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地域文化论文

陕南地域文化论文
陕南地域文化论文

试论陕南安康地域文化精神

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一种精神运动。分析一个区域性的文化现象,实际上进行的是寻求精神归宿的工作。一个经济相对落后,处于“文化”边缘的社区所提示的精神元素,必定和“贫困”这个我们最为熟悉的名词有关。因为熟悉,我们不必进一步解开这个名词的全部内涵。然而,当代文化精神已非经济所指定的特殊区域,也非个性、风格史等所能包容解答。即:一个经济相对落后区域的群体,一个因物质困顿导致精神困顿而徘徊的群体,因为精神上的贫困,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失落”,这种“失落”与“感伤”正好催化出一种精神。这是一种何等悲壮的精神!在四面海风吹不到的遥远的内陆安康,在秦岭巴山的重重围屏里,狂飚般的奋起精进,旋风似的扶摇直上。前后十五年,竟有数百部文艺书籍出版,数十台有影响的大戏产生,数以百计的绘画作品在国际国内获奖并参展,音乐舞蹈长足发展,在省内外产生影响,书法艺术蓬勃旺盛,人才辈出。纵观安康的经济状况,面对如此丰富的精神产品,不能不在安康诞生一个新的文化辞条。即:文化的贫困精神。

一、作为文化上的安康之历史提示

文化成为精神之后是没有历史的。但历史又是现代人的精神佐料。在文化上,我们不能不同意这种观点“一切民族史都是一部现代史。”这样,我们便于确定事实上的安康与文化学上的安康二者之间的关系。

丁文先生是我们安康文坛上的奇人。他所著《安康文学史话》,实际上已提示了安康文化的全部秘密。他在该书中这样发问:“翻开安康志书,历史沿革叙述周详,文事却记载不多。文艺作品入志最远的是唐代,隋之前千余年几乎是一片空白。……安康文学何以千年寂寞?”丁文先生实际上又在本书的第五章作了解答。这就是九百年前第一篇描写安康的散文《忘归事记》。此文写道:“人丁稀少,城市萧条破败,水陆交通不便,气候阴湿,人易患病,虫兽出没,危机四伏”。真是一派贫困之极的景象。在后来的几百年中,贫困也没有多少改变。“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大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成为安康这个特殊地域代代文人的千古感叹。

有了贫困的感觉,有了感伤和感叹,也就有了诗有了文章。安康的文化艺术就是在贫困的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

有使命感的文学艺术家不会蔑视“贫困”。相反,“贫困”则可能演化为精神美酒。作为提示,首先我们不能不从历史上的几位安康文化人的行为中透视我们今天的精神源头。也就是贫困造就出的智慧,贫困产生的精神力量。

一千多年前,安康西关出了一位足以使所有安康人永远骄傲的巨人怀让。一位佛教改革家,一位“顿悟禅”的实践者。“磨砖作镜”的故事导出了先进的“佛学观”,继而才有了“禅学四境”及“打车与打牛”的禅解。是这位安康文化史上的先驱,在方法论上提出了解

决主要矛盾的科学理论。他的诗作“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花无相,何坏复何成!”成为中国智慧的象征而流传于“山门”内外。他十六岁离开故土出家学佛,和所有的安康文人一样,面对外部精彩世界,总要采取反叛精神。怀让在他第一个师傅面前终于讲了“念来念去有什么用”这句话。正是第一次的反叛,使他走向了一种新境界。我们想说,反叛,也许就是安康精神的一种。

清末画家甘棠是安康文化史上的又一位奇才。甘棠(1842—1924)号醉霞,生于岚皋县支河易家坪,长于平利县洛河街。画风独特,精花鸟、山水、人物,笔墨遒劲飘逸,兼工带写,风格明静淡雅,被当时内阁学士李联芳(安康平利人)赞为“神笔”。甘棠的主要作品有《秋竹雀戏图》。《葡萄松鼠图》、《钟馗驱鬼图》、《山壑旅人图》等。并有诸多人物肖像画,都是传世之作,当时不仅名闻乡邑,还曾蜚声京都。甘棠的出生地和生长之地,都是山大人稀的蛮荒之地,生存条件异常困苦。毫无疑问,甘棠亮丽柔美的画作是在贫困中酿造出的精神美酒。

在这里,我们必须一提的是在安康汉阴诞生并度过了二十载青少年时光的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当代著名学者、诗人和杰出的书法家沈尹默先生。王有根、王涛先生撰文说“汉阴时期是沈尹默书法艺术及文化结构奠基时期,汉阴自然人文环境的影响和所受教育,决定了沈尹默先生一生的事业追求和建树。他早年留学日本,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长达16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中法文化交流委员会主任兼‘孔德图书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政协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等职。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沈尹默曾与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胡适、高一涵等北大六教授轮流主编《新青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月夜》被称为我国新诗史上第一首散文诗。沈尹默的艺术成就以书法为最,海内外公认其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

王友根、王涛先生在洋洋两万言的文章里,详尽记述了沈尹默在安康汉阴的成长学习过程。沈尹默先生成长的年代正是战乱频仍、时代风云突变的时代,而巴山深处的小城汉阴虽贫困却安定平和,正是这种相对的安定平和,正是贫困中的艰韧,造就了沈尹默的磅礴大气——贫困中的挣扎、超越、博发,而成就了一代艺术大师。

李焕龙先生的《崔八娃之迷》,告诉了我们当代一位安康作家的经历。他在文章开篇就说:“在当代文学史上,崔八娃是名扬中外的‘战士作家’。他的《狗又咬起来了》等自传体小说,被译成多国文字,并选入中小学课本,使用了三十多年。”作者接着发了这样一种感叹:“奇怪的是这位红极一时的知名作家,只搞了四年创作便自动休笔。”作者的“奇怪”之感叹如果和上面的例子联系起来看就不奇怪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最终没有走出安康。崔八娃现象的出现表面上是“速成识字班”的成果,而实质上是这方水土积淀了太久的智慧显现。生活上的“贫困感受”与精神上的强烈感叹,集中在一位到晚年(已与文学无缘之后)还“常常仰头望天或凝神睹物,有时甚至自言自语的人身上,这又是一种什么现象什么境界

呢。”

笔者认为,贫困造就了“贫困精神”,贫困是一种想象力的起点,是一种智慧,更是一

种催化剂,在走向非贫困化的过程中产生“精神”,记录这个过程,便产生了文化和艺术。然而,要超越和提升这种精神,则必须走出贫困的束缚,使贫困所造就的“贫困精神”与大时代接轨,否则就难成大气,这就是作为文化上的安康之历史所给我们的启示。

二、贫困的儿子

案头上安康人的本本著作,几乎都有不同的苦难记录。艺术家们在著作里无不昭示着这样一种共同理念:即,我们可能永远都是“贫困”的儿子,然而,我们并不自暴自弃,因为我们知道贫困与富足永远都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人类永远不会“富有”,“贫困”却是绝对的。有了贫困感人类才有了奋进精神,才产生了力量与创造,才有了永不遏止的渴望。这个道理我们安康的艺术家们有最深刻的觉悟。“贫困”转化为一种人格力量,去切入岁月忘却的记忆之中,从而产生照亮人生的艺术作品。

这是当代安康文化领域的显著特点。

《蓝星星》中一首高昂的“女儿红”,将秦巴山地的劳动生活写得美仑美奂。著名诗人叶延滨在序言里这样写道:从一大堆来稿中,突然有一个人用笔,勾住你的魂魄,来到一个充满乡野气息的地方,这就是诗人陈敏笔下陕南安康的漆树“女儿红”。《小村风景》的作者冯时辉如此深情地写道:这地方说是贫脊荒蛮,其实这里浓烈着美的形象。除却雄山俊水而外,更有男子汉宽厚的胸怀有力的肩臂,和那些丰腴柔美的山村女子们迷离诱人的歌唱。

翻开案头的几十本书,“贫困的儿子”们几乎无一例外深情热烈地歌颂着这片乡土。但是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人人有着一部苦难史。为了走出山坳求学几近卖血的吴建华、因为父亲历史冤案而青春受创的张宣强、童年极其困顿的魏传朝等等。他们笔下关于母亲、父亲、乡亲的令人怦然心动的凄凄楚楚的故事,无一不控诉着“贫困”。然而,奇怪的是,这些贫困的儿子们却没有一个人怨恨自己的故乡。《村野随笔》里那些童谣般迷人的乡里趣事,多情的山鸡,美丽的草鹿子,温柔的山姑,清盈盈的小溪,摇曳的野草,甚至红柿子青竹笋都是灵性诱人的。

我们再来看戏剧及音乐舞蹈的情况。

《马大怪传奇》是在1989年获陕西省首届艺术节金奖并赴京演出且获第五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提名的优秀剧目。此剧热情讴歌了一位处处为民谋利益的好乡长马大贵(因足智多谋人称马大怪。)马大怪是改革开放初期,带领农民致富的优秀基层干部典型,作者在他身上倾注了深情和美好的祈愿,并通过他,实现了美好的爱情理想和生存理想。笔者在这里要特别提示的是,剧作者刘志杰也是历尽坎坷,尝尽贫困滋味的人,他笔下的作品却同安康众多作家一样,充满理想主义色彩。

音乐舞蹈更是清一色的秦巴汉水颂歌,从荡气回肠的“汉江号子”到活泼优美的“汉

江渔歌”,歌是唱不尽的秦巴汉水好风光,舞是舞不尽的好人好事好地方。艺术家们对这片尚欠发达,充满苦难的土地之热爱在声震省内外的一年一度的“汉江龙舟节”上表现得最为集中,也最为充分。

我们的绘画作品亦无例外。刘崇文的《巴山暮归》、宋安平的《灰色的石板镇》、李剑平的《陕南纪事》、樊光矢的《村口》,都是对安康山地的热烈礼赞。老街、吊脚小楼、临河开启的窗棂,江上扁舟和舟上梳理长发的汉水丽人,画家们笔下所描绘的这些生活场景,正如李剑平《过去的故事》画面中所提示的“楼在水中、船在水中、你在水中、我在水中”美得醉人心魄,美到登峰造极。

为什么安康这片四季海风吹不到的内陆地带,这块苦难的土地,这块放在全国大背景中经济发展尚欠发达的落后地域,在艺术家们的视野里成了“桃花源”呢?《在山—方》的作者说:生于巴山,注定无法回避巴山——它坚定不移充满禅意的沉默以及它那永生永世的河流及难以超渡的云云众生,刻满我的灵魂,给我最本质的感受和思想。我为之欢笑为之流泪为之孤独为之惶惑为之珍惜生命而不肯放纵自己。也许,正是这拳拳之爱绵绵深情,使艺术家们的眼睛过滤了生活中不尽的苦难而善看人生,特别是善看了脚下这片土地。

三、内心独语倾向、自闭意识及其恋乡情结

当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潮席卷华夏大地,当各行各业的人跃跃欲试扑向商海,安康的文化人似乎处于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迄今没有一个文化人真正下海便是最好的证明。这并不说明安康文化人坚贞或清高,相反,这多少含有一些无可奈何。无可奈何的结果是转向内心独语。篇幅不少的作品,深情地欣赏自己的清高与孤独,欣赏自己踽踽独行于世的忧伤的美丽。当然,绝大部分人是转向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也就是每个人心中的“故土”。

是不是处于相对“贫困”的安康文化人,无力追赶时代大潮才转向自己的内心独语?独语是可贵的。问题是我们的独语太多了美丽、太多了温婉、太多了馨香,而缺了那种“把酒问苍天”的悲怆。这是否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艺术家某种程度的脆弱和不肯面对现实?这种内心独语倾向导致了艺术家的自闭意识。守自己内心洁净的一隅清吟苦唱,无疑有其可贵的一面,但面对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一个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这种声音是否过于柔弱。我们并不要求人人都成为史诗作家,成为经典音乐家和舞蹈家,成为传世画家,然而,从整体看,我们却必须走出“小我”,向“大我”进发,就象我们前文提到的先辈怀让、甘棠、沈尹默那样,在与时代接轨的艺术实践中升华我们可贵的“贫困精神”。

姚维荣先生曾撰文论述安康作家普遍的恋乡情结。这些绝大部分出身山乡农村的作家们,千辛万苦来到城市,却始终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几乎无一例外地感到身心疲惫,几乎无一例外地怀恋着永恒的故乡。很多作品写到城市生活都是一种批判态度。《黑匣子风景》写到城市文化生活时,那种令人窒息的死亡气息,那种欲爱不能饮恨不能的浑浑沌沌的现状,让人触目惊心。而作者写到故乡,几乎字里行间都透着灼人的亮度。安康的作家群里,不管是年轻的吴建华、胡树勇们,还是年过五旬的张宣强、李佩今们,在恋乡情结上是如此的一致,如此矢志不渝,仿佛铁了心要在这个角落唱一曲鲜鲜亮亮的山野小调,使她亮亮丽丽的永存于世。不能不说,这批人不仅是深情的而且是深厚的。恋乡情绪便是这种深厚的标记。

由于内心独语倾向、自闭意识及其恋乡情结,安康文学人几乎清一色的钟情于纯文学。面对当前市场经济的大冲击,在安康所有出版的作品中无不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意志。应该说,这是安康文化史上最辉煌的一种现象,也是最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是必须引起反思的一种现象。

四、从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看“贫困”精神的现实意义

今天,我们已经走到了历史上从没有过的高度。即:有了我们的作家群,有了我们的文学,有了我们的剧作家群和音乐舞蹈家群,有了我们的戏剧音乐舞蹈作品,有了我们的画家群,有了我们的美术书法艺术,笔者手上收集的文学作品和其它类的艺术作品,几乎是安康近年来有据可查的艺术资料的总和,不管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代表着一种历史的高度。然而乐观之余,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有多少东西可以传下去呢?客观地讲,目前我们并没有进入全国文化艺术的“圈内”!在陕西文艺界也是最低音之一。事实之一是“五四”运动前后的安康和九百年前的安康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基本相同。事实之二是全国文学艺术最繁荣的十年,我们既没有产生过影响巨大的“伤痕”文学,也没有产生过自己真正的桂冠诗人,更没有产生过一位具有史诗意识的剧作家、音乐家、舞蹈家或者顶尖级的画家,也没有一部能够站在历史高度俯视生活的史诗性的长篇小说。虽然承认自己的弱点和不幸比较痛苦比较不舒服,但终久得面对现实。笔者很赞同张会鉴先生在1990年发表的极有反思价值的“李广田与安康‘圈外文化’”一文中的观点。李广田是名作家里边最深入地写过安康的人。他的著作中数十篇写到安康的人文地理、生存状态。张先生读了作家李广田的《圈外》之后,发了下面感叹:“读《圈外》,对于安康人来说,不是一种陶醉后的享受,大有伤害自尊的委屈和抑郁之感。但是,这毕竟是难以否认的历史事实。”这种处于“圈外”的状态,今天在我们的地域文化中还能看出。令人费解的是我们的作家艺术家笔

下那美仑美奂的秦巴山水风景人物,那盈盈的叹息忧伤那灼灼夺人的理想之光,为什么总也走不出山坳?也许,我们太容易从善与美的角度去搜寻迷人的美丽。因而,“贫困”始终难以变成真正的精神。既然我们是“圈外”,我们不必参与一切无为的非文学艺术的争论,我们应当尽可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境,用真情真意去升华“贫困”,去将“贫困”真正地变作贫困精神,形成安康文学艺术的优势,并且闯进“圈内”。尽管文化领域也存在着圈内的人想出来,圈外的人想进去之世态,然,我们却必须完成一个进入“圈内”的升华。从圈内走出来的境界应该是和从来没有进入圈内的境界大为不同,犹如为赋新诗强说愁同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是质的意义上的飞跃。

所以,安康的艺术家们,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讲都得先进入“圈内”,换句话说就是和大时代接轨,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一种真正的辉煌,才可以不愧地说一句:安康的文学艺术终于赢得了两千年历史上的骄傲。这次不是卷帙浩繁的著作可以替代的。它需要一种质的证明。这就是进入全国文学艺术的“圈内”,真正形成安康地域文化精神的品牌。

陕西文学与地域文化

陕西文学与地域文化 从唯物主义观点来看,物质决定意识。这也就是说,文化来源于生活。那么文学也就来源于生活了,而且文学更是来自一个地域的文化。文学创作于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地区的文学创作,代表了那个地区鲜明的文化特征。文学创作是建立在一个地区的文化特性之上的,而陕西文学的发展更是与陕西不同的文化密切相关。 我是陕西人,所以对陕西的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陕西由于地理上的因素被分为三部分,所以陕西的文学也有了三个流派。以路遥为代表的陕北高原派、以陈忠实为代表的关中平原派、以及以贾平凹为代表的陕南山区派,这三个派别分别有他们所在地区的深刻烙印。 一、陕北高原与陕北文学 陕北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西部是陇东、宁夏,东部为黄河、晋西大峡谷,北接毛乌素大沙漠和蒙古草原, 处于黄土高原向蒙古草原过渡地带。再加上年降水量极少, 属于中温带半干旱气候类型,因此,人们选择了适宜生存 的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长期大规模的砍伐森林使这里日 益荒漠化,形成了山荒岭秃、沟壑纵横的地表特征。 土地的贫瘠、气候干旱、生活的贫穷,使得以路遥为代表的陕北文学从一开始就带上了浓浓的贫穷的印记。也 决定他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注定关注当地贫穷的生活状态, 决定他无法超越艰难的生存环境。路遥是土生土长的陕北

人,所以对现实生存苦难的关注是他创作的初始。路遥从 这样艰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饥饿是经常面对的事情,困 苦的生活环境,使他形成了“内向忧郁的性格、倔强刚毅的 气质,形成了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品格。”(2) 要有所收获,达到目标,就应当对自己残酷一点”[3],路遥常将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理解为人生的必修课,把痛苦理解为走向成熟的最好课程,他小说中的人物大都经受了苦难的洗礼,从而演绎出一幕幕震撼心灵的悲剧。从马健强、高加林到孙少安、孙少平,面对苦难,他们不但没有退缩、屈服,反而表现出了更加顽强的生命意志和生存毅力。以孙少平为例,在县城上中学时,每餐只能吃两个焦黑的高粱面馍,五分钱的清水煮萝卜也是一种奢望。“每天从下午两点到吃饭这一段时间,饥饿使他两眼冒花,天旋地转,思维完全不存在了,两条打战的腿,只能机械地蠕动”。但就在这种极度的痛苦之中,他还萌发了要求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决心和勇气。孙少平赤手空拳地走出双水村,到黄原县当揽工汉挣钱。为了拿“高工资”,他宁愿干小工行里最苦的活儿———把浇过水的湿砖头,用手一块一块往楼上扔。他用自己一双粗糙的手、一副健壮的身体,靠出卖劳动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全家人的开支以及妹妹兰香的学费。当一天的劳动结束后,他会很满足地在微弱的灯光下看书,在书的世界里获取感人的魅力与力量。路遥的苦难意识具有陕北黄土地的传统文化精神,即在苦难的磨砺中主动地建构高尚的人格和追求理想的人生。从孙少平等路遥笔下众多的人物形象身上,我们不难感受到这种在生命的抗争冲动中所展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表彰2011年全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的通知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表彰2011年全省基础教育 优秀教学成果的通知 各市(区)教育局,石油普教管理中心,有关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我省《实施意见》精神,切实加强我省基础教育教科研工作,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省教育厅组织了2011年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评选活动。在评选过程中,各地高度重视,按照评选要求积极组织广大师生参加教学成果评选。在各市(区)评选推荐的基础上,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各地选送的作品进行了认真评审,经研究,共评出801件优秀教学成果(文本类319项,网络和多媒体类205项,自制教(玩)具类248项,校本课程类29项,具体名单见附件),现予以通报表彰。 2011年全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工作具有以下突出特点:报送和获奖成果的学科分布不断趋于均衡,成果分布地区多、参与单位多,参加人员广泛,涉及了全省基础教育领域各个方面;报送的作品规范整齐,成果的整体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能抓住全省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应用价值强;网络抄袭现象基本消除;体育、音乐、美术、小学科学等薄弱学科申报和获奖成果数量有所增加。 但在评选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县(区)成果申报组织工作仍不够规范,存在获奖数量偏少甚至空白、学生作品数量少、质量不高等问题。请各地在今后的评选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提高对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重要意义的认识,建立健全成果评选机构,完善成果评选制度和机制,强化成果申报培训工作,规范申报程序,加大成果审查和把关力度,努力提高成果申报质量。对评选出的优秀教学成果在更大范围进行宣传和推广,真正把这些优秀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不断提高全省基础教育质量和水平。 陕西省教育厅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三秦地域文化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宝鸡分校陇县教学点 专业行政管理 学号1361001256880 学生姓名胡洋 2014年7 月 摘要:在人文地理学中,按其要素分出人种、民族、人口、社会、政治、文化、聚落、军事等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各文化在其起源、扩散的演变中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形成的文化景观。从总的来说,地理环境是文化发展的舞台,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一些文化的发展。 关键字:文化三秦地域结构自然条件思想 三秦地域文化 一、概述 三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表现为文化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同样, 三秦文化作为一个整体, 它的内部并非完全一致, 其内容呈现出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而三秦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既是文化规律的体现, 又是秦地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结果。自然条件的作用, 使三秦文化表现为更小的相对独立的区域性, 体现为三大文化地域。 三秦文化之名始于三秦大地, 它是指在三秦大地生长、发展起来的历史区域文化或传统区域文化。不仅包括楚汉相争以后的文化, 还应包括周秦时期甚至先周时期的文化。总之, 凡在三秦大地自古以来发生、发展起来的文化都属三秦文化的范畴。三秦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包括三秦大地上丰富的历史文物、文化遗存, 而且包括民俗、制度、艺术、宗教、思想、学术、哲学、伦理, 以及深层次的自然观、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二、三秦文化的地域构成 三秦大地地处祖国中部偏东靠北, 位于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 39。35’。南北长863公里, 东西宽400公里, 面积约20. 6万平方公里。与蒙、晋、豫、鄂、川、甘、宁等省毗邻。整个地貌以高原为多, 山地次之, 川地平原较少。 在认识地域文化时, 既要重视整体把握, 也要注意微观分析。三秦文化是在秦地地理环境作用下形成的三秦地域文化,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广义地又可把它相对分为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 或称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 。秦地自然环境可分为北部的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三块不同的区域。在这三块相对隔离的自然区域里发育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它们是陕北文化、关中文化和陕南文化。陕北文化属于黄土高原文化, 是在黄土高原环境中形成并受其影响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北方的草原文化的影响, 具有粗犷、豪放和较为开放的特性。关中文化是平原地带的文化, 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关中三面环山, 一面向水, 地形较为封闭; 又土壤肥沃, 气候适宜, 灌溉便利, 农业发达, 因而有周秦汉唐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受其影响, 关中文化早期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精神; 然国都迁出关中后, 关中文化受封闭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植根于渭河平

陕西电大地域文化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

陕西电大地域文化形考作业 第一次作业 1、“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B )提出来的。A 孔子 B 老子C 孟子D 庄子 2、唐初出现了贞观之治,贞观是( A )的年号。 A 唐太宗李世民 B 唐高宗李治 C 唐玄宗李隆基 D 唐高祖李渊 3、初唐唐太宗时期最著名的一个诤臣是( A )A 魏征B 萧何C 狄仁杰 D 姚崇 4、(D )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盛世 A 西周B 东周 C 秦朝D 汉代 5、两汉文学向以(C )著称。 A 小说B 词 C 辞赋D 曲 6、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是司马迁的历史散文巨著( A )A《史记》B《汉书》C《四库全书》D《诗经》 7、《汉书》的作者是(B )。 A 司马迁 B 班固 C 司马相如 D 李白 8、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A ),它可以说是一代文学的标志A诗B赋C词 D 小说 9、被称作“诗圣”的是( B )。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 D 王昌龄 10、《长恨歌》的作者是( D )。A 王维B 李白C 杜甫D 白居易 多选题 11、唐时中央政府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即(ABC ) A 中书省 B 门下省 C 尚书省 D 陕西省 12、两汉文化的基本要旨包括(ABCD )。 A 两汉文化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兴起的一个标志 B 两汉文化揭示了文化相对于政治经济的基础地位 C 两汉文化对中国家族观念、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D“龙凤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13 汉代政论散文也相当发达,其代表作家有(AB )A 贾谊B 晁错 C 班固D 司马相如 14、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ABCD )的全面发展上。 A 诗 B 文 C 小说 D 词

西安地域文化

一、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一)、“中华民族摇篮” 1、世界历史名城 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素有“中华民族摇篮”之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整个亚洲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闻名遐尔的“丝绸之路”就是以西安为起点的,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著名历史古都。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因为建都历史悠久绵长,文化遗存丰厚,使得古都西安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不同凡响,其独特的古都风貌不仅备受古今中外的文人、游客所称道,而且构成了当代西安的城市文脉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资源。 2、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 西安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后,西安是最早响应的省会城市之一,其后“五四”运动时期西安的学生运动也有力地响应和支持了北京的学生运动。“二虎守长安”、“西安事变”更使当时的西安名播中外,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更为八年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天然历史博物馆” 1、“天然历史博物馆”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境内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4处,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4处,古遗址、陵墓4000多处,出土文物12万余件,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秦始皇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曲江池、西安碑林、明西安城墙、钟楼、鼓楼、化觉巷清真寺及西安旅游区内的黄帝 1 陵、汉茂陵、汉阳陵、唐乾陵、唐昭陵、法门寺等景点驰名中外。杨虎城办公处(今省政府院内)、张学良公馆(今建国路)、止园(今青年路)和高桂滋公馆(今建国路)等西安事变旧址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新街七贤庄的八路军驻陕办事处旧址至今仍

五大地域文化

五大地域文化 一、齐鲁文化:齐鲁文化是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全称,也就是现在山东省地域内的文化。现代的山东省,先秦时代,是齐国和鲁国两个国家的地域,汉代以后统一为山东。齐鲁文化是我国最繁荣的文化,春秋时的鲁国,产生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系统,而东临海滨的齐国却吸收了当地的土著文化(东夷文化),两种古老的文化存在差异。相对地说,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尚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汉代以后实现了文化融合。 二、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指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兼及周边风俗略同的地区。它的腹心地区大致与今天的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区域相同。它西部毗连西藏和云南、贵州;西北部与青海相接,北部与陕西、甘肃为邻,东连湖北、湖南。巴蜀文化以农耕文化、茶文化、蜀汉文化、戏剧文化、雕版文化等为主要内容。雕版,古书上有“宋时蜀刻甲天下”的记载;茶,《神农本草》这本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四川的盖碗茶小有名气。 三、荆楚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主要是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域,又特别是湖北。荆楚文化有八大特点:一是炎帝的神农文化;二楚国的历史文化,如青铜铸造、丝织刺锈,还有哲学、辞赋(楚辞)、音乐、舞蹈等;三是秦汉文化,如赤壁赋、隆中对等;四是清江巴土文化,如土家人的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独居一格;五是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名山古寺文化的资源。如武当山是道教名山。六是长江三峡文化,长江的巫峡、瞿塘峡、西陵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七是江城武汉文化。武汉是中国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大都市和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河(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武昌、汉口、汉阳。八是现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近代的“二·七”大罢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活动都发生在这里。 四、吴越文化:吴越文化的地域空间主要是上海、浙江、江苏,及福建与江西的小部分,也称长江三角文化,无论经济、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学术思想等都在全国领先、典范有:吴语(是以苏州话、上海话、宁波话为典型口音)、世界文化遗产昆曲、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世界遗产苏州园林、梁祝传说、白蛇传说、师爷文化(以绍兴为代表)等。吴越文化的特质:一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二是聪慧机敏,灵动睿智;三是经世致用,务实求真;四是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五、岭南文化:从地域上说,岭南文化大体上是广东文化、广西文化、海南文化三大板块,主要以广东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岭南文化以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从粤语、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岭南饮食文化等,都反映出岭南人的开放观念、兼容观念和改革观念。

陕西地域文化

浅谈陕西地域文化 陕西是人类先祖的发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五六十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关中平原的灞河上游繁衍生息,用旧石器为工具,与大自然作斗争。到距今三四万年时,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他们活动在西安附近和整个渭河流域。西安东郊半坡村遗址,原是六七千年前母系公社的一座村落。半坡人以渔猎和农耕为生,会制造很多精巧的石质工具,有了纺织和烧制陶器的手工业,会建筑能抵御风寒的房屋,身穿衣服,生活在组织的公社之中。大约又过了一两千年,西安附近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渐发展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沣河流域发现有许多这个时期的遗址。这时的人类已使用木耒和石镰等新式工具,使农业生产向前进了一大步,畜牧业也有了发展,并且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改造自然,一步步地揭开了古代文明历史的序幕。 古代政治中心(周) 周人原是活动于关中西部的一个部族。相传周的祖先后稷被舜分封在武功。泾河流域的彬县、旬邑一带,也是周人活动的一个中心。到古父公时,他们由旬邑迁居岐山南的周原,营建宗庙城廓,开荒种地,还设立官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周国,首都就在岐山、扶风之间。到周文王时,周国迅速发展,攻灭了附近许多小国,并进一步在沣河西岸修建了丰京(今长安县马王村附近)。公元前1121年,周武王灭商,建立了周王朝。武王又在沣河东岸修建了镐京(今长安县斗门镇附近)。丰、镐共同作为周王朝的首都,历时360余年。这是古代在关中地区出现的第一个全国政治中心和大城市。“陕西”这个名称,也是在西周初年出现的。周武王的胞弟周公和大臣召公的封邑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陕原以东属召公管辖,陕原以西属周公管辖,后人因称陕原以西地区为“陕西”。 陕西是我国农业生产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大约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打猎捕捞,采集果实。当时种植的谷物主要是粟。传说中最早从事耕种稷和麦的人,是陕西关中周人的祖先。到了西周末年,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并向其他地区传播。

陕西关中地域文化

陕西关中的地域文化 陕西简称陕或秦。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是按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陕北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南部是秦巴山地。 关中的农村有很多习俗,也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凳子不坐蹲起来”,就是一俗、一景,也是关中八大怪之一。蹲,按咱陕西方言说的更俗一点,就是圪蹴,就像秦腔戏一样老陕都知道。关中农村人爱圪蹴,爱圪蹴着“晒暖暖”,尤其爱圪蹴着吃饭。 特别是早上,在村子巷口十字老槐树下圪蹴着一堆人吃饭,除非天气实在不好,一般天气时村里的男人们大都会端一个大粗瓷碗,圪蹴在老槐树下边吃边谝闲传,不知啥时起,也不知是谁,把这种吃饭谝闲传的场合称为“老碗会”。能来“老碗会”的一般饭菜水平都差不多,每人一老碗烧的稠糊糊的苞谷榛,有的在苞谷榛上盖一坨子浆水菜,手弯子夹两三个杠子馍或蒸馍,右手捉筷子,边走边吃。也有讲究的人,左手一个老碗,虽然同样是苞谷榛,但浆水菜不盖在苞谷榛上,而是右手除了握着筷子,还端着一个碟子,里面有不多的浆水菜,边上围着几个蒸馍。也有日子过得殷实的用碟子端着毃的蒜再加些腌蒜薹,或者就是一碟油泼辣子加腌蒜薹,到了秋天有人就端着炒绿辣子,但差不多都吃着半揸厚的苞谷面发糕。 不管是一碗端的还是一碗一碟的,来到“老碗会”同样没有坐的,同样得圪蹴着吃饭。先来后到的人以最早圪蹴在此的人为准,自感与其关系近或者资格差不多的,就圪蹴在左右或对面,后来的人来了就补留下的空子,自动地围成一圈。开始围小了,随着来人越来越多,后来的人就不断地往后退着。当然,不管最后这个圈退到多大,最早来的那个人是不用动的。 “老碗会”的主题永远是屋里的婆娘,上学的孩子,后头的猪娃,地里的庄稼,日月的辛劳,社会的趣事,当然打趣逗乐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吃着各自碗里的饭,看着人家碗里的,如果比别人的好,就会有一种自豪感,神气活现,觉得娶了个好媳妇,饭比别人差的,自觉

陕西地域文化比较与分析

陕西地域文化差异与原因浅析 摘要: 本文旨在探析陕西省南北文化差异及其原因,从形式文化区的角度将陕西全省划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文化区,然后根据卢云提出的文化区形成机制探讨了其成因。在分析陕西文化区形成的历史、人文过程后,又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区、交通条件和移民等方面论述了陕西文化区形成的主要机制。 关键词: 陕西;地域文化;差异;原因 引言 陕西地处中国内陆,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秦岭以南处于汉江中上游,属长江水系;秦岭以北处于黄河中游,属于黄河水系。南北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文化也呈现出较大的不同。广义上讲,陕北和关中地区基本上都处于关陇地区,属于三秦文化区,自然和人文背景具有典型的北方特征,豪迈而粗犷。而陕西南部的文化与四川的文化相近,因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因此,既受到关中地区文化的影响,又受到巴蜀文化的辐射,形成南北兼有的文化特征。 陕西,简称陕或秦,古为雍州、梁州之地( 陕北、关中属雍州、陕南属梁州) ,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之中心。“陕”本是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由周公治之,陕以西由召公治之。此后,人们便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为“陕”。“秦”为陕西简称,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辖区主要在陕西的缘故。之所以又称“三秦”,则是因为项羽攻占关中以后,将秦的3个降将封在秦之故地而得名①。 陕西文化演变兴于史前时期,到周、秦、西汉时期得到了3次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全国的政治中心在陕西,经济和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三国时期,陕西关中属魏的雍州所辖,治所在长安;今石泉以东陕南各县,属魏的荆州所辖(今河南省新野县) ;陕南西部为蜀的益州所辖( 今四川省成都市) 。唐代,陕西文化①徐卫民.《陕西地域文化及其特征》.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西安地域文化

西安地域文化的认识之谈 “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之一。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六千多年前半坡先民在这里种植狩猎,开掘出了别具特色的“半坡文化”。自公元前12 世纪,周文王在此建立沣京,揭开了西安作为帝王京师历经千年,雄踞华夏,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辉煌历史。西安成为与雅典、罗马、伊斯坦布尔等城市齐名的世界历史古都。直至今天,西安城中的塔与碑,城外的陵与墓,连绵的城垣与宫殿遗址,保存的大量珍贵文物以及周乐秦声、汉风唐韵等文化艺术,仍在昭示着这里曾经呈现过的尊贵和豪华、开放与风流。随着「唐皇城复兴计划」大唐芙蓉园、大明宫、曲江池、不夜城等地标式建筑,可以梦回大唐、穿越历史。换个场景,现代文明的高楼林立、立交环绕、道路纵横、西安,在古老中洋溢朝气、厚重中展示等大气。 话说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八百里秦川文武胜地,五千年文明光耀全球。尤其像西安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根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

明传承。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都西安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拓印下无比瑰丽的史诗和波澜壮阔的画卷。 谈西安,不能不谈文化取历史。身为十三朝古都,西安曾确为外国古代文化的焦点,而今所见西安之一山一水、一砖一瓦,皆可视为古时文化积淀所成。再比如看到秦岭,让人不由想起韩昌黎之千古绝唱:一封朝奏九沉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正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近来当成心,好收吾骨瘴江边。 至于渭水,发生的故事更多,最为出名的生怕是封神演义,它的第二十四回就是《渭水文王聘女牙》。 而古意尤为盎然者,则为西安之城墙——它是外国保留最完成、最大的古代城墙。此城面南背北,以青砖建就,四周环以护城之河。东南西北墙之轴心部位开四大门,于大门之侧间距数百米再开小门,门皆命以极古典之名称,如墨雀门、南廓门、玉祥门、明德门、尚德门等等。各大门之上建以雕梁画栋之城楼,各城墙转角处再建角楼,守军于其上可极目近眺,迟察敌情。墙取河之间尚无环城公园,间无亭台楼阁、花卉树木;树木多苍老虬劲,无不显示一番长长的历史。 每到西安,一见那古城墙,便让人的心登时沉静下来,满身表里,渗入了古意。到春节之时,城门前之道旁会挂上

2015秋地域文化(本)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地域文化(本)》课程论文写作规范 一、选题指南 1.结合自己学习体会和当前社会需求谈谈学习地域文化的收获和意义。 2.结合当地某一人文旅游资源,谈谈对地域文化的认识。 3.对家乡某一饮食文化,分析其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4.介绍一位三秦教育家,分析其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作用。 5.考察你所在的地区历史和现状,谈谈陕西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二、具体要求: 1.从以上选题指南中任选一项进行写作;在选题指南基础上自定论题,不能偏离主题。 2. 论文应立论准确,文必对题,有自己的观点和体会,理论应联系实际,有所创新。 3.论文要求规范化,全文包括标题、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五部分。内容摘要字数为100—150字,关键词3—5个,参考文献至少在5篇以上,并在文尾列出。论文字数要求2500字以上。 4.不在选题指南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者,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三、论文评价标准 1. 选题正确15分 2. 论点、论据40分 3. 材料、数据20分 4. 写作规范性15分 5. 字数要求10分 附件:论文格式要求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 分校(工作站) 新城电大 专业会计(本) 学号 学生姓名 2016 年元月

陕西地域文化 摘要:陕西(Shaanxi),简称“陕”或“秦”,中华人民共和国省 大流域中部,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就是陕北高原,中部就是关中平原,南部就是秦巴山地。陕北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中游,靠近内蒙古、宁夏一带。关中,即四关之中,关中地腹地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地必争之地和建都地理想之所。陕南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南北交界地带。北有秦岭,南为巴山,中间就是汉江谷地,横贯东西地汉江及其支流串连起了大小不等地平坝盆地,有“小江南”之称。食文化源远流长,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下孕育,具有非常的内涵和外延。 关键词:历史地理交通饮食旅游

陕西地域文化_2

安康广播电视大学 课程名称:地域文化 年级:13级 专业:林业技术 姓名:温意芝

陕西地域文化 【内容摘要】陕西地理风貌的差异,形成了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的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山地三大地理-板块。地域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促成了陕西三种不同-的地域文化,而陕西作家的创作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较大,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 【关键词】县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从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成长为全球第4大经济体。这是国家生命力从萎靡到迸发的30年,更是个人的生存空间、自由选择和各种权益得以逐步舒张的30年。三十年的征程,中华民族终于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开始向腾飞之路大步迈进。三十年的沧桑巨变,三十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 在这30年中,我的家乡陕西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农业的腾飞,工业的发展,教育的提升,旅游业的开发.一个接着一个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建成,一个个的开发区的如雨后春笋的产生. 在农业的方面,陕西石泉县按照“生态立县、农业固县、旅游强县”思路,坚持规划统领、产业支撑、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在强势推进旅游“四大基地”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新村建设、旧村改造等七个方面的工作,其中小城镇开发建设、绿化工程、发展农村旅游、乡村环境卫生管理四项工作措施凸显特色,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小城镇开发建设。按照一年办一件事、三年变面貌的

思路,通过融资、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等措施,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小城镇建设力求做到整体设计超前,局部建设美观、大方、有现代气息。依据小城镇规划,把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庄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部分,做好详细规划和设计,逐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切实搞好绿化。按照“不求园林化,但求生态化”的思路,遵循夏天遮荫、冬天透光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统一规划,大栽树,栽大树。条件具备的示范村春季一次性实施到位。同时,落实管护责任,产权到户到人,谁拥有谁管护。——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以该县城郊地区和国家千亩示范园周边为重点,围绕休闲、娱乐、观光,积极发展农家乐。主要抓好五爱、童关、黄金坝、明星等10个村。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娱乐项目,整理和创新传统小吃品种,推进以农家乐为主的农村旅游快速发展。——强化乡村环境卫生管理。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清理公路沿线、村庄周边、村内巷道垃圾杂物,完善村庄环境设施,健全农村垃圾清运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家园”活动,努力营造农民爱家园、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 在工业方面:陕西以工业化建设西部强省陕北地区,在重点推进榆林“一个中心城市、二个经济开发区、六个工业园区”电网建设.振兴现代制造业,支撑关中经济区崛起 .关中经济区,是指覆盖关中五市及周边三省和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悠久内在联系的区域,通称大关中。虽曾一度辉煌,但却中道衰落。统筹开发大关中,复兴关中经济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率先发展的迫切需要。目标是:以西安为中心,现代制造业为主导,陇海路大关中沿线城镇群和经济带为主体,建立又好又快发展的相对完整社会经济体系,实现小康奔富裕,共创和谐,力争2035年前后由国内的中下水平提高到中上水平。特点是:跨省跨区整合资源,城乡村镇统筹开发,发展的和谐性强;果肉麦杂和有色建材等农矿资源丰富,煤电油气等能源供给充裕,节能节材节水减排治污绿化有方,发展的可持续性强;军民

西安地域文化论文

地域文化——西安 浅论西安的饮食文化与旅游资源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 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古到今曾用名中,以“长安”最为长久和著名。长安,意为“长治久安”,是中华文明史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都城。西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之一。据《广博物志》、《述异志》、《山海经》等记载,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故事都发生在这里。据考古证实,早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是蓝田猿人的聚居区,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就已经形成了原始聚落“华胥古国”、“半坡”、“姜寨”、“灰堆坡”等。“华胥古国”被奉为“中华元祖”,盘古、女娲、黄帝等传说都是由此衍生而来。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定都这里,从此,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

13朝古都,中国历史上的四个鼎盛时代周、秦、汉、隋、唐均建都西安。汉唐时期,西安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中心,是世界上最早超过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西罗马,东长安”是其在世界历史地位中的写照。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史上最大的都城,对世界文明尤其是东亚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古代世界东西文明的交汇点。西安向世界展现了文明中国拥有的自信、开放、大气、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铸造了炎黄子孙永远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西安,这座中国历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传承的雍容儒雅,大气恢弘,成为中国历史的底片,中国文化的名片和中国精神的芯片。 当今的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西安是中国重点高等院校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西安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航空、航天工业的核心基地,是中国科技实力最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之一,是活力四射的内陆

地域文化的特点

什么是地域文化,它具有哪些特点, 第一,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在文化形态上的不同,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呈现多样化,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和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性,使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具有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一地有一地的特点,如汉文化、关陇(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辽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 第二,地域文化形成过程的长期性。中华民族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在几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点。一个地区历史遗存越多,它的地域文化就越发达。大多地域文化的命名就是源于二三千年之前的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名如上述的“秦”、“巴”、“蜀”、“荆”、“楚”、“吴”、“越”等,这些诸侯国虽然不存在了,但作为各自的文化形态却延续了下来,长期影响着这个地区的人们。 第三,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渗透和包容性。任何形态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尤其在我国古代,大多数时期是统一政权,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动,自然使文化习俗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作为宗主区域的文化,自然就包容了外来的文化;尤其在几个文化区域的交汇地带,更形成了兼具几种地域文化特点的特色文化,如地处汉水上游的陕西汉中地区,就兼有北部的关陇文化、西部的氐羌文化、南部巴蜀文化、东部的荆楚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汉文化。第四,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的广泛性。作为大概念意义上文化,它包含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同地域的人们,其生产生活习俗语言都表现出别处的不一样。什么是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珠江系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又是当今岭南文化的主体。 明清之际,岭南三系文化相互融会贯通,岭南文化真正有自己独立的风格、精神,并区别于南方文化。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和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达到了高峰时期。

地域文化的特点

什么就是地域文化,它具有哪些特点, 第一, 地域文化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在文化形态上的不同,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呈现多样化,由于古代交通不便与行政区域的相对独立性,使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具有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一地有一地的特点,如汉文化、关陇(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松辽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 第二,地域文化形成过程的长期性。中华民族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在几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点。一个地区历史遗存越多,它的地域文化就越发达。大多地域文化的命名就就是源于二三千年之前的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名如上述的“秦”、“巴”、“蜀”、“荆”、“楚”、“吴”、“越”等,这些诸侯国虽然不存在了,但作为各自的文化形态却延续了下来,长期影响着这个地区的人们。 第三,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渗透与包容性。任何形态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尤其在我国古代,大多数时期就是统一政权,各地人群 的相互流动,自然使文化习俗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作为宗主区域的文化,自然就包容了外来的文化;尤其在几个文化区域的交汇地带,更形 成了兼具几种地域文化特点的特色文化,如地处汉水上游的陕西汉中地区,就兼有北部的关陇文化、西部的氐羌文化、南部巴蜀文化、东部的荆楚文化的特点,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汉文化。第四,地域文化表现形式的广泛性。作为大概念意义上文化,它包含了从社会意识形态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不同地域的人们,其生产生活习俗语言都表现出别处的不一样。

什么就是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上来说,岭南文化大体分为珠江系文化、桂系文化与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珠江系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与客家文化,又就是当今岭南文化的主体。 明清之际,岭南三系文化相互融会贯通,岭南文化真正有自己独立的风格、精神,并区别于南方文化。岭南文化形成后在政治、哲学、学术、艺术、经济、工艺、与生活各方面全面发展,至晚清达到了高峰时期。 到了近代,岭南文化成为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革命与发展的先导。从洪秀全太平天国起义、康梁变法直到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岭南文化都就是中国近代政治革命重要代表与领导力量。这段时期,岭南文化精神实质就是战斗、革命、革新精神。 此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国内各地方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条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进入新文化时期,起飞的经济与岭南风格的粤语文化、粤式生活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岭南文化的现代阶段。

陕西地域文化论文

陕西地域文化论文 摘要:陕西简称陕或秦。陕西地势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而北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三大自然区域:北部就是陕北高原,中部就是关中平原,南部就是秦巴山地。陕北地处我国西北部,位于黄河中游,靠近内蒙古、宁夏一带。关中,即四关之中,关中地腹地西安(长安),“沃野千里”、“四塞以为固”,天然地地理位置,成为兵家地必争之地和建都地理想之所。陕南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南北交界地带。北有秦岭,南为巴山,中间就是汉江谷地,横贯东西地汉江及其支流串连起了大小不等地平坝盆地,有“小江南”之称。 关键词:历史现状地位 Abstract: shaanxi referred to as "shan or of the qin dynasty. Central shaanxi terrai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high, low, and beishan and qinling of shaanxi is divided into three natural regions: the northern is the northern shaanxi plateau, is the guanzhong plain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is qinba mountain. Northern shaanxi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China, located in the Yellow River middle reaches, near the Inner Mongolia, ningxia area. The guanzhong, namely four shut in, the guanzhong hinterland of xi 'an (chang 'an), "lies", "four solid" thought, natural geographical position, become a battleground and military celebrates its ideal place. Is located in China's north and south in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 south of qinling mountains, huai river line, belongs to the north-south border. North qinling mountains, south of bashan, the middle is the han river valley, east to string up to the han river and its tributaries sizes PingBa basin, is regarded as "small jiangnan". Keywords: shanbei guanzhong shannan 一. 陕西的历史 陕西简称陕或秦。“陕”指陕陌,在今河南省陕县西南。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陕而治,陕以东,周公治之,陕以西,召公治之。此后,人们就把陕陌以西称为陕西,简称“陕”。“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地辖区主要在这一带。人们又称陕西为“三秦”,一般就是从陕西地地理特征分为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区域来理解地。“三秦”得名源于项羽分封诸侯,让秦地三个降将分治秦之故地:章邯为雍王,领有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领有咸阳以东:董翳为翟

生态_能量_中国地域文化

生态?能量?中国地域文化 胡义成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作为一种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在西方流行的“文化进化论”中有一些成分值得中国地域文化研究加以批判借鉴。其中,“文化生态学”和“文化进化能量法”以及“新进化论”等学说,均在一定程度上与唯物史观有所契合,对我们解剖中国地域文化的异同提供了某种基本视角。 关键词:文化进化论;文化生态学;文化进化能量法;新进化论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831(2003)0320142204 Ecology,E nergy and Chinese R egional Culture —A Criticism and R eference on the Latest Works of West Culture Science to R esearching Chinese R egional Culture H U Y i2cheng (Philosophical Department o f Shanxi Social Sciences Institute,Siπan710065,China) Abstract:There are s ome components in materialism of“cultural ev olution"in west fashionably,as a theory of cultural materialism, which could be criticized in studies of Chinese regional culture1S ome doctrines,such as cultural ecology,principle theorem of energy of cul2 tural ev olution,and new ev olution,refer to historical materialism1This relation is a basic angle of view to research both difference and same2 ness in Chinese regional culture1 K ey w ords:theory of cultural ev olution;cultural ecology;principle theorem of energy of cultural ev olution;new ev olution 尽管西方基本不存在相同于中国文化结构背景下的国内地域文化研究,它们的地域文化研究往往以较小国家及其民族文化有关的或对比的研究为依托,被统称为“文化研究”,因而与我国目前的国内地域文化研究相差不小,其成果不可直接搬用,但是,其中毕竟有许多科学的因素,可供国内地域文化研究借鉴。我们应当“热眼向洋借利器”。 一、 “文化生态学”和“文化进化能量法”的出现 几乎与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写作同时,斯宾塞和马尔萨斯等人就提出了文化学研究中的进化论方法,并逐步形成了文化学的“古典进化论”学派。 按照这一学派,人类文化是沿着单线进化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只是先进和落后的不同。这个学派在理论上的机械性及其对各个不同文化本质差异的忽略,使它很难面对广泛的世界多元文化问题研究,于是,很快遭到了“历史特殊论”的否定。后者主张“每个文化集团都有独一无二的文化历史”,它构成“文化模式”和“文化区”,由此可知,“想建立一个适用于任何地方的任何事例,并解释它的过去与预测未来的概括性的结论是徒劳的”[1]。 可以看出,历史特殊论对古典进化论机械性的反驳,又导致否认文化研究应予揭示的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性,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实际的情况是:一方面,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进化大体沿着比较相似的模式递进传播,由于生产力制约的制度文明也存在着依次递进的进化序列,所以,由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构成的经济基础及其进化,必然使社会的精神文明进化也呈现出某种共通的规律性;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文化所面对的环境不同,人们面对的生存难题及其决定的价值观念选择也有所不同,因而该文化的精神文明只能在世代文化的传递中形成一种特殊的精神传统以保证群体生存的有效性,所以,精神文明及与其相关的制度文明也就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历史特殊性”。对人类各种文化可用“和而不同”四字概括。历史特殊论抓住了后一方面,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是它完全否定人类文化及其 241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9卷第3期 JOURNA L OF CH ONG QING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s Edition)V ol19N o132003 收稿日期:2003-04-07 作者简介:胡义成(1945-),男,陕西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主要从事哲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