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与屈原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民间文学与屈原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民间文学与屈原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民间文学与屈原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民间文学与屈原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有各种各样的途径,有的在接受民间文学影响,利用民间文学素材进行创作的同时,就把民间文学的某些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保存了民间文学,有的在借鉴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加以充实、丰富,提高了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水平;有的对零散的民间文学作品加以汇集,编撰成册,扩大了民间文学的影响。例如屈原一方面受到民间文学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又在《天问》、《九歌》、《离骚》中保存了大量的神话因子,为后人研究楚人的巫文化和神话,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 1《九歌》是巫术祭歌,是楚地“信巫术,重淫祀”(《汉书?地理志》)的文化习俗的反映。《九歌》的基本情节是“人神恋爱”,往往以人神恋爱的成功来象征祭祀的成功,而人神交接的艰难,又使《九歌》充满了悲剧色彩;在《大司命》中描写到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何为。女巫以少司命的口吻表示对大司命的怀念。其中的忧愁怨恨跃然纸上,令人伤感。,《招魂》更是直接仿效楚地巫觋招魂词形式写成的,《离骚》中一次向重华陈词、两次

向神巫问卜、三次上天下地神游,不仅吸取了很多神话,而且直接与宗教巫事活动形式有关。但是屈原并非神巫或宗教的信仰者,他吸取神话和宗教活动来结撰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倾诉自己的爱国情感,为了表达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追求,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理创通和波折。这不仅摆脱了宗教性,化腐朽为神奇,还使楚辞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想象力。所以可以看出民间文化中的神话和民俗风情对其影响深远。

2屈原的文学作品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这种形式是建立在对民间文学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屈原以前,楚地流行的民歌句式参差不齐,并且采用“兮”字放在句中或句尾,如《越人歌》(《说苑 ?善说》)。而与《离骚》有直接关系的则有《九歌》。显然,《离骚》学习借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

3不仅如此,《离骚》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辞的产生与楚地的乐曲和民歌也有着密切的关

“”“”“”系,《离骚》、《涉江》、《哀郢》等篇末的乱,《抽思》中的少歌、倡等都是乐曲上的名称,这表明楚辞的产生及其体制的形成受到了当时楚地乐曲的影响。楚辞的另一形式特征是

“”句式的加长,并大量使用兮字语吻词,这一特征承袭和取鉴了流传于楚地的民歌,《越人歌》、《孺子歌》、《徐人歌》等楚地民歌的语言形式和造语风韵都表明楚辞体的形成和楚地歌

“”“诗的密切联系。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并且还举些、只、

”“” 羌、谇、謇、纷、侘、傺作楚语的例子,举顿挫悲壮,或韵或否作楚声的例子。《离

骚》中的楚地方言还有很多,屈原采用这些楚地方言,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同

“” 时,对兮等语助词的多种方式的使用,促成了句式的变化,这些句式和委婉轻灵的楚声

相结合,很适合于各种不同情绪和语气的表达。楚语还使《离骚》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增加了生活气息。

4 《离骚》的艺术世界:神话世界、往古世界、香草美人世界

神话、往古、香草美人构成了《离骚》令人目眩神夺的艺术世界。首先,《离骚》中出现了一个无比神奇的神话世界。屈原从神话传说中汲取了丰富的形象,通过自己奔放不羁的自由想象,把它们结撰成层出不穷的生动情节和美丽画面,使它们成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艺术构思的一部分,取得了极强的抒情达意效果,如诗人的三次升天遨游。其次,诗中还出现了一个往古世界,众多历史人物纷纷登台,为全诗注入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和理性光辉。屈原借对往古盛世的回顾,为统治者的改革树立榜样;借对历史兴亡的反思,表达对楚国前途的担忧;借历史上君臣遇合的佳话,鼓舞激励自己奋进不止、探索不息。再次,屈原在《离骚》中创造了一个香草美人的世界。诗人构思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性的香花美草意象,来比喻道德的自修和品德的高洁。又借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政治生活中的失望与希望、坚贞与被

嫉、苦恋与追求,更显得曲折尽致,深微动人。

论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对作家文学的意义

论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对作家文学的意义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是和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即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这是民间文学的概念。由这个概念我们不难看出来,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其实就像一面镜子的两端,相悖而又相通。 创作民间文学的是劳动人民群体,他们或许不识字,或许文化程度并不高,但是他们在劳动中收获了丰富的情感,这些丰富的情感也可以用民谣、童话、传说等方式保留下来。或许在文字的使用上,民间文学没有那么考究,但是也正因为民间文学没有那么考究,民间文学才更能让人理解。 而真正的作家文学,不能是空中楼阁,也不能是作家任由自己的想象力驰骋,天马行空写下来的作品。真正的作家文学,是要扎根在人民大众的土壤中,创作出来的能被人民大众广泛接受并且口耳相传的作品。 也就是说,作家文学要以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为基础,这一个法则是从古至今都通用的。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便是可以印证这一法则的最早的作品,周朝设有专门的采集诗歌的官员,所有和文化有关的职业中采诗官是它们中间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具有文化品位的一种。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整理出来的《诗经》是人民大众心声最好的反应,能够供统治者查明得失,整饬吏治,这便实现了《诗经》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满足。 《诗经》中有一篇名篇广为传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这样一首民间传唱出来的歌谣,在后代文人的创作中也经常能够见到,比如南朝宋时的鲍照曾经写过:“食苗实硕鼠,点白信苍蝇。”明代的赵振元曾经写过:“关东之军丁朝衣败叶,暮餐寒沙,则督理粮储,永消硕鼠之奸。”清代的黄遵宪诗歌之中的义愤更是摄人心魄:“取我脂膏供仇虏,眈眈无厌彼硕鼠。”这些都是在当时社会评价很高的诗歌,被百姓认为是他们心声的反应,这样的作家文学,才是真正的取之于民还之于民,是真正成功的作家文学。 再说唐朝,唐朝有两位诗人,即使在唐朝诗坛荟萃的情况下,也一直花开不败,那便是白居易和李贺。这两位著名诗人如何写出那样经典的作品,也是有典故的。白居易写诗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写完了会念给村子里面八十多岁的老婆婆听,如果老婆婆们能够听懂他诗歌里面的意思那就算完成,若是老婆婆们不能理解,那便要推翻了重新创作,他的作品中更是吸收了很多百姓在劳动之时说出来的话,哼唱出来的曲调,比如白居易作品中有一首《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 韦勒克曾专门著文(《比较文学的名称和性质》①)清理过“比较文学”(ocmParativelite仆由叮e)一词的来源。在《文学理论》和其它几篇文章中他也对 比较文学的任务和性质进行过探索。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他提出的主要观点。 一比较文学的名称 “比较文学”(ocmpaartiveliteratUre)是一个让人非常疑惑的术语。前不久, 还有人提出要将“比较文学”更名为“国别文学比较研究”。在汉语中如此英 语中同样如此。康奈尔大学的雷恩·库柏(LnaeCo叩er)就认为“比较文学”是 一个既无意义而又不符合句法的“杜撰术语”。他因此拒绝把他的系叫做“比较 文学”系,而执意叫做“文学的比较研究”系。韦勒克指出,这是因为“文学” 一词的意思是泛指一切“文学作品”,而不是指“对文学的研究”。“文学”既然 是用来指文学作品,指诗歌又小说等文学作品,那么,显然不会存在一种用“比 较”的方法写成的“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当然也就不能用“比较文学”一词 。Th。Namoo)讨Na帆了C。即。ar触Litera翻er,收入论文集Rne6wellke:。留喇m正na自此凡洲为巴。CoCnPe台of 0在记台m,NweHavenand助ndon:Y目eUnivesriytPSSerll970,PI一360 228 或几个国家的作家创作的影响。但是,法国学派的这种观点根本不具有方法论和 逻辑学的基础,也就根本无法界定比较文学。举例来说,按法国学派的观点,研 究莎士比亚对法国作家的影响是“比较文学”,而研究莎士比亚在英国本土的影 响则不属于“比较文学”。韦勒克坚决反对法国学派的这一比较文学观。在韦勒 克看来,“比较文学在只研究两种文学关系的狭窄含义上也不能成为一门有意义 的学科,因为那样,它就必然变成两种文学之间的`外贸’,变成对文学作品支 离破碎的探讨,就不可能对个别艺术品进行深入研究,就会使比较文学成为文学 史一个附属的学科,使它处理的散乱无章,使它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方法。”①不 仅如此,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观由于专注于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就非常重视文 献、来源、声誉和传记材料等的研究,这就落入了韦勒克所谓的文学“外部研究`’ 的案臼。韦勒克从他的文学本体论来看,文学批评和理论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部 作品的内在审美“结构”。所以,法国学派的文学研究只是十九世纪文学研究中 的“实证主义”。在《文学理论》中,韦勒克说:“文学之间的比较,如果与总的 民族文学相脱节,就会趋向于把`比较’局限于来源和影响、威望和声誉等一些 外部问题上。这类研究不允许我们分析和判断个别的文艺作品,甚至还不允许我 们考虑其整个复杂的起源问题,而是把主要精力或者用于研究一篇杰作引起的反 响,如翻译及模仿,而这些仿作又往往出自二流作家之手,或者用于研究一篇杰 作产生前的历史及其主题和形式的演变和传播。”②也就是,法国学派的“影响研 究”往往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文学的审美“结构”研究之外,只涉及文学作品的外 部事实,而这些研究根本无法解决作品的优劣、意义和特征等问题,也就不是对 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判。就象索绪尔所打的比方,法国学派所研究的只不过是国 际象棋从法国流传到英国这样的、与国际象棋内部规则和特性无关的外部事实, 只不过是一种外部研究。这样,韦勒克把对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反驳逐渐引导到 自己对比较文学实质的阐述上来。 卜 韦勒克在反驳了几种对比较文学的错误认识后提出了自己的比较文学观。现 在,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韦勒克比较文学观的两大特点。一是把比较文学与

民间文学与屈原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民间文学与屈原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民间文学与屈原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 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有各种各样的途径,有的在接受民间文学影响,利用民间文学素材进行创作的同时,就把民间文学的某些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保存了民间文学,有的在借鉴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加以充实、丰富,提高了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水平;有的对零散的民间文学作品加以汇集,编撰成册,扩大了民间文学的影响。例如屈原一方面受到民间文学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又在《天问》、《九歌》、《离骚》中保存了大量的神话因子,为后人研究楚人的巫文化和神话,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 1《九歌》是巫术祭歌,是楚地“信巫术,重淫祀”(《汉书?地理志》)的文化习俗的反映。《九歌》的基本情节是“人神恋爱”,往往以人神恋爱的成功来象征祭祀的成功,而人神交接的艰难,又使《九歌》充满了悲剧色彩;在《大司命》中描写到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固人命兮有当,孰离合兮何为。女巫以少司命的口吻表示对大司命的怀念。其中的忧愁怨恨跃然纸上,令人伤感。,《招魂》更是直接仿效楚地巫觋招魂词形式写成的,《离骚》中一次向重华陈词、两次

向神巫问卜、三次上天下地神游,不仅吸取了很多神话,而且直接与宗教巫事活动形式有关。但是屈原并非神巫或宗教的信仰者,他吸取神话和宗教活动来结撰自己的作品,是为了倾诉自己的爱国情感,为了表达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追求,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理创通和波折。这不仅摆脱了宗教性,化腐朽为神奇,还使楚辞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想象力。所以可以看出民间文化中的神话和民俗风情对其影响深远。 2屈原的文学作品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骚体”。这种形式是建立在对民间文学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屈原以前,楚地流行的民歌句式参差不齐,并且采用“兮”字放在句中或句尾,如《越人歌》(《说苑 ?善说》)。而与《离骚》有直接关系的则有《九歌》。显然,《离骚》学习借鉴了楚歌的形式特点。 3不仅如此,《离骚》还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辞的产生与楚地的乐曲和民歌也有着密切的关 “”“”“”系,《离骚》、《涉江》、《哀郢》等篇末的乱,《抽思》中的少歌、倡等都是乐曲上的名称,这表明楚辞的产生及其体制的形成受到了当时楚地乐曲的影响。楚辞的另一形式特征是 “”句式的加长,并大量使用兮字语吻词,这一特征承袭和取鉴了流传于楚地的民歌,《越人歌》、《孺子歌》、《徐人歌》等楚地民歌的语言形式和造语风韵都表明楚辞体的形成和楚地歌 “”“诗的密切联系。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并且还举些、只、 ”“” 羌、谇、謇、纷、侘、傺作楚语的例子,举顿挫悲壮,或韵或否作楚声的例子。《离 骚》中的楚地方言还有很多,屈原采用这些楚地方言,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同

杰克_伦敦小说研究述评

文学的研究将流于表面。没有民间文学,则比较文学研究内容也将受到限制”。两方面研究结合起来,就可以在学术上开辟出一个新天地。3、佛经汉译在中印两国文学互相影响上占有十分重要位置,却尚未引起人们充分注意,应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4、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应当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学包括民间文学、作家文学在内进行比较研究,纳入比较文学的正宗轨道。5、在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等多个学派中,季先生说“我赞成比较文学直接影响的一派”,因为它讲的是实打实的东西,是用艰苦搜寻所得的资料来说服读者。但他并不反对平行研究,“我只是想说,搞平行研究,必须深入搜索,细致分析,瞻前顾后,明确因果,然后从中抽绎出结论,这样的理论才是可靠的,我是拥护的。”季先生在这里虽然坦率地承认这是他个人的偏好,而他着力倡导的要实打实,要作细致深入的分析等要求,却是对所有从事比较文学研究者都完全适用的优良学风。 正是以上几点激励和启迪着我从事比较故事学研究长达20余年。我先后承担的四项有关民间故事的教育部和国家课题,从《比较故事学》到《中国民间故事史》,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到《汉译佛经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大体上都可以归结到这个学科范围之内。我愿以做好这项研究的实打实业绩,来实现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期待,并以此祝愿季老健康长寿。 注解【Notes】 ①季羡林:《比较文学和民间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本文所引凡未注明出处者均出自本书。 ②钟敬文:《新的驿程》(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252。 (刘守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责任编辑:陈富瑞) 杰克?伦敦小说研究述评 孙丰蕊 内容提要:杰克?伦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美国作家,对他的研究从他在世时即已开始,直到现在伦敦也是世界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国内外关于伦敦的研究成果众多,观点驳杂。为理清现有的研究成果,更好地把握今后的研究方向,有必要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一番梳理。 关键词:杰克?伦敦 研究 述评 作者简介:孙丰蕊,广西师范学院中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 T itle:A Survey of the Study on Jack London Abstract:Jack London is the fa mous American writer in19th century,the research f or hi m is very early fr om he lived.London is al w ays a hot point in the research of the world literature.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re2 search vie ws.W e should analyze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and gras p the directi on of future study better. Key words:Jack London research commentary Author:Sun Fengru i is a master maj or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literature acade my of Guangxi Nor mal College.The main research field is American literature.Email:sunfengrui126@https://www.360docs.net/doc/019509740.html, 杰克?伦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美国作家。这位作家的作品不但在当时的美国十分畅

屈原与《楚辞》

《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它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等人都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2年)楚国人,作品的语言和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楚地特色,对中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 《楚辞》是诗人申述个人志向,抒发对现实不满的作品。这种具有强烈社会现实性与深刻体验的个人情感,经由文学的升华与加工,成就了《楚辞》的千古绝唱。屈原(公元前 353—前277年),名平,是跟楚王是同姓的宗室贵族,自幼禀赋聪慧,博学多闻,且通晓 治乱之道。屈原生活的时代,恰好是战国末期社会变革与动荡的时代。由于秦国实力日渐强大,各国已开始感到亡国的威胁。屈原身为楚国大臣,时刻意识到楚国面临的危机。他深知要振兴楚国,必须革除弊政,对内打破旧贵族把持朝政、因循守旧的局面,对外连齐抗秦、收复失地。可是,楚王却终日与小人为伍,疏远忠良,令忠心爱国的屈原十分痛心。后来, 楚王听信奸臣的谗言,先后把他两度放逐。《九章?惜诵》与《九章?涉江》都写于流放中,尽管历经了千辛万苦,内心痛苦彷徨,但屈原仍不失爱国的坚贞志向。公元前278年,楚国灭亡,屈原决定以死殉志。在无比的悲愤和绝望中,屈原写下了自己生命中最后一篇诗歌─《九章?怀沙》,于公元前277年夏投汨罗江(湖南湘阴东北)自杀。千百年来,屈原的作品 一直为人所吟诵和激赏不已,除却文学上的价值外,更重要的,乃是贯穿于诗篇中忠贞顽强的品格,和深厚诚挚的爱国情怀。 《楚辞》借助了许多具有隐喻性的文学手法,使诗歌充满象征性的意境,营造创造了一个个神怪百出、幻想联翩的奇幻意境。它的感情表达手法十分丰富,或表白、呼告,直抒胸臆,或咏事托物,不仅创造了深厚宽广的情感意蕴,更表现出丰富生动的人物个性。此外,《楚辞》还灵活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多种修辞手法。这形成了《楚辞》独有的象征性情感结构:宏大的体制,磅礡的气势,新颖的样式,《楚辞》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在《楚辞》出现之前,中国的诗歌大都以四言为主,而《楚辞》中的大部分作品都运用了参差不齐的“杂言”句式,打破了四言句式的束缚。《楚辞》对后世诗歌形式的最大贡献,是创造和使用了“三字顿”的节奏。这改变了中国诗只有“二字顿”的局面,使四言诗有了向五言、七言诗转化的契机。 《楚辞》是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典范。它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浪漫主义流派,此后汉赋的铺叙、骈文的绮丽、唐诗的飘逸,无不受其滋润;它开创和完善了赋这一文学体裁,汉赋的大行其道,六朝骈文与唐诗的形成与发展,都深受其的影响;它发愤抒志的创作观,在历史上形成了悠久的创作传统,《史记》、《老残游记》等,

中国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

大 众 文 艺 183 《大英百科全书》中介绍“民间文学”(F O I K Literature)一词时说:“民间文学主要是由不识字的人们所口头传播的知识。它像书面文字一样,由散文的或韵文的叙述作品、诗歌、神话、戏剧、仪礼、谚语、谜语等组成。在所有已知的人群中,无论现在或过去都在产生着它。” 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在原始社会,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活动,它与初民的劳动、语言、宗教、游戏、风俗等等紧密连成一体。因此,中国民间文学的源头,发轫于原始时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那些直系先祖们的创造,它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上,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根”。 一、民间文学开创了文学多种表达方式,其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最为代表。 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到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这些神话中 所反映的我们远古祖先那开创世界的伟大、不屈不挠的意志,不仅铸造了中华民族最早的精神脊梁,而且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神话为浪漫主义创作提供了直接的源头。 我国古代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他的《离骚》、《九歌》、《天问》等篇保存了较多的历史资料的神话传说。 《离骚》中关于羲和、望舒、飞廉、丰隆、宓妃的记述,也可窥见占古神话传说的一斑。 《天问》中关于鲧、禹治水的传说就涉及鲧和鸱龟的关系,关于后羿的传说又涉及后羿射日,射河伯而妻雒嫔,被寒浞杀害等细节。它对自然宇宙和社会历史提出的一百多个问题中保存了许多神话传。 《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在他的诗歌中,以当时楚国民歌为基础,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骚体诗,即楚辞。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言、四言发展到五言、七言;在创作方式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由嫦娥奔月神话而产生的“望月怀人”诗在古代文中比比皆是,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宋词中提到的咏月诗,都遵循这一思维模式。李白诗中反复出现的月民俗意象正是自身心灵孤独的象征,是嫦娥奔月神话的无意识复活。如《把酒问月》、《月下独酌》、《闻王昌龄左迁标遥有此寄》、《静夜思》等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游,由传说和神话故事加上诗人惊人的想象力而成,特别是“天鸡啼鸣”、“熊咆龙吟”、“洞天石扉”、“金银台”、“云之君”、“虎鼓瑟”、“鸾回车”、“白鹿”等神话传说和惊人想象的结合,妙不可言。夸张、想象和神话传说水乳交融,使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倜傥潇洒、傲岸不羁,增强了全诗的浪漫色彩。 歌谣是篇幅短小,以抒情为主的民间诗歌的总称。实际上它由“民歌”和“民谣”两部分构成。如《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 民歌的字句结构及其节奏韵律须严格遵循一定规格,民谣的语言形式则比较灵活自由,但也有一定的节奏韵律感,便于琅琅上口。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作为古代现实主义的源头,无论是在文学表现的对象还是手法上均有开创的意义 中国民间歌谣不仅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直接哺育了诗歌的创作,正如鲁迅所言,在诗歌形式方式,歌、诗、词、曲原来都是民间之物,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各种诗体,最初均起源于民间。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 感于事而系于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讽谕诗是白居易诗中的精华,代表作有《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 另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的诗歌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刻同情,如《赴奉先咏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甫始终关切人民,只要一息尚存,他总希望能看到人民过点好日子,所以他说“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别蔡十四著作》)。因此他的诗不仅广泛地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而且大胆地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例如“三吏”、“三别”中,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这一根本矛盾:“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肇始于原始劳动歌谣,后产生出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至屈原的《楚辞》形成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高峰。而后中国诗歌创作更加繁荣,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繁荣绚烂的一株奇葩。 二、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生活形象。 民间文学是作家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源泉。自古以来,民间文学为作家创作提供许许多多的创作材料。作家在创作艺术形象时,很多都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如夸父、黄帝、大禹等神话人物;已经艺术化的诸葛亮、关羽、岳飞等历史人物;民间传说或史诗中的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包公等传奇人物,他们都是民间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文学形象,是得到了高度概括的典型人物。他们不仅在民间家喻户晓,而且也对作家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在吸收楚地民歌和神话传说的基础上,创造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一系列作品。杜甫处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经历了“安史之乱”,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因而对劳动人民寄予深厚的同情。像《兵车行》、《丽人行》、“三吏”、“三别”等诗篇,达到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其中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等诗句,同《诗经》中的《七月》、《伐檀》、《硕鼠》、乐府诗中的《东门行》、《妇病行》所流露的思想倾向如出一辙。 宋元时已有《三战吕布》、《赤壁鏖兵》、《隔江斗智》等大量的三国故事被搬上舞台,评话小说《全相三国志平话》的内容和结构,已初具《三国演义》的规模。现存水浒故事的最早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已有杨志卖刀、晁盖劫生辰纲,宋江杀阎婆等情节。作家在此基础上,对原来的口头传说和讲唱艺人的底本加以借鉴、吸收、再创作,使之发生质的变化,使篇幅更加宏大,结构更加严密而精巧,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鲜明,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的杰作。 鲁迅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自觉地吸收民间文学。他根据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神话,写成了《补天》;根据羿的神话写成《奔月》;根据大禹治水的传说写成《理水》,再现了女娲、羿、大禹等人物形象,利用神话题材,歌颂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引用了女娲补天的神话,用女娲补天时所剩的一块石头,象征贾宝玉生不逢时,“不得入选”,平添了一种扑朔迷离,如入幻境的神异色彩。 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郑义的《老井》,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都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沃土,民间文化底蕴浓而深淳。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伴随着文学发展的整个进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兴起的寻根文学、新写实主义等文学思潮,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资源的深刻影响。 中国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 郭少勤 (十堰市群众艺术馆 湖北 十堰 442000) 【摘 要】民间文学首创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首开文学反映现实的光辉道路,奠定了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石。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生活形象。民间文学创造了多种文学的表现形式。【关键词】民间文学 作家文学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群文论坛

第五章 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诗经》之后三百余年,中国古典诗歌大抵处于消歇状态,至战国后期,一种“奇文”由楚国挺拔而起,那便是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它是屈原在深厚的楚文化基础上,并吸收中原文化的营养开创的一种新诗体。它以其美妙的歌声、突发的异彩,使沉寂已久的诗坛重新活跃起来,开创了我国诗歌史上第二个重要时期。它的出现,表明我国古典诗歌实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双峰并峙的发展道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简短的抒情短章向叙事抒情长篇的发展,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由集体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转变的基本完成。 第一节《楚辞》的含义、渊源及特点 “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今存最早的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因而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变,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比起《诗经》更富有表现力,既能曲尽缠绵宛转之情,又增强了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更富有文彩。 《楚辞》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楚民族在殷商时代已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的强大、兼并战争的日益加剧和列国间交往聘问之事的增多,它进一步吸收了中原文化,儒、法、墨、名、阴阳等思想及经典都传入楚国并产生影响。屈原曾多次使齐,身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如他诗歌中的“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思想和大量的比兴手法,就是直接继承和发扬了儒法思想与《诗经》的传统。但对《楚辞》产生最直接影响的还是楚文化。首先是楚地民歌。楚地民歌渊源甚古,《诗经》里的“二南”中已有一些带有楚地风物和语言特点的民歌。之后,春秋末有《越人歌》(《说苑》)、《接舆歌》(《论语》),战国时有《孺子歌》(《孟子》)。这些楚地民歌,句子参差灵活,多用“兮”字来加强节奏、舒缓语气,有的还用了兴句和双关语,已开楚辞体格。其次,巫风文化的熏陶。楚国一直盛行着殷商时代一种迷信色彩浓厚的巫风文化,在郢都以南的沅、湘之间,老百姓有崇信鬼神的风俗,喜欢举行祭祀活动。祭祀时要奏乐、歌唱、跳舞以娱神。这种巫术风俗的熏陶,培养了人们丰富的幻想力,滋长着美丽的歌辞和舞蹈,给楚辞提供了养料。其他如楚国的地理风物、方言声调等也给《楚辞》提供了直接营养。 第二节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屈原(前343?----前278?),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后期楚国丹阳(今湖 北秭归县)人,楚王宗室。他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卓越的才能和丰富的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年青时,曾任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屈原列传》),很受赏识重用。后怀王听信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谗言,疏远了他,让他做三闾大夫,失去了政治地位。怀王在被秦国欺骗下,与齐国断交,兵败 失地之后,一度又起用他,派他使齐修好。怀王24年,再次背齐合秦,不久把屈原流放到汉北。 楚国因此先被“合纵”联盟攻击,又被秦国夹击,再次丧失国土。这种情况下,屈原再次被召回,在他的努力下齐楚联盟恢复。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屈原被流放到江南。流亡中,他“行吟泽 畔,颜色憔悴,”却仍然心系祖国安危,哀叹民生多艰,写下了大量的诗篇。顷襄王21年(前278)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民间文学概论》期终考试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备注:本复习资料根据《中国民间文学概论》各章后的“关键概念”和“思考题”进行编写,已根据考试重点、范围、题干以及答案长度进行题型匹配,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敬请谅解。另已根据课程内容及上课要点进行重点分析,以三角记号的内容为重点内容,以圆形记号标记的内容出题的可能性不大,因本科目需要复习的内容过多,未标记的内容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性地复习。最后,本资料仅供参考,建议配合其他资料一同使用。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神话学史上有哪些主要的学派?请说明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 点。 隐喻学派色诺芬尼神话是“古人的寓言” 历史学派攸痕麦拉斯神话实际上是历史的“传奇描述” 语言学派格林兄弟、缪勒神话是语言的疾病 人类学派爱德华·泰勒、安德鲁·郎、詹姆斯·弗雷泽万物有灵观 心理学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神话是一种“具有原型意义的叙述程式”,“神话就是原型” 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神话是一种文化现象 结构学派列维-斯特劳斯神话直接体现了心灵结构 2.神话有哪些种类? 自然神话:天地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自然万物神话社会生活神话:文化发明神话、部落战争神话、民族族源神话 3.民间故事的特点是什么? 贴近生活、泛指性、类型化 4.民间故事的主要价值是什么? 娱乐价值、教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资料价值 5.传说有什么社会价值? 娱乐价值、教育价值、文化资料价值、文学借鉴价值 6.简述四大爱情传说与一些节日习俗的联系。 牛郎织女传说与“乞巧节”

孟姜女传说与寒衣节 梁祝传说与双蝶节 白蛇传与端午节 7.民歌有什么功能? 抒情娱乐功能、教育规范功能、实用功能、文化资料价值 8.史诗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史诗是各民族幼年时期的产物; 第二,以神话世界观为基础,又有逐渐增强的现实性; 第三,史诗是民族的特殊的知识总汇; 第四,风格崇高,叙述庄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二、判断是非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民间文学”与“民间文艺学”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而民间文艺学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使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 2.“类型”与“AT 分类法” 安蒂·阿尔奈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中提出“类型”概念,即指贯穿于多种异文中的基本要素相同而又定型的故事框架。后来,斯蒂·汤普森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二人的分类体系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古诗类型分析法,被合称为“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T 分类法”。 3.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是什么?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题研究》试题B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08级专业选修课 《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专题研究》 开卷考试试卷 B 班级___学号____姓名____成绩____ 一、填空:(30×0.5=15分) 1.比较文学涵盖文学研究领域的三个重要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放送者”出发,研究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或一种民族文学在外国的______,这种研究被梵·第根称为(__________)。 3.从“传送者”出发,研究影响是通过什么______和______发生的,被称为(__________)。 4. 中国(大陆)比较文学的定义为: “比较文学旨在研究各______文学相互______和______研究并无______关系的不同______文学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______和______;它还研究文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相互______和______。是一门______学科”。

5.西方译介学的三种范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类型学研究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 二、名词解释:(4×3=12分) 1.民族文学 2.题材学 3.译介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复习题 1、从文体特点上来看,民间寓言具有“形象”和“寓意”两大特点。 从思想角度、民间寓言反映了人民的道德观念、从现实生活中总结出了丰富的知识和教训、反映劳动人对待事物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方法,即包含好的品质、对劳动的肯定和思辨的思想。 2、神奇故事的特点是“幻想性”、“神奇性”。本质是“民众话语的狂欢”。 3、民间歌谣的章法包括一、三、多段体。其中三短体中的一二段是喻体,第三段才是本体。它的句式有整齐句、杂言句、长短句 在内容上分为劳动歌、习俗歌、情歌、生活歌、时政歌、历史传说歌、儿歌 按体制分包括山歌:对唱、和唱、独唱、爬山歌(信天游)、信天游、民间小调、花儿 4、民间谚语的形式美特点:精悍凝练美;均衡对称美;回环反复美;声律和谐美 5、谜语的分类:物迷、事迷和字谜 6、民间文学收集整理的基本原则:全面收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立体描写。 7,民间文学的三大价值:实用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8、传说的特点: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传奇性。 9、史诗包括英雄史诗和创世史诗 10、民间小戏向城市发展,在小地方演奏的说唱戏,称为“小戏”,到大城市演奏的被称为“大本戏 11、民间文学流传特点: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承性和集体性 12.民间故事按体裁分类的标准,民间故事分为神奇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笑话 神奇故事是一种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幻想,以夸张、拟人化的手法创作的民间故事。民众话语的狂欢。 1、民间文学:指的是劳动人民用口头进行创作,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在人民群众中间流行和传播的一种文学。 2、神话:是关于神的民间故事,是人类原始初民通过幻想以不自觉的方式反映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口头故事。 3、民间传说:是描述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解释一定地方风物山川、古迹,社会习俗的口述传奇性故事。 4、民间笑话:是引人发笑的民间故事,篇幅短小,是口头的讽刺幽默小品。有些地方把所有民间故事通称为“笑话”,那是广义的说法,这里所说的民间笑话是狭义的,和传说、生活故事、童话等作品不同,它是具有强烈的喜剧性民间故事。 5、生活故事:指的是以写实的手法直接反映社会、现象、阶级关系,世态人情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民间故事,是草根生活的展现。 6、民间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合称,是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作品,是表达民众思想感情和愿望的诗歌形式。 7、谚语:是劳动人民用精炼的语言、固定的语句,总结生产斗争、社会斗争和生活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它是通俗而又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民间传言。 8、歇后语,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它集中地运用比喻、双关、谐音等修辞手段,表达抽象的思想内容。它可分为歇前和歇后两部分,前者为喻体,后者为本体。 9、史诗:反映历史题材的长篇叙事诗,也是人民口头的历史课本。它采用韵文或韵、散文相间的“说唱体”形式,记叙一个民族对宇宙起源的解说或记录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与重大事件。包括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 史诗中有以远古的神话为题材的神话史诗,史诗中还有一部分是以英雄人物的斗争故事

屈原与楚辞教案

屈原与楚辞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2、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3、屈原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2、《离骚》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 讲授 课时安排:8课时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课时 本节讲授楚辞含义、结集及楚辞产生的原因 一、楚辞的含义 “楚辞”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说明这一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它已具有三重涵义: 第一,诗体。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一种新的诗体。 第二,作品。指战国时代一些楚国人以及后来一些汉人用上述诗体所创作的一批作品。 第三,书名。指汉人对楚国人、汉人所写诗歌辑选而成的一部书。 二、《楚辞》的结集 《楚辞》一书,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出于一个时代,它是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们逐渐纂辑增补而成的,自战国至东汉,历三、四百年,共分五个阶段: 一、先秦 离骚第一屈原 九辩第二宋玉 纂辑者可能是宋玉。此为《楚辞》雏形。 二、西汉武帝时(前140前后)。增辑作品七篇: 九歌第三屈原 天问第四屈原 九章第五屈原 远游第六屈原 卜居第七屈原 渔父第八屈原 招隐士第九淮南小山 增辑者为淮南王宾客淮南小山,或即淮南王刘安本人。以上九篇作品的合集,

是淮南王刘安以后、刘向以前的《楚辞》通行本。 三、西汉元帝、成帝时(前48~前8年间),增辑作品四篇: 招魂第十宋玉 九怀第十一王褒 七谏第十二东方朔 九叹第十三刘向 增辑者为刘向。 四、班固以后、王逸以前(100年前后),增辑作品三篇: 哀时命第十四严忌 惜誓第十五贾谊 大招第十六屈原或景差 增辑者已不可考,既不出于一人之手,也不在一个时期,而是在较长的时期里由不同的人一篇一篇地陆续增辑而成。以上十六篇作品的合集,就是王逸作《楚辞章句》时所据的十六卷《楚辞》本。 五、东汉后期(100~150年左右),增辑作品一篇: 九思第十七王逸 增辑者为王逸。王逸撰《楚辞章句》,并附入自己的作品《九思》,成十七卷,即后世流传的十七卷本《楚辞》。 逮及宋代,因其篇第混併,乃考其人之先后,重定其篇第,即: 离骚第一屈原 九歌第二屈原 天问第三屈原 九章第四屈原 远游第五屈原 卜居第六屈原 渔父第七屈原 九辩第八宋玉 招魂第九宋玉 大招第十屈原或景差 惜誓第十一贾谊 招隐士第十二淮南小山 七谏第十三东方朔 哀时命第十四严忌 九怀第十五王褒 九叹第十六刘向 九思第十七王逸 这就是宋代以后通行的《楚辞》版本。而《楚辞》一书的纂辑过程与篇目内容,也透露了“楚辞”二字的意义:即屈原辞赋以及宋玉以下汉人的伤悼屈原、以事名篇的拟骚辞赋(或骚体赋)。 三、楚辞产生的原因 楚辞,是战国时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做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

0006民间文学

单项选择题 1、猪八戒的脊梁——悟能之背。是()。 .谚语 .成语 .歇后语 .谜语 2、()是民间文学表现手段和方法的外部重要而显著的特征。.集体性 .变异性 .口头性 .传承性 3、《赵州桥》是一则()传说。 .人物 .史事 .风物 .技艺 4、“五四”前后的“歌谣学运动”是由()发起的。 .北京大学 .中山大学 .清华大学 .武汉大学 5、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一般文学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审美价值高 .教育意义大 .认识价值深刻 .直接参与人民生活 6、人类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库仑父子 .周作人 .格林 .摩尔根 7、阿凡提笑话,是()家喻户晓的优秀笑话。 .藏族 .回族 .蒙古族 .维吾尔族

8、下列各组故事作品中都属于寓言的是()。 .《中山狼》《邯郸学步》《精卫填海》《雪涛谐史》 .《愚公移山》《刻舟求剑》《雪涛谐史》《精卫填海》 .《狐假虎威》《邯郸学步》《攫金者》《刻舟求剑》 .《揠苗助长》《刻舟求剑》《邯郸学步》《雪涛谐史》 9、“清明前后,种花点豆”是谚语中的()。 .政治谚语 .劳动谚语 .道德谚语 .科学谚语 10、我国面具戏,最早起源于()。 .傩舞 .佛教法事 .傀儡戏 .目连戏 11、筒狄吞卵、姜?履敏等感生神话是人类发展史上母系氏族社会留下的痕迹。这一点说明了民间文学的().教育作用 .认识作用 .审美作用 .娱乐作用 12、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最先创办了()周刊,搜集近世民歌。 .《民俗》 .《民歌》 .《民风》 .《歌谣》 13、在《不识字的作家》一文中,对民间文学作过非常精辟而全面的论述的作家是()。 .鲁迅 .郭沫若 .茅盾 .巴金 14、民间小戏《望郎》用的是()。 . E. 绣荷包调 . F. 打猪草调 .送同年调 .采茶调 15、“买梨莫买蜂咬梨,心中有病无人知。因为分梨故亲切,谁知亲切转伤梨。”这首客家山歌用的修辞手法是

季羡林与东方比较文学

第23卷第4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3No.42006年11月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Suzhou (Social Science)Nov.2006 季羡林与东方比较文学 孟昭毅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7) 摘 要:季羡林先生是我国东方文学学科的创建者,东方比较文学观念是他晚年学术思想的重要结晶。早在留学德国期间,季先生的东方比较文学研究即已初创;1946年开始从事的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为东方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50-60年代,他对中印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新时期以来,他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建立和东方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季羡林;东方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95(2006)04-0070-07 季羡林先生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研究所形成的学术思想进入学理层面的理论有很多,东方比较文学的思想无疑是他晚年学术思想的重要结晶。所谓东方比较文学是指以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东方文学的比较研究。将东方文学尤其是中国文学纳入比较文学研究的范畴,不仅可以纠正欧洲中心论的偏颇,以及法国学派初萌时期法国中心主义的影响,而且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 没有东方文学,所谓比较文学就是不完整的比较文学,这样比较出来的结果也必然是不完整的,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的。 [1]5 实际情况也如 此。中国比较文学发展20多年来,无论是当前的发生学研究、流散文学研究、形象学研究、译介学研究等,离开中国文学,离开东方文学,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价值观和道德观上的参照意义。我们从学术史的角度总结季羡林先生的这一学术思想,既有理论探讨意义,又有实践研究意义。 一、东方比较文学思想的形成 早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 术讨论会的开幕词中,季羡林先生就指出: 现在许多国家的比较学者都承认,讲比较文学而忽视东方文学,这一条路是行不通的。 只有把东方文学真正归入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我们这个学科才能发展,才能进步,才能有所突破,才能焕发 出新的异样光彩,才能开扩视野。 [1]29 为了东方 比较文学的研究,他没有停留在文辞上,而是积极倡议付诸行动。在会议期间,季先生委托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卢蔚秋、韦旭升组织张朝柯、许友年、孙景尧、温祖荫、孟昭毅等人召开小型座谈会,商议讨论如何开展东方比较文学研究的问题,准备在适当时机成立东方比较文学研究会。季羡林先生身体力行从中印文学关系入手研究探讨中国周边国家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以便缕清线索,发现问题,总结出东方比较文学总体研究的规律。这表明季羡林先生对这一问题已形成自己较为系统的学术思想。 季羡林自留学德国十年归来就开始涉足东方比较文学研究。其学术思想明显受到德国学术传统的影响,根源主要在于德国学界历来对东方学有精深的研究。德国自19世纪就开始形成研究民俗学、民间文学的热潮,包括相同的主题、母题和题材的神话故事,以及民间传说的热潮,并逐渐成为传统。季羡林在德国十年接受了这种学术之风。他曾在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 一书中指出: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初期,民间文学与比较文学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就以德国为例,在19世纪中叶,梵文学者本发伊(Theoder Benfey)发表了他的名著: 五卷书:印度寓言、童话和小故事 ,有德文译文、长篇导论和详尽的注 70 收稿日期:2006-09-18 作者简介:孟昭毅(1946-),男,北京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民间文学思考题及答案(精心整理版)

1、什么是民间文学?如何理解民间文学之“民间”。 “民间文学”概念: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第二问没找到明确的答案,综合各种东西自我感觉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回答: “民间”包含二义:一是生活于底层社会空间的“民众”,二是“民众的生活领域及精神世界”。民间不是由文人建构的虚拟空间,而是以个永远存在的社会实体。(1)民间文学的创作者是“人民大众”。(2)在内容上是更直接地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理想和愿望。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产物。(3)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的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如: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等。它的艺术风格简朴明朗、刚健清新,表现手法多为情节章句的重迭、复沓,语句的夸张,固有体例和套话的运用,贴近生活的赋、比、兴等。(4)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如各种传说等。 2、试分析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多种说法,较为稳妥的说法是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并存论。(1)民间文学的题材和思想内容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①《九歌》——受民间祭歌影响;《天问》《山海经》——受神话传说影响。 ②受乐府民歌影响: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蒿里行》、《七哀诗》、《饮马长城窟行》——汉末政治动乱、战祸的残酷、人世的凄凉。 ③、运用神话传说作为题材:李白《东海有勇妇》——民众不屈的反抗精神 ④、杜甫“三吏”、“三别”——受民歌影响——深刻的人民性,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2)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历代作家在体裁、形制格式、修辞手段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向民间文学学习。 ①、古代许多文学的体裁(特别是韵文)大都来源于民间文学。 韵文——原始歌谣;散文的小说、笔记——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戏剧——原始歌舞;诗歌、词、曲——来自民间,与当时流行的世俗音乐相抵持,于民间广为流传。[笔记小说《笑林》——记录民间笑话;魏晋六朝志怪小说——记录、加工当时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②、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方面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在形制格式、修辞手段、艺术风格,民间文学为文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借鉴经验。汉唐诗人广取民歌的艺术手法——“文质半取,风骚两挟” 运用民歌固有的形式——唐·刘禹锡《竹枝词》——土家族民歌 运用民歌比兴手法——《诗经》《楚辞》 李白《静夜思》首句——有南朝子夜歌《秋歌》影响痕迹 古诗文中的“典故”——从民间文学中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总之,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的源泉。作家的智慧灵感蕴藏于民众生活和民间创作中,民众把创造的语言和优美的诗思赋予作家。口头文学体裁为作家提供了多样的创作形式,民间文学的内容为作家文学提供丰富的题材。(民间口头文学与作家书面文学始终保持着多方位的双向交流关系[“交融互渗”]。) 以上是老师的总结,但是偶认为还应该加上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如下:从历史上看,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表现在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一)、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积极影响 (1).历代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辑录和保存上有很大的功绩历代文人作家用文字把民间文学作品记录和保存下来,一方面保持了作品的基本风貌,为后人进行研究提供了可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