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特征

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特征

芁随着脑血管病发病率不断增高,目前公认其为危害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的57个国家中死于脑血管病者占11.3%,其中40个国家脑血管病列死因前三位。近20年来由于加强了对循环系统疾病的防治以及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脑血管病死亡率有下降趋势,尤其是日本,据日本厚生省1987年“人口动态统计”,从1960, 1970,1980至1985年脑卒中死亡顺序从第1位降为第3位。但东欧、西欧、亚洲某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形势依然严重,根据卫生部1990-1991年及1993一1995年全国城乡主要疾病死亡原因的统计,脑血管病占第2位(1990, 1991, 1993)和第1位(1994,1995),其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1986年美国估计约有50万人发病,14.78万人死亡,而存活患者需要医疗照顾达202万人。平均每个脑梗死患者的医疗费为8000一16500美元,这些尚不包括卒中后遗症的额外花费(如护理等)。据资料统计,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为120/10万一180/10万人,每年新发卒中150万人,脑卒中死亡率居世界第二位(死亡率80/10万-120/10万人),由此,每年因脑卒中死亡人数约120万。如此的脑死亡率以及其医疗费相当惊人,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目前,尚无资料证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总患病率有下降趋势,而且,随着人类老龄化,脑血管病的地位渐呈上升趋势。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从21世纪“人人享有健康”的战略目标出发,提出防治心脑血管病应大力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一级预防。

蚂一、发病率

螀脑血管的发病率,是卒中人群分布特征和评价防治效果的重要指标。因调查方法、诊断标准或资料来源各异而相互之间可比性很差。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WHO)经反复论证,指定了一项为期10年的科研方案,简称“Monica方案”,增加了脑卒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可比性。

羅从世界各国社区人群调查材料看,70年代以前脑卒中平均年发病率约为200/10万,以后逐渐下降到目前的100/10万,特别是致死性卒中的发病率显著降低。最近,Thorvaldsen等发表了WHO一Monica方案监测的最新结果,脑卒中年龄标化后的发病率依次为:俄罗斯1982一1987年388/10万;芬兰1985一1990年351/10万;中国19851990年247/10万;南联盟1985一1990年228/10万;瑞典1985-1990年207/10万;波兰1985一1990年198/10万;丹麦1985-1990年173/10万;德国1985一1990年151/10万;意大利1985一1990年124/10万。以上可看出,脑血管病发病率总的趋势是东方高于西方,东欧高于西欧。世界卫生组织的11个中心对第1次发生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随访,发现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呈陡直上升。

羁脑卒中的世界平均发病率变为150-200/(10万人口。年),日本发病率最高为287/(一劝万人口?年),由于保健及饮食习惯的改善,近年也有明显的下降。

葿我国1982年6城市调查脑卒中发病率为219/ (10万人口?年),1984年22省(市)调查为185/ (10万人口?年)。据一组对29万人的监测结果,男性发病率为287/ (10万人口?年),女性为192/ (10万人口?年),1986年29省市自治区调查结果为115.87/ (10万人口?年),农村发病率为83/ (10万人口?年),城市为182/ (10万人口?年)。目前我国标

化的发病率为(120-180) (10万人口?年),平均150/ (10万人口?年)。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2:1一1.5:1,平均为1. 33: 1,男性多发与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嗜酒、生活无规律、经常处于应激状态有关。脑血管病发病率具有如下特点:城市高于农村,工人高于农民,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沿海地区高于内地,汉族高于少数民族,北方高于南方。

袈由于对危险因素的有效干预,目前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正在以每年大约5%的速度下降。

莅与发病率相关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螂1.年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50岁以下发病率低,50岁以上每大10岁,发病率提高1倍。55 -64岁为200 -5001 (10万人口?年),65 -74岁为500 -1000/ (10万人口?年),大于75岁为1000 - 2000/ (10万人口?年)。脑梗死好发于60岁以上者,脑出血则提前10年,但从目前统计资料看,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栓塞性脑梗死发病年龄小,以中青年多见。

薁2.职业通过标化的发病率分析,工人及脑力劳动者分别高于农民和体力劳动者。但目前由于城乡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差别的缩小,发病率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羆3.人种分布黑人高于白人,亚洲人高于欧洲人,国内资料汉族高于少数民族。

螄4.环境因素日本、南欧的希腊发病率高,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及北欧四国发病率低,

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及太平洋岛屿上的居民脑血管病发病率低。国内资料也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

蒂5.季节特点季节不同,发病率亦不相同。不同的湿度、气温、气压导致发病率差异,低气温、高气压、高湿度时发病率高。每年的7, 8, 9月份及次年的1,2月份为高发季节,7, 8, 9月份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高,而12月及次年1, 2月份以出血性脑卒中居多。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发生在月末,而出血性脑血管病多发生在月圆时,并且具有3 -6时及8一11时两个高发时段,机制尚不清楚。

薂二,患病率

荿脑卒中平均患病率为((500-600)/(10万人口·年)。按50亿人口计算,全世界应有2500万一3000万。我国6城市调查结果脑卒中患病率为620/ (10万人口·年),1984年22省(区)调查为429/ (10万人口·年)。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脑卒中患病农村272/ (10万人口·年),城市为620/ (10万人口·年}。全国的患病人数大约500万一600万。

芃患病率与发病率具有相同的特点:男多于女,城市多于乡村,高龄、脑力劳动者、黑人及亚洲人、季节变化时发病率高。

膂三、死亡率

莀脑卒中平均死亡率为100/ (10万人口·年)。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的27个成员国调

查结果,标化死亡率为日本229/(10万人。年),美国、加拿大、波兰、瑞典、丹麦在80/ (10万人口·年)以下。1974一1979年我国13个城市调查最高为南京(178-241)/(10万人口·年),最低为桂林、广州、沈阳、湛江(63一76)/(10万人口·年)。1984年22省份调查为142/ (10万人口·年)。致死占城市总死亡人数的20.98%,农村占15.57% 。1986年日本的死亡率已降至106.9/ (10万人口?年)。脑卒中的直接死亡率脑出血为38%-43%,蛛网膜下腔出血为22%一64%,脑栓塞为30%,脑血栓为15%一28%,死亡率高与高龄、地理环境、生活条件差、高发病人群有关。

蒇四、复发率

袇约1/4一3/4的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在1一5年内复发,据统计1年内复发47.3%,5年以上80%。一组362例脑梗死,随访5年以上,结果30%复发,其中1年内复发者30%, 1一3年复发者25% ; 3一5年为60%,5年以上29%。脑栓塞为20%一30%,蛛网膜下腔出血复发率为18%一38%,脑出血为5%一20% 。

羃复发是致残的重要因素,促使复发的因素与发病因素大致相同,但复发后由于难以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加上梗死面积逐渐累积,复发次数越多,后遗症状就越重,往往多次复发后造成严重的语言、运动和(或)智能损害,患者形同废人,生活不能自理,可以出现各种并发症,造成人、财浪费,防止复发是降低致残率的一个重要手段。

蒁五、致残率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项目

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辅助检查项目 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的目的在于确定或排除可能需要特殊治疗的TIA 的病因,并寻找可改善的危险因素以及判断预后。 1、头颅CT和MRI 头颅CT 有助于排除与TIA 类似表现的颅内病变。头颅MRI 的阳性率更高,但是临床并不主张常规应用MRI 进行查。 2、超声检查 (1)颈动脉超声检查:应作为TIA 患者的一个基本检查手段,常可显示动脉硬化斑块。但其对轻中度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较低,也无法辨别严重的狭窄和完全颈动脉阻塞。 (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发现颅内大血管狭窄的有力手段。能发现严重的颅内血管狭窄、判断侧支循环情况、进行栓子监测、在血管造影前评估脑血液循环的状况。 (3)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与传统的经胸骨心脏超声相比,提高了心房、心房壁、房间隔和升主动脉的可视性,可发现房间隔的异常(房间隔的动脉瘤、未闭的卵圆孔、房间隔缺损)、心房附壁血栓、二尖瓣赘生物以及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心源性栓子来源。 3、脑血管造影 (1)选择性动脉导管脑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评估颅内外动脉血管病变最准确的诊断手段(金标准)。但脑血管造影价格较昂贵,且有一定的风险,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0.5%~1.0%。 (2)CTA(计算机成像血管造影)和MRA(磁共振显像血管造影):是无创性血管成像新技术,但是不如DSA 提供的血管情况详尽,且可导致对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过度。 4、其他检查 对小于50 岁的人群或未发现明确原因的TIA 患者、或是少见部位出现静脉血栓、有家族性血栓史的TIA 患者应做血栓前状态的特殊检查。如发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等常规检查异常,须进一步检查其他的血凝指标。临床上没有TIA 的常规、标准化评估顺序和固定的辅助诊断检查项目,常需因人而异,如一位老年有高血压的男性患者,有多次的单眼黑矇发作,应尽快检查颈动脉;而若是个年轻女性患者,有自发性流产史、静脉血栓史,多灶性的TIA 就应该检查抗磷脂抗体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 崔学艳 第一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概述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指在供应脑的血管血管壁病变或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基础上发生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而出现脑组织坏死或软化,并引起短暂或持久的局部或弥漫脑损害,造成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候群。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80%,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仅次于心脏病及癌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ICVD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种族、遗传等。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责任病灶的证据。神经影像学检查有神经功能缺损对应的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一)病理类型与发病机制 TIA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液成分改变等多种病因有关。其发病机制主要有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地动脉系统狭窄、微栓塞等。 (二)临床表现

1.一般特点:TIA好发于中老年人,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或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起病突然,有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的症状,持续时间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后遗症。TIA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表现相似。 2.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血管的分布,症状多样。①颈内动脉TIA:多表现为大脑半球或单眼症状。大脑半球症状多为一侧面部或肢体的无力或麻木、失语、认知的改变;视觉症状表现为一过性黑曚、视野中有黑点等。②椎-基底动脉TIA:多表现为眩晕、跌倒和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等。 3.辅助检查:CT或MRI检查大多正常。TCD检查可探及颅内动脉狭窄,并可进行血流状况评估。CTA、MRA及DSA检查有时可见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改变。 (三)治疗药物 1.抗血小板药物:非心源性栓塞性TIA推荐抗血小板治疗,发病24h内,可启动阿司匹林(aspirin)和氯吡格雷(clopidogrel)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持续用药60天。其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过敏患者,可服用氯吡格雷用于二级预防。 2.抗凝药物:心源性栓塞性TIA可采用抗凝治疗。主要包括肝素(Heparin)、低分子肝素(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和华法林(Warfarin)。一般短期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后改为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华法林治疗目标为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达到2~3,用量根据结果调整。

急性脑血管病优秀教案

教案 班级:学时:4 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内科学单元、章节: 课题:急性脑血管病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象学检查、诊断、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熟悉: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定义、病因病机、辅助检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影象学检查、难点:TIA、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诊断、治疗 课时安排: 病因 40’治疗 40’ 临床表现 80’ 诊断 40’ 教法设计: 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及病案分析。 教学用具: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

讲授内容旁批 急性脑血管病 急性脑血管病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急性脑功能损伤的一组 疾病。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迅速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按神经功能 缺失症状持续的时间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4小时)和脑卒中(>24小 时)。脑卒中(stroke)又称中风(apoplery),接病理性质又分为缺血性卒 中和出血性卒中。前者又称为脑梗死,包括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和脑栓塞; 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本组疾病是具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严重疾病,是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时间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不 足引起的供血区局限性脑功能障碍。每次发作数分钟至1小时,不超过24 小时即完全恢复。TIA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频繁发作的TIA 易进展为脑梗死。 【病因和发病机制】 颈部大动脉粥样斑块和心脏病的附壁血栓脱落形成微栓子,微栓子进 入颅内小动脉造成缺血症状,当栓子破碎或溶解移向远端,血液供应恢复, 症状消失。此外脑动脉硬化狭窄的病变可刺激脑血管发生痉挛。血压过低、 心律失常、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颈椎病所致椎动脉受压也可造成一过 性脑灌注不足,引起TIA。 【临床表现】 TIA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 高脂血症病史。起病急骤,突然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一般持续数分 钟,恢复快,不留后遗症。通常TIA每次发作时间少于1小时,不超过24 小时完全恢复。但可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症状相对恒定。根据病变部位的 不同可分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Ⅱ^表现。 颈内动脉系统常见症状为对侧单肢无力、轻偏瘫、麻木感觉和/或对 侧面部轻瘫。特征性体征有眼动脉交叉瘫(病侧一过性黑蒙或失明、视野 模糊、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和Homer盯征交叉瘫;优势半球受累出现暂 时性失语。 椎基底动脉系统常见症状有一过性眩晕、共济失调、耳鸣。特征性症 状有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称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性 遗忘症,发作时出现短时间记忆丧失。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出现暂时性皮 质盲。可有复视、吞咽困难、构音不清.脑干的交叉瘫、一侧视力障碍伴 对侧局限性肢体无力等。 【辅助检查】 CT、MRI检查大多正常。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CD(经颅多普勒)、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可见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TCD微栓子监测 适合发作频繁的TLA患者。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TLA发作为一过性.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突然的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 主要为偏盲、局限性瘫痪、局限性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构音困难

2020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试题正确答案如下: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 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 A .≥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A .24~48 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A .12h B .24h C .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A .PPI B .H2受体拮抗剂 C .黏膜保护剂 D .以上都是

8 . (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A .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 B .消化道出血史 C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 D .以上都是 9 . (单选题)《2019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A .40-50岁 B .40-60岁 C .40-70岁 D .40-80 10 . (单选题)不建议下列哪些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 的一级预防() A .年龄>70 岁或<40 岁的人群

脑血管病历

患者周某,女性,77岁,退休,住址:北京东城区沁春园1号楼113号。主因“左侧 肢体力弱、言语不利4周”于2009年12月15日18:40由门诊收入院。 患者11月17日打牌时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下肢无力,遂自行打车至第二炮兵医院就 诊,此过程中患者症状逐渐加重至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利,于二炮医院行MRI检查, 示右侧基底节区、右额叶、顶叶多发脑梗塞,并住院治疗。住院期间经检查发现右侧颈内动 脉闭塞,广泛大脑动脉狭窄,右下肢动脉阻塞,双侧颈内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经治疗患者症状有所减轻,为求进一步康复治疗,由门诊收入院。入院症见:患者左侧肢体力量下 降,肢体活动不利,不能行走,左手持物无力,言语欠流利,无四肢抽搐,饮食可,二便调,夜寐可。 既往:患者高血压病史10余年,最高血压200/100mmHg,近期服用博苏2.5mg po bid,血压控制尚可;2004年发现冠心病、房颤,现服用欣康20mg bid ;11月17日于二炮医院住院期间发现2型糖尿病,饮食控制,血糖尚可。20年前因可疑乳腺癌行双乳腺切除术;10 年前因胆结石于304医院行胆囊切除术。否认其他外伤及手术史。对青霉素及鱼虾过敏。 查体:T : 37.4C P:84 次/分R: 19 次/分BP: 150/80mmHg 神清,精神可,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正力体型,平车推入病房,查体合作,问答切题。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左右前胸可见各一长约10cm手术疤痕,右肋弓下可见一长约 25cm斜行手术疤痕。头颅对称无畸形,颈软无抵抗,颈动脉无异常搏动,颈静脉无怒张。双软腭抬起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啰音,两侧语颤对称,心率84次/分,律不齐, 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脊柱无侧弯及 后突畸形,双下肢不肿,下肢静脉无曲张。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专科情况:神志清楚,言语欠流利,定向力、计算力尚可,记忆力稍差,NIHSS评定:2分;ADL评定:20分;长谷川痴呆量表得分:32.5分。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 , 对光反射灵敏,眼球各向运动充分,水平眼震(+ ),双侧额纹对称,左侧鼻唇沟略有变浅, 鼓腮无漏气,示齿两侧口角对称,伸舌居中,左上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3级,右侧颜 面及右上肢针刺觉正常,右侧肢体肌力5级,左侧肌张力稍高,右侧肌张力正常,四肢各肌 腱反射活跃(+++),右侧巴氏征阴性,左侧巴氏征未引出。 辅助检查:头颅MRI (2009-11-21二炮医院)示:右侧基底节区、右额叶、顶叶多发脑梗塞;头CTA (2009-11-二炮医院)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广泛大脑动脉狭窄,右下肢动脉阻塞,双侧颈内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

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用药

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用药 富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唐信科 2010-11-10 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特点,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不仅要追求急性期的安全、有效、及时,同时还要重视危险因素的干预,做好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工作。现重点介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脑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对TIA 尤其是反复发生TIA 的患者应首先考虑选用抗血小板药(见第4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 (1)环氧酶抑制药:大多数TIA患者首选环氧酶抑制药阿司匹林(ASA)。剂量为一日50~150mg,顿服。 (2)酸磷酸二酯酶抑制药:酸磷酸二酯酶抑制药缓释制剂双嘧达莫(DPA)(200mg),联合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25mg),可加强其药理作用,一日2次。 (3)有条件者、高危人群或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选用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药(ADP)氯吡格雷,常用剂量为一日75mg。 (4)频繁发作TIA时,也可考虑选用血栓素A2(TXA2)合成酶抑制药奥扎格雷静脉注射。 2.抗凝药;抗凝治疗目前不作为TIA 的常规治疗,但临床上对于伴发房颤和冠心病的TIA 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除外)、频繁发作TIA患者、椎-基底动脉TIA患者及抗血小板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选用抗凝治疗。通常选用低分子量肝素(见第4章-心血管系统疾病药),也可选用普通肝素(见第4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但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3.降纤药:对存在血液成分的改变(如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增高的患者)或频繁发作但以其他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选用降纤酶。 4.扩容药:心功能不全者禁用。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 5.钙通道阻滞药:血压低者慎用,可扩张脑血管,防止脑动脉痉挛。可选用如尼莫地平、氟桂利嗪。 6.其他药:川芎嗪、银杏叶提取物等具有活血化淤、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度的作用。倍他司汀可用于眩晕。偶尔也可选用罂粟碱。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_刘秀琴

·讲座·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 刘秀琴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6-9771(2001)01-040-02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治疗 TIA是造成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如能及时地进行积极的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1.1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于颈动脉TIA发作且颈动脉分叉处的狭窄>70%者,该手术是最佳的治疗选择。 1.2气囊血管成形及扩张术:是颅内、外闭塞性血管疾病的新疗法。对于有血管狭窄或闭塞而又不能选择外科治疗的患者,血管成形术可为其提供治疗机会。1.3颅外颅内血管搭桥术或颞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对有血液动力学改变的TIA患者可能是有益的。 1.4药物治疗 1.4.1抗血小板聚集药物:①Aspirin可使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25%。其最有效剂量有两种,即3075mg/ d的极低剂量和1300mg/d的大剂量。目前对此尚存争论,需要做前瞻性研究来解决这个问题。国内目前以采用小剂量治疗为主。②Ticlopidine:比Aspirin更有效,特别对老年人、妇女、椎-基底动脉的TIA、大脑的小血管疾病和Aspirin无效者效果更好。对颈动脉高度狭窄(>75%狭窄)的患者无效。因为Ticlopidine 可引起严重的血中性粒细胞减少(大约1%的患者),所以在应用的最初3个月需要每2周查1次血常规。 ③Clopidog rel:与Ticlopidine类似,有效性与Ticlopi-dine相同,但副作用相对较小。 1.4.2抗凝治疗:①华法令:推荐用国际标准化比率(NIR) 2.0 3.0;②皮下注射肝素:根据国际脑卒中试验(世界范围近2万人)的结果,其预防脑卒中的效果不如Aspirin。 2急性脑梗死的治疗 2.1溶栓治疗 2.1.1时间窗:根据缺血后的组织病理改变和溶栓治疗的临床试验,目前国内外将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定为症状发生后3h或36h以内。 2.1.2溶栓药物:与链激酶和尿激酶相比,基因重组 作者单位:100730北京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作者简介:刘秀琴(1939-),女,主任医师,长期从事癫痫与脑电图的研究及神经康复。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具有高度血栓纤维蛋白亲和力和选择性,具有局部溶栓作用,但价格昂贵。国内多采用尿激酶。链激酶的国际静脉溶栓试验(MAST-I, MAST-E和AS T)均因明显增加死亡的危险性而停止。 2.1.3溶栓方法:包括静脉内溶栓与动脉内溶栓。①静脉内溶栓:静脉内输注溶栓药物。②动脉内溶栓:经股动脉插管,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通过造影选择性地插管至闭塞血管的起始部或闭塞点的近端,局部应用溶栓药。一旦血流再通,应立即停止。与静脉内给药相比,动脉内溶栓用药剂量小,溶栓起效快。然而动脉内溶栓需要一定时间和放射医生的参与,还需要建立一个绿色通道的专业队伍。 2.1.4禁忌症:①发病时间不清楚,如睡眠中发病;②PLT计数<10万/cm3;③有凝血障碍或已用华法令; ④有可能为CNS出血;⑤近期外伤或外科手术的患者;⑥胃肠道、泌尿系统和肺部疾病近期有出血者;⑦血压持续升高>200/120mmHg;⑧近期发生心肌梗死或心包炎者。 先进的影像学(diffusion/perfusion M RI)将可能提供早期溶栓治疗的影像标准,并对溶栓预后做出评价。 2.2神经保护治疗:神经保护治疗是通过阻止局灶缺血所造成的细胞损伤以救助缺血脑组织的措施。基于对局灶缺血脑损伤向着不可逆方面发展所涉及到的一些机制认识的增加,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干预措施,如尝试应用Ca2+拮抗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谷氨酸释放抑制剂、白细胞粘附抑制剂、自由基清除剂等作为保护脑的药物。但到目前为止,在动物实验中显示有希望的药物在临床实验中尚未显示出明确的有效性。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神经保护剂,但针对缺血后复杂的神经元病理过程所进行的神经保护治疗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种M axi-K+通道促效剂BMS-204352可能是有希望的药物,不久将公布它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在神经保护剂临床试验设计中,治疗时间窗、药物血浆水平、治疗目标人群和评定指标等,都可能是重要因素。弥散—灌注M RI(diffusion/perfusion M RI)可为更好地确定目标人群提供依据,也是评价治疗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2.3抗血栓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患者,推荐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试题正确答案如下: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题,每题10 分) 1。(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 )...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A。≥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A 。24~48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A 。阿司匹林 B。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A 。12h B .24h C。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 A .≥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A .24~48 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A .12h B .24h C .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A .PPI B .H2受体拮抗剂 C .黏膜保护剂 D .以上都是 8 . (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A .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 B .消化道出血史 C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 D .以上都是 9 . (单选题)《2019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A .40-50岁 B .40-60岁 C .40-70岁 D .40-80 10 . (单选题)不建议下列哪些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 的一级预防() A .年龄>70 岁或<40 岁的人群 B .高出血风险人群 C .经评估出血风险大于血栓风险的患者 D .以上都是

2021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答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 疗 欧阳光明(2021.03.07) 试题正确答案如下: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选择题(共 10 题,每题 10 分) 1 . (单选题)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风险评估量表常用的有哪些() A .ABCD评分系统 B .Essen量表 C .SPI-II量表 D .以上都是 2 . (单选题)随着Essen量表评分增高,卒中复发风险增加,Essen量表评分大于几分的患者,年卒中复发风险>4%() A .≥3分

B .≥4分 C .≥5分 D .≥6分 3 . (单选题)建议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发病后多长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 A .24~48 h B .48~72 h C .72~96 h D .96~120 h 4 . (单选题)轻型卒中(NIHSS评分≤3分)患者起病24h内,应尽早给予何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1d()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D .以上都不是

5 . (单选题)2014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指出哪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 A .阿司匹林 B .氯吡格雷 C .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 D .以上都不是 6 . (单选题)对于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轻型卒中及高危TIA患者,在发病多长时间内启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 A .12h B .24h C .36h D .48h 7 . (单选题)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症处理选择哪些药物() A .PPI B .H2受体拮抗剂 C .黏膜保护剂

D .以上都是 8 . (单选题)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先评估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以下哪项是常见的危险因素() A .消化道溃疡及并发症病史 B .消化道出血史 C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或联合抗凝治疗 D .以上都是 9 . (单选题)《2019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哪个年龄段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75~100 mg/d) 进行一级预防() A .40-50岁 B .40-60岁 C .40-70岁 D .40-80 10 . (单选题)不建议下列哪些人群服用阿司匹林进行ASCVD 的一级预防()

病例分析部分——脑血管疾病

病例分析部分——脑血管疾病 概述 考纲要求:脑出血、脑梗死 技能不考,但笔试要求的。硬膜下血肿=外伤+持续性昏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运动瘫(运动性失语)+感觉瘫(一过性黑矇)+眩晕,可以出现在鉴别诊断中。具箱——脑血管疾病常用检查项目 脑出血 一、诊断公式 脑出血=高血压病史+急性发作+意识障碍+定位体征+脑CT 高密度灶 、 点

三、注意事项 1. 脑梗死与脑出血的具体位置需要考生指出,例如:脑出血(左基底节区)。 2. 考试趋势预测:从考试情况上看,让学生读头颅CT 判断是脑出血还是脑梗这种将成为主流形式,建 议考生同第3 站内容一同复习。 例男性,58 岁。突发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1 天。 患者1 天前入睡后一直未醒,家人多次呼唤,发现其不能言语,右侧肢体无力,尚能听懂他人言语,但不能交流,右侧上肢不能平举,端坐费力,向右侧歪倒,右侧口角流涎,无意识不清及肢体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急诊就诊。头颅CT 检查如图。既往从未测量过血压。否认糖尿病病史。无遗传病家族史。 查体:T 36.8 ℃ P 88 次/ 分R 18 次/ 分BP 200/105mmHg。嗜睡,皮肤和巩膜无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查体未见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专科查体:双眼球运动正常,无眼震,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右侧鼻唇沟浅,口角左偏,伸舌右偏,右侧上下肢肌力分别为1 和2 级。右侧偏身痛觉减退,右侧Babinski 征(+),颈软,脑膜刺激征阴性。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 128g/L,WBC7.8×109/L,N 0.70 ,L 0.30 ,Plt 150×10 9/L 。肝、肾功能正常。 四、进一步检查4 分 1. 头颅CTA、MRA或DSA检查。 1 分 2. 必要时复查头颅CT 或MRI(条件允许时)。1 分 3. 凝血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检查。1 分 4. 心电图检查。1 分 五、治疗原则6 分 1. 监测和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保持呼吸道通畅。1 分 一、初步诊断4 分 1. 左侧脑(左侧大脑半球)出血(答 侧”扣0.5 分)3 分 2. 高血压3 级很高危1 分二、诊断依 据4 分 1. 左侧脑(左侧大脑半球)出血 (1) (2) 分 突发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 嗜睡、失语,右侧中枢性面瘫, 左侧基底节出血”或 1 分右侧肢体偏 瘫、右侧 (3) 高血压3 级很高危:BP 200/105mmHg,此次合并脑出血。 三、鉴别诊断4 分 1. 脑梗死 2. 蛛网膜下腔出血 3. 脑肿瘤 头颅CT 检查:左侧基底节高密度病灶(脑出血)。 1.5 分 1.5 分 1 分 左侧豆状核出血”均得 3 分,未答出 Babinski 征阳性、右侧偏身痛觉减退。 1 分2. 1 分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粘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而言。 [病因和发病机理] 最常见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破裂或形成溃疡,血小板、血液中其它有形成分及纤维粘附于受损的粗糙的内膜上,形成附壁血栓,在血压下降、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血液粘度增加和血管痉挛等情况影响下,血栓逐渐增大,最后导致动脉完全闭塞。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血压等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脑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下段、椎动脉上段,椎一基底动脉交界处,大脑中动脉主干,大脑后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等。其它病因有非特异动脉炎、钩端螺旋体病、动脉瘤、胶原性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头颈部外伤等。 [病理] 梗塞后的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发生软化和坏死。病初6小时以内,肉眼尚见不到明显病变:8小时至48小时,病变部位即出现明显的脑肿胀,脑沟变窄,脑回扁平,脑灰白质界线不清;7~14天脑组织的软化、坏死达到高峰,并开始液化。其后软化和坏死组织被吞噬和清除,胶质增生形成疤痕,大的软化灶形成囊腔。完成此修复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1~2年。 [临床表现] (一)一般症状:本病多见于50~6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有的有糖尿病史。常于安静时或睡眠中发病,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有些患者病前已有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发作。除重症外,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意识多清楚,颅内压增高不明显。 (二)脑的局限性神经症状:变异较大,与血管闭塞的程度、闭塞血管大小、部位和侧支循环的好坏有关。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指南2010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治指南2010 2010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 -80%。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处理应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和早期预防再发。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于2002年底开始组织编写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 05年初经卫生部批准在全国开始推广,2007年初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第1版,为规范国内脑血管病诊治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近年不断有新研究证据发表,第1版指南在使用过程中也得到多方改进建议。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托脑血管病学组对第1版指南进行修订。为方便临床使用,本版指南内容包括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全部诊治过程。撰写组通过复习相关研究证据、征求各方意见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形成推荐,旨在帮助临床医生为脑卒中患者选择当前相对较好的诊治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参考本指南原则和新的进展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一、修订原则 1.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参考国际规范,结合国情、可操作性、第1版使用经验和新研究证据进行修订。推荐强度和证据等级标准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常 用标准,并结合国情和实用性制定。 2.对每项治疗措施或临床问题,先进行当前研究证据(文献检索至2009年11月)的归纳和分析评价,然后根据证据等级和共识给出推荐意见。 3.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如A级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4.对国内常用疗法,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国情和经验达成共识。注意兼顾疗效、风险、价格和易使用性等多方因素。 二、推荐强度与证据等级标准(包括治疗和诊断措施) 1.推荐强度(分4级,Ⅰ级最强,Ⅳ级最弱):Ⅰ级:基于A级证据或专家高度一致的共识;Ⅱ级:基于B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Ⅲ级:基于C级证据和专家共识;Ⅳ级:基于D级证据和专家共识。 2.治疗措施的证据等级(分4级,A级最高,D级最低):A级:多个随机对照试验(RCT)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多个RCT或1个样本量足够的R CT(高质量);B级:至少1个较高质量的RCT;C级:未随机分组但设计良好的对照试验,或设计良好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D级:无同期对照的系 列病例分析或专家意见。

1406.脑血管病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4年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学习考试试题 (脑血管病) 科室:姓名:总分: 一、选择题(每空5分,共50分) 1.脑血栓形成的最常见病因是:() A.高血压 B.脑动脉粥样硬化 C.各种动脉炎 D.血压偏低 E.红细胞增多症 2.大脑中动脉皮层支闭塞引起对侧偏瘫的特点是:() A.不伴脑神经瘫. B.偏瘫以下肢为重 C.均等性轻偏瘫 D.偏瘫以上肢为重 E.上下肢均为0级瘫 3.导致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病变闭塞血管是:()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椎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 E.后交通动脉 4.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列那种情况不适于溶栓治疗:() A.发病6小时内 B.CT证实无出血灶 C.病人无出血素质D.出凝血时间正常 E.头部CT出现低密度灶 5.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A.脑动脉炎 B.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 C.血液病 D.脑动脉瘤 E.脑血管畸形 6.下列哪根血管闭塞最容易导致偏瘫() A.小脑后下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脊髓前动脉 D.小脑前下动脉 E.大脑前动脉

7.试述脑梗死与脑出血的鉴别:() A.控制脑水肿 B.止血剂 C.迅速降血压 D.抗生素治疗 E.吸氧 8.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 A.高血压病 B.血液病 C.脑动脉粥样硬化 D.先天性颅内动脉瘤 E.脑血管畸形 9.脑栓塞治疗的正确目标是:() A.控制脑水肿和预防脑疝 B.卧床休息 C.控制脑水肿,并治疗原发病 D.外科手术摘除栓子 E.应用抗生素,防止并发症 10.高血压脑出血的好发部位是:() A.皮质下白质 B.桥脑 C.小脑 D.基底节区 E.脑室 二、简答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鉴别诊断主要是哪些?。 2.脑梗塞急性期有哪些治疗措施? 脑血管病考试答案 一.选择题 B D D E B B A D C D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医治疗 2.1 降纤、溶栓药 这类药物中以蛇类、水蛭和地龙研究得较多,蛇包括各类毒蛇,如蝮蛇、白花蛇、乌梢蛇和眼镜蛇等,蛇有祛风通络和护肝止痉的作用。治疗中风有名的古方,组方中有蛇者,如人参再造丸、回天再造丸、再造丸、舒风再造丸、活络丸、大活络丸、人参搜风丸等。水蛭具有破血逐瘀之功,是治疗中风的常用药物,治疗中风各种古方、组方中有水蛭者如麝香抗栓丸。地龙有窜通经络和熄风止痉的作用,治疗中风有名的古方在组方中有地龙者,如醒脑再造丸、回天再造丸、舒风再造丸、麝香抗栓丸、大活络丸、小活络丸,还有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有名的补阳还五汤。 2.1.1 蛇毒制剂 蛇毒是含蛋白质的混合物,有20多种氨基酸,具有蛋白质的特性、多种酶的作用,由蝮蛇毒中提取的一种酶制剂,称为蝮蛇抗栓酶。蝮蛇抗栓酶(Svate)有大连蝮蛇抗栓酶、清栓酶、精制蝮蛇抗栓酶、江浙蝮蛇抗栓酶和去纤酶等。药理作用:Svate是以精氨酸酯酶为主的复合酶制剂,除含凝血酶外,还含有精氨酸酯酶活性的激肽释放酶(Kalliknein),这种酶有抗凝、溶栓、去纤、降脂、扩张血管、改善脑循环,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的作用。力源精纯抗栓酶(Liyuan pure lysoethrombusase)又名注射用降纤酶,是以我国尖吻蝮蛇(又名五步蛇)毒为原料,经现代生物技术分离、纯化而精制的蛇毒制剂。药理作用:力源精纯抗栓酶为缬氨酸蛋白水解酶,能直接作用于血中的纤维蛋白α-链释放出肽A,此时生成的肽A血纤维蛋白体的纤溶系统,诱发t-PA的释放,增强t-PA的活性,促进纤溶酶的生成,使已形成的血栓得以迅速溶解。由于降低了血中纤维蛋白原,产生明显的抗凝效果,可防止血栓再形成。另外,还可降低血液粘度和降低血小板聚集,进而清理、疏通和改善微循环,使缺血部位的功能得以恢复。本品不含出血毒素,因此很少引起出血并发症。 2.1.2 海王降纤酶(DF-Neptun) 取材于尖吻蝮蛇毒素,是单一成分蛋白水解酶。药理作用:海王降纤酶促使t-PA释放,激活纤溶酶原,促使体内纤溶酶抑制物PAI(Plasˉ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等纤溶酶抑制因子的浓度降低,从而增强纤溶系统的活性,使血栓快速溶解。海王降纤酶还有选择性地促使血纤维蛋白原降解,使其浓度降至一定水平,减少血栓形成的基质,进而阻止血栓形成和抑制血栓增大。另外,还可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从而改善微循环。 2.1.3 巴曲酶(Batroxobin) 是从巴西蝮蛇毒中提取。药理作用:分解纤维蛋白原、抑制血栓形成。巴曲酶选择性地作用于纤维蛋白原A链神经末端的精氨酸和甘氨酸之间,释放纤维蛋白肽A。此时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单体和血纤维蛋白多聚体容易被分解,形成血纤维蛋白分解产物(FDP)、血纤维蛋白原分解产物(FGDP),使凝固血栓的架桥在血中迅速被分解消失,因而可抑制血栓形成。溶解血栓,巴曲酶可促使血中t-PA的释放,t-PA将血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成血纤维蛋白溶酶。另外,巴曲酶分解血纤维蛋白原,生成降解A链纤维蛋白单体,此单体对t-PA促进血纤维蛋白溶酶的生成有增进的作用。总之,巴曲酶能促使纤维蛋白溶酶的生成,而纤维蛋白溶酶是溶解血栓的重要物质,另外,还能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因而降低血管阻力和改善微循环。 2.1.4 抗血栓素(ATX、Ⅰ-Ⅱ) 是从眼镜蛇毒中提取的抗凝物质。药理作用:ATX具增强纤溶活性、激活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的作用,使纤维蛋白原溶解转变为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降低纤维蛋白原,有效地降低了血浆粘度,有利于梗塞区功能的恢复。中药蛇毒制剂治疗脑梗塞,与西药溶栓药一样强调治疗时机是取得疗效的关键。蛇毒制剂的出血并发症明显低于西药溶栓药,应用时一定要经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12-02T13:32:07.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10月30期1供稿作者:房瑞杰1 孙忠军2 [导读] 研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方法和安全性 房瑞杰1 孙忠军2(1辽源矿业集团总医院梅河医院 135019;2吉林省梅河口市红梅镇医院 135019)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0-0107-02 【摘要】目的研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方法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09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且无治疗禁忌症患者56例,辅以脑复康、胞二磷胆碱等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治疗。结果脑血管造影提示中各种危险因素所致血管粥样硬化病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在预防治疗护理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结论高血压、吸烟、酗酒、高血脂等作为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中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可减少其发病率。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血管病是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更是居高不下,我国近年来统计表明脑血管病的死因顺位第二,仅次于恶性肿瘤。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动脉炎、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动静脉畸形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特病因。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资料:研究病人为我院2006年8月~2009年8月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5例,男44例,女11例,年龄40~86岁,其中腔隙性脑梗塞组(腔隙组)4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组(脑血栓组)12例,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TIA组)9例。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及神经科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65例为对照组,男44例,女11例,年龄39~80岁。 1.2研究方法: 1.2.1 探测方法选用美国HP8500GP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7.5MHz。所有观察对象均由专人操作。受检者取仰卧位,颈后垫薄枕,头部偏向检查区对侧。先从锁骨内侧端横向扫查颈总动脉,然后将探头沿其走行方向向头侧移位,依次扫查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处(BIF)、颅外段颈内动脉(ICA),观察斑块的形态、大小、范围、回声特征,管腔有无狭窄或闭塞,测量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内径。本研究将IMT≥1.2mm作为斑块的诊断标准。 1.2.2 采集方法采集全部研究对象的详细病史、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2.3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用t检验方法分析两组数据间的显著性,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α=0.05, P<0.05时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1.3诊断标准判定: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检出率为71.59%,;缺血性脑血管病各组的颈动脉中度狭窄(51%~79%)及重度狭窄(80%~100%)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国内资料结果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与对照组之间年龄、TC、LDL-C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TG、HDL-C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 要有效遏制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血管痉挛、脑供血不足、脑血栓、脑栓塞等疾病的发生,在合理膳食、适当锻炼、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同时,对于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易患心脑血管病人群应进行药物预防。以“益气、活血、通络、”理论为基础的脉康合剂,强大的溶栓化瘀作用通过降脂抗凝、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改善血管内皮细胞,达到全面防治脑血管疾病发生的目的。 2.1 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以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为原则。 2.1.1 缓解脑水肿:梗塞区较大严重患者,可使用脱水剂或利尿剂,但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脱水过度导致血容量不足和电解质紊乱等。 2.1.2 改善微循环:可用低分子右旋糖苷,能降低血粘度和改善微循环:500ml一次静滴每日一次,8~10天为一疗程。也可以用706代血浆用法相同。 2.1.3 稀释血液:①等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通过静脉放血,同时予置换等量液体;②高容量血液稀释疗法:静脉注射不含血液的液体以达到扩容目的。 2.1.4 溶栓:①链激酶:初次剂量为50~100万加入生理盐水100ml内,静脉半小时滴完,维持量为60万U溶于葡萄糖液250~500ml内静脉6小时滴完,4次/d,24小时内维持用药,直到病情不再发展为止,但一般不超过7天。②尿激酶:第一天用1万~3万,分2~3次加入葡萄糖液内静滴,1~2周为一疗程。用药期注意出血倾向,1~2年内用此药者不宜再用。有出血素质、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败血症、空洞型肺结核、严重肝病、心内膜炎及近期内有出血者忌用。应用链激酶时应作过敏试验。 2.1.5 抗凝:用以防止血栓扩延和新的血栓发生。用药期间也须严密注意出血倾向,出血性疾病、活动性溃疡、严重肝肾疾病、感染性血栓及高龄者忌用。①肝素:12500~25000U,溶于10%葡萄糖液500~1000ml内,静滴1~2天,以后根据病情掌握使用。②双香豆素:同时口服,第一日200~300mg,以后维持量为50~100mg/d,治疗天数以病情而定;③新抗凝:口服,第一日20mg,第二日16mg,以后用4~8mg/d维持量。此外,临床上还有用蛇毒制剂、藻酸双酯钠等等。 2.1.6 扩张血管:一般认为血管扩张剂效果不肯定,对有颅内压增高的严重患者,有时可加重病情,故早期多不主张使用。常用的药物有:罂杰碱30mg口服或肌注2~3/d,或60~90mg加入5%葡萄糖500ml内,静滴,1次/d.还可应用环扁桃酯、已酮可可碱、倍他定等。也可使用钙离子拮抗剂,以防止继发性血管痉挛,如尼莫地平40mg,3次/d;西比灵5~10mg.1次/晚。 2.1.7 其他:除上述治疗原则外,本病还可使用高压氧疗法,体外反搏疗法和光量子血液疗法等。后者将自体血液100~200ml经过紫外线照射和充氧后回输给自身,每5~7天一次,5~7次为一疗程。 中药以补气、活血、通络为治则,常用补阳还五汤和丹参等。同时使用脑腹康、r氨酷酸和胞二磷胆碱等,有助于改善脑代谢。 本病也有应用手术治疗者,如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栓切除术,或颅内一外动脉吻合术。但疗效不佳,近几年应用较少。也有应用颈动脉腔内血管形术。如系颈椎病骨质增生所致者可行骨刺清除术和颈椎侧前方减压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