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疼痛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疼痛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草稿样式

(外三科)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标准】

1 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 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4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趾背伸肌力减弱。

5 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7 注意与一些引起腰腿痛的疾病如椎管狭窄及脊柱肿瘤等相鉴别。

【入院指征】

1.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2.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和加强试验阳性;

3.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检查项目】

1.专科检查: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常规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三分类;

ABO血型鉴定;

RH血型鉴定;

尿液分析;

大便常规;

肝功能常规;

肾功能常规;

血电解质常规;

凝血常规;

心电图;

胸片;

输血前五项检查;

血糖。

【治疗原则】

1整脊治疗:可采用调曲整脊系统手法以及四维牵引。

2 卧床1~2周,骨盆牵引治疗,2次/日,每次30分钟,每次牵引重量120-160牛。

3 药物治疗:

3.1 气滞血瘀型

症状: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治法:行气活血,舒筋止痛。

例方:舒筋活血汤。

3.2 寒湿型。

症状:腰腿疼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或濡缓。

治法:祛寒除湿,宣痹止痛。

例方:蠲痹汤。

3.3 湿热型

症状:腰腿疼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病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除湿,通痹止痛。

例方:木防己汤。

3.4 肝肾亏损型

症状:腰膝酸痛,发凉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痛处喜按,得温则舒,面色 白,少气懒言,或有阳萎、早泄,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益肝补肾,除痹止痛。

例方:补肾壮筋汤。

3.5 肝肾阴虚型

症状:腰腿酸痛,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

例方:左归饮。

4 其他治疗

4.1 银质针、针灸、火罐疗法:可选用肾俞、夹脊、环跳、委中、承山、阿是穴等。

4.2 中成药:可选用壮腰健肾丸、云南白药、小活络丸、大活络丹等。

4.3 外敷药:可选用五马膏、麝香风湿止痛膏等。

4.4 物理疗法:中频脉冲电治疗、微波治疗等。

5 练功疗法

后期宜作腰背肌功能锻炼。

6手术疗法

手术疗法则包括融合术、减压术、后路手术等.此外,还有介于手术和非手术之间的介入治疗,如经皮髓核抽吸术,胶元酶溶解术,椎间盘激光溶核

术等。

【疗效标准】

1 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工作。

2 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

3 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限价】

手术:5000元

非手术:3000--6000元

【平均住院日】

手术:16天

非手术:28天

二颈椎病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椎体、椎间小关节退行性变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部血管、神经、脊髓而产生的病证。中医属“头痛”“眩晕”、“项强”、“项筋急”等范畴。

【诊断标准】

1 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 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 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 颈部功能活动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 X线正位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入院指征】

1、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2、颈部功能活动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3、X线正位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变小。【检查项目】

1.专科检查:

X线检查

2.常规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三分类;

ABO血型鉴定;

RH血型鉴定;

尿液分析;

大便常规;

肝功能常规;

肾功能常规;

血电解质常规;

凝血常规;

心电图;

胸片;

输血前五项检查;

血糖。

【治疗原则】

1整脊治疗

1.1松解法:术者用掌根部从头开始,沿斜方肌、背阔肌、骶棘肌的纤维方向分别反复分舒8~10次。

1.2 提拿法:术者双手或单手提拿颈后及肩部肌肉3~5次。

1.3 揉捏法:术者双手在患者颈后两侧来回上下揉捏10~20次。

1.4 点穴拔筋法:用中指或拇指点按天宗、合谷、阳溪、曲池以及阿是穴,继之拨腋下臂丛神经、挠神经和尺神经、背部拨骶棘肌3~5次。

1.5 端提转运法:术者双手端患者颈部用力向上提颈,并慢慢用力使头向左右两侧旋转各 30°~40°,重复8~12次。

1.6 拍打叩击法:术者用手掌在患者项背及肩胛部进行拍打叩击3~5次。

2 牵引治疗

用颌颈带进行牵引,重量3~5公斤,每次牵引20~30分钟,每天1~2次。

3 固定方法

颈椎病急性发作期,症状严重时,可用颈托架或石膏领围固定1~2周。

4 药物治疗

4.1 风寒湿型

症状: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痹。

例方:蠲痹汤。

4.2 气滞血瘀型

症状:颈肩部、上肢刺痛,痛有定处,伴有四肢麻木,舌质暗,脉弦。

治法:祛瘀通络,通痹止痛。

例方:身痛逐瘀汤。

4.3 痰湿阻络型

症状: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祛风,除湿通络。

例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4.4 肝肾阴虚

症状: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细。

治法:滋阴补肾。

例方:六味地黄汤。

4.5 气血亏损

症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

例方:八珍汤。

5 其他治疗

5 1 穴位封闭:可用丹参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进行夹脊穴、曲池、合谷等注射。

5.2 针灸疗法:可取绝骨、后溪、大杼天柱、天井、合谷、风府等穴。

5.3 中成药:可选用颈痛灵、颈复康、天麻丸、追风透骨丸等。

5.4 外敷药:可选用狗皮膏药、麝香风湿止痛膏等。

6 练功疗法

在颈椎病的急性发作期应以静为主,动为辅;在慢性期以动为主,作颈前屈,后仰,左右旋转及左右侧屈等活动各3~5次,或可作体操、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运动。

【疗效标准】

1 治愈:原有各型症状消失,颈及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2 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3 未愈:症状无改善。

【限价】

手术:5000元(内固定物除外)

非手术:3000--6000元

【平均住院日】

手术:14天

非手术:28天

三急性腰扭伤

急性腰扭伤好发于下腰部,可涉及肌肉、韧带、筋膜、椎间小关节、腰骶关节或骶髂关节,它可单独损伤,亦可合并存在,青壮年多见。

【诊断标准】

1 有腰扭伤史,多见于青壮年。

2 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性姿势,以减少疼痛。

3 腰肌和臀肌痉挛,或可触及条索状硬块,损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4 可照腰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排除骨质损伤及病变。

分型

1 气滞血瘀:腰部剧烈疼痛,痛无定处,活动受限。舌苔薄白,脉弦。

2 血瘀气阻:腰部剧痛,痛有定处,局部瘀肿、压痛,大便秘结,活动困难。舌质有瘀点,脉弦紧。

【入院指征】

1 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性姿势,以减少疼痛。

2 腰肌和臀肌痉挛,或可触及条索状硬块,损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3 可照腰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排除骨质损伤及病变。

【检查项目】

1.专科检查:

X线检查

2.常规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三分类;

ABO血型鉴定;

尿液分析;

大便常规;

心电图;

血糖。

【治疗原则】

1 整脊治疗

根据扭伤部位不同,分别用下列手法,以达到行气活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之作用。

1.1 揉按手法。

1.2 推理腰肌法。

1.3 捏拿腰肌法。

1.4 扳腿按腰法。

1.5 四维牵引法。

2 卧硬板床休息2周左右。

3 药物治疗

3.1气滞血瘀

症状:闪挫及强力负重后,腰部剧烈疼痛,痛无定处,腰肌痉挛,活动功能

受限。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例方:泽兰汤。

3.2 血瘀气阻

症状:伤后腰痛剧烈,痛点固定,局部瘀肿,压痛明显,活动困难,或伴有腹胀大便秘结。舌质有瘀点,脉弦紧。

治法:行气消瘀。

例方:大成汤。

4 其他治疗

4.1 针灸疗法:可选用阿是穴、肾俞、命门、大肠俞、委中、承山穴等穴位。

4.2 中成药:可选用跌打丸,云南白药、三七片、七厘散等。

4.3 外用药:外敷双柏散、消肿散或伤科膏药等。

5 练功疗法

疼痛症状减轻后,作腰背肌功能锻炼。

【疗效标准】

1 治愈:腰部疼痛消失,脊柱活动正常。

2 好转:腰部疼痛减轻,脊柱活动基本正常。

3 未愈:症状无改善。

【限价】

非手术:2500元

【平均住院日】

非手术:7天

四类风湿性关节炎

【诊断标准】

①晨僵至少1小时,持续至少6周。

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持续至少6周。

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持续至少6周。

④对称性关节肿胀,持续至少6周。

⑤手X线的改变。

⑥皮下结节。

⑦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定度>1:32。

以上7条中具备4条或4条以上即可确诊类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功能分级标准】

I级:日常活动不受限。

Ⅱ级:有中等强度的关节活动受限,但能满足日常活动需要。

Ⅲ级:关节有明显的活动受限,患者不能从事大多数职业或不能很好地照料自己。

Ⅳ级:丧失活动能力或被迫卧床或只能坐在轮椅上。

【X线分期】

I期:正常或关节端骨质疏松。

Ⅱ期:关节端骨质疏松,偶有关节软骨下囊样破坏或骨侵蚀改变。

Ⅲ期:明显的关节软骨下囊性破坏,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半脱位畸形。

Ⅳ期:除Ⅱ、Ⅲ期改变外,并有纤维性或骨性强直。

【证候】

1、湿热痹阻证

主症:关节肿痛而热,发热,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关节畸形。

次症:口渴,汗出,小便黄,大便干。

舌脉: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或弦滑。

2、寒湿痹阻证

主症:关节冷痛而肿,遇寒痛增,得热痛减,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关节畸形。

次症:口淡不渴,恶风寒,阴雨天加重,肢体沉重。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弦紧。

3、肾气虚寒证

主症:关节冷痛而肿,肢冷不温,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关节畸形。

次症:面色咣白,精神疲惫,腰膝酸软。

舌脉: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

4、肝肾阴虚证

主症:关节肿胀疼痛或酸痛,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关节畸形。

次症:腰膝酸软,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咽干,潮热。

舌脉:舌质红,苔少,脉沉细弦。

5、瘀血痹阻证

主症:关节肿胀刺痛,或疼痛夜甚,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关节畸形。

次症:皮下硬节,关节局部肤色晦暗,肌肤干燥无光泽,或肌肤甲错,妇女月经量少或闭经。舌脉:舌质紫暗,有瘀斑或瘀点,脉沉细涩。

【检查项目】

1、一般体检项目检查。

2、血、尿、粪常规检查。

3、心、肝、肾功能检查。

4、观察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分析不良反应原因、作出判断和处理并记录。

【入院指证】

1、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屈伸不利、晨僵及相关的表现。

2、主要相关体征: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关节功能障碍。

3、理化检查:关节X线检查异常。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甚难,当以扶正祛邪为总原则,并力求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1、治法

扶正以调养肝、脾、肾,补益气、血、精、津液为主;祛邪以活血化瘀、消痰散结、除湿通络等法治内生之病邪结合诱导因素,分别选用祛风散寒、清热除湿、行气解郁等法随证加减。由于本病经久不愈,常使病情错综复杂,真假难辨,故初诊尤须仔细、谨慎,用药只宜清补、缓功,待认证确实之后,再加大力度务求取效。

2、一般治疗

2.1本病是全身性慢性反复发作性疾患,致残性高,后期严重损害关节功能,目前绝大多数患者尚不能彻底根治,早期系统治疗十分重要,及早积极进行健康教育及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至关重要;

2.2注意保暖,减少反复发作的诱因;

2.3需加强营养,忌食寒咸食物;

2.4急性发作期宜卧床休息,缓减期可酌情增加运动并配合适当锻炼。

3内服中药汤剂和中成药治疗

3.1湿热阻络证治宜清热除湿,宣痹通络。常选用木防己汤合四妙散加减。方用桂枝通血脉、调营卫、化血脉中阴浊之气;生石膏、桂枝合用以辛散;防己苦寒通经络湿热之邪;黄柏、木通、车前子苦寒清热利湿;海桐皮苦平入血分;薏苡仁甘淡,主湿热挛痹;怀牛膝活血,引湿热下行。

3.2寒湿阻络证治宜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常选乌头汤加减。方用川乌、生麻黄温经散寒;生黄芪益气固表,升阳通痹;生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苍术、白术健脾祛湿;羌活祛风胜湿;姜黄、当归活血通络兼养血;桂枝通阳散寒。

3.3寒热错杂证治宜祛风胜湿,清热止痛。常选桂枝芍药知母汤。方用桂枝祛风活血,芍药和营清热,两药合用,能调和营卫,通畅血脉;麻黄、附子、防风、白术辛温散寒,祛风胜湿;知母清热,甘草调和诸药。如热重于寒,则桂枝、附子减量,加重知母剂量,并加生地。可用川乌替代附子,则散寒之力增强。

3.4瘀血阻络证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常选桃红四物汤。“四物”活血养血,配以桃仁、红花破血化瘀。可加丹皮、炮山甲、皂刺、地龙活血通络止痛,

银花、蒲公英清瘀热,薏苡仁清热除湿止痛。

3.5肝肾两虚证治宜补肾活血,祛风除湿。常选补肾祛寒治尫汤。方用川续断、补骨脂、制附片、熟地、骨碎补、淫羊藿补肾祛寒;桂枝、独活、威灵仙、麻黄、防风祛风除湿止痛;伸筋草、松节、炙山甲、牛膝通络止痛;苍术除湿;知母、赤白芍养阴清热、缓急止痛。兼低热,或自觉肢体、关节发热者,去淫羊藿,加酒浸黄柏、地骨皮;筋挛节曲,肢体蜷缩者,去苍术、防风、松节,加入薏苡仁、木瓜、白僵蚕,并加重白芍、桂枝用量;舌苔腻者,可去熟地,加砂仁或藿香。

3.6痰瘀阻络证治宜除痰通络止痛,常选小活络丹。方用川乌、草乌、南星大温大热,祛寒痰、止痹痛;乳香、没药活血止痛;地龙通利经络。痰湿重加制半夏、陈皮、茯苓、白芥子化痰通络;偏于痰热者,加天竺黄、川贝母、丝瓜络;痰阻经络者,加僵蚕、白芥子;瘀血重加丹参、丹皮、红花、牛膝。

3.7气阴两虚证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常选生脉散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方用参、芪补益正气,配白芍、五味子、麦冬、生姜、大枣以护阴血助营气,佐以桂枝通阳解肌。可加忍冬藤、葛根、海桐皮以舒筋通络。热邪明显时将桂枝改为桑枝。

3.8中成药治疗

雷公藤多甙片、雷公藤皂甙片等雷公藤制剂有抗炎止痛、抑制免疫双重作用、火把花根片作用类似,正清风痛宁缓释片、肠溶片及注射液已应用于临床多年,证实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均可选用,也可辨证选用风湿马钱片、大活络丸、小活络丸等复方制剂。

3.9中药熏蒸治疗

同内服中药辨证论治,并加薄荷、透骨草、雷公藤、青风藤、八角风、九节风、菖蒲、陈艾等。

3.10物理治疗

可选用TDP、红外线、多源频谱、电脑中频、微波、超短波等物理治疗。

3.11针灸治疗[5]:

3.11.1毫针刺灸法: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通常以患部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并适当选取阿是穴,其取穴规律如下:①整体取穴:根据整体治疗原则,患者每次取背部督脉经和膀胱经,肝俞、脾俞、肾俞和命门穴,手足阳明经曲池、足三里和足少阴肾经太溪穴。②局部取穴:根据患者受累关节取穴:肩部取肩髃、肩髎、肩贞、阿是穴等;肘部取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等;腕部取阳池、阳谷、外关、阳溪、腕骨等;指关节取八邪穴;颞颌关节取下关穴。背脊部取水沟、身柱、腰阳关等;髋部取环跳、居髎、悬鈡等;股部取秩边、承扶等;膝部取犊鼻、梁丘、阳陵泉、曲泉、膝阳关等;踝部取解溪、申脉、照海、昆仑、丘墟等;趾关节取八风穴。风盛者加膈俞、血海以养血活血祛风;寒盛者加肾俞、关元以温肾祛寒、通络止痛;湿盛者加足三里、阴陵泉健脾除湿;热盛者加大椎、曲池清泻热毒。风盛或热盛者用毫针泻法浅刺,并可用梅花针叩刺。寒盛者需针与灸并用,多用艾灸或深刺留针,疼痛剧烈者可用隔姜灸,或兼用温针、梅花针。四肢穴位采用温针以驱寒逐湿,通利关节,针刺采用捻转提插补泻法,随后温针2次,应用灸粒温针。背俞一般用附子饼间接灸法(附子饼为附子∶丁桂∶冰片以40∶9∶1比例制成)。

3.11.2梅花针疗法:梅花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一定的止痛作用,运用梅花针治疗,主要是使病变组织充血、发热,在血管扩张的同时,达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目的。不断轻微地叩刺,可以缓和地刺激神经末梢,改善其调节功能,减轻关节炎症引起的剧烈疼痛感。但一般适用于病情较轻及慢性期的病人,风湿明显活跃而红肿热痛明显者不适宜用梅花针叩刺。

梅花针的用法有循经叩刺和重点穴位叩刺两种。循经叩刺即沿经络走行,由肢体远端向近端,或由近端向远端叩刺,叩刺后,在皮肤上可出现和经络走行一致的红线(皮肤小出血点);重点穴位叩刺即在受累关节周围有关穴位包括阿是穴进行叩刺(一般为疼痛最严重或最敏感的部位进行重点叩刺)。

梅花针叩刺方法:在局部消毒后,手握针柄,运用腕力,在应叩刺部位上,

以针尖在皮肤上垂直上下叩打,叩刺要准确,强度要均匀。叩刺强度要有轻、重之分,轻者用力较小,以皮肤呈现红润、充血为度;重者着力较重,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每10次为一个疗程。

3.11.3灸法:灸法对大多数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更为相宜,通过温热刺激,起到行气通络、活血逐瘀的作用。可选用以下灸法:①温和灸或雀啄灸:每穴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②隔姜灸:艾柱如黄豆大,每穴3-6壮,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③无瘢痕灸:艾柱如麦粒大,每穴3-6壮,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④瘢痕灸,又称化脓灸,先用大蒜汁涂敷,再放置艾柱直接灸,使皮肤灼伤,起泡化脓,比较适用于常规方法疗效不佳之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人。瘢痕灸之艾柱通常如黄豆或麦粒大,每穴10—20壮,每日一次,三日为一个疗程。由于瘢痕灸会遗留瘢痕,给患者外观造成一定影响,故一般不采取该法,即便使用,也应当严格把握适应症和禁忌证,长期较大剂量使用激素、糖尿病及免疫力明显低下者禁用该法。同时也应当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争取患者积极配合,避免感染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3.11.4耳针疗法:耳针疗法能够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关节肿痛,可作为综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选用耳舟区5穴:指、腕、肘、肩、锁骨;对耳轮上脚5穴:趾、踝、跟、膝、髋;对耳轮下脚3穴:臀、坐骨神经、交感;对耳轮体6穴:颈椎、胸椎、腰骶椎、颈、胸、腹。先用2%碘酊,后用75%酒精脱碘加以消毒,然后选用0.5寸短柄毫针,或用皮肤针、电针、穴位注射、压豆等刺激方法。一般可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耳针疗法应注意:①严格消毒,预防感染,有皮肤损伤处禁止针刺、压豆等刺激;②妊娠2-5个月尤其对习惯性流产的孕妇不用耳针疗法;怀孕5-9个月最好不取子宫、卵巢、内分泌、腰骶椎、腹等穴位,以免引起流产或小产;③合并高血压、动脉硬化的老年病人,针刺前后要适当休息。

3.11.5穴位注射疗法:穴位注射是用一定的药物注射到人体穴位里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是在针灸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

该疗法有以下优点:①具有针刺、注射药物对穴位刺激及药理作用的综合效能;

②减少了针刺留针时间,并且一般病人在穴位注射后即可随意活动;③穴位注射后,机体吸收需要一定时间,可在穴位内维持较长时间的刺激;④由于穴位注射,药物用量一般比常规量小,所以减少了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

穴位的选择和针灸取穴相同,可取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等为主穴。根据不同部位的关节肿痛,再取配穴,如指关节肿痛可选用八邪;腕关节肿痛,选用阳溪、大陵;肘关节痛取曲泽;肩关节痛取肩髎,髋关节痛取风湿;膝关节痛取膝眼;脊柱痛取华佗夹脊穴。一般每次取2-4个穴位,每个疗程最好固定注射几个穴位,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10次为一个疗程。根据病情,可进行几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间歇1-2周,这样卫生经济学指标会更好些,患者也易于接受。

穴位注射药物首选正清风痛宁注射液,其次可选用祖师麻注射液及复方当归注射液、红花注射液、木瓜注射液等。药物的用量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来决定。应重视药物过敏反应及副作用,注射时及注射完毕后应严密观察。

穴位注射时,需准备2毫升或5毫升的消毒注射器一副,5.5-6号大小的针头或口腔科用5号针头。注射环跳穴时,因部位较深,可用腰椎穿刺针。穴位选定后,在局部先用2%碘酊,再用75%乙醇消毒皮肤,然后将抽好药液的注射针头在穴位上迅速刺入皮下。通过皮下后,针尖应保持一定方向,慢慢深入,当病人有酸胀等感觉时,回抽看有无回血,如有回血,应将针头抽出一些,或再刺深一些,或略改变一下针头的角度,再回抽确信无血后,才可以注入药液。一般每个穴位可注射药液1—2毫升,注完后迅速拔针,不需留针。

4、推拿治疗

推拿手法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的作用,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综合疗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迅速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疼痛、改善受损关节活动功能方面有着其它疗法无法替代的作用,与其它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可以协同发挥作用,从而提高临床疗效,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除急性期红肿明

显者外,其余均可进行相应手法推拿治疗。

推拿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以病变局部治疗为主,常用指拨推拿法原理避免推拿过程中疼痛与不适,争取患者长期配合,对于关节粘连、强直而活动功能受限者,须应用关节松动术原理和方法以改善病变关节活动功能。局部治疗常用手法有:一指禅推法、点、揉、按、擦、搓、捻、弹拨、拔伸牵引、抖、摇法等。

其次,配合循经取穴及局部取穴推拿,上肢以双侧手指、掌指、腕关节为重点,下肢以双侧足趾、踝关节为重点。

4.1取穴:①掌指关节取合谷、后溪、二间、中渚、劳宫、四缝。②腕关节取阳溪、阳池、腕骨、大陵、养老、外关。③肘关节取曲池、曲泽、天井、小海、手三里、手五里。④肩关节取肩髃、肩髎、肩贞、天宗、肩井、臂臑。⑤踝关节取昆仑、悬钟、解溪、商丘、太溪、申脉。⑥膝关节取膝眼、阳陵泉、委中、梁丘、丰隆、足三里。⑦髋关节取环跳、秩边、髀关、承扶。⑧下颌关节取下关、合谷、翳风、颊车、内庭。⑨脊柱关节取病变部位相应的督脉和膀胱经有关穴位。

4.2操作手法①上肢:a 患者取仰卧或坐位,先用推法和一指禅推法,继用拿法、揉法沿指、腕、肘反复施术,在受累关节处作重点治疗。b 捻指间关节;按掐四缝、劳宫;点阳溪、大陵、曲泽、肩髃;拿合谷、曲池、肩井。c 屈伸、摇、搓、拔伸各受累关节。d 擦热患处再施拍打诸法,使热透入关节。②下肢:a.患者取卧位,先用推法和一指禅推法沿足背、踝、膝反复施术,在受累关节处作重点治疗。b.按内庭、太冲、丘墟、悬钟、阴陵泉、阳陵泉等穴,点解溪、昆仑、膝眼、足三里、髀关、梁丘。c.屈伸、摇、搓、拔伸各受累关节。d.嘱患者俯卧,自足跟向上沿足太阳经施推、按、揉、运诸法。e.拿太溪、昆仑、委中,点承扶、环跳、秩边,擦热患处再施拍打诸手法,使热透入关节。③下颌关节:凡下颌关节受累者,可推下关、颊车,按太阳、翳风、外关,拿合谷、内庭。以上推拿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缓解期可嘱患者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5、拨罐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风、寒、湿邪杂至,与内生之痰、湿、瘀、热等邪毒合而成病,邪毒流滞于关节、肌肉,阻碍气机运行,不通则痛。拔罐能温经祛寒,清热除湿,行气活血、通利关节、消肿止痛及补益气血。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拔罐能使风、寒、湿、痰、瘀、热之邪透于体表而外泄,同时也能补其不足而调理脏腑、气血、阴阳。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消除致炎物质,加强新陈代谢,从而减轻症状,促进康复。

5.1一般原则:主要在各关节处及其周围拔罐。如四肢小关节疼痛,则拔手心、脚心。同时要坚持后背排罐,通过后背排罐来调整内脏功能,调节免疫,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明显者,一般不宜在红肿局部留罐过久(3—5分钟为宜),以免产生皮肤水泡而继发感染,可于红肿局部及阿是穴消毒后用0.5—1寸毫针或采血针深刺后留罐或闪罐,每次选择2—4个部位,每天1次,直至关节红肿明显减轻后重新辨证施罐。湿热火毒甚者可每周沿膀胱经、督脉推罐治疗1—2次;

慢性期可选择背俞穴排罐,并于血海、足三里、三阴交、阿是穴等穴留罐,虚证明显者可于背俞穴及上述穴位闪罐。也可选取①大椎、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脾俞、肾俞、小肠俞、委中、阳陵泉、足三里、太溪、天宗、秩边。②阿是穴。③督脉经两旁。每次选取以上2—3个穴位,叩刺后拔罐,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周。

5.2阿是穴刺络(刺血)拔罐法要点:于患部寻找压痛、痉挛、结节、条索状物,此为“气滞”、“血瘀”、“痰凝”、“热毒结聚”之实证。宜用刺络拔罐法。操作方法:于上述阿是穴处用点刺法(用于小面积,选用三棱针),或辊刺法(用于大面积,选用辊刺筒),或叩刺法(既可用于小面积,也可用于大面积,选用皮肤针)先进行刺络操作,刺络后进行拔罐,使之较易出血。如果背部有广泛性疼痛,其中又有明显的压痛点,就应该点面结合,先辊刺,后重点叩刺或点刺。阳性体征明显者手法较重,可用重叩或重辊,出血如芝麻粒样大小;阳性体征不明显者,手法较轻,可用轻叩或轻辊法,以皮肤潮红或见微粒出血点为度。每次

的出血总量一般不超过5亳升;如果体质强壮,病痛面积广,阳性体征明显者,

出血量可多些;每周治疗1-3次;

6、小针刀疗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病理改变在于关节内滑膜绒毛增生,表层滑膜细胞增殖,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囊壁表面粗糙粘连,膜性通道被阻塞,滑液正常分泌渗透受阻,致使关节内代谢明显减慢。在急性期关节内压力增加,关节周围软组织被牵张,持续时间久而无舒张状态,造成肌肉韧带的循环障碍,结缔组织增生,致使局部代谢产物及致痛物质增多,刺激周围神经末梢,引起局部肌肉张力持续增加,出现疼痛。慢性期,顽固疼痛则由于增生破坏的关节内、外生物力学平衡得不到恢复,关节周围病变部位长期压迫软组织内血管、神经,导致缺血性疼痛,加剧肌肉韧带张力的持续增强,最终形成顽固性疼痛的恶性循环。小针刀疗法治疗本病,正好能解除软组织内压迫血管、神经的因素,因而可加强病变组织的营养供给,疏通关节周围膜性代谢通道,从而能降低局部代谢产物及致痛物质。促进吸收已松解剥离开来的残存疤痕组织,改善关节内外物质及周围软组织的力学状态,恢复生物力学的动态平衡。同时,小针刀松解后常规要对施术部位采用相应的手法治疗,可逐步增强肌力、减轻肌腱、韧带的挛缩,纠正关节的微小移位。恢复病变关节生物力学平衡,从而缓解临床症状。在松解粘连及缓解挛缩的基础上,施以手法治疗及关节松动术,可以逐步减轻关节的粘连、强直和畸形,改善病损关节的功能。

6.1小针刀疗法进针点选择方法:通常选择受累关节及周围阿是穴,粘连、挛缩的肌肉、肌腱、韧带及其起点。

6.2小针刀疗法施术方法:避开血管、神经,纵向刺入、逐层铲切剥离后掉

转刀口横向切剥。术毕施以手法治疗。

7 、银质针治疗:银质针治疗机理主要是通过消除炎症反映,增加血供,松

懈肌肉痉挛.银质针穿刺在在病变区域留下许多腔隙,腔隙可充满血液甚则发生血管化,从而大量增加血液,改善局部血液循环,4.血流是增加促进局部致病物质如巨莛色胺,俊激肽,前列腺素E等的排泄,病变软组织可产生了明显的解痉和松弛,反过来又促进了血液循环的改善,这种良性循环有利于机体维持zim-memam教授称之为”神经稳态”的效应5.从而达到长期解除疼

康复科诊疗规范标准

康复科诊疗规

2015年10月修订版 目录 中风病康复诊疗规 (2) 头部伤病康复诊疗规 (7) 颈椎病康复诊疗规 (13) 脊髓损伤病康复诊疗规 (20) 骨折的康复诊疗规 (24)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诊疗规 (28) 脾胃病的疗规 (31) 胃脘痛(消化不良) (31) 胃脘痛(慢性浅表性胃炎) (35) 胃脘痛(慢性萎缩性胃炎) (39) 胃脘痛(消化性溃疡) (44) 泄泻(溃疡性结肠炎) (49) 腹痛(肠易激综合征) (57) 脾约(慢性便秘) (61) 痛经(子宫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 (66)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 (71) 腰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77) 痹症(膝骨性关节炎) (84) 口僻(面瘫) (87) 常见病种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93) 基本原则 (93) 四肢骨折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94) 运动创伤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94) 髋/膝关节置换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95) 手外伤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96) 周围神经损伤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96) 脊髓损伤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97) 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98) 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 (99) 物理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100) 短波、超短波的治疗常规 (100) 微波治疗常规 (101) 直流电、药物导入治疗常规 (102)

紫外线治疗常规 (103) 牵引疗法 (104)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107) 一、针刺疗法 (107) 二、灸法 (110) 三、拔罐疗法 (111) 四、刮痧疗法 (112) 五、小儿捏脊疗法 (112) 附:冬病夏治工作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版) (114) 中风病康复诊疗规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5年版)”。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版)。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2周以。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 1.风痰瘀阻证: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

老年病科中医诊疗常规

第十二章老年病科 第一节老年汗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 (1)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 (2)睡眠中汗出,醒后汗止者。 2.西医诊断:(1)汗出,可诉不稳、易消长的全身乏力感,头晕、头痛、头重、心悸、胸闷、腹泻等自主神经性躯体症状。 (2)可见自主神经功能检查的异常:眼心反射,Schelloug起立试验,皮肤划痕试验,心电图,(体表)微小震动图,指尖容积脉波等。 (二)证候诊断 1.肺卫不固证:自汗,头面、颈胸部时时出汗,活动后尤甚,怕风,平素易感冒,倦怠乏力,面色黄白光白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2.营卫不和证:自汗,汗出恶风寒,肢体酸楚,或有微热,或半身或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 3.湿热熏蒸证:自汗为主,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阴虚火旺证:盗汗,夜寐盗汗,五心烦热,或兼见午后潮热,两颧红赤,口渴,尿黄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5.阴阳两虚证:自汗、盗汗、腰背酸软疼痛,头晕眼花,发脱齿摇,耳聋耳鸣,小便清长或夜尿频,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肺卫不固证 治法:益气固表。 推荐方药:玉屏风散加味。黄芪、防风、白术、浮小麦、糯稻根、大枣、甘草等。

中成药:玉屏风散、玉屏风颗粒等。 2.营卫不和证 治法:调和营卫。 推荐方药:桂枝汤加减。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龙骨、牡蛎等。 3.湿热熏蒸 治法:清热化湿。 推荐方药:①十味温胆汤加减。太子参、麦冬、五味子、法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生龙骨、生牡蛎、浮小麦、甘草等。②三仁汤加减。杏仁、薏苡仁、豆蔻、厚朴、法半夏、通草、滑石、竹叶、苍术、防己等。 4.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 推荐方药:①关腠散加减。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黄连、莲子、肉桂、浮小麦、五味子等。②当归六黄汤加减。生地、熟地、当归、黄芩、黄连、黄柏、黄芪、肉桂、五味子、乌梅等。 中成药:当归六黄丸等。 5.阴阳两虚证 治法:滋阴温阳 推荐方药:二仙汤加减。仙茅、仙灵脾、知母、焦黄柏、当归、巴戟天、女贞子、旱莲草、浮小麦、生龙骨、生牡蛎、甘草等。 中成药:金匮肾气丸等。 (二)针灸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下面一种或几种方法。 1.针刺疗法 ①取穴:主穴,阴郄、后溪、合谷;配穴,复溜、肺俞等。 针刺操作:穴位皮肤常规消毒,针具取无菌30号1.5寸毫针,主穴穴位直刺进针1~ 1.5寸,如果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②“华佗夹脊刺”治疗:取华佗夹脊穴,采用自上而下依次左右交替针刺,直刺0.5~1寸,用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后留针30分钟,每日针刺1次。 2.温针灸 取大椎穴,以毫针得气后在针柄上放上艾炷,每次3~5壮,每日1次;另取神阙、气海、关元、大椎、合谷、复溜中的2~3穴/次,治疗自汗。用艾条灸左阴郄,约40分钟,每日1次,治疗盗汗。

针灸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标准[详]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 1、诊断标准 (1)中医部分 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为主症。 寒湿腰痛:腰痛重痛、酸麻,或拘急强直不可俯仰,或痛连骶、臀、股、腘。疼痛时轻时重,天气寒冷阴雨则发作,舌苔白腻,脉沉。 劳损腰痛:多有陈伤宿疾,劳累时加剧,腰部强直酸痛,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俯仰不利,腘中常有络脉瘀血,苔脉多无变化。 (2)西医部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拟定:(1)有腰部外伤史、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2)常发于青壮年。(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等)时疼痛加重。(4)脊柱时有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可有膝、踝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6)X线摄片检查:可有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检查提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治疗方法 (1)以2%普鲁卡因(先皮试阴性)2ml、维生素B120.5mg、醋酸

泼尼松龙2ml(50mg)混合液穴位注射病变腰椎间盘双侧华佗夹脊穴。 (2)选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双)、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太冲等,电针仪两极固定于相应穴位上,调脉冲电频率60-80次/分钟,强度以病员耐受为度。 (3)同时以电脑牵引治疗仪作卧位持续腰椎牵引,牵引力为360-410牛顿(1kg=9.8牛顿)。 以上(1)步骤仅于每一疗程首次治疗时应用,(2)、(3)步骤同时进行,每次30分钟,每天1次,6次为1疗程。1疗程未愈者,休息3-5天再行下1疗程。3疗程内统计疗效。 (4)电针+TDP:双侧大肠俞或关元俞、肾俞、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太冲等,用连续波,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6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休息2-3天。 (5)针挑:取病变腰椎间盘华佗夹脊穴或背俞穴、患侧环跳、秩边、委中、阳陵泉、绝骨等。操作:穴位常规消毒,用2%普鲁卡因在穴位皮下注射一直径约1cm的皮丘,然后持无菌针挑钳(亦可用外科巾钳)钳住皮丘以固定,用右手抓紧巾钳柄用力均匀地进行前后上下摇摆挑提,每分钟约挑摇60~100次,持续操作15分钟。每天针挑一次。视病情,3~5天为一疗程。 (6)中药封包治疗:以腰部膀胱经、督脉及下肢膀胱经、胆经经穴为主,每天一至两次,每次20分钟。 3、难点:神经受损而出现肢体麻木、乏力。 4、解决思路、措施:按照中医“萎症”的辨证思路,予加强健脾益

口腔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标准

口腔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口腔外科 1.口腔颌面部感染(占常见病的21.1%)。 (一)智齿冠周炎 1)临床表现:常以急性炎症性是出现,初期自觉患侧磨牙后去肿胀不适,进食咀嚼、吞咽、开口活动时疼痛加重。病情发展后呈自发性跳痛或沿耳颞神经分布区产生放射性痛。口腔局部可见智齿萌出不全,智齿周围软组织不同程度的肿胀。智齿冠周炎可引起邻近组织器官或筋膜间隙感染。 2)临床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口腔检查 3)处理:在急性期应以消炎、镇痛、切开引流、增强全身抵抗力,局部冠周冲洗。对于不能萌出的阻生牙应尽早拔出。 (二)眶下间隙感染 1)临床表现:肿胀范围波及内眦,眼睑,颧部皮肤。肿胀去皮肤发红,张力增大眼睑水肿,睑裂变窄,鼻唇沟消失。脓肿形成后,眶下区可触及波动感,口腔前庭肿胀明显,压痛,扪及波动。 2)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不难判断 3)处理:于口腔前庭上颌尖牙及前磨牙粘膜转折处切开脓肿充分引流。(三)颊间隙感染 1)临床表现:颊部皮下或粘膜下脓肿,进展缓慢,肿胀及脓肿的范围较为局限。感染波及颊脂垫时,炎症发展迅速,波及整个颊部,并向其相通的间隙扩散。2)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即可 3)处理:脓肿形成后,切开充分引流。 (四)颞间隙感染 1)临床表现:肿胀范围可仅局限或同时有腮腺咬肌区,颊部眶部颧部等区广泛肿胀,有凹陷性水肿,压痛咀嚼痛和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脓肿形成后,颞浅间隙脓肿可触及波动感。 2)临床诊断:颞浅间隙可根据临床表现,聂深间隙脓肿需穿刺抽出脓液才能证明 3)处理:手术切开引流 (五)咬肌间隙感染 1)临床表现:以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变硬,压痛伴明显张口受限。 2)临床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即可 3)处理:咬肌间隙蜂窝织炎全身应用抗生素及局部用物料疗法或外服中药;一旦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口外切口从下颌支后缘绕过下颌角,据下颌下缘2cm 处切开,长约3-5cm)。

卫生部《康复医院基本标准》

卫生部关于印发《康复医院基本标准(2012年版)》 的通知 卫医政发〔2012〕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为促进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加强康复医院的建设,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对1994年发布的《康复医院基本标准》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康复医院基本标准(2012年版)》,作为新建康复医院的验收标准。本文印发前已经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康复医院,应当对照该标准加强建设,尽快达到标准要求。 因社会经济状况和康复医疗服务需求等原因,确需设置一级康复医院的地区,可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订一级康复医院基本标准,报我部备案后实施。 二○一二年三月二十日 三级康复医院 一、床位 住院床位总数300张以上,其中康复专业床位75%以上。

二、科室设置 (一)临床科室:至少设骨与关节康复科、神经康复科、脊髓损伤康复科、儿童康复科、老年康复科、心肺康复科、疼痛康复科、听力视力康复科、烧伤康复科中的6个科室,以及内科、外科和重症监护室。 (二)治疗科室:至少设物理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传统康复治疗室、康复工程室、心理康复室和水疗室。 (三)评定科室:至少设运动平衡功能评定室、认知功能评定室、言语吞咽功能评定室、作业日常活动能力评定室、心理评定室、神经电生理检查室、心肺功能检查室、听力视力检查室、职业能力评定室中的7个。 (四)医技科室:至少设医学影像科、检验科、药剂科、营养科、门诊手术室、消毒供应室。 (五)职能科室(部门):至少设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器械科、病案(统计)室、信息科、社区康复服务部门等科室(部门)。 三、人员

中医科规章制度诊疗规范

阜宁县罗桥镇卫生院中医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中医药政策及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业、文明行医。 2. 设立中医管理科,建立中医科,开设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有专(兼)职人员负责中医药管理工作。 3. 建立中医工作台帐,健全中医药工作制度。中医工作年初有计划,工作有记录,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 4. 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诊疗方法,以及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穴位注射、热熨等中医适宜技术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 5. 制定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定期组织中医药业务学习,做好中医药人员岗位培训、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6. 根据理、法、方、药的原则,定期开展中医药医疗质量与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的检查与评审,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 8. 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做好中医药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和上报工作。 9. 承担村卫生站的中医药业务指导和技术培训。指导乡村中医药人员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

10. 继承并整理名老中医药师学术经验,积极采集民间土、单、验方及独特疗法加以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要推广应用。 中医管理科工作制度 1.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及国家、省、市制定的中医药方针、政策和法规。 2.拟定本单位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发展计划,制定和完善中医药工作制度、职责和医疗服务规范。 3.指导、监督医院及村(社)卫生站中医药工作,定期开展医疗、护理、药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督查。 4. 制定本单位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组织中医药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临床岗位培训和师承工作; 5. 倡议中医“治未病”理念,积极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 6. 组织指导医院中医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作,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7. 积极参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实施中医药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

理疗科常见病诊疗规范标准[详]

颈椎病诊疗规范 [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 [检查程序] 1、问诊。仔细询问患者病史、颈肩部及上肢疼痛的性质、伴随症状、既往病史、职业等。是否有不良习惯。 2、望诊。患者表情是否痛苦,颈部能否正常活动。颈部有无皮肤损伤,有无红肿。 3、查体。 (1)触诊。颈椎棘突是否偏歪,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有无压痛,是否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有无减弱或肌肉萎缩。 (2)颈部活动度。颈部是否僵直,前曲、后伸、左右侧弯、旋转是否受限。 (3)神经支配区感觉情况、腱反射、肌力,常规检查试验,如臂丛牵拉试验、压顶试验是否阳性。病理反射是否引出,如霍夫曼氏征。 4、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有无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是否改变,椎间隙是否变窄,有无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有无椎间孔变小。CT、MRI有无阳性提示。 [诊断依据]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姿势不良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僵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颈椎关节增生,或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或反C型侧弯,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CT、MRI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证候分型] 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红,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康复科诊疗常规

康复科诊疗常规

脑卒中 【概述】 康复住院标准经急性期临床药物治疗和/或手术治疗(一般约2-4周)后,生命体征相对稳定,但有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出现影响功能活动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自理和回归家庭、社会,并符合下列条件: 1、神经学症状不再恶化; 2、不出现需手术处理的病情变化; 3、无其它重要脏器的严重功能障碍; 4、CT等影像学检查未见病情变化。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一般检查 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尿细菌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6、神经电生理检查(含运动诱发电位)检查。 7、心、肺功能检查。 (二)选择性检查 1、脑脊液检查 适应症:疑有颅内感染,颅内高/低压或脑脊液循环功能障碍等情况。需要了解脑脊液理化性质,观察颅内压力变化时。 2、TCD检查

适应症:需要了解颅内血管闭塞、畸形、硬化、动脉瘤、血液变化等情况及颅内压增高的探测等。 3、脑电图、脑地形图检查 适应症:(1)需要明确癫痫诊断时,(2)需协助其它颅内占位和颅内感染诊断时,(3)出现意识障碍时,(4)需协助鉴别器质性精神障碍或功能性精神障碍时。 4、头颅CT和MRI检查 适应症:(1)入院时需进一步明确诊断,(2)病情发生变化,有加剧或再次出血、梗死等迹象时,(3)合并有脑积水、肿瘤、感染等迹象时,(4)其它情况需要CT和MRI检查才能明确诊断时。 5、诱发电位检查 适应症:需鉴别诊断及判断预后时。 6、心脏彩超、颈部彩超检查 适应症:脑卒中疑为心血管疾病引发时。 7、心、肺功能检查 适应症:疑有心、肺功能减退时,需了解患者运动负荷情况,以指导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 【诊断】 符合上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者 【治疗】 一、临床治疗规范 (一)临床常规治疗 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治疗; 2、延续性临床治疗: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社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等; 3、改善语言、认知、精神、吞咽、运动、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和临床技术选用。 4、中医中药治疗。 (二)常见并发症处理 1、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的治疗; 2、痉挛:各类抗痉挛口服药、社经阻滞(或溶解)治疗、矫形器应用或手术治疗。 3、精神障碍:选用精神药物或行为心理治疗; 4、压疮:体位处理、换药或手术治疗等;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药物应用等。

中风病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风病)

中风病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 此外,临床以突发眩晕,或视一为二,或言语不清,或不识事物及亲人,或步履不稳,或偏身痛,或肢体抖动不止等为主要表现;而不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麻木等五大症状为主要表现;或兼见其中一两个症状但较轻者,可称为类中风,仍属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位在脑,病性属本虚标实。起病即见神昏者多为邪实窍闭,病位深,病情重;如昏聩不知,瞳神异常,甚至出现呕血、抽搐、高热、呃逆等,则病情危重,若正气渐衰,多难救治;以肢体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者,病位浅,经及时治疗多预后较好,但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 诊断要点 1.1.1 疾病诊断临床表现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语不达意,甚或不语,偏身麻木;出现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步履不稳等。急性起病,渐进加重,或骤然起病。一般出血性中风多动态起病,迅速达到症状的高峰,而慢性中风往往安静状态起病,渐进加重,或有

反复出现类似症状的病史。少部分缺血性中风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i 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可见眩晕,头痛,耳鸣,突然出现一过性言语不利或肢体麻木,视物昏花,1日内发作数次,或几日内多次复发。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以上临床表现,结合起病形式、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诊断中风病。结合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可明确诊断。 中经络:中风病而无神志昏蒙者。 中脏腑:中风病而有神志昏蒙者。 起病即出现眩晕、视一为二、瞳神异常、饮水发呛等临床表现者,病情多迅速加重,直中脏腑而出现神志昏蒙。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神昏者可延长至发病4周。 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在中风病主症的基础上备证候要素的主要临床特征如下: 风证:起病急骤,病情数变,肢体抽动,颈项强急,目偏不瞬,头晕目眩等。 火热证:心烦易怒,躁扰不宁,面红身热,气促口臭,口苦咽干,渴喜冷饮,大便秘结,舌红或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股骨骨折 【病史采集】 1. 24 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史采集。 2. 内容必须包括外伤发生的时间、致伤因素、创伤机制、有无合并症、疼痛性质及程度、功能活动障碍情况、曾经经历的治疗经过及效果,过去有无类似病史。 【检查】 1. 必须及时完成体格检查(按照望、触、动、量程序)。 2. 辅助检查: (1)摄伤侧X 线片。 (2)血常规、血型及凝血四项检查。老年病人查心电图、血糖。 【诊断】 1. 具有外伤史。 2. 肢体疼痛,功能障碍。 3. 骨折专有体征: 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4. 合并症体征。 5. X 线片骨折征象。 【治疗原则】 1. 手法复位、外固定: 选择石膏,滑动型骨牵引。 适应证:

( 1)儿童。 ( 2)病人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 ( 3)骨折可疑,复查X 线片前宜外固定。 2. 急症手术适应证: (1) 开放性骨折。 (2) 伴有重要神经、血管、肌肉损伤。 (3) 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损伤,病人一般情况尚可,手术后有利于搬动 3. 择期手术适应证: (1) 合并失代偿休克等极度衰竭的病人。 (2) 没有急症手术客观条件。 (3) 手法复位不能达到功能性复位或不能维持功能性复位。 (4) 关节内骨折。 (5) 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6) 对儿童慎重考虑。 4. 手术方法选择: (1) 股骨粗隆间骨折: 可选用DHS、“γ钉”、锁定板等。 (2) 股骨干中段以上骨折:选用髓内针、钢板等。 (3) 股骨干中段以下骨折:可选用钢板、交锁钉、锁定板等器械。 (4) 股骨髁及髁上骨折:可选用“L型”钢板、“T型”钢板、DCS等。 5. 辅助性治疗: (1)抗生素。

疼痛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草稿样式 (外三科)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标准】 1 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 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4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趾背伸肌力减弱。 5 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7 注意与一些引起腰腿痛的疾病如椎管狭窄及脊柱肿瘤等相鉴别。 【入院指征】 1.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2.腰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和加强试验阳性; 3.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检查项目】 1.专科检查: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突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或MRI)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常规检查: 全血细胞计数+三分类; ABO血型鉴定;

RH血型鉴定; 尿液分析; 大便常规; 肝功能常规; 肾功能常规; 血电解质常规; 凝血常规; 心电图; 胸片; 输血前五项检查; 血糖。 【治疗原则】 1整脊治疗:可采用调曲整脊系统手法以及四维牵引。 2 卧床1~2周,骨盆牵引治疗,2次/日,每次30分钟,每次牵引重量120-160牛。 3 药物治疗: 3.1 气滞血瘀型 症状: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治法:行气活血,舒筋止痛。 例方:舒筋活血汤。 3.2 寒湿型。 症状:腰腿疼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或濡缓。 治法:祛寒除湿,宣痹止痛。 例方:蠲痹汤。

康复科诊疗常规与操作规程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 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一、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1、严格掌握各物理治疗项目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接待病人,首先检查机器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并开机预热。 3、嘱病人取合适体位,并交待注意事项。 4、各物理治疗项目具体操作详见各项目操作方法。 5、治疗中工作人员不得离岗,巡视并询问病人,解释正常反应与异常反应。异常反应立即处理或停止治疗。 6、治疗结束后,整理好机器与治疗床,作好下一位病人治疗准备。 二、物理治疗操作常规 ㈠电脑中频疗法 适应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疤痕、粘连、扭挫伤、注射后硬结、慢性盆腔炎、带状疱疹、声带小结、废用性肌萎缩、颞颌关节紊乱、胃下垂、便秘、网球肘、肌腱炎、面瘫、周围神经损伤、肌筋膜炎等。 禁忌症 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心脏部位、恶性肿瘤、结核病灶、急性化脓性炎症病灶部、出血部位、血栓性静脉炎、破伤风、治疗部位有较大金属异物等。 操作 1、选择适宜的硅胶电极,衬以湿垫布,置于治疗部位。对置或并置,肢体可以环形,颅脑区不能用对置法,心前区禁用。用沙袋或绑带固定好。 2、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处方。 3、开始治疗,按下“启动”(或开始)键,然后按动强度调节键,边调节边询问病人,一直至耐受限。由于人体对电流开始比较时比较敏感,过几分钟后,

可做适当调节,使输出电流增大些。若病人难以忍受,则把电流输出调小些。 4、治疗完毕,机器自动停止电流输出,并发出提示音,这时可取下电极,再关闭电源。 5、中途停止可按“停止”键,治疗停止。 6、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必要时上、下午各1次,一般10-20 次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在中频治疗中不能切断电源或移动电极,以免电击。 ㈡超短波疗法 适应症:超短波作用于机体组织,除温热作用外,还有非热效应,具有消炎,镇痛和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用于治疗急慢性炎症,肌肉关节疼痛等。 禁忌症:心脏植有起搏器,有出血倾向,妊振早期,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早期恶性肿瘤等。 操作 1、小功率超短波用于面部,趾,指等小部位,大功率超短波适用于躯干,肢体等大部位。 2、开启电源预热1~2分钟,调节输出至治疗所需剂量。 3、治疗剂量分为无热量,微热量和温热量。 4、治疗中工作人员应经常询问患者,如有不适如头晕,心慌,应停止治疗。 5、治疗完毕,将输出调至预热挡,准备下位患者治疗。 注意事项:治疗急性炎症时,应严格无热量,短时间治疗。 1、导线勿打圈和交叉,通过患者身体时用毛巾隔开。 2、注意极板有无破裂,接头处金属是否裸露。 3、感觉不良者,骨突出部位,皮肤出汗及电极下潮湿时,均易发生烫伤。 4、机器在治疗中和治疗 5、分钟内不能移动,夏季注意机器散热。 ㈢微波疗法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2年版).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感染性疾病科管理者加强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在感染性疾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持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感染控制水平。 二、基本条件 第七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独立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保障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八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相对独立,各区域布局合理,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20200530122128)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一、感冒的诊疗常规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 床表现。 1、诊断依据 a)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分类 a)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 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 b)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 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药:银翘散 c)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 胸闷泛恶。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 (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 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 (2)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 调护: 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对于风寒感冒, 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 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感冒流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冬春季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 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

康复科病历书写规范.10

康复科病历书写规范 一、住院记录书写要求: 1.入院记录是住院病历的缩影,要求原则上与住院病历要求相同,能反应疾病的全貌,但内容要重点突出,简名扼要。 2.入院记录由住院医师或进修医师书写,应在病人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 3.对住院病历中与本病无关的资料可适当简化,但与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关的阳性及阴性资料必须具备。 二、再次入院病历和再次入院记录的书写要求: 1.因旧病复发而再次住院的病人,由住院医师、实习医师书写再次入院病历,住院医师书写再次入院记录。 2.因新发疾病而再次入院,不能写再次入院病历和记录,应按住院病历及入院记录的要求几格式书写,将过去的住院诊断列入既往史中。 3.书写再次入院记录时,应将过去病历摘要以及上次出院后至本次入院前的病情与治疗经过,详细记录于病历中。对既往史及家族史等可从略,有新情况应加以补充。 4.再次入院病历和再次入院记录的书写内容及格式同住院病历和入院记录。 三、表格式病历书写要求: 1.表格式病历必须包含有住院病历要求的全部内容。 2.表格式病历由住院医师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师填写。 3.表格式病历入院记录内容同住院病历记录的内容。 四、康复住院病历书写要求: 康复住院病历是为有功能障碍,需要全面康复的住院者而设计的具有专科特点的病历,原则上与住院病历相同,但康复住院病历书写应突出以下特点和要求: 1.以病人为中心,重视疾病所引起的功能障碍,在病历上应反映出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患者对功能障碍的适应情况,确定需解决的问题,明确康复目标,拟订康复计划。 2.侧重功能评估,要对运动、感觉、言语、心理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功能作出详细的评估,重视残存的功能,估计康复的潜力,拟定功能康复的重点。 3.康复住院病历可分为综合性康复病历和分科性康复病历。 4.综合性康复病历由康复医师书写,内容有主诉、病史、体格检查、化验检查、特殊检查、综合功能评估、病历小结、诊断、诊疗计划等。医师签全名。 5.分科性康复病历由专科治疗师书写,内容有病情摘要、专科体检、专科功能评估、诊断、现存问题、康复目标、治疗计划、治疗小结及治疗记录,治疗师签全明。 五、病历中其他记录的书写要求: 1.病程记录:入院后的首次病程记录在病人入院后24小时内,由住院医师或值班医师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应包括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诊断依据、初步诊疗计划、观察重危病人病情变化要注意的事项。病程记录应包括病情变化(症状、体征),上级医师和科室内对病情的分析及诊疗意见,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结果的分析和判断,特殊治疗的效果和反应,重要医嘱的更改和理由,各种会诊意见,对原诊断的修改和新诊断确立的依据,病程记录由经治医师记录。一般病人每1~2天记录一次,慢性病人可3天记录一次,康复病人一般可每周记录一次,重危病人或病情突然恶化者应随时记录。 2.治疗记录:入院后的首次治疗记录在病人入院首次治疗后24小时内由评价治疗师完成,首次治疗记录包括病情摘要、专科体检、专科功能评估、诊断、现存问题、治疗计划。治疗记录应包括治疗效果的观察,疗程的进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会诊、交接班、评价会、转科均应记录。治疗记录由经治疗是记录,一般病人可每周记录一次,会诊、交接班、评价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

ZYYXH/T18一2008 眩晕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仆等症状。眩晕多风,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亏、气血不足为病之本.痰、瘀、风、火为病之标。病位在脑,但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其中又以肝为主。常见于西医的高血压、低血压、低血糖、贫血、梅尼埃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病。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1.1诊断要点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 1.2鉴别诊断 1.2. 1 中风: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语言窘涩、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病;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特征。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 然昏仆的现象,但神志清醒,且无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中年以上患者,肝阳上亢之眩晕极易化风而演变为中风。 1.2.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患者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后遗症,但特别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发作严重者.有欲仆或仆倒现象,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及不省人事的表现。 1.2.3 痫证:痫证是一种发作性神智异常的疾病,其特征为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昏不知人、门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眩晕发作严重者,有突然仆倒现象。与痫证相似,但无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摘等症状。 2 辨证论治 眩晕之治法,一般须标本兼顾,或在标证缓解之时即考虑治本。如平肝潜阳合滋养肝肾,化痰降逆合键脾益气,活血化瘀合益气养阴等,都是常用的标本兼顾之法。治疗眩晕,还要注意治疗原发病,如因跌仆外伤、妇女崩中、漏下等致眩晕,应重点治疗失血。 2.1肝阳上亢证 证候:眩晕,头部跳痛,耳鸣如潮,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病机:肝阳上亢,上扰清窍。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g,钩藤后下12g,石决明先煎15g,扼子9g,黄芩9g,川牛膝9g,杜仲9g,益母草9g,桑寄生12g,夜交藤15g,茯苓9g。 加减:兼便秘者可加大黄后下6g,芒硝冲服6g,以通腑泄热;若阳亢化风者,宜加羚羊角粉冲服0.6g。牡砺先煎10g,.代赭石15g以镇肝息风;若兼阴虚者,加龟甲先煎10g,鳌甲先煎10g,制何首乌10g,生地黄10g以滋阴潜阳。 2.2 气血亏虚证 证候:头目眩晕,劳则加剧,神疲健忘,声低气短,面白少华或萎黄,或心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一面瘫 面瘫(口涡,口癖)是指颈乳突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急性周围性面瘫。属西医的面神经炎。 一诊断标准 ㈠症状: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于病前几天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两侧)周围性面瘫,伴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等。 ㈡体征: 本病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急性发作,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减少或消失,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症。部分患者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三)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中枢性面瘫表现为一侧口角歪斜,而眼睛及其以上不受影响,多伴有一侧肢体偏瘫。 二,治疗 取穴: ①主穴:攒竹、阳白,丝竹空、太阳,四白,地仓,颊车,颧髎,下关,健侧合谷。 ②配穴: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 ⑵电针:取阳白、丝竹空、顴髎、地仓、颊车等穴通电30分钟。 物理治疗:是最主要、针对性最强的治疗手段之一,早期可改善血循环,控制炎症发展,消除局部神经水肿;后期可改善神经营养,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面部应避免风寒,戴口罩,注意保暖;忌食辛、香、燥、辣之品;因眼睑闭合不全,必要时应戴眼罩,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自我锻炼:如湿毛巾热敷、表情动作及咀嚼练习等。 二中风 中风,又称脑卒中,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症,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的特点,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有中青年发病率逐渐增高的趋势。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通常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的统称。 (一)诊断:根据其典型临床表现、起病形式、发病年龄、诱因、先兆症状等特点多可做出正确的诊断。 1、以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2、多急性起病。 3、病发多有诱因,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 4、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多见。 5、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二)症状: 本病具有神志障碍、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蹇涩等特定的临床表现。 (三)治疗: 主症:半身不遂:调和经脉、疏通气血 处方:大肠、胃经腧穴为主,辅以膀胱、胆经穴位。取穴: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可轮换取肩髃、肩贞、臂蠕、阳池等穴。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三阴交,昆仑,可轮换取风市、绝骨、腰阳关等穴。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方案(汇编)

隆安县中医医院 康复科常见病诊疗方案 二〇〇七年元月

目录 急性腰肌扭伤 (1) 肩周炎 (2) 颈椎病 (4) 落枕 (6) 腰椎间盘突出症 (7)

急性腰肌扭伤 急性腰肌扭伤是指腰部在持重和运动中,由于腰部平衡失调,使附着于腰骶、骶髂及腰背两侧的肌肉、筋膜、韧带、关节囊及滑膜等软组织的急性损伤,从而引起腰部疼痛及活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症。本病俗称“闪腰岔气”,是腰痛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诊断要点】 1、有明显腰部急性损伤史(多为间接外力所伤)。伤后即出现典型剧痛、活动受限。 2、多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长期从事弯腰劳动工作的人和平时缺乏锻炼,肌肉不发达的人易患此病。 3、腰部疼痛:腰部因损伤部位和性不同,可有刺痛、胀痛或牵扯样痛。疼痛一般较剧烈,部位较局限,且有局部肿胀,常牵掣臀部及下肢疼痛。 4、活动受限:腰不能挺直,俯仰转侧均感困难,甚至不能翻身起床、站立或行走,咳嗽或深呼吸时疼痛加重。 5、检查:多有局限性压痛,单侧或双侧腰部肌肉痉挛,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畸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骨盆旋转试验阳性有助于确诊。 【治疗】 1、口服营养神经类药:TabvitB1或复合vitB片20mgTid谷维素片20mgTid 2、疼痛明显,可用非甾体类药,如芬必得胶囊0.3Bid或戴芬胶囊75mgqd。 3、急性损伤炎症水肿期可用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地塞米松注射液5~lOmg加压静滴。 4、一般配合静滴丹参注射液或红花注射液静滴。 【分证论治】 推拿操作常规标准: 1、滚揉舒筋法:患者取俯卧位,自然放松。医者站于一侧,用滚、揉等轻柔手法在局部施术3~5分钟,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2、点拨镇痛法:医者用拇指点压、弹拨等稍重刺激手法依次点压肾俞、阳关、志室、大肠俞、环跳及阿是穴,在点压穴位时应加以按揉或弹拨,以产生酸、麻、胀感觉为度。可调和气血,提高痛阈,从而减轻疼痛。 3、理筋整复法:患者俯卧,医者先施腰椎后伸扳法扳动数次,然后用腰部斜扳法,常可听到患者腰部有“咯嗒”声响。此法可调整后关节紊乱,使错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