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免疫应答

第六章免疫应答
第六章免疫应答

第六章免疫应答

第一节免疫应答的概述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抗原性物质激发免疫系统发生的一种生理性排异过程,即免疫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分化及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

免疫应答是由多种细胞和分子协同完成的。根据介导应答的主要免疫细胞及效应机制不同可将其分为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和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被诱导活化,表现排异效应,但也可发生特异性不应答现象即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据此将免疫应答分为正免疫应答和负免疫应答。在生理情况下,机体通过对异己抗原的正应答和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负应答发挥免疫保护作用,但在异常情况下,无论正应答还是负应答都会使机体发生病理改变。见表6-1

表6-1 免疫应答的类型

二、免疫应答的过程

免疫应答过程极为复杂。为叙述方便,人为地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和效应阶段。

(一)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

指抗原提呈细胞(APC)提呈抗原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阶段。

在此阶段,APC 通过吞噬、吞饮或受体(IgGFcR 、C3bR)介导的胞吞作用,摄取、处理、加工抗原,使之与MHC 分子结合成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然后由MHC 分子将抗原提呈给T 细胞。T 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TCR 识别表达在APC 和靶细胞上的抗原肽:MHC 分子, B 细胞通过其表面受体BCR 识别游离抗原,进而启动活化。

(二)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指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受相应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的阶段。

此阶段包括T 、 B 细胞膜受体的交联、活化信号的转导、细胞增殖与分化以及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与释放等。在此阶段,T 、 B 细胞经活化、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即效应(致敏)T 细胞和浆细胞。也有部分细胞中途停止分化形成记忆细胞(Tm 或Bm)。记忆细胞遇相同抗原再次刺激后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发挥效应作用。

(三)效应阶段

是效应细胞产生和分泌效应分子;效应细胞及效应分子发挥效应作用的阶段。

此阶段包括浆细胞产生、分泌抗体,效应T 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效应T 细胞(CTL)和效应分子(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对异己细胞或分子的排斥与清除作用。在此阶段,除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外,还必须有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和分子的参与。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和分子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机体的排异功能。

三、免疫应答的特点

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包括排异性、特异性、记忆性和放大性。

(一)排异性

免疫应答的本质就是排异性。机体的免疫系统能识别自身成分和异己成分,对自身成分不发生排斥反应,但对异己成分具有排斥和清除的作用。这就是免疫应答的排异性。

(二)特异性

免疫应答是由抗原选择性刺激具有相应抗原受体的特异性淋巴细胞诱发的。机体存在含有不同抗原受体的T 、B 细胞克隆。当某一抗原进入机体后,可诱导具有相应受体(TCR/BCR)的T 、B 细胞识别该抗原,发生免疫应答。而免疫应答的效应物质(抗体和效应T 细胞)也只能与相应抗原细胞或分子特异性结合发挥排异作用。这就是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三)记忆性

已被某一抗原免疫的机体,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能迅速发挥排异效应的现象称为免疫应答的记忆性(immune memory)。免疫记忆的物质基础是机体对抗原初次应答时产生的记忆细胞。

(四)放大性

免疫应答的过程是一个逐级扩大免疫功效的过程。T 、 B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形成较多的效应细胞,而效应细胞又可产生更多的效应分子,进而导致较强的排异效应,此即免疫应答的放大性。

第二节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机体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主要由T 细胞介导。T 细胞表面具有抗原识别受体(TCR),经相应抗原激发后可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致敏)T 细胞,后者直接或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介导特异性免疫效应。

参与细胞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细胞(APC)、CD4 +TH 细胞及CD8 +TC 细胞。此外,巨噬细胞、NK 细胞等也参与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过程。

一、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

诱导细胞免疫应答的抗原多为TD抗原。介导细胞免疫应答的T细胞(TH,TC)只能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表达的特定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T细胞对抗原肽的识别受MHC分子的限制即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 外源性抗原的提呈与识别

外源性抗原指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物质如细菌或细胞等。

外原性抗原进入细胞后,首先被APC 摄入胞内形成内体,内体与溶酶体融合成内体溶酶体。在内体和溶酶体的酸性环境下,抗原被蛋白水解酶降解为10 ~17 个氨基酸的多肽,并与内质网合成的MHC Ⅱ类分子结合成抗原肽:MHC Ⅱ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APC 表面,并被提呈给CD4 +TH 细胞,供其识别。

CD4 +TH 细胞通过TCR 识别APC 表面表达的抗原肽:MHC Ⅱ类分子后启动活化。

(二)内原性抗原的提呈与识别

内源性抗原指在细胞内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和肿瘤细胞合成的肿瘤抗原等。

内源性抗原在胞浆内被蛋白酶体(protease)降解为8 ~10 个氨基酸的多肽,经抗原加工转运体(TAP )转移至内质网中,与新合成的MHC-I 类分子结合成抗原肽:MHC-I 类分子复合物,表达于靶细胞表面,然后被提呈给CD8 +TC 细胞,供其识别。

TC 细胞通过识别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I 类分子后,启动活化。

二、T 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T 细胞活化需要有双信号刺激。第一信号来自TCR 与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的结合;第二信号来自APC 或靶细胞上的协同刺激分子与T 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的结合。如只有第一信号,缺乏第二信号,T 细胞不但不能活化、表现功能,而且会导致凋亡或被诱导呈无能状态(anergy)。

介导细胞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为CD4 +TH 细胞和CD8 +TC 细胞。CD4 +TH 细胞通过TCR 与APC 表面的抗原肽:MHC Ⅱ类分子结合,经CD3 传递第一信号;APC 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B7 与CD4 +TH 细胞上的相应受体CD28 结合,经CD28 转导第二信号。在双信号的刺激下,CD4 +TH 细胞活化并产生各种细胞因子,与此同时,APC 也可活化、释放IL-1 等细胞因子。在活化TH 和活化APC 产生的细胞因子作用下,CD4 +TH 细胞进一步增殖、分化成效应T 细胞:Th1 细胞和Th2 细胞。Th1 细胞产生和分泌IL-2 、INF- γ、TNF- β等细胞因子介导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过程;而Th2 细胞通过分泌IL-4 、IL5 、IL6 、IL10 等增强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CD8 +TC 细胞的活化也需要双信号即TCR 与靶细胞上的抗原肽:MHC-I 类分子复合物的结合及CD28 与靶细胞上B7 的结合。CD8 +TC 细胞激活后,在CD4 +TH 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效应TC 细胞。

此外,APC 表面的其它协同刺激分子如VCAM-1 、ICAM-1 和LFA-3 等,与T 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VLA-4 、LFA-1 和CD2 结合,也是构成T 细胞活化第二信号的重要因素。

三、效应阶段

参与效应阶段的细胞主要是效应Th1 细胞和效应TC 细胞,二者作用各异。

(一)效应Th1 细胞的作用

效应Th1 细胞再次接受相应抗原刺激后,可释放IL-2 、GM-CSF 、IFN- γ、TNF- β等细胞因子,刺激骨髓产生新的巨噬细胞,并使局部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增加,吸引吞噬细胞粘附其表面,进而导致以淋巴细胞和单核- 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组织炎症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Th1 效应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及其作用见表6-1 (专4 版66)

(二)效应TC 细胞的作用

效应TC 细胞对靶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当效应TC 细胞识别抗原活化后,可排出胞浆颗粒,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穿孔素的结构与C9 有同源性,其作用与补体的膜攻击复合物类似。在Ca 2 +存在下,它能嵌入靶细胞膜中,聚合成跨膜通道,使大量离子和水分子进入细胞,造成细胞溶解。颗粒酶主要为丝氨酸蛋白酶,它单独不能发挥作用,只有当穿孔素在靶细胞形成孔道后,才能进入细胞,活化胞内核酸酶,裂解DNA ,导致靶细胞的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又称细胞凋亡(apoptosis)。

表6-1 主要淋巴因子及其作用

此外,活化后的TC 还可表达或释放FasL ,与靶细胞上的受体Fas 结合后,启动致死信号,活化丝氨酸蛋白酶,亦可导致靶细胞凋亡。

效应Tc 细胞的杀伤作用特点是①特异性杀伤作用;②具有MHC 限制性;③可连续杀伤靶细胞。

第三节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机体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主要由 B 细胞介导。 B 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BCR 可识别游离抗原。

B 细胞受相应抗原刺激后,可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后者分泌抗体,介导特异性免疫效应。

参与体液免疫应答的细胞主要包括:APC 、CD4 + TH 细胞、B 细胞,此外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补体等也参与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过程。

TD 抗原和TI 抗原均可诱发体液免疫应答。TI 抗原可直接激活B 细胞,产生抗体,而TD 抗原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依赖于TH 细胞的辅助。

一、 B 细胞对TD-Ag 的免疫应答

(一)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

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为TD-Ag 如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B 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BCR 可识别抗原,并与之结合构成B 细胞活化第一信号;B 细胞通过非特异性胞饮或表面抗原受体的介导作用摄入抗原,将其加工、处理成抗原肽:MHC- Ⅱ类分子复合物,并转移至细胞表面,然后将抗原提呈给TH 细胞,供其识别。此外,其它APC 如M Φ、DC 细胞也可摄取、处理、加工抗原,将抗原提呈给CD4 +TH 细胞。CD4 +TH 细胞识别 B 细胞或其它APC 表达的抗原肽:MHC- Ⅱ类分子后,启动活化。

(二) B 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B 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需要TH 细胞的辅助。(图6-3)TH 细胞至少以两种方式辅助B 细胞即TH 细胞与 B 细胞直接接触,向 B 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及TH 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促进 B 细胞增殖与抗体产生。B 细胞通过TCR 识别抗原产生第一信号,经Ig α Ig β (CD79) 将信号转移至胞内;B 细胞表面的CD40 与活化TH 细胞表面的CD40L (CD154)结合,构成第二活化信号。在双信号刺激下,B 细胞活化,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在效应Th2 细胞分泌的IL-4 、IL-5 、IL-6 、IL-10 等细胞因子作用下,进一步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也有部分细胞形成记忆细胞(Bm)

(三)效应阶段

B 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因受不同细胞因子作用,形成产生不同类型抗体的浆细胞(图6-4)。浆细胞产生、分泌抗体。抗体可直接对病毒或外毒素发挥中和作用,但抗体并不具有独立杀伤和清除抗原的作用。因此,体液免疫应答的最终效应是通过借助机体的其它免疫细胞或分子的协同作用实现的。如抗原抗体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可引起细胞溶解;表达IgGFc 段受体的吞噬细胞及NK 细胞介导ADC

C ,杀伤结合有IgG 抗体的靶细胞。

二、 B 细胞对TI-Ag 的免疫应答

少数抗原物质如某些细菌多糖、多聚蛋白质及脂多糖等,不需TH 细胞辅助,可单独刺激 B 细胞产生抗体,这类抗原称为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即TI 抗原。TI 抗原可分成两大类:TI-1 抗原和TI-2 抗原。

TI-1 抗原如细菌脂多糖,含有细胞丝裂原和重复细胞表位,能刺激不成熟的B 细胞活化。在高浓度时,这类抗原可多克隆地诱导 B 细胞活化;在低浓度时,只能通过与BCR 结合激活 B 细胞。

TI-2 抗原如荚膜多糖、聚合鞭毛素,它们具有多个重复出现的细胞表位,只能激活成熟的B 细胞。

B 细胞受TI-1 抗原或TI-2 抗原激活后,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IgM 类抗体。但TI-1 抗原不能诱导Ig 类别转换及记忆细胞形成。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四)初次应答

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是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发生的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特点是:①需要的潜伏期长(5 ~10 天);②抗体浓度低;③在体内持续的时间短;④先产生IgM ,后出现IgG ,主要为IgM ;⑤抗体亲和力低。

(五)再次应答

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又称回忆应答(anamnestic response):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所发生的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特点是:①需要的潜伏期短(1 ~3 天);②抗体浓度高;③在体内持续时间长;④先产生IgM ,后出现IgG 等,主要为IgG ;⑤抗体亲和力高。再次应答的强弱不仅与抗原刺激强度有关,也取决于两次接触抗原的间隔时间。间隔时间短,因体内存留抗体可识别排除新进入的相应抗原故应答弱,若间隔时间太长,因体内记忆细胞并非永生,故应答亦弱。

初次和再次应答抗体产生的规律在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①制定最佳免疫方案,用于制备免疫血清或预防接种;②检测IgM 作为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或新生儿宫内感染诊断;③根据抗体效价增长(一般为 4 倍)进行追溯诊断。

第四节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immune torlerance)是指机体对抗原刺激表现的一种特异性不应答现象,属负免疫应答的范畴。引起免疫耐受的抗原称为耐受原(torlerogen)。耐受原可以来自异己抗原,也可以是自身抗原。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称自身耐受(self torlerance)。

免疫耐受与免疫缺陷或药物引起的免疫抑制不同,其作用具有特异性,只对特定的抗原不应答,对其它抗原仍能进行正常应答,而后者则无抗原特异性,对各种抗原均呈不应答。

免疫耐受与免疫应答一样是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在维持自身稳定,避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诱发免疫耐受的条件

诱发免疫耐受取决于抗原和抗体两方面的因素。

(一)抗原方面

1. 抗原的物理性状颗粒性抗原如细胞、细菌等多为免疫原,易诱导免疫应答;而小分子可溶性抗原如血清蛋白、脂多糖等多为耐受原,易诱导免疫耐受。血清丙种球蛋白聚体是免疫原,而非聚体为良好的耐受原。

2. 抗原剂量一般而言,抗原剂量适宜能诱导免疫应答,剂量太低或太高均易引起免疫耐受。小剂量抗原引起的耐受称为低带耐受;大剂量抗原引起的耐受称为高带耐受。通常TI-Ag 诱导免疫耐受所需抗原剂量较高,而TD-Ag 无论低剂量还是高剂量均可诱导耐受。

3. 抗原免疫途径根据不同途径注入抗原后诱发免疫耐受难易程度的差异,按易于引起耐受排序为: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皮下、肌肉注射。

此外,口服抗原,可诱导胃肠道局部粘膜免疫,而致全身免疫耐受。此种现象称为耐受分离(split tolerance)。

4. 抗原决定基特点用鸡卵溶菌酶(HEL)免疫小鼠可诱导免疫耐受。如去除N 端3 个氨基酸,可诱导抗体产生,这是因为HEL N 端氨基酸构成的抗原决定基能诱导免疫耐受,去除 3 个氨基酸后其决定基结构发生改变所致。

(二)机体方面

1 .免疫状态:机体的免疫细胞发育程度与免疫耐受的建立密切相关。胚胎期或新生期由于免疫细胞未成熟较易诱发耐受;成年期免疫细胞已发育成熟,不易建立免疫耐受。在医学实践中常采用幼龄动物进行耐受性实验。若诱导成年机体免疫耐受,则需与其它免疫抑制措施如全身淋巴组织照射、应用免疫抑制药物等联合应用,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2 .种属和品系动物的种属和品系对建立免疫耐受也有一定影响,如大鼠和小鼠,无论在胚胎期还是新生期均可诱发免疫耐受,但兔、有蹄类和灵长类只在胚胎期才能建立耐受;用0.1mg 人丙种球蛋白

(HGG)可诱导C57BL / 6 小鼠发生耐受,对 A /J 小鼠则需1mg ,而对BALB / C 小鼠即使注射10mg 也难以建立耐受。

二、产生免疫耐受的机制

免疫耐受可分为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两种类型。中枢耐受是指T 、 B 细胞在发育过程中接触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此种耐受持续终身。外周耐受是指T 、B 细胞已发育成熟或具有功能后对自身抗原和异己抗原产生的耐受。此种耐受往往由某些诱导因素引起,随着诱导因素的消失,耐受可逐渐解除。两类耐受的形成机制不尽相同,分述于下:

(一) 中枢耐受

在中枢免疫器官发育的T 细胞和 B 细胞可与其微环境基质细胞接触,通过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作用,针对基质细胞表面自身抗原的自身应答性淋巴细胞引发阴性选择,导致克隆消除。但中枢免疫器官基质细胞只表达体内各组织细胞的共同自身抗原,并不表达体内外周器官的组织特异性抗原,因此针对外周器官组织特异性抗原的自身应答性淋巴细胞克隆未被消除,他们是机体发生自身免疫病的物质基础。

(二) 外周耐受

1 .克隆不应答①绝大多数外周组织特异性抗原浓度太低,不足以活化相应的自身应答性T 及B 细胞。②有些表达组织特异性抗原的细胞因不表达B7 和CD40 。在无炎症情况下,APC 亦不能活化,故自身应答性淋巴细胞只能识别抗原产生第一信号,不产生第二信号,从而使细胞内信号被中断,细胞不能充分活化,致克隆无能状态(clonal anergy)。③体内也有一些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虽能活化自身应答性淋巴细胞,但正常情况下其只与自身应答性淋巴细胞并存,不引起自身免疫病,称为免疫忽视(immunological igrorance)。如免疫隔离部位表达的组织特异性抗原,因无机会活化自身应性T 细胞克隆,使之处于免疫忽视状态。

2 .缺乏TH 细胞的辅助作用

TD 抗原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需TH 细胞的辅助,若缺乏TH 细胞的作用,B 细胞则不能活化。体内某些组织特异性抗原可被自身应答性 B 细胞识别,但自身应答性TH 细胞不活化,因此, B 细胞处于免疫忽视状态。在感染时,TH 细胞经旁路途径活化,可辅助自身应答性 B 细胞产生抗体,致自身免疫病。

3 .TS 细胞的作用动物实验证明:耐受动物体内存在TS 细胞。将耐受动物T 细胞转输给同品系正常动物后,可使后者获得耐受性。一般认为,TS 细胞是通过释放TGF- β,抑制TH 细胞和TC 细胞功能,引发免疫耐受的。

三、免疫耐受与临床

免疫耐受在临床上的意义是多方面的。维持正常生理免疫耐受可避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而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发生免疫耐受,又可导致感染迁延及肿瘤的发生。临床上在防治某些疾病如过敏、自身免疫病及异体移植时,常常需建立或恢复免疫耐受,而对慢性感染和肿瘤患者则应采取打破免疫耐受的措施。

(一)建立或恢复免疫耐受

建立免疫耐受,可从抑制特异性免疫应答及拮抗免疫原两方面入手。目前常用的方法有:

1 .口服免疫原。在小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和非肥胖性糖尿病(NOD)模型中,通过口服碱性髓壳蛋白(MBP) 或胰岛素,可缓解病情。

2 .静脉注射抗原。静脉注射无聚体抗原,可诱导免疫耐受。在器官移植前,给受者输入表达同种异型抗原的供者血细胞,可延长移植器官的存活。

3 .移植骨髓及胸腺。对某些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或同种异型器官移植前,移植同种异型骨髓或胚胎胸腺,建立或恢复免疫耐受,可缓解自身免疫病及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

4 .减敏疗法在Ⅰ型超敏反应中,对已查明但又难以避免再接触的变应原如花粉、尘螨等,采取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反复多次皮下注射相应变应原的方法,诱导IgG 的产生,抑制IgE 的产生,以达到防治过敏的目的。

5 .防治感染某些病原体与自身组织有共同抗原,感染机体后诱导产生的效应T 、B 细胞对自身组织细胞亦有攻击作用。此外,自身应答性TH 细胞也可因感染等被旁路激活,从而辅助自身应答性 B 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因此防治感染可减少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或使之缓解。

6 .诱导产生拮抗自身应答性淋巴细胞的抗独特型T 细胞。将针对自身应答性T 细胞表达的独特型TCR ,经基因克隆制备重组蛋白,诱导抗独特型T 细胞产生,从而特异性拮抗对自身组织有攻击作用的效应免疫细胞。也是治疗自身免疫病的一个重要方向。

7 .自身抗原拮抗肽的使用根据抗原竞争抑制原理,应用自身抗原拮抗肽抑制自身抗原对自身应答性淋巴细胞的活化。此方面的机制现正在通过动物实验验证。

(二)打破免疫耐受

目前采取的打破免疫耐受的主要措施有:

1 .免疫原及免疫应答分子的应用一般肿瘤细胞表达的肿瘤特异性抗原(TSA)及相关抗原(TAA)密度低。MHC 分子、B7 、CD40 下调,不足以活化免疫应答细胞。应用由TSA /TAA 重组蛋白制备的肿瘤多肽疫苗及对肿瘤细胞转染MHC 、B7 或CD40 基因可诱导抗肿瘤免疫。

2 .合理使用细胞因子及其抗体许多细胞因子有抗感染和抗肿瘤的作用。如IFN- α对病毒性肝炎、疱疹性角膜炎、带状疱疹、慢性宫颈炎有较好疗效;用IFN- α与IL-2 治疗恶性肿瘤疗效确切;由于肿瘤细胞可分泌TGF- β抑制免疫,用TGF- β抗体拮抗TGF- β的作用,对治疗肿瘤也具有一定意义。

3. 其它免疫增强剂的作用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左旋咪唑等增强剂可通过不同方式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感染和肿瘤治疗。

第五节免疫调节

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和对异己抗原的排斥是在一个精细的、复杂的免疫调节机制控制下进行的。免疫调节主要通过免疫原、免疫细胞及其亚群以及免疫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实现的。除此而外,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构成的调节网络也起一定作用。通常机体以最有效的方式排除异己抗原,对自身组织不造成严重损伤,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若免疫调节功能发生异常,对异己抗原不能产生适度反应,则可引起机体的病理改变。如反应过低,可造成持续感染和肿瘤;反应过强,会发生过敏。而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攻击,又可导致自身免疫病。对免疫调节机制的探讨是目前免疫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关免疫调节的问题还知之不多,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一、抗原的调节

抗原的存在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前提。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抗原浓度的增加,免疫应答逐渐增强,而免疫应答的结果是将抗原破坏和清除,抗原的减少或消失又可去除或削弱免疫应答。

此外,结构相似的抗原具有相互干扰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作用。如采用绵羊红细胞(SRBC)免疫小鼠,在注射羊红细胞前三天,先用与其结构相似的马红细胞注射,结果小鼠产生的抗体量明显降低。在实际工作中可采用抗原竞争原理,合成与某一特定抗原相似结构的抗原分子(或抗原肽),可抑制或降低机体对特定抗原的应答。

二、抗体和免疫复合物的调节作用

1 .抗体的反馈调节抗体对体液免疫应答有负反馈调节作用。当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可借助补体、吞噬细胞、NK 细胞等将抗原清除。抗原数量减少,对相应 B 细胞刺激减弱,从而使 B 细胞产生抗体下降。

2 .抗独特型抗体及免疫复合物的调节独特型存在于IgV 区、BCR 及TCR 。抗独特性抗体通过其Fab 段和Fc 段分别与 B 细胞表面BCR 和IgGFc 受体结合,使 B 细胞表面BCR 和IgGFc 受体发生交联,继而引发抑制信号,终止 B 细胞的分化和抗体的产生。与抗独特性抗体相似,免疫复合物通过Ag 与B 细胞上的BCR 结合,通过IgGFc 段与 B 细胞上IgGFc 受体结合,也可使 B 细胞表面BCR 和IgGFc 受体发生交联,抑制B 细胞产生抗体。抗独特性抗体及免疫复合物对B 细胞的抑制作用见图6-5

3 .独特型和抗独特型抗体的网络调节

抗原刺激 B 细胞产生、分泌特异性抗体(Ab1),后者的独特型又可作为抗原诱发抗独特型抗体(Ab2)即抗抗体的产生,Ab2 的独特型进一步诱生Ab3 即抗抗抗体,以此类推构成网络。独特型网络的抗体按其功能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增强免疫效应的抗体如Ab1 、Ab3; 一类是抑制免疫效应的抗体如Ab2 、Ab4 。这两类抗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免疫应答倾向于抑制,继而恢复原来的稳定状态。在正常情况下,免疫应答不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独特型网络的调节也可理解为带有相应的BCR /TCR 淋巴细胞之间的调节。对每一淋巴细胞克隆而言,体内既有增强又存在抑制其功能的其它淋巴细胞克隆,二者互相制约,在一定水平上趋于平衡。

三、T 细胞亚群的调节

(一) Th1 和Th2 细胞的调节

CD4 +TH 细胞激活后分化为Th1 和Th2 效应细胞。Th1 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应答,Th2 细胞主要辅助体液免疫应答。在决定TH 细胞分化方向中,细胞因子起重要作用。通常静止的CD4 +TH 细胞在IL-12 作用下向Th1 细胞分化;而在IL-4 的作用下则向Th2 细胞分化。Th1 细胞和Th2 细胞通

过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互相制约如Th1 细胞分泌INF- γ对TH 细胞向Th2 细胞分化有抑制作用;Th2 细胞分泌IL10 、TGF- β可抑制Th1 细胞的生成。在某种意义上讲,Th1 细胞是Th2 细胞的抑制细胞,反之亦然。在临床上,对某些由Th1 细胞介导的疾病如胞内病原感染、迟发型超敏反应和异体移植反应等需加增强Th2 细胞的作用,上调体液免疫来遏制,反之,因Th2 细胞引起的疾病如胞外病原感染、过敏等则往往通过提高Th1 细胞的功能,上调细胞免疫来实现。

(二) TS 细胞的调节

TS 细胞和TH 细胞统称为调节型T 细胞。外原性抗原进入机体,首先刺激TH 细胞活化,启动免疫应答,以清除抗原。与此同时,活化TH 细胞也可诱导TS 细胞活化,TS 细胞释放可溶性细胞因子如TGF- β等,抑制TH 细胞、TC 细胞和 B 细胞的功能,下调免疫应答。

四、免疫细胞表面分子的调节作用

(一) 免疫细胞抑制性受体的调节

1 .CTL-A4 CTLA4 是活化T 细胞表达的一种抑制性受体,它可与B7 结合,向T 细胞发出抑制信号。T 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分别由TCR 和抗原肽:MHC 分子及CD28 和B7 分子的结合提供。因CTLA-4 的表达是在T 细胞活化之后,所以CTLA-4 与B7 结合的抑制作用是针对已活化的T 细胞,进而使已出现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下调。

2 .IgGFc 受体IgGFc 受体是位于B 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B 细胞经表面分子BCR 及CD40 接受双信号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抗体除了发挥免疫效应外,其与抗原结合形成的IC 及诱生的抗独特型抗体又可使 B 细胞表面BCR 和IgGFc 受体发生交联,引发抑制信号,致 B 细胞分化受遏制及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下调。

(二) Fas /FasL 系统的调节

Fas 和FasL 主要以膜受体形式存在,广泛分布于活化T 细胞、B 细胞、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表面,而FasL 只表达于活化的T 细胞(CTL)和NK 细胞表面。FasL 和Fas 结合后,可通过Fas 分子启动致死信号,最终引起表达Fas 的细胞发生凋亡。

FasL-Fas 结合引发死亡信号的转导,不仅参与CTL 等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在免疫调节中也起重要作用。如活化TC 细胞表达FasL ,其与靶细胞上的受体Fas 分子结合,促使靶细胞凋亡,但其本身也可杀死表达Fas 的已活化的T 细胞。此种现象称为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ctivation induce cell death ,ACID)

Fas 和FasL 也可以可溶性分子存在。可溶性Fas 分子对FasL 诱导的凋亡有抑制性调节作用。而释放入液相的FasL 可杀伤表达Fas 的FasL 产生细胞,也可致相邻表达Fas 的T 细胞凋亡。此外,还可损伤表达Fas 的活化 B 细胞,从而使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同时被下调。

五、神经- 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作用

(一) 神经- 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

免疫细胞上存在某些神经递质或神经多肽和激素的受体。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或神经多肽和激素对免疫系统发挥调节作用。如皮质类固醇和胸腺激素可抑制免疫应答,而雌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胰岛素等能增强免疫应答。神经递质中乙酰胆碱、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内啡肽、脑啡肽等对免疫系统也有一定影响,如内啡肽、脑啡肽有增强淋巴细胞有丝分裂活性、促进NK 细胞杀伤和单核巨噬细胞趋化活性及抑制抗体产生等作用。神经递质和神经多肽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见表6-2

表6-2 神经递质和神经多肽对免疫细胞的影响

( 二) 免疫系统对神经- 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免疫系统对神经- 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主要通过免疫效应分子(抗体或细胞因子)的作用实现的。针对神经递质受体和激素受体的抗体与相应配体竞争性结合,可引起机体功能紊乱如长效甲状腺刺激素(long

acting thyroid stimulatory ,LATS)是促甲状腺素(TSH) 受体的抗体,其与TSH 受体结合后,刺激甲状腺细胞分泌大量甲状腺素,引起甲状腺机能亢进。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如IL-1 、IL-2 、干扰素等可作用于神经- 内分泌系统,影响全身各系统的功能如IL-1 可刺激下丘脑使体温升高,引起慢波睡眠及抑制食欲等。

此外,免疫细胞也可产生某些内分泌激素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见表6-3

综上所述,神经- 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通过神经递质、激素、受体、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调节网络。抗原能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如IL-1 、IL-6 和TNF- α,后者通过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线刺激皮质激素合成增加,下调Th1 和M Φ活性,使细胞因子生成减少,继而引起皮质激素含量降低,解除了对免疫细胞的抑制,导致细胞因子再度生成增加,又促进了皮质激素的合成,如此反复,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 一、填空题 1.细胞免疫效应作用的两种基本形式是_______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__________?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 2.细胞免疫效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中初次免疫应答的潜伏期________,效价________,持续时间__ ______,抗体以________为主。 4.在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中再次免疫应答的潜伏期________,效价________,持续时间________,抗体以________为主。 5.特异性细胞免疫是指________细胞产生的免疫效应,包括_______细胞的直接杀伤和________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发挥的免疫作用。 6.T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参与________免疫应答,?另一方面是参与________免疫应答。前者由________细胞来完成,后者由?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细胞来完成。 7. 免疫应答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阶段, ________阶段和________阶段。 8. TD-Ag需要有_______细胞、________细胞和________细胞的协作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9. 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BCR)是_____,它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和该B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抗体特异性________。 10. Th细胞激活需双信号,其中信号1是由TCR与____________结合产生的,信号2是______________信号,如CD28与B7相互作用产生,B 细胞激活也需双信号,其中信号1?是由_______与抗原结合产生,信号2是由B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_与激活的T细胞表面的CD40L结合产生。 11. CD4+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其中在介导DTH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免疫应答可分为B细胞介导的和T细胞介导的两种类型。 13.抗原只诱导体液免疫应答。 14.抗原既诱导细胞免疫和又诱导体液免疫应答。 15.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等外周免疫器官。 16.参与细胞免疫应答的细胞主要有,和。 17.T细胞应答的效应细胞是和。 18.T细胞双识别指的是、。 19.M 与Th细胞相互作用受限制性,Tc与靶细胞相互作用受限制性。 20.刺激T细胞转化的丝裂原是和。 21.T细胞的生长因子是。 22.IL-1主要由细胞产生。

第六章免疫应答

第六章免疫应答 第一节免疫应答的概述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抗原性物质激发免疫系统发生的一种生理性排异过程,即免疫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分化及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 免疫应答是由多种细胞和分子协同完成的。根据介导应答的主要免疫细胞及效应机制不同可将其分为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和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被诱导活化,表现排异效应,但也可发生特异性不应答现象即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据此将免疫应答分为正免疫应答和负免疫应答。在生理情况下,机体通过对异己抗原的正应答和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负应答发挥免疫保护作用,但在异常情况下,无论正应答还是负应答都会使机体发生病理改变。见表6-1 表6-1 免疫应答的类型 二、免疫应答的过程 免疫应答过程极为复杂。为叙述方便,人为地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和效应阶段。 (一)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 指抗原提呈细胞(APC)提呈抗原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阶段。

在此阶段,APC 通过吞噬、吞饮或受体(IgGFcR 、C3bR)介导的胞吞作用,摄取、处理、加工抗原,使之与MHC 分子结合成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然后由MHC 分子将抗原提呈给T 细胞。T 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TCR 识别表达在APC 和靶细胞上的抗原肽:MHC 分子, B 细胞通过其表面受体BCR 识别游离抗原,进而启动活化。 (二)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指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受相应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的阶段。 此阶段包括T 、 B 细胞膜受体的交联、活化信号的转导、细胞增殖与分化以及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与释放等。在此阶段,T 、 B 细胞经活化、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即效应(致敏)T 细胞和浆细胞。也有部分细胞中途停止分化形成记忆细胞(Tm 或Bm)。记忆细胞遇相同抗原再次刺激后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发挥效应作用。 (三)效应阶段 是效应细胞产生和分泌效应分子;效应细胞及效应分子发挥效应作用的阶段。 此阶段包括浆细胞产生、分泌抗体,效应T 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效应T 细胞(CTL)和效应分子(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对异己细胞或分子的排斥与清除作用。在此阶段,除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外,还必须有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和分子的参与。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和分子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机体的排异功能。 三、免疫应答的特点 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包括排异性、特异性、记忆性和放大性。 (一)排异性 免疫应答的本质就是排异性。机体的免疫系统能识别自身成分和异己成分,对自身成分不发生排斥反应,但对异己成分具有排斥和清除的作用。这就是免疫应答的排异性。 (二)特异性

第六章 免疫应答

---------------------------------------------------------------最新资料推荐------------------------------------------------------ 第六章免疫应答 第六章免疫应答第六章免疫应答一、名词解释1.免疫应答 2.体液免疫 3.细胞免疫 4.再次应答 5.淋巴因子 6.免疫耐受性 7.穿孔素 8.丝氨酸蛋白酶(颗粒酶) 9.协同刺激信号 10.免疫抑制 11.免疫调节二、填空题 1.免疫应答的三个过程是──、──、──。 2. B 细胞对 TDAg 的应答,需要──和──细胞参加。 3.初次应答时产生的抗体类型主要是──,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类型主要是──。 4. TH 细胞以其表面抗原受体与 TDAg 的── 结合,而 B 细胞则以其表面的 SmIg 与TD-Ag 的── 结合。 5.淋巴因子中,作用于 M 的主要有──、──、──、──;作用于淋巴细胞的主要有──、──、──、──;作用于中性粒细胞的主要有──、──。 6.在免疫应答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的是── 和──。 7.免疫耐受的形成与──和──有关。 8.机体的细胞免疫是──细胞在抗原的作用下,通过释放──和── 直接作用来实现的,最终将──破坏,从而达到清除──的目的。 9.诱导产生免疫耐受的条件从抗原方面有──、──、── 。 1 / 22

10.体液免疫的生物学效应有──、── 、── 、── 、── 。 11.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 12.免疫应答的主要特征──、── 、── 。 13.免疫应答可分为 B 细胞介导的── 和 T 细胞介导的──两种类型。 14.在体液免疫应答中, B 细胞分化为──,分泌──发挥免疫效应。 15.根据来源,可将抗原呈递细胞加工处理的抗原分为两类,即──和──。 16. TI 抗原刺激──细胞主要合成──类抗体。 17. TH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主要是通过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的──与 TH 细胞表面相互作用后产生的。 18.在细胞免疫应答中, TH 细胞分化为──,介导炎症反应。 19. TH1 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主要有──、──、──等。 20.效应 Tc 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受──类分子限制。 21.效应 Tc 细胞产生的细胞毒性物质主要包括──、──和──。 22.免疫耐受具有免疫应答的一般共性,它们均需──产生,并具有──性和──性。 23.除免疫系统外,人体内参与免疫调节的系统还包括──

免疫学知识点归纳-终版

免疫学知识点归纳 一、常用名词 1.中枢免疫器官也称次级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源、发育成熟的地方。骨髓是 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也是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2.外周免疫器官也称初级免疫器官,是成熟T、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 答的发生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3.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 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4.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 淋巴组织或器官反复循环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意义1、增加抗原和淋巴细胞接触机会,2、充实淋巴组织 5.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 的总数 6.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体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此类抗原在细胞内加工处理为 抗原短肽,与MHC-1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可被CD8+ 细胞的TCR识别 7.外源性抗原指来源于APC之外的抗原……(参考上一个) 8.调理作用是指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从 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9.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由单一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只 作用于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均一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0.Joining chain J链是一条富含半胱氨酸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可连接Ig 单 体形成二聚体、五聚体或多聚体。稳定多聚体结构,参与体内转运 1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在组织不相溶引起的移植物排斥反应中起主要作用 的基因复合物 12.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MHC分 子的双重识别…,一类、二类 13.锚定残基与MHC结合成复合物的抗原肽往往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和MHC 分 子凹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锚定位,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 14.补体Complement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细胞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 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免疫调节Immunological regulation免疫调节是机体本身对免疫应答过程中作出的生理性反馈,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15.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是机体对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 应答”的现象,具有抗原特异性,即抗原不能激活特异性T或B细胞完成正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 16.高带耐受High-zone immunological tolerance抗原剂量太高引起的 免疫耐受。抗原剂量太高,则诱导应答细胞凋亡,或可能诱导抑制性T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呈现为特异负应答状态,致高带耐受 17.低带耐受Low-zone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抗原剂量太低引起 的免疫耐受。抗原剂量太低,不足以激活T、B细胞,不能诱导免疫应答,致低带耐受

免疫应答(免疫学)

免疫应答(免疫学) 同学们应重点掌握:1.基本概念 2.固有性免疫应答 3.获得性免疫应答 4.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5.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1.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 (1)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增生、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学效用的全过程。免疫应答最基本的生物学意义是识别自己或非己,清除体内的抗原性物质,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免疫应答可分为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应答:是在机体遇到疾病原时,迅速发动的具有重要防御作用的、抗原非特异性的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获得性免疫应答,是机体在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针对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应答。 可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3)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①识别阶段;②活化阶段;③效应阶段。另外,免疫引答发生的部位是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中。 2.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1)B细胞对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的免疫应答:B细胞通过BCR对胸腺依赖性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结合,由BCR与组成BCR复合物的Igα和Igβ把B细胞激活的第一信号转入细胞内;对胸腺依赖的抗原诱导的B细胞免疫应答必须有Th细胞的参与。 (2)B细胞对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抗原)的免疫应答:某些细菌的多糖、多聚蛋白质及脂多糖等在不需要抗原特异性T细胞辅助的情况下可直接激活未致敏B细胞,这类抗原称为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它包括了TI-1抗原诱导的免疫应答和TI-2抗原诱导的免疫应答。 (3)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在人类个体的发育过程中,胎儿在胚胎晚期首先合成IgM类免疫球蛋白,在出生后3个月。人体开始合成IgG,4~6个月开始合成IgA。免疫应答可以分为: 初次免疫应答:是机体第一次接触某一抗原物质所发生的免疫应答。其特点是:产生抗体的潜伏期长,产生的抗体滴度低,维持的时间短且多为亲和力较低的IgM。 再次免疫应答:机体第二次接触同样的抗原而发生的免疫应答。其特点是:产生抗体的潜伏期短,产生的抗体滴度高,维持的时间长且多为高亲和性IgG等其他类抗体。 免疫记忆:是指机体再次免疫应答在速度、强度及持续时间等方面不同于初次免疫应答的现象。 记忆性淋巴细胞:介导再次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被称为记忆性淋巴细胞。 (4)抗体的效应 ①阻断、中和作用;②调理作用;③裂解细胞作用;④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⑤引发Ⅰ、Ⅱ、Ⅲ型变态反应。 3.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它分为由CD4+Th细胞介导和由CD8+Tc细胞介导。 (1)CD4+ Th1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激活信号。T细胞的第一个激活信号主要来自TCR与MHC分子-抗原肽复合物的特异性结合。第二个信号又称为协同刺激信号,由APC表面和T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相互作用所提供。 (2)CD8+CTL介导的免疫应答:体内的CD8+CTL以非活化的前体细胞形式存在,需经抗原激活并在CD4+Th细胞辅助下分化为效应性CD8+ CTL,CD8+CTL活化也需要双信号。穿孔素也称成孔蛋白,存在于静止CD8+ CTL的胞浆颗粒中。 (3)细胞免疫表现的免疫效应:

第六章免疫应答

第六章免疫应答 一、名词解释: 1.免疫应答:是指看远激发集体免疫系统后,免疫红星细胞对看远分子的识别,自身活化,增殖和分化以及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2.再次应答:是指机体再次受到同一种抗原的刺激时所引起的免疫应答。 3.体液免疫应答:根据介导效应的免疫活性细胞不同,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二、选择题: 1.Mφ细胞将抗原递呈给TH细胞时受(B ) A.MHC_Ⅰ类分子限制 B.MHC_Ⅱ类分子限制 C.MHC_Ⅲ类分子限制 D.不受MHC限制 2.特异性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是(C ) A.TH1和TH2细胞 B.TH1和TH0细胞 C.TH1和CTL细胞 D.TH2和CTL细胞 3.TH1细胞在炎症反应中最重要的作用是(C ) A.活化NK细胞 B.活化TH2细胞 C.活化Mφ细胞 D.活化嗜酸性粒细胞 4.TC细胞杀伤靶细胞的特点是(C) A无抗原特异性 B受MHC-Ⅱ类分子限制 C可释放穿孔素杀伤靶细胞 D通过ADCC杀伤靶细胞 三、填空题: 1.免疫应答的三个基本阶段是__启动免疫______、__诱导免疫______和___效应免疫_____

。 2.细胞免疫最后的效应细胞是____效应细胞____和__浆细胞______。 3.特异性免疫应答基本过程包括_抗原分子与免疫细胞间的作用_______,__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______,_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排异作用_______。 4.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在_淋巴细胞_______和__脾______等。 5.免疫应答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6.TH细胞的第一活化信号指_______,第二活化信号指________,第二活化信号中以____ ______配对最重要。 7.B细胞的第二活化信号主要是__________。 8.TC细胞的细胞毒杀伤作用特点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四、问答题: 1.某患者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皮肤化脓病灶,最终导致败血症而入院,试述机体可能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机制。 答:外源性AG(病原微生物、HLA)被吞噬,APC在内体降解,暴露抗原肽,其粗面内质网与MHC2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2类分子复合物,转运至细胞表面,被TH细胞的CD4+表面标志物识别结合,参与抗原刺激TCR-CD3信号转导。当TCR-CD3与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2类分子结合,启动T细胞活化,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即TC细胞直接杀伤与TH1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引起细胞免疫;TH细胞促进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成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引起体液免疫。若再次应答,免疫应答更强烈。 金葡菌侵袭力强,能产生多种毒素及胞外酶, 所致疾病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化脓性炎症、毒素性疾病及菌群失调症。是一个在寄生部位营共生的条件菌。在人体防御免疫功能健全的情况下不足为害。即使细菌越出寄生范围侵入深部组织。也可被白细胞。巨噬细胞。血清中特异和非特异因子等所吞噬杀灭。或被局限于分散的区域中形成典型脓肿。但若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如颗粒细胞缺乏。严重基础疾病)或皮肤黏膜屏障破坏(如皮肤损伤。介入性医疗措施)的情况。则可能导致严重的金葡菌感染。此时。细菌从寄殖部位接种到受损的皮肤黏膜引起皮肤软组织局部感染如疖肿等。感染局部扩散造成痈。蜂窝织炎。脓疱疮或伤口感染。细菌还可进入血液。向远端器官播散。发生败血症。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等多种生物学活性。SPA抗吞噬作用主要是由于SPA与IgG Fc段结合后,IgG Fc段不能与吞噬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使吞噬细胞的激活受阻。SPA抗吞噬作用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有重要作

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同时排除非己抗原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生理平衡的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伴随的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抗原(antigen,缩写Ag,不是银!):能诱导(活化/抑制)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与相应的反应产物(抗原/致敏淋巴细胞)进行特异性结合(体内/体外)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表位(epitope):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也称抗原决定基。又称抗原决定簇、抗原抗体结合位点。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是一类必须依赖Th细胞辅助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该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组成,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是一类不需要Th细胞辅助即可诱导抗体产生的抗原。该抗原由B细胞丝裂原及多个重复的B表位组成,可使不成

第十章 免疫应答

第十章免疫应答 Chapter 10Immune Response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T、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要求,T细胞应答的主要效应机制,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熟悉: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内源性与外源性抗原加工提呈的基本过程,免疫应答调节的基本内容;了解:黏膜免疫应答,T、B细胞活化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内容 1.固有性免疫应答的概念、组成及特点,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发生的部位及基 本过程。 2.抗原的加工与提呈:内源性及外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途径。 3.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T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T细胞 应答的效应;NK T细胞和γδ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4.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B细胞对TD抗原和TI抗原的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5.T、B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抗原识别信号的转导过程,第二信号的转导过程。 6.黏膜免疫应答:黏膜免疫感应部位与效应部位,分泌性IgA及其转运。 7.免疫应答的调节:抗原、抗体和补体成分的调节,抑制性受体及信号转导水平的调节,凋亡对免疫应答的负反馈调节,免疫细胞间的调节,独特型网络的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都带有 A.抗原受体 B.SmIg C.SRBC受体 D.丝裂原受体 E.MHC分子 2.Th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作用不包括 A.使B细胞增殖 B.使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 C.使记忆性B细胞形成 D.使Ig轻链V、J基因片段连接 E.使抗体产生类别转换 3.高亲和力IL-2受体存在于 A.活化的巨噬细胞表面 B.初始Tc细胞表面 C.静止的巨噬细胞表面 D.活化Th细胞表面 E.初始Th细胞表面 4.下列哪些分子组合可产生协同刺激信号 A. CD28—B7 B. MHC—Ag—TCR C. MHCⅡ—CD4 D. SmIg—Ag E. MHC I—CD8 5.下列哪种分子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A.C9 B.C3b C.IL-2 D.IgG E.IgA 6.CD4+T细胞活化增殖过程中、提供第一和第二信号的细胞 A.APC B.CD8+ T细胞C.巨噬细胞D.DC细胞E.NK细胞 7. 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由哪种细胞提供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 A. DC细胞 B. Th细胞 C..巨噬细胞 D. NK细胞 E.Tc 细胞 8.下列哪一病理过程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无关 A.移植排斥反应 B.胞内菌感染 C.接触性皮炎 D.血型不合的溶血反应 E.肺结核空洞的形成

简单的免疫应答

简单的免疫应答 接吻是件美妙的事情,大家在这个时候通常不会想到自己正在与细菌接触。细菌的数目可能比较少,也可能比较多,这取决于很多因素,如亲吻的深度、是否用过有抗菌作用的漱口水等。接吻时,一接触到细菌,免疫系统就开始对这一行为做出反应了。 不断在体内巡逻寻找异常情况的巨噬细胞会迅速赶到现场,它们能够识别某些感冒病毒和其他一些被抗体贴上了标签的致病微生物。巨噬细胞找到攻击目标后立刻开始吞噬这些微生物,巨噬细胞内的有毒物质也参与了这场战斗。一部分巨噬细胞消化掉它们吞噬的微生物后,就壮烈牺牲了。也就是说,我们每次吞咽都会使一些巨噬细胞战死沙场,和入侵的微生物同归于尽了解以上知识后大家可以加我V: jinshanlin188 就可以获得免费领取杜邦益生菌资格。 很快,所有可能侵害人体的微生物都被不同的白细胞杀死。剩下的巨噬细胞看到敌人都被杀死了,就安静下来,继续在体内巡逻,寻找下一处有危险的地方。你可能从来都没有注意到这些事情,但是它们时刻都在发生着。正是由于免疫系统的正常工作,我们才不那么容易患上感冒。 炎症对抗感染 设想你和朋友在郊外野餐,擦桌子时你的手指不小心被一个生锈的铁钉划伤了。通常情况下,你会把伤口清洗干净,缠上绷带,然后就不再管它了。但是,对于你的身体来说,这个伤口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妥善处理,或者免疫系统不够强大,手指就会变得红肿,又热又痛,很可能会引起发烧的症状,接下来症状越来越严重……

这个生锈的铁钉在刺穿皮肤的一刹那就给人体带来了大量细菌,而且这些细菌不仅仅来自铁钉,还有一些是生活在皮肤表面的葡萄球菌,这种细菌是引起疖子、麦粒肿、脓疱病等多种皮肤感染的罪魁祸首。 皮肤能够产生一些抗菌物质,保护人体不受有害微生物的侵袭,但是这些物质对葡萄球菌的作用较弱。人体的皮肤表面都有少量葡萄球菌,它们通常不能通过皮肤这个屏障进入体内。但是一旦皮肤受到损伤,屏障就出现了漏洞,伤口处的葡萄球菌就会抓住这个机会进入体内。 手指被铁钉划伤时,在体内巡逻的巨噬细胞率先赶到伤口处。受伤的皮肤会合成某种物质,向免疫系统发出警报,召唤更多的巨噬细胞聚集到伤口处。巨噬细胞侦察到伤口处的微生物后,就开始努力吞噬那些有害的微生物。 但是葡萄球菌非常顽强,它们中的一部分不仅能在免疫系统发动的初次战斗中幸存下来,而且可以分裂增殖。免疫系统意识到巨噬细胞战败了,于是把它们召唤回血液中。在伤口处,随着血流增加,周围组织开始肿胀发热,这个过程被称为炎症。炎症反应的主要工作是将更多的白细胞召集到战场上,所以它在免疫应答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伤亡人员(被杀死的微生物和战死沙场的白细胞)堆积在一起,形成了浓稠的黄色液体,这就是“脓”。 葡萄球菌最终还是被巨噬细胞镇压并清除了。但是战斗还没有结束,锈铁钉上的另一种微生物——破伤风杆菌,不能被巨噬细胞杀死,它进入体内后不断分裂增殖,并分泌出可以引起机体损伤的毒素。 要对抗这个顽固的入侵者,就需要一个战斗力更强、更有针对性的战略部署。这需要英明的领导以及更有效的武器与之作战。我们之前说的都是一些小冲突,下面一场大战即将开始。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2.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并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会导致肿瘤发生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或免疫调节两种主要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4.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1.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 2.淋巴细胞归巢:血液中的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包括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淋巴细胞向炎症部位迁移。 3.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 第三章:抗原 1.抗原(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识别并结合,激活T、B细胞,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适应性免疫效应应答的物质。 2.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当半抗原与应答效应产物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半抗原的特异性抗体。 3.抗原表位: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是与TCR、BCR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4.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6.独特型抗原:TCR、CE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7.超抗原:指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性激活大量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且不受MHC限制,故称超抗原。 8.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称佐剂。 10.完全抗原: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 11.胸腺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D 抗原。 1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的抗原,简称TI 抗原。 第四章:免疫球蛋白 1.抗体(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或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6.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杂交瘤细胞所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7.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抗体的Fab段结合靶细胞表面的

3-2+第七章+免疫应答(2)+第八章抗感染免疫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教案

一、复习旧课:思考题: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请学生翻书,齐读) 二、导入新课: 那么抗原是如何让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免疫应答的过程。 三、讲授新课: 第七章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第一节免疫应答的概念及基本过程 一免疫应答的概念: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免疫活性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以及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二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机制初次应答(见图5-2,一定诱导期,Ab量不多Tc的细胞毒作用(提问讲授)持续时间短。思考:为何有诱导期?)(诊断:是否知道炎症) 再次应答(诱导期缩短,Ab量多,主要是TDTH介导的炎症反应(见表5-1) IgG,持续时间长) 抗体产生规律的医学意义(举列讲授) 特点清除胞外游离Ag;反应速度快,仅是桥梁作用,清除胞内Ag;反应迟缓,直接杀伤; 间接杀伤;血清可转移免疫细胞可转移

第三节免疫耐受性 一概念:机体对某种抗原产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和免疫应答是反义词) 二影响免疫耐受性形成的因素: 1Ag因素:Ag的种类,理化性质,作用剂量,输入机体的途径 2机体因素:机体年龄 三意义 器官移植排斥(免疫应答)―――激发免疫耐受 肿瘤(免疫耐受)―――――――激发免疫应答 导入新课: 机体如何对病原微生物起防御功能呢? 第八章抗感染免疫 第一节固有免疫 抗感染免疫(anti-infectious immunity):机体对病原生物的防御功能,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个方面。 一、固有免疫系统主要包括:由组织屏障,固有免疫细胞和固有免疫分子组成 (一)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 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微生物屏障 (二)体内屏障 识记:血-脑屏障,血-胎屏障的组成及其作用 (三)吞噬细胞 1、吞噬细胞的种类: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两类 2、吞噬作用:中性粒细胞主要吞噬存在于细胞外的细菌,而单核-吞噬细胞主要吞噬细胞 内的寄生物和衰老、损伤、恶性变的细胞 3、吞噬过程(图解的方式) (1)吞噬细胞与病原菌的接触; (2)吞入病原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吞噬作用,另外一种是吞饮作用; (3)杀死、破坏病原菌 4、吞噬作用的后果 (1)完全吞噬; (2)不完全吞噬 (四)体液中抗病微生物物质:最重要的是补体,此外还有溶菌酶和干扰素等

体液免疫应答

第十三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外来抗原进入机体后诱导抗原特异性B细胞活化、增殖,并最终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存在于体液中,发挥重要的免疫效应作用,此过程称为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humoral immune response)。B细胞识别的抗原包括T细胞依赖抗原(TD-Ag)和T细胞非依赖抗原(TI-Ag),B细胞对TD抗原的应答需要Th细胞的辅助。 第一节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 一、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 BCR是B细胞识别特异性抗原的受体。BCR识别抗原对B细胞的激活有两个相互关联的作用:BCR特异性结合抗原,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B细胞内化与其BCR结合的抗原,并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抗原特异性Th细胞识别,而活化的Th细胞通过表达的CD40L与B细胞上CD40结合,又可提供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BCR对抗原的识别与TCR识别抗原有所不同:①BCR不仅能识别蛋白质抗原,还能识别多肽、核酸、多糖类、脂类和小分子化合物;②BCR可特异性识别完整抗原的天然构象,或识别抗原降解所暴露的表位的空间构象;③BCR识别的抗原无需经APC的加工和处理,也无MHC限制性。 二、B细胞活化需要的信号 与T细胞相似,B细胞活化也需要双信号,即特异性抗原传递的第一信号和协同刺激分子提供的第二信号。B细胞活化后的信号转导途径也与T细胞相似。 (一)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1.第一活化信号经由Igα/Igβ传导入胞内 BCR与特异性抗原的表位结合,启动B 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但由于BCR重链胞浆区短,自身不能传递信号,需由与mIg组成BCR 复合物的Igα/Igβ将信号转入B细胞内。BCR被多价抗原交联后,活化Blk、Fyn或Lyn 等酪氨酸激酶后使Igα/Igβ胞浆区的ITAM模体中的酪氨酸发生磷酸化,从而募集并活化Syk(类似于TCR信号转导中的ZAP-70),进而活化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级联反应,最后经PKC、MAPK及钙调蛋白三条途径激活转录因子(NF-κB、AP-1和NFAT等),参与并调控B细胞激活、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图13-1)。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整理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为种重点掌握)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是机体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淋巴循环网络组成,是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行使免疫功能的重要系统。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se):是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免疫功能过高-超敏反应;过低-免疫缺陷症。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的功能。免疫监视功能的异常可导致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的病毒感染。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是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通过免疫网络调节免疫应答平衡的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机体的免疫细胞对抗原物质进行识别,继而活化、增值、分化,产生效应的过程,是多细胞系及多种免疫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章抗原 抗原(antigen,Ag):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即能与T细胞的TCR及B细胞的BCR 结合,促使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者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

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免疫反应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能与其所诱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抗原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即某一特定抗原只能刺激产生特异性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且仅能与该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能被抗体、BCR或TCR识别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物质。因其通常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故又称其为表位(epitope),表位的形成取决于抗原的一级结构和空间构象。表位是抗原分子中能被抗体、BCT或TCR识别的最小靶结构,其性质、数目、空间构象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时,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特异性结合的抗原决定基的总数称为该抗原的~。 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两种抗原分子中带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成为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抗体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这两个概念说明表位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免疫方式:是指进入宿主内的抗原剂量、途径、间隔时间、次数以及免疫佐剂类型等因素。(由强到弱:皮内,皮下,肌内,腹腔,静脉,口服) *异噬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是指一类与种属无关,广泛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可导致交叉反应的发生。肾小球炎,心肌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T细胞依赖性抗原):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必须依赖T细胞辅助的一类抗原。病原微生物,血细胞,血清蛋白等。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抗原、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细胞辅助的一类抗原。细菌脂多糖、荚膜多糖及聚合鞭毛素等。

免疫应答

第六章免疫应答 一、单选题: 1.Mφ细胞将抗原递呈给TH细胞时受(B) A、MHC-Ⅰ类分子限制 B、MHC-Ⅱ类分子限制 C、MHC-Ⅲ类分子限制 D、不受MHC限制- 2.特异性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是(C) A、TH1和TH2细胞 B、TH1和TH0细胞 C、TH1和CTL细胞 D、TH2和CTL细胞 3.TH1细胞在炎症反应中最重要的作用是(C) A、活化NK细胞 B、活化TH2细胞 C、活化Mφ细胞 D、活化嗜酸性粒细胞 4.TC细胞杀伤靶细胞的特点是(C) A、无抗原特异性 B、受MHC-Ⅱ类分子限制 C、可释放穿孔素杀伤靶细胞 D、通过ADCC杀伤靶细胞 5.下列哪项不属再次应答的特点(B) A、抗体亲和力增高 B、潜伏期延长 C、抗体维持时间延长 D、IgG水平显著升高 二、知识应用题: 1.某患者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皮肤化脓病灶,最终导致败血症而入院,试述机体可能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机制。

2.比较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规律。 (一)初次应答 机体初次接触适量抗原刺激后,引起机体抗体产生的过程,称为抗体产生的初次应答。初次应答的主要特点为: 1、抗体产生的诱导期比较长。从抗原进入机体,到机体血清中检测出抗体需要的时间称为抗体产生的诱导期。 2、初次应答产生最早的是IgM,可在几天内达到高峰,然后下降;接着产生IgG,IgA产生最迟;产生的抗体中以IgM为主。 3、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总量较低,维持时间也较短,与抗原的亲和力较弱。 (二)再次应答 指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引起抗体产生的过程。 再次应答的特点为: 1、抗体产生的诱导期显著缩短,约为初次应答的一半。 2、再次应答中产生抗体的顺序与初次应答相同,但以IgG为主,再次应答间隔时间越长,机体越倾向于只产生IgG,经消化道等黏膜途径进入机体的抗原可诱导产生分泌型IgA。 3、再次应答产生抗体的总量较多,维持时间较长,且对抗原的亲和力更强。 再次应答在抗体产生的速度、数量、质量以及维持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初次应答,因此在预防接种时,间隔一定时间进行疫苗的再次接种,可起到强化免疫的作用。机体初次接受抗原刺激后,一般需经2-3周才能在血清中检测到相应抗体,再次应答时仍然是先产生IgM类抗体,且持续时间不长,但IgG类抗体也很快产生,且能在体内维持很长时间。

第八章 免疫应答

课时授课计划 审签编号 组织教学:考勤、填写教学日志1 基本课题:第八章免疫应答 教学目标:1. 解释免疫应答、体液免疫等概念。(重点) 2. 说出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及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重点) 3. 简述体液免疫过程及机理。(难点) 4. 解释细胞免疫、淋巴因子、免疫耐受性等概念。(重点) 5. 简述细胞免疫过程及机理。(难点) 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复习旧课:简述HLA分子的功能。 4 第八章免疫应答 第一节概述30 1. 由抗原的概念引出。 2. 由免疫系统引出免疫应答 的场所。 3. 总结机体对于不同的抗原 所发生应答的特点。 第二节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30 1. 利用挂图说明发生过程。

2. 举出问题,学生分析讨论。 3. 应用对比说明抗体产生规律。 4. 列举实例,学生分析说明抗 体产生规律的特点。 第三节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25 1. 挂图描述细胞免疫机理。 2. 总结口诀以利于学生记忆。 第四节免疫耐受简介。 5 小结 4 1.简述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2.说出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布置作业与预习 1 作业:什么叫免疫应答、体液免疫? 预习:第九章抗感染免疫电教:变态反应 课后分析

第八章免疫应答 第一节概述 概念:免疫细胞识别抗原,将抗原破坏、清除的全过程。 种类: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和特异性免疫应答。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 1.类型:体液免疫(B细胞介导)和细胞免疫(T细胞介导) 2.效果:正常时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异常时引起疾病。 二、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1.抗原识别阶段:是指抗原提呈细胞捕获、加工、提呈抗原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启动活化的阶段。 2.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分化阶段:是指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在细胞因子参与下,活化、增殖、分化为致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阶段。 3.效应阶段:是浆细胞分泌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或发挥特异性细胞杀伤作用,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效应的过程。 第二节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一、体液免疫应答过程 (一)对TD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 1.抗原的处理和提呈:Mφ提呈抗原,此过程受MHC约束。 2.T H的活化、增殖与分化:T H的TCAR与Mφ的抗原-MHC-II类抗原复

免疫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免疫(Immunity): 是对抗原的识别和清除。其核心是机体识别“自我”与“非我(异己)”、产生免疫应答,以清除“异己”抗原或者诱导免疫耐受,从而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 免疫学(Immunology): 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涉及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等免疫学的基本科学规律与机制研究;以及免疫机制在相关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免疫学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应用。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增生、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免疫反应: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免疫调理:凡是能增强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就叫免疫调理。 固有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是机体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免疫原性:抗原能刺激特异性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异物性;抗原的理化性质;宿主的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健康状态;抗原进入机体的剂量、途径、次数以及佐剂。 免疫耐受:是机体的免疫系统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表现为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免疫应答。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antibody, Ab)活性或在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一类球蛋白,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分泌型),也可存在于B细胞膜上(膜型)。 (AID)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应答并非必然引起自身免疫病,仅当自身免疫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以致破坏自身正常组织结构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时,才导致自身免疫病。(IDD)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gcy disease,):是由免疫系统先天发育障碍或后天损伤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自身免疫应答:在某些情况下,自身耐受遭到破坏,机体免疫系统针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应答,体内检出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B细胞,此为自身免疫应答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MIS)黏膜免疫系统即(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由弥散分布于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等处黏膜及粘膜下的淋巴细胞组成。功能: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发挥黏膜局部防御作用;产生分泌型IgA(SIgA);口服蛋白抗原介导免疫耐受。 人工主动免疫(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将疫苗和类毒素等抗原物质接种机体,诱导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和(或)致命淋巴细胞,从而预防感染。输入物质是抗原,诱导时间较长(数周),体内维持时间较长(数月到数年),应用在预防方面。 人工被动免疫(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是宿主迅速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输入物质是抗体、致敏淋巴细胞,诱导时间较短(立刻),体内维持时间较短(2周到数月),应用在治疗和应急预防方面。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属于粘附因子的一种,此类分子具有与IgV区和C区相类似的折叠结构,其氨基酸系列也具有同源性,在粘附作用中,它们通常作为整合素成为其他IgSF的配体。(ITAM)免疫受体酪氨酸活化基序:TCR识别并结合由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导致ITAM 所含酪氨酸磷酸化,与ZAP-70等信号分子中SH 2结构域结合,可活化相关酶,将识别信号转入T细胞内。CD3是参与TCR信号转导的关键分子,CD3肽链的缺陷或缺失,将导致T细胞活化缺陷。 (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称艾滋病,首先报道于1981年,1984年证实人类免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