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讲解

《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讲解
《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讲解

《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 1、分析教材:《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系统的学习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教材先安排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再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最后介绍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第一个例题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从测量长度的实际问题引入,第二个例题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从文具用品的价格引入,每一个例题的呈现都是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从而使学生更生动更具体也更自然的学习数学。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1)、认知目标:联系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自然数和整数。(2)、能力目标:在理解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商品的价格标签。 3、教学重难点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之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属于小数的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二、【说教法和学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生生互动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以教材定教法,以教法定学法”的策略告诉我们,学法和教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钱学森曾经说

过: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如果说数学教学的科学性是刚性的话,那么人文性就是它的柔性。人文精神需要的是渗透,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落地无痕”。为了使数学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在教学中我营造的是一种平和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师生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把数学教学定位在有意和无意之间。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创设超市“社会小调查”情境多媒体展示:超市调查情境图师:昨天,郑老师去超市购物,看见两个小朋友拿着笔和本子在记录着什么。出于好奇,我就上前询问了一下,原来他们在做“社会小调查”——了解一些商品的价格。我看了看,发现他们是这样记录的——多媒体展示:两张记录单师:看得懂吗?(懂)你更喜欢哪张记录单?说说你的看法。师:是呀,这两种记录各有所长,不过小女孩的这样记录单更简单、明了、方便,很值得我们来研究。多媒体展示:突显以“元”为单位的记录单初识小数,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5.98、0.85和2.60这三个小数师:老师把这些数提了出来,像(5.98、0.85、

2.60)这样的数,我们叫做——(小数)师: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多媒体展示:小数点变红师:“.”叫做小数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小数的知识。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体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发现,我们教科书的价格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因此,教学设计以数学课本的价格作为本课课题的切入点。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再看一看的形式,引出生活中的小数,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认识小数》】(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1、小数读写学习(1)读小数师: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学生指名读,再读的同时指导要注意的地方)多媒体展示:即时展示三个小数的读法(2)写小数师:我们已经会读这些小数了,那这些小数是怎么写的呢?让我们动手来试一试。板书:5.98元、0.85元、2.60元设计意图: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是比较简单的,这里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直接解决。不拖泥带水,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下面小数现实含义的建构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现实意义建构师:谁知道,这些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5元9角8分、0元8角5分、2元6角0分师

:你是怎么知道的。设计意图:这里不要求学生尽全尽美地回答,只要学生能提到点自上,就说明他对于小数价格的实际含义有所了解,但也要注意学生表达的逻辑性,培养准确完整的表述能力。小结:这些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小数点的左边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几分。 3.小练师:从大家的发言中,看得出来你们已经懂得用小数表示价格的方法,那我要考考你们了。你能把下面的价格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吗?多媒体展示:几元几角几分的题目,并适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答案 4. 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现实意义构建(1)生活例举师:通过钢材的研究,小朋友们对价格的小数记法已经很清楚了,那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小数呢?(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在哪里见过小数,老师加以肯定)师: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动物界的小数信息,一起来读一读吧。多媒体展示:书上第91页的第2题师:看来,小数不仅可以表示价格,而且还可以表示身高、体重、速度、路程……生活中的小数真实无处不在!说到身高,你们了解自己的身高吗?想知道郑老师的身高吗?(想)我的身高是1米82厘米。板书:1米82厘米师:猜猜郑老师的身高1米82厘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师:小朋友们猜得非常准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郑老师的身高1米82厘米为什么能用1.82米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小数,引出猜想老师身高用小数表示的方法,从而过度到本节课的另一核心环节——以米、分米、厘米为素材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和写法。此处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2)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来表示多媒体展示:标有1—10的米尺师:这是一张1米长的尺子,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每份是1米的几分之几?多媒体展示:1分米长的线段和1分米字样师:1分米师1米的几分之几,也就是几分之几米?师:对了,1分米是1米的 EMBED Equation.DSMT4 ,也就是 EMBED Equation.DSMT4 米。 EMBED Equation.DSMT4 米写成小数是0.1米。多媒体展示:1分米= EMBED Equation.DSMT4 米=0.1米多媒体展示:3分米长的线段师:这一段是3分米,那3分米等于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呢?多媒体展示:3分米= EMBED

Equation.DSMT4 米=0.3米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0.7米吗?上来指一指。设计意图:以形象的课件,唤起学生对分数的记忆。通过长度单位建立

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学生知道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且,对于1分米、3分米和7分米的不同呈现方式,可以避免课堂的单一枯燥,也为下一环节过渡提供铺垫。(3)感知“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师:小朋友们,面对同样的事物,我们只要换个角度,就会有新的发现。多媒体展示:标有1—100的米尺师:现在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1厘米)师: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 EMBED Equation.DSMT4 )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0.01米)多媒体展示:1厘米= EMBED Equation.DSMT4 米=0.01米师:3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EMBED Equation.DSMT4 米)用小数表示呢?(0.03米)多媒体展示:3厘米= EMBED Equation.DSMT4 米=0.03米师:那18

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呢?(0.18米)板书:18厘米=0.18米师: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小结: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几米,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多少分米,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厘米。板书:米、分米、厘米 5. 巩固小练师:现在知道老师的身高1米82厘米为什么能写成1.82米了吗?多媒体展示:丽丽测量身高的情境师:有位小朋友在测量身高,我们去看看。师:丽丽的身高是1米20厘米,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是多少米?师:如果有位小朋友的身高是1.42米,那是几米几厘米?(1米42厘米)设计意图:本环节回应前面的猜想,可以使课堂结构更富整体性。通过自己的身高写成小数的的形式,来让学生进行应用练习,巩固所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反过来思考“1.42米是几米几厘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三)、运用拓展小数的古今表示法比较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在我国古代小数是怎么表示的吗?一起来看看。多媒体展示:p94的古今小数师:你觉得用哪种方法表示小数点比较好? 2.价格竞猜游戏师:下面我们用今天学习的小数计数法来玩一个“价格竞猜”游戏吧!多媒体展示:玩具汽车师:玩具汽车的价格在100元——120元之间,有小数的。设计意图:这两个拓展的应用,第一个是让学生了解古今的小数的表示方法和小数点的设计者,让学生在学习构建小数的意义的同时,了解数学的文化。第二个价格精彩游戏设计是为了综合运用小数的知识,不仅设计了小数的读法,还间接拓展了小数的

大小比较,为今后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打下伏笔,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四)、总结延伸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数,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师:其实,关于小数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让

我们在生活中多观察,挖掘更多关于小数的奥秘吧!(五)、板书设计小数的初步认识元角分 5 . 9 8元 5元9角8分 1米82厘米=1.82米 0 . 8 5元 0元8角5分米分米厘米 2 . 6 0元 2元6角0分 18厘米=0 . 1 8米【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练习,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PAGE PAGE - 4 - ***[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Convert Part Of File! Read Help To Know How To Register.]***

小数的初步认识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与评价设计 第一部分单元教学与评价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逐个课题分析:例题、练习题等;单元整体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两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一1、引出小数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一开始我便与学生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几月吗?(三月)对,三月是学雷锋活动月,你们愿意做小雷锋吗?(愿意)有个小朋友聪聪到百和超市买文具,可他看不懂标签上的价格,大家能不能帮帮他?(能)大家一起帮他读出这些文具的价格是多少好吗?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满爱心和自信心走进课堂。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数,跟我们以前学的整数一样吗?那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呢?通过小组同学交流发现这些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从而引出小数的概念。2、认识小数点通过师生交谈:我们以前学习的分数中间有一条线叫什么?(分数线)那么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小数点让学生经历知识迁移的思考过程,认识了小数点。3、教学读法,相信学生的能力和知识广度。聪明的学生可能一下子就能读出小数,有的学生家长教过或听到过小数怎样读,所以让学生大胆试一试,然后经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小数的读法。二、认识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这一部分内容既是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利用课件演示日常家居中搜集到到的一组有关小数的信息,告诉学生1分米除了可以用分数表示以外,还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1米。然后由学生自己得出3分米用小数表示的方法,进而延伸到5分米以及0.8米表示几分之几米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探索深切感知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关系。然后利用知识迁移探索出两位小数与百分之几的

蓝色树叶说课稿

《蓝色树叶》说课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本二年级上册第19课。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平时都可能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李丽上美术课时绿铅笔找不到了,她向同桌的林园园借,林园园不借给她,她只好用蓝铅笔画树叶,林园园看了后羞愧地脸红了。故事内容浅显,孩子们容易体会情感:我们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协助不能自私。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就能准确的理解课文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就能准确的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出道理。 小学低段从文本中体会情感(道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习技能的培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里要求1-2年级的学生掌握基本识字,标点的同时还要能在阅读方面:“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口语交际中能与人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所以在这样“道理”不是很难懂的文本里,我们能够采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同时注重对学生阅读和口语表达水平的培养。课文的中间部分刚好是以对话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的,进而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实行自主体会,让文本与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对话的同时,还学会去体会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情感,这也是一种水平的锻炼和积累。并初步学习记叙文的叙事方法:起因、经过、结果,为孩子们今后进入中高段阅读学习和作文的基本框架奠定一定得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目标: 1、理解“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术”等10个字。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4、初步把握文章框架,能区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重点和难点 1、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2、初步把握文章框架,能区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课程安排 第一课时:1、读书和拼写生字、词语;并掌握生字基本结构和拼音。 2、能读通文章,把握文章的大意。 第二课时:1、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小学语文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汊河中心小学马俊2016年春 一:说教学内容 再见了亲人是新课标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是以情感熏陶为主,主题是他们令我们感动,训练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离开朝鲜时在车站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本课以亲人为主线,用直接和间接抒情的方法,记叙了大嫂小金花和大娘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任务,把现实的告别和回忆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词,能正确读写战役雪中送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中朝人民之间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 4体会重点语句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因为本课描写的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故事,而我们面对的学生出生于现代,时代感不强,无法引起共鸣。那么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就放在让学生捕捉文字背后的感人故事和中朝人民用血泪交织的亲情。四:说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我们是武校,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程度上有很大差异,所以我总结出适合武校的教学方法,望大家笑纳。 {一}字 1读 2分解【即把每个生字的偏旁部首做详细讲解。】 3放大【即把生字的偏旁学生容易写错的在黑板上放大,以免学生写错。】{二}词 1讲解 2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3根据字的表面意思讲解【比如雪中送炭】 {三}句 抓重点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让学生反复朗读,情景交融。 {四}段 讲解段落时我采取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我在讲解第一自然段时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通过学生朗读思考,然后回答:洗补衣服,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五}篇 根据本课抒情性较强的特点,我采用“以读激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法,即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弄清全文主要的人和事以及人物之间的联系,抓重点语句,创景朗读,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文章中心,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1故事导入法:

《蓝色的树叶》优质说课稿

《蓝色的树叶》优质说课稿 《蓝色的树叶》优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老师们,大家好!翻开小学语文(人教版)国标本教材二年级上册的课文,《蓝色的树叶》跃入我的眼帘。咦,树叶为什么会是蓝色的呢?我认真地读了下去:这篇课文位于本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李丽小朋友向林园园小朋友借绿铅笔的故事,让小朋友明白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道理。 二、说学生 《小学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二年级的小朋友处于自我意识发展阶段,也是社会意识初始建立时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通过一年级的学习,他们已学会了汉语拼音,具备了借助汉语拼音学汉字的能力,也有初步了解文中词句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及二年级小朋友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本课案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目标的要求,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术”等10个生字。这条目标的确立是因为课标告诉我识字教学是低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因此我把它定为本课的首要目标也是重点目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同学有困难时,应该互相帮助的道理。因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让学生在识字学文中渗透人文性)。因此我把它定为本课的难点目标。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采用两课时完成本课教学。 四、说教法 《现代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此本课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朗读指导法。因为著名小语学家李吉林老师认为,无论是认知活动、道德活动还是审美活动,都离不开情感的驱动。语文课标第一条也指出对低段儿童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对于儿童,尤其是低年段儿童,一旦他们的认知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因此营造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基础的学习情景和阅读氛围,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尽量使课堂充满吸引力。 五说资源课件生字卡片 其目的是增加课堂的新颖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树叶,你见过哪些颜色的树叶? 课件出示各种树叶:红的、黄的、浅绿的、深绿的……

再见了爱人说说

再见了爱人说说 导读:说说大全再见了爱人说说 1、蹲下来摸摸自己的影子,对不起,跟着我,让你受苦了。 2、所以会念念不忘,是因为自知此生再也拥有不到了。 3、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4、染指阳光,向日葵永远都不会对着阳光流泪。 5、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6、孔子说、再丑也要谈恋爱,谈到世界充满爱。 7、寂寞是无人能懂的甘泉,我愿为它倾尽一生。 8、人之所以活得累,是因为放不下架子、撕不开面子、解不开情结。 9、我讨厌自己真心真意付出后,被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

10、我只是个,会自卑,会伤心,会小心眼的普通人。 11、爱情来临时,你永远不知道等待你的是幸福还是痛苦。 12、孤单郁闷时,能让我毫无顾忌去找他的人又有几个。 13、听说你过得不错,搬了家,换了电话,忘了我。 14、离开只是你的一个借口。你爱上了别人才是事实。 15、每一段爱情,都有一个美好的开头和狗血的结局。 16、一句“我饿了”,说出了多少人现在的心声。 17、我用自己的思绪,幻想着一场属于你们的纯白色典礼。 18、秋天已过,我是血液里流淌着眼泪的落叶。 19、我又不脆弱,何况哪算什么伤,反正爱情不都是这样。 20、没有逗号的文章结束很快,没有句号的文章永不会完整。

21、你对我的冷淡,全都写满了对她的心疼。 22、曾经我们许下的承诺,到现在已烟消云散。 23、记得哪部电影里说过,有一口好牙的人肯定不是坏人。 24、一句话,一个你,都躲在脑海里,可你总是想逃离。 25、把自己关在伱的世界里,就算已经没有了呼吸,也心甘情愿。 26、无论怎样成功,始终无法打败内心的孤独感。 27、我过得很好,在有你的地方。充满阳光。 28、我们经过那么多考验,最后还是回到了原点。 29、华丽格调,谁也看不出背后无尽的哀伤。 30、我的难过无人知晓,我的心情无人过问。 31、那个说爱我的男孩,现在又是谁的少年。

小数的初步认识-公开课课程教案

《认识小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亿以内的 四则运算、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本课的知识结构这样有层次地呈现,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分层渐出,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利于学生学好课本知识。 三、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特殊表现形式,其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要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利用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重视直观、引导、注重启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生活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而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导入新课 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师: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响起来了,让我们也跟着唱起来吧!歌声让我们想起了那久远的故事: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抗击美国野心狼,无情的战争让许许多多的中国好儿女倒下了,但是,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在战斗中,中朝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师:请看屏幕,这是一幅火车站分别图,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返回祖国的那一刻,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战士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再见了,亲人! (比较两个句子:◇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 板书课题:14 再见了,亲人 学生读课题,老师问: ①“再见了,亲人”在文中出现几次?是谁对谁说的?板书:志愿军朝鲜人民 ②他们有血缘关系吗?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 过渡:可是,志愿军战士却称朝鲜人民为亲人,朝鲜人民也称志愿军战士为亲人。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去感受那令人震撼的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默读课文1、2、3自然段。想一想: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她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情?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整理:送打糕救伤员救老王挖野菜(投影)

三、精读课文,感受深情 过渡:谁最让你感动? 导:哪些语句最能打动你的心?请拿起笔把这些语句划下来,然后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1.了解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事,感受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 ①(出示“送打糕”这部分)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雪中”指什么?“送炭”又指什么?请画出文中的语句回答。 ☆指名朗读有关句子,划出表示动作的词,问:从“冒、穿”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大娘在志愿军战士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来了,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过渡:除了“送打糕”这件事,大娘还为志愿军做了什么事? ②从“救伤员”这件事中,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出示句子) ☆指导学生饱含深情地读:师:唯一的小孙孙失去了,大娘的心里会怎么样?(痛苦)请你再痛苦地读这一部分。 ☆划动词,这一“丢”一“背”,表现了大娘对志愿军怎样的情谊? 师: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 ☆出示句子:“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学生读反问句 ☆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 ③八年来,大娘仅仅为志愿军战士做了这两件事吗?(出示句子)引:志愿军战士就要回国了,大娘为志愿军战士缝补衣服几天几夜没合眼,此情此景,你能用一首诗来表达吗? 是啊,八年来,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爱犹如慈母般,志愿军战士又怎么舍得让朝鲜妈妈拖着疲惫的身子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呢?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大娘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读这部分的开头一句吧! 2.了解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感受她们的深情。 过渡:还有谁让你感动呢?从“救老王,失去妈妈”“挖野菜,失去双腿”这

(完整版)小数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

小数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二、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亿以内的四则运算、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本课的知识结构这样有层次地呈现,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分层渐出,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利于学生学好课本知识。 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并不是全然不知,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特殊表现形式,其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要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利用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重视直观、引导、注重启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生活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而两位小数是百分之几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是属于小数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

最新整理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蓝色的树叶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蓝色的树叶说课稿 教材简说: 互相帮助,不应成为一句口号。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行为习惯。但要能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本课中的林园园,舍不得把自己的绿铅笔借给同学,说明她在帮助别人方面做得不够好。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看到林园园的不足,又要让学生相信林园园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学习目标: 1、认识“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术”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重点: 理解李丽和林圆圆的四次对话的意思。 教学流程: 一、启发导入 出示一片画好的蓝色的树叶。 提问:看到这片树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有的可能问:怎么会是蓝色的树叶?还有的更惊奇地问:真有意思,我从来没见过蓝色的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 对呀?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教师边说边把蓝色的树叶粘在黑板上)。那我们就一起学习19课《蓝色的树叶》,一起读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同桌合作,读一读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 2、汇报交流 (1)指名读喜欢的段落,检查自学效果。 (2)课件演示摘苹果游戏,识记生字: 术、铅、惹、吐、桌、盒、注、削、皱 (3)课件演示青蛙过河游戏,读词语: 皱眉借铅笔趴在削铅笔不由得吞吞吐吐盒子惹人喜爱脸红 三、细读课文 1、课件出示李丽没画完的画,问:“这幅图还缺什么呢?”(树还没有涂上颜色) 从这幅图你可以知道些什么?(李丽要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原因) 齐读第1自然段 2.读讲第2、3、4自然段。 (1)用笔划出李丽和林园园的四次对话。 (2)指导读对话部分,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A李丽小声对林园园说:”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画完呢。” 重点理解”小声说”、”吞吞吐吐”“没画完”等词语。 课件出示B李丽只好趴在桌子上看林园园画画。等到都画完了,李丽说:”现在可以把你的绿铅笔借给我了吗?”园园说:”我怕你把笔尖弄断了。”李丽说:”我小心一点儿。” 理解”只好”。这个词是说李丽没有别的办法可想。她已经把房子、小山画好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青川县关庄镇中心小学校周丁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再见了,亲人》。围绕这一主题,我将说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组中的课文。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旨在促使孩子们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 (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2 领悟文章的表达效果。 3 培养学生“会生活”“会学习”“会做人”的能力。 (三)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 2 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二、说学法 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全面提高各项能力。”据此本课拟以实践感悟和交流讨论等方法来完成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比山高比海深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 三、教学手段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更提醒我们:“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好。”为此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删减和补充,立足教材,活化教材而又超越教材,尽量用一些情境性的、现实性的、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14.《再见了,亲人》 授课人:孟彩平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重点体会“雪中送炭”、“同归于尽”等词语。要学会理解文章内容,了解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本课要通过第一段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学习理解第二、三段课文的内容。要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感悟到祈使句、反问句等句式在表达情感的特殊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并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难点:学习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来表达一个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语: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雄壮有力的《志愿军战歌》我们一起听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是中国志愿军在1950年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抵抗美国侵略者的嘹亮的歌声,8年抗战结束了,1958年12月25日,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了,(看大屏幕)他们站在站台上握着朝鲜人民的手说(板书:再见了,亲人)登上火车他们对朝鲜人民说(生:再见了,亲人)火车就要开走了,他们仍然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那么他们为什么这么依依不舍呢?今天我们就学习14《再见了,亲人》,让我们与志愿军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二)、【抓住中心,自读感悟。】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哪位学生愿意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抽生板书: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孙孙救老王失去母亲挖野莱失去双肢

小数的初步认识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类推能力以及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小数含义的理解及小数的读写法 把几元几角几分、几米几厘米表示成元、米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准备: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谈话:同学们,有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你们愿意帮忙吗?小红和妈妈逛超市,但她不认识价格表(小黑板或课件出示播放超市物品与价格) 2.观察物品价格,指名说一说。(结合学生回答板书:5.98、0.85和2.60) 3.比较:超市里的这些标价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识小数。 1.学生汇报比较结果:数的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明确:这“.”叫做小数点,读的时候就读做“点”。 2.小结:5.98、0.85和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教师板书:小数) 3.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小数(板书完整:认识小数) 4.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见过小数吗?你在哪见过?给大家说一说你见过的小数。学生列举小数,如:一包方便面的价格是:1.50元,发高烧时量出来的温度:38.5度, 自动铅笔的笔芯是:0.5毫米,我的身高是:1.38米…… 5.读商标上的价格(强调单位) (1)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谁来试着读一下?(学生读错的话教师直接指出,再让读错的学生试着读) (2)讨论:小数点左边的部分与右边的部分读法有区别吗? (3)小结:我们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左面的数还是按照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读法读,小数右面的数只要依次读出每一位上的数字就可以了。

(word完整版)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及小数知识的分布 1、课标对小数知识的要求 (1)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及其有关运算,进一步发展数感; (2)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 (3)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 2、小数知识的分布 二、地位及前后联系 本课主要内容: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小数的读写 已学相关知识: 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初步认识了分数,认识人民币、长度单位及进率。这是

承上。 后续相关内容: 小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小数的加减法,小数的乘除法,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这是启下。 三、教材的编排意图 1、联系儿童的生活认识小数。 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本单元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2、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 本单元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的出现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到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时,再作抽象。 四、教材内容、结构及学情分析 1、学情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第一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的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又学过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有了这些基础,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一位、两位小数的具体含义。 2、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插图是食品店的一角,货架上有三种食品及其单价,让学生填出每种单价的具体含义,引入“小数”和“小数点”。通过聪聪的提问引导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小数,拓展学习的空间,试读三种商品的价格,多种读法,学习小数的读法,以同学测量身高为题材,学习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及写法运用元、角、分的知识把7角、7分改写成以元作单位的小数 3、结构分析 本节课包括: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读写、小数的含义。“小数的初步认识”是第一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的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鉴于此,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落在小数的读写法及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特点,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知识链:一、说说生活中的小数,并说出表示

二年级上册《蓝色的树叶》优秀说课稿

二年级上册《蓝色的树叶》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蓝色的树叶》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蓝树叶》以李丽借绿铅笔为线索,记叙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的事。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还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照应第二段的内容,第二幅图照应第五段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本组训练重点,教学时要实现如下目标: 1、发挥汉语拼音帮助识字的作用,让学生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词句训练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 3、注重朗读训练与指导。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标点符号读出停顿和语气,还要根据不同人物选择不同的语气、语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4、紧扣课文思考题,理解课文重点。教育学生从小就以助人为乐为美德。 “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是课文重点;“林园园看见李丽画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说教法

1、引读法 李丽四次借绿铅笔的经过采用教师引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朗读的难点,培养学生语感,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悟出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 2、图文结合法 这篇课文虽不是看图学文,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无疑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极大帮助。 3、迁移法 (1)学习第二至四段,围绕“借”与“不愿借”的四次对话,着重讲读第一次对话,通过圈、点、划、读、议领悟出学习方法,再让学生按此方法去读第二至四次对话,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其中的规律。 (2)通过学习最后一段,实现由读话到写话的迁移。这种练习的设计有利于发掘学生创新精神,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四、培养能力,说学法 1、课题入手法 题目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课文画龙点睛之笔。学生开始接触课文,首先看到的是课题。正确地理解课题,从中得到学好这一课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这一课,我试图让学生通过“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释题入文。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会逐步养成一见课题便会产生一系列疑问、联想,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极有益处。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再见了,亲人》说课稿 导读:一、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本节课我以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确保教师的首席地位。 二、说教材处理 (一)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内容,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回国时,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二)教材简析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分为两个部分,全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情景,通篇都是志愿军说的话,透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深厚情谊。话别总是双方交谈的,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是怎样想的,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课文中没有直接写,但是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这些。在志愿军向朝鲜人民追述种种往事时,朝鲜人民一定也回忆起志愿军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讲述着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还深的情谊,课文中没有作具体叙述。

(三)教学目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四)教学难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五)教学准备: 课件(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三、说设计思路 上勾下连,整体感知。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要从文章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文道统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每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都反映了作者要讲的道理,通过情与理起到育人作用。文章的情与理是交融的,《再见了,亲人》第二部分的“情”是建立在第一部分“理”之上的,找准文章情与理的切合点是学好这

一片完整的树叶包括以下三个部分说课材料

一片完整的树叶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片完整的树叶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叶片——大都宽阔而扁平,适于接受阳光的照射。 叶柄——支持这叶片,并把叶片和茎连接起来。 托叶——保护幼叶。(有些植物没有托叶,有些植物的托叶很早就脱落了。) 叶脉 布满在叶片上的粗细不等的脉络,叫做叶脉。叶脉分两种: 网状脉——叶脉相互交错,形成网状。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叶具有网状脉。 平行脉——叶脉互不交错,大体上平行分布。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叶具有平行脉。树叶的种类 根据叶柄上长有叶片的数目,叶可分为两种: 单叶——每个叶柄上只长有一个叶片,如右图 复叶——每个叶柄上长有许多的小叶,如右图 树叶的形态

椭圆形:形如椭圆,中部最宽,尖端和基部都是圆形,如樟树、橡皮树、木犀、茶树、黑枣树、樱草的叶。 心形:形如心脏,基部宽圆而微凹,先端渐尖,如甘薯、牵牛、紫荆、?麻的叶。如果是心形倒转,叫做倒心形,如酢浆草的小叶。 掌形:叶片三裂或五裂,形成深缺刻,全形如手掌,如棉花、蓖麻、葡萄、槭树、梧桐的叶。 扇形:形如展开的折扇,顶端宽而圆,向基部渐狭,如银杏的叶。 菱形:叶片成等边的叙方形,如菱、乌桕的叶。 披针形:也叫枪锋形,叶基较宽,先端尖细,长度约为宽度的3-4 倍,如桃、柳、竹的叶,如果是披针形倒转,叫做倒披针形,如小蘖的叶。 卵形:形如鸡卵,下部圆阔,上部稍狭,如桑、向日葵、的叶。如果是卵形倒转,叫做倒卵形,如玉兰、花生的小叶。 圆形:形如圆盘,长宽接近相等,如,旱金莲的叶 针形:叶片细长如针,如油松,马尾松,白皮松的叶。 鳞形:形如鳞片,如侧柏的叶。 匙形:形如汤匙,先端圆形,向基部渐狭,如白菜、车前叶。 三角形:基部宽平,三个边接近相等,如荞麦的叶。

再见了亲人教案

14.《再见了,亲人》 授课人:孟彩平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重点体会“雪中送炭”、“同归于尽”等词语。要学会理解文章内容,了解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本课要通过第一段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自己学习理解第二、三段课文的内容。要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感悟到祈使句、反问句等句式在表达情感的特殊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并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难点:学习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来表达一个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语:亲爱的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雄壮有力的《志愿军战歌》我们一起听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是中国志愿军在1950年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抵抗美国侵略者的嘹亮的歌声,8年抗战结束了,1958年12月25日,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了,(看大屏幕)他们站在站台上握着朝鲜人民的手说(板书:再见了,亲人)登上火车他们对朝鲜人民说(生:再见了,亲人)火车就要开走了,他们仍然呼喊着(生:再见了,亲人)那么他们为什么这么依依不舍呢?今天我们就学习14《再见了,亲人》,让我们与志愿军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 (二)、【抓住中心,自读感悟。】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哪位学生愿意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他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抽生板书: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孙孙救老王失去母亲挖野莱失去双肢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

小数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小数的初步认识课堂实 录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小数的初步认识》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能正确读写小数。 2、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源于实际生活,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能正确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具准备:米尺、体重称、健康卡、物品标签等学习用品。 上课前的小游戏: 看,这是通往知识殿堂的智慧桥。今天这节课,我们分组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先通过智慧桥。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的同学就能使你们小组的红旗前进。1、今天有这么多老师从全国各地来到河南焦作,大家都想带回一些河南的特产,同学们能把你们调查到的特产价格告诉我们吗?(根据学生发言板书部分特产价格X元X角X分) 2、猜价格游戏: 谢谢!相信有了你们的帮助,所有听课老师都能买到又便宜又实惠的河南特产。老师也带来一些广东特产,谁能猜对价格,就把它送给大家!(学生在老师的提醒下进行猜价游戏)

例如:笔盒:4.65元——这个笔盒比5元少一些,是几元几角? 练习本:0.85元——这本练习本不到一元,猜猜是多少? 奶糖:1.25元——比1元多一些。 3、刚才的这些礼物是今天听课的老师送给你们的,他们就在那,同学们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拿起话筒,对着话筒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揭示课题 1 往下移,让学生猜数。学生猜测:60、68、69等色板移开发现原来它是6.9 2、师问: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数吗?谁能说出几个像这样的数来?老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小数,学生大致会说出以下几种情况: A:数学书的价格是4.95元。 B:我的笔心是是0.6毫米的。C:我考试得了98.5分。 3、揭示课题:像4.95、0.6、98.5这样的数就叫做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 4、仔细观察,这些小数当中都有一个小圆点,它叫什么名字? 5、看,可爱的小数点说话了! 电脑演示:6.9中的小数点,变成可爱的卡通人物,走到屏幕中央说:“大家好,我就是可爱的小数点!你们知道小数是怎么来的吗? 世界上最早提出小数表示方法的是我国元代数学家刘瑾。他提出把小数点后面的数放低一格来写,例如3.12可以这样表示。最早使用小圆点作为小数

小学纸船和风筝说课稿

小学《纸船和风筝》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讲的课文是《纸船和风筝》 一、教材分析: 1、课题课型: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纸船和风筝》。 2、教材简析: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通过“纸船和风筝”表达祝福,传递谅解。是“纸船和风筝”让他俩成了好朋友。虽然他们的友谊有过波折,但纸船和风筝又让友谊重新回到了他们的身边。表现了他们对友谊的渴望和珍惜。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充满了童真童趣,在娓娓的叙述中,轻轻地拨动着情感的心弦,是对学生进行维护友谊、友好相处的典型范例。 (2)纠正辅导重难点:(由于这首歌曲,有一定难度,而歌曲中间还有二声部合唱。所以,在第一课时为了不破坏歌曲艺术形象的完整性,以学唱一声部为主,二声部合唱在第二课时进行解决。) 认识8个生字,这8个要认识的生字是:坏、松、扎、抓、祝、福、句、幸。会写8个字,这8个要会写的生字是:坏、松、扎、抓、祝、福、句、幸。理解词语“快乐、幸福、

飘荡、漂流、难过。” 《纸船和风筝》所在的第五单元围绕“与人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共安排了四篇讲读课文。《纸船和风筝》是本组的第三篇讲读课文,它上承《称赞》《蓝色的树叶》下跟《从现在开始》。因而它处于了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所以,我认为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3、教学重点、难点: 凭着对教材的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考虑,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积累词语;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感受友谊的珍贵,懂得与人友好相处。而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得到友谊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则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认为,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应使学生理解曲线和方程的概念;会用定义来判断点是否在方程的曲线上、证明曲线的方程;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借用曲线与方程的关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对问题的不断探

小学说课稿范文蓝色的树叶说课稿2则_041

2020 小学说课稿范文蓝色的树叶说课 稿2则_041 EDUCATION WORD

小学说课稿范文蓝色的树叶说课稿2则_041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蓝色的树叶这一课怎么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蓝色的树叶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一、说教材 《蓝树叶》以李丽借绿铅笔为线索,记叙了一件发生在两位小同学之间的事。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还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照应第二段的内容,第二幅图照应第五段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拼读音节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注重朗读训练与指导。要求学生根据不同人物选择不同的语气、语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紧扣课文思考题,理解课文重点。教育学生从小就以助人为乐为美德。 “李丽为什么没有接林园园的绿铅笔”是课文重点;“林园园看见李丽画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说教法 1、引读法 李丽四次借绿铅笔的经过采用教师引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朗读的难点,培养学生语感,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悟出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妙处。 2、图文结合法 3、迁移法 (1)学习第二至四段,围绕“借”与“不愿借”的三次对话,着重讲读第一次对话,通过圈、划、读、议领悟出学习方法,再让学生按此方法去读第二三次对话,使学生在读中领悟其中的规律。 (2)通过学习最后一段,实现由读话到说话的迁移。 四、培养能力,说学法 1、课题入手法 教学这一课,我试图让学生通过“你们见过的树叶都是些什么颜色的”释题入文。让学生一见课题便会产生一系列疑问、联想,激起学生的好奇。 2、圈点勾划法 五、说教学过程(见教学设计)五、说教学过程(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