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读后感2000字

1984读后感2000字

篇一:《1984》读后感-

在黑暗中

——1984读后感

书中的人是生活在黑暗中的——而我相信没有人是愿意生活在这样的黑暗之中的。《1984》是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在书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极权统治下的没有自由的世界。书中无所不在的注视着你的老大哥、无所不在的束缚、身边那些随时随地可能消失的人们,是这样的让人毛骨悚然并且压抑沉闷。而奥威尔笔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让人觉得冰冷到骨缝里,所谓的一男一女在一起只是为了党的任务而非人之常情,后代却也是党的间谍。这是什么样的党,这是什么样的社会啊!这样的情况比封建时代的道路以目还要严重。也许我的看法和作者要表达的不是完全一样,不过这却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真切的感受。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首先,我认为思想自由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权力的触角不能真正直接地触碰到思想。

《1984》里是没有思想自由的。这就让整本书透露出一种无比压抑的沉闷的感觉。思想自由是最基本的自由。即使我们在没有人身自由的情况下,只要我们拥有思想自由,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个自由的人。就如霍金之思想驰骋。只有思想自由的人才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

的自由。进一步说,思想是一个人真正区别于别人的东西,同样,思想自由也是我们真正自由的条件。我可以想象失去人身自由的场面,那必定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但是我真正无法想象的是失去思想自由的场面。那必然是黑暗的绝望的压抑的生活,就像温斯顿生活的那个年代一样。

那个年代是荒凉的、破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精神上亦然在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年代下,人民——尤其是社会底层的具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的生活亦是苍白的、茫然的、缺失方向感的。为什么这样强调“人”的定语?我们这样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人民必然是痛苦的。他们的痛苦(也就是一般人的痛苦)是浅层次的痛苦。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痛苦,也不知道该如何改变这种艰难的处境。就是说他们不知道生活为什么会这样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去想为什么会这样。社会的顶层人员,他们或许知道事情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他们痛苦与否的关键在于他们是否想试图去改变这种状况并为之付诸行动。从这一程度上来说他们的痛苦并不是最深切的。最痛苦的社会群体在我看来应该是“温斯顿”们。他们接触不到核心的东西,但是他们却比一般民众较为了解让事实变成这个样子的原因。这一社会群体的人对现状感到困惑、迷茫,他们觉得未来是漆黑的,他们希望可以打破这种黑

暗。而且让他们痛苦的不仅仅是现在,更有他们面对现状的浓重的无力感。他们不是被一根谁系的线栓住了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行动,他们是被一张细细密密的网千般缠绕捆住了不能行动,电幕窃听器还有随

时可能在你身边的思想警察,这些都给人一种束缚着的感觉。整个社会里除了你——也许有别人,但是你们彼此都不知道——想破茧而出没有别的人了。有人了解真相却又无所谓,有人不了解也不想了解,他们都比“温斯顿”们轻松。

就是因为思想自由的极度缺乏造成这种压抑的氛围让我整本书看下来觉得眉头都抬不起来。

思想自由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渴望拥有思想自由却没有可能拥有的人是很痛苦的。我不能忍受也不敢想象没有思想自由的日子。思想自由不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条件,但是没有思想自由我们不能有意义的生活。

诚然,统治阶级可以通过对媒体对社会舆论加以引导,但无论如何,权力是不能够直接地改变我们的思想的,保持思想独立、捍卫思想自由对每一个人而言不容忽视的。

群体的力量是强大的——这也就是说,团结就是力量吧。这句话也许有些老套,但事实证明在面对黑暗的时候,在面对极权统治的时候,单枪匹马的斗争是很难取得突破的。

《1984》里似乎一直只有温斯顿一个人在为冲破黑暗而斗争,所以让人看得很是难受。而且我对于书中对无产者的描述、定位很是不理解。在我看来无产阶级应该是可以进行反抗的,是有力量的。而不是书中那样没有思考能力没有反抗意识没有品位没有文化的人群。

极权统治下的人真的都是没有任何力量的吗?还是说无产阶级就是没有任何力量的人群?我并不这样认为。并不是说群体的就是无力的

软弱的,不管多么极权多么严格的统治者都不能完全忽略群体的力量。任何忽略群体力量的统治者都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总之,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就是黑暗的沉闷的没有生机的。有人觉得这本书主要讲世界上仅存的三个国家间战争不断。战争不是为了争夺利益,而仅仅在于通过此来消耗生产过剩的产品。有人觉得这本书被公认为是对一种极权统治的乌托邦社会的描绘。不过我从这本书中看到的最主要的还是缺少思想自由的黑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对历史的忽视和对群体力量的不重视。

篇二:1984读后感

《1984》读后感

这是一本让人很不舒服的书,初看到这本书的名称,很多人会被1984这些数字误导,其实书名非一个年份,更非是描写1984年发生的某些事,或者说仅是一个书名,并无其他用意。让人无比心寒,在这本书中,乔治奥威尔通过描写为读者铺出一卷社会的没落,政治的黑暗,而本书主人公史密斯就生活在这个恐怖压抑的社会背景下。

奥威尔描写的是在一种极权政治制度下人民的生活。而这能是我联系到很多,比如现在的我们。一九八四的伦敦,人民的思想与行为百分之百的受政府控制,满大街都贴着巨幅的领袖的照片。到处都是警告的标语"老大哥在监视你",私人家里也装有电眼与麦克风,个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咳嗽都逃不过思想警察的眼睛,连写个日记把自己的思想记录下来,都会被抓去判死刑。这种控制,这种高压,僵化束缚民众的思维能力,最后只剩下一种思想,也是统治者需要人民只能有的

思想: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奥威尔所描写的国度里,人民的思想被钳制,让人民失去了理智,失去反抗能力,失去了价值观,继而成为顺民,就像是被喝了迷魂药,他们已经丧失了灵魂,如同行尸走肉般的活着,但悲哀的是自己却不知道,他们只会盲目的遵从。记得书中提到了仇恨周,是政府为了让人民仇恨其他外部势力而进行得宣传,而且是经常宣传,电幕上出现仇恨的标语,出现战争图画,播放仇恨歌曲,通过战争转移国内矛盾,调低人民盲目的爱国热情,获得国内统治的和平。在奥威尔描写的时代,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人们的历史都被篡改,只留下统治者需要留下的东西,这和我们也没多少区别。书写历史的权力是掌握在胜利者一方的,我们的执政党经历千辛万苦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所以他们就有权力书写历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为了教化人民,甚至可以编造历史,删掉历史,我们有特殊国情嘛,这都理所当然的事情,我们只有顺从。

书中主人公温斯顿是一个具有"双重思想"的人,或许可以说是整个黑暗世界里的一盏小灯,他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多么的可怕,极权者控制了一切,人民没有任何自由,却还每天被监视。温斯顿想反抗,并且找到了组织,但是执政者太强大了,而且人民还没有觉醒,这导致最后温斯顿还是放弃了反抗思想而转化为"正统思想"。个人在一个强大的体制面前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就像自焚者在围观干部前是何等的渺小,就像弱小的流动商贩被城管围着毒打,他们又是何等的无耐与绝望!

其实挺佩服作者的,因为他用想象力为我们献上了一场令人可怖的思想盛宴。这是一个令人生畏的世界,这里到处充斥着“思想警察”“电屏”“真理部”“仁爱部”“老大哥”“党的思想”??无论是谁都生活在一个时时处处被人监视的处境中,这里没有秘密,没有和平,没有自由,没有亲情,没有家庭,这里只有老大哥,只有电屏,只有绝对的服从,只有不断变坏的物质条件,永不停止的战争和每分每秒都在被修改着的历史。作者再三强调“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最终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打着和平、自由、力量的旗号,然后把战争、奴役和无知带到每个人的生活中,党——这个

世界的统治者——用“老大哥”作为形象代言人,由内党党员进行指挥和控制,由外党党员卖命地运作着整个国家的各个机器,然后对所有人进行最为恐怖和彻底的思想控制和行动的限制,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依然随着党的情绪而起伏,在党的指挥棒下被动地挣扎,就像演绎了一场安静、绝望、令人窒息的皮影戏,幕前幕后有着截然不同的演员,那个世界的群众甚至是外党党员们都机械、麻木地过着自己那越来越糟糕的生活,而这一切只是因为党吸取了前辈们的教训,总结了各时代统治者统治失败的教训,因而党通过这样一种“全新”的方式想要永久地、牢固地维护其统治。

显然,这是一个极权的社会,社会的主人不会是人民,相反,他们仅是一群“奴隶”罢,满足极权阶级的奴隶罢,这让我想起历史上的许多片段时期,譬如清朝的“文字狱”,“文革”,还有许多被极权笼罩的历史,中国的封建王朝,在思想上无非一个愚民策略,“三纲五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