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中药材的性味与归经汇总

各种中药材的性味与归经汇总
各种中药材的性味与归经汇总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草药名单如外感初起,或里热炽盛,或肝阳上亢,以及湿阻、食滞等引起的胸闷腹胀、便溏泄泻等症,都应忌用。如体质壮实之火,并无虚弱现象,则不必再进服人参、人参叶、人参果、三七、土茯苓、大蓟、女贞子、山茱萸、川牛补药,膝、川贝母、川芎、马鹿胎、马鹿茸、马鹿骨、丹参、五加皮、五味子、升妄用本品,如误用或多用,往往反而导致闭气,而出现胸闷腹胀等症。此外,一般认为服用人参时,不可同时服食萝卜、茶叶等食物。麻、天门冬、天麻、太子参、巴戟天、木香、木贼、牛蒡子、牛蒡根、车前

2.子、车前草、北沙参、平贝母、玄参、生地黄、生何首乌、白及、白术、白人参叶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经。芍、白豆蔻、石决明、石斛(需提供可使用症明)、地骨皮、当归、竹茹、【功能主治】补气,益肺,祛暑,生津。用于气虚咳嗽,暑热烦躁,红花、红景天、西洋参、吴茱萸、怀牛膝、杜仲、杜仲叶、沙苑子、牡丹皮、津伤口渴,头目不清,四肢倦乏。芦荟、苍术、补骨脂、诃子、赤芍、远志、麦门冬、龟甲、佩兰、侧柏叶、【用法用量】制大黄、制何首乌、刺五加、刺玫果、泽兰、泽泻、玫瑰花、玫瑰茄、知母、 3~9克。

【用药宜忌】不宜与黎芦同用。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金樱子、青皮、厚朴、厚朴花、姜黄、枳壳、枳

【按实、柏子仁、珍珠、绞股蓝、胡芦巴、茜草、荜茇、韭菜子、首乌藤、香附、语】本品市场所售较为混乱,或以大叶三七的叶、或以竹节三七的叶应用。骨碎补、党参、桑白皮、桑枝、浙贝母、益母草、积雪草、淫羊藿、菟丝子、

3.人参果野菊花、银杏叶、黄芪、湖北贝母、番泻叶、蛤蚧、越橘、槐实、蒲黄、蒺【性味归经】味甘,性温。归脾、胃二经。藜、蜂胶、酸角、墨旱莲、熟大黄、熟地黄、鳖甲。

【功能主治】号强心补肾、生津止渴、补脾健胃、调经活血。主治神经2002卫法监发[]51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衰弱、失眠头昏、烦躁口渴、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八角莲、八里麻、千金子、土青木香、山莨菪、川乌、广防己、马桑叶、~20克;或泡黄酒饮。

4.马钱子、六角莲、天仙子、巴豆、水银、长春花、甘遂、生天南星、生半夏、三七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胃经。生白附子、生狼毒、白降丹、石蒜、关木通、农吉痢、夹竹桃、朱砂、米壳【功能主治】(罂粟壳)、红升丹、红豆杉、红茴香、红粉、羊角拗、羊踯躅、丽江山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姑、京大戟、昆明山海棠、河豚、闹羊花、青娘虫、鱼藤、洋地黄、洋金花、【用法用量】多研末服,每次1、草乌、香加皮(杠柳皮)牵牛子、砒石(白砒、红砒、砒霜)、骆驼蓬、鬼~1.5克;亦可入煎剂,3~10克,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臼、莽草、铁棒槌、铃兰、雪上一枝蒿、黄花夹竹桃、斑蝥、硫磺、雄黄、

【用药宜忌】雷公藤、颠茄、藜芦、蟾酥。孕妇慎用。

可用于保健食品中草药的药性归经5.土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肝、胃经。人参1.

【功能主治】甘、微苦,平。归脾、肺、心经。【性味归经】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30克;外用研末调敷。

【用药宜忌】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肝肾阴亏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饮茶。

6.大蓟,15~2.5【用量用法】克,用文火另煎,单独服(先饮汁,再食渣)

【性味归经】甘,凉。归肝经。克,煎50~25或将参汁加入其它药汁内饮服;如用于急救虚

脱,大剂可用【功能主治】克,或三片至五2.5~汁分数次灌服。如研粉或制成片剂,吞服,每次15. 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片,每天一次至三次。

克,煎服。外用适量。100~一般不用于实症,本品补气作用较强,【用药宜忌】不宜与藜芦同用。50克,鲜草可用25~15 【用量用法】1

7. 女贞子不孕、腰痛腿软、眼睑浮肿、头晕乏力、肢冷畏寒、失眠健忘、生理欲望减退等。甘、苦,凉。归肝、肾经。【性味归经】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15煎~25【功能主治】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克;鲜可煮汁熬膏

【用药宜忌】《四川中药志》:“上焦有痰热,胃中有火者忌。”早白,目暗不明。

13.马鹿茸克。~15 【用法用量】煎服,10【性味归经】甘、咸,温。归肝【用药宜忌】脾胃虚寒泄泻及阳虚者忌服。 .肾经。

【功能主治】山茱萸补督脉,助肾阳,生精髓,强筋骨。用于肾阳不足、阳8.痿、肢冷、腰瘦、小便清长、精衰、血少、消瘦乏力及小儿发育不良、骨软【性味归经】酸、涩,微温。归肝、肾经。

行迟等症。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5~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等症。 15克。

【用药宜忌】阴虚阳亢及内热者忌用。10【用法用量】 5~克,大剂量可用30克。

14. 命门火炽,素有湿热及小便不利者不宜使用。马鹿骨【用药宜忌】【性川牛膝味】微热、甘。 9.【功能主治】【性味归经】甘、微苦,平。归肝、肾经。具有补虚劳、强筋骨的功能。用于风湿四肢疼痛及筋骨冷痹、肾虚腰痛、行步乏力等症。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利尿通淋。用于经闭症瘕,胞衣【功能主治】

15.不下,关节痹痛,足痿筋挛,尿血血淋,跌扑损伤。丹参

【性味归经】克。~【用法用量】 4.59 苦,微寒。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用药宜忌】孕妇禁用。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 10.川贝母心绞痛。【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用法用量】【功能主治】煎服,9~15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克。

【用药宜忌】反藜芦。月经过多及孕妇忌用。劳嗽,咯痰带血。

16.克;研末,~391-1.5五加皮克;或入丸、散。内服:煎汤,【用法用量】

【性味归经】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辛、苦。温。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湿痰者慎服。【用药宜忌】脾胃虚寒及寒痰、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祛除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消肿。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痛,肝肾不足、腰膝酸痛、脚膝痿弱无力、小儿行迟等症。此外,尚川芎11.

有利水作用,可治疗肾源性水肿。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性味归经】

【用量用法】 10~15【功能主治】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腹克,煎服。

17.五味子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性味归经】温;酸、甘。归肺、心、肾经。或入丸、克;~1每次克;10~煎汤,内服:【用法用量】3研末,1.5

【功能主治】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煎汤漱口。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月经过多,孕妇及出血性疾病慎服;阴虚火旺者禁服。【用药宜忌】

心悸失眠。马鹿胎12.

【用法用量】甘咸,温。归肝、肾、心三经。【性味归经】 2~6克,研末服每次1~ 3克。

【功能主治】益肾壮阳,补虚生精。用于月经紊乱、崩漏带下、宫冷2

18.升麻【功能主治】散风热,退目翳。用于风热目赤,迎风流泪,目生云翳。

【用量用法】甘、辛,微寒。归肺、脾、大肠、胃经。 3~9克。【性味归经】

25.牛蒡子【功能主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肺、胃经。热毒斑疹、牙龈浮烂恶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疡;气虚下陷,久泻脱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肛、子宫下垂等症。

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克。【用法用量】 3~9【用量用法】 5~1519. 天门冬克,煎服。

26.甘、苦,大寒。归肺、肾经。牛蒡根【性味归经】

【性味归经】【功能主治】润肺止咳,养阴生津,润肠通便用于气阴两伤,舌干口苦,寒。入手太阴经。

【功能主治】祛风热,消肿毒。治风毒面肿,头晕,咽喉热肿,齿痛,渴;阴虚燥咳,劳嗽咯血;肠燥便秘等症。

咳嗽,消渴,痈疽疮疥。 5【用量用法】~15克,煎服。【用法用量】天冬滑肠,脾虚便清泄泻者忌服。内服:煎汤或捣汁。外用:捣敷、熬膏涂贴或煎水洗。【用药宜忌】27.车前子20.天麻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肝经。甘,微寒。归肝、肾、肺、小肠经。【性味归经】

【功能主治】【功能主治】平肝息风,通络止痛。用于头晕目眩;热病动风、惊痫清热利尿,渗湿通淋,明目,祛痰。用于水肿胀满,热淋涩痛,暑湿泄泻,目赤肿痛,痰热咳嗽。抽搐;头痛,痹痛,肢体麻木。天麻一药,主要的作用是用于治风。

【用量用法】 5~15克~~【用量用法】 515克,煎服。研末吞服每次1.52.5克。 ,包煎。28. 21. 太子参车前草

【性味归经】甘,寒。归肝、肾、肺、小肠经。【性味归经】甘、微苦,平。归脾、肺经。【功能主治】【功能主治】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用于水肿尿少,热淋涩痛,暑湿泻痢,痰热咳嗽,吐血衄血,痈肿疮毒。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用法用量】 9~克。【用法用量】 9~30 30克;鲜品30~60克,煎服或捣汁服。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患处。 22.巴戟天29.北沙参【性味归经】甘,辛,微温。归肾、肝经。【性味归经】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用于阳痿遗精,宫冷不孕,甘,微寒。归肺、胃经。【功能主治】【功能主治】月经不调,少腹冷痛,风湿痹痛,筋骨痿软。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阴虚的肺热燥咳,干咳少痰,或痨嗽久咳,咽干音哑; 胃阴虚或热伤胃阴,津液不足的口渴咽干,舌克。~10煎服,【用法用量】 15

质红绛,胃脘隐痛、嘈杂、干呕等症。阴虚火旺及有湿热者忌服。【用药宜忌】

【用量用法】 10 23.木香~15克,煎服。

【按【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语】南沙参与北沙参是两种植物,一般认为两药功用相似,但南沙参偏于清肺袪痰,【功能主治】养胃生津的作用较差;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用于胸脘胀痛,泻痢后重,食积北沙参养胃生津的作用较佳。

30. 不消,不思饮食。煨木香实肠止泻。用于泄泻腹痛。平贝母

【性味归经】克。61.5 【用量用法】~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能主治】木贼24.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性味归经】

甘、苦,平。归肺、肝经。劳嗽,咯痰带血。3

【用法用量】 3~9克,研粉冲服,一次1~2克。津液缺少,唇燥口干者,不宜使用。

36.白芍【用药宜忌】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性味归经】苦、酸,微寒。归肝经。 31.玄参

【功能主治】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用于头痛眩晕,胁痛,【性味归经】苦、咸,寒。归脾、胃、肾经。

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功能主治】凉血滋阴,泻火解毒。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自汗,盗汗; 肝气不和所致的胁痛、腹痛,以及手足拘挛疼痛; 肝阳亢盛所引起的头痛、眩晕等症。发斑、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疬、白喉、痈肿疮毒。。

【用量用法】 5~15克,煎服。【用法与用量】 9~15克。

【用药宜忌】生地黄不宜与藜芦同用。 32.37.白豆蔻【性味归经】甘苦,凉。归心、肝、肾经。

【性味归经】滋阴,养血。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辛,温。归肺、脾、胃经。【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胸闷气滞,以及湿温初起等症;恶心呕吐。 100克,~25大剂50~克;熬膏或入丸、煎汤,【用法用量】内服:15【用量用法】 5~10克,入汤剂宜后下。散。外用:捣敷。

38. 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石决明【用药宜忌】

【性味归经】33.生何首乌咸,微寒。归肝经。

【功能主治】【性味归经】苦、涩,微温。归肝、肾经。平肝潜阳,清热明目。用于头晕目眩;目赤肿痛,视物模糊等症。截疟解毒,润肠通便。适用于阴血不足之肠燥便秘以【功能主治】

【用量用法】 25~50克,先煎。及瘰历疮疡、痈疽肿毒等症。

39.石斛 5015【用量用法】~克,煎服。【性味归经】甘、淡、微寒。归肺、胃、肾经。何首乌生用润肠、解疮毒,制用补肝肾、益精血,功用语】【按

【功能主治】不同。养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胃阴不足,津亏口渴,热病津伤烦渴;阴虚津少,虚热不退。34. 白及【用量用法】苦、甘、涩,微寒。归肺、肝、胃经。【性味归经】 5~15克,煎服。鲜者用量加倍。鲜者清热生津之功较佳,故凡遇热病肺胃火炽、津液已耗、舌绛干燥或舌苔变黑、口渴思饮者,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用于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功能主治】

可用新鲜石斛。肿毒,皮肤皲裂;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用药宜忌】~2克。外用适3 石斛能敛邪,温热病不宜早用;又能助湿,湿温尚未化克,煎服。研粉吞服或冲服每次~【用量用法】515燥者忌服。量。

40.白术35. 地骨皮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甘、淡,寒。归肺、肾经。苦、甘,温。归脾、胃经。【功能主治】清热凉血,退虚热。用于肺热咳嗽、气喘,或痰中夹血;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功能主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尿血;阴虚发热等症。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用量用法】 15~25 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克,煎服。

41.当归克,煎服。15~ 5【用量用法】

【性味归经】如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必致里湿不化,水湿停留,而语】【按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月经不调、痛经、发生痰饮、痞满、泄泻等病症,都可

应用本品。至于胃阴不足,舌苔光剥,【功能主治】4

经闭、崩漏及血虚体弱; 跌打损伤瘀痛,痈肿血滞疼痛,产后瘀滞腹痛,风【功能主治】补气养阴,清火生津。适用于肺虚劳嗽、久嗽、喘咳、咯血、肺痿失音等症症;可供激烈活动后疲劳乏力,口于而渴,大汗出者服湿痹痛及经络不利等症。用。15克,煎服。【用量用法】 5~【用法用量】一般用量为【用药宜忌】湿盛中满、大便溏薄者忌用。本品行则有余,守则不足,5~15克,煎服。

【用药宜忌】故如属崩漏经多,使用时必须谨慎。本品忌用藜芦同用,虚寒者忌用。

46.吴茱萸42.竹茹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毒。归肝、胃经。【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功能主治】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烦热温中,止痛,理气,燥湿,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经行腹痛,五更泄泻,高血压症,脚气,疝气,口疮溃呕吐,惊悸失眼,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疡,齿痛,湿疹,黄水疮。~【用量用法】 515克,煎服。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7.5附:竹沥克;或入丸、散。

【用药宜忌】阴虚火旺者忌服。烧其中央部份,取新鲜淡竹截断后,架起,二端即有淡黄色的汁液流出,【按语】本品温中散寒的功效,与干姜相似,故寒郁中焦,脘腹以器皿盛容,即为竹沥。冷痛,吴萸、干姜,每常同用。但干姜尚能温上焦,可温肺化饮;吴萸还能【性味】甘、寒。

温下焦,暖厥阴以治寒疝,助肾阳而治寒泻。【功能主治】清热化痰的作用比竹茹强。可用于肺热痰多咳嗽、气喘

47.怀牛膝胸闷,以及中风昏迷、痰涎壅塞等症。常与生姜汁同用。

【性味归经】平,味苦、酸。归肝、肾经。 100【用量用法】 50~克,单独饮服或用药汁冲服。【功能主治】红花43. 滋补肝肾,壮腰膝: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筋骨酸软、腰膝疼痛。【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肝经。

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用于腰膝酸痛、筋骨无力、经【功能主治】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症闭,肝阳眩晕。主要用于治疗妇科疾病、高血压和咽喉肿痛等。斑疹色暗。瘕痞块,跌扑损伤,疮疡肿痛;

【用法用量】 10 1510【用量用法】~克,煎服。~15克。

48. 【用药宜忌】月经过多,孕妇忌用。杜仲叶

【性味归经】附:藏红花微辛;性温。归肝、肾经。

【性味归经】甘,寒。味】【性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血压。主治肾虚腰痛、肢体痿弱、久遗滑精、五更泄泻、虚损之虚劳、头目眩晕、小便余沥。胎动不安、功效与红花相似,临床应用也基本相同,又兼有凉血解【功能主治】胎元不固。毒作用,可用于温病热入血分及斑痧大热等症。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克,煎服。~【用量用法】1.55 30克。

49.44.红景天沙苑子

【性味归经】【性甘、苦、涩、凉。味】味甘,性温,。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功能主治】润肺止咳,活血止痛,清热解毒。治咽喉痛,肺痛;有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润肤嫩肤、强腰健骨。可用于护肤美颜及治疗肾虚腰痛、阳萎遗精、头晕目眩、白带过多、视力减退诸病症。补肾、养心、安神、调经活血、明目之效用。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15克; 克。5次,每次3~2 【用法用量】(切片)开水浸泡,每日或入丸、散。

【用药宜忌】阴虚火旺者忌服。西洋参45. 味甘、凉、微苦。归心、肺、胃经。【性味归

经】牡丹皮 50.5

【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心、肝、肾经。【功能主治】宁心安神;祛痰开窍;解毒消肿治惊悸,健忘,梦遗,失眠,咳嗽多痰,痈疽疮肿。【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高热、【用量用法】内服:煎汤,舌绛、身发斑疹,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尿血,以及阴虚发热;用于经闭、30-10克;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酒调敷。跌扑损伤,疮痈肿毒、肠痈等症;对于疮痈肿毒、肠痈等症,本品也是常用【用药宜忌】心肾有火,阴虚阳亢者忌服;的药物。《本草经集注》:得茯苓、冬葵子、龙骨良。畏真珠、藜芦、蜚蠊、齐蛤。15~克,煎服。【用量用法】 1057.麦门冬 51.芦荟

【性味归经】甘、微行、微犁。归肺、心、胃经。苦,寒。归肝、胃、大肠经。【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养阴润肺,养胃生津【功能主治】清肝热,通便。用于用于热结便秘或习惯性便秘; 肝经,清心除烦,润肠通便。用于温燥伤肺,干咳无痰,咽干鼻燥;肺阴亏损,劳热咯血;胃阴不足,舌干口渴;实火、头晕头痛、躁狂易怒 ; 用于蛔虫腹痛或小儿疳积等症。温邪人营,烦躁不安;阴虚肠燥,大便秘结等症。 4.5【用量用法】内服,入丸散,1.5~克。外用,研末调敷。

【用法用量】煎服,10~15苍术52. 克。

【用药宜忌】麦冬性寒而润,外感风寒咳嗽、脾虚泄泻者忌服。辛、苦,温。归脾、胃、经。【性味归经】

58.龟甲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功能主治】

【性味归经】咸、甘,微寒。归肝、肾、心经。肿,脚气痿躄,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功能主治】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用于阴虚潮热,骨蒸克,【用量用法】10~15,煎服。

盗汗,头晕目眩,虚风内动,筋骨痿软,心虚健忘。补骨脂53.

【用法用量】 9辛、苦,温。归肾、脾经。【性味归经】~24克,先煎。

59.补肾助阳,温脾止泻。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功能主治】佩兰

【性味归经】辛,平。归脾、胃、肺经。冷痛,肾虚作喘,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斑秃。【功能主治】 156 【用法用量】煎服,~克。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症,头胀胸闷。【用药宜忌】阴虚火旺、大便秘结者忌服。【用法用量】54. 3 ~9克。诃子

60.侧柏叶苦、酸、涩,平。归肺、大肠经。【性味归经】

【性味归经】苦、涩,微寒。归肺、肝、大肠经。涩肠敛肺,降火利咽。用于久泻久痢,便血脱肛,肺虚【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生发乌发。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喘咳,久嗽不止,咽痛音哑。崩漏不止、血热脱发、须发早白。近年来本品在临床上应用于老年慢性支气克。 9 3【用法用量】~管炎,发现它又有止咳祛痰的功效。赤芍55.

【用量用法】【性味归经】 10~苦,微寒。归肝经。 15克,煎服。

61.【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制大黄

【性味归经】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苦,寒。归脾、胃、大肠、心包经。

【功能主治】泻下力缓, 克,煎服。12~【用量用法】6泻火解毒。通便润燥,消食化滞。用于胃肠积滞,湿热下痢,口渴不休,停食停水,胸热心烦,大便燥结,小便赤黄。【用药宜忌】不宜与藜芦同用。

【用量用法】远志56. 5~ 15克。

苦、辛、微温。归心、肾经。【性味归经】孕妇忌服,久病、体弱者慎用。【用药宜忌】6

【按语】大黄生用泻下力猛,蒸熟泻下力缓和,酒制善清上部火【功能主治】利尿,民间用此药以利尿。现代医学研究有降低人体血液中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及减肥等功效。热,炒炭可化瘀止血。

【用法用量】内服:制何首乌62. 6一12克,水煎服。

69.知母【性味归经】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胃、肾经。【功能主治】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用于血虚萎黄,眩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滋肾润燥。用于温热病、高热烦燥、口渴、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崩漏带下,久疟体虚;现代医学脉洪大等肺胃实热之症及肺热喘咳、痰黄而稠;用于阴虚发热、虚劳咳嗽及认为可以治疗高血脂、高血压、血管硬化、头晕等症。消渴等症。~20克;熬膏、浸酒或入丸、散。 10【用量用法】内服:煎场,【用法用量】 5.25~63.刺五加15克,生用或食盐水炒用。

【用药宜忌】本品能润燥滑肠,故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脾、肾、心经。

常用中草药性味归经(二)【功能主治】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用于脾肾阳虚,体虚乏力,食欲70.罗布麻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梦。【性味归经】克。甘、苦,凉。归肝经。 27【用法与用量】 9~【功能主治】刺玫果64. 平肝安神,清热利水。用于肝阳眩晕,心悸失眠,浮肿尿少;高血压,神经衰弱,肾炎浮肿。酸、苦;温。【性味】

【用法用量】【功能主治】健脾消食,活血调经,敛肺止咳。用于 3~10克,水煎服或开水泡服。平肝宜用叶片,利尿多消化不良;食欲用其根。不振;脘腹胀痛;腹泻;月经不调;痛经;动脉粥样硬化;肺结咳嗽等症。【用药宜忌】本品有类似毒毛旋花子甙的毒性反应,故不宜过量长期65.泽兰

服用,以免中毒。【性味归经】苦、辛,微温。归肝、脾经。

71.苦丁茶【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行水消肿。用于症瘕结块,疮疡肿痛,跌仆

【性身面浮肿等症。经闭痛经,伤痛,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 产后小便不利、味】性大寒,味苦、甘。

【功能主治】散风热,清头目,除烦渴。用于头痛、齿痛、目赤、热 5【用量用法】~15克,煎服。病烦渴、痢疾。泽泻66.

【用法用量】 4.5~9克。甘,寒。归肾、膀胱经。【性味归经】

72.金荞麦利水渗湿,泄热。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功能主治】

【性味归经】微辛、涩,凉。归肺经。带下,痰饮停聚等症。

【功能主治】9~6 克。清热解毒,排脓祛瘀。用于肺脓疡,麻疹肺炎,扁桃体【用量用法】周围脓肿。【用法用量】 15~45克,用水或黄酒隔水密闭炖服。

73.玫瑰花67. 金樱子

【性味归经】酸、甘、涩,平。归肾、膀胱、大肠经。甘、微苦,温。归肝、脾经。【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固精缩尿,涩肠止泻。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功能主治】行气解郁,和血,止痛。用于肝胃气痛,食少呕恶,月下,久泻久痢。此外,还可用于脱肛,子宫下垂,崩漏等。经不调,跌扑伤痛。

【用法用量】 6~18克。克,煎服。7.25~5 【用量用法】

【用药宜忌】有实火,实邪者不宜使用。玫瑰茄68. 辛,平。归肾经。【性味归经】青皮 74.7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肝、胆、胃经。【用量用法】 15~25克,煎服。

【用药宜忌】【功能主治】疏肝破气,消积化滞。用于胸胁胀痛,疝气,乳核,乳本品易走油

各种中药材的性味与归经汇总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草药名单如外感初起,或里热炽盛,或肝阳上亢,以及湿阻、食滞等引起的胸闷腹胀、便溏泄泻等症,都应忌用。如体质壮实之火,并无虚弱现象,则不必再进服人参、人参叶、人参果、三七、土茯苓、大蓟、女贞子、山茱萸、川牛补药,膝、川贝母、川芎、马鹿胎、马鹿茸、马鹿骨、丹参、五加皮、五味子、升妄用本品,如误用或多用,往往反而导致闭气,而出现胸闷腹胀等症。此外,一般认为服用人参时,不可同时服食萝卜、茶叶等食物。麻、天门冬、天麻、太子参、巴戟天、木香、木贼、牛蒡子、牛蒡根、车前 2.子、车前草、北沙参、平贝母、玄参、生地黄、生何首乌、白及、白术、白人参叶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经。芍、白豆蔻、石决明、石斛(需提供可使用症明)、地骨皮、当归、竹茹、【功能主治】补气,益肺,祛暑,生津。用于气虚咳嗽,暑热烦躁,红花、红景天、西洋参、吴茱萸、怀牛膝、杜仲、杜仲叶、沙苑子、牡丹皮、津伤口渴,头目不清,四肢倦乏。芦荟、苍术、补骨脂、诃子、赤芍、远志、麦门冬、龟甲、佩兰、侧柏叶、【用法用量】制大黄、制何首乌、刺五加、刺玫果、泽兰、泽泻、玫瑰花、玫瑰茄、知母、 3~9克。 【用药宜忌】不宜与黎芦同用。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金樱子、青皮、厚朴、厚朴花、姜黄、枳壳、枳 【按实、柏子仁、珍珠、绞股蓝、胡芦巴、茜草、荜茇、韭菜子、首乌藤、香附、语】本品市场所售较为混乱,或以大叶三七的叶、或以竹节三七的叶应用。骨碎补、党参、桑白皮、桑枝、浙贝母、益母草、积雪草、淫羊藿、菟丝子、 3.人参果野菊花、银杏叶、黄芪、湖北贝母、番泻叶、蛤蚧、越橘、槐实、蒲黄、蒺【性味归经】味甘,性温。归脾、胃二经。藜、蜂胶、酸角、墨旱莲、熟大黄、熟地黄、鳖甲。 【功能主治】号强心补肾、生津止渴、补脾健胃、调经活血。主治神经2002卫法监发[]51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衰弱、失眠头昏、烦躁口渴、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八角莲、八里麻、千金子、土青木香、山莨菪、川乌、广防己、马桑叶、~20克;或泡黄酒饮。 4.马钱子、六角莲、天仙子、巴豆、水银、长春花、甘遂、生天南星、生半夏、三七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胃经。生白附子、生狼毒、白降丹、石蒜、关木通、农吉痢、夹竹桃、朱砂、米壳【功能主治】(罂粟壳)、红升丹、红豆杉、红茴香、红粉、羊角拗、羊踯躅、丽江山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姑、京大戟、昆明山海棠、河豚、闹羊花、青娘虫、鱼藤、洋地黄、洋金花、【用法用量】多研末服,每次1、草乌、香加皮(杠柳皮)牵牛子、砒石(白砒、红砒、砒霜)、骆驼蓬、鬼~1.5克;亦可入煎剂,3~10克,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臼、莽草、铁棒槌、铃兰、雪上一枝蒿、黄花夹竹桃、斑蝥、硫磺、雄黄、 【用药宜忌】雷公藤、颠茄、藜芦、蟾酥。孕妇慎用。 可用于保健食品中草药的药性归经5.土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肝、胃经。人参1. 【功能主治】甘、微苦,平。归脾、肺、心经。【性味归经】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30克;外用研末调敷。 【用药宜忌】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肝肾阴亏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饮茶。 6.大蓟,15~2.5【用量用法】克,用文火另煎,单独服(先饮汁,再食渣) 【性味归经】甘,凉。归肝经。克,煎50~25或将参汁加入其它药汁内饮服;如用于急救虚

中药分类一览表-太难得了!(必须收藏)

中药分类一览表,太难得了!(必须收藏) 中药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家族,若是不加以分类,笼统而学,怕是难以厘清各药 之间的关系,也不易掌握各药的效用,影响临床的发挥。如何快速掌握中药的 作用?有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若将中药分门别类,学习起来就容 易多了。具体怎么分呢? 现在一般分法比较明朗,大致如下: 1、解表药 具有发散作用,包括疏解风寒、风热、风湿、暑气等外邪犯表。辛温解表,如 麻黄、桂枝、紫苏、羌活、独活、荆芥、防风、细辛、香薷、白芷、秦艽;辛 凉解表,如葛根、柴胡、薄荷、豆豉、豆卷、桑叶、菊花、浮萍、升麻;驱风湿,如威灵仙、白芷、络石藤、五加皮、海风藤等。 2、泻下药 具有通大便作用(包括泻水)。寒下,如大黄、玄明粉;热下,如巴豆;润下,如麻仁、瓜蒌仁、郁李仁;泻水,如大戟、芫花、甘遂、牵牛子、商陆、葶苈等。 3、理湿药

具有除湿渗利作用。芳香化湿,如藿香、佩兰、佛手、苍术、厚朴、草果;淡渗,如茯苓、通草、苡仁;利尿,如车前、泽泻、木通、防己、瞿麦、猪苓、 萆薢、萹蓄等。 4、祛寒药 具有温中作用(包括回阳)。温中散寒,如吴萸、丁香、干姜、茴香、乌头; 扶阳壮火,如附子、肉桂、益智仁、肉果、巴戟天等。 5、清热药 具有清解内热作用(包括解毒)。苦寒清热,如黄连、黄芩、黄柏、知母、山栀、龙胆草、连翘、青蒿、夏枯草、丹皮、银花;甘寒清热,如鲜生地、石膏、竹叶、竹茹、天花粉、地骨皮、芦根、茅根;清热解毒,如玄参、犀角、青黛、大青叶、马勃、射干、山豆根、地丁草、板蓝根等。 6、涌吐药 具有催吐作用。如瓜蒂、藜芦、胆矾等。 7、消化药 具有消食健胃作用。如神曲、山楂、麦芽、砂仁、蔻仁、莱菔子、鸡内金等。 8、止咳药 具有肃肺作用(包括化痰平喘)。清肺止咳,如前胡、牛蒡、杏仁、贝母、桔梗、桑白皮、枇杷叶、马兜铃、百合、百部、胖大海;温肺止咳,如白前、旋 覆花、紫菀、款冬花;消痰平喘,如胆星、半夏、白芥子、苏子、天竺黄、海 浮石、鹅管石、竹沥、海藻、昆布、海蜇等。 9、理气药 具有舒畅气机作用。行气,如陈皮、乌药、木香、香附、郁金、金铃子、香橼;破气,如枳实、青皮、沉香、厚朴等。

中药性味、归经、功效整理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淡豆豉: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天花粉:苦、微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栀子: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除烦,

止呕,排脓,利尿。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 决明子:甘、苦、微寒,归肝、肾、大肠经。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竹叶: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胃经,清热燥湿,泻肝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 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水牛角:咸、寒,归心、肝、胃经。清热、凉血、解毒。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解母肖痈散结,疏散风热。 大青叶:苦,大寒。归心、肺、胃经。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青黛:咸,寒。归肝、肺经。清热解毒,凉血消

中药的四气五味引药归经精华

中药四气五味引药归经精华 中医学的药物“归经”,是历代医家长期用药实践的经验总结。按学科类别,是中药学的一部分。但是,药物“归经”涉及“经”和脏腑,可以体现“经”和脏腑组织器官的关系,也可以体现经络学说的作用。通过药物“归经”的具体方法和具体内容,可以充分说明,药物“归经”和脏腑组织器官“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经络学说不仅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进行研究的具体科学方法论,也可用于药物学研究。在药物学的研究领域,把药物“归经”,完全是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而不是药物对“经”本身有治疗作用,经络学说纯粹是为药物学研究提供论理工具和方法论。 在经络学说指导下,中医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都归了“经”,每一“经”都有所属的脏腑或组织器官,所以,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可以确定药物的“归经”。其具体方法,是把临床常用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进行总结和归纳,然后,按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从而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治疗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若某种药物对某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具有针对性或选择性,疗效显著,便可依照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确定药物的归“经”。比如,麻黄、杏仁、桔梗善治肺病,都归肺经;苍术、厚朴、砂仁善调脾胃,既归脾经又归胃经。再如,复盆子能治遗尿,病在膀胱,属肾失气化,故归肾经。每一种药物的“归经”,都是根据药物对脏腑或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总结出来的。这说明,必须先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

然后,才能根据药物对脏腑组织器官的治疗作用确定药物的归经。并且,脏腑组织器官的“归经”和药物的“归经”,都是以“经”为论理工具。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归经”,主要是为了阐释生理和病理,指导诊断和治疗。把临床常用的药物“归经”,是为了更加明确药物作用的定位和趋向,突出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便于临床应用。所以,经络学说对中医学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和中药学都有指导作用。 一、药物归经的历史概况 中药的发现与应用以及中药学的发展,如同中医学的发展一样,经历了漫长历史时期的实践过程。 药物归经的理论,是《内经》以后逐渐形成的,但在《内经》已有萌芽。如《素问·宣明五气篇》已有“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的记载。《灵枢·九针论》也有“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的记载。这些记载表明,《内经》虽没明确提出药物归经,但已根据药物的性味总结用药规律,为后世形成药物归经的理论,奠定了基础。\FFrE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用“六经”概括外感伤寒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六经证”,对每一“经”的证候,都有治疗原则和方药,已经有了药物归经的刍形,为药物归经的形成以及在临床实践的应用,提供了方法和经验。 早期的本草著作,如《神农本草经》,论述药物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大多以主治病症为主,如,常山抗疟、黄连治痢、苦楝子驱虫、麻黄

中药归经

中药归经 甘草——【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枸杞——【性味归经】甘,平。入肝、胃二经,兼入肺经。【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生津止渴,润肺止咳。 骨碎补——【性味归经】苦,温。归肾、肝经。【功效】补肾强骨,续伤止痛。 何首乌——【性味归经】苦、甘、涩,温。归肝、心、肾经。【功效】解毒,消痈,润肠通便。 黑芝麻——【性味归经】甘,平。归肝、肾、大肠经。【功效】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 红花——【性味归经】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功效】气香行散,入血分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红参——【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脾、肺、心经。【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 红枣——【性味归经】味甘,性温。脾胃经。【功效】健脾益胃,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菊花——【性味归经】味辛,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功效】散风清热,平肝明目。 麦门冬——【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入肺、心、胃经。【功效】润肺养阴,益胃生津, 清心除烦。没药——【性味归经】:苦,辛,平。入肝、脾、心、肾经。【功效】散血去瘀,消肿定痛。 木防己——【性味】苦、辛,寒。【功效】祛风止痛,利尿消肿,解毒,降血压。 木瓜——【性味归经】酸,温。归肝、脾经。【功能主治】平肝舒筋,和胃化湿。 牛膝——【性味归经】苦,酸,性平。归肝,肾经。【功效】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引火下行、利尿通淋。 千年健——【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肝、肾经。【功效】祛风湿,壮筋骨,止痛,消肿。 芡实——【性味归经】甘涩,平。入脾、肾经。【功用主治】固肾涩精,补脾止泄。治遗精,淋浊,带下,小便不禁,大便泄泻。 羌活——【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膀胱、肾经。【功能主治】散寒,祛风,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肩背酸痛。 秦艽——【性味归经】辛、苦,平。归胃、肝、胆经。【功能主治】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 肉苁蓉——【性味功效】]味甘、咸,性温。能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肉桂——【性味归经】性大热,味辛、甘。归肾、脾、心、肝经。【功能主治】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 酸枣仁——【性味】甘,平。入心、脾、肝、胆经。【功效】养肝,宁心,安神,敛汗。 桑寄生——【性味归经】苦、甘,平。归肝、肾经。【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安胎元。 石斛——【性味归经】微寒,甘。归胃、肾经。【功效】益胃生津,滋阴清热。 天门冬——【性味归经】甘苦,寒。入肺、肾经。【功效】滋阴,润燥,清肺,降火。 菟丝子——【性味归经】甘辛平,入肝、肾经。【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安胎。 威灵仙——【性味归经】辛咸,温,有毒。入膀胱经。【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痰水,散癖积。五加皮——【性味归经】味辛、微苦、性微温。归脾、肾、心经。【功效】补肾强腰,益气安神,活血通络。 细辛——【性味归经】辛,温。入肺、肾经。【功效】发散风寒,温经止痛,温化寒痰,宜通肺窍。 续断——【性味归经】苦、辛,微温。归肝、肾经。【功效】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 血竭——【性味归经】甘咸,平。入心、肝、脾经。【功效】活血散瘀,定痛,止血生肌,敛疮。 淫羊藿——【性味归经】辛、甘,温。归肝、肾经。【功效】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荆芥Schizonepeta 辛,微温肺、肝 1.祛风解表:外感风寒或风热证(荆防败毒散,银翘散) 2.祛风止痒:产后冒风发痉证(华佗愈风散) 3.祛风透疹: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证(竹叶柳蒡汤) 4.疗疮:疮疡初起兼有表证(牛蒡解肌汤) 5.炒炭止血:吐,衄,尿(小蓟饮子),便(槐花散)诸种出血及崩漏证(胶艾汤) 无汗生用,有汗炒用,止血炒炭,无风邪或表虚有汗者,皆不宜服,并不宜久煎。 防风Siler 辛、甘,微温膀胱、肝、脾 1.祛风解表: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风疹瘙痒证 2.胜湿止痛:风寒湿痹证(蠲痹汤) 3.解痉:破伤风抽搐痉挛证(玉真散) 发表当生用,止血宜砂炭,凡阴虚火旺,血虚发痉及无风寒湿邪者不宜服。

中药的性味归经要点

中药四气五味 中药升降浮沉 中医药物归经 第一篇中药四气五味 中药的药的药理,就是中药的性能,并不包括中药的的理化内容,中药的理化实际上西医的药理,是西医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对中药的成分的分析,其意义不可抹杀,但是,它的结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药,它的结论对中医中药的临床用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它和传统的中医中药的机理却少有相吻合之处,中医临证治疗,如果按照现代药理分析的结果进行处方用药,中医几乎是无法临证,根本就没有办法开出一张合符中医中药理论和辩证施治精神的处方,纵使开出了处方也是不伦不类的处方,既像中医又像西医,特别在治疗效果上不可能达到满意的疗效。原因是西医讲究中药时只是对中药的部分有效成分进行分解和讲究,而中药的功效是单味药所成分的综合作用,对于两味药以上的复合处方来说,更是多味药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运用现代科技提取中药中某种有效成分的片剂或酊剂,其实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药,而是一种新的西药,这同从夹竹桃中提取的西地兰用于治疗心率不齐是一回事,那是西药而不是中药。因此,中药的药理是指中药传统意义上的性能,运用科学手段对中药有效成分的分析结论,不能视为中医中药的一部分,只能是西医医药的扩充,属于西医西药。另外,中医的药理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不单是药品,中药如果离开了其他三个环节,仅仅谈中药,其意义就要大打折扣。因此,中药的药理就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中药性能。 性:是指中药的性质特点。包括四气五味、有毒无毒等;能:是指中药的作用机制和功效,包括归经、升降沉浮、补泻等。自古性和能多并称,是中医药理的核心内容。 中医药理,是千百年来指导人们临床实践而行之有效的幷经得起重复验证的实证理论。 中药的药理的产生和形成,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生活实践。根据汉初.陆贾记载,“民人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在寻求食物的同时,必然会误食一些有毒之物,因而会发生不良的反应,从而就产生了有毒无毒的概念,人们就根据其有毒无毒思避就,有毒者则予以避之,无毒着则予以利用之。在品尝诸物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诸物的味觉的差异,大凡诸物之味可归纳为甜、酸、苦、辣、咸,古人称甜为甘、称辣为辛,即今之所言五味。先人在长期的采尝服用的过程中,久之必然会注意到一些物质会对人体产生一些独特的反应,有的反应会矫正一些机体的不适,有的会增强机体的功能,通过经验的积累,先人的意识中慢慢的就有了一些物质具有培补强壮的作用,一些物质具有

各种精选--中药材的性味与归经汇总--精选.doc

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草药名单 人参、人参叶、人参果、三七、土茯苓、大蓟、女贞子、山茱萸、川牛 膝、川贝母、川芎、马鹿胎、马鹿茸、马鹿骨、丹参、五加皮、五味子、升 麻、天门冬、天麻、太子参、巴戟天、木香、木贼、牛蒡子、牛蒡根、车前 子、车前草、北沙参、平贝母、玄参、生地黄、生何首乌、白及、白术、白 芍、白豆蔻、石决明、石斛(需提供可使用症明)、地骨皮、当归、竹茹、红 花、红景天、西洋参、吴茱萸、怀牛膝、杜仲、杜仲叶、沙苑子、牡丹皮、芦 荟、苍术、补骨脂、诃子、赤芍、远志、麦门冬、龟甲、佩兰、侧柏叶、 制大黄、制何首乌、刺五加、刺玫果、泽兰、泽泻、玫瑰花、玫瑰茄、知母、 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金樱子、青皮、厚朴、厚朴花、姜黄、枳壳、枳 实、柏子仁、珍珠、绞股蓝、胡芦巴、茜草、荜茇、韭菜子、首乌藤、香附、 骨碎补、党参、桑白皮、桑枝、浙贝母、益母草、积雪草、淫羊藿、菟丝子、 野菊花、银杏叶、黄芪、湖北贝母、番泻叶、蛤蚧、越橘、槐实、蒲黄、蒺 藜、蜂胶、酸角、墨旱莲、熟大黄、熟地黄、鳖甲。 卫法监发[ 2002] 51 号 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 八角莲、八里麻、千金子、土青木香、山莨菪、川乌、广防己、马桑叶、 马钱子、六角莲、天仙子、巴豆、水银、长春花、甘遂、生天南星、生半夏、 生白附子、生狼毒、白降丹、石蒜、关木通、农吉痢、夹竹桃、朱砂、米壳 (罂粟壳)、红升丹、红豆杉、红茴香、红粉、羊角拗、羊踯躅、丽江山慈 姑、京大戟、昆明山海棠、河豚、闹羊花、青娘虫、鱼藤、洋地黄、洋金花、 牵牛子、砒石(白砒、红砒、砒霜)、草乌、香加皮(杠柳皮)、骆驼蓬、鬼 臼、莽草、铁棒槌、铃兰、雪上一枝蒿、黄花夹竹桃、斑蝥、硫磺、雄黄、 雷公藤、颠茄、藜芦、蟾酥。 可用于保健食品中草药的药性归经 1. 人参 【性味归经】甘、微苦,平。归脾、肺、心经。 【功能主治】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 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 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用量用法】 2.5 ~ 15 克,用文火另煎,单独服(先饮汁,再食渣),或将参汁加入其它药汁内饮服;如用于急救虚脱,大剂可用25~ 50 克,煎汁分数次灌服。如研粉或制成片剂,吞服,每次15. ~ 2.5 克,或三片至五片,每天一次至三次。 【用药宜忌】不宜与藜芦同用。本品补气作用较强,一般不用于实症,如外感初起,或里热炽盛,或肝阳上亢,以及湿阻、食滞等引起的胸闷腹胀、便溏泄泻等症,都应忌用。如体质壮实之火,并无虚弱现象,则不必再进服 补药,妄用本品,如误用或多用,往往反而导致闭气,而出现胸闷腹胀等症。此外,一般认为服用人参时,不可同时服食萝卜、茶叶等食物。 2. 人参叶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经。 【功能主治】补气,益肺,祛暑,生津。用于气虚咳嗽,暑热烦躁, 津伤口渴,头目不清,四肢倦乏。 【用法用量】3~9 克。 【用药宜忌】不宜与黎芦同用。 【按语】本品市场所售较为混乱,或以大叶三七的叶、或以竹节 三七的叶应用。 3. 人参果 【性味归经】味甘,性温。归脾、胃二经。 【功能主治】强心补肾、生津止渴、补脾健胃、调经活血。主治神经 衰弱、失眠头昏、烦躁口渴、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15~ 20 克;或泡黄酒饮。 4. 三七 【性味归经】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 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 【用法用量】多研末服,每次 1~1.5 克;亦可入煎剂, 3~ 10 克,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 【用药宜忌】孕妇慎用。 5. 土茯苓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 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15~ 30 克;外用研末调敷。 【用药宜忌】肝肾阴亏者慎用。服药期间忌饮茶。 6. 大蓟 【性味归经】甘,凉。归肝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 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用量用法】15~25 克,鲜草可用50~ 100 克,煎服。外用适量。

中药性味归经功效(整理)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xx: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 xx: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解表助阳,温通经脉,通阳利水,温中散寒。 xx: 辛、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生姜: 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xx: 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止痒、止血。 防风: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 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细辛: 辛、温,有小毒,归肺、肾经。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xx:

辛、温,归肺、胃经。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 香薷: 辛、温,归肺、胃、脾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xx: 辛、温,归肝、膀胱经。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xx: 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辛夷: xx、xx,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 xx表 薄荷: 辛、凉,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牛蒡子: 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蝉蜕: 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xx: 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 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xx: 甘、辛、凉,归脾、胃经。发表解肌,解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xx: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 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淡豆豉: xx、xx、微苦、凉,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 xx、xx、大寒,归肺、胃经。生用: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 收敛生肌。 知母: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天花粉: 苦、微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栀子:

中药学中药性味归经功效归纳

解表药 ①发散风寒药,多辛温: 麻黄:辛微苦温。肺膀胱。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寒表实证)(发汗解表生,止咳平喘炙) 桂枝:辛甘温,心肺膀胱。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宜伤阴动血,孕妇及月经过多忌) 紫苏:辛温,肺脾。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不宜久煎) 荆芥:辛微温。肺肝。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生用),止血(炒用)。(不宜久煎)荆芥穗长于祛风 防风:辛甘微温;膀胱肝脾。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辛苦温,膀胱肾。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肺胃大肠。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阴虚血热忌) 生姜:辛温。肺脾胃。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助火伤阴,及阴虚内热忌) 细辛:辛温小毒。肺肾心。散寒解表,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阴虚阳亢者,肺燥伤阴者忌不与藜芦) 香薷:辛微温。肺脾胃。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辛夷:辛温。肺胃。发散风寒,通鼻窍。(包煎) 藁本:辛温;膀胱。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者忌) 苍耳子:辛苦温。小毒。肺。发散风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葱白:辛温。肺,胃。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②发散风热药:多辛苦而偏寒凉 薄荷:辛凉。肝肺。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体虚多汗者忌) 蝉蜕:甘寒。肺肝。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肺胃。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气虚便溏者忌)。 桑叶:甘苦寒。肺肝。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肺燥多蜜制) 菊花:辛甘苦,微寒。肺肝。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葛根:甘辛凉。脾胃。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肝胆。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升麻:辛微甘微寒。肺脾胃大肠。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麻疹已透,阴虚火旺,阴虚阳亢忌) 蔓荆子:辛苦微寒。膀胱肝胃。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苦辛凉。肺胃。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木贼:甘苦平。肺肝,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清热药:寒凉沉降入里 ①清热泻火药:多苦寒或甘寒。清气分药。 石膏:辛甘、大寒,肺胃。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锻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 寒水石:辛咸寒。心胃肾。清热泻火。 知母:苦甘寒。肺胃肾。清热泻火,生津润燥。(泻火中长于清润) 栀子:苦寒,肺三焦。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脾虚便溏者忌) 夏枯草:苦辛寒。肝胆。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脾胃虚弱者慎) 芦根:甘寒,肺胃。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脾胃虚寒者忌)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肺胃。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孕妇忌) 竹叶:甘辛淡寒,心胃小肠。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 淡竹叶:甘淡寒,胃小肠。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决明子:甘苦咸。肝大肠。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②清热燥湿药:苦寒性大,燥湿力强,过服伐胃伤阴,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津伤虚寒,津伤阴损者忌,必要时与健胃药或养阴药同用 黄芩:苦寒。肺胆脾胃大小肠。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偏去肺火)(苦寒伤胃) 黄连:苦寒。心脾胃胆大肠。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泄中焦胃火)(久服伤脾胃,脾胃虚寒,阴虚津伤者慎用) 黄柏:苦寒,肾膀胱大肠。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偏下焦相火,除骨蒸) 龙胆草:苦寒,肝胆。清热燥湿,泻肝胆火。(脾胃虚寒,阴虚津伤者慎用)秦皮:苦涩寒。肝胆大肠。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脾胃虚寒忌)白鲜皮:苦寒。脾胃膀胱。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苦参:苦寒,心肝胃大肠膀胱。清热燥湿,杀虫,利尿。(脾胃虚寒忌,反藜芦) ③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心肝。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热病,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忌) 玄参:甘苦咸寒,肺胃肾。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脾胃虚寒忌,反藜芦) 牡丹皮:苦辛微寒,心肝肾。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孕妇忌) 赤芍:苦微寒,肝。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水牛角:苦寒,心肝。清热凉血,解毒定惊。(血热妄行吐血) 紫草:甘咸寒,心肝。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脾虚便溏者忌) ④清热解毒药:寒凉。易伤脾胃 金银花:甘寒,肺心胃。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疏散表热之效强) 忍冬藤:又名银花藤,甘寒。肺胃。清热疏风,通络止痛。常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 连翘:苦微寒,肺心小肠。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脾虚虚寒及气虚脓清者忌) 蒲公英:苦甘寒,肝胃。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清肝明目。(过量可导致缓泻) 大青叶:苦寒,心胃。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大血藤:清热解毒,凉血,祛风,止痛 鱼腥草:辛微寒,肺。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不宜久煎,虚寒及阴证疮疡者忌) 射干:苦寒,肺。清热解毒,消痰,利咽。(孕妇忌) 白头翁:苦寒,胃大肠。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外痈适量,虚寒痢疾忌)山豆根:苦寒,有毒。肺胃。清热解毒,利咽消肿。(过服用易导致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用量不宜大,脾胃虚寒者慎). 马勃:辛平。肺经。清热解毒,利咽,止血。(风寒缚肺咳嗽失音者忌) 板蓝根:苦寒,心胃。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体虚而无实火者忌,脾胃虚寒者肾) 青黛:咸寒,肝肺。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散剂,丸剂,外用适量) 土茯苓:甘淡平,肝胃。解毒,除湿,通利关节。(肝肾阴虚者忌,忌茶)贯众:苦微寒,归肝脾经,有小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止血宜炒炭,忌油腻,脾胃虚寒,孕妇忌) 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虚寒者忌) 败酱草:辛苦微寒。胃大肠肝。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脾胃虚寒,食少泄泻忌) 野菊花:辛苦微寒。肝心。清热解毒(长与消疮痈肿毒)。 穿心莲:苦寒,归心肺大小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 白蔹:苦辛微寒,心胃。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脾胃虚寒者忌,反乌头) 绿豆:甘寒。心胃。清热解毒,消暑,利水 鸦胆子: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半边莲:辛平,心小肠肺。清热解毒,利水消肿。(虚证水肿者忌) 熊胆:苦寒,肝胆心。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内服控制剂量,容易对胃肠道和肝肾有损害 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胃大小肠。清热解毒,利湿通淋。(阴疽及脾胃虚寒者忌) 漏芦: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通经下乳,舒筋通脉 清虚热药:寒凉。用于肝肾阴虚,也可用于实热证 青蒿:苦辛寒,肝胆。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 地骨皮:甘寒,肺肝肾。凉血除蒸,清肺降火。(外感发热及脾虚便溏者忌)白薇:苦咸寒,胃肝肾。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忌) 银柴胡:甘微寒,肝胃。清虚热,除疳热。(外感风寒,血虚无热者忌) 胡黄连:苦寒,肝胃大肠。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脾胃虚寒者忌) 泄下药:主归大肠经 ①攻下药:苦寒沉降入胃大肠。胎前产后以及月经期忌 大黄:苦寒,脾胃大肠肝心。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祛瘀通经。(怀孕,月经,哺乳期间忌) 芒硝:咸苦寒。胃大肠。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烊化(孕妇及哺乳其忌) 芦荟:甘寒,肝大肠。泻下通便,清肝,杀虫。(入丸散,外用适量,孕妇食少便溏者忌) 番泻叶:甘苦寒。大肠。泻下通便。(后下) ②润下药:味甘质润。入脾,大肠 火麻仁:甘平,脾胃大肠经。润肠通便。 郁李仁:辛苦甘平,脾大小肠经。润肠通便,利水消肿。(孕妇忌) ③峻下逐水药: 甘逐:苦寒,有毒。肺肾大肠。泄水逐饮,消肿散结。(虚寒及孕妇忌。内服醋制。不与甘草) 牵牛子:苦寒;有毒。肺肾大肠。泻下逐水,祛积杀虫。(不与巴豆,巴豆霜同用) 大戟:苦寒,有毒。肺脾大肠。泄水逐饮,消肿散结。(虚弱及孕妇忌,不于甘草同用) 芫花:辛苦温,有毒。肺脾肾。泄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虚弱及孕妇忌,不与甘草) 巴豆:辛热,有大毒。胃大肠。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不与牵牛子) 祛风湿药:多辛苦,性或温或凉。 ①祛风寒湿药:辛苦温,肝脾肾 独活:辛苦,微温。肾膀胱。祛风湿,止痹痛,解表。(多治头痛属少阴,偏祛下半身湿痹)

中药性味归经功效(整理)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解表助阳,温通经脉,通阳利水,温中散寒。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止痒、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细辛:辛、温,有小毒,归肺、肾经。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 香薷:辛、温,归肺、胃、脾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藁本:辛、温,归肝、膀胱经。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 辛凉解表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发表解肌,解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淡豆豉: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天花粉:苦、微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栀子: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排脓,利尿。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 决明子:甘、苦、微寒,归肝、肾、大肠经。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竹叶: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胃经,清热燥湿,泻肝火。

中药六类分类

仔细分析中药六类分类,越看越糊涂,请高手指点。 1、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分类应该属于哪类? 2、天然药物复方中,其中一种为有效成分90%以上、另一种为有效部位50%以上按照注册分类应该属于哪类? 3、天然药物复方,两位药材分别其他的各自的有效部位,按一定比例混合组方,又应该属于哪类? 附: 一、注册分类及说明 (一)注册分类 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 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 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 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 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7、改变国内己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 8、改变国内己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 9、己有国家标准的中药、天然药物。 (二)说明 注册分类1~8的品种为新药,注册分类9的品种为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 1、“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天然的单一成份及其制剂,其单一成份的含量应当占总提取物的90%以上。 2、“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是指未被国家药品标准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药材规范(统称“法定标准”)收载的药材及其制剂。 3、“新的中药材代用品”是指替代国家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处方中的毒性药材或处于濒危状态药材的未被法定标准收载的药用物质。 4、“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是指具有法定标准药材的原动、植物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5、“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是指国家药品标准中未收载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一类或数类成份组成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其有效部位含量应占提取物的50%以上。 6、“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包括: 6.1 传统中药复方制剂: 6.2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 6.3 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6.4 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 传统中药复方制剂应在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以传统工艺制成,处方中药材必须具有法定标准。 现代中药复方制剂应在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可以采用非传统工艺制成。 天然药物复方制剂应在现代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方,其适应症用现代医学术语表述。 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包括中药和化学药品,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以及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三者组成的复方制剂。 7、“改变国内己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给药途径的制剂”包括:不同给药途径之间相互改变的制剂及局部给药改为全身给药的制剂。 8、“改变国内己上市销售中药、天然药物剂型的制剂”是指在给药途径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剂型的制剂。

中药材分类

中药材的分类 按功效分类 一、解表药 (一)发散风寒药 麻黄、桂枝、紫苏(附药:紫苏梗)、生姜(附药:生姜皮、生姜汁)、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附药:苍耳草)、辛夷、葱白、鹅不食草、胡荽、柽柳。 (二)发散风热药 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附药:葛花)、淡豆豉(附药:大豆黄卷)、浮萍、木贼。 二、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石膏、寒水石、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 (二)清热燥湿药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秦皮、苦参、白鲜皮、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三)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附药:忍冬藤)、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漏芦、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附药:墓头回)、射干、山豆根(附药:北豆根)、马勃、青果、锦灯笼、金果榄、木蝴蝶、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千里光、白蔹、四季青、绿豆(附药:绿豆衣) (四)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 (五)清虚热药 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三、泻下药 (一)攻下药

大黄(后下)、芒硝、番泻叶、芦荟 (二)润下药 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 (三)峻下逐水药 甘遂、京大戟(附药:红芽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千金子 四、祛风湿药 (一)祛风寒湿药 独活、威灵仙、川乌(附药:草乌)、蕲蛇(附药:金钱白花蛇)、乌梢蛇(附药:蛇蜕)、木瓜、蚕沙、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青风藤、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枝蒿、路路通 (二)祛风湿热药 秦艽、防己、桑枝、豨莶草、臭梧桐、海桐皮、络石藤、雷公藤、老鹳草、穿山龙、丝瓜络 (三)祛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雪莲花(附药:天山雪莲花)、鹿衔草、古楠叶 五、化湿药 藿香、佩兰、苍术、厚朴(附药:厚朴花)、砂仁(附药:砂仁壳)、豆蔻(附药:豆蔻壳)、草豆蔻、草果 六、利水渗水湿药 (一)利水消肿药 茯苓(附药:茯苓皮、茯神)、薏苡仁、猪苓、泽泻、冬瓜皮(附药:冬瓜子)、玉米须、葫芦、香加皮、枳椇子、泽漆、蝼蛄、荠菜 (二)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附药:车前草)、滑石、木通(附药:关木通、川木通)、通草、瞿麦、扁蓄、地肤子、海金沙(附药:海金沙藤)、石韦、冬葵子、灯心草、萆薢(三)利湿退黄药 茵陈、金钱草、虎杖、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 七、温里药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附药:八角茴香)、丁香(附药:母丁香)、高良姜(红豆蔻)、胡椒、花椒、荜茇、荜澄茄 八、理气药

中药性味归经功能表

中药性味归经功能表 A 缬草——【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有微毒。入心、肝二经。【功效禁忌】洽心神不安,胃弱,腰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体弱阴虚者慎用。 艾叶——【性味归经】苦辛,温。入脾、肝、肾经。【功效】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 B 巴戟天——【性味归经】味辛,甘; 性微温。归肾,肝经。【功效】补肾助阳,祛风除湿,强筋健骨。 白花蛇——【性味归经】甘、咸,温;有毒。归肝经。【功效】祛风,通络,止痉。 白蒺藜——【性昧归经】苦辛乎,入肝经。【功用】平肝解郁,祛风明目。 白石英——【性味】甘、微温。【功效】益气、安神、止咳、降逆、除湿痹、补五脏、利尿。 白术——【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脾、胃经。【功效】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白芍——【性味归经】苦酸,凉。入肝、脾经。【功效】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 白鲜皮——【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膀胱经。【功效】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白芷——【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百部——【性味归经】甘、苦,微温。归肺经。【功效】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白蔹——【性味归经】苦,微寒。归心、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痈疽发背,疔疮,瘰疠,水火烫伤。 斑蝥——【性味归经】辛,热;有大毒。归肝、胃、肾经。【功效】破血逐瘀消漱,攻毒散结。 半夏——【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入脾、胃经。【功效】能行水湿,降逆气,而善祛脾胃湿痰。 萆薢——【功效】利水药,渗湿利尿。【性味归经】苦,平。归肝、胃、膀胱经 扁豆——【性味归经】味甘、性平。归、胃经。【功效】健脾、和中、益气、化湿、消暑。 冰片——【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烃。【功效】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槟榔——【性味归经】气微,味涩而苦。入脾、胃、大肠经。【功效】杀虫,破积,下气,行水。 薄荷——【性味归经】辛,凉。入肺、肝经。【功效】疏风,散热,辟秽,解毒。 柏子仁——【性味归经】甘,平。归心、肾、大肠经。【功能主治】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用于虚烦不眠, 心悸怔忡,肠燥使秘等症。 补骨脂——【性味归经】味辛,苦,性温。肾,心包,脾,胃,肺经。【功效】

中药性味归经功效整理

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解表助阳,温通经脉,通阳利水,温中散寒。紫苏:辛、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止痒、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细辛:辛、温,有小毒,归肺、肾经。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 香薷:辛、温,归肺、胃、脾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藁本:辛、温,归肝、膀胱经。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通鼻窍。 辛凉解表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肝、肺经。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发表解肌,解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淡豆豉: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解表除烦 清热药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天花粉:苦、微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栀子: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芦根:甘、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排脓,利尿。 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利尿。 决明子:甘、苦、微寒,归肝、肾、大肠经。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竹叶: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胃经,清热燥湿,泻肝火。 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清热凉血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