读《文心雕龙》有感时光流逝,开学马上就要研二了。回首这一年学习状况,按照导师的要求,在所有读过的书中,印象最深的要数刘勰的《文心雕龙》了。它不仅是南朝也是整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为重要的著作,它那博大精神的理论思想,系统周密的内容结构,工采精巧的骈文语言,贯通古籍的文化底蕴,令人回味无穷。它对后世文学理论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可以作为中国文学史和文艺理论研究的史料,而且作为如此重要的一部文献,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研究。刘勰是齐梁时代的一位卓越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系完整、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有着颇多创见的文学理论批评专著。刘勰的思想受佛教濡染很深。如《明道》、《征圣》、《宗经》里面多有涉及儒家思想,杨明照曾说到他的思想可以概括为“既业于儒,又染于佛”。整本书又有着“文之枢纽”与“大易之数”的构想。从最后一篇《序志》可以看出,《文心雕龙》共50篇。该书可以分为四部分:其一是“文之枢纽”,主要谈本源,由《原道》至《变骚》等五篇组成;其二是“论文叙笔”,主要谈文体,由《明诗》至《书记》等二十篇组成;其三是“剖析情采”,主要谈创作,由“神思”至《总术》等十九篇组成;其四是“崇替”、“褒贬”主要谈文学批评,由《时序》至《序志》

等六篇组成。这就是《文心雕龙》整本书的庞大体系结构。关于书名,《序志篇》解释道:“夫‘文心’者,??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这本书是耗尽作者一生心血的文学作品,此书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研究作家把写得精细优美的艺术匠心和创作方法,这也就是我们学习文艺学专业的目的和意义。关于文学的本源,首先提到了文学的本质属性,作者在《原道》中开宗明义:“文之为德也大矣,??此盖道之文也。”接着《征圣》、《宗经》等篇目又论述了各体文学的根源,《时序》还论述了世情对文学的习染,《通变》说到了文学的继承与革新。这些都是刘勰在此书中的重要观点,下了如“故知文变染乎世情,??虽百世可知也”等这样的命题。关于文学的文体,在刘勰心中,文学作品的范围很广泛,把经、史、子、集各方面作品都纳入进来了。他用了二十篇来阐述各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分文“文”和“笔”两大类。对于每种文体,刘勰都从四方面考虑即《序志》中的“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意思是要推究各种文体的根源与流变,解释其名称,彰显其名义,选择代表性篇章,阐述其体质特征,规格要求,要领方法,力图在理论上形成系统。分别对诗歌、楚辞、汉赋加以重点论述。关于文学创作,这部分历来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或许这部分就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在这部分,就作家、等角度而言,论述了作家的想象思维如《神思》篇:“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神与物游。”论作家的情感投入,如《神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