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地质问题及工程地质学

中国工程地质问题及工程地质学
中国工程地质问题及工程地质学

1. 水在地质灾害发生中的作用

由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引起的地质完害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常.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有三种.即物理作用(包括润滑作用、软化和泥化作用、结合水的强化作用)、化学作用(包括离子交换、溶解作用、书化作用、水棹作用、溶蚀作用、氧化还原作用) 及力学作用(包括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作用)。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着岩土体的变彤性和强度,而岩土体中应力的变化(自拣力和人差工程力)导致地下水的补路、径流和排泄条件的改变,最终诱发地质定害的发生。

⑴地下水对岩土体产生的物理作用:①润滑作用(1ubrication):处于岩土体中的地下水,在岩土体的不连续面边界(如未固结的沉积物及土壤的颗粒表面或坚硬岩石中的裂隙面、节理面和断层面等结构面)上产生润滑作用,使不连续面上的摩阻力减小和作用在不连续面上的剪应力效应增强,结果沿不连续面诱发岩土体的剪切运动。这个过程在斜坡受降水入渗使得地下水位水升到滑动面以上时尤其显著。地下水对岩土体产生的润滑作用反映在力学上,就是使岩士体的摩擦角减小。②软化和泥化作用(Sottening or weakening):地下水对岩土体的软化和泥化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土体和岩体结构面中充填物的物理性状的改变上,土体和岩体结构面中充填物随含水量的变化,发生由固态向塑态直至液态的弱化效应。一般在断层带易发生泥化现象,软化和泥化作用使岩土体的力学性能降低,内聚力和摩擦角值减小。③结合水的强化作用:对于包气带土体来说,由于土体处于非饱和状态,其中的地下处于负压状态,此时的土壤中的地下水不是重力水,而是结合水,按照有效应力原理,非饱和土体中的有效应力大于土体的总应力,地下水的作用是强化了,土体的力学性能,即增加了土体的强度。当土体中无水时(沙漠区表面沙),包气带的沙土孔隙全被空气充填,空气的压力为正,此时沙土的有效应力小于其总应力,因而是一盘散沙,当加入适量水后沙土的强度迅速提高。当包气带土体中出现重力水时,水的作用就变成了(润滑土粒和软化土体)弱化土体的作用,这就是在工程中我们为什么要寻找土的最佳含水量的原因。

⑵地下水对岩土体产生的化学作用:主要是通过地下水与岩土体之间的离子交换、溶解作用(黄土湿陷及岩溶)、水化作用(膨胀岩的膨胀)、水解作用、溶蚀作用、氧化还原的作用、沉淀作用以及起渗透作用等。①离子交换(base exchange Or ion exchange):地下水与岩土体之间的离子交换是由物理力和化学力吸附到土体颗粒上的离子和分子与地下水的一种交换过程。能够进行离子交换的物质是粘土矿物,如高岭土、蒙脱土、伊利石、绿泥石、蛭石、沸石、氧化铁以及有机物等,主要是因为这些矿物中大的比表面上存在着胶体物质。地下水与岩土体之间的离子交换经常是:富含钙或镁离子的地下淡水在流经富含钠离子的土体时,使得地下水中的ca或Mg置换了土体的Na,一方面由水中Na的富集使天然地下水软化,另一方面新形成的富含ca和Mg离子的粘土增加了孔隙度及渗透性能。地下水与岩土体之间的离子交换使得岩土体的结构改变,从而影响岩土体的力学性质。②溶解作用(dissolution)和溶蚀作用(attack by acids):溶解和溶蚀作用在地下水水化学的演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地下水中的各种离子大多是由溶解和溶蚀作用产生的。天然的大气降水在经过渗入土壤带、包气带或渗滤带时,溶解了大量的气体,弥补了地下水的弱酸性,增加了地下水的侵蚀性。这些具有侵蚀性的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产生溶蚀作用,溶蚀作用的结果使岩体产生溶蚀裂隙、溶蚀空隙及溶洞等,增大了岩体的空隙率及渗透性。③水化作用(hydraition):水化作用是水渗透到岩土体的矿物结晶格架中或水分子附着到可溶性岩石的离子上,使岩石的结构发生微观、细观及宏观的改变,减小岩土体的内聚力。自然中的岩石风化作用就是由地下水与岩土体之间的水化作用引起的,还有膨胀土与水作用发生水化作用,使其发生大的体应变。④水解作用(hydrolysis):水解作用是地下水与岩土体(实质上是岩土物质中的离子)之问发生的一种反应,一方面改变着地下水的pH值,另一方面也使岩土体物质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岩土体的力学性质。⑤氧化还原作用(oxidation-reduction):氧化还原是一种电子从一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的化学反应,既改变着岩土体中的矿物组成,又改变着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侵蚀性,从而影响岩土体的力学特性。以上地下对岩土体产生的各处化学作用大多是同时进行的,一般地说化学作用进行的速度很慢。地下水对岩土体产生的化学作用主要是改变岩土体的矿物组成,改变其结构性而影响岩土体的力学性能。

⑶地下水对岩土体产生的力学作用:主要通过空隙静水压力和空隙动水压力作用对岩土体的力学性质施加影响。前者减小岩土体的有效应力而降低岩土体的强度,在裂隙岩体中的空隙静水压力可使裂隙产生扩容变形;后者对岩土体产生切向的推力降低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地下水在松散土体、松散破碎岩体及软弱夹层中运动时(对土颗粒施加一体积力,在空隙动水压力的作用下可使岩土体中的细颗粒物质产生移动,甚至被携出岩土体之外,产生潜蚀而使岩土体破坏,这就是管涌现象;在岩体裂隙或断层中的地下水对裂隙壁施加两种力,一是垂直于裂隙壁的空隙静水压力(面力),该力使裂隙产生垂向变形;二是平行于裂隙壁的空隙动水压力(面力),该力使裂隙产生切向变形。

地下水与岩土体同处于地质环境之中,在时间和空间域内发生相互的改造作用,使地质环境经受着不断地调节状态,当这种调节处于极限状态时,地质灾害将会发生。

地下水对岩土体强度的影响主要有三方面:(1)地下水通过物理的、化学的作用改变岩土体的结构,从而改变岩土体的C、φ值;(2)地下水通过空隙静水压力(P)作用,影响岩体中的有效应力而降低岩土体的强度;(3)地下水通过空隙动水压力(γ△H)的作用,对岩土体施加一个推力,即在岩土体中产生一个剪应力,从而降低岩土体的抗剪强度。

人类发展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各样地质作用所造成的灾害,其中大部分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有地下水的参与。研究地下水与岩土体相互作用效应是分析地下水作用致灾机理的本质和关键。地下水与岩土体互相作用必然引起两者物质成分、性质和状态的变化。地下水的变化表现在水位、水力坡度、流速、流量、水质、水温、水盐运移规律的变化,这些变化将产生各种地质灾害。地下水对岩土体的物理化学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使岩土体性质恶化,强度和自稳能力降低;二是因各种水动力学效应使岩土体发生变形破坏产生系列灾害。本文从环境地质观点和致灾机理出发,重点研究地下水的物理化学作用,导致水和岩土体成分、性质和状态变化所产生的灾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下水位上升,孔隙水压力增加,使岩土体内有效应力减小,其抗剪强度降低,引起岩土体的变形和破坏。如滑坡、水库地震、振动液化等;当地下水位上升达临界深度时,地基强度降低,引起上部建筑物变形破坏;或因蒸发盐分析出,造成土壤盐碱化;当地下水位上升达地表时,造成土地沼泽化和潜育化,给农业生产造成灾害。

(2) 地下水位下降使孔隙水压力降低,有效应力增加,引起软粘土附加固结压缩,产生大范围的地面沉降,或引起海水入侵、水质污染,水资源枯竭,地下洞室突水等。

(3) 在静水压力( 推力) 作用下引起岩土体变形破坏,如当斜坡岩土体的透水性微弱,其中上部裂缝因暴雨等原因所充填的地下水,对斜坡产生较大的静水推力,可使处于稳定的斜坡形成崩塌或滑坡。

(4) 在渗透压力作用下使松散土体中颗粒或岩体中裂隙和洞穴充填物被搬运流失,形成空洞,因渗透变形导致水坝和堤防工程溃决;在覆盖型岩溶区形成地面塌陷,破坏道路、农田和各种工程建筑物。

(5) 地下水的楔入作用和冰劈(冰楔) 作用,使岩土体裂隙因受张力而扩展贯通,导致崩塌和滑坡;在黄土地区,地下水的楔入作用使土粒间接触应力减小,使得具有大孔性特征的黄土因浸水产生附加沉陷,形成黄土湿陷。

(6) 土体中含水率的增减,使土体湿胀干缩,引起各种建筑物及其地基变形开裂。这是由于地下水与土颗粒复杂的胶体化学作用所致,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伊利石、蒙脱石矿物含量较多的粘性土和盐土分布区。

(7) 土体中地下水冻结时土体强度虽有提高,但其体积膨胀增大,在约束区产生膨胀压力。当土中冰融化时体积减小,发生融沉现象,同时土体强度降低。这种不均匀的冻胀融沉作用,将引起道路鼓胀翻浆,各种建筑物变形破坏。(8) 地下水与岩土体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使岩土体软化、泥化、润滑,抗剪强度降低,导致各种工程岩土体变形和破坏。这种现象是水化作用所致。

(9) 地下水的加载作用,使滑面较陡(滑面倾角大于其内摩擦角) 的斜坡下滑力的增大大于抗滑力的增加,可能导致崩塌、滑坡灾害。如在黄土地区,地下水埋藏较深,降雨入渗未达地下水位时即形成滑坡。

(10) 水库岸坡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因脆性破裂和扩容在岩体中形成具有负压或真空性质的裂隙,或因滑体移动过程中因滑面曲率不同形成具真空特征的架空现象,当存在构造裂隙或溶蚀裂隙将其与库水沟通时,在高压库水作用下迅速进入低压空隙中,如同自来水龙头的高压水突然关闭时作用在阀门上的冲力,因水击作用可能引起坡体失稳,形成高速滑坡。有人认为瓦依昂滑坡的形成可能与这种机理有关[。

(11) 运动在不同矿物和化学成分的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因淋滤、溶解、吸附、离子交换、沉淀等作用,使得作为人们饮用水源的地下水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导致各种地方病,直接危及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诸如地甲病、克汀病、地氟病、克山病、地硒病、大骨节病和各种癌症等。

2. 中国工程地质环境形成的制约因素

为了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互馈机理,首先必须认识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而现今地质环境又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联合作用下逐渐发展演化而成的,要认识其基本特征和预测其在人类工程活动作用下的发展趋势,就有必要追溯其发展演化过程,把握其发展演化的总趋势。内动力地质作用由于地球内部能而产生,主要在地下深部圈层进行,但也波及地表。它使岩石圈变形、变位、变质,以至物质重熔而产生岩浆侵入和火

山喷发。因此,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而以构造运动为主体,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伴随构造运动而产生。与内动力地质作用相伴生的外动力地质作用,则起源于以太阳幅射能为主的地球外部能,表现为岩石圈表层与地球外包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分析和识别中国地质环境特征,必须从中国大地构造环境特征和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入手,进而分析由上述两主控因素决定的水文地质条件、自然地质现象及地质灾害的地带性及区域性分异。

⑴中国大地构造环境特征

①中国地壳厚度与厚度陡变带:中国地处欧亚大陆南部,大陆岩石圈有明显的分块性,各块体的地壳厚度显著不同。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地壳厚度区。中国西部有全球地壳厚度最大的青藏高原,厚达60~70km,仅在柴达木盆地减薄至50km。它也是一个巨大的地壳厚度缓变区,等厚线均呈近东西展布。东部沿海平原是中国大陆地壳厚度最薄的地区,厚仅33~35km。它是另一个巨大的地壳厚度缓变区,但其等厚线却呈北北东向延伸。介于最厚、最薄两大区中间的广大地区是地壳厚度中等区,厚40~50km。地壳厚度的最厚、中等和最薄三大区与地形的最高、中等、最低三大阶梯相对应。

②稳定台块与褶皱造山带的基本轮廓:中国地壳是构造极其复杂的大陆地壳,既有多个稳定的地台和地块,地台、地块之间又有多个不同时代形成的陆间和陆缘褶皱增生带。华北、扬子、塔里木是中国境内最大的三大地台。除此以外,在喜马拉雅山以南还有印度地台的一小部分,在南中国海又有南海地台。新元古代固化的一些较小地块,主要有准噶尔地块、柴达木地块和藏北的羌塘地块等。中国境内自北而南分布有以下四大陆间增生褶皱区或陆间褶皱造山带。准噶尔—兴安褶皱区、秦祁昆仑褶皱区、青藏—滇西褶皱区和喜马拉雅褶皱系。

③新构造活动带的性质及分布:中国境内有两类性质不同的新构造活动带,即晚近期的褶皱(或复活)山区和新生代以来的裂陷盆地。喜马拉雅山和台湾中央山系都是新生代形成的褶皱山系,分别处于板块碰撞带和俯冲带,现代构造活动十分强烈。此区地震活动不仅频繁,且多强烈地震。位于西太平洋岛弧弧后的中国东部地区,新构造活动的强度比中国西部弱得多。由于处于弧后拉张的地球动力学环境,新生代构造活动以拉伸、裂陷、地堑系的形成为特征。华北地区是东部新构造活动最强的地区。以太行山、伏牛山为界,以东为大面积沉降区,以西主要为隆起区。东北地区大规模的裂陷作用的起始与结束均早于华北。新构造活动期主要特征是平原区不大的沉降和周围剥蚀区的间歇式抬升,并有多期火山活动。该区地震活动较弱。华南地区的断陷盆地于早第三纪停止下陷,新构造时期华南呈整体隆升的特点,断块差异活动不明显,地震活动和岩浆活动均较弱。

④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我国大陆构造应力场的分布和板块构造及其相互运动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依据应力性状和力源特征,可知中国东部应力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体特征表现为北东东-南西西方向的挤压,力源主要来自太平洋板块向西部欧亚大陆下俯冲和菲律宾板块向北西朝欧亚大陆下俯冲的联合作用;中国西部应力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体特征为近南北-北北东方向的挤压,力源主要来自印度板块向北碰撞欧亚大陆的影响。现代构造应力场又决定和控制了现代构造活动性,印度板块的强烈推挤使大陆内部块体产生向北逐渐减弱的块体运动,同时也就决定了块体边界的相对运动的形式和强度。大陆西部块体边界多为近东西向,在近南北向的主压应力作用下多产生逆冲断裂活动。而欧亚大陆东部大部分地区,中间主应力近于垂直,最大最小主应力轴近于水平,故多以走滑型断裂活动为主,我国的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便是这种断裂活动的典型代表。

⑵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①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中国地貌的总轮廓是西高东低,形成一个以西藏高原最高,向东逐级下降的的阶梯状斜面,可明显分为三级阶梯, 最高一级阶梯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m,高原上横卧着一系列的巨大山脉,自北而南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东南部则是横断山脉。山岭之间镶嵌着辽阔的高原和无数的大小盆地。青藏高原东北缘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为第二级阶梯,主要由高山、高原和大盆地组成。青藏高原之东有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以北则为高大山系环抱的大型盆地,包括昆仑山与天山之间的塔里木盆地、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的准噶尔盆地。这一级阶梯海拔一般为1000~2000m,盆地部分则往往降到500m以下,个别盆地还低于海平面。沿着北东走向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东至滨海之间的宽广平原和丘陵,则属第三级梯。在这级阶梯上,自北而南分布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以南还有一片广阔的低山丘陵,统称为东南丘陵。这一阶梯的东部是大陆向海洋延伸的大陆架,这里水深大都在200m以内。

②气候分区及其形成因素:中国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类型多样。按照温度的不同,从南到北分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六个热量带。按水分条件,自东南向西北,又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之别。领土的辽阔,海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是造成气候多样性的原因。中国领土北起漠河的黑龙江江心,南到南海的曾母

暗沙,跨越了49个纬度,包容了六个热量带,这是气候类型多样的基本因素。中国位于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由于海陆的物理性质不同,导致表面热量状况不同,使冬夏季在陆和海洋上形成不同的温压场,而产生明显的季风。海陆二者面积愈大,则季风也就愈明显。中国正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之间,因而季风的影响最为深远。广大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均受夏季季风的影响而具有季风气候的特征。

③地壳表层沉积物的变化:由于上述地貌和气候环境的分区特征,地壳表层第四纪沉积物也有如下的自北而南的有规律变化:由沙漠、黄土、膨胀土、红土,到东南沿海的淤泥质软土。

⑶中国水文地质条件的区域性特征

与大地构造、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及地表表层沉积特征相适应,中国水文地质条件也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首先是孔隙、裂隙、喀斯特等不同的含水介质的空间分布具有区域规律性,于是就有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冲积及沉降平原的孔隙含水层,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的裂隙含水层和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滇、黔、桂三省的裸露于地表的喀斯特含水层。其次是降水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由大于2000mm降至不足50mm,从而产生了干旱、半干旱地区与东部湿润区水文地质条件的显著差异。再由于东北兴安岭北部的高纬度地带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2℃而形成了多年冻结层(或通称多年冻土),于是在这两个地区就有多年冻结区地下水这一特有的水文地质条件。

⑷中国自然地质现象的区域性分布规律

中国自然地质现象也有明显的区域性分布规律。表现在不同区域内有不同性质的自然地质现象,同一性质的自然地质现象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特点。如前所述,我国从东南沿海到内陆腹地,湿度分配显著变化,从而引起外动力地质作用营力发生变化。由于波浪、潮汐—地表水流—风等外动力地质作用营力的不同,自然地质现象也随作用营力的变化而产生明显的变化。我国西北新、甘、青、宁等省区的干旱区内广泛分布着沙漠。主导外动力地质作用是风的吹蚀和沉积,而特有的自然地质现象则为流动沙丘。中西部山区因近期新构造运动上升强烈,河流急剧下切,形成高山峡谷地貌,河谷两侧多高达数百甚至近千米的基岩高陡谷坡,最为常见的自然地质现象为大型至巨型基岩崩塌及滑坡,在大型活动断裂带两侧尤为密集。常见有由崩塌、滑坡形成的天然堆石坝及其堵江而造成的堰塞湖。泥石流也是这一地区常见的自然地质现象。西南部石灰岩广泛裸露于地表的地区,典型自然地质现象为喀斯特。地表喀斯特十分发育,并有溶蚀洼地、坡立谷、峰丛、峰林等特有形态;地下有发育的管道—溶蚀裂隙网络体系。东北高纬度地带及青藏高原等多年冻结(土)区常见的自然地质现象有:与厚层地下冰有关的自然地质现象如热融滑坍、热融沉陷、热融湖(塘);与地下水有关的冰椎和冰丘,以及与地表水有关的沼泽化湿地等。

3. 中国工程地质区域划分及其工程地质问题特征

中国大陆自西而东可以划分出以下多个各具特征的地质环境,它们对工程活动的制约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各区域的工程地质问题也各具特点,具体如下。

⑴最西部的青藏高原为新生代大陆碰撞带,是一个地壳厚度大于60km的巨大块体,新生代晚期剧烈抬升形成平均海拔高于4500m的高原。现代构造活动强烈,周边多活动速率高的活断裂,内部也有多条大的活断裂,这些断裂频繁发震且震级高。地表百余米内多年冻结层、融冻层内往往发育沼泽,高原上东西向雪山两侧经常发生冰川融水型泥石流。在这种特定地质环境中,对工程活动的主要制约是地面建筑必须有高的抗震设防标准,道路建筑必须防治冰椎、冻融变形及泥石流灾害,以及对沼泽地带的软基进行处理。对地下建筑的最大制约是因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围岩稳定性低,特别是大断裂附近。青藏高原周边是一圈规模宏大的地壳厚度陡变带,地表形貌为高山带,源于高原周边的河流随高原急剧隆升而强烈下切,形成很多深切峡谷,谷坡陡峻且高达数百米至千余米,坡上岩体表生时效变形显著,往往发育大型山崩及滑坡,崩、滑堵江事件多有发生。在此地带内也有多条大的频繁发震的活动断裂,且此带属高地应力环境。对地面建筑的限制是道路选线十分困难,往往需要有大量的桥、隧建筑;抗震设防标准高;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量大。地下建筑物必须防治岩爆灾害和突水灾害。

⑵上述地壳陡变带以东和以北是一个广阔的地壳厚度缓变带,由多个地壳厚度大于40km的地台组成,地表形貌为海拔高1000~2000m的第二阶梯,又可分为多个大型盆地和高原。由于自北而南,自西而东气候带由寒变暖,由干变湿,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营力、水文地质条件和自然地质作用都随之而改变,所以这一广阔地带又可分为多个各具特点的地质环境,最北、最西为干旱内陆盆地,依次向南分别为黄土高原、红色盆地和喀斯特高原。

①干旱内陆盆地基底由刚性强的古老陆核及地台组成,地表为广阔的沙漠或戈壁所覆盖。这里对工程活动的最主要制约就是水资源短缺和流动沙丘对地面建筑物的掩埋危害。

②黄土高原基底主要由古老的鄂尔多斯陆核及地台组成,地表一般为厚100~200m的黄土所覆盖,周边有新生代强

烈活动的裂陷盆地,盆地边缘断裂多为强发震断裂。这里对工程活动的主要制约是地面建筑物地基稳定性不良,黄土浸水湿陷会引起建筑物开裂;黄土极易被地表水流侵蚀,地表往往形成千沟万壑分割的凌乱地形,不利于建设道路的穿越;沟谷两侧往往有高达百余米的黄土陡坡,经常有崩塌、滑坡灾害;接近高原边缘的强烈地震灾害及地震诱发的大规模黄土崩塌灾害,对地面建筑危害极大。

③红色盆地基底由稳定的扬子地台组成,地台上覆有厚数千米的沉积盖层,尤以侏罗、白垩纪红色砂泥岩层分布最广泛,泥岩为遇水软化的软岩,砂泥岩界面常为控制岩层滑动的软弱结构面。在盆地内地震微弱,区域稳定性及建筑地基稳定性良好,适宜建筑高层地面建筑物。由于软岩及软弱结构面的存在,边坡稳定性较差,崩塌、滑坡等灾害对道路、山区城市建设危害较大。地下建筑物围岩稳定性较好,但往往有易燃、易爆的有害气体灾害及突水灾害。

④喀斯特高原地表广泛出露可溶性碳酸盐岩,并被溶蚀成封闭洼地及峰丛、峰林地形,地下有发育的管道—溶蚀裂隙网体系。对地表工程的限制最主要的是要选好不会造成强烈渗漏的适宜建水库的地段,并配合以适当的防渗工程量;较开阔的洼地可布置大型地面工程,但往往有复杂的基岩埋藏地形,土层厚度变化大、基岩埋深段常有软塑地基,需进行较复杂的基础处理。对地下工程的限制主要是涌水灾害,大的涌水又可引起地面塌陷,危害地表建筑物;遇有大的溶蚀洞室,使地下结构复杂化。

⑶中国大陆东部第三阶梯带地表形貌在东北、华北、华中主要为海拔高度不大于200m的平原,在华南则为海拔高不大于500m的丘陵。前者基底由多个古老陆核及地台组成,后者主要为早古生代褶皱带构成。由于东北、华北、华南现代构造活动性及地表沉积层厚又各有所不同,故可将之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地质环境区。

①华南区基底由扬子地台及华南加里东褶皱系东部组成,是中国现代构造活动最微弱的地区,除东南沿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活动断层外,全区地震危险性低。由于新生代晚期以来轻微抬升,故地表形态以浅丘及丘陵为主,基岩裸露,地表建筑物有稳定性良好的天然地基。沿长江中下游有厚数十米冲积层所覆的冲积平原,长江河口三角洲有厚200~300m的河口三角洲平原,沿海有厚200余米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所覆的滨海平原。这类平原地区天然地基稳定性差,特别是滨海平原广泛分布有厚层软土,修建高层建筑首先需要进行复杂的基础处理;城市地下空间利用,需采用特殊的施工方法。在这类平原地区,不加限制地开采地下水已经产生了地面沉降灾害。华南丘陵区由于风化壳厚度大,开挖边坡不当或暴雨诱发会产生崩塌、滑坡灾害。

②华北区由于新生代张性裂陷盆地发育,近期下沉显著,表层松散沉积厚达数百米,为典型的沉降平原,地表极其平缓开阔,但地下土层和含水层结构非常复杂,在地面以下数米就有饱水粉细砂层,深部还有多个粉细砂含水层和与之相间产出的粘性土层,覆盖层下还有隐伏的发震活动断裂。抽汲深层地下水可引起地面沉降灾害,隐伏断层活动发生强烈地震又可引起大范围的震陷及砂土液化灾害。在地下埋藏有碳酸盐岩的地区抽水,还可引起地面塌陷灾害。在沿海城市地区,软土地基也有所分布。

③东北的大兴安岭以东为松花江—嫩江冲积平原及辽河冲积平原,平原以东还有主要由太古代—远古代古老地块组成的低山丘陵。整个地区现代断层差异运动、隆升和下陷都微弱。除东部国界一带有深源地震、丘陵南部邻近渤海湾一带曾发生中强震以外,区内地震危险性较低。但直到历史时期仍有活动的火山则广泛分布于长白山及五大莲池一带,如果再次喷发将会对附近城镇造成极大危害。本区北部高纬度地带有多年冻结层,中南部则有较厚的季节冻结层,对地面建筑会造成冻胀、融陷灾害。

4. 风化壳分带及其各带工程地质特征

胡广韬《工程地质学》P125。

5. 岩体结构类型和岩体结构控制论

岩体结构类型:胡广韬《工程地质学》P104。

岩体结构控制论:岩体结构控制论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岩体结构对岩体变形、岩体破坏、岩体力学性质规律的控制,这是岩体结构力学基础理论,是岩体结构力学的核心。第二个层次是应用,应用这3个基础理论作指导去解决岩体工程实际问题,显然,岩体力学的核心理论是岩体结构控制论,解决岩体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岩体结构分析方法和结构力学分析方法,下面是作者以岩体结构控制论为依据建立的岩体结构力学的具体理论。

6. 渗透变形定义和产生条件

定义:胡广韬《工程地质学》P153。

产生条件:胡广韬《工程地质学》P160。

7. 从活断层与地震看中国大陆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

无论用已知断层面的断层面解和用未知断层面的震源机制资料反演的中国现代构造应力场,都表现出在空间上有规律分布的特点.在中国西部,σ1走向成南北向,R值为0.50~0.60,断层多为逆断层;在华北,σ1成近北东东向,R值为0.40~0.50,以走滑断层为主;在中国中部,σ1轴在北段成北北东向,中段成近东西向,南段成北北西向.北段R值高于0.60,南段低于0.50.大多断层为走滑断层;在西藏高原,σ1成近南北向,R值较低,一般小于0.30,多数为走滑断层;在华南,σ1成北西向;在中国东部,σ1与σ3水平投影垂直,在中国西部与σ3斜交.正断层主要分布在西藏高原南缘.这些规律清楚地反映了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对中国大陆的作用形式和作用范围.σ1轴方向沿西藏高原向四面辐射和在其东侧由南向北的有规律转向,表明西藏高原在印度洋板块的作用下向东北方向的挤压及其自身的顺时针旋转作用.R值在西藏高原东北方向高达0.6以上,进入西藏高原后又迅速降低到小于0.30,其突变的物理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由此可知,中国大陆及邻区构造应力场明显受周边板块作用的控制,大陆内部由于构造格局及其运动的差异应力状态的区域特征十分明显。中国东部应力区,力源主要来自太平洋板块向西部欧亚大陆俯冲和菲律宾板块向北西朝欧亚大陆俯冲的联合作用,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体特征表现为北东东—南西西方向的挤压,与相邻板块俯冲的方向大体一致。其中,华北-东北地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以北东东-南西西方向为主导,而华南地区以南东-北西到南东东-北西西方向占优势。与中国东部相邻的东太平洋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应力结构兼具逆断性和走滑型,太平洋弧后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为近东西扩张。中国西部构造应力区,力源主要来自印度板块向北碰撞欧亚大陆的影响,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体特征为近南北-北北东方向的挤压,与印度板块的推挤方向一致。在青藏高原北、东边缘,构造应力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变化较大,从北北东-南南西方向变化至南南东-北北西方向。在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地壳上部的现代构造应力表现为近东西方向拉张的正应力状态;在鄂尔多斯地块周边,现代构造应力以拉张为主,应力方向和结构与华北区域构造应力场有明显的不同。与中国西部相邻的阿富汗、帕米尔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应力结构以挤压为主;与中国北部相邻的阿尔泰至贝加尔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南南西,应力结构自西向东由走滑型转为正断型。

8. 震源机制解与断层性质对应关系

震源机制解,或称断层面解[1],是用地球物理学方法判别断层类型和地震发震机制的一种方法。一次地震发生后,通过对不同的地震台站所接受到的地震波信号进行数学分析,即可求出其震源机制解。震源机制解不仅可以使人了解断层的类型(是正断层、逆断层还是走滑断层),而且可以揭示断层在地震前后具体的运动情况。

⑴震源机制解的求法:要求出震源机制解,必须的数据是到达各观测台站的地震波的方位角、入射角和第一次波动的类型(压缩或舒张)。可以用一幅图把一个观测台站记录到的这三个数据都显示出来,在图上,以一个圆中的角度表示方位角,以构成其旋转边的线段的长度表示入射角,在这条线段的末端以"+"或"-"号表示第一次波动的类型。把若干不同的台站的这些数据汇总在一起,即可求出震源机制解。

⑵震源机制解的“沙滩球”图示:运用“沙滩球”(beach ball)图示可以很方便地把震源机制解的各参数表示出来。如下图所示:

正断层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逆断层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走滑断层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9. 岩体质量评价方法

是工程岩体质量是复杂岩体工程地质特性的综合反映。它不仅客观地反映了岩体结构固有的物理力学特性,而且为工程稳定性分析、岩体的合理利用以及正确选择各类岩体力学参数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此岩体质量评价是沟通岩体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的桥梁与纽带。

《分析原理》P13;

《中国》P59;

10. 地应力分类及其在工程地质中的研究意义

地应力分类:《分析原理》P42;

研究意义:《分析原理》P46。

工程地质学(中国建筑出版)打印版

工程地质学 第二章 岩石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1.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存在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热元素和化合物,称为矿物。其中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石矿物。如常见的石英、正长石、方解石等。 3.矿物的物理性质有颜色(自色、他色、假色)、光泽(造岩矿物绝大部分属于非金属光泽)、硬度(矿物的硬度的确定,是根据两种矿物对刻时互相是否刻伤的情况而定。)、解理和断口。 4.当岩浆的内部压力小于上部岩层压力时,迫使岩浆停留下,冷凝成岩浆岩。 5.依冷凝成岩浆岩的地质环境的不同,将岩浆岩分三类: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 6.岩浆岩的产状有:岩基、岩株、岩盘、岩床、岩脉。 7.岩浆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结合的情况。 8.岩浆岩的结构分为:全晶质结构(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微粒结构)、半晶质结构、非晶质结构。 9.岩浆岩的构造,是指矿物在岩石中的组合方式和空间分布情况。常见构造主要有:块状构造、流纹状构造、气孔状构造、杏仁状构造。 10.常见的岩浆岩有酸性岩类、中性岩类、基性岩类。 11.沉积岩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由松散堆积物在温度不高和压力不大的条件下形成的。 12.沉积岩主要由碎屑物质、粘土矿物、化学沉积矿物、有机质及生物残骸组成。 13.在沉积岩的组成物质中,粘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有机质等,是沉积岩所特有的,是物质组成上区别于岩浆岩的一个重要特征。 14.沉积岩分类:碎屑岩类、粘土岩类、化学及生物化学岩类。 15.沉积岩的结构: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结晶结构、生物结构。 16.沉积岩最主要的构造是层理构造。 17.沉积岩的层理构造、层面特征和含有化石,是沉积岩在构造上区别于岩浆岩的重要特征。 18.常见沉积岩: 19.变质岩是由原来的岩石在地壳中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成分加入的影响,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变化后形成的新岩石。 20.变质岩变质作用的因素:高温、高压、新的化学成分的加入。 21.变质岩特有的矿物(石滑绿蛇) 22.变质岩的结构(变晶变余) 23.变质岩的构造,主要的是片理构造和块状构造。其中片理构造是变质岩所特有的,是从构造上区别于其他岩石的一个显著标志。比较典型的片理构造有: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

工程地质学复习(论述题)

1、举例说明岩浆岩的成因与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之间的关系。 侵入岩:如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颜色由深至浅,铁镁含量逐渐降低,长英质逐渐增加还含有石英、云母、角闪石,由于在地下缓慢固结,有较充分时间结晶而具粗粒结构,多为等粒状、斑状,常见构造有帯状构造、块状构造。 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颜色与浅至深,含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由于在地表迅速冷凝固结,无充分时间结晶而形成细粒结构或未结晶而形成的玻璃质,典型构造有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柱状节理构造 2.在手标本上如何区分三大岩类? 对于所给的任意一块岩石标本,首先要根据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结构、构造特征,首先鉴定属于哪一类岩石类型。然后在每—大类岩石中,根据其颜色的深浅、颗粒的大小、形态、矿物成分区分为哪一种岩石类型,例如岩浆岩可分为浅色的和深色的矿物,其结构有全晶质、半晶质、非晶质三类;沉积岩可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三大类,从宏观上讲沉积岩均具有层理状构造,碎屑岩的碎屑颗粒由于经过风化、搬运,故成分较单一,具较好的磨圆度,并由胶结物胶结;变质岩主要是根据其构造分为片理的或非片理的两大类,片理的又可分为片状的、片麻状,其结构均为变晶结构。最后,再准确定出岩石名称。 3.花岗岩,长石石英砂岩和花岗片麻岩各有什么特征?在手标本上如何区分它们? 花岗岩是深成岩,全晶质等粒结构,块状构造,多呈肉红、浅灰、灰白色,主要矿物有石英、正长石、斜长石; 长石石英砂岩是沉积岩,砂质结构,由50%以上的粒径介于2~0.05mm的沙砾胶结而成,粘土含量<25%,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 花岗片麻岩是变质岩,由长石、石英组成,含少量黑云母、角闪石及石榴子石等一些变质矿物,矿物晶体粗大呈条带状结构,变晶结构或变余结构,具典型的片麻状构造。 二、水的地质作用 1从原理上说明为什么砂岩是透水层,页岩是隔水层. 主要是由于岩石的矿物颗粒的大小和胶结物的类型说决定的,页岩的矿物颗粒细小,胶结物为泥质胶结,胶结紧密,岩石的孔隙度低,封闭性强。砂岩的矿物颗粒比较大,胶结物一般为泥沙质胶结,岩石的孔隙度大,所以对于水的封闭性差,甚至是储水的地层。 2.第四纪地表流水沉积物的主要工程地质特征是什么? 坡积层松散、富水,作为建筑物地基强度较低,易出现滑坡; 洪积层上部以砾石、卵石为主要成分,强度高、压缩性小,是建筑物较良好的地基,但其孔隙度大,透水性强;中部以砂土为主,下部以粘性土为主,也是较好的地基,特别需注意泥石流; 冲积层作为地基,砂、卵石的承载力较高,可作为建筑材料,粘性土承载力较低。 三、岩石工程性质 1.根据岩石的地质特征评述沉积岩的工程性质. 碎屑岩:按硅质、钙质、铁质、石膏质、泥质依次降低;基底式胶结的岩石胶结紧密,强度较高,受胶结物成分控制;接触式胶结岩石孔隙度大,透水性强,强度低; 粘土岩:工程性质最差,强度低,抗水性差,亲水性强,若节理裂隙很少时是很好的隔水层; 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一般情况下工程性质良好,具足够高的的强度和弹性模量,有一定韧性,是较好的建筑材料,需特别注意是否被溶蚀 2.岩石的成因,成份,结构,构造是如何影响岩石风化速度的? (1)岩石的成因反映了它生成时的环境和条件。如果岩石的生成环境和条件与目前地表接近,则岩石抗风化能力强,相反就容易风化。如岩浆岩中喷出岩、浅成岩、深成岩抗风化能力依次减弱,一般情况下沉积岩比岩浆岩和变质岩抗风化能力强。(2)岩石中的矿物成分不同,其结晶格架和化学活泼性也不同。常见造岩矿物的抗风化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石英、正长石、酸性斜长石、角闪石、辉石、基性斜长石、黑云母、黄铁矿。从矿物颜色来看,深色矿物风化快,浅色矿物风化慢。对碎屑岩和粘土岩来说,抗风化能力主要还取决于胶结物,硅质胶结、钙质胶结、泥质胶结的抗风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 1、我国新时期时期原始社会居民点布局形态与社会文化发展阶段有何关系? 初期城市生产的条件是什么? 2、现已发掘的商代主要城市有哪些组成物质要素?其布局特征如何?当时城 市建设技术发展水平有哪些表现? 3、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 何不同性质? 4、简述《周礼·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于解释。周代王城制度 对我国城市发展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 5、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重要的诸侯国都城?其规划和平面形状有何特点?对 照周代营国制度的规定,为什么他们大都未予遵守?试加于分析。 5.1春秋战国时代有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师及理论? 6、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发展概况如何? 7、简述汉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8、秦明都城咸阳建设有何成就?如何评价? 9、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布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要素。 10、汉长安城门、道路、市集和居住区规划有何特点?汉代皇家园林最大者是哪一个?其规模如何? 11、汉代东都洛阳是如何形成的?其布局有何特点? 12、西汉“五都”有哪些? 13、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相应的城市的发展受到哪些重大因素? 14、曹魏邺城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划时代意义是什么? 15、北魏时期洛阳改建后的布局有哪些主要内容? 16、古代南京城是怎样形成的?南朝建康有何发展?其规划布局有何特点? 17、隋唐时代我国经济社会有哪些重大发展?城市发展概况如何? 18、隋大兴城选址重建的原因是什么?其建设经过、选址布局如何?绘平面示意图。 19、隋唐长安城规划有哪些特点、成就和问题?对其他都城规划有何影响? 20、隋唐东都洛阳建设的经济社会背景是什么?其规划选址布局有何特点和问题? 21、试比较隋唐长安洛阳两京城规划的异同点和后者的改进与问题? 22、我国古代名城扬州的城市地理条件自春秋时期以来发生过哪些变迁?战国、秦汉至隋唐时期坡址、规划如何变化?扬州为何能在隋唐时期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 23、山西新绛在唐代的城市轮廓是如何通过文献记载分析和遗址考察与现代比较后判断的?新绛在唐代繁荣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24、南北朝至隋唐时代少数名族地区城市建设有哪些类型? 25、宋元时代我国城市有何重大发展? 26、试从隋唐东都的建设和五代以后在开封建都说明我国中原及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政治中心东迁的影响? 27、唐代和宋代开封的布局有何特色?《清明上河图》告诉我们哪些都城的情况?28后周世宗柴荣关于改建扩建开封的诏书中包括哪些措施?有何意义和价值?29开封在宋代的城市道路系统、市政街道、手工业区、文化娱乐设施布局有何

(word完整版)《工程地质学》复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工程地质学》复习题(含答案) 一、填空题: 1. 矿物的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刻划、摩擦、压入的能力。 2. 岩浆侵入时,岩浆和围岩的接触带受到岩浆的热力与其分化出的气体和液体的作用,使围岩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接触变质作用。 3. 岩石的水理性质通常包括岩石的吸水性、透水性、软化性和抗冻性。 4. 在陡峭的斜坡上,巨大岩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而猛烈地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称为崩塌。 5. 所谓岩崩是指在地下开挖或开采过程中,围岩突发性地以岩块弹射、声响及冲击波等类似爆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脆性破坏现象。 6. 管涌是指在渗流作用下,地基土体中的细小颗粒,通过粗大颗粒的孔隙,发生移动或被水流带出的现象。 7. 对于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类型,地下水中的SO4^2-,离子与水泥中的某些成分相互作用,生成含水硫酸盐晶体,造成体积的急剧膨胀,使水泥结构疏松或破坏。该种腐蚀 属于结晶类腐蚀类型。 8. 常用的工程地质测绘方法有:路线穿越法、界线追索法和布点法。 9. 某一勘察工程,需要配合设计与施工单位进行勘察,以解决与施工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勘察资料,应进行施工勘察。 10. 静力载荷试验是指在拟建建筑场地中挖至设计基础埋置深度的

平整坑底,放置一定规格的方形或圆形承压板,然后再其上面逐级施加荷载,测定相应荷载作用下地基土的稳定沉降量,并作为分析岩土的承载力和变形的一种手段。 11. 断口是矿物受打击后所产生的不规则的破裂面。 12. 动力变质作用是指因地壳运动而产生的局部应力是岩石破碎和变形,其中机械过程占主导的一种变质作用。 13. 岩石的水理性质通常包括岩石的持水性、透水性、软化性和抗冻性。 14.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部某些滑动面(或滑动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15.流土是指在在自下而上的渗流作用下,当渗流力大于土体的重度或地下水的水力梯度大于临界水力梯度时,粘性土或无粘性土中某一范围内的颗粒或颗粒群同时发生移动的现象。 16.岩溶,国际上统称喀斯特,是指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的结果而产生的一系列地质现象。 17.标准贯入试验是用重63.5kg 的穿心锤,以760mm 高的落距,将置于试验土层上的特制的对开式标准贯入器打入孔底,先打入孔底15cm,不计锤击数,然后再打入30cm,并记下锤击数N。 18. 解理是指矿物被敲打后,沿一定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 19. 岩浆岩可根据的SiO2含量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 20. 软化夹层是指在坚硬岩层中夹有力学强度低,泥质或炭质含量

工程地质学基础测试题答案

工程地质学基础试题答案 一、概念题 1、岩土体的各种与建筑有关的性质称为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主要是指岩土体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 2、粒径:土颗粒的直径,单位是mm。 粒组:土颗粒按大小相近、性质相似合成的组叫粒组(粒级) 3、斜坡岩土体主要在重力和地下水作用下,沿着一定软弱面或软弱带,以水平位移为主的整体向下滑动的作用和现象。 4、工程建筑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矛盾而引起的,对建筑物本身顺理施工和正常运行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地质问题。 5、不同结构类型,不同自振周期,不同阻尼比的建筑物在某一给定的地震过程作用下发生的最大地震反应称为地震反应谱。 6、随着含水率的变化,细粒土可由一种稠度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稠度状态,相应于转变点的含水率,称为界限含水率,也称为稠度界限。 7、附加应力是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地基中产生的应力。 8、在一定地质环境中,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产物,如侵蚀作用、堆积作用等形成的山坡、海岸、河岸等。 9、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它不仅取决于地震能量,同时也受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传播介质的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10、在满足建筑物的强度和变形的条件下,允许地基变形的最大值。 二、简答题 1、土颗粒一般都带有正电荷,孔隙水中离子一般具有正负两级,因此就被土颗粒吸附,就形成颗粒表明结合水,相邻的两个土颗粒同时吸附一个离子,这样就有部分结合水称为两个颗粒的公共结合水,就将两个颗粒连结起来。 2、地震的发生是地应力的释放过程,地壳岩体的强度是确定,当地下应力集中到能使岩体破裂使就会产生地震,因此释放的应力最大也不会超过岩土的强度。震级就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因此也是有限的。 3、岩土体之所以能够被压缩,是因为其中有孔隙,随着压力的增大,孔隙会越来越小,就越难以变小,因此压缩曲线就变缓。 4、有效粒径(d10):累积曲线上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累计百分数为10%对应粒径。平均粒径(d50):累积曲线上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累计百分数为50%对应粒径。限制粒径(d60)或称限定粒径(d60):累积曲线上小于某粒径的土粒质量累计百分数为60%对应粒径。 确定任意一组粒组的百分含量 任意粒组的上限粒径对应的百分含量S上限任意粒组的下限粒径对应的百分含量S下限则该粒组的百分含量 S= S上限- S下限 5、因为基岩密度大,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质点振动的幅度小,且速度快,能量很快就传播开了,实际烈度较小,破坏程度低。而松散沉积物密度小,地震传播速度慢,导致能量集中,地震影响范围不大,而破坏很强,实际烈度就高,破坏就严重。 三、1、由p-s曲线确定地基承载力: (1)当p~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取该比较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 (2)对于比例界限荷载值与极限荷载很接近的土,当极限荷载PU小于对应比例界限荷载值Pcr的2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 (3)当不能按上述两款确定时,且压板面积为0.25~0.50m2,可取s/b=0.01~0.015所对应的荷载,但其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荷载量的一半。 (4)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实验点不应少于三点,当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其平均值的30%时,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2、工程地质勘探施工包含以下五项: ①搜集研究区域地质、地形地貌、遥感照片、水文、气象、水文地质、地震等已有资料,以及工程经验和已有的勘察报告等; ②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 ③工程地质勘探见工程地质测绘和勘探; ④岩土测试和观测见土工试验和现场原型观测、岩体力学试验和测试; ⑤资料整理和编写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课程代码252365) 一、选择 1.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标志着( A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D.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2.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标志着城市出现,分工主要是指( D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 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D.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我国可以确定位置的最早都城址是( A )。 A.殷墟遗址 B.郑州商城 C.西亳 D.陕西半坡村 4.中国最早的宫城遗址是( C )。 A.阿房宫 B.长乐宫 C.二里头 D.明光宫 5.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 B )。 A.卡洪城 B.孟菲斯 C.阿玛纳城 D.乌尔城 6.我国最早的建制镇出现在( B )时期。 A.秦汉 B.北魏 C.隋唐 D.宋元 7.秦都的外围规划遵循( D )思想。 A.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B.《周礼》的礼制建城思想 C.《管子》的生态建城思想 D.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8.西汉长安的建城过程依次为( C )。 A.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 桂宫和明光宫 B.未央宫、北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 C.长乐宫 - 未央宫、北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 D.桂宫、明光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9.隋唐时期的“扬一益二”是指( A )。 A.扬州和成都 B.扬州和杭州 C.扬州和苏州 D.扬州和淮安 10.隋唐时期的四大航运城市是指( B )。 A.泉州、广州、杭州、扬州 B.杭州、扬州、淮安、苏州 C.泉州、广州、淮安、苏州 D.泉州、扬州、淮安、苏州 11.中国最早使用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城市是( C ),城墙呈白色,有马面,城防牢固。 A.高昌城 B.交河城 C.统万城 D.渤海上京龙泉府 12.皇城朝向为正南北向,并与城市道路朝向形成一定夹角的明代城市是( B )。

工程地质学课本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绪言 1. 谓工程地质学? 答: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等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 2. 谓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 答:①阐明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并指出其对建筑物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②论证建筑场地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给出确切的结论。③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地,并根据场地的地质条件合理配置各个建筑物。④根据建筑场地的具体地质条件,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法的合理化建议,以及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所应注意的地质要求。⑤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演化趋势,并提出对地质环境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建议。⑥为拟订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案提供地质依据。3. 谓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容? 答:①岩土工程性质的研究。②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③工程地质勘查理论技术法的研究。④区域工程地质的研究。 4. 谓工程地质条件? 答:工程地质条件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因素的综合。①岩土的类型及其工程性质。②地质构造。③水文地质条件。④动力地质作用。⑤地形地貌条件。 ⑥天然建筑材料。 5. 谓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问题指已有的工程地质条件在工程建筑和运行期间产生的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构成威胁影响工程建筑的安全。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包括①地基稳定性问题。②斜坡稳定性问题。③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④区域稳定性问题。

6. 简述工程地质学与岩土工程的关系。 答:工程地质是岩土工程的基础,岩土工程是工程地质的延伸。 7. 简述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 答:17世纪以后开始出现地质环境对建筑影响的文献资料,工程地质学产生了萌芽。20世纪初工程地质研究已经由欧美向发展中扩展并稳定发展。未来工程地质学会与其他学科更加紧密相连,与各相关学科更好地交叉和结合,促进基本理论、分析法和研究手段等各面不断更新和前进,进而使工程地质学的涵不断变化、外延扩展。 8. 简述本课程的学习要求。 答:见课本P8-P9。 第二章矿物与岩 1.谓克拉克值?地壳主要由哪些元素组成? 答:地壳中各种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的原子百分数成为原子克拉克值,又称元素丰度。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镁、钾、钛和氢十种元素组成。 2.根据地震资料,地球部圈层可以划分为哪几个圈层?各圈层的物质组成是什 么?各圈层之间的不连续界面是什么? 答:地球部圈层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由沉积岩、花岗岩和玄武岩组成;地幔由二辉橄榄岩组成;地核由铁、镍、硅构成的物质组成。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工程地质学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工程地质考试大纲 本《工程地质》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岩土工程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也是许多学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工程地质评价和分析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各种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矿物岩石部分 1. 造岩矿物的物理性质 2. 岩浆岩的成因与产状、岩浆岩的结构、岩浆岩的构造、岩浆岩的分类、主要岩浆岩的特征 3.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沉积岩的矿物成分、沉积岩的结构、沉积岩的构造、沉积岩的分类、主要沉积岩的特征 4. 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变质岩的结构、变质岩的构造、变质岩的分类、主要变质岩的特征 5. 岩石的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类型、影响岩石风化作用的因素、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及工程地质性质 (二)地质构造 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地层、地层年代、地层年代的确定方法。 2. 岩层的产状、褶皱的基本形态、褶曲要素、褶皱的形态分类、褶皱构造的识别 3. 构造节理的分类、剪切节理的特征、张节理的特征、节理密度、裂隙率、节理统计图 4. 断层构造、断层的几何要素、断层的基本类型和特征、断层的野外识别 5. 地质图的阅读分析 (三)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1. 结构面、结构面的成因类型、结构面的特征、软弱夹层、岩体的结构类型 2. 岩体的变形特征、岩体的流变特征、岩体的强度性质

3. 地应力的组成、地应力的分布规律、地应力研究的工程意义 4. 岩石的质量指标、节理岩体的地质分类(RMR)、岩体质量(Q)系统分类(四)坝基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1.导致坝基岩体不均匀变形的地质因素、坝基岩体承载力、坝基岩体滑动破坏的类型、坝基岩体滑动的边界条件分析、坝肩岩体滑动的边界条件分析 2.抗滑稳定计算中f、c值的选定、地质因素对f、c值的影响 3.渗透压力、潜蚀 4.清基、坝基岩体加固 (五)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1. 边坡形成后应力状态的变化、影响边坡岩体应力分布的因素 2. 边坡变形与破坏的类型 3. 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 4. 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评价方法 5. 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治 (六)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1. 洞室围岩的稳定分析 2. 地下洞室位置的选择 3. 山岩压力、弹性抗力 4. 提高洞室围岩稳定性的措施 二、考试要求 (一)矿物岩石部分 1.掌握矿物基本的物理性质,熟练掌握光泽、颜色、硬度、解理、断口的含义。 2.掌握岩浆岩的成因与产状、岩浆岩的结构、岩浆岩的构造、岩浆岩的分类,了解主要岩浆岩的特征,熟练掌握结构与构造的区别。 3.掌握沉积岩的形成、沉积岩的矿物成分、沉积岩的结构、沉积岩的构造、沉积岩的分类,了解主要沉积岩的特征,熟练掌握沉积岩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命名间的关系。 4.掌握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变质岩的结构、变质岩的构造、变质岩的分类,了解主要变质岩的特征,熟练掌握变质岩的构造特征及其与命名间的关系。 5.掌握岩石的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类型、影响岩石风化作用的因素,熟练掌握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及工程地质性质。 (二)地质构造

西建03-13年真题中国城市建设史考题

03年中国城市建设史考题 一、填空题。(55/1’) 1.城最初的定义是进行防御的实体,在中国古代“城”有不同的称谓,如《左传》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无曰( )。 2.我国的城郭之制起源于()代关于“城”的记载()。早期的“城”与“郭”关系比较随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城在郭内,如江苏武进淹城、()2)城附之于郭之一角(城郭并置),如:燕下都、()、();3)城郭分设,如:( ). 3.乌尔城建于公元前2000-2100年,城中建有起着天体崇拜作用的(),其同时是城市的公共中心,体现了人性与神性的结合。 4.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的()在希波战争后将棋盘式道路网的规划结构加以理论阐述,并在最先在()城的重建工作中加以应用。 5.公元前1世纪由奥尔梅克人建设的()城的中心由一组举行宗教仪式的纪念性建筑物构成,分布在一条2km长的大道两侧,主要的建筑物在()、月神庙。()等。 6.印度中世纪的莫沃尔王朝在首都阿格拉建造了杰出的建筑物(),被称作“印度的珍珠”。 7.日本战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封建领主们建造了大量的供瞭望及防御的建筑()。 8.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有()主持: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主持;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由刘秉忠主持。 9.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别重视中轴线的建设,城市布局多以中轴线绝对布局,明清北京城以一条长达7.5km的中轴线构筑了帝都风貌,这条中轴线由南至北的重要节点有:永定门、()、大明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坤宁门、()、()、景山、地安门、()、()。 10.被誉为欧洲的客厅的是() 11.明清时期的票号业中心城市有()和(),手工业中心城市(),其城市布局特征与其城市性质是相适应的。

(完整版)《工程地质学》复习试题[附答案解析]

《工程地质学》复习题(含答案) (此答案均为本人自己整理,如有失误敬请指正) 一、填空题: 1. 矿物的硬度是指矿物抵抗刻划、摩擦、压入的能力。 2. 岩浆侵入时,岩浆和围岩的接触带受到岩浆的热力与其分化出的气体和液体的作用,使围岩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接触变质作用。 3. 岩石的水理性质通常包括岩石的吸水性、透水性、软化性和抗冻性。 4. 在陡峭的斜坡上,巨大岩块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而猛烈地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称为崩塌。 5. 所谓岩崩是指在地下开挖或开采过程中,围岩突发性地以岩块弹射、声响及冲击波等类似爆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脆性破坏现象。 6. 管涌是指在渗流作用下,地基土体中的细小颗粒,通过粗大颗粒的孔隙,发生移动或被水流带出的现象。 7. 对于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类型,地下水中的SO4^2-,离子与水泥中的某些成分相互作用,生成含水硫酸盐晶体,造成体积的急剧膨胀,使水泥结构疏松或破坏。该种腐蚀属于结晶类腐蚀类型。 8. 常用的工程地质测绘方法有:路线穿越法、界线追索法和布点法。 9. 某一勘察工程,需要配合设计与施工单位进行勘察,以解决与施工有关的岩土工程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勘察资料,应进行施工勘察。 10. 静力载荷试验是指在拟建建筑场地中挖至设计基础埋置深度的平整坑底,放置一定规格的方形或圆形承压板,然后再其上面逐级施加荷载,测定相应荷载作用下地基土的稳定沉降量,并作为分析岩土的承载力和变形的一种手段。 11. 断口是矿物受打击后所产生的不规则的破裂面。 12. 动力变质作用是指因地壳运动而产生的局部应力是岩石破碎和变形,其中机械过程占主导的一种变质作用。 13. 岩石的水理性质通常包括岩石的持水性、透水性、软化性和抗冻性。 14.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失去原有的稳定状态,沿着斜坡内部某些滑动面(或滑动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15.流土是指在在自下而上的渗流作用下,当渗流力大于土体的重度或地下水的水力梯度大于临界水力梯度时,粘性土或无粘性土中某一范围内的颗粒或颗粒群同时发生移动的现象。 16.岩溶,国际上统称喀斯特,是指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的结果而产生的一系列地质现象。 17.标准贯入试验是用重63.5kg 的穿心锤,以760mm 高的落距,将置于试验土层上的特制的对开式标准贯入器打入孔底,先打入孔底15cm,不计锤击数,然后再打入30cm,并记下锤击数N。 18. 解理是指矿物被敲打后,沿一定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 19. 岩浆岩可根据的SiO2含量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 20. 软化夹层是指在坚硬岩层中夹有力学强度低,泥质或炭质含量高,遇水易软化,延伸较长,但厚度较薄的软弱岩层。 21. 世界通用的地质年代单位包括宙、代、纪和世。 22. 节理是指岩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破裂,两侧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23. 某河流阶地,分布于河流上游的山间河谷中,由基岩组成,切割不同的岩层,阶面上残

第二讲 城市与城市发展6

第二讲城市与城市发展6 第一节城市的起源 一、城市的概念 1、相关学科对城市的定义 (1)经济学 J. Button: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Hirsh:城市是“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户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2)社会学 Bardo & Hartman:“……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人口相对较多,密集居住,并有异质性; ●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并有一些是专业人员; ●城市具有市场功能,并且至少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 ●城市显示了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 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用是在并不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 ●城市要求有一种基于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的是基于合理的法 律。 (3)地理学 F. Ratzel:“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2、城市的法律定义 ●人口规模 瑞典、丹麦: 200人; 澳大利亚、加拿大: 1,000人; 法国、古巴: 2,000人; 美国: 2,500人; 比利时: 5,000人; 日本: 30,000人。 中国:非农业人口:2,000人以上设镇; 非农业人口:60,000人以上设市。 ●城市特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设镇条件(任一条件)(1984): 县政府所在地;

非农人口2000人以上的乡政府所在地。 设市条件(同时满足)(1986): 非农人口60000人以上的镇; 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以上的镇。 3、字源学释义 英文: urban(城市的、市政的),源自拉丁文urbs,意为城市的生活。 city(城市、市镇),含义为市民可以享受公民权利,过着一种公共生活的地方。 相关的字,如citizenship(公民)、civil(公民的)、civic(市政的)、civilized (文明的)、civilization(文明、文化)等就是说社会组织行为处于一种高级的状态,城市就是安排和适应这种生活的一种工具。 4、城市规划对城市的理解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李铁映(1986)从系统科学角度对城市定义的概括:“城市是以人为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 吴良镛:“城市聚集了一定数量的人口;城市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城市是一定地域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同范围中心的职能;城市要求相对聚集;城市必须提供物质设施和力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是根据共同的社会目标和各方面的需要而进行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城市有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绵延发展的使命” 。 5、结论 (1)城市的实质 城市是人类聚居地形式之一; 城市是一定区域的中心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 城市是一种生活方式。 (2)城市的特征 非农性、集聚性、领域性、人工特征 聚集是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 (3)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是指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二、城市的起源 1、居民点的形成 人类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导致了居民点的形成。

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

介绍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筑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的学科,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 工程地质学的目的在于查明建设地区或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分析、预测和评价可能存在和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对建筑物和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不良地质现象的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合理规划、建筑物的正确设计、顺利施工和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地质科学依据。 工程地质学产生于地质学的发展和人类工程活动经验的积累中。17世纪以前,许多国家成功地建成了至今仍享有盛名的伟大建筑物,但人们在建筑实践中对地质环境的考虑,完全依赖于建筑者个人的感性认识。17世纪以后,由于产业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出现并逐渐积累了关于地质环境对建筑物影响的文献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世界开始了大规模建设时期。1929年,奥地利的太沙基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工程地质学》;1937年苏联的萨瓦连斯基的《工程地质学》一书问世。50年代以来,工程地质学逐渐吸收了土力学、岩石力学和计算数学中的某些理论和方法,完善和发展了本身的内容和体系。在中国,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基本上始自50年代。 3内容 工程地质学主要研究建设地区和建筑场地中的岩体、土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工程地质性质,控制这些性质的岩石和土的成分和结构,以及在自然条件和工程作用下这些性质的变化趋向;制定岩石和土的工程地质分类。 工程地质学要分析和预测在自然条件和工程建筑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问题,例如:地震、滑坡、泥石流,以及诱发地震、地基沉陷、人工边坡和地下洞室围岩的变形,因破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大面积地面沉降、地下采矿引起的地表塌陷,及其发生的条件、过程、规模和机制,评价它们对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研究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有效措施。 工程地质学还要研究工程地质条件的区域分布特征和规律,预测其在自然条件下和工程建设活动中的变化,和可能发生的地质作用,评价其对工程建设的适宜性。 由于各类工程建筑物的结构和作用,及其所在空间范围内的环境不同,因而可能发生和必须研究的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问题往往各有侧重。据此,工程地质学又常分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学、道路工程地质学、采矿工程地质学、海港和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学等。 工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地质学方法、实验和测试方法、计算方法和模拟方法。 地质学方法即自然历史分析法,是运用地质学理论,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现象的空间分布,分析研究其产生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定性的判断。它是工程地质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其他研究方法的基础。 4实验和测试方法 包括为测定岩、土体特性参数的实验、对地应力的量级和方向的测试,以及对地质作用随时间延续而发展的监测。 计算方法,包括应用统计数学方法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理论或经验公式对已测得的有关数据,进行计算,以定量地评价工程地质问题。 模拟方法,可分为物理模拟(也称工程地质力学模拟)和数值模拟,它们是在通过地质研究,深入认识地质原型,查明各种边界条件,以及通过实验研究获得有关参数的基础上,结合建筑物的实际作用,正确地抽象出工程地质模型,利用相似材料或各种数学方法,再现和预测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电子计算机在工程地质学领域中的应用,不仅使过去难以完成的复杂计算成为可能,而且能够对数据资料自动存储、检索和处理,甚至能够将专家们的智慧存储在计算机中,以备咨询和处理疑难问题。

工程地质学基础复习题答案

工程地质学基础复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粒径: 有机质: 毛细水: 结合水: 重力水: 土的结构: 工程地质问题: 土的工程地质性质: 土的构造: 土的物理性质: 土的基本物理性质 土粒密度: 工程地质条件: 土的密度: 干密度: 饱和密度: 含水率: 饱和度:。 土的毛细性: 土的力学性质: 正常固结土: 超固结土: 活断层: 地震: 地震震级: 地震烈度: 地震效应:

二、简答题 1.我国主要通用的粒组划分方案是怎么样的? 2.目前常采用的粒度分析方法有哪些?细粒土、粗粒土各用什么方法? 3.什么是累计曲线,如何在累积曲线上确定有效粒径、平均粒径、限制粒径? 4.不均匀系数的大小说明了什么? 5.土中的矿物主要有哪几类?各类矿物有哪些主要特点? 6.土的粒度成分与矿物成分有什么关系? 7.土中水按存在形式、状态、活动性及其与土粒的相互作用分哪些类? 8.为什么说结合水对细粒土的性质影响最大? 9.什么是土的结构?土的结构连结有哪几种形式? 10.结合水、毛细水是怎么样把土粒连结起来的? 11.粗粒土和细粒土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特点?不同结构特征对土的性质有何影响?12.什么是土的基本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哪些主要性质? 13. 反映土的基本物理性质的主要指标有那些?其中那些是实测指标? 14.根据饱和度大小,可将含水砂土分成哪些含水状态? 15.为什么说土的孔隙性指标是决定土的基本物理性质的最重要指标? 16.什么是稠度界限?稠度界限中最有意义的两个指标是什么? 17.细粒土随含水量变化表现出的稀稠软硬程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18.什么是塑态、塑性、塑限和塑性指数?他们有什么不同? 19.塑性指数大小说明什么?他的大小取决于什么? 20. 细粒土具有涨缩性及崩解性的原因是什么? 21.为什么说土的力学性质是土的工程地质性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22. 什么是土的抗剪强度,粗粒土、细粒土抗剪强度有和区别? 23. 用推力法评价斜坡稳定性的基本假定是什么? 24. 岩石与土相比力学性质有何异同? 25. 滑坡防治的措施 三、论述题 1.简述水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2.如何用有效应力原理解释饱和土的压缩过程? 3. 简述分层总和法的假设条件

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

——试述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上的主要特点,并阐明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特点:1,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我国形成了从中央到县城的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5,城市建设方面,城区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并且占据城市很大空间。 原因:政治因素;自然条件;经济、交通状况;军事需要。 ——试述秦咸阳建设布局的主要特点。 1.宫城集中在城北,市集在城南。2,充分利用地形,宫城建在高城上。3,重视城市分区。4,继承 了择中立宫的传统。 ——试述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集中设市,长安城内东北部地势最低,是平民百姓的闾里所所在,住宅区内有很多里巷,实行严格管理。宫殿建筑区是长安城中心,改变了战国时期都城两城相依的旧章,也不同于秦咸阳松散状的布局,而将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从长安城的总的形制和布局来看,多少有些附会《周礼考公记》的规则。宫殿占据了城市的很大空间 ——阐述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说明各特点的原因(找不到答案)1,我国城市发展和分布中心南移——发展上呈“南升北降”态势,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2,形成沿大运河和沿长江城市发展轴线。3,东南沿海港市兴起,源于我国对外贸易扩大。 4,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显著增多。5,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镇”。原因:政治因素;自然条件;经济;交通状况;军事需要。 ——阐述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特点。主要原因(找不到答案)? 1,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的严谨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2,宫城由多宫制演变成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大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3,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随之从不规则的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4,市场位置从城北迁移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局。5,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 ——绘图说明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点。 布局: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宫城位于都城北部的正中,平面成规整的长方形。四周的城墙均是版筑的夯土墙。宫城内有太极宫、东宫、掖庭宫三宫。太极宫位于宫城的中央,本为隋之大兴宫。宫内有16座大殿,其正殿名太极殿,是唐初政治的中枢所在。太极宫东边为太子居住的东宫,西边是宫女居住的掖庭宫。掖庭宫的北部为太仓所在。宫城北面设三门,南面设五门,其正门承天门北对太极殿,南临“横街”。横街宽三百步(合今441米),是当时在承天门前举行重大庆典的广场。 皇城在宫城之南,平面亦成规整的长方形。北面无墙,与宫城以横街相隔。皇城内有东西向街5条,南北向街7条,其间分布着中央高级衙署和太庙、社稷。皇城共设7门,南面3门,东西各2门。皇城的所有大门均与城内大街相通。南面正中的朱雀门与宫城的承天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在南北一条直线上。这条南北直线就是承天门大街(亦称天街)和朱雀大街,也就是全城的中轴线。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与皇城,是居民和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城的商业区,平面形状为规整的长方形。在外郭城的东面城墙外,有一道与城墙平行的复墙。外郭城共设13个门,各门均建有高大的门楼。城的东、西、南三面,每面各3个城门,位置匀称。明德门是城的南面正门,共有5个门道,显得最为隆重、庄严。城的北面为4个城门,3个在宫城以西,仅1个在宫城之东。

工程地质课后思考题汇总与答案样本

第一章绪论 1.1 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是什么? 研究内容: ( 1) 岩土工程性质的研究( 2) 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 3) 工程地质勘察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 4) 区域工程地质研究 研究任务: 1、查明和分析评价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2、论证和预测发生工程地质问题的可能性, 提出防范措施3、提出及建议改进、防治或利用有关工程地质条件的措施, 加固岩土体和防治地下水的方案。4、研究岩体、土体分类和分区及区域性特点5、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 影响。 1.2 说明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人类的工程活动和自然地质作用会改变地质环境, 影响工程地质的变化。 1.3 什么是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条件: 工程地质条件是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条件的总称。它包括工程建设物所在地区的地质环境要素: 地层岩性、地质结构与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表地质作用、地形地貌、天然建筑材料等六个方面的因素。 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条件不能满足工程建筑上稳定和安全的要求时, 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常见几类: 地基稳定性问题——变形、强度; 斜坡稳定性问题——地质灾害; 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地质体受力和变形; 区域稳定性问题——地震、震陷、液化、活断层。 1.4 说明工程地质学在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工程地质工作在土木工程建设中是很重要的, 是设计之先驱。没有足够考虑工程地质条件而进行的设计, 是盲目的设计, 都会给工程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轻则修改设计方案、增加投资、延误工期; 重则是建筑物完全不能使用, 甚至突然破坏, 酿成灾害。 1.5 分析图1-7和图1-8在不同工程地质下的建筑物安全稳定问题。

工程地质学试卷及答案8套

工程地质试题1 一、名词释义(每小题2分,共20分) 1、工程地质条件 2、活动断层 3、岩体结构 4、液化指数 5、软化系数 6、地质工程 7、卓越周期 8、管涌 9、固结灌浆 10、地应力集中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50分) 1、岩体完整性含义是什么?给出5种以上反映岩体完整程度的定量指标? 2、风化壳的结构特征是什么?给出5种以上反映岩体风化程度定量指标? 3、软土的工程地质特征是什么? 4、简述岩爆发生的机理?

5、简述砂土液化机制? 6、软弱岩石的含义以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7、震级与烈度有什么区别? 8、岩溶发育基本条件是什么?岩溶区工程建设遇到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 9、野外如何识别滑坡? 10、水库地震的特征是什么?其成因学说有哪些? 三、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分析结构面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工程意义? 2、分析坝基深层滑动的边界条件,简要说明剩余推力法、等稳定法的原理。 四综合论述题(14分) 分析边坡工程研究的内容和稳定分析的方法?

工程地质试题2 一、区别各组概念(每小题4分,共20分) 8、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地质问题 9、液化指数与液性指数 10、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 4、固结灌浆与帷幕灌浆 5、震级与烈度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50分) 1、岩体结构含义是什么?岩体结构类型是怎样划分? 2、风化壳的结构特征是什么?给出5种以上反映岩体风化程度定量指标? 3、软土的工程地质特征是什么? 4、简述岩爆发生的机理? 5、简述砂土液化机制? 6、结构面的成因分类是什么?并举例说明每种类型。 7、卓越周期含义是什么?如何利用波速试验资料确定卓越周期? 8、岩溶发育基本条件是什么?岩溶区工程建设遇到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 9、野外如何识别滑坡? 10、坝基渗透变形破坏类型有哪些?如何防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