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史

香港教育史
香港教育史

香港教育史

平冈中学沈紊仪

1.教育统筹科

教育统筹局成立初时是专责教育事务的教育司署。1981年,政府把经济科辖下的劳工事务拨归教育司署管辖,除了有关教育及人力资源培训的事务以外,亦兼顾香港的劳工事务。同时,初期政府架构改组,司署分家为政策科(“科”)及负责执行及落实政策的“署”,教育司署改组为教育及人力统筹科及教育署,并接管劳工处。教育及人力统筹科于1983年改名为教育统筹科,香港回归后更名为教育统筹局。

2.近代宗教团体与香港教育发展的关系

香港教会办学历史悠久,起步早,发展快。香港开埠初期,港英政府没有专门负责教育的机构,对教育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鼓励教会办学。早期教会办学,主要侧重于培养教会人才。最早开办的教会学校是马礼逊纪念学校,创办于1842年。该校虽然只办了10年,但在中国教育发展史地位突出。1847年该校校长勃朗牧师携同黄宽、黄胜、容闳等到美国入学,其后各有成就。容闳于1872年推动了中国幼童留学美国运动,对晚清教育影响极为深远。港英时期,天主教、基督教获得了当局扶持,基本上垄断了教育资源。早在1847年设立的教育委员会(后来改为教育咨询委员会),其成员均是基督教教会牧师,主席亦由圣公会主教出任。1879年时任港督的轩尼诗因其本人是天主教徒,对天主教办学采取了宽厚政策,使其获得了更多的教育资源与办学权。在长达150年的时间里,天主教、基督教学校因受到特殊扶持,获得了长足发展。至上个世纪90年代,仅天主教香港教区办的学校就达175所,修会办学155所,就读学生达31万人,占全港学生的四分之一。

香港宗教团体办学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政府只负责拨发教育津贴,教育主管部门一般不干预教会办学事务,教学管理全部由宗教团体负责。宗教团体办学,采取校董会管理模式,由教会团体负责人出任校董,教会自主成立校董会。校董会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决策机构,全面负责教学方针拟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事务管理、教师选聘培训、学生招收管理及课程设置调整等。香港宗教办学注重将宗教伦理道德教育同普通课程教育结合起来,并将本宗教的基本教义融入到教育活动之中,从办学方针到课程安排,都贯穿了宗教教育理念。各大宗教都要将本宗教的核心教义体现在教育实践与人才培养之中,专门开设有宗教课程。在这方面政府采取了积极扶持立场。2003年特区政府针对道教团体宗教教材匮乏,专门下拨921万元港币,支持香港道教联合会用于编写道教教材。一般来说,香港宗教团体所办的学校,无论从办学条件,还是从办学质量,都要高于政府所办学校,香港所有的名校,基本上都是教会学校。

3.容闳对中国留学教育的贡献

同治七年(1868年),向清政府提出以选派幼童出洋留学为重点的四项条陈。同治九年(1870年),在容闳的反复劝说下,曾国藩终于表示愿意向朝廷奏请派留学生。获得朝廷的批准,同治十年(1871年8月)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由陈兰彬任出洋局委员、容闳为副委员。陈兰彬负责留学学生在美期间的中文学习,容闳则负责孩子们在美国的教育,直至同治二十年(1881年)清政府撤回留学生为止。

这批留美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其中清华大学校长1人、北洋大学校长1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长1人、副部长1人,驻外大使1人,国务院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进入海军者20人,其中14人为海军将领。总之,除早亡、留美不归和埋没故里者外,大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4. 《宾尼报告书》

20世纪初,在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影响下,大批知识份子和清朝遗老迁港从事教育事业,促使了不少中文学校的出现。中文学校以中文为教学语言,传授中国文化;五四运动使新思潮传播炽热,英国政府对香港教育的情况极为关注,因此于1935年5月派出皇家视学官宾尼(E. Burney)来港视察,后向英国国会提交了报告书。当中指出,政府不应只为少数上流社会人士的儿女提供教育,而更应重视占香港人口大多数的华人。报告同时建议加强中文教育和关注小学教育。港府原则上接纳了意见,但核心的英文教学和精英教育政策仍未有重大的改变。

5.《教育委员会报告书》发表后,香港中文书馆的语文教育出现的变化1973年8月,教育委员会发表《教育委员会对香港未来十年内中等教育扩展计划报告书》,目标在1981年能让80%少年获得资助初中学位。但麦理浩对报告书提出的步伐不甚满意,于是在立法局成立专责小组,最后于1974年10月完成了《香港未来十年之中学教育》报告书,目标于1979年推行九年免费教育,以及建议取消中学入学试、推行浮动班制和买位制等。其后,麦理浩突然于1977年10月5日宣布将九年免费教育提前到1978年施行。据研究发现,这是因为当时香港法定最低劳工年龄(14岁)比国际惯例(15岁)要低,港督为挽回当时面对的“国际信用危机”而仓卒决定的。这项政策使得每一个小学毕业生都能升读初中接受教育。

由于港府目标在扩展中小学教育,高中和专上教育的发展在1990年代前仍然非常有限,在此时期比较突破性的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成立。早于1951年,港督葛量洪委任贾士域(Keswick)就香港高等教育作出研究报告,当时的结果是不主张另设一所新的中文大学。虽然1950年代香港开始出现一些专上学院,如香港浸会学院,但这些学院的功能并不能与大学相提并论。至1959年,港督柏立基邀请富尔敦(J. S. Fulton)来港考察,并建议香港大学开设中文部,但被港大拒绝。于是他提出把当时的三所中文专上学院合并,以组成中文大学。中文大学的筹备工作于1961年6月正式展开,港督任命关祖尧为筹备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终于1963年10月17日正式成立,打破了英国普遍在殖民地只设一所大学的传统。而高中的发展则要等到1977年《高中及专上教育绿皮书》的发表才开始,绿皮书提出适龄少年应有50%获得资助的学位,但受到社会上普遍的反对。1978年10月,《高中及专上教育发展白皮书》就把数字由50%提高至60%,以抒民愤。直至1988年,这项政策仍未有重大改变。

1877年,港府修订《香港补助书馆计划》,提出受助学校教授世俗教育不得少于4小时,但不干预教授宗教科目和课外的宗教指导。这个计划解决了长期以来宗教教育的垄断;至1896年,香港的英文书院已达到101间。

1845年,华民政务司建议政府每月津贴十元予8间中文学塾。港督戴维斯将建议转呈英国政府,英国殖民地部回复称要视乎学校课程、师资和人事任命方式才决定。1847年,港府组成调查委员会,调查维多利亚城、香港仔和赤柱学塾

的情况。随后,调查委员会发表报告,建议政府成立委员会监管受津贴的学塾。同年8月,港府委任巡理司、华民政务司和殖民地随军牧师组成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资助事宜和监管受补助的学塾;政府同时又鼓励受资助学塾转为官立。接受转为官立的中文学塾于1855年改称为“皇家书馆”、又称“国家义学”,接受每个月五元的津贴,并受1857年制订的《皇家书馆则例》所监管。

战后很多民间慈善团体、宗教团体、工会、同乡会都相继在旧式楼宇开办了不少义学和识字班。这些班都是免费或只征收极低廉的学费的,帮助解决了不少青少年失学的问题。

932所,注册学生数65,230人。根据程度可分为中学和小学;根据语言可分为英文学校和汉文学校;根据教育性质又可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具体地说,其中有145所英文学校(6所中学、133所小学、6所职校)和778所汉文学校(101所中学、675所小学、2所职校)。所修课程,具体编制,大多同前述学校没有太大的差别。很显然,此期为香港教育制度的成型阶段。就教育行政制度的演变而言,首先,港府设置了教育司署,任命了教育司,将整个香港教育置于统一管辖范围之内,解决了从前各类学校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为日后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确定了路向,构划了具体的功用特征。其次,制定了《教育条例》和《教育规例》,明确了教育行政必须依循的规则,使管理工作法规化、程序化。这些皆已具有典型的现代教育行政的特征。在学制发展方面,中等教育之上出现了与之衔接的高等教育,确立了由私塾而至英文中学,再至香港大学的上下一贯的体制。因此,无论是教育行政制度,还是学校教育制度在此期间皆迈出了发展的一大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教育制度的模式,是基本以此为蓝本,逐渐趋于完善的。但是,客观地说,由于港英政府一贯地对教育采取消极保守态度,这种教育制度还很不成熟,挂一漏万之嫌实所难免。尤其是政治色彩过于浓厚,殖民因素充斥其中,如以英文学校为发展重点,漠视中文教育的存在;高级行政人员须由英人担任,从官学生中招取,未接受过英式教育的人至多成为助手,不能主事;香港大学建校目的是为港英当局培植亲信等,时时处处流露出阶级差别和等级歧视。甚而至于,还专门为英籍儿童开设学校,以别于华人子弟。根据港府制定的教育政策,“英国的儿童由政府另设学校来教育他们,不与种族不同、信仰不同的儿童混杂。”港府办有3所官立英童小学和1所英童中学,加上由驻军办理的5所英童小学,构成教育制度中的一个系统,即由英童小学,至英童中学,最后以考升英国剑桥大学为目标。而为华人子弟办理的学校则构成另一系统,经由私塾,8年制英文中学和香港大学完成教育,从而形成鲜明的双轨制特征。

8.香港教育史

香港的教育情况,从宋代起才有确实史料记载。英国接管香港之初,香港政府并不热心发展教育;教育政策只着重培养殖民地官员,以及宣扬英国威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人口飙升,教育需求随之增加。在各方压力下,殖民地政府才首次聘请国际顾问进行教育研究,促成了义务教育的推行。1997年主权移交以后,特区政府着手推行教育改革,却引起连串争议。

9.日占期间,香港教育界缘何对日军并无不共戴天之仇?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并进攻香港。同年12月25日港督杨慕琦宣布投降,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艰苦岁月。日治初期,香港由临时军政府统治,教育全面停顿,大量教师流失。1942年2月,日本正式设立香港占领地政府。由于处于太平洋战争时期,港日政府无力顾及教育的发展,加上缺乏教师,使得香港教育停滞不前。

虽然如此,港日政府仍着意恢复香港的教育。其教育政策主要有三大目标:一是透过学校要求教师配合宣传“东亚共荣圈精神”;二是透过大力推动日语教育、减弱中英文的影响力,从而确立日本文化作为宗主的地位;三则是设立短期专科学校以暂时舒缓人才短缺的问题。

日治时期的教育有明显的日化色彩,以宣扬大东亚共荣圈为宗旨。1943年4月1日,香港东亚学院院长小林就说该学院成立目的为:“使对于香港占领地总督部管辖地区内居住之中国青年,以东洋精神为原则,日本道德为基础,实行师范教育,而亦同时实施实务教育,目的即养成中国人成为真正东亚之中国人,奉行日本一德一体亲善友好提携之实现,使共同向大东亚共荣建设之途迈进。”从这段讲话就可以得知,日本人企图以日本文化塑造香港年轻人,使他们认同大东亚共荣圈,以加强对他们的统治。

10.日化政策是如何强调日语在香港中小学教育中地位的?

日治期间,绝大部分停办的学校并无恢复,全港学生人数由沦陷前约12万,锐减至约7000人。港日政府成立后,恩威并施,努力拉拢留港的教育界人士。1942年5月政府宣布20所学校复课,包括光华、西南、知行、信修、港侨、湘父、钥智、丽泽、华仁、圣保禄、培正、九龙塘、德贞、德明、圣保罗女校、圣玛利、圣类斯工艺院、香港仔儿童工艺院和中国儿童书院。1943年学校数目增至34所,但某些学校被政府怀疑“不忠”被迫再度停课。政府规定所有教师必须学习日语,学校每周必须教授日语4小时以上,并禁止教授英语。但许多家长宁愿子女失学,也不愿接受日本的奴化教育。为了进一步管理文化教育事务,港日政府于1943年在民治部下成立文教课,首任课长为长尾正道;并制订了《私立学校规则》和《私立日语讲习所规程》。

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

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教育是使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与延续的重要手段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便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无论身份与地位,无论贫富与国籍,一概可以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但纵观历史,其实不然,直至近代,女性教育才开始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并逐渐占据了人类教育中的一半比重,其地位也越来越不可或缺。而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圣人的时代,只空有“无类”的主张,却做不到真正的无差别教育,这从女性教育权利的被剥夺中可窥见一斑。 中国从父系社会时期开始,女性便一直处于附庸地位。生产能力的低下以及封建道德规范的束缚使得女子在古代社会一直处于劣势,其对于自身低下地位的反抗通常也不了了之。儒家礼教提倡男尊女卑,对女性的行为作出了“三从四德”的要求,这更进一步加强了男性社会对于女性权利的剥夺力度和对女性身份的贬低。由此,与身份地位相关联的教育也对女性关上了大门,中国产生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 虽然历史上不乏著名的才女,但她们与古代发达的男性社会相比,只不过是凤毛麟角罢了,她们的卓越才华经常得不到表现,不能获得深造的地位,更有甚者,受到男性的打压。而在古代社会,受到良好教育的女性大多分为两类——名门之后与青楼女子。前者因家庭环境良好,故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后者因生活环境较为无束缚,常与骚客迁人往来,杯盏之间才情毕露。但绝大部分的古代中国女子,还是被困于“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家庭生活之中,纵是钟灵毓秀,也只眼看他起朱楼。 世事变迁,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获得了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的权利,这为中国女性教育开辟了新道路,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同时这也是近代中国女性教育的开端。在同一时期,中国的先进女性亦为谋求自身受教育权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海外留学。中国早期的女性留学生主要有两类,举家迁徙海外并在当地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以及受在华传教士资助外出留学的女性。无论是教会学校或是海外留学,都为闭塞的中国以及守旧的中国教育体制带来了一丝曙光,中国女性的教育权也开始有了希望。 清末郑观应曾于1892年发表《女教》一文,表明中国应向西方学习,重视女性教育。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也曾经撰写《论女学》一文,尝试在女性教育方面有所发展,与维新运动相辅相成,以达到复兴中国的目的。二十世纪初,状元实业家张謇率先创办女子师范学校,采用“中体西用”的思想,使西方先进的女性教育与中国文明将结合,为我所用。虽然这所女子师范学校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不可谓不是一次有意义有价值的创新与尝试。 中国近代女性教育真正的发展,是在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时期出现的。戊戌变法激起了中国人自己兴办女学的愿望,而辛亥革命时期社会风气的变化及三民主义的提出,推动了女

2020春嘉应学院期末考试《中外学前教育史》复习题库

中外学前教育史复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 A家庭教育 B宫廷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2 我国封建社会教育是以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的,这种伦理道德的基础是: A勤俭 B诚实 C守信 D孝悌 3 我国最早的学前教育计划产生在: A商代 B西周 C汉代 D 唐代 4 我国古代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童蒙读物是: A《小儿语》 B《蒙求》 C《三字经》 D《急就篇》 5 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是: A《钦定学堂章程》 B《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C《壬戌学制》 D 《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 6 我国第一个近代学制颁布后出现的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是: A京师第一蒙养院 B湖北幼稚园 C福州幼稚园 D湖南蒙养院 7在《大同书》中康有为为了实现“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构想而设计的教育体系是: A“公养”、“公育” B绅士教育 C平民化教育 D义务教育 8 规定幼稚园正式列入学校系统的《壬戌学制》颁布的时间是: A 1904年 B 1922年 C 1936年 D 1950年 9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是: A厦门集美幼稚园 B北京香山慈幼院 C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D上海大同幼稚院 10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倡者是: A陈嘉庚 B陶行知 C陈淑华 D张克勤 1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论的提出者是: A蔡元培 B陈嘉庚 C张宗麟 D杨贤江 12陶行知办幼稚师范教育采用的具有特色的方法是: A研讨法 B见习法 C讲授法 D艺友制 13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的刊物是: A《活教育》 B《幼稚教育》 C《初等教育界》 D《小学教师》 14 1951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提出的当前师范教育的工作方针是: A各级师范教育并存 B正规师范教育与大量短期训练相结合 C正规师范教育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 D综合大学创办教育学院 15明确提出“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的是: A《幼儿园教育纲要》 B《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幼儿园工作规程》 16古代社会幼儿教育完全为培养宗教意识而展开的国家是:

德国教育改革与早期现代化

湖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德国教育改革与早期现代化 姓名:杨兰英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历史学·世界史 指导教师:赵士国 20030401

中文摘要r 663942 本文拟从德国教育改革入手,揭示出德国教育改革与早期现代化之闻的关系。文章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德国统一之前的教育改革。16世纪开始的教育和宗教的逐步分离是德国教育现代化的基础。1807年的提尔西特和约直接引发了德国的现代化改革,洪堡的教育改革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洪堡的改革从基础教育人手,涵盖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建立了具有德意志特点的教育体制。1815之后,德国的教育现代化道路遇到了挫折,但依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德国统一之后的教育改革。这一阶段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改革,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一时期,德国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联系,德国教育的发展使得德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三部分,主要讨论的是德国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德国教育改革的最主要经验是政府的作用、社会力量办学、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注重大学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先导作用。 关键词:教育改革早期现代化良性互动

Abstract ,111ispaperintendstobeginwiththeeducationalreformofGermanyandtoreveal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educationalreforrtlofGermany andtheearlymodernization,whicharetobediscussedinthefollowingthreeparts. 1hefirstpartmainlyconcentratesontheeducationalreformbeforetheremfificationofGermany.negradualseparationofeducationfromreligionwhichbeganinthe16thcenturyiStIlebasisofGerman’Smodernizationofeducation.The1807”theTreatyofTil8it,'direcdvstartedoffthemodem.izationreforminGermany,oneimportantpartofwhichWasHumbold’Sed— ucationalreform.Thi8educationalreformstartedwithelementaryeduca—bo山intermediateandhishereducation,andestablishedalltion,covered educationalsystemwithtypicalGermancharacteristics.After1815,despite manyfrustrations,extraordinaryachievementsweremadeinGermanyontheroadtothemodeiafizationofeducatiOn. 11lesecondpartmainlyanalysestheeducationalreformafterthereuni?ficationofGermany.Brilliantachievementsweremadeinthereformofele- intermediateeducationatthisstage,especiallyinthefieldsofmentaryand intermediatevocationaleducationandhisher education.Duringthisperiod, theeducationwascloselyrelatedtothemodernizationdrive.,111edevelop—mentofeducationwasconducivetotherapidgrowthoftheeconomicstrengthandcomprehensivenationalpower. 吼ethird partmainlydiscussesthesuccessfulexperienceintheeduca—tionalreformofGermany,themortimportantouesofwhicharetheroleofgovernment,thesocialforcesnmningschools,deepconcernsaboutthestudyofnaturalscienceandgreatattentionstotheguidingroleofuniversi.tiesiSthecourseofmodernization. KeyWord:theeducationalreformtheearlymodemizafion positivemutual—cooperation H

(完整word版)外国教育史 名词解释

《外国教育史》名词解释 1、古代埃及的“职官学校” 1.答:(1)到中王国时期,各政府机关纷纷以办公处所为校址; (2)招收贵族和官员的子弟; (3)让他们在现职官吏的教导下,既受一定的基础训练,又受充分的业务训练;(4)从而造就所需要的职官,是为职官学校。 2、古代埃及的“书吏学校” 2.答:(1)为了满足当时奴隶制国家各方面事务对各种书吏的需求,不少书吏便以教育为专业,广设书吏学校;(2)教授阅读、书写、计算和法律知识;(3)也有的讲授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较高深的学问;(4)富有者入水平高、年限长的书吏学校,经济拮据者入水平低、年限短的学校。 3、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 3.答(1)由于当时僧侣们垄断科学知识;(2)规模宏大的寺庙往往就是当时传授高深学问的学府,所以古代埃及很早就出现了寺庙学校;(3)它与培养政治才干为主的职官学校不同,着重科学教育;(4)寺庙就有需要也有条件进行培养专业人员的工作。 4、古代雅典的“教仆” 4、答:“教仆”是古代雅典伴随奴隶主儿童到学校受教育的的仆人。在孩子上学、放学途中他为孩子拿写字板、写字棍及竖琴等文具,并监督儿童的行为。“教仆”多为老年奴隶。 6、“苏格拉底法” 6、答:苏格拉底的“知识的助产术”,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 8、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 8、答: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文法学校属于中学性质,招收12岁至16岁的贵族子弟。罗马的文法学校本来是一种外国语学校,即希腊语学校。到了共和末期,由于罗马(拉丁)文化的发展,又出现了拉丁文法学校,它不但一直存在于罗马整个时代,而且后来在英国也占重要地位,再从英国传至美国,成为美国中学的前身。 9、古代罗马的“修辞学校” 9、答:古代罗马的“修辞学校”——相当于现代的高等专科学校,是按希腊的苏格拉底的修辞学校的模式办起来的。修业年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基本上与之一致。修辞学校招收16岁以上的富贵人家子弟,以培养善于辞令,精于文学,能言善辩的演说家为目的。 5、古代希腊教育中的“三艺” 5、答:“三艺”是辩证法、文法和修辞学,为“智者派”所创。 7、古代希腊教育中的“四艺” 7、答: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简称“四艺”。 10、西欧中世纪学校教育中的“七艺” 10、答:中世纪学校科目的“七种自由艺术”是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11、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 11、答:在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罗马帝国时期的拉丁学校全被取缔,教会学校是唯一的教育机关,早期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2012届) 史学论文写作 题目: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 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专业:历史学(师范) 班级序号:2班9号 学号:201221012531 学生姓名:何媛媛 指导教师:李玉君 2015年6月

目录 摘要(关键词) (1) 前言 (1) 一、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持续发展的背景 (1) 二、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概况 (1) (一)女子学校教育 (1) (二)女子社会教育 (2) (三)女子家庭教育 (3) 三、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影响 (3) (一)女子教育的特点 (3) (二)社会影响 (3) 参考文献 (4)

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 [摘要]在中国近代妇女史的研究中,近代妇女运动和思想解放占有重要地位。民国初期,女 子教育活动在此前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新亮点,为 中国的妇女解放和现代新女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女子教 育制度的确立,是近代中国妇女最早获得的女权。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妇女 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 民国初期女子教育史 前言 在中国近代妇女史研究领域中,学者们通常将目光聚焦在近代妇女运动和解放思想方面,这些内容是中国妇女进步的反映,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值得探讨。而这些问题的切入点,一般认为是不缠足运动和兴女学运动。其中不缠足是形体上的解放,女子教育则是思想解放的前提,是妇女进步的关键所在。 在思想复杂、局势动荡的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活动在此前的基础上仍继续进行着,取得了许多新的成就,为中国的妇女解放和现代新女性的产生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从不同侧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试以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为题,讨论此期的女子教育问题和女子教育与妇女运动及妇女生活的关系,从妇女的侧面展示历史。 一、民国初期女子教育持续发展的背景 女子教育在封建社会几经反复、几经曲折,其传承与嬗变的轨迹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逐渐被重视的。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的形式几乎是数千年一贯制,直到近代女子教育史上的骤变———经正女学的诞生才有所突破。据《礼记》记载,西周时期女子教育由家庭承担,家庭是她们“破蒙的学校”,也是“毕业的学校”。自西周以降,家庭始终是女子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这种抱残守缺、凝滞不变的形式,束缚女子教育达2000年之久。 自中国被动地卷入近代世界体系后,在中西方对抗与交流中,社会变迁的速度比以往有所加快。社会发展需要新知识、新人才。人们开始讲求新式教育,而新式教育强调普及和实用。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初期女子教育应运而生。 这一时期的女子教育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并取得突破,与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首先,女子教育的发展与资产阶级的提倡和实践有密切关系。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自形成一种政治力量后,对妇女教育问题也给予了重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指出妇女受教育与否事关国家的前途,天下积弱之本,必自妇女不学始。所以他们积极提倡女子教育。 女子教育的发展是近代女权运动强烈呼唤的重要产物。20世纪初期,女权运动的重要内容就是争取教育权。中国妇女争取教育权的斗争,对女子教育的合法地位的取得,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近代女子教育也是西方在华教会兴学活动的客观产物。众所周知,西方教会来华兴办学校的直接目的是为其传教,为其经济、政治侵略服务,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中国的基督化,但其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 近代女子教育制度的确立,是近代中国妇女最早获得的女权。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妇女的整体素质。 二、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女子学校教育 中国新式女子教育是在晚清之际兴起的,其表现就是女子教育开始走出家庭教育的

《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答案

《中外教育史》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克己内省 答:克己是传统道德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和普遍的教育方式。是指严格要求、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一定的道德规范。内省是指积极开展自我主观思维活动,使个体言行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 2、《劝学篇》 答:《劝学篇》又名《劝学》,是荀子的名作。在《劝学》里,作者否认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顺应自然规律,“善假于物”的学习方法,揭示了学习的内部规律是知识的积累,并指出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就能取得成效。3、苏维埃教育总方针 答:是1934年由毛泽东正式提出的,即:“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4、科学主义教育思想 答:科学主义教育思想是伴随科学的功能显现发展起来的哲学社会思潮,体现为:教育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教育必须对人的社会生活有用。 5、五项竞技 答:五项竞技最初起源于斯巴达城邦。斯巴达人利用这种运动来训练士兵,使他们在灵巧、准确、体力、耐力和速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它是古代奥运会上最令人注目、用以确定希腊最佳全能运动员的一项重要竞赛项目。五项竞技在公元前708年第18届古代奥运会上成为竞赛项目,包括短跑、跳远、掷铁饼、掷标枪和摔跤。五项竞技的竞争十分激烈,所以在比赛中设置3名裁判员。在比赛中,五项竞技的各项运动按下列次序进行:短跑、跳远、掷铁饼、投标枪、摔跤。 6、骑士教育 答:骑士教育是指宗主文化传承的扈从培养和沿袭的使命追寻熏陶,自己本身也是小封建领主的子弟去爵位比自己高一级的勋贵那里成为侍从,在上帝的指引下护从自己的主人,贯彻神圣的使命和责任,获得更高阶的恩赐和封赏,追求那种崇高使命感并不惜为之付出生命,是为骑士教育。 二、简答(每题5分,共30分) 1、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什么?

学前教育史作业一答案

学前教育史作业一答案 一、填空:1D 2B 3A 4B 二、名词解释: 1、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家庭教科书,用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是我国保存下来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家教著作。全书分7卷20篇,内容涉及了胎教、教子、迁善、道德情操、勉学、练习技艺等家庭教育问题,也涉及了其他更广泛的教育问题。 1.邸舍: 答:中国第一个具有教育性质的慈幼机构出现在东汉。据《后汉书·邓皇后纪》记载,东汉安帝元初六年,和帝之妻邓太后在宫廷开设邸舍,将宫室子女5岁以上者40余人、邓太后近亲子弟30余人集中起来,教学经书,并亲家督试。对其中年龄较小的孩子,为他们设置专门的师保,早晚经常去看望,给予爱抚与教导,恩爱有加。 2.孺子室 答“中国最早的专门的慈幼机构出现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当时西周王宫内和各诸侯国的宫廷内都设有婴幼儿养育机构——孺子室,是专为周王的太子、王子及各诸侯的儿子们设立的。孺子室的保育人员分为教孩子为善的子师、了解孩子个性爱好恶而加以引导的慈母、管理孩子饮食起居的保姆和奶妈,分工明确,职责清楚,有一定的组织形式。 3.外象内感 答:是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来的胎教理论。他指出三月胎儿虽已成胎,但其禀质并未固定下来,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变化。这一理论强调外界环境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是颇有道理的,为我国古代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简答题 1.学前教育史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学前教育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基础课程。是研究中外幼儿教育发展历史,包括幼儿教育的启蒙、初步发展、成熟等阶段,挖掘中外历史上幼儿教育的思想等宝贵财富,揭示幼儿教育发展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的科学。 2.学前教育史的主要学习方法是什么?可结合你自己的学习经验谈一谈。 答:学前教育史是教育史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中外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的幼儿教育实践活动以及教育思想及其演变发展的规律。教育是一门理论课,内容涵盖广阔,首先要进

女性历史地位的变迁

女性历史地位的变迁 纵观人类的进化与发展的历史,女性一直处于非常微妙的社会地位。 一远古时期(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 在人类历史上,妇女有个辉煌的自由的时代,这就是母系社会,当时的妇女是备受尊崇的。在原始社会中,低的社会生产力使主要由男子从事的渔猎业难以满足稳定的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主要由女子从事的采摘集倒较为稳定,这种经济上的优势再加上分娩、哺育又主要是妇女的事,而繁衍人口又关系到民族和部落的存亡,这些情况都确立了女子的崇高地位。因此也就出现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社会现象。 然而,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原始社会后期,原始畜牧业产生并与农业相分离,体力劳动的重要性开始突显。这样,男性逐渐成为生活资料的主要创造者,母系氏族逐渐被父系氏族代替。父系氏族制度建立以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原有的优势地位发生逆转,男性地位开始上升,女性地位下降。男性逐渐掌握社会生产中的大权,将女性排斥在外。女性不仅失去先前拥有的各方面优先权,而且随着社会保障的丧失,她们自身也沦为男性的附属品。这种逆转同时也为封建时期的男尊女卑奠定了基础。 二封建社会 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前期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的转变以及西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等因素影响,男尊女卑观念形成,并且影响中国几千年,并延续至今。女性在社会分工主要是负担织补。每年七月七日的乞巧节就是妇女向织女姐姐乞讨女红、女工的技法和心得。以后又因为牛哥哥和织妹妹的爱情故事,才演化为中国的情人节的。在这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好不容易得到了一点尊严的男性怎么可以那么轻易地失去自己的权柄呢?于是,各种用来限制女性心胸和志向的学说诞生,他们一个个信誓旦旦,说什么乾坤、阴阳的理论,硬生生把一个人类的一半说成是人类的垃圾和祸害。尤其是那些女性中佼佼者,更是被那些男性说成是祸水。 三近代中国 在这一时期,女性开始了比较独立的生产和劳动,而且形态也不限于织补了。不过,由于这个社会的整个劳动阶级的地位都很低下,妇女就不可能单独地得到提高。而这个时候的社会的上层,女性却依然主要地扮演着花瓶和装饰的角色。所以,这个时代的女性依然是严重低于男性的一个性别。不过,也出现了一些伟大的妇女解放运动家,如向警予,蔡妍等,为女性解放做出了不朽的功勋。妇女打破了近千年的封建枷锁,废除了一些诸如裹脚等惨无人道的封建行为,不仅如此,在思想意识上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越来越崇尚男女平等,享受各种权利等。 四现代中国 (1)政治方面 妇女的参政意识明显增强,而且党政部门和行政部门都有明文规定女性的比例,借以保证女性的政治权利以及体现男女平等的思想意识。 (2)经济方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女性在家庭经济建设方面逐步与男性保持平衡,在市场经济建设领域逐步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砥柱作用。 (3)文化方面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行,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基本上与男性保持一致,并且涌现出一大批文化名女人,如于丹等

外国教育史教程 名词解释(目录答案)

外国教育史教程目录(及答案)名词解释 1、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 3、骑士七技: 4、要素教育 5、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 7、恩物 8、昆西教学法 9、初级学院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11、国防教育法 12、开放大学13、终身教育 14.智者(诡辩家) 15.产婆术 16.知识即美德 17.文雅教育 18.快乐之家 19.实科中学 20.柏林大学 21.费里法: 22.恩物: 23.四段教学法 24.骑士教育 25.公立教育运动 26.教育性教学 27.泛智 28.爱弥儿 29.教父学 1、自然主义教育 2、恩物 3、“发现学习法” 4、“一般发展” 5、全面和谐发展 6、智者 7、自然主义教育 8、经院哲学 9、“劳作学校” 10、改造主义教育 11、宫廷学校 12、骑士教育 13、中世纪大学 14、城市学校 15、新教育运动 16、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17、实验教育学 18、终身教育 19、人本化教育 20、“从做中学” 1、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方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2、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3、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 4、要素教育:要素教育论是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基石是,它的基本含义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促使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全面和谐的发展。 5、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开斯特制。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这些学生称为导生。这个制度称为导生制。 6、教育性教学:教学必须具有教育作用,他把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看成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限于如何使学生获得实际的真实技能,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教育又必须通过教学来实现,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严格的按照教育目的组织教育过程,使教学真正成为造就真正所需要人的途径。 7、恩物:意味着上帝的恩赐,也就是神赐给儿童的活动玩具,恩物的基本形状有三种:球体,正方体,圆柱体;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的原则,是循序渐进的,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的,恩物能够培养儿童认识、想象以及创造能力,是世界上积木的前身,现在任在应用,有想象性。恩物锻炼儿童的身体,促进学生肌肉的生长 8、昆西教学法:主张因材施教;最早提出了分班教学的初步设想;提出教学应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主张对课业的学习应交替进行。 又称昆西制度。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9、初级学院:是一种从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过度的教育,它主要特点是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授以比高中稍广一些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知识;初级学院由地方社区以及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不收费或收费较低;学生就近入学,可以走读,无年龄限制,也无入学考试;初级学院课程设置多样,办学形式灵活,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转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 10、平行教育影响原则: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11、国防教育法: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其中心内容是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 12、开放大学:于1969年6月1日获得皇家特许状,1971年1月正式开学。主要以成年人为教育对象,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需参加入学考试,一般不需按时到校上课,无严格的学习年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为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活力,也被许多国家效仿 13、终身教育: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朗格郎(Lengrand),强调把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和民主性,主张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外国教育史试题有答案

1、学校在国家出现之后产生,首先是适应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 (一)填空题 2、古代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都是为—奴隶主____ 阶级的统治服务的。 3、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 《理想国》_________ 。 4、古代西方第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体系是――柏拉图—提出的。 5、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 《政治学》_______ 。 6、昆体良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 《论演说家的培养》 __________________ 。 7、古代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农民兼军人_______________ 。 8、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从组织上和思想上打破了教会____ 对教育的垄断局面。 9、文艺复兴运动实质上是一次—资产阶级______ 的文化革命。 19. __________________ 夸美纽斯是—十七世纪捷克的教育家。 11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_______ 的教育代表作。 12、法国直到20世纪初仍存在着自然人轨学制。? 13、卢梭提出了培养—《爱弥儿》“自然教育” __ 的教育目的。 14、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 15、卢梭的教育代表作是—《林哈德与葛笃德》_________ 。 16、裴斯塔洛齐的教育代表是—管理_________________ 。 17、赫尔巴特提出的儿童—自然教育—方法之一是惩罚性的威胁。 18、蒙台梭利是现代著名的—意大利________ (国)女教育家。 19、感官______ 训练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 20、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儿童_____ 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两个主要方面。 21、杜威教育理论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_____________ 。 (三)选择题 1、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着重—d ________ 。 A.文雅教育 B ?职官教育 C ?书吏教育 D ?科学教育 2、古代埃及的学校教育除了宫廷学校、职官学校之外,还有—a_等。 A.寺庙学校 B ?教区学校 C ?文法学校 D ?修辞学校 3、“三艺”为____ b—所创设。 A.柏拉图B .智者派C .亚里士多德 4、古代希腊体育的五个竞技项目是赛跑、跳跃、掷铁饼、 c _____ 和角力 A.游泳B .射箭C .投标枪D .击剑 5、雅典的初等学校全由 a ______ 办理。 A.私人B .企业C .国家D .私人和国家共同 6、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d _______ 。 A.智育B .美育C .劳动教育D .军事体育 7、“知识助产术”是____ c __________ 提出来的。 A.智者B .昆体良C .苏格拉底 8、苏格拉底法也称为____ c _____ 。 A.相互教学法B .发现法C .知识助产术 D .雄辩术 9、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建立____ a ______ 。

女性与历史

女性与社会地位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女性单亲家庭数量上升,引发了大规模的道德批判风潮,政治倾向日趋保守,政府福利政策随之紧缩,随即爆发了保守主义社会运动。保守社会主义涉及经济财政保守,社会文化保守,联邦主义运动,自由意志运动等方面。综其发展历程可知:在两性经济格局的变更,婚姻与性观念的嬗变,单身母亲自由的婚育价值观,政府公共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合力推动了美国女性单亲家庭的群体扩张,因此,美国女权主义者发现了“历史的失忆症”。 那么历史是什么呢? 一片土地的沧桑变迁可以是一部历史,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可以是一部历史,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可以是一部历史,一个人的生活旅程可以是一部历史,一场战争可以是一部历史,一场球赛可以是一部历史。 广义的历史:有记载有传承且对社会有影响而发生的一切。 学术的历史:历史即当代史,用今天的眼光和角度看待过去发生的事件。 那么历史缺少了什么呢? 历史缺少了对女性地位的认识。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十位创造历史的当代女性。 女性,作为当今社会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她要获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历史过程呢? 妇女与古代文明 大家好,我是汉语言1103班的王芳,现在由我来为大家讲解古典时代,也就是5世纪以前的妇女与古代文明,那么,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妇女为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它分为五个方面,前面四个主要是从女性扮演的角色来说的。 一、女神崇拜。不管是在西方还是中国都流传有创世的女神,所以可以从中推测,古代妇女确实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语言和耕作方面。 二、生育崇拜。从这两幅图可以看出,在古典时代,妇女就是生育的工具 三、古希腊女神。左边的女神代表的是性爱与美貌,象征着爱与美丽,代表

浅谈内容分析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应用

浅谈内容分析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内容分析法已经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其具备的特点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教育史研究,弥补教育史研究太偏于理论定性分析甚至流于形式的不足,本文浅显地介绍了内容分析法及其三种具体模式在教育史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内容分析法教育史研究模式 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作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之一已经比较常用于各项研究,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用其而不知其所为何,综观有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书籍或是论文,很少有详细完整地论述这一方法及其具体应用的,这一缺陷不利于充分发挥内容分析法的功效使其更好地为教育科学研究服务,因而本文将详细地介绍该方法,还将结合教育史研究来介绍它的系统设计模式。 一、内容分析法概述 内容分析,原为社会科学家借用自然科学的定量分析的科学方法,对历史文献进行内容分析而发展起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内容分析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从最早开始的报纸、广播、杂志、信函、演讲、日志、传记、访谈记录等逐步发展到电视、电影、音乐、手势语、地图等,现在还出现了对虚拟世界中的信息进行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法的特点表现在明显、客观、系统、量化四个方面。 二、内容分析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用途 内容分析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用途常见的有趋势分析,即通过比较同一对象不同时期内容资料量化结果,分析某种教育思想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趋势;比较分析,即通过对同一中心问题但对象或来源不同的样本量化结果的对比,从而对不同地区、学校、团体、个人的教育思想等进行比较;意向分析,即通过对某一对象在不同问题上,或在不同场合上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资料的分析,把这些不同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便可分析这一对象的意向。

《外国教育史》期末考试卷答案要点AB卷

《外国教育史》期末考试卷答案要点(A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加德纳关于智力的定义 智力是在特定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作产品的非常重要的能力。(2分)其含义包括:1.智力离不开实际生活情景;2.智力应能解决实际问题;3.智力与创新分不开。(3分) 2、福禄倍尔的“恩物” “恩物”,按他的意见是神恩赐给儿童的东西(2分)。在实际上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恩赐物,是幼儿园里做游戏和进行作业时用的玩具和材料。(3分) 3、裴斯泰洛奇的“教育心理学化” 一是就教育的目的或结果而言,要求教育应使人固有的、内在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2分)其次就教育活动或过程而言,要求教育应与儿童的心理特点及人性规律协调一致,注意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不同的儿童(3分) 4、瑞吉欧的项目活动 项目活动是一种既非预定的教学模式,也非一般的教学

计划,而是师生共建的弹性课程与探索性教学(2分)。 基本要素一是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二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进行较长期深入的主题探索;三是成人与幼儿共同建构、共同表达、共同成长的学习过程。(3分)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试比较古希腊斯巴达和雅典两个城邦的学前教育的不同点。 一、知识点 1、教育目的: 雅典教育讲究完整人的发展,培养具有公民道德的知识份子。 斯巴达所培养的有用公民,本质上是公民军人。 2、内容: 雅典的教育课程除了军事训练之外,还强调智育、美育、体育、重视家庭教育,但忽略女子教育; 斯巴达的教育内容只重视军事教育,忽视家庭责任,但重视女子教育。 3、教育方法: 雅典人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变,深富自由色彩与民主精神。

美国女性教育史学史研究

美国女性教育史学史研究 教育史学史是对教育史学科的反思。美国女性教育史学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阐述美国女性教育史学自身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探讨美 国女性教育史学的历史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为外国教育史学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成果借鉴和历史思考。美国女性教育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涉及美国女性教育的史学著 述都属于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研究范畴,其研究者不限于女性。从狭 义上说,主要指女性史学者以女性主义理论为指导、从女性主义视角 撰写的女性教育史,其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是女性。本研究主要沿着 两条主线展开。显性主线是对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确立、发展及转向历程的较为全面的研究。本文从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的历史视角,将 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20世纪60年代之 前为传统女性教育史学的确立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为现代女性教育史学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之后为后现代女性教育史 学的阶段。隐性主线则依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女性主义理论流派包括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分别选取社 会性别、差异和公民身份等分析框架来研究美国女性教育史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在整个写作过程中,这两条主线如经线与纬线,交叉渗透, 并行不悖。全文主要分为导论、正文和结语二个部分。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研究了美国女性教育史学从缺席到确立的历史进程。笔者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即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缺席(17世纪末至独 立战争)、溯源意识的兴起与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发端(独立战争至南

北战争)、美国女性教育史学初创(南北战争至20世纪初)和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确立(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殖民地时期的清教 徒对女性教育的叙述重在鼓励女性成为好母亲和好妻子。建国以后, 研究者将目光聚焦于精英妇女史和教会史中的女性教育史。美国妇女教育协会的年度报告成为研究该时期美国女性教育史学发展的重要 文献。在美国史学专业化和欧洲女性高等教育史学的影响下,南北战 争以后出现了美国女子学院史,标志着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初步创立。20世纪初,在第一次女权运动中产生的早期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思想影响下出现了一批专业教育史家:古德赛尔确定了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 基调。托马斯·伍迪的《美国女性教育史》则宣告了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确立。第二章研究了美国女性教育史学的创立者托马斯·伍迪及其经典著作《美国女性教育史学》中。伍迪提出了“女性教育”的新概念,围绕“女性是否应该接受教育”、“男女智力是否平等”以及“是否应该实行男女同校制”三个方面的论争,深刻阐述了社会发展和女 性解放运动对女性教育的影响。在新旧史学的交替时期,伍迪坚持兼 收并蓄的原则,探索出研究美国女性教育史的“中间模式”,以百年来美国女性教育不断进步和发展为逻辑主线,撰写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 义的美国女性教育史。第三章论述了战后美国女性教育史学从传统转向现代的发展历程。该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女性主义理论正式介入美国教育史学领域。本章重点研究了战后美国女性教育史学发展的两条路径或两种重要流派,即“女性主义教育批判派”和“女性中心论派”,前者主张摒弃传统女性教育史学的辉格传统,认为学校加强了美国社

百年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_郑国民

2011年10月第13卷/第10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Oct.2011 Vol.13No.10 收稿日期:2011-05- 17作者简介:郑国民(1967-) ,男,辽宁建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外母语课程比较;张心科(1973-) ,男,安徽宣城人,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史。【基础教育研究】 百年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郑国民1,张心科2 (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 100875;2.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语文教育已有百年发展历史,对语文教育史所作的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经历了萌芽(1924-1949年)、沉寂(1950-1976年)、兴盛(1977-2001年)、深化(2002-现在)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研究的对象、方式以及成果的数量、质量均不相同,取得了许多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为使语文教育史研究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加强研究意识,改变研究方法,加快资料的整理,拓展研究领域,开展史学研究。 关键词:语文教育史;百年;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11)10-0005- 07一、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回顾 语文学科从1902-1904年设立算起已逾百年,历史并不短,但对语文教育史所进行的研究,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与其他教育史研究相比,这也可能是造成至今语文学科仍被称为“前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看,可将语文教育史研究大致分为萌芽、沉寂、兴盛和纵深四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1924- 1949年)1.历史研究意识的产生(20世纪20年代)。语文教育历史研究的意识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产生。当时,一些师范学校开设了教育史学科,为了配合教学而出版了一批教育通史著作,但多可归入教育制度史、 思想史的范畴,因为对具体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等并不涉及。1922年,实行新学制,需要对原有的课程年限、 学科内容等作重新规划,同时教学也要作重新设计。如何设置新课程、实行新教法?教育学者在借鉴西方教育理论的同时,也开始 对发展时间不太长的中小学教育进行总结、反思,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来预设未来前进的方向,于是教育研究开始有了“史”的意识。1924年,吴研因、沈百英发表的《小学教学法概要》一文从“历来我国所用的教材的变迁”和“历来我国教学法的变迁”两方面总结了1902- 1904年以来我国小学教材的内容、组织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1] 。1926年, 施仁夫在《小学教育之演进与趋势》一文中,按“萌芽时代”、“学制成立后”、“民国建元以后”和“五四以来”四个发展阶段,从课程文件、教材和教法三方面回顾了自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至当时的小学教育发展概况[ 2] 。唯一对语文学科教育史进行研究的是吴研因,他于民国初年就开始参与、领导江苏一师附小的读法程序改革、自编白话文教材、施行儿童文学教育等一系列走在时代前列的改革。新学制实行后,1923- 1924年,他草拟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 ,出版了《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发表了《 小学国语教学法概要》等,重建了语文课程、教材及教法的体系。同时,他也开始回顾语文学科发展

成人高考 夜大 教育学专业 外国教育史期末考试题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整理 教育起源 生物--利托尔诺 心理--孟禄,无到有的过程,教育出现 劳动--米定斯基 史前教育的内容 A 劳动生产经验的传递 B 学习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禁忌和部落的光荣业绩和传统 C 宗教教育和音乐,舞蹈教育 D 军事教育 史前教育的方法 A 在观察和实践中学习 B 在传习和教导中学习 C 奖励或惩戒 D 成年礼 成年礼 A 成年礼活动的举行对教育对象有一定的条 件要求 B 成年礼活动的举行需要一定的有隔离作用 的特殊场所 C 成年礼活动需要开展特殊的学习和教育 D 成年礼活动的举行已经出现了一些专门负 责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管理的教育者 E 成年礼意义:一个人完成新的社会角色的转变,进入成年人的社会,其地位和权利得到社会的承认的重要仪式和过程。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代东方国家是世界上学校教育发展最早的 国家 学校类型和教学内容 A 宫廷学校,教育内容涉及书写,阅读,宫廷 习俗和仪式 B 职官学校,职官学校的学生除学习,读写算 等基本课程外,主要学习各种专门的职业 知识和技能。 C 文士学校:培养能够进行文字书写和计算的 书吏为目的 初等学校: 6-10岁的儿童学习五经和简单的读写算。 10岁以后的儿童主要学习法律, 年满15岁以后,继续学习更高深的法律知识。苏格拉底 教育目的:造就道德高尚,才能卓越的治国人才。 教育任务:培养道德。道德并非与生俱来,只有经过良好的教育,获得了辨明是非的知识,才能够基于正确的判断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教育内容:除了教授政治,伦理,雄辩术和处理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所必须的实用知识外,还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学科目。教育方法:形成了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育方法,后人称之为苏格拉底教学法或助产术。 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培养和造就哲学家成为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最 高目标和主要任务。 重视对女子进行教育,他认为在承担国家和社会事务方面,女子与男子是平等的。 帝国政府对教育的干预 A.政府授予教师某些豁免权 B.政府任命教师 C.政府建立图书馆亚里士多德 人的灵魂如同一块空无所有的 白板,所有知识都是经过感觉而 进入人的意识的。亚里士多德的 哲学和心理学思想在教育理论 方面有其积极意义。 首先,他对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 组成的论述为教育必须包括体 育,德育和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 的依据。 其次,他的灵魂白板说在一定程 度上认可了教育在人的理性发 展和知识获得等方面的作用。基 于教育阶段理论,在教育史上, 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教育应效 法自然的原理,并把儿童和青少 年的生理作为教育实施的依据。 他将教育过程按照年龄划分为 三个时期,即从出生到7岁为第 一学期,7-14岁为第二时期, 14-21岁为第三时期。 罗马的民族性格: A.笃信宗教 B.实用精神 C.忠勇尚武 D.尊重法律 E.教育特色 希腊文化对罗马的影响 首先,学习希腊语和希腊文化成 为了一种时尚。 其次,在希腊文化的影响下,罗 马的文化迅速的发展了起来。 再次,在希腊文化的影响下,罗 马的教育开始由非正规教育向 正规教育转变,并得到了迅速的 发展。 罗马共和时期的教育 罗马青年的教育:16岁后,男孩 要履行服兵役的义务。 贵族子弟在服兵役之前还需要 花一年的时间,跟随有着丰富阅 历,经验以及较高声望的人学习 如何参与公共生活,熟悉有关的 交往礼仪,获得良好的教养和社 会知识。 教育内容:罗马人讲求德性,提 倡孝道,遵守法律,热爱祖国, 倡导勇敢,果断,庄严,谨慎, 节俭。 教育方法:罗马人的教育主要是 通过亲身经历,通过参与实际活 动,通过做,以及通过对榜样的 模仿来进行的。 彼特拉克——文艺复兴之父 弗吉里奥——出版了一本对古 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著作雄辩 家的教育的注释 维多里诺——他的教育实践获 得了很大的成功,他所建立的宫 廷学校是当时欧洲最好的宫廷 学校,成为欧洲大陆人文学校的 范例,被认为是人文主义学校的 发源地。 中世纪大学的学位制度 硕,博或教授,学士学位要晚些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是古代罗马帝国时期著名的雄辩家,教 育家。 主要著作有雄辩术原理。 昆体良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善良的,精 于雄辩的人,亦即道德高尚,在雄辩术上达到 完美境地的雄辩家。一个优秀的雄辩家在法庭 上为正义辩护并指导人们趋势避恶,其首要的 品质就是具有崇高的道德。 如果不是善良的人,就决不能成为雄辩家。对 于一个雄辩家来说,识别能力和明智都是必要 的。 基督教家庭教育 学习教规,教礼和教仪 进行职业训练和初步的纪律训练 从而将工作与基督教教育相结合。 世俗教育的类型 A.宫廷学校 B.骑士教育 C.行会教育和城市教育 中世纪大学的特权 A.居住权 B.司法自治权 C.罢教权和迁徙权 D.颁发教学许可证的特权 E.免税,免疫权。 国家和教会的教育责任 基于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伊拉斯谟特 别强调国家和教会的教育责任。 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 A.重视对教育培养人的作用 B.重视学习人文学科,教育内容不断拓 宽 C.重视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D.重视教师的作用 马丁路德:教育规划主张建立民族国家公共教 育制度,实施强迫义务教育 加尔文:实施义务的,免费的国民初等教育 耶稣会:宗教权威色彩,实行全日制寄宿制免 费学校,中央集权管理制度,等级森严,规章 程度统一严格,具备监督制度。 培根:经验归纳法,知识传授上,侧重实科课 程,强调观察和实验,重视感性经验的获得 笛卡尔:数学演绎法,知识学习上,侧重数学, 哲学和文科课程,强调理性思维的批判意识 科学社团的设立 英国皇家学会 法兰西科学院 莱布尼茨与柏林科学院 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的两层含义: 一是教育内容泛智化,也就是要把人们现世和 来生所需的一切事项,主要包括智力,道德和 宗教信仰,全部纳入教育内容之中,这样的教 育才是周全的教育,才能使人们懂得科学,纯 于德行,习于虔敬。 二是教育对象普及化,也就是要求学校对全体 人敞开大门,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论 富贵贫贱,都应该进学校接受一切有用的教育。 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 原则,巩固性原则,系统性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