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论老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论老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论老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

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息、战乱不止的时代,社会面临着重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战争久不停歇,民众流离失所,痛苦不堪;第二,诸侯之间相互争霸,家破国灭者不计其数;第三,社会渐渐出现贫富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的局面;第四,除了几国的政治还比较清明外,其余都是很黑暗、腐败的王朝政治。

社会变革表现在政治与社会结构方面,就是权力的下移与旧有社会秩序的崩坏。西周初年,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天子为核心的关系网,世袭贵族的统治制度封建制正是靠这种血缘关系网来维系的。但是到春秋时期,这一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的权威下降,各诸候国的独立性加强,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开始享有越来越大的权力,于是诸侯之间兼并之风渐起,封建制度逐渐解体①,各诸候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出现了小国林立的局面②。这些情况的出现意味着从西周开始延续的礼乐制度的崩溃,社会状况混乱,社会矛盾尖锐,而当时各诸侯国的当权者又无限扩张个人贪欲,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兼并土地,使

得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新兴地主,忍受沉重剥削,贫富分化严重;为获得更多的土地,当权者不惜牺牲大量民众而发动以掠夺土地为目的的兼并战争;为满足自己的享受乐趣,各诸侯国横征暴敛,对民众加以残酷盘剥。以齐景公为例,据《左传》记载,此人“征敛无度,宫室日更,淫乐不违。内宠之妾,肆夺于市。私欲养求,不给则应。民苦病之” ③。

混乱的社会环境,尖锐的社会矛盾,再加上当权者的各种盘剥,使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社会现实,使得那些心怀社稷之士开始思考补救的方法,从而提出了种种思想。老子亲见时势,并且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提出了“道”的思想,所以老子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

二、隐士群体的兴起

据史书记载,老子在出函谷关之前是周朝史官,但他的《道德经》中所蕴含的却是一种隐者精神。关于这一点,颜世安先生认为: “追溯隐者文化的源流时,道家老子的巨大影响绝对不能忽视,先秦道家学派另一部巨著《庄子》中记述了众多隐逸人物,虽然其中多有寓言性质的人物,描述颇为夸张奇特,但在当时应该皆有传闻依据,这些隐逸人物是庄子思想活动的精神背景,其中老子所占的分量最重。” ④由此可见老子在先秦隐者群体中的重要影响。这里说的隐者基本可以下这样的定义: 他们拥有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怀有济世安民之志,但又坚决不与当权者合作,而是时刻对当权者提出忠告。

从以上定义中可以得出隐者群体的两个特点:

(一)具有高尚的道德操守:先秦时期的隐者群体大体都是较高道德操守的文化人,他们洁身自好,甘愿清贫,主张返朴归真,顺人之性,过一种自然主义生活,反对心计与伪诈。

(二)不与当权者共事,心怀救世之高远情怀:隐者群体看似出世,实则心怀救世安民之志。春秋时代,天下纷乱,有良知的人都会对当时的时局抱有忧患意识,隐者群体对当时的黑暗一方面深有洞察,另一方面又觉得无力改变现实。他们不愿降志屈节,便隐姓埋名。不过远离社会不代表脱离社会,隐者隐居只是为了实现自己志向而采取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其实他们始终关注着局势的变化。对于一个黑暗动荡的社会而言,投身于政治与在政治圈外影响政治的人都是需要的。在春秋战国那种时局下,反而是站在局外影响政治的隐者群体显得更为重要。政治中权术往往会混扰人的视听,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而隐者正是那些旁观者,他们冷眼看待社会的一切,时时提出尖锐的批评,但他们的内心是热的。正是由于他们志向高洁,所以在目睹了社会那么多黑暗后,才走上了看似消极隐退的道路,但又时时发出与主流话语不同的声音。他们身处局外,故能冷静分析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他们坚决对抗当权者,故能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大胆批判社会的一切不合理现象。由此可以对隐者群体作出如下的判断: 他们是社会中特殊的一个群体,有学识和安邦定国之志,但不幸遭遇乱世,对现实极

端失望,故坚决远离政治中心,甘愿边缘化;但同时又承担着社会文化批判者的角色,反映出一个时代最敏锐与真实的呼喊。

三、老子作为史官的特殊身份

据史书记载,老子有长期担任周史官的生活经历。对于老子的身份问题,金德建先生认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老子是一位史官,《史记》中说老聃是…周守藏之史也?;司马贞《索引》称老子…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可见老子学说的渊源,跟他担任周代藏书室之史应有直接关系。” ⑤史官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最早的史官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来总结传播历史知识与经验,有了文字记事之后,史官就以文字的形式传播经验。史官既掌管历史,又兼通天道,负责与天地鬼神沟通,担当巫师的功能,所以史称“巫史”。巫史在殷商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王国维先生在《说史》中称史官为掌书之官,自古要职;殷商以期,其官尊卑虽不可知,然大小官名及职事之名多由史出,则史之位尊地要可知矣。到了周代,史官设置构成系统,诸侯国均有国史,甚至卿大夫也有家史。东周以后,随着周王朝衰落,王室及诸侯史官世袭制度相继破坏,其中一些人或自愿、或被迫脱离政治漩涡,抱典载籍,或流亡他国,或隐退在野,老子就是隐退在野之代表。担任周史官的经历使老子较之于普通隐士而言有了很大的优势: 他有一般隐士所不具备的文化素养与政治经历,能以更深刻的眼光来洞

察当时“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的时局。正因为老子曾为史官,掌数千年学库之管钥,所以老子退隐民间后开始著书立说,他集古今之大成,深受同时代文化人的仰慕。出于史官的老子精通天道,其天道思想在诸子中最为深刻。单就道家而言,论其起源似乎可概括地表述为出于史官的文化背景而基于隐者的社会实践,前者指其思想理论的渊源,后者指其依存的社会基础。

四、结语

先秦各家学说都有其渊源,基本都受到了当时客观历史环境的影响,先秦道家学派老子的思想也是如此。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隐士群体的兴起以及老子作为史官的特殊身份是老子形成道家思想体系的历史背景。理解了老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就有利于准确地把握《道德经》一书所要表达的内涵,全面地了解老子的思想。

【参考文献】

[1]蒋伯潜.诸子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29.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174.

[3]左丘明.左传[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6:1057.

[4]颜世安.庄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31.

[5]金德建.先秦诸子杂考[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48.

老子的管理思想

老子的管理思想 16111002生工2班 1120102471王宇洲 一、摘要: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的是“无为而治”的领导艺术,老子的无为而治的 方法论被认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它的三个中心管理思想是“守柔居弱知人善任以人为本”这三个理论被无数成功人士作为座右铭,指导他们的奋斗之路。 二、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守柔居弱知人善任以人为本 三、正文: 小的时候,我就开始背诵《论语》,尽管不是特别明白,但是能感觉到圣人字字真金的感觉。后来就经常听爸爸说道家的老子,说他是孔子的老师。我就怀着好奇的心理找出了那本《道德经》,觉得它应该比《论语》经典。于是翻看起来,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顿时一头雾水,想说什么呀。问爸爸,他也不是很精通。从此,我就对这本书心生敬畏,它的神秘也就封存在了书柜里。10多年过去了,我已经上了大学,看到了“诸子百家”这门选修,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目的就是跟随老师走进老子的世界,揭开《道德经》的面纱。 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的是“无为而治”的领导艺术,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虽然有其保守消极的一面,容易使人产生消极被动的出世情绪,但是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并不是让人无所作为,它的真正涵义是管理要达到“道”的层面,管理国家或一个组织要从细微处,容易处着手,一定要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凡事应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所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方法论被认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为何对老子有如此高的公认评价呢?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我国知名企业家张瑞敏、牛根生、薛永新等对道家管理思想推崇备至,他们运用老子智慧获得企业管理的巨大成功。其中有两句话张瑞敏一直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记取:一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二是“柔能胜刚”。无独有偶,日本、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道家文化的推崇更使道家的思想大放异彩。日本企业津津乐道的柔性管理充分吸收老子的水式管理方式,日本的各种茶道、柔道、神道、武士道无不是从中国道学演变来的“日本道”。都在追寻顺应一种经典的规律,并且发扬传承。 通过上课与看书,我总结出了老子几个管理思想: (一)、守柔居弱 很多人对于这个的理解是“低调”。我也认同。我记得一句名言:低调做人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智慧,一种谋略,一种胸襟。 正像道家所讲:不争,无为。老子之所以出关,原因是:“既然狡诈的人我避不了。 那么我就避世吧”纵然自己胸中有万卷书,也不与没用的事情浪费时间。这个观点推论到管理学上面,也有相应的证明。低调——不是简单的领导方法或模式,而是一种领导风格。绝大多数的艰巨问题,往往是那些不引人注目、远离镁光灯的人,通过他们谨慎小心、深思熟虑、小而踏实的行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从2003年中国诸多企业CEO们的做事风格和对著名企业的观察来看,企业比以前更理性,更“沉寂”了。张瑞敏、倪润峰们在各大传媒上主动的露面越来越少,而企业练内功的势头越来越猛。 这方面,华为老总任正非是典型的案例。他以不接受媒体采访、不上电视而著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摘要: 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 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 正文: 第一部分:概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于前571年。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

论老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论老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 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息、战乱不止的时代,社会面临着重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战争久不停歇,民众流离失所,痛苦不堪;第二,诸侯之间相互争霸,家破国灭者不计其数;第三,社会渐渐出现贫富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的局面;第四,除了几国的政治还比较清明外,其余都是很黑暗、腐败的王朝政治。 社会变革表现在政治与社会结构方面,就是权力的下移与旧有社会秩序的崩坏。西周初年,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天子为核心的关系网,世袭贵族的统治制度封建制正是靠这种血缘关系网来维系的。但是到春秋时期,这一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的权威下降,各诸候国的独立性加强,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开始享有越来越大的权力,于是诸侯之间兼并之风渐起,封建制度逐渐解体①,各诸候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出现了小国林立的局面②。这些情况的出现意味着从西周开始延续的礼乐制度的崩溃,社会状况混乱,社会矛盾尖锐,而当时各诸侯国的当权者又无限扩张个人贪欲,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兼并土地,使

得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新兴地主,忍受沉重剥削,贫富分化严重;为获得更多的土地,当权者不惜牺牲大量民众而发动以掠夺土地为目的的兼并战争;为满足自己的享受乐趣,各诸侯国横征暴敛,对民众加以残酷盘剥。以齐景公为例,据《左传》记载,此人“征敛无度,宫室日更,淫乐不违。内宠之妾,肆夺于市。私欲养求,不给则应。民苦病之” ③。 混乱的社会环境,尖锐的社会矛盾,再加上当权者的各种盘剥,使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社会现实,使得那些心怀社稷之士开始思考补救的方法,从而提出了种种思想。老子亲见时势,并且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提出了“道”的思想,所以老子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 二、隐士群体的兴起 据史书记载,老子在出函谷关之前是周朝史官,但他的《道德经》中所蕴含的却是一种隐者精神。关于这一点,颜世安先生认为: “追溯隐者文化的源流时,道家老子的巨大影响绝对不能忽视,先秦道家学派另一部巨著《庄子》中记述了众多隐逸人物,虽然其中多有寓言性质的人物,描述颇为夸张奇特,但在当时应该皆有传闻依据,这些隐逸人物是庄子思想活动的精神背景,其中老子所占的分量最重。” ④由此可见老子在先秦隐者群体中的重要影响。这里说的隐者基本可以下这样的定义: 他们拥有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怀有济世安民之志,但又坚决不与当权者合作,而是时刻对当权者提出忠告。

关于水哲理的议论文高中

老子的水哲学思想 李宗新 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71年。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在我国历史上最早把水明确地提到哲学的高度进行全面而深刻地论述,因此称老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水哲学家。 首先,老子对“道”的论述有明显唯物主义倾向。在《道德经》的第一章说:“道可道,非常道。”第四章中说:道“渊兮似万物之宗。”第八章中说:水“几于道”。第二十一章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二十五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四十一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五十一章说:“道生之而德畜之。”第六十三章说:“道者,万物之注。”如果把这些论述综合起来,其主要意思就是:道,是独立存在于天地之先的万物之源。道生万物,是万物之宗,万物之注;道中有象,道中有物,道法自然。这些论述可以看出老子唯物主义的倾向是显而易见的。但老子又同时说,道是非常道,不能用语言来表述,是惟恍惟惚,是难于捉摸的,这也是古代朴素唯物论的共性。 其次,水“几于道”说明“道”由“水”而生。唯物论的认识认为,人的任何观念、认识和理论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老子的哲学把“道”与“水”联系在一起,无疑是他从“水”中得到启示,并用哲学的语言来抽象和概括了水的特性。老子在《道德经》第四章中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意思说,“道”是不可见的虚体,但它的作用却无穷尽,好似汪洋大海永远装不满。它又像深渊那样的沉邃,是万物的宗室。这里的汪洋大海,这里的深渊,无疑都是盛水之物。 最后,水“几于道”也是以水喻道。因为在老子看来,道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但是,水很像道,是道的具象和实体。因为水的特性和作用都很像道,这样就把“惟恍惟惚”,玄而又玄的道具体化,形象化了。 老子除了直接说水“几于道”之外,还用与水有关的“谷”来形容和解释道。在《道德经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云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是形容空虚,是存水的地方,这里的“谷”与“道”是一个意思。老子在这里继续以谷“几于道”来说明“道”是永恒不死的母性,是天地之根本,它的存在所发生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综上所述,老子的“道”是具有明显的物质性。 2“天下莫柔弱于水”柔弱胜坚强的辩证法思想 辩证法是揭示客观事物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老子的《道德经》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包阳,冲气以为和。”即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本身包含着阴与阳的内在矛盾。“三”是阴阳对立之“和”,从而形万物。“冲气以为和”,就是说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发生和发展的。老子在《道德经》中列举了一系列对立统一的关系,如:大小、多少、高下、远近、厚薄、重轻、利害、祸福、愚智、吉凶、兴废、进退、主客、是非、辩讷、公私、贫富、治乱等等。这些都表明老子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种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看作是一切事物普遍的、恒常的规律。同时,老子还认为相反相成的对立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五十八章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都是老子对辩证法精彩的论述。 以水为题论辩证法的思想是老子水哲学的重要内容,老子关于以柔弱胜刚的认识据说源于他老师常枞对他的教导。西汉刘向在他的《说苑敬慎》中讲了这么一件事:老子的老师常枞在临终前,老子问老师还有什么事要交待,常枞张开他的嘴巴给老子看,说:“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还在。”常枞又说:“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没有了。”常枞

老子管理思想

老子思想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 摘要: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哲理宝藏,我们不仅可以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方面研究其思想所起的指导作用,而且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有着很深的挖掘价值,本文将从老子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道”和“法”两个大的影响面来探讨其重大价值,有许多不成熟的见解,望能予以指正。 正文:老子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主要思想集中反映在《道德经》一书中。老子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意思是说,明古之理,可治今之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既可参透老子学说,以观察其对现代中国人思想深出的许多固有观念,明了管理思想轨迹;又可从老子智慧的言论中觉悟出许多具体的管理技巧和手法,《道德经》管理思想对企业领导者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老子的思想体系包含着丰富、精妙的管理智慧,其中的妙语箴言,即使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光彩熠熠,至今仍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非同一般的深远影响和启迪。 企业的成长发展靠的是企业的社会主体——人,因此对人的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逐渐被现代企业家所重视。 1、人力资源管理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这里的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事物发展的本原和实质,或说是一种规律。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达之意。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之道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人的管理,是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规律的,如果说有的话,那也只能是“以人为本”,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人在社会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人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行为结果等等都具有一定的不稳定因素,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正因为这“道”具有的只是一种共性的特征,而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条件、问题不一样,所以没有什么可以生搬硬套的,唯一所能做的也只是正确把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积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及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借鉴其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失败的教训,结合自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遵循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客观规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努力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制高点。

老子的哲学思想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常与怪异可互相转变,善良与邪恶也能彼此循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老子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唯一著作《道德经》中。老子以道为“核心”,以道为出发点和归宿,集中古代所有文化的精髓及自己观察思考的心得,博引宇宙人间自然的千变万化,凝炼成五千字,分八十一章阐述“道”的神妙,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不贯通,把上古思想汇成深深的海洋,因而构成了老子思想的广博深邃,构成了中华民族一座辉煌的思想丰碑。人是社会的人,又本是自然的人。在昔日有“人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之说,今天开展的人体科学的研究,更加肯定了人的存在和宇宙自然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老子却领先提出了这一法则,能不让人称叹其前识! 何为“道法自然”?何又为“直觉”?先说“道”是什么?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又是它们的规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即道所使用或运用的是弱而不是强,是柔而不是刚)。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是混成的,绝对的(独立不改),是“有象、有情、有信”的物,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天下之物生于有,有是“一”,是万物的根子。有生于无,无是宇宙万物滋生的元始因子。有和无的统一就是“道”。 事事物物都有各自发生发展的途经,有各自前进的路;所以说“夫道若大路然”。大、逝、远、反,是道周行的历程。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自然生生不息的内在因素。沿此历程循环往复,不可穷极,所以物质是不灭的。万物的历程是这样,人因物行事,又岂能改变那历程而不这样?只要掌握古已有之的道,来统率现有的种种事物,也就认识了自然的规律,认识了“反者道之动”的道理。法自然《广雅-释诂》:“然,成也。”“ 道法自然”,即道法自成。道取法自己生成的样子,取法天然自然。凡事顺其自然,认其自生自成,听其自然而然。“万物作焉而不为始”,顺着客观存在的规律行事,便是“处无为之事”。这因物而为,即是法自然。如果违法自然规律来处事,则是逆天行事。逆天者亡,正是没有取法自然。

老子的管理思想

老子的管理思想 读《老子》有三大主线,通读和理解三大主线,能从中发现有益于今的管理思想。《老子》的三大主线是什么是道;与道相对的天下是什么样子;圣人是怎么管理相对的天下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与管理思想的契合: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与企业管理中树立企业理念,共同愿景的锲合;老子关于天下是相对的,充满辨证的关系的思想与企业策略的权变思想的锲合。无为而治思想与企业中人性化的自主管理思想的锲合;弊而新成的思想与提高企业领导者的个人修养和管理艺术思想的锲合。 标签:道真实相对自主管理修养 读《老子》有三大主线,通读和理解三大主线,能从中发现有益于今的管理思想。《老子》的三大主线是①什么是道,②由“道”统帅的天下是什么样子,③圣人是怎么管理天下的。 1 什么是道 1.1 道是绝对真实,绝对不变的,代表真正的唯一老子第一章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大体的意思是:“道”,可以用言语描叙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用名称界定的,就不是恒久的“名”。名称未定之前,那是万物的起源;名称已定之后,那是万物的母体……从上可以看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根基,它是本体,无法用我们世俗的言语来表述出来的。我们人类语言所能表达的事物都是相对真实的。为了了解我们的世界,我们就给每一个事物起个名称,但名称是个概念的东西,是相对的,可以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就像一个地方的地名一样,几千年前是这个名称,沧海桑田,几千年后又变成另外一个名称了。而道则不同。道是绝对不变的,绝对唯一的。它不会因时间地点变化而变化,也不会因言语的变化而变化,就像老子所说的,如果用“道”可以用我们俗世的言语来描叙,那就不是永恒的“道”了。因此“道”是绝对真实,绝对不变的。 1.2 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与企业管理中树立企业理念、共同愿景的锲合老子关于“道”的思想,折射出了企业的管理思想。对于一个企业,首要的就要像老子所说的“道”一样,应该建立自己本企业的理念、共同愿景。这个共同愿景就是本企业存在的目的。并且不因时间地点而变化。而且,这个本企业存在的理念、共同愿景能够紧紧团结本企业的员工,并激励他们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共同愿景是指组织成员与组织拥有共同的目标。企业员工所共同持有的意象和景象,是企业所追寻的目标。建立共同愿景是凝聚全体员工最有力的措施。共同愿景是员工们法发自内心的愿景,有强大的驱动力和激励作用,并且能孕育出无限的创造力。因此它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和凝聚力。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书中提出了共同愿景的理念。他说道:共同愿景最简单的说法是“我们想要创造什么?”,愿景是人们

老子的主要思想

老子的主要思想 老子在对待旧制度的态度上,与孔子有所不同。孔子站在继承与发杨殷周、尤其是西周文化的立场上,以继承西周文化为己任,并在旧文化中增添了新内容,使之适应新时达的要求。例如在天道观上,一方面续宣扬西周以来的天命论,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但是另一方面,他不再强调上帝的人格形象,而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认为天并不发号施令,四时百物则自然地运行生长。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孔子完全强调人为的作用,说:“为仁由己,而有人乎哉?”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天的权利范围,强调了人的作用,消弱了人的绝对权威性。再如在对待西周以来的由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上,孔子极力主张维护传统的礼乐制度,提出“立于礼”、“以礼让为国”等思想,同时又主张对礼乐要进行必要的改造,反对徒具形式的虚伪礼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就是说,礼制是随着时代的不同,既要继承又要改变。孔子为了挽救礼乐制度,特别提倡用“仁”的思想来充实“礼”的内容。认为没有仁爱的思想,就谈不上礼乐。他提倡“礼,与其奢也,宁俭”的思想,即认为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为好。礼节仪式不在于繁多,而在于能否体现仁爱的思想。 在对待传统的礼义文明态度上,老子则与孔子不同。老子对传统礼义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认为礼已是人民手中虚伪、欺诈的工具,成了祸首。至于仁义,老子认为它只是在纯朴大道废弃之后产生的东西。老子认为,只有“绝圣弃智”才能“民利百倍”,只有“绝仁弃义”才能“民复孝慈”。但老子并没有完全抛弃传统文化,抛弃礼乐仁义的思想。《老子》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可见,老子并不一概否定礼乐文化。如老子主张“绝仁弃义”,同时又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这是要求去掉虚伪的仁义,而提倡真实的仁义。老子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由此,老子激烈抨击礼教的虚伪性,但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礼义的作用,不过只是把礼义仁爱放到了他的“道德”思想之下,置列于次要的地位加以保留。 老子提出的以“道”“德”为核心的文化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论——宇宙本原论与宇宙生成论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从宇宙观的高度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第一位思想家。中国上古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是上帝神学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犹如西方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一样。在中国历史上,首先起来用新的宇宙观来代替上帝神学统治的是老子。在天道观上,老子要比同时代的孔子和稍后的墨子进步很多。孔子要求人民要“知天命”、“畏天命”,并没有能最后冲出西周以来传统天命论的束缚。而战国前期的大思想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则仍然坚持天有意志能赏善罚恶的思想。就墨子承认天有意志这点讲,他的思想落后孔子。但墨子又不同意孔子的天命论而鼓吹“非命”,他对天命论进行了批评,认为天命论是古代暴君创制出来的,“非仁者之言”,并从感觉论出发,论证了“命”是见不到听不到的东西,是不可能有的。可见,不论是孔子还是墨子以及他们的“天命”和“天志”论,都没有最后冲破传统天命思想的束缚。老子他大胆地向传统天命论进行了挑战,否定了天志说和天命说,提出了天道自然说。他把天地一样都当作自然的东西。“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说天地没有仁爱的心,把万物当作刍狗一样看待。天地都没有什么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 为进一步探求天地的起源和整个宇宙的本原问题,老子立足现实的宇宙万物的观察,由今而推至古,再从古以推演出今的思想方法,终于提出自己全新的宇宙观——即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原论和宇宙生成论。 在这一个新的宇宙起源说上,老子提出了两个重要思想:

道德经中的管理思想

道德经中的为政之道 《道德经》开篇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名天地之始;有名,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因此,若此篇能尽论本人欲说之语,则非常道。然欲以常有,观其徼,若真行无为而治之道,则天下万民已德深、福厚,无需引导,而实则非如所想,未得尽善,实需引导,因有此篇。 为政者,作为政府的“道德代理人”,肩负自身道德与公共道德双重德行。为政之道,政者正也,为官之道,官者宝冠盖于双口之上,心正则口正,是非曲直,自有公论,实在无需多言。然而,曲高则和者寡,不向民众传播政治思想,则万民不解其意。厚德者为重,现实中,我们更希望“厚德者众”,但无深厚学术积淀想有深厚德行实为难得,因此圣人提出: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实在也是未开化时代的不得已之举。于今时今日,民风开化、百家争鸣,不应再行“愚民”之道,而应行流水之道,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因未尽善,需有德深福厚之人善利万民、疏导众生。而流水如人性,人类不可离水而生,但水多则致大水溏泄之势,淹没生灵。因此,为政之道,当在中庸,不可竭泽而渔,更不可水漫金山,应折中取之。为政者,善利教育使民开化、善利医疗使民性命无忧、善利法律使民依规而行、善利交通使民畅行天下,为政至此,则是顺应天道民意,疏导众生,利于万民了。 良人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而人无完人,处于花花世界,不可强求众人皆精于三长,但若具备其一,则已具良人之德行也。处为政之位,实需良人。 老子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现世并不需要为政者人人学会道德经,但现实需要为政者“居善地,心善渊”,不然现世报也是时有之事。既然居于富丽的楼阁之内,更要时时刻刻铭记服务民生之道。顺应民意即是顺应自然之势,顺应天道之势。但却也不是卑躬屈膝,顺应氓民之意。毕竟,天下未得尽善,并非尽是善民,因此需要为政者因时而行、因势而行,善于“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善民用善言疏导可使其教化,氓民对其依法而行、依法而惩,可使其心转恶为善。因此,氓民多有出言不逊,诋毁法律之言,而善民则有诋毁不善之人言论。为政者,应惩治氓民之言论,而接纳善民之言论并为善民之恼怒予以解决。

老子哲学中的管理思想

老子哲学中的管理思想 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班级:2009级电子商务01班 姓名:辛东文 学号:20090511 指导老师:周开明

老子作为历史上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道德经》中朴素的辩证法,以及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我的思想的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认为,老子的无为而治,对管理有重要帮助。 老子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其意为:明古之理,可治今之事。 我们当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既可参透老子学说,以其察明当代中国人思想深处许多固有观念,明确管理思想轨迹;又可从老子智慧的言论中,觉悟出许多具体的管理技巧和手法。《道德经》管理思想对企业领导者正确认识经营管理之道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而这正是我喜欢《道德经》、尊崇《道德经》的最主要原因。 根据我对《道德经》和对老子思想的理解,我对管理有如下思考。 一、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的基本含义: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

的自然进程。 老子哲学的根基是“道”,从道出发老子认为道的自然本性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里所说的“自然”,是道的存在状态,这种存在状态是毫无勉强、不受外在约束的自由自在状态,即自己如此的状态。这里所说的“无为”是道的主体态度,这种主体态度是不强作妄为,顺其自然的态度。这就是说,道是自然的,所以常无为,然而正是这种无为的道生成万物,所以又无不为。就道生成万物的无执无施、无意无为而言,“道”是“无为”的。就天地万物无不是由“道”生成来看,“道”又是“无不为的”。“道”是无为与无不为的统一,应以“无为”达到“无不为”的目的。无执无为,则万物各任其能,各适其性,同归于化。“无为”是道家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少数地方,又被说成无事。无为是相对于“有为”而言。老子所谓“有为”指违背人的自然本性的“妄为”、“强为”而言。老子认为,如果人不依自然本性行事,完全按照人的功利原则去设置行动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盲目行为,那就必然导致人性的异化,产生大量的虚伪、丑恶和荒诞现象。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干,而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的顺其自然的行为。要体验老子所说的道,就必须无欲、无为,无为即可以见道,道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自然规律的理解。既然宇宙的本原是道,而道是自然无为的,那么人也应该遵循道,所以人也应自然无为,以无为的态度和方式处事。可以看出,道家的无为首先是指人自身没有私求,对外界不妄加干预的处世态度;其次是指顺应自然,不加强制的存在状态;再

浅谈道家的管理思想

第四章:道家的管理思想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聃、老莱子、关尹、环渊。 时代及其代表社会基础。道家的大本营——楚国 第一节:〈老子〉的管理哲学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是宇宙的本体,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由以形成的最终根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无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为”是在遵循自然的前提下,有所作为和无所作为的总和。 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一切工作就能够通过道的运行自然而然地“功成事遂”,这就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反之,如果人们行事不顺应自然而是凭自已的主观意愿违背自然而强为那就只会干扰、妨碍道的自然运行而招致失败。 “无为”是老派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无为’是一个普遍适用于任何管理过程的原则,不论是政治管理、经济管理、军事管理或社会文化管理,都概莫能外。 〈老子〉反对法令滋彰。认为国家政权为管理人民而制颁的法令规章越多,人们为现避、利用这些法令、规章而采取的手段越多,国家为禁制人民 而使用的刑罚越繁苛,人们的反抗越强烈,社会也就越乱,越不安宁。“其 政察察,其民缺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民不畏威”,“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也反对以礼教作为治国手段。他们认为,以德、礼治国,和以政、刑治国,同样是有为。他们激烈地攻击‘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大道废,有仁义”。他们认为要想使国家安定,民风淳厚,最好是‘绝圣弃知”,“绝仁弃义”。 第二“无为”的原则是适用于一切人的,但首先却是对上层统治者尤其是对君主的要求。 〈老子〉非常强调统治者、领导者自身的倡率作用,这和儒家的风行草偃论是一致的,很可能是受儒家这种观点影响的结果。但是,儒家所讲的倡率作用,是以德率民,即以领导者自身的良好道德修养影响被领导者以化民从善。这在〈老子〉看来,是导民有为、〈老子〉也同样重视领导者的倡率作用、但却是要导民无为。 第三,‘无为”作为一个宏观的管理原则,意味着国家对私人的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采取不干预、少干预的态度,也即是采取放任的态度。但老

老子的政治思想

不折腾的政治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的政治思想中充满了对百姓的同情,对贪得无厌的统治者的憎恨。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道德经》)老百姓之所以忍饥挨饿,就是由于统治者收的苛捐杂税太多。老子更进一步尖锐地批判腐败的统治者,痛斥他们的强盗行径:“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道德经》)大道平平坦坦,但是君王偏偏喜欢走邪路。朝政腐败极了,农田已经非常荒芜,百姓的粮仓已经十分空虚,但统治者还照样地穿着绫罗绸缎,佩着锋利的宝剑威吓百姓,精美的饮食都吃厌了,国家的财富都刮净了。这就叫强盗头子呀,他们是多么的无道啊!老子由此感慨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人间的规律却是剥夺不足的来供奉有余的。 损不足以奉有余,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就是今天的经济学家们经常谈起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的典故出自《圣经》。《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主人远行前,把仆人叫来,按照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都来向我汇报。”主人回来时,第一个仆人汇报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五千银子,我又赚了五千。”主人听了非常高兴,于是把更多的事务交给他管理,让他享受当主人的快乐。第二个仆人汇报说:“主人,你给我的二千银子,我又赚了二千。”主人听了也很高兴,于是也让他享受当主人的快乐。第三个仆人汇报说:“主人,你给我的一千银子,我一直埋藏在地里,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现在你回来了,我原封不动地还给你吧!”主人听了很生气,于是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千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后来西方的经济学家们将这个故事拿过来打比方,把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社会经济现象称为马太效应。 在中国,老子最早揭示了这个马太效应。“损不足以奉有余”,七个字精练地概括了所谓马太效应。老子如果活到今天,恐怕还要产生关于马太效应的知识产权纠纷。他会不会和西方人打打官司,说应该将马太效应改成老子效应呢?当然不会,老子奉行的是不争哲学,他是不会为任何问题去打官司的。 有人批评老子不讲感情,专谈权术,十分冷酷,但从老子的政治批判来看,他其实非常关注民间疾苦,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和贪婪,抨击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公,很有正义感,是个热心肠的老头儿。政治如此黑暗,出路何在?老子不仅是批判家,他还热心地追求自己心目中的政治理想。谈到老子的政治理想,人们立刻就会想到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意思就是说统治者的政策要顺其自然,不要骚扰老百姓。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符合正义的执政者绝不自作聪明,异想天开,更不会心存私欲,他们把老百姓的愿望当做自己的愿望,把老百姓的心当做自己的心,这就是无为而治,很像今天我们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政治家真难找,将希望寄托于圣人的政治道德,来实现“以百姓心为心”,恐怕很不可靠,必须得有个制度,真正让百姓的心决定官员的命运,他得不到百姓的心就保不住乌纱帽,这样他才会不得不以百姓之心为心。 老子关于治国还有一句千载传诵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这句话最生动地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小鲜就是小鱼的意思,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煎一条小鱼一样。会煎鱼的都知道,煎鱼不能总去翻腾它,翻来翻去就翻碎了。治国的道理也是这样,不能总去折腾老百姓,这就是无为而治。这有点像今天我们说的政府职能转换,多服务少命令,行政权力的干预越少越好,需要行政审批的项目越少越好。 (老子的政治观有其独特的价值取向。老子认为,道存在于作为政治主体的人的秉性之中。百姓构成了政治人的最主要部分,所以理想的统治者即“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将百姓之所想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即与善人同在。) 古代政治思想:()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老子》管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老子》管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学思想,对现代管理有深刻的启示作用。《老子》的“修身之德”、“自知谦逊”、“无为而治”和“知足常乐”对企业管理思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将有力地促进现代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者必须有大德、讲谦逊、知无为、懂常乐,这是《老子》管理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标签:《老子》;管理思想;启示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其书共八十一章,五千余言,论述精辟,涵义丰富,思想深邃。《老子》重在论道,蕴含着极大的智慧,它为人们讲述“道”,论解“道”,授人以“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孔德文容,惟道是从。”[1]老子之“道”能够赋予管理者如何治理一个企业之智慧。《老子》中的智慧和真谛对现代管理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一、管理之道——修其之德 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伟大的品性包含诸多,笔者认为,有大德之人可称为伟大品格之人。现代企业竞争激烈,管理者若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修身以德。《老子》中对德行的阐述给了现代管理者很好的示范作用。“修文于身,其德乃真;修文于家,其德乃余;修文于乡,其德乃长;修文于邦,其德乃丰;修文于天下,其德乃普。”唯有以德修身,家国才能长久,天下才能太平。管理者首先要做一个有德之人,用自身的品格魅力以赢得人心。“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圣人善于经常救助他人,拯救万物。圣人也是善人,有良好品行的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对善良、不善良的人都善待,才是真正善良有德行的人。企业也是如此,管理者对待企业所有人都应心地慈善,才能人心所向,企业的软实力和凝聚力才能得到提升,企业也会更强大,更长久。凡是行为善良与品行高尚的管理者定能有担当,使企业长治久安的人才。没有高尚的品性,便没有高尚的事业,每个伟大人物的成功,其自身的人格魅力起着巨大的作用。 中国首善陈光标多年来他积极投身社会慈善事业,十年来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突破8.1亿。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温家宝总理称赞他是“有良知、有灵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并向他表示致敬。2010中国慈善排行榜发布典礼暨明星慈善夜28日在京举行。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因其在社会领域的慈善影响力,再获“中国首善”称号[2]。陈光标巨大的道德感染力与老子“圣人常善救人”的精神是完全契合的,同时他的道德和善良也成为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不朽的精神,增强了企业的世界知名度,促进了企业的长

浅论老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浅论老子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摘要:《老子》中的哲学观点体现了老子的智慧,本文主要从修身养性和辩证观两个方面论述老子的思想,并结合当前社会问题谈老子的哲学观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老子老子思想哲学观 老子是我国道家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唯一的著述《老子》中。老子的思想对我国的哲学、文学、心理学、军事学等方面都有很深远的影响,其很多哲学观点,对中国的文化更是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的心理问题也有日渐增加的趋势,很多人对现实生活产生疑问和迷茫,有的甚至绝望,而走向不归路,很多社会问题也凸现出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再来看老子智慧对我们的启示。 一.修身养性 老子多次以水来说明自己的哲学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修养高的人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但是与世无争,身居众人所厌恶的卑微之地,所以它更接近大道。它总是处在亲和的地方,思想上总是保持深藏不漏,总是倾向于仁爱,言语总是守信,政治上保持安定,做事情很干练,举动也切合时宜。正是由于它与世无争,所以才不遭到怨恨。老子和孔子都以水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在老子眼中,修养到达最高境界的人就像水一样,水的特性就是谦和柔顺,但是它与世无争。做人如果能做到这样,也就达到了境界。老子的这段话对我们的启示是,做人也应该像水一样,能处于卑下,能包容一切,能服务他人,能做到不争名夺利,这样的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水的特性还表现为“柔”,老子贵“柔”的思想在很多章节都有所表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 摘要:《老子》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军事哲学思想。“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战略思想的核心;后发制人是老子战略思想的基本方针;以奇用兵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知人”、“自知”、“胜人”、“自胜”是老子的军事指挥原则。而且, “不以兵强天下”的朴素唯物主义战争观、“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的军事认识论和“以奇用兵”、“柔弱胜刚强”的战争指导思想, 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深入发掘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 取其精华, 避其糟粕。 关键字:老子思想军事反战柔 引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一、老子与《老子》 1老子与《老子》简介 (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老子哲学》主要思想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哲学论文]老子哲学思想论文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以下是精心的老子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浅析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所撰写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老子的政治哲学以“道”论为基础,以“无为而治”为核心,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他的政治哲学非常有远见,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深刻反思。 一、“道”论体系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老子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道”,其一切主张皆是围绕着“道”展开的。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上德无为而无不为”,道与德既然密不可分,那么自然和政治也应该密不可分。老子认为既然自然界拥有自己的规律,人类社会也拥有着自己的规律,并按照这个规律自然而然的运行下去。只有人们认识并掌握了自然界的规律并遵守它,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安居乐业,才能得到顺其自然的发展,这就是

老子说的“言人事必本之于道”,可见“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基础。 1、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道是老子政治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也是贯穿《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开篇就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言说的道不是“常道”,能给出的名不是“常名”,不可道之道是永恒的、不变的道,可道之道是暂时的、可变的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本体,是万物的宗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万物的实现根基,道归根到底是浑然完整的“一”,无名无形,道是宇宙人生的总法则、总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进而指出,人以地为根据,地以天为根据,天以道为根据,道的法则是自然,即“道”是根据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而运动的。 2、道的存在状态是自然 老子认为道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状态。老子用“法自然”来规定“道”,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应该遵从自然的法则。但是天地是没有思想的,没有意志和情感,听任万物自然生长与消亡,圣人可以体天地无心之道,不刻意表现仁爱,也不以个人意志干涉老百姓的生活,让百姓自然而然的生老病死。天地没有意志,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