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含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队使用了火药兵器,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军队在与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墩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药武器,以而掌握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火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1)指出火药武器广泛用于军事的时期。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宋元。

(2)观点: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

论述: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指南针发明,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元朝发明了火铳。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军事。

(2)依据题干材料“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火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可以提炼的观点: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论述:结合材料涉及的宋元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火药传入欧洲起到的作用,结合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指南针起到的作用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如: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指南针发明,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点睛】

解答论述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寻找证据,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最后得出结论。

2.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唐太宗是如何“以史为镜”“以人为镜”的?

(2)唐太宗“以人为镜”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1)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唐太宗“以人为镜”,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5分)

(2)如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不断进步。(言之有理即可)(5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1)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相关知识,属识记层面要求,难度不大。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唐太宗“以人为镜”,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

(2)本题考查启示类问题,属运用层面要求,根据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回答即可。本题主题为善于用人,善于采纳意见,围绕这一主题作答即可,如: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使自己不断进步。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行省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逾越。

材料二: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本地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请回答:

(1)材料一叙述了行省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叙述?

(2)材料二中叙述“行省划分”的目的和基本方法是什么?这样划分有何意义?

【答案】(1)行省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人事权方面、财政方面、军事方面、司法方面。

(2)目的:中央军事控制。基本方法是犬牙交错。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行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如在人事权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行省几无任官和诠调权;在财政方面,行省只是充当了朝廷集中财赋的工具,行省还有义务遵照朝廷的命令,额外提供钱谷,以弥补中央财赋支出的不足;在军事方面,行省不能独立行使军权,军权掌握在中央的枢密院;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对行省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典制,不能逾越”可知,行省制的最大特点是,行省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从人事权方面、财政方面、军事方面、司法方面四个方面做了说明。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这种划分行政区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可知,行省区划的目的是中央进行军事控制;基本方法是犬牙交错。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

【点睛】

材料一以材料为切入点,考查行省的特点。准确掌握“行省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这一点。

4.如图,请你仔细观察《隋朝大运河》图,按英文字母所在位置填写相应地名。

运河两端:

A.(地名)

B.(地名)

运河四段:

C.

D.

E.

F.

【答案】运河两端:A涿郡(地名)B余杭(地名)

运河四段:C永济渠D通济渠E邗沟F江南河

【解析】

【分析】

【详解】

大运河的最北端是涿郡,最南端是余杭。自北向南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部分构成。

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元政府在西藏地区和台湾地区分别设置什么机构管辖?

(2)为加强对广阔地区的管辖元政府实行了什么制度?

【答案】(1)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1)行省制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边疆地区,元政府在西藏设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

(2)元朝为统治空前辽阔的疆域采取的行政制度是行省制度。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点睛】

解答本题应注意识记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来巩固统治的措施。

6.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是什么?什么时期,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2)火药用于军事,从此揭开了古代兵器发展史的新篇章。请写出图二、图三所示火器的名称。

(3)我国火药是何时传人阿拉伯和欧洲的?它们的外传向世人昭示了什么?

【答案】(1)图一是水罗盘。北宋末年。

(2)图二,火统;图三,突火枪。

(3)13—14世纪。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图一信息可知图一是水罗盘。第二小问,北宋末年,中国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2)火药用于军事,从此揭开了古代兵器发展史的新篇章。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所示火器的名称是火统。元朝发明了火铳。图三所示火器的名称是突火枪。(3)第一小问,我国的火药和烟火在13世纪传人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第二小问,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的外传向世人昭示了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7.习近平主席在1月17日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宣布,2017年5月中国将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两会期间,“一带一路”依然是热点话题。“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宏伟战略构想,这一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一带一路”的起源)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走廊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謇,毅然应募,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西域开通以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咸阳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在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异珍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1)材料一中关于丝绸之路的叙述有两处错误,请你找出并加以改正。

(2)为加强对西域的有效管辖,保护商旅往来,西汉政府设置了什么机构?

(“一带一路”的发展)

材料二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与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3)写出唐朝时沿丝绸之路西行去天竺求佛法的人物及著作?

材料三下图标志着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材料四英国想当世界霸主,做的是海洋文章。……在其海洋称霸的3个世纪中,英国获得了遍及全球的海外殖民地,面积比它本土大150倍。这大大扩充了海外贸易,由此也刺激了英国本土的经济发展……引导了英国先于欧洲任何国家的工业革命。……大英帝国崛起了,英国骄傲地称自己是“日不落帝国”。

——摘编自张炜《大国之道·船舰与海权》(4)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并写出起止时间。

(5)材料三与材料四所反映的海上活动性质有何不同。

(“一带一路”的展望)

材料五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加快陆上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支点建设,构建沿线大通关合作机制。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带动我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实现优势互补。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高质量办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同奏合作共赢新乐章。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6)依据材料六和你对“一带一路”的理解,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现实意义的认识。【答案】(1)张謇改为张骞.咸阳改为西安。

(2)西域都护.

(3)玄奘《大唐西域记》.

(4)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

(5)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是和平友谊之旅;英国近代的海上活动是殖民侵略和称霸。

(6)通天下,利天下;共商共建共享,同奏合作共赢新乐章等;有利于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或者有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学生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由此可知,材料一中的张謇改为张骞、咸阳改为西安。(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为了加强西域的管辖,设置了西域都护。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贞观年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在天竺各地讲学,受到当地人的尊重。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由此可知,唐朝时沿丝绸之路西行去天竺求佛法的人物及著作分别是玄奘、《大唐西域记》.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是和平友谊之旅;材料四英国近代的海上活动是殖民侵略和称霸。

(6)根据材料六和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通天下,利天下;共商共建共享,同奏合作共赢新乐章等;有利于推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或者有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发展,使得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向南方的转移。

材料二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经商的时间也不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材料三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何时开始南移?何时完成?

(2)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请结合材料二、三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有哪些表现?(4)宋朝的海外贸易非常发达,在重要港口设置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说出当时海外贸易的范围。

(5)从古到今,发展经济、富民强国都是一项重要国策。请你对当今我国经济建设提出一个建议

【答案】(1)唐朝中期。南宋。

(2)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3)城市中出现了早市、夜市,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出现了商标意识;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一交子。(4)市舶司。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5)和平、稳定的环境;重视生产技术的提高,培养高素质人才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据课本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因为北方战乱较多,大量中原人南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2)依据第一问和材料一的内容,可知题干“这种现象"指的是经济重心南移。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即可。如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劳动力大量增加;北方人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府的重视等。

(3)依据材料二的“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出现了早市、夜市”,“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城市中出现了早市、夜市,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材料三“宋代针铺商标”反映了宋代商人出现了商标意识。依据材料三的“交子”可知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一交子,是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依据材料三的“南宋海船”可知南宋的海船反映了宋朝海外贸易的发展和造船业的发达。(4)宋朝的海外贸易非常发达,宋朝时期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在广州等主要港口设立市舶机构,称“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州东海岸。

(5)从古到今,发展经济、富民强国都是一项重要国策。当今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政府要重视生产技术的提高,培养高素质人才。

9.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材料二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材料三: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

(3)材料三中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哪一地区?

【答案】(1)经济重心南移

(2)市舶司

(3)四川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2)依据材料信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可知,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在宋代,随着商业的繁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金属铸币不能满足商业的需要,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

10.某历史博物馆准备做一个“对中国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展”,请你给下面这个历史人物写一个人物简介。(要求写出:朝代、主要贡献、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60字左右,语句通顺,条理清楚。)

【答案】北宋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为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解析】

【详解】

根据图片“毕昇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毕昇发明的泥活字标志活字印刷术的诞生,为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1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5世纪,中国皇帝发动了七次大规模的远洋探险,远航船队历经东南亚、印度、波斯湾和

东非的多个港口。

(1)材料中所叙述的事件发生于中国哪个朝代哪个皇帝时期?

(2)当时率领船队七次远航的是谁?他所率的船队最远到达哪里?

(3)请谈谈你对这次远航的认识。

【答案】(1)明朝明成祖

(2)郑和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明朝明成祖时期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2)根据所学可知,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根据所学可知,对郑和远航的进行评价即可,如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等,言之有理即可。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国当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第二年考试,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大约都在10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966年)仅录取了6个人,可谓凤毛麟角。而唐、五代以来,每科进士都录取在二三十人上下。

材料二:开宝三年(970年),宋太祖命主持科举的礼部整理近十年以及后周乃至后汉的举子档案,统计一下,看历经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浦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身。后来,在宋朝,这种进士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恩科进士”,即皇帝开恩特赐的进士。

材料三:入宋以后,“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

(1)材料一中宋初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什么?材料一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宋太祖“大笔一挥”的目的。

(3)材料三反映了入宋以后出现了怎样的社会风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社会风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消灭割据政权,完成统一大业;说明宋初科举选士标准严格,录取人数极少。(大意相同即可)

(2)目的:提高文官地位;扩大文官队伍。(评分说明:答出一点且大意相同即可)(3)读书风气盛行(大意相符即可);科举制度的发展;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印刷术的发展等。(评分说明: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战争状态”,据所学知识,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发动战争,按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大业;由材料一“建国当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第二年考试,只录取了11人;此后数年,每榜进士大约都在10人左右,最少的乾德四年(966年)仅录取了6个人,可谓凤毛麟角。而唐、五代以来,每科进士都录取在二三十人上下。”由此说明了宋初科举选拔人才的标准严格,录取人数极少。

(2)依据材料二“材料二历以15次考试全部终场还没有考中的究竟有多少人,礼部经过仔细核查,列出了以司马甫为首共计106人的名字。赵匡胤大笔一挥:这些人实在不易,统统赐本科进士出”,反映了宋太祖“大笔一挥”导致很多文人进入仕途,目的是提高文官地位,扩大文官队伍。

(3)依据材料三“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可以看出,入宋以后读书风气盛行。结合课本所学,宋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政府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重视教育发展,印刷术的发展等原因,导致入宋以后读书风气盛行。

13.阅读材料,进行论述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1)材料中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1)火药

(2)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任选一个,或者提炼其他的观点)

论述: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当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科技革命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人们生活更加舒适、多彩.(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依据材料信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结合所学可知,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2)依据所学可知,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当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它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科技革命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把人类带进

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人们生活更加舒适、多彩。

14.材料辨析题。

本学期学习了隋朝历史之后,小历同学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段话:“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创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强化于明朝,至清朝趋向衰落,沿用了1300多年。”

(1)请问“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

(2)你赞同小历同学的看法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科举制度。

(2)不赞同。理由:因为科举制不是创始于唐朝,而是创始于隋朝。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

(2)根据材料“它创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强化于明朝,至清朝趋向衰落,沿用了1300多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赞同小历同学的看法;因为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所以科举制不是创始于唐朝,而是创始于隋朝。

15.以下是唐朝后期边疆各族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那时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主要表现为哪两种方式?请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2)图中民族是今天哪些少数民族的祖先呢?

吐蕃——

回鹘——

南诏——

靺鞨——

(3)赵明想通过浏览古迹来了解唐朝时期民族团结的历史.请你给他推荐两个旅游景点,并说明推荐的理由:

【答案】(1)开明的民族政策。方式:①唐朝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加强管辖。如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②和亲。例如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2)吐蕃——藏族;回鹘——维吾尔族;南诏——彝族和白族;靺鞨——满族;

(3)大昭寺或者布达拉宫,是唐朝和吐蕃友好关系日的见证;渤海石灯塔,是唐朝和粟末靺鞨友好关系的见证:千寻塔,是唐朝和南诏友好关系的见证。

【解析】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边疆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①唐朝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置机构,加强管辖。如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②和亲。例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回鹘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南诏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靺鞨是满族的祖先;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民族团结历史的古迹有:大昭寺或者布达拉宫、渤海石灯塔、千寻塔。大昭寺或者布达拉宫,是唐朝和吐蕃友好关系日的见证;渤海石灯塔,是唐朝和粟末靺鞨友好关系的见证:千寻塔,是唐朝和南诏友好关系的见证。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唐朝时期,在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许多民族,如吐蕃、回鹘、南诏、靺鞨。唐朝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主要表现为设置机构、和亲两种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